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No.2252[cf.No.1558]

阿毗达磨俱舍论稽古叙。

  昔者唐三藏重译俱舍论之日。其徒光·宝诸师各豪杰之资。作之疏记以赞扬焉。新论流衍于是乎为盛矣。诸师之功绩可谓不浅鲜也。然间有异解岐分。俾后学莫所适从。或殆乎牵强附会之说者何也。无他不稽诸古三藏故也。此乃法幢法师稽古之所由作也。法师浓州人。姓菅原氐。自幼出家游学于京师者。十余年于兹。慧解绝伦。志气不凡。欲博达大小乘显密诸教。旁通外家儒术艺文。自号学一切乘。是以其学无偏党。所遇必究其奥矣。然以学有序。其志学之初。先修毗昙。俱舍一论最潜意焉。而不屑后世传注。溯自毗婆沙·顺正理。以及发智·六足之文。莫不咸对读而精核也。犹不以为足焉。进入大藏首把四阿含重单诸本。孜孜钻仰。则非但斯论义趣斯明。凡诸部对法论道。焕乎如观火。然伟哉。于是乎还视诸注家之说。是非得失目下了然。宛如溯原泉者乃辨流派之所由出而无复所疑也。遂喜乃所论著有成书。今撮其中所订论载经律出处异同者。命曰稽古。以为嚆矢。则属余为序。余也老而且病矣。岂敢当哉。然法师尝游名山大刹。今岁来此山。挂锡于小院学舍。朝夕继见。则悉其为人。齿尚弱年。而大业有若斯者。虽自其命世之宏才乎。要精修研磨之所致也。凡学者才轶者有躐等之讥。学勤者有遗本之患。才学不双全。则奚取焉。兼有之者法师乃其人也。呜呼斯论译出以来。千有余岁之久。学者何啻千百。而靡有一人溯于阿含海者。俾一法师稽古之勤独出光·宝诸师之右者何也。虽曰前无氐古人。可矣后生可畏实法师之谓乎。遂书焉。宝历十三年岁次癸未九月。高野山金刚三昧院快辨。题于长老房。

阿毗达磨俱舍论稽古卷首。
  题言八则。
  一俱舍一论。慧学所至难。而窃观七八百年来修对法者。一唯圆晖颂疏。是依以诱掖后进。今捡其书。唯是首鼠光·宝间。颇为删补。岂足凭以为准绳哉。则虽谓之七八百年来俱舍论弗行者可也。近有一二前修颇觉其非。始复读光·宝二家疏。遂又有讲及其论。况以时属升平宗乘日隆。遂乃讲帷云列。论鼓雷震。修对法者。亦不乏其人。然试扣之。则皆依样画葫芦。间虽有豪杰者。弊风所扇。徒汲汲乎辨注家之是非。要光·宝之奴隶耳。察其弊由。无他故焉。匪直材乏。盖坐不读古三藏。夫学者不读古三藏。则开口皆臆说。盖自普光·法宝辈。亦未尝寓眼古三藏。肆然求诸其臆而强为之解。其说愈繁愈舛。学者不知。遂奉之以为金科玉条。遇其义或穷。则依违曲说。漫不之省。岂不悲哉。余生数千岁之下。妄不自揣以为。三藏虽缺乎可征。何区区傍传注之籓篱而走为。乃溯求三藏。上焉四阿笈摩。下焉诸部对法。日夜研摩十年于兹。乃迷罔顿开。妙解跃然。不啻发伏藏获至宝也。于是所论著成一帙。名曰改观。尚未脱稿。今聊抄出其中所订凡论载经律数百章出处异同者。以便考较。其所出不可得知者盖缺如。间有指擿。聊亦及之尔。
  一三藏之文。古未载具多。师授口诵。是以其所诵家家殊文。大氐读三藏。识其为何部所诵为要。乃如所翻传四阿含。中·杂二阿含萨婆多部所诵本也。增一阿含大众部所诵本也。长阿含化地部所诵本也。稽之他经律与阿毗达磨。可以知已。余别有考。是编所征。中·杂二阿含为主。是其萨婆多家所诵本也。学者不知所诵各殊。概谓之小乘经。何其粗也。谓四阿含皆大众部所诵本者。其误亦本于窥基。后生不深考耳。夫所诵宗家且不识。尚何问其义。苟识其所诵宗家。乃后读三藏。则左右取之无不逢其原。是余稽古之所作。孰谓之迂矣哉。
  一小乘诸经文字多讹舛。非大乘经之比。其部帙又错乱难读非一。故是编所载。间附鄙见以加订正。世或有讥余僭妄者殊不知自隋唐而后大乘修多罗盛行。而四阿含束之高阁不讲。其对法者流亦舍古三藏而不顾。以为此多出于旧译之手不足采。于是遂至辨髦大藏付之度外。则其多讹舛不亦宜乎。况以如宋刻本五季兵燹之余。搜索旁求以始成全藏。胡元猾夏。其本又多湮没。逮至明兴收摭散帙。固已非全藏。屡经翻刻愈益差讹。竟无一人校正者乎。盖善读者必自有辨焉尔。
  一是编所录经律二藏而止。如其阿毗达磨。学者或知其所出故省之。然至如夫集异门足论。目スルニ以舍利子亲撰。施设足论译出已数百年。而却以为缺亡。则知鲜能读阿毗达磨者矣。
  一斯论陈唐两译。难辄定优劣。而大氐古今学者皆谓。新论之精非旧论比也。甚则曰旧论讹译不足观。冤哉。是认玄奘门人之党言以为公论者也已。旧论不可不读。是编间援以并证者。盖为此。
  一旧论诸疏湮没弗传。可惜哉。至新论则神泰疏为首倡。是以其说最粗卤。其书亦残缺。难得而详矣。初学必求其注解者。乃光·宝二疏具存。虽无神泰可也。光·宝匹也已矣。今所以特指擿普光者。以其先出之故也。学者或以其说多出于三藏相传惮焉。不知玄奘者以新译振。虽自其命世之才乎。要时运使然。则其尸祝之间。往往皆多狺狺吠声之类也。至有废旧译经论之议。则其为人亦足薄焉。李唐以前经论举皆谬乎。可谓妄诬。已赖时论执不可而不果施行。不幸而试之。其祸果何如哉。由是观之。其门人务排诋旧译家夸张其门户者。实出于其师者昭昭乎。不可掩矣。从此以后。多眼不识古三藏者。皆玄奘作俑也。今特指擿普光。盖为此故。其圆晖以下皆小家数。何足论讦。况隶圆晖者乎。然则二家疏不足读邪。曰否。二家之有功于斯文。亦弗浅鲜也。要辨其真不眩其妄。则不必废可也。今所议在此不在彼也。然学者先入者为主。浸骨沦髓不可得而拔者。余不得而知。读者察诸。是亦难为不识古者道。
  一大乘三藏非今所关。置而不论。注家辄采大乘经义以饰其说者。可谓不知类也。初学或欲知其异同。则源信对俱舍存焉。其书间多疏漏。则读者自得焉耳。
  一文可两载者。录其一而余略焉。其文繁广者。但曰出某经以省之。可捡彼而得此也。

