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法义卷第七

  丰山寓学上阳沙门
  快道暤林常记

分别根品第二之五

  (初右)说有四种缘(至)增上即能作。诀曰。初一句标数显契经说。麟云。前六因。无经说。故所以言许。今之四缘有经说。故所以言说。即四阿含经说也。稽古云。见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唐译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然此经大乘所诵非今证也。婆沙十六曰。六因非契经说。契经但说有四种缘。况唐译经曰余处说。则最宜详于四含。而经无文。盖四阿含残缺不可得而稽矣。次五句正出体。初后二缘以前六因显示其体。谓有五因义。法即是因缘。有能作义。法即是增上故。中间两种于六因全无其义用。故各别示其体相。光记云。此论同婆沙后师。今云为胜。以等无间所缘两种于因无其义故。是故入论下(十四左)甘露味论上(十六右)杂心论二(二十二左)并同彼后师。又光师体用辨大有其理。六因四缘建立各别言相似无有妨。宝疏以有作用无作用能作因差别。判婆沙两说。然以前师相摄为善。今云非也。诸论(婆沙杂心等)唯说增上如有障法。未说开避(【傍】等无间)任杖(【傍】所缘缘)亦为增上。四义全别。岂互相关。但说不障法摄一切能作因。虽于事有力无力别。而立能作因者依不障义。是故今不言唯不障。如婆沙百三十一(【傍】宝五右七目引)云增上者谓不碍生及唯无障者约事也(是一)又违此论同彼后师。又会显宗初有说为有余说。汝未晓彼旨。彼以二缘不摄因。以成余二因与缘名义别。必非谓余二不摄因。正理第二十(二右)尽理决择等无间所缘缘非因摄。结曰。故等无间非即诸因。又(二左)云。是故不见等无间缘及所缘缘有因摄义。此与因别理不待言。次辨初后二缘义别全如显宗。岂是可有余义。又(【傍】三右)判婆沙后师。但取不障者非也。总云能作何简有力。次举光记破。并皆妄破。又生等五因。光记两释。初为因缘摄为善。本论各别说因增上故。宝疏亦尔也。宝(【傍】六右)更问答十一因最精矣。
  (初右)此中性者是缘种类。解释经中性言。旧论举经中并皆云类。故云此中类者是缘自性。其法非一。取其类法以为其缘。故云性云类。言别义同。
  (初左)此缘生法(至)等无间缘。此释名。正理十九(初右)曰。一相续必无同类二法俱生。故说名等。此缘对果无同类法。中间为隔。故名无间。若说此果无间续生名无间者。出无想等心等望前应非无间。或无等法于中间起名等无间。是二中间无容得有等法生义。或前俱生心心所品等与无间后品为缘。非唯类同名等无间。光记(【傍】四右)释等大有二。初唯约自类。后通他法。各有前后俱三。于中各通前后为胜。故旧译诸论此名为次第缘。旧俱舍曰。此法等无间缘故名次第缘。次释无间。属缘为胜也。总而释中。第一第二并依正理十九(初左)文。合释中持业释为胜也。
  (初左)由此色等(至)不等生故。依今文者。此文总简色不相应故云等。宝疏(【傍】六左终)加不相应顺文焉光记(【傍】五左初行)但约色(未详)若依旧论曰是故色非次第缘生不等故。光师亦无失。若尔等者向内等也。若依彼者唯色总释段也。
  (初左)谓欲界色(至)多所荫映。此三说本出婆沙十一(四左)文。而各但示一偏非谓违隔三义。应兼存。
  (二右)岂不心所(至)三摩地等。等取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上论第四(七左)曰。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又婆沙十一(五右)曰。多无间生少者如从有寻有伺地入无寻无伺地。少无间生多者如从无寻无伺地入有寻有伺地。
