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卷第九

佛果义

  问。小乘教意何释佛果耶。答。章云若小乘佛果。唯是无常。不说本性功德故。如佛性论云。小乘无性德佛性。但有修得故也付之。小乘教意。何佛果功德唯是无常。无本性功德耶。见章上文。以戒定惠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为佛果功德。是则三世常恒法也。但不可限无常一义。况佛性论。望真如法性功德之。无性德佛性也。非不愿五分法身功德也答。于五分法身功德者。前佛后佛无替。虽以其化用名属三世诸佛功德故。犹是无常一义也。佛性论意。又以如此耳。
  章云。若依小乘佛果唯是无常。以不说本性功德故。如佛性论云。小乘无性德佛性。但有修德故也(文)。
  佛果义私记云(药师寺义圣律师撰宽平三年记之)。问。就常无常义。且小乘意。何故云佛果唯无常耶。答。小乘教中。未说本性功德故。云唯无常也。故五教云。若小乘佛果唯是无常。以不说本性功德故(云云)。问。其本性功德者何物。答。本觉本有功德也。意云。小乘教中。未说本觉本有功德故。云佛果唯无常也。问。若尔有所依文耶。答。尔有。故所五教云。如佛性论云。小乘性德佛性者。本觉佛性也。小乘教中。不说本觉佛性故。曰无性佛性也。言修得者。修得佛性也。佛性论第一云。若毗昙萨婆多等论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德。但有修得性(云云)。
  佛性论第一云(天亲菩萨。陈三藏法师真谛译)复次佛性有无成破立义。应知。破有三种。一破小乘执。二破外道执。三破菩萨执。初破小乘执者。佛为小乘人说有。众生不住于性不般涅槃故。于生疑起不信心。释曰。所以众生疑者。由佛说故。小乘诸部解不同。若依别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解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者。即大涅槃。若依毗昙萨婆多等诸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德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别众生凡有三种。一定无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阐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无。若修得即得。不修不得。是贤善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即三乘人。一声闻位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独觉位世法以上。即得佛性。三菩萨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得于佛性。所以然者。如经说有众生不住于性。永无涅槃故。又可余说。佛十力中。性力所照。众生境界。有种种性。乃至粗妙等界不同故称性力。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有性无性异故。有佛性者。即修种种妙行。无佛性者。则起种种粗恶。是故学小乘人。见此亦说。皆有道理。未知何者为定故起心(云云)。
  私云。余文段无用故略之毕。
  问。始教大乘意。法身并修生功德。俱通常无常可云耶。答。俱通常无常(见)付之法身凝然常住理性也。何可云通无常耶。次修生功德者。报应二身也。何可云常也耶。
  章云(次下记之)。
  问。庄严论中。自性无间相续。三佛性常无常中何也可云耶。答。俱常也(文)付之自性是理法身故。常云事可然也。无间相续者。修生有为法也。此二佛性。无常可云也。何三佛性俱常判也。
  章云。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无常。以离不离故。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从因生故是有为。无漏故亦得是常。佛无间断故。相续起故。庄严论云。自性无间相续。三佛俱常住等(文)。
  私记云。问。就始教义。三身俱通常无常意何耶。答。且约法身者。以是自性凝然常故。是常也。以有离不离义故。是无常也。若约自他受用变化身者。从因生故。是有为也。无漏故是无常也。以不闻断相续起故。是常也。故章云。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无常。以离不离故。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从因生故是有为。无漏故亦得是常。以无间断故。相续起故(文)言修生功德者。自他受用变化身也。定知无常。以离不离故者。如来藏在缠之时。犹不离染故曰不离也。出离之时。已离妄染故曰离也。由此二义。受是不定故。故曰亦无常也。故控玄记第十二云。三离不离无常。约圆成性。以在缠时名不离垢。出障离时名为离垢。约斯不定名为无常。具如中边论及佛性等说(云云)。
