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阿毗达磨俱舍论法义卷第二十

  丰山寓居上毛沙门快道记

随眠品第五之二

  颂曰(至)正缘能系。此八句颂初一句总标所系事。下七句明能系惑。此中初五句就自相惑。后二句约共相惑。自相惑中。初二句明过现意相应。次三句明未来六识相应。未断言与能系言各通中间五处。贪瞋慢言与意五字能所相应互影发。一若言随应通下。一未来言流次二句。
  论曰(至)谓见疑痴。先总简释示可知有三。此辨惑自共相。且者简持义。谓简缠垢等持六随眠。今依法胜(六卷三(三右)四卷二(六右))杂心论(四之十三右)结颂散释。而不依发智三(十七右)婆沙论五十八(初右)约九结明能系。故婆沙五十八(初右)曰。诸结有二种。一迷共相。谓无明。见。取。疑结。二迷自相。谓爱。恚。慢。嫉。悭结。简彼故言且。诸者。非一义。烦恼六故。故言诸。总者。是统摄。摄六为二。旧论十四(二十右)曰略。
  事虽有多此说所系。二简释事言。论前文六(十八左)广说五事。故今特简释示所说。
  如应未断流至后门。三释未断言通下。虽散释明不别可释。而释未断一令人准思能系未来等亦如是。故据初殊举未断。
  (初左)若此事中(至)定遍起故。下正释颂。明能系有三。此初释初三句明过现意识相应。初正明。后所由。已生简未生。未断简已断。谓前未生设生已断即不系。故于现在无未断言者。既体现前。约未断者。理在绝言。故且略之。或准过去可知。故颂文言未断过现。旧论曰。过去现在欲瞋慢。是处已起乃至未断。于是处中三界众生与彼相应(已上)。问。贪瞋慢意相应既系三世。何不说为遍行。故婆沙五十六(三右)曰。意识相应者。若在过去。若在未来。若在现在。皆容系三世事。为通此疑有所由释。一以贪瞋慢自相惑非如共相遍行故。二虽系三世。以非三界诸有情决定遍起系三世诸有漏法尽故。是简未来遍行。彼婆沙总说不论尽不尽故不言遍。是故论唯言能系此事。与共相惑现在意同。六卷法胜三(三右)曰。若过去世贪瞋慢等。彼非一切于自境界中过去世缚。何以故。非不见不闻不分别事起贪瞋慢。何以故。分齐缘故。或时有人于眼生贪。非余身分。何以故。自相使故。非贪等使共取境界如是见等。宝(二左)过现意系现过不系未来。此释误解法胜论。彼唯说未来中未尽非不系未来也。光记于遍存两种以简释。全非论意。此论遍三世有漏法尽名遍行。故言遍于三世。能缚三世。遍缚三世。非唯系三世名遍行。何况遍自境。宝疏三十(初行)科过现六识。此通五识误也。一违婆沙五十六(三右)(【傍】法胜杂心等并全同)曰。五识相应者。若在过去系过去事。若在现在系现在事(违此文下后段用意)若在未来生法者系未来事。不生法者系三世事(已上)岂得与意同系三世。以过现五识故。二慢唯有意不有五识。何此中可存五识。下论二十一(六左)曰。见所断(【傍】此中已有慢)慢(【傍】又举修道─故慢唯意地也)眠皆唯意地起。三违正理论(五十三右)彼论五识未来可生处已显过现五识。全同婆沙。不言在今段常赞读正理。法宝于此所缠历六小七大七等多端忘却读正理。光记下引正理不谬也。问。论文于未来分意五。于此不为岂非通六文势常规。解云。既说慢无五理在绝言。故无意言简。又颂云未来意遍行。前二句即意自显成。应依义不依文。问。是系三世于文无验何。解云。既言非定遍显不定系三世。又望下自世及遍行。是显示非自世亦非遍行而但系三世。显宗论二十六(七右)曰。岂不已断系义便无。既说系言已显未断。何缘说此被未来系。复说过去已生未断。此未断言应成无用。无无用过。此未断言显有品别渐次断故。即于此论次下文中。亦说未来意遍行等。谓彼贪等九品不同。修道断时九品别断。有缘此事上品随眠已起已灭已得永断。彼于此事尚有未来余品随眠未起未灭未得永断犹能为系。是故本论于此义中虽说未来爱等所系。而于过去说未断言。故未断言深成有用。然过去世此品(【傍】上品)随眠得未断时(【傍】永正理可也)未来亦断。容有余品(【傍】中下品)未来随眠能系此事未得永断(正理五十。二左全同)光记能系一章甚略未足。宝疏甚繁乱义路而释义致误。如混引九结婆沙。令此段通六识。过现意系过现等。依义皆思简。
  (初左)若未来世(至)皆能系缚。二释次三句明未来六识相应。是明未来意释第四句。显是过现及未来两段而非识五意分节。故于此言若无五识上。未来意地生不生并皆系三世。故言乃至未断。不别言已生未断。六卷法胜三(三左)曰。意地生不生法亦缘缚三世诸有漏法。何以故。彼缘一切有漏法故。正理(五十三右)曰。虽于此事或生不生。但未断时皆名能系。问。不生法是遍行应如后五。其可生法何是亦遍行。解云。约总类说(如宝疏二左辨)。
  (初左)未来五识(至)系未来世。次明未来五识可生位释第五句。慢非五识相应。故唯贪瞋(如前引文)旧论言贪瞋慢者诵者误。若记者误。法胜论等言贪瞋慢总标意五无有妨焉。唯简过现。以五若已生唯现量缘。是故可生亦唯未来。可生既唯未来。已生唯现。已灭唯过。不说准成。故显宗二十六(七左)曰。由此已显五识相应可生随眠。若至过去惟系过去至现亦尔。义准若与意识相应可生随眠。若在过现未断容系非自世法(广缘识故)法胜。杂心等皆说三世各唯系自世。
