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正藏》第83卷No.2646

显净土真实教行证文类序。

  窃以。难思弘誓度难度海大船。无碍光明破无明闇惠日。然则净邦缘熟。调达阇世兴逆害。净业机彰。释迦韦提选安养。斯乃权化仁齐救济苦恼群萠。世雄悲正欲惠逆傍阐提。故知。圆融至德嘉号转恶成德正智。难信金刚信乐除疑获证真理也。尔者。凡小易修真教。愚钝易往捷径。大圣一代教无如是之德海。舍秽忻净。迷行惑信。心昏识寡。恶重障多。特仰如来发遣。必归最胜直道。专奉斯行。唯崇斯信。噫弘誓强缘多生叵值。真实净信亿劫叵获。遇获行信远庆宿缘。若也此回覆蔽疑网。更复迳历旷劫。诚哉。摄取不舍真言。超世希有正法。闻思莫迟虑。爰愚秃释亲鸾。庆哉。西蕃月支圣典。东夏日域师释。难遇今得遇。难闻已得闻。敬信真宗教行证。特知如来恩德深。斯以庆所闻叹所获矣。

  大无量寿经(真实之教净土真宗)。
  显真实教一。
  显真实行二。
  显真实信三。
  显真实证四。
  显真佛土五。
  显化身土六。

显净土真实教文类一。
  愚秃释亲鸾集。

  谨按净土真宗。有二种回向。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就往相回向。有真实教行信证。
  夫显真实教者。则大无量寿经是也。斯经大意者。弥陀超发于誓广开法藏。致哀凡小选施功德之宝。释迦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萠惠以真实之利。是以说如来本愿为经宗致。即以佛名号为经体也。何以得知出世大事。
  大无量寿经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曜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今日世英住最胜道。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去来现佛。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邪。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诸天教汝来问佛邪。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盖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萠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见如来光瑞希有故发斯念。非因天等。佛告阿难。善哉善哉。汝今快问。善能观察微妙辩才。能问如来如是之义。汝为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安住大悲利益群生。如优昙华希有大士出现世间。故问斯义。又为哀愍利乐诸有情故。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已上)。
  平等觉经言。佛告阿难。如世间有优昙钵树。但有实无有华。天下有佛乃华出耳。世间有佛甚难得值。今我作佛出于天下。若有大德。聪明善心。缘知佛意。若不妄在佛边侍佛也。若今所问。普听谛听(已上)。
  憬兴师云。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依神通轮所现之相。非唯异常。亦无等者故)。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住普等三昧能制众魔雄健天故)。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五眼名导师行。引导众生无过上故)。今日世英住最胜道(佛住四智。独秀无匹故)。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即第一义天。以佛性不空义故)。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即奇特之法)。慧见无碍(述最胜之道)。无能遏绝(即如来之德)(已上)。
  尔者则此显真实教明证也。诚是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应知。
  显净土真实教文类一。

  大无量寿经(真实之教净土真宗)。
  显真实教一。
  显真实行二。
  显真实信三。
  显真实证四。
  显真佛土五。
  显化身土六。



显净土真实行文类二。
  愚秃释亲鸾集。

  谨按往相回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则称无碍光如来名。斯行即是摄诸善法。具诸德本。极速圆满。真如一实功德宝海。故名大行。然斯行者出于大悲愿。即是名诸佛称扬之愿。复名诸佛称名之愿。复名诸佛咨嗟之愿。亦可名往相回向之愿。亦可名选择称名之愿也。诸佛称名愿。
  大经言。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已上)。又言。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为众开宝藏。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抄要)。
  愿成就文经言。十方恒砂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已上)。又言。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于彼(已上)。又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今对如来发弘誓。当证无上菩提因。若不满足诸上愿。不取十力无等尊。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利益世间使安乐(乃至)最胜丈夫修行已。于彼贫穷为伏藏。圆满善法无等伦。于大众中师子吼(已上抄出)。又言。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已上)。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那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言。第四愿。使某作佛时。令我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皆令诸佛各于比丘僧大众中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已上)。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上言。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不尔者我不作佛。我作佛时。他方佛国人民。前世为恶闻我名字。及正为道欲来生我国。寿终皆令不复更三恶道。则生我国在心所愿。不尔者我不作佛。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闻无量清净佛二十四愿。皆大欢喜踊跃。心中俱愿言。令我等复作佛时皆如无量清净佛。佛则知之告诸比丘僧。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却后无央数劫皆当作佛如无量清净佛。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五百长者子。作菩萨道以来。无央数劫皆各供养四百亿佛已。今复来供养我。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人等。皆前世迦叶佛时。为我作弟子。今皆复会。是共相值也。则诸比丘僧闻佛言。皆心踊跃莫不欢喜者(乃至)。
  如是人闻佛名 快安稳得大利。
  吾等类得是德 诸此刹获所好。
  无量觉授其决 我前世有本愿。
  一切人闻说法 皆悉来生我国。
  吾所愿皆具足 从众国来生者。
  皆悉来到此间 一生得不退转。
  速疾超便可到 安乐国之世界。
  至无量光明土 供养于无数佛。
  非有是功德人 不得闻是经名。
  唯有清净戒者 乃还闻斯正法。
  恶憍慢蔽懈怠 难以信于此法。
  宿世时见佛者 乐听闻世尊教。
  人之命希可得 佛在世甚难值。
  有信慧不可致 若闻见精进求。
  闻是法而不忘 便见敬得大庆。
  则我之善亲原 以是故发道意。
  设令满世界火 过此中得闻法。
  会当作世尊将 度一切生老死(已上)。
  悲华经大施品之二卷言(昙无谶三藏译)。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量无边阿僧祇余佛世界所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欲生我界。愿其舍命之后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废坏正法(已上)。
  尔者称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称名则是最胜真妙正业。正业则是念佛。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正念也。可知。