阿毗达磨俱舍论稽古卷上。
  日本学一切乘沙门法幢着。

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大德法救至邬柁南颂。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千章法句。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是也。普光曰。印度现有梵本流行。殊不知翻传已久。适见其陋已。无常品居首。举之等摄余品。普光曰。等空无我等。可谓不知而解者矣。僧睿出曜序曰。出曜者。婆须密舅法救菩萨之所撰也。集比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名曰法句。录其本起系而为释。名曰出曜。出曜之言。旧名譬喻。是或出于译者之说。然其本起为法救撰者非矣。经第六引僧伽罗刹修行经。其文出修行道地晓了食品。僧伽罗刹去佛七百年出。见佛行经序。故知本起乃后人所搜辑。不出于法救之手者审矣。宋译本无本起。旧婆沙直言法句。而不言出曜或譬喻。可以见已。吴译法句经。开元录据旧婆沙以为法救撰。贞元录等袭之。不稽之甚也。经序言五部沙门各录法句。不言谁某撰也。何从得知法救撰乎。婆沙所引品次不同。诸录混而一之非也。大氐历代撰录者。袭传习之谬。未晓其非。读者不可不察也。按晋译法句譬喻经。与吴译法句经同本。而录本起为异。注家茫乎不识法救所撰何是。故聊此言尔。
  灭无同类。见中含五十八法乐尼经。苾刍当知至净色为性。杂含十三曰。佛告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亦如是说。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诸佛出现乐至同修勇进乐。新岁经曰。诸佛兴出快。说经法亦快。圣众和同快。和常得安稳。出曜经十八萨婆多律摄一载此颂本起。云何名风至轻等动性。见中含七象迹喻经。
  苾刍当知至即便变坏。杂含二曰。若可碍可分。是名色受阴。相所碍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饿·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碍。是故碍是色受阴。按相字何草误。
  趣求诸欲人至恼坏如箭中。义足经曰。有贪世欲。坐贪痴人。既亡欲愿。毒箭着身。广说桀贪王事缘。婆沙三十四所谓多求王者是也。普光曰法救所集义品中作如是说。妄哉。又曰此品中释诸义故名义品。不稽经本。妄谓法救所集一品名也。予尝谓不知而为解者。岂不然乎。义品旧论曰义部经。六思身为行蕴。杂含三曰。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
  若能造作至名行取阴。杂含二曰。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
  应知应断。杂含十五曰。若比丘。于苦圣谛。当知当解。于苦集圣谛。当知当断。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
  若于一法至说亦如是。杂含八曰。我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谓不说于眼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亦复不说不知不见而得究竟苦边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又曰。我不说一法不知不断而究竟苦边。广说如前。注家祇读此所引。不稽之本经。强为之解。可谓臆说已。盖作苦边际之言。命之预流圣者尔。无穷生死海。始见其涯畔。进趣三菩提。故经论中称以美称。普光辈以苦边乃谓无学。于是乎左支右吾之辨穷矣。胥坐不稽古故也。
  诸所有色至说名色蕴。杂含二曰。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蕴。
  八万法蕴。萨婆多论第一有六说。初说曰。如树根须枝叶多名为一树。佛为一众生始终说法名为一藏如是八万。最后说曰。佛说尘劳有八万。法药亦有八万。名八万法藏。按八者圆满之数。显无尽义。有部毗奈耶九曰。苾刍经典有三藏。一藏颂有十万。处处经曰。佛说八十亿万因缘经。都治人三病。可见无定数也。法宝曰。佛灭后经法残灭故有异。可谓窘已。
  说余五蕴。见杂含四十二·中含十·增含十八·长含九。他不遑枚举。
  八胜处十遍处。见中含五十九。长含九曰八除入。
  五解脱处二处。五解脱处见中含二十一·长含八。二处见中含二十四大因经。
  多界经至有六十二。见中含四十七。四品法门经与中含多界经同本。藏中编单本者非矣。智度论九曰多持经亦是也。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彼无支缺不减诸根.见中含三十九婆罗婆堂经。唯说坚等至为大种。见中含七象迹喻经。
  苾刍当知至无见有对。杂含十三曰。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乃至触外入处。谓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见有对。
  谓于眼肉至坚性坚类。杂含十一曰。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肉·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按是肉肉当作内。  入胎经中至为士夫。毗奈耶杂事十一至十二。为难陀说入胎之相是也。注家引瑜伽者非矣。光·宝辈动スレハ辄采大乘经论弥缝其说。陋哉。开元录曰。入胎经二卷出乎杂事。义净钞出。既类别生故删削。盖有所为而别出。漫删之过矣。
  想受等心至依止心。杂含二十一曰。想·思是心数法。依于心属于心相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今六触处至皆所造业。增一十四曰。当知眼·耳·鼻·口·身·意。是故行曩时所造缘痛成行。痛所谓受。
  由善谓伏我智者得生天。
  应善调伏心心调能引乐。见正法念处经二十七。按正法念处都七品。初六品明瑜伽师观境。后一品明身念处。盖梵本来未尽也。佛灭后圣弟子纂集为一部。不可必属小乘部。如宋译妙法正念处。可以见焉。果小乘所诵。则无表中有之诤。何遗此经也。诸录属小部者。未深考耳。
  眼能见色意能知法。见杂含九·及十三。
  眼所识色可爱可乐。见杂含九·及十八·二十八。
  梵志当知至见色故。杂含九曰。婆罗门眼是门。以见色故。耳·鼻·舌·身·意是门。以识法故。摩诃迦旃延为鲁醯遮婆罗门所说。
  方域言词至不应固求。见中含四十三无诤经。
  二十二根。见决定义经·法乘义决定经盖同本。

