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三

  【律】二十贩卖戒。

  【疏】第二十贩卖戒。

  【疏】据此戒中须分三位即贩卖买也为利故收为利故出诤价而高为贩也为利而取故减前价名买为利故出强增其价曰卖也戒本中但明增减市易论及余律广出贩卖之相如钞广分也。

  二十分位初中初总示为下列释贩卖并是出物但约先收不收以分两异戒下指广但明增减等者如注止列卖买之相不言收贩论律出者即多论云此贩卖堕一切堕中最重宁作屠儿止害一生贩卖一切俱害等又僧祇云储药草时作念此后当贵乃至后卖犯舍钞文甚广不可具录。

  【疏】何以制者凡出家之人理须息务静坐修道何得躬自贩博驰骋市肆动越威仪招世讥丑又钱财既交事容犯重可惧之甚义须早制多论四义一为佛法增上故二为止斗诤故三为成四圣种故四为长信敬不诽谤故。

  制意中初约义明有二初约乖道意次约防盗意多下二引文示论中四义初即住持二即灭恶三生善四两兼。

  【疏】六缘成犯一在俗二众二相贸三决价四为己五自贸易六受犯。

  犯缘中但反上六即是阙缘故不劳出。

  【注】佛在舍卫国时䟦难陀往无住处村以生姜易食食已持去舍利弗后至乞食檀越以䟦难陀事徴之惭愧无言又共外道博衣悔而不得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起中分二初以衣食起过后举过诃制前又分二初至惭愧无言已来明䟦难陀生姜易食缘二又共外道即明此人贸衣过起前中由䟦难陀易食致比丘法猥滥不行谓非乞食之士及舍利弗后乞即以前事徴之致使尊者无言也。

  戒缘中初分文前下牒释注中初明贸食缘无住处村即无伽蓝也食已持去谓持余食去猥滥猥即是杂时至乞食清净活命是比丘法彼以物易令法杂滥以前事徴者索物易也次明贸衣缘律因外道将一好衣入祗桓求易䟦难陀以故衣修治如新与彼博之外道寻悔陀遂不还呵骂而去。

  【律】若比丘种种。

  【注】以时药易时非时七日尽形波利迦罗如是互易乃至以衣易衣。

  【律】贩卖。

  【注】谓价直一钱数数上下增卖者价直一钱言直三钱重增卖者价直一钱言直五钱买亦如是犯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听五众出家人共易应自审定不相高下如市道法不得与余人贸易令净人贸若悔听还若酥油相易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

  【疏】初一可知。

  【疏】二种种者文不显也此与前戒言词不分要须注解方显两戒此初译人之过也纵佛本言必不如此结集传之亦须从俗故佛言令人易解为要今多列种种深叵知矣。

  戒本第二释文中初示翻文混漫言此初者谓当本翻译不详也纵下推本不然一以佛语明显二则结集随时必无混滥故下引证即如母论比丘说法佛听引要言妙词直显其义故知但欲令人易解今反难解故云深叵知等。

  【疏】注中所列但以衣药互易指缘起说若以钱买衣属此戒摄反则前戒。

  释注中初示注意若下约衣宝互易以分两戒前所谓但约所贸者此明证矣。

  【疏】言贩卖者上已条理说其事相广如钞引。

  次释贩卖点文中上条理者即前分三位也余指如钞见随相中。

  【疏】注解之中初总明相故云一钱数上下者此是贩之异耳言增卖者本贱索贵也买亦如是者本贵买贱也本实直五钱减买言直三钱重减买者本直五钱言直一钱。

  释注中初释一钱云总明相者该下三位故数下次释三位初释贩中言上下者或随时贵贱加减价直或对人交贸进退论量正是贩易而言相不同故云异也次卖后买示相甚明。

  【疏】多论云此贩卖物若无同心净人应作四方僧卧具若入佛者外道谤言瞿昙沙门多贪利故令弟子舍物持用自入又除佛福田无过四方僧不问邪正持戒破戒一切无遮。

  释第三中初文多论永舍入僧如上已示复申不入佛宝之意初明杜绝讥谤故不入佛瞿昙即召如来过去师瞿昙仙因此为氏又下次显僧福最胜故舍入僧。

  【疏】据此文相四分所明但有衣药衣有同类可如常舍药则谷米治生收利如是不净其相如钞准论谷米俗人为主若无同心可依论断。

  次科为二初明犯物四分衣药即如注列衣对僧舍故云同类药有四种且论时药治生收利有犯贩卖须明舍相指如钞者彼引五百问治生道人得物犯舍等准下二正判上约有净主多论谷米舍同钱宝若下次约无净主依论断者入四方僧也。

  【疏】又如开缘止余同类五众余人则约如衣法中及如他律并听比丘身自交贸但不增减律据有人可贸理必不得自为反上无人可依他部广如钞引。

  第四中初文为三初开五众即对贸人余人约者即俗人也如衣下次开自贸既不增减故无有过衣法即本律衣犍度彼云有贵价衣令净人贸无净人者乃至遣比丘贸他律者僧祇云若估客物直五十而索百钱比丘以五十知之如是求者不名为下十诵比丘三度语索不得觅净人使买等广如钞引律下三释上制开之意。

  【疏】若悔听还者十诵七日者听过则不应僧中买者悔则不可。

  次科若悔听还四分文漫故引十诵决之一有日限二简僧别。

  【疏】又云苏油相易是不犯者外用也前言七日是犯者据内资也。

  三中前云四药交贸是犯此中乃开故约内外会通相违。

  【律】二十一畜钵过限戒。

  【疏】第二十一畜长钵过限戒。

  【疏】然钵为应供之器得一资身长道便罢今过畜盈长而非少欲常又经营废修正业招机自坏过是不轻故所以制所以开十日者然物变无恒容有失夺身资要用事不可废施时不受后须难得所以开限十日作法而畜过则致犯故也。

  二十一制意中二初明制意叙过有三非少欲即乖行废业招讥翻此三过即成三益所以下次示开意则知开畜用拟失坏非为贪积开十日者即同长衣从容处置缓急得所。

  【疏】六缘成犯。

  【疏】一先有受持钵二更得钵若是如法可得其罪三是如法钵要具三如一体如唯泥铁二种余木等并非法故二色如要须熏令坚固若油若掍磨等并非佛教三量如诸部言虽有多准母论大钵受三斗小者斗半若过若减不成受说余如钞中四不作净五无因缘多云得钵五日披摈颠狂心乱等虽经多日无罪后得止取后五日续满者犯六过十日便犯见云若买他钵未还直不成受若主言但受虽有此语亦不成过日非长若度价竟为熏报知比丘不取过日犯舍余人知报非钵主者不犯僧祇钵知友边作净若十日内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犯缘第二是如法者简贩搏得者则无长过第三体如中木钵同外道宝钵同俗流石钵僭如来皆不应法色如中油字去呼谓以桐荏油涂已烧之掍合作璭谓揩磨出光也量如中诸部言多谓出量不一而无分齐唯母论同今四分故引示之三斗斗半并准姬周为定五中披摈即法隔颠狂心乱即病缘准例长衣亦应同此六中善见约直明犯初据未还由未属已纵语非长若下次据已还主报即犯余报不犯未委实故僧祇知友边者即净主也十日一易此据不畜长人一受一舍更互加用今引此文但取不得过十日耳。

  【疏】多论问曰白色钵过限犯白色钵过非犯答衣染必成坏色故贮义强钵熏多坏乖畜非犯问衣若过减皆成受持钵反上者论答云衣可截续是以成受钵无此义成量成持。

  次料简中多论初问答中衣染必成色钵熏不必成次问答中衣过可截衣减可续钵则不尔故成不成别。

  【注】佛在舍卫六群畜钵恶者置之常觅好钵畜之遂多居士游观便讥似陶师瓦肆无异比丘举过佛便诃责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举陶师者为讥过之本也。

  戒缘中但释讥词注中前云恶者置之谓不好钵弃置不用陶师借音为姚范土工也。

  【律】若比丘畜长钵。

  【注】有六种铁钵黑钵赤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忧伽赊国钵大要有二铁钵泥钵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此是钵量如是应持应净施。

  【律】不净施。

  【注】净施不净施相对八门如长衣戒不异也。

  【律】齐十日。

  【注】时阿难得贵价钵欲奉迦叶以常用故十日当还恐犯舍堕以事白佛便开制至于十日。

  【律】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尼同犯辨相开通如长衣戒。

  【疏】戒本七句。

  【疏】一犯人。

  【疏】二畜长钵。

  【疏】问长衣戒中有衣竟语钵衣相似所以无者答衣有三种不同对多以明长钵则制一受持余则是长非惑故不明本制。

  戒本第二问中衣钵俱长开制合同故发诸问以彰两异答中对多明者以竟即是足多可论足一不须论惑犹乱也。

  【疏】问彼又开迦絺那衣钵何不著者答内外资身别过益不相及所以此戒无迦衣出也。

  次问意亦同前答中内外资别者若据衣钵并是外资由钵盛食相从为内过不相及谓长不相染益不相及即迦絺不润。

  【疏】若尔何不受迦钵答衣有三领为持重故开功德衣得离衣宿钵唯有一常须受用何得迦钵以癊持钵事不可也。

  转难中意谓益既不及理宜各受答中持重故开即本缘也一钵非重理不开离故不相比。

  【疏】问何故不开迦提一月答钵未成无长过若已成者开限说净何须一月。

  三问衣开迦提钵亦应尔答中开限说净即十日也。

  【疏】若尔衣开十日亦同钵者何须一月答衣限时节四序循环既涉秋冬事须补洗钵无时限何事相拟。

  转难答释可解。

  【疏】就注解钵相中言六种者随国随处黑赤色也文略不列国名何所益也大者三斗律是姚秦所翻从国而用广如房舍中说。

  释注中初释钵体六种中初是约体二三从色余三随国黑赤二钵不标国名故云文略等次释钵量指如房戒谓姚秦时用姬周斗故。

  【疏】三不净施者如长衣无异四齐十日辨开缘也五过者业也下二可知。

  后五句配释可见。

  【律】二十二非分乞钵戒。

  【疏】第二十二乞钵戒。

  【疏】然钵减五缀不漏堪可资身长道便罢今乃处处随非亲乞长贪妨道恼乱施主于理不可故所以制。

  二十二制意中初示所宜今下出过状。

  【疏】论犯六缘一先有受持钵二减五缀不漏三更随非亲乞四为己五乞如法钵六领受犯十诵若二人共乞一钵吉罗量不如故。

  犯缘第五须如法者具上三如下引十诵别示第五。

  【注】佛在舍卫国䟦难陀钵破求多钵畜居士计会乃知多受便讥嫌言受取无厌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由破一乞多故致讥毁耳。

