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稽古卷下。
  日本学一切乘沙门法幢着。

分别业品第四之三。

  犯四重者至他胜名。十诵二十一曰。若比丘于是四堕法。若作一一法。是非比丘。非沙门。非释子。失比丘法。有部毗奈耶一曰。乖涅槃性堕落崩倒。被他所胜不可救济。又见四波罗夷法。然多罗树喻出受具足法波罗夷义净言波罗市迦。盖无正翻以义释。其说见律摄僧祇律等。十诵曰。名堕不如。
  四种苾刍至惑苾刍。十诵一曰。若比丘者有四种。一者名字比丘。二者自言比丘。三者为乞比丘。四者破烦恼比丘。有部毗奈耶一。加白四羯磨圆具苾刍为五。十诵摄之自言比丘。曰。自言比丘者。用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又复贼住比丘。剃除须发被着袈裟。自言我是比丘。是名自言比丘。诸注皆非毗奈耶之意。不可从矣。大氐古今释家。爱对法之宏博。而忘经律之简严。何哉。
  如多罗树至重亦尔。十诵二十一曰。如多罗树头断更不生不青不长不广。比丘亦如是。
  又犯重人至足跟地。百一羯磨十曰。我元不许破戒苾刍合得受用一掬之食。亦复不许以一足跟踏寺中。
  应速拔除至苾刍者。见中含二十九瞻波经。按四阿含间有律语。古人祇敬之诫其轻视。道安增一序所云。可以见焉。盖毗尼之为教。简严精致。世尊手所定。而饮光·鹙子之徒。犹不能措一辞。其崇尚可知已。古者禁非圆具者而辄讲习毗尼。所谓民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之也。后世大法衰。而毗尼终为虚器。则于其禁何有哉。其禁一坏。人视以藐之。时运所使。不可奈何耳。亵圣教之讥。吾耻之。
  准陀当知至道沙门。长含三。告周那曰。如汝所问者。沙门凡有四。志趣各不同。汝当识别之。一行道殊胜。二善说道义。三依道生活。四为道作秽。别译诸本全同。又见杂事三十七曰。有四沙门无第五。我今为汝说次第。应知胜道·及示道·净道活命·并污道。四沙门经律各有释。婆沙配四人一端耳。准陀长者。长含曰。周那或曰纯陀。方等泥洹经曰华氏子淳是也。如准陀沙弥。或曰周那·尊那·均头·军头。梵音赊促耳。如僧伽罗刹集经。作均乘八头。疑乘八二字。译者注反切。误入于正文。八乃人字误。均古通荀。周礼地官公旬用三日焉。礼内则旬而见。易丰卦虽旬无咎。注旬均也。均古通旬。乘人二字注文审矣。
  佛告大名至波索迦。重出。
  汝应除弃此色类人。见十诵二十一受具足法。
  有卵生龙至住斋戒。按四阿含等诸经不经见。处胎经四有此说。而大乘所诵。非今所关也。
  业有三种善恶无记。见杂含十八·中含多界经。按增一·长含明三法中。无所谓三性说。杂·中二阿含。亦不言业有善·恶·无记。盖取义也。
  业有三种福非福等。见杂含十二·中含达梵行经。
  圣说此中至为动故。中含五十迦楼乌陀夷经曰。比丘离欲恶不善之法。乃至得第三禅成就游。是圣说移动。此中何等圣说移动。此中有觉有观。是圣说移动。乃至若此说移动心乐。是圣说移动。按论文岂不世尊至名为动故。问辞。于中圣说此中至名为动故。引经以结其义。由下三定至说名不动。答以经意各殊。普光圣说此中下。总为答辞者谬矣。是则圣说此中二句殆无用。所问在于上二界通名不动。乃引经明有动之由。岂不稳当哉。注家皆坐不睹经文故耳。或读旧论。则益知予说是。旧论不可不读也。
  不动经。见中含十八。净不净动经是也。
  不动二字不为经名解者误矣。
  业有三种至乐受等。见杂含十七。
  受乐受时乃至广说。见中含达梵行经·杂含十二。
  顺乐受触乃至广说。见杂含十三。
  眼见色已至受色贪。杂含十三曰。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而不觉色贪。我先眼识于色有贪。而今眼识于色无贪。如实知。旧译家所谓觉。或痛乃受。
  顺现受业乃至广说。见中含思经及分别大业经。
  受乐受时二受便灭。见中含二十四大因经·长含大缘方便经。
  闻有苾刍至作女人。
  闻黄门至转作丈夫。见杂宝藏经三。
  业有三种曲秽浊。

分别业品第四之四。

  业有四种至尽诸业。中含二十七达梵行经曰。或有业黑有黑报。或有业白有白报。或有业黑白黑白报。或有业不黑不白无报业业尽。
  欲界善业名为黑白。
  大空经中至向无罪。中含四十九大空经曰。阿难。是法一向可。一向乐。一向意念。无漏无爱。魔所不及。恶所不及。按向意间脱一白字。考他经律极然。
  三牟尼三清净。见中含五等心经·水喻经等。
  三恶行三妙行。见杂含十三。
  故思经中至为意业。中含三思经曰。云何意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一曰贪伺。二曰嫉恚。三曰邪见。思经广说故作业之报应。题曰思以此。普光不知。而故思二字属上为解。谬矣哉。旧论曰故心作经。可以见已。学者或读旧论。稍知经名。而不能识阿含有思经。未免寡陋耳。律摄八曰。故者是决定心表非错误。书大禹谟刑故无小。传曰。故犯虽小必刑。
  十业道或善或恶。见中含三伽弥尼经·杂含三十七·增一四十三。
  杀有三种至三亦尔。见杂含三十七·中含伽蓝经。
  寿暖及与识至无思觉。重出。
  经说诸言略有十六种。长含八众集经曰四不圣语·四圣语。所谓不见闻觉知而言能。之名不圣语。翻之名圣语。今折为十六。盖本杂含三十七意。
  佛告大母至觉所知。杂含十三曰。世尊告磨罗迦舅。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佛告磨罗迦舅。若眼未曾见色。汝当欲见于彼色起欲起爱起念起染着不。答言。不也世尊。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佛告磨罗迦舅。善哉善哉。磨罗迦舅。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说偈言。若汝非于彼。彼复非于此。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大母光记作鬘母。宝疏作大或鬘。正理·显宗皆作大母。按论本作大母者。展转相谬。鬘转为万。再误为大也。杂含曰磨罗迦舅。旧论曰摩罗枳母。可以见焉。正理·显宗不足证。校者不深考或改耳。
  五盖经中至世间贪。见杂含二十四明四念处中。又见二十九明七觉分中。
  无施与至阿罗汉。见杂含三十七·中含三思经。