  问。三身通常无常者。有所依文耶。答。尔有始何文答。五教引证云。庄严论云。自性无间相续。三佛俱常住等(云云)。
  章云。理法身是自性常也。智法身是不断常也。应化二身相续常也。自性常者。即凝然常也。最胜第二亦说。法身常。应化二身通常无常也(具三身义文)。
  后古记下引成论云。常有三种。一本性常。谓自性身。本来性常住故。二不断常。谓受用身。恒受法乐无间断故。三相续常。谓变化没已后。现化无尽故。故说三佛俱常住等(文)。
  最胜王经第二云。如是三身。以有义故而说于常。以有义故说于无常。化身者。恒转法轮处处随缘方便相续不断绝故。是故说常。非是本故。具云本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应身者从无始末相续不断。一切诸法不共之法。能摄持故。众生无尽。用亦无尽。是故说常。非是本故。以具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法身者。非是行法无有异相。是根本故。犹如虚空。是故说常(文)。
  问。终教意。修生功德。通常无常二义可云耶。答。章云。通二义也付之。设虽终教意也。何以修生功德可云常住耶。偏可云无常也。如何。
  章云(如下记之)。
  问。终教总说门意。法身功德。通常无常可云耶。答。章云。通二义也付之。法身常住法也何可云通无常耶。
  章云(如下记之)。
  问。终教意。于佛果位。具常无常等四句可有云耶。答。章云。有之(文)付之。何可有此四句不同耶。何况文云此非四句(文)如何。
  章云。若依终教有二义。先别明后总说。别中。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一得以后同真如故。何以故。本从真流故。无明已尽还归真谛故。梁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等。宝性起信论等。盛立此义。如彼应知。又智论云。萨婆若智与三世合。何以故。过去世等是虚妄是生灭。萨婆若云是实法。非生灭故。解云。萨婆若此云一切智。即知佛地圆智同真如故。非生灭也。又摄论云。犹如虚空遍满一切色际。无生住灭变异。如来智亦尔。遍一切所知。无倒无变异等。是故。当知。非直无间断故以为常。亦则同真如不变常也。法身是常。以随缘时不变自性故。亦是无常。以随染赴机故。何以故。以诸功德并同真。是故起用唯是真作故。起信中。报化属真如用大摄。又彼论云。众生心净法身影现等。又云。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谓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乃至广说。总说者。由此法身随缘义故。是故功德差别得成。由不变义故。是故功德无不即真。以举体随缘全相不变。二义镕融无障碍故。是故佛果即常无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随义应知(文)。
  佛果义私记云。问。就终教义别说门意何耶。答。此门意别云说三身常无常义故。云别说门也。问。除法身亦应化二身。通常无常如何耶。答。应化二身。以今此修生故。是无常也。还至源而同本觉真如现故。是常也。故章云。别中修生功德是无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一得以后同真如故(云云)尔修生功德者。即应化二身也。自受用身。亦收尽应身也。问。何故立还至源而同本觉理时常。答。应化二身。本自真如流故。无明断尽时。还归真如理体。所以云常也。故章云。何以故。本从真流故。无明已尽。还归真体故(云云)。问。以何□本从真如流故。无明断尽。还归真如理体。答。章云。梁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此法身等。宝性论起信论等。盛立此义。如彼应知。言梁摄论者。指第十三卷(流字作生字也)。问。还归本觉真如理体故。如何云常耶。答。本觉理是不变常住故。始觉智亦同本觉时常也。问。若尔是应化。又说常文耶。答。尔有智度论摄论如是说。问。且智度论文如何耶。答。智度论云。萨婆若不与三世合。何以故。过去世等。是虚妄是生灭。萨婆若是实法。非生灭故(云云)章云。萨婆若此云一切智。即知佛性同智同真如故。非生灭也(云云)重云。佛果同智同本觉真如理故。非生灭(云云)言不生灭常云トナリ。