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三

  【律】三十三别众食戒。

  【疏】别众食戒三十三。

  【疏】凡僧众在道本怀慈育内清我倒外拔俗缠然段食有限事难普周人少易供多则倾竭又损重利轻非济俗故二若许同情别食则自结别众已恼于僧为摄难调人故有斯二益者律制之。

  三十三制意中三初通叙出家之志明必和同然下二别彰两损正申教意初明损俗复有二意上四句明损财由食处成众费用则多据此明意欲令人少即如下引汝等但请三人我等不得别众是也言段食者色香味触有形段故又下二明损福能别乖和所别失利故云损重施心不普获福非胜故云利轻二明损道即正戒缘如注所引提婆达等与佛竞化性难调伏故号难调今制别众令同僧海即摄彼也有下三总结由制此戒翻损成盛一者济俗二谓僧和即下所谓慈愍白衣摄难调人也。

  【疏】二释名中但以能别之人食处成众以众别他不共同味亦表法食有隔故众处得罪所别之处岂可非众然律据能别之人故文云别众食者四人若过也若从语论应云众别食也取本意故云别众耳三人已下无上两损故文云但请三人食我等不得别众故。

  释名分二初正释三人已下简非初中有三初至得罪从能别释名判犯不共同殊是食别即利不和以事表法法亦有乖即戒见不和故云法食隔也所别下二辨能所相滥引证能别文理显然若从下三会言相从语论者能所便也取本意者调达本缘别正众故次简非中两损见上制意故下引证非别此即佛制戒已施主来请比丘答对之辞。

  【疏】论犯七缘一有施主简僧食自食无别众故二别请别乞三五正时中四食处成众五知界内有善比丘六无诸缘七咽食犯。

  列缘第一简僧食者以十方共分有人不集或不作相并在盗收不犯此戒第三合示两缘五善比丘即不犯重人下云唯除恶戒钞云别众唯据清净一色又云犯下四篇亦成别众法食罪异简境大同六无缘者即下九开。

  【疏】释戒七缘广分蹊径极有由趣可如钞中依缘点也若又列来徒为两费恐不见钞略举要节。

  标指中初指广蹊径并小路也钞明行事逐缘示相今此附文且宜略释若下示要唯解第二余并略之。

  【疏】今别众食据食处成众为言就分为三若僧次请来家内不集故犯初虽僧法及至食时界内有僧别不同食即此僧次还名别请也若本别请食时僧来既无遮约即此别请名僧次也自余别请别众别乞别众不问界内有僧无僧但使食处成众故犯若鸣稚作相若唱召一人即非犯过必明此三缘即当如镜也。

  约三位中分三初总示言分三者即僧次别请别乞也若下别释初明僧次又二先明初僧后别则有别众后明翻别成僧则无别众自下次明二别可解言无僧犯者由先遮他及至食时远去亦犯如钞所明言唱召者以僧多食少从六十腊以至沙弥但得一人即免别众必下三结告。

  【疏】据论法食妙约人论人有精粗教亦通塞。

  法食简中法即羯磨由境通净秽犯有成不作法足数受施来集但无三根通取相净若判别众必须勘核不可枉滥所以简之。

  【疏】且如僧次一种必以净戒为先微犯宪章不令受利故文云犯吉罗故语令知恐受信施持戒礼拜又云为解脱生死出家得受僧次唯除恶戒故破戒者不合受僧俗两供若此简人名为精也。

  精简中三初正明宪章即是篇聚下至吉罗故云微犯故下二引证初是本简疑恼戒文则该六聚又下五分唯简初篇故破下三结示。

  【疏】又贤愚云正使将来为利出家畜妻狭子名字比丘若有僧中请得此者宜应供养其福难量如舍利弗大目乾连等胜别请得五百罗汉如此取人名为粗也故多论云如僧海中持戒破戒若邪若正一切无遮故也。

  粗简中此因师子长者别请世尊五百罗汉故佛以此诫之挟谓抱持下引多论更通邪道。

  【疏】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

  会通中初二句通前二律意末代下出后经论意下引经证法喻易解未详何经。

  【疏】至如羯磨亦有精粗微有少犯亦不许秉又不以通观彼持犯但以肉眼知彼清浊此为通也准此以求佛知末代具有精粗但不见闻即同本净止自量耳。

  约法中初标示微下二别简少犯不许谓精简故也绝无能秉方开学悔不以通观即容粗摄也通即天眼目连检众佛呵制故即如钞中体非应法约缘成足故云通也准下三示意人虽谓净不碍众法已须自捡忏净无瑕故云止自量也。

  【注】佛在罗阅祇提婆达多教人害佛复教阿阇世杀父恶名流布利养断绝与五比丘乞食比丘以过白佛便诃已制戒。

  【疏】就戒缘中五人一家内食异计故因而结慈愍白衣为摄难调也。

  戒缘中初牒释提婆别食为谋破僧故云异计五人名字如破僧中慈下示意。

  【律】若比丘别众(若四人若过四人也)食(饭麨干饭等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下至脚跟劈也)作衣时。

  【注】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衣五月乃至衣上作马齿一缝。

  【律】施衣时(同前戒也)道行时(下至半由旬内有来有去)乘船时(下至半由旬内乘船上下者)大众集时。

  【注】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五人十人乃至百人长一人为患也。

  【律】沙门施衣时。

  【注】在此沙门释子外诸出家者及从外道出家者是。

  【律】此是时。

  【注】若无别众食缘当起白言我于此别众食中无因缘欲求出若余人无缘亦听使出若二人三人随意食四人若过应分作二部更互入食若有别众因缘欲入寻起白言我有别众食因缘欲求入佛言当随上座次入有缘不说吉随别众食咽咽结堕尼同犯不犯者如上具列开缘若二人三人更互食若说有因缘去者开。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别众三食体四开缘五结罪六逐缘重解。

  戒本六句对文可解。

  【疏】就释开缘言开病者身抱患恼若不开别无由济命自救不闲终无异计作衣久延恐废正业施衣不受后须难得自济形苦亦福施主道船途路多有留难大众既集村落又小食少人多不开送食沙门施者将化入道故开受供衣时通给为补夏劳僧次福大道俗俱益略叙大意至时张展。

  释九缘中初标言下列释次第九相前七牒戒文后二出他部随相显意细寻分取略下结示嘱后广之。

  【疏】律列七缘衣僧二开五分多论。

  总示中衣僧即后二种衣时出五分僧次出多论余八易解僧次开者不简名行作相无遮及先别请食时通召纵界有僧亦无别过即贤愚云僧次一人福不可量如饮大海则饮众流等。

  【疏】问律明作衣已是时限何用衣时答据本受意有长短也文云下至一缝者极短也余如钞解。

  问答中言长短者衣时则一月五月受利时长作衣则随得衣财受作时短义钞答云此举受持之时是也故知四分唯据作时时内不作于义未显故引五分别出此缘义钞又云九中作衣衣时唯在时中不通非时余七通时非时又云施衣新得彼此有益作衣己物更无胜利是故不同(此明施衣通非时作衣局时不同之意)余下即指义钞。

