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法义卷第八

  丰山寓学上阳沙门
  快道林常记

  分别世品。旧论曰分别世间品。本颂亦如是。光记同今文唯释世。宝疏。圆晖言世间。今云。但具略异。故此次文云器世间。何故具略。谓无畏疏八(二十五右)路迦翻为世。又(二十五二十六右右)并路计翻世间勿谓梵音无间义(【傍】简义论五(二右)释)光记约可坏有对治二义。依常无常是可毁坏。据漏无漏是有对治。宝疏云三界有漏可破坏(未尽)更又因明疏中本(二十三右)云。可破坏义。有迁流义名世也。堕世中故名间。宗轮疏(十一右)曰可破坏故云世。沉没于中曰间。唯识疏(一本(四十二右))曰。可毁坏故。有对治故。隐真理故。名之为世。堕世中故名世间。基法师诸文皆以中释间。非堕是间释故(【傍】斥自下(三八左)间杂义)探玄一(五十七右)世者是时。间者是中。时中显现。故云世间。勿依义相字义门约因明量辨迁流等义(【傍】斥转义五(二右))此品次第生起及分科如光。宝辨。正理。显宗题辨缘起品。以此中明缘起义故。缘起是殊胜。故别为名。
  颂地狱傍生(至)由地狱洲异者。五种释名等至下应辨。光记(十二左云云)初十三字答初问。后七字答后问。初两句列五趣名。梵云那落迦。此云受苦。义翻为地狱。似世牢狱。而在地中故。识疏五末(八八右)云。捺落迦者。此云苦器。受罪处也。那落迦者受彼苦者。慧琳五十(八右)云。那落迦此译有四义。一不可乐。二不可救济。三闇冥。四地狱。经中言地狱者一义也。应音二十三(十四)全同。又二十四(三右)具如下辨。(【傍】已下悉无用。光(十二左)已下真释)傍生者。正理二十一(十九左)云。彼趣多分身横住故。或彼趣中容有少分非傍行者故。又类多故。多愚痴故。名曰傍生。鬼者。又云。余生中喜盗他物。又复多是所祀祖宗。又多希求以自存济。又多怯劣其形瘦悴。身心轻躁。故名饿鬼。人者。又云。或彼自心多增上慢。或多思虑。故名为人。天者。又云光明威德织盛。或复游戏谈论勇悍相凌。或复尊高神用自在众所祈告。故名为天(已上)此天有欲名欲天。是有财释。此有六数带数得名。故言六欲天。
  此上十七处者。惠晖云。此上者约处所在欲界上。亦约有情胜处名上。后释胜也。
  今云。欲色并有方处。初释为正。故长行云此欲界上。不可乱于无色界无方处。论(第三十三左)释颂上唯命言无色界定胜生胜故说上言。
  一四天王众天。鲜本。正理。显宗。光记。颂疏。杂集六(初左)下论十一(十左)并曰四大天众天。又旧论及宝疏云四天王天。法胜四卷四(初左)但云四天王天。今王是天名天王。有增上。广目。持国。毗沙门四。带数得名称四天王。众是所领伴类。即日月星等诸类。主伴各别。是相违释。故显宗十六(十四右)初释云。彼有四天王及所领众。显宗后释约依主不正义。未显主体故。
  三十三天探玄记二(三十八右)云。梵云忉利。此云三十三天(已上)何等名三十三。正法念处经二十五(四左)曰。一善住法堂天。二住峰天。三住山顶天。四善见城天。五钵私陀天。六善俱吒天(子注云。俱吒者山谷也)七杂殿天。八住欢喜园天。九光明天。十波利耶多树园天。十一险岸天。十二住杂险岸天。十三住摩尼天。十四旋行地天。十五金殿天。十六鬘影处天。十七住柔软地天。十八杂庄严天。十九如意地天。二十微细行天。二十一歌音喜乐天。二十二威德轮天。二十三月行天。二十四阎魔婆罗天。二十五速行天。二十六影照天。二十七智慧行天。二十八众分天。二十九住轮天。三十上行天。三十一威德颜天。三十二威德焰轮天。三十三清净天(已上)(近统记三【头】忉利因缘。智论五十六十二引。(十六)宗轮疏(十六丁))。
  夜摩天。光。宝并翻为时分天。盖依显宗云夜摩天谓彼天处时时多分称快乐哉。
  按旧论翻以曰唱乐天。善顺显宗所说称快乐哉。其时分翻是不了义。正法念经二十五(四左)具列三十三天名(统记三十二卷引之)又忉利因缘智度五十六(十六)宗轮疏(十六丁)明之。
  乐变化天。旧论(第六初右又八(二十五右))云化乐天。又智论第九云。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南都兴福寺及睿山去声读之。东大寺三井寺入声用之。新译家多皆去声。依显宗十六(十四左﹝【傍】正理三十一(十七右)全同。光二右引﹞)曰乐变化天谓彼天处乐数化欲境于中受乐故。应音二十四(十一左)云。乐变化天。五孝切但此天虽有实女于变化者心多爱着。于男亦尔。故以名焉。旧(【傍】旧俱舍六(初右)等)言化乐天。音洛失之久矣。不可强破矣。智论文分明也。又显宗云化欲境受乐故。住心论第三互用两名。显无偏党。
  (一左)南赡部洲。论十一(五右)曰。于此池(阿耨)
  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赡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名。应音二十四(十一右)赡部树名。旧经中或言剡浮。或作阎浮皆讹也。花严音义一(十五丁)云。阎浮提正曰赡部提。赡部树名。提此云洲。阿耨池南有赡部树。其叶上阔下狭。此南洲似彼故取名。染部捺河西域河名。近其树金出河中。或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阎浮檀金其色赤黄更带紫真气也。瑜伽伦记一下(二十丁)赡部树者。起世云。于树下有阎浮檀那金聚。高二十由旬以此胜金出阎浮树下。是故从树为名。一切阎浮檀金从此得名。应音十九(十四左)云。阎浮者从树为名。旧译云秽树。提者略也。应言提鞞波。此云洲。智度三十五(二十四)此洲上有阎浮树林。故名阎浮。提名为洲(麟云。赡部洲此土无相当。故不翻名)惠晖云。旧云阎浮提者。提者河名。即无热池四河一数名拔提河。河中有金名阎浮檀金。河边有林果大如八石瓮。新译取树名赡部洲。此有二失。赡部阎浮但是讹正异。何为河与树名。二提为河失。诸文为洲略梵故。又颂疏云。南赡部洲。北洲南边有赡部树者。树处相违。下论十一(五)云。此赡部洲从中向北三处各有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无热池。此池侧有赡部林树(正理三十一(五丁)亦同也)或洲南字倒。应言此南洲边(如先花严音义)然冠注云此洲南。据立世毗昙云树在此洲之南。以违此论不可取也。今云。立世毗昙(真谛译全十卷第一(七右))南阎浮提品云。佛说比丘有树名曰阎浮。因树是洲地曰阎浮提。此树生阎浮提地北边在泥民陀罗河南岸。彼注者盖检错本。若迷南岸言。
  东胜身洲。光记(三右)释胜。初自体身形胜。后释对赡部胜。又应音二十四(十一右)云。东毗提河此云前。在诸方之前也。
  西牛货洲。应音又云。西瞿陀尼。瞿此云牛。陀尼此云取与。以彼多牛用市场。如此间用钱帛等也(光宝同之)又起世经云。斤提树下有一石牛。高一由旬。以此因缘名瞿陀尼。
  北俱卢洲。应音又云。或云郁单越。或言郁多罗拘楼。此云高上。谓高上于余方也。亦言胜洲也(光同后释也)琳音十二云。正言郁恒罗究琉。此云高上作。谓高上于余方也。鸠留此云作。亦云姓也。又二十四云。此云上胜。亦云胜生。
  (初左)若有情界(至)皆欲界摄。唯器界无有欲故云摄。旧论曰。若兼取器世界乃至风轮。麟云。准之至风轮。即过有情界也。又对趣辨者。趣唯有情。界通非情。即界宽趣狭也。
  无烦天。集异门十四(十一左)同之。而云。身无烦扰。心无烦扰。故领受寂静遍净无漏微妙诸受。故名无颂天。颂疏及杂集六(初左)亦作烦。正理。显宗。光。宝作繁。并约繁杂繁广二义。今云。烦繁通。而烦名广义疏也。又正理云。或名无求。不求趣入无色定故。