问。摄论文如何耶。答。其论云。犹如虚空遍满一切色际。无生住灭变异。如来智亦尔。遍一切处□无倒无变异等(云云)章云。是故当知。非直无间断故以为常。亦则同真如不变常也(云云)意云。依此者。应化二身。非直无间故以为常。亦则同真如不变常故。诸为常云也。问。法身佛通常无常如何耶。答。法身佛。随无明缘成六道生死。流转法时。不变其自性故。是常也。以随无明染缘起时。所被机故。是无常也。言法身者。理法身也。故章云。法身是常。以随缘时不变自性故。亦是无常。以随染赴机故(云云)。问。何故云尔答。章云。问。何以故。以诸功德。更并同真如。是故起用唯是真作(云云)意云。修生功德。以既并同真如理体故。是故所起之应化用。唯是真如随缘所成也问。何以知应化用是真如随缘所成耶答。章引起信论三处文也问。其文如何耶答。章云。起信中报化二身。属真如用大摄。又彼论云。众生心净法身影现等。又复以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离。谓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乃至广说(云云)问。何云用大答。应化二身是用大问。何故应化二身云用大答。应化二身。是真如用大也。于大有三大。即体大相大用大也。体大者。真如理也。相大者。真如之所有恒沙之万德也。用大者。应化二身也。过于此三而无大之物故云大也问。此三宝中何摄耶。答。法宝摄也。故起信论疏云。以用大中。辨佛受用变化二身。是故体相二大。自是法身。属法宝摄。以彼用大依体相起(云云)。问。何云智净相耶。答。智者始觉智也。净者离染。同于本觉也。又智即净故云智净也。又皆净之相故。云智净相也。故起信论别记云。智者始智也。净者离染。同本觉。此中有智之净。为智即净也(云云)又疏云。其智净相者。明本觉随染还净之相(云云)。问。何云不思议相。答。果德化用故为业。非下地所测量故。名不思议也。明还净本觉业用之相故。名不思议业相也。不思议之业。及不思议即业故。名不思议业。不思议业之相故。名不思议业相也。故别记云。不思议业者。果德化用故。故名为业。非下地测量故。不思议也。此中亦有不思之业。及不思即业等。可知也(云云)。问。总说门意如何耶。答。此门意。总说佛果常无常义故。云总说门也。意云。别别不明三身常无常义。而唯总说常无常义故。名总门也问。尔其佛果通常无常如何耶答。由法身随缘义故。是无常也。由法身不变义故。是事也。问。尔佛果唯有亦常亦无常。而无非常非无常义耶。答。佛果具足常无常等四句。又不具足也。故章总说者。由此法身随缘义故。是故功德差别得成。由不变义故。是故功德无不即真如。以举体随缘。全相不变二义镕融。无障碍故。是故佛果。即常即无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随缘应知(云云)案云功德差别得成者。由此身随缘义故。应化差别果得成。是故三身皆是无常。言功德无不即真如者。由法身不变义故。应化二身。皆是无不真如法身。是故三身皆是常。问。其佛果具常等四句如何耶。答。随缘义故是无常。不变故是常。随缘不变二义故。是亦常亦无常也。绝言离相义。是亦非常。亦非无常也。问。或非具足四句(云云)意如何耶。答。此非四句。是俱绝上所得四句故云。问。何故俱绝四句。答。约诸缘起法。不可说是常。由彼举体即是无常故也。亦不可说其无常。由此举体即彼常法故。是故文曰非四句。随义应知也(师说)。问。章文问。若尔如何得说非一异也者。此意问何耶。答。此意云。随缘不变二义镕融无障碍者。若尔如何理智得说非一异等。问。章文答云。若始教中。以真如遍故。智证真如故非异也。有为无为不同故非一也者。此答意何。答。此说非一非异。始教终教意别也。今此答始教意也。此始教义意云。能证所不相离故。是非异也。智是有为。理是无为故非一也云。问。章文。若终教中功德有二义。一缘起现前义。以三无数劫功德不虚故。二无自性义。以离真如无自体故。此中初义。与法身随缘。后义与法身不变。是非异门。以是举体全收故。又此初义与不变。后义与随缘。是非一门。以义差别故。是则不动非异明非一也者。此文意如何。答。今此答是终教意也。终教意云。功德有二义。一缘起现前义二无自性义也。初缘起现前义。与法身随缘义故。是理智非异也。复无自性义。与法身不变义故。是理智非一也云。问。何云缘起现前义。云无自性义。答。始觉智三无数劫加行之功不虚故。十地究竟方得果。既是因缘所生之果故。缘起现前义。即是修生义也。始觉智是熏真如之所流法。而更无别体故。名无自性义。即是修生义也(文)。
  问。始教大乘意。真如与智非一非异也可云耶。答。章云。非一非异也(文)付之。非一义可然也。非异义不明。凡始教意者。真如是凝然理也。智非理也。有为无为异。能证所证水火也异也可云也。何判非异耶。
  问。终教大乘意。于功德缘起现前无自性有二义(文)尔者此二门非一非异也可云耶。答。章云。非一非异(文)付之。何判非一非异耶。