分别根品第二之一。

  时健达缚至或恚俱。毗奈耶杂事十一入母胎经曰。彼中有欲入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憎。健达缚或言干沓和。盖一音之转。译曰寻香或香阴。乐神名假命中有。作乐事见长含阎浮提州品。
  心能导世间至皆自在随行。见杂含三十六。
  乐故心定。中含十曰。若有乐者便得定心。杂含三十曰。觉受乐已三昧定。
  苦为信依。增一二十三曰。由苦成道。于乐受贪至无明随增。见中含五十八法乐尼经·杂含十七罗睺罗问经。若全无此至外异生品。杂含二十六曰。若于此五根一切无者。我说彼为外道凡夫之数。按论主以断善根释外异生品。而经言外道者。未审。又经曰。若无此诸根者。我说彼为作凡夫数。作乃外字形误。据此则曰外道恐非也。或道字衍文。
  有诸有情至诸根差别。见本行集三十三梵天劝请品·过去现在因果经二。
  若于此信至正等菩提。杂含二十六曰。我此信根集·信根没·信根味·信根患·信根离。不如实知者。我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精进·念·定·慧。如是说。普光作二解。并非也。不可从矣。后解配四谛最觉牵强。果是。则经曰五根集灭道迹如实观察。不曰苦如实知何也。大氐注家不读三藏。强为之解。均之臆说已。
  梵行妙成立至独如舍众病。见杂含九。舍利子因优婆先那伤毒取灭说四颂。是其一也。见毗奈耶六。语意全同。
  世尊留多至多寿行。长含二曰。佛即于遮波罗塔。定意三昧舍命住寿。佛般泥洹经曰。放弃寿命。佛本行经魔劝舍寿品曰。今却后不久三月当舍寿。又曰。圣以神足力更存寿三月。又曰。不尽世上寿。五分寿舍一。处处经佛弃余寿二十年有三缘。大般涅槃三卷。佛般泥洹·方等泥洹各二卷。并长含游行经别译藏中。属大乘涅槃部者非也。乍见经题则辄谓大乘经。而未深考耳。有三种业至顺舍受业。
  无处无容至男身为梵。见中含二十八瞿昙弥经。寂静解脱过色无色。杂含十四曰。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按起字超形误。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于木聚至种种界。杂含十八曰。若有比丘。得神通力。自在如意欲令此枯树为地·水·火·风·金·银等物。悉皆成就不异。所以者何。谓此枯树中有种种界故。木字据光记改为水者非也。经言枯树。智度论十二引此经亦作木字。可以见已。
  余部经中至不放逸。增一四曰。云何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予尝断曰增含一经大众部所诵本者。岂不然乎。
  身轻安。杂含二十七曰。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即是猗觉分。猗息所谓轻安。猗叹美之词。诗卫。风绿竹猗猗。传曰。美盛貌。详慧苑音义。
  喜及顺喜至喜觉支。见杂含二十七。
  瞋及瞋因至瞋恚相。同上。正见正思至名慧蕴。见中含五十八法乐尼经。
  谄诳极至梵天。正法念处经三十三曰。
  谄曲一法遍于欲界·于梵天。
  马胜苾刍事。见长含十六坚固经。马胜梵阿室已。旧论曰阿输实。
  要有寻伺方有语言。见杂含二十一。于初静虑具足五支。见中含五十八法乐尼经。
  圣者于彼至断五支。广义法门经曰。诸圣弟子。由能证得十无学法。恒得相应无有退失。是圣弟子。五分所离六分应相一法守护。得四依止舍一谛。广说十贤圣居。如增一四十二。应相当作相应。经首曰。此经出中阿含一品。今捡本经无此品。前译普法义经同本。
  苾刍当知至成就七宝。见中含十五转轮王经·长含十八转轮王品。
  若成就贪至修四念住。

分别根品第二之三。

  若还来此得人同分。中含二十四大因经曰。阿难。若无生鱼鱼种·鸟鸟种·蚊蚊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天天种·人人种。阿难。彼彼众生随彼彼处。若无生各各无生者。出曜十六泥洹品曰。如彼中阿含所说大爱之本末所说。佛告阿难。若生无有生者。则不告人说生之法下志群徒鱼水之类。说龙有龙性。鬼有鬼性。天有天性。人有人性。如是阿难。我知有生故说生。旧论曰。若此人还成此类。
  彼诸有情至彼处没。见长含十四梵动经。梵网六十二见经。此经别译。大氐古今学者读别译一品。而不稽之本经。陋哉。
  具寿有诸至应如实知。中含五成就戒经曰。舍梨子告诸比丘。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于现法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若于现法不得究竟智。身坏命终过搏食天生余意生天中。于彼出入想知灭定。必有此处。是时尊者邬陀夷共在众中。尊者乌陀夷白曰。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余意生天中出入想知灭定者。终无此处。乃至再三违拒。按正理论四十六曰邬陀夷经等今隐没者。与此所引别。盖一经中别目。或佛亲命之。或结集家置之。有全无意义者以此。如三藏中曰某经某经。其所命随时殊矣。不可怪焉。具寿或曰慧命。旧论曰净命。盖年少苾刍称。杂事十九曰。年少苾刍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者为具寿。唯识演秘曰沙弥非也。窥基曰。单言慧命。义便阙。具寿·慧命奚别可谓泥矣。
  佛说是色界。前经下文曰。世尊问曰。乌陀夷。汝说意生天为是色耶。尊者乌陀夷白世尊曰。是也世尊。世尊面呵乌陀夷曰。汝愚痴人。盲无有目。以何等故论甚深阿毗昙。按是色当作无色。盖草误。婆沙百五十三引此经曰。汝说何等为意成天身。岂不欲说非想非非想处耶。可以见已。或曰犹言此色类者迂矣。况色类语始见于隋唐史籍尔。按若泛言意生天。通上二界。中含四十三意行经。初静虑至有顶。名意行生。不尔邬陀夷可谓无色乎。
  九次第定。见长含十七布陀婆楼经。又阴持入经曰。何等为九次第思惟正定。为四禅亦无色正四定亦已尽毕定。为九次第正定。按为四为当作谓。
  意及法至触想思。见杂含十一。
  受缘爱。具下明十二支条。
  无明触至缘生爱。见杂含二。
  寿暖及与识至如木无思觉。杂含十曰。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永弃丘塚间。如木无识想。中含法乐尼经·大拘絺罗经。并释此颂。
  有四得自至非可他害。
  大德何等至受生有情。
  如梵众天至二乐生天。长含八众集经曰。复有三法。谓三乐生。一者众生自然成辨生欢乐心。如梵光音天初始生时。二者有众生以念为乐。自唱善哉。如光音天。三者得止息乐。如遍净天。大集法门经曰有众生生。生已受乐。如人中一类。是名第一乐生。复有众生长受喜乐。此乐广大适悦庆快。如光音天。是名第二乐生。复有众生。乃至尽寿受快乐足。如遍净天。是名第三乐生。按长含曰光音初生可谓精矣。论举其一耳。如大集法门曰人中一类。未审。果其说之是。则三欲生何别。恐译家之粗卤也。大集法门众集经别译。卷首题单译者误。
  有色有情至第一识住。具下七识住中。
  有三有为之有为相。增一十三曰。此三有为カ有为相。又曰。是为比丘三有为カ有为相。当知此三有为相善分别之。出曜经无常品曰。如佛世尊敷演言教。有三有为カ有为之相。兴衰变易。
  有为之起至亦可了知。增一十二曰。此三有为カ有为相。云何为三。知所从起。知当迁变。知当灭尽。
  义是所依。增一二十曰。义者解经之原也。
  说难陀言至衰异坏灭。杂含十一曰。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按本行集经五十七曰难陀。比丘心解说后。诸比丘未知而谤言。于世尊所。客作求报。为天女修梵行。为此世尊集诸比丘。特赞难陀。毗奈耶杂事十一意全同注家不睹经本。妄为之解。凡论藏所引断章取义。岂得知世尊说时之缘哉。
  相续初名生至执有住非理。此三颂经部师总摄前义结颂。下即前异不成颂亦同。今论曰有颂。旧论则曰此中说颂。可以见。已下效之。
  诸行无常等章。是一颂盖世尊恒言以劝人。足概八万法蕴。法救首无常品亦是已以。故经律所载不遑枚举。出曜经录此颂本起。亦一缘耳。后世学佛者。崇玄虚争务高其议论。而如此章则浅浅以视。甚者乃至骂曰小乘权教为尔。悲哉。
  诸行无常至涅槃寂静。见杂含十。是名三法印见有部毗奈耶七。海龙王法印经。以诸行无常·苦无我·寂灭为乐为法印。如莲华面经亦说三法印。而非小乘所诵。又杂含三曰圣法印者亦别。
  颂依于名及文生者。杂含三十六曰。天子说偈问佛。何法为偈因。以何庄严偈。偈者何所依。何者为偈体。世尊说偈答曰。欲者是偈因。文字庄严偈。名者偈所依。造作为偈体。小本杂含八曰。偈以欲为初。字为偈分段。偈依止于名。文章以为体。按生字据光记改为士者非也。婆沙十四作追颂者。可见。

