目 录


释论第九勘注

  文。次说广释魔事对治门等。记第六云。魔是梵音。此云夺命。能作夺命之因缘故。亦名杀者。以其能害智惠命故(文)笔削记第六云。辨魔事者。梵语魔罗。此云杀者。谓能夺行人功德之财。杀智惠之命。言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惠度众生令入涅槃为事。魔不如是。如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文)
  私云。问。今此魔事门据本论起尽。止轮修行之人。魔障对治之行相也。尔者广释止轮门子段也。犹非可对五行一门。何间越对修行方便门建立此门乎。答。一义云。当论意。大科小科相望随宜。是则为避文繁以小科对大科也。例如第五卷问答决疑门也。私义云。释文钩锁因止轮修行虽示之。魔障对治之义。可通五度门故。以此一门专立大科也。其义如第八卷抄也。问。下文中障事通鬼神魔外道四种。今何唯举魔事耶。答。举一示一。例如时不转门也。或又魔事有通别。通谓四事皆名魔事。各作障碍故。笔削记举四种魔中有鬼神魔。又智度论第五。释般若经魔事品云。诸外道等名魔也。别谓限天魔。犹如色名或通十一类。或局眼所行也。问。对何略说名广释魔事乎。答。今广释必非对略释。只直广述魔事相故云尔也。例如第八卷总标总释观轮门无所对别释也。又义云。上修行善巧方便门中。精进门释有障修行相。本文云为魔邪诸鬼之所恼乱(等文)今对彼等略释云广释欤。
  文。即此门中自有二门等。
  私云。今此二门之中。第一门下文所释也。第二门虚科也。就之二门科三门科。断简不同也。至下显示所作业用门。可悉之。
  文。一者信具等。
  私云。信具者。信根具足人也。人具者。外护教诫佛菩萨等也。法具者。能具戒定惠等法则。分别邪正法利故。时者知时宜契不契。能作通塞方便也。性具者。真如佛性体也。前四修得后一性德也。问。以五事分别因缘如何。答。今文非分别亲因疏缘。通五事名因缘。缘即是因持业释也。不然者。次阙失人可云缘阙因具。云何称因缘阙失乎。但若强分别之者。信具法具自缘也。人具他缘也。时具通自他二缘也。并是缘力也。性具因力也。问。性具者通理行二佛性耶。答。尔也。理性遍在相宗盛许之。行佛性通具。是此论正宗也。问。上第五卷。唯具佛性众生名因阙单缘。今何云因缘阙失乎。上彼分别亲因疏缘。今通五事名因缘故无相违也。但具一事总名阙失。是少分属无之义也。或义云。虽具理佛性。阙行佛性故云阙失也。或义云。虽有行佛性。此中有二。一本性住种姓。二习所成种姓也。今阙第二性故云尔也。
  文。今此文中等。疏五云。后取阙合本(文)
  私云。此释有多义。一云。今魔事对治偏局具人。于阙人者既云终无离障故。无用对治也。又义云。今对治专在阙人。至具人者无魔障故。强不可用对治行也。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即为诸魔等。本文钩锁分明故。例如进门中有障无障二人。虽修精进。魔障对治之行。遍在有障门也。私义云。具阙二类。共修对治欤。但阙人障事增盛故。举胜为论也。科名既云众生胜劣不同门。岂舍一取一乎。或疑云。若尔者直可合本文。何云取阙应知乎。答。本论意。虽包二人。先举阙人故云或有等。或不定义也。必可对有善根人也。仍末论并举二人故。还会本文唯是一人。取阙应知(云云)应知之言所。示专显通具人也。
  文。次说能作障事假人门等。
  私云。假人通四种各现形作事业故立人名也。问。此门中。障事及对治二义明之。何但云能作障事乎。本文但说作障。释论兼明四种对治。科名据本论立之也。问。藏疏释当段。能作障人有魔鬼神三人。外道通名此三人非别人。今何云四人乎。又上精进门本文云魔邪诸鬼(文)无外道如何。答。通局随宜。进门释举二示二。谓举魔示外道。举鬼示神也。又藏疏违本文。既云诸魔外道鬼神。岂非别类乎。加之本论下释真如三昧功德。举十种利益中云。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文)此中既举九十五种外道。云何魔及鬼神外云无外道乎。
  文。四种大魔。智论第五云。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文)
  私云。四种大魔者。指常途烦恼等魔也。三万二千眷属魔众者。未勘其名数。
  文。九十六种诸大外道等。笔削记六云。如华严经说有九十六。谓六师各有十六种所学法。一法自学。余之十五。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故成此数(文)
  私云。此本论下文九十五种外道(云云)与今相违。演密抄云。九十五种外道。加附佛法外道云九十六(取意)附佛法外道者。指犊子道人也。仍举唯外道云九十五。加附佛法云九十六也。又义云。嘉祥百论序疏云。若提子诵勒娑婆经(云云)准此释。僧伽(数论)卫世(胜论)勒娑婆若提子自在韦纽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师资合有九十六也。然若提子。为勒娑婆弟子十五人随一故。于一人或属师或属弟子。仍约义门成数九十六也。约人体论之九十五也。问。藏疏释本文云。如是鬼神。娆乱佛法令入邪道故名外道(文)此意魔鬼神即名外道非别类欤。与今论相违。答。听受阿世耶论藏何及对论乎。加之邪魔及鬼神。外立外道佛教通相也今何违之乎。藏疏甚违论文。何依用乎。九万三千等者。未勘名数所由也。
  文。所言鬼者等。
  私云。十鬼及十五大神者。下文所列名数也。眷属名数未考之。
  文。如是诸类等。
  私云。四种通名邪道。并碍乱正教令向非道故。
  文。出现经中等。
  私云。出现经者。一义云。总指现流布经。非别指一经也。出现之经也。一义云。别指一经欤。颂疏遁邻记云。邬陀夷经。此云出现经(云云)唯识疏云。邬陀夷经。翻出现声闻圣名(云云)彼经未渡欤。可寻之。
  文。言十鬼者等。藏疏下云。渠场鬼者。或如虫蝎缘人头面。攒刺㿇㿇。或复击攊人两腋下。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者(文)笔削记云。惟场者。以口言惟场惟场也(取意)