  已上二条论议释。以上记之了。
  问。顿教心□□法身功□耶。答。章云。若依顿教。以离念故。亦唯一实身。平等平等不可说有功德。乃对。若寄言显者。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至云。一切诸佛身。唯是法身。如是准之(云云)付之。涅槃经。吾今此身即是法身说者。是可终教等心也。若依顿教者。何云吾此身耶。又云。经云者。是华严经说欤。是又可圆教说如何。
  章云。若依顿教。以相尽离念故。知唯一实法身。平等平等不可说有功德差别。亦不可说常与无常。若寄言显者。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如是准之(文)。
  私记云。问。顿教心。三身佛若常若无常欤。答云。顿教意。八相尽离念故。唯一自性身。更不可说有功德差别相。又不可说常无常义。若寄言显者。一切诸佛身。唯是自性法身也。故章云。若依顿教○又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云云)经者。起信论疏指涅槃经也(文)。
  问。圆教意□□佛果功德。尔者约用常无常四句何判云耶。答。章云。通三世间等一切起故。具常等四句(文)付之。付用虽通三世间。何可云有常无常等四耶。
  章云(如下记。云云)。
  问。约德常无常等四句分别时。俱句常无常。非句非常非无常故。何释之耶。答。本有修生故。常无常俱句也。修生本有。非常非无常非也释(见)付之。何以本有修生。为常无常故耶。次何又以修生本有。为判非常非无常故耶。
  章云(下记之也)。
  问。约体何判常无常义耶。答。章云。以不可说为常。与阿含相应故无常也(文)付之。设虽不可说也。何判常耶。次虽阿含相应。何可无常也耶。
  章云。若约圆教。佛果常等义有三说。一约用。佛果既通三世间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四句。二约德。佛果既具四义。谓一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圆融无碍备无边德。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四义。思之可见。三约体亦通四句。谓此经可以不可说为显故是常。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二义无碍故俱有。随缘起际故俱非。此上三义。若体乃至用即俱有。以融摄无碍故。皆有常等无碍也。思之(文)。
  十玄章私记上卷云。问。修生修显因果别四句方何。答。一唯修生。谓信等善根。本无今有故。二唯本有。谓真如正功德故。三本有修生。谓如来待了因。本隐今显故。四修生本有。谓无分别智。内证真如实法一相(云云)。
  寻云。十玄章。修生本有等四句者。佛果义修生本有等四句同欤。将异欤如何答。
  指事云。意二。约德佛至常等四句者。一无常修生故。二常本有故。三俱二义双现前故。四非俱谓非常修生故。非无常本有故(文)。
  起信别记云。净分缘起中有四句。一本有。谓真如门。二修生本有。谓本觉。以对治得成故。三本有修生。谓无分别智。是本觉染所成故。四修生本有谓始觉智。本无今有。此四义同一缘起。随举一门无不全收。准之(文)。
  佛果义私记云。问。圆教意。佛果若常若无常耶。答。此有三说。一约用。明常无常义。二约德。明常无常义。三约体。明常无常义。问。且约用明常无常云意何耶。答。章云。一约用。佛果既通三世间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四句(云云)此说约用大而说也。问。其常等四句如何耶。答。一常恒顺法界无间断故。二无常随世间现故。三俱二义俱现前故。四非俱随取一不得故。又缘起无性故。出指事也。问。约德明常无常义云意何耶。答。章云。二约德佛果现具四义。谓一修生。二本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圆融无碍无边德。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四义。思之可见(云云)此说约相大而说也。问。佛果通常等四句何耶。答。一无常修生故。二常本有故。三俱双现前故。四非俱谓非常修生故。非无常本有故。出指事也。问。约体明常无常义云何耶。答。章云。三约体亦通四句。谓此经中。以不可说为显故是常。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二义无碍故俱有。随缘起际故俱非。此上三义。若体即俱体。乃至用即俱用。以融摄无碍故。皆常等无碍。思之(云云)。
