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法义卷第三十

  丰山上毛沙门释快道记

破执我品第九之一

  今凭理教。回于立题大师世眼等颂前。虽先已成。今亦因便更述。大师等颂。是破我序。故于破我论。亦有三分。此七言三行颂。是序分。终七言三行颂流通分。中间诸长行正宗分。以何为序。有理凭教。理者有六。一此不亲俱舍流通。故是后起因故。二颂前生起语无故。三无颂曰言故。四无长行故。五正理。显宗不标举故。六若属前论。后长行初越。此所从来阙无故。教者。旧论初置总题。言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二。次安品号。言释破执我品第九。次在大师世等颂。曰释破执我品第九。大师世间眼已闭。又证教人稍灭散。不见实义无制人。由不如思动乱法。自觉已入最妙静。荷负教人随入灭。世间无生能坏德。无钩制惑随意行。若知佛法寿。将尽已至喉。是惑力盛时。求脱勿放逸。依译者意。五七为异义味不差犹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等颂。新婆沙七十九(十四左)旧婆沙(浮陀拔摩译)六十一(十一左)并翻为七言。而鞞婆沙(苻秦僧伽拔证译)第九(二十三左)作五言颂。又能断金刚般若经罗什译(十三左)颂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留支真谛玄奘义净译。并是五言也。然隋笈多译(十七右)作四言曰。若我色见。若我声求。邪解脱行。不我见彼。又菩提流支译法花论初三行半偈此五言也。而元魏勒那摩提译法花论二颂后后颂前有归命过去未来世。现在一切佛菩萨七言二句。流支作归命过未来。现在佛菩萨五言也。岂非良证。何良证者。善顺理教故是良证。光记此七言颂。于迦迦弥长行中开出。若尔于本颂何举此。彼本颂不杂散释时颂。故简题俱舍论本颂。宝疏以此七言颂。为劝学流通分。是谓本颂。以为流通。若尔何无长行颂曰等。前序分本颂已有长行颂曰等。故彼此差别不可得故。余过非者。思以可辨。如先略简。予先谈此是别论非俱舍论。若俱舍者。正理何不标释。又此多依经部。众贤最可对释简别。又未受请。此论何可与。由此理是别论。故论十六(十二左)云破我论中当思择。论名品号独与类自分。虽二十卷(八右)言破我品中当广显示(旧论十四二十八左亦云品)彼未为证。依后品号。后人改写故。以同人作以中指示。后人帖合二论。便检阅。而小论与大所侵。终唱得俱舍论总名。以得总名。终改破我论名。而为破我品。点次位言第九之一。问。由理教立义。其义定可然。而有未审。旧论云释破执我品。应释先时造。如余品释分别智品等。答。至理已极。此何足疑。任余品例。而后人加之。今须改名破我论。而顺古置之。于知解其义旨者。如此本亦无有害。光宝辨品次。然于予无次独立故。若于彼宝约自他为胜。光约三法印非也。本颂造时阙诸法无我。其时无破我论故。释立名者。此论破斥诸有所执横计实我。故名破执我。光记云。体实无。诸有横执。此品广破。故名破执我。宝疏分假我实我。今破别执一物为实我。不破聚集假我。两师语异义不乖(湛惠。光破我之执。宝破执之我。两师所破之处。别者非也。论文分明。光记语略耳)又问。先言此颂属前卷越此岂等无所从。此目近故。而于业品四之三初。言此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等者。指前卷云此。何局定。答。彼非例。谓彼前卷首尾。明三种律仪。故此不尔。故又彼同品内故。此别品故。故不成难。设亦有文例。于义遥有亲疏。识者所玩。而非愚者物。
  (八右)大师世眼久已闭。此发起分三颂。分为三。第一初一颂总明佛及证得人寂。即证法灭故(宝云教法非也)外道邪智增乱佛圣教。是则当破实我之基也。第二一颂总明佛及持教人没。即教法灭故(【傍】宝疏为证法非也。光为重释犹非也)诸异生惑盛迷苦海。是即亦当破实我执盛无我宗由序。第三一颂通结上证教二正法沦没。显示惑时。劝学正行解脱。是则正长行发起之因。初中上二句明佛及资入灭。下二句明外道邪智增乱圣教。初中此初一句明佛灭已久。世之大导师。故佛名大师。与世间诸有情如眼目。故言世眼。灭后已至九百年时。论主造此论。故言久已闭。对眼言闭。
  堪为证者多散灭。此次句明诸圣弟子证得无漏择灭人寂。证得为证。旧论云证教人。证得证正法者。必持教正法。故云证教人。今约强胜。光记为证得可也。宝疏为证诚义非也。彼科教法伤叹。故全非证得义。有少不灭。故云多。各自寂处非同处。故云散灭。灭梵云涅槃。如是证得人灭。故证法灭也。有何起尽。宝为教法。
  (八左)不见真理(至)思乱圣教。二明外道邪智增乱圣教。此中初句举相。示外道人。外道虽精进苦行。唯是有漏观。不能入正性离生。故言不见真理。无有无漏智法断制惑品者。言无制人释此句。光记无大害而未善。宝疏非也。云无判教人故。后句明由鄙恶邪曲思惟分别。而立实我。乱无我佛圣教。
  (八左)自觉已归(至)惑随意转。第二总明佛及持教弟子寂即教法灭故。诸凡夫惑盛迷苦海(光记为重释甚非也。重释为何突。颂何可重释。宝疏似是而不可也。一此教法而为证法失。二但为教证二法别。未辨余差别失)无师自悟不同二乘由他觉故世尊为自觉。虽无想灭定是寂静。涅槃妙果最殊胜。故言胜寂静。当时及九百年。故云已归。持彼自觉世尊圣教。阿难目连等者。多分随佛灭。随言与上散互显。世间诸众生以无所可为所依怙恃。佛及圣弟子。是故丧可得诸戒定慧德。宝释此句义为是。光记。佛及弟子为众德非也。无如钩定慧制御如狂象烦恼惑。故随意所行转起。作十恶五逆。轮回六趣。钩惑法喻互举。
  既知如来(至)脱勿放逸。第三结上教证二正法沦没示惑时。劝学正行解脱。由上来所明之义。既知如来教证二正法从灭度后。十十渐次沉沦灭。今方如人将死时。其气至喉不久死。是此时诸外道邪智见。诸凡夫贪痴等烦恼势增长时。从今已后仅正法百年。于此时中离放逸。应依佛正教求解脱涅槃。
  (八左)越此依岂无解脱。旧论曰。离此法于余法为无有解脱耶。光记为正。宝疏云无我理非也。不顺此言故。背次下此法言故。违旧论故。
  (九右)然犊子部(至)不一不异。旧论云跋私弗多罗部。宗轮论(三十八右)曰。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疏云犊子者。律主姓也。上古有仙。居山静处。贪欲起已不知所立。近有母牛。因染生子。自后仙种皆言犊子。则婆罗门姓也。佛在之日有犊子外道。归佛出家。如涅槃经(南本三十六五右)说。此后门徒相传不绝。至此分部。从远袭为名。言犊子部。文殊问经(下卷分别部品)云犊子部(注云律主姓)是也。真谛法师云可住子弟子部。谓罗睺罗舍利子弟子。皤雌子是罗睺罗弟子。弘舍利子所说。因以分部。名为可住。可住仍言。上古有仙。名可住。今此律主母。是彼种。从母为姓。名可住子。此理难解。幸愿详之。识疏一本(八十六左)云。筏蹉氏外道名犊子外道。男女中呼。归佛出家名犊子部。皤雌子女声中呼。即是一也。应音二十四(二十七右)云。(【傍】释掌珍论)犊子部梵言跋私弗多罗。此云可住子部。旧(【傍】十八部论文殊问经)云犊子者。犹不了梵音长短故也。长音呼跋私。则可住。若短音呼则言犊从。从上座部中一切有部出也。又二十六(十二右)云。(【傍】释正理论三十八)婆雌子部云犊子部。旧(【傍】旧俱舍二十二二右)名跋私弗多罗。上古有仙名跋私。其母是此仙人种。故姓跋私。有罗汉。是此女人之子。从母作名。说一切有部中出也。又宗轮论(七十八左)曰。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疏释云。其犊子部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谓实有我。非有为无为。然与蕴不即不离。佛说无我。但无即蕴离蕴。如外道等所计之我。悉皆是无。非无不可说非即蕴离蕴我。既不可说。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住。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者。谓我非即离蕴。处界亦尔。然世说言色是我乃至法亦是我。但依蕴等。假施设此我名。我实非蕴等。此所明本宗同义五部同义。谓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四部从此犊子出故。义林一本(十九左)五部同立非即非离我。识疏一本(八十七右)云。正量部等亦作此计。然所执我论其体相。诸师不定。光记为实我。故云如来弟子不可执我。而横计我故先破也。慈恩亦尔。又宝疏(二左)意异彼云。犊子部不染邪智。谓胜义谛。是其我体。不同外道染污邪智。执有实我。是我见摄。了义灯二本(八右)曰。今据情解妄谓。为我故叙破之。实是法执。嘉祥中论疏六(【傍】六末十七左)云。问。犊子既计有我。云何作十六谛无我观耶。答。俱舍论曰。后出观见有我。入观则无有我故。得作十六谛观。三论玄(科三。三十二右)云。犊子入真观故。则见我空。出于俗谛。别有人体。婆沙第二(十二右)云。犊子部执补特伽罗体是实有。又成唯识论一(五右)破即蕴离蕴非即非离三计。述记一本释第三云。遍破犊子。如俱舍论第二十九(【傍】九右已下)并三十(【傍】初右下)然萨婆多等叙外道计。无离蕴者。以二十句等我见等中唯即蕴故。如毗婆沙第八卷(【傍】八右取意)问。为有离蕴计为我耶。彼答言。无。诸所执我一切皆缘五取蕴故。缘蕴外无。不生心故。皞按。彼婆沙说六十二见。故如是。何不为有外道离蕴计我。既此论(八左)云执有真实离蕴我故。