分别业品第四之五。

  彼定于现至续善根。见中含二十七阿奴波经。
  八邪支中至语业命。见杂含二十八。
  俗邪见难除至属他。旧论曰。此中说偈。
  戒蕴经中至邪命中。按杂事四十。耶舍苾刍论十种非法。曰于长阿含戒蕴品处说。而今本无此经。盖残缺矣。或曰出增一。或曰出杂含。皆非也。
  尊者无灭至受快乐。见中含十三说本经·本行集经·摩尼娄陀因缘品。
  重障有三至异熟障。见毗尼母经一。毗尼母经。开元录曰。亦云毗尼母论。按经首何故名母经。智者说曰。此经能灭憍慢云云。古者经律各有母。中含二十曰。诵经持律。学阿毗昙。谙阿鋡慕。藏中有四阿含暮抄解二卷。可以见已。或单言母。乃阿毗达磨。中含五十二曰。持经持律持母。盖摩怛理迦译曰本母。则称论藏为母。以生觉慧也。般若梵文有母义亦是也。

分别业品第四之六。

  佛告始缺至阿罗汉。见杂宝藏经·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按经律所载。是仙道苾刍告顶髻王之语。非世尊之言。婆沙百十九所引同此论。普光所云未知何据。记传之言多差。不必辨。缺字鲜本婆沙作骞。喻说旧论曰阿婆陀那经。译曰譬喻或出曜。乃说本起以示将来。如出曜经·杂譬喻经是也。或寄物托事以诲人。亦名譬喻。如百喻经是也。
  佛说意罚为最大罪。见中含三十二优婆离经。经曰。我不施设罚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我但施设业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由是观之。罚与业自别。今言意罚。随外道所建名而论轻重尔。
  罪中邪见最大。
  如来告聚至成大利。杂含三十二曰。佛告聚落主。我忆九十一劫以来。不见一人施一比丘有尽有灭。聚落主。汝观今日有人家大富。多钱财多眷属多仆从。当知其家长夜好施。真实寂止故致斯福利。聚落主刀师氏。尼揵子之徒。小本杂含曰闭口姓是也。世尊以精勤超九劫。见修行本起经。
  天地此界至遍无等。见本行集经四受决定记品。按本行集赞弗沙佛之颂。非帝沙佛。或异部说耳。此经已五部沙门所纂则。其说异同。不必辨。况今所翻传。昙无德部所诵本乎。又经言十万劫。恐十千劫之误。以一亿劫·十万劫·一千劫为次。此经所云算数。十十以变之。则一亿十万何复。十万十千何相距之甚。读者察诸。
余别有考。
  有三福业至福业事。见中含十一牛粪喻经·又三十四福经·长含众经·杂含十·及本事经三法品。又见增一十二。其说稍异。
  若人以净至以施名。旧论曰。此中说偈。
  若施傍生至千倍果。中含四十七瞿昙弥经曰。阿难。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进人得福千倍。增一十三。婆斯匿王曰。我曾从佛闻以因缘本。施畜生食者获福百倍。与犯戒人食获福千倍。
  如七有依至可取量。见中含二世间福经·增一三十五。其说小异。毗奈耶四十六所载全同此。
  如熊鹿本生经说。按熊菩萨缘未考所出。鹿王缘见菩萨本缘经鹿品·撰集百缘经出生菩萨品·出曜经道品。普光·法宝辈引九色鹿经非矣。彼乍睹经题。而不识大乘所诵本。陋哉。小经历历可征。胡不引此而旁求乎。寡陋之极至于此。
  若施持戒至亿倍果。见中含瞿昙弥经。
  若离染者至为最胜。前经颂曰。离欲施离欲。是财施第一。
  施预流向至量更增。三条并见瞿昙弥经。
  有二种业至增上业。见业报差别经。
  四人能生至修慈等。见增一二十一。
  其第四为请转法轮异此。
  有信正见至劫天乐。旧论曰。彼师说此偈顺三分善。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

  经说有七随眠。见杂含十八·长含八·增一三十四。
  若有一类至随眠断。
  于乐受有贪随眠。按六六经出杂含十三。而没此文。盖残缺。其三受有三随眠。见经十七明凡圣生受之别处。
  离欲贪诸至见现行。见中含四十四。分别大业经是也。
  彼类有执至因生等。见长含十四。梵动经是也。
  苾刍当知至取蕴起。杂含二曰。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等随观见四字。普光蒙蒙乎。为多解凿矣。本事经五曰。彼随观见色即是我。又曰。自调顺不随观见色即我。宗轮论曰。等观诸世间。种种见漂转。正与此相发。同玄奘译。可互证已。等之为言齐也。又称量轻重也。盖见我者。或谓色是我。或谓色异我。其所执各殊。而均之莫非见趣者。故言等随观见。岂不稳协哉。大氐诸注非但昧于古而已。戾乎文而为解。未免牵强耳。是古今学者之通弊也。
  于无常计至我亦然。见七处三观经·大集法门经。又见阴持入经。析为七十二倒。要之不过四倒。七处三观经二卷。安世高译。原出杂含。开元录曰。首末有三十经。今本有四十七经。智升或睹别本乎。况群录言有十七纸。则知残缺本也。检经文大有错简。甚搀入诸他经。读者难其解。亦宜矣。余所校正。具大藏诀。大氐编大藏者。专纂集为务。未遑精核。后撰录者多不晓其非。智旭阅藏知津多所辨正。而未免沿袭之谬。所谓目睫之论也。
  若有多闻至已永断。见阴持入经下。
  尊者庆喜至心便净。见杂含四十·增一二十七。盖辩自在情欲未除。问灭此术于庆喜。乃对以此。梵婆耆舍。或鹏耆奢。此言辩自在。增一弟子品曰。能造偈诵叹如来德。所谓鹏耆奢比丘是。言论辩了而无疑滞者。亦是鹏耆奢比丘。而下文鹏或作多。盖转误。中含等皆作傍。法贤本作嚩。嚩为弹舌。则愈知其作多者非也。旧论曰躬自在。支谦本亦然。据增一所云。辩自在为正。于诸外道至当不有。见中含五十四嗏帝经。
  三不善根。见中含五十八大拘絺罗·杂含十四·增一十三·长含众集经。
  十四无记。见杂含三十四·中含六十见经苾刍当知至应舍置。按旧论语势。苾刍当知下十一行余。总是经文未考所出。如四记问。见中含二十九说处经·大集法门经。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二。