  此约体而说也。问。此四句意何耶。答。初句言谓此中以不可说为显故是常者。意云。果海唯佛与佛所知。而因人发言。不可显其实体故。是常云。第二句言与阿含相应故是无常者。意云。显普贤因门。即与阿含相应十佛德用之体义故。是无常云。言阿含者。此云教也。此言无常。非是如彼三乘教所得双时。变化名为无常。此常言说故云无常也。又说云。此但修生义边。名为常耳。第三句言二义无碍故故俱有者。意云。常无常无无碍故。曰俱有也。第四句言随缘起际故俱非者。定一云随真如实际。言语道断。不可说常无常故。云随缘起实际故俱非也。问曰。此上三义。若体即俱体。乃至用即俱用等云意如何。答。此意云。据此用相体。各有四句。若言用时俱成用义。所以显此用四句中。其相四句休四句相摄入故。为用四句也。据自余相体四句。而互相摄入。亦复尔也。皆有常等无碍云(文)。
  问。小乘教并始教引小门意。佛相者几可云耶。答。章云。三十二相也(文)付之。佛相者。唯限三十二相。不增减耶。
  章云。二明相好者。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实法也。若三乘中。或亦但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之相也。仍即空是相义。如金刚槃若经对法论云说。此初始教引小说也。或约报身说八万四千相。普贤实德。此约直至及终教等说(文)。
  私记云问○答。章云。若依小乘○是实德法也(云云)。
  案云。今小乘说相好。望始教大乘相好而见时。即是化身相好也。问。始教意何耶。答。章云。若三乘中。或亦但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之相。何即空是相义。如金刚般若经于对法论等说。此约始教引小说也(云云)。问云。金刚般若经文如何耶。答。金刚般若经云。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云云)对法论等文。可准知之。
  问。化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者。应身法身具几相好。答。应身法身。亦同化身也。故章下文说。实报身及法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意云。此上并约始教说(云云)。问。终教意。佛具几相好耶。答。终教意。说报身具八万四千相好也。又说法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故章云。或约报身说八万四千相。普贤实德。此约直进及终教等说(云云)又下云。摄论中说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德摄也(云云)言直进者。是三乘中可云也。今上所明八万四千相好者。是彼三乘菩萨所被教也。
  问。始教直至门与终教同。报身佛者。具八万四千相好可云耶。答。章云。同具(文)付之。俱具之者。始终二教差别难判耶。
  章云(以下记之)。
  问。三乘教。化身佛修三十二相业可云耶。答。章云。修云也付之。三十二相业因者。万善行也。此偏付实报身。修其因可云耶。何可云化身修相好业耶。
  章云。问。何故智论等。于此化身辨金锵马麦等往业所到。三十二相等。亦各出因耶。答。为引二乘。同下而说。现业果不亡故。圣道断惑非灭报故。如罗汉餐沙。金锵等亦尔。小乘以为实。始教即空说。以是方便故。如大乘方便经说。其相好出因有二义。一亦是方便。为引二乘。即于此身。亦示胜因果。以实报身非彼见故。二此等亦即是实报相。垂在化中显现故。得出因也(文)。
  私记云。问。章文问。何故智论等。于中化身金锵马麦等往业所到。三十二相等。亦各出因耶。此问意何耶。答。三十二相因。是其万行之报也。此约实报身。即成其因。是约化身而得说三十二相因耶云。故言三十二相等亦出各因耶。问。章文答别问云。为引二乘同下而既。业果不亡故。圣道断惑非灭报故。如罗汉餐沙。金锵等亦尔。小乘以为实。始教即空说。以是方便故。如大乘方便经说。其相好出因有二义。一亦是方便力引二乘。即于此身示胜因果。以实报身非彼见故。二此等即是实报相。垂在化中显现故。得出因也(云云)此答意如何耶。答。智论辨金锵马麦等往昔虚报。为引二乘。同下而说。现业果不亡故也。意圣道显惑云。不灭虚报。此小乘为实。始教即空说。以是方便故。如大乘方便经说。其相好出因有二义。一亦是方便。为引二乘。即于此化身。示胜因果。以实报身。非彼二乘见故。二此等亦即是实报身之相好。于业化身中。而显现故。得出相好因云问。以方便故者意何答。此意说。据理实说。可言唯自受用身。修万行因。即得三十二相果。然今为显非但自受用身修因得三十二相果。亦此化身修万行因得此三十二相果故。于化身出相好因云。
  问。摄论心。以三十二相法身功德摄也可云耶。答。法身功德摄也(文)付之。道理不明。何以三十二相。可云入法身功德摄耶。
