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二

  【律】十三嫌骂知事戒。

  【疏】嫌骂知事戒十三。

  【疏】凡僧事是难分处非易故简备德如法经理宜应赞美令彼勤营反怀忿恚发言嫌骂令彼生恼废阙僧事损坏不轻。

  十三制意中初叙事重分处谓出纳分物差请等事备德谓不爱恚知可不可等五种德也宜下明所应反下示非所应。

  【疏】六缘一是羯磨僧差人二知是三如法经营无恚痴意四说嫌骂语五言了六闻见互知。

  列缘第一羯磨差者今时口请骂但犯吉第三即明知事须具实德。

  【疏】问与前骂戒何异而重明者答有四异一前是泛僧此僧知事二前戒不问虚实此说缘不犯三骂词不同如文所列四前非知事见闻互离者轻此敬护重互离犯提嫌骂两戒同恼知事不殊故合制也。

  问答中初辨异有四二云此戒说实不犯如下开通三指如文前约族姓行业伎术等骂今云有爱等骂四中敬护重者由是僧差不可轻慢嫌骂下次示单双前唯制骂此戒兼嫌故云合制。

  【注】经在罗阅城沓婆摩比丘僧差知事慈地比丘齐眼见处讥嫌之以过白佛便诃制戒后便于闻处骂以过重白佛便乘前重制。

  【疏】就戒缘中初就见不闻处起瞋后就闻不见处起骂以为戒本两字缘也。

  戒缘中初分示以下合文两字即嫌骂也。

  【律】若比丘嫌(谓面见不闻处言有爱恚怖痴也)骂(背面耳闻于不见处而设骂也)波逸提。

  【注】若不受上座教嫌骂吉罗不犯者实有事恐后悔恨语令如法发露便言有爱等若戏错说者并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犯人二嫌三骂四犯余文相引钞并可解。

  戒本初分文余下指广辨相注云不受教吉者嫌骂事同所对境别故。

  【律】十四露地敷僧物戒。

  【疏】露地敷僧物戒十四。

  【疏】凡僧物利重宜应掌护然人情智狭度非弘远私己专爱众则惰慢是故多论有三义故四方僧物笃信所舍供僧受用利益事广理宜掌护使资身行道得安乐故二物是信施同心爱惜常有受用令长信敬故三用竟即举僧物不坏令受用福反资施主善根成就故。

  十四制意中初叙所宜十方受用三世相续故云利重然下二出情过是下三引文示论中三义初掌护意二爱惜意三藏举意初是益己后二利他。

  【疏】六缘一常住敷具二知是僧物三露处四自使人敷五自使人不举六出门犯。

  列缘第五合云不自举不使人举对戒本文则知语倒。

  【注】佛在舍卫长者请僧十七群比丘取僧坐具露敷经行望食时到不收往食为风尘坌虫鸟坏污以过白佛诃已制戒。

  戒缘云露敷经行者即用敷具藉经行地。

  【律】若比丘取僧(众僧物为僧属僧三种也)绳床(有五种旋脚直脚曲脚入梐无脚)木床(亦如上说)若卧具(或用坐或用卧)坐褥(拟常用坐)露地敷若教人敷舍去不自举不教人举波逸提。

  【注】彼以僧物付知事云我今付授汝守护看若都无人当举屏处若无屏处必知无坏当持粗者覆好者上若即时还便应随雨中疾及时还者应往也彼次第作如是方便应去若不作者初出门堕若方便还悔一切吉罗若二人同坐下座应收不者犯二罪上座犯一堕若俱不收二俱堕余床踞床机等不收及卧具表里一切吉罗若露敷僧物而入房思惟吉罗不犯者僧物露敷去时语旧住人摩摩帝经营人令知如上方便一切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僧物三露地四舍去下结犯。

  【疏】解僧物中三种如上回僧物中但取已舍与僧者余但犯轻。

  戒本第二注列三物不分轻重故须简之第三犯提上二但吉文中注释二床各有五种旋脚者如世转关交床之类入梐者如脱脚床随用即入余三可解经中床敷四物随一成犯非谓具四。

  【疏】就辨相中初明方便委嘱之相即释戒本自他举文若不作下乖教故结就二人同坐下座两罪者一非威仪令上座攻二当戒余可解耳。

  第四句中初分文就下释后段注中上二句上下互去意拟他收下座使上故兼二罪如疏示之后俱不收者谓不前不后同时舍去非相拟待故各一罪注云雨中疾还者此约往时作意也摩摩帝梵语即知事人。

  【律】十五覆处敷僧物戒。

  【疏】覆处敷僧物戒十五。

  【疏】制意同前。

  十五僧物虽同覆露事别故分两戒。

  【疏】六缘成犯一僧物二知是三屏处四己受用五去不举六过限犯。

  犯缘第六过限有二如下自明。

  【疏】所以离者一屏露异二得罪时异露则出门屏则出界决意绝还如上出界若暂非永过三夜犯三开缘不同露则两相缓急屏则开于二夜。

  辨离中三别二得罪者此由物坏迟疾不同故分制限露唯出门屏分永暂如文可知三中露开缓急者缓即嘱付等急即雨中还。

  【注】佛在舍卫客比丘在边房敷卧具宿不语便去卧具烂坏虫啮色变见过白佛因制此戒。

  【律】若比丘僧房中敷僧卧具(谓绳床木床卧褥坐具枕地敷下至卧毡)若自敷若教人敷若坐若卧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

  【注】彼应语旧住比丘言与我牢举若无人不畏失当移床离壁高榰床脚持枕褥卧具置里以余粗者重覆若恐坏败取卧具等置衣架上竖床而去若不如是出界堕罪欲去还悔吉罗若即还二宿在界外第二宿明相未出不自往不遣使掌护者犯堕。

  【律】波逸提。

  【注】不犯中如上方便已在界外水陆道断命梵等缘者开。

  【疏】戒本四句同上辨相文易明也。

  别释中初指戒文辨下点注不犯云水陆道断等此通三夜返故有难缘开前戒出门犯无故文不列。

  【律】十六强敷坐戒。

  【疏】强敷坐戒十六。

  【疏】凡物有限事局彼此情通则彼为我有意隔则事论进不然知他得住处意不筹量辄于中间强敷卧具共相逼斥非出家之仪故制。

  十六制意中初明物有所主情下明人心通塞可者与之故进不可者拒之故否然下正叙制意斥即训逐。

  【疏】五缘成犯一先借住处安止已定二知先住三作恼意四强于中敷五随所卧皆犯。

  【注】佛在舍卫六群十七群同道行至无住处十七群自求住处彼六群知求得宿处强在中间敷卧具宿比丘以过白佛因制此戒。

  戒缘云无住处者明无僧寺寄止俗舍。

  【律】若比丘知(不知者开)先比丘住处后来强于中间(若头边若脚边若两胁边)敷卧具(草敷叶敷下至地敷卧毡)止宿念言彼若嫌迮者自当避我去作如是因缘非余非威仪波逸提。

  【注】谓随转侧胁着床结堕不犯者先不知若语已住先与开间若间宽广不相妨阂若亲旧人教言但敷我自语主若倒地若病转侧堕上若力势所持若被系闭命梵二难并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知三后来强敷四念言下作恼意五结罪。

