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注菩萨戒经卷之中三

  ○三举况。

  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

  【疏】邪见推画条绪乃多略有四种一上邪见二中三下四杂上邪见者拨一切都无因果如阐提中邪见者不言都无因果但谓三宝不及外道有两相一法相异谓三宝不如此是痤陋之心计成失戒二非法相知三宝为胜口说不如既不翻归戒善不失随所出言犯重亦此戒所制下品邪见不言三宝不及外道但于中弃大取小心中谓二乘胜大乘不及若计未成犯轻垢下自有背大向小此戒中广明杂邪见有四种一偏执二杂信三系念小乘四思义僻谬偏执有二一执大谤小二偏谤一部执大谤小者计云唯有大乘都无小乘非佛所说此谤声闻藏犯轻偏谤一部者于方等中偏言一部非佛说若计成犯轻垢既不顿违经教犯轻垢不失戒二杂信谓心中不背因果及三宝大乘但言外道鬼神有威力遂奏章解神或劝佗悉犯轻垢三暂信小乘知大乘高胜且欲断烦恼取小果后更修大此名念退若计成犯轻垢四思义僻谬如即今人义浅三五家释此应非罪是我智力不及非作意强拨也复有知义轻辄解复有知佗为是强欲立异皆邪画之流所犯轻垢。

  【注】上邪见阐提此云信不具谓六师外道等钞云昔师云鲁人尚不信东家丘邪见岂信有西方佛偏执唯大无小内教之人不无堕此荆溪云执实迷权尚失于实况执权迷实则权实并亡斯复甚矣删补云见谤不已是一非而复助彼故云反更不生信心则同外道不生孝顺心则同恶人上文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至道之法今既生谤即是不孝三宝至道之法亦是不孝父母师僧以因谤损物故奏章解神者解即献也迩世往往有之可不深诫。

  ○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法门解者当了自性本清净之心离诸戏论即性本具不谤之戒随顺法性如上所辩一毫不犯次体能持之心非内非外离诸性计亡四绝百一刹那中遍摄遍具八万细行无不具足此一刹那即是法界法界体空离于增谤具足诸戒离于减谤非空非有离有无谤双照有无离戏论谤究尽谤源本性清净亦无能离及与所离纯是法性不一不异理惑双亡此外皆泯究竟清净成佛菩提从因至果以此为自行亦以此为化佗故曰自行唯在空中一法不立诸戒本净化佗三千赴物法法不失诸戒宛然前于杀戒约教约观广示此意以贯诸戒戒戒皆尔今于谤戒复明此义以结诸戒诸戒咸然请持者诵者善解斯旨会此诸戒常自照心念念炳明方免数宝之责事解有四一约境二约心三约法四约报境谓外道恶人佛法中始行檀信有力贵人等谤说三宝故心有上中下或贪利名欲信己胜故或嗔彼胜境高于己故或不识不知愚痴重故发言有粗细等法谓三宝各有法理佛有真应法有半满僧有权实谤佛者于佛三身或起执见定有违于圆别定胜违于藏通定大违于丈六八尺定小违于藏尘满空定有不契无相定空减损佛德定一乖于应用定多不符本体随起一中皆成谤佛也谤法者佛不说法或四悉被物或三语赴机人所不晓随言成计四悉世界悉檀即欢喜益世界即差别不同悉檀此云遍施或宜闻空欢喜如来鉴机随为说法皆令欢喜故有异说不解此意执有非无执无谤有皆成谤法为人悉檀即生善益或有闻空戒慧宿善增长或闻有增长或闻中增长对治悉檀即破恶益或闻有破恶或闻无闻中破恶等第一义悉檀即入理益或闻空入理或闻有闻中入理皆是如来鉴机所宜为作异说人所不了执之成谤也三语者一随自意语二随他意语三随自佗意语荣钞说三种意语随自意者如涅槃各说身因五百比丘或云无明是身因或云无明爱是身因各各不同佛言一一所说无非正说我为欲界众生说父母是身因如是等经名随自意语如?吒罗长者问佛知幻否若知幻者即是大幻人若不知者非一切智佛言我是知幻之人名为幻人也长者言如是佛言如汝知波斯匿王有旃陀罗名气[虚*页]否答言我久知矣佛言汝知久者可得是旃陀罗也长者言我虽知非旃陀罗佛言汝知旃陀罗既非栴陀罗我今何故不得知幻而非幻乎乃至若说非幻之人名为幻人得无量罪长者言我今所有悉以相上幸莫令波斯匿王知我此事佛言是罪因缘不必失财乃多因是堕三恶道长者闻言心生恐怖我当云何得脱恶道佛为说四真谛法长者得果是名随佗意语一切世间智人说有我亦说有智人说无我亦说无智人说有常乐我净等名随自佗意语此是佗宗释三种语天台自有解释引此令知佗宗又有四种意趣一别时意趣如声闻得记现虽获成果在当意在别时也亦如涅槃毒鼓法华系珠华严八难顿超之说为邪定者作远因缘皆名别时也二别义意趣世尊于法华前虽广开权意在显实亦如将说法华一乘先说无量义等亦此意趣也三平等意趣如法华唯为一大事因缘常不轻云汝等皆当作佛圆觉云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即其意也四随众生意趣即随他意语也亦如释迦本迹寿量长短皆随众生之所欣乐也法既四悉三语随机意乐种种异说不解此意各执一端而相是非皆成谤法此中三语四趣亦法门中一端不可不知故备引于此谤僧者僧有权实逆顺不同略四种一权实二逆顺三内外四事理十地菩萨通权实顺化逆化内证外现种种不同又如提婆达多曾作三逆出佛身血破转法轮僧拳打华色比丘尼眼出此为遮众生起恶业故现此权身名逆外事鹙子已断惑证理常随佛化生名顺内理又满慈内秘名内理外现名外事内实外权唯顺非逆又三乘圣者剃发染衣名为外事见谛证真名为内理是实是顺非权非逆复有圣人内证真理进趣菩提外现事相错乱学此乃实身名为内顺理权身名逆外事如是圣贤无量差别若不了知而妄说者皆谤僧也约报者谤三宝之报皆堕地狱如有威仪法师谤大乘堕地狱经多劫后生人中常盲如无行经等说又如郁头蓝弗等常在地狱故知应生至信之心信慧相导于三宝境净信坚固宁舍身命经百千劫终不生于一念疑谤毁破佛法而堕地狱也上来十重采集众释义优者存之阙释者补之以助天台释疏之备也。