  (二右)唯执同类相续者说。光记云。此述相似沙门义。婆沙第十(十七左)云。问。为心但为心受等但为受等作等无间缘。为不尔耶。相似相续沙门说曰。心但与心作等无间缘。受等亦尔。各与自类作等无间缘。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必尔者应善心还生善心。不善心还生不善心。无记心还生无记心。贪瞋痴等亦复如是。便无究竟解脱。相似相续者。从所计境法立此名(识疏五本(十六左)云。若名沙门。七本(五十三左)云。相似法沙门义。言异义同。然彼义演云。若名沙门者。非真沙门。相似沙门也者。未晓本原致此误。今著相似相续法故立名。与非真沙门假名假名沙门。名相似沙门义别)故婆沙第八(十一右)曰。问。何谓非常。答。诸有为法。问。何缘外道计彼为常。答。由二缘故。一见诸色法相似相续故。二见心心所忆本事故。初缘者。谓彼外道见老时色似小时色。见今日色似昨日色。便作是念。即小时色转至老时。即昨日色转至今日。后缘者。谓彼外道见小时所作所习所受老时能忆。见昨日所作所习所受今日能忆便作是念。老时心心所法即小时心心所法。今日心心所法即昨日心心所法。由此二缘。彼外道于五取蕴妄计为常。世友说。彼外道于五取蕴相似相续覆故不知非常。相似相续等立意炳然。
  (二左)不相应行(至)俱现前故。光记三解。从粗向细。兼存可也。
  (三右)故如经部(至)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经。是增一第二十一(八左)又十八(十六左)出。故众贤取经词。依婆沙评家意。以立自义。于今所破二师虽为救而非为正。故并云有余师。今此经部义。如来常定心。故举意刹那知法。遍知言简别有部。以有部说如来次第知法无同时知法故。犹宗轮论(四十八左)大众部说佛一刹那心了一切法。有部心次第知之。如婆沙第九(七左)云云。然光记(九右)有同异二解。今云。三说同者非也。若同何殊云经部。后解分定散。而遍知与有部大非也。又经部许散心。即同有部者谬误也。
  (三左)若法与心(至)心心所故。第一句。出心是入定前心等故等无间。而隔无心是非心无间。又二定第二念等刹那前后等相续故。是等无间。而是无心第二念等故非心无间。问。出心隔二定。第二念隔初念。而为心等无间何非心无间耶。答。直接心起名为心无间。出心及第二念定非是直接心。中间隔刹那故。非心无间也。而为等无间者。定前后其心等而无余心隔故。第二等亦是定前心果而无余心隔。故为等无间。第二句。此二种四相是直接心起是心无间。而是四相故。非心等无间缘所生果故。非心等无间也。第三句。初念二定是定前心所生果而亦直接心起故俱是句。诸有心位心心所相续故易知。第四句。四相故非等无间缘引生果。而隔初念及二定。故非心无间。此中等无间者。虽隔多刹那前后等名为等无间。与心无间有差别。故以等言简别也。次下(六右七行)宋明二藏旧论五(十二右)曰。第二句者。初三摩跋提刹那于有心位及生等。第四句者。第二三摩跋提刹那等。及生等于出定心。光宝同义对挍义易显。宋本旧论第二句及字在有心位下应是倒写。第四句中曰及生等于出定心生等两字应入回最后。
  (四右)所缘缘性即一切法。显宗第十(十六左)曰。一切法者即十二处。谓眼耳鼻舌身意识。及相应法随其次第以诸色声香味触法为所缘境。六根惟是意识所缘。眼等根皆非五识境所摄故。所识所知遍诸法故。五识所缘唯实非假。意识所缘通于假实。诸心心所缘有非无(已上)。
  (四左)缘事刹那三皆决定。鲜本及光宝释。缘字作处为正。是十二处之处故。故旧论曰入物刹那。
  (四左)应言亦有如是决定。光记(【傍】十五左)成立一刹那眼根通与多识为依。今云。若尔招二心并生违宗之过。岂一刹那多识起依一眼根。彼第三文依前后说通因。第一文现未其世各别。十八界三世各有故。次重重征难并皆非也。思可择舍(有人。第一文设明之者。迷之甚矣)。