  戒本分文可解。

  【疏】作是因缘非余者非余不犯将不犯以望犯不犯是犯义余但以不依不犯故相逼恼非是威仪何得不犯。

  释非余中余即是外不犯在于犯外即非不犯显是正犯初牒示将下明余义但下合文释。

  【律】十七牵他出房戒。

  【疏】牵比丘出房戒十七。

  【疏】然四方僧房众人共有理无偏局义须通赡虽先料理安止已定后来同徒宜共受用今乃内怀瞋恚强牵他出自坏恼他诤竞之本损处非轻故制。

  十七制意中初明众物理通合与同住赡犹给也今下次叙过显制文阙犯缘或同前戒或是写脱今准钞云一是僧春冬房(夏房入已牵出犯吉)二先安止定三作恼乱意四牵出犯。

  【注】佛在舍卫六群十七群同道行至小住处十七群于先入寺扫洒令净六群知得好处驱起牵出比丘以过白佛便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因先强敷佛制与罪由是俗家此僧寺中理依位夏所以牵出。

  释缘起云僧寺等者即明六群恃己之意位夏语倒。

  【律】若比丘瞋他比丘不喜僧房舍中若自牵出教他牵出。

  【注】若自作教人牵随所牵多少随出房随犯若牵多人出一户若牵一人出多户皆犯多堕若一人出一户一堕若持多物出若掷着户外闭他户外皆突吉罗。

  【律】波逸提。

  【注】不犯者无恚心随次出若遣未受具出若破戒见威仪及为举?因此故命梵难驱出者并开。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内瞋三是僧坊私不犯四牵出结罪。

  戒本第三唯局众房余并不犯。

  【疏】就解成犯相中相从就多结者欲止恶法令断也今封著者多守房锁户本不许入牵出希耳。

  释犯中初明结多罪之意今下次示末世稀犯注中持掷他物出户外者意使彼出故。

  【疏】就开通中问前戒开亲不简净秽此局净行不除亲者答前戒俗家属先借者亲友无强故开非僧住处不简染净此是僧房净有住义恶戒之人无分驱出不犯戒也。

  不犯问中前戒开亲旧人不列破戒见等此戒反前故徴其意答中初释前戒开亲通秽此下次释今戒止明简净不示开亲今谓僧舍处非属己复是亲友必无牵义故不在开。

  【律】十八坐脱脚床戒。

  【疏】坐脱脚床戒十八。

  【疏】凡事宜审谛危险须慎重屋薄覆床又脚脱放身坐卧容有坠堕伤于下人恼处不轻故制。

  十八制意中即据缘起以叙教制薄覆谓阁板不固放身谓肆意而坐。

  【疏】四缘一重屋二又薄覆三床脚欲脱四坐卧便犯。

  【注】佛在舍卫比丘在重屋上住坐脱脚床脚脱堕比丘上坏身出血仰面恚骂比丘举过佛诃而制。

  【律】若比丘若房(谓僧房若私房)若重阁上(谓立头不至上)脱脚绳床若木床(脱脚者脚入梐)若坐若卧者(随胁着床随转侧也)波逸提。

  【注】除脱脚床已若在独坐床或一板床俗床一切吉罗不犯者若坐旋脚直脚曲脚无脚若床支大若脱脚床安细腰若重屋板覆刻木作华覆若厚覆若板床坐若脱床脚坐者并开。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房重屋三是脚脱床四坐卧犯。

  【疏】解脚入䏶者明将脱不久也。

  戒本第三中将脱者谓脚动摇故入于梐。

  【疏】戒本通坐广解唯卧毗尼教相三处观量缘起但坐戒本通卧辨相唯制胁着床而脚脱故知坐卧皆有犯也。

  第四中初牒示毗下会通缘起辨相各一戒本兼二故下准判注不犯中床脚安细腰者即纽锁等若重屋板覆此句总标刻华及厚别显两相即反戒文薄覆故不犯也。

  【律】十九用虫水戒。

  【疏】用虫水戒十九。

  【疏】凡慈济物命道之正要知水有虫而故受用特损物命违其慈道苟存自营所存无理光师所云重己所轻轻他所重深乖慈恻故须急制。

  十九制意中初明比丘行本河沙诸佛由慈成道菩萨辍己利他历劫忘倦二乘非不兼济望上不彰故云正要也至于儒宗君子犹怀恻隐之心博施济众推爱及物况出家胜士反行杀害实非所宜闻者深诫知下叙过初明自他两损苟存自营谓害他利己是无理也光师下引示己所轻者谓身外受用他所重者即虫之性命。

  【疏】四缘一是虫水二知有虫三不作漉法四随用犯。

  列缘第三漉则非犯。

  【疏】慈救之心如来本意损害为贵凡俗所重是以世尊随病设治初约非情则掘坏通制后约生育随病多立人畜两戒计摄已周今之喜犯就饮用结深见物机是称大圣如多论说故今五众多无漉具行住饮用无思伤损此而号道未见其通钞中广引。

  叙诫中初通叙圣凡心异是下别示机教不同大分二别初明非情掘坏二戒还存护命后下次明有情则有四戒一杀人二杀畜三用虫水四饮虫水深下叹教主如多论者彼云此杀生戒凡有四戒此最先结既不得用虫水便取饮之由制不得便故断畜命既制不得便夺人命由善知机故彰圣号今下伤末学既号道人不置漉具反无慈念则非有道故云未通下指钞者彼云僧祇虫细者三重漉犹有者舍去若用水者日日谛视无虫便用五分虫者漉囊所得肉眼所见无漉囊不得行半由旬等又二衣中云物虽轻小所为极大出家慈济厥意在此今上品高行尚饮用虫水况诸不肖焉可言哉。

  【注】佛在拘睒毗阐陀起屋虫水和泥教人和长者见嫌无有正法害众生命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若比丘知(不知不犯)水有虫若浇泥若草若教人浇者。

  【注】若以草土掷虫水中若虫酪浆清酪浆若酢以浇泥草一切皆堕教人亦同。

  【律】披逸提。

  【注】不犯者不知有虫作无虫想若虫大以手动水令虫去若漉水洒地若教人漉者一切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知三有虫所损境四若浇泥下明犯。

