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菩萨戒经卷中之二

  △第三淫戒。

  疏名非梵行鄙陋之事故言非净行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而制有多少五众邪正俱制二众但制邪淫与声闻同异大略同前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阶一不应二应三结。

  【疏】淫事出家不应为也应学佛菩萨净行如前杀门不异初不应有三别第一三句举淫事中四句成业后三句举轻况重文少差互不次耳。

  【注】文少差互例诸戒应以乃至一切女人之语安四句成业之后此既在前即差互也。

  ○初举淫事。

  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

  ○二四句成业。

  淫因淫缘淫法淫业。

  【疏】此戒备三因缘成重一是色二淫心三事遂或备五缘一是众生二众生想等。

  ○三后三句举轻况重亦云举劣结过。

  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

  【疏】自妻非道非处产后乳儿妊娠等大论皆名邪淫优婆塞戒经云六重以制邪淫戒中复制非时非处似如自妻非时不正犯重教人淫自无迷染但犯轻垢或言菩萨则重今释声闻同耳不与杀盗例也人畜鬼神男女黄门二根但令三道皆重余称叹摩触出不净皆是此戒方便悉犯轻垢。

  ○第二明应。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

  【注】敬一切如上位起孝顺心念一切令离苦起慈悲心与净戒法令修梵行即佛性心三心亦足。

  ○第三结不应。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

  【疏】而反下第三结此中所制皆不应为为即犯罪故结不应。

  ○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约法门释例前杀戒更事相释今采集佗疏钞义备详于此一约境二约心三约法四约果初者淫境有十一死尸未坏二与鬼交通三畜生四人五诸亲六淫女七在家二众持五戒八戒等八出家二众具大戒等九父母十圣人如犯罗汉尼等此等所犯皆前轻后重二约心一贪心谓贪心猛盛于父母前而无羞耻或虽具羞耻而恋着极深二嗔心谓嗔彼人故作淫事以辱之三痴心如谓欲不障道而故作之三约法有二有犯法有治法犯者或极私窃或少避人或公然行或以势凌逼或取媚贪求种种淫事皆犯重罪或有畏禁戒者未能忘心谓摩触漏失粗语媒嫁言语嘲调根境戏笑皆犯轻罪或为境强逼虽与女合如啮指等禁心不受乐即不犯罪如虽强逼而心受乐者还同正犯治法者菩萨应先凡有爱境即作尿屎不净等想如不净观坏烂等想以此治心无不去者作毒蛇想作罗刹想如以自根置毒蛇口十诵云宁以男根置毒蛇口中终不近女人以毒蛇唯损一生女害多生故蛇害不入地狱女害入地狱故蛇害肉身女害法身诸有智者深自戒慎四约果十地论有三种果一异熟果堕三恶趣受极苦恼二等流果谓于人中受二妻相竞及妇不贞良三增上果谓人中所感多有怨竞又优婆塞戒经第四云若复有人乐着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佗身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丧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身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业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又大菩萨藏经云若有众生味着男女妻妾诸女色欲当知即是味着利刀之刃即是味着大热铁团即是味着生热铁床即是味着热铁梯橙当知妇女灭圣慧眼又真伪沙门经云比丘有二事堕镬汤中一者常念爱欲心二者喜交结知友圣言如此起念尚堕镬汤中况复以身造诸爱事乃至语言戏笑嘲调动触等耶可不慎哉可不慎哉然此戒经不问在家出家菩萨俱绝淫欲是故文中不简邪正一切皆断问若尔何故在家菩萨有妻子耶答在家者有二类若初心人即未有嗣息许有妻子若约得位已去为化众生现有妻子是方便力故华严十行菩萨持净戒时有无量魔女恼乱菩萨菩萨不生一念欲心心净如佛除其方便教化众生又如瑜伽戒本许在家菩萨为化众生方便从欲者谓心净如佛而行方便。

  △第四妄语戒。

  【疏】妄是不实之名欺凡罔圣回惑人心所以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与声闻同异大略同前杀戒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段不应中三别初三句明妄语等事次四句明成业后三句举轻况重。