  戒缘摘示讥毁之由意令识过以自诫耳。

  【律】若比丘畜钵减五缀不漏(相去两指间一缀也)更求新钵为好故(若满五缀不漏更求新者吉罗)尼萨耆。

  【注】是中舍者于此住处僧中舍钵已单白受忏便说罪名种相责心生厌离钵若好者应夺留置取最下不如者与之便作单白以钵次第向上座易之持上座钵与次座若与彼比丘如是展转乃至下座也。

  【律】波逸提(比丘尼同犯)彼比丘应往僧中舍展转取最下钵与之令持乃至破应持此是时。

  【注】僧以下钵白二与彼应守护不得着瓦石落处倚杖刀下着悬物下道中石上果树下及不平地不得着户牖内户扉下若状下状角除暂着不得着两床间及立荡钵乃至足令破彼不应故坏故失非钵用者吉罗不犯者若五缀漏若减漏求新者若从亲索若从出家人索若为他他为己不求而得若施次得若自有价买畜者皆不犯。

  【疏】戒本六句。

  【疏】一人。

  【疏】二本钵未满五缀相五分云若本无缀乃至四缀更乞如上钵者亦堕若乞五缀得吉注中相去两指间一缀准此为量纵未缀而量过亦不名犯。

  戒本第二五分中更乞如上即无缀乃至四缀此谓本有后求皆不满五故齐得堕若乞五缀吉者本有不满后求满故本若满五则无有过次释注中两指若据佛指面二寸二指即四寸五缀即二尺若取人指面阔一寸五缀止有一尺文中不明然前后多用如来磔指以为揩定今言五缀但取痕脉满二尺许不必须缀故云准此为量等。

  【疏】三更求新者是犯法也。

  【疏】四制舍注解云于此住处僧中者以钵无多用好者夺留入僧库中为益本寺故言此住处也。

  第四住处中为益本寺由本多求损本寺故。

  【疏】问乞衣恼多亦损寺舍何不同钵答衣资用宽故须还主不夺入僧钵无多用得一便足余夺入僧。

  问中乞衣不罚入库故问所以答中衣用宽者随时更易用非一故。

  【疏】若尔长钵无用何不入僧答或自贸得或虚心施既无外恼故不同乞。

  转难中既无多用前戒长钵不合还主答中钵分长乞不乞属前违说净犯故复还主乞则属后恼施主犯故罚入僧又长不损僧乞有损故。

  【疏】僧祇若钵大贵应卖取十钵九者入僧厨下者还主乃至乞钵直入僧一直买钵还此比丘。

  引示中僧祇初约乞钵卖易还言大贵者有所直也由一贵钵不可两分故令易贱入僧还主言十钵者趣举为言乃下次明乞直买钵还直是钱宝不可还故准此不行次第换法同下四分直尔和还。

  【疏】就此舍忏与余不同初明单白受忏悔本罪已二明取最下者白二与之三明单白与钵次第换四明白二以此下钵令持计有四法。

  二作法中初受忏白云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钵破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悔白如是次与钵白二初白与上大同但僧忍听后改云与此某甲比丘钵白如是羯磨准白作之但第二句双揲缘本第四句略缘牒本耳(此法亦出广解注中不列意见下文)三次第换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以此钵次第问上座白如是四令持白二初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以此最下钵与某甲比丘受持乃至破白如是羯磨准作(此法见后注中)前二法义该诸舍后二法唯局此戒。

  【疏】彼比丘应往僧舍取最下者令持是次第最下法也为折伏彼贪故从上向下。

  第五释文中初科初点文相具含二法取最下者单白次换也言令持者白二制持也为下示罚意也。

  【疏】就中立法随僧量宜或和还彼或次第易律具二意任时量据。

  次科初明立法不定或和还者据情可愍同衣直还或次易者据宜折伏依法须罚律下示其所据律出还法复示罚法故云具二意也若但和还止用前二法若次第易则用三法除前白二戒文正明次易所以注中但出三法疏文备列故有四耳言量据者须视犯者持护谨慢贪情重轻也。

  【疏】僧祇云行钵人白二差讫唱言诸大德各持受钵来五分云五事不应与若无钵太大太小穿缺若喎偏也十诵云钵满盛水僧中行之取竟不得悔悔者吉罗。

  三中僧祇行钵人要具五法即不爱至知可与不可与也白二差者彼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五法成就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作行钵人白如是羯磨准作差已唱告如文所引据此通前须行五法二单白三白二也五分五事不与即僧中行时有非法者不应与易大小谓量非穿缺无用喎谓偏斜十诵盛水示无穿漏僧中行者五德应擎钵至上座所问言须是钵否若言须应与取上座钵行与次座亦如上座法若上座心悔还索自钵者佛言不应与得吉。

  【疏】注中白二下钵令其守护恐瞋破故多云前所受持钵如法受持后钵不受常畜二钵若食时当持二钵终身如是示多欲过又断恶法因缘僧祇云以缀钵难洗一日乃了要当净洗若辛苦者知识师僧言此贤善比丘以洗钵故妨坐禅诵经行道打破藏举者无罪。

  释注中初释僧作法意瞋破谓怀瞋打破多下次明罚持之相示多欲过露前犯也断恶法者绝后过也僧祇下三明开止之缘由本有僧法准须和僧又须观缘不可倚滥。

  【疏】诸文相可解亦事多忏少末世稀见。

  示略中初指注文注中前示护钵制彼故损非钵用吉谓将盛物余用不犯中自买畜者非乞得故亦下显略意。

  【疏】此并止持戒行知则是其行本故为条叙颇识舍忏今学语者尚云初地何心断惑非己分量云云不少况此是己分量何得不知不知由不学不学则有罪岂如初地断惑非制而强知邪故又诫也。

  诫劝中初示行相今下举疏况亲又二初约非分责言学语者无实行也初地断惑非凡所知尚当虚诤身所受戒出家行本岂 暗昧不知由不学下次以非制责戒是制学故违有罪化教非制故是强知然此非谓地位不许凡知但世多好大轻略戒科专逐语言鲜求实行故此比斥令知分量将使陟遐自迩因微知章戒慧相资言行两副故也。

  【律】二十三乞缕使非亲织师戒。

  【疏】第二十三使非亲织戒。

  【疏】然三衣已具且得资身今乃自乞缕线用凭织作长贪损行殊乖知足既恼患他又招讥谤障道之甚故须圣制多云三义故制一为除恶法故二为止诽谤故三为成四圣种故。

  二十三制意中初以义求长贪是惑损行是业此三背道故乖知足即损自也恼他招谤即损他也上并漏业故能障道次引论证文列三意证上可知。

  【疏】四缘成犯初自乞缕线二织师非亲三不与价四织成便犯。

  【疏】问何以但有俗人织戒无使尼织邪答俗人属官喜恃势织尼无此义故无使织故十诵中使五众织但犯吉罗又尼制不织使之义稀纵有犯罪非舍堕故。

  犯缘问答中初问以讥过是同制不制别故须通之答中二初约恃势则俗有尼无十诵明证理无所疑又下次约制法则尼稀俗数。

  【疏】若尔浣衣应制在俗何为在道者答教听尼浣大僧喜为妨尼修道所以须制俗则反此使浣不犯不同织衣费损功业过深故重。

  次难中以浣衣戒偏制尼故答中尼浣有二一僧喜为二妨尼道业俗反此者反上二义不下遮难难云使浣无过遣织何制耶以文通之。

  【注】佛在舍卫国䟦难陀缝僧伽梨乞线遂多持线使织自作繀看织居士讥嫌比丘举过诃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为成衣乞缕遂多雇织作繀非出家仪故为过始佛制比丘随得而止今违圣教贪积故制十诵中无衣乞缕作衣犯吉岂非织作妨道也。

  戒缘初牒释繀苏内反谓着丝于筟草(筟音孚谓织纬者)佛制随得而止者即少欲知足四依行也十诵下引文显过。

  【律】若比丘自乞缕线(彼在处处乞缕线者十种衣缕)使非亲里织师织作衣。

  【注】若织师与线者俱亲里不犯与线者非亲吉罗看织自织作繀吉罗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二俱亲里若自织作钵囊革屣囊针毡禅带腰带帽?摄热巾裹革屣巾者得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乞三缕线下三可知。