  (四左)然于现在(至)亲附处依。此通六识辨三世差别。谓根境识三和合方缘境。初说意据正缘唯言现在。其过去已依故。未来未依故。后说兼曾依故加过去。然光记(【傍】十七左五行)云。五识及相应法于所依所缘三定皆通三世等。及科此文别释五识及相应法者。并非论意也。
  (四左)此缘体广(至)增上缘故。明余三缘虽增上而总即别犹得增上名(如光(四左)释)故此但释别得名。非谓增上义。若依正理有三说。初举作用广。次体类广。后所生广。于此二说并云有余师。今为显无优劣唯云或也。
  (五右)颇有法于(至)为于无为。一切有为无为法统贯以为四缘。虽总相然。若依相望。或有全非因。故问答简择。自于自如指押指。有为对无为等用四缘必约生法。而无为非生法。故非也。若无为对有为。作能作因增上缘也。对望勿乱。
  (四左)颂曰二因(至)而与于作用。终句作用是与果。故正理(二十三左光十九右初行)曰。如是二因虽俱一时取与果。而今但约与果功能问。何故但与。答。惠晖云。为因义成。方是取果。是四缘故不论取果。但言与果用。颂不说增上义准应知通一切正灭正生时。如论第六(十三左)颂六因三世门不说能作因。宝疏(十六左)两释。后解非也。此中就所与法现未位论之。不约能与四缘位。故问中云诸缘于何位法。长行云显法现在。若不尔者与前说因取与位相违。论六(二十一右)五因取唯现。俱相与果唯现。同遍过现异唯过。
  (五右)正灭时言显现在故。旧论曰。何以故现在法已得生。今向灭故。光记(【傍】十八左九行)云。住异虽亦同时。灭相义当在后。故偏(【傍】此意对正生初故)言灭(顺旧论为正也)宝疏(【傍】十六右)云。然此二因义得兼二(【傍】住异)寻其理趣住灭同时。住时(【傍】此二句非也)取果名现在故等。神泰云。若如正理师释住异灭三相同时作用故。正灭相用时摄现在尽。若如婆沙师释三相前后作用。正灭相用时住异用息。如前四相中说据用究竟时。但言正灭时。若据少分亦通住异(已上)今云。泰宝释未详(【头】又考。泰光宝同义。论云显现在。云俱生。总取现在而为对正生初令知差别殊云正灭也)前论五(十六右)云。生作用在于未来。正现在时住等三相作用方起。问。何故不言现未而言灭生。解云。以简乱故。谓现法通住异灭。未来法涉不生未生正生。今为显于未来中唯于正生位与力非不生未法。然正生位是现在。若言现乱彼。故今约住异灭用究竟。举终云灭也。
  (五左)已说因缘(至)与此相违。恐谓颂言二因三因是六因门作用故。为显因缘中差别有此结前。
  (五左)唯增上缘(至)一切无遮。泰云。诸师释增上缘疏(【傍】即乎)能作因。故通三世及无为。于一切位无遮。今解。前明二因于正灭遮正生时。三因于正生遮正灭时。等无间缘于正生遮正灭时。所缘缘于正灭遮正生时。今明增上缘通生灭位皆能与果。故言一切无遮。故正理(第二十(五左))论云。其增上缘法。生灭位皆无障住。故彼作用随无障位一切无遮。况上云生位灭位。今云一切位何异求。
  (五左)颂曰(至)非天次等故。第二句但言简所缘缘。复流下句简所缘等无间。又此但字兼显无想异熟由三缘。正理云。如光记(二十二右终引)显宗又尔。是同婆沙十一(六右)四说中第一师。光(十一左)引。尔非此论意也。第三句缘生二字通上二句。此中由者第五啭。故杂心及甘露说为从。显宗十一(三左)曰。此中由言为显故义。谓心心所四缘故生。第四句诸论不同。显宗如今。正理作非天次第故。旧论云。非自在次故(义同正理)本颂上(八左)云非无次等故。皞按。本颂误天作无终成无。今文非天为正。下三字正理为胜。此论等作等形误。何者。非天是立宗。次第故是所由。见下释次第因外无更出余因故。宗中虽举我胜性等。但为例天。故终(【傍】七左七目)例征自在天。复于此论。旧论。正理。显宗无释等言。然光记云。天等等取我等。次等等取无义利等者。无义模索。谓无义利征责全非所由。若又等取宗中我等。何不言非天等次故。去可等处。置不可等位。岂有是处。又解。应作非天等次故。等言等我胜性等。