分别根品第二之四。

  诸因诸缘至识亦如是。见杂含第一。
  无为法为所缘缘。五根若修至众苦永断。见杂含二十六。
  汝等于色至识亦如是。杂含三曰。世尊告诸比丘。当断色欲贪。欲贪断已则色断。色断已得断知。得断知已则根本断。如截多罗树头未来不复生。如是受·想·行·识欲贪断。乃至未来世不复生。
  断过去至诸烦恼。杂含二十六曰。于缚得解害诸色。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漏尽。
  所有诸法至最为第一○杂含三十一曰。譬如所有诸法有为无为。离贪欲为第一。
  比丘获得现法涅槃。杂含九曰。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所有众苦至此极寂静。杂含十三曰。若复彼苦无余断。吐尽。欲离灭息没。余苦更不相续不出生。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舍一切有余。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如灯焰至亦尔.杂含二十九曰。正念不忘住。其心得解脱。身坏而命终。如灯尽火灭。小本杂含六曰。都舍于诸受。如油尽灯灭。灭有入涅槃。心意解脱。

分别根品第二之五。

  四缘性至增上缘性。按四缘性四含无文。
  独见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唐译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唐译本曰。世尊如余处说。缘有四种。所谓因缘·等无间缘·及所缘缘·并增上缘。然此经大乘所诵。非今证也。婆沙十六曰。六因非契经说。契经但说有四种缘。况唐译本曰余处说。则最宜详于四含。而经无其文。盖四阿含残缺。不可得而稽矣。
  诸佛德用至不可思议。增一二十一曰。有四事终不可思议。云何为四。众生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龙国不可思议。佛国境界不可思议。又曰。如来身寿梵音智慧辩才不可思议。又曰。如来有四不可思议。非小乘所能知。文见四意断品。按大小乘名不他见。独出此经。其序品曰。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盖大众部所诵本者。断可知矣。又分别功德论曰。萨婆多家无序及后十一事经。可以见焉。

分别世品第三之一。

  世诸妙境至已除欲。杂含二十八曰。世尊即说偈言。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众色常住世。行者断心欲。舍利子为外道阎浮车说偈言。非彼爱欲使世间种种色唯有觉想者。是则士夫欲。彼诸种种色。常在于世间。调伏爱欲心。是则黠慧者。见经十八。盖本世尊偈。杂五色恐种种色形误。
  若世妙境至寻思故。
  若世妙境至妙色故。
  譬如天雨至复如是。杂含三十四曰。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譬如普天大雨洪澍。东西南北无断绝处。如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无量国土劫成劫坏。如天大雨普雨天下无断绝处。如是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余部经中说十方。小本杂含十七曰。复告比丘。天雨密致。如缚扫彗。东西南北及四维间无空处东方无量世界。众生炽盛安乐。无量世界悉皆碎坏。无量世界众生满中。无量世界悉皆空虚。无有众生在中居止。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生死无始。余如上说。按上下连有生死长远经。故曰如上。智度论证有十方世界。亦引此经。余尝读别译杂含。而断为饮光部所诵本。盖有征有义。可以定其说已。所谓余部言指饮光部。普光曰余部经者法密部经。未知何据。且不言何经出。果乎臆说也。或三藏相传之说。亦不可从矣。大氐普光·窥基辈。专以张大新翻为务。悉非旧译家以为讹译。其究遂至于眼不识古籍。岂不陋乎.按杂含一经诸部有大小二本诵焉。旧论破我品曰少分阿含中说。其文见所谓别译杂含。可以为证矣。今所翻传。其饮光部所诵小本也。然题曰别译者。后人妄为已。可言之小本。而不可言别译。旧论所引可以见焉。开元录曰。经中子注有秦言字。虽不的知译人姓名。必是三秦代译。今捡译文体裁。盖在魏晋之间全非东晋以下语气。且秦言字独见经十二。曰毗梨秦言雄。一个秦字恶足征哉。或晋字音误亦不可知。盖善读者自有辨尔。
  七有经至中有。
  尊者舍利子至不可得。有色有情至第一识住。见中含二十四大因经·增一三十三·及四十二·长含众集经等。第一识住。中含曰人及欲天余经乃言人及天。其第二识住。皆言梵天初生。故论主以余时为第一识住。普光通诸论异是也。按增一四十二曰。七神止处云何为七。而加有顶成八。未审。十报经安世高译。长含众集经同本。此经除遍净·无所有处二加有顶成六。亦未审。增含十报次下。各明九众生居恐彼文滥于此。世高译本率多残缺错简。读者察诸。九有情居。见长含众集经·十上经·杂含十七。增一有九众生居品法。宝曰九有情居非经所说。何肆口之甚也。学者或读婆沙。稍知其经说。而犹茫乎不能识何经说。故附言。
  梵众作是至彼同分内。见长含十四梵动经·十一阿㝹夷经。
  极光净至于彼灭。见中含二七日经·增一三十四·长含二十一三灾品。正理论二十二引阿奴律陀经通其异。按中含十九有胜天经是也。阿那律告仙余财主曰。有时光天集在一处。虽身有异。而光不异。有时光天各自散去。彼各散去时。其身既异光明亦异。于是真迦旃问。彼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不妙耶。阿那律答曰。可说彼光天生在一处。知有胜如妙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胜如故。修便有精粗。因修有精粗故。得人则有胜如。净光天·遍净天问答亦此同。正理通曰是依别处。非一天中身有异。盖谓身一亦大概耳。岂可拘拘哉。
  识随色住至是名四种。杂含三曰。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又见长含众集经杂含二。
  于识食中至识住其中。杂含十五曰。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乃至纯大苦聚集经文总说。今以识食为难。识所乘御一句。法宝似属上为经文。亡论瞽古籍。亦昧乎文者矣。
  佛意说至种子。杂含二曰。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等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云云。所谓四识住。
  我夜生丑子至虽尽而无饱。饿鬼一日夜生五百子还自啖。见撰集百缘经四饿鬼品。饿鬼问古业于目连。见杂藏经。鬼问目连经·饿鬼报应经二本。盖取杂藏半译出。诸录曰同本别译者粗卤。
  化生拘路至充所食。见长含十九龙鸟品。四种妙翅鸟食四种龙事。以劝四等心。见增一十九等趣四谛品。
  有有七种至中有。重出。
  健达缚经至现在前。见中含五十四嗏帝经。按中含阿摄和经曰。以三事等合会受胎。父母合会·无漏堪耐·香阴已至。然论曰若此经不诵。而引掌马族经其经乃阿摄和经。故知今所指乃嗏帝经。增一十二亦有此经。彼大众所诵故。言识神来趣。而不言中有也。
  掌马族经至南西北。中含三十七阿摄和经曰。颇知受生为男为女。知所从来。为从刹利族来。梵志居士工师族来耶。为从东方西方南方北方来耶。按阿摄和唐译经言阿湿婆译曰马。梵志姓。名罗延多那。旧论曰罗耶那。见本行集经。阇那崛多译曰屋室。
  五不还经至上流。长含八众集经曰。复有五法。谓五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杂含二十七等此同。普光贤圣品记曰。上流不定故。前不言般涅槃。彼仅读此所引。而不睹经本。陋哉。中含亦言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予尝谓。普光而下数十家。均之不知而解者。岂不然乎。
  七善士趣。见中含二善人往来经。按火星喻经广说。
  总集众贤圣至唯六谓非想。按旧论不录此颂。
  造极恶业至无间地狱。中含三十降魔经曰。觉砾拘苟大如来。见尊者音头破。血流于面。随佛后行如影不离。便作是说。此恶魔凶暴。大有威力。此恶魔不知厌足。语未讫恶魔便于彼处其身即堕无缺大地狱。此大地狱而有四名。一无缺。二百钉。三逆刺四六更。梵毗楼魔娆乱经译曰音声。拘楼孙佛第一双弟子。见长含一·增一四十五。
  一类有情至那落迦。
  再生汝今至无所止。小本杂含五曰。壮盛及衰老。三时皆过去。余命既无几。常为老所患。近到阎王际。婆罗门欲生。二间无住处。汝都无资粮。总有三颂。今初二颂。盖为老梵士垂死始归三宝者说再生或言二生。杂含四唤婆罗豆婆遮梵士为二生是也。其义则如鸯崛摩经曰前生异世。今生不同。可以知已。盛位泰疏引真谛说。今按毗奈耶杂事十二曰。寿命百年有其十位。谓婴儿·童子·少年·少壮·盛年·成就·渐衰·朽迈·极老·百年。是当死位。