  十住毗婆沙论曰。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诸佛家。从此二法生诸如来。此中般舟三昧为父。又大悲为母。复次般舟三昧是父。无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说。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家无过咎者家清净。故清净者六波罗蜜四功德处。方便般若波罗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诸忍。是诸法清净无有过。故名家清净。是菩萨以此诸法为家故无有过咎。转于世间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间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转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来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间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出世间道。上者妙故名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欢喜地。问曰。初地何故名为欢喜。答曰。如得于初果究竟至涅槃。菩萨得是地。心常多欢善。自然得增长诸佛如来种。是故如此人。得名贤善者。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须陀洹道。善闭三恶道门。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断见谛所断法故。心大欢喜。设使睡眠懒墯。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为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渧苦已灭。如大海水余未灭者。如二三渧心大欢喜。菩萨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来家。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乃至)声闻辟支等。所共供养恭敬。何以故。是家无有过咎。故转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但乐敬佛。得四功德处。得六波罗蜜果报。滋味不断诸佛种故心大欢喜。是菩萨所有余苦如二三水渧。虽百千亿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无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渧。所可灭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为欢喜。问曰。初欢喜地菩萨。在此地中名多欢喜。为得诸功德故欢喜为地。法应欢喜。以何而欢喜。答曰。常念于诸佛及诸佛大法。必定希有行。是故多欢喜。如是等欢喜因缘故。菩萨在初地中心多欢喜。念诸佛者。念然灯等过去诸佛·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弥勒等将来诸佛。常念如是诸佛世尊如现在前。三界第一无能胜者。是故多欢喜。念诸佛大法者。略说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飞行随意。二自在变化无边。三自在所闻无阂。四自在以无量种门知一切众生心(乃至)念必定诸菩萨者。若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入法位得无生忍。千万亿数魔之军众不能坏乱。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乃至)是名念必定菩萨。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萨第一希有行。令心欢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行。开示佛法无阂解脱及萨婆若智。又念十地诸所行法。名为心多欢喜。是故菩萨得入初地名为欢喜。问曰。有凡夫人未发无上道心。或有发心者未得欢喜地。是人念诸佛及诸佛大法。念必定菩萨及希有行亦得欢喜。得初地菩萨欢喜。与此人有何差别。答曰。菩萨得初地。其心多欢喜。诸佛无量德。我亦定当得。得初地必定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我当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已得此初地入必定中。余者无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萨多生欢喜。余者不尔。何以故。余者虽念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当作佛。譬如转轮圣子生转轮王家。成就转轮王相。念过去转轮王功德尊贵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当得是豪富尊贵。心大欢喜。若无转轮王相者无如是喜。必定菩萨若念诸佛及诸佛大功德威仪尊贵。我有是相。必当作佛。即大欢喜。余者无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动。又云。信力增上者。何名有所闻见必受无疑增上名殊胜。问曰。有二种增上。一者多。二者胜。今说何者。答曰。此中二事俱说。菩萨入初地得诸功德味故。信力转增。以是信力筹量诸佛功德无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亦胜。深行大悲者。愍念众生彻入骨体故名为深。为一切众生求佛道故名为大。慈心者常求利事安稳众生。慈有三种(乃至)。又曰。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乃至)。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名号如宝月童子所问经阿惟越致品中说(乃至)。西方善世界佛号无量明。身光智慧明。所照无边际。其有闻名者。即得不退转(乃至)过去无数劫。有佛号海德。是诸现在佛。皆从彼发愿。寿命无有量。光明照无极。国土甚清净。闻名定作佛(乃至)。问曰。但闻是十佛名号执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更有余佛余菩萨名得至阿惟越致邪。答曰。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如是。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今当具说无量寿佛。世自在王佛(乃至有其余佛)是诸佛世尊。现在十方清净世界。皆称名忆念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以偈称赞。
  无量光明慧 身如真金山。
  我今身口意 合掌稽首礼(乃至)。
  人能念是佛 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乃至)。
  若人愿作佛 心念阿弥陀。
  应时为现身 是故我归命。
  彼佛本愿力 十方诸菩萨。
  来供养听法 是故我稽首(乃至)。
  若人种善根 疑则华不开。
  信心清净者 华开则见佛。
  十方现在佛 以种种因缘。
  叹彼佛功德 我今归命礼(乃至)。
  乘彼八道船 能度难度海。
  自度亦度彼 我礼自在人。
  诸佛无量劫 赞扬其功德。
  犹尚不能尽 归命清净人。
  我今亦如是 称赞无量德。
  以是福因缘 愿佛常念我(抄出)。
  净土论曰。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又曰。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抄出)。
  论注曰。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修酱反)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一升反)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已上)。又云。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乃至)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赞叹门。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言稽首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偈申己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泛谈礼拜。彼此相成。于义弥显。何以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云何赞叹。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乃至)。天亲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乃至)。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邪。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问曰。依何义说往生。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第一行三念门竟(乃至)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乃至)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乃至)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谓四阿含三藏等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多(乃至)。愿名欲乐往生(乃至)与佛教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乃至)。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抄出)。
  安乐集云。观佛三昧经云。令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辩也。问曰。计一众生念佛之功亦应一切知。何因一念之功力能断一切诸障。如一香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使香美也。答曰。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议也。何者。如华严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䈥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构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将师子乳一渧投之。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又彼经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余行不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诸处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念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又云。如摩诃衍中说云。诸余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瞋痴。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皆除也。又云。大经赞云。