  梵音有此义。故旧论六(二右)云无大求。
  (二右)六善现天七善见天。旧论。正理。显宗等并次第如是。集异门足论十四(十一左)列五净居中亦同此论。大乘中杂集第六(初左)亦尔。住心论第三(三八左)依此。
  又杂心论第八(十三右)及法胜六卷五(八左)四卷四(初左)又旧花严五十四(六丁)唐经二十二。及起世经第一。中阿含第九。长含第十八。并善见善现次第。秘藏宝钥(【傍】第三信心下)依之。
  (二右)迦湿弥罗(至)俱有十六。是有部正宗。论主依西方师有部颂言十七处。又有部异师立十七。而初禅唯二。大梵摄梵辅。如迦湿弥罗师。于第四禅立为九。谓开无想天。婆沙百五十四(八左)说无想天中云。外国诸师说。第四静虑处别有九。此其一处。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即广果天摄。然以高胜寂静故别立名。犹如村边阿练若处。正理二十一(三左)有余师是也(光四左引)经部立为十八天。正理二十一(四右)云。上座色界立十八天故作是言。修诸静虑各有三品。谓上中下。随三品因生三天处。第一静虑大梵天王自类相望得有同分。与梵辅处胜劣有殊。如聚落边阿练若处虽相邻近而处不同。无想有情于第四定为第四处。与广果天有差别故处成十八(已上)如是四说并小乘。十七天有两师。迦湿弥罗国师唯十六天。此三师皆有部异也。故杂心八(十二左)颂曰。色界或十六。长行云。此十六处说色界。有欲令十七。如前十六及大梵。非有部者何如是。法胜毗昙六卷五(八左)四卷四(初左)但约十七天。经部立十八。然颂疏(五左)经部立十七。萨婆多唯十六天。上座部即十八天(【头】二藏颂义亦全依颂疏可简舍)有人(【傍】智积院观应闇诵要文)依彼作略颂云。十六七八天萨经上。彼未晓正理西方师指干驮罗国有部。言上座者即是经部而致此误。乃引千岁之迷。今应辨之。西方者。婆沙九十八(十五左)云。西方诸师作如是说。初静虑地处别有三。迦湿弥罗诸论师说。初静虑地惟有二处。光记二十六(十七左)云西方诸师即是健驮罗国诸师也。婆沙(百九十(五丁))云外国诸师。同(六十三左)云。在迦湿弥罗国外故名外国。在迦湿弥罗国西故名西方。又此论五(五左)云西方师。光记五(二十右)意为有部异说。正理钞九(三九右)云。干驮罗国萨婆多师说。又云。俱舍中云外国师。即印土诸国萨婆多师说。又论四(九右)云外方诸师。指杂心论第二(二左)说。彼法救论师是干驮罗国人故(【傍】西域等分明也)次上座者。基疏二本(三六左)灭后四百年室利罗多。正理所言上座是也。光记第九(二十八)宝疏第九(二十四)及正理钞并尔也。次因辨大乘诸天异说。杂集第六(初左)色界十八天全同经部。初定开三别立无想。孔目二(十八)亦同杂集。又瑜伽第四(三右)十八数同而名体别。谓无想摄广果。别立大自在天。略纂二(二十二右)伦记二上(六丁)义灯六本(八左)并具释。又本业经。仁王经等中说十八梵天。其名体各别矣。
  (二左)一空无边(至)非非想处。立世论。旧俱舍(真谛释)云入。杂心论八(十三右)(宋天竺僧迦拔摩译)云处。立世论六(六右)曰。云何第四名为非想非非想入天。非想者细故。非前七定故说非想。非非想者若无想定及无心定。如此两定名无想定。同无心故。今则有心故名非非想定。因于此定业所生故。故说为非想非非想入(光记五右依之)义林四末(二十一左)云。不同彼地有粗相。故名非想。仍有无此极寂静心在。故云非非想。非者无也。非全无想故(已上)详曰。非者是无何偏简旧论无为非因果。次又诸天数不一准。起世因本经八(三左)曰。于三界中有三十八种众生种类。诸比丘欲界中有十二种。色界中有二十二种。无色界中复有四种。欲界十二种者。谓地狱。畜生。饿鬼。人。阿修罗。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傍】长含云焰魔天)。兜卒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傍】是向内等也)此名十二。色界二十二者。谓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广天(长含二十(二十四左)云严饰天。下注皆是长含文也)少广天(少严饰)无量广天(无量严饰)广果天(严饰果实)无想天。无烦天(无造)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大善见天)阿迦腻吒天。此等为二十二。无色界四种全如今论。长含说无色四天曰。空智天。识智天。无所有智天。有想无想智天。楼炭经四(十九右)云。欲界人有十二种。一泥梨。二禽兽。三薜荔。四世间人。五阿须伦。六四天王天。七忉利天。八焰魔天。九兜卒天。十无贡高天。十一他化自转天。十二魔天。色行天有十八。梵迦夷天。梵不数楼天。梵波利沙天。大梵天。阿维比天。波利答天。阿波罗那天。波利多首天。阿波罗天。摩首天。阿披波罗天。维阿天。波利多维天。阿波摩维阿天。维呵天。维阿钵天。阿答和天。善见天。善见尼天。阿迦尼吒天。是为十八色行天(【傍】标结十八其列名二十盖有重误)无色行天有四。虚空智天。识智天。阿竭然天。无思想亦有思想天。
  谓于是处(至)中有起故。是处光记二释。后为正。次通大众部问有两解。第一为胜(宝(五右)亦同之)何此论谈无方处故所依处并是欲色二界。非离欲色处别有无色处。故修定处云是处。光第二解证婆沙六十八(十三右)文。今详。彼约三界分别四有属处。故有彼说。今论方处有无其义旨别。故不成证。颂疏解复从等文云。后时从无色没生欲色时。还即于过去修得定处中有起。故知无色无方处也。惠晖云。又受无色界毕即于是处中有起。故准疏释即于过去得定处中有起。若取得定处。岂无色界生经二万劫等无行动等也。详颂疏唯指得定处。故招难破。光记云所生处。言缓而无有失。
  (三右)能持自相(至)如前已释。持自相如第一(九右)能造四界释。种族如同(十五左)释三科界。故并指言如前。
  (三右)欲所属界(至)故作是说。合释三界名为二。初约性相依界种族。后约转声依界能持义。界言宽。通三界故。于中欲所属界边名欲界。以欲别立总界名。旧论曰。此界与欲相应故名欲界。如论第一(三左)曰。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如牛所驾车名曰牛车。略去中言故作是说。
  (三右)如胡椒饮如金刚环。椒唐韵即消切。音焦。说文莍也。尔雅释木椒樧丑莍。注莍萸子。聚生成房貌。即今山椒也。本草三十二(九丁)具也。旧论六(三左)曰。如金刚耳珰珍梨遮饮。珰者彼音释耳珠也。
  (三左)是变碍义或示现义。光(九右)变碍即十色处。示现即色处。宝(七左)变碍通十一色。示现谓色处色。今云。光记言十色处。次上论(二右)曰。去来无表无色无方处义理决然故。故除无表乎。盖脱一言。论第一(十右)变碍义通无表色故。婆沙七十五(十四丁)或无表色约相从作如是说。而非当体故除之。而非也。示现唯眼所取境。论第二(初右)云。十八界中色界有见。以可示现彼此差别故。
  (三左)又欲之界(至)应知亦然。后约转声依界能持义。虽之亦第六啭今即显依主释故。故光师云约依主释。基师中边疏上(四八左)释彼自性之障文云。言之障者显依主释。前记上本(十一右)云。文中之言意显依主。例如正理论四十二(九右)曰。惑业之道故名业道。亦业亦道故名业道。有云。何以知第三啭界有能持力。由之名欲界故。故二十论疏上(七左)引此论中云。由此界能任持欲。彼既除力加由以显界能差别。欲是所待第三啭。旧论曰。欲界(【傍】此界字本文有之恐衍文也)家界能持欲故。今云今论云之。又旧论云家。决是第六啭也。彼二十疏于界欲上安由。非欲与界间。故必非啭声式勿迷。