  苾刍当知至断欣求。见杂含三。经具说三世五蕴有。而现世实有亡论。故略焉。
  识二缘生至及诸法。杂含八曰。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论其二者何下。普光以为论文而为解。坐不睹本经耳。不寓眼大藏之徒。鸟足与言哉。
  许法体恒至自在作。旧论曰。此中说偈。
  依彼杖髻至犹是有。见中含四尼揵经。
  眼根生位至已还无。杂含十三曰。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增一四十八曰。若眼起则起。亦不知来处。若眼灭则灭。亦不知去处。无有而眼生。已有而眼灭。皆由合会诸法因缘。又见三十卷六重品。已具世品。盖三藏之为教。祇论俗数法起灭而止。其高远精微者。大圣寓诸ヲ字字句句之间。如器界成败·四生四食说。所谓言近而指远者也。瑜伽者潜心于斯。则定慧交蒸。自在妙用油然生。孰能御之。后世学佛徒。瞥然不知其所蕴也。遂轻视四含而弃之。以为迦文胡为此浅近之言。此虽似大机。乃其心胸窄陋。岂知圆融之为圆融哉。于是乎大小之间遂成鸿沟。小矣哉。其见之是予之所以独称学一切乘者也。此等议论不与是编关系。而聊言及尔。
  菩萨说世至无是处。
  善来苾刍至是无上。见杂含二十六。有非有作实不实。余全同。盖世尊无畏智之所使然也。
  梵志当知至十二处。见杂含十三。生闻婆罗门问一切兼一切有之义。乃答以十二处非无。按或唯三世至而说有言。经部据经以述自宗义。诸注以为经文者谬矣。是则文理不属。是亦不读经本故也。
  漏暴流轭取。并见杂含十八·长含众集经。
  欲轭云何至知亦尔。
  欲贪名取。重出。
  具寿应知至知亦尔。见杂含十八本事经一法品。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三。

  五顺下分结。见中含五十六五分结经。他如长含众集经等。不遑枚举。
  但说断三。见杂含二十九。
  五顺上分结。见长含众集经。又见阴持入经。掉举为不解已。贯经论五下结不下数十章。而其五上结仅见此。盖五下结之为物。使人不得出欲界焉。欲界至贱可恶之甚也。是所以大圣设教未尝不因是言者也。后世学者多不领其意。视以为无紧要者。悲哉。
  经说欲贪缠为缘。见杂含三十三及三十五。
  说盖有五至五疑盖。见杂含二十六·增一五及二十四·长含众集经。
  按诸经皆言睡眠盖。而不言惛眠。然经意亦合惛·眠之二为一盖。何以知者。杂含二十七明五盖之十中曰。有睡有眠。彼睡彼眠。即是盖。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即是盖。而余二盖不言有贪有欲有瞋有恚。则知睡·眠实二物也。惛沈已懵昧之相。何异睡之相。其名睡者可知已。如长含掉悔为调戏。异部所诵本不必会。
  如是五种至不善聚。见杂含二十四·增一二十四。
  何等名为至光明想。杂含二十七曰。何等为睡眠盖食。有五法。何等为五。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于彼不正思惟。何等为睡眠盖不食。彼明正思惟。
  何等名为至奢摩他。又曰。何等为掉悔盖食。有四法。何等为四。谓亲属觉·人众觉·天觉·本所经娱未觉。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于彼起不正思惟。何等为掉悔盖不食。彼寂止思惟。按未乐草误。此二条援以证二盖各虽二物合为二盖。由此经中至食非食同。示合为一其有依据。何等名为下至光明想。正引经证。所云作如是说者是也。如是二种至心性沈昧。论家辞。掉悔虽二下文例同此。由此经中作如是说二句。管到于此。不尔虽字不稳。诸注以何等名为下总为论文。而谓论主问答以明食非食者。大谬矣。是则文理殆不相接。是亦坐不稽古故耳。不读三藏。且昧乎文者。乌识别哉。
  修等持者至畏掉悔。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夫医王者至集灭道。见杂含十五。医喻经。施护译。杂含十五同本。藏中属单本非矣。
  经中说为圣谛。见中含七分别圣谛经·杂含十五及十六·增一十七四谛品。
  圣者说是乐至是乐。见杂含十三。
  诸乐受生至坏时苦。中含五十八法乐尼经曰。乐觉者。生乐住乐变易苦无常者。即是灾患欲使也。
  诸苦受生至住时苦。前经又曰。苦觉者。生苦住苦变易乐无常者。即是灾患恚使也。
  若非常即是苦。见杂含十七。
  如以一睫至生怖畏。旧论曰。此中说偈。
  行苦。见分别圣谛经等明苦谛中。
  诸所有受无非是苦。见杂含十七优陀夷问答中。
  汝应以苦观于乐受。杂含十七曰。佛告罗睺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剌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想。
  于苦谓乐名为颠倒。具前品四倒下。
  佛告庆喜至非是苦。杂含十七曰。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念言。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庆喜作此至非是苦。前经是。
  三受谓乐至苦不乐。见杂含十七·中含五十八。
  诸佛正遍至受皆苦。杂含十七曰。知诸行无常皆是变易法故。说受悉苦。正觉之所知。
  诸有乐根至结永断。
  佛告大名至乐所随。杂含三曰。摩诃男。若色非一向是苦非乐。非随乐。非乐长养。离乐者。众生不应因此而生乐着。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是非乐。随乐。乐所长养。不离乐。是故众生于色染着。染着故系。系故有恼受·想·行·识亦如是说。按摩诃男若色下非字。 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是苦下非字。两剩矣。后文是苦当作苦是。不尔不通也。经具说受想行识。其文皆效之。盖校者不领经意而妄衍之耳。何以知者。经下文曰。摩诃男。若色一向是乐非苦。非随苦。非忧苦长养。离苦者。众生不应因色而生厌离。摩诃男。以色非一向乐。是苦。随苦。忧苦。长养。不离苦。是故众生厌离于色。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此文无二非字。又有一证。婆沙六十卷引此经。而无二非字。可以见焉。其衍字不待辨论。凡观论藏。须精经·律二藏。观经·律二藏。须通论藏。不尔不得也。
  说爱为集。见中含分别圣谛经等经。
  业爱及无至特伽罗。杂含十三偈曰。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本事经六曰。无明未永断故。爱未弃故。业未息故。由是因缘能感后有。所以者何。业为良田。识为种子。爱为溉灌。无明无智无了无见之所覆蔽。识便安住欲有·色有·无色有处。可并证。
  又契经说五种种子等。杂含二曰。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
  普光不睹经文妄为二解。前解无失。其后解臆说之甚也。法宝断取后解。以为经不言喻说。未尝睹经而臆以断之。可谓僣妄已。
  业为生因爱为起因。见杂含十三有因有缘有缚法经。又缘生初胜分法本经曰。世尊会于共因共缘共由法门之中说。唐译本曰有因有缘有由法门经。皆指杂含。
  又彼经中至缘有绪。前经是也。又见中含大因经·长含大缘方便经按因缘绪言。杂含曰因缘缚。中含曰因习本缘。长含曰由缘。盖诸支之为累。牵连牢结而起。如环无端然。是藉彼。彼亦因此。故曰有因有缘有绪。以无孤起者也。普光曰并是无明等异名。意料之言耳。
  谛有二种至胜义谛。见增一三阿须伦品。汝等若能至脱不久。见中含二十一说处经。
  苾刍谛听至如是说。见大集法门经。按增一二十一又说四起爱之法。所云衣食床药。其医药。大集言诸受用是也。其所以非圣种者。正理论言之。而初说不协经意。后说为正。有无有者。盖是四种之物获之也。爱惜或不获乎则贪慕焉。大氐为凡者之情为然。其厚薄虽则异。圣者亦犹病诸。故曰有与无有各有爱生。经义如此。普光所云。止谓有爱无有爱耳。
  阿那阿波那念。见杂含二十九·增一二广演品。大安般守意经二卷。详具焉。虽属经藏。颇似论体。或瑜伽师纂集以为一部者也。安般或曰安那般那。梵音赊切耳。译异同不尽于此。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