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又云。又如目连所问经。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勉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经教既尔。何不舍难依易行道矣(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又如文殊般若云。欲明一行三昧。唯劝独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一佛不观相貌。专称名字。即于念中得见彼阿弥陀佛及一切佛等。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问曰。既遣专称一佛。何故境现即多。此岂非邪正相交一多杂现也。答曰。佛佛齐证。形无二别。纵使念一见多。乖何大道理也。又如观经云。行劝座观礼念等。皆须面向西方者最胜。如树先倾倒必随曲。故必有事碍不及向西方者。但作向西想亦得。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取。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亦非是称念余佛不能除障灭罪也。应知。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已上)。又云。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已上)。又云。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抄要)。又云。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本弘誓愿。摄受弟子(已上)。又云。问曰。称念礼观阿弥陀佛。现世有何功德利益。答曰。若称阿弥陀佛一声。即能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礼念已下亦如是。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座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如观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座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又如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如弥陀经云。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佛告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是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次下说云。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南西北方及上下。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各于本国出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云何名护念。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一声乃至十声一念等。必得往生。证成此事故名护念经。次下文云。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故名护念经。今既有此增上誓愿。可凭。诸佛子等何不励意去也(智升法师集诸经礼忏仪下卷者。善导和尚礼忏也。依之)。又云。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云。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又云。言摄生增上缘者。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说。佛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是愿往生行人。命欲终时。愿力摄得往生。故名摄生增上缘。又云。欲使善恶凡夫回心起行尽得往生。此亦是证生增上缘(已上)。又云。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得免娑婆长劫难。特蒙知识释迦恩。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已上抄要)。
  尔者南无之言归命。归言(至也)。又归说也。说字(悦音)。又归说也。说字(税音。悦税二音。告也。述也。宣述人意也)。命言(业也。招引也。使也。教也。道也。信也。计也。召也)。是以归命者本愿。招唤之敕命也。言发愿回向者。如来已发愿回施众生行之心也。言即是其行者。即选择本愿是也。言必得往生者。彰获至不退位也。经言即得。释云必定。即言由闻愿力光阐报土真因决定时克之极促也。必言(审也。然也。分极也)。金刚心成就之貌也。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云。夫如来设教。广略随根。终归乎实相。得真无生者。孰能与于此哉。然念佛三昧是真无上深妙门矣。以弥陀法王四十八愿名号。焉佛事愿力度众生(乃至)。如来常于三昧海中举细绵乎。谓父王曰。王今座禅但当念佛。岂同离念求乎无念。离生求于无生乎。离相好求乎法身。离文求解脱(乃至)。尔大哉。至理真法。一如化物利人。弘誓各别故。我释迦应生于浊世。阿弥陀出现于净土。方虽秽净两殊。利益齐一。若易修易证。真唯净土教门。然彼西方殊妙难比其国土。也严以百宝莲。敷九品以收人其佛名号也(乃至)。
  依称赞净土经。释法照。
  如来尊号甚分明 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 观音势至自来迎。
  弥陀本愿特起殊 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众生皆度脱 称名即得罪消除。
  凡夫若得到西方 旷劫尘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 永除老病离无常。
  依佛本行经(法照)。
  何者名之为正法 若个道理是真宗。
  好恶今时须决择 一一子细莫朦胧。
  正法能超出世间 持戒座禅名正法。
  念佛成佛是真宗 不取佛言名外道。
  拨无因果见为空 正法能超出世间。
  禅律如何是正法 念佛三昧是真宗。
  见性了心便是佛 如何道理不相应(略抄)。
  依阿弥陀经。
  西方进道胜娑婆 缘无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劳诸善业 华台端座念弥陀。
  五浊修行多退转 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 还来苦界作津梁。
  万行之中为急要 迅速无过净土门。
  不但本师金口说 十方诸佛共传证。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此华还到此间迎(略抄)。
  依般舟三昧经慈愍和尚。
  今日道场诸众等 恒沙旷劫总经来。
  度此人身难值遇 喻若优昙华始开。
  正值希闻净土教 正值念佛法门开。
  正值弥陀弘誓唤 正值大众信心回。
  正值今日依经赞 正值结契上华台。
  正值道场无魔事 正值无病总能来。
  正值七日功成就 四十八愿要相携。
  普劝道场同行者 努力回心归去来。
  借问家乡何处在 极乐池中七宝台。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寄语现前大众等 同缘去者早相寻。
  借问相寻何处去 报道弥陀净土中。
  借问何缘得生彼 报道念佛自成功。
  借问今生多罪障 如何净土肯相容。
  报道称名罪消灭 喻若明灯入闇中。
  借问凡夫得生否 如何一念闇中明。
  报道除疑多念佛 弥陀决定自亲近(要抄)。
  依新无量寿观经法照。
  十恶五逆至愚人 永劫沉沦在久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 至彼还同法性身(已上)。
  憬兴师云。如来广说有二。初广说如来净土果即所行所成也。后广显众生往生因果即所摄所益也。又云。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云。尔时宝藏如来赞转轮王言。善哉善哉(乃至)。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尊善无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如来(乃至)。今现在为诸菩萨说于正法(乃至)。纯一大乘清净无杂。其中众生等一化生。亦无女人及其名字。彼佛世界所有功德清净庄严。悉如大王所愿无异(乃至)。今改汝字为无量清净(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云。广发如是大弘誓愿。皆已成就。世间希有。发是愿已。如实安住。种种功德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已上)。又云。福智二严成就故。备施等众生行也。以己所修利众生故。令功德成。又云。籍久远因值佛。闻法可庆喜故。又云。人圣国妙。谁不尽力。作善愿生。因善既成。不自获果故云自然。不简贵贱皆得往生。故云箸无上下。又云。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修因即往。无修生鲜。修因来生。终不违逆。即易往也。又云。本愿力故(即往誓愿之力)。满足愿故(愿无缺故)。明了愿故(求之不虚故)。坚固愿故(缘不能坏故)。究竟愿故(必果遂故)。又云。总而言之。欲令凡小增欲往生之意故。须显彼土胜。又云。既言于此土修菩萨行。即知。无诤王在于此方。宝海亦然。又云。闻佛威德广大故。得不退转也(已上)。
  乐邦文类云。总官张抡云。佛号甚易持。净土甚易往。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是之捷径。但能辍清晨俯仰之暇。遂可为永劫不坏之资。是则用力甚微。而收功乃无有尽。众生亦何苦自弃而不为乎。噫梦幻非真。寿夭难保。呼吸之顷即是来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时不悟。佛如众生。何愿。深念于无常。勿徒贻于后悔。净乐居士张抡劝缘(已上)。
  台教祖师山阴(庆文法师)云。良由佛名从真应身而建立故。从慈悲海而建立故。从誓愿海而建立故。从智慧海而建立故。从法门海而建立故。若但专称一佛名号。则是具称诸佛名号。功德无量。能灭罪障。能生净土。何必生疑乎(已上)。