分别世品第三之二。

  讫栗枳王至衣斗诤。见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长者女得度缘。见增一须陀品。无十梦事缘。泰疏曰。真谛云。此十梦出中阿含。今捡四含。无此事缘。真谛或睹别梵筴。而言之。神泰袭之者误。讫栗枳施护本曰衰愍王。本行集经曰吉利尸。译曰瘦细是也。
  鲜白苾刍尼。见贤愚因缘经四·百缘经八。贤愚经曰叔离尼。慧觉曰。此言白。百缘经曰白净尼。迦尸孙陀利尼亦被袈裟生。见百缘经。
  诸有情类至不可思议。见增一二十一。具上。按毗奈耶中论业果差别。多首此言。经律不言其中有住时所极。独见五王经曰。何谓生苦。人死时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知生处。并受中阴之形。至三七日中。父母和合便来受胎。此经恐非有宗所诵。不尔岂不议之乎。
  父母不净至羯暹蓝。杂事十一入胎经曰。应知依父母精血因缘合故。方有胎生。父母不净成羯罗蓝号之为色。受·想·行·识即是其名说为名色。
  又告比丘至羯吒私。杂事十二曰。佛告难陀。谁于生死乐入母胎受极辛苦。如是生长。如是增长。饮母乳血。妄生美想。中含五十四嗏帝经曰。生已以血长养。血者于圣法律中谓是母乳也。
  颠坠于地狱至修苦行。见中含十二天使经·杂含四十七。
  入胎有四。见大集法门经·毗奈耶杂事十一。按大集长含众集经别译。四种入胎出于别译。而本经无其文。如自欢喜经。举之赞世尊。与杂事说别。世尊命舍利子说法。于是广纂法要。垂教于后世。长含众集经·十上经是也。门人系以之释。为阿毗达磨。今集异门足论是也。学者不知以为集异门足舍利子亲撰者。陋矣。题言舍利子说。且引目连法蕴足。可以见已。其成于门人之手者。昭昭焉。
  造作有为。重出。
  有业有异至广说缘起。杂含十三第一义空经曰诸比丘。眼生时无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增一三十第一最空法经全同。其他舍利子问阿那邠祁疾。告以空行第一之法。亦是已。见增一非常品。
  注家皆以法假谓何下为论文者误矣。要之坐不读本经故耳。殊不知经论体格各异。岂不悲哉。
  最初羯暹蓝至转增。见杂含四十九·增一三十·杂事十二·入胎经。按正法念处经六十七以下说。与他经少异。
  佛告阿难至不也世尊。中含二十四大因经曰。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答曰。无也。阿难。若识入胎即出。名色会精耶。答曰。不会。阿难。若幼童男童女识初断坏不有者。名色转增长耶。答曰。不也。长含大缘方便经同此。
  比丘谛听至非有等。见杂含十九。
  如是纯大苦蕴集。世尊说缘起之义。未尝无此言焉。使人厌恶乎生死为尔。普光曰诸支果义名苦蕴。因义名集者。凿矣。中含大因经曰具足纯生大苦阴。长含大缘经曰大患所集。可以见已。
  非理作意至非理作意。见杂含十三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眼色为缘至所生染触。见杂含十一。
  由无明触至为缘生爱。重出。
  吾为汝当至缘已生法。见杂含十二·中含二十一。
  云何为无明至无智。见杂含十二·唐译缘起经。按缘起经杂含十二缘起法法说义说经别译。开元录曰出增一。放牛品异译者。非矣。周录为大乘单本。谬之甚也。
  云何内地界至毛爪等。中含七象迹喻经曰。诸贤。云何内地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坚竖性。住内之诸受。此为云何。谓发毛爪齿粗细皮肤肌肉筋骨心肾肝脾肺肠胃粪。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坚竖性。住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地界。竖当作坚。诸兽之迹象最为大。以喻四谛迹。经三十六又有象迹喻经。其说此别。
  如来出世至法性常住。杂含十二曰。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又曰。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余如上。
  云何缘已至生老死。所前引杂含是也。又见中含二十一说处经。其说全同杂含。
  依此有至故彼生。杂含十二曰。云何缘起法ノ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中含说处经曰。若有此则有彼。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杂含谓之因缘法及缘生法。中含谓之因缘起因缘起所生法所谓因缘法因缘起是也。
  依无明有至有诸行。杂含十二曰。当知彼行无明因·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触。彼无明灭无余则行灭。
  大因缘辩缘起等诸经。大因缘。中含二十四大因经·长含大缘方便经是也。辨缘起者。诸经中明缘起支是也。杂含十二·唐译缘起经·增一四十五牧牛品等。其经非一故言诸经。
  梵网经广说。长含十四梵动经是也。吴支谦译梵网六十二见经。此经别译。窥基曰正量部义。未知何据。余别有考。具大藏诀。
  比丘当知至我及我所。中含十一频鞞娑罗王迎佛经曰。告比丘。愚痴凡夫不有所闻。见我是我而著于我。但无我无我所。佛阿毗昙经又有此经。曰随从他语皆无我我所。余全同。
  云何为取所谓欲贪。杂含九曰。云何所取法。眼色乃至意法。是名所取法。云何取法。欲贪是名取法。
  告阿难陀至说名为。