  于身住循至三亦然。见中含二十四念处经。
  无灭作如至念得住。见杂含十九。答目连语。
  世尊亦说至即不谬。见杂含十一。答萦发目连语。循经作顺。正法念处身念处品作循身观。
  此四念住至心法灭。见杂含二十四。
  正性所谓涅槃。
  诸圣弟子至惟于道。
  佛告长者至渐现观。杂含十六曰。佛告须达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
  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此处。
  如是等至经有别喻。杂含连有三经。须达经居首。次有异比丘问·阿难问二经。其须达经曰。犹如有人。两细树叶连合为器。盛水持行。无有是处。如是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异比丘经曰。如有四隥阶道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登初阶而登第二·第三隥·第四阶。升于堂殿者。无有是处。阿难经曰。譬如四隥梯升殿堂。若有说言。不由初隥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隥。升殿堂者。无有是处。按异比丘经二隥字剩矣。堂殿当作殿堂。普光出三经喻。未知何据。果臆说也。彼祇视婆沙一百三载经一喻。而妄敷衍耳。法宝而下皆效尤。陋亦甚矣。设使其言无失。意料之说不足信。
  但于苦谛至佛亦然。杂含十六曰。若于苦圣谛无疑者。则于佛无疑。于法僧无疑。于集·灭·道圣谛无疑者。则于佛无疑。于法僧无疑.说者或谓。论佛字余字误。据婆沙一百三所载正理论。皆言于苦无疑于集·灭道亦无疑。而为是说耳。殊不如经有明文。其所执稍异。意义全无别。妄改窜者。诬亦甚矣。
  契经说极七返生。见中含第一水喻经·三十六闻德经等。
  无处无容至八有义。见中含四十七多果经。
  饮光部经至受七生。小本杂含曰。于人天中七生七死得尽苦际。余断以为饮光部经者。岂不然乎。普光·法宝辈皆谓引二经证谬矣。以契经说天七及人二句。言有依据。而有宗所诵本不分明故。援饮光部经以为确证。不尔分明字不安。旧论语势又实一经也。忘文理巧造说者。乌足与言。
  愚作罪小至亦能浮。旧论曰。此中说偈。
  预流作苦边际。见杂含六。普光界品记。以作苦边际定为无学果。缠绕为说。于是亦不能不谓命之预流果。何其无特操也。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