  章云问。何故摄论中。说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德摄也。答。此亦有二义。为回二义。方便渐说。真实法身。恐彼难信故。以此等功德。现为法身。令易信受。以现见故。二彼功德法为法身故。摄在彼中也。此上并约始教。又三十二等。即无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约终教说(文)。
  私记云问。何故摄论中。说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德摄耶。答。此亦有二义。一为回二乘方便渐说。真实法身。恐彼难信故。以此等功德。为法身令易信受。以现见故。二彼以功德法为法身故。摄在彼中也。此上并约始教说也。又三十二相等即无性故。亦即是真如法身。此约终教说(已上章问答)问。就终教义。三十二相等。即无性故云意何耶答。此意云。三十二相等。即其真如法身上所现实德故。此即空义。乃名三十二相故。言无性故也问。何故真如法身上所现云三十二相名法身答。所被机由难信。彼真实法身故。但现能依功德法。而名法身也(文)。
  问。顿教意。佛具几相好可云耶(云云)。
  章云问。顿教意。佛具几相好耶。答。顿教意无明说。今谓可云顿教意。说约报身有八万四千相好。问。何者尔。答。章文云。或约报身说八万四千相。并是实德。此约直至及终教等说(云云)言等者。等取顿教也。以此得知等也(文)。
  问。章中引观佛三昧经说。释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尔者云何释成之耶。答。章云。佛生人间。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说三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好等(云云)付之今此示同人故。说三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云事不明。佛三十二相处。正明圆异轮王相故。可云胜人相故。说三十二相也。又示同诸天。可云说八十种好也。何今此相配释此耶。
  章云。若依一乘。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所以说十者。欲显无尽故。如相海品说。又观佛三昧经中。约此三宗。分佛相好。以为三段。彼经云。略中之略者。我今为此时会大众及净饭王。略说相好。佛生人间。示同人事。同人相故。三十二相。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诸妙相好。佛实相好。我初成道。摩伽陀国寂灭道场。为普贤贤首等诸大菩萨。于杂华经。已广分别。解云。此中三十二相等。当略中之略。为人天二乘等。即当初也。八万四千等。义当但是略。为三乘菩萨等。当次也。佛实相好。如杂花说者。义当广说。即是指华严相海品说。此亦说一乘别教相。即当终也。以杂华即华严故。余义可知(文)。
  探玄记第十五云。依观佛三昧经有三类。一略中略。有三十二相。二略说。有八万四千相。三广说。有无量说。如杂花经中。为普贤贤首等说。解云。杂花经即华严异名。此品中十莲华藏世界。广说相名无量也。此之中。初唯小乘。以兼前为三乘。后具别为一乘。又初唯地前见。以唯地上见。后通五位见。又初唯化以报身。后十身相(文)。
  里付云。
  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文)。
  据终教中。亦有此等说。故曰约直至及终教等说也。言等者。取顿教也问。何教说八万四千相好答。观佛三昧经如是说也。然绍法师云。此四善根位。能化身所具之相好也(文)。
  写本云。
  正治元年七月十一日。于仁和寺菩提院。古人先师抄出论义勘文私记等书。令并今案论义。少少抄之。华严学者东大寺圣诠大法师
  问。以法华经付属谁人耶。答(云云)进云。智论第一百云。付属喜王菩萨(文)付之见法华文。付属药王菩萨(文)今何付属喜王菩萨判耶。
  智论第一百云问曰。若尔者。法华经诸会方等经。何以属药王诸菩萨等答曰。有人言。是时佛说甚深难信之法。声闻人不在(文)。
  私云。此智论文。探玄记第二卷引之也。

  今写本云。
  宝治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午时许。于高山寺草庵书写了。
  抑此抄物。先师东大寺林观房法眼御抄也。为高山寺寺物所被书写留也。厌分疏之间。拭老眼。如形令驰笔毕。定其体难见别欤。大善老阴非人性鑁(生年六十四)
  文永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于仁和寺常乐院书写之了。佛子圣严之(生年二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