  (三左)此中欲言(至)于中已除欲。于欲略有二。一五妙欲。是所缘境。欲具故亦得欲名。二贪欲是希求为性。缘彼妙境能缘心。有如是乱故问答。又外道妙境为欲故。故引经以证贪爱名欲非境。真欲者对妙境约相从名欲。自性云真。非谓无漏故名真也。
  (三左)邪命外道者。泰疏云。尼乾子裸形邪命外道。旧论言尼乾子不云邪命。识疏一末(八九左)尼乾子今正翻云离系。亦云不系。即无差也。离三界系缚也。以其露形佛法毁之曰无惭。即无惭羞也。应音二十五(八左)云。离系亦云不系。梵云尼干。亦云泥犍连。其外道拔发露形无所贮蓄。以手乞食随得即啖食也。佛法毁之言邪命。识疏四末(初丁)及西域记十(七丁)三摩达多国人皆是此尼乾子外道。
  应名爱欲人。爱言鲜本。光记。颂疏。旧论。法蕴。婆沙并作受。次反质颂亦复如是。
  于中随增(至)三界系。于中简别言简无漏法。宝释为是。光略不释也。
  (四右)今此所言(至)名欲界系者。以宽狭能所增别通难。谓欲贪体狭。唯是贪爱故。而是能随增。与此相应诸有漏法为欲界系法。其体是广。以体非一故。而所随增。故言此所随增。是以不同缚马答。问。论云随增三界贪者。何余有漏法为能随。答。能所之词非一准。言此所随增者。辨贪与系法之差别。故贪为能随。前唯示系法体。故彼为能随。实是互随增故。
  (五右)当言傍住(至)应知亦尔。此二说中。论主意在初说傍住。故直言当言傍住。次言有说。然杂心论前后。彼第八(十三左)曰。问。云何建立界。答。处所次第说。有说从下次第上。谓最下无择地狱。次大热地狱。如是次第乃至色究竟。色究竟上复有无择地狱。次第乃至色究竟。若离一欲界欲则离一切欲界欲。若得初禅神足能到一欲界及一梵世。复有欲令周遍傍立界。
  大乘亦据十方说。杂集论第六(二右)不标经名。而全写杂含文也。智度论亦证此经成十方世界。
  (五右)余部经中说十方故。旧论六(五右)曰。于别部经中言有上有下。光。宝并为法密部所诵经。然稽古上(十八右)说十方者出别译杂含十七(十一右)彼经自判为饮光部经。光。宝未知何据。且不言出何经果乎臆说也。或三藏相传说亦不可从矣。今云。法密部所诵经若未捡究尽者何为不尔。彼亦应立十方故。而宗轮论中饮光。法密并不说立界。
  (五右)自所生界梵世。界及梵世相违释。杂心说一欲界及梵世。故光记亦云及(然光云自所生千世界及自生梵世。所生言令被梵世未详。宝云自所生界所依定处为胜也)。
  所余通惠应知亦尔。光二释初释为胜。后释非也。前未言何通。所余何为余四通。
  (五左)论曰(至)是名五趣。婆沙百七十二(四右至卷尾)广说五趣释名出体及身形言语并修罗趣摄等。光记略引正理等辨之。婆沙百七十二(四右)云。所往义是趣义。是诸有情所应往。所应生。结生处故名趣。于中地狱者。梵云捺落迦。义翻地狱。似世牢狱而在地下故。正翻云受苦。识疏五末(八八右)曰。捺落迦者。此云苦器。受罪处也。那落迦者受彼苦者。光记十一(五右)捺落迦所依地狱。那落迦能居人也。应音二十三(十四)那落迦。此译有四义。一不可乐。二不可救济。三闇冥。四地狱。经中云地狱一义也。琳音五十(八右)全同。又应音二十四(三右)(云云)玄赞六(三十四丁)二十论疏上(二十九右)人者婆沙七十二(十二右)曰。问。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转轮王。名曼驮多(此云顶生)告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应先思惟。称量观察。尔时诸人即如王教。欲有所作应先思惟称量观察。便于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从此以来转立此号(旧婆沙第九二十三左)为显善恶二趣。于人天上殊云及也。此论次列同婆沙等从下向上。入论下(二左)四天五人。何次列异。答。婆沙百七十二(十二左)云。经云人有三事胜于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云云)。
  五趣六趣差别。无畏疏一云。毗婆沙说有五道。摩诃衍人多说六道(【头】于享和三癸亥年五月。快道造五道六道章以判大小乘诸经论异说。以而六道为正。此法义文任慈恩法藏等故有参差。难为定量也)。
  婆沙百七十二(十四左)曰。有余部立阿素洛为第六趣。彼不应作是说。契经惟说有五种故。俱舍。正理。显宗。杂心等并唯五趣。于大乘经中注维摩第二(十一丁)说五道。故无畏云多也。智度论第十(三十四左)曰。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婆蹉佛妒路部僧说有六道(婆蹉佛妒路此云犊子)同三十(十四左)曰。问曰。阿修罗即为五道所摄。是阿修罗非天非人。地狱苦多。畜生形异。如是应鬼道所摄。答曰不然。阿修罗力与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为诸天所破。或时能破诸天。如经中说。释提桓因为阿修罗所破。四种兵众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乐与天相似。为佛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饿鬼所摄。以是故应有六道(乃至)问曰。经说有五道。云何说六道。答曰。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于佛经回文说五。若说六者于佛经回文说六。又摩诃衍中。法花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意应有六道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故地狱畜生饿鬼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有二果。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又同卷(五左)云。法花序品曰。又见彼土六趣众生。又方便品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瑜伽第四(十三右)佛地论第六(二右)为五道修罗摄天。法花玄赞二(二十一丁)举诸经论瑜伽为胜。又对法疏第一(四丁)依瑜伽第四(十一丁)为六道。天台宝持坊真记第二(四丁)亦判为六道。
  又婆沙百七十二(十五左)有说天趣摄。评家鬼趣摄。杂心第八(十九左)自为天同趣。更举有说鬼摄。正法念十八(十三左)鬼畜二趣摄。伽陀经(五右)鬼畜天三摄。佛地论六(二丁)同伽陀经。文句六二(二六右)开鬼出修罗。光宅疏五(五右)云。鬼中最胜者离名修罗。一家立义不尔。善有三品。下品感修罗。曲谄多故贬在鬼道。法花授记品三(二十三右)曰。四恶道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又化城品云(三之三九左)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文句一之一(五左)止观二之二(十四右)一之二(二十四)左)。