  (初左)未来五识(至)能系三世。非惠道所断而不生。唯缘阙不生故云未断不生。显宗曰。诸与五识相应随眠。若定不生亦缚三世。谓彼境界。或在未来。或在现在。或在过去。彼虽已得毕竟不生。而未断时性能系缚。(正理五十三右全同)解云。且有眼识可缘色。眼生起缘阙得永不生。是则未来不生眼识。其色境在未来。次流在现。后灭落遮。境已涉三世故名系三世。由是须知缘与系别。虽是不缘而即能系。若眼识不得缘阙不生。随境涉三世系自世。然得永不生。常居未来。虽居未来性是三世色能系。光记(二左初行)同前释。颂疏两释。初释同光。后释曰。或有同时参差三世。如有眼识定缘青黄赤色三境而起。随阙一境识即不生。其所阙境。或一未来。或一现在。或一过去。故说五识遍缚三世(已上)此两释本出宝疏(三右)彼曰。于中有二。或(如心形误)今所缘历其三世。或(亦加心非)于一所缘参差不定。彼正理文容预故致两解。初一境异时涉历三世。后三境同时居未现过位。详曰。前解为胜。以决定故。后解未也。不定而少分。一识同时多境岂是论意。
  所余一切(至)俱遍缚故。通论五六故言一切。此中见疑唯意相应。无明通六识也。所由准前可知。现在中言正缘者。显示缘境系事必一物而是同时。于中有意五别。五必现量。现正缘色唯系现色事。若意识现在前。正缘过未境即系过未。余一切准此应知。
  
  (初左)应辩诸事(至)显其理趣。光。宝分科不同。光记总入后段。宝疏犹属前段。为此已下为生起。湛惠云。宝疏为优。符顺正理及旧论故。正理五十一(初右)曰。如是略述三世有无理趣正邪有差别已。为令此义决定增明。复依颂文广显理趣。颂曰(如今)旧论意同。详曰。光记为正。为起次颂于颂前论此。正理亦尔。为颂广显于前略述。旧论却属后段之证。曰毗婆沙师成立一切有为法非常住。由与行相相应故。彼成立此义分明。谓偈曰(云云)汝湛惠言不尔者。此文属前段。其诠何。又文云应辨有无。下颂广辨有无。岂为非生起。又彼正理五十(三左)标古诸师去来实有实无两宗。次(四右)先广辨诸有相。明经部有非有为境。俱觉生。有部唯缘有觉生。次(十五右)复辨去来实有假有。成立去来实有破论主朋经部。而至五十一卷初有彼结前。是并颂前生起。汝但见颂前片文可笑矣。此中为五。初经部两关征责。二有部略答。三生起颂文。四举颂。五长行。
  (二右)由契经说(至)勒断欣求。杂含三(十七左)有一经(全半纸)曰。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尚无常。况复现在色。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察已。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灭寂静。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次广约三世说。今现在极成。故但引过未文。光记作两解。第一为正。顺本经故。后释分厌与舍大凿也。经文既云已。又无求言故。惠晖过去色定共别解脱戒。未来色定道二戒。未检本经坐以谈妄。彼总约五蕴说。定唯戒色。
  (二左)谓契经说(至)意及诸法。杂含八(十八右)有一经(全七行文)曰。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正理五十(六右)引此文。五十一(九左)引经述释文也。光记其二已下为论释误也。颂疏亦从光。
  (二左)非果生时有现因在此二句是所由也。旧论由何以故征有此二句。光记三解第二为正。顺论当果言故。符正理五十一(十五右)显宗二十六(十一左)故。彼曰。非业无间。异熟果生。非当果生时。异熟因现在。问。光初释据婆沙说何不用。七十六(九右)若有异熟果在现在世时。若因在现在应说异熟因果同时。如是违前所引颂(已上)解云。光此释是解俱舍而非婆沙。虽有理而背今文何可得用。彼婆沙前文亦有同此论。学者得造者意勿缠他文。
  (二左)若自谓是(至)非此部摄。自下二释下两句简别部宗。于中有三。初标称有部宗相。二以设下二举颂示所以。三谓若下正简别部宗有二。初举有部宗。先举所说。后方许下判属宗。二若人下举相滥简别。先举所说。后彼可下简别。此一章文易意难探。旧论十四(二十二右)文对检。彼曰。若人自说我是萨婆多同学。此义必应信受。何以故。偈曰。由执说一切有许。释曰。若人说一切有。谓过去未来现在虚空择灭非择灭。许彼为说一切有部。复有余人。说现世法必有。过去业若未与果是有。若过去业已与果。及未来无果此皆是无。若如是分别故说三世有。此人非说一切有部摄。是说分别部所摄(已上)此中分别部义同饮光部。婆沙五十一(四右)曰。或复有执。诸异熟因果若熟已其体即无。如饮光部。彼作是说。诸异熟因果未熟位其体犹有。果若熟已其体便无。如外种子芽未生位其体犹有。芽若生已其体更无(百四十四(十三右)宗轮(九十右)全同)。
  (三右)颂类相位待。旧论十四(二十二左)有。相。位。异。鞞婆沙七(十八右)事。相。时。异。杂心十一(十一左)分。相。分分。异。随时随代译语为异。而于所说义无有异。新婆沙七十七(初右)曰。说一切有部有四大论师。各别建立三世有异。谓尊者法救说类有异。尊者妙音说相有异。尊者世友说位有异。尊者觉天说待有异(云云)旧婆沙五十四无文。盖残阙。法胜论二本不载三世论。但婆沙标师名。余论无举名。唯示所立四别。诸论并赞世友说捏余三。今论亦同彼。非是论主创评决。
  (三右)由类不同三世有异。此意部类流类名类。诸法为体此诸法上有三类别。
  (三右)如破金器(至)而显无异。显字明本。光记。颂疏如今。婆沙云显色无异。杂心云不舍色。正理。显宗及鲜本作体。详曰。作体为正。论主欲令二喻有别改用金喻。故旧论曰物。取二喻其意应知。
  (三左)尊者妙音。麟记一云。言妙音者梵云瞿沙(唐云能鸣)西域敷演宣令法号瞿沙。谓彼尊者久流生死今得圣智。对昔况然。故号能鸣。或能宣唱故号能鸣。准彼今就体其音声体是妙故。