  【疏】善学十重第三段总结有三章一先举所持法二诫劝三指后说此三中各二段初二者。

  ○一举人。

  善学诸人者。

  【疏】谓叹美之辞。

  【注】有本作此仁字删补云善学即能学之人诸仁者即所学也即已学菩萨也仁忍也已学者善恶能忍曰仁今谓义理虽通今应作人以疏为据。

  ○二举法。

  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

  【疏】菩萨波罗提木叉此言保得解脱解脱是果戒是因因中说果也。

  △应当下第二诫劝犯持亦二。

  ○初劝学持。

  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注】藏疏云具二意一谓一戒中尚不应犯尘许况全犯戒二谓十中尚不许犯一何况犯十今谓文意正应于一一戒皆不应犯微尘许况具犯十也微尘者如护浮囊微尘不与。

  △二别举得失又二初举得失二劝学仪初又二。

  ○初失。

  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

  ○二明得对失论得得恶报也。

  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

  ○二劝学仪。

  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三指后说。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疏】第三总结指后说悬指大本后分八万威仪品当说。

  【注】荆溪云但护篇聚于梵网八万威仪未为持相八万者熙钞云准三千威仪经有二卷在犹字函世高译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指三世转为三千威仪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又对三毒等分则成八万四千诸文举其大数但云八万威仪然今大乘顿戒恐不应以篇聚增数释之彼文约少可尔更请详之前云各二段但前二科一一科中各有二段此中第三只一段文盖通举耳。