  问。虽理似是而言自在天我胜性等。又(【傍】六左二目)释因言次第等故。依之等言贯上下明解云。下因所等义成已。彼既不成故流上全无。世间次第事法非一言次第等。是向内等。故旧论。正理。显宗但言由次第故无有等言。出我胜性为例破自在。先预标之。非必颂含故举之。若不尔前颂外增上一切位不遮等何为。必勿泥文语。
  (五左)论曰(至)由四缘生。光记据婆沙破正理为是。彼正理师分别作用功能以成生义。违婆沙总名生故。然宝疏但举婆沙。正理乖角文。而未辨别者非也。
  (六右)灭尽无想二定由三。婆沙百三十六(七丁)杂心。甘露味论一同但明二定。不论无想异熟。然正理两释并非也。初说许心等无间。是同婆沙十一(六右【傍】光十一左引)四说中初说。而非彼正义。第二义存但言。犹未尽理。于婆沙此论等同唯约二缘。不说为三缘故。
  (六右)一切世间(至)一因生论者。自下释第四句有四。初总结正破邪。第二又诸下别破自在。第三(七左七目)我胜性下例破余。第四奇哉下论主复叹妄执。初中有三。初正示。二此有何因者。外道问所以。三若一下佛家反征。自在天者。识疏七末(五十八右)曰。旧言摩醯首罗。今应言莫醯伊湿伐罗。即大自在也。探玄第九(二十六)云。摩醯翻大。首罗翻自在。是十六异论中随一。义林一本(十七左)云。七自在等因宗。谓不平等因者计。随其所事即以为名。如莫醯伊湿伐罗等。或执。诸法大自在天变化。光宝泰等为涂灰外道。玄音二十五(八左)云(【傍】论第九终)播输钵多。此是涂灰外道。遍身涂灰。发即有剃不剃。衣才蔽形。但非赤色为异耳。奉事摩醯首罗天者也。西域记七(初右)曰。波罗痆斯国。外道数万人。或断发。或推髻。露形。涂身以灰。求出生死。从所敬事名自在天。约行业亦称涂灰。我者神我。是亦十六异论随一。义林(【傍】十七右)云。四计我实有宗。谓兽主等一切外道皆作是计。有我有萨埵有命者生者等。由起五觉知有我也。谓见色时萨埵觉等。显宗论第九(十五右)破此计中云。勿谓此我是实有体。或彼诸法即我性相。准知。我一因计。然光宝神泰等并为胜论外道者不应尔。彼虽我作者唯是智相等能起不能作诸色法。彼立九实中。地水火风四实有极微。而造诸色法。何为一切法一因计。胜性者。数论自性谛。因明疏(【傍】四五十四左)云。自性者古云冥性。未成大等名自性。将成大等亦名胜性。胜异旧故。亦识疏一末(二十四左)(云云)等者。等余外道。玄应二十五(八左)云。般利伐罗句迦。亦言簸利婆罗阇迦。此云普行。事那罗延天。顶留少发。余尽剃去。内衣在体才蔽形丑。其衣染以赤土之色也。此有何因者。外人问从诸因缘生非自在等所以。宝疏(【傍】十七左)为是。光师云复。非论意也。次答意。汝作此问。若尔有非一因生之所以即许从诸因生。若许由诸因汝废自宗义。由因者。即前诸因诸缘。云许故。宝疏为正。光记云余因。不顺文理也。
  (六左)又诸世间(至)一因所起。次第等等应生误。以无诠故。别说云次第而生。若有诠要加等可去而。旧论亦曰次第生故。光记(二十二右)叙比量。全非论意。又唯应生为能别背义旨。今据论意量云。诸世间法应非一因生。次第生故。如屋舍等。又除苦汝诸法应一切顿生。执一因故。如执苦。光记诸量皆应简别。
  (七右)信无始故(至)因缘正理。显宗十一(六右)曰。不越释门因缘正理。徒异名说自在为因。嘉祥中论疏五末(二十一右)曰。由正因缘破邪因缘。此一偈是佛法之大宗也。止观八之二(二十四左)弘决曰。夫因缘义。佛法根本。背邪向正之始。入道修观源。故习佛法者。不可全迷。
  (七右)咄哉。应音云。都杌切。字林咄相呵也。如金七十上(初右)云咄哉。在生死盲闇中。与咄咄是惊怪声义别。