  (三左)由相不同三世有异。光记云。此师说不相应中别有一类世相不同。三世有异。此释意。过去相。现在相。未来相为一类世相不同。详曰。妙音(瞿沙)所造甘露味论上(十六右)列不相应行而无别立世相。可知误也。麟记云。相谓相状。非生等四相。为胜也。光记亦释合有两释。后释非也。一蛇画有用无用足故。二未来相有用不成故。
  姬媵。应音二十五(十七右)云。居疑切。下余证切。汉书文帝母薄姬。如淳曰。姬众妾之总名也。姬亦女宦也。秩比二千石。位次婕妤下。左传。以媵秦穆姬。杜预曰。送女曰媵。媵送也。寄也。公羊传云。媵者何。诸侯一国。则二国媵之以侄娣从。释名云。侄娣曰媵。媵承也。承事适他也。今三品曰姬。五品曰媵是也(已上应音)此音释实证切。从嫁之女也。
  尊者觉天(至)立名有异。诸论但总说。待前后无细说(光记尔也)然正理五十二(二右)曰。如是诸法行于世时。待现未名过去。待过现名未来。待过未名现在(宝疏依释)又婆沙云。如是诸法。待后名过去。待前名未来。俱时名现在。详曰。婆沙既俱时名现在。准彼现在为本。从前后待对。一女喻如是。而婆沙七十六判三世差别有十七复次。第十四复次全同正理。并无有妨。但是通别远近异。
  (四右)第一执法(至)外道朋中。已下破三取第三。其能破交同婆沙杂心。然宝疏云论主评简者非也。是自古对法宗评简如是故。此破同杂心。彼(十一十一右)曰当知此是转变萨婆多。杂心主非婆沙法救视可知矣。意旨同此。婆沙破亦不异此。彼细述理。此总云数论朋。若欲为朋所以应如婆沙。而文言各别故光记隔于又言。正理五十二(二右)破此云。今谓不尔。非彼尊者说有为法其体是常。历三世时法隐法显。但说诸法行于世时。体相虽同而性类异。此与尊者世友分同。何容判同数论外道(显宗二十六(十三右)全同)今弹云。彼尊者既离自性别说其类。终归性常。金器乳酪喻岂为不然。又三世流入而未来有灭过去有生类。是同数论性常用转变。何云不同。若言分同世友不可破。余师亦有分同。谓体不异并同故。
  第二所立(至)何义为同。婆沙略但破法。今同杂心。具破法譬。唯言简现行。而显于妻贪现行成就俱有。杂心云。于一色爱着亦行亦成就。于余成就而不行。是故彼说世乱。譬亦相违。
  (四右)此已具知(至)何谓去来。自下第二正破有二。初颂前略推征。后以颂广破。此即初也。光记为小科得。入前段不也。宝疏入后段得。为第四非也。于中有五。一经部难。二有部答。三经部重征。四有部通。五经部难绝。此是初也。此三世实有已具知有四师差别。及世友约位为善。彼世友约位义应更复分别思惟而说。难云。汝去来世应名现在。执体实有故。如正有作用时。如马角等或汝去来世应非去来世。执体实有故。如汝现在。
  (四左)是则过去(至)世相应杂。五经部难绝是以有取果与果而为作用者。则过去同类因异熟因等既极成能与果。以能与果应许有作用。如是过去有作用亦应名现在。若尔世相应杂乱。又若救言彼唯与果无有取果。取与不具故非难。已彼过去有取与中与果半作用。由是过去世法无作用边名过去。有与果用边名现在。若尔世相应杂。有半作用一句是遮救。若述上文郑重失。既过去作用成。即杂乱故。由是旧论(十四(二十四右))曰。复次未来(传误过去)同类等因由正感果故。已立有功能。或立半功能。是故立世相相杂。光记得论意。便于有半作用前致亦应名现在结。宝疏未得论意。替既作唯。以现在异熟因添蛇足。误半作用文以凿。不忍视之也。若随现在法中。唯或取果或与果多有之。如何以彼一得致杂乱难。又若如汝言。彼正理师何不救此理。彼论五十二(三右)曰。且彼经主作是难言。若约作用立三世别。彼同分摄眼等诸根现在前时有何作用。若谓彼能取果与果。是则过去同类因等既能与果。应有作用。有半作用世相应杂。此难都由不了法性。诸法势力总有二种。一名作用。二谓功能。引果功能名为作用。非唯作用总摄功能。亦有功能异于作用。且闇中眼见色功能。为闇所违非违作用。谓有闇障违见功能。故眼闇中不能见色。引果作用非闇所违。故眼闇中亦能引果。无现在位作用有阙。现在唯依作用立故。诸作用灭不至无为。于余性生能为因性。此非作用但是功能。唯现在时能引果故。无为不能引自果故。唯引自果名作用故。由此经主所举释中与(【傍】彼同分眼─)果功能亦是作用。良由未善对法宗。以过去因(【傍】同类因等)虽能与果无作用故世相无杂(已上)准此应知宝疏谬也。彼正理师辨别作用功能致救。是一己新立今就功能作用无别毗婆沙宗以加弹斥。若如汝言违背婆沙百十六(十六右)二无心定入定心等无间缘。取果与果同时为善评家。复乖婆沙处处文。
  (四左)颂曰(至)法性是深。此颂正理有而涉于十七纸述而救。于显宗无。唯叙宗故。是显宗论颠末之法。旧论颂异此而长行同。彼十四(二十四右)偈曰。何碍。缘不具非常此云何。坏悉檀理故(此论无也)功(作非误也)能不异故(当无异)世义则不成(当世便坏)未生灭云何(此第三句)由去来体故(此无)彼无此终句也。盖梵本异。译者料理乎。此中初三句经部破有部。终一句有部唱法性难思。光记用字通上下者非也。唯属下不可通上。义善显故。若不尔者何不言何碍用用何。故旧论无用言。而唯牒释何碍二字。次牒释此云何三字。
  (四左)论曰(至)许常有故。长行中大为二。初释前三句破有部。二释第四句(九右四行)有部说法性难思。宝疏大为四节未可也。初中有三。一正释前三句。二(五右初─)破有部所立及证。三(八左八行)论主结有部非赞述经部义。初中有四。一何碍力难。二(【傍】此作用下)更有作用难。三(【傍】若此作用)世义破坏难。四(【傍】彼复应说下)未生已灭不成难。初何碍力难有三。一以体恒令用恒。二正碍力难。三举众缘救破。此中初应说言蒙能起作用。故应说下有若言。旧论十四(二十四右)云。此义应说。谓此法由自体恒有应恒作功能(宝疏若迥说上。光释脱若言并非也)。