  律宗祖师元照云。况我佛大慈开示净土。殷勤劝嘱遍诸大乘。目见耳闻特生疑谤。自甘沉溺不慕超升。如来说为可怜悯者。良由不知此法特异常途。不择贤愚不简缁素。不论修行久近不问造罪重轻。但令决定信心即是往生因种(已上)。又云。今净土诸经并不言魔。即知。此法无魔明矣。山阴庆文法师正信法门辩之甚详。今为具引彼问曰。或有人云。临终见佛菩萨放光持台。天乐异香来迎往生。并是魔事。此说如何。答曰。有依首楞严修习三昧。或发动阴魔。有依摩诃衍论修习三昧。或发动外魔(谓天魔也)。有依止观论修习三昧。或发动时魅。此等并是修禅定人。约其自力先有魔种。被定击发故现此事。傥能明识各用对治。即能除遣。若作圣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则发魔事)。今约所修念佛三昧。乃凭佛力。如近帝王无敢干犯。盖由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议功德之力。岂不能护持念佛之人。至临终时令无障碍邪。若不为护持者。则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复何在邪。若不能鉴察被魔为障者。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复何在邪。经云。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谓念佛临终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复何在邪。况念佛人临终感相出自众经。皆是佛言。何得贬为魔境乎。今为决破邪疑。当生正信(已上彼文)。又云。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良以从因建愿。秉志躬行。历尘点劫怀济众之仁。无芥子地非舍身之处。悲智六度摄化以无遗。内外两财随求而必应。机与缘熟。行满功成。一时圆证于三身。万德总彰于四字(已上)。又云。况我弥陀以名接物。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已上)。又云。正念中。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因。前诵佛罪灭障除。净业内薰。慈光外摄。脱苦得乐一刹那间。下文劝生。其利在此(已上)。
  慈云法师云。唯安养净业捷真可修。若有四众。欲复速破无明。永灭五逆十恶重轻等罪。当修此法。欲得大小戒体远复清净。得念佛三昧成就菩萨诸波罗蜜。当学此法。欲得临终离诸怖畏身心安快。众圣现前授子接引。初离尘劳便至不退。不历长劫即得无生。当学此法等。古贤法语能无从乎。已上五门略标纲要。自余不尽。委在释文。按开元藏录。此经凡有两译。前本已亡。今本乃疆良邪舍译。僧传云。疆良邪舍此云时称。宋元嘉初。建于京邑。文帝慈云赞云。了义中了义。圆顿中圆顿(已上)。
  大智唱云。圆顿一乘纯一无杂(已上)。
  律宗戒度云。佛名乃是积劫薰修。揽其万德总彰四字。是故称之获益非浅(已上)。
  律宗用钦云。今若以我心口称念一佛嘉号。则从因至果。无量功德无不具足(已上)。
  又云。一切诸佛历微尘劫。了悟实相不得一切故。发无相大愿。修无住妙行。证无得菩提。住非庄严国土。现无神通之神通故。舌相遍于大千。示无说之说。故劝信是经。岂容心思口议邪。私谓。诸佛不思议功德。须臾收弥陀二报庄严。持名行法。彼诸佛中亦须收于弥陀也(已上)。
  三论祖师嘉祥云。问。念佛三昧何因能得灭如此多罪邪。解云。佛有无量功德。念佛无量功德故得灭无量罪(已上)。
  法相祖师法位云。诸佛皆德施名。称名即称德。德能灭罪生福。名亦如是。若信佛名。能生善灭恶。决定无疑。称名往生此有何惑(已上)。
  禅宗飞锡云。念佛三昧善之最上万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已上)。
  往生要集云。双卷经三辈之业虽有浅深。然通皆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四十八愿中于念佛门别发一愿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观经。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已上)。又云。应依心地观经六种功德。一无上大功德田。二无上大恩德。三无足二足及以多足众生中尊。四极难值遇如优昙华。五独出三千大千界。六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义依具如此等六种功德。常能利益一切众生(已上)。
  依此六种功德。信和尚云。一应念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故我归命礼无上功德田。二应念慈眼视众生平等如一子。故我归命礼极大慈悲母。三应念十方诸大士恭敬弥陀尊。故我归命礼无上两足尊。四应念一得闻佛名过于优昙华。故我归命礼极难值遇者。五应念一百俱胝界二尊不并出。故我归命礼希有大法王。六应念佛法众德海三世同一体。故我归命礼圆融万德尊(已上)。又云。波利质多树华一日薰衣。瞻卜华·波师迦华虽千岁薰所不能及(已上)。又云。如一斤石汁能变千斤铜为金。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月利沙见昴星则出果实(已上)。
  选择本愿念佛集(源空集)云。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又云。夫速欲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已上)。
  明知。是非凡圣自力之行。故名不回向之行也。大小圣人·重轻恶人。皆同齐应归选择大宝海念佛成佛。是以。
  论注曰。彼安乐国土。莫非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同一念佛无别道故(已上)。
  尔者获真实行信者。心多欢喜故。是名欢喜地。是喻初果者。初果圣者尚睡眠懒堕。不至二十九有。何况十方群生海归命斯行信者。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佛。是曰他力。是以龙树大士曰即时入必定。昙鸾大师云入正定聚之数。仰可凭斯。专可行斯也。良知。无德号慈父。能生因阙。无光明悲母。所生缘乖。能所因缘虽可和合。非信心业识。无到光明土。真实信业识。斯则为内因。光明名父母。斯则为外缘。内外因缘和合。得证报土真身。故宗师言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又云念佛成佛是真宗。又云真宗叵遇也。可知。凡就往相回向行信。行则有一念。亦信有一念。言行之一念者。谓就称名遍数显开选择易行至极。故。
  大本言。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下至一念。又云一声一念。又云专心专念(已上)。
  智升师集诸经礼忏仪下卷云。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闻等。定得往生。及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已上)。
  经言乃至。释曰下至。乃下其言虽异。其意惟一也。复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言大利者对小利之言。言无上者对有上之言也。信知。大利无上者一乘真实之利益也。小利有上者则是八万四千假门也。释云专心者即一心。形无二心也。云专念者即一行。形无二行也。今弥勒付嘱之一念即是一声。一声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业。正业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则是南无阿弥陀佛也。尔者乘大悲愿船浮光明广海。至德风静众祸波转。即破无明闇。速到无量光明土。证大般涅槃。遵普贤之德也。可知。
  安乐集云。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即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业道成辨便罢。亦不劳记之头数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记数亦好。此亦依圣教(已上)。
  斯乃显真实行明证。诚知。选择摄取之本愿。超世希有之胜行。圆融真妙之正法。至极无碍之大行也。可知。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也。
  论曰。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乃至)。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也。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絯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也。遍有二种。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若身若心无不遍也。道者无碍道也。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勉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伏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砂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故。所以得速。三证也。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修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已上)。
  元照律师云。或于此方破惑证真。则运自力故谈大小诸经。或往他方闻法悟道须凭他力故说往生净土。彼此虽异。莫非方便。令悟自心(已上)。
  言一乘海者。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究竟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法身。究竟一乘者即是无边不断。大乘无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唯是誓愿一佛乘也。
  涅槃经言。善男子。实谛者名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是佛所说。非魔所说。若是魔说非佛说。不名实谛。善男子。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已上)。又言。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谓大乘也。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之为三。是故菩萨信顺不逆(已上)。又言。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已上)。又言。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已上)。