  私云。十鬼翻名未考之。第十渠场鬼常途有之。亦是梵名欤。例如大日经普通真言藏品。夜叉毗舍遮等。真言疏第十释云。是用彼方言作咒也(云云)是亦用彼方名言为名欤。
  文。如是十鬼用各云何等。记六云。此有十鬼。前三度现非情境界。第一现色。第二则现香味触尘。第三变现能作四大。四五六七第八第十现有情境。此皆化现有质境界。第九能现空无境界(文)
  私云。此释未理尽。今谓。第一现时节境。佛法之中虽不许时别体。外道等立时节之体故。即是色尘摄也。第二现香味触三也。已上是所造四微也。第三现能造四大。第四现空大无障碍之相。第五现识大开闭之相。已上即是六界之相也。第六乃至第九现人相。其中第六亲疏之相。第七老若之相。第八愚智之相。第九出没之相也。作无有境者。无与有之境也。第十现畜生之相也。广言之所现之境界。虽通诸天等及佛菩萨像。今且约人畜两趣作释也。问。今十用唯指外境欤。将通行者内心乎。答。鬼能障身故。现外境令五根迷乱也。十用同现外境。即是魔王所现之像貌也。
  ▲ヤマカカチ△ ▲ハヱ△▲アリ△蝎蝇蚁。
  文。一者师二者教等。
  私云。此三因如次邪师邪教邪分别欤。习谓宿熏者。彼界趣串习力等也。问。邪师邪教邪思惟。分别起惑起因也。然此烦恼但在人趣起之。发业之烦恼也。鬼类等何起之乎。答。三因之相虽相似彼三缘。其意别也。彼内心烦恼起因也。是外相变化因缘也。若然虽非分别起烦恼。依此三缘。起神变现不思议相也。或三因必虽不具足之。由一缘现之等也。如孤独现男女等相。由无始宿熏力任运作之也。
  文。用之名字从境建立等。记六云。二用之下。辨增胜。如前十鬼。作用差别各随增胜建立名字。实则于境更互能现。如第一称遮毗多提。则说名为作昼境。鬼余依用立类此可知(文)
  私云。用之名字者。或义云。十名皆由业▲コノ△用立之故。云用名也。又义云。用ルコ之名字ヲ可训之。意云。用十种名。各随所现境立之也。寻翻名可悉之也。从境建立者。或异本随增立名(云云)普观就此本作释欤。依现本者。无殊旨趣也。
  文。十五神者等。藏疏云。精媚神者。谓十二 ▲ケタモノ)时狩能变作种种形色○各当本时来。若其多于寅时来者。必是虎狼等。多于卯时来者。必是[少*兔]鹿等。乃至多于丑时来者。必是牛类等(文)抄第四(慈行)云。上鬼神中。贤首大师。广明后一渠场鬼·精媚神(矣文)
  私云。前十四神。多是梵名欤。未考翻名。但第十三及十五汉名欤。
  文。此十五神用各云何等。记六云。此所变现则胜前鬼。谓能变作利钝有空专散坚固移转等境。于中觉者及觉惑境。即佛菩萨相似之境(文)抄四云。无无境者。已灭诸事皆存在故。作应时境者。十二时中。随应现故(文)
  私云。十五神。皆令行人心识变易也。聪明境者。令行人明利。俄忆念文义通达明了等也。闇钝境者。反上易知之。乐有光明者。令行人缘有境。见光明倍乐欲实有之境等也。乐空光明者。反之知之。浮散境者。现掉举之境令心散乱。专注境者。现昏沉之境。令心睡昧。恶空善有者。现有德空失之境。令行者厌空著有也。问。何不现恶有善空之境乎。答。如斯鬼神等。皆欲令行者著相故。不现善空之事。若恶有善空者。必入正道故。广百论云。有云。有等皆顺执心。空心空等皆违妄执(文)仍今不现善有之境也。一切觉者之境者。现佛菩萨之相也。我觉他惑之境者。自我独明了。令他人迷乱等也。亦是令行人一分得此自在力之境界也。具不修行之境者。现懈怠缓慢之境。令行者不修行也。无无境者。抄意已灭诸事非一故云无无也。今令出现行者前也。是故云现无无境也。速进退之境者。速疾神通之事也。坚固境者。安住不动转相也。移转境反之知之。应时境者。十二神将等。随时分改其形等也。问。今十五用魔缘直障内心。何云境界乎。答魔缘阴功。令行者心狂动故。指此功云境界也。即已冥熏力用。指之云境界。境界即心所缘法尘之摄也。十五同令行人内心转变也。非别现形体而为境界也。
  文。魔及外道等。
  私云。魔境能令转变行者身心。忽作恶事也。外道教化行人。令舍所学善事也。作恶舍善。互虽通魔及外道。专所主故为差别也。鬼神二种。障身及心。其意易知之。鬼者饿鬼之类。即蘖里何鬼。能着人身令病痛等也。神者怨灵等。诧人心识。令其迷谬等也。
  文。随顺随转等。疏五云。一随转对治。了其过患皆本觉德。作此对治咸从如化(文)记六云。初无碍自在对治。此以慈顺认为功德。是故名为随顺随转(文)
  私云。今此四种对治。本文虽无之。为行者至要故。释家判之也。
  文。诸邪见类伏从如化等。智度论云。蝇能缘一切物类。唯不能缘执铁。若缘热铁。蝇则成穴。魔能缘一切境界。唯不能缘实相。若缘实相魔成实相也(文)记六云。诸邪见类伏从如化者。谓由行者顺彼所作。令其心喜。然后方便示以正法。令离魔邪。胜负不争。实真道矣(文)
  私云。若作顺对治之时诸邪见之类。归伏随从如化物。而忽归无相也。或又如化者。如所化徒族之意也。即摄贼为所从化之义也。
  文。随见增损等。疏五云。由迷正理。遂起倒心。见有增微德分大小亦如前说有名数量无名数量二功德故(文)记六云。随见等者。一切诸见。皆是本有本觉气分。由迷真故。遂成颠倒。若其随见有增损者。则使本觉无漏功德亦有大小。是故不应妄生厌骇(文)
  私云。疏意。今随顺对治。摄诸邪见类为具德故。邪见增长。功德亦广大也。邪见微损。功德亦狭小也。例如上本觉有名数量功德等也。记意ハ亦大概同之也。但疏依对量论多少为大小。记由随缘论多少也。谓真理随缘成妄见故。随妄见增损。即有功德多少。见多德大也。见少德小也(为言)学者义云。妄见增功德少。妄见损功德多也(云云)又义云。随见增损者。行者知解正见也。随正见增损。所成功德大小也(云云)今谓。诸义中。疏义为善欤。
  文。相逆相违等。疏五云。二逆违对治。汝现谓正。我判为邪。日出霜消。明生闇灭(文)记六云。二拣择别相对治。此以智拒想作过失不应从顺故言反违(文)
  私云。是降伏对治之相也。
  文。俱行对治等。疏五云。三俱行对治。前则慈心ヲせ●观德。次以智心观失。今则慈智均平故。令逆顺一味。德障俱治。两边不滞(文)记六云。三具足俱转对治。此以慈智平等。观察顺违同时得失一味故(文)
  私云。并修上二观。一念缘之也。疑云。唯识论云。贪与嗔定不俱起。爱憎二境必不同故(文)而今违顺二境。一念缘之。甚不应理云何。答。权教之谈隔历故云尔。实教不然。违顺是一也。碍事即法性缘起故。摄而为德。法性即与邪倒缘起故。违而为失。法性与无明不同而同。非一非异何以唯识文为难乎。