有分别世品第三之三。

  结缚随眠至瀑流等。并见杂含十八·长含众集经·十上经等。其十随眠不经见。故随眠品曰本论中分为十。盖阿毗达磨说。非经说也。普光谓经说十随眠者。臆度耳。缚乃三缚。见杂含三十二。
  贪欲染心至不清净。见杂含二十六。
  我今如是至影寂灭。杂含三十四曰。然如来见。谓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
  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
  如是三法至名为触。杂含三曰。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
  云何六六至六爱身。杂含十三六六法经是也。
  眼触为缘至所生受。杂含八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
  当依经量。杂事三十七曰。世尊告阿难陀曰。如是应知。教有真伪。始从今日当依经教不依于人。按世尊垂入灭。有此遗诫。在长含名之四大教。在增一名之四大广演。或言四决定。盖其实一也。然经律所载多言经律阿毗昙为定量。如杂事自别。杂事标有部。而间有余部义。盖律典五部虽分哉。不同对法师意见各殊。则余部律师释有宗毗奈耶。亦未可知。
  眼及色至受想思。杂含十一曰。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
  慈俱行修念觉支。杂含二十七曰。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是受是想至不离故。中含五十八大拘絺罗经曰。舍利弗问曰。觉·想·思。此三法为合为别。此三法可别施设耶。大拘絺罗答曰。觉·想·思。此三法合不别。此三法不可别施设。
  诸所受至即所识。前经曰。所以者何。觉所觉者。即是想所想。思所思。是故此三法合不别。此三法不可别施设。
  眼见色已至喜近行。中含四十二分别六处经曰。比丘者眼见色已。分别色喜住。分别色忧住。分别色舍住。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分别法喜住。分别法忧住。分别法舍住。是谓分别六喜·分别六忧·分别六舍所谓十八意近行。又见分别六界经。
  见色已至知法亦尔。中含三和破经曰。六善住处。云何为六。和破比丘。眼见色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和破比丘。如是正心解脱。是谓得第一善住处。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喜。乃至是谓得第六善住处。杂含十三曰六常行是也。
  三十六师句。中含四十二分别六处经曰。三十六刀。当知内者此何因说。有六喜依着。有六喜依无欲。有六忧依着。有六忧依无欲。有六舍依着。有六舍依无欲。乃至广说。杂含十七曰三十六受是也。
  世尊自悟至由食住。长含八众集经曰。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住。
  食有四种至四识。见长含二十忉利天品·杂含十五·中含四十九说智经·增一二十一等诸经。按长含最为审。揣食分粗细。粗谓饭?等。细谓衣服洗浴。如增一稍殊矣。马王品说九食曰。四人间食。余五出人间食表。所谓禅·愿·念·解脱·喜。盖拘楼孙佛遗说也。又见正法念处生死品畜生品。与他经曼别。异部所诵为尔。又按此论所引集异门足说。全同正法念处畜生品说。今捡集异门足第八。其说却合论主所辨正。最可怪。据旧论曰别诵说则今论指集异门足者。恐诵者错谬。况婆沙百三十。为有余师说。评家破之取集异门足。可以见已。虽非今所关。聊附言。
  食有四种至求生者。
  一者意成。杂含三十四曰。佛告婆蹉。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按三弥底部论曰。我等见佛说跋蹉耶那修多罗。是故有中间有。
  二者求生三者中有。求生不经见。中有见正法念处三十四。又见五王经。
  四者食香五者起。食香见有部毗奈耶第一。
  有坏自至世间生。
  有补特至断生结。
  四食皆至老死缘。杂含十五曰。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诸行增长。行增长故当来有增长。当来有增长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
  有人能施至果胜彼。有部毗奈耶四十四曰。当知彼大潮婆罗门。以如是等八万四千奇妙之物。施婆罗门时。
  所获福德不如有人但以饮食供养外道离欲五通仙人其数满百。此之福德望前福德果报殊胜。复次长者。如彼大潮以如是等八万四千奇妙之物。施婆罗门。及施一百隐人。
  不如有人但以饮食施一瞻部树下未离欲染异生菩萨。此之福德望前福德果报殊胜。复次长者。如彼大潮以如是等八万四千奇妙之物。施婆罗门。及施外道一百隐人。并施瞻部树下异生菩萨。不如有人但以饮食施一预流向者。此之福德望前福德果报殊胜。按大潮婆沙曰吠罗摩。中含曰随蓝。盖为善与长者。引古者大潮行施之缘。校量施福。遂以暂时行无常之观为福德无量者也。后身菩萨居瞻部林。见本行集经游戏劝瞩品。据过去现在因果经。此时离欲爱得四禅。余经言得初禅。瑞应经特为出家以后事。按中含三十九须达多经曰。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若复有施阎浮场凡夫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若复有施一须陀洹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余全同毗奈耶所载。而无一瞻部林菩萨文为异。稽之别译诸本。全同本经。盖古者师授口诵。其经律有异。不亦宜乎。又按论主曰。除彼异生还将外道格量预流向。而毗奈耶则不然。恐有别诵本尔。余别有考。不尽于此。

分别世品第三之四。

  此捺落迦至恒洞然。见长含十九地狱品·杂含四十七·中含十二天使经·增一三十六。按天使经颂无十六增言。稽之他经律。盖略尔。
  广说如经。见长含地狱品·正法念处地狱品。按长含第四分世记经分为十二品。楼炭经六卷。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各十卷。并世记经别译其诸趣优劣。器界成败。具是矣。盖声闻历事之观境。莫亲焉。故累累乎数百万言。而无一字徒言矣。苦学者所见之浅浅焉耳。三藏中论天文世儒。皆疑其不经。释氐亦病焉。盖三藏所载一从古来相传之说耳。如支那自古论天文者。宣夜周髀浑天之书。邹衍洛下闳之流。何其言之肆也。五天之广。其说繁漫。可推知矣。世尊假以喻修观之术。无他使人识天地之悠久犹付劫火。眇小之躯不可恃则足矣。迦文之教自修近思。何必求天外之事耶。经曰应作如是观。可以见焉。读者不知其所喻。以为迦文讲天学为兹厚于后世。遂弃修观。而争务逞纸上之论。此岂迦文之意乎。世儒议之者。实学佛者之罪也。
  华香至遍诸方。见杂含三十八·增一十三。按功德香。谓戒德之香。盖对阿难之问。
  化地部经至遍五十。
  大龙有八至持大地。
  如是人间至地狱寿量。见长含地狱品·杂含四十八。按杂含曰。如拘萨罗国。四斗为一阿罗。四阿罗为一独笼那。十六独笼那为一阇摩那。十六阇摩那为一摩尼。二十摩尼为一佉梨。二十佉梨为一仓。普光非真谛说者过矣。余别有考。