  (七右)由险利能烧。光记。旧论作险。宝疏如今。并虚检切。音猃。说文中并云阻难也。集韵险或作险。释此一偈。光记二释。后解神泰解。彼云真谛三藏所说。宝疏同后释。今云。前解顺云善说。若如后解化身天化用何可云善。今彼颂恶逼害等。为暮恶者。故赞云善说。今解。初三句各在用字。以知险利而能烧。以可畏相恒逼害他。三句但三事。后释意而不约化身实是论意也。
  (七左)鲁达罗。大日经疏十(十四左)云。噜捺啰。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罗之化身也。亦名伊舍那。又五(二十七)云。噜捺罗即是商羯罗忿怒身。摄大轨说噜驮罗云。鬼首伊舍那。观自在授记经(八左)云。伊舍那鬼神首。乌刍涩摩仪轨摩醯首罗真言曰。噜捺罗也。
  (七左)且止破邪(至)互为因缘。自下别追难中。(【傍】近人改光科为大科大非也)颂前文有二。初总结前生后(宝为胜光记非也)二前言下别牒前问起(光记结前者非也)言自他者。颂中初二句如次大自他。后二句所造自他。因缘者。四缘中因缘。以四缘门故。牒前因缘增上二缘故。是故但就因缘问答。
  (八右)颂曰(至)为大唯一因者。婆沙百三十一(八右已下)具说。彼各加增上缘。今但就因缘一中差别。故不颂之。依之唯者但简因缘中俱有等。不简增上缘。以非对明故。非心心所无等无间缘。今不对心心所不说所缘缘。问前广破外一因。今何云唯一因。答。如前言今但约因缘。若加增上必是二因。为显此理次下说言。能作因无差别。转非恒数。然麟记答此问云。此且约所造望大种唯一因。非谓大种起但因由一因。故不相违。其谬可简。
  (八右)谓生依立持养别故。大乘亦有此五因。杂集第一(六丁)大同。对法疏第二(五丁)与此论对释。经部不许之。正理二十(十三右)云。此中上座妄作此言。生等五因非圣教说。彼谓圣教曾无此名未审。彼宗何名圣教。为鸠摩罗设摩文颂。为扇帙略所造论门。且佛教中有此名想。广集处处以证此名。
  (八右)如是五因(至)作因之差别者。准此论文。约六因门非余五因摄。故说但声。若依四缘门亦但因缘。故答互为因缘之问中说之。
  (八右)能任持故(至)说为立因者。问。旧论立因称持因。此持云住。今论结亦云持住。何得名言立因。立是何义。答。字典立置也建也。如壁能置画地能置物故名立。为显非此立立任义。直立义。成立义等于释义云任持。立因名已成故次云持。为显非任持是住持义故云不断云住。若如旧论云持因住因。亦是一义。各据译者意安置文字。于义无异。
  (八左)其能作因(至)故不恒数者。通妨。旧论曰。随造因平等起故不恒数之。大造自他各有增上缘。然平等转故不恒数因缘多少。且省之不数也。故加之各增上。
  (八左)俱有因者(至)非余造色。显但定道二无表色言随心转。前第六(三右)说俱有因中云。二律仪此诸相谓心随转。此二余一切云非余等。前第六(四右)说俱有非俱有因中云。一切俱生有对造色展转相对。少分俱生无对造色展转相对。婆沙百二十七(八右)亦尔。
  (八左)异熟因者(至)眼根等果者。显宗云。异熟因者。诸不善及善有漏身语二业能招异熟眼等色等。
  (八左)前已总说(至)云何十二者。光记分科为是(近人改之大非也)此颂前文分二。初总牒前生后(光云结前云问起非也)此中牒已说。显未说。标今说。在文可见。能生善恶心等云何心。所生心云几心。次此能生心。复从几心生。故感何心前却。思之依之。相生颂中以生与从别之。是总标属前段之例也。后谓且下别生起。此中初叙说十二。后征起。显宗云。如何依彼可定说耶。且略说心有十二种。云何十二。旧论云。此中若略说有十二心。云何十二。今文就略。直言谓且等。
  (八左)善恶覆无覆。以简有覆应言不善。故长行然。颂文言恶。恶虽通不善有覆。今约不善。又有与不善别。婆沙百四十一(三右)云。问。恶与不善何差别耶。答。恶谓有覆无记。不善谓诸不善。有作是说。恶谓色无色界及欲界少分染法。不善谓欲界多分染法。有说。恶谓欲界身边二见品。不善谓欲界诸余烦恼等。