  文。俱非对治等。疏五云。四俱非对治。竟住繁兴心绝异虑。欲为障乱其可得乎(文)记六云。四无念无依对治。此既无念。彼何所依ア●ン逆顺兼亡。得失俱泯故(文)
  私云。是即唯念一心。无相无缘以为对治也。
  文。如是治相于后文中等。
  私云。后文中者。或义云。次下通达对治行法门。及简择真伪令了门。此云后文也。彼等门中。虽不云四种对治之义。本论说文故今指之也。当段四种治相据彼本文意。龙树分折立之也。又义云。下出现人相令信门中现天及菩萨如来。各有所治能治之差别。是即各各门中能治行相以下。分别此中对治之义故。指彼能治之相云后文也。
  文。次说显示所作业用门等。抄第四云。即此门中自有二门等者。准此及下第三业用门。今此一唱论有两番科。初二文科大分为二。一略说略示总持门。二广说广示散剖门(此一虚科。消文不用故)初略说门分五子段。一众生胜劣不同门二能作障碍假人门(已下三门。并后广说门。皆属虚科。消文不用故)三显示所作业用门。四显示对治行法门。五因治之力得益门。后广说门应分八段。例下三文科第三业用中别业用内。分八门云一者出现人相令信等是(此八子段。即上注云此一虚科。以彼一中开此八故)上来二文科竟。自下三文科者。应大分三。一者众生胜劣不同门。二者能作障碍假人门(上二虚科。不用消文故)三者显示所作业用门。就此门中即有二种。一者是总。于中有二。一总相所作业用门。即前二文科内。初文五子段中。第三显示所作业用门也。但今为对下别故。有总相之言。二通达对治行法门。即是合前五子段中后二科故。今言通达者。亦为形后别故。二者是别。于中有八。一出现人相令信门等トノ●ク文相易了。下消文处。初依二文科。至初门内五子文中第三。▲シツカニ△而便依三文科。据此闲了二文科中大段第二子门后三三文科中前二故。并注云虚▲タレワ△科是也。若尔一番ニ足矣。何繁须二。答曰。谓本文中前后影显。若唯依初番。则于后段广中。阙能作障碍假人门。及阙第三业用总别。若唯依后番。阙于初略后广。及阙第五因治之力得益门。故用两番其理方周(文)



  私云。据抄释两番科本文。

  二门科二
  一略说略示总持门五。
  一众生胜劣不同门。
  二则为下能作障碍假人门。
  三若于下显示所作业用门。
  四当念下显示对治行法门。
  五境界下因治之力得益门。
  二或现下广说广示散剖门八。
  一出现人相令信门。
  二若说下出现言说乱识门。
  三或令下得三世智惑人门。
  四辨才下不离世间缚缠门。
  五又令下心性无常生乱门。
  六亦能下令得邪定非真门。
  七以是下劝请行者离邪门。
  八应知下简择真伪令了门。
  三门科三。
  一众生胜劣不同门。
  二则为下能作障事假人门。
  三若于下显示所作业用门二。
  一是总二。
  一总相所作业用门。
  二当念下通达对治次第门。
  二或现下是别八。
  一出现人相令信门。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应知下简择真伪令了门。

  释论有异本。一者是总。二者是别总其相云何(云云)是脱落本也。唐本是别句下有一行余文。一者是总。二者是别。总相门中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相所作业用门。二者通达对治行法门。第一门者其相云何(等文)抄师据此具本作释也。凡此二门科三门科了简本意。本文若于坐中已下文。通局二义有之。若据局门者存二门科。谓为诸魔外道等。若于坐中现形。即当念唯心对治之。是则略说魔境及治相也。或现天像已下广说魔境。仍存二门科义。不然者。云何现形恐怖。与或现天像等中间。可说当念唯心等对治之相乎。故知。二段是总别两科云事。若据通门者。若于坐中等文意。广说魔缘业用。仍自下诸文。皆此作业所摄也。是故于所作业用门中。分别总别二段。尽一段诸句也。释论既总分略说广说二门。略说内五门第三门中。亦分总别二段。以是别文。尽一唱本文。论主存两畔科释。理在绝言乎。抄释一一了简之者。准此及下第三等者。唱本之初立二门。及略说中第三业用门分总别。尽一唱文。依此论判起尽。存两畔科拣也。此一虚科者。第二广说门。二门科之时立此一科。是以或现天像以下文。虽拟此科。正作释之时。据三门科故。以或现等文。属第三业用门别说。更不释大门第二广说广示门故。云此一虚科也。已下三门并后广说门等者。五门中第三显示所作已下三门。及下后广说门(下文名别相所作业用门是也)并是虚科也。是则作释合本等虽有之。偏三门科面消文非二门科义势故。云消文不用也。仍皆属虚科也。例下三文科等者。即述后广说门消文不用所以也。意云。后广说门者。指下第三业用门中别说所作业用门故。彼则约三门科故。属第三业用门子段。于此中亦开八段。全非二门科建立篇故。云此一虚科也(为言)上二虚科等者。众生胜劣。及能作障碍二门。亦作释合本虽有之。偏二门科中。略说略示门子段篇。非三门科中大文科故。云消文不用。仍属虚科也。即前二文科内初文等者。三门科中第三门总相所作门。即当前二门科之时第三显示所作。即本论若于坐中○男女等相四句文也。对下是别云总相所作等也。合前五子段中后二科者。今此三门科。是总中第二通达对治门。即当前二门科略说门五子段第四第五两科也。即本论当念唯心(前第四显示对治行法门)境界则灭(前第五因治之力得益门)二句文故。二者是别等者。下别相所作业用门也。初依二文科等者。释论消本文。初据二门科。大文分略说广说二门。至略说门中第三显示所作门。据三门科作释也。既于此第三门分总别二段。以尽一唱本文故。仍存此两畔释也(为言)若尔等者。作问答也。问意。若二门科若三门科。一途可作释。何烦存两番义乎。答意云。若唯据二门科者。于后段广说门阙能作障碍假人门。及阙第三业用总别也(为言)重意云。略说广说一对科文也。而唯以略说广说二门立义者。略说段既以说邪魔外道及鬼神四人。广说尤可有之。而广说中虽明所作业用。阙能作假人。是故大文开三科。必不为略广。仍二门科外兼存三门科也。问。若尔第一众生胜劣不同门。亦广说阙之。何唯阙能作障碍假人门乎。答。众生胜劣门行人故。必不可有略说广说二段。于魔事必可有能作假人及所作业用。而略说门中诸魔外道鬼神能作假人也。惑乱等句所作业用也。广说尤可有之。今阙之故云尔也。次阙第三业用总别者。若于坐中已下文。正说业用中。有总别二段文势分明也。若唯二门科。今此一具所作业用总别义趣。忽隐没故立三门科。于第三门。开今此总别显示之意也。仍二门科外存三门科也(为言)若但据三门不存二门科者。于一段本文。正有略说广说义势。则为诸魔(乃至)境界则灭文。略说魔障及对治。一段首尾既毕。惑现天像已下。广说所治及能治之相。是岂非广略二段毕。偏据三门科。忽失斯义势。仍立二门科显示此义也。次阙第五因治之力得益门者。若依三门科者。本文当念已下二句。唯总说中通达对治门。阙因治之力义也。仍立二门科显示此义也(为言)问。抄科释尔也。疏及记意如何。答。疏意就脱落本作释故。似抄二门科分济。