  (五左)法蕴足论(至)修成中有。彼第九(初左)根品明二十二根中(云云)何眼根(乃至)谓四大种所造净色。或地狱。或旁生。或鬼界。或天。或人。或中有。及修所成。所有名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谓名眼。名眼处。名眼界。名眼根。名见。名道路。名引道。名白。名净。名藏。名门。名田。名事。名流。名池。名海。名疮。名疮门。名此岸。如是眼根是内处摄(已上)旧论六(六右)曰。何者眼界依四大及四大所造清净色等。
  (六右)契经亦简(至)异诸趣故。稽古未考。按长含十法报经下(十右)曰。当知七有。一为不可有。二为畜生有。三为饿鬼有。四为人有。五为天有。六为行有。七为中有。不可有者是地狱。约不可乐义翻为不可。此经并证中有非趣摄及趣唯无覆。故于标述中有非趣。彼经下述唯无覆。及并言显此旨。趣。因。方便三各别故互相不摄。此中有者所感果名为有。亦业为有。婆沙六十(四左)多说(云云)述记六本云。有三有果(文)。
  (六右)彼身语意曲秽浊故。旧论曰。净命身口意。谄曲憎忿粗涩业。曲秽浊是发业烦恼。即痴瞋贪。身口意各有之。论十五终。婆沙百十七(七右)具说。正理如今。婆沙(百七十二(三右))显宗论并曲作由。应知形误。
  (六右)于捺落迦中(至)都不可得。捺短声。所依地狱故言于中。那长声。能居有情故云彼那。旧论曰。于地狱色受想行识果报热果报起已得名地狱众生。净命此中除色等法。地狱众生皆不可得。彼文捺处唯云于地狱。那位加众生。然正理。显宗作于那落迦中。音相近故写手误作那也。除五蕴法者上所言受五蕴异熟之五蕴。故婆沙云除此五蕴。由此次有说通释之。
  品类足论。彼第九卷辨摄等品第六之五(十四左)云。地狱趣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七智知。除类灭道智六识识。欲界一切随眠随增。傍生趣鬼趣人趣亦尔。天趣十八界十二处五蕴摄。八智知。除灭道智六识识。三界一切随眠随增。有人指第三(八左)辨随眠品者非也。
  (六右)彼说五趣(至)总名村落。婆沙百七十二(三左)有两说。初说彼文应说五趣摄五蕴十一处十七界少分。而不作是说者当知是诵者错谬。第二说同此论。
  (六左)有说趣体亦通善染者。第二示异说通难。论主意凭此说。此中为二。初标异说。后然七下论主通前所引经。此即初也。婆沙百七十二(三右)曰。有说趣体通三种。问。若尔则品类足说善通。云何诸趣不相杂乱。答。若以成就则有杂乱。若以现行则无杂乱。谓地狱趣于地狱趣业烦恼成就亦现行。于乃至他化自在天业烦恼成就而不现行。
  乃至他化自在天于他化自在天业烦恼成就亦现行。于乃至地狱趣业烦恼成就而不现行。是故诸趣无杂乱过(已上)次有评家取前说。今皞按。是有部中异说。以言品类足说善通。又上云迦湿弥罗国。今云有说。应是西方有部。又正理(如宝(十一右)引文)标经主言证故有说。然光宝等并言大众部说。按宗轮论中无有论大众部趣体。若依旧俱舍第六(六左)曰。余部说诸道不但无记有善有染污。
  (六左)然七有经(至)说名中有。后论主以彼意通前所引经。先通七有经。此中有五。初正通。二若尔下前师以中有难。三不尔下以后师意通。光记云异说通难。是对下论主好解。宝师(十一右)云大众部通难。其意不大异。然古今人谓。次下(十三左)及宗轮论((六十三右))等大众部不许有中有。此许中有而通。宝疏非也。光记是也。今云。是本非大众部。设大众部但本宗。依末宗者立中有无有妨。
  趣谓所往等者。婆沙百七十二(四右)曰。所往义是趣义。是诸有情所应往所应生结生处故名趣。(已上)大乘有二说。成唯识三(十七左)曰。虽惑业生皆是流转。而趣是果胜故偏说。或诸趣言通能所趣。诸趣资具亦得趣名。述记三末(八左)释后说云。业惑中有是能趣。何故能趣亦名为趣。趣是所趣业惑中有相从名趣。无性四(二十四)释六十二见趣云。趣品类义。四若尔下前说以无色例难五既尔下论主别作好解。以前通不成故。既尔者许前无色例难也。正理中悉破之(【傍】如宝疏引)云经主。是非有说通。而论主依彼致通故。然今文破谓有别所因。顺品类足故。又杂乱难婆沙中分明辨释岂得成难。显宗十二(八左)曰。言中有者。谓中有地死生中间决定有故生有无间容起死有。故无本有名中有过。或容彼在异类二生(【傍】四生中)中间起故名为中有。不可说在二趣中间故名中有。对执中有是趣摄宗因不成故(已上)。
  今破云。死处趣生处趣中间故。云二趣中间。故次下(十三右)颂云。死生二有中间。长行云二趣中间。与汝义终不异也。设执中有是趣摄约相从。何可劳彼。
  (六左)然彼尊者(至)故作是言。通第二经。初通表文。次会遮文。初意已对未。未起异熟不得地狱名故云起已。非谓唯异熟(【傍】必兼前惑业也)宝疏(【傍】十一左终)释似通意。光记不成示南。次意除者唯遮外道实有神我。全不遮惑业(光宝同义)。
  (七右)毗婆沙师(至)亦通长养。此中初标。次举两说。婆沙百七十二(三左)有二说。然宝疏(十二左)三说者非也。旧论曰。毗婆沙师说。五道定是无覆无记。果报为性。有余师说。增长为自性。
  (七右)即于三界(至)识住有七。于中简持显宽狭别。惠晖云。七识住更狭。于五趣中取人天二趣少分为七识住。故言即于三界等也。
  (七右)颂曰(至)余非有损坏。于欲色二界身与想相望全异全同互一种异分立四。加下三无色成七。初句及声显一识住中身想殊。兼示俱是一识住。而影第二句同一上第三句身想中间亦在。翻此者。此是目近翻第二句燋然。并者旧论云复。正显有色无色别而示合前四想成七。
  (七右)论曰契经(至)第一识住者。是经文也。七识住经全文。舍利弗集异门足十七(四左)出。今各别标释。本说见中含二十四(十一)大因经。增一三十三(九右)及四十二(十五右)长含第八(十八左)众集经等第十(三左(【傍】增一经))同(十七右(【傍】大缘方便经))等十报法经上(十左)。
  (七右)一分天者(至)除劫初起。论主述释经文为三。初释一分天。诸对法中说七识住。第一不言初定。谓法胜毗昙四卷第四(二右)六卷第五(九右)杂心第八(十四右)及集异门。又光记所引三文等皆尔。并约定全未尽理也。
  今论依尽理故取初定中除劫初起余时。是则契经(【傍】此论七左三目经文)说第二识住简云劫初起。以知其余时是第一摄。故妙音甘露味下(十七左)云。一欲界中诸天及人色界梵众天除初生天。光记判决为是。故正理。显宗全同此论也。
  (七右)言身异者(至)说名身异。二释身异。初正释。后彼由下释名有情也。中者鲜本·光·宝·颂疏·正理·显宗作由为正也。此两释初约现起故云由身异。后就成就故云有异身。彼并指有情。又初依第三啭故云由。次约第七啭故云有。正理七十三(七左)云。是于尽言是有第七声非境第七。光记二十六(十左)云。托声是有第七非境第七。又于文身异与异身别。又初约当体故云身异。次依义用故云异身。光记(十七左)约体成就辨不远矣。宝疏(十三右)初别指色身。次总标假者者非也。然古今宝为是迷之甚矣。想异两释准之可知。
  (七左)有色有情(至)第二识住。释第二句先此举经文。如梵众天者婆沙百三十七(六左)云。此显梵世诸天。集异门足(十七(七右))云。此义中总显生在梵众等天。举初显后。如上论(五之十左)梵众天是名第一乐生天。
  所以者何(至)故名身异。后释经文为四。一释想一。二释身异。三引经示想一相。四明梵众想起相。此初二如文可知。