分别世品第三之五。

  寒热雨际至知夜减。准旧论。结前义为颂非引证。
  三劫阿僧至得成佛。见增一十六。又见法住经。
  有一无余至僧祇耶。按本行集经十二捔术争婚品。说算数百百变之。从拘致至婆罗极叉。有二十六数。自此以上复有八个数。与今自殊矣。成唯识五引解脱经。基疏解经名为脱落义。演秘不取之。今按古者增一从一法至百法。今仅存十之一。余三阿含残缺者可推知焉。是则特此经以脱落命之。最足疑矣。何知古者有解脱经而没于今哉。或言指华严阿僧祇品者。可谓不知类已。妙乐所谓相续解脱经未知指何也。六十数中后八。毗婆沙师失其传。记诵之学无强所其不知。可以见已。古封禅七十二家。管夷吾所记仅十有二。孟献子友五人。孟轲忘三人。有所大知之则亦何苦也。
  下士勤方便至为已故。旧论曰。此中说偈。
  由本事中至独觉菩提。见贤愚因缘经十三优波鞠提缘品·阿育王经六。
  若王生在至应王所。见长含十八转轮圣王品。按轮王御世。载在诸经。然但说金轮。余三轮王不多见。独众许摩诃帝经说四轮王。而此经非必小乘所诵。故论主曰。经从胜但说金轮。余轮王应知亦尔。盖准知已。普光作二解。前解无失。其后解意谓经例释。臆度之甚也。且昧乎文者。可以见已。
  无处无位至一如来。中含多界经曰。阿难。若世中有二如来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如来者。必有是处。又曰。阿难。若世中有二转轮王并治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转轮王治者。必有此处。
  如说如来轮王亦尔。前经是也。
  世尊告舍至一如来。见长含十二自欢喜经。
  梵王经说至自在转。中含十九梵天请佛经曰。世尊告曰。梵天如日自在明照诸方。是为千世界。于千世界中。我得自在。亦知彼彼处。无有昼夜。按经律曰千世界。或有三千大千者。或对大千言千世界。读者察诸。
  轮王出现至主兵臣宝。见中含十一七宝经·杂含二十七·增一三十三。
  劫初时人至长寿久住。见长含二十二世本缘经。
  若有能一至饥馑灾起。余阅大藏。尝记有此文。而今失其为何经也。
  化地部经至来此。长含二十二世本缘品曰。有何因缘。世间有五种子。有大乱风。从不败世间。吹种子来生此国。一者根子。二者茎子。三者节子。四者寔子。五者子子。是为五种子。以此因缘世间有五种子出。按寔与蒂同。五种子见毗奈耶二十七。余尝断曰长含化地部所诵本者。岂不然乎。此品言有余部说。皆合于长含。学者择焉。
  增一三十四又曰他方刹土风吹来。恐大众化地部经皆作此说。今论成败故指化地部也。
  苦根第二静虑灭。见中含法乐尼经。
  说彼名不动。中含五十迦楼乌陀夷经曰。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是圣说不移动。

分别业品第四之一。

  有二种业至思已业。中含二十七达梵行经曰。云何知业。谓有二业。思已·思业。是谓知业。本事经一法品曰业自性者。或思业或思业已。业已恐倒矣。
  色有三至无见无对。见杂含十三。盖取意。
  无漏法至名无漏法。杂含二曰云。何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是名无漏法。
  诸有净信至无依亦尔。见中含二世间福经。为摩诃周那说七世间七出世间福。有部毗奈耶言七有事无福业。增一三十五说七功德。而无无依福文。余具下。
  苾刍当知至无见无对。杂含十三曰。云何法外入处。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彼如是知至清净鲜白。杂含三曰。作如是知。作如是见者。名为正见修习满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说正语·正业·正命清净修习满足。是名修习八圣道清净满足。
  离杀等戒至堤塘戒。
  有漏法者至广说。杂含八曰。云何有漏法。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世俗者。是名有漏法。
  有漏有取至亦尔。杂含十三曰。告诸比丘。有六覆。云何为六。谓色有漏是取心覆藏。声·香·味·触·法有漏是取心覆藏。是名六覆。
  诸有苾刍至恒增长。见增一三十四·萨婆多论七。
  由邪见故至邪命等。杂含二十八曰。邪见生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那伽行在定至卧在定。中含二十九龙象经曰。乌陀夷以龙相应偈赞世尊曰。龙行止俱定。坐定卧亦定。龙一切时定。是谓龙常法。都有十七颂。是其一也。盖视波斯匿王龙象而作也。那伽或曰曩娥能伽。此译曰龙。或名象。称象为龙者美称也。出曜经曰。如来身名龙象。象亦名龙象。可以见已。那先比丘经曰。天竺名象为那。盖略尔。普光曰此言龙头。未审或头字象草误。