  【疏】又大众集中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者。

  【疏】有人言谓食处四中长一添众故非谓外人由是三人随意食也乃至百人长一人为患者应云九十七人为患但以长名义同故云一也如和先六十同名一供养人。

  释大众中初解即就能别明之三人之外加一成众即容犯别故此一人即为犯患乃至下防难应先难云四人可尔注中五十至百三外则多何名长一故此通之人数虽多望长是一如下引证佛安居竟入室禅寂来诸弟子不得辄见唯除一供养人及和先比丘六十头陀至世尊听见此亦以一目多故引为例(此释不见大众开意又安有多人而名一也故所不取)。

  【疏】有人言彼此八人名为大众食无陪供又难得处开别不犯七人已下名为小众食虽难得容有兼济如多论中故不开之故云长一为患。

  次解中初明大众开相谓彼此成众食难得处开别无过七人下正释长患谓此处成众彼处三人已下乃至一人则不听别故云一人为患指多论者即如后引纵是大众易得尚犯则知小众有限可均定不开别(能别四人所别一人可云长一若所别二三岂名长一耶故亦不然)。

  【疏】问此既是开何故明患不明无患答诚如所难言为患者将开大众集时不犯先解小乘是犯故云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以不开故由此一人成四得罪名之为患五人百人皆以一人为患约知四人已上无患律文好略一言两举违顺普明持犯双显唯出于患无患自彰故多论云客主各四名为大众食不难得亦不听别。

  释难中由释长患违开文故答中初句承难言下释通为三初牒文释彼谓注中先举小众成犯反显大众不犯故云约知等约合作明律下二出律文意但明为患即一言也义兼无患谓两举也违顺持犯示两举相普合作并故下三引证有二一证前八人得名大众二反证大众难得方开又大众易得既不听别小众纵难亦不开矣。

  【疏】有人释云四人已上名为大众不望彼四律云大众者四人若过也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者是两家会东家四人西家一人施心各定互不相容乞复难得若不开者西家一人与四为患故开非犯百人长一人食难得开牒本犯者今开不犯也。

  第三解中初蹑破食下正释谓两家作会西家一人本是东家四人之患今为饮食难得故开不犯牒下显律意。

  【疏】妙如后解故牒旧疏须开解慧耳。

  结示中初句判定下二句示繁妙谓精要(有本作钞字非)。

  【疏】就解辨相中先教食法后结罪法。

  【疏】食中分四初无缘白出二人少随食三数满分部四有缘白入初后相反中二相对。

  辨相食法总分中初出后入故云相反二少三多故云相对。

  【疏】初无缘者谓无上九中前六缘也有缘之人但能自益不能益他无缘之人故须白出。

  释中初科九中前六私缘不必该众有无出入须白除疑后三通众故非所论(大众集开义亦该众今在六中未详所以学者寻之)。

  【疏】若二三人随意食者反上九中第六大众也。

  次科二三非众故反大众。

  【疏】四人若过者举前大众分破入食。

  三中言分破者四人至六人可分二部七人已上须分三部如是知之。

  【疏】言有缘者有六缘故无缘直出所以须白者护施主故有缘直入而须白者护内比丘故身是有缘入须仪式故依次入又律释疑也若不白入谓我僧次无缘之徒随我滥入故白简之无缘白出释疑亦尔。

  四中初示有缘无下对上无缘双出制白之意初明无缘白出护施主者恐谓嫌弃故次明有缘白入又二初护比丘者恐疑成别故身有缘等释注中依次入也又下二约释疑者恐他疑己是无缘故下云无缘亦尔者若不白出疑谓有缘妄随他出故。

  【疏】问此中有缘不白但犯吉者我三宝缘不白入聚亦应犯轻答此白除疑别有所防白入聚者正是防也。

  结罪中初问以不白是齐结犯别故答中有缘白法自防他疑故云别有所防入聚白法为防不白故云正是防也。

  【疏】若尔覆藏治法有缘出界不白应轻不应失宿答不同病等六缘正治别众不防于白六夜出界正防失宿不防于白何得将对治难不对治也。

  次难中行覆出界制须白舍不白犯吉与此有缘不白罪同彼更失宿重于此者答中初明此白对治别众六下次明六夜防于失宿治防两别义非例难故云何得等以责非难也。

  【疏】问别众食何不计所别境犯而结咽罪者答释疑之体终须识本制意有二不恼所别故不就别人以结于犯但随业结罪重自止也。

  次问不从所别而随咽犯须明教意答中初泛叙答意制下正释来问初明不从境意制意二者即如上明损于道俗不恼所别故但下次明随业意咽属身业随动即结故云罪重原圣制意令惧不犯故云自止。

  【律】三十四取归妇估客食过限戒。

  【疏】取归妇贾客食戒三十四。

  【疏】然笃信士女舍己途粮施诸比丘理宜将护依限而受今取过分令食竭尽长贪坏信又违圣教过犯特隆故制。

  三十四制意中初叙合宜今下明过相令食尽者律明两缘并云比丘尽取食之无有遗余又违教者由立制法过限受故隆重也。

  【疏】五缘一二缘路粮二知是三无病缘四过三钵多论若上钵取一钵无罪二钵是犯中钵取二下钵取三各不犯过则犯若一人取过三钵犯谓下钵也若四人过三钵前三人不犯后一人犯以前人语云己持三钵来汝莫持来过在后人故五出门便犯。

  列缘中言二缘者即归妇及商客计是两戒由各犯故缘相不殊所以一制第四引论初约三品钵明过限若下次约自共明受相又二初一人自受二四人共受犯在后人以下释成犯意前人语者即注所引告语法也。

  【注】佛在舍卫妇人将还夫家以其办食频施比丘经时不返夫还别取妇又有商客食分数施遂为贼劫比丘以过白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分二初明频取妇食致为女人所讳后明商家过受又被贼之所劫。

  戒缘中女所讳者为夫辄弃非女所宜。

  【律】若比丘至白衣家(有男有女)请比丘与䴵麨饭若比丘须者当二三钵受还至僧伽蓝中应分与余比丘食。

  【注】若不持食还者告诸比丘某家有归妇食有贾客道路粮若食者食已应出持还者齐二三钵若持一钵二钵来者一一示告语乃至己持三钵来慎勿持还。

  【律】若比丘无病(谓不能一处坐食好食竟)过两三钵受持还僧伽蓝中(出彼门犯堕方便悔者吉罗)不分与余比丘食者(而独食者吉罗)波逸提。

  【注】若不问归妇贾客路食若不语余比丘吉罗不犯者两三钵受若病过受问己共分使知村处若自送僧寺中得受若送尼寺中得受无犯。

  【疏】戒本分二立法四句一能受比丘二与饭麨三取分齐四制共食之戒本五句一犯人二无病三取过三四独自食五结罪。

  戒本立法四句第二略举三食但是路粮通正非正第四注中初至应出来明就彼食则无制限持还下二明受食还寺则有分齐言齐二三者中下钵也若持等者明相语告唯据下钵为言上中二钵准知律中持一钵还告余比丘言我已持一钵还应取两钵还先取二钵者告云可取一钵先取三钵者如注所引文不具引告词故云乃至戒本五句从持还下即第四句注方便悔者律云一足在门内一足在门外欲去还住也。