  【疏】四十八轻类前三段。

  【注】即前十重初云三章一总标二别解三总结也今亦例前应为三初总标即佛告下二别解即四十八戒三总结即诸佛子至今诵。

  ○今初总标(亦结前生后意)。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注】十重结前四十八轻生后然众轻戒佗宗疏记辩释亦详此疏既略采彼补释不无其益先示重轻次明开合初者藏疏于轻戒中有六戒兼重云一谓国使杀生戒为使故入此篇杀生故带重罪二放火焚烧戒中焚烧故入此篇随所损物故为犯重三依官强乞戒恃官势故入此篇强取物犯重四为主戒中为主失仪故入此篇损三宝物亦犯重五违禁行非戒中诈现亲附故入此篇自谤三宝故又犯重又杀盗故犯重又六斋三长月作非入此篇六畜作非法戒中轻秤小㪷等入此篇取人财物故犯重荣钞又加一戒谓无慈报冤戒中无慈报冤犯轻兼有杀嗔犯重次开合者依藏疏乃约十种戒内开出三十五种兼前六戒有重者言之总有七十九戒荣钞于兼重之外约十四戒开出成七十九戒此又详细今依荣钞录出示之轻慢师长戒中有二一不感恩德二不供所须匿非同住戒中有四一不教忏悔二共住三同利养四共布萨贩卖招嫌戒中有三一卖良人奴婢二贩卖六畜三贩卖死具不救众生戒中有二一不救余生二不救尊亲轻新求学戒中有二一受戒非仪二不好答法待宾乖式戒中有二一祇迎乖式二受请非仪恶伎多损戒中有六一卖男女色二作食舂磨三杂占辩胎四咒术工巧五调鹰方法六合诸毒药违禁行非戒中有四一通致淫色二杀生三劫盗四破斋犯戒畜诸非法戒中有六一畜卖杀器二轻秤小㪷三因官取物四系缚求财五破坏成功六畜养猫狸等观听作恶戒中有五一观斗竞二听音乐三技戏四行邪术五为贼使入诸难处戒中有二一应作不作二应止不止应讲不讲戒中有二一不化物安僧二不讲经救难不受众生戒中有二一受戒失仪二不与授戒无德作师戒中有三一为利养二为名闻三为弟子已上十四戒开成四十五并余三十四共成七十九荣云大疏中释此略作八门即指藏疏以石壁疏无此等释既又与藏疏不同者即更细开甚详故今录之读者详焉。

  △二别解即四十八戒依经五段三十二九今疏通释为四十八。

  【疏】第一不敬师友戒慠不可长妨于进善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自下诸戒皆有三章一标人谓若佛子二序事谓中间所列三结罪名谓轻垢。

  【注】不敬师友如和尚阇梨师也同学同行友也慠不长语出儒典七众大小乘同制与十重同前文已释。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

  【疏】序事中或差降不同三阶一劝受二明应三明不应与十重无异前明劝受是结戒远缘此阶三别。

  ○一举所劝人。

  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

  【疏】凡举三位人为劝恐在憍奢纵诞不修戒行故偏劝王虽秉法行杀有罪有福如圣所说若受得戒非人防护福善增多。

  【注】熙钞云有福者大经圣行品云昔仙豫豫王深重大乘故十二年中事婆罗门后劝发菩提心婆罗门曰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大王云何令人同于虚空王恐增长佗人邪见遂杀之作来报益以此而知为宣通故虽杀亡犯反为后福。

  ○二正劝令受。

  应先受菩萨戒。

  ○三明受制利。

  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

  【疏】下悦鬼神上匡佛法有人言此文属总劝受戒若是总劝何简高下偏劝王官者制令恭敬恐王憍奢故举为言先也。

  【注】顶山作释伏疑消疑云依职受位受不受何损益也答受者戒法在身神护佛喜也。

  △既得已下第二明应应行敬事也亦有三别。

  ○一序已得戒善。

  既得戒已。

  ○二应生孝敬。

  生孝顺心恭敬心。

  ○三出所敬之境。

  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

  【注】石壁云孝顺心感其恩故恭敬心钦其德故荣钞云不知指何名为上座引五分佛云上无人者名为上座一座一众最居尊上故此经先受戒者在前余经或有指文殊弥勒或陈如或舍利弗为上座或为长老皆有以也和尚此云近读弘明集云和尚非是天竺之言但外国谓比丘为和尚此云力生依止此人道力生故亦名知罪福以此示人故寄归传云梵语邬波驮(去声)也此云亲教师与近读义相近也古云和尚讹也阿阇梨者正云阿遮梨耶此云轨范师荆溪云岂有上智于师不敬若不敬师则失大利也大同学年德长故同见同行解行同故。

  ○三不应。

  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

  【疏】而菩萨下第三不应生慢也前明应应行谦卑敬让师友自下诸戒皆有此意。

  【注】自贵曰憍凌佗曰慢此二属贪对嗔痴成三毒心憍慢反前恭敬嗔痴反前孝顺一一者有两谓一一师处或一一供养事卖身者石壁云或曰礼敬随时人皆所致贫富不等供养如何故次云自卖身国城男女等此盖语其贫无所有卖身给之或表郑重未必全然卖身通在家出家二位卖国城男女约在家者言国城约王位男女约本誓所统曰国所据为城此通四轮兼于粟散七宝有二种一轮王宝谓一轮宝二象三马四珠五女六主兵臣七主藏神此出正法念经二小王七宝佛地论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水精五??六玛瑙七赤真珠随方所乐重之百物言其大数尊者曰供卑者曰给删补云学者应知当兹叔世善须观时不可一向坐邀王臣如宾头卢迎王七步稠师善知进否或因祸福于道有损善须精察。