  (七左)经说梵众(至)彼同分内。三广引经示想一相。光·宝意别。宝疏(十四右终)引经证想一是为是光记(十八左)依经起问。全非论意。何者。集异门足论十七(六右)曰。一种想者。谓诸有情有时有分。于此世界劫将坏时多往生上光音等天众同分中。于彼具足意成色身根无缺减。支分圆满形显清净。喜为所啖。喜为所食。长寿久住。有时有分。于此世界劫初成时。于下空中有空宫殿。欻然而起。有一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先从光音等天众同分没生下梵世空宫殿中。独一无二无诸待者长寿久住。时彼有情长时住已欻然生爱及生不乐作如是念。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为我伴侣。当彼有情起此心愿。有余有情亦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复从光音等天众同分没生下梵宫。与前有情共为伴侣。时前生者便作是念。我先于此独一无二长时久住。长时住已欻然生爱及生不乐作如是念。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为我伴侣。我起如是心愿之时。是诸有情便生此处。满我意愿为我伴侣是故当知此有情类是我所化。我于此类及余世间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时诸有情亦作是念。我等曾见如是。有情独一无二长寿久住。时(【傍】今俱舍论此四句乃至)彼有情长时住已欻然生爱及生不乐。作如是念。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为我伴侣。于彼正起此心愿时。我等便生彼同分内为彼伴侣。由斯我等是彼所化。彼于有情及世间物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故名一想。婆沙九十八(十二右)云。等起云何。如梵网经中说彼等起。如彼经说等与集异门大同。此中同分者。分是类义。旧论曰同类。义林二本(三四左)枢要上末(二十左)并分是类义。
  梵众何处(至)起如是念。四谈梵众曾见处。光记依经起问者非也。故婆沙九十八(十三左)云。彼经复说。梵众生已作是念言。我等曾见如是有情长寿久住。问。彼住何处曾见梵天。今云。彼论依经起问。故更举经而其文短。今不尔。正示想一故文长。勿乱矣。
  答。中三说婆沙有五说。今第三彼初说。今第一二彼第二第三。破亦在彼中。
  (八右)有色有情(至)故名身一。明第三识住。释颂翻此二字。初牒经文。后此中下述释经文为三。初释摄余二天。二释身一。三释想异。此即初二也。
  (八右)乐非苦乐(至)扰动心故。三释想异初约有部。后示经部义。此初也。此有四。初略释。五受门第二定喜受今三受门故喜亦名乐。二广释。三难。四通。传说论主表不信乐舍交参。此广释法譬并婆沙百三十七(六左)全文也。亦同杂心八(十四右)说。
  如遍净天。是亦举后摄初。同前不释。集异门足云总显示遍净等天。百三十七(七右)释云。此显第三静虑诸天。
  (九右)初静虑中(至)故言想一。显宗十二(十左)曰。初静虑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以于非因起戒禁取执为因故。第二静虑由二善想故言想异。由等至力二受交参而现前故。第三静虑由无记想故言想一。纯一寂静异熟乐受而现前故(正理全同)。
  (九右)下三无色(至)即三识住。集异门足十七(四左)举经曰。无色(彼释云。无色身无色处色界无色蕴故名无色)有情(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超一切色想(超一切眼识身相应想)灭有对想(灭四识身相应想)不思惟种种想(无五识身所引意识相应缘色等种种障碍定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如空无边处天。是名第五识住。无色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如识无边处天。是名第六识住。无色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如无所有处天。是名第七识住。
  (九右)此中何法(至)是名识住。明识住体。有色四。无色三如次五蕴。四蕴为体。故云所应。释名者光记(二十二右八目)云。识于其中乐住着故是名识住。宝疏(十六左三)云。此中说识于处总乐住。故兼取识也。非如四识住唯取四蕴也。识之住依主释。故婆沙百三十七(四右)释四识住中。云何因缘故说名识住。答。识于此中住。等住。近住故名识住。如马等所住名马等住。又释七识住中(六左初目)释识住义已如前说。又(九左)云。问。何故四识住中识非识住。七识住中识是识住。答。由别因故立四识住。由别因故立七识住。谓已下文如光次下(二十五左)引文是也。然麟记云。问。既取五蕴何独言识。答。以强从强立目者迷倒最矣。
  所余何故(至)故非识住。说余处非识住。婆沙百三十七(八右已下)有八说。初说义彼三处亦为识住。第二世友尊者三恶摄初识住。第四定摄次三中。有顶摄后三。第三说以爱见二义简别。第四说以见修不断三事简。第五说以五部及不断六事简之。第六识约识所乐住简别。第七说约坏识法(今论依此)第八说由定及生二义简而无评家。法胜毗昙四卷论第四(二右)同第七说唯约坏法。六卷第五(九右)有三说。初约见修无断(同婆沙第四)次依识乐住(同婆沙第六)后据乐于境乐想(婆沙等中无之。正理有余是也)杂心论八(十四左)两说初约乐着。次依坏识法。今论主约坏法欲当理故以结颂。次复说取婆沙第六乐住义以开遮表为二。简法易了故。又依彼(十一右)九有情居不摄恶趣等第三说也。
  (九左)谓诸异生(至)或无色处。宝疏(十六左终)云。准此论文。岂可第四静虑处三天(前三)异生皆悉爱乐无想异熟耶。应非正义。颂疏云。于第四静虑无云福生广果三天通凡圣居。若是凡夫求入无想。若是圣者乐惠者求入净居。乐定者求入无色(已上)又云。上流有二。一有杂修即乐惠也。二无杂修即乐定。若杂修者生色究竟。无杂修者能往有顶。
  (九左)如是分别(至)九有情居者。于前七识加二成九故言因兹。是亦契经所说。见长含第八众集经及十上经又第十(五左)杂含第十七(二十九右)增一四十(初右)含中九有情居品等(同四十二(十五左))依之婆沙百三十七(三左)曰。契经说四识住七识住九有情居。而别说三段各自标契经。又法胜杂心论等并于修多罗品说七识住九有情居等。以经说故。又集异门足论十九(三左)九法品云。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九法自善通达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法律久住利益人天。此中略有二种九法。所谓九结九有情居(已上)正理二十二(十三右)云。由此世尊与诸识住一处合说为有情居。显真涅槃非为如是。大乘义章八末云。九众生居如经中说。何故说者为破外道想计也。有诸外道。想计众生以为神我。择善而居。佛为破之故说斯九是众生居非我居也。然宝疏(十七左)云。九有情居非经所说。因释经中说七识住。故便释也者。独坐妄谈惑于后生矣。
  (九左)颂是九有情居者。有情能依假者。居所住诸蕴实法为声别体依主释。然有别有色界五蕴。无色四蕴。集异门足第十九(五左)云。有情居者。谓诸有情所居所住所依所止所乐生处即总显示。此中所有有漏五蕴四蕴名有情居。
  (十右)颂四识住(至)四句摄。四识住者标名。当知者劝下诸句意。文句私志记二(十九右)云。当知者决定应知。此言意如是也。四蕴者正出体。下诸句明诸义门。谓唯自地者自他地分别。第三句明除识蕴。有漏者简无漏漏无漏门。四句摄者辨宽狭。光记云。三句及有漏明体。四句摄明宽狭者未精也。