  (九右)颂曰欲界善生九(至)余从五生四。此中顺前问(【傍】八左七目)欲界善约生与从次第。色界等并皆尔。而为显相生旨。染下从生次第。余悉亦如是。又欲初具说之云此复作二句。为令易了。色等亦尔。次就省略但作一句。又此相生总约种类。非必是此一心如是。染从十生四者。染言贯不善有覆。欲令文简言染。旧论曰。从十恶心生。从此四。覆尔。今合置染声盖译者意乎。从者第五转声。染是所待所生果。十即能待生因。勿谓准长行生言是二读而穿凿。有覆从七生者。本颂如是。准上从八生等。唯显有覆能生。阙此所生几。是写倒矣。正理。显宗及颂疏作有覆生从七。为善本。而准余有覆应从生次。虽尔但此长行释生从次。故如是。
  (九左)欲善生九中自界四者。麟云。自界四心相生并约前后互相引起。随其所应理皆无妨。
  (九左)为依下善防彼退故。圆晖云。二色界染心生欲界善。谓入定者作如是愿。我宁起下地善不起上地染污。由此愿故彼染污定所逼恼时。从彼染污定生于下地善。为防退故。是则色染生欲界善也。
  (九左)谓十二中除学无学。无漏后心必是善心。其不善覆不能起故。
  (十右)余无生理。余八种无从欲不善有覆生理。同次下云谓唯自界余无生理。然圆晖云。余无生理。谓欲界染心不生上定及往彼界。故无生界理(【傍】正文犹非也云云)此释全非论意。
  (十右)谓除无色无覆无记心。颂疏云。以无色界唯有异熟生无记心。夫异熟心不许异地起。故不生也(光记三十五右三行)。
  (十一右)上界都无(至)工巧事故。慧晖云。上界无身工巧。有语工巧。此约身工巧说无也。今唯约等无间缘。据心心所故。
  (十一右)无色界无威仪路等。颂列异熟等。今从威仪举。即显无色唯有异熟一故。等唯取工巧通果。
  (十右)余数如上。约颂文者七种(【头】鲜本及旧论北藏作八。宋本旧论及南藏并如今作七。正理显宗无分七言也)为余。谓三界有覆。欲界不善。无色异熟无记。及二无漏如上十二心说。
  (十一右)威仪路等(至)缘十二处。于颂文列异熟等。今威仪为始。以显异熟通缘十二处。依之等者。唯等工巧通果。是所以异于婆沙十一(十二左)威仪工巧异熟通果次第。工巧处等者。等取通果。准颂列次亦应知。旧论无等字。唯意识者简五识。旧论曰。此四心唯是意识。今上标三故云三。旧论据实云四心。约加行中于威仪无声。故言通四识。于工巧有声。故言通五识。如次配之。问通果心于加行何不说。答。光记(【傍】三十二左八目)云。若通果心加行唯是定心。意识不通五识。故论不说。婆沙百二十六(十八左)曰。处处说威仪路及起威仪路。威仪路者。谓色香味触四处为体。起威仪路者。谓能起彼意法二处为体。眼鼻舌身四识是威仪路加行。非起威仪路。意识是威仪路加行。亦是起威仪路。又眼等四识能缘威仪路。不能缘起威仪路。意识能缘威仪路。亦能缘起威仪路。有余由此所引意识具能缘十二处。处处说工巧处及起工巧处。工巧处者。谓色声香味触五处为体。起工巧处者。谓能起彼意法二处为体。眼等五识是工巧处加行。非起工巧处。意识是工巧处加行。亦起工巧处。又眼等五识能缘工巧处。不能缘起工巧处。意识能缘工巧处。亦能缘起工巧处。有余由此所引意识具能缘十二处(已上)今云。两论义旨不别差别炳然。谓约根本唯意识缘四境五境。若据加行通四识五识。若约后起如有余师。唯意缘十二处。又婆沙辨威仪路。起威仪路差别。今唯言威仪路。而彼威仪路唯色法。起威仪路心法。今约心法云威仪路。是威仪路心即彼起威仪路。泰光宝等未辨其差别未稳。又光(【傍】三十三右)分起缘似三类。以属当论文。光师前第三(二十六左)亦分别三类。然全非论旨。而乱岐路。谓缘威仪路有二。缘威仪缘起威仪。何总云缘威仪。又似威仪者。加行亦是似。何局后起意识。又今云。所引意识何为通六识似识。是全不得论意也。