  【疏】独食辨相者谓不与余人故提也今据过三出门成犯余希故不解。

  释第四中初句牒注谓下出他疑谓即疑谓以戒本文连下结犯恐谓犯提故注节之则无滥矣今下明正犯余下示略今须释之初明犯中言不问者律制至请家当问主言为归妇食为贾客食不问违制故若不语者违前相告也不犯中上二可知问已反上不问共分反上独食使知反上不语送尼寺者从尼受也律作贾客及饼麨戒文作估䴵字义通传误。

  【律】三十五足食戒。

  【疏】足食戒三十五。

  【疏】凡食以充躯为用多则长贪少则废道事须量节是以大圣审知凡报强弱不同致有将补五种位异一四分之一二一抟三一坐食四受小食五作余食法通须裁节过则有损今此比丘受正食已须慎威仪一坐饱足为性轻懆辄便后啖长患废业又违教戒故制。

  三十五制意中三初叙食利害是下二泛叙开制将谓开食使得资身补谓制法令无缺行五中上三头陀报强下二中下报弱又三二中各自相望前强后弱次列可寻初即乞食四依本制宝云经中凡乞得食分为四分一与同梵行二与乞人三与诸鬼四自供身(此谓以己一饱之分分为四耳非谓多受)一抟不益一坐不再小食即粥及余不正上四泛明五即当戒今下三正显今意先明所应为下次显不应长患谓多贪废业由多事违教因开法。

  【疏】论犯五缘一是足食二足想三已食舍威仪四无因缘五更食犯。

  列缘第四谓非病也。

  【注】佛在舍卫说一食法五种食中令饱足后犹憔悴佛言听瞻病者又食病人残食又开作余食法有贪餮者不知食法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作余食法来明佛开诸比丘食缘二贪餮下明起过也不知食法者随不知足不足正不正具几成余不成等也。

  释戒缘中分二初段注文少暗疑是脱字今依律示凡有七节初说一食法(即一抟食)二由比丘形枯燥听一坐食(上二正与不正通有犯足)三犹枯燥故听一坐食五正食(此亦一坐头陀但开非正不犯)四病比丘不堪一坐犹枯燥听数数食(此开余时得食非正及正不足故云数数注文至听字来括上诸开听下合有数数食字)五开瞻病食病人残(上二并无余食法对注可见又字合在瞻病者上)六比丘以所举食与余人从此始开余食法食(举证藏举)七比丘以所余食与余人亦听作余食法食(此二对注又开一句)第二段中初总示餮音铁贪食也不下牒释足正二句谓不知食境是非具几等者谓不知作法成否法有十五故云几也。

  【律】若比丘食竟或时受请。

  【注】食者五种之中若食一一食若饭麨干饭等食饱足者。

  【律】不作余食法。

  【注】彼持食还作法言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之作余食法彼应取少许食已当语彼言我止汝取食之彼不作者。

  【律】而食者波逸提。

  【注】是中行住坐卧各作句数犯足如律佉阇尼食有根枝叶华果油胡麻黑石蜜磨细末食彼比丘足已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堕若食已为他作若知他足食已作自手捉食作持食置地作使净人作净人前作以不好食覆上作若持去并不成余食法吉罗尼等四众吉罗不犯者食作非食想不受余食法并反上制文若病不作法病人残食不作余食法若已作余食法无犯。

  【疏】戒本三句初人二明食相三结罪。

  【疏】就相中言食竟者谓自食己食或啖僧食也或受请者谓食檀越食此二食足已后食作余方得食之非谓作余食法开无背请罪。

  戒本第二释足食中初科初明二食已僧合一受请为一通收僧别二请此下次明足相非下遮滥以别请中容有背故如背前向后食五正已复从前食不作余法背足俱犯若作余法止犯背请两缘自别不可混同。

  【疏】食有五种即指五正为言。

  释注中初科言五正者此论前食至后犯足通正不正。

  【疏】食饱足者谓前境食体堪我饱足但为食一口已便坏威仪成犯之相后坐不得须作余法方开食也四分有文散在开通如下解也僧祗善见护八遮相极大分明须相融会。

  释足相中初科初明境足即今正义但下次明犯相四分下引证文在开通即前身绮如上已明及尼不礼文在后引故指如下次据他部犹急本宗言八遮者亦名八足一自恣足(檀越恣与比丘言足离座不作余法食犯提止取答词为足而不待食下皆同此)二少欲足(与食时现少欲相)三秽污足(行食人手污恶言不用)四杂足(时人持杂食来恶言不用)五不便足(见行动病物作不食意)六谄曲足(摇头缩钵作不受相)七停住足(净人行食比丘言莫先行饭先行羹菜)八自己足(比丘有麨囊从檀越索水得水已彼为取麨囊与之比丘惜麨云我不食)此之八种不依彼用但取急义证今境足故云相融会也。

  【疏】今有人解堪饱足者谓我饱食足我食未饱虽起重坐得食无过此非解也。

  斥非中出非可见。

  【疏】若尔四分何须广列四种威仪食无饱期约仪定犯是明教也若准凡心待饱竟破仪犯者知用何时成于饱相纵云饱讫更啖一粒亦得入喉何名约饱故圣明见但据四仪随四有乖后坐不食岂非明决。

  难破中初指教明判四种威仪如下注引若下二斥无限齐应作彼执云律约四仪据饱足已有何过耶知下显非故下三重示教意。

  【疏】是知凡情恒多泛滥至于食饮不能自约故出斯解今定约仪理绝浮执。

  结示中初指妄执元由今下结归今家正解。

  【疏】就作余食注解乃明须看钞中十五种法并有明据也。

  余食法中初科令看钞者今略引之能作有三(一是比丘二先足食除不正不足三身康和除病)对法亦三(一丰时除俭二所对是比丘三彼未足食若已足者僧祇开成)食体亦三(一时食及清净多论不净不成二非病人残三不覆藏食)自作三法(一自言现前从净人受对僧陈词如注所引二授与前人三舒手相及处作)彼作三法(一彼受为食二答词如注三度与他)此三五法并律正文故云明据。

  【疏】问所以足劝二戒有余食开余九食戒不开何邪答此二曾前犯足贪心更食故须作残息彼贪过故是药病相当所以开之余九戒者谓赞食过一背请别众三钵索美非时不受残宿也前六未足一往即犯非对治药故不开之后之三戒亦未犯足然是非时食体不净若开作法前人得罪己自招殃复非对治故亦不开。

  问答中初明二戒开意余下二明九戒不开又二初列名前下示意初明前六次明后三体不净者非时不受成恶触残宿当体有过二并不净若开等者出开作之过自他得罪能所两损复非对治意同上六。

  【疏】别众六缘此不开者彼未犯足所以下开得食充身有长道益此戒曾前食五正足堪可一日资身长道更以六开增贪非治。

  对别众中初明彼开此下次明当戒不开文相易解私解彼开六缘此开余法各据所开故不相有岂须相较。

  【疏】就结罪辨相中初成犯相。

  【疏】前对缘结犯九种佉尼未食五正得食无犯曾食五正犯足已更食油蜜一切皆堕。

  次释第三成犯相中初科言对缘者通示四仪九食也九种下别释食相但列不正欲明前足唯局正后食通两种不正既犯正则可知。

  【疏】二若为他作余食下明识教者少故以诸相用显知法就中八而四对初自足为他二知他食足此愚?相对也三自持不与四持食置地此恭慢相对也五使净人六净人前作道俗相对也七恶食覆好八作而持去悭贪相对也就中对俗而作不妨两是比丘非仪故吉不妨成法余七不成失法故吉若食啖提。

