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乘玄问答第七(涅槃义玄第三下)

  问。付涅槃名有翻无翻二家分也。尔大师取何说成之耶。
  问。付涅槃名有翻义。尔相待绝待涅槃俱可翻之耶。
  问。有人意云。涅槃体者是法身之义。大师许之耶。问。修成涅槃以何为体耶。
  问。就性净方便二涅槃。且性净涅槃可有万德耶。
  问。付涅槃三德且显三业自在故。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尔以何德显口业意业耶。
  问。付三德四义。且第三义意法身依何义立之耶。
  问。涅槃名灭度。尔何释其义耶。
  问。付五住断位且菩萨何位断尽见一处住地耶(又方)。
  问。欲爱·色爱·有爱三种住地同至初地初心断尽之欤。为当地前次第断尽欤。
  问。菩萨何位断尽四住烦恼耶(又方)。
  问。宗家意地前菩萨可断无明住地耶。
  问。地前为分段初地以上为变易(云云)引何文证之耶。
  问。直往菩萨何位受变易身欤。
  问。回小入大菩萨从初发心受变易果(云云)。尔夫回心已前不受之欤。
  问。胜鬘经中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云云)尔此不愚法人通利钝云者欤。
  问。付三修八倒义且我无我义如何释之耶。
  问。付三修八倒义且具足言时有四修八修(云云)尔者经但明三修六修者有所除欤。
  问。果上四倒正迷佛果常·乐傍迷生死无常·苦(云云)尔解常之解兼可解无常耶。
  问。前倒后倒各有四倒。尔者后倒是见惑所摄耶。
  问。于生死法起几颠倒耶。
  问。内凡已上起生死四倒耶。
  问。学人所起八倒者为是界内见思所摄为是界外无明耶。
  问。付六修明真俗观。何可云之耶。
  问。付六修云通皆真俗观。若广论八修时。其净不净亦同云耶。
  问。于菩萨位为起八倒为当何。

  大乘玄问答第七(涅槃义玄卷第三下)

  问。付涅槃名有翻无翻二家分也。尔大师取何说成之耶。
  答。今同有翻第六家(云云)问。彼义一向云有翻。今意。相待涅槃有翻。绝待涅槃不可翻也。所明既不同。何云同有翻耶。
  答。且约相待一边同云欤。又今虽有两义。总言之者。涅槃有翻名云义也。故于有翻无翻之二家且有翻义云也。
  玄云。涅槃有二家。一云有翻。二云无翻。无翻有四家○有翻六家○六云。灭度若言涅槃不翻者。汉地众生应无利益。二者大本云。大觉世尊将欲涅槃。六卷当此文处云。大牟尼尊今当灭度。经既有翻。云何不翻。今同有翻。第六家但彼一向有翻。今明相待涅槃有翻绝待涅槃不可翻也(文)(六卷者六卷泥涅经也)。
  问。二故俱不明。初云无翻者。汉地众生应无利益者。诸经咒法多不翻之。岂于汉地无利益耶。次就文证又不明。夫同本异译不同不可必正翻其语。即此文中上句云大觉世尊云大牟尼尊。非是正翻。若正梵汉相对者。牟尼应翻寂也。觉者当佛陀。故知大觉言非翻牟尼语。但可梵文具列名。六卷略不举佛陀名。大本不翻牟尼也。上句既非翻名。何以之证下句有翻耶。答。初理证意者。若全不可翻者。汉土既无名言。亦应无义。名义俱无者。何所益耶。况持不翻者。只是译者恐减利益存多含之梵语耳。非谓无翻也。次文证者正翻傍翻分也。翻牟尼为觉是傍翻也。今总证有翻义(思之)。
  问。付涅槃名有翻义。尔相待绝待涅槃俱可翻之耶。答。相待涅槃有翻。绝待涅槃不可翻也(文)问。相待绝待虽其义别至立涅槃名者其既同者乎。若许有翻名者。绝待之上涅槃称且可得翻。若言绝待故不可翻者。亦不可与涅槃名。若强与涅槃名者。亦可翻涅槃名耶。
  答。是一往释欤。故绝待中不待空。绝待妙等并以存汉语。涅槃例之可齐。然言不可翻者。既是绝待故名涅槃者是强名也。既是强名。何定存有翻。故云不可翻耳。