疏科
  魔事对治门二。
  初唱本。
  后论曰下作释二。
  初略示总持门五。
  一众生胜劣门。
  二已说下障碍假人门。
  三已说下所作业用门二。
  初释总。
  后今当下明别二。
  初异类。
  后言等下同类。
  四已说下对治行法门。
  三
  五因治得益门。
  初别释对治。
  次一切下总须对治。
  后如本下以本通证。
  后已说下广示散剖门八。
  一现相门。
  二乱识门。
  三惑人门。
  四缚缠门。
  五生乱门。
  六非真门。
  七离邪门。
  八令了门

  此师意。第三业用门中总别者。局本文若于坐中(乃至)男女等相四句。于此中分总别也。是偏据脱落本。但释论已说总相所作业用门。次说通达对治行法门结前生后更难消之欤。此师意。今是总是别二科偏为末论科文。非为本文科释也。


次记科者。
  广释魔事对治门二。
  初唱本。
  后论曰下作释二。
  初略说略示总持门五。
  初众生胜劣不同门。
  二次说下能作障事假人门。
  三次说下显示所作业用门二。
  初标列二门。
  二总相下略明总相二。
  初标门。
  二第一下释相二(初现异类后言等下现同类)
  四已说下显示对治行法门。
  五无量下因治之力得益门(合二分三)
  初结前标后。
  二谓有下别释二门二。
  初行法门。
  后得益门。
  三是名下总相合结。
  五次说下广说广示散剖门八。
  一出现人相令信门。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记六云。广释魔事对治门○二初略说略示总持门五。初众生胜劣不同门○二次说下能作障事假人门○三显示所作业用门二。初标列二门。此初总门则属当文。其次别门▲ココニ△预指后段。谓由魔邪两处释故此略。后广总能含别。作此指陈。至下应悉。二总相下。略明总相二。初标门。二第一下释相二。初现异类○二言等下现同类○四显示对治行法门。五因治之力得益门。二合分三。初结前生后。释师于前显示所作业用门中。说有总别。总中有二。一总想所作业用门。如上已释。为对下文广说广示散剖门中是其别故名为总相。二通达对治行法门。今当作释。即是前标四五二门。学者宜审。二谓有下别释二门。初当念唯心行法门。即前标中第四门也。此释本论当念唯心成对治行。二无量下境界即灭得益门。即前标中第五门也。此释本论境界即灭终不为恼为所得益。三是名下总相合结五次说下广说广示散剖门二。初标分。此由对前业用中总相略说故。此名为别相广说。二就第下释相八○(文)
  私云。此师意。又付具本作释。然而异抄及疏义。于两节本文各存二义。先就当念唯心等三句有两势。一直对上或有众生及则为诸魔等文。明对治相也。是为略说段五门。一烈第四第五两门之意也。二邻次释上句若于坐中已下对治之相。是为第三门中是总门之意也。次就本论或现天像等文亦有通局二义。一近对二远对。近对者。望次上若于坐中现形恐怖等总说。而具示其形类。由此义故。为所作业用中总别二门也。此中是别句者。即指彼或现天像已下文也。远对者。望上或有众生等略说重广说魔境行相。由此义故。为大文第二广说门也。二段论文各具两势故。前后科释似参差(矣)
  文。一切邪类现六道像等。记六云。此文通说现六趣形。不同下文ニ差别显示メ。鬼神ハ多造四趣。魔外ハ多作天人业用胜劣从其类ニ故(文)
  私云。记意一切邪类已下三句。通现六道之义。今当以下别现之义(为言)学者义云。必不尔欤。上标下释也。但文云多分。可知互通也。尔者记释亦巧妙欤。问。本论文相。若于坐中等二句总句。或现端正已下别句(见タト)又端正男女等相者。端正二字直名次男女欤。等者等取余类。今何别别作释乎。答。本论文通现别现之二义具之。今所难者。通现之一途也。当论亦可许此义欤。但此配释别现义门也。犹如真言句义字义。凡如斯解释当论常例也。犹如第五卷真如法三字离合不同也。今此本文ノ现形怖畏之义。四恶趣其功显(矣)。端正之义专亲天众。男女等相言尤名人众。今行者亦人趣故。等字特述同类之意也。皆是拟字义门作甚深释。以常情不可孤疑也。亦藏疏等解释大纲。同今论释也。可考之。藏疏云。言坐中现形恐怖者。示可畏之身怖之以失志。或端正男女者。现可爱之形惑之以生染。言等相者。现非违非顺平等五尘动乱人心也(文)笔削记云。一者违情五尘。或大或小恐怖万端故失志。二者顺情五尘对男现女。对女现男。令其生染。三者平等五尘。拣去前二(文)
  文。所谓造作同品依正。疏五云。男修现男。女修现女。在家出家亦现同相。欲令行者见其同类生乐着时乱其心故(文)记六云。同品依正。谓随所恼行人形类现其形仪。一一相似。若依若正悉同等故。辽本论中。正字作止。理亦可通(文)
  私云。疏记意同也。指行者相似类形云等相也。正与止异。其义同也。论第一指器世界名所依止藏。今非局器界。指惑人体云依止欤。但正字为本也。今谓。同品依正者。总指人同分依止欤。男女即与行人共人趣故云等相。必非相似类形欤。
  文。次说通达对治行法门等。记六云。二谓有下别释二门。初当念唯心行法门。即前标中第四门也。此释本论当念唯心成对治行。二无量下。境界即灭得益门。即前标中第五门也。此释本论境界即灭。终不为恼为所得益(文)
  私云。上开二门。今合为一门。是境界即灭终不为恼二句。或对治门所摄。或得益义门。为示此两势欤。不尔者。纵虽立一科。可云通达对治得益门。云何只可云对治门法乎。
  文。无一别心无心别一等。