  【疏】就辨相中具二或以草土就虫水和或以虫水浇于草土纵有池流大水虽不作泥而以草土掷中随以虫鱼皆犯堕罪此不就损命中制是深防制若彼命断自依畜戒正得一堕余文相可知。

  戒本第四中初明犯相有二前明因作水土互投纵下次明非作等闲掷物随下次明结犯初明当戒随境多少此下次对后杀畜结犯不同余下三示略即不犯等文寻之可见。

  【律】二十覆屋过限戒。

  【疏】覆屋过限戒二十。

  【疏】凡物有限事成为要贪不知量重覆不已令屋崩倒损功费力不长信施故所以制。

  二十制意中初明合宜贪下次叙过相即本缘起如注所引。

  【疏】四缘成犯一自为己二使人覆三至三节未竟不离见闻处四三节竟犯。

  列缘第三言三节者或云三重如世茆庵或云三行如盖瓦屋未详西土覆屋之相不可定约。

  【疏】问何故有看覆无自覆者答不看房成有受用义自覆招讥重故不许用也或可从缘起说由使人作因即制戒。

  问中此制指授看覆成犯不制自覆故问通之答有二意文相可解。

  【疏】多论此房是十三中大房三十万钱作成即崩施主生恼比丘为说房虽崩坏功德已成未坏之时佛到此房即是无上福田之所受用寻后有一新受戒比丘入中若起房阁严若须弥持戒暂用已毕施恩以戒背世俗法房舍四事是世间法故。

  引缘中初指本缘房崩主恼十三中大房即有主房若据四分因斫神树为缘与此不同三十万者十千为万即三百千比丘下次明比丘开解之词前明佛曾受用寻下后明新戒受用戒背世俗者无漏胜法圣道本基胜世法故。

  【注】佛在拘睒毗阐陀起房重覆不止屋便摧破居士嫌言檀越虽与受者应知足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若比丘作大房舍(多用财物)户扉牕牖及余庄饰具(刻镂彩书)指授覆苫(有二种纵覆横覆也)齐二三节若过者。

  【注】彼比丘指授三节未竟当至不见闻处若不至不见闻处三节竟堕。

  【律】波逸提。

  【注】若互舍见闻处吉罗不犯者如上指授离远者开。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房舍已下作之方法三指授下开成持相四若过下违教结罪。

  戒本第三苫字失廉反覆屋草也。

  【疏】然三节相律论互谈至于事实亦可披据故多论云作房三品上中下覆各自有限若中下房用上法覆以镇重故随用草作一一皆提五分若以草瓦版覆母论泥故崩伽论若以草版鸟翅覆者过限不犯亦以轻耳及作房时商度基陛材具方可覆之如多论也。

  三中初生起故下引示多论三品随其房屋费用厚薄以分阶位中下上覆即为过限五分已下并出物体不同之相伽论草板不犯与上诸文相违故以物轻通之及下次明筹量用与方便下指多论如二房中。

  【律】二十一辄教授尼戒。

  【疏】僧不差辄教尼戒二十一。

  【疏】制意有五。

  【疏】初尼来请法意大爱道众为顺敬法咨禀疑滞如说奉行然尼女弱阙于游学迷于理行真为面墙故须半月求师请法二佛敕比丘听往意如来大慈简唯有德慈悲训诲开晓彼怀令生解行率成道益所请别僧前为尼众若开强往彼此寂静无多劳动若论受戒反前是难不开僧往三制具德意自非深闲戒律行同水玉词清理诣备德兼物者孰能化众匡道有人专直浅识不闲进不自迷教旨何能导物或虽少知行不依法进止施为动乖仪式自溺长津安能济拔由斯诸缘须具德行四制僧差意虽有德行屏去有滥任僧简遣备德方进藉众威严通行风化受者殷重终获道益五制戒意者专任自由不蒙僧命辄往教授滥行仪式乖轨导方失风靡化轻法自尊未成弘阐损坏既重何得不约。

  二十一制意中初意为二初叙尼希法大爱道者即佛姨母起教之人顺敬法者即八敬中制依僧布萨然下次明须请之意迷理行者理是所证行是所修二并教诠非学不晓故云迷也面墙出论语喻无所见二听往中初正叙听意简有德者如后所列率犹用也所下遮疑有二初疑尼须来学何以令僧往教强字上声师训之仪理非当往故云强也若论下次疑受戒何不同之以泛尔教授别人可往纳体事重复须大众故云难也三意中初示如法合往自非下四句总后十德初句摄二三四次句摄初及九第三句摄五及八第四句摄六七与十有下次简非法初至导物反上初句即无解也或下至济拔反前次句谓无行也既无解行岂能说法备德者乎文中不反义可见矣由下三结示四制差中二意初为能教有滥藉下二为所教易化传训无壅故曰通行如风偃草故云风化五中专下四句反前初意乖下二句反前次意靡即顺也轻下结过显制不取僧命故云轻法辄为师训即是自尊。

  【疏】论犯五缘一佛开说法八教二制白二差三不蒙僧命往集尼众即简别房别说不犯四说法八敬五随说堕。

  列缘第二制白二者文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白如是(羯磨准知)。

  【注】佛在舍卫大爱道尼来请教授佛令差往僧次般陀往彼说法六群次往向说世论爱道白佛便羯磨差而制戒也。

  【疏】就缘起中初明尼请二令僧次差往三六群为说世论过起之由四白佛下羯磨备德。

  戒缘中说世论者律明但说王者论人民论军马等论是也。

  【疏】问爱道来请止论比丘何不请佛答请佛教授有二种过一违八敬教教中令问僧故二违誓受心若请僧者翻前两失。

  初问答中初明请佛二过并是违敬但上违敬法下违受心以本从八敬而获体故若下次明请僧两得有本作请佛者文误。

  【疏】若尔八敬之中佛已制尼半月往僧爱道何故乃求佛者答尼虽蒙制僧未奉敕故来请佛敕僧往教。

  难中由爱道尼从佛求请既制依僧不当求佛释文可解。

  【疏】问佛不自教者答有多过一是狭过不通三洲二少过止佛一人三是短过不通万代比丘作者翻成三益。

  次问答中初明佛教之过后明僧教之益翻三益者广多长也。

  【疏】就羯磨差中须具十德一具持戒行二者多闻三诵二部戒本利四决断无疑五善能说法六族姓出家七颜貌端正八堪为尼说法令尼欢喜九非为佛出家被三法衣而犯重法十二十夏若过不具斯十皆不成差故略分别也。

  差人中初列十德一九五八名似相滥并前通后别分之可解又八及十局在教尼名为别德余皆通德不下简非此但依律单列名数未暇广释故云略也。

  【律】若比丘僧(一说戒一羯磨)不差(不于僧中白二羯磨)教授(八不可违法律具出文)比丘尼者波逸提。

  【注】若于说戒时座上问答已若僧差若随尼请彼比丘克时到尼亦克时迎若违俱犯吉罗若闻来者当出半由旬迎供给所须不者吉罗若僧不差非教授日与说八不违法吉罗若不差与说法者堕若僧病不和合众不满应遣人礼拜问讯尼众病等亦遣礼拜问讯若不吉罗比丘尼等二众吉罗不犯者比丘尼众如上方便已而为水陆道断诸难不容礼拜问讯者并开。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僧三不差四教授五结罪。