分别业品第四之二。

  受持戒乐身无热恼。出曜六戒品曰。慧者立禁戒。比丘无热恼。
  身律仪善哉至遍律仪。有部戒经世尊略戒颂曰。护身为善哉。能护语亦善。护意为善哉。尽护最为善。又见僧祇律二十七·萨婆多论一·杂事等。又见增一十二·出曜七学品等诸经。梵三跋罗。旧译曰护或等护。唐译曰律仪。义净特双存言律仪护。或窃剿义净说以为己有。排击诸家妄断戒体。诡僻怪戾无足观焉。
  应善守护至根律仪。见杂含十一·四十三近住律仪至一昼夜。见十诵六十五。
  诸毗奈耶至具戒法。十诵六十善诵之一曰。佛在王舍城语诸比丘。十种明具足戒。何等十。佛世尊自然无师得具足戒。五比丘得道即得具足戒。长老摩诃迦叶自誓即得具足戒。苏陀随顺答佛论故得具足戒。边地持律第五得受具足戒。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受八重法即得具足戒。半迦尸尼遣使得受具足戒。佛命善来比丘得具足戒。归命三宝已。三唱我随佛出家。即得具足戒。白四羯磨得具足戒。是名十种具足戒。按明字得草误。诸家律文各殊。且如萨婆多论。曰七种具戒。而除无师·酬答·遣使·边国四。岐三归三语为二种。
  一由自然至独觉。萨婆多论二曰。如佛在树下结伽趺坐言。我要不解此坐。而得漏尽。即身教成就口教成就后得漏尽戒亦俱得。是谓身教得戒。辟支佛亦尔。又见僧祇律二十三。
  二由得入至五苾刍。萨婆多论曰。见谛得戒唯五人得。余更无得者。又曰。憍陈如为上座。以先见谛故。五苾刍见谛具本行集转妙法轮品等经。
  三由佛命至耶舍等。萨婆多论曰。善来中宝称为上座。以先来故。按佛在世率多善来得戒者。萨婆多论曰千二百五十人。盖据白四羯磨法以前而言之耶。舍见本行集耶输陀因缘品。阇那崛多曰言上伞。或译曰宝称名称。
  四由信受至大迦叶。萨婆多论曰。大迦叶来诣佛所言。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世尊修佉陀是师。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受戒。又曰。惟大迦叶一人得。余更无得者。又见毗尼母一。大迦叶归佛缘。见大迦叶本缘经·及因果经·中本起大迦叶始来学品·本行集迦叶因缘品。当时迦叶名最多。以望族称大以别。见萨婆多论三。
  五由善巧至苏陀夷。见增一二十二须陀品。律摄十三曰。三者问许谓邬陀夷。邬字苏草误。
  六由敬重至大生主。见十诵五杂事二十九。大生主缘。见中含瞿昙弥经。
  七由遣使至法授尼。见杂事三十二。法授王舍城天与长者女。从父名且爱法故名法与。见杂事。或谓以具戒授其使故名法授者非矣。十诵所谓半迦尸尼者别人。半迦尸尼迦尸国梵志女。殊色人价以半迦尸国故为名。见十诵四十二。其出家缘亦全别。各举一人尔。混而为一人者非也。
  八由持律至于边国。律摄五曰。东至奔茶林。西至二窣吐奴村。南至摄伐罗伐底河。北至嗢尸罗山。此限域外名曰边国。内名中方。
  九由十众至于中国。见十诵二十一。萨婆多论曰。佛法始终以白四羯磨戒为宗本。能继续三宝作无边利益。莫上于白四羯磨戒。彼论除无师自然得而为论已。
  十由三说至受具戒。十诵六十曰。若未结白四羯磨。若人归命三唱我随佛出家。是善受具足戒。若结白四羯磨后。归依三唱出家。不名得具足戒。萨婆多论曰。三语得戒。三归得戒。佛成道已。八年中得。八年后更无得者。六十贤部本行集经教化兵将品曰六十云种姓人。无明罗刹经曰六十贤邑众是也。注家云云谬矣。萨婆多论曰。牛伺比丘将七万人诣诸比丘。各尽与三语受戒。是非世尊亲授。故今举六十贤部。又按五分十五所谓于娑罗林六十人得阿罗汉果者。乃今贤部也。诸注不得其实故略言之。
  由此能长至为长养。三千威仪经曰。布萨者此言净住。义言长养。阇那崛多曰乌晡沙他。此言受斋。亦言增长。律摄一曰。褒洒陀者言褒洒。是长养义。陀是持义。谓由众集说戒便能长养善法持自心故名褒洒陀。又褒洒同前。陀是净除义。谓增长善法净除不善故。按梵邬波婆娑。译曰近住。或曰善宿者义翻也。为受八戒者之称。或名褒洒他。译曰长养。其别号也。梵邬婆索迦。旧曰优婆塞。梵音赊促耳。译曰近事。旧翻曰清信士者取义。为受五戒者之称。初学或不识之异。遂至于近事·近住混而为一者谬矣。
  此第八支至随行随作。见中含五十五持斋经。按八斋出中含。及增一三十八。而合歌舞严身为一。加斋为八支。持斋经别译。有斋经·优婆夷堕舍迦经二本。全同本经。其他八关斋经·八种长养功德经等。虽次有异。亦同中含说。此等经并同此论后师说。然萨婆多论同此论前师。斋为第九而谓斋为斋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其相支持。名八支斋。不言九。予尝谓。律藏虽标曰萨婆多。或余部义者。岂不然乎。大乘经论亦异说。非今所关略焉。
  佛告大名至邬波索迦。杂含三十三曰。佛告摩诃男。在家清白修习净住男相成就。作是说言。我今尽寿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为优婆塞。证知我是名优婆塞。小本杂含十六曰。佛告释摩男。在家白衣归依三宝。以是义故名优婆塞。汝即其人。摩诃男或曰摩诃那摩或摩男。梵音赊促耳。阇那崛多译曰大名。盖为长子通称。本行集经。迦毗罗婆苏都城二兄弟。小者名摩尼娄陀。大者名摩诃那摩。考之长含。摩诃那摩乃跋提利迦。则知长子之通称。以别之。非必一人名也。
  我从今者至舍生。中含三和破经曰。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他不遑枚举。按舍生言考之经。言命尽或寿终。而婆沙师特解以为舍杀生之略者。最足疑焉。或言护生则稍通。单言舍生。岂可为舍刹义哉。何从而得杀字乎。经言终身乃至命尽。非所谓命终舍生何也。恐有别诵本。不尔婆沙师岂妄意作说者哉。又按正理论意。似经部大名经无此文。有宗本有之。考杂含二本大名经。全无此文。正理论师或据别诵言之。何者。婆沙百二十四不言大名经。且其文与今论所引大名经别。果大名经有此文乎。则经部师谓此经不说可乎。可言我部不诵。而不可言此经不说。论主党经部。亦不可无评语也。
  有四种至能学满分。正法念处四十四曰。优婆塞有四种。何等四种一一分行。二半分行。三数数行。四一切行。增一二十曰。夫清信士之法限戒有五。其中能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乃至五戒。皆当持之。当再三问。能持者使持之。又结授法曰。若持一戒。余封四戒。乃至若受四戒。余封一戒。若受五戒。当具足持之。优婆塞戒经有一分·满分名。而非小乘所诵。不可征焉。盖三藏大必兼小。小乃不兼大。理当然尔。
  当来有僧汝应归者。瑞应经下曰。佛受?蜜。告诸贾人言。当归命于佛归命法。方有比丘众。当豫自归。即受教各三自归.贾人乃提谓波利辈五百人。经律曰二贾客。以为长也。因果经曰跋陀罗斯那跋陀罗利。阇那崛多曰帝梨富婆。此言胡菰。跋梨迦此言金挺。前代译称提谓波利。梵音楚夏耳。未知孰是。按本行集·中本起诸经皆曰。此时授三归五戒。瑞应经·因果经曰。唯授三归。后耶舍父始受五戒。考之他经律。二商主受五戒者。摩诃僧祇师之说。如萨婆多师。但受三归而止。
  众人怖所逼至脱众苦。见毗奈耶杂事二十六·出曜经十七·法句譬喻经三。此颂盖有所为而发。诸注如无害。然不知世尊说时之缘。祇以字解之。未免臆度耳。
  诸持律者。至是性罪。稽诸部律文。唯言遮罪。无性罪文。论主之时。有持律者。私为此说者。不尔前代律论。岂得无此诤哉。
  如彼尊者至可供给。律摄八曰。若看病苾刍。供给病者。除性罪已。余皆应作。
  然有染疾至饮酒故。见杂含三十三。按杂含有释氏百手者犯饮酒。而世尊授以须陀洹记。诸释或疑焉。世尊曰。百手将死受净戒。舍饮酒而终。岂得不授记乎。盖指此与。然据小本杂含十六。则曰。彼粗手释不犯性重。犯于遮戒。命终时悔责故。戒得完具。此经虽曰遮罪亦不开。按分别功德论有病比丘。六年不起。优波离问其所欲。乃言。得五升酒可瘥。优波离以问世尊。曰。我所制法除病者。或谬传此事缘乎。然十诵五十八·有部毗奈耶四十二。皆曰医令饮者无犯。余部律亦同。而毗尼母经五载诸家说者。非药法之论。亦无失。今究持律者强为性罪意。不过于谓五戒中岂此遮罪。且经说饮酒之过失最为甚。遮罪而然乎。尔殊不知饮酒之为害莫大焉。荒沉于此。则三千威仪无由护焉。岂得具尸罗乎。外家亦恶旨酒防其荒亡。故世尊制为五学处之一。论其过失。则三十又六亦唯一端耳。开之病者。盖出于不得已。如赞成祇陀波斯匿王等饮酒者。为人之一方便。尔后世援以为口实者。里妇效颦西施类已。或以是腾谤则曰。摩诃衍徒岂区区哉。是则淫怒痴亦何非岂不菩萨一三昧乎。其究至于非法无不为而傲然自大而极矣。由斯意者。当时持律者之言。抑有所见邪。
  诸有苾刍至不可饮。见优婆塞五戒相经。十诵十七·有部毗奈耶四十二。饮酒学处皆有此制。盖以莎伽陀比丘之缘制也。
  是身恶行。见中含三十八。
  数习堕恶趣。分别善恶所起经。明三十六失中。第三十五曰。万分之后。当入太山地狱。四分律十六。明十失中第十曰。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窣罗迷丽至放逸处。十诵二十一曰。谷酒·蒲萄酒·甘蔗酒·能放逸酒。佛阿毗昙经曰。饮酒敖逸处。
  阿毗达磨俱舍论稽古卷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