  华严经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已上)。
  尔者斯等觉悟。皆以安养净刹之大利佛愿难思之至德也。言海者。从久远已来。转凡圣所修杂修杂善川水。转逆谤阐提恒沙无明海水。成本愿大悲智慧真实恒沙万德大宝海水。喻之如海也。良知。如经说言烦恼冰解成功德水(已上)。愿海者。不宿二乘杂善中下尸骸。何况宿人天虚假邪伪善业·杂毒杂心尸骸乎。故。
  大本言。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恻。唯佛独明了(已上)。
  净土论曰。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今当略示虚空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乃至)。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府毕竟不差。故曰成就。又曰。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尸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已上)。
  光明师云。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又云。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提藏(已上)。
  乐邦文类云。宗释禅师云。睘丹一粒变铁成金。真理一言转恶业成善业(已上)。
  然就教念佛诸善比挍对论。有难易对·顿渐对·横竖对·超涉对·顺逆对·大小对·多少对·胜劣对·亲疏对·近远对·深浅对·强弱对·重轻对·广狭对·纯杂对·俓迂对·捷迟对·通别对·不退退对·直辩因明对·名号定散对·理尽非理尽对·劝无劝对·无间间对·断不断对·相续不续对·无上有上对·上上下下对·思不思议对·因行果德对·自说他说对·回不回向对·护不护对·证不证对·赞不赞对·付嘱不嘱对·了不了教对·机堪不堪对·选不选对·真假对·佛灭不灭对·法灭·利不利对·自力他力对·有愿无愿对·摄不摄对·入定聚不入对·报化对。斯义如斯。然按本愿一乘海。圆融满足极速无碍绝对不二之教也。亦就机对论。有信疑对·善恶对·正邪对·是非对·实虚对·真伪对·净秽对·利钝对·奢促对·豪贱对·明闇对。斯义如斯。然按一乘海之机。金刚信心绝对不二之机也。可知。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说不可称不可思议至德。何以故。誓愿不可思议故。悲愿喻如太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犹如大车。普能运载诸凡圣故。犹如妙莲华。不染一切世间法故。如善见药王。能破一切烦恼病故。犹如利剑。能断一切憍慢铠故。如勇将幢。能伏一切诸魔军故。犹如利锯。能截一切无明树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枝故。如善知识。解一切生死缚故。犹如导师。善令知凡夫出要道故。犹如涌泉。出智慧水无穷尽故。犹如莲华。不染一切诸罪垢故。犹如疾风。能散一切诸障雾故。犹如好蜜。圆满一切功德味故。犹如正道。令诸群生入智城故。犹如磁石。吸本愿因故。如阎浮檀金。映夺一切有为善故。犹如伏藏。能摄一切诸佛法故。犹如大地。三世十方一切如来出生故。如日轮光。破一切凡愚痴闇出生信乐故。犹如君王。胜出一切上乘人故。犹如严父。训导一切诸凡圣故。犹如悲母。长生一切凡圣报土真实因故。犹如乳母。养育守护一切善恶往生人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往生故。犹如大水。能涤一切烦恼垢故。犹如大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犹如大风。普行世间无所碍故。能出三有系缚城。能闭二十五有门。能得真实报土。能辩邪正道路。能竭愚痴海。能流入愿海。乘一切智船浮诸群生海。圆满福智藏开显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顶戴也。凡就誓愿。有真实行信。亦有方便行信。其真实行愿者诸佛称名愿。其真实信愿者至心信乐愿。斯乃选择本愿之行信也。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则难思议往生也。佛土者则报佛报土也。斯乃誓愿不可思议一实真如海。大无量寿经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是以为知恩报德披宗师释言。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已上)尔者。归大圣真言。阅大祖解释。信知佛恩深远。作正信念佛偈曰
  归命无量寿如来 南无不可思议光。
  法藏菩萨因位时 在世自在王佛所。
  睹见诸佛净土因 国土人天之善恶。
  建立无上殊胜愿 超发希有大弘誓。
  五劫思惟之摄受 重誓名声闻十方。
  普放无量无边光 无碍无对光炎王。
  清净欢喜智慧光 不断难思无称光。
  超日月光照尘刹 一切群生蒙光照。
  本愿名号正定业 至心信乐愿为因。
  成等觉证大涅槃 必至灭度愿成就。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
  五浊恶时群生海 应信如来如实言。
  能发一念喜爱心 不断烦恼得涅槃。
  凡圣逆谤齐回入 如众水入海一味。
  摄取心光常照护 已能虽破无明闇。
  贪爱瞋憎之云雾 常覆真实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云雾 云雾之下明无闇。
  获信见敬大庆喜 即横超截五恶趣。
  一切善恶凡夫人 闻信如来弘誓愿。
  佛言广大胜解者 是人名分陀利华。
  弥陀佛本愿念佛 邪见憍慢恶众生。
  信乐受持甚以难 难中之难无过斯。
  印度西天之论家 中夏日域之高僧。
  显大圣兴世正意 明如来本誓应机。
  释迦如来楞伽山 为众告命南天竺。
  龙树大士出于世 悉能摧破有无见。
  宣说大乘无上法 证欢喜地生安乐。
  显示难行陆路苦 信乐易行水道乐。
  忆念弥陀佛本愿 自然即时入必定。
  唯能常称如来号 应报大悲弘誓恩。
  天亲菩萨造论说 归命无碍光如来。
  依修多罗显真实 光阐横超大誓愿。
  广由本愿力回向 为度群生彰一心。
  归入功德大宝海 必获入大会众数。
  得至莲华藏世界 即证真如法性身。
  游烦恼林现神通 入生死园示应化。
  本师昙鸾梁天子 常向鸾处菩萨礼。
  三藏流支授净教 焚烧仙经归乐邦。
  天亲菩萨论注解 报土因果显誓愿。
  往还回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发 证知生死即涅槃。
  必至无量光明土 诸有众生皆普化。
  道绰决圣道难证 唯明净土可通入。
  万善自力贬勤修 圆满德号劝专称。
  三不三信诲殷勤 像末法灭同悲引。
  一生造恶值弘誓 至安养界证妙果。
  善导独明佛正意 矜哀定散与逆恶。
  光明名号显因缘 开入本愿大智海。
  行者正受金刚心 庆喜一念相应后。
  与韦提等获三忍 即证法性之常乐。
  源信广开一代教 偏归安养劝一切。
  专杂执心判浅深 报化二土正辩立。
  极重恶人唯称佛 我亦在彼摄取中。
  烦恼障眼虽不见 大悲无倦常照我。
  本师源空明佛教 怜愍善恶凡夫人。
  真宗教证兴片州 选择本愿弘恶世。
  还来生死轮转家 决以疑情为所止。
  速入寂静无为乐 必以信心为能入。
  弘经大士宗师等 拯济无边极浊恶。
  道俗时众共同心 唯可信斯高僧说。
  六十行已毕。一百二十句。
  显净土真实行文类二。

显净土真实信文类序。
  愚秃释亲鸾集。

  夫以。获得信乐。发起自如来选择愿心。开阐真心。显彰从大圣矜哀善巧。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迷定散自心昏金刚真信。爰愚秃释亲鸾。信顺诸佛如来真说。披阅论家释家宗义。广蒙三经光泽。特开一心华文。且至疑问遂出明证。诚念佛恩深重。不耻人伦哢言。忻净邦徒众·厌秽域庶类。虽加取舍莫生毁谤矣。



显净土真实信文类三。
  愚秃释亲鸾集。

  谨按往相回向有大信。大信心者。则是长生不死之神方。忻净厌秽之妙术。选择回向之直心。利他深广之信乐。金刚不坏之真心。易往无人之净信。心光摄护之一心。希有最胜之大信。世间难信之捷径。证大涅槃之真因。极速圆融之白道。真如一实之信海也。斯心即是出于念佛往生之愿。斯大愿名选择本愿。亦名本愿三心之愿。复名至心信乐之愿。亦可名往相信心之愿也。然常没凡愚·流转群生。无上妙果不难成。真实信乐实难获。何以故。乃由如来加威力故。博因大悲广慧力故。遇获净信者。是心不颠倒。是心不虚伪。是以极恶深重众生。得大庆喜心。获诸圣尊重爱也。至心信乐本愿文。
  大经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刹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己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已上)。
  本愿成就文。经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菩提流支译)他方佛国所有有情。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谤正法及谤圣者(已上)。又言。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已上)。又言。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佛法异门(已上)。又言。如来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天龙夜叉所不及。二乘自绝于名言。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敷演一佛之功德时。逾多劫不思议。于是中间身灭度。佛之胜慧莫能量。是故具足于信闻及诸善友之摄受。得闻如是深妙法。当获重爱诸圣尊。如来胜智遍虚空所说义言。唯佛悟。是故博闻诸智土。应信我教如实言。人趣之身得甚难。如来出世遇亦难。信慧多时方乃获。是故修者应精进。如是妙法已听闻。常令诸佛而生喜(抄出)。
  论注曰。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闇也。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由存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已上)。