  【疏】就解第四八敬之文指于律本恐好事者未见前后故略为三门初制意列相二敬之次第三得罪轻重。

  戒本第四初标中云指律本者点注略也恐好事者乐法人也。

  【疏】就初制者凡体无贵贱有道则尊法式轨要非僧不具敬法重人事须致敬敬而为言触途皆是但此八种摄尼偏要故别制之审能修行戒净法住故善见云由度尼故正法减半若行八敬还满千年法由人弘其义不昧矣。

  制意中二初通叙僧德有道具法故须致敬敬而下二正显八敬又为三节初正明故下引证此即阿难初请度尼如来许度之语法下结告。

  【疏】次列名中初百岁尼礼初夏僧二不得骂僧三不应举僧四受具僧中五忏残两众六半月请法七安居八自恣并须依僧。

  列名可见。

  【疏】二明次第者法不自显开导在人是以初三明遵僧也人尊由法故次四五明所遵法法由请得是故下三明禀悔也。

  明次第中初科三位次第相生且约总分随一位中复有次第如下别论悔字误合作诲下同。

  【疏】就初位中身业慢粗所以先明口业过微故须后说说语二中违法恼深顺法举微故列前后或可希数而言也。

  别示中初科分二一身二口礼敬是身骂举并口身粗故先口微故后说语下复简口二有两释初恼分深浅二过有希数。

  【疏】就遵法中初受根本次悔枝条。

  遵法中由受生犯次第可知。

  【疏】就禀悔中泛明仪法必由启请故初明教诫也依法起行故有安居自恣相次而来至时加语闰色而道助成光衍也。

  禀诲中初正明次第请教在先依行故后又夏安居竟乃行自恣故云相次来也至下嘱后增加光谓光扬衍即流行。

  【疏】次三明罪就中一四六三皆犯提罪如尼戒中第二敬中骂谤不定或残提吉第三举罪说过犯提遮举但吉第五残悔不来僧忏止犯吉罗余可解也。

  三明罪中初明三法犯提第二骂谤义同故参明之律云不得骂比丘不得诽谤等文标三罪谤通三篇如前所配骂止有二恶法得提善法但吉第三举罪中说过提者律出举相云汝所作尔汝所作不尔及不得作自言遮举吉者律云遮他觅罪(谓他举罪遮不令作)及遮他说戒自恣第五吉者应是事稀余下即指安居自恣二并犯提。

  【疏】就结罪中初明广教授相律论大明斯法灭矣但行略者犹无威仪。

  第五句初明广法指如律论论即善见总括律文大要有五一尼众遣使二至寺凭僧三对众为请四僧作法差五至时当往但下次示略法者由无德人但传上座诫来而已委在钞中须者寻取犹无仪者业疏云以见不学识者年高座首动无法则令空遣尼还曾不对答识者齐耻等注中供给所须者律云安置坐处办洗浴具办粥种种饮食等又僧病等缘礼拜问讯亦同略法。

  【疏】文中非教授日者四分无文僧祇广列八法一非时即日暮夜分也二非处谓隐露处也三过时谓二十九三十日十四十五日也四时未至无问黑白中间十日当往余者为非日余四略之。

  释日非中僧祇八非正取三四以显非相谓黑白两半各有十日得往白半初四至十三黑半十九至二十八并以后两日为过时前三日为时未至前后皆名非时也余四略者今引续之五尼僧不和合不应教诫六不得偏教应一切和合已教七不应长句说法如难陀说至日暮八须迎逆不迎得吉。

  【疏】如昔人解日非八敬同犯吉罗不差说法俱犯堕罪二提两吉也。

  斥古中古师据文如注所引前是两吉后即二提。

  【疏】今解说法八敬无别轻重故戒本云教授者提广解说法者提故知义一也结吉罗者但日非耳结堕罪者但不差耳说法八敬因之即列文无言耳结成之相明知但指辄往不差也。

  今解中初定两相无别戒本教授即是八敬广解说法如注自引结吉下释通注中结犯之意故知差已日非则说法八敬并吉不差辄往二并犯提律文但结日非不差二罪因而互列故令妄解文无言者谓戒本中不明说法八敬故结成相者谓戒本结犯承上不差而结则知犯堕止由不差今更作句以定罪相一不差日如单犯一提二受差日非唯犯一吉不差日非双结提吉说法八敬教示不殊有何义故而分轻重决知非矣。

  【疏】尼结吉者非辄教僧罪也盖是不被尼差辄教授耳尼二众亦不蒙大尼差遣辄往僧寺礼拜问讯故也。

  释尼犯中初明大尼辄教授者谓辄自往请次下二众义无不差辄请之义故但有辄礼拜等不犯中但开尼众不请之罪。

  【律】二十二为尼说法至暮戒。

  【疏】为尼说法至日暮戒二十二。

  【疏】凡僧尼有别居不同处大士举动须避讥涉外生信敬内增道望今日暮同聚致外情疑容自坏行过深则制。

  二十二制意中初叙所应依之则自他两益今下次明不应违之则彼此俱损反损成益故所以制。

  【疏】论犯六缘一是僧差二尼众来集三教授说法四至暮昏五自知六说不止犯。

  犯缘中初是僧差若僧不差自犯前戒。

  【注】佛在舍卫难陀僧差教授尼已默然而住爱道重请说至日暮尼出祇桓城堑中宿为俗所讥比丘白佛佛便诃制。

  【疏】就戒缘中初令尼来僧寺说法因过而制令往尼寺四分无文可寻诸部余曾目见老昏忘去。

  缘起中以西国僧居城外尼依城内日暮城闭奔还不及故宿堑中诸俗讥云沙门释子无有惭耻无清净行竟夜与尼共宿昼便放还等指诸部者即善见云初为女人根钝故尽听往僧寺教授为人讥故次开五人往犹讥始听僧往尼寺若作此释甚有相妨前辄教中备明差往若是初开不应后列若在前者复曾被差进退难定来学请详下示遗忘以警后来。

  【律】若比丘为僧差(一教授一羯磨)教授(众僧中差白二羯磨)比丘尼乃至日暮者。

  【注】彼为僧差教授尼日未暮当还除教授若受经若诵经若问若以余事乃至日暮除尼若为妇女余人受经等至暮一切突吉罗也。

  【律】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教授尼至日未暮便休除妇女已为余人若船济处说法尼自听者若与估客夜说法若尼寺中若因人请值说便听者开。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僧差三教四乃至日暮下结罪。

  戒本第二句注云一教授等者律云众僧中差白二羯磨然与前戒异者前是不差通指二法此既已差别据一法。

  【疏】广释中除教授已余诵受经至暮同讥如何轻者以教授僧集尼众易故重自余别请尼之来去无摄法故轻也。

  第四中初徴问以下释通初明教授重是众法故自下次明余轻别人请故注不犯中未日暮者无犯明不犯除妇女者即余男子无讥疑也若船济下四种三并因听非专为尼第三尼寺中者处无非故因人请者写倒合作因请人律云说戒日来请教授人值说便听是也。