  先说无行后说有行。中含善人往来经·杂含三十一·长含十二清净经·大集法门经等。有行无行为次。如杂含二十七·长含众集经。无行有行为次。盖无一定之说。对法师所执各殊。亦无害。净影义章贤圣章。为毗昙成实异是也。
  七善士趣。如上引。又见世品。
  天帝释至当生于彼。见中含三十三释问经。
  经说不还有名身证。中含五十一阿湿具经曰云。何比丘有身证。若有比丘入解脱身触成就游。不以慧见证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而有身证。增一十九又曰。于是有人。身自作证。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来语。诸尊所证言教亦复不信。但任己性而游。是谓名为身证人。是与中含说迥别。
  成就游所云具足住。游如礼学记息焉游焉之游。注游谓无事间暇总在于学也。
  说有十八有学不说身证。按中含三十福田经。为给孤独长者说二福田。所云十八学人·九无学。而其中有身证者。有部尼陀那二载此经。乃不摄身证。全同正理所引。
  佛告憺怕至有学者。杂含三十五曰。外道出家名曰尸婆。白佛言。瞿昙。云何为学。所谓学者云何学。佛告尸婆。学其所学故名为学。尸婆白佛。何所学。佛告尸婆。随学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尸婆小本杂含曰尸卜是也。普光释经为学所应学无漏正法义。殊不知所学乃所云三学。而正所学亦是物也。是亦坐不读本经耳。
  以能勤劳至名沙门。中含四十八马邑经曰。云何沙门。谓息止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沙门。增一四十六曰。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僧史称。魏晋沙门依师命氏。如帛法祖竺道生之流也。晋道安受业佛图澄。澄姓帛氏。安以ラク师莫过迦文乃以释称。人或リ议焉者。后增一阿含译出。始服其悬解云。当时已有法海经。西晋法炬所译。其经具言之不待增一矣。学者不知而以为昉增一者。邪甚哉。古今鲜能读三藏者矣。堪长大息焉。佛图澄碑曰。澄本姓湿。碑石勒所立。在邢州内丘县西。见封氏闻见。诸书止谓帛氏。故附言之。
  契经说此差别有四。杂含二十九曰。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中含二十六师子吼经曰。此中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
  云何一来至五下结。杂含二十九曰。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洹果。谓三结断。贪瞋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亦说名婆罗门性见中含马邑经·增一四十六。
  亦说名梵轮。
  说佛亦名至名清凉。中含三十四世间经曰。如来是梵有。如来至冷有。无烦亦无热有。谛不虚有。按四有字。考之余经。者字误。亦字又者草误。
  世尊有处说名法轮。见杂含十五等诸经。按世高译转法轮经。义净译三转法轮经。诸录皆云出杂含十五。今读二经其世高本。大不类杂含。盖别本尔。经首曰。于是有自然法轮。飞来当佛前转。佛以手无轮曰。上往者。吾从无数劫来。为名色转セラレ更苦无量。今者痴爱之意已止。漏结之情已解。诸根已定。生死已断。不复转于五道也。轮即止。是一事最奇矣。无轮当作抚轮。上字止形误。
  有五补特至乃至上流。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

  于契经中至不动法。中含三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正理曰。然余经说。无学有九。谓初退法·后俱解脱。彼不退法此不动摄。彼二解脱通此六摄。故阿毗达磨唯说有六种。盖合经所说九种为六者。实对法说耳。然经思法居首。考之有部尼陀那。又载福田经。其次第同正理所云。又按经护则不退不护则退二句。恐后人旁注。误入正文。尼陀那所载无之。况二十七贤圣中。何但释之一名哉。
  苾刍圣慧至为实断。见中含二十三青白莲华喻经·杂含十九。
  我说有学至阿罗汉。见中含五十一阿湿具经·杂含八。盖无学圣已行不放逸毕。是以不为言。
  佛告庆喜至阿罗汉。见中含四十九大空经。
  但说退失现法乐住。前经曰。若彼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本为精勤无放逸行故。此或可有去。以弟子多集会故。
  不动心解至从此退。前经又曰。若彼不移动心解脱作证。我不说彼有障碍也。杂含八曰。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终不退减。
  由经说有时爱解脱。大空经曰。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
  一法应起至心解脱。长含九ノ十上经曰。云何一生法。谓有漏解脱。云何一证法。谓无碍心解脱。十报经曰。一法可成令意止。一法当证令意莫疑。按世高译十报经。长含十上经同本所云增十经是也。一一增至十。重叠十十增至十。都五百五十法。名曰十上。以十十相增。今论曰增十。旧论曰十增。其与增一殊。可以见焉。普光曰。从一法门增至十种。名增十经。是误效增一阿含名而言之。是则长含连有十上·增一二经。此二奚别。其说至于增一经而穷矣。徒以字解之。其说弗谬者。不概见耳。
  乔底迦昔至般涅槃。见杂含三十九。又见出曜无放逸品。而为退罗汉果。杂含曰。六退时受意解脱身作证。有宗所诵为尔。又见增一十九。
  多闻圣弟至不善觉。杂含四十三曰。或时多闻圣弟子。失于正念生恶不善觉。长养欲长养恚长养痴。是钝根。多闻圣弟子。虽起集灭。以欲覆心。譬如铁丸烧令极热。以少水洒。寻即干消。如是多闻圣弟子。钝根生念寻灭云云。集字恐寻字误。经五妙欲譬诸火坑。所言炭喻也。旧论曰火聚譬经。可以见已。
  彼圣弟子至入涅槃。前经曰。彼多闻圣弟子。其心长夜临趣流注浚输。向于远离向于离欲。而涅槃寂静舍离乐。于涅槃于有漏处寂灭清凉。按临趣当作顺趣。 盖草误。稽之经二十一文极然。
  余契经中至应果力。杂含二十六曰。佛告舍利弗漏尽比丘有八力。何等为八。谓漏尽比丘顺趣于离。流注于离。浚输于离。顺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输于出。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若见五欲。犹如火坑。如是见已。于欲欲念欲受欲着。心不永住。修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
  又此经说至得清凉。前四十三文所云于有漏处寂灭清凉是也。普光解清凉字以为清凉炭。妄哉。误解经题。而遂至乃添一炭字为说。附会之甚也。
  我说所证至从此退。见中含四十九大空经。
  苾刍当知至没灭离。见杂含四十三。所云炭喻经。
  五烦恼断至名满学。杂含二十九明三学中。有此意义。
  经说通行至速通行。见中含五十九第一得经·长含十二自欢喜经·增一二十三本事经二法品。按是等诸经各有所为而言之。其本事经特具焉。
  经说学分至八圣道。三十七觉分。或名道品。或名觉支菩提分法。其说散在于诸经。今举其一二。四念住。见中含二十四念处经·杂含十九等经。四正断。见杂含三十一·增一十八四意断品等。五根·五力·七觉支。并见杂含二十六八圣道支。见中含四十九圣道经·杂含二十八。
  吾今为汝至三摩地。
  此四念住至嗜依念。中含五十二调御地经曰。此四念处。谓在贤圣弟子心中。系缚其心。制乐家意。除家欲念。止家疲劳。令乐正法修习圣戒。
  于八道支至修圆满。杂含十三六分别六入处经曰。八圣道修习满足已。四念处修习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修习满足。
  苾刍当知至圣道支。杂含四十三曰。譬如有边国土。善治城壁。门下坚固。郊道平正。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当其城中有四郊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若东方使来。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郊道头床上而坐。彼使问已往诣城主。受其教令复道而还。又曰。所谓城者。以譬人身粗色。如箧毒蛇譬经说。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郊道平王者。谓内六入处。四门者。谓四识住。四主门者。谓四念处。城主者。谓识受阴。使者。谓正观。如实言者。谓四真谛。复道还者。以八圣道。按边国土ノ土字主误。谓之正见ノ之字剩。平王当作平正。以八圣ノ以字当作谓。所言箧毒蛇譬经。又出此经。普光引罗刹国缘。原出中含三十四。商人求财经是也。又见增一四十一马王品。而无所引文。其事缘亦殊矣。彼乍睹婆沙·西域记等所载。以妄意附会耳。法宝而下数十家。皆不知其臆说。遂沿袭而不还。陋哉。皆眼不经三藏。而乃任意说经义。多见其妄尔。
  经说证净至戒证净。见杂含三十及三十三。
  经言学位至成就十。见中含四十九圣道经·四十七五支物主经。
  即余言心慧解脱。见杂含八。
  云何解脱至欲勤等。杂含二十一曰。云何为解脱清净断。谓圣弟子贪心无欲解脱。恚痴心无欲解脱。如是解脱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乃至常摄受。是名解脱净断苦种。经具说戒心见解脱四清净。是其解脱净文也。
  经说三界谓断离灭。见杂含十七·长含众集经。
  经说三界无为解脱。杂含十七曰。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