  (四左)又此作用(至)有余作用。第二更有作用难。释颂用云何。汝由作用令法成过现未别。此能成作用亦有三世。其去来今谁令去来今。若有别作用令作用成去来今重重无穷。旧论别有颂文破救。
  (四左)若此作用(至)灭名过去。第三世义破坏难。释第二句有四。一有部救。此能成作用非去来今。无别能成作用故。而是有非无。二则无下经部破。若非去来今则无为故应常住。违无为无作用宗。若言作用是有则非无故是恒有。不应言已灭未有。旧论别有颂破此。此是下救破由渐。应属后段。光·宝属前段者非也。三若许下有部救释无异。四若尔下经部破释世便坏。此中有三。一正破。二有部反问。三经部示不成所以。初中有总破别破总结三节如文可知。何为不成已下。光记总为有部救非也。不顺前何得有时名为过未文故。宝疏但何为不成句为反问为胜也。
  (五左)则三世义(至)皆不成立。正理牒此论亦同此也。若准此文则三世义应属上文。谓若不许诸本无名未来。今有名现在。有已还无名过去是则三世义。应一切种有为法义皆不成立。若依旧论十四(二十五左)曰。是故三世义一切种皆不成就。应属下文。若尔应言可在不成上。文言便故在下。犹如成唯识一(四右)曰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述记一本(八十左)释。应言可在如字上。言便故在此。义灯二本(五右)亦如是。然光记(八左)皆不成立句两续。而三世义句展转破。未亲文义也。
  (五左)此但有虚言(至)真自在作。此轻调破。此有标释引证三节。然宝疏为三种破非也。
  (五左)未来当有有果因故。光·宝并致两释。唯前后异而其义同。果与因分配去来。是非论意。下文(六右二行)云曾当因果。彼既曾当如次因果。今亦配分应言因果。已不尔。故知光·宝并不得论意。今谓。果之因依主释。有得果之因故当来可有果。故未来当有名有。此但未来当有所以不关过去。故言果因。不言因果。由是旧论(十四(三十五右))曰。未来者若有因法当有。彼当有言在最后。而无果言。
  (六右)若俱是有(至)是去来性。去来二世俱实有。如何可得言是过去自性。是未来自性成差别。光可也。宝释俱为三世非也。
  (六右)岂彼不许(至)重为说有。光·宝解释不同。光记属上为有部难文。岂言长读贯说有。
  谓非彼外道不许业曾有性故而今世尊重为彼说有。是彼许曾有性而不许实有。故今为成实有佛重说此有。宝疏属下为经部通释。岂字短读绝曾有性。而今已下更牒重说有为通释基。谓岂彼外道不许业是曾有性。如是许曾有性。而今世尊重为说有者。今详曰。此论文错义难通晓故致异解。正理论五十一(六左)举依彼所引已下文救释。而无前文。然旧论十四(二十六右)文正应依彼。彼曰。为彼不许此业先时已有故。说是有为已许。若尔佛何故为彼更说有。此中佛世尊依自相续有宿业功能。能与今后二世果报故说此言(已上)准彼岂言应作为。则是经部通释。而今世尊一句应作若尔佛何。则是有部征。依彼已下经部释。如是云文云义隐畅。
  (六右)依彼所引(至)密说为有。此中相续是言依身。故云现云中。与功能之所依故。与下(八右)相续转变别。
  于胜义空(至)有已还无。杂含十三(二十一左)曰。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是从所明立名。旧论云真实空经。增一三十(四左)第一最空法经所明。同而无不实而生生已灭尽句。盖译人别令文有异。又增一四十八(二十右)同此。
  (六左)若谓此言(至)义已成立。破救有二。初调破。世与法无别故。后义破。去来无义自成故。又初唯就现世言。后就本无等言。是二破差别。彼救意有两意。一唯依现世。二依现世眼根。于破中。初破唯依现世。故云现世性与彼眼根体无别。旧论曰世与法义不异故(光记第一释可。第二释根对根非也。今论云性故)后破依现世眼根。今论但云若许现世本无等。彼旧论曰若汝执于自体未有有。
  (七左)若谓未来无现世者。光两释。初声与世性。后声与声。详曰。后为正。今其体一故。旧论云此境一故故。此中四重救破展转相起。谓若缘彼声应更发声。更不发住未来故。汝宗立未来实有。何云是无。虽实有去来声无现在声。故云无无妨是非理。于三世并声体同一故若言有少别非同一。我本无今有义自成。
  (七左)然菩萨说者。菩萨是经名。旧论曰。若尔菩萨所说经云何言(云云)。
  (八右)得有犹预或有差别。光记云有差别有无差别。宝疏云言是色非色差别。今曰。旧论十四(二十八右)曰。疑及简择云何成。复有何差别(已下证下)复次此义由此证必定应尔。于余经中(云云)准彼若境同实有者应无差别。此难境令无差别。上难觉令无疑心所故正理五十(八右)救曰。理应容有颠倒境智。必无有智无境而生。故一切觉皆缘有境。由是于境得有犹预。谓我于此所见境中。为是正智为是颠倒。即由此故差别理成。同有相中见有别。故非无与有少有相同。如何于中得有差别。唯于有法有差别故但于有境觉有差别。故唯有境觉有差别理成。非于有无可辨差别(已上光宝非论意)。
  (八右)以薄伽梵(至)上是无上。旧论如今。杂含二十六(二十五左)出。然有非有作实不实。又初暮作日中。余同也。正理五十(八左)通此经中。有非有作萨非萨而曰。彼(世亲)谓此显知有无义。由不详审故作是言。此中萨声正显妙义。非萨声显非妙义(乃至)故次后复说知有上无上为令解上知萨非萨言。正显弟子知妙非妙义。言妙非妙者是无失有失。有失是有上。无失是无上。故有上无上显妙非妙义。或显此妙非妙中有胜有劣。故复为说有上无上令其了知(已上)准本经实不实。非无妙非妙义。然是正有非有义。汝言正故。而即为上无上非也。文既四各别故。后释亦非也。以为妙非妙中胜劣故。