  ○三结罪。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注】言轻垢者石壁云体非重过名轻点污净行名垢所以制者为护微细惑业增长三聚方便成于十重戒故律中名突吉罗翻为恶作恶说作说非理即身口之过也善戒经云又名失意罪失本持戒善净意故只如师友若不恭敬心慢身慠则须获罪然口哑不能问心昏不能起贫不能供身无人买甚欲供养将如之何但不憍慢事出于实亦无所犯云为十重方便者荣钞云如不得畜刀杖弓箭等是方便成于不杀戒不得贩卖轻秤小㪷等是方便成于不盗戒不得贩卖男女色是方便成于不淫戒等余准应知然此轻戒例前应作法门事相二解法门者如此不敬师友戒中当了心性具一切法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为师心性在我既具诸法即得为师在佗所具亦尔一切众生心性之中具一切佛法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故常不轻敬一切人皆如佛如师如兄如友并当作佛随顺此性持不慢戒即空假中事理不二自因至果亡自亡他平等供养遍一切处皆持此戒也此戒既尔下去众轻随义作观悉皆例此事释者一约境谓上中下三品师为上品友为中品同类下品二约心亦三嫌恨心恚恼心犯上品二憍慢心痴心是中品三懈怠妄念是下品三约报以今世不恭敬供养如扇提等(云云)此之二释戒戒例然或书不书可以意得。

  △第二饮酒戒。

  【疏】酒开放逸门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唯咽咽轻垢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一序事三阶一明过失二制不应三举非结过。

  ○初明过失。

  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

  【注】藏疏引四分律饮酒有十过失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恚相五坏资生法谓田业等六增致疾病七益斗讼八无善名称恶名流布九智慧减少十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又如娑伽陀比丘先能降毒龙后由饮酒不能伏虾蟆等又大爱道比丘尼经云不得饮酒尝酒不得嗅酒不得鬻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言有疾欺饮药酒不得至酒家不得与酒客共语夫酒为毒药毒水毒气众失之源众恶之本残毁圣制败乱道德轻毁致殃立祸根本四大枯朽去福就罪靡不由之宁饮洋铜不饮酒味余如大论三十六失前制酤酒体能通害故在重中今制自饮开放逸门咽咽轻垢也。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

  【疏】过酒器与人二解一云执杯酒器令相劝二云止过空器令斟酌寻下况语应如后释过器尚尔况自饮乎所以结戒有五五百一五百在咸糟地狱二五百在沸屎三五百在曲蛆虫四五百在蝇蚋五五百在痴熟无知虫今之五百或是最后与人痴药故生痴熟虫中。

  【注】藏疏引杜顺释云以俱是脚故云无手即畜生也石壁云然亦兼人类但无手尔大论云南天竺国有法师高座为说五戒众中多有外道来听是时国王难曰若如所说有人施酒及自饮得痴狂报今世应狂者多正者少何故正多狂少时外道云王难甚善颓高座必不能答是时法师以手指诸外道王语外道法师将护汝故不以言说向者指汝等是狂狂不少以灰涂身裸形无耻以人髑髅盛粪而食岂非是狂此等纵出人世何异无知。

  ○二制不应。

  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

  【疏】不得教此第二制不应教人及非人并自饮皆制。

  【注】一切众生应该畜生等如象及猩猩皆有好饮酒者亦不应令失正也一切酒必该谷草药木等多种酒也。

  ○三举非结过。

  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疏】若故下第三段举非结过自作教佗悉同轻垢必重病宣药及不为过患悉许也未曾有经末利饮酒此见机为益不同恒例。

  【注】熙钞云选云体以行和药以劳宣注云以和其体以宣其药宣即通也分别功德论云祇园有比丘病经六年优波离往问所须答唯思酒语曰待我问世尊遂往问佛言我所制法除病苦者波离索酒令饮平复重为说法得罗汉果佛赞波离使病差又便得道末利夫人王欲杀厨子王与夫人饮酒以救此皆为益亡犯也。