  注中四仪各作句者律以五正别历四仪各有五对十句今略引之律云佛言有五种应足食初对二句第一云比丘知行时(仪也)知饭食(饭是正食)知持来(为我持来)知遮(食一口已必遮于后)知威仪(四仪随坏一一犯足)知舍威仪(若坐床低头取物坐处离床之类)知足食(总上七知方成一犯)舍威仪不作残食法而食咽咽波逸提第二句亦如上但改第二云知麨干饭鱼肉(初句单饭第二句四种杂此为一对)第二对亦二句初句单麨第二句余四杂即干饭鱼肉及饭(七知如上)第三对亦二初句干饭第二余四杂第四对亦二初句单鱼第二余四杂第五对二句初句单肉第二余四杂(一一并具七知但第二知别余六并同此行中十句)律云住坐卧如是共四十句释作法中初点示文意就下牒释八相四对并以两字分之初为他所对不能自知即是愚也二求他为对不知简境故云暗也三手持不放故恭四懒持置地故慢五使净人即遣俗作六净人前即对道作但在俗前故不合耳七以恶覆好能作悭也八与彼持去所对贪也就下总简即律自判非仪吉者据论作法众别羯磨通须远俗所以俗听众法对念则成障戒别法方开制不使闻于义明矣况此余法事非少欲若对俗前必生忽易故特别制违则乖仪。

  【疏】尼同三众俱吉者作不同戒故有人云尼是女类食不消化故无食足犯今不同之尼律开通不礼戒中有不受余食法尼故知有足明矣。

  尼犯中初正释作不同者凡尼与僧制缘别者特标异罪欲彰不同今尼足食彼实犯提但缘起不同背足合制故言犯轻显与僧殊下皆类此有下二斥非初出彼解今下显正说下引文据合云不礼戒开通中尼不礼僧违敬犯提不受余法则开不犯。

  【疏】就开通中食作非食想者实是稠粥谓经久想虽食无心谓是足也非食不作法者审知佉尼理须更食故也余开可解耳。

  不犯中初释想差稠粥出釜?成字者意谓稀薄经久凝耳无心谓足故无犯也注中不受余法谓头陀上行无犯理也疏牒非食不作法注脱此句谓先食不正更食不犯故云审知等也余下略指今为释之注中并反上者律有三句并谓成余食法反上八相一自取作余食法(反上使净人也)二置地作乃至手及处(反上置地手不及也)三若与他他为己作(此谓能所如法反上五非唯净人前作法自成无可反也)。

  【律】三十六劝犯足食戒。

  【疏】劝足食戒三十六。

  【疏】制有三意。

  【疏】初不听劝意然出家之士理应益物迭相匠导劝修善行今乃恶心劝彼令他得罪己自招殃彼我俱损理所不应故制不听劝。

  三十六不听劝中初叙二利迭互也今下明两损。

  【疏】二解同犯意食中数戒此彰同犯者有人解言此戒余食法开容有不犯日既未过人多滞俗但食无犯轻侮圣教不作余法故犯若据缘起恶心相报今时劝者多是好心随情逐世违制辄啖无问好恶一切同犯。

  次意中初标徴有下引释初明劝意以见时中余法开食便谓不作得食无过故多相劝人多滞俗者示其情状也但食无罪述彼劝词也轻侮等者显成他犯若下二会释戒缘言同犯者能劝犯此所劝犯前。

  【疏】问如不受食戒有受缘开何不同犯答但恶心劝足令犯二罪劝人不受但有一罪损有重轻故不同犯。

  问中受缘开者即一人受已通及余人既有此开亦容倚滥而相劝犯何以不同答中劝他足食容兼不受故犯二罪若劝不受不兼足食故止一罪。

  【疏】今解不然如十诵中非时杀生草木然火掘地啖残宿等劝他为己不为己但作俱堕。

  今解中十诵非时等戒劝他同犯则知不受劝亦应同那云一罪故知古非(义钞犹存古解)。

  【疏】三离为二戒意四义故分一足是身犯劝足语犯二足食病开劝足无病开三足是贪心犯劝足通三性四足是已咽食犯劝足他因已犯。

  三离意中初即业异二是教异劝非资身故不开病三心性异劝足犯者必待他食故通三性四即成犯异。

  【疏】论犯五缘一他足食已二知他已足三发言劝食四不作残法五前食便犯。

  犯缘可知。

  【注】佛在舍卫兄弟同作比丘其一贪餮嗜食不知足食不足食余食不余食得而食之彼以过责此心怀恚见彼食已便强劝食又以过责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弟贪起过兄以过责而怀恚强劝反更责兄是知从谏如流不可得也即以为法不可妄言。

  戒缘中初分文注中不知足不足迷制教也不知余不余昧开法也是下结诰从谏如流言相顺之急也不可得者言人中少有也(文选云从谏如顺流)即下示诫令谏可谏。

  【律】若比丘知(不知不犯)他比丘足食已(食有五种如上)若受请(亦有五种如上)不作余食法殷勤请与食长老取是食以是因缘非余。

  【注】若先不知不足食想若与令弃若与令举若遣令与人若未作法令作若病人残食若己作法食不令他化。

  【律】欲使他犯。

  【注】若彼受食之咽咽二俱堕若与食彼弃之或受而举置若受与余人若彼受己作法食若病人食欲令他犯持病人残食与若作余食法己与欲令他犯如上缘一切与者吉罗。

  【律】波逸提(尼等四众突吉罗)。

  【疏】戒本三句一人二若他二种足食已三不作余食法下明劝结罪。

  戒本分句二中二种足者即僧自食及他请食也。

  【疏】言非余者非是注解不犯足余将不犯望于犯不犯是犯家余。

  释非余中初释非字非注解不犯足者通指注中八种也将下释余字。

  【疏】就解令他犯中与病人食本不名犯但能与者心怀不善实开谓闭愚教故与前啖不犯能劝吉罗。

  释令他中注文初明犯重若与下次示犯轻又二初三种所劝不食若彼下三种所劝虽食于教无违故能劝但吉。

  【律】三十七非时食戒。

  【疏】非时食戒三十七。

  【疏】凡食资身事须节约数则致患故限之令定始于清旦终至中前事顺应法不生过罪名之为时过则非仪长贪妨道招机纳谤事不应法名之非时故所以制。

  三十七制中初叙食缘利害故下次示制法顺违初明顺益事顺谓世俗常仪皆多朝食应法谓三世诸佛并不过中过则下次明违损通及自他言招讥者如律缘起女人恚言沙门释子宁自破腹不应夜食。

  【疏】据阿含中时非时经明一年二十四半月月十五日准此俗中二十四气故彼冬分四月以八月十六日为始终于腊月十五日春分十六日为始至四月十五日夏分不言自晓。

  引示中时非时经出阿含部今亦别行在竟字函文近两纸广分三时步影之数须者寻之初引经以示月十五日白黑分也准下次会同此方俗中二十四气一年十二月中每一月有两节气大约亦以十五日为一气故下三引三时以证既以黑月为三时之始则知西竺月分黑白不同此方白黑共为一月也。