  【疏】注中开亲以离损谤之缘故也下开织中但为小细过非深故至于妨道非不是损。

  戒本释注中初释开亲次释开小若准妨道例应结吉。

  【律】二十四劝织师增缕戒。

  【疏】第二十四劝织增缕戒。

  【疏】居士办线遣织成衣比丘随受情无差贰彰于内怀廉节外不恼人理数然矣今乃劝织增缕加工增价自坏损他彼此无益故制。

  二十四制意中初叙所应差贰即乖违也今下次明不应自坏谓乖比丘行损他即生俗人讥失于二利故云彼此无益。

  【疏】犯缘有六一非亲办缕遣织缘起戒本虽无下开亲非犯故二本期有限三知有限四劝好增价五为增缕六领受犯。

  犯缘第一准下开通以决戒本一与二即属施主五属织师余并比丘。

  【疏】多论前戒凭势遣织作成即犯此戒自求领受便结。

  次对简中前是己物故约作成此由他施故须领受。

  【疏】问此戒损缕与前一二居士何异答前面对缕主此屏劝织师故两制也。

  初问以一二居士亦是劝增故须显异答中可解。

  【疏】问前后两戒皆由织师何以取分答不同有四一前损织师自得缕故此损缕主二前损织师不与价犯此损缕主与价便犯三前戒开亲后戒俱犯损义通也四前是己物织成即犯此本属他要受方犯。

  次问二戒不同缘相可见欲生料简故发此问答中第三后戒亲非亲俱犯者谓织师也上列缘中明简亲者据缕主也。

  【注】佛在舍卫国居士出线与织师为䟦难陀作衣彼后至家择取好线与织师织又许与价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疏】就戒缘中择取好线正是贪相为起过源。

  戒缘两过一择好线二许与价业由斯起教因此制。

  【律】若比丘居士居士妇使织师为比丘织作衣彼比丘先不受自恣请。

  【注】若居士与比丘贵价衣听少欲知足索不如者随意也。

  【律】便往织师所语言此衣为我作与我极好织令广大坚致我当多少与汝价是比丘与价乃至一食直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若求衣不得突吉罗尼同犯不犯者减少求从亲里索出家人索他为己者是也。

  【疏】戒本七句一犯人二衣主三令织四彼比丘下犯相五若得衣者结犯下二可知。

  戒本分句自别。

  【疏】注解自恣请者谓许好取恶耳非长贪坏信而索好也僧祇云若俗家兄弟令自往营疾成得好是自恣相。

  释注中初牒释言自恣者任比丘意也僧祗下引示彼文约亲本无所犯且欲显示自恣相耳。

  【律】二十五夺比丘衣戒。

  【疏】第二十五夺比丘衣戒。

  【疏】与衣规伴已是邪源后既不行和取无犯今瞋心强夺逼恼情深特乖仪节故圣制止光律师云先与衣不分强夺戒。

  二十五制意中初二句叙先与之由规求也次二句明理须和取今下显过兴故制乖仪节者仪即威仪节谓节行后引光师立名以合制意不分明者与否未决故。

  【疏】成犯五缘。

  【疏】初是比丘简下四众本非伴类假夺但吉若尔轻者不应随摈同僧犯堕答僧法不殊同违故也二本规同行三不定与决定取生诤故犯义加四句初如向列二不定与不定取夺但犯吉三决定与不定取四二俱决定与取若夺此二则犯重罪由初决舍属他已定故文云施已还取是重摄也四自夺使人祇中自与使夺四句皆堕衣谓三衣若夺减量衣等但犯吉罗五得衣属己僧祇四句初合与别夺者一时与三衣后随衣夺犯三提罪余句准知。

  列缘第一唯局大僧若尔下例难下九十中随顺被举大小同堕故答中彼违僧法故不简位三中初示当戒犯缘义下立句简辨次句取既不定夺则恼微故罪轻降后二犯重属前盗戒由下出犯重所以由舍已决非己物故引证可知四中引僧祇初明自他四句一自与使人夺二使人与自夺三使人与使人夺四自与自夺衣下次简体减量吉者非三衣故五中僧祇与取离合亦作四句初句如文二别与合夺三合与合夺此二并一罪四别与别夺同上三罪。

  【注】佛在舍卫国难陀弟子善能劝化䟦难陀意欲共游行便先与衣余比丘言彼痴不知诵戒说戒布萨羯磨后去不随彼即夺衣比丘诃举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所列痴相有四位者初二防未起非后二除已起罪也就初中不知诵戒者自行未闲也不知说戒者众法仪则迷也就后中不知布萨者不识念对治罪也不知羯磨者不识从僧乞灭也皆冥不知故言痴矣。

  戒缘中显示痴相初总分就下别释布萨翻净住故约忏罪释之布萨对别人悔下诸聚羯磨对僧悔上二篇皆下通结。

  【律】若比丘先与比丘衣后瞋恚若自夺若教人夺还我衣来不与汝。

  【注】若瞋自夺及教人夺而藏者犯夺未藏者吉罗若着树上架上床上及余着处离处犯堕取不离处者吉罗。

  【律】彼若还衣若取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尼同僧犯不犯者不瞋恚言我悔不与汝还我衣来彼知心悔可即还衣若余人言此比丘欲悔还他衣若借他衣着无道理还夺不犯恐失恐坏若彼人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举灭摈应摈若为此事命梵难一切夺取不藏举者皆不犯。

  【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所与衣三瞋恚下明夺相下二可知。

  【疏】注中夺而藏者谓对面夺也未藏情疑属己不显故约藏相结成堕罪又云若着树上者谓非对面随举离处则犯正罪以无人可诤故结也后时更藏但犯吉耳。

  戒本牒释中注明此戒成犯有二故须通之初释夺藏成犯又下次释举离成犯各出所以以彰两别后藏吉者前已结提犹虑彼取更藏故吉。

  【律】二十六畜七日药过限戒。

  【疏】第二十六畜七日药过限戒。

  【疏】夫宅生在世形命为重必假衣食庄严内外虽俱开制药重衣轻良以烦情所先故随病约也今更广其户牖欲使行人随文见药以徴举故也。

  二十六叙意中初通叙两资宅居也形命重者保养繁累故庄严即是资养食充其内衣饰其外皆曰庄严俱开制者望本四依为开即今立戒是制或可衣食戒中各有开制药重衣轻谓残触宿煮等制急于衣故良以等者出药重所以烦情先者贪爱重故随病约者教随宜故今下别示今戒户牖即下诸门欲下彰意随文见药者知治法也以徴举者自检过也。

  【疏】就此料简总别为二别如下释总有三门初列药相二明受法三服用违顺。

  【疏】就初为四一列数释名二得名不同三立四所以四定药体状。

  【疏】初中列数可以情求。

  初列药相四章始列数者即时非时七日尽形摄尽一切也。

  【疏】言释名者通别为二。

  【疏】律中三名一蒱阇尼谓时药也二佉阇尼谓非时药也三奢夜尼谓七日药等皆号为药者无非疗患故也。

  释名中通释但有三名三中云等应摄尽形上出别名皆下示通名人有二患饥渴为故患初二药疗之四大违反为新患后二药疗之。

  【疏】就别解中名虽有四约时往判正有二药如豆谷乳酪饼果饭菜从旦至中圣教开服事顺法应名为时药过中已去明未出来圣不听服服则生过名为非时余三种药并犯在时非时分中听服无罪应名为时由对前故名非时药药体非非时若从此解正有二药时及非时所以四者时药当分唯一不分非时离三故有四也。

  次别解中初科古解又三初总标约时有二者谓时与非时二种药也如下二别释初释时药过时不得故独名时余下次释三药并犯在时彼谓时内不得服故然此三药非时中服正是其时故应名时望前时药故名非时若从下三结示开合。

  【疏】若作此解恐非圣言何以然者时药非时名体是局可如上论余之二药一受已后时及非时俱得啖服岂约非时离分三也。

  次科初二句略斥何下徴示初示前二可尔余下次明后二不然。

  【疏】今重释名时药如上欲明诸清果浆明势功能正通时饮但以非时分中病起要须若不曲开道器不立故约过午即以为名更无胜功故守非时之目苏油脂等加法药势唯在七日故从日限为名姜椒辛苦非人恒啖疗患力微要在久延方能治病故听作法随形而受形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所以可知。

  今解中时药指上古今同故欲下次明非时道器即目色心无胜功者限外无用劣后二故苏下三明七日取药势者凡药治病七日见功过则不疗姜下四明尽形辛苦即六味之二余四即甘酸碱淡也下列三种正归尽报所以了论名为一期或曰终身或名尽寿等也。

  【疏】二得名不同时与非时相待为名七日约势如僧祇说尽形约报亦可知之。

  二得名中上二可知七日约势如僧祇者彼因佛问医师比丘欲使畜药几日得安稳答曰药势相接七日可知佛言听七日畜尽形可知上已明故。

  【疏】三立四所以病有二种一者常病易治数发二稀发难治常差对前常病故立二药饥病既动一食饱足通日兼夜病得消殄故立时药渴病数发随发随服未局时节故立非时对后希病故立二药七日功强尽形力劣故约功用长短不同时与非时位定各一七日尽形通时非时二定两通故立四药。

  三立四中初科为三初示二病常病即是饥渴稀病即四百四病亦名新故亦曰主客常病非患故易治日别常生故数发稀病违反故难治治已永无故常差对前下二明四药初明立前二药殄即灭也对后下次明立后二药七日功强故限短尽形力劣故限长时与下三结示通局。