  △第三食内戒。

  【疏】断大慈心大士怀慈为本一切悉断声闻渐教初开三种净肉等后亦皆断文云当知断现肉义大经四相品广明三种九种十种也。

  【注】三种者一不见二不闻三不疑涅槃后分经第四云迦叶菩萨白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悲种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佛告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迦叶复白言何缘十种不净乃至凡种清净而复不听佛言亦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断现肉义(云云)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听复食一切肉(经文)荆溪因释妙经肴膳饮食云不谷而食曰肴若作肴者啖也古师皆以肴为肉或云是肉未制之前斯言更谬大乘顿制一切皆断何论楞伽前后制故知不应以肴为肉梁帝尚乃深诫况出家流十种者大经中谓人蛇象马驴狗师子猪狐猕猴等又九种委如彼经。

  ○文为三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阶一明过失二制不应三举非结过。

  ○今初。

  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注】有本云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又有本云断大慈悲佛性种子即多众生二字并一佛字经本互有脱剩亦不失义理此有二过一者断慈悲种二者众生畏见藏疏引涅槃云畜生见食肉人头上有血光念言我身有肉彼人食肉彼若得我要当食我我遂怕怖而走又入楞伽云食肉之人众生闻气悉惊怖逃走乃至如畏罗刹无异问性与种子何别答石壁拣云积习成性对于现行性即是种或性是现行熏成种故又云所以童子修慈雁与争路比丘带杀鸟为分岐荣钞云昔有一僧好修慈行教一童子继师习之一日路逢群雁师曰吾与汝久修慈行未知功力如何吾今先行汝当后步师冲雁雁遂避路分岐雁虽不惊表是修慈之力分岐道表怖心未除童子继至雁乃拥步争前以表慈行殊胜良由童子杀心久尽旅雁挨冲比丘杀习未除群鸿避路。

  ○二制不应。

  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

  ○三举非结过。

  食肉得无量罪。

  【注】古颂云肉生自然生皆由断命得若人不断肉则是劫命贼。

  ○三结罪名。

  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疏】若有重病饮药能治准律得啖或应不制。

  【注】律为治病故开或为重慈轻命故不制天台百录云其大僧小戒近行远行寺内寺外悉不得盗啖鱼肉辛酒非时而食察得实不同止除重病笃瞻病用医语出寺外投治不罚严制若此可不遵之。

  △第四食五辛戒。

  【疏】荤臭妨法故制七众大小如前菩萨小重发色故也。

  【注】辛辣也有辛而非荤如姜芥等荤而非辛如臭菜等今之所制是荤是辛荤故臭不可闻辛故发色动恚所以须制云发色者楞严经云(第八)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䑛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提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彼经)前食肉戒其有命之害此五辛制其无命之荤此中应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阶一明单辛不应食二明杂饮食亦不应三举非结过。

  ○今初。

  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

  【疏】旧云五辛谓䔉葱兴渠韭薤此文止兰葱足以为五兼名苑分别五辛大䔉是胡荾(音虽)茖葱是薤慈葱是葱兰葱是小䔉兴渠是蒠蒺生熟皆臭悉断经云五辛能荤悉不食之。

  【注】五辛诸文互出不同今备录之经一大蒜(音算)俗作䔉广韵云荤菜也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荽亦作荾此似二物疏云䔉是胡荾似此同之二曰茖葱或作革字非应作此茖字音格篇韵皆云山葱三曰慈葱或单云葱疏云慈葱是葱篇韵荤菜四曰兰葱疏云兰葱是小䔉石壁云是家葱经释音云慈葱是家葱兰葱是小䔉五曰兴渠梵音讹转正应云形具疏云蒠蒺篇韵蒠音息芜菁菜也以兴渠为蒠蒺未详所出释音引慈慜三藏传云五辛此土但四即大䔉等若兴渠者于阗国有之其根白叶如蔓菁臭如䔉荣钞以为阿魏藏疏或云?荖皆无所据今据僧传所引乃正。

  ○二杂食亦不应。

  一切食中不得食。

  ○三举非结过。

  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疏】必有重病药饵不断如身子行法菩萨亦应不制。

  【注】为病故开毗尼母云舍利弗因风疾医令服䔉佛听僧祇律云七日不得卧僧床褥过是应净澡落又经云食五辛人触秽三宝死堕尸粪地狱出作野狐猪狗等若得人身其体腥臭人所恶贱噫每见学佛者不以为诫荤污招报略不知之愚癖而欲恣无渐心受重殃苦者良可悯嗟况饮食无数苦欲违制犯戒招大殃祸者何也哀哉诫之。

  △第五不教悔罪戒。

  【疏】以朋恶长过故制出家二众全犯余三众及在家虽未有僧事利养见过不令悔亦犯轻垢大小同制文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阶一出犯事二明应三明不应。