  契经言等。集异门足八(十右)举经中列名已云。云何色识住。答。若色有漏随顺诸取。于彼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或生起欲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识住。受想行识住广说亦尔。
  (十右)谓随次第有漏四蕴。有漏虽出体中实是共相义差别。四蕴正出体。欲令文简作是说耳。无漏非故。法胜毗昙五(十右)曰。取俱识生住执着长养故名识住。是故无漏非识住。彼坏有故。彼亦非取和合识住处。杂心八(十五左)云。无漏非识住。彼坏染污识故。
  (十左)又此唯在(至)依著于彼。婆沙百三十七(三右)有两说。初说唯有情数。后说通非情数。彼问云。有情数蕴为识住。此事可尔。非有情数蕴云何名识住。答。有多种识住。谓相应识住。俱有识住。所依识住。所缘识住。所行识住。非有情数蕴是识所缘故名识住。而无评家。杂心八(十五左)云。有说众生数蕴说识住者不尔。何以故依行缘相应分义故名为住(子注云。依者识所依。缘者能缘非所缘。分者梵音云何婆他那。义云流住。谓受生胎分相续。过去未来虽非众生数亦有此五义。故得为识住乎)正理论依前说唯有情数。光(二十四右初)宝(十八左五)并令此论同正理。今按未必然。何以故以唯辨地自他。未分别情非情。复云依着。着中摄非情数蕴。此中名识住。因缘据婆沙(四右)三说中第三执着安住义也。光记(二十四右)释依云俱生依同时助伴无失。释着云。所著境通俱不俱者。违下(十一右四行)俱时文。
  (十左)若尔何故(至)识所乘御。依经难。杂含十五(七左)曰。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乃至纯大苦聚集。经文总说。今别依识食致难。识所乘御一句非经文。宝疏此一段科引经难。稽古上(二十左)破云。识所乘御一句。法宝似属上为经文。亡论瞽古籍亦昧于文者矣。今云。宝疏意不尔。不言以经难故。
  (十左)虽有是说(至)于余可说。答于中有三。初正遮难。二又佛下引经成义。三又法下就理明。此初也。此中亦为三。初正通前二难。次然色下辨今四识住相。后是故下结上二别。答意识食七识住约总相五蕴。故识亦得住名。非独立识名住。今不尔。四蕴与识蕴离别。四蕴所住。识能住故言非住。正理二十二(十五右)破云。亦不应理。彼契经说于识食中有喜有染有喜染故识住其中。识所乘御。如何乃说但于诸蕴总生喜染。独识不然。若言食中不立田种二分差别故无过者。应说因缘。何故不立。既于识食别生喜染。识住其中。不应总说有取诸识。皆如种子。识既于识可为良田。何理独遮识为识住。故彼所说非善释。今返破云。前难中所引经以总说证别。依义作文。故如本说致总说通释。然汝但依引文加破斥。岂得当理。
  (十一右)又佛意说(至)教意如是。二引经成识非住。杂含二(六右)曰。彼五种子譬取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能所依种田喻分明故。正理(十五右四)破云。理亦不然。异识相望有所依着。岂非田义。又于识中应无有取。然契经说有取诸识。故知亦有识住识中。此破意契经解释非教意。今返破云。彼契经于四识住五蕴相望喻种田。故云不可种为田。非约诸一切。故破不成破也。
  (十一右)又法与识(至)故非识住。三就理成立。婆沙百三十七(五右)曰。复次若法与识俱生。俱生俱灭于识有用。立为识住。识于识不然。今依彼说。光记引婆沙四七分别文亦不远然正理论师广破此义(文如宝(十九右)引)今返破云。于俱生中虽俱有依而取识能依。何云非识所依。又谁得言所依识不依彼。又欲谈俱生于识无之。非谓但俱生为识住。唯所取为住。多义中一。何以俱生难所取。又约相应依着责不相应等。以异门难异门。非中非也。故杂心八(十五左)云。识阴非识住二非分故。先后不俱故。不顾自性故。初后二因如此前二义。第二即今俱生义也。又无漏难。既以爱力言及着言遮讫。正理自义广述对俱舍以应辨差别。彼但任自意违婆沙等也。宝疏举不辨何矣。
  (十一右)第一句者(至)除前相者。取第二句所除识蕴次为双非句。此四句出婆沙百三十七(十一左)彼四七次第今七四序。故初二句相翻。
  (十一右)略有四种。总略言略。非对广言。
  (十一左)颂曰(至)鬼通胎化二者。于中者所依义。即于三界五趣中有此四生。是亦契经所说。婆沙百二十(十左)具举经文也。见增一十七(四右)有一经。又彼(十二右)云。问。何故名生答。诸有情数和合而起故名生。问。三界五趣亦和合起何但此四。答。此四惟令有情数起。亦遍摄有情数。界趣不尔。以界虽遍有情数而非但有情数起通非情数。趣虽但有情起而不遍有情数。不摄中有故。由此但四说名为生。次说生义。有情现义起义出义是生义。第二句云有情。显示如是差别。
  (十一左)论曰(至)是名为四。此列次全如契经。何故如是。谓由具缘多少。如宝疏(二十一左)辨(卵生先入胎。次入卵。论九(六右)云云)。
  卵㲉。玄音云。卵外坚也。尚在卵中。谓之㲉。说文云。凡命无乳者卵生也。象形字也。(【头】又有四生。大乘显识论一卷真谛译(二十四右)云。一触生因交会生。二嗅生雄有欲心嗅雌根门有孕。三砂生雌雀以欲心坊砂有孕。四声生雌孔雀以欲心闻雄鸣有孕。文句十之一记引已云摄胎卵二)云何湿生(至)蚊蚰蜒等。从第五啭声。旧论亦曰从。婆沙曰由湿气生。从由俱亘第五啭。故一师译如是也。勿谓由必非第五啭。虫者说文云。从三虫凡虫之属皆从虫。飞蛾者古今注云。飞蛾善拂灯。一名火花。一名慕光。今简蚕变蛾殊加飞。蚰蜒者本草云。蚰蜒长寸余死亦踡曲如环。方言云。蚰蚓自关而东谓之螾蚓。或谓之入耳。皆今蚰蜒(【傍】武州边云者也若入耳则耳永不闻声也)喜入耳者也。旧论六(十一左)云虫蚊蜻蛉。广韵蜻仓经切。音青。蜻蜒虫。扬子方言蜻蛉谓之螂蛉。埤雅云。螂蜒饮露。六足四翼其翅薄如蝉。尽取蚊虻食。一名蜻蛉。古今注有青赤黄三种(云云)。
  鹿母。本名毗舍佉。此云别枝。即二十八宿中氐宿也。从生宿立名。此子云蜜利伽罗。此云鹿。从子亦呼为鹿母。旧论存梵曰弥伽罗母。又有二名具举。谓婆沙百二十四(九左)曰毗舍佉鹿子母。同(十一左)又立世毗昙一(初左)云毗舍佉优婆夷鹿子母。棋法师弥勒上生疏上(四十六右)翻名误也。智论八(十五右)子注。并光记等皆应思择分别。具如因明量议钞(一末终)。
  (十二右)般遮罗王五百子等者。北本大经三十三(初右)云。弥迦罗长者母。尼呴院长者母。半阇罗长者母。各五百子同于卵生。今等尼呴陀等。琳音二十六(十八左)对见。光云。般遮罗地名。唐云执土(冠注引云五)此王从地为名。是十六大国随一(婆沙百二十四(十右)具列)宝疏(二十二右)应音及伦记一上(八左)并作执五为正。故翻梵语集般阇云五。又般阇尸佉翻五发。琳音十八(十三左)云。般遮罗上半安反。梵云般遮。唐云五。数名也。罗名为执。此乃国名王之美称也。言彼国王性多慈爱。纵有犯死刑者不忍杀之。但缚五体送于旷野山林。时人喜之因为国号。博物志第八见人卵生。又第四九穴具足必胎生。不具是余也。山海经十五本草五十二(十四丁)又事文类集后集云。徐君官人因产一卵。卵开生一男子。乃徐偃王是也。吾朝肥后八代曰舍利尼。亦是卵生也。如释书十八(六丁)也。
  曼驮多者。旧论六(十二右)云顶生王。事缘如光。宝。又论二十七(十八右)说此名。彼光(四十三丁)宝并云我养。旧译曼荼多王经。涅槃第十二(会疏十一(三十丁))大宝积经七十六。中含十四卷。珠林八(十丁)五十六(七丁)大乘义章八(三十四丁)文句第三(十三)又十二游经说似顶生王与曼荼多王别也。