  私云。无一ニ别ナル心モ。无心ニ别ナル一モ可训之也。今此对治门。念所入一心而作观行也。一切诸法(乃至)中中离相生灭所入也。一切诸法一味一相已下真如所入也。或又局多一心。上相待观下绝待观也。风风永止者。若依初义二门。能障根本无明也。若依后义。生灭门中无明非一故云风风。如云一切无明等也。若准抄意。根本无明及独力业相云风风欤。波浪俱合动相已下也。
  文。次说别相所作业用门等。记六云。此由对前业用门中总相略说故。此名为别相广说(文)
  私云。总相者。业用门中是总一科也。略说者。大文第一略说略示分剖门也。今此别相门。本文通对此两节也。问。为别相今释尔也。何文云为广说乎。答。此指上大科二者广说广示散剖门论释欤。彼文非指此段本文。何名广说耶。
  文。第一门中即有三种人等。
  私云。天人者。天即人。非天与人也。上略说段举六趣像。今广说段示三种像。是影略互显。通示现十界身也。天众摄五趣。是举胜为论也。若外道人等者有两义。一云。四种假人同虽现三像。今且举外道以显余类也。咒术等事。专外道所作故。是即世间流布ノ彼经教等广现行故。今开示之令行人分别真伪也。魔鬼神无而忽有变化故。非世间流行术法。虽示其事。行人难知之。故今旦举外道令准知余也。一云。外道之称有通别。别名九十六种。通名四种假人。今外道者指四人也。藏疏偏存通义。仍能作人但举魔鬼神三类。即此名外道也。今论并存通别二义也。各六门者。通三种像。各用此六门也。随用何人者。通天及菩萨佛三人。各先造立其形像也。头面眼耳等造立之时。各诵咒如下释也。此中有二义。一云。先以土木等造立形像。然后诵咒之时。令眼根等明了。二云。不用别木等。只诵咒之时。忽然显现。记释等存后义欤。但前义为正也。以种种饮食等者。捧种种供具供之。及以有情身命祷之也。如今诸神贽等也。即作此供养。令此像久住世间也。诵陀罗尼者。下文示其咒。即诵此咒。令此像具庄严往来自在也。如今开眼等事也。读诵八陀多等诸经者。于彼像前。诵外道所学经典也。依此诵经。倍增威光。令除遣佛弟子等对治也。八陀多等者。下文八陀多经ト魔头陀经ト婆邬舍经等三种出之。未考其翻名。是外道所诵经也。如四韦陀典等也。如今于佛前诵经。增法乐等也。阿呼阿者。造像及供养等一切事业成辨秘咒也。通用之。如今真言教作坛等之时。通用辨事明王真言等也。其义至下可悉之。向自世尊等者。劝请生身诸天等。令入像中冥会故。如今迎请等也。外道等用此六门要事。能造作三像。令诸行人。或惊怖或爱着。令障碍正道也。一一门至下可悉之。
  文。谓头面眼耳等。记六云。其所造像。即以咒力次第咒成总别九处。咒有前后。像则顿成。或先成总身。后成支分(文)
  私云。天菩萨如来三像。各有造九处之咒。天ハ眼耳鼻舌身手足头面次第也。菩萨如来ハ头面眼耳鼻舌身手足次第也。是则为示眼与头面互为根本也。问。记总身者指九处随一身根欤。答。尔也。身为总体。其上成眼耳鼻等也。
  文。即诵咒曰遮阿那尸等。记六云。咒文字画。此方篇韵ニ收录スルニ不尽检阅。无从来者。不应擅为改易(文)
  私云。咒文字诸字篇中有未勘字。并又同字重言甚非常途。是随其所要有重用之功欤。例如地藏菩萨真言。置三个●字。以表三乘之行也。具如第八卷抄之也。具成精动等者。眼根明辙精灵明利。犹如有情正根清洁明了也。已下诸根准之可知之。
  文。若为造作头面等。疏五云。八造头九造面。二合明也。此明外道欲乱行人。造天人像信有威灵。亦如经律异相中说。南天竺国有一画师。北天竺国有一木师。木师造女画师描身。互谓是实事。可类也(文)
  私云。合明头面也。准次下菩萨如来ニハ头与面各别释之也。初二神咒者。最初眼与耳两咒也。谓为成头像之时先诵耳咒后诵眼咒也。为成面像之时先诵眼咒。后诵耳咒也。两咒合各成头面也。问。上来眼成名精动根转等有何意乎。答。眼精明辙如珠宝光。故云精动根转也。次耳根闻音声而解所诠之理趣故。云开动理转也。鼻则熏香气。令引至远方故。云随动导转。导转即引至径路故。舌则尝味动作成事业故。一切音声等语表业。皆依舌而成。仍云了动业转也。身则触受而成身表业。是威仪作业故。云方作面变也。手足以十指爪等为庄严故。云指圆爪具也。头面则显了。而成相好等事故。云好妙相好等也。
  文。谓方寸所中付标揭那罗字轮等。记六云。标竭那罗。此云心怪。由咒术力。于所成根似有分别动作之相。假说名心。实则不尔。所以者何诸大菩萨。尚不化心。况此诸魔能化心识。譬如医王知命将终。即以妙药及明咒力。令其终后身不分散。不萎不枯威仪视听与本不别。当知此中虽有动作。似彼医王无实心识。或由咒力请其所事自在天等。暂来栖托。亦如大乘安像经说。共于寺舍殿塔之内。造诸尊像。仪相已圆。即诵神咒奉请诸佛。安止像内。诵咒既毕。而启请言。如一切佛安住睹史陀天。亦如佛在摩耶胎藏。愿佛慈悲住。此亦然。准斯理例。恐彼亦然。故有祸福动作等事(文)
  私云。有情非情性分各别也。实非情非转成有情。但是化现心识令有动作之业。非谓彼天像等实作能缘之用也。例如小乘作化语等也。问。外道等可然。佛法之中现实心识。令成有情之义不可有之哉。答。九种住心分济。不可有实转之义。于真言教意可许其义也。疑云。此义难思。唯识论第十云。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文)又涅槃经(梵行品)云。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观土为金。观金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风相。风作地相。随意成就。无有虚妄。观实众生为非众生。观非众生为实众生。悉随意成无有虚妄(文)此等说文分明。许非情作有情之义。何云显教不许之乎。答。显教等意。一心之性不见自他。同一法界故。诸佛菩萨。证此同体之理。得诸法之自在故。观非情等虽作有情之业。诸法各各自相。皆依自业而成故。非情之性非实转。清凉释云。非情转情便同邪见(文)即此义也。不然者。一佛成道。观见法界一切国土等皆为此佛依正。云何现有迷界依正乎。但涅槃经文。天台涅槃疏释彼文云。解此有二。一实能转境。二但令见。若转金为土。则可实转。若令众生为非众生。但能令见○菩萨非但能转金土。亦转众生成非众生。非众生者。即是草木。转非众生成于众生(文)此释分明也。次唯识释。且化现相分心。非令为能缘之用也。述记释云。化无量类皆令有心者。化无量化人之类。皆令有心(文)准此释。皆令有心者。只令现化人。彼人非作实缘虑也。问。若尔者真言意如何。答。六大无碍自他非一重重义门。如别抄也。问。方寸所者指何所乎。答。指心藏答。今此真言字。虽非梵汉之相。但是梵文异形欤。如第八卷抄也。无所不了者。现了知之相。非有实缘虑也。