宝疏于当文无细释。具如疏第二(二十五左)辨白。有人云。四识五识与正发方便加行。与起名何有巨害。例如下论(第八十七丁)意说。中有名起不得生名。然死有无间中有起时。生方便故亦得生名。今云。混同甚矣。若有四五识名起文。应相从通释。何特新可与之。威仪路等释名。光(【傍】三三左)有依主持业两释。伦记一上(三十右)全用两释。元喻正理抄约依主。圆晖取后释。今云。后持业为正。顺婆沙故。宝疏(【傍】二十二右)威仪多依路。工巧多依处者。意约喻故云多。麟记所引宝云。威仪多依行路。而起名威仪路。工巧多依壁等处起。故名为处(是亦依主)麟破云。今详此释不应通语工巧。皞按。处者十二处之处。路亦处中差别义。故婆沙七十三(十二左)云。路义是处义。如道路中通生诸物。由此长养诸有情身。如是所依及所缘内通生种种心心所法。由此长养染净相续。
  (十三左)势力劣故(至)可能生彼。此中初明无记有生。后出心下辨加行生彼。初中有四。初一句通三总因。二非作下异熟别因。三乐作下工巧威仪别因。四不能下结遮。正理二十(十九左)曰。且异熟生由先业力所引发故。势力羸劣非作功作所引发。故不能引起加行善心。故彼不能生加行善。出心不由功用转故。加行无间生彼无违。工巧威仪势力羸劣。乐行功用引发工巧及威仪。故不能引发加行善心。出心不由功用转故。加行无间生彼无违(显宗十一(十四左)全同)宝疏(【傍】二十二左)为胜。光记(【傍】三六右)未也。劣故因局异熟故。
  (十三左)若尔染污(至)容起无间。正理第二十(十九左)云。若尔染心不应无间生加行善。染着境界违背善故。势力劣故。无斯过失。厌倦烦恼数数现行。作是思惟。设何方便。令无义聚止息不行。便如实知起过失境能生功德。脱我当起烦恼现前。寻复觉知起善防护。由斯愿力能起加行。无始时来数习染故势力不劣。故染无间生加行善。
  (十四右)有色解脱。八解脱中。初三约有色。次四依四无色定。第八依无想定。具如论二十九(四右)今简后五。故殊加有色言。光师于婆沙作两释。后释为正。又于持息念有两解。前义为正。今科论文。初约三作意明圣道入出大为二。初叙三作意。二明入出。后中有三师。初师中。初所立。后示顺契经。是即显正义。故评家取之。此论亦尔。第二师中。先所立。后会前所引经。婆沙。此论。正理。显宗同举而无破斥。按出已约三无有大害。故不破。而会俱行契经为展转。未尽理显于此。故不生义自显也。何况标有余故。光师为正。宝疏(【傍】二十四左)前两师通为正不可也。此论意同婆沙故。宝师谓正理论取第二者迷矣。第三师中。先所立。后破。破中。初与门。后夺门。夺中。初正破。后破救。正破中有三。一非欲共破。二无异曾得破。三不可重发破。后破救中。先举救。后破。
  (十四右)不净观俱行修念等觉。婆沙云契经。是杂含二十七(二十五右)云。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
  (十四左)若尔有依(至)共相作意。婆沙但云未至。故次云上地但言以远故。今初云三地故。次云第二等言极远。差别可知。虽文言别而义意同。新婆沙十一(九右)曰。若尔依未至定(【傍】恐等误)入正性离生者。出圣道时。可起欲界共相作意。若依上地入正性离生(云云)今云。未至举初显后。如光(【傍】三八左)第二释为胜。或定字应等误。旧婆沙第八(十左)曰。若依未至。若依初禅。若依中间得正决定。出圣道时。欲界总相观现在前可尔。若依二禅三禅四禅得正决定。彼无欲界总相观。所以者何。大远故。新婆沙依省略缀文。见旧婆沙与此论义意全同也。宝(二十四右)欲会同此论与婆沙。云未至初定中间静虑同是初定者甚非也。
  (十四左)非于彼地(至)顺决择分。宝疏(【傍】二十四右)云。亦不可说于二定等地异顺决择分有曾修得共相作意。