  问。有人意云。涅槃者是法身之义。大师许之耶。答。今明。不然(云云)问。昔凡位心识成今法身。即此法身是万德涅槃之体也。此义与大师所释无异。今何破之耶。
  答。玄云。今明。不然以用为体。不及涅槃体。今以中道正法为涅槃○性净涅槃体者。正法中道为体。修成涅槃以万德为体。然至论其体但以正法中道为二涅槃体(云云)。
  玄云。有人言。涅槃体者法身是也。寻此法身更非远物。即昔神明成今法身。神明既是生死万累之体。法身亦是涅槃万德之体(文)。
  又云。今明。性净涅槃。是如来藏本有佛性显为法身亦名涅槃。方便净涅槃。是万德上无累称为灭度。故二涅槃各别。然穷论只是正法中道为体○若言万德体故明性净涅槃有万德亦得(云云)。
  问。修成涅槃以何为体耶。答。以万德为体。又以正法中道为体也。问。虽有二义且云正法中道义不明。夫正法中道是性净涅槃体也。修成涅槃且以中道为体者。性净方便相滥。正法修成难辨。然何与性净涅槃同以正法中道为体耶。答(文如上)。
  问。付性净方便二涅槃且性净涅槃可有万德耶。答。玄云。有二释。一云。有万德。今明。无万德(云云)。
  问。性净涅槃亦名本有涅槃依胜鬘·起信等经论之所说。如来藏中具过恒河沙性得法门。专可云有万德。依之净影大师所释。具过恒沙净法满足(云云)今依何道理云无万德耶。答夫性净涅槃者亦名正法涅槃即以正法中道理为其体。但以平等一味性名其德故不如方便涅槃有万德之相云也。但经论中说性净法门中有恒沙功德者。约万德之体为论也。故玄文云。今明无万德但以平等一味为正法涅槃。若言万德故明性净涅槃有万德亦得(云云)(犹可劬劳之)又云。涅槃有二种性净涅槃·方便净涅槃。亦名本有涅槃·始有涅槃。亦名正法涅槃·修成涅槃。别而为论。性净涅槃体者。正法中道为体。修成涅槃以万德为体。然至论其体但以正法中道为二涅槃体(文)。
  问。付涅槃三德且显三业自在故。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尔以何德显口业意业耶。答具般若故口业自在。有解脱故意业自在(云云)问。般若是智慧内朗。正是意业自在也解脱者无累之德。其相当无碍辨之德。正可显口业自在也。答。其义亦可许之。然说法除疑之用正在智慧德。烦恼覆心不得解脱故解脱德显意业义胜也。
  玄云。所以三德为涅槃者略有四义○二者欲显如来三业自在。有法身故身业自在。具般若故口业自在。有解脱故意业自在(文)。
  问。付三德四义。且第三义意。法身依何义立之耶。答。无感不应名法身(云云)问。无福不备。名法身可云也。既云无境不照名为般若。云无累不尽体解脱(云云)既尽累又可备德。德有福智。智是般若也。福当法身。其义决然也。今言无感不应者。偏论化用不明自德。其义似缺减。云何可成之耶。又法身者正可当法性身。何今论应用耶。
  答。无感不应者。显佛身本即当福德也。但虽举应用。意显感应之本。依法身起应用。总言无感不应。非唯取其迹也。若但迹者。应迹各别也。何得云无感不应耶。故知总取本迹云并应云即名法身耳。
  问。涅槃名灭度。尔何释其义耶。答。玄云。今明。因灭果度。亦明。小乘言灭。今过小灭故言灭度。又凡夫灭而更生。今是永灭讫(文。此有三解也)问。生死因无常故云灭者。果亦无常。何不云灭耶。若尔亦应云因度果灭俱灭俱度。例如破成实师法灭人度义耶。次小乘亦名灭度。如法花明。昔小执云。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述昔小教了。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云云)岂以过小灭而名灭度哉。付第三义云灭云度。其义无异。云灭度时何异凡夫灭耶(义章可见)。