分别智品第七之一

  如实了知至贪心等.中含十九迦絺那经曰。以他心智他心如真。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知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无秽·合散·高下·小大·修不修·定不定·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又见念处经。总成十双二十双。今论加掉不掉·静不静之二双。除秽无秽之一双。增一二十九为十二双。如苦乐品。则减二双而成十双。盖无一定已。是阿毗达磨之所以离合之者也。
  此心云何至观无止。见中含四十二分别观法经。
  离贪瞋痴至不堕有。杂含十八曰。比丘。心法善修。心离欲。心离瞋恚。心离愚痴。心得无贪法·无恚法·无痴法。不转还欲有·色有·无色有。
  因集生缘至欲为生。杂含二曰。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触。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又见经十二。经三十二又曰。若众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苦生。盖详略殊。而其次亦无一定尔。
  有二五二至变异有。见杂含三十五。所谓十八爱行从内起者也。内外合成三十六爱行。乘之三世。总成百八爱行。
  苾刍诸行至为寂静。见杂含十七。
  此道能至至清净理。出曜九道品曰。是道无有余。见谛之所净。又曰。唯是更无过。一趣如渊流。旧论曰。如经偈言。惟此道无余能清净见。明出曜所载乃是也。
  云何修根至防善护。见杂含十一。
  云何修身至毛爪齿。见中含二十念身经。

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如舍利子至多少等。舍求度人缘。见贤愚因缘经四出家功德尸利苾提缘品。其鸽事缘。不经ニ见。盖残缺矣。鸽惊怖舍利子影事缘。见萨婆多论·毗婆沙等论。而无观前后际文。独见智度论十一。诸注引以为证。而不知小乘所诵本有乎否也。虽无害于义乎。其寡陋亦甚矣。
  佛四无畏如经广说。见增一十九。
  佛三念住如经广说。见中含四十二分别六处经。所言三意止是也。
  若于佛福田至得涅槃。
  死生智知至恶行等。见杂含二十六·中含十九迦絺那经等。
  如契经说无学三明。见杂含三十一。世尊尝获之觉树下。载在本行集成无上道品。修行本起经名三术阇。注此言三神满具足是也。
  契经说有三种示导。中含三十五伤歌罗经曰。有三示现。如意足示现·占念示现·教训示现。杂含八·增一十五。曰三事教化。长含十六坚固经曰三神足是也。按瑞应经以记心示导为说经。未审。是则说经教诫奚别。前文已言智慧知人本意。则其言说经者写误耳。长含曰。有瞿罗咒。能现如是无量神变。有乾陀罗咒。能观察他心。婆沙所载同此。今论反之。未审。是终西方所习妖术。不可得而考矣。西域之俗最好幻。亡论于梵志。虽女流亦慑焉。如摩登女之流也。其吞刀吐火则未也。扪日月驱风雨。出没变幻实出意表矣。神变何足为奇哉。神变而尽迦文。则何贵于觉哉。其或以抗外家者。因人之所信而导之。是又所以般若之使也。古人已具言之如仲尼识庙火辨萍实。岂足轻重之乎。史迁称仲尼。犹或议焉。事佛者何见之浅且小也。
  诸佛境界不可思议。重出。
  一化主语至化亦然。见长含五阇尼沙经。其为长行为异。又见义足经。义足经又曰。佛语化人默然。化人语佛默然。何以故。正觉直度正所意故。可并证。按婆沙百三十五论化语中。引施设足论。其文见施设论第五。是论尝译出于赵宋。至今数百年。而竟无一人讲及者无他。以后于玄奘而出。后之学者遂乃沿袭以为缺典。殊不知法护赍来其本。已载在于大藏。岂不悲乎。古者求遗文于葱岭之外。而弗获则弗已。何彼此相去之甚也。
  如尊者大至慈尊世。按大迦叶入鸡足。或曰取涅槃。或曰待慈尊而取灭。如增一三十五莫畏品·四十四不善品。曰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如本行集四十五大迦叶因缘品·阿育王经·付法藏传·杂事五百结集中。则曰入无余依涅界。而定力持身乃至龙华之会。婆沙·今论亦同此。有部所传盖如此。如增一所云。大众部所传尔。大乘所传亦有此两说。或概而谓小乘家为取灭。大乘以为入灭定者。大谬矣。智度论三曰入无余灭。可以见已。