  (八右)由此彼说(至)亦不成因。经部由上来教理识缘无而生。然汝有部量云。过未世应实有。识必有境故。如现在。是他随一不成因。经部过未世缘无识生。不许识必有境故。
  (八右)然业为先(至)令当果生。相续等三。经部宗并是种子异名。然宝疏云相续身中非也。故正理五十一(十五左)释此云。业相续者谓业为先。后后刹那心相续起。
  (八右)破我品中当广显示。旧论十四(二十八左)亦云说我品。然品声应诵者误。应言破我论。具如已辨。若言不尔。鲜本破言作彼何为。由是彼正理论。于此不指破我。即具说业为先相续等生当果之相。即同我论文。所以是破我别论非俱舍。彼师所造无破我论故不能指示。故以破我论意具释于此也。
  (八右)若执实有(至)有必不灭。后牒宗破有二。初正牒宗破。后举救破。初中有二。一别牒过未实有破。此有二失。初过去业无用失。后未来果无体失。二若一下总牒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破。亦有二失。初因果不成失。后同外道失。宝疏总为四失粗也。
  (八左)两众外道。正理及明本如今作两非也。鲜本作雨为是。旧论十四(二十八左)曰婆沙干若。应音二十四(五左)释显扬论曰。雨众于矩切。梵言嚩利沙。亦云跋利沙。此云雨。外道名也。键拏此云众。谓雨等(者误)师。徒之(云误)众故云雨众者也(琳音四十七(十四左)亦同)。
  (八左)如契经言(至)或唯三世。此举二经。意言。经所说或唯十二处或唯三世。而不别说过未是实有。故世尊如其所有说有言。谓现实有。过曾有。未当有。于现中亦有实有假有。旧论曰。若如道理应有必如此有。问。二经者何。答。一杂含十三(十六左)曰。生闻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一切有。佛告彼。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于意云何。眼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门瞿昙色是有不。答言是有。沙门瞿昙婆罗门有色有眼识有眼触。有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答言有。沙门瞿昙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二杂含三(十七左)广说三世有。前(二右)有部所证文是。显经别曰或唯三世。二唯言简有部加实有言。如其下述经意。然稽古下(十四右)曰。按或唯三世至而说有言。经部据经以述自宗义。诸注以为经文者谬矣。是则文理不属。是亦不读经本故也。今谓。汝却未考论意也。又未知诸注为经本之意而妄斥破。岂可当哉。问。经本无量。若应是一经。旧论文亦全同此故。解云不尔。以何知此。显宗论二十六(十二右)曰。佛为梵志说如是言。一切有者惟十二处。是故去来决定实有。若一经连文显宗岂可置不引。
  (九左)毗婆沙师(至)便拨为无。正理五十二(十五右)曰。经主于此诡设谤言。毗婆沙师(乃至)便拨为无。今定谓仁窃自造论矫托题以毗婆沙名。真毗婆沙都无此语。又不如彼自率己情妄说去来如现实有。三世实有性各别故。详彼意。欲为圣教灾诡设虚言谤正论者。岂由如是所设谤言令我义宗所有亏损宁有。我部诸大论师博究精通圣道正理。具苞众德。名称普闻。于小难中不能通释故。于非处诡设谤言。既率己情妄标宗致。似未披览真毗婆沙。所设难辞我已通释。更有何难言不能通(已上)今弹正理师曰。汝有部宗。前因有境有果二理以成过未实有。其同法喻是不现在而用何为。由如是理言如现实有去来。何得言诡设谤言。又论主前(五左)言谁言彼有如现在世。毗婆沙宗有相三世别既善通达。然去来世实有非无即同现在。故言三世实有。岂可言真婆沙都无此语。何可言似未披览。又虽汝通诸难。唯是自情所他未许。岂成通释。故言不能亦是不宜。
  (九左)颂曰(至)余缘此犹系。此中初二句明见位。第三句与余字明修位。最后四字通二位。于者境声而流修位。是简不缘。初余言广涉集灭道修。故加遍行显唯集惑。以遍行惑唯苦集故。及声显见修界畔。而亦显俱是缘此犹系。犹者尚也。随眠言流下余字。两种余字并是未断。对前已断故。正理论五十三(初左)曰。及声兼显前前已断。后后未断皆能系义。(九品非一故如是释。然前品言已显。何可穿义)此中何用说缘此言。修断九品必相缘故。非是所缘者有时非所缘。故缘此言定为无用。若谓别说有不能缘。则遍行中亦应简别。以有见集所断遍行不缘见苦所断事故。经主何意简此(修位)非彼(见位)今详。经主或作此思。此中所言前品已断约世俗道。随其所应总分见修所断烦恼以为九品。渐次断除。前品已断中有余未断遍行烦恼。亦能为系。简缘他地遍行随眠。说缘此言。可成有用。然于前说余遍行中阙缘此言。义不成立。或应以后。所说及声兼显前文摄缘此义。谓于前说见苦已断及此前品已断事中。皆有所余缘此犹系。若尔此文杂乱。于见位中余及遍行应随去一。然此烦说阙缘此言。应问慈尊自言意趣(已上)由如是理。显宗二十六(十四左)改遍行言而作缘此。今弹言。此论但缘此犹系四字两读。余具说之。何为缘此言阙。若余及遍行随一烦说者。于显宗余缘此前后两说。岂非郑重。若遍行言无用故除此者。何故于长行云遍行随眠。