  【疏】然今此国三种日月一天上日月二人中日月三阴阳日月上二不定阴阳克时楷定无爽至如佛法春分以腊月十六日为始者须准阴阳历家大寒是十二月中气如是类例十六日便为立春克定步数可知时分故僧祇中令作脚影此即是也多论昼夜各分九时僧祇日夕三十须臾唐国晷漏箭为百刻。

  会通中初示日月不同天上者增辉云今所见者(日容出没月有晦望故下云不定)人中者即今几时为日几日为月(日有短长月有大小故亦不定或可随方所立不同)阴阳者即历数之家克定分抄以为算数故云无爽爽差也至如下次明前经准俗之相二气之间名为中气然其相准未必全同但取一月两分之数耳故下引证初证脚影同多下次证时刻同多论昼夜各分九时此据春秋两分昼夜相等冬夏两至例有增减僧祇须臾者日极长十八极短十二昼夜等各十五唐国晷漏者晷即时刻夏至日六十刻夜四十冬至日反上春秋分各五十刻谓以竹箭竖于壶中水漏箭浮以分刻数。

  【疏】出家时节知何不须然于一食日别常法但用步晷一法足定方隅纵在山泽有迷依步无不立晓必时阴暗以镜映之宁早不晚是持护法。

  结告中初示须知但下令准前经阴时以镜映者未详其事宁下次劝急护古之高德奉敬律仪一食卯斋用为常务今时浊恶啖食无时设有营斋迟留至暮禅师讲匠坐受安然唯知取适于秽躯岂念公违于圣教粪虫饿鬼即此心成铜汁铁丸岂从他得有识高达宜乎勉之。

  【疏】论犯四缘一非时二非时想三时食四咽便犯。

  犯缘第三时食通正不正下兼三药并通一犯。

  【注】佛在罗阅城时人民节会难陀䟦难陀二释子共看伎并受饮食向暮还山迦留陀夷夜入城乞食女人雷电中见称言鬼鬼比丘以过白佛诃制此戒。

  【疏】就缘起中初明看伎非时而食二明夜乞起过便制。

  戒缘两段对文可知。

  【律】若比丘非时。

  【注】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四天下食亦尔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未出也。

  【律】受食。

  【注】有二种佉阇尼食如上蒲阇尼五种食亦如上也。

  【律】食者波逸提。

  【注】彼非时受食食咽咽堕若非时过非时七日过七日并堕尽形寿药无因缘服者吉罗不犯者作黑石蜜法尔故有病者服吐下药日时过煮麦令皮不破漉汁饮又喉中哯出咽者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非时三是时食纵余三药无病亦犯四食咽犯。

  戒本第二注中先明时限以释非时四天亦尔者合云皆尔虽四天下日夜不同并取明相至中为时已后为非时南州日午北州半夜东没西出如是轮转若约比丘互相来往还约本处以判持犯如南人往北半夜前食不犯非时余方亦尔如拾义钞据伽论说。

  【疏】就解食中但时中正不正不明余者以余三药有缘开故若着在文谓病不开故不出也。

  释第三中三药不加判同时食加法过限随结重轻而文不出故申其意。

  【疏】就辨相中三药解者谓诸浆等手口二受明相未出受法不失名之为时明出法失得罪不应服名非时也苏油口法未失名时八日时过失法名非时尽形寿药有病加服名为时无病辄服名非时若非口法从时食论余残宿不受例之至彼便略。

  释第四中三药次列并约加法分时非时者前二望限尽形对病故知若加口法非时号时限过病差时名非时问尽形一药独犯轻者答由法不失但违教故问何以病差法不失者答一资劣少贪二为防重发故教许之问病差法在中前得服否答但使无病并是非时若非下简辨余下指例由下二戒三药罪同各如注解是则加法尽形无病辄服咽咽三吉更兼恶触广如前篇注不犯中三节初律云乞食比丘见作石蜜中有罽尼(米也)畏慎不敢非时啖佛言听啖无犯作法应尔吐下药即取食之药哯胡典反不呕而吐也若准钞中不得复咽此中开者犹在喉中。

  【律】三十八食残宿食戒。

  【疏】食残宿食戒三十八。

  【疏】凡饮食繁秽近则长贪令人不节又体现交尽义无贮畜故置异处不得辄啖然今行人但存省事随宜受纳不思远大致使教法日就崩离称心之过知何不犯是以大圣随事节约若衣若食并有轨仪缘而不晓即结无知可学不涉又结怠惰意令割略我倒专心思道不令贮畜用遗愚着故制斯戒。

  三十八制意为三初叙食过文列二过一贪染不可近二现物不宜畜置异处者即净地中然下次叙违犯此据缘起坐禅比丘故言省事今时贪恣则非所叙不思等者已虽少欲凡愚相仿疾灭法故称心过者充其所欲欲即妄情必须制故是下三彰圣制又三初明根本制文通诸罪意在今戒缘下次明重增制即无知犯提不学得吉此二该通止作两犯如前所明意下显教益即生善灭恶也。

  【疏】论犯三缘一是残宿食二知是三咽便犯残宿相对四句分之残宿内宿亦有四句可如钞引。

  犯缘中初列示残下指句两重料简俱指如钞今为引之彼云一残而非宿吉(旦受四药不加口法过中)二宿而非残亦吉(未受之食与同宿故即内宿罪)三亦残亦宿提(义兼一吉)四非残非宿无罪(谓净食也)次四句者一是残宿非内宿得堕(今日受食安界外不共宿故)二是内非残吉(未受之食犯内宿故)三四俱句与前无别。

  【注】佛在罗阅祇迦罗坐禅乞食疲苦食先得者比丘于小大食上不见觅之具说所由比丘白佛佛便诃言汝虽少欲后来众生相法而行因即制戒。

  【疏】就缘起中此戒不受以坐禅人为缘起者约情为论轻戒而重观门故佛言后来众生相法而行非法而行何可妄也。

  戒缘中初牒文约下出意非下结劝今时禅讲各尚己宗顿忘戒律况加轻弄惑诳后生谓持戒则徒自拘囚学道则不劳把捉岂念坛场立誓尽寿坚持非戒无以为僧非戒将何受施阿鼻苦楚本为忘恩喑哑盲冥良由谤法金言呵制明为将来后学聪明幸遵慈训。

  【律】若比丘残宿。

  【注】今日受已至明日于一切沙门释子受大戒者皆不清净。

  【律】食。

  【注】有二种非正食者根食乃至细末食正食者饭麨至肉也。

  【律】而食者。

  【注】举宿而食咽咽堕非时七日过限亦堕尽形寿药无病因缘而服者吉罗。

  【律】波逸提。

  【注】不犯者宿受食与父母若塔舍作人计价与后乞食比丘从作人边乞得者若钵盂孔罅食入如法洗之余不出者得若宿食酥油灌鼻若随唾出弃余者得。

  【疏】戒本三句可解。

  戒本三句一人二残食三犯罪。

  【疏】就第二句注解中十诵云此方残宿食余二方不得食北方宿食开三方食以无我所故制不受食意拔我根着色味故余辨相中可解钞中大分别也。

  释第二中引十诵明四州者显示注中一切义故制下明通禁之意余下指广检钞对之问北方无佛法何有残宿食答北方无法多分为言不妨佛化通被四州业疏云南州具四缘且据一相耳(一见佛二闻法三出家四得道)如前非时通四天下伽论云北郁单越法不受食不犯是也问三方残食北方得食否答文制三方不得互食则知北方非残明矣。