分别定品第八之一。

  契经说此至上心学。见杂含二十九。
  世尊亦说有恶静虑。见中含四十二分别观法经。
  经说寿暖合故。见中含五十八法乐尼经。又说名色至相依住。杂含十二曰。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而得生长。
  又说名色识为缘。杂含二曰。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又遮离色至来有去。杂含二曰。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坐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经明四识住文也。问字闻误。第三卷作闻为正。
  又说四食如四识住。杂含十五曰。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乃至纯大苦聚集。若于四食无贪无欲。无贪无欲故识不住不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集灭。按杂含连有四食四识住经。其语意全同。故曰说四食如四识住。诸注不知而为穿凿之说耳。
  有一类天超段食。见中含五成就戒经。
  又说彼天喜为食。见长含二十忉利天品。
  契经说彼出离色。见杂含十七。
  无色解脱至诸色故。中含二十三周那闻见经曰。有四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又杂含十四曰。寂静解脱起色·无色。按起乃超误。
  无色有情至超越故。中含二十四大因经曰。有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于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谓无量空处天。
  契经中说有不出有。杂含十七曰。若色界众生。及住无色界不识灭界者。还复受诸有。本事经三法品曰。应以正慧如实随观。出离色有及无色有。
  于静虑中至至识类。见本事经三法品。
  按经文于色界。言其中所有色·受·想·行·识。如是法性皆是无常。于无色界。但言诸有受·想·行·识是也。
  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杂含二十八曰。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
  云何乐根至心乐受。
  自说为身所受乐。四阿含中皆曰。离喜欲。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又曰身体乐。
  若尔时诸至三摩地。杂含十七曰。世尊。若使圣弟子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得远离五法修满五法。云何远离五法。谓断欲所长养喜。断欲所长养忧断欲所长养舍。断不善所长养喜断不善所长养忧是。是名五法远离。云何修满五法。谓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普光解断五法以为五顺下分结。或为五盖法。均是摸索之说。不待辨论。学者不知其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经意如是。乃弃三藏而任意造说者。诸注皆是。凡不读三藏而讲对法者。是庸何殊夫瞽者之辨五彩乎。其言非妄则迂矣。
  诸所有眼乃至广说。见杂含八。已具业品辨颠倒契至余灭乐。
  又余经说至喜忧没。见中含第一城喻经·长含十七布咤婆楼经等。
  三定有动第四不动。见中含乌陀夷经。已具业品。
  第四静虑至乐所动。见前经。
  经说等持至寻无伺。见长含九十上经·中含十七长寿王本起经。
  契经复说至三无相。见杂含二十一·长含众集经·增一十六。
  契经复说至相无相。
  契经复说至三摩提。见大集法门经。
  有修等持至法乐住。

分别定品第八之二。

  修习慈等至切世界。中含二十一说处经曰。比丘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余三同此。又见杂含二十一等诸经。
  八解脱经中说想观。见中含五十九第一得经·长含八众集经。
  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杂含二十五曰。我之教法则千载不动。又曰。过千岁后我教法灭。婆沙百八十三所载。全据杂含说。他诸经中大圣悬记而尽矣。盖正法住世之量。其言千载者。三藏定说耳。如大乘师所诵经。又有异说。度女人而减五百年。见中含二十八瞿昙弥经。善见毗婆沙详言之。圣教总言唯住千载二句出经说。有释下举一师之说。以圣教之说总言正法住时。释家别证教之二以释经意尔。诸注曰有两说者。大谬矣。是则总字不安。圣教字又不相蒙。法宝引大乘经论而辨异同胡遗小乘三藏而言他。又文陋之具已。

破执我品第九之一。

  以契经中至由二缘。见杂含八。已具随眠品。
  苾刍当知至眼识故。杂含九曰。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按眼因缘色ノ色字。当在眼字下。文例为然。
  诸因诸缘至无常性。已见根品。
  梵志当知至依意故。中含五十八大拘絺罗经曰。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尽受境界。意为彼依。大拘絺罗对舍利子之语。梵志乃为沙门别号。
  如六生喻至自境界。杂含四十三曰。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又曰。此六种根种种行处种种境界。各各不求异根境界。六种众生之喻。又见增一三十二。六生所谓狗·鸟·毒蛇·野干·失收摩罗·猕猴。譬之六根。系之者。乃身念处以喻绳索。失收摩罗。增一作鳣鱼善见论十七曰鳣鱼也。普光解经喻云云。不知何据。臆度耳。
  苾刍当知至达所知。杂含八曰。世尊告诸比丘。云何一切知法一切识法。比丘。眼是知法识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是知法识法。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如人契经至思所造。杂含十三曰。当为汝说。有二法。何等为二。眼·色为二。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㝹阇摩那婆士其福伽罗耆婆禅头。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尝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按士其士夫误。施设下又字。当在彼字上。思愿疑思想草误。论所载八行余文。都经文也。光·宝辈不知而妄为科判。其言曰。论主以经部义破故。揽三成曰三和合触。妄矣哉。卤莽灭裂亦甚矣。世尊安预为其有宗经量有诤。而当其鹿园说经时。已有斯立破者乎。要之诸注家皆坐不稽本经故耳。今详表出经全文。学者读本经。而始知注家之妄耳。
  世尊恒敕依了义经。
  又薄伽梵至十二处。重出。
  彼部所诵至自体法。有宗所诵。见杂含十三。连有多经。皆言一切有。而不言自体法。余全同。盖具略殊。而其义一也。
  频毗娑罗乃至广说。中含十一频鞞娑罗王迎佛经曰。愚痴凡夫不有所闻。见我是我而著于我。但无我无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众生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法贤译频婆沙罗王经。此经同本。佛阿毗昙经又有此经。频毗婆罗旧曰频婆娑罗。或曰民弥娑罗。或萍比沙瓶砂。盖梵音赊促。而对译字。译者所执音各殊。而终归一律。修悉昙者。一唯传习吴汉音以视之。所以不通也。凡观一代译经。须晓一代之音韵。不尔不得通也。
  有阿罗汉至揽诸蕴。见杂含四十五。都有四颂半。今所引初二颂。增一比丘尼品曰。观恶露不净分别缘起。所谓遮婆罗比丘尼是。世罗杂含曰尸罗。小本杂含曰石室。普光曰。此言小山。非也。势罗·世罗并译曰山。世品记曰。世罗此言山。邬波世罗此言小山。是自矛楯耳。
  世尊于杂至不可得。见小本杂含十六。其为长行为异。按今论所载经文。多出杂含。而特标曰杂阿笈摩说者。盖杂含有大小二本。而此文没于大本。仅见于小本。故标经名以别。旧论曰少分阿含。最为审。是又予之所以称所谓别译杂阿含而为小本者也。婆柁梨经曰薄伽梨。他经曰跋迦利是也。按是必梵志姓人。或同名者故。以姓称之。经曰尊者。其苾刍者明矣。结法所谓五盖法。经具焉。普光解结字以为蟠结难。按古本作盘诘。盘诘字出韩愈记梦诗。蒋注反复也。明律有盘诘奸细条。又反复之义也。普光不知经所云结法为何物。而附字乃以为反复议论之义。其说虽巧乎。大失经意。臆度之言不可从矣。下文所云结自殊。
  经说执我至能清净。
  说一切法皆非我性。见杂含三十四。
  非我计我至心见倒。见大集法门等诸经。已具上。
  苾刍当知至取蕴起。重出。
  诸有已忆至取蕴起。杂含二曰。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此经复说至是色等。前经是也。
  若过去诸至众生忧。见杂含四十四·出曜十四如来品。