  (九左)是故应造略毗婆沙。此论次颂即是也。非是论主新造。故旧论十五(初左)曰。是故先旧师造略集毗婆沙(云云)。
  (十右)颂曰(至)后三净识境。此颂初二行明三界苦集修。次二句明三界灭道。后二句明无漏法境识。为避文烦及令义路明知。五部不次。婆沙八十七(五左)五部次第说。又此论但总相致其数。婆沙于中有细简。今依彼以示图入论中。图记。冠注等图有其不正瞩而可知。
  (十一右)如是了知(至)随眠随增。长行中已上解颂。已下大文第二明系事随增为二。初结前生后。二若别下正明系事随增。于中有三。一标去广就略。二且有下略示事。三准思下劝思余法。此即初也。光记分文不可也。
  若别疏条(至)略示方隅。发智论五(十一左)曰。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五取蕴。六界。有色无色法。有见无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法。有为无为法。过去未现在法。善不善无记法。欲界色界无色界系法。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见所断修所断无断法。四谛。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八智。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三结。三不善根。三漏。四瀑流。四轭。四取。四身系。五盖。五结。五顺下分结。五顺上分结。五见。六爱身。七随眠。九结。九十八随眠(此四十二章。婆沙七十一至八十五。具出体释名)如是四十二章法门一一明随眠随增。次(十五右)复一一明缘识缘缘识随眠随增至卷尾(二十五右)尽。婆沙八十六(初右)至八十七(四左)释法惑随增。八十七(五右)至八十九(十五右)释缘识及缘缘识。由是言别条烦广而唯略示乐根一例劝余。然诸注。本论等云就二十二根者未委读也。彼唯四十二章之一章故。光师释甚略。宝疏具简释。
  (十一右)且有问言(至)随眠随增。下略示事有三。此初明乐根随眠随增。初问四十二章诸法非一。今就乐根一云且。答中有三。先示所随增乐根数。若不知此何可知能随增是几二简无漏非所随增。三此中下正明随增。婆沙八十八(二右)曰。乐根通欲界。初及第三静虑。欲界者五识身相应。初静虑者三识身相应。此二唯有漏修所断。第三静虑者意识相应通有漏无漏。有漏通五部。无漏通法类智品。又八十六(七左)同也。此论总说云色界五部。别言同彼。有人(【傍】传灯大心)云。发智五(十二左)曰。乐根色界一切。欲界遍行。及修所断随眠随增。婆沙八十六(七左)解释无简别。然瞋与乐非为相应。行相乖故。色界一切者。通五部故云一切。若细分别除见灭中无为缘。谓邪见。疑。无明。由是欲修三惑。苦集十一遍使。色界二十八总四十二随增。宝疏不简别云四十六非也。问。若尔何不如下缘识言有为缘。答。一切显五部。有为简无为缘。文互现(已上有人)今云不尔。非诸论唯说一切。亦细分别。婆沙八十六(八右)释色界一切曰。第三静虑者在意识。通有漏无漏。有漏者通五部。及通一切随眠相应。故自地一切随眠随增。故不可除无为缘。又欲界瞋虽非相应所缘随增。如于他乐发瞋恚。亦不可除。问。若尔何故单缘等中除无为缘答。彼约缘识乐非无为故除去。今据相应故取不除问本论已先说二十二根首眼根。若示方隅何不约初。故正理。显宗改此论以眼根示方隅。若约四十二章随一者。何不十八界及五蕴初。有何由致据根中间。亦复不五受初忧根。解云。显无定准。以示方隅。亦复乐根以可爱乐。今为初学此三品示图以入论中。图记及冠注图有其不正。依婆沙八十七(五左)等而可择。婆沙曰(后可引文)
  
  
  
  (十一左)若心由彼(至)应作是说。光记为惑随增小科(此顺论意)随增类故。宝疏为大科非也。故显宗二十六(十七左)曰。今于此中应复思择。若心由彼名有随眠(云云)
  旧论十五(四右)有随眠云有缚。随增云随眠。此一章皆尔。盖造语别而于义无异。何以故。以(【傍】次下十五左论说也)微细随增随逐随缚是随眠义故。问。有随眠心体名等何。答。随眠者即五部九十八惑是。心者上十六识中前有漏十五心是也。有者由随增助伴二义显宗二十六(十八右)曰。何等名曰有随眠心。有随眠名依何义立。复由何等名有随眠。且前所言三界各五部十五种识名有随眠心。如是诸心各有二种。谓遍非遍行。有漏无漏缘。染不染心有差别故(答初问也)依二义立有随眠名。一是随眠所随增故。二以随眠为助伴故(答第二问)由随眠故名有随眠。相应随眠通断未断。所缘惟未断心名有随眠(正理五十三(五右)全同)婆沙二十二(二右)亦尔。心能有随眠。随眠之有名有随眠。有随眠即心名有随眠心。有者相应义。于此相应义即含随增助伴二事。
  (十二右)论曰(至)有随眠故。相应缚。所缘缚未断位。并是有随眠而有随增。若相应缚已断位。唯有随眠非随增。现无惑故即非随增而助伴性恒相应故犹有随眠。助伴性者。所谓染污习气即类性谓先来随眠与心俱。今虽断随眠。而所相应心非由道力所断。仍名有随眠。如人前盗贼。今不作其业仍名盗贼。若所缘缚已断非唯不随增亦不名有随眠。何以故。亲疏别故。如是有随眠心有两种。一有染。四部全。修道一分即染污心。二无染心。修道善无记心。有染心亦有二。一随增有随眠心。二不随增有随眠心。若无染心。唯随增有随眠无不随增有随眠心。由是示图曰。
  
  (十二右)颂无明疑邪见。此中见字身形误。长行尔故。阙数故。鲜本。旧论颂疏作身。然本颂及明本并正理。显宗悉作见可知。俱是误形也。