  【律】三十九不受食戒。

  【疏】不受食戒三十九。

  【疏】多论五义一为断盗窃因缘二为作证明三为止诽谤故四为成少欲知足故五为生敬心令外道得益故。

  三十九多论五意初若令自捉惯习成盗二若非他证或容抂滥三如缘起五分中白衣呵云我不喜见着割截衣人不受食食四成上行五中因外道摇果坠地令比丘捉比丘言佛不许自捉外道因发心出家得漏尽前三灭恶后二生善一四自行余三化他。

  【疏】如钞所列十门成解初制意门二能受人门三所受境门四所食门五受食处门六受食法门七须食观门八食食法门九失受法门十如次解。

  指钞十门略释名相第一门(即上五义)二能受人(了论具戒比丘受食已度与余人即此比丘名为能受除别住十三难三举二灭学悔等不成)三所受境(即授食人通三趣并取解知)四所受食(即戒本食药须受除细尘大小便灰土水杨枝等不须)五受食处(了论地及水中成受空中不成)六受食法(心境相当比丘净人心无异缘)七须食观(如常五观离三不善)八食食法(如戒本注十种受相)九失受法(一决意弃二舍戒失三舍命失四任运失五转变失并如钞)第十即同今戒。

  【疏】论犯三缘一是四药二辄自取三食咽犯。

  【注】佛在舍卫城人为父母等于四衢道头乃至庙中祭祀供养粪扫衣乞食比丘自取食之居士共嫌比丘以过白佛便制此戒。

  【疏】戒缘中俗人为亡者设祭头陀比丘辄自取啖故制。

  犯缘戒缘并可解。

  【律】若比丘不受。

  【注】不与食者未受者是受有五种手与手受手与持物受持物与手受若持物授持物受若遥过物与者受者俱知中间无所触阂得堕手中是也复有五种身衣曲肘器与还以上四受若有因缘置地与是为五种也。

  【律】食。

  【注】佉阇尼食根至细末磨又云饭麨干饭等。

  【律】若药。

  【注】奢耶尼食者酥油生酥蜜石蜜。

  【律】着口中。

  【注】若不与食自取着口中咽咽堕非时七日若过限亦堕尽形药无因缘不受而食者突吉罗。

  【律】除水及杨枝波逸提。

  【注】若不犯者取净水杨枝若不受酥油灌鼻与唾俱出余者不犯若乞食比丘乌㘅食若风吹堕钵中除去此食乃至一指爪可除去余者无犯也。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不受三药食四除水五结罪。

  【疏】就不受中将解不受先解受相十种不同有缘置地如钞祇中虽手不触口加三受方得食也。

  戒本释第二中先解等者谓反此十法即是不受有缘置地指如钞者彼引僧祇外道不与比丘食规地作相安钵于中下食时三遍言受等。

  【疏】食药在口未咽结堕文据将啖必经口耳至论结罪必在咽生口中方便但结吉罪。

  第三中初示文暗由戒本中但云着口似不待咽而成犯故文下释意可解。

  【疏】除水杨枝说不犯者一相为言明了大开水土五种杨枝诸律并无开文任情所安。

  第四中初牒文一下别释初三句释除水言一相者言其略也故指了论犹略大小便灰皆大开也下二句释杨枝僧祇口气生疮咽汁须受误咽不犯故云无开今若咽汁宜依他律不咽须准本宗故云任情。

  【律】四十索美食戒。

  【疏】索美食戒四十。

  【疏】出家高士特宜廉洁今耽着美味求索好食长贪坏俗招讥丧道故制。

  四十制意中初示行本今下显过相长贪已下即是两损注戒缘中云杂食者用四美物和杂饭麨西土俗风以为厚味。

  【疏】五缘犯一是美食二随非亲乞三自为己四无病缘五食咽犯。

  列缘第一具含四种二中文不简亲据理无过。

  【注】佛在舍卫䟦难陀以商贾为檀越便语云欲得杂食彼商主问何患思此报言无患但意欲耳商贾讥嫌比丘以过白佛便诃制戒。

  【律】若比丘得好美食乳酪鱼肉若比丘如此美食无病(病者乃至一坐间不堪食竟)自为身索者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病人自乞为病人乞得而食之或己为他他为己若不乞而得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出四种美食加比丘者律本互现二若比丘结犯人也三如此下明无病缘四结罪。

  戒本分文中初句明食而标比丘即得食人下云比丘即犯过人故云互现也。

  【疏】多云所以名美食者以价贵故卒难得故愈病疾故美食非美药乳酪苏是美药非美食生苏油是俱是者苏鱼肉脯是俱非者诃梨勒是。

  释第一中多论二段初示名以下三句三义释之美食下二简辨有四句初句乳酪是时食苏本是七日药今望可充食边亦名美食次句以生酥油不可直服故但名药俱是句中鱼肉是食复加酥煮故兼二名俱非中据诃梨勒是尽形药然望七日非美物故若据药食名通论中且约可常作食者名食不可者号药。

  【疏】尼结轻者大僧丈夫身报力强喜乞美食取资身故所以重制尼乞美食女人所讳为希故轻此吉罪者结不同罪实犯提舍。

  释尼犯中初出重轻之意此下次示结犯不同尼八提舍即无病乞八种美食谓酥油蜜石蜜乳酪鱼肉也僧尼各聚故云不同。

  【疏】问不同何罪而结于尼答不同非罪示不同戒随结方便使异二部余可解。

  问中今此吉罗既非实犯应成虚结故问何罪答中初明非罪非正犯故随下次示罪体余下一句语势两向或似指例前后诸戒或似指注不犯等文。

  【律】四十一与外道食戒。

  【疏】与外道食戒四十一。

  【疏】有三过故一异学情反恒多疏外难与理亲虽复惠施不荷其恩反生讥谤二邪见乖宗非真福田以信心之食授与外道施主闻之特生不忍又损施福不得功德田中不获反报故三躬自奉食授与外道容生外人愚倒己见谓外道胜比丘不如以斯诸过故制。

  四十一制意三初招反谤即如缘起二非福田复有二意一恼施心又下二损施福三罔时俗以下总结。

  【疏】论犯六缘一是出家外道以在家者但犯小罪由出家名同真伪难别生人惑倒故重二知是三非亲里开与父母僧祇中父母兄弟外道出家者使净人与无者语令自取若嫌者答云汝出家不得处佛制戒如是不食者随意四是食除与衣犯小罪五自手与以食味是通理无独食置地使人不生感倒故开六领受犯。

  列缘中初缘在家小罪者即污家犯吉三引僧祇彼不开亲还须遣置今何引者一彰部别二令兼用欲使暂加折辱冀彼回邪五中食味通者容兼济故。

  【注】佛将弟子从拘萨罗游至舍卫佛及众僧大得饼食令阿难分与余乞人遂以黏饼与女人又以外道得食号秃头居士得佛集僧以所闻告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起中初与女人起过后与男食反为讥弄是以便制。