  (九左)体若是实(至)徒执实有。此中有三。初一句标牒。终一句结调。中间诸句正破。一异蕴失。论举法因喻。上体显我。即是有法。若具应言汝所执我。是他比量。若异蕴者。违自宗不异。二有因失有二。初正有因失。论文举法因。所别准前。喻如色声等。是许违自宗。彼我无因故。后或是下破救。初(【傍】若言无因而实有有二失)无为失。论唯示法。有法准前。因言执实有无因。故喻如虚空。若许无为。亦违宗。三无为外别立故。后无用失。所别及因喻如前。是亦违汝自宗。彼不可说藏大有用故。上来四失皆违宗失。汝言实有故。招此失故。汝言实有。徒虚执。故言徒执实有。宝疏云。皆违自宗。徒执实有(为正)光记云。既无有用。徒执实有者非也。如三无为既无有用。而两宗许是实有故。
  (九左)则补特伽(至)亦因此失。鲜本作亦同。旧论亦云。此执亦同前失。今形误作因也。谓有为诸法尽彼诸蕴。而因彼蕴所成诸法。可有何物不假有成。故令同前失。言亦同此失。假有之失。邻近故云此失。光记牒文作同。彼两释亦依同字。虽初释中有因言。彼非此因。故后释中。但同字无因字。而彼释义两释并非也。何者初释令同蕴因生故。后释令同蕴假有故。是则两释并令同蕴。以此言为我。以失字若为因生若为假有。如是三字各别释。凿说勿依。宝疏为无常失。亦非论意也。
  (十右)何所应说(至)名薪名火。宝疏脱牒释。光记为是。
  且世共了(至)依薪有火。下犊子答文有四。一明所烧薪。二明能薪火。此有二。初正明。后此能下别明能烧相。三此彼下示火依薪之相。四故世下结世言。宝疏亦脱牒释。
  (十左)暖触名火余事名薪。旧论曰。热触说名火。所余三。火与此共生。彼约四味。光宝据八事。无义大害。
  是则应许(至)体与蕴异。下破有二。初我蕴异体失。二理则下。我体灭无失。初中有二。先正破。后已分下推前救成别异。旧论曰。若尔诸阴于人应成依止。应成共生。彼互差别。亦明了易了(此二句当已分等二句)复次若阴灭人应即灭(云云)(当理则等)光记文分释义为是。宝疏已分等二句。属下其非也。
  (十右)又彼若计(至)非第五故。第三约五法藏破。光为正。宝第四破转计者非也。五法藏者。了义灯二本(十三左)大般若(四百九十卷)说五法藏。三世为三。有为为一。名有为藏。无为为一。亦名不可说藏。与此义有别准可知。因明明灯钞三末云。般若多同小乘等。说六识及五法藏。而言同义别。菩萨所知深甚。不可说藏涅槃四德之中。无我之大我也(云云)宝疏(二左)云。此五法藏同大般若五种法海(云云)今捡大般若四百九十卷(终方)曰。又住此六波罗密多。三乘圣众能度五种所知海岸。何等为五。一者过去。二者未来。三者现在。四者无为。五者不可说。准彼经文。五种皆是所除所度法。明灯钞为涅槃大我者误也义灯有为为别藏。全非经意。又四五合为一。是何谓。宝疏令全同犊子五藏。似理有此而未善。何者大小别故。经文第五不为补特伽罗。故文有二。一牒彼我是不可说藏相。二则彼下破有立宗立因二。尔焰旧论约汉直云所知。立因中若说第五。异前四。是则违不违宗。若非第五。则应是前四。亦违不一宗。故言以补特迦罗等。由此理前四藏应是不可说。若说前四。异第五。若说非前四。应体第五。如是我与蕴不一不异宗不成故。难五皆应不可说。旧论二十二(四右)云。复次若不可说人与阴异。所知有五种。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不可言。此应不可说。何以故此所知于过去等。不可说为第五非第五故。真谛法师解意异前四。成可言。不可说第五为不可说。若不异前四。则唯有四。无当名第五不可说。光宝并引彼。按光宝解。亲文势亦善理。
  (十二右)若尔所计(至)是假非实。下第五论主破。于中有二。一总以乳等假例破。二别征破了相。初中有三。一总标。二谓如下别释。三由此下总结。就别释中初正例同。此中乳等者等水等。故旧论云。若缘眼所知色。分别观乳。或观水等。应说乳水是眼所知。下等皆尔。后勿乳下制定假。此二句意勿言乳等成四味。能成故如四味成乳。是实有。或非四味所成故是实非假。如是举不许制禁。返以极成乳等唯是假说。然光记云。乳等若与色等一者。勿乳等成四。乳等若与色等异者。勿乳等非四所成。故说乳等与彼色等不可说言定一异。此光意勿是岂无义。而返成乳不一异。宝疏意此二句成立假设。故贯连下结文述义。今云。光记非也。一释中阙标假设故。若不如是释。假义未显故。二不顺禁止勿。故由是宝释为正。无前二过故。顺旧论故。曰勿乳水等非四物所成。此非所许义。是故(云云)。
  (十二左)有性必由分别立故。此有体法名为有性。不同胜大有有性。朝鲜藏及宝疏作有情。应知形误。不顺理故。由此旧论云。由随证知可说彼有。
  (十二左)能了不应是有为摄。此例破我与色不一异而非有为。谓虽我无为与色不一异。而智是有为故。何可言不一异。而汝言如我能了亦不一异。若尔能了如我。不应有为摄。
  (十二左)又若实有(至)皆无有我。上来以理破讫。自下大文第二。以教破。就中大有五。此第一依教。破别有非色非非色。杂含十(七左)曰。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
  (十三右)又彼既许(至)眼识所了。自下第二。以教破眼识所得。初牒计。后如是下破。此有二。初正破眼所得。后若彼下破转计。初中亦有二。初总征。后若缘下别两关破有二。初约缘色。破识所缘。为破违教。先此违理失。就此有二。初一句牒。后则不下破。此有三。一总释。二谓若下别释。三由此下总结。于总释中有正释所由。夫此一章以非缘。破眼了我。谓非能起因缘者。必非所了。若为能起因缘者。必是所了。而眼缘色非缘我故。应非眼所了。何言眼所得。此叙总意讫。当按文释。初正释中。正释所由即宗因喻。显内明所由。于喻下言故。立量云。汝所执我非眼所了。非眼识缘故。如声处等。如色处等。然光记云。汝所执我非眼识缘。非色处故。如声处等。此释误也。今论以非缘破所了。何得非缘为能别。此初关者缘色。非我俱缘故。则违论大旨(是一)又论文全无起尽故。又招相对失。又因犯他随一。彼不许我定非色处故。由是旧论曰。若缘色生则不能缘人生。譬如声等。于别释中有二。初叙识缘所缘定相。后补特下牒非缘破所缘。初缘所缘定相总相示之。若别言此。若有眼识。因缘此色境起即用此色境。为所缘缘。必不余为所缘。余识亦尔。由此定相故。汝言我非眼识缘故。定非眼所缘。而何可说眼识所缘。由是旧论曰。何以故。若缘此尘此识得生。唯此尘是此识缘缘。然光记有两解。初解谓有至缘缘为救。补特下为破。后解至缘者为救。并是迷乱矣。全不成救义。缘青青为所缘。是何救。复泛缘者何谓。两解全非论旨也。宝疏释总文中。非是色了等四句全非论意。释别释中。于述义无失。而云又以所缘缘难。未知论旨。
  (十三右)若眼识起(至)皆无常性。第二约后关缘此俱破有二。初牒。后便违下破。此亦有二。初违二经但说缘根境二失。初经者杂含八(十八左)约六识说。各由自根境二识方起。此有总别说。今总说文随眠品(二十(二左))已具。次经者杂含九(六右)出。彼约六识具说。今依便但眼识文。二又若下违因缘为无常经失。出杂含一(五右)经约五蕴具说能生因缘及所生法并是无常。今据要但识蕴之能生无常文。论六(十四左)根品中已具引此。
  (十三左)又若许为(至)为难准此。自下第三破六识所识。大为二。一违理失。二又立下违教失。初中有牒破。破中有三。一约声等。二约色等。三例劝余。此并难不异令成异。此即他比量。三支皆应约他。论示因能别喻。其有法可知故。而性相作文不次第。
  (十三左)又立此为六识所识。下第二违教失。先牒。后示违。违中大有二。初违五根自境说。二违所达知文。初中文有四。一标违举经。二结破遮救三犊子引经举难。四论主通释。此即牒计也。旧论标曰此经文句违汝所执。更不牒所计。前已在故。今为显别违教。殊复牒此也。
  便违经说(至)彼依意故。此初标违举经。
  中含五十八大拘絺罗经(十二左)拘絺罗答舍利子曰。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今论引经文。初明五根所了。二意兼下明意根所了。初中有四。一标此五根即所行依处。异境界亦别故。言行处境界各别。本经曰异行异境界。旧论曰五根各别行处各别境界。光记两释。初释为是。后约十二处十八界大非也。泥处界字故。二各唯下释。三非有下简他缘。四五根下示五根体。恐滥信等故。明意中。意正缘法境。或缘十三界。其五尘是兼缘。述所由云。彼五识依此意根故。是故兼缘五境。于五境者。有同时依自根。过去依意根。已具界品(二之二十右)光记释彼字二释。后释非也。以意识依意根。何得成兼缘所以。又意识何可言彼。
  (十三左)或不应执(至)有违宗过。二结破遮救。谓彼不立根之境。而兼遮之。故言或。将破所识。其根境不的当。故预遮执我是根境。令诺非根境。而正破所识。故云如是便。又解。此或言未审。应作故字。由是旧论举经讫曰。人非境界。若非境界。不应是六识所知(已上)。
  (十三左)如六生喻(至)及自境界。杂含四十三(十右)曰。譬如士夫游空宅中。有六种众生。狗。鸟。蛇。野干。失收摩罗。猕猴。悉系缚一坚柱。狗乐欲入村。鸟常欲飞空。蛇常欲入穴。野干乐向冢间。失收摩罗长欲入海。猕猴欲入山林。各各用其力。向所乐方。而不能免。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眼常求可爱色。不可爱色生其厌。耳鼻舌身意于声香味触法亦说。如是六众生譬六根。坚柱喻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着。不可爱色则不生厌。余根于余境亦如是。是故比丘当勤修身念处。又增一三十二(三左)六种虫喻六情根。狗。野狐。猕猴。鳣鱼。蛇魧。飞鸟。光记。鸟。蛇。猪。鼍。野干。猕猴。六生如次配六根(云云)盖自情之摸索耳。彼六众生喻六根。从所明以立六生喻名。非本有此名也。