  ○今初。

  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

  【疏】自妄语言得上人法教佗者教说或教佗自说方便妄语如蜜涂树众蜂悉来。

  【注】顶山云以蜜潜涂其树以物掩之众蜂奔集诈言得神通尔或问三性之义以不解故妄云我今日不入定故不能答皆方便妄语之相理亦应有随喜赞叹文无者略例前应具。

  ○次四句成业。

  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

  【疏】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欺诳心四说重具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谓前三品境上品境中向父母师僧妄语犯重向诸佛圣人两解一云入重内二云此人不惑又能神力遮余人令不闻但犯轻垢圣人有大小有佗心智者有不得者今从多例罗汉及解行已上向说罪轻除此或得佗心或不得者例悉同重向中品境人天等同重正是惑解防道之限向下品境四趣或言同重今释轻垢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略同前有言妄语心通本向此说此不闻而彼闻说亦同重今释不重于彼无心故三欺诳心是业主若避难及增上慢皆不犯地持云菩萨味禅名染污犯当知菩萨起增上慢亦轻垢遣使有两解一云教佗说我是圣人亦重以土无圭璧谈者为价傍人赞说胜自道教佗道是圣名利不入我非重也二云圣法冥密证之在我必须自说方重佗说坐轻四说重具谓身证眼见若说得四果十地八禅神通若言见天龙鬼神悉是重具若说得证性地一云既是凡法罪轻垢五前人领解结罪时节多少两解一云随人二云随语结此戒既制口业理应随语远为妨损必应通人小妄语戒应随人人复随语若增上烦恼犯则失戒者后说但犯性罪若对面不解且结方便后追思前言忽解者则坏轻结重十重皆有因缘今且释四重余可例知。

  【注】有当有疑僻等者顶山云有当者灼然是众生也有疑者或是疑非或非疑是有僻者执也或执非为是或执是为非更无改转皆犯十重皆有因缘今且释四者熙钞云恐大师讲时余六因缘不释但例知而已若据后复列释恐别时亦具明之或可以余六成业后不别示重轻至此复云若增上烦恼犯则失戒故今谓下虽诸戒皆有因缘之解但分科而已不及此中详备故此指之也。

  ○后三句举轻况重。

  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

  【疏】直出为言宣述为语论述有所表明能诠理事名为语也。

  【注】辅行亦言直言为言论议曰语藏疏云于中有三业初语业中约六识与六境各有成妄语今但论见略余故云乃至身妄语者如律中有问谁得罗汉果者起着脱僧伽梨有非罗汉应言着脱虽不发言身成妄语又如善生经云身作口业者是也心妄语者谓虚诳心亦如上覆见等。

  ○二明应。

  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三明结不应。

  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

  ○三结罪名。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法门例前事释有四一约境二约法三约心四约报初有三一诳恩境谓尊上人等二多人谓大众等三于佗极恼等理应犯重二约法亦三一约出世法言得胜等多论云自言是佛不成重以佗不信故二约净法言得禅等三约世事法不见言见等三约心者亦三一由妄语得圣名利及见为功德常行不息二为欲得世名利广多无量故三为避免苦恼灾害所以诳佗故四约报者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多被诽谤二恒被多人所诳智论中妄语有多罪一口气臭二善人远之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亦不信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智论又云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又云实语之人其利甚广实从己出甚为易得亦易解脱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佛子罗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来问云世尊在否说言不在或不在时诡言在有人语佛佛语罗云澡槃取水与吾洗足洗已语云覆此澡槃如来即覆佛言以水注之注已问言水入中否答言不入佛告罗云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文殊问经云但起一念妄语想犯波罗夷菩萨之人应离四过离于妄语常作实语谛语时语是菩萨乃至梦中不起覆见忍见无心欲作诳佗语何况故妄语但妄语居初其实皆离四种语故唯除菩萨有利益事或为有情免种种难虽说妄语终不犯罪后学菩萨正宜质直其心易入道故可不慎之。

  △第五酤酒戒。

  【疏】酤即货贸之名酒是所货之物此酒是无明之药令人昏迷大士之体与人智慧以无明药饮人非菩萨行大论明酒有三十五失所以制此为菩萨十重中摄也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小同异者同不应酤菩萨以利物故重声闻止不应作犯七聚货卖但犯第三篇是贩卖戒所制菩萨若在淫舍或卖肉犯轻垢以招呼引召不能如酤酒故也。

  【注】三十五失者大论结为颂云财虚招病诤(三)裸露丑名彰(二)无智得者失(二)说匿废事业(二)醒愁身少力(二)色坏慢父母(二)沙门婆罗门(二)及伯叔尊长(二)不敬佛法僧(三)党恶远贤善(二)破戒无惭愧(二)不守情纵色(二)人憎亲属弃(二)行恶舍善法(二)智人所不信(一)远涅槃狂痴(二)命终堕恶道(一)若得人常騃(一)酒失三十五大论之所明石壁疏引十轮经说十压油坊罪等一淫妨罪十淫坊罪等一酒坊罪文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阶初明不应有三。

  ○初二句举事。

  自酤酒教人酤酒。

  【疏】文句同前酤者求利教人者令人为我卖酒亦同重教人自酤罪轻。

  【注】酤音顾卖也篇云卖酒也此通三字皆从酉正应去声若作平声韵中云酤酒字亦通用若作上声胡古切篇云一宿酒也若作沽从水者亦通三音平声水名出高密篇出渔阳上声韵云屠沽亦卖酒者去声韵云上同篇云音顾意亦水名也篇韵异出字虽通用正应从酉去声。