  (十二右)论曰(至)凌懱他故。诸论有次第说而不一同。婆沙四十七(十五左)最后三异此。谓贪瞋慢。余七同此。而于他见起瞋义同前说。杂心论四(十八右)据婆沙(法胜二本无次起说)入论全同谓十使生起造语及瞋两说并同此。显宗二十七(初右)亦全同此论。又正理五十三(七右)
  曰。诸随眠起无定次第。可一切后一切生故。然有一类。烦恼现行前后相牵非无次第。而示三种次。一约一类不善观察。身。边。邪。见取。戒禁。疑。贪慢。瞋。痴如次生。二约一类禀性愚痴。痴。疑。身。边。戒禁。邪。见取。贪。慢。瞋如次生。三云复有于此别立次第举此论颂文述释。而后云。理实烦恼行相无边。以所待缘有差别故。无有决定次第而生。
  (十二左)从此慢后(至)次第起故。入论亦同两说。而彼但云或不云有余。正。显亦但云或。旧论同此。论主欲取后说故示见谛所断等所由。入论。正。显并无所由。宝疏以迷理迷事瞋和会。是虽非理无。今既明十惑生起。故从初约谛。故后师为胜。如是等结释颂如次。故于旧论牒如次第有此结释。然所由文属如次释有余下阙。盖是错乱。
  (十三右)颂说惑具因缘。惑字本颂及明本颂疏如今。正。显作或。详曰。从心作惑为胜。若无惑言此颂是为谁三因。若或字何不言或说。又旧论十五(五左)颂曰惑起。释曰惑者譬如欲随眠。然正理等作或去心。定知音误。有人云。正理等长行顺或字。论意各别者非也。正理颠末无一与此论颂有异故。然彼长行以两义通难故有二或。必非释颂或言以致言也。然此句显有不具三因而惑起。
  (十三右)谓此且据具因缘说。此通妨释第四句。难云。余惑何皆可具三因故通。
  (十三右)如退法根阿罗汉等。麟云。等取不还及离欲异生。此唯托境界力不由余二因。烦恼已断故无未断随眠。意乐清净故无非理作意。
  (十三左)经说为漏(至)四我语取。杂含十八(二左)长含第八(十一左)众集经及第九(初右)十上经并出三漏。四瀑流。四轭。四取。杂含云。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谓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长含标三有漏云欲漏。有漏。无明漏。
  (十三左)有漏上二界唯烦恼除痴。此中唯者是于说言唯。虽体有二缠(【傍】惛掉)今少分属无唯说言烦恼。非唯是烦恼有漏故。正理五十三(十六右)释曰。色无色界虽复亦有惛沉掉举而缠不应依界分别上界缠少。不自在故。由是唯说烦恼。若缠亦依界分别者。则有漏体有五十六。故品类足(云云)。
  (十四右)岂不彼有(至)何故不说。此中有三。初违理失。谓欲界有十缠既说为欲漏。彼上界亦有二缠何不说为有漏。二品类下违教失。亦者示有体。或对彼欲漏摄缠。集异门八(五左)全同品类三今于下依证叙难。
  (十四右)迦湿弥罗(至)不自在故。婆沙四十八(六右)曰。问。何故欲漏。瀑流。轭。取亦摄诸缠有漏等中全不摄彼。有作是说。有漏乃至我语取中亦摄诸缠。品类足说。云何有漏乃至是名有漏。有瀑流轭及我语取亦应摄缠。应作是说。上界缠少。不自在故不说为有漏。乃至我语取欲界虽多而见所断。不具足故不自在故但总说十缠。不别说五部。今且就有漏问答。显余亦如是。此中论主。欲如有作是说可据本论摄一切故。特简别言迦湿弥罗等。
  (十四右)同无记性(至)名有漏义。此中初正答合立所以。后如前下释有名义。
  (十四右)准此三界(至)无明漏。后明无明漏有二。初示出体不说准成。后何缘下明别立由释第七八句。此即初也。谓准此欲漏有漏三界十五部三十一五十二。于无明亦三界十五缠无明自成。又于欲漏有漏。既除无明义准已成立说为无明漏。至言是至理决定义。又鲜本。宝疏并作准各义通。
  (十四左)无明能为诸有本故。光记(二十七左)合十二支无明为初。宝疏辨白。此但痴。十二支无明通用诸烦恼为体。详曰。据体如宝疏有宽狭。若依名义如光记其义有同。由是论九(十左)曰。于宿生中。诸烦恼位至今果熟总谓无明。彼与无明俱时行故。由无明力彼现行故。如说王行。非无导从。王但胜故总云王行(已上)准此文。宝疏斥光非也。
  (十五右)计舍可爱境为清净道故。旧论十五(七左)曰。出家部由舍离可爱尘。修习苦涩为道计应得解脱故。准彼此论脱修习苦涩一句于为清上。莫唯有能为清净道无所为法故。杂心四(十五左)曰。内道粪扫衣等作道想。婆沙四十八(五右)曰。
  内道者如执洗净受持十二杜多功德能证清净(已上)如是诸文一揆。此戒禁答次旧论更有余三取立相。彼曰。欲取及见取者。是在家出家二部斗诤因故立为二取。在家由取五尘故与在家起斗诤。出家由取诸见各不同故与出家起斗诤。此二部取定及定果为解脱道解脱果故。故立二界惑为我言取(已上)正理。显宗。杂心等无有此文。
  (十五右)彼非能取非猛利故。由初因故不别开立。由后因故与余合立。
  (十五左)然契经说(至)应知亦尔。本说未考。集异门足八(三左)具引四轭经。与此全同。其有轭经曰于诸有中有贪有欲等(云云)见轭谓于诸见中见贪见欲等(云云)无明谓于六触处所有执着。无明。无智。随眠。随增是名无明轭。彼唯举经无有解释。问。集异门是六足随一。萨婆多宗根本依据。彼既但举此经以示四轭。何故异彼摄诸烦恼。亦复不别是经部义。已六足中如是故。解云。集异门舍利子造。偏依经说故示此经。与经部不异。后门徒起异见故致别宗。由是正理五十三(十九右)举此二经会为密意说(云云)诸欲中者。旧论曰于欲尘。光记为得。宝疏初释为贪自体非也。后释为五妙欲境冥旧论。