  【律】二十三讥诃教授者戒。

  【疏】讥诃教尼人戒二十三。

  【疏】然备德被差慈心教授情存为法不希厚味今见他获利内生嫉妒发言讥诃恼乱贤善脱由斯败事绝兼济损处非轻故制。

  二十三制意中初叙所差如法厚味即美食也今下次叙能谤起过初明恼人嫉妒心业讥呵口业脱下次明坏事败犹废也绝兼济者失利他也损下双结。

  【疏】论犯六缘一是僧差二情存为法三内生嫉妒四发言讥诃五言词了六闻知犯。

  列缘中一二六是所讥余三并属能讥。

  【注】佛在舍卫尼闻教授师来出迎供给六群生嫉云彼无实但为食故教授尼也比丘以过白佛因而制戒。

  戒缘中六群比丘因过被制既不具德差法绝分内怀怨忿故致讥呵。

  【律】若比丘语诸比丘作如是语诸比丘为饮食故教授比丘尼者波逸提。

  【注】若说不了了吉罗比丘尼等吉罗不犯者其事实尔为饮食供养故教授为饮食故教诵经受经若问若戏若错说者一切不犯。

  【疏】戒本三句余并可知。

  戒本三句一人二讥三罪注不犯中其事实尔乃至为食诵经等并谓讥诃非谬故无犯也。

  【律】二十四与非亲尼衣戒。

  【疏】与非亲尼衣戒二十四。

  【疏】凡僧尼位殊理无交涉无缘取与尚涉讥疑况交致染容坏梵行诚为大损故制。

  二十四制意中初明类别无下次显招讥无缘取与者谓无取与之缘徒与往还犹不免讥况持衣与而相交染耶往往犯于大重此显须制之意。

  【疏】五缘成犯一是比丘尼多论云与尼三众同堕律虽无文义亦应尔浣衣中似是犯轻随情急缓义在于此二非亲里三作非亲想四虚心与衣五彼领受犯。

  犯缘第一初取论决律浣下次比校重轻彼论使下众浣同犯吉罗若比浣衣下众应轻故云似是然取情过不可相例以使浣情轻与衣过重轻宜从缓重须从急故云随情等四虚心与谓专意也或可准下缘起比丘试与即非实心也。

  【注】佛在舍卫乞食比丘威仪具足尼见生善而数请比丘不受后僧分衣便以衣与尼尼辄受之彼嫌责尼数数向人说比丘以过白佛诃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尼与僧衣推而不受后僧试与望同僧心尼辄受之大乖本望故科为罪多事多患其相若此。

  戒缘中推谓辞让言试与者律云比丘念言尼数请我而我不受我今与衣彼必不取多下指过诫来令无多事。

  【律】若比丘与非亲里(如上解)比丘尼衣(十种如上)除贸易(以衣易衣易非衣易针易刀若缕线下至药草一斤)波逸提。

  【注】比丘尼等吉罗不犯者与亲里尼衣共相贸易若与塔与佛与僧无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非亲三尼四衣物等文中不明尺寸而于过咎大小俱提五除贸易六结罪。

  戒本第四句但指衣体故知不局大小。

  【疏】所以尼与大僧二众衣犯轻者今不就希数而制戒也就讥过故僧是上尊躬奉下众招讥处深故重尼下奉上讥疑是轻可知。

  释尼犯中初徴异大僧沙弥故云二众今下释通上奉于下情理不当下奉于上事成顺便故不同也。

  【律】二十五为非亲尼作衣戒。

  【疏】为非亲尼作衣戒二十五。

  【疏】制意同前。

  二十五制意指前无非讥染。

  【疏】论犯四缘一是比丘尼多论三众同犯二非亲里三自送遣作四随作犯。

  犯缘前三属所对境第四即能犯人。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为作大衣便裁作淫像成已付尼令在众后着之生俗讥笑诸尼以过白佛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作淫像者良由染患情重寄物彰过约境须断也五分云爱道卷衣舒以示佛视此所作也。

  戒缘中初牒释由为作衣致有情染故云寄物彰过故知此戒虽制作衣实为断欲五分下引示卷衣示佛显过宜制。

  【律】若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注】彼比丘随刀截多少随一缝一针皆堕若复披看牵挽熨治以手摩扪若捉角头挽方正安揲若安缘若索线若续线一切吉罗尼等吉罗不犯者与亲里尼作与僧作若为塔若借着浣染治还主者一切开。

  【疏】戒本四句寻文可知。

  戒本四句一人二非亲三尼四作衣下结罪。

  【疏】既作针刀故随运结堕余熨摩等方便但轻。

  次释犯中刀针正作熨等助成故云方便。

  【律】二十六与尼坐戒。

  【疏】与尼屏露坐戒二十六。

  【疏】过与女人同宿无异。

  二十六初指制意同宿不出有二一者染习二是招讥。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与偷兰难陀尼俱貌端正各有欲意在门外坐居士共嫌鸳鸯为喻比丘闻告佛因制戒。

  【疏】缘中门外同坐止是露摄戒本明屏故知双结也。

  次科缘起戒本屏露互明对文可见。

  【疏】论犯四缘一是尼三众五分多论尼众俱犯提罪道船行戒亦尔除去俗女不犯此戒二是隐露处三无第三人人相如钞中四共坐便犯多论比丘坐住随尼起坐一一结提尼坐亦尔两人同一坐通日但一堕。

  犯缘第一四分戒本唯据大尼故引他部既云尼众通三不疑及后道船例同此判除俗女者下有别制故云不犯此也第三指钞彼与女坐戒引僧祇云若母姊妹若大小净人睡眠痴狂婴儿并非证人。

  【律】若比丘与比丘尼(一处者一是比丘一是比丘尼)在屏。

  【注】有二种见屏处者若尘雾烟云黑闇不见也闻屏处者乃至不闻常语声。

  【律】障(若树若墙若篱若衣若复以余物障)处坐者。

  【注】若第三人盲而不聋聋而不盲若立住者一切吉罗。

  【律】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若比丘有伴若有知人有二不盲不聋不聋不盲若行过倒地若病若力势所持命梵等难者并开。