  ○二四句成业。

  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

  【疏】酤酒因下明成业四句业者运手法者是酤酒方便法用也因缘者备五也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希利货贸四真酒五授与前人众生谓前三境上品无醉乱者轻是醉乱者重重中品境谓人天正是所制故重下品四趣乱道义弱酤与罪轻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同前若隔心亦重希利货卖亦重以欲得多售故真酒者谓依醉乱人者药酒虽希利货不乱人货无罪二云待饮时随人数结重如小儿来酤彼竟不饮于谁结重耶。

  【注】此中既牒科云酤酒因下此乃举经文以牒科也前文已辩文从便释又先释业以此验前皆举科矣熙钞迷此反以今为误一可疏谬中品正制人则可尔天云何醉正法念经云诸天有酒非麹米所成皆从树上华果中生或云池流此亦事酒饮之昏乱在天报中亦应戒慎但不同人中果报之昏乱耳有当疑僻例前可解真酒者正由饮之能醉昏于人者大论三种谷酒是今所制若药酒者不昏乱人非此中制小儿来沽(沽应平声)乃沽取之义据此似开若荆溪所禁据优婆塞戒经时人造食犯一露珠尚自不许何容此开贪心为因麹米为缘酝酿为法得直为沽即业。

  ○三举轻况重。

  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

  【注】智论云酒有三种一谷酒二果酒三药草木等酒若干若湿若清若浊不得酤乃至一毛头滴皆不得酤故云一切。

  ○二明应。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三结不应。

  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

  ○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法门例前事释有三一约法二约心三约报初者所以酤酒入十重中者但饮酒损己一身过未深故属下轻垢酤损多人故令制重又为菩萨二利之中利佗为最但乖益生以为非理况乃损众故非所宜故未论饮先制授佗二约心者心通三性若善心与酒为作和诤等又慜其病乏及寒苦等与饮犹轻若无记心谓心弱境强犯犹次之若恶心与作损害事此为最重又心通三毒贪心有二一为不自济恐命不存暂作应轻二资缘不阙贪嗜无厌故最重嗔心亦二一以有嫌恨授与令其昏痴称顺本心二起上品嗔令造恶妨善以快本心此其重也痴心亦二一自谓非重念言此既水米所作但令情不昏醉理应无罪是以常作不休二见有胜德谓将为得色得力能益众生令多欢喜纵令多饮有得无失执此恶见自作教人理应最重三约报如经中有三初酒河地狱是酿酒家罪二酒池地狱是酤酒家罪三灌口地狱是饮酒人罪然饮酒过失无量成他恶业昏醉无知无恶不造乃至能作五逆等罪智论所说过失如此朋党恶人疏远贤善财物耗竭以醉人心无节限费用无度裸露无耻丑名恶声人所不敬伏匿之事尽向人说身力小多失礼仪开过患门引起烦恼如律中伏龙比丘醉卧吐地虾蟆口边食吐佛言此人能伏毒龙今乃不能伏一虾蟆也酒之过失说不穷尽秉戒菩萨可不慎乎而石壁疏云若为益自酝佗益求之既可酤也荆溪引教一滴不容未审石壁何据而开儒云作法于凉其弊犹贪可不戒之。

  △第六说四众过戒。

  【疏】说是谈道(音导)之名众谓同法四众过者七逆十重也一以抑没前人损正法故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大士掩恶扬善为心故罪重也上者第二篇中者第三篇下者第七聚声闻法如此与菩萨有异也。

  【注】一以抑没熙改一为所齐剩一字今从齐说去之乃便齐顶山云第二篇恐指十三中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坏彼清净也第三篇恐指九十中知而妄语等第七聚未敢的指皆约心显上中下也更详又此与妄语戒何拣顶山云前妄语自得上人法为正谤他为傍今说过毁佗为正自炫为傍熙钞云与上妄语虽同口业此约众别谤辱同法又复过谓逆重若实若虚皆犯故别为一戒然若据不实亦在妄摄今约境别过异今谓钞记分别不明妄语是不实之名疏云欺凡欺圣无实事妄说己高欲希利养也说过是闻佗有过说扬令知大士之心当为人掩恶扬善岂可闻人小过说而扬之故疏云抑没前人损正法故此与妄语不同妄语是全无实事说过是闻人有过非妄说故虚实自异若兼下赞毁与谤拣者赞毁兼二事自有微德当隐密进修不应自赞而反赞己德见他小过当遮护勿扬反加毁辱故云赞毁戒疏释云自称己功德讥他过恶备二事故重菩萨与直于佗引曲向己何容举我毁佗疏文自明此约实事故非妄语兼称己德与说过异甄拣甚明若谤三宝乃是邪说谓三宝法不如外道法或浅僻解义等皆谤三宝自与前异虽一等口业四相须分藏疏引论说四种语一妄语二离间语以说过令离故三绮语以赞毁无义故四恶口以恶言谤讟故格彼钞记还成混滥石壁云前四同律中声闻四重后四同瑜伽菩萨四重中间更加酤说说细于酤所以相次分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谓不应应结不应。