  答。因灭果度者。经云度脱苦众生云未度者令度。如此等多就苦果明度也。言断惑证灭者多就烦恼论之。故今且云因灭果度欤(经云。灭除烦恼涅槃云云)。
  次云。今过小灭故言灭度者。大乘灭度有此义耳。若小乘灭度者。但依余义此有何妨耶。次云。今是永灭说者。重置度言。意显永灭故。虽灭之与度其义全同。更以重言显其别义有何疑难耶。况灭者是灭亡义。度者乃过度谓也。凡夫灭而更生。故灭义短也。无学灭而永不归。故灭义乃长也。过度者谓灭之弥长耳。问。付五住断位且菩萨何位断尽见一处住地耶。
  答。十解断尽(云云)问。十信位名善趣菩萨。已于十信位离恶趣生。即可尽见谛烦恼。与小乘初果齐。如何至十住位方断尽之耶(十解者即方便也)。
  答。菩萨从初心专大悲利物行不乐求疾灭。而修行增进时。自然断道起耳。不增强勤励断道。故断惑迟晚。非是道劣不及二乘断惑耳。玄云。今明。十信伏见一处住地。十解断尽证人无我解(文)。
  问。菩萨何位断尽见惑耶。答。今明。十信伏见一处住地。十解断尽(文)问。凡夫我相障于初地断之。四地断身见。六地除二我(见义章)故知见惑断位非一时遥及地上。而何云十解位尽之耶。答。地上断见惑者。应是习气之障故。宝窟云。若此四住起正使者。若治断时无明不必断。论其习气。要断无明尽习气方尽(云云)玄云。十解断尽证人无我解(云云)宁至十地方始证人无我耶。
  问。欲爱·色爱·有爱三种住地同至初地初心断尽之欤。为当于地前十行等位次第断尽欤。答(云云)问。若至初地初心同时断尽者。所受生有胜劣。烦恼相分粗细也。至治断时何无前后差降欤。依之见一处住地。于十住位尽之。欲爱·色爱何无地前断尽耶。加之论其伏位。十解·十行·十回向如次伏欲爱等三住地。断位类之亦可有其次第也。若依之十行等位断尽欲爱等者。云初地初心断四住地尽。不言十行等断尽。尔何可定耶。
  答。且可云。断尽位可云有先后也。谓十解伏欲爱。十解终心断之。十行初心即尽。十行终心断。色爱十回向始尽。十回向终心断。有爱方入初地尽之。总言初地初心断四住地尽也。今义推之。伏位长断位短也。惑从十解初渐断。欲爱至十行始尽之也。然准二乘断惑。不可长久起断道也。故先义应胜。更思决之。
  问。菩萨何位断尽四住烦恼耶。答。初地初心断。四住地尽(云云)。
  问。二乘小圣依三生六十劫修行起小时断道能断尽四住烦恼。菩萨何遥送一阿僧祇修行方同二乘断惑耶。
  答。二乘乐求疾灭欲得现灭。故能速起断道也。菩萨不尔。二慧并行多修利他行。故任自然增进不起速疾断道也。宝窟中云。若尔即二乘与初地菩萨同断四住尽(云云)又云。若依法花论。数处分明。文明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舍分段身方入初地(云云)问。菩萨何位断尽四住烦恼耶。答。初地初心(云云)问。统略文云。十行第七心去伏四住习及无明正使(云云)准此释文。十行第六心尽四住正使。七心已上方伏无明也。尔今文相违如何可会之耶。
  答。同统略上文云。依真谛师意○十解即断见谛惑伏修惑。至十行第六心断修惑尽。与二乘齐。十行第七心已去伏四住习及无明(云云)窟中卷同之。故知统略下卷文且依真谛三藏说云尔也。故彼文云。伏断位义不同。且依一途十行第七心去伏四住习及无明正使(云云)既云且依一途。知不为究竟释也。
  问。宗家意地前菩萨可断无明住地耶。答。初地已。上断十重无明(云云)不言地前断也。问。地前菩萨分显法性。贤首位中许八相成道。若不断无明住地者。何能如此耶。依之有人意。从初发心断五住烦恼。同粗同细(云云)大师解义岂不耻他家赞仰耶。