  鸽鬘。旧论存梵云迦富多摩梨夫人。
  庵罗卫等。于奈女经具说因缘也。正言庵没罗或庵罗婆利。肇云此云奈也。维摩略疏云。又翻云难分别树。其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故云难分别。应音二十六(十一右)云。旧言庵磨罗。亦作阿摩勒皆讹也。叶如小枣果如胡桃。其味酸而且甜堪入药分。立世毗昙第一(十右)六大国品云是阎浮树外有二林。形如半月围绕此树其内有林名呵梨勒。外名阿摩勒果。阿摩勒果此子熟时其味最美。不辛不苦如细蜂蜜。果形大小如二斛器。其核如自性阿摩勒核(已上)。
  (十二左)化生如龙揭路荼等。旧论云龙伽娄罗鸟等。光记(二十八左)示二梵二名云。揭路荼此云顶瘿。或名苏钵剌尼。此云妙翅翅殊妙也。旧云金翅鸟非正所目也。
  翻梵语集及全真梵语集并伽楼罗翻金翅。华严音一(五左)云。伽楼罗或曰揭路荼。此云食吐悲苦声。谓此鸟凡取得龙先内嗉中后吐食之。其龙犹活出悲苦声也。或云大嗉顶鸟。谓此鸟常贮龙于嗉中。其顶益粗也。旧云金翅妙翅。并就状等(云云)法花义疏一(二十八)文句二之二(四十三左)并迦楼罗云金翅。又文句龙王经迦楼罗翻凤凰加破斥。真记云。同名异体。有乱故破之也。玄赞二(十五左)贲疏上二(十六右)俱迦楼罗翻妙翅。而云金翅讹也。决定毗尼经音释云。其翅金色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宝珠。以龙为食。其寿八千年也。珠林第十(十五丁云云)龙与金翅并有四生。器世经第二等。文句二之二(四十三引)复须弥龙经说之。集异门足四生各云一类龙。
  (十二右)鬼趣唯通胎化二种。婆沙百二十(十二左)两说。初说鬼唯化生。第二说如今。亦引经通胎化。
  (十二右)一切生中(至)皆化生故。大文第二。问答分别大为二。初胜劣问答。后多少问答。初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现受下通。此通中为三。初正通。二举异说破。三因论生论。初正通中初二句总标涉下四由。谓为下别示述四由。婆沙百二十(十四右)有十一说。彼第九说此第一。彼第八此第二。彼第四说此第三。彼第十此第四。今此有余师彼第十一说。光。宝分科并非也。光记混邪正以分现当故。宝疏分为前三后一。第四岂不利益。初标句何不通第四。
  (十二左)无外种故。旧论曰。无外种子故。化生皆依内起而不依外四大种。因既无故果亦无遗形。然麟记云。无外种者死后不留大种身也。以离识根故名为外。今谓混宗因乱因果。此无外种为因以成无遗形。何外种直为死后大种。
  (十三左)此身已起(至)故不名生。已言显许前自体起。宝释委详。光记无细释。或中有有五种名。意识。求生。食香。中有及起。论第十(十四右)引经。故云已名色。又婆沙百二十(十三右)释四生云。现义起义出义是生义。
  (十三左)所引异熟(至)所应至处。中有亦业所引异熟。而未究竟如生有。又不分明肉眼见如生有。言空竟分明。故旧论六(十三左)曰。业所引果报明了显现。及究竟是所往处。既有及言。显二义别。光记未足也。
  (十三左)有余部说(至)故无中有。婆沙六十九(四左)云分别说部。自有部云应理论者。乃相对施名也。宗轮论(六十三右)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本宗同义中云都无中有。又(八十二右)化地部本宗同义云定无中有。伦记一上(四十二丁)云。若顺憬师云乃至。然中阴经云。无色中阴礼如来者。是大众部经不劳会释。述记七末(六十丁)亦如是。然中阴经中具说四有何为大众部。义灯五末(五十二纸)通释。又笠置师(同学七四(二十四右))宗轮等约本计。述记约末计。又正理二十三元喻钞释有余部师执无中有。即大众部。上座部。化地部立无中有(已上)(未见上座部无中有。)大乘义章八(十二右)云。四有之义出阿含经。生死果法是有非无故名为有。有别不同。一门说四。乃至中有相隐定其有无。经论不同。毗昙法中定有中有。成实法(第三(五右)无中有品)中一向定无。大乘所说有无不定。上善重恶趣报速疾则无中阴。如五逆等。余业则有(据涅槃经。中有有无皆不解我意。有二十一番诤论。﹝【头】中有。略纂第一(三十三丁)十四门分别。对疏七(三十八)十门分别。述记四末(三十八右)唯识七(十六右)庄严论三(十六右)佛地六(二右)述记七本(五十七左)灯五末(五十二)秘四末(十二)五末(十四)瑜伽第一等广说中有﹞)。
  (十三左)颂曰(至)及五七经故。初六句理证中。次四句破大众部等疑。中有与夺。第三第五两句夺破像实有以显彼喻过。是论主正依经部义也。第四第六两句与许像实以破。故显宗十(二右)依婆沙九十九(五右)有部本说除第三第五两句。更加多句作颂也。后二句示教证中。摄长行五品契经。谓有者七有经。及言含掌马族经。能兼义故。说经故三字并通五种。旧论颂言。由经(七有经)乾闼婆说五(五不还经)行(七种贤圣行经)经故。彼但言经者。七有经分明说中有故。故显宗亦改说有云圣说亦其意也。然如圆晖有言唯为用字。于及未知有掌马经。妄谓为颂外。故释中不举七有经及掌马二经者谬之甚矣。惠心正文云。不举七有经违论及光记者。半似是半非也。何不正掌马经。
  (十三左)相续转法要处无间者。此中处者。谓前后相续不断处即名为处。非依别处而相续名处。
  (十四右)岂不现见(至)处亦有间。大众部等救也。有法之有字亦字。若依性相。显喻非一准而亦有间隔续生若依因明。示不定失。是亦言是相返亦也。然光记不定作法乐意为先违教理。教者违入正理论。谓彼共与异分异全并不乐为为先故。理者是此显过相。须先标其失故(玉四(三十九左)五(五十右)同(四十九左)同(四五左)乐为为先非也。又第五(十六右)述记四本(二十九左)不乐为先为正)。
  然曾见镜(至)谓二并生。旧论曰。曾见镜在影中。日光显然。若影是实有光不应得于中生。以相违故。麟云。如将镜置屋檐下。即有外之光像现于镜面。屋下即影也。慧晖云。影中镜。镜中光。色既与影同处生。故光像色有假也。
  (十四左)镜面月像谓之为二。此释同处无二并。于镜面处直无月像。悬远见月像如观井中水远是镜面与月像非镜中人面镜中月像。故旧论曰。复次共一处二无者。何者为二。谓镜面及月圆。于别处见镜面。于别处见镜中月圆。如井中水。若此月影于中生不应见在别处。既言镜面及月圆。又但破镜中月影不破面。及不云镜中面。光。宝并得论意。然圆晖解论镜面月像。镜与像二字各贯中间面月。为镜中人面像镜中月像者。谬大也。彼云解云。于一镜处有面月二像。看面像则近。观月像则远。二像若实岂容一处近远别见也。是并欲破二像。忽违旧论标破此月影。又正理二十(十右)倒句云月像镜面。岂镜像二字得互通面与月。
  (十四左)然诸因缘(至)难可思议。旧论曰。诸法聚集有如是势力。非有显现似有。何以故诸法功能差别难可思议。
  (十四左)二中胜者像依彼生。于质镜中取其依因以为胜者即镜是也。次别胜依当之。故正理二十三(二十右)曰。一者本质。二者镜等。世间现见生有不尔。所以者何。生有如像。死有如质。更有何法如像所依(已上)宝疏(二十八左九目)云。镜像生时。因于本质。依镜而生。由二缘故。与此不同。生有生时。唯因死有。无别所依胜缘如镜。故不等也(为正)。
  光记(三十四左)解释未审也。
  (十五右)以外非情精血等缘。彼救意云。以父母和合时精血等为胜依性。能顺像依镜。精血何非情。谓身外出故名非情。旧论云。外色无意赤白为胜因。正理云。若精众等如像所依现亦不尔。非有情故。又于定等欻尔化生。于中执何如像依处。依正理有二破。初情非情别故精血非例也。又于化生全无可言胜依。而光记许精血等。以化生夺会也。今云。光记疏于不可说言。