  ○初不应中二初明成事二明成业此中开举况故只开二科下去例然钞记不明。

  ○初成事。

  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

  ○二明成业。

  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

  【疏】此戒备六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有说罪心四所说罪五所向人说六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上中二境取有菩萨戒者方重以妨彼上业故无菩萨戒正有声闻戒及下境有戒无戒悉轻垢此戒兼制以妨业缘文云在家菩萨即是清信士女出家菩萨是十戒具戒又言比丘比丘尼一云犹是道出家菩萨具戒者耳亦云是声闻僧尼若说此人重过亦犯重此是行法胜者亦损深法故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意同前三说过者有两陷没心欲令前人失名利等二谓治罚心欲令前人被系缚此等二心皆是业主必犯此戒若奖劝心说及被差说罪皆不犯四所说过谓七逆十重称犯者名字在此戒正制若谓治罚心在四十八破法戒制若说出佛身血破僧依律部本制向僧说是谤僧知出血等事希故轻此戒正制向无戒者说故得重若重罪作重名说是事当义作轻名说是谓当则失当义但令心重事重悉同犯重此是名僻若事僻者实轻谓重则犯重实重谓轻则罪轻以其心谓轻重故若作书遣使一云同重一云罪轻然犯七逆十重前前人戒失戒后说但轻垢五向人说谓上中二境无菩萨戒者向说犯重损法深故为下境悉轻毁损不过深文云菩萨闻外道二乘说佛法过应慈悲教化而反自说即是向彼人说损辱为甚六前人信解己所说口业事遂据此时结罪结罪多少一云随人二云随口业也。

  【注】十戒具戒者十戒即受十重戒具戒即具足戒乃小乘戒也或先大后小或先小后大意兼大小二戒者故云也又言等者既已云出家何又云二众故此释出二解皆通也依律部者二皆轻也当疑僻此三义今文甚详应贯诸戒皆此意义消释也熙钞云事实尚然况虚构是非抑没前人损坏正法招过极重不肖之徒或匿名传谤岂拘有戒无戒但恨不知儒典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闻而口不可道况大士掩恶扬善为心也顶山引大慈经云出家人左手抱男右手抱女从一酒家至一酒家贤劫后佛当般涅槃敬请佛子不应说过。

  ○二明应。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

  ○三结不应。

  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

  ○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疏】法门例前事亦有四一约境二约言三约心四约报境有所说境有所对境所说有六一见地上菩萨为物逆行谓非而说二见三贤菩萨四果圣人微失而说三约自和尚阿阇梨之过四说传法住持人过五说同类净戒人过六说破戒无戒人过此六皆初重次轻所对境者有五一对国王大臣说其过令彼舍信毁坏三宝二对外道恶人同求过者增彼邪见诽谤佛法三对信心白衣说坏其信心此三境初重后轻四对自众快意说得方便罪五为众中举过呵责及说向彼师令彼教诲等此不犯也二约言或以极鄙恶言碜切而说二以泛言而说重轻可知若作书与人亦可例知三约心心有三毒或以痴心谓说为德不惧破戒等或以嗔心酬彼怨说以畅己情或以贪心贪利养名闻故说佗过令为利向己又心通三性恶性如上善性者谓调伏佗故说令有所畏而不作此则不犯无记性者率尔轻心妄念而说不能无犯四约报说僧尼菩萨罪过业报极重如正法念经中入拔舌地狱耕其舌等又如不思议菩萨经中说饶财菩萨说贤天菩萨过故九十一劫常堕淫女腹中生生已弃之为狐狼所食一言之失苦恼如是足为龟鉴是故菩萨常应赞叹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况于菩萨及内僧尼无行经云若见破戒人不说其过恶应当念彼人久久亦得道智论引涅槃经云若彼众生全无善可赞当念佛性之善而赞叹之自说其过以自污心除诸菩萨以慈悲心举罪呵摈或因说彼恶行调伏等或借王等力方便调伏等此则无犯反此乃至起一念嫌心而说人过者悉犯重罪诫之诫之。