  答。位义难知。忆生罪过。若依法花论数处分明(云云)(宝窟中也。又玄引涅槃文如次下)以初地已上为变易。圣人正是断无明位也。又起信论云。根本无明住地初地分除(云云)若论伏断亦通地前。又四住中无明使亦名无明地者。十信已上亦有断除义也(若论六重妄识者。前五重是习气是恒沙。亦初地上断之习之)。
  问。地前为分段。初地已上为变易(云云)引何文证之耶。答。玄引涅槃经云。初地菩萨破二十五有得金刚三昧(文)问。考本经文但云。无畏地菩萨得二十五三昧离二十五有(云云)不言初欢喜地。何引不分明云文为证据耶。
  答。初地菩萨离五怖畏故名无畏地。故知是初地也。加之楞伽经中说。初地菩萨得金刚三昧离二十五有(云云)今彼经云尔欤(难云。尔者宜引楞伽经。何引涅槃经耶。答。涅槃经无畏地明初地。但今以楞伽助之耳)。
  问。直往菩萨何位受变易身耶。答。初地已上。
  问。回小入大声闻从初发心受变易生顿悟菩萨。何劳僧祇功方离分段身耶。答。直往菩萨者多习方便不专厌离心。故离分段甚迟。至初地始离分段。故其时始受变易。回小入大人本在小乘厌心强故不可类之。
  问回小入大菩萨从初发心受变易果(云云)尔者未回心已前不受之欤。答(云云)问。两方若云受之者。文但云回小入大(云云)若为回小入大其未回心已前不受之者。愚法二乘入涅槃时。分段已尽乃生净土。而其根钝。至无量劫就小乘空三昧犹如醉人。久久方悟(方便品统略)故知未回小入大已前亦受变易。尔何可决之耶。
  答。住小乘中亦受变易。然文且举一类耳。谓但举回小欲对直往菩萨也。又举声闻摄缘觉。若但依文岂无辟支耶。又二乘生净土中。若已回心若未回心并是回小入大之类。谓直往·回小二类摄机乃尽故也。
  问。胜鬘经中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云云)尔此不愚法人通利钝云者欤。答。是利根人非是钝根(云云)问。大乘根熟不简根性利钝。依之法花明。五百罗汉同悟一乘。大经说。八千俱成果实(大经指法花车也)何不愚法声闻必云利根人耶。答。宝窟云。有二种不愚。一者后业不愚。二者初业不愚○即四依之人名为初业。闻一乘经回小信大○略举始终二种。中间无定。问。小乘初业正据何位。答。谓小乘七方便(云云)(窟云。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是凡夫云云此是别释。与今释异也。花玄第六亦明二种不愚法也)玄云。夫大经不愚于法者。是利根人非是钝根能尔也(文)花玄第六有此释又同第五卷出五有说中第三有说云。此据利根悬悟之人闻三即领一(云云)(此一释与今文章同也)又花玄第五卷举多异释云中有人言。三乘人初信大乘故名为初业。此解无妨(云云)。
  (净影释总以二乘所行名为初业。为大乘方便故也。取意。与初信大乘名为初业释同欤)
  问。付三修八倒义且我无我义如何释耶。答。玄义云。我者性实。无我者不自在(文)问。以不自在为无我者。以自在可为我义。若以性实为我义者。虚妄可为无我。夫我无我是相对义。何不如是云耶。答。互显其义欤。
  问。付三修八倒义且具足言时有四修八修(云云)尔者经中但明三修六修者。于四修八倒有所除欤。答。除净不净也。问。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也。故相对辨之。具足可有四修八修。何除净不净一对耶。答。玄云。三修者。一常无常。二者苦乐。三我无我○然此三种相对合辨名为三修。离说即是六修。若具足而言。应是四修。离即八修。谓净不净。所以除净不净但明三修六修者。不净观是远方便。因中除不净观故。果中除净观。若对治八倒应辨八修。因中苦·无常·无我·不净。果上取常·乐·我净故八修(文)(果上者佛果之上也。因中者因位已还也。若因中佛性上有常等义者。乃可属累义欤)。