  文。乃至千万亿日中住等。
  私云。祷祀门者。供养增法乐也。仍久住无量也(为言)问。大日经疏第十六云。世人所获悉地寿量及果则有数限。不逾一劫。今则不失寿量无尽过于一劫数之量也○或过无量劫寿量不尽。可是过彼世天也(文)此释意。外道药力。及咒术等所成悉地不逾一劫(见タリ)今何云乃至千万亿日乎。答。千万亿日。亦于一劫中论之欤。或又一咒成立分限。虽一七个日。以供养等事增长之。次第相续可增其日数欤。非谓一期所作分限及千万亿日也。例如段食力用养育七日身分。若能相续レハ长生不死也。
  文。次说神咒门等。记六云。谓此门中。欲以乐具严像身分。及令其像轻举自在。依此咒门(文)
  私云。上造像门亦虽用神咒。彼造像为本故别号造像。今此门偏祈誓庄严具故。无别支分故云神咒门也。次下两咒。如次。
  作庄严与往来之事也。
  文。次说诵经门等。记六云。四诵经门为增威故(文)
  私云。八陀多经等者。外道所宗经等欤。
  文。次说阿呼门等。
  私云。阿呼阿者。是成就事业要言也。
  文。次说劝请门等。
  私云。劝请已成上人等。令入住此像中也。
  文。次说造作菩萨形相门等。
  私云。六门中通者。以同咒用大菩萨如来三像也。别者各别用咒也。例如诸尊法通用十八契印。别用本尊加持等也。
  文。初造像门等。
  私云。此中九处所用真言各别也。咒体及反数。与前异也。
  文。造作根已即须轮咒等。
  私云。已上九处外别立造作心识之一门。犹是造像门摄也。
  文。次说诵经门等。
  私云。毗舍周尼经等。是外道经摄也。未考其经本及翻名等也。
  文。次说造作如来形相门等。西方要决(慈恩)云。大涅槃经云。阿难危魔。文殊往救。大品经云。魔王变作佛等。人不能知。优婆鞠多经云。魔变作佛尊者顶礼。阿难果证预 ▲ナヤミヲ△流尚被魔娆。佛令文殊往救。然得本心。又魔能化佛身为人说法。浅行菩萨皆不觉知。尊者鞠多。道穷无学。见魔变作佛不发归依(文)大品经云。魔变作佛迷惑下凡。浅行菩萨不能了者(文)
  私云。通别之义同上也。但此中诵经门。亦属通门。佛菩萨诵同经欤。又此别门中九处真言。与前造菩萨同而用加句也。例如四种法加句等也。是示因果不同作业欤。若造心识用别咒也。佛菩萨像相虽相似之。所住心品大别故欤。
  文。已说所治次说能治等。
  私云。上来就本论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文。三人之像各立六门解释了。自下于三人像。各明行者对治也。是本文虽不说治相。魔事对治本意在此。故龙树广判之也。由杂乱故者。问意云。真天与伪天可有杂乱。故分别之。若了知伪天来到。必可作对治。对治之相。即上来所明随顺等四种对治也。随用何对治能消除之也。次下六门之中。第五第六二种对治明之。至下可悉之。即有六门等者。答意云。以根坏不坏等六门。可分别邪正也(为言)
  文。咒知根坏不坏门等。记六云。初诵外道邪咒。后诵内教正咒。见根增损则知真伪。诵神咒相。即诵前文外道造像所有咒句。数量法式如前不异(文)
  私云。科门咒者。通内外两咒也。坏者通增减也。不坏者不增不减义也。谓若诵内外咒之时。真天如本不增减。伪天诵外咒。诸根渐增。明诵内咒。诸根忽失坏也。又义云。科门咒者。但内咒也。今举外咒为示相违。因示之也。意云。诵内咒之时。若真天不坏其根。故云不坏。若伪其根失坏。故云坏也。次下对治菩萨如来之段。诵咒皆限内咒。是岂通外咒乎。又义云。内咒云坏。伪天坏故。外咒云不坏。真天无增损故。此义科名咒通内外也。三说之中。初义为善也。诵神咒相如其次第者。如记释。如前九处次第诵之也。如如者。不乱次第之义也。所余诸处各有神咒者。内咒中亦有耳鼻舌等相应咒也。例如大日经诸根相好各有真言也。无要故者。今举眼咒一。令例知余故云尔也。若约眼了知邪正。余根无用故也。
  文。严具圆珠有无门等。记六云。何故此咒不造圆珠。不系发抄。邪正区别法应尔故。又详此行状非必实魔。逼胁行人炼成正道。维摩诘说。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议解脱位。菩萨由此故现少差。令知邪正不杂(文)
  私云。记释意。今此圆珠具不足。及头发结不结等。真天伪天所作。难知其所由。故举二义决之。一义云。邪正之相。法尔是别。不可谓所以也。一义云。今此邪魔亦是大菩萨化现故。显示真伪之相。令行人知之也(为言)两义共无所据。亦失其诠旨者欤。问。若尔者伪天何不具圆珠乎。答。或义云。圆珠者现影像。而伪天必虽现本形。未能现影故无彼珠也。例如世间变化类虽示人相。而其影像犹带大形也。又义云。诸天一一庄严之具。皆非他物。内心福德之所感也。而圆珠者。内心无垢无漏之现行也。真天一分离寻伺等戏论浊秽故。严具之中有圆明珠玉。伪天不尔。是浊秽物所集成故不现圆珠也。问。若外道等知此义造圆珠者。亦可相乱乎。答。真天圆珠。法尔道理故必具之。伪天妄作故。不必具之。仍云尔也。若外道知此秘传故造圆珠者。亦约余发髻及眼光等不同不分别之也。不可局一途也。西方要决(慈恩)云。大觉权形神像挺拔。魔虽矫乱其像太珠。累劫勤修胜因圆着。果成万德相好超奇。▲ナラハンヤ△岂有弊魔。辄能备拟。何者。如来体严紫磨相具炳然。皎若明珠。光逾万日。魔王设变众相不成。事等劣夫方乎贵宰(文)依此释者。圆珠内外交辙之光。魔不可现之欤。
  文。身光眼入不入门等。
  私云。真天光明精辙。而亦与行者内信相应故。必冥符眼精不论开闭。光明入之也。伪天不尔仍为差异也。例如依阿字观之时。初心闭目即见。开目不见。后心开目闭目明了现前也。问。世间日月星辰等。虽是真天之类。若闭目其光不入之。何云尔乎。答。泛尔所见。只是报力所作故。不入闭目。真天若与行者内信相应。必可入闭目也。若行日月天等之时本尊来至。亦可辙见之也。
  文。头发末结不结门等。
  私云。发之末结不结亦虽难知其所以。古德一义云。不动尊辫发是给仕之相也。此尊为使者之相奉仕行者故。示辫发之相(云云)今真天归仰行人。为奉仕来至故。现结发之相。伪天不尔。仍为别也。