  赞阿弥陀佛偈曰(昙峦和尚造也)。诸闻阿弥陀德号信心欢喜。庆所闻乃暨一念。至心者回向。愿生皆得往。唯除五逆谤正法。故我顶礼愿往生(已上)。
  光明寺观经义云。言如意者有二种。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二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已上)。又云。此五浊五苦等。通六道受未有无者。常逼恼之。若不受此苦者。即非凡数摄也(抄出)。又云。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蜜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灸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乃至)。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忻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乃至)。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后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砂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乃至)。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座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乃至)。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三若回向发愿心(乃至)。又回向发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捉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道不得往生。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砂。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籍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少。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勉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沦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籍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座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已上)。又云。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已上)。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一云。集诸经礼忏仪(上下)。大唐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也。准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勘编入云云。忏仪上卷智升依诸经造忏仪。中依观经引善导礼忏日中时礼。下卷者比丘善导集记云云。依彼忏仪钞要文云。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闻等定得往生。及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乃至)。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心。皆当得生彼(抄出)。
  往生要集云。入法界品言。譬如有人得不可坏药。一切怨敌不得其便。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不可坏法药。一切烦恼诸魔怨敌所不能坏。譬如有人得住水宝珠璎珞其身。入深水中而不没溺。得菩提心住水宝珠。入生死海而不沉没。譬如金刚于百千劫处于水中。而烂坏亦无异变。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于无量劫处生死中诸烦恼业。不能断灭亦无损减(已上)。又云。我亦在彼摄取之中。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惓常照我身(已上)。
  尔者。若行若信。无有一事非阿弥陀如来清净愿心之所回向成就。非无因他因有也。可知。
  问。如来本愿已发至心信乐欲生誓。何以故论主言一心也。答。愚钝众生解了为令易。弥陀如来虽发三心。涅槃真因唯以信心。是故论主合三为一欤。私窥三心字训。三即合一。其意何者。言至心者。至者即是真也·实也·诚也。心者即是种也·实也。言信乐者。信者即是真也·实也·诚也·满也·极也·成也·用也·重也·审也·验也·宣也·忠也。乐者即是欲也·愿也·爱也·悦也·欢也·喜也·贺也·庆也。言欲生者。欲者即是愿也·乐也·觉也·知也。生者即是成也·作也·为也·兴也。明知。至心即是真实诚种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信乐即是真实诚满之心。极成用重之心。审验宣忠之心。欲愿爱悦之心。欢喜贺庆之心。故疑盖无杂也。欲生即是愿乐觉知之心。成作为兴之心。大悲回向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今按三心字训。真实心而虚假无杂。正直心而邪伪无杂。真知疑盖无间杂故。是名信乐。信乐即是一心。一心即是真实信心。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应知。
  又问。如字训论主意以三为一义。其理虽可然。为愚恶众生阿弥陀如来已发三心愿。云何思念也。答。佛意难恻。虽然窃推斯心。一切群生海。自从无始已来。乃至今日至今时。秽恶污染无清净心。虚假谄伪无真实心。是以如来悲悯一切苦恼众生海。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一念一刹那。无不清净。无不真心。如来以清净真心成就圆融无碍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至德。以如来至心回施诸有一切烦恼恶业邪智群生海。则是彰利他真心。故疑盖无杂。斯至心则是至德尊号为其体也。是以。
  大经言。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之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佛告阿难。彼法处比丘。于世间自在王如来及诸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前。广发如是大弘誓。皆已成就。世间希有。发是愿已。如实安住。种种功德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修习如是菩萨行时。经于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亿那由他百千劫内。初未曾起贪瞋及痴欲害恚想。不起色声香味触想。于诸众生常乐爱敬。犹如亲属(乃至)。其性调顺无有暴恶。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心。不诈谄亦无懈怠。善言策进求诸白法。普为群生勇猛无退。利益世间大愿圆满(略出)。
  光明寺和尚云。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乃至)。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抄要)。
  尔者。大圣真言·宗师释义。信知。斯心则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一乘大智愿海回向利益他之真实心。是名至心。既言真实。言真实者。
  涅槃经言。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言真实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虚空。虚空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实(已上)。
  释云不简内外明闇。内外者。内者即是出世。外者即是世间。明闇者。明者即是出世。闇者即是世间。又复明者即智明。闇者即无明也。
  涅槃经言。闇即世间。明即出世。闇即无明。明即智明(已上)。
  次言信乐者。则是如来满足大悲圆融无碍信心海。是故疑盖无有间杂。故名信乐。即以利他回向之至心为信乐体也。然从无始已来。一切群生海。流转无明海。沉迷诸有轮。系缚众苦轮。无清净信乐。法尔无真实信乐。是以无上功德难叵值遇。最胜净信难叵获得。一切凡小一切时中。贪爱之心常能污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烧法财。急作急修如灸头燃。众名杂毒杂修之善。亦名虚假谄伪之行。不名真实业也。以此虚假杂毒之善。欲生无量光明土。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如来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疑盖无杂。斯心者即如来大悲心故。必成报土正定之因。如来悲怜苦恼群生海。以无碍广大净信回施诸有海。是名利他真实信心。本愿信心愿成就文。
  经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已上)。又言。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欢喜(已上)。