  失收摩罗亦言失兽摩罗。应音十八(六右)云。此云杀子鱼也。善见律译云鳄鱼。(【傍】增一译云鳣鱼)广州土地有之。又(【傍】同处)云。鳣鱼尔雅云。鳣大鱼也。似鱆而短。鼻口在颔下。江南呼为黄鱼。广者二三丈。鼻长七八寸。重千斤。又十九(十八左)释立世毗昙鼍鳄云。鳄鱼名也。长二丈余有四足。似鼍齿至利。有禽鹿入水。啮腰即断也(已上)增一三十二音释云。鳣黄质黑文似蛇而无鳞为鳣鱼。
  (十四右)非此中说(至)无违前失。下四论主通释经意。文有四。一明所说非六根。何以尔者。文说乐求故。于五根识。无乐求见闻嗅尝触力。何以故。无分别故。二但说下明五后意说名六根。简五识及独头意言但。三独行下明亦非独头意。虽于自境法缘。不能乐他五境故。四故此下结无违。
  (十四右)又世尊说(至)境必同故。第二违所达知经失。文有三。一举经。二由此下述经意。破所识破。三以惠下通妨。难云。经达知是慧。何可难所识。故今通。杂含八(二十一左)曰。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说。云何一切知法。一切识法。诸比丘眼是知法识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是知法识法。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已上全文)所译别故作识。
  (十四左)诸谓眼见(至)恶见深坑。自下第四以假名说。破眼见我。先牒。后应知下破。此有二。初叙妄见。后证经。显妄见。初中有三。一标。二于见下释。三彼便下示失。
  故佛经中(至)补特伽罗。后证经显妄见有三。一预标示经意。二如人下正举经文。三世尊下叙了义禁异释。此即初也。
  如人契经(至)由思所造。二正举经文。杂含十三(四左)曰。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傍】稽古脫此二字]名为色蕴句无此。旧论及入论下(十四左)引此经。并无矣。)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㝹阇。摩那婆。士夫(经作其误)福伽罗。耆婆。禅头。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尝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光宝不知本经。妄谈缕说勿从。光记意谓唯第二句文是契经。如人等二句指说处。眼及下论主述前二句意。故言触揽三成。无别体故。论主以经部义破。即于下依诸经。示诸异名。宝疏意故佛等为一经。如人下至名为人。亦为一经。故言重引证。即于下论主示异名。如是不寻本经失。至此学者可思焉。今分经文。大为三。一说即蕴假立人。二即于下说立种种名。三苾刍下结劝。初中亦有三。初说法生起。此中三和合触者本经亦尔。旧论二十二(七右)作生触。是似相违。而无有异。杂含三(十左)云三事和合生触(三ケ处)故(然光宝妄谓论主依经部义释者何)思者呼行蕴。约胜说。如界品悉。次于中下配说五蕴。识受想思非是色法。故言无色。约生起次。设初后言。本经于中作此。旧论作是。而并无初后字及名为色蕴一句。如是旧论同经此异。若依旧论。此举人所目法。非配蕴也。盖梵本具略令译义异。然各有理。而不相违。后唯此下明即蕴说人。简蕴外实我致唯言。二中亦有三。初示我异名。于此五蕴法中立名。故云即此等。经云于斯等法。光记云此假名人中非也。或言显多别。流至下。简实言假。显无体云名想。想亦名异目。如根品悉。次亦自下示自言谈。唯自情言。非关法自体。故云自称。经文具说六识境。今且据初。唯举眼色。后复随下示顺世说。显非胜义谛。故言随世。具寿经作尊者。旧论云惠命。长寿约寿。久住约时。十。二十。百。二百。定限为寿际。三中初结前人已下文。如是下广通前显无常。
  (十五右)世尊恒恒(至)不应异释。第三叙了义。禁异释。是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法。出长含等。彼言四大经。又云四决定。
  (十五右)又薄伽梵(至)是不可说。自下第四显无我。破我实有引五经。此第一引唯十二处文显无体。杂含十三(十六右)生问婆罗门问一切及一切有一切法三种于如来。有三经。佛皆答此。其初经曰。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若复舍是。更立余一切。彼但有言说。次经曰。一切有者。有色有。眼识有。眼触有。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后经曰。一切法者。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亦复说尔。若复舍是。更立余一切法。此但有言数。今引第二经(论二十九右已引)。
  (十五右)彼部所诵(至)此有实体。第二引犊子部自已契经破有体。与前经同本故言亦。但依所诵别致少异。而大义无别。是则前所出三经。举眼色略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故言广说乃至。已上三经义不异。已下显三经差别。施设一切者。初经是也建立一切有者。则第二经建立自体法者。则第三经一切法同也。然稽古下(四十二右)自体法同一切有。未辨本经三别。犹未晓此文唱三经也。
  (十五右)频毗娑罗(至)乃至广说。第三引频毗娑罗经显无体。此经文有三。初说愚夫迷假名执我。次此中下说我无体。后唯有下说唯有众苦生灭。中含十一(十左)频鞞娑罗王迎佛经曰。愚痴凡夫不有所闻。见我是我而著于我。但无我无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众生因缘会相连属则生诸法(法贤译频婆娑罗王经与此同本。佛阿毗昙经又有此经)鲜本。光记作婆。而余悉作娑。光记云。频婆此云圆。婆罗此云贞实。应音二十五(二十一右)云。频毗娑罗或云频婆沙罗。亦言萍沙王一也。此云颜色端正。或云色像殊妙。又频婆是也。刻木彩画等形像也。又十五(三左)释四分律初卷曰。瓶沙王此言讹也。正言频婆沙罗。此云形牢。是摩伽陀国王也。已下三文。其文明白。论主不加述意。
  (十五右)有阿罗汉(至)揽诸蕴。第四引无学尼说显无体。此二颂。初颂说愚与智有非有别。后颂寄车喻显假立。行是无常迁流法。总呼五蕴。聚是蕴聚集义。无实体假合五阴聚依身故云空。故经云。唯有空阴聚。此出杂含四十五(六左)彼有四颂半。今引初二颂。旧论唯法喻一颂。世罗旧论亦同。杂含云尸罗。小本杂含曰石室。增一比丘尼品曰娑婆罗比丘尼。光记此云小山者。剩一小字。世间品记八(二十六右)云。世罗此云山。邬波世罗此云小山。势罗世罗。并是山梵名。如部执异论等。应音二十六(六右)释正理(二十二)世罗邬波世罗曰。世罗邬波此云小石也。盖倒写应言邬波世罗。准彼小本杂含云石室。盖译名。
  (十五左)世尊于杂(至)不可得。出小本杂含第十六(十左)彼为长行为异。而文亦稍有别。稽古下(四十三右)曰。按此论所载经文。多出杂含。而特标曰杂阿笈摩说者。盖杂含有大小二本而此文没于大本。仅见小本。故标经名以别旧论曰少分阿含。最为审。是又予之所以称所谓别译杂阿含而为小本者(已上)此辨为是。婆柁梨。旧论曰波遮利。经曰尊者薄迦梨。光记云。西方小&M015612;名。父母怜子。以此标名。&M015612;与棘同。应音二十五(二十一右)云。西方一类小枣名也。是苾刍从此为名也。盖恐名滥标别以姓。经云尊者。故应法师云苾刍。经云。闻此经烦恼永灭。不受后生。尽诸有结。又云。结法所谓五盖法。经具说焉。普光解结字。以为蟠结难。按古本作盘诘。盘诘字出韩愈记梦诗。蒋注反复也。明律有盘结奸细条。又反复之义。普光不知经所云诘法为何物。而附字乃以为反复议论之义。其说虽巧乎。大失经意。臆度之言不可从矣。下文所云结自殊。皞按。结法五盖不必定。此二句经现文无故。而依前文。是五盖法。若依后文。则诸烦恼。光记古本作盘诘非也。今本为是。蟠结字出前论(二十七二左)取难解解散之义。以比大觉身力。今亦如是。是则对解字。此说来矣。其体是五盖法。何害之有。稽古依古本。以致好事之斥破。其人物视之可知。此十六句。初二句告听劝诫。后诸句说法令听。此中初二句标染净并依心。后十二句述成。此中初二句释依心染。后十句释依心净。此中初二句总释。为显有多名。且举二名遮。唯言简我。光云。从因生法名有因法。若尔但呼果法。若依旧论曰唯法谓因果。有及因之法。果为有法。因名因法。后八句别释。于中初二句释唯有因法。为简无为云所摄。后六释无我。于中有三。初二句明于内无。次二句明例内于外亦无。后二句明能修人亦无。恐谓于内外法无。而其能修观人是实有。故亦遮此。旧论云。此二不可得能修及空义。及字乃误也。
  (十六右)经说执我(至)不能清净(未考)自下第六证执我五失破有我。文有十一。一正引经。二彼犊子非。三论主征。四彼答。五论主双关破。六彼通。七论主征。八彼释。九论主非。十彼问。十一论主答。此有二。一正答。示非理。二又于下征彼部无无我经有二。初正征破。后若彼下破救。先救。后既尔下破。此有二。初破识之所识。后又于下举经责会通。此有五。一正责。二彼略通释。三论主征。四彼答。五论主出过。此有二。初违前说失。二又余下违教失。此有二。初引经破不言于我。后又余下亦引经。破所依我有。此文最初引五失经。判此五失有异释。光记两解。初解起我至而行为五失标。下为随释。后解者起我下为一。同外为二。越路为三。于空下为四。圣法下为五。宝疏亦别作一释。起我至而行为一。于空下四不为四失。圣法下为总结。今按。起我至而行。标举执我者相。于空下正说五失。五个不言显示五失。然旧论脱不得解脱一句也。光初释分我见有情见非也。同体异名何为二失。又以同外道越路。行何分为二。后解者。于空下四不为一失非也。宝疏亦不尽善。一以标为失之过。二以失为结文过。既云不能何非失。