  【疏】若依明了药则有五一依时量二依更量即非时之异名然彼论中日夜分五时随时受药约至七时如平旦至二更等轮转为时故曰更也三依七日量四依一期量即尽形也五依大开量谓灰土水屎尿也此五世人所弃不须受取故曰大开准四分律有通塞也。

  次科了论五并名量谓限齐也时量可知更量者即以五更为分齐更改也日分五时者寅卯等时乃是此方历数不可对之但约一日分为五分以对五更约至七时如平旦至二更日夜共七时日高时受至三更日中时受至四更日斜时受至五更日落时受至夜分尽若准本宗无论早晚皆尽夜分五大开者无所制也四分灰土有人须受无人别开故云有通塞也论结云此五摄一切皆尽。

  【疏】四定药体者钞中广叙临时引用故不繁文今但约略以为三门初定药体二转变体三相和体。

  四定药体标分中初指广钞中更有六味体又转变相和文甚广故今下标略。

  【疏】就初分二前辨定体二出芜滥。

  初门通标分二三药并有二门尽形止有定体言芜滥者谓如秽草混于嘉苗以喻妄说杂乱正制也。

  【疏】就定体中言时药者文有二种一蒲阇尼谓饭麨干饭鱼及肉也此之五种若食一口是正是足是背是别也二佉阇尼谓枝叶华果细末磨食也此五反上非足非正也。

  定体中初明正食是正即显体足背别即下篇三戒局正食犯次明不正文令反上合云非正非足非背非别。

  【疏】即就此药明芜滥者如饭一种名体不变世所常行和粥相同则非正矣。

  次科简滥中以饭和粥例从粥判。

  【疏】世中有人用糕糜等非是饭摄如粥出釜画成字者则是足正准此以求可以例矣。

  斥滥中初科初出滥糕糜谓以饭为糕蒸令糜烂者如下准决粥分稠薄文出善见此同稠粥义归正收。

  【疏】又用糕饼相同饭例此是细末磨不正所摄若尔麨浆细末应非正收答体本是正从缘非正如上粥例义分两别。

  次科初示非糕饼即粉糕面饼之类此下指破若下释难谓以干麨和水为浆答中准粥厚薄两分。

  【疏】鱼肉二种小教曲开通明大小并严制矣广如钞辨。

  三中初引所废言曲开者事不已也又准涅槃前听食者非实众生但化现耳通下次明能废大如棱伽涅槃小即僧祇四分僧祇云若为比丘杀者一切七众不应食四分持十善家得肉乃得食之斯则小教非一向开也下指如钞见四药篇。

  【疏】二明非时药体律中八浆古昔无欲仙人所饮故有渴病者开之若加口法随何时受至于昧爽若不加法随受随饮限在须臾律无定判僧祇如此。

  第二非时定体中初科初示体八浆一梨二酸枣三甘蔗四[廿/(麸-夫+生)]果五蒲萄六舍楼伽七阎浮果八波楼伽果无欲仙谓无贪欲者若下明时限又二初明有法限昧暗也爽明也谓夜分将尽欲明未明之时次明无法限律下示所出钞引僧祇云非时受不得置地停谓时中受者则容停久非时中受即须加法不可放地停过须臾准明非时即受即服不须加法故云僧祇如此。

  【疏】十诵诸果火净中汁水净不者非法不合饮。

  次科中汁字倒准彼作汁中不以水净不得饮钞云准此通四药为坏味除贪故。

  【疏】僧祇中一切豆谷麦头不破者苏油蜜生果汁得作非时浆善见藕根捣破澄清得作诸叶得作除菜不得诸果得作除瓜不合。

  三中僧祇豆等头不破者明须清澄破即时浆不得饮也下酥油等例皆如之善见诸物并须清澄菜瓜二物必不能清以所除之(有云瓜菜并时药故今云豆谷藕果岂非时药耶)。

  【疏】次明芜滥者如枣汁梨浆稠浊未分此与时浆不别何得非时而饮且诸果之中自有清汁此是净浆斤有滓浊即兼时药故十诵云清浆无滓病者得饮既无渴病辄饮清浆尚犯非时何况浊者病亦成犯。

  次简滥中初示滥稠浓也且下显相故下引证。

  【疏】京邑非时行杏人汤茯苓末诸美煎等谓是开者此无正文四分律中杏人生用非是熟啖故律正制不任食者听为尽形今生用非食熟则是食何得因本仍为尽形同生姜也。

  斥滥中初科初指非京邑即京兆煎字去呼此下决破四分下释疑彼执律文通以杏人为尽形故今约生熟两别以彰彼过律正制者四分云一切咸苦辛甘不任为食名尽形药体不同生姜生熟皆尽形耳。

  【疏】故善见中诸树木草不任为食根茎华果得尽形药或俱是时药或果心时药余者尽形。

  次科善见中初通示彼云得尽形寿服文作药字写错或下别简彼具云有树草木举体时药有树果心时药余者尽形有树举体尽形此证尽形不可一判也。

  【疏】准此为例生熟不定或生熟俱是如米麦姜椒等或生是时药熟为尽形或生是尽形熟为时药如杏人署预芋子葛根故转变随时不可一定如甘蔗一色转通四药岂成石蜜唯许时中斯滥极多略举一二。

  三中初准上论以例生熟初句米麦俱时药姜椒俱尽形第二句如米麦甘蔗烧灰之类第三列相可见文无俱非不可立故故转变下显示不定甘蔗通四如下自引以本是时药若取清汁得非时服若作石蜜得七日服若烧作灰得终身服故云岂成等斯下示略。

  【疏】然口腹之累道俗同弊知教慎行世中稀耳故晋慧远至死不饮蜜浆非律不开以律文亲须目见遂讨寻将及奄从物故斯人可叙余固亡言乍可非时啖饭知非其罪可涤不可无病饮浆迷教终难忏荡故涅槃明罪非有非无良由惭愧之倚仗也。

  四中初示食过累患也知下次明多犯如教希者多不学故慎行希者鲜奉行故故下引事证即庐山远法师义熙十二年疾重大德耆年劝饮鼓酒不从复请饮米汁又不从后请以蜜和水为浆远令命律师请决律师曰可远曰须亲见律文律师检律才及开卷远已迁化事出僧传法师乃四依示迹岂暗开遮直欲示其慎护为后世之轨范耳今时宗师知何不啖尚未殊于流俗况排毁于严科睹此明规宁不自省斯下指事申诫初句美远师次一句斥毁犯亡言谓不足称也乍下举况知非啖饭以其知非故罪犹可涤无病饮浆以愚暗故罪固难忏故下引证彼因阇王求佛忏罪佛即告云有愧非有(言知非则可忏)无惭非无(言无知者难忏)良下出经意。

  【疏】三七日药体四分五药世人所识故开七日僧祇五药及脂清净无食气一时顿受七日服之了论中因病故开随差为量止于七日若本无病或限内差又无饥渴非时得罪膏脂亦尔。

  七日药中初科四分五药如戒所列僧祇五药同四分言及脂者因舍利弗风病医教服五脂谓熊罴猪驴鱼也了论中初明开限若下示制约本无病者加法不成同时药判限内差等虽先加法无故而食随得吉罪膏脂亦属七日例同上判故云亦尔。

  【疏】即明芜滥者世中蜜煎蜜姜有病开服无病贪啖与犯法同何况蜜藕诸汤为贪所使则来报铁浆亦是贪得如是例诸。

  次科初指非滥蜜煎谓以药和蜜煎成膏者蜜姜谓以蜜煮姜况蜜藕是时药愈不得故无病辄服并是非时为下示因果为贪使者业由惑发故铁浆亦贪得者果如因故上且略举余并同此故云如是例也。

  【疏】四尽形药者如律中咸苦辛甘不任食者为尽形也僧祇亦同无时食气者病比丘终身服见云所以受者有身必病佛许服药护果报身病容暂止必有起时故法不失。

  四中初示药体本律约味但不任食无所不该僧祇亦约离时食气故云同也见下次明开意即善见文。

  【疏】二明转变门如十诵云甘蔗是时清汁非时石蜜七日烧灰尽形如是例之广如钞说。

  二转变中十诵甘蔗转成四药且据时药一物具四为言自余诸物或三或二转变不定又复七日可转非时尽形如蜜为浆石蜜烧灰之类尽形可转为时如前杏人薯芋之类唯非时浆体无转变西土石蜜有二黑石蜜似此砂糖白石蜜如此米糖。

  【疏】三明相和门律中时药含四作时服之尽形唯一不许非时随名而服此则义乖如多论云四药相和从强而服如苏煮肉汁为七日药苏乳如葶苈子作终身服亦如钞说。

  三相和中初引本律药犍度中初约时药用下三药相和作时药受二非时药用下二药相和作非时受三七日用下一药相和作七日受四尽形用尽形相和作尽形受尽形下无可兼故云唯一文举初后中二准知不下决文不了谓初时药得兼下三时中而服下之三药不得兼时非时中服故云不许等如下引证则明四药并许相和随名而服酥煮肉汁则七日兼时酥乳和葶苈则七日与时和尽形岂非互通耶下指四药须者寻之。

  【疏】第二手口两受十门不同初制意二对药三授人四作法五净秽六长短七强弱八通塞九净不十单复。

  【疏】初二受意者手受五意如下戒说口受多意防护手受过时不失又防不受残宿恶触内宿二提两吉罪不得生广说其相不可诵也。

  第二受法十门初门二初明手受五意如下即指不受食戒下引多论云一断盗窃因缘二为他证明三为止诽谤四为成少欲知足五为生他信敬心故次明口受有二意一防手受二防诸罪略分四罪如后自明广下二句嘱令讲者引下说之。