  △第七自赞毁佗戒。

  【疏】自赞者自称己功德毁他者讥他过恶备二事故重菩萨与直于佗引曲向己何容举我毁佗故得罪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但菩萨利安为本故赞毁罪重声闻不兼物毁佗犯第三篇自赞犯第七聚。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序事三初不应二。

  ○初明成事。

  自赞毁佗亦教人自赞毁佗。

  ○二明成业。

  毁佗因毁佗缘毁佗法毁佗业。

  【疏】文句同前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赞毁心四说赞毁具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一云毁上中二境犯重毁下犯轻二云上中二境有菩萨戒者方重恼彼妨深故若无戒及下境有戒悉轻恼妨浅故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大意同上三赞毁心谓扬我抑佗欲令彼恼若折伏非犯自非心正是业主教佗两解一云同重二云罪轻四说赞毁具者此经漫云佗人受毁辱依律部有八事云云五前人领解者彼人解赞毁之言随语语结重增上犯已失戒后但性罪前戒制向佗说彼过止八事中犯事以向无戒人故重。

  【注】自非心者顶山云即自赞毁佗心乃业主也自即自赞非即毁佗也漫云者意乃通途云佗人也熙钞云漫水败物若借用此义自赞毁佗之业水败大乘性戒之善根此释何据疏但通云他人受毁辱业相甚广八事在律须者捡之增上后但性罪者顶山云若依前文后字改为复字则复说也前戒者指向说过戒也。

  ○二明应。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佗人。

  【注】藏疏云以诸菩萨法合代佗受于加毁若不代受非菩萨行况更加毁违害诚深故结重文意如此非理凌欺名毁令其耻?名辱。

  ○三结不应。

  若自扬己德隐佗人好事令佗人受毁者。

  ○三结罪名。

  是菩萨波罗夷罪。

  【疏】法门例上事释又五一约法二约境三约言四约心五约报初者菩萨现宜密行内蕴赞扬佗德称己毁佗更招罪业前戒以佗有过依过而说尚乃入重况今越过加毁为失犹重说过与毁他二似相滥但前以依过而说此乃无过加毁所以异尔二约境同前此中加自赞之境也三约言如有德言无是德言过多德言小无罪言有少罪言多等皆是毁佗巧令佗信也自赞之言如自言得圣无戒具戒无学具学等于三学中有一言具等善见论中说五种大贼一者犯七聚自言清净此中应与妄语拣但以自赞之意即入此中也然妄语亦是非圣说圣此中因赞己而毁佗所以异耳四约心一若为令佗起信心故自赞毁佗此亦无犯二若由放逸无记心犯若于佗爱恚等犯亦未入此中三为贪名闻利养欲令佗恭敬等是此中制重也以贪痴心如十轮经说毁传法人令一方佛法不行此罪最重然诸经论诫此甚细皆明佛法内人并于贪痴心中起种种罪总有四种谓三学并杂行一戒学中有二种谓一矫异者如比丘虽不破戒性非质直依邪思计现异威仪眩耀世间以求名利二浅识者自非深智恃己戒行凌乘急者闻空恐怖此皆是阿兰若贼也二约定学亦二类一约贪诳者谓性乐名利久在山中心少证静现得定相眩耀世人招大名闻普抑余人无此相者悉以为非亦是阿兰若贼出华手经又经云衲衣在空闲自称阿练若等二约邪慢者谓性非多闻依山习定鬼神加令心念定有见佗不善觉知即恃此起慢当大名闻蔑灭余人悉以为非伤害佛法此是魔党大贼也出起信论及华手经三慧学亦二种一约浅者谓性少聪利学无次第名利冲心急预讲说己见臆断非毁古今唯求名利元无出意恃自无行亦轻侮戒定此是卖佛法贼当招大苦出华严经魔业中此一种罪近世多有学佛法者贪慕名利以此照心可不自诫二约深者谓性少明辩虽于二乘三藏文义少通然由未得佛意既当传法唯赞名利以劝后学非毁古今显自独绝恃此为德起慢凌云然但诵法药而不灭病已负深?况更于佛法中起病甚不可也水中出火以何灭之此是害佛法之贼出佛藏十轮经等四约杂行中亦有二种一约福行谓性非质直苟为奸计共崇奇福眩耀世人招引重䞋意在以少呼多用此活命既遂其所求即恃此起慢凌灭余人无利养者悉以为非利养既尔名闻亦然此亦卖佛法贼出迦叶经二约余行谓非性慧悟随学一法即便封着眩此所学以招名利拨余所修皆非究竟此亦愚人蠹害佛法贼也劝诸后学常自省察勿令自心堕此诸贼损菩提意请读宝积宝梁迦叶佛藏等经深以为诫故藏疏中明治行菩萨应当于过自显不作一念覆藏之心恐增长故虑难灭故于己功德常不显说不起一念耀己之心恐耗损故虑不增故菩萨常应于佗有情不见其恶唯见其善是故忍恶摄己推善于人心唯清净此为常行彼又拣云问若自无恶而忍若佗无善而推岂非谄曲妄语也答自居不足安得无失谓无失者唯佛一人以累尽故又佗无余善由有佛性即是真善若意如此而忍而推非直无谄亦无妄语止观安忍中云卑如江海秽浊归之屈如桥梁人马践之当耐劳苦犹如箭垛众箭凑之无恨无怨如此忍辱岂更赞己毁佗也是故菩萨比丘常应省察于名闻起处多利养处则不居之以伤害故庄严论云利养如霜雹能损功德苗如法得之尚须远避况复于此起种种过宁不自慎五约报如上无过毁他非分自赞贪求名利邪命自居佛法中贼必堕地狱具受众苦如论广说又护国菩萨经云菩萨有四种堕落法一不恭敬佗二背恩谄曲三多求利养名闻四诈善扬德四种堕落地狱也若别约毁论报如谤佛经中有十人毁谤积辩法师遂令当处佛法少分凌迟此十人后堕地狱经无量劫受拔舌等苦后多生无目末后逢释迦佛出家多时苦行竟无所得复使还俗广说如经若别约自赞者如扇提等五人四人在林间坐一人于聚落唱云林中有罗汉遂大得供养后堕地狱备受众苦出已为人复为本施主作担舆持秽器者广如律文故知自赞毁佗其过弥大。