  此皆非量。问。上来多契经。彼皆不信。故言皆非。何但约此一文。答。五失非一。故云皆。文唯一。故云此。旧论曰。彼不以此文为依量。又下云此等文句。
  (十六右终)又于彼部(至)皆非我性。杂含十(七左)云。一切法皆无我。旧论曰。于彼为无此经耶。谓一切法无我。
  (十六左)二缘生识经决判故。如次上(十三右)及二十(二左)具引。
  (十六左)谓契经说(至)想心见倒。七处三观经下(十五右)等已具随眠品十九(九右)。
  (十六左)又余经说(至)五取蕴起。出杂含二(十四右)已具随眠品十九(六左)。
  又余经言(至)五取蕴起。杂含二(十五右)曰。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
  (十六左)若尔何缘(至)如是色等。上来以教破犊子。自下大文第三。通犊子难。大分为二。初别通犊子难。二(三十之六左)总通诸执我者难。于初中文有八段。此第一通以经我于过去有色等言有实我之难文有八。一犊子引经难。二此经下论主通经。三若尔下犊子重难。四补特下论主通释。五如何下犊子问。六说佛下论主答。七于何下犊子征。八如有下论主释。此即初也。即是前经故言此经。次下文故言复说。经具说如是受乃至如是识。故置等言摄。
  (十七左)此经为显(至)如聚如流。二论主通难。文有四。一正通。二若见下反责。如来知过去法。不应起身见故。三或应下更征诘。意言汝立实我。此经文还成违宗。如来知过去法。不可起身见。是故此经应言非拨无。犹言我部不诵。然义未明。旧论为详审。彼曰。若不说我一切色等。则无属处。故说此言。不为显我。四是故下结经意。
  若尔世尊(至)可能遍知。三犊子重难。初破他。后自立。婆沙九(七右)如犊子部。补特伽罗能知诸法非智。
  (十七右)补特伽罗(至)顿遍知。四论主通释。大有二。先破彼我遍知。即立量破。举宗因略喻。如虚空等。如是下结过。后我等下正释一切智相有二。初释义。后引证。初中有二。初简大众等一念顿知(宗轮论疏四十二左)后但约下示有部宗义。文有三。略释广释结非。有部宗如发智一(六右)婆沙第九(八右)破斥四计。
  (十七左)如有颂言(至)众生忧。杂含四十四(十七右)曰。梵天王复说偈言。
  过去等正觉 及未来诸佛
  现在佛世尊 能除众生忧
  一切恭敬法 依正法而住
  如是恭敬者 是则诸佛法

破我品第九之二

  (初右)若唯五取(至)荷重担者。犊子引经。难中自下第二。约能荷者经。难文有六。此第一正难。杂含三(十四右)曰。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重担。取担。舍担。担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重担。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取担。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云何舍担。若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永断无余。已灭已吐尽离欲灭没。云何担者。谓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是名重担取担舍担担者。增一十七(三左)有一经文。异义全同。此中五取蕴法为重担。贪爱为取。无漏智为舍。五蕴和合。施作用为荷者。犊子部意。若无我不应说荷者。
  (初右)何缘于此(至)曾未见故。二论主返征。何缘于此五蕴上。佛不应说荷者等。三犊子答不应所荷重担。即名能荷。四论主征所以。五犊子答所荷即能荷。曾未见其说故。
  不可说事(至)亦未见故。六论主通难。文有四。一返难。二又取下例能取。通荷者。三然恐下举下文。成假我破实我。四即五下解名义。非实有。此即初也。汝所执不可说藏不可言说。未见故。如执担者。
  又取重担(至)立数取趣。第二例能取通荷者有二。初约取。此亦有二。初反显。谓汝所执取担应非蕴摄。执所即能未见。故如汝荷者。后然经下依经正释。二荷者下例释荷者。
  然恐谓此(至)非实有性。第三举下文破实我。文有三。初举彼情谓。二故此下举荷者释文。初举正文。后乃至下广文指同人经。然宝疏如上等分入下段。是未见本经之失。三为令下述经意诫犊子。
  (初左)补特伽罗(至)修所断故。自下第三段通拨无化生难有二。初犊子引经难。此文出本事经。二谁言下论主通难有二。一正通难。二又许下破拨无实我邪见(光云义便非也)初中有二。初反责。二如佛下正示自意。于中初略释。后广释。此中初释化生有情。后拨此下示失相。于二中初牒计。后汝等下破。此有三。初征。次举救。后理并下正破。初一句总破。后诸句别破。初破见断。彼所执。我非有为无为。故非谛摄。邪见缘四谛故。后破修断。以邪见是迷理惑非修所断故。
  (二右)若谓经说(至)应非蕴者。自下第四段举一我难。通文有二。此即初举犊子一我难增一三(十五右)阿须伦品曰。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多饶益人。安稳众生。愍世群萠。欲使天人获其福祐。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诃三佛是(文非一也)又见本事经一法品。今难意于蕴五种外别言一。故是别体。问。此经一补特伽罗是何物。答。如经所说。便是世尊。故旧论二十二(十一右)曰。经言一人于世间向生生为利益安乐多人。广说如经。三弥底部论(是正量部之教失译人附秦录)上(五右)曰。诸部何故说有我。答一人出世。多人得安乐生故。佛语诸比丘。一切功德人生在世间。多人得安乐故。若无人谁生功德。是诸部见一人生故。是故有我如是。以如来为一人证有我(智论第一引此经曰。一人者佛世尊也)。
  (二右)亦不应理(至)取别位。下第二论主破。初一句总非。次别破。此有二。初约自通经。后或补下返难。此返难有五。一正难。二非此下犊子救。三依何下论主征问。四依此下犊子答。有法譬。譬有三品。初约所学。次约仪式相。后约时位。并如文易。
  (二右)佛已遮故(至)取舍诸蕴。五论主破有三。初引二经。破我能取。二破所引喻。三更牒计破。此即初也。于中有二。初胜义空经。此有三。初标佛遮。次引文。后结遮。此经文出杂含十三(二十一左)已具世品(第九七左)又随眠品(第二十(六右))引此前文。后引颇勒具那经。文有二。初正引文。后结破。杂含十五(五左)曰。佛告颇求那(比丘)我不说言有取者。我若说言有取者。汝应问言为谁取。汝应问言何缘故有取。我应答言爱缘故有取。应音二十五曰颇勒具那者。此十二月星名也。是人从此为名也。
  (二左)又汝所引(至)为喻不成。第二破所引喻有三。初约体征破。此中先总标征。旧论曰。延若子生乃至病者生。今等言等取余五种。若执下别破。此有三。初约我。次约心。后约身。二又如下约身异破。初约明仪与身异。后约老病身。前随眠品(论二十之四右)曰。第一执法有转变故。应置数论外道朋中。三故彼下结不成。
  (二左)又许蕴生(至)补特伽罗。第三更牒计破。先牒计。则定下破。此有二。初总破异常。后又此下。别约数不同破。文有五。一正破。二大种下。犊子反责。三是彼下论主答。四何谓下犊子征。五诸计下论主释。有二。初正释。经部觉天立造色即四大。出婆沙七十四(八右)百二十七(初左)等。后设如下从计破。文有三。初标质。次所例。后能例破。
  (二左)若补特伽(至)命者即身。自下第五段通佛不记说难。大有三。一通命者有无不记。二(四左)通世间常等不记。三(五右)通如来死后有等不记。初中有三。初正通不记意。二引教证诚。三重作摄颂。初中有二。初通即身不记。二通都无不记。初中亦二。初犊子依经难。二论主答。此有二。初正答。二引昔事。遮犊子疑。此即初犊子依经难。杂含三十四(十右)曰。时有婆蹉种出家。白佛言。云何瞿昙命即身耶。佛告。此是无记。云何瞿昙为命异身异耶。佛告。此亦无记。
  (三右)昔有大德(至)与身一异。出杂宝藏经第八(初右)那伽斯那对难陀王缘即是也。旧论曰。有大德那伽斯那阿罗汉。旻邻陀王至大德所。梵网胜庄述记(上本(四右))云。那伽犀那此云龙军也。
  (三左)佛何不说命者都无。此第二通都无不记难。此即犊子依经难。难意言。即前经不言不记一异。何佛不言答命者都无。
  (三左)亦观问者(至)为说假有。二论主答有二。初正答。后彼未下通妨。难云。若问者于相续谓假立命者名。佛何不说言命者假有。通此难言。缘起者。旧论云十二缘生。