  问。果上四倒正迷佛果常乐傍迷生死无常苦(云云)尔解常之解兼可解无常耶。答。玄云。解常之解不解无常(云云)问。计佛无常者。非但不识其常之道理。亦即不识无常所在。故以可在生死之无常义安在常住果德之上也。以解心准之。若能解佛果之常住者。生死全异佛果定是无常。其理自然显。例如知唯有五阴即解更无有我之道理耶(如余处云。若解法空必带生空也)。
  答。玄云。惑性浮漫得言一惑两迷。解性不漫解。无常解不解常。解常之解不解无常(文)。
  问。惑性滞碍故可留一事上。解性通利可兼及傍义。而何如此云耶。答。委言之可有例不例之义。然今释意者。惑性浮漫为障旁旁也。解者正对境分明也。故唯论当分之行相明了耳。若论其功能傍观之道理者。何妨解常兼解无常耶。
  问。前倒有四倒后倒亦有四倒。尔者后倒是见惑所摄可云耶。答。若外凡夫起八倒者。是见谛烦恼。若学人起八倒者。是修道烦恼(等文)故知。非必见谛烦恼也。
  问。且付见谛烦恼有疑。于生死法计常乐我净。此颠倒是见谛所断三见也。于佛果计无常等者。见谛所断烦恼中为是何见所摄耶。故知但是无记邪智界外烦恼所摄也。故颠倒品疏引成实师前后八倒。皆是见惑也。更举一说后。四倒属无明云义评云。此解应诣(云云)取舍显文。其义既决。今何八倒俱见谛烦恼耶。
  答。玄具文云。若外凡夫起八倒者。是见谛烦恼。若学人起八倒者是修道烦恼。若罗汉起八倒者是界外烦恼(文)中论疏云。成实师云。前后八倒皆是见惑非思惟惑(乃至)常谓无常皆是有而言无属邪见摄。复有说者。后四倒属无明摄。所以然者。二乘之人断见思惑竟犹起后四倒。故知属无明所摄。此解应诣(文)论疏取无学犹起义云属无明也。今亦有其义。但八倒共见惑者。且约凡夫所见论之也。
  问。于生死法起义颠倒耶。答。于生死计有常乐我净(文)问。于生死计常无常者。皆是颠倒之见也。何唯云起四倒耶。故论文云(颠倒品)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长行释云。若着无常言是无常不名为颠倒者。诸法性空中无无常。无常无故谁为非颠倒。尔三亦如是(文)今何违论现文云于生死起四倒不云八倒耶。
  答。今据涅槃经意明三修八倒义。且生死涅槃相对明前倒后倒。各有四种耳。是约别颠倒也。今凡有所得八行皆颠倒云意也。谓是通颠倒也。故论疏云。此品中非但破八倒亦破外人八行。故知计生死常无常皆是倒。乃至四句悉是倒。则是破通倒正破四倒等。此是破别倒。若准此义。于佛果上执常等。亦是通颠倒摄也。
  问。于佛果上可起常等四倒耶。答。玄云。比丘佛果上更起苦无常无我不净更起后四倒(云云)常等四倒但于生死起之也。问。于佛果何但起无常等四倒不起常乐等四倒耶。
  夫常无常俱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若于佛果起决定执计常等者。岂非颠倒耶。依之中论疏云(颠倒品)虽无人我执有涅槃即是法我故有我倒(云云)又云。亦破外人八行。故知计生死常无常皆是倒。乃至四句悉是倒(云云)既破八行。故知涅槃常乐等亦是所破颠倒也。于生死计无常既是颠倒也。于涅槃执常等岂非颠倒耶。
  答。于颠倒有通别之不同若论通颠倒者。生死涅槃上俱可起八倒。今于生死起常等四倒为前倒。于佛果起无常等执为后倒之四。是名别颠倒。彼颠倒品疏望正观意广破一切有所得执。今且约涅槃经意生死佛果相对明前后八倒。且依别颠倒明之也。玄云。八倒者前倒者。常乐我净。外道时起四倒○佛破四倒故说无常苦无我不净。比丘佛果上更起苦无常无我不净更起后四倒○前倒后倒合论故有八倒○故涅槃云。但生死苦无常无我不净。佛果是常乐我净。破其佛果苦无常无我不净故有八修八倒(文)又云。八倒者谓三倒是也○云。一切心了别是心倒。一切心想像皆是想倒。一切决了名见倒。今所用也(文)(此当论疏所明通颠倒也。异毗昙三倒也)颠倒品偈云。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长行云。若着无常言是无常不名颠倒者。说法性空中无无常。无常无故谁为非颠倒。余三亦如此(文)疏云。此品中非但破八倒亦破外人八行。故知计生死常无常皆是倒。乃至四句悉是倒。则是破通倒正破四倒等。此是破别倒(文)。