  ○初出犯事。

  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

  【疏】犯事者谓犯八戒五戒十戒大小乘皆有小乘八戒即八斋法大乘八戒谓地持八重小乘五戒清信士女优婆塞戒经所明小乘五逆大乘七逆七逆如下文。

  【注】八戒谓五戒加三于第五不饮酒并不食肉五辛等六不歌舞不香鬘涂身七不升高广大床八不过中食此亦名八斋以不过中食是斋故总云八斋文云八关关即闭义如菩萨处胎经云八关斋戒谓闭禁八罪故大乘八者疏指地持八重具在论文大乘七逆加和尚阇梨下文自出十戒者疏文不释此有二种一沙弥十戒于八中第六开为二谓不歌舞不华鬘衣并加不得执金银钱生像宝物等共成十也二菩萨十戒如此经十重例此应知五戒八戒亦各有二八戒二者小乘八戒如成宝论说菩萨八戒如文殊问经说五戒亦二小乘五戒如常说大乘五戒如善生经说知者应捡毁禁者通语诸戒如比丘二百五十尼五百等八难即三涂为三四生佛前佛后五诸根不具六邪见摄世智辩聪七边地摄北洲八长寿天即无想天此八难处也或谓此属果报今取破戒为八处之因也一切犯戒即总结前所犯诸戒也。

  ○二明应。

  应教忏悔。

  【疏】应教悔第二明应凡大小乘人犯上诸罪必有三根应须举处教悔。

  【注】三根谓见闻疑惑上中下如阇王即上根也举处教悔者即忏悔处也光明疏释忏悔品有忏悔之处即实相法性为忏悔处引行处近处等故知处字即诸佛菩萨所住境界永尽惑染究竟秘藏今既应教犯戒之者忏悔所犯之罪若不识忏悔处如何灭罪光明云愿为我等作忏悔处故今疏中略云举处教悔深有所以非佗记所知。

  ○三明不应。

  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

  【疏】而菩萨下三明不应不应有三句一不应同住二不应同利三不应同法凡上来所制若一往见犯不举是一罪不可同住者复默与同住复加一罪不可同利养者复差与利施复加一罪。

  【注】钞谓疏中阙二不字谓不可同住者不可同利养者然加之似称文体例亦应更云不可与同法而默与同法复加一罪文无者阙有经本一众下有同字此似不用加之却繁。

  ○三举过结罪。

  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可见。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疏】丧染习资神之益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大士见有解者常应供给启请以欲善无厌故声闻有解广略布萨法应供给五岁内未及解五法法应启请不者犯第七聚。

  【注】丧染资神之益者钞云染习资神之益莫若求法法之所尊岂逾敬师二事既乖故曰丧染敬师乐法故曰资神之益疏文紧略即由不敬师友乃是丧其染习资神之益也五岁内未解五法者十诵云一不知犯二不知不犯三不知轻四不知重五不知诵广戒又云受戒多岁不知五法须尽形寿依止。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中二初序大乘师来二明应。

  ○今初。

  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房(有本作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

  【疏】言大乘同见同行拣小乘。

  【注】藏疏云大乘法师是总举下别辩同于大法同见是解胜同行是行胜入僧坊约出家菩萨舍宅约在家城邑约王等。

  △二明应又二。

  ○初应供给。

  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

  【疏】应二事所谓应供给请法言三两金极势语若有咨请当应舍三两金。

  【注】为法重故所以捐财以三金为言盖极势之语。

  ○二应请法。

  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

  【疏】如雪山一偈为此殒躯况小供给三时者中前中后初夜请益。

  【注】有本于请法下有不懈二字有无无害三业求法常请之言口业也礼拜身业也不生嗔恼意业也灭身请法疏引雪山童子舍身求偈涅槃十四云如来过去世佛日未出为婆罗门修菩萨行住于雪山唯食草果系心坐禅忽于林中见一罗刹说过去佛所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仙闻已欢喜罗刹须身血肉许已复说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闻已即于若树若石书此全偈即上高树投身树下施与罗刹尔时帝释还复释身即于空中接取乃至云我爱惜如来大法故相娆恼菩萨初闻半偈问云大士于何处得此半如意珠三世诸佛开空法道即全如意珠经文甚广荆溪云彼经半偈诠于半教恐准追说半教尚然况涅槃圆常。

  ○三结罪名。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可见。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疏】制意与前同。