  【疏】戒本四句。

  【疏】一人。

  【疏】二与尼作衣与衣亲无染讥故开屏坐同行不问亲疏外人不练招讥义一。

  戒本第二但云与尼而不简亲故对前二戒以示教意。

  【疏】三屏处如律中见闻两屏其相可解盲聋互有不成全证故吉由是坐戒立故是轻。

  第三初指二屏注释颇详委如二不定中盲下次释第三人由下三释立住上是根缺下即缘乖故并犯轻。

  【疏】所以尼轻者上尊共坐志不自由过微故也。

  第四初科徴示尼轻由非意故或可上尊狎下则易下位牒上则难故虽同坐情过自别。

  【疏】开中不盲聋者开前盲而不聋句下列亦尔余可解。

  次科释注不盲等二句语同互倒而列对翻互缺二句以开吉罗余可解者行倒病势皆非意故。

  【律】二十七与尼同行戒。

  【疏】与尼同行戒二十七。

  【疏】过制同前。

  二十七制同前者事别意通故不重举宿坐船行离染无别随境造作事相不同文多略指其意若此。

  【疏】六缘犯多论云一尼家三众二共期除偶相值或期不许不离闻处三同一道四不离见闻处五无缘六随度界犯。

  犯缘第二除偶值者即多论文彼具云若不期而偶共道当使相去语言不相闻处若相闻者吉若彼此相期互不许者若相闻语声者吉文中不离闻处总上两句皆有吉罪但不犯提故简除也。

  【注】佛在舍卫六群比丘与六群尼人间游行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便诃制。

  【律】若比丘与比丘尼期(言共至某村城国士)同一道行(村间有分齐行处是)从一村乃至一村。

  【注】随分齐众多界一一堕非村若空处行乃至十里堕若减一村减十里多村间同一界行及方便共期一切突吉罗。

  【律】除异时波逸提异时者与估客行若疑(疑有贼劫盗)畏怖(怖有贼劫盗)是谓异时。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不共期大伴行疑恐怖处若往彼得安稳若力势所持命梵等难者并开。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与尼期三同道行四除异时五结罪辨相重释可知。

  戒本分文中重释者即指释异时文律因僧尼皆欲往毗舍国尼求僧伴僧既不许尼遂前往为贼所劫因开援护文中两相估客男伴无难亦开疑怖难缘无伴亦许。

  【疏】尼若凭僧为伴援过是微故轻行途多难故开疑怖坐是安处所以不开坐容教授下至第三便开不犯。

  释中初科尼凭僧伴非疑怖缘故结吉罪。

  【疏】行途迥远招讥过大纵多比丘一尼亦犯要得多尼方开坐处讥轻有两比丘即不犯位。

  次科对前坐戒料简二重初简恐怖缘行开坐闭坐容下次简第三人行闭坐开。

  【律】二十八与尼同乘舟戒。

  【疏】与尼同船戒二十八。

  【疏】讥过中制。

  【疏】论犯六缘一是尼三众二共期三同一船四顺流上下意五无缘六双脚入船便犯。

  二十八犯缘第四顺流上下明非直度也。

  【注】佛在舍卫六群比丘与六群尼同乘船上水下水居士共嫌比丘举过白佛因制此戒。

  【律】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若入船里堕余方便吉罗)除直渡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不期若直渡彼岸若入船船师失济上水下水若往彼岸不得安稳或为力势所持命梵难缘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与尼期三同船四结犯。

  戒本分句可解。

  【疏】问所以不制俗女同船者答必有船公为第三人故不须制亦可尼女同制俱犯提罪如律房法中时与俗女同船佛言除直渡故知不直渡者是犯不疑此戒略也。

  问答中两释初约通开释常有第三人故亦下次约文略释讥疑不异故下引律证既除直度验知上下同尼制也。

  【律】二十九受尼赞食戒。

  【疏】受尼赞食戒二十九。

  【疏】制过有四一遣彼尼众叹己德行相美求利增长贪结坏正命故二偏心曲叹现情亲好招致外讥损害不轻三令他随言供奉无德即是损施于彼福田无行惠施反报之福何由可获四毁呰好人赞叹鄙下令于胜境不生敬重即是恼乱一切贤圣具斯诸过故所以制。

  二十九四意中初是长贪二即招讥三损施福四恼僧众又初损自二损自他三四并损他初云遣尼且据缘起约今成犯不必须遣三中既奉无德则于有道反不供奉既失胜境则无福报具下总结。

  【疏】四缘成犯一是尼三众叹得食二知是非法三受得四啖之咽咽结罪。

  列缘有四初是能赞下三并所赞即犯戒人也。

  【疏】自余同坐不被叹者随食无过以屏叹非众中无应诃不诃之过不同提舍对僧偏授若不即诃举众容隐致不指授亦不听食。

  简提舍中初明当戒犯唯别人不下次示提舍合众通制据尼指授止在一人若无人呵则令同座非指授人亦不得食故云致不指授等。

  【疏】何不开病但不曲叹健病无罪故不须开若叹病人为德必有好人被毁由是犯位。

  简病中亦对提舍以明不同初徴次释释中又二初明不开若下次明开则有过言病有德则显不病无德故云好人被毁。

  【疏】何故不开别众七缘圣人制戒开遮防过此戒由叹无德于法深损通无所开是以多论云但偏叹德不问凡圣食者皆堕。

  简别众中初徴二释又二初通示开遮别众须开遮则失利此戒宜遮开则有过开遮随时不可一概此下正明当戒不开之意供施有德植福良田是佛所教今则反之故云探损是下引示若知彼赞虽圣尚犯况无德耶圣必无犯为约下凡极诫耳。

  【注】佛在舍卫有居士请舍利弗等露敷好座偷兰难陀尼见已妄言所请并是下贱我若请者则调达等龙中之龙食还具说佛因诃制此戒。

  【疏】就缘起龙中龙下过起所由下明诃结。

  戒缘中难陀尼如是叹已及舍利弗目连至尼语居士言龙中之龙已至居士言汝向者言下贱人今云何言龙中之龙耶自今已去勿复来往我家故云妄言调达等者等余四伴。

  【疏】多论云以请舍利弗迦叶等能与现世福一入见谛二大尽智者三入灭定人四缘四无量五行无诤者各出其相广如论引。

  明请福中初科多论明所请之德略提名数指广如论今撮注之一入见谛(今证见谛无始邪见皆悉无余不坏信见今始成就见有二种邪见所断此见即惑信见所成此见即智谛谓真理由智证真故云见谛入即是证即初果也)二大尽智(今得尽智无始痴爱慢三垢永尽尽即是灭灭即灭谛涅槃能证之智名为尽智此即断尽思惑无学果人)三灭定人(论出三意若出灭定亦令众生得现世福又云从灭定出正似从泥洹中来故又云若入灭定必次第入无所有处乃至初禅遍游诸禅功力深故)四缘四无量(谓心缘无边众生拔苦与乐益物深广故谓慈悲喜舍也)五行无诤(诤有三种一烦恼诤二五阴诤三斗净一切罗汉烦恼诤尽五阴有余故未尽有此五阴能发人诤唯无诤三昧能灭此诤余圣但自无诤若无诤罗汉能令彼此无诤)论文五种并以生现世福别别结之据论前二诸圣通具身子目连必应高胜后三别德时或有之。

  【疏】又成论云智田胜福田乃至扫僧地如阎浮不如佛塔一手许佛以智故胜诸弟子不以断故供利根初果胜钝根斯陀含前言百不如一者从多说亦不了义还即此经中云施利根畜生胜外道五通者又如弥勒为罗汉所礼。