破执我品第九之二。

  吾今为汝至重担者。杂含三曰。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重担·取担·舍担·担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重担。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取担。当来有爱贪喜俱ナル彼彼乐着。云何舍担。若当来有爱贪喜俱ナル彼彼乐着。永断无余。已灭已吐。尽离欲灭没。云何担者。谓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齐限。是名为重担·取担·舍担·担者。又见增一十七。
  然经说爱名取担者。前经是也。
  但随世俗乃至广说。同上。
  诸有拨无至邪见摄。见本事经。
  有一补特至在世间。增一三阿须伦品曰。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多饶益人。安稳众生。愍世群萠。欲使天人获其福祐。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诃三佛是。又见本事经一法品。
  按三弥底部论曰。何故说有我。答。一人出世。多人得安乐生故。佛语诸比丘。一切功德人生在世间。多人得安乐故。若无人谁生功德。由是知所云一补特伽罗。乃指世尊。而增一文是也。旧论可并证已。诸注茫乎不知指何。故详言之。智度论第一又引此经曰。一人者。佛世尊也。
  如胜义空至除法假。重出。
  颇勒具那至能取者。杂含十五曰。世尊为谁取。佛告颇求那。我不说言有取者。我若说言有取者。汝应问言为谁取。汝应问言。何缘故有取。我应答言。爱缘故有取。
  世尊何不至者即身。见杂含三十四。答婆蹉种出外道经是也。
  昔有大德至身一异。见杂宝藏经八。那伽斯那对难陀王缘是也。那先比丘经三卷。盖失译人名。考其始末。与杂宝藏所载同。而逸是问答。王名弥兰。旧论曰旻邻陀。按那伽斯那。译曰龙军。其言那先。那伽羡那略耳。那伽译曰龙或象。那先经曰。天竺名象为那。贤愚因缘经有羡那者。慧觉曰。此言军。其父名昙摩羡。译曰法军。故知斯那羡那或单言美。并译曰军。据那先经则译言象军亦可。
  佛何不说命者都无。见杂含三十四。
  如世尊告至堕断边。见杂含三十四。
  此二轻重如经广说。杂含三十四详出断·常二见之过失。而示处中道说法所谓十二支缘起。轻重言。意取重。普光曰。执有过轻。执无过重。此二经广说之。亦唯臆度耳。盖小乘所诵经。说二见之失最详。而未尝暏有轻重之别也。无他误解轻重字而为此说。果乎臆说。不可从矣。
  观为见所至善业子。旧论曰。此中说偈。普光曰鸠摩逻多颂也。是或三藏相传之说。而考之旧论。并据此论次颂言复说颂。则其言鸠摩逻多颂。恐非也。此品所载九颂。旧论皆曰此中说偈。
  何缘不记世间常等。见杂含三十四。
  如离系子至为定记。
  以有外道至名重问。见杂含三十四郁低迦经。
  佛记慈氏至得作佛。见中含十三说本经。智度论第一又引此经。曰中阿含本末经是也。
  及记弟子至生某处。见杂含三十。他不遑举。世尊所以记其生处。见中含娑鸡帝三族姓子经。
  谛故住故至恶见处。彼经亦说至恶见处。
  诸有情无至流生死。见杂含六本事经一法品。
  今我于昔至为妙眼。见中含三七日经。
  经三十教昙弥经。又说善眼大师缘是也。
  梵苏泥怛罗。译曰妙目或妙眼。旧修涅多罗。译曰善眼。旧论曰善自。自字目误。按三弥底部论曰。佛说。我前世时。作转轮圣王。名曰善见。亦名大天。乃证今蕴即前蕴。而我不无焉。并见中含十四。大天㮈林经·大善见王经是也。
  若执有我至解脱远。
  经说诸识能了所缘。见中含五十八大拘絺罗经。附记。世尊尝所师事二仙者。盖雨众之徒也。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曰。阿罗逻·伽兰告太子曰。众生之始始于冥初。从于冥初起于我慢。从于我慢生于痴心。从于痴心生于染爱。从于染爱。生于五微尘气。从于五微尘气生于五大。从于五大生于贪瞋等诸烦恼。其所言如此。则知雨众之徒者无疑。学者鲜能识之矣。故聊表出之。
  经说六实物名沙门果。物字论本作句误。高丽藏并旧论作物是。

阿毗达磨俱舍论稽古卷下终。

  皇和宝历癸未秋九月。美浓法幢世寿二十又四。书于高野山金刚峰寺金刚三昧遍照密院学舍。
  明和六己丑年十一月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