  戒缘有二初缘女者律云是裸形外道家女颜貌端正注云黏饼者阿难分饼人各与一二饼相黏谓是一饼与此女人余乞人云彼与女私通何得不与二也。

  【律】若比丘外道男外道女。

  【注】裸形异学人波私波罗阇者在此众外出家者是也。

  【律】自手(欲与者置地与使人与之)与食者。

  【注】佉阇尼食者根食乃至果食乃至磨细末食食者五种亦如上说。

  【律】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若舍着地与若使人与若与父母与塔别房作人计作食价与若力势强夺去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犯人二外道士女三自手与食四结犯。

  【疏】多论云外道本唯六师一师教十五弟子各各受行异见六师各别有法与资不同师及资通数九十六如是相传常有不绝。

  戒本释第二中引论示数若准僧祇但云九十六道佛道在中则九十五属外道此则各从所出不须和会然今此方但约李张之徒及南方多有未魔之家即为犯境注裸形者且标一种实有多类波私婆罗阇即外道通名未详所译第三句注中先列九种不正同前足食故略举之食者下即明五正前犯缘中唯衣犯吉故知此戒制通四药。

  【疏】尼犯亦提今结吉罗取方便耳作异戒故。

  尼犯中尼戒兼制白衣男子与僧不同故云异戒。

  【律】四十二食前后至他家戒。

  【疏】食前后至他家戒四十二。

  【疏】有三过制一俗里多缘为善事难辍己家业专崇福会已许彼请行至他家脱有事差恼处极重二既有食处息缘修道无事游散妨废所习三共僧受请背入聚落令他施主见彼不集竟不设食稽留众僧使不充足恼处不轻故制。

  四十二制意三中初恼俗过二多事过三恼僧过使不充足谓时促食不饱也此中后意即本缘起。

  【疏】论犯五缘一先受他请二不嘱授三往聚落中四无因缘除病衣时五入门便犯。

  具缘四中三种开缘如戒所列。

  【注】佛在舍卫长者为䟦难陀故饭僧彼时欲过方来比丘食竟不足又罗阅城中大臣得果令䟦难陀于僧中分后食已诣余家比丘告二过佛双制此戒。

  【疏】就缘中初明食前游行僧食不足罗阅下食后遵行遂不得果为犯之缘。

  戒缘二段后云不得果者大臣持果待䟦难陀归为僧分而彼食已往至他家归迟遂致过时此谓中前若在中后则犯后戒。

  【律】若比丘先受请已前食(明相出至食时)后食(从食时至日中)诣余家(有男女所居也)不嘱授余比丘。

  【注】若独一房中嘱授比近住者同一界共住也。

  【律】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如上)作衣时(亦如上)施衣时。

  【注】自恣后无衣一月有衣五月除此已余时劝化作食并衣施者是也。

  【律】是谓时。

  【注】彼先受请已前后食不嘱授入门犯堕余方便吉罗不犯者如上开缘嘱授比丘若无比丘不嘱授至库藏处聚落边房若至尼寺至嘱家若众多家敷坐具请比丘若难缘者开。

  【疏】戒本六句一是比丘以前受请二食前后三不嘱授四除余时五结罪六余时下逐开重显。

  【疏】就解食中分前后相依如时经正在时中故是食时。

  戒本释第二中文云前食后食合云食前食后依时经者彼从明旦至中已前中半折之故云时中谓时之中间也若约此方正当辰时即如经云食时着衣持钵是也。

  【疏】律嘱授中文列同界共住若无易觅不得白非同受请者及容展转也异非时白取知而已。

  第三中初释当戒定须同界若无易觅谓觅同请难得则非同请者不得白之亦不得嘱他展转白也若独受请无可对白即落开通异下简后戒非时入众聚但取白知无问界之内外请之同别随白得成此局彼通持犯两异。

  【疏】就开缘中列三加白为四衣时文明时外开故若非时分先有好心施衣及食已是开讫必未起心比丘劝化作食施衣为僧者开以利多故自为不开长贪败道邪命所摄。

  第六句中初总示四开衣下别释施衣初明檀越自施必下次明比丘劝化开僧制别在文可分。

  【疏】不犯中多家敷具者谓多家同会处处处待僧随至何家皆是请处。

  不犯中释多家请但约同会不同亦犯注中库藏边房尼寺并非家故律中作嘱授已至此等处即失前法再白听往此不犯中约无可嘱家既非犯余开可知。

  【律】四十三食家强坐戒。

  【疏】食家强坐戒四十三。

  【疏】凡在俗常习婚礼无时出家学慧须知俯仰今不思缘久住不去妨彼怀求迭相逼斥理非所应故制。

  四十三制意中初叙俗多染习出下次明僧不知宜因而起过言逼斥者如戒缘中迦留强坐其夫与食累遣不去夫瞋舍弃随汝所作。

  【疏】论是食家如钞所解是触食家以眼对色故二夫妇常居屏处三无第四人四申手不及户坐犯。

  犯缘中论下脱犯四缘一四字触食者根尘相遇畅思资神故云触食第四手不及户据身在内为言。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本俗友妇斋优婆私各端正俱系意后至其家彼妇严身夫主极爱比丘食已坐住其夫便瞋舍去比丘以事白佛佛因制戒。

  【律】若比丘在食(男以女为食女以男为食)家(如上)中有宝(砗磲码瑙真珠琥珀金银)强安坐者(当舒手得及户应坐)波逸提。

  【注】若盲聋互有吉罗不犯者若食家有宝舒手及户处坐若有二比丘为伴有识别人或客人在一处若不盲聋或从前过不住病发倒地力势所持或被系命梵难故不犯也。

  【疏】戒本三句。

  戒本三句一人二食家三强坐犯。

  【疏】释食以男女情相领纳故为食言有宝者如多论解以着宝衣轻明照内身现发欲故僧祇中俱男俱女亦不犯非食家故。

  释中初明食义言下次释有宝即女人严身物也僧下引文简滥辨相注中盲聋互有即第四人各缺一根非全证故不犯中识别人者谓旧相知对下客人即非旧识。

  【律】四十四食家屏坐戒。

  【疏】屏处与女人坐戒四十四。

  【疏】制意同前无第四人为异。

  四十四指制意中前对夫妇故论第四此不对夫但无第三故云异也问既不对夫何名食家答诚如来难然据缘起同前一家相乘而制如疏标名是为得矣。

  【疏】论犯四缘一是俗女二屏处三无第三人四申手不及户坐便犯。

  列缘可解。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以念前戒应手及户处坐即在户扉后与斋优婆私坐共语比丘闻语讥嫌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食家中有宝(并如前戒)在屏处(若树墙壁篱棚若衣及余物障也)坐者波逸提。

  【注】若在食家舒手及户令乞食比丘见余辨相开缘同前戒。

  【疏】诸相中解如前戒。

  次科指略戒缘中户扉后者意谓手及无所犯故准上列缘还同前戒申手不及户犯必在户后手虽相及约本缘起亦应同犯。

  【律】四十五独与女人露地坐戒。

  【疏】与女人露坐戒四十五。

  【疏】制意同前。

  【疏】四缘一是俗女二露处三无第三人四在申手内坐便犯余如钞解。

  四十五列缘第四既在露处但取彼此手相及内明犯分齐指如钞者彼引十诵云与女露坐随起还坐随尔数堕相去一寻内堕(即同申手内也)一寻半吉二寻若过无犯。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与斋优婆私露地共坐乞食比丘见嫌之具向诸比丘说以过白佛因而制戒。