  (三左)理必应尔(至)如经广说。下第二引教。证成前义有二。初引经。后引有颂。初中有三。一叙理标说。二正引文。三广让经。杂含三十四(十五右)有一经曰。婆蹉种出家诣佛所。白佛言。云何瞿为有我耶。佛默然不答。如是再三。尔时佛亦再三不答。尔时婆蹉作是念。我已三问。瞿昙而不见答。但当还去。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白佛言。世尊彼婆蹉三问。世尊何故不答。岂不增彼婆蹉恶邪见言沙门不能答其所问。佛告阿难。我若答言有我。则增彼先来邪见。若答言无我。彼先痴惑。岂不更增痴惑。言先有我从今断灭。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谓缘无明行。乃至生老死。忧悲苦灭(已上一经毕)今违法真理等者。旧论亦尔。而经言增彼先来邪见。违真理故邪见增。若不违者。何可得增。但是遮表异。而诵者殊耳。旧论云。阿难婆蹉同姓外道问我。我为有为不有。我不答。若说此言为非相应耶。谓一切法无我。此外道于先。已在痴闇。为不更过前量人痴闇耶。昔时我有。我今时永无我。若执有我。则堕常见。若执无我。则堕断见。广如经说。此中说偈(云云)对执有愚此愚更甚之二句。及此二轻重一句。本经及旧论并无此。是未无疑。而为有此句。光记云。彼便谓我先有今断。便起断见(此句唯为断见)以彼断见。对执有愚。此愚更甚。以愚重故谓执有我。则堕常边。若执无我。便堕断边。执有过轻。执无过重。如经广说。宁起我见。如须弥。不起断见如芥子(云云)稽古下(四十六左)破云。轻重言意取重。普光曰。执有过轻。执无过重。此二经广说之。亦唯臆度耳。盖小乘所诵经。说二见之失最详。而未尝睹有轻重之别也。无它误解轻重字。而为此说。果臆说。不可从矣。详曰。虽轻重之言或有意取重。而对执有愚等二句。不通涉故。光师依此论。致如是解。岂为不宜。然准旧论及本经。先有今无。是二见标。谓下如次述说。而属上以为说为无增愚之所以者未审。今解云。小乘经中。曾无二见轻重说。亦于本经及旧论无之。由是思此。先有与今无。相对执着。故言对执。以有如是两种愚言有愚。若说有。若说无。此二种愚更甚。其甚增相云何。谓执等(云云)轻重者。此二见皆为轻为重。其相广如经。若检经文。皆是重。全无轻。故意在重也。光记未读本经。只泥缀文矣。问。所指经文何耶。答。指长含十四(初右)梵动经。以彼广说六十二见故。六十二见从断常二见出。故其过最重。婆沙八(八左)曰。师子吼经说。多种见依有见无见。二百(十三右)引经曰。一切见皆入断常二见。又(十五右)引师子吼经文如前。然稽古下(四十六左)曰。杂含三十四详出断常二见之过失。而示处中道说法所谓十二缘起者非也。
  (四右)依如是义(至)善业子。第二证有颂(未考)光记曰鸠摩罗多颂。盖三藏传说。稽古下(四十六左)云。考之旧论曰此中说偈。并据此论次颂言复说颂。则言其鸠摩罗多颂恐非也。此品所载九颂。旧论皆曰此中说偈。此意九颂皆为论主自造。今详不必尔。如前已辨(【傍】论第五文处)宝(十五右)云。依前长行义说此颂也者。似为论主自造。若尔有颂言难消若不尔者释词非也。
  (五右)以有外道(至)改名重问。杂含三十四(二十三右)曰。出家外道郁低迦白佛言。世有边耶。无边耶。有边无边耶。非有边非无边耶。佛告彼。此是无记。再三问此。再三答。言不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说说。佛告彼。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彼白佛。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尔时世尊默然不答。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已上)问。此经与前同证。云何此经有边等与全得分得无异。不关常等故。答。虽问相异。而其失同故。由是证诚。谓先问有边等四与今全得分得。其义同。谓全得者应无边。若分得者应有边。若亦全亦分者。应有边亦无边。若非全非分得者。应非有边非无边。如是有边等与全分得。但名异而义同故阿难言改名重问。是则若记全得。同前非常咸得失若记分得。则同前常亦非常失。若亦全分者则同非常非非常戏论失。若非全非分者。则同前常无涅槃失。由是证与前失同。然光记云。今复何缘改边无边等四名。为常非常等四。重问世尊。此释非也。经文既约得出离全与分。不据常无常等四故。
  (五右)复以何缘(至)有等四耶。此第三通如来死后有等难有二。初正通难。二返难此即初也。出杂含三十四(十一左又二十五左)俱迦那外道与阿难问答此事。
  (五右)今应诘问(至)堕常失故。第二论主反诘犊子宗有三。一正反诘。二彼言下彼答。彼宗我非常故。三若尔下论主破。此即初二也。
  (五右)若尔何缘(至)堕常过失。三论主破有二。初正引类难。二举救破。此即初也。慈氏授记出中含十三说本经(十五左)智论第一引此经。曰中阿含本末经即是也。弟子记莂者。杂含三十(四右)具说成就四不坏净。圣弟子死后生天相。又(十右)说预流七生。又(十六右)法镜经说四人死后生处。谓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诸漏已尽。不受后有。善生优婆塞。善生优婆夷。得阿那含。生于天上。不还此世。又(十七右)说多种弟子死后生处。所以世尊记生处。具见中含十八三族姓子经(二十一左五左)若佛先见(至)非一切智。二破救有三。一破先见后不见救。二破见我不记救。三破俱不说救。三中渐言者。鲜本。光记并作征言非也。明本。宝疏如今为正。又旧论二十二(十五右)云。若尔汝应渐渐成此义令皆不可言。佛世尊是一切智不可言。非一切智亦不可言(已上)。
  (五左)若谓实有(至)分明说故。第六段通恶见处难。阿毗达磨诸论师者。婆沙八(十二左)曰。于我执有断常。此执边鄙极可诃。故名边执见。四十八(十二左)曰。此见执二边。故名边执见。谓于断常转故。
  (六右)若定无有(至)流转生死。自下第七段通能流转难有四。一犊子引经难有三。初正难。次引经。杂含六(十五左)曰。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又见本事经一法品。后结有我。二此复下论主反问。三由舍下犊子答。四如是下论主破有二。初指前破。前(二右)能祠者等之破是也。然宝疏云。指前(二十九卷九左四行)破我依蕴等宗者非也。后如燎下述正义通经意。
  (六右)若唯有蕴(至)名为妙眼。自下第八段通今昔身难。文有六。一犊子引经难。二论主反责。三犊子答。四论主问。五犊子通。六论主破。此即初也。杂含第二(稽古作三写误)七日经(九左)曰。诸比丘于意云何。昔善眼大师为外道仙人之所师宗。舍离欲爱。得如意足者。汝谓异人耶。莫作斯念。当知即是我也。
我于尔时名善眼大师(已上)又三十教昙弥经(十六左)说善眼大师缘。而无今我语也。稽古下(四十七左)云。梵苏泥怛罗译曰妙目或妙眼。旧修涅多罗译曰善眼。旧论曰善自。自字目误。按。三弥底部论(上六左)曰。佛说我前世时。作转轮圣王。名曰善见。亦名大天。乃证今蕴即前蕴而我不无焉。并见中含十四。大天捺林经(十四初右)大善见王经(十三丁右)是也(已上)。
  (六右)昔我即今(至)曾烧彼事。六论主破有二。初破今答。二更牒计破。初中有二。初正破。后故说下述正义通经意。有法譬两文。
  (六右)若谓决定(至)无解脱过。二更牒计破有三。一正破。二若谓下牒救破。三故彼下结过。
  (六左)如是一类(至)无解脱过。上来通难中。第一别通犊子难。自下第二总通执我者难有二。一将通难。先总非三计。二正举难。通此即初也(光分科非也)与旧论稍异也。
  (六左)若一切类(至)何能忆知。二正举诸执我者难。难通文有三。一总约忆念记知。二别约忆念。三(【傍】八右九行)例释记知。初中有二。此初诸执我者难也。忆与知相违释也。旧论曰。今云何忆。云何更知。宝云。诸执我者。共为此难者。为是也。光记云犊子部难非也。不顺论文势故。违一切类我句故。成唯识一(八右)亦致此共难。彼曰。实我若无者。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述记一末(十八右)云。犊子部我亦忆知与外合问。又三弥底论上(六左)以知过去。证我非无。
  (七右)如是忆知(至)心差别生。二论主以经部义答。光记致三解。初解者以念境之想。为能熏现行。以类言为所熏种子。此想种子生忆知二。次解者念境与想相违释。想于此非要。而一聚中强故特举此。记知由念后生故。今唯约念不言知。后释读文同第二释。而念与想如次为忆念记知能生。宝疏异光后二释。曰。从相续内。是自身念境想类。是前时心念境取像类别心种子生。差别是种子之异名也。取像是想之化用。此意念但心念。非忆念心所。故云前时心念。取境像言境想。此想种子生忆念记知二。大同光初释(湛慧云同第三释非也)详曰。光记初释为是。善附经部宗故。顺旧论故。旧论二十二(十六右)曰。从忆念境界(【傍】脱心下文皆作想类)相类差别心念及更知生。
  (七右)且初忆念(至)有功能故。下第二别约忆念有二。初问答能生因。二问答能忆。初中文有四。一犊子问。文可瞩知。二从有下论主答。此有三。一正明因缘二。二虽有下明阙一不能。三诸忆下结自因缘。非他我能。初正明因缘二。文意从有缘彼过去境作意。俱有相似四相。相应相属余心所缘及想等不为所依止身异差别。不为愁忧散乱等缘损坏。一相续身内功能心差别。彼忆念生起。如是此文想等已下明彼类心因。故上云想类心差别。相属已上明缘不但作意。故下云作意等也。然光记以不为上下分因缘。不顺文违义理。又于相似致三解。初约长过现。次约一期。后约刹那而并为前后境相似。是全非文意。若境相似者。应在作意上。于相属致二解。初约自他身相望。后约因果。此亦非文意也。又不为言短读不贯愁等者非也。宝意似是。而标条未备。盖有错脱。旧论二十一(十六右)云。从此想类差别心无间念得生。何以故。(当此论问)由与于彼回向觉观(当作意)同有相应(当相似相属也)及想等无依止差别忧悲散乱等损其势力。二明阙一不能中。缘是现在作意等。因即过去别熏成种子。旧论其文大别。彼曰。何以故。此想类差别心。若同境非同类。不能生此念。若同类非同境。亦不能生此念。若二同。但一刹那亦不能生此念。若异此三。则能生此念。若念生必由此生。不见余物于念有功能故。曾所受境与今所忆。不异云同境。有作意等同缘心所。谓之同类。设虽有不同缘。则不能。必不于一念忆。故简一念。如是与此论各别。应知梵本原有异。以此勿妄谓译者误。