  【疏】二对药辨者手受通于四药莫不为防盗相若明口受时药一种手口二受互不相通如诸律中加口受者即此律云有时因缘置地而受广如下戒余之三药义加口法。

  二中初科又二初明手受若下次明口受时药不为延时但有手受若有因缘口加三受为代手受故云互不通也如下引示口受如诸律者僧祇邪见人与食并俗人宝器盛食并口加三受十诵不相解人五分火烧马屋送食置地并口受即此律者律因神足比丘往外道国乞食彼嫌比丘以食置地舍去佛言离手已成与竟下明三药并须口受必先手受则二受互通也。

  【疏】如昔解云时非时药不须口法时非近远故也。

  次科昔判时药可尔非时不然故须点破近合作延传写错也彼谓非时不为延日故不须加。

  【疏】今解无文不足依据今所明者时药分局止在午前无可加延不劳口法非时一药若不加法过午须臾时时失受故须立法加被方得久延故文云不应今日受浆留置明日以受法有限既具非时不通时也后之二药患非卒除功由渐降故约药势远近两缘加法被物服用无咎如十诵云是三种药举宿恶捉不病不手受口受并不得服反上者得此良证也。

  三中初斥妄今下正明初明时药不须次明三药须加初明非时虽不延日而须延时故下引证初引文以下出文意既具非时谓加非时法故不许明日时中服也后下次明七日尽形功渐降者谓治病有强弱也药势有远近者七日势强故近尽形势降故远咎即是罪如下引文通明三药有过无过则知非时须加明矣举宿即残宿并恶捉并有过故不病非所开故不手口受以无法故。

  【疏】三论授人者手受五义除自同类余有六众三趣皆成授也口法不尔必是同类先手受讫对法六和方得加也。

  三中初明手受七众除同类三趣简不解余皆通也次明口受唯局同类余并不得彼此体同方可对加故云六和等。

  【疏】四作法中说药虽四若作法时须相领当彼此错互皆不成受又如羯磨疏及钞中广引。

  四中初明相解谓能授所受各辨药体不差谬也又下指广。

  【疏】五净秽不同手受一法防盗证明净秽四药俱须手受口法不尔圣教所被非净不成如上十诵要净方得。

  五正明中初明手受通净秽防盗证明示所为别故次明口受必须拣净指十诵者即上举宿等文。

  【疏】问药现不净口法不成现有妨难何开处分答如此亦遮处分。

  问答中初问答云如此亦遮谓先有妨难亦处分不成。

  【疏】若尔何故文云僧处分有妨难一残二吉者答此是处分先成妨难后起。

  转难中若如上释则违律文一残即过量罪二吉即妨难罪答中谓先处分已妨难始生非先有也。

  【疏】若尔口法简境非净不合过量三衣亦不成受答衣制故开药是听也。

  次三衣问中以过量衣得加受法故举例难答中衣制须开药听必制二教互立其致在兹。

  【疏】若尔白衣亦制加法应成答体相同俗故非道服。

  初难中以白色三衣加不成故答文可解。

  【疏】若尔过量非法亦乖道服不在加受答过量得者白色殊乖。

  次难以色量俱非而成不成别在犹当也答中者字误古本作吉谓过量得着但犯吉罪白色外彰全不许服故曰殊乖。

  【疏】六长短者手受约时故名为短口法加延各有其远号之为长。

  六中手受约时谓止齐时中各有远者三药期限各不同故。

  【疏】七强弱不同若不手受口法不成故手强也又若无口法加延手受随失故口强也互说不定义也。

  七中若望相假口必假手故手强若望相延口必延手故口强各据一义故互不定。

  【疏】八手口二受望余比丘辨通塞者。

  【疏】有人解云手受防盗一人受竟通诸比丘口法不尔自称名加若舍与人彼则无法故不合食。

  八他解中初科立理称名有无故分通局。

  【疏】若尔作余法竟何通余僧答彼但作法不自称名成残便止如病人残故是通也药法不尔自题名加不得例也。

  次释难中以余食法一人作已得通多人违上义故答中不称名者余食法但云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又律云病人残不作法一切得食不同药法牒名称病专属己故。

  【疏】又解药味是通口法亦通以其口法加二通药舍与前人不失口法故律文药至七日与诸比丘若不合者佛不应劝僧祇律中亦同其意不复繁引。

  今解中初立义药昧通者人皆可啖故合云手法亦通则与下文相贯谓虽称名加法而本具二通故听他服事钞释二通云一药味通二手受通可验字误不复疑矣故下引证律文即下舍法至第七日药舍与余比丘服用岂非通也佛教令舍即是劝也僧祇同者彼云比丘有第七日石蜜语比丘言欲饮不答言欲饮是比丘得石蜜不作净而受此又明证。

  【疏】九净法作不七日一药作口法意偏心属己须说净畜以药贵长贪味淳资重对病制舍但手受者时非久延亦不劳净余之三药反上可知不须说净。

  九中初明七日须净谓七日限满即说净畜以下申所以一则体贵二则味重若但手受谓非时暂服余下次明三药言反上者阙二义故若据时药亦有贵重但由通杂复非延久故不同之。

  【疏】十重加开不者谓手受者随触随失随受随成虽重无过论其口受多论两断五日已还触加七日不加二日正从法论六日触者不得重加药将入净从势力故僧祇云药势相接七日可知。

  十正明中初明手受开重论下次明口受开制五日触失从法论者以无二日法故六日不得至第七日即当说净以从药势不须更服引证可知。

  【疏】问服过七日不得重加病复未差现有新药得加法不答同药不得异者应成如多论中六日触失不许重作僧祇中生熟二酥展转加法易味故开。

  问中以古师一向不得重加故问决之答中同药不得如先后俱蜜也异应成者如先蜜后酥等如下引证初引多论证同不得次引僧祇证异得加如初受生酥七日受已煮为熟酥复加七日。

  【疏】三明定罪差别者四位论之初明防罪二明生罪三畜用轻重四服罪多少。

  【疏】初中约时药者手受防二罪不受恶触纵开口受亦防二罪也。

  第三违顺防罪中初科时药本唯手受缘开口法以当手处故所防不别下之三药手防并同口防各异。

  【疏】二非时浆手防二罪一防一往不受二防不受而捉恶触同时食也口防亦二一防过时失受不受二防过时失受恶触也。

  非时中口防二者若不加法过时失受则有不受恶触二罪。

  【疏】三七日药中手受防二同前二药口法防四一防过时失受不受二防失受恶触三防经夜无残宿罪四防经夜无内宿罪也据律文中内宿一罪尽形药开七日不明故知闭也则口法防三不防内宿故僧祇中比丘七日药与僧食同处者是知净地摄也。

  七日中口法防四且依昔判彼谓七日得同内宿初二同上非时下二越宿由加口法而无残内据下次明今判律中非时七日限内但开残宿恶触非时等罪唯尽形药开内宿内煮自煮等准此照前不开七日则知口法不防内宿故但三罪故下引证既安净地决知不开。

  【疏】四尽形药者手防同上口防五罪谓恶触不受残宿内煮自煮也。

  尽形中口防五罪合云六罪残宿下脱内宿字上三通前下三局此。

  【疏】二生罪者本无二受不生其罪由加两受故罪随生。

  【疏】配药而论时药手受过午生恶触夜尽生残宿也口受生罪相亦同之。

  次明生罪时药中过午失受故生恶触由曾手受故有残宿此二罪亦通三药下更不释。

  【疏】非时手受过午须臾生恶触夜尽生残宿也口生三罪皆明相出非时残宿恶触也与手受少异。

  非时中口三罪者明出限外故犯非时此即时中犯非时也由曾加受故有残宿由失受法即有恶触但加非时故云与手少异若据手受过午合有非时那不明者思之可解。

  【疏】七日手受生罪同前口生四罪皆过限生一非时二残宿三犯堕四恶触也。

  七日口受三罪同上唯加一堕是本犯耳。

  【疏】有人立五谓服此药今解不然服则有罪不服无过不同上四不服罪生有人复立生于不受今解不受非是罪摄。

  次科有二初斥五罪彼谓服尼萨耆不舍药更加一吉今下显非若尔上之四罪不服亦犯耶答本犯舍堕此不待服余之三罪兹因受生未服先有其过待服方结其犯服犯过药本非因受纵服得罪乃是别犯不得云生有下次斥六罪彼谓更有不受一提今下彰非谓过限法失药体任运自是不受不同非时残宿当体是过故云非罪摄也纵不受服亦非因受而生此明生罪故不可立。

  【疏】尽形药者手生二罪同上可知口不生罪由圣开加法不失故。

  尽形中口法不生罪者由加口法为防诸过法无限齐故不生罪若据钞中言生六罪五同七日更加不病而服犹循古义今此所明乃为尽理。

  【疏】若尔被触何不须受答作法加持虽触不失如僧祇中石蜜与俗又施比丘本法不失诚知尽形无由失法如善见中病虽暂止本法不失故律中无病因缘服但吉罗以有法也若不加法还同堕矣。

  问中疑有触失生恶触故答中初义判如下引证僧祇彼因比丘以第七日石蜜与优婆塞彼乃持与余比丘即日得石蜜不作净而取(罪一日中服更不说净畜也)此准七日以例尽形则知僧祇七日限内例无触失与上多论部计不同次引善见病止法存何由生过故下后准本律无病服轻则知尽形口法一加终身不失问律中无病辄服得吉岂非因受生罪耶答此由服犯非是受生如后第四服用所明。