  涅槃经言。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众生毕定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为如来。大喜大舍名为佛性。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若不能二十五有。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众生毕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太喜大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以菩萨摩诃萨则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一切众生毕定当得大信心故。是故说言一切毕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缘故。菩萨则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一切众生毕定当得一子地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已上)。又言。或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信心为因。是菩提因虽复无量。若说信心则已摄尽(已上)。又言。信复有二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为信不具足(已上抄出)。华严经言。闻此法欢喜信心无疑者。速成无上道。与诸如来等。又言。如来能永断一切众生疑。随其心所乐普皆令满足。又言。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乃至)。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兴集大供养。若能兴集大供养。彼人信佛不思议。若常信奉于尊法。则闻佛法无厌足。若闻佛法无厌足。彼人信法不思议。若常信奉清净僧。则得信心不退转。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若得信力无能动。则得诸根净明利。若得诸根净明利。则得亲近善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集广大善。若能修集广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则得殊胜决定解。若得殊胜决定解。则为诸佛所护念。若为诸佛所护念。则能发起菩提心。若能发起菩提心。则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则能生在如来家。若得生在如来家。则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则得信乐心清净。若得信乐心清净。则得增上最胜心。若得增上最胜心。则常修习波罗蜜。若常修习波罗蜜。则能具足摩诃衍。若能具足摩诃衍。则能如法供养佛。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若见如来体常住。则能知法永不灭。若能知法永不灭。得得辩才无障碍。若得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若能开演无边法。则能慈愍度众生。若能慈愍度众生。则得坚固大悲心。若得坚固大悲心。则能爱乐甚深法。若能爱乐甚深法。则能舍离有为过。若能舍离有为过。则离憍慢及放逸。若离憍慢及放逸。则能兼利一切众。若能兼利一切众。则处生死无疲厌(略抄)。
  论注曰。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已上)。又言。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已上)。
  次言欲生者。则是如来招唤诸有群生之敕命。即以真实信乐为欲生体也。诚是非大小凡圣定散自力之回向。故名不回向也。然微尘界有情。流转烦恼海。㵱没生死海。无真实回向心。无清净回向心。是故如来矜哀一切苦恼群生海。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回向心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以利他真实欲生心回施诸有海。欲生即是回向心。斯则大悲心。故疑盖无杂。是以本愿欲生心成就文。
  经言。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已上)。又言。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谤正法及谤圣者(已上)。
  净土论曰。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已上)。又云。净入愿心者。论曰。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已上)。又论曰。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又回向发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相。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捉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已上)。
  真知。二河譬喻中言白道四五寸者。白道者。白之言对黑也。白者即是选择摄取之白业·往相回向之净业也。黑者即是无明烦恼之黑业·二乘人天之杂善也。道之言对路。道者则是本愿一实之直道·大般涅槃无上之大道也。路者则是二乘三乘万善诸行之小路也。言四五寸者。喻众生四大·五阴也。言能生清净愿心者。获得金刚真心也。本愿力回向大信心海故不可破坏。喻之如金刚也。
  观经义云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忻。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正受金刚心相应一念后。果得涅槃者(抄要)。又云。真心彻到厌苦娑婆。忻乐无为永归常乐。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自非发金刚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勉斯长叹。又云。言金刚者即是无漏之体也(已上)。
  信知。至心·信乐·欲生。其言虽异。其意惟一。何以故。三心已疑盖无杂。故真实一心。是名金刚真心。金刚真心是名真实信心。真实信心必具名号。名号必不具愿力信心也。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又言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凡按大信海者。不简贵贱缁素。不谓男女老少。不问造罪多少。不论修行久近。非行非善。非顿非渐。非定非散。非正观非邪观。非有念非无念。非寻常非临终。非多念非一念。唯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信乐也。喻如阿伽陀药能灭一切毒。如来誓愿药能灭智愚毒也。然就菩提心有二种。一者竖。二者横。又就竖复有二种。一者竖超。二者竖出。竖超·竖出明权实显蜜大小之教。历劫迂回之菩提心·自力金刚心·菩萨大心也。亦就横复有二种。一者横超。二者横出。横出者正杂定散他力中之自力菩提心也。横超者斯乃愿力回向之信乐。是曰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横大菩提心。是名横超金刚心也。横竖菩提心。其言一而其心虽异。入真为正要。真心为根本。邪杂为错。疑情为失也。忻求净刹道俗。深了知信不具足之金言。永应离闻不具足之邪心也。
  论注曰。按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发皆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抄出)。
  元照律师云。他不能为故甚难。举世未见故希有。又云。念佛法门不简愚智豪贱。不论久近善恶。唯取决誓猛信。临终恶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世间甚难信也。又云。于此恶世修行成佛为难也。为诸众生说此法门为二难也。承前二难则彰诸佛所赞不虚意。使众生闻而信受(已上)。
  律宗用钦云。说法难中。良以此法转凡成圣。犹反掌乎。大为容易故。凡浅众生多生疑惑。即大本云易往而无人。故知难信矣。
  闻持记云。不简愚智(性有利钝)。不择豪贱(报有强弱)。不论久近(功有浅深)。不选善恶(行有好丑)。取决誓猛信临终恶相(即观经下品中生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等)。具缚凡愚(二惑全在故)。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屠谓宰杀。沽即酝卖。如此恶人。止由十念便得超往。岂非难信)。
  阿弥陀如来号真实明·平等觉·难思议·毕竟依·大应供·大安慰·无等等·不可思议光(已上)。乐邦文类后序曰。修净土者常多。得其门而径造者无几。论净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曾未闻有以自障自蔽为说者。因得以言之。夫自障莫若爱。自蔽莫若疑。但使疑爱二心了无障碍。则净土一门。未始间隔。弥陀洪愿常自摄持。必然之理也(已上)。
  夫按真实信乐。信乐有一念。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克之极促。彰广大难思庆心也。是以。
  大经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又言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欢喜。又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又言闻佛圣德名(已上)。
  涅槃经言。云何名为闻不具足。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唯信六部未信六部。是故名为闻不具足。虽复受持是六部经。不能读诵为他解说。无所利益。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又复受是六部经已。为论议故。为胜他故。为利养故。为诸有故。持读诵说。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一心专念。又云专心专念(已上)。