  次成论中初句立义乃下释成初约佛与弟子对校彼论问云为智福胜为断福胜答智能达法相谓毕竟空此则胜断何者如佛以智故于弟子中胜不以断故(断谓自断结亦断众生结即以圣人断智二德比校胜劣也)供下次唯就弟子比校文为三段初示胜劣前言下论自释难彼论前引杂藏经供百初果不如一二果与此相违故从下释通有二初云从多说者谓前经且据多少相望初果多故劣二果少故胜今此约智与彼不同亦下次约不了释谓彼经赴机一往权说非究竟故还下还据彼经会同前义初引畜生胜人道又下次引因人胜果人彼云弥勒菩萨虽未得佛为罗汉所礼由智大故又云乃至沙弥发无上心罗汉自取衣钵担随后行故知智慧福田为胜。

  【疏】僧祇檀越别请舍利弗目连唯大迦叶不受宿请明日时到入檀越家乞食在屏处坐尼不见故说龙中龙迦叶大謦作声尼闻即翻问迦叶行头陀乞食如何受请答虽不面受乞食为缘不妨随食。

  次尼赞中律文少略故引示之謦去挺反彼作謦欬谓?声也尼翻问者既为尊者所闻故作他辞欲混前语迦叶答者准此行乞因入施家不为别请斯为明证。

  【律】若比丘知(不知不犯)比丘尼赞叹教化。

  【注】谓阿练若乞食人乃至持三衣赞偈多闻法师持律坐禅也。

  【律】因缘得食(从旦至中得食)食除檀越先有意者波逸提。

  【注】谓咽咽结堕除饮食得䞋身衣灯油吉罗尼等吉罗不犯者若不知若檀越先有意若无教化想若尼自作若檀越令尼经营若不故教化而乞食与者无犯也。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知三尼教化四食缘五结罪。

  戒本第三句注列赞词即十二头陀等如叹身中具之。

  【疏】就辨相中除饮食然灯已明知大小两食皆犯即文云从旦至中得也所以衣轻者财重难舍也又财别属义非通用食无独啖劝办是易故制重也尼轻僧者叹尼是希也。

  释第五中三段初明灯油已字合作犯复缺轻字油既得轻显上饮食通收大小即正不正也即下引证文见注中所下次释衣财两意尼下三显尼轻希数异耳。

  【律】三十与女人同行戒。

  【疏】与女同行戒三十。

  【疏】制意同前。

  三十与前尼戒大同故略释耳。

  【疏】论犯六缘一是人女二共期三同道四无伴五不离见闻六随越界犯。

  列缘可解。

  【注】佛在舍卫国妇与姑诤还毗舍离时阿那律欲往彼国此女为伴夫便逐得打阿那律几断命根比丘以事白佛便诃制此戒。

  戒缘中几字平呼近也。

  【律】若比丘与妇女(如上)共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间波逸提。

  【注】若村里一界行及尼等四众一切吉罗不犯者先不知不共期须往彼得安若力势诸难者开。

  【疏】戒本五句其相易了。

  戒本五句一人二与女期三同道行四至村间五结罪。

  【疏】就开不期及难故知共期多伴亦犯不类尼中以同法故。

  释不犯中初准开决犯多伴谓一比丘多女不下对简前戒多尼大伴即无犯故注中须往得安此亦开难戒本不列恐无缘起。

  【律】三十一食处过受戒。

  【疏】施一食过受戒三十一。

  【疏】然笃信居士割舍家珍造立福舍标心一食拟施在僧宜量力分称施而受即彰内有廉节外不损物理数宜尔今久延不去过受他食长贪坏信败善增恶过是不轻故制。

  三十一制意中三初叙施意宜下叙兴制初明合宜今下次显过患长贪谓无廉节即下增恶也坏信谓损施物即下败善也。

  【疏】论犯五缘一非亲居士限施一食二知三无病请缘四过受五咽结。

  列缘第一言非亲者三处并无明判义准亲缘理通过受故特标简亲无犯也。

  【疏】别众七缘唯开病者人病苦恼去损住益施主体知不生讥患故开自余不开者彼中自请开称施心此本无心开成损坏是以俱闭。

  简开中初叙开病所以自下次明余六不开上二句明别众可开是别请故下三句显当戒宜闭由是通施意非别指故曰无心。

  【注】佛在舍卫时拘萨罗国有无住村居士作住处常供一食六群数受居士言我本周给一宿住者比丘举过白佛因而制戒。

  【律】若比丘施一处食(在中一宿也食者乃至时食)无病(病者离彼村增剧者)比丘应一食若过受者。

  【注】咽咽结堕除食已受余[打-丁+亲]身衣灯油尽突吉罗。

  【律】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一宿受病过受食若居士请住我为沙门释子故设此食若檀越次第请食若儿女妹妇次第请或今日受此人食明日受彼人食若道断等难者。

  【疏】戒本三句初施一食处有比丘者是人也二无病缘应受此是犯人三过受结犯。

  戒本分文初句合人处者欲明是受施人非犯人故然前后分句开缘结犯或分不分随时不定述作之体义非专固抑恐封文学者须晓次句注中剧字训甚。

  【疏】此中明正食与非正俱结故文中明除食已得衣油犯轻者食资身急人并喜受又受用交尽损恼施主故重余之衣油得用不得将去纵有灯油身外受用微少故轻。

  牒释中初二句标判下背别局正食犯恐滥同故故下次准注以决既通除食不简正与不正明知并犯初牒注食下释通初叙二食重两意通之余下次释衣油轻初二句通明二物下三句别示灯油由有喜受用尽之义故约外资通之注不犯中居士请住等者施意通故檀越次第请者日别一食非过受故儿女已下并异主故亦非过也。

  【律】三十二背请戒。

  【疏】展转食戒三十二。

  【疏】然信心俗士供给美味延请僧田希存受用今先许后违是无信也令他饮食徒设而已无受用也损恼之重无过于此故制。

  三十二制意中初叙施意今下明过制无信即是自失无用即损供施若据戒缘应兼长贪招讥之过文从别相(目抑)又易知略不明耳。

  【疏】释此戒名诸部各异四分展前家食转就后家故名也僧祇云数数食亦言处处食十诵五分多伽并同数数食注戒本名背请者随俗取解亦无过也。

  释名中初总引诸部本宗独异祇律两名并约缘起重食为言十诵等律同上僧祇初名语意大同译者随立注下正示今文背请之名非出诸部僧祇六念乃有是言自昔相传于义易显故云随俗等问何不依律而从俗者答若依律名摄相不尽如背前向后更往前家可如诸律若直背前亦成正犯则非展转处处等义但云背请理无不收。