  (七右)如何异心(至)有忆念理。第三犊子难。此难非理至后起知生。第四论主答。文有四。一非彼难。二叙自不言。三示前念种生后果。四说忆力生记知。
  (七左)我体既无(至)说彼能忆。下第二问答能忆有二。一正约能忆。二问答念所属。此即初也。此中有六。一犊问。二能忆下论主反问。三由念下犊答。四此取下论主反责。五虽不下犊子答。六作者下论主述宗通释。
  (七左)我体若无(至)为令念起。此第二问答念所属。文有十四。一犊问。二为依下论主反问。三此六下犊答。四如何下论主复征。五此如下犊答。六彼如下论主问。七谓依下犊答。八欲于下论主难。九于所下犊答。十役念下论主问。十一为令下犊答。已上光记意为正。宝疏意初至六声犊子难。此六至主义论主答。如何至何主犊问。此如至怛罗论主答。彼如至牛主犊征。谓依至自在论主答。欲于至念主论主责。如是分科。并皆非论意也。构役光记释构乱役使等。鲜本作所构所役。详曰。从手作构为正。集韵云。构居候切。音钩牵也。役者集韶同役。玉篇使役也。由是旧论曰。由乘将使等事属婆罗门故。鲜本添两所言。盖导滥入。此中六六四四为句故。光记将误作乱也。若从木作构。即说文盖也。玉篇架屋也。非今意也。
  (八右)奇哉自在(至)为令念行。十二论主征责有二。初调哢示过。后又我下双关征。宁为等者。两此言并指念。宝疏云。能生为所生过也。光记上此为我。下此为念。若尔何缘不说彼此。
  (八右)念无行故(至)亦不离因。十三犊子答。宝云。念是心法。不可令行故。十四则因下论主示正义。征彼非。文有二。一释念主。二即诸下释牛主。初中有四。一标。二由因下释。三即生下结。四何劳下责。二中亦有四。一总叙假立。二立制下释其相。三此中下责有实。四但假下结假。并文可知。
  (八右)忆念既尔(至)如应当知。大文第三。例释有二。初总例释记知。二如辨下别例释能了有二。初正例。熟字光宝作孰为正也。例前(七左)孰为能忆。及是谁之念等难答。后且识下辨少异。
  (八左)有作是说(至)能了等者。自下第二破数论师于中有三。此第一叙宗。初总说。谓诸下别说。此有三。一标前。二如天下引喻。三如是下合法。
  (八左)今应诘彼(至)能了亦尔。第二论主破彼计有二。初约天授。双关征诘。若天授是实我者。此实我执如先犊子中破。若假士夫者。体非一物。蕴体有五。故后如天下例破能了。
  (八左)依何理说(至)亦作是说。第三通难有三。一通天授能行难。二(【傍】九右二-)通数论引经难。三(【傍】九左二-)通数论二难。此即初也。此中有二。初数论难。后谓下论主答。有三。一释能行。二如是下例能行。释能了。三然诸下通妨。初中有二。初法说。后譬说。初法中亦有二。初释天授。后为自下释能行。
  (九右)经说诸识(至)名为了境。第二通数论引经难。初数论难。中含五十八(九左)大?絺罗经曰。识色识声香味触法。识识是故说识。后都无下论主答有三说。此第一约似境。文有三。一正答。二如何下数论征。三谓带下论主通。初中有略说广说。广说中有譬说合法。
  (九右)或识于境(至)钟鼓能鸣。第二说约前识能了。有法譬。譬中有总示别示。旧论云复次替或。
  (九右)或如灯能(至)理亦应然。第三说例灯能行。或者旧论亦云复次。此中有三。一总示。二为依下数论问。三焰相下论主答。文有三。一释能行相。二如是下例释能了相。三或如下更举喻。成无别了者。此中有喻合。
  (九左)若后识生(至)芽茎叶等。第三通数论二难。此初数论难。
  (九左)有为皆有(至)然从定出。后论主答。有三。一通恒似前之难。二通定次生难。三示难了推佛。此即初也。文有二。初顺释。后若异下反显。
  (九左)诸心相续(至)彼必生故。第二通定次生难。作分别答有二。此初约定次生。如论第七(十左)十二心二十心相生。
  (九左)亦有少分(至)种姓别故。二明别心生。有二。初略释。姓字鲜本。及旧论作性为正旧论曰。亦有别心同相。有功能生同相心。由性差别故。准彼等者。齐等义。谓有少分行相彼与此等心。方能互相生。
  (九左)如女心无(至)种姓别故。后指事广释。亦有二。初约严秽等心。二约生多心。此即初也。此中有二。初正明。后如是下辨生能有无。初中亦有二。初明女心生余心。后后时下明余心还生女心。初中严污身心者。庄严身心。秽污身心。故旧论曰。譬如从女人心。次第若秽污身心生。或此夫及子等心生。彼示一。此示具。
  (十右)女心无间(至)最随顺故。二约生多心。文有三。一正明。二诸有下数论问。三由此下论主答。初中有二。初总示。二然多下别辨先起者。于中有三。一正示。二所由。三除外缘不定。初中光记有三释。初解为二类。故或言存二。以论文起言无明了下故。次解为三类。明了与近义别故。后解展转从宽至狭简择。宝疏同第二解。详曰。第二解为尽理。义相顺故附旧论。故彼二十二(十九右)曰·复次从此女人心。由别因缘。生无量别心。于此众心中。若心多生(数起义)明了生。最近生。从此心次第先生。是彼修习力最强故。三中光记有两释。初释约损坏不起非也。后释约善恶起不定为是(宝同后释)故旧论曰。除现时身外因缘差别。言虽如是三类必先起。若遇将起外异因缘非一差别。则起不定。故除此。
  (十右)诸心品类(至)可易了知。第三示难了推佛。文有四。一结上。二委悉下示佛能知。三依如下证颂。旧论曰此中说偈。光记云经部中有颂。稽古以为论主自造非也。于一孔雀羽毛轮一切种种果之因相。非余二乘智所知境界。唯佛世尊一切智能知。四色差下举易况难。
  (十左)一类外道(至)皆从于我。自下第三破胜论师。于中有三。此第一叙彼宗。依十句论。觉乐苦欲瞋勤勇法非念因九我不共之德。是即心也。皆以我为所依。故言皆从于我。
  (十左)前之二难(至)芽茎叶等。下第二论主破有三。一正破。二牒救破。三破理证。此初正破文有三。初总指前难。二若诸下牒计。三何缘下示二难相。
  (十左)若谓由待(至)合宁有别。二牒救。破有五。一破意合救。二破待觉救。三破待行救。四破二由我有。五更破待行执。于初意合破中有二。初夺破。二设许下纵破。初中亦有二。初约不极成。准十句论(三右)于现比智出体及四(【傍】九右)三二和合中。并皆我意合故。所有智生。苦欲瞋等亦尔。而今言识。以自宗义。谈彼法体。二又二下以理破有二。初约全合。二约分合。初中亦有二。初总标。谓彼下别释。此亦有二。初叙彼自释合相。十句论(二左)曰。合云何。谓二不至至时名合。后我与下破有三失。一有分限失。谓我与意合。意有分限故。我亦应有分限。彼论(五左)意实说有彼此体有质碍故。二移转失。谓彼论(五左)说意为有动作。故有移转。虽我说无动作。今难以令如意有移转。三灭坏失。彼论(六右)我意并是非所作而常。今难令俱有灭坏。与移转意合故。二若谓下破分合。我既与极大量合周遍。而无彼此体。何得一分合一分不合。纵破中唯我。则不生异识。设与意合。何得生异识。意如我常住。无别异故。
  (十左)若待别觉(至)得有差别。自下第二破待觉救。彼宗于德句中觉开现比智。待籍彼智故。有异识生者与前意合难同。旧论曰。若汝说由观智有差别。是故心有差别。是义不然。智与心同难。故我既无差别。智云何有差别(已上)。
  (十一左)若待行别(至)普沙诃言。自下第三破待行救。彼论(三左)于德句中行。开念因作因二。我所有行。但是念因。今取念因行。谓待念因行数习差别。我意合故。有异识生故。十句论(三右)曰。待彼相属念故。我意合故。所有智生(已上)准彼可知。则于下破。此有二。初正破待行。后我于下举我无用调破。文有三。一举我无用。心郤字鲜本。檗本。光宝作生都为正。二而言下牒计。三如药下以喻调破。普沙诃(旧论曰部莎诃)应音二十五(二十一右)曰。苏和切。普咒声也。莎诃此云善说也。光宝并云。此云吉祥。贤首心经疏曰。萨婆诃者。此云速疾也。欲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贲疏下三(二十九右)曰。娑嚩贺者。此云成就义。亦云吉祥义。亦云圆寂义。亦云息灾增益义。亦云无住义(云云)。
  (十一右)若谓此二(至)无理为证。自下第四破二由我有。有二。初正破。二破救。此即初也。此中有救破二。
  若谓此二(至)别住失故。二破救。文有七。此即一正破救。先举救。如谁下破文有三。初问依相。次非心下叙异类喻。后是下示二失。叙上由。器能持果。壁能持画。如是互障碍。亦或有别住。而汝心行二。与心无障碍。亦无有别住故。宝疏以非心至我为彼依。总为胜论答者非也。不顺二失言。亦违旧论缀势故。
  (十一右)非如壁器我为彼依者。第二胜论救。若尔如何者。第三论主征。宝疏具释。旧论(二十二二十丁左)曰。若不尔云何。此论无不字。按有无并无妨。所指别义故。谓旧论唱彼所谓之言云不尔。今承彼所言云若尔故。
  (十一右)此但如地(至)四物所依。第四胜论答。十句论(初右)曰。地云何。谓有色味香触。是为地。理实十四德所依。而今依五尘单复显体之意。且云四物。于四中香是地不共德。故云香等。言但者。简余例譬。持此实德例也。
  (十一右)彼如是言(至)假立我名者。第五论主破有三。一示大喜。此中我论主自称。次三我言乃非自称我也。二如世下示地等不离。于中有三。初约地。次约我。后诘征。光师意云。此依经部。故香等外。无有别地。今云。设虽有部。世间地即揽香等为体故。界品(第一九左)云。地谓显形色处为体。胜论宗地实句摄。香等德句摄。其体各别故成喻。三但于下叙假立相。先约地。后约我。但于心等诸蕴差别者。等取余四蕴。或正等行。兼等自家余四蕴故。旧论(二十左)云。如此于功用(行中念因)及心。无有别我。但于此二。假名说我。