  △第八悭惜加毁戒。

  【疏】悭惜是爱吝之名加毁是身口加辱前人求财请法悭吝不与复加毁辱顿乖化道故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不全共菩萨不拣亲疏求者皆施不与加辱皆犯以本誓兼物故声闻唯弟子不教法犯第七聚不与财不制尼家二岁内不与财法犯第三篇二岁外不与犯第七聚加毁随事各结不全为重。

  【注】尼家二岁内钞引论云制二岁学戒受六法故当与财法二岁外已是大尼不与但犯第七聚为三。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叙事三初不应二。

  ○初明成事。

  自悭教人悭。

  二成业。

  悭因悭缘悭法悭业。

  【疏】此戒备五缘戒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悭毁心四示悭相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谓上中二境犯重下境轻二众生想如前三悭毁心谓恶真吝惜财法而加打骂是犯若彼不宜闻法得财宜见呵辱皆不犯自悭自毁自正是业主犯轻垢以前人教不犯戒故四示悭相或隐避不与财法或言都无或手杖驱斥或恶言加骂等皆名示相或自身示作或使人打骂皆重若彼遣使求财请法对使人悭惜或恶言呵骂皆应不重既非对面损恼彼轻故决定毗尼经云在家菩萨应行二施一财二法出家菩萨行四施一纸二墨三笔四法得忍菩萨行三施一王位二妻子三头肉皮骨当知凡夫菩萨随宜惠施都杜绝故犯也五前人领解知吝惜之相领纳打骂之言随事随语结重此戒亦一例结重也。

  【注】众生相亦有当疑僻例前钞引释论云依随经法广立文字而为作义名为法施领纳打骂积憾恼佗所损为大但随力量当行布施悭因者通于三毒石壁云存己不施贪为因也憎彼不舍嗔为因也此之外不行舍施痴为因也缘者或内自赞己或宿有嫌恨等法即护惜便宜业即务成肥富。

  ○二明应。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

  【注】顶山云一切贫穷等此该二意财贫法贫或寡闻无慧必须法施也随前人所须者爱法不乐财爱财不乐法或二种皆爱财有多少贵贱法有大小偏圆或求贵与贱或求圆与偏或都不与皆犯一切言之随有所须意甚该博。

  ○三结不应。

  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或作与字)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

  【注】此亦可名举轻况重前是况财有求下况法一句者句有长短如一四句偈有通有别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法门例前事释有四一约物二约心三约境四约报初中有三谓财与法及无畏也财有内外外财有十一食等二药等三衣等四财等五畜生六奴婢七名闻八王位九妻妾十男女皆前前不与重后后不与轻内财有五一暂请王位二取发爪等三将作奴婢四取支节血肉五全取身命亦前前不与重后后不与轻。