  文。双背无所取着门等。
  私云。上来六门中。初四门了知真伪差别。后二门正作对治之观行也。后两门中。初门双非门。后门双照门也。问。此中二种与前四种相配如何。答。二门如次相逆与相顺二种对治配之。举二影二而已。
  文。对治菩萨形像门等。
  私云。此中二门。初则如前咒。知根坏不坏门。此中摄余圆珠等三门。后则合前第五第六两门。以为一门也。问。今诵咒者但限内咒欤。答。尔也。疑云。上咒知根坏门。通内外二咒。今何限内咒乎。答。上亦限内咒之义为善。仍无相违也。又义云。当段又虽通内外先举内影外也。漠漠不动者。漠漠者不了之貌也。一切根等者。今且咒心识所余眼耳鼻等。及严具中各诵咒皆失坏也。上天像咒知根坏门。且举咒眼根之相。今举咒心识。互示之也。观察诸法等者。准上双背及俱取两门。可观察之也。
  文。对治如来形像门等。西方要决(慈恩)云。涅槃会中为说。迦叶请言。佛说波旬说云何分别知。佛告。迦叶。譬如偷狗夜入人室。其家婢使若觉知。已寻即退去。行者亦尔。已入佛家能获甘膳。不令魔杂。佛之灵状殊异端严。魔来滥正应善分别。眉间毫相右绕盘旋。外实内虚。白光流散。其光映洁。净如琉璃。面貌圆明。犹如聚日。顶髻高显。其发绀青。一发一䗍右旋婉转。睹兹胜相并佛真形。若异此门并为魔也(文)
  私云。且咒光明等者。诵咒了知门中。举咒光明以示余咒也。此咒亦限内咒也。第二门者。智慧观察门也。
  文。谓有外道造作一切种种异类等。疏第五云。论谓有至诵何等咒。释曰。后通治诸障(文)记六云。二有外下。通治众像○外道变现岂止前三亦能造作。殊形异类欲明治法故假问起○末世行人。福智微劣。文繁则倦。事简方行。今通治妙门。则正契时病。妙祥请问意在于兹(文)
  私云。上来且举三人像。就之各广示治术。仍所治狭劣。能治宽广也。自下广述众多异类。而明一咒治方。故所治广多。能治略少而已。
  文。次说出现言说乱识门等。记六云。自此第二门至于第六门。俱是所治。其七八二门是能治○初说陀罗尼门中。释师别加能治神咒。余门并在后文对治(文)
  私云。上别相所作业用门中。大文八门。第一释了。自下七门中。自第二至第六。以五个门为所治。本论但说所治之相故。第七八两门为能治。本文说能治之相故。而此第二门中有三科。最初说陀罗尼门中。龙树别立能治陀罗尼。自余对治之相。皆让后两门也。问。第一出现人相门。亦本文但说所治释师加能治。今何不释之乎。答。记释亦准第一门释相。自下诸门如斯释也。广言之。亦于第一门可作此释而已。
  文。若天像多说陀罗尼等。大日经疏第十一云。譬如欲界有自在悦满意明○此自在天主。以此悦满意明力故。现种种杂色欲乐之具。能于一时满此三十六处○如摩醯首罗天王有一明。名曰胜意生明。以此真言力故。能于一时作大变化。遍此三千大千世界。现为一一众生。现所爱乐诸利乐事。随彼受用皆实不虚○又如阿修罗自有真言。能化其身同于帝释。坐于三十三天善法堂上。令一切天皆生疑怪(文)笔削记云。陀罗尼云遮持。谓持善遮恶故然有多字一字无字。魔所说者应唯前二也。以不知唯心故。不能说无字(文)抄第四云。彼外道人当有何利等者。意言。若谈邪恶令他学恶。可自得利。今说六度顺他所修。自何益哉(文)
  私云。咒ト因ト果三法。为天菩萨佛三人说。可有通局二意故云多说也。今且约各所生故云各说自得也。问。因果为菩萨佛自得其理可尔。陀罗尼何为天众说乎。答。或义云。俱舍云。有光明故名天(文)今光明连续陀罗尼故。为天自得欤。又义云。陀罗尼亦名为明咒。于光明中必现之故。仍陀罗尼与天相类也。劫初梵天说四十七言等。即此义也。一切诸天。皆唱中印土梵音。各带真言。依此咒力。以作神变。皆此义也。乱自正行等者。以堕有所得故。忽入邪见也。自下两咒。初邪咒后正咒。可知之。彼外道示现同心等者。说相似波罗蜜。随顺行者渐令入邪路故。不出寂静涅槃界等者。佛法中有三种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也。今说第三法印。令行人生着执。忽入邪见也。本论广说三解脱门。及无怨亲无因果。并是寂静涅槃功德。故总为一法也。笔削记云。平等至无愿即三解脱门。无怨下显空义可知。此魔但能说而不能证也。天台云。魔能说别异空假中不能证也(文)
  文。次说得三世智惑人门。笔削记六云。魔得有漏五通故。令行人亦得此通。此中过去是宿命。未来是天眼现在是他心。前现形即神境。唯不显天耳含在其中也(文)疏五云。外邪密令行者得智能知过去未来二世境界。极远能知八万劫事。极近善达经一生事。惑乱行人。令彼自信得过未智。亦惑世人。宗奉行者获圣智也(文)
  私云。外道等以神力令行人分得三达智。知过未之境。现在世中令得他心智。依此因缘故。令迷乱行人。忽生邪见有所得之执着也。亦义。令行人暂时得三世智。迷乱世间人令宗奉行人也(已上初义。或人者指行人也。后义或人者指世间人也)私义云。科名得三世智者。外道自得三达智也。或人者由此三达智力。令行人迷惑。于外道人令生真佛之相也。疑云。本文云。或令人知宿命(等文)明知。令行人知宿命之义也。尔者如何。答。本论明作业。释论述能作人德。谓外道得三世智故。能说过未之事。令行人了知之。亦说他人心中所忆之事。令行人识知之等也。两义真伪能可思之。问。过未智远际八万劫者。与二乘道力何异乎。答。神泰释云。现在铁围山隔故。凡夫二乘知境别。过未无山障隔故。凡夫二乘同八万也(文)
  文。次说不离世间缚缠门等。疏五云。认为内德。纵辨恃才不了外魔。驰名染利为彼缠缚。不得解脱(文)
  私云。外道等。令行人达世间智辨才艺。即生耽着之障出离也。记释中判上止观缘务云。三枝能缘医药卜筮射驭琴基图画方书咒术工巧。虽称世俗才能。实为圣道疣赘(文)今一亿四万六千辨等未考之。要法门云。俱舍二十七云。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广陕诸圣不同。谓大声闻麟喻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于一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次能于二千三千无数世界(云云)