  问。内凡已上起生死四倒耶。答。玄云。外凡夫人起前四倒。入内凡位不复起之(文)。
  问。上文云。若学人起八倒者。是修道烦恼。若罗汉起八倒者。是界外烦恼(文)既云学人起八倒。亦是界内修道烦恼。而何云生死四倒内凡已上不复起之耶。
  答。生死四倒入内凡位更不起之者。正就见倒论之欤。若约想心倒或约通颠倒者。内凡圣位亦可起之(寻云。忍位已上不起见惑。暖顶犹起之。何云内凡不复起耶。答。且约总相位分欤。又可案世上正见之文欤。不审也)。
  问。学人所起八倒者。为是界内见思所摄为是界外无明耶。答。界内思惟烦恼(见)问。修所断四烦恼者。但是迷事非颠倒性。不计常乐等相不计涅槃无常苦等。何云修道烦恼耶。答。此义未审之。且可云。准成实所说作此释欤。可云。生死四倒者贪使所摄。又六垢中憍之所摄欤。佛果四倒慢使所摄欤。于胜佛果谓为劣故也。若准毗昙。学人全不起四倒也。又后四倒小乘不说故。但可云准成实意。不可言直依彼宗也。或直依大乘作此分别无妨难也。
  问。付六修明真俗观何可云之耶。答。玄云。今明。通皆是俗皆是真(文)问。常无常等六行皆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悉檀。是世界悉檀摄也。故皆可俗观。依之他师云。六修皆俗观。专□道理。又无我是真理。余非真理。以二无我理为圣智所证故耶。又无常苦无我是十六圣行摄。故可云真观。其常乐我者涉世俗。故应是俗观。而何今云通皆是俗皆是真耶。
  答。玄不解其所以也。今且可云。非第一义悉檀故云通皆是俗也。然此六修是出世道皆破颠倒。故云通是真观也。又无常·苦·无我四谛中苦谛观。常·乐·我者是佛果真德故云真观。又常·乐·等是佛果真德。无常·苦等即显佛果常·乐故相从云通皆是真也。
  问。付六修云通皆真俗观也。若广论八修时其净不净亦同之耶。答(云云)问。两方有疑。若如六修通真俗者。不净观者是远方便也。是五停心位不净观观九相等也。何通真观耶。若云不净观独是俗观者。玄中不论不净之真俗。案之与六修同故耳。若别义者何不明之耶。
  答。次上文云。不净观是远方便(云云)以之可知。唯俗观故不辨之。依之但就六修云通皆是俗皆是真。不论净不净良以依有此别义也。又一义云。不净观亦与六修可同故。虽明六修意兼八修也。谓不净观亦显佛果净德。为出世观行对治净倒。故亦可有真观义也。又九想不净观是俗观也。若观有漏是生死杂染法秽污不净者。应是真观欤。
  寻云。以不净行何不为苦谛圣行耶。既有净倒。何以不净对治之耶。答。十六圣行之外不立不净行相诚为奇。可寻之。且可云。小乘智慧微劣。于不染污法不能观为不净欤。亦无我即清净义故欤。
  问。于菩萨位为起八倒为当如何。答(云云)。
  问。两方若起之者。见玄论文。唯约小乘位分别之。更不论菩萨位分。知菩萨不起之。若不起之者位分浅深或有粗细。既许起五住烦恼。何不起四倒八倒耶。
  答。凡夫起生死四倒。声闻起涅槃四倒。是且约总相粗分菩萨不执生死常乐。亦知涅槃四德故也。然就实细论者。菩萨亦可起此八倒也。

大乘玄问答第七

  永享十年(戊午)六月十五日誂他笔书写毕。
  三论宗英祐。
  文明十一年九月三日奉修复耳。
  沙门英宪(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