  【疏】三畜用轻重者。

  【疏】四药之中七日畜重余三并轻所以然者苏油资重体存贪贮垢心重故又由常存说净离着反违圣教过期不说所以制重时药一种虽资用强体现交尽多无久延不制说净无应说不说之过故轻非时浆者时狭体微情无久畜尽形寿药虽得久延疗患义微畜心皆薄既无贪贮不制说净故轻。

  三明畜用初明畜中初科为二初总示重谓犯提轻即结吉所以下别释又二初明七日畜重有四义一资重二贪畜三常存四违教时下次明三药轻时药但有初义非时四义俱无尽形止有第三一义然非时一种义无久畜计非所论所以文中不云轻也或容暂畜故例明之。

  【疏】问畜长衣药同犯提者乞于衣药亦应同犯答药味体通不同衣也又解齐等如乞美食制重不应量衣亦轻。

  释难中以畜则衣药同重乞则衣重药轻故引并之答中二释初约异释不同衣者是别属故又下次约同释乞常食虽轻而索美食则犯提罪前乞衣虽重而乞不应量则犯吉罗则知重轻不别故云齐等。

  【疏】次明用有轻重者义则不定或衣重药轻如白衣残药等或药重衣轻如残宿食着犯舍衣或俱重轻比上例解。

  次明用中对衣作句而正显于药初句白色三衣着则犯提犯竟残药服则犯吉次句重轻可解俱重如著白衣食残宿食俱轻如着犯舍衣食犯竟药故云比上解也。

  【疏】四明服药得罪多少。

  【疏】时药一咽得七罪非时残宿不受内宿内煮自煮恶触三提四吉此对有者言之不可通尔。

  四明服罪初科时药中初列罪数此下示有无不定。

  【疏】非时浆者若是生浆但有五罪无内煮自煮转变为熟具七如上此据加法至明相出而辄啖者言之则非时残宿恶触定有余宿煮等约缘不定。

  非时中初约生熟以示罪数此下示定不定。

  【疏】七日过限同上可知加二犯舍用者则四提五吉也。

  七日中加二犯舍是提辄用即吉加上成九罪也。

  【疏】问上生罪中不生不受今此服中何以有邪答生防两缘约口法而有今据服者为言如七日药加法有限若不服者但犯过限一提一吉若又啖者则非时残宿触等如上有也。

  次问答中生防约口法者谓口法能防不受不能生不受故防中具列生中不论此明服用义门自别不可滥通如下且举七日以明服与不服结犯不同不服一提即本长罪一吉即辄用罪此即上文后加二罪如上有者即前七罪也。

  【疏】尽形寿药若加法者无过形义受法不失无病而服但犯吉罗不作法者具足七罪三提四吉余如戒本中更广其相。

  尽形中初约有法无过由期尽形必无过形失法之义故无诸罪但有一吉不下次明无法有罪下指戒本即非时不受残宿等戒也。

  【疏】又如乞四种美食和五正残宿药一咽九罪若悔罪时九堕一时提名则灭。

  次科四种美食乳酪鱼肉并从他索五正食并经残宿九物别犯而用相和一咽九堕若下明合忏以同篇故别别提名一法悔灭。

  【疏】如上所列是曰繁碎于中远离末代全希岂非贪着患重良方之所不救又嫌法药非妙心希浆丸两治故耳。

  结诰中初示文繁于下次明持少岂下推不持所以初明惑重方虽甚良而患不可救又下次斥慢教药虽甚妙弃而不服而不畏来苦即是心希浆丸谓地狱中镕铜浆热铁丸两种治罚也。

  【疏】次约文相开制意者凡夫宅世四大为身夏末秋初节气交竞地风水火体用不同一大不调诸病俱起便废进修无任系业圣愍开服用疗形苦因开广畜长贪坏行外违内负情过特深故制罪也。

  第二约文别释制意中初总标凡下别释初释开意夏末秋初冷热不调故云交竞然病生四序而二时偏多又附戒缘故举秋夏始终二时地水火风遍该万有故并名大地水沉重风火轻浮是体不同地是所依风以鼓动水以滋润火即任持是用不同系业谓系心正业因下次明制意即毕陵伽也外违谓损他内负谓损自。

  【疏】五缘成犯一是七日药体若不口受亦无长罪二明作二受竟三不说净四过限或缘尽五无遮难故犯。

  犯缘中四过限是正犯缘尽即病差辄服准应犯吉五无遮难钞作无缘谓若失若坏作非药等同上长衣八缘不犯。

  【注】佛在舍卫比丘秋月风病动形枯生疮佛言有酥油生酥蜜脂听有病缘时非时服佛在罗阅祇毕陵伽徒众大畜流漫道俗讥责白佛诃制。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非时来听服药缘二佛在罗阅下明过制结就前药中有人解云脂是时药不同苏油今解是七日分僧祇五分同说脂也。

  戒缘中因开致滥招讥故制毕陵伽婆蹉即佛上首弟子人所知识致令徒众多得多畜故知信施生过之本存心向道慎勿近之有下斥妄判今解引据如前具引言同说者谓彼二律同今四分。

  【律】若比丘有病(谓医教服尔所种药)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齐七日得服(八门句义如前衣戒)若过七日服者尼萨耆。

  【注】此应舍药与僧已白治罪竟还彼药法至第七日舍与比丘彼应取食若过七日酥油涂户向蜜石蜜与守园人减七日者白二还之比丘当取涂脚然灯用。

  【律】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如上舍用等差别也。

  【疏】戒本七句一人二病缘僧祇云病有四百四也水火风杂各有百一风病用油热病用苏水病用蜜杂病用三故云医教服也三残药者列名相也四齐七日服给其限也五过七日服明乖法也下二可知。

  戒本分句中第二引僧祇初示病杂病即三种互发风病下明对治医教即医师知病教令须服四中给犹与也。

  【疏】问长衣明迦絺那此戒何以无者答用内外别损益不相及也。

  初问答中损不相染益不相润。

  【疏】问本受絺那益长衣药中何故不听受邪答衣本制持不许离开受絺那得离宿兼益于长衣药无制离又资狭岂开絺药离药宿。

  次问意谓何不受迦絺药答中上三句明衣须受下二句明药不开止能治疾故言资狭。

  【疏】问何故迦提不通答衣用四时有常度秋凉补洗开迦提药必待病而后营来不难期故不用所以文无迦提药月也。

  三问不开迦提药月答中上二句明衣开下二句明药不开。

  【疏】问衣戒本云畜长衣此何不言畜长药答三衣制畜非长限故对非长明长衣药唯开畜无可对所以文中不明长又解云虽无长字有残药故知义一而文异。

  四问答中二义初约不同释谓衣可有长药不名长又下次约义同释残即长义故。

  【疏】若尔七日不食八日犯长可名残邪答以四依望俱名残也故文云若得长利苏油等。

  转难中以食可名残不食非残故问通之答中四依上行根本作持四并从开通是余长则知长名不独衣矣故下引证即受戒说相中文。

  【疏】问衣戒云畜此言服者答畜者元为于服不服则不畜故取畜意列于戒中然得罪时未待于服若论贪衣多为积贮未待于着故不列也。

  五问衣药畜服互彰答中初示药戒言服所以若下次明衣戒标畜之意。

  【疏】问药戒过服衣不言过着答衣无著之齐限药唯七日所以着过。

  六问此戒文云若过七日服准衣合云过十日着答中衣无著限药有服限不可一例。

  【疏】问比于衣戒应有净施所以无者答衣无滥故药有外用故着不着异也或可略无如注中八门句义净施差别等。

  七问衣戒云不净施畜过十日药亦应同答中初约异答衣无滥者唯一用故药兼两用内用可说外用不须故衣着药不着也或下次约同答注中八门即是广解净施不犯八中之一戒本不着结集略耳。

  【疏】此应舍下明治罪相就分为三初至彼应取食者谓第二日药至初日药家第八日时正满七日故云至七日既无宿触口法尚存听与僧食二若过七日者即初日限过具兼诸失主不合食故与俗人三减七日者谓第三日药限法不过明日还主理合说净已越七日无更服义制身外用此中展转至十四日舍者皆入园人十二日舍犹兼三用可以思之勿诵语也。

  释注中初科二初点总意注云白治罪者忏主作白和僧犯者三说悔罪就下释三位此约初日受药乃至七日日日受之至第人日初日限过二日已下并相染犯舍已俱还故分三判文中且据八日舍者为言初位二日得者体非过限由相染犯故听僧食二中初日过限即是本犯由具宿触等过不听僧服故与守园入即监护僧寺者三中三日得者亦即染犯至第八日始得六日故听还主言明日还者前云长药不必隔宿今以意详或是两通或且循古若据药体正满七日故云理合说净但随能染越过七日故令外用不得入净乃至第七日受者虽经一宿亦同此判此中展转者即约七日日日受药至第八日并相染犯或即日舍忏或至十四日舍还三判具缺不定是故受舍并约七日明之古记错解后学难晓略为图示。

  

  言展转者即上七日受者至下七日舍时三用展转不定如第三日受者八日舍时得还主用若九日舍即舍与僧若十日舍即与守园人但过七日与园人即无展转矣言十二日兼三谓从第八日已来五日内舍并兼三用十三日但二用十四日唯一用如图可见问何以但至十四日耶答已后舍者并同一判皆入园人故不明余日可思之者令属意也勿诵语者诫随言也。