  ○初标人。

  若佛子。

  △序事三段一有讲法处二应三不应。

  ○今初。

  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

  【疏】言毗尼经律者大乘毗尼经律非三藏中毗尼也大乘经有灭恶义故称毗尼。

  ○二明应。

  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

  ○三不应。

  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咨问者。

  【疏】傍人已请在彼讲说法应往听而懈怠不去日日轻垢地持有讲法处不听不往嗔慢心得罪优婆塞经相去一由旬为限。

  【注】以不至者显上诸处应而不应乃当犯罪由旬多释明了论上品八十中品六十下品四十俱舍颂计十六里为一由旬以此为定光明云百由旬内满中盛火应从中过此一由旬且约制限耳。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八背大向小戒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叙二初背大二不应。

  ○今初。

  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

  【疏】乖大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共所习各异直制犹豫未决是下邪见之方便若决谓大劣小胜计成失戒若心邪?未成轻垢同此戒制今举背大向小为语以凡夫菩萨多行此事故若彰言说则有两种若法相说善戒已谢止犯性罪若非法相说犯第十重。

  ○二不应。

  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

  【疏】而受持二乘者是欲受外道恶见两解一云二乘望大乘悉是外道二云若背大乘而受六师法计未成是邪见方便犯轻垢此戒制。

  【注】二乘已摄声闻而复云者石壁云二乘是第二乘即缘觉也故再言声闻以谛缘别故此释疏远无此文体不曾以二乘为第二乘也熙钞云有本加声闻二字此亦不害文中虽通举二乘更别言声闻耳六师者四念处云执倒有三种六师初一切智六师故六臣白王言我是一切智王若见者罪垢消灭此执世性大论云得宿命智见八万劫事二神通六师修得神通停河在耳十二年变释为羊等三韦陀六师解星文地理十八大经知吉凶等是也此三虽知世性无神通是小知世性通是次知三种足是大六师阿毗昙明三种念处对破此三种外道。

  ○三结罪。

  犯轻垢罪。

  △第九不看病戒。

  【疏】乖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共大士一切应看声闻止在师友同法共房及僧尼此外不制以其本不兼物故。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又三初举病人二明应三不应。

  ○今初。

  见一切疾病人。

  ○二明应。

  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注】有本无是字或无下福田二字。

  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

  【疏】序事三重一举病人是胜福田二应三不应言供养病人如佛极敬为语此明在心不在田如阿难分饭与饿狗以此心明好故与佛一等菩萨见一切病人随力所能皆应看视文中举父母师弟子从近为始也末云城邑旷野凡是病皆救即知通一切也。

  【注】阿难缘未见智论云舍利弗施佛一钵饭佛还施与狗佛问谁福田多答曰佛也以心不同境界胜故(至)观佛意亦等八福田者下二十七戒疏中自列藏疏有人云一造旷路义井二水路桥梁三平治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门六供养病人七救济危厄八设无遮会未见出何圣教有云供养三宝为三四父母五师僧六贫穷七病人八畜生等亦未见教贤愚经云施五人得福无量一知法人二远行来人三远去人四饥饿人五病人足之以三宝亦为八种既言如佛无异复言八中第一明知非前后二种八此应是中八之内方为第一天台戒疏所列不指经论必见所出既云是第一福田则知如佛无异也佗疏虽有多种似不及天台所列也又有三田一敬田即三宝二恩田即国王父母三悲田即贫病人与八广略之异供养二字供应平声养应上声谓供给养育令差也若辅行中云以下荐上曰供以卑资尊曰养并作去声者此约恩敬二田言之今在悲田应作平上二声也。