  (十五左)论曰(至)故名微细。此四义本出品类足三(九右)而但名列无释义。入论上(十二右)列释俱有。婆沙五十(二左)外国师四义当国师唯三义阙随逐。杂心四(十二左)亦唯三义。光记初微细义释眠。后三义并释随。宝疏四义总释随眠而破光记。详曰宝师判决尽理。婆沙五十(二左)曰。微细义是随眠义者。欲贪等自性行相俱极微细。入论上(十二左)曰。微细义是随眠义。彼现起时难觉知故。如是总释随眠义。何唯为眼。湛惠云。若准正理如宝疏。然光记非全无理。睡眠行相不易知故。由是微细正释眠义。后三义是随义文自显(已上)今云非也。岂唯眠是难知。然诸烦恼损善品令有情混昧故名眠。此四义非训词释。故宝疏为正。
  (十六右)不作加行(至)故名随缚。是任运起义。不作等二句是也。以任运故难除去。或设等二句是也。而数下二句通上二。正理曰。言随缚者极难离故。入论上曰。随缚义谓随身心相续而转。如空行影水行随。
  由如是义故名随眠。此结四义。然旧论(十五十八左)曰。由此三义者四义误可知。婆沙(五十初左)当国师三义图曰(有六复次)。
  
  外国师四义(正释复次)图曰。
  
  (十六右)稽留有情(至)故名为漏。此中有二。初释颂住义。后或令下释颂流义。此有二义。初约生死流转释流。后由彼下约不净流出释流。诸注未晓。如宝疏尚致总别判误之太矣。由是入论(上十六右)曰。稽留有情久住三界障趣解脱故名为漏。或令流转从有顶天至无间狱故名为漏。或彼相续于六疮门泄过无穷故名为漏(已上)又婆沙四十七(十左)有多义。一留住义。唯令有情留住欲界色无色界。二淹(【傍】渍也)贮(【傍】盛也)义。如湿器中淹贮种子便能生芽。如是有情烦恼器中淹贮业种能生后有。三流派义。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从六处门诸漏流派。四禁持义。如人为他所禁持。故不能随意游适四方。如是有情为烦恼所禁持。故循环诸界诸趣诸生。不得自在趣涅槃界。五?(【傍】眉秘切与魅同也)惑义。如人为鬼之所?惑不应说而说。不应作而作。不应思而思。如是有情为诸烦恼所?惑。故起身语意三种恶行。六醉乱义。如人多饮根茎枝叶花果等酒。便不了应作不应作事无惭无愧颠倒放逸。如是有情饮烦恼酒不了应作不应作事无惭无愧颠倒放逸。声论者说。阿萨腊缚者。萨腊缚是流义。阿是分齐义。如言天雨阿波吒梨。或施财食。阿旃荼罗阿言显此。乃至彼义如是。烦恼流转有情乃至有顶故名为漏(已上)。
  (十六右)极漂善品故名暴流。入论(上十六左)曰。漂夺一切有情胜事故名暴流。如水暴流。杂心四(十五左)云漂众生。成实十二(初左)曰。以能漂没故名为流(旧译暴流为流也)婆沙四十八(初左)一漂激义。谓诸烦恼等漂激有情。令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二腾注义。谓诸烦恼等腾注有情。令于界趣生生死流转。三坠溺义。谓诸烦恼等坠溺有情。令于界趣生生死流转。
  (十六右)和合有情故名为轭。婆沙四十八(二左)曰。和合义是轭义。谓诸有情。为四暴流所漂溺已复为四轭和合系碍。便能荷担生死重苦。如牵摇牛置之辕轭勒以鞦鞅能挽重担。故一切处说暴流已即便说轭义相邻故。
  (十六右)能为依执故名为取。杂心四(十五左)云。执受义是取义。显宗二十七(七右)云。执取彼彼自体名取。旧论(十五九右)曰。因此众生取欲等及生生具故说名趣。准彼二论。此四取惑为依因执取欲见等故名取。与执取之依因故云依执。光四解并穿空。宝疏云执取三有自体亦未可也。又入论下(初左)曰。薪义是取义。能令业火炽然相续而生长故。如有薪故火得炽然。如是有烦恼故有情业得生长。又猛利义是取义。或缠裹义是取义。如蚕处茧自缠而死。如是有情四取所缠流转生死丧失惠命。婆沙四十八(三左)同入论。
  (十六右)若善释者应作是言。光记云叙经部解。宝疏云论主解。详曰。论主依经部意如是释名。应不有经部如是全释。
  (十六右)诸境界中(至)说名为漏。旧论云六尘中。烦恼不绝言相续。非谓依身。不谓种子。正理五十三(二十一左)破曰。即我宗说由彼相续于六疮门泄过无穷故名为漏。非离诸漏有别相续。由彼势力于境泄过。即诸烦恼或总或别流注不绝得相续名。说于六疮门即说于六境彼言不绝。即我无穷与我何殊独言彼善。今弹云。汝是三义。我是一义。又汝六根。我是六境。又汝流义。我即相续不绝义。岂为是同。
  若势增上(至)难违拒故。旧论曰。过量猛疾故说此惑名暴河。正理破曰。即我宗言极漂善品。与我何别彼独善哉。今弹云。漂夺义与势增上义何可不同。于中势增上义亲暴流名。
  (十六左)于现行时(至)故名为轭。于现行中非极与数起两义。正理破云。此与理违。于现行时若非增上何能令与种种苦合。如何可说彼释为善(今弹。谁言非增上。但是言非极也)又诸善法数数现行亦令有情与众苦合。应与烦恼俱立轭名。若言我释亦同此过。此唯非理。我说烦恼由发业门有此能故(弹云。善法亦由发业门有此能。故汝破却招自害)。
  执欲等故说名为取。此如次上(十五左)引经释。旧论曰。能取欲等故。取所生故。能生取故故名为取。彼三由。此但一义。正理破曰。所释取义亦与理违。谓若取名唯因爱者。说取缘有义如何成。应但说言爱缘有。又如前际后际业缘亦应通摄一切烦恼。如缘起中已广思择。今弹云。从三受生欲色无色三爱故说受缘爱。从欣受爱起欲等取。故说爱缘取。由取为缘积集种种招后有业。故说取缘有。欲色无色三爱为爱。欲等之取名取。同爱为体然其行相各别。何妨因果。又如前际后际业缘唯是欲贪必无违理。

俱舍论法义卷第二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