  【疏】问长衣还得服本着长药所以非本服者答衣唯防长过舍则其过灭药长乃同衣别有宿触过故不得服用。

  广问答中初问引衣例药亦合得服何不同者上服字古本作复音误答中初明长衣次释长药言同衣者舍已过灭故犹兼宿触故不同衣。

  【疏】问染下六日药有失口法不答不失何者说净为防长不说故染余口法防宿触本不防长过故知不失受所以通僧食良由无过故。

  次问以七日中日日受药八日染犯能染过限所染未过然既被染即应失法答中初句判定何下徴释所以为三初明被染若第七日都将说净则无染犯不说故染则知净法本防长也口下次明不失受所防既别故法自存所下三引证即第七日药舍与僧服由有口法无宿触过故听僧服。

  【疏】若尔不失法本主应合食亦如上解。

  转难中指如上者即上文云已越七日无更服义等。

  【疏】问药受过期限不食是亦失受日不出界过限亦应失答药服为于病病转有期限受日本为事事在故法在所以上明随病一二日乃至七日转故也。

  三问谓夏中受日未用但使缘在纵经多日受法不失药法不同故引比难答中因病加药病限即时为事受日事容延缓所下指前为证即重受中多论僧祇文也。

  【疏】问药既说净过限失受净法在不。

  四问谓至七日说净八日失受疑谓净法亦应随失。

  【疏】答有人言受法虽失净法在故。

  初师中初文可解。

  【疏】若尔净依手口受本失末犹存亦可约界结摄衣解却大界衣界在。

  次科净法是能依故为末受法是所依故为本本既已失末不应存故比结界义则相反。

  【疏】有人解云不同解界一僧约有心解二衣必假大界净法不尔受法任运失故非作意舍二净法不假于受法是故受失而净在。

  三中初明解界二义故失次明净法反界二义不可比同衣界非大界不成净法无受法自立故云不假等。

  【疏】有人云若第八日相与俱失既不任用加净免过。

  次师立理中谓第七日说净至第八日净法与受同失既下释所以上句明后失净下句显前说净止免长过非为久畜。

  【疏】若尔如犯舍戒犹须忏比此口亡净法在答受过俱无二法谢此障犹存故须悔又不同衣净法存所防在故法不失也。

  释难中谓如犯残下诸罪舍戒还家后复重受须忏先罪彼既戒失而罪尚在今口法失净法合存如何随失耶比谓相并答中初二句释通上句释净随受失受过文误古本作彼过对下此障由加净法俱无长过所以受净二法俱谢下句释舍戒罪在罪是业障障不可亡不随戒失故须后悔又下次遮妨以前长衣净法不失恐引为难先此通之所防即长过。

  【疏】问净财加受净法谢药加净法不失受者答衣患无故净法亡药患服故二法在。

  五问谓说净财将作三衣加受持法即失本净反例药说净已受亦合失答中患谓病患衣无药有此则可知。

  【疏】亦不欲广于问答以费纸墨欲开神慧知持犯相读者思之慎莫诵语大误人也。

  结告中三初叙非意欲下示广意读下诫封着。

  【律】二十七过前求雨衣过前用戒。

  【疏】第二十七过前求雨衣过前用戒。

  【疏】此中两戒合制意者本制雨衣用有时限预乞先用违反圣教故制。

  二十七通释中初科制用有时限者三月十六日后求四月初一日后用预乞先用两并违制。

  【疏】过前求五缘成一是雨衣二过前求三自为己四彼与五领受。

  【疏】问与彼乞衣有何异邪答三异一衣体不同二开缘别此有时限彼无时限唯除四缘三亲非亲别上则开亲此二俱犯。

  初过求缘问答中三异初体异者彼是三衣此是雨衣余二可解。

  【疏】过前用四缘成一是己雨衣二时中得三过前持四过前用。

  过用缘中二时中得者准此不犯前求方犯后用准多论犯过求者过用但吉前总义云雨衣重犯者谓过用中随用随犯。

  【注】佛在舍卫毗舍佉母请佛及僧婢白时到见诸比丘裸浴因发八愿为佛所赞六群常求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因发八愿是开缘也。

  戒缘中八愿者一与客比丘食二与远行比丘食三与病比丘食四与随病药五与看病食六食粥七给比丘雨衣八给尼雨衣。

  【律】若比丘春残一月在当求雨浴衣。

  【注】雨衣者比丘用雨中浴衣有十种彼应三月十六日求也。

  【律】半月应用浴(四月一日应用)若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三月十六日前求雨衣)过半月前用浴(谓四月一日前用也)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不犯者若舍作余用若着而浴若浣若举者是不犯。

  【疏】戒本分二。

  【疏】立法中四句一人二春残月求衣分齐三浴衣制名相也诸师解者多途皆不可用今西土来者亲自对之还同三衣可披着也故僧祇云雨时披浴余如钞中四半月下制用时节多论云雨热时障身浴无雨时裹三衣若闰三月者后三月十六日求闰四月者前四月十六日用同安居也此土僧用全希故略言也。

  戒本立法中三中初点文雨浴衣是名注释其义十种衣体同上所明诸师下次显相初斥非钞云古谓如傀儡戏围之类今下示相即亲问梵僧则彰得实故下引证指如钞者彼云常须大雨时披不得当三衣则其相可知矣四中初点文多论下引释初明畜用若下示求用时限此下示略。

  【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前求三前用下二可知余文相可解。

  戒本第二前求犯前第三前用犯后下二句即舍堕余文即后注不犯中雨衣不得余用舍已故得又不用犯吉着故不犯浣藏举有缘开不用吉也。

  【律】二十八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疏】第二十八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疏】此亦两戒共制非是一衣不同雨衣一事生二也制安居竟开受夏衣今为急缘无暇待竟逆前而施故开受之又恐滥逸限前十日与夏衣接还同本施今过前而受后不说净违反二教故制犯舍。

  二十八通释中初科初对前戒明同异非一衣者前犯急施后犯畜长不同雨衣者以过求过用同是雨衣故一事生二制下正叙开制初明开受本须夏竟缘开前受逆犹预也缘如后引又下次明制意前十日者七月初六已后至十五日满十日明日入时故云与夏衣接同本施者还赏夏劳故过前而受是违急施限后不说净即违畜长限故违二教也。

  【疏】五缘成犯初是急施二知三七月六日前四无缘五受犯过后畜者亦具五缘一是急施二知三七月六日后十日内四不作净五过限犯。

  列缘中初过受五缘次过畜中第三须限内者准知前后不重犯也。

  【注】佛在毗兰若听受夏衣六群常乞衣常受衣䟦难陀异处安居异处受衣佛在舍卫安居中大臣为安居施佛因开而制戒。

  【疏】就戒缘中非时乞夏衣僧祇五分安居未竟受乞衣者吉罗此唯为夏后是急施衣今日不取明日即无者开。

  戒缘注文二段初明听受夏衣六群非时常乞䟦难陀非分而受因开过起此叙兴制之由二因舍卫大臣施缘方立斯教即断非时先受夏衣除急施缘又须限内无缘乖限并非时施不得时利也注中大臣者律因波斯匿王下臣一名利师达多二名富罗那王敕使征时二大臣作是念言我今当征未知还否我常夏竟为僧设食施衣今者未竟欲施即往白佛佛言若是急施应受僧祇五分时前犯吉简无缘不开此下明有缘开受唯为夏后者明本施缘不取即无出其开意。

  【律】若比丘十日未竟夏三月。

  【注】谓七月六日已后十五日已前是也。

  【律】诸比丘得急施衣。

  【注】若受便得不受便失故名急也衣者有十种。

  【律】比丘知是急施衣当受受已乃至衣时应畜。

  【注】衣时者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衣五月若自恣十日在得急施衣受已至一月五月畜乃至明日自恣应受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也。

  【律】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谓急施衣若过前若过后并犯堕比丘尼同犯不犯者不过前不过后不犯若夺衣失衣过前取不犯若寄衣比丘远行水陆道断过后不犯。

  【疏】戒本七句一人二十日下明其时分七月六日受去十六日自恣满十日此是受时若在先受是名过前犯也若十日内受与时分相接至腊月十五日应说不说此但有过后犯前是领受故生后违说净故结古德云举前以明非举后以释疑无重犯也三明财体四比丘知下立法也互若过下明业余可知。

  戒本第二句中初明前受时分若十日下次明后畜时分腊月即八日且据不受迦絺为言上是别列前下总简初正简古下引证举前明非正制领受故举后释疑重决畜长故二不并有故无重犯三财体中注文先示急施名义后示衣体十种同前四立法中注文初释衣时若下二明次第增自恣十日在即七月初六受前满十日后不更增乃至者谓初七受前得九日后增一日初八已去前次第减后次第增明日自恣即七月十五日受止得一日故后加九日续满十日开也五中过畜即所造业余可知即舍堕二句。

  【疏】注解衣时下明非时时相。

  【疏】问何以非时受衣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时中受衣所以不增者答此本是时衣急故非时受所以时外开余本无时限随受随时说。

  释注问答中初问以十日常开据须齐给时中受者何意不增答中初明急施须增余下次明余受不增言无时限者谓非急施缘所开者若非时受则限十日若入时中则一月五月故云随受随说也。

  【疏】问长衣七月六日受十五日前是开位十六日接是时分何为不同急施衣答受长无时节随受名非时急施必接时所以前后开准此为言七月十五受长衣时内九日须说净。

  次问非时受者入时不开答中初明余长通余时次明急施局时准下重决长衣时内九日说者准知迦提开长须约时内受者应作句料简初约时非时受为四句一非时受时衣(即今急施时外加十日)二时内受非时衣(夏竟不为安居施此限时内畜)二三时内受时衣(正为当夏劳同上齐时内)四非时受非时衣(但齐十日)又有犯作四句一时衣非时犯(急施过前受或过后畜)二非时衣时中犯(即上七月十五受长衣)三非时衣非时犯(十日月望过限)四时衣时中犯(如时内舍迦絺不说净)。