  (十五右)若依未至(至)自非余地者。光记。依未至者欲界身约自在不自在。又有顶身依无所有唯出有顶。身下地依无所有唯出自地者。此判未审。何者。若欲界身依未至有自在不自在别者。欲界身依中间初禅等亦应有自在不自在。彼此差别不可得故。若言欲未至邻近故令尔者。唯是邻近故不关身欲界及自在不自在也。又有顶身依无所有必出有顶。异熟生心无异地起者。若随身地者。下三无色。上身依下定亦可尔。何唯自地。若言彼无漏地故不例。何故下地身依无所有不出下地唯彼地耶。亦复何缘唯约异熟生。无学出心有五心故。由是今详曰。论意不问依身地上下。唯约依定以判出心。故但言依未至依有顶等。不言生有顶。婆沙。正理等悉皆缀文如今论。彼欲有顶邻近故依未至无所有。或出彼地。依余七地无邻近有漏地故唯自地。
  (十五右)此中五种(至)以明利故。诀曰。圣道系属下除生得所由。从圣道无间下明出心。言亦者显余五心发生。正理二十(二十二右)曰。欲界闻思作意无间圣道现前。圣道无间具起三种。以诸圣道起必系属加行道故。非生得善作意无间圣道现前。色界闻修无间圣道现前。圣道无间亦唯起彼二。无色唯修作意无间圣道现前。圣道无间亦唯起修不起生得(显宗全同)。
  (十五左)颂三界染心中(至)余皆自可得。正理(二十(二十二左))虽举此颂释。而多据本论加别义。故显宗十一(十七右)改颂曰。三界染如次。得七六二种。色善二学三。二无余自得。具如光宝辨。言自可得。无记唯无记。善唯是善等。初三句明自得他法。
  (十五左)论曰(至)今得成故。长行为三。初释颂本。二举异说破。三总摄前义。下二颂并是长行便颂非本颂。故别行本颂无之。释颂本中有六节。初明欲染得六。此有四。初总释。二彼先下示得相。三由疑下别释。四下一句结合。此即初二也。今约前后诸位总相说六。非必同时故言容得。彼者指六心。未曾得者为得。非谓已成。
  (十五左)由疑续善(至)及得学心。颂疏(十七左)释初由文曰。解云。由疑续善者。谓疑心发生正见能续善根也。疑是染心。此即染心生欲界善也。界退还者。谓从上界退还来生欲界染心也。于欲界续生必是染心正起染时。欲界善心此时亦得。起法前得得之也。释次由文云。由起惑退者。此据离色界烦恼后时起欲染退也。正起欲惑退染心时。欲界不善及有覆心。兼色界有覆心此时总得也。界退还者。从无色界退还来生欲界。受生心中得欲界二染。兼色界染心也。释后由文云。由起惑退者。阿罗汉起欲界惑退正起欲染时。得无色有覆及学心也(余准知焉)。
  (十六右)有余于此(至)无记唯无记。叙异说破。此叙异说。彼不分别三界。不开漏无漏。唯约三性故言总说。据其大意无异。但单重异也。杂心九(十右)曰。此十二法。几秽污心中得。几善心中得。几无记心中得。答。

  若得九种法 当知秽污心
  善心得六种 无记即无记

  若得九种法当知秽污心者。界及地来还时。欲色界得七(【傍】四欤)心(上界没还生色界时。得欲界化无记心。及色界三心)及欲界善。善根续时得。退时得三界秽污及学心。余不得者。谓无色界善。不隐没无记。及无学。虽无色界善少有退得。谓退分。但此中说悉不成就而得。此则通说非一人一心中得九法。善心得六种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隐没无记。色界善。不隐没无记。无色界善。及学。无学。此亦通说非一时。无记即无记者。不阴没无记即得无记非余。羸劣故(已上论文)。
  (十六左)于善心中(至)应知其相。后论主释彼颂为二。初破善六。后准释染无记。初中唯不说欲善为失。然正理救以加欲善。合学无学都为六无失者非也。彼长行具如前引。各别说学无学。而不说欲善。何违造主令不说乃说。而开以合。光记举正理其文不足也。能破似通。宝疏举正理为是。而未加反破为非也。

阿毗达磨俱舍论法义卷第七(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