  ○二法施有三一世法二二乘法三菩萨道法三无畏施亦三一舍怨二拔苦三救命。

  ○二约心有三毒所起因以致悭等如前疏释。

  ○三约境有应与境而不与者犯重有不应与境而宜不与勿犯且应与境有四一恩境谓父母师主等二德田谓三宝等三悲田谓饥穷众生等四苦田谓困厄众生等有所求乞宜应施与而不与者皆犯重罪次不应与者瑜伽论有三十种不施无犯今略撮彼示十意一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非安乐非利益皆不与无犯二若有来求不详为伴欲作非理逼迫损害诳惑于佗不应施与三菩萨正作利益众生事或有来求自身支节或魔事坏乱欲乞身分支节及众生痴狂心乱来求身分支节皆不应与四若有人或为害佗来求毒药火刀等不应施与五若有人来求种种戏乐能引无义之物捕猎等具为媒妁等皆不应与六若有怨家来求仇隙为欲呵打缚锁等报皆不应与七若有病者来求非量非宜饮食不应施与八如有来求奴婢妻子亦以善言劝喻令其欢喜生乐欲心终不强逼令其忧恼仍不施与怨家罗刹等九菩萨终不侵夺父母妻子奴婢仆使亲戚眷属所有财物持用布施十菩萨于来求者终不施与不合仪物谓残宿饮食秽变吐唾等施出家者又不食葱肉酒者施与此等杂染之施又如上所说诸不施者菩萨不忍直言我不施汝要当方便晓喻发遣谓诸菩萨所畜一切资财之具为作净施故先以舍与十方诸佛菩萨如苾刍作净施法若观来求者施时称理应作是念诸佛菩萨无有少物于诸众生而不施者如是知已取物施之若观施时不称正理即应念先作净施法告言此物是佗所有不许施汝软言喻晓方便遣发。

  ○四约报悭心所报经论甚多略说十种一生饿鬼中如目连母等二或余趣受苦如疥癞野干形乃至无一毛可以覆身等三于人中受贫穷苦困四损减宿世善根五失于菩萨檀波罗蜜六由悭法故世世常受愚痴善生经云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七由匿法眼恒无眼目八由不施无畏生生常怀恐怖无暂安稳九恒为怨家而得其便十令三檀六度俱不成就又菩萨当于财物修十种念宜应布施一思惟己身及以财物皆是无常磨灭之法一旦散坏非惜能留是故悭惜都无所益二况此并是王贼水火恶子等分彼既未侵速应舍施置坚牢藏令永属己三若悭不施则种世世贫穷之业以随自身四由我前世不惯习施故今有财悭而不施若我今者不励力施此习不破后更增长能障大施今应励意违悭而行惠施五又若自贫乏恐不存济而悭不施则当思惟贫是施障为此破障应当忍苦励力行施我因宿业曾受种种饥渴等苦不能饶益于一众生我今饶益于佗设使受苦乃至殒命终不令乞者空回况当犹有余药草等可以活命是当忍苦而行布施六若于身命及所重财而不能舍即当思惟我于三界大师前发大菩提心时一切内外皆已舍讫如何今者乃违本誓孤负众生七又便令我犯波罗夷罪即为欺诳十方诸佛甚为不可八我今舍此不坚固物臭秽之身令我当得清净法身永得坚固此既益我若不行施即失大利九此身及财是虚妄物尚不能舍满众生愿何能常以无上菩提饶益众生十我常观察一切法定无我我所而今于此虚妄身财悭吝不舍何能证入平等法性是故菩萨常应以此十心观察一切即应常施具如华严智论瑜伽等论说又菩萨亦应有当悭者谓乞戒浮囊纤尘不与乃至小罪犹怀大惧也此等论议佗宗甚备天台既阙今引而伸之幸详而裨补。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疏】不受悔谢乖接佗之道故得罪此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不全同菩萨本接取众生嗔隔犯重声闻自利犯第七聚。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叙事三初明不应三。

  ○初成事。

  自嗔教人嗔。

  ○二成业。

  嗔因嗔缘嗔法嗔业。

  【疏】二文句同前此戒具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相隔嗔心四示不受想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者上中境重下境轻也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等同上三隔嗔心者不欲和解犯重知彼未堪受悔不犯四示不受相或关闭断隔发口不受五前人领解知彼不受身口加逼之苦随身口业多少结重。

  【注】顶山云嗔通三业身则现威口出粗语意乃兼之诸戒皆增上缘为因唯此嗔怒乃亲生因也教佗意则动念口遂教佗身在其间。

  ○二示应。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有本有中字)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有本有慈字)悲心孝顺心。