  ○三明不应。

  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

  【疏】若瞋心舍置随人结轻垢若力不及起慈念心不犯其细碎如律部也。

  【注】律中甚详律灯钞云佛为病人洗除大小便利扫治卧处令净敷衣与卧立制云自今已后应看病比丘应作瞻病人若供养我者应供养病人随病药食看守令差不然则死调治令差即为施命得大功德然出家人见众有病应当给养熙钞引五分因颇鞞启请听律五法与病人衣物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三有慈悯心与衣物四能经理汤药至死若差五为病者说法律中明受药食皆有法制出家者不得不知今录律文示之律灯又云出家五众有病无病所受药食有四一者时药谓麨饭等名正食蔓菁根等名不正食一切米汁乳酪等名时浆已上三类从旦至中食之午后不开若东方明相现时得吃粥二者非时药谓杂浆等对病而设时外许服谓豆夌等煮之头不破者取汁饮之若酥油石蜜种种果浆以水作净得非时饮仍须漉去滓澄如水服之若有浊汁与时浆杂咽咽犯波逸提(翻为堕十诵云堕烧煮地狱也)三者七日药谓酥油生酥石蜜当食药以水和之非时得食然不得辄食唯五人得食一远行人二病人三食不足人四不得食人五施水处得和水饮又云饥渴二时得和水饮舍利弗风病医人教服五种脂谓熊罴猪獹鱼脂也无时食气得一时受七日服之若至第八日明相出时名不净残药四者尽形药有二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若有身必有患虽少差损后必重病发加其口法任终而受为椒荜蕟等无时食气顿受病比丘终身服之一切咸苦辛甘等不任时者尽形服之堪作时者不得食之若病服七日药随病为量病差须舍若终身药比丘有病长服防护一期报身若无客病又不饥渴非时不得服之明了论云灰土水屎尿此五名大开量不须限受随意取服是世间所弃非惜故四分须受灰土等明了中立五种量灰土等属大开量也然毗尼母云大界内无净地一切宿食不得食乃至药草亦尔须于结界净地安置须者取之结净地自别有法然若非时等药加于口法口仰手受之安置净地须者自取应对一比丘执药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渴病因缘此是姜汤非时药为欲夜分已来服故今向大德边受三说已置净地或云为风病因缘此是乌麻油七日药为欲七日经宿服故今向大德边受三说或云为气病因缘此是鳖甲散尽形药为欲共宿长时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若时药七日药遇缘不得与尽形药一时受应加法云今为气病因缘此是鳖甲散尽形紫苑药分为欲共宿余词如前余一切药准例加法应知律部明制于此甚详近来㳂习不以为事易致犯罪故备于此。

  ○三结罪。

  犯轻垢罪。

  【注】看病福田更引事证经律异相大月上童女因入邻家见新产妇羸瘦无食割乳房以济之子母俱存由慈心故彼乳如故贮乳之处曰房律云毗舍佉母夏分之中请僧就家供养有一比丘瘦悴不食母敬问之僧曰我患劳瘦我闻得生人肉为药即差母闻已遂入室割股肉奉僧令食食已病愈母以慈敬心故身疮如故本行经说佛于过去为王太子父王有病国医不差一医师曰须得不瞋人肉食之即差王敕求之皆无太子自思我从生来不曾瞋恚遂入宫内割一䏶肉以进父王奏曰我今求得不瞋人肉请王食之王既食之旬日疾愈孝感如此此例甚多尔时太子以慈孝力不觉身疮如故。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疏】以伤慈故制七众同犯大小俱制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重一不应畜二引况三举过结非。

  ○今初。

  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罥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

  【注】藏疏云略列十种一刀是割截义二杖是捶打义三弓是送箭义四箭是中害义五鉾是伤刺义六斧是斫伐义七斗战具谓甲弩等一切俱是战具此七通害人畜八恶罗网是捕鱼鸟九杀生之器是通举坑阱等十总结畜(刃六切)又通作蓄诗云我有肯蓄郑玄曰蓄聚美荣以御冬月之无时也又通许六切养也非今所用罥(古法切)有本无此罥字。

  ○二引况。

  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

  【疏】父母之仇尚不思报况畜杀具欲害众生罾缴罗网等道俗皆制刃槊弓箭旧开国王王子等。

  【注】熙钞引六度集云昔有王弃身令彼得偿临丧语太子长生曰违父遗诲含㐫怀毒愠于重怨连祸万载非孝子矣其文甚广此不加报之诫也然父母被害不报者岂孝子之心耶答儒有复仇之行佛垂慈救之心父母遇害夙与有怨当运普慈解之令脱若更杀彼怨业转增父母何由解脱此仇于昔仇毕自休以无报心成解脱本与儒不同又此文乃是举况耳旧开等者如涅槃经云亲附国王持弓带箭摧服恶人亦许优婆塞不受五戒执持刀杖为护正法乃名大乘罾音曾字应从矢缴音灼生丝缕也谓箭上加缕而射也。

  ○三举非结过。

  若故畜者(有本有刀杖字)。

  犯轻垢罪。

  【注】前疏中云自下诸戒皆有三章一标人谓若佛子二序事谓中间所列三结罪名谓轻垢至后别释或存或没如云三举过结非即结罪名已在其中矣读者知之。

  ○第一段总结。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品中广明。

  【疏】此十戒总结如下六品所明。

  【注】此不开科以一一十后各有结指之文合在三十二九中也。

  注菩萨戒经卷中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