  (十一右)若离香等(至)地有香等者。第六胜论难。初牒。后如何下正难。既有能所有别。明知香等外有地。宝释具也。
  (十一左初)为显地体(至)木像身等者。第七论主答。初标。次故即下释。后如世下喻显。此即示言有能所有。其体无别。谓假地体聚色香等成立。故香等外无别地。而于其地。有差别。香地色地声地等。为显此义。说地有香等。如于像有木铜铁等。故为显像体有差别。云木像身等。等取手足等形故。旧论云木像身形。是则木外无身形也。
  (十一左三)又若有我(至)体无异故。大文第五更破待行执。文有六。一牒计。二何不下论主破。三若时下胜论救。四宁从下论主难。五答此下胜论通。六若尔下论主难。初中旧论(二十一右)曰。若由观功用差别。智有差别。今云行者。是念因。二中若尔何不得一切众生同一时生一切智。三中或时此行用胜遮余行用。或时余行用胜遮此行劣用。故令不一时生果。此中光记辨前后。不顺论文。宝疏但约胜劣为可也。旧论曰。若功用最强。是功用遮余功用。若尔是最强功用。云何不恒生果。四中可知。五中初指例前(【傍】十右三行)论主通数论难。前文曰。诸有修力最强盛者。宁不恒时生于自果。(数论师难)由此心有住异相故。此住异相于别修果相续生中最随顺故。后许行下示自宗行变转。六中有三。初标无用。次行力下所由。行者念因也。念字鲜本及宝疏作令为胜。后彼行下更成无用由。行力令心生。何故我是无用。谓彼胜论宗行。此释宗修。其体不异故。何以故不异。谓彼行是念因。此修力亦是念等。如四念住修观。故不异也。
  (十一左七)必定应信(至)理不成故者。自下大文第三破胜论理证有二。此初胜论标宗成理。此中初二句标宗劝信。下诸句成理。有三故。展转释成所以我实有者。以有念觉乐苦欲慎勤勇法非法德句义故。设有德句义。何成我有。德句义必依止实句义故。我是九实随一。若无我实。阙德所依故。设依实句义。何成有我。更有余实故。遮此言念觉等九德依余八实不成。以唯我不共德故。旧论(二十一右)曰。必定应信受有我。念等由求那性故。此求那必定依止物故。是故念依我。是我德。若执彼依止余物。则不相应。离我余物无觉故(为令知新旧差别及梵音出之)。
  (十一左八)此证不成(至)但有虚言者。二论主破。有三。初首一句总破。二不极下别破。三由此下总结虚。别破中有二。初破念等为德句。二彼依下破念等依我。初中有二。一总标。二谓说下别释。此有三。一正释。二许有下所由。三引证。此破意破念等摄德句不为实句。自家许不为他所有德。有各自别体。皆名实句故。此故非实者。遮不为实句。非谓假实相对非实有。若不尔非论旨。而背胜论所宗。彼宗十句。皆是实有故。由是旧论(二十一右)曰。是义不然。彼求那性不成就。故是汝所立念等。是求那性。于我不成就。我等执一切所有皆名陀腊脾。由经言沙门果者唯有六物。求那者德句梵。陀腊脾实句梵也。旧译实句为物。德句为依谛。而旧论唯实德相对。而云性不成。应思之。然光记云皆名为实非无体。宝疏云余实法。云别实体性者。俱似假实相对须简之也。引证中六实句者。鲜本。檗本。光宝并作六实物。古今彼为胜。今按。不必尔也。何者梵陀腊脾。亦云陀罗标。此云实。旧云物。若云实物。新旧混杂。其名烦重。故旧论唯言六物。由是六实句句本为正。问。佛家立实句名耶。答。句是差别义体。实念等故名实句无有妨。如中边论十介句。及大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等。可准思也。后破中。彼依实我者。彼念等依实句义我不成也。旧论曰。是故彼依止陀腊脾。为性不成。念等德句义不成。而依实句不成。故言亦不成。
  (十二右初)若我实无(至)云何知然者。自下大文第三通外难。大有五。一通造业所为之难。二(十二左四行)我体下通苦乐能有之难。三(十二左七行)若我下通作者受者之难。四(十三左三行)通非情无罪福之难。五(十三左五行)若实下通业灭生果之难。初中总分为十六科。此即初七也。宝疏以为我当等文。总为胜论难。此谓言为我故亲外计不顺佛氏致此判。然非也。于无我宗言为我。意显示假名我。同言别义之巧旨。故外人更问我体。若总属难者。我体是我句难消。又汝既言若为我造业者我体是何。如是加为我等文。释我体是何句。若尔为我等文。何不为答说。又加为我等文问我体。既许为我等。但答我体。若尔不可恐为我等文。光记为胜。
  (十二右三)贪爱彼故(至)但缘诸蕴者。第八论主答。文有二。初正答。后故知下结成。初中有二意。一约贪蕴。谓贪爱彼诸蕴相续。而计我故。是故知诸蕴为我无别我。二约白等同处。谓缘白等觉。与计我执。同于身处起故。由是亦知但缘蕴为我无别我。此中初标。后谓世下释。此有三。初举世言。次现见下示同处相。后非所下简别彼胜论宗。宝疏有错误。彼云二文者。误分写答字。对下第二答。故见我者我肥之误也。如世间言我白黑等二句八字衍文。
  (十二右五)以身于我(至)缘他身起者。第九胜论通前义伸难。初通前义。后若许下伸难。初中亦二。初约假我。后而诸下反显真我。初假我中有法譬两节。法说中对真我名我言亦也。譬说中如言远至假说我。意如世间言臣子等即是我身。是臣于主人有防护恩故。于有恩中实假说我。反显中而诸我执所取真我不然。于别真我说名我。不于有恩身名言我。伸难中若许缘相续身。如缘真我。亦起我执。何不缘他身起。旧论(二十一左)曰。有恩故于身假名说我。譬如世言彼臣即是我。此于我有恩假立我言。我计则不尔。若但缘身为境界。云何不缘他身为境界。如是新论云实假说者。显假我实我俱真说。简佛氏但假说一边。伸难中旧论云若但。是亦显假实二我。佛氏但假我。故是等文势。总是胜论章。新论云亦起。对外道自真我。是则译语缀文异也。然光宝并于有下为论主难若许下为胜论难。此不顺文义也。不顺文者。于答前有恩。而诸我执所取不然二句。乃徒然也。不顺义者。佛家无真我。对谁言于有恩。旧论云于我有恩。思之又于此示我执所取不然之相。便何用。又宝疏(二十三左)解而诸已下曰。而诸执蕴为我。皆谓实我。不谓假故。此非也。外道分别我假实故。
  (十二右九)他与我执(至)有垢染心。此即后七科也。此中第十三胜论问。若无我体。谁之我执者。能所属不可成。又第六啭声是何用。旧论(二十二右)曰若无我此我计执。是谁计执。又第六别言是何义。今论翻出之言。故文含两意。是故新旧文异义同。第十四此前下论主答。是即指同答前(七左八行)犊子问文。乃至下同先(九右四行)曰因名主果名能属。今我执为果。是能属。其我执之因为所属。因体未显故。十五胜论问之十六论主答。言谓无等。是无始来我执熏成种子。缘自五蕴身。有垢染贪爱心。此为我执因。是则同类因。虽类是同。而因果异。垢染之我执。别体第六。故旧论曰第六别言。问。先论能所属对犊子。今是胜论。何言宁复重来。谓以典籍遮烦。只指前义可尔。若其所对人异。何以已答他。可呵此人。答。此难有其理。然此破我论者总对有我宗。故犊胜数等约同在其座。故有此呵责。或宁字。今字误也。前已说义。今复同彼难来。是故指前。略标示全非呵来难。故旧论(二十二右)曰。此问已去。今复更来。答亦如此(云云)彼今复更来。即今宁复重来应知误今作宁。
  (十二左四)我体若无(至)说为彼依者。自下大文第二。通苦乐能有之难。有四节。简苦乐不起时。故言随其所起。余文可知。
  (十二左六行)若我实无(至)名浴等者者。自下大文第三。通作者受者之难。文有六段。一胜论问。二作受下论主反问。三作谓下胜论答。四此但下论主反责。五辨法下胜论释。六此中下论主破。此即初五节也。五中有二。初引辨法相者说。双明作受相。光记有二说。初说即为胜论师。后说引毗伽罗论中辨法相者。宝疏同后说。但云引外道辨法相者。今云。宝疏为善。谁知毗伽论中出。旧论云。解判法相者说。二现见下别明作者相。有二。初示现事。后如见下举喻。旧论云譬如。言天授者。旧论云天与。印度人天处乞求谓天授与。故并无妨。
  (十三右初)此中汝等(至)自在作者。六论主破。有二。初破作者。二(十三左初行)我复下破受者。初中亦二。此初两关征破。若天授即为实我。于我宗。不许为实我。故此喻有不极失。旧论(二十二左)曰。若汝说我为名天与。我前已破。此不成有。今文相违如何。谓今论若脱如前已破一句。不尔者。不极之相不显。故亦复前(八左四行)破数论中。已言天授谓何。若是实我。此如先破。今何不尔。有理有例有教。明脱一句。
  (十三右二)业有三种(至)类此应思。二约三业。显非自在。有二。初标。二且起下释。此亦二。初约身业破。二语意下劝思余二业。初中有二。初正破。二然于下述正义。显彼非。初中有四。一明身业依自因。二于中下明无自在者。有宗因可知。三汝所下举彼宗破。十句论(六右)曰。如是九实五常。四分别。谓此四中非所造者常。所造者无常。我实常住。非因缘生。故言不待因缘。彼论(五左)又曰。如是九实五有动作。谓地水火风意。四无动作。谓此余实。彼有动作。是业句义作用。动作义有。无有此云无动作。我实既如是。故言无所作。四由此下结非。第二述正义显彼非。中有三。初正示。二能生下胜论问。三谓从下论主答。此中有三。初正明身业因。二汝所下破。三故于下结。
  (十三左初)我复云何(至)已遮遣故者。下第二破受者。有二。初论主征问。后若谓下举救破。
  (十三左三)若实无我(至)如前已说者。自下大文第四。通非情无罪福之难。有二。初胜论难。后彼非下论主答。受字鲜本作爱非也。旧论光宝皆作受故。前者(十一右三行)如谁与谁为所依等也。
  (十三左六)若实无我(至)不应依我者。自下大文第五。通业灭生果之难。有四。一正通难。二然圣下述自正义。三明业先受通妨。四前来下论主谦让。初正通难中有四。初胜论师难虽业已灭。有我故。后果可生。而无我故。何得生果。二设有下论主反质。三从依下胜论答。法非法德句摄我实不共德。故言依止我。此能依法非法能生当来苦果乐果。十句论(四右)曰。法云何。此有二种。一能转。二能还。能转者谓可爱身等乐因。能还者谓离染缘正智喜因。非法云何。谓不可爱身等苦邪智因。具如光十三(八左)并彼记。四如谁下论主破。指前(十一右三行)结非。