  ○三结不应。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

  【注】情无情也无情境上如风雨雹雪嫌其过度辄生骂詈等岂不念虚舟触人乎。

  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

  【注】石壁云以恶口下三业皆具然反更之言有六重事谓合慈不慈一也更加嗔恚二也及以口骂三也又以手打四也兼行刀杖五也忏谢不解六也过犯重重故云反更。

  ○三结罪。

  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法门例前事释有四一约境二约事三约相四约报约境者余戒有可不可之境唯此嗔戒一切皆不应嗔有十种境一圣贤二二师三父母四传法人五众僧六俗人七己弟子男女八奴婢九畜生十非情此等诸境皆不应起嗔二约事一违己见解二违己情欲三侵己名利四损己眷属五无辜致骂六枉被打缚七刀解支节八将断其命九害其父母十毁灭三宝因此十事起嗔皆前重后轻三约相亦十一念动起嗔颜无异色二颜色变异三举身战动四兼成打骂五于上所起暂知即悔六经宿方悔七多时不舍八前人暂谢悔即解九前人多时求悔方解十多时求悔亦不解皆前轻后重四约报智论并善戒经及华严中明嗔罪招报最重由嗔入地狱由嗔坠饿鬼畜生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身常丑陋人不喜见失上界乐违解脱法菩萨当应修十种念令嗔不起一思惟一切众生皆我父母亲眷但应慈孝何得有嗔二思惟无常瑜伽论说彼诸有情皆是无常命念念断嗔之极者无过断命智者不应于生死中复欲更断而不应起有染浊心况当以手杖加害三思惟苦论云又自佗身一切皆以性苦为体我应方便令离其苦不应更增其苦四思惟业缘谓我无过被横打骂必由往业资粮论偈云打骂恐杀缚终不怨责佗皆是我自罪业报故来现五思苦增多谓由我昔恼佗今我不忍则种当来大苦因缘六思悯愚智论云若被酒醉人及鬼着打骂即不嗔之众生亦尔无明酒醉烦恼鬼着为之驱使不得自在不应嗔佗七复自思惟我在秽土法应受恼但应调伏以求出离而生净土如入?林法应被刺但求免出不应嗔刺八思惟发菩提心普救一切设地狱苦尚为佗受况此小苦便违本誓九思学菩萨行中忍行若无彼恼此行未成彼人施我大行应须愧谢不谢则背恩何可嗔佗反为深?如提婆达多是大善知识也十思惟因缘无性经云因手刀杖及因我身故得成打我今不应横嗔于佗由彼成打则嗔彼者亦由我有打何不自嗔又打从缘起必无自性故毕竟空能打所打既无所有忍尚不立何得有嗔思益经偈云设节节解身其心常不动知心不在内亦不在于外诸法念念灭其性常不住于中无骂辱亦无有恭敬如此十法宜应常习故知嗔戒最宜持秉经云一念嗔起障百法明门又菩萨亦有嗔法谓呵诸烦恼除此法门外唯此戒无开以障道深故。

  △第十谤三宝戒。

  【疏】亦云谤菩萨法戒或云邪见邪说戒谤是乖背之名絓是解不称理言不审实异解说者皆名为谤也乖己宗故得罪七众同犯大小俱制大士以化人为任今邪说乱正故犯重声闻异此三谏不止犯第三篇。

  注絓音卦又音?凡是亦背也顶山云谤佛者是佗非佗是己非己两亦双非执皆成谤况于三身定执有无纵依祖话亦成谤也谤法者顿渐权实偏圆大小四悉三语无通见者皆为谤也谤僧者权实贤圣四种八辈塞而不融况见持毁三学差别莫究深旨咸犯斯罪。

  ○初标人。

  若佛子。

  △二叙事三初明不应二。

  ○初成事。

  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

  ○二成业。

  谤因谤缘谤法谤业。

  【疏】文句同前此戒备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欲说心四正吐说五前人领解一是众生谓上中二境若菩萨若声闻若外道向说犯重二众生想有当有疑有僻如上三欲说心者运意作欲向说之意四正说者发言向佗自对犯说若令佗传说悉重五前人领解纳受邪言随语语结重若作邪说经者欲令人解随彼披览发解者随语语重。

  ○二明应。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

  【注】鉾者长二丈建于兵革极利也三百即表三毒各具诸恶总以三百言之删补云恶人者但以贪嗔为因非理谤者名为恶人当与外道异故云及以石壁云不言法僧者有二意故一文不便故二以本该末故谓法是佛所说僧是佛弟子藏疏云问华严云菩萨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云何此中乃云如鉾刺心答有四类众生一闻毁佛生喜以邪见故二无喜无忧以佛法外人故三闻即生痛以是初心弟子故四闻即无忧无喜以是不退菩萨故知佛功德不可毁故毁所不到故彼经据不退位此约初心故不同也若是初心强同后位而不痛伤者是愚痴人顺本恶见忍受此事故不可也问诸法皆空何须强痛答真空不坏缘起业果是故尊卑宛然若坏此为空是恶有取空外道见也如涅槃经云五百婆罗门谤云一切皆空何处有佛菩提等由此谤故王杀彼类得福无罪汝今岂欲同彼类也此释有补于人故兼录之。

  注菩萨戒经卷中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