  【疏】问为夏而施是时衣可得一月五月开余非为夏而施者应是时中判十日答衣利宽多故通开也。

  三问时衣可开非时不应开答中以五利中食利有时故狭衣利常须故宽如十日月望急施时非时等并开一月五月是也。

  【疏】有人准此谓七月十五日离界不破夏非离衣以明未出是不犯明出开时复非制故。

  次异解中他解为二初立义以下出所以明未出不犯者在夏限故明出无过入开限故。

  【疏】今解不然明未出时夏未竟须在界内守地了明出方名一期竟方开外行及离衣不同急施前后开此但后开无前开越于昧爽故是犯。

  今解中初斥古非谓十六日明相未现犹在夏限出则破夏故须在界地了即明相一期即三月夏限不下简滥古师准此故须分之急施时前开十日后入时中开一月前后皆开故可相接坐夏护衣开后迦提时前不开故非相例越昧爽者未明出界破夏离衣故云是犯。

  【疏】问月望与长衣同为一月衣絺那与迦提同为五月衣何故迦提月不摄十日衣答各有其类两不相摄所以然者一时非时别二利有宽狭三本末不相收不同絺那摄迦提月同是时位同得五利一月初制五月后开以长收短故得相摄月望十日例此可知。

  四问初举类月望前十日即本长衣开后加二十日通为一月望又迦提本一月迦絺但增四相通为五月此二皆相摄十日与迦提如何两各立不从十日加与上不同者答中初二句总答上句通示三种下句别显迦提所下别释为二初释迦提不摄十日初义可解二迦提五利故宽十日唯长故狭三以迦提十日缘据各别两不相因则无本末相收之义不同下次释前二相摄絺那摄迦提反上三义一是时同二得五利即宽同三从本开末故两相收月望例此者一非时同二即狭同三十日不足故加二十以长收短故通一月私释准前五分先开迦絺后开十日则有迦提时未有十日那得相收。

  【疏】下开通中具列两开文相极显。

  开通中具列两开者注文初二句两并顺教若夺下开过前若寄依下开过后同长衣缘也。

  【律】二十九兰若有疑离衣过限戒。

  【疏】第二十九兰若离衣戒。

  【疏】此戒与前离衣有二不同故须更制一前在聚中一宿犯此在兰若六宿犯二前无贼难德衣开此则有难不成受。

  二十九对简中初标示一下列释初义自含二别一聚兰处别二一六时别二中亦二一有难无难二德衣开不开以德衣有王贼等难不成受故更加一义前通三时此局冬分。

  【疏】论犯六缘一是受持三衣二冬分非时三有疑怖畏四置衣村中五无因缘六过七夜犯。

  犯缘中二冬分者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也五无缘谓有夺失等想水陆道断等缘则开不犯。

  【注】佛在舍卫比丘兰若处为贼所打并夺什物佛令留一一衣置村舍内六群寄衣游行同徒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置衣村内开缘也下明犯相初明打夺什物者有人数衣钵满十非也什谓物之总号不局衣裳文彰人物多者积聚一处并名为什。

  戒缘中初分文下明犯相即六群起过等初下牒释注中留衣村舍者谓兰若遭贼故听寄衣村聚身在兰若文释什物初引古非六物之外未详加何等物数为十也什谓下今解又二初释名物总号者数该多少岂唯在十不局衣裳者体通一切文下点示文意。

  【律】若比丘夏三月竟后迦提一月满(谓八月半后)在阿兰若。

  【注】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弓长四肘用中肘量。

  【律】若有疑(疑有贼盗)恐惧处(中有恐怖贼盗)比丘在如是处住三衣中欲留一一衣置村舍内(村者聚也)诸比丘有因缘离衣宿乃至六夜。

  【注】若彼有缘离衣宿第七夜明相未出前若舍若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反上成犯。

  【律】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开缘如前离衣戒)。

  【疏】就戒本中约文十句。

  【疏】一人。

  【疏】二时列非时分。

  戒本第二初科初云时者总标第二句也列非时者点文注也。

  【疏】问戒本何为无德衣开。

  次科问意可解。

  【疏】答上士翘勤不受宽利。

  初答中以德衣五利随人受之今是兰若比丘修头陀者故云上士翘勤谓翘企望上而进行功唯务少欲岂受宽利耶。

  【疏】若尔应无迦提月答德衣作法有迦提任运受亦可文列迦提月谓是夏竟时非受于五利。

  转难中以文云迦提月满既有迦提亦受五利那云无者答中初约同开释迦提一月夏竟常开上士同沾文中故列虽教所开自不受利亦下次约标时释谓文标时限非是开利。

  【疏】又解异界比丘不成受德衣律云有难无大衣今既贼难故知不合受无难亦应成。

  次答文二初约异界释以兰若坐夏往他寺受衣即非同界德衣简故律下次约难缘释即王贼等八难不听受德衣文举两缘正用有难因引无衣。

  【疏】三兰若者注云去村五百弓弓长四肘肘长一尺八以此为率通计六尺为步则二里也此谓头陀兰若闲静处如盗戒说离衣僧界难事总有五。

  三中释注初示分齐每一百弓成一百二十步五百弓共成六百步三百步为里故有二里此下简滥如盗戒者彼云若闲静处即兰若也三离衣四僧界又二即有难无难五难事即提舍兰若受食也。

  【疏】四有疑者如注可解十诵乃至恶比丘畏。

  四中初指注十下引示恶比丘畏谓恐相侵损亦开留寄。

  【疏】五比丘下明既有难即离衣宿不作日限如五分上二衣随所重者寄一下衣随身礼拜入寺乞食不得单着。

  五中初明无日限以文中但云留衣不言日数故此即暗指古非下文显斥如下示所离多少一唯开一衣二不开五条。

  【疏】六置村舍内僧祇云还寄可疑俗人家开留一衣不作日限五分前后安居未满无怖不得离衣彼国八月贼发杀人取肉祀天诸人至期不出遂至兰若害诸比丘故开寄衣不作日限唯须十日一度往看无有湿坏免贼难故。

  六中僧祇可疑家即反委盗者则无所虑五分初明夏分不开彼下次示本开缘祀即祭祀十日往看欲知湿坏非是会衣。

  【疏】七诸比丘下明有别缘至于七夜此律文略其缘古来诸师寻文不了谓是恐怖故开六夜今约戒本文相自分前是难缘如上已解今是别缘故须引证如僧祇云何故唯开六宿因往断事为衣重故时须六宿故即舍衣六夜为戒五分有僧塔事和尚阇梨及他事者皆听六夜留衣俗家若一二三乃至五夜亦尔余如钞。

  七中初点文别缘如下引示古下斥非初叙古解今下示今判文相自分以前明疑怖不云时限后云因缘乃云六夜僧祇断诤五分三宝等即是别缘一二三等谓极至六夜已内随开四分阙此诸缘故令古来妄解问若云有难无日限者前列缘云有疑怖处过七夜犯如何通耶余如钞者彼云事若未竟中间常许等。

  【疏】八若过者是业成故。

  【疏】下二可知余同离衣戒。

  后二句中余同离衣点注不犯等文。

  【律】三十回僧物戒。

  【疏】第三十回僧物入己戒。

  【疏】所以制者出家高士知足为怀闻他施僧方便回入长己贪求外恼施主于僧失利殊所不应故制。

  三十制意初示合行闻下次叙过恶有三长贪一也恼施主二也失僧利三也。

  【疏】论犯四缘一是许僧物二知作许想三回入己四领受犯许僧物者于己有滥回容称心喜为制重佛法之物无滥义稀虽回制轻。

  犯缘中初列示许下对三宝辨异已在僧数故云有滥。

  【注】佛在舍卫居士饭僧施衣䟦难陀闻语言施僧者多今可施我居士后见长老比丘威仪具足便即悔叹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文相易耳。

  戒缘中注文初叙比丘回施二明居士悔叹。

  【律】若比丘知(不知非犯)是僧物。

  【注】有三种僧物者已许僧为僧者为僧故作未许僧已与僧者已许僧已舍与僧物者下至饮水器也。

  【律】自求入己者。

  【注】若许僧转与塔若许四方僧转与现在僧若僧尼若异处若反上交互若疑想并突吉罗。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不犯者若不知若作不许想若许少劝令多许少人劝与多人劝与好物若言戏若错说者并不犯。

  【律】诸大德我已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律】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知。

  【疏】三物已许僧者决非属己定为僧作众多别少心未决故回犯堕二为僧作未许僧者虽非属己众别未分若回犯吉三已许僧者定属有主回犯重罪。

  戒本第三中初句决非属己舍心决也众多别少谓欲与众则恐人多欲与别则复虑人少即犹预未决之意次句由未决许回则但轻上二句并属当戒重轻异耳第三落前盗戒。

  【疏】四自求入己论业相也注中四对初僧塔二现前四方三僧尼四同类故曰异处也。

  四中初点文次释注中四对合注可分注中说字误合作许字反上交互如许塔转与僧等三僧尼者施尼回与僧也四同类异处即许彼寺回入此寺。

  【疏】下二可知余文相引钞取释。

  五六即舍与罪余下指略注不犯中初二开心差若许下开不入己若言下开非意。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三(下)。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