  (十三右八)然圣教中(至)若尔从何者。自下等二示自正义。有五。一示自教不说。二若尔下胜论问。三从业下论主答。四何名下胜论问。五谓业下论主答。此即初二也。旧论(二十三左)曰。复次我等(当圣教言)不说从已谢灭业。于未来中。果报得生。若尔云何。复次言思之。
  (十三左九)从业相续(至)变差别生者。三论主答。有三。一正示。二如种下譬喻。三如是下合法。初中从是第五啭声。相续等三并是种子异名。此一章广明种生果相故。论第二十(八右)广让于此焉。是则经部义。有部说已坏业生故。二中旧论曰。譬如种子果。此中有二。初如种生果一句正譬喻。后如世下简滥。此有五小段。一正简滥示差别。如言至无间即生。合法虽然言应对检。旧论曰。如世间说。从种子果生。此果不从已谢灭种子生。非无间生。此果言可思之。二若尔下外问也。问。前云若尔从何。约能生体。岂非郑重。彼旧论曰云何生。是约其相故。答文明生相如何。答。前对已坏。今对无间。故虽文同。其旨有别。故两译并无妨。以言有缓急。义有亲疏故。宝疏略而不分此问答科也。总此前后光宝科。但依文次第。未亲显义也。三所(鲜本及旧论光述释作从为正。光牒文如今。盖写手令同今文)种下论主答。有标释。此中花字。旧论及光宝并作华。何为是。答。此两字有古今别。古昔于华有胡瓜(华美义)呼瓜(草花义)二读。而无花字。中古俗作花。为呼瓜读。以别华胡瓜切由是。说文花字本作华。唐韵古音云。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间用花字。或是后人改易。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树先春而动。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调章之瘦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并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改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佩觿集云。华有户瓜呼瓜二翻。俗别为花。依之思之。今作华为正。而依俗依近世风。写手者为花。花呼瓜切。草木之生果物。故此论第一卷(五左)曰花果树。而旧论及光宝亦作华果树。可思之。四若尔下胜论问。五若此下论主答。此有顺释返显二科也。第三如是下合法文可知。
  (十四右六)是名相续(至)故名差别者。下四胜论问。五谓业下论主答。此有三。初解相。次解转变。后解差别。差别中有二。初正明。后指事明胜功能之相。此初也。能熏现业为先。此业所熏种子无间断名相续。转变者。旧论名转异。差别者。旧论曰胜类。彼云。于此转异中。若有转异无间最能生果。说名胜类。此于余转异。最胜故。此意于转异中。取最后生果胜功功能。以别名胜类。今亦如是。故言即此转变于最后时有胜功能。又云余转变。是于转变中。取胜转变。名为差别。简余劣转变。然光记云胜前转变。此前言虽对最后。而全非论意也。以于最后时犹有胜劣转变故。问。约多法。若可尔。依一法者。取最后时。余云前何妨。论文约最后时余也。答。于最后时无有胜功能。简之言于最后时有胜功能。更云胜余转变。若于转变。无有差别。何云余转变。问。于转变中取胜功能。旧论胜类名。宁不殊特。答。有生果胜功能。异别余故云差别。二译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十四右九)如有取识(至)轮转于生死者。后指事明差别胜功能之相。光记云。因解差别。明业先受者非也。一为大科失。二为因便失。旧论(二十四右)曰。此于余转变。最胜故。譬如有取等故。三先受为本失。今明业胜能。故宝疏为指事好矣。此中有三。一明先受业胜能。二证经部颂。三辨生果灭坏不同。是即初二也。取者烦恼总名。有于诸烦恼之识故名有取识。旧论曰虽以种种业为先。若业重最近数习是三所生功能。此中明了显现非余业。引证中。初业字流余三。谓业近起。业数习。业先所作次前三余宿诸诸业言先所作。旧论云及昔作诸业。此第四当下后字。问。唯应前后二言。初三总摄前言故。答。对余业此三总前。于三中亦有差异。故说三前。或结颂故。如是唯言前后。不能显上三前。下一后故。光记解先所作言。不得论意。
  (十四左(四行))于此义中(至)无别果生者。下第三辨生果灭坏不同。有五。一正明。二何缘下外难。三且非下论主答。初中有二。初明异熟因。后明同类因。此中初约功能。此功能言。是能与也。前亦如此。后明谢灭中有二。初约有染污。对治通漏无漏二道。后约不染污。是无余依涅槃时。旧论(二十四左)云。若无染污法由心相续永谢灭故。此功能即灭。谓般涅槃时。
  (十四左九)若尔从何(至)故喻同法者。四外问。初二句是也。五从后下论主答。光记唯以若尔从何一句。为问非也。宝疏二句为问为是。顺文势故。如次上(十三左九行)从业相续及(十四右初行)从种相续之答。如是亦云从后熟变故。生于后果句入答者。所生言便唐捐。又违旧论曰。若尔云何生。从显胀转异胜类所生。既于问言生。答从言为界拌也。此答中有二。初约常喻。后或由下约别喻。初中先举喻。后此亦下合法。初举喻中。亦有二。初正约熟变生芽位。后未熟下通未熟变名种。此有两说。初约当名。后约相似。未熟变时与世说为种互贯通。旧论曰。复次是前相续由当有名。说为种子。以相似故。彼相似为由。此即别义。差参如何。谓当成种故。预得种名。又当来生芽未明显。而其事物与种相似。由是二义各别。按。旧论以字应又字矣。合法中有标释结。初句标。最后一句结。中间释。释中分句为六。一明缘。二便能下明能引现心。三从此下明初刹那种子。四展转下明最后刹那能功能。五从此下述后果生。六非从下遮难意。
  或由别法(至)余异熟生者。第二约别喻。亦有举喻合法二科。初举喻偏是前果不生后果之喻也。应音二十五(二十一右)曰。拘橼俱禹切。下以专切(【头】玄音二十四(二十七左)成业论释全同二十五也)广志云。似橘而大。如饭?。可以浣濯沤葛纻也。今出番禹以南。缕切密渍。为糁食之甚佳。紫矿古猛切。谓波罗奢汁也。其色赤染皮㲲也。其树至大(【头】应音二十四(二十二右)云波罗奢树此云赤华树。汁滓极赤。用之为染。今紫矿是也)亦名甄叔迦一物也。花大如升极赤。叶至坚。韧商人缝以为袋者也。韧音刃。瓤女良切。如瓜瓠中瓤瓣者也。瓤广韵瓜实。集韵㼕。瓤瓜中。正字通曰。按瓤为瓜中实。与犀相包连。白虚如絮有汁。本草谓之瓜练。字汇训瓜中犀非。今音释同字汇。训为瓜犀。(作?形损)是正字通所斥也。犀音西名南徼外牛。鼻上有一角。顶上有一角。又集韵一曰瓠中。诗卫风齿如瓠犀。
  (十五右)前来且随(至)离佛无能知者。自下第三。论主谦让。正明引证二科如文。
  (十五左)已善说此(至)知成胜业者。此破我论三分中。自下大文第三。劝学流通分。光记两说。初解于第一卷(四左)三解中第一解。次解者第三解也。次上(四左)依此义。两释并非也。此三颂中。初颂赞佛能说教。训舍邪求慧。第二颂赞无我涅槃。示佛悟余否。第三颂显论主说意。劝随分修学。初中上二句赞佛能说教。下二句训舍邪求慧。佛世尊久已灭。故言已。简外恶见所为言善说。光记约论主者非也。次言已略说。郑重故无我大道言此道。便教授言与所证涅槃之因故。简云因。此因道非不净盲闇教。清净故言净是非必无漏也。光记(未详)谓佛者。诸佛误。谓字无诠故。旧论作诸佛故(光宝未改痼执所为)诸佛至理言教是说真实法性无我。所说真无我言真法性。非至言即法性。又准旧论。教法云真法之性。应舍离闇盲诸外邪执有我教法是恶见所为。求佛法正慧眼。对下昧眼求惠眼。乃见无我大涅槃故。第二颂中。上二句赞无我涅槃。下二句示佛照余否。圣人所游履。故言宫。其法无二。故言一。万千虽居不狭。故言广。千圣者。三乘圣人不定数。故是承广。所游应道言。无我性者。即无我性。上涅槃体四德中依要。且示一也。凡夫未开。外道邪分别生恶慧。故言开昧眼。第三颂中。以二句显论主说意。后二句劝随分修学。于此破我一论。以一方一隅。已略说无我道理(因明入正理终云。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为开智者无漏慧如毒损人。害烦恼之门。此破我论教诫入有漏无漏惠之能入方便。故云门。光记因道为持业可也。为相违释非也。真法性亦有二义。初至言即为法性非也。后义为是。宝疏此三颂如次为闻思修三惠有一理。初颂举言教似闻。次颂示涅槃似思惠。后颂言胜业故似修惠。而此义非也。小乘宗于欲界有闻思无修惠。于色唯闻修二。无色唯修一。今于欲界劝随分行。何是可修惠。又于文无起尽故。旧论有四颂。今为检校。出之彼曰。

  如此善立理清净 已见诸佛教法尔
  盲闇种种邪见行 愿舍外执得明行
  此涅槃土一广道 诸佛日言光所照
  众圣行熟无我理 虽开昧眼人不见
  佛世尊告富楼那 汝等正勤持此法
  若人依此修观行 必定皆得五五德
  如此已显正义方 为开智人智毒门
  愿彼舍离外邪执 为自及他得实义

  此佛世尊等二颂者。后人导注滥入。如业成就论若毗婆沙等一十二字。若不尔者无所用故。设真谛所持梵文如是。予不信受。于梵本者。无写误滥入等。谁所定判矣。

阿毗达磨俱舍论法义卷第三十(大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