  【律】若比丘独(一女人一比丘)与女人(人女有智命根不断)露地坐(谓在见闻屏处)波逸提(辨相开缘并如前戒)。

  【疏】戒本句自分取。

  戒本四句一人二独三境四露地下结罪问此戒露坐何以注中约二屏释答由在空露离他见闻方成过相不同前戒室中论屏问无第三人据何分齐答必约前人见闻俱离是以律中互盲聋吉故知互离未可判重。

  【律】四十六驱他出聚戒。

  【疏】驱出聚落戒四十六。

  【疏】出家之人先许他食而竟不与恶心驱出时限已过使他一日不食虚斋恼坏不轻故所以制。

  四十六制意中初叙能犯之非时下次明所驱之损绝粮终日故云虚斋。

  【疏】论犯五缘一大比丘二先许食三不与食四恶心驱出五去离见闻犯。

  犯缘中初简下众止犯吉罪。

  【注】佛在舍卫䟦难陀与比丘斗结恨在心便将至城中无食处知至祇桓日时已过便言汝大恶人令我不得食速去彼不得食乏极比丘举过因诃责制戒也。

  【疏】缘起中与彼斗恨者犹是三十中夺衣比丘也既不许行又折辱令饿困故制。

  戒缘中指同前篇夺衣不往何有驱还必是后时复酬宿恨耳。

  【律】若比丘语余比丘如是语大德共至聚落(有四种村如上也)当与汝食(是时食)彼比丘竟不教与是比丘食语言汝去我与汝一处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以此因缘。

  【注】若方便舍见处至闻处吉罗互作亦尔见闻俱离方犯堕罪也。

  【律】非余方便遣他去者波逸提。

  【注】不犯者与食遣去若病若无威仪人见不喜自送食与若破戒等若命梵难方便遣不以嫌恨故也。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许与食三将入村为辨食四彼比丘下方便驱出五结罪。

  戒本分句中语余下即第二句大德下即第三句言聚落者即白衣舍是注中指村同上但此戒判犯约离见闻不论户限。

  【疏】解非余者非不犯缘如无威仪人见不喜遣出送食等无此等缘辄尔恶心故也。

  释非余相指下诸不犯相是犯家余大同前释。

  【律】四十七过限药请戒。

  【疏】过限药请戒四十七。

  【疏】然笃信居士供办美药延请众僧虔心供养施心有限宜应将护称施而受今辄过取长己贪心恼乱施主败其善信损处不轻故须制约。

  四十七制意中初叙前施之意施下次明非理而取自他两损故是不轻。

  【疏】论犯六缘一是药请二施主限时已定三知限四过受五无缘六受咽犯。

  犯缘第二限时定即四月也。

  【疏】初药请者如十诵云过受四月时食者提索余事吉四月过已索七日终身亦提非时药吉此亦同彼如请一食处过受尚重岂况四月宁不提邪。

  释初缘中欲释后文须明来意由律本中犯相不显致令古判过药限提过夜限吉是以钞中犹存古义今疏欲翻旧解以立夜重药轻故引明据会释相违如是寻之初定罪中先引十诵四药明犯并据过限初时食中余事吉者衣等余物也下三药中非时吉者药味轻也此下会同以今戒本不明时药故引彼证此乃举施一食戒例成今犯通于四药。

  【疏】若尔施一食处苏油轻者答彼作身外用义希故轻此中内用义数故重。

  初难释中约内外资融会前后故知前戒内资须重此戒外用亦轻。

  【疏】问如上所列索药重者明知戒本非是过日。

  次问中如上列者即指十诵若据上文已明过犯犹恐迷执谓从索论故蹑前文徴今戒本假设来难意在答文。

  【疏】答随义以彰此戒索轻过限重也故善见云施油索苏但犯吉罗是知轻也所以然者先有好心四月与药期限已满供养心息过受置恼败处深损又承前受请人喜过日故重。

  答中初判定戒本语暗理须义决故云随义索轻过重此翻古解正示今判故下引文证上索轻所以下约义示过限重上标随义于此方彰文列二过显知须重初约违施恼深又下二即承势喜作。

  【疏】若尔何故缘中索药故制答亦可索过俱提然下辨相过限结故及戒本中亦言过受既明四月止夜分齐非索药相。

  初难戒缘因索而制那得过限判犯答中初句是纵由本缘起实因索故然下即夺三处求文两处同故不可执缘辨相即是广解如注引云夜药分齐夏四月应受等及戒本者即四月与药乃至若过既下双结二文。

  【疏】若尔夜无分齐药有分齐何为列者答同初药请即明其相过索之罪止应吉罗。

  次难中律分四句一夜有分齐药无分齐二夜有分齐药有分齐此二应夏四月受三药有分齐夜无分齐(疏问此句但列倒耳)四夜无分齐药无分齐此二应随施时受难意云若言广解戒本约夜成犯非索犯者则第三句不应列之此由律文不定轻重故生此难答中上二句明律列所以因前过夜历句而来故云同初等过下约义定犯如上已明今更总判律中四句前二犯提第三句吉第四无犯。

  【注】佛在释翅瘦时摩诃男请僧给药六群嫌故求难得药彼为市求便诃骂之而断僧药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缘中摩诃男者善见云是佛叔子大佛一月生得斯陀含也亦即是为释种故沉水死者。

  戒缘中初引见论示其宗族生时果位佛叔子者即斛饭王之子大一月生即佛之诸兄亦下次引本律示其志行衣法中云舍卫国琉璃王出兵欲灭舍卫国诸释种令凿坈齐腰埋之令大象蹈杀时摩诃男是琉璃王外祖告王言愿听我入池随入水时节诸释种出莫杀王念水中不久遂听之即便入池以发系树根而死臣取示王即生慈心王言摩诃男为亲里故不惜身命即敕放诸释种。

  【律】若比丘四月(夏四月也)与药(缘者药请)无病比丘(病者医所教服药也)应受若过受。

  【注】若夜药有分齐夏四月应受若夜无分齐随施时应受不论药分齐也。

  【律】除常请(其人作是言我常与药也)更请(断已后复更请与之)分请(持药至僧伽蓝中分与之)尽形寿请(我当尽形与药)波逸提(不犯如前开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四月文列夏中僧祇随三时中或一月半月有过皆犯三与药明其所请四若过下辨违相也五明开缘六结罪。

  戒本第二句四分从缘故局夏分四月僧祇明判但约施限通于三时长短不定第三句注中据律但云缘请谓施主请缘注简余请故云药请第四注中即律四句初句可收第二次引后句亦摄第三不论下决疑也判上过受论夜分齐此即今义注中略标广在疏也。

  【疏】就开缘中常与尽形有何别者就能所以分也。

  释开中常请约能施之主不限于时尽形据所请之僧除死而已更请者注中即摩诃男复作念言我宁以一人而断僧药断已重请即非过受故佛开之不犯如前即上四开也。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