  (十五右)健达缚经。中有五名中随一。此云食香。具如论九(三左)。
  如契经言(至)正现在前。是依婆沙六十九(五左)略出经也。彼第七十(九左)具举经云。经中说。三事和合得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调适无病是时。及健达缚正现在前。彼释云。母起贪身心悦豫名身调适。言是时者。诸母色有诸恶事。月月恒有血水流出。此若过多由稀湿故不成胎。此若太少由干稠。故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干不湿方得成胎(光略依彼)。
  (十五左)五不还经(至)五者上流。长含八(十七右)众集经曰。复有五法。谓五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杂含二十七(二十一左)亦同。今论为作句于上流略般涅槃。正理二十四(七左)同此。显宗十三(十二右)云。五者上流般。旧论(第六(十六右))具有曰。世尊说有五种阿那含。中灭。生灭。无行灭。有行灭。上流灭。光记二十四(十二右)曰。前四于此生定涅槃故与涅槃名。上流不定故前不言般涅槃。稽古(上二十二右)云。仅读此所引而不睹经本陋哉。中含亦言。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今按不必尔。集异门足十四(八右)列释五不还中。并唯上流不言般涅槃。故应有不定之理。设有此理而凿空之理。故杂心第五(十六左)列名亦云上流般涅槃故。
  (十五左)有余师执(至)故名中般。是即前(十三左)有余部。即大众部。化地部等通经文。婆沙悉号分别论者。对应理论者故。
  (十五左)此则应许(至)故执非善。婆沙六十九(七左)破中天有两破。彼初破云。此中天名佛何处说。经但说有二十八天。(【傍】欲六无色四及色界十八)正理二十四(七左)出二破。
  (十五左)又经说有(至)善士亦尔。第五正证中有兼遮异执。此中含第二(初右)善人往来经是也。彼说七善人故立此名。初人喻曰。如烧䴸才燃便灭。第二喻曰。如铁铜燃俱炽以锤打之迸火飞空上已即灭。已下五人并皆此喻有差别。第三飞空从上来还未至地灭。第四堕地而灭。第五堕少薪草上。若烟若燃便灭。第六堕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尽已灭。第七堕多薪上燃尽便烧村邑旷野已灭。彼音释䴸芳无切。麦之屑皮也。正证理在绝言。何以故。谓颂已言七故。次前云中有若无何名中般故。是亦有般说故。兼遮异执若不述何须知。故次别言非彼所执等。正理二十四(八左)具示兼正。彼举经毕云。若无中有此依何立。非彼所执别有中天等。光记(【傍】三十五左二目)兼破异执者得论意。
  宝疏(【傍】二十七左)云。又引七善士证无中天者。但缠文相失意味矣。札火者。应音二十五(七右)云。庄黠切。今江南谓斫削木片为柿。关中谓之札。或曰柿札。柿音敷废切。又云迸古文作跰。同班孟切。迸谓散走也。此三喻旧论铁火星才出即灭。次铁火星出远方灭。后铁火星出去最远未至地灭。如是约一铁火才远极远。与今别也。又杂心五(十六左)子注三喻稍别。彼曰。一如小迸大火。二如少小迸热铁。三如迸烧铁丸。此即契经所说。
  (十六右)有余复说(至)是名第三者。有余部以别义通七善士三别。总别两段。光记得论旨。宝疏(二十七左)初两师释五不还经中般。次两师释七善师者非也。汝迷婆沙失此论。婆沙六十九(七左)有四义。通五不还经。彼第三义云。或受色界众同分已未经多时。而入灭名中般。第四云。或生色界。寿量未尽。而入灭名中般。今论会意彼以令通七善士。前中天义不尔。故前举破。此二义意于七善士应通举此。若通五不还经何于此出之。又于由此上无或言。显总别二段。故旧论(六(十六左))曰。有余师说于寿量中间立三人。或执近诸天边中。若非七善士何言三人。又正理论二十四。(九右)(【傍】光三十六右引)曰。有说诸有说寿量中间断余烦恼皆名中般。由至界位等(云云)彼既但举初义总别文连说。岂可通五不还经。近天中间者。光(【傍】三五左)云。近根本天。中间稍居边。是顺旧论近诸天边中说。然宝疏(【傍】二十七左)云。未至法会中间者非也。次论云入天法会故。又宝(【傍】二十八右)解三品中。趣向本法会天中间。若尔未入法会有三别。何论云入。光记本天与法会不同为正也。旧论曰。第三人入诵法藏堂已般涅槃。
  (十六右)入法会已(至)故名生般。通妨。婆沙六十九(八右)难受色界众同分义云。此亦非理。生般(【傍】论二十四(三右)生色界已不久涅槃名生般)依此立故。旧论云若尔生般何相。今通此妨显中生别。光记但云义便非也。此中两说即逆次前二说减多寿者。宝疏如今。光记牒及旧论作灭为正。以此非寿量中间灭尽色界寿量涅槃故。减少义非论限也。
  (十六右)以彼处行无差别故。是并破两说。约处及时差别设三喻。欲色二界中间为处别。而彼两说唯时别非处别。同色界故。光。宝行为行至义为是。旧论云。行处所无胜负差别故。
  又无色界(至)般涅槃故。准此文偏破初说。而义亦破近天中间。故婆沙六十九(八右)破受色界已未久入灭名中般云。若尔无色亦应说有七善士趣。便违契经。以契经说七善士趣唯色界故。是故宝(【傍】二十八左终)双破两说者无有失。
  (十六左)总集众贤圣(至)唯六谓非想。此颂旧论略不录。婆沙亦无之。释十数释家任情取义。光二释初释四凡六圣。后释二凡八圣。圆晖取后释。于二中后似是免穿说故。而宝解犹胜。顺解脱分已上为贤故。经云贤圣故。
  (十六左)若复不诵如是等经。旧论云。若汝不读诵如此等经。我今何所作。大师已般涅槃等。
  (十七右)何故经说(至)即是生有。宝疏释为胜也。问。中有亦名生。何故前(十三左)唯名起不许生名。答。前约自性故不许之。今约助具故与生名。谓论十(十四右)中有五名中云。二名求生常喜寻求当生处故。今从所求生处果立名。显此义言生方便。故中有是生有因故。宝疏(【傍】三十左五行)为优矣。
  (十七右)再生汝今(至)间无所止。新婆沙六十九(五右)如今。小本杂含五(三右)曰。壮盛及衰老三时皆过去。余命既无几常为老所患。近到阎王际。婆罗门欲生二间无住处。汝都无资粮旧俱舍六(十七左)曰。已度四位至衰老。二生汝今近阎魔。于其中间必无住。路中资粮咄不有。旧婆沙五十二(十一右)曰。壮年便老病当生阎罗边。中间无息处。亦不用资粮。再生二生言异义同。泰疏曰。真谛云。一从出胎至三岁名婆罗。婆罗此为婴孩。从四岁至十五岁名呴摩罗。呴摩罗此云童子。从十六至四十名诱婆。诱婆翻为少壮。从四十一已去至百岁名体婆罗。体婆罗翻为老。从最后一刹那将死之时已去。中阴最后死一刹那名为摩罗那。摩罗那翻为死。尊实钞云。十六至三十为少壮。三十一至四十为盛年。光。宝立五位以释。按谈如是位必可一定。准旧论度四位。光。宝为得。神泰解不当论意。第三少壮故。又或曰(稽古上(二十三右))今按毗奈耶杂事十二曰寿命百年有其十位。谓婴儿童子少年少壮盛年成就渐衰朽迈极老。是不顺已度四位义也。焰魔事。具辨如二十论疏权衡钞六(五一右)也。
  (十七右)汝复焉知(至)为证不成。论主反责辨非证为三。初反责正先征汝何知非此。若尔责互格。汝何先偏征我(光记为无中有家难大非也。宝疏为论主破似是而属下非也)次二释下别辨非证。后凡引下总述证文相结非证。

阿毗达磨俱舍论法义卷第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