  文。次说心性无常生乱门等。疏五云。善根微劣魔变多端。但行心失常。皆外邪所致(文)记六云。及无性者。令至阐提无种性故(文)
  私云。令心转变生起迷乱也。
  文。次说令得邪定非真门等。藏疏下云。一现形说法。二或令人下ハ得通起辨。三又令使人下ハ起惑造业。四亦能使人下ハ检定得禅。五或亦令人下ハ食差颜反(文)远疏云。第二定中有三。一者明身业乱。二或现天像以下明口业乱。三者或复令人已下明意业乱(文)笔削记六云。随己所有惠力。观彼境界不妄领受。当观诸法实相无邪不破。以知。境界唯心本自不生。终不信任。妄有取着堕于邪网(文)
  私云。此二师释皆违当论释。今论以本论亦能使人○颜色变异文为此一门也。二十一种邪三昧未考之。得诸三昧者。举彼二十一种等诸定也。或复令人等者。明定中得益也。得自然香美等者。笔削记云。自然饮食者。禅悦食故。或于禅中得人间上妙食(文)二义中后义为善。异译论云。住于定中得好饮食(文)或亦令人等者。受用饮食多少转变。亦是邪魔所为也(为言)
  文。次说劝请行者离邪门等。疏五云。策心修智。离染除愚。不涉邪途自合正念(文)记六云。此门通治出现言说乃至邪定五种邪执。由智观察不生取着。则能对治一切障故(文)
  私云。约本论说相。第一出现人相门。亦可为所对治。而彼门中释论自述治相故。今说中且除之欤。问。今能治可通止观。何只限观乎。答。约实可通也。且举智示止。香象释云。就实而言。定通止观。惠亦如是(文)又笔削记引天台止观广明定惠能治之义可悉之。
  文。次说简择真伪令了门等。记六云。此则别治得邪定门。外道所修二十一种邪伪三昧。皆是世间见爱我慢。今修真如真实三昧。是出世间说。言不住见相等故。是则真伪可以了知。令修禅者无所惑乱(文)抄第四云。若离善知识等者。如上真如门中。已引首楞严说。因修正定用心倒错起十异执等是也(文)藏疏下云。第四简伪异真中有二。初举外内二定以别邪正。二若诸凡夫下ハ对理事二定以明真伪。前中先明邪定。谓我见我爱我慢之使常相应也。言贪着等者。内着邪定外贪名利。又但一切禅定不能咸损烦恼者。皆不可据也。次明正定。谓在定时而不味着。以亡心故不住见。亡境故不住得。出定亦无恃定之慢。贪瞋渐薄。即是正定之相故。云真如乃至渐薄也。第二理事中。先明理定。谓修大乘菩萨行者。要依此真如三昧方入种姓不退位中。除此更无能入之路。故云若诸凡夫乃至无有是处也○次以修世间下明事定。谓四禅四空等世间诸定。及不净安般等取境相。定皆名世间定也。以味着定境故。不离于我故。云与外道共。共者同得此事定故。以其共故。若得善友护助之力。或可得入佛法。若离善友。即入邪道也(文)笔削记六云。不净即观身五种。安般者安那般那。此云出息入息。上二即五停心观之二也。等者更等后三及四无量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等一切事定也。同得等者。三乘及凡夫外道。皆修此定。然凡夫多味着。外道带异计。所修虽同修心有异故。得果各别也(文)
  私云。准藏疏者。本论两节文。上对外道邪三昧。以辨真如三昧。若诸凡夫以下。对佛法中凡夫二乘等事定。以辨真如三昧也。今论简择真伪中。伪定含外道及凡夫事定欤。问。二乘等所修有漏无漏诸定可属何定耶。答。可属今事定也。笔削记云。世间复二种。一世间味禅。即四种四无量四空定也。二世间净禅。即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文)俱舍等立二种等持。一味等持。二净等持。
  文。次说赞叹三昧功德门等。
  私云。此一科。亦大文第三修行方便善巧门中ノ止观门所摄也。虽然定门观行总通修行信心之要故。别为总科也。
  文。言总标门者。藏疏云。后世利益无量无边。现世利益略陈十种(文)
  私云。现世者。举现世少益以彰后世大利也。或义云。现世当得者。因现世修因示当来得益欤。二卷论云。现身即得十种利益(文)依此文。先义为胜也。
  文。一者守护功德等。记六云。初一由定蒙加。次四依加离障。后五成行不退(文)藏疏云。初一善友摄护益。以修此真如三昧故。诸佛菩萨。法トメ应护念令得勇猛胜进不退也。次四离障益。于中初二离外恶缘障。谓初离天魔现形。后离外道邪惑。次二离内惑业障。谓先离恶业。后灭惑障。业中离诽谤等不起新业也重罪渐薄者。重业轻也。次五行成坚固。一于理信增。二处染不怯(记云。知法如幻故无所怯。绳蛇非毒。杌鬼无心。何所怯耶)三不为缘坏(了他如己故。得柔和柔和故不憍慢。不憍慢故。人则不恼。不恼故不坏不坏行也)四无世滋味(世人不学此法。则爱见深固贪着世间。今既知。三界虚伪。诳人六根。焉可贪而示之不乐则离爱。离爱即灭烦恼也)五得深禅定(文。真如三昧成也。论外缘即通举六尘。音声即别指耳所对也。今六尘中唯举声尘者。阿含说此以为禅刺也。云云)
  文。三者出道功德等。抄第四云。诸邪道故者。即本鬼神也。然上标云。三者出道者而含二义。一出外道。二出邪道故云出道。亦可。外道属人邪道属人所用术法。以彼皆是鬼神法故。如高僧传说。道流用鬼神法。吹▲ツイテマサニ△众僧衣。飞飏无住。寻将稠禅师衣钵来而不能动。由前第二怖魔德中。已有恶鬼。恶鬼名中亦摄神故。但云怖魔者双兼二故(文)
  私云。抄后义意。第二恶鬼者。以神摄鬼兼二类也。仍魔鬼神三类摄第二德。第三鬼神者。直名外也。第二恶鬼者。上来所举四类中鬼众也。今亦鬼神者。鬼即神也。即四类中神众也。又义云。上魔恶者。魔即鬼也。下邪道者。鬼神二种举之也。正理论出三十种饿鬼中魔身鬼(云云)是抄初义意欤。
  文。九者虽未得定等。异译论云。设不住定于一切时(等文)
  私云。于修定加行位得此益也。
  文。如其次第不乱数量等。抄第四云。如其次第至之波者。结指十德。并是止息行人心海之散动故。次劝勿令率尔粗心不见深意。故云应审思择(文)
  文。七者勇猛功德等。
  私云。有情缘大悲俗缘之智。而虽非理定功德。微细论之。正智住定之中。亦带大悲外缘之功。嘉祥释云。二智皆如实而照。并皆为实。皆有善巧悉称方便(文)又法相宗释云。正智真观带俗缘之用(文)今缘众生界起大悲之义即此同也
  (本云)元应二年七月十九日于高野山金光院抄之毕。
  历应二年(己卯)十一月二十三日于东寺西院僧坊书写校合毕。
  权律师杲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