  【疏】论犯五缘一受犯五正食请不问道俗亲非亲二食体堪饱足三无因缘谓病施衣功德月等四更受后请五随咽即犯不待饱也。

  犯缘第一食局人通二食体堪饱非餐饱故三中列示三开并见下文。

  【疏】此应料简正足不定各有四句。

  【疏】初前后俱正提二前正后非正吉三前不正后正四俱不正者并不犯故文云或请与非食也。

  料简中初科列句可知所以唯五正犯者资强用数不正反之背则无过故下引律别证后二非食谓非正食也。

  【疏】足不足作四句轻重同前故文云或不足不犯也。

  二足不足并约正食多少以分四句同前者初前后俱足提二前足不后足吉三前不足后足四俱不足并不犯故下引证三四上两引证并不犯文。

  【疏】净不净作四句者四句俱提文无义立。

  三不净者谓邪命兴贩宿煮残触以主通道俗道则具有俗入界煮或为僧触时或有之然虽不净无非正足故四句皆重上二并是据文此准义立欲反古耳。

  【疏】不同昔解不净食不成背别以体不净不任共食。

  引古中不任食者既是秽食僧不合啖故不成犯。

  【疏】今解不然罪不择境随食皆犯可以不净不犯非时俱是罪故如妨难二处有不处分故知不净亦成背别若言所防不同者我不净食亦防不同背请防不背请不防不净食别众亦然故知齐也若云不净食如法比丘不合食者我非法房如法比丘亦不合造以此例之故知有罪若言造房不合上事而成有长道义我亦不净食得资身长道。

  立今中初以义定可以下引非时反质如下举二房为例若言下遮妨三节初作妨云处分防专辄不防妨难不可相并我不下比同可解别众防不别不防不净故云亦然若云下次段初立妨我下显同例之有罪者如法比丘造非法房得罪反例食不净食义须有犯若言下后段初牒妨不合上事谓不可以房例食也我亦下例同此恐执旧见者反谓今家引例不齐故先遮约不容妄解也。

  【注】佛从罗阅祇人间游行至阿那频陀国因沙㝹施粥便开食粥因食浓粥又因节会檀越送食又后受请俗讥道诃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分三初开食粥遂成浓粥二节会送食三正违先请故通一制。

  戒缘中注疏抄引在文颇略律中沙㝹波罗门以五百乘车载满饮食经涉冬夏随逐世尊伺侯空缺欲设食供无有空日语阿难言欲以五百车食布在道中令佛僧蹈过则为受我供养阿难白佛佛言汝可往语沙㝹明且以此饮食作粥与僧(此即开粥之缘)后因大臣请僧食诸比丘因前开粥遂受诸居士浓粥后至大臣家不能多食招讥故制不得食稠粥然后受请(此即初缘言受请者即是往赴非始受也)次因罗阅城乐师先请比丘食明日值城中节会诸居士持食来诸比丘食已然后赴乐师请不能多食乐师讥嫌方制此戒(此第二缘)疏分三段前二别引两缘重受后食后一总上两缘还赴先请故云通一制也。

  【疏】僧祇食粥说偈云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词清辩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欲得人天长受乐应当以粥施众僧今解之初偈明田净色等五利明所得宿食等五明所除略不明大小便调适也欲得下偈明来报也欲不解之常诵多迷故。

  引偈中初正引今下牒释欲不下示意释中初偈合云初半偈即前二句上句明所施之德下句即能施之心色等下释中间四句初句总标十利饶益即是利义行者即受施众僧次二句别列十利为成偈句止有九种一色(颜色光泽)二力(气力康健)三寿(寿命延永)四乐(身支安适)五词清辩(言清朗有分为二非也)六宿食七风(此二皆除)八饥九渴(此二得消)十如疏点下一句结说由人资身除病故名为药(有云良药者非)欲下后半偈上句示报下句劝施(有云长寿乐非)。

  【律】若比丘展转(谓是请也有二种若僧次请别请)食(饭麨干饭等)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不能一坐食好食令足)施衣时。

  【注】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衣五月若复有余施食及衣也。

  【律】是谓时。

  【注】若不舍前请受后请咽咽堕若不舍后请受前请咽咽吉罗不犯者病时施衣时若一日之中有多请自受一请余者当施与人言长老我应往彼今布施汝若与非食或不足或无请食者或食已更得食或一处有前食后食皆开。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展转三食四开缘五结罪六重解。

  【疏】就解展转但言请也既列二请俱有背罪若受请已自食浓粥自食己食或食僧食彼生恼微不犯背罪先许后违但犯吉罗故五分云若食常食食别房食无犯。

  戒本第二中初点注释但列二请不明展转若下次简僧自两食但得轻罪必约两主方入正犯故下引证常食即僧食别房即己食。

  【疏】三解五正中僧祇云诸菜饼麨果非处处食。

  第三中僧祇麨者名通正食今简不正如麦豆麨等。

  【疏】所以开病者病人苦恼施主体知若不开者形命难济既非情欣不作时限。

  开病中初示开意既下显常开非情欣者意所不欲也不作时限者异下施衣一月五月也。

  【疏】施衣开者有二义利一为济比丘待形须立施时不取后须难得恐非理乞损业恼他二为益施主衣食多利俱得反报。

  施衣中二利初是济己二即益他得反报者衣食两施感多福故。

  【疏】文中一月五月若有余者昔解时中假施方开今不存此施衣所及通时非时今言余者衣食以望时乃是时家余食中开背请不开为衣施非唯衣食有物并开故云余也。

  次释余施初牒注昔下引古解彼谓时内居常不开待有衣施方开故云一月五月有余施也今解中初斥非以时内通开不论衣施若有衣施不限时中故云通时非时也今言下正解初以衣食对时释谓时外所获故云余也食下二以衣物望食解本开背食衣物在外故云余也。

  【疏】多论云前家食请后家衣食请听背无罪二前家食请后家衣请取衣向前家不犯不向前家竟日不食违信吉罗三前后俱食请背犯提罪又有三句前后衣食请听背无罪二前家衣食请后家单衣如前二句中三前家衣食后家单食背犯提罪。

  料简中两重初三句并前家单食请后三句并前家衣食请初后两段后家并通单复前次句云不食吉者或食僧食或己食也后段初句前后既同何得无罪必应衣有美恶多少异故次句指如前者即向不向也背请结犯成在后家上六句中四句衣请不犯即是开缘二句食请成重正违本制。

  【疏】别众七缘唯二是开余不开者道船大会由食难得施主请开此既二家开长贪结为益外道又无施主故开受食此若开之背佛弟子受外道请坏信恼深故闭之也作衣时月可以兼明。

  对简中初指同唯二开者病及施衣也余下点异初合示三种彼是俭开此非俭缘为下次明沙门施彼为接于异道此恐失于正信佛弟子者通召道俗作下三明作衣义准同开言时月者后戒亦约一月五月释之前施衣时中可收作衣故曰可以兼明是以删定戒中加作衣也。

  【疏】就不犯中有四一病二施衣三舍请四衣时如上解也若请与非食者谓枝叶末磨佉阇尼也或不足者谓不充饱也或无请食者说不犯也或食已更得食者前家食已更受余家乃可犯足不犯背也或不坏坐亦得受之或一处有前后食者既同主异食亦无背罪必不坏仪亦不犯足也。

  不犯中初科分前四注中止列三相施衣中兼含衣时分出为四以施衣通时非时衣时唯局时故若请下牒释后五对文可解三云无请说不犯者此非开缘律文虚列如前长衣不得衣日亦名不犯之类四五两种并容犯足须约坏仪不坏不犯。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