  然经言闻者。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是曰闻也。言信心者。则本愿力回向之信心也。言欢喜者。形身心悦豫之貌也。言乃至者。摄多少之言也。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获得金刚真心者。横超五趣八难道。必获现生十种益。何者为十。一者冥众护持益。二者至德具足益。三者转恶成善益。四者诸佛护念益。五者诸佛称赞益。六者心光常护益。七者心多欢喜益。八者知恩报德益。九者常行大悲益。十者入正定聚益也。宗师云专念即是一行。云专心即是一心也。然者愿成就一念即是专心。专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深信即是坚固深信。坚固深信即是决定心。决定心即是无上上心。无上上心即是真心。真心即是相续心。相续心即是淳心。淳心即是忆念。忆念即是真实一心。真实一心即是大庆喜心。大庆喜心即是真实信心。真实信心即是金刚心。金刚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安乐净土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无量光明慧生故。愿海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
  论注曰。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又云。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得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光明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外无异佛(已上)。
  故知。一心是名如实修行相应。即是正教·是正义·是正行·是正解·是正业·是正智也。三心即一心。一心即金刚真心之义答竟。可知。
  止观一云。菩提者天竺语。此称道。质多者天竺音。此方云心。心者即虑知也(已上)。
  言横超断四流者。横超者。横者对竖超·竖出。超者对迂对回之言。竖超者。大乘真实之教也。竖出者。大乘权方便之教。二乘三乘迂回之教也。横超者。即愿成就一实圆满之真教真宗是也。亦复有横出。即三辈九品定散之教。化土懈慢迂回之善也。大愿清净报土不云品位阶次。一念须臾倾速疾超证无上正真道。故曰横超也。
  大本言。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又言。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又言。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已上)。
  大阿弥陀经(友谦三藏译)言。可得超绝去。往生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恶道。自然闭塞。升道之无极。易往无有人。其国土不逆违。自然之随牵(已上)。
  言断者。发起往相一心故。无生而当受生。无趣而更应到趣。已六趣四生因亡果灭。故即顿断绝三有生死。故曰断也。四流者。则四暴流。又生老病死也。
  大本言。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又言。会当作世尊将度一切生老死(已上)。
  涅槃经言。又涅槃者。名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见暴。四无明暴。是故涅槃名为洲渚(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白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忻。厌则娑婆永隔。忻则净土常居。隔则六道因亡。沦回之果自灭。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又云。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己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座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迳生死。岂非快哉。应知(已上)。
  言真佛弟子者。真言对伪对假也。弟子者。释迦诸佛之弟子。金刚心行人也。由斯信行必可超证大涅槃故。曰真佛弟子。
  大本言。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燸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若我成佛。周遍十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等界有情之辈。蒙佛威光所照触者。身心安乐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菩提(已上)。又言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又言。其有至心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又言广大胜解者。又言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异门。又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已上)。
  安乐集云。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大集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乃至)。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座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作受施(乃至)。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已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王。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波若堕于恶道。迳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乃至)。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周遍法界。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心。倾无始生死有轮(乃至)。大悲经云。云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已上抄出)。
  光明师云。唯恨众生疑不疑。净土对面不相忤。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乃至)。或道。从今至佛果。长劫赞佛报慈恩。不蒙弥陀弘誓力。何时何劫出娑婆(乃至)。何期今日至宝国。实是娑婆本师力。若非本师知识劝。弥陀净土云何入。又云。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希有法。斯复最为难。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弘普化。真成报佛恩。又云。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十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台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又云。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已上)。
  又云。言心欢喜得忍者。此明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此乃玄谈未标得处。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专精心想见时。方应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又云。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已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即有其五。一明专念弥陀佛名。二明指赞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四明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已上)。
  王日休云。我闻无量寿经。众生闻是佛名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者。梵语谓之阿惟越致。法华经谓弥勒菩萨所得报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弥勒。佛语不虚。此经寔往生之径术·脱苦之神方。应皆信受(已上)。
  大经言。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又言。佛告弥勒。此佛土中有七十二亿菩萨。彼于无量亿那由他百千佛所。种诸善根。成不退转。当生彼国(抄出)。
  律宗用钦师云。至如华严极唱法华妙谈。且未见有普授。众生一生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诚所谓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已上)。
  真知。弥勒大士穷等觉金刚心故。龙华三会之晓。当极无上觉位。念佛众生穷横超金刚心故。临终一念之夕。超证大般涅槃。故曰便同也。加之获金刚心者。则与韦提等。即可获得喜悟信之忍。是则往相回向之真心彻到故。籍不可思议之本誓故也。
  禅宗智觉赞念佛行者云。奇哉。佛力难思。古今未有。
  律宗元照师云。鸣呼明教观孰如智者乎。临终举观经。赞净土而长逝矣。达法界孰如杜顺乎。劝四众念佛陀。感胜相而西迈矣。参禅见性孰如高玉智觉乎。皆结社念佛而俱登上品矣。业儒有才孰如刘雷·柳子厚·白乐天乎。然皆秉笔书诚而愿生彼土矣(已上)。
  言假者。即是圣道诸机·净土定散机也。故。
  光明师云。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又云。方便假门等无殊。又云。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已上)。
  言伪者。则六十二见·九十五种之邪道是也。
  涅槃经言。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已上)。
  光明师云。九十五种皆污世。唯佛一道独清闲(已上)。
  诚知。悲哉愚秃鸾。沉没于爱欲广海。迷惑于名利太山。不喜入定聚之数。不快近真证之证。可耻可伤矣。夫佛说难治机。
  涅槃经言。迦叶世有三人。其病难治。一谤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阐提。如是三病。世中极重。悉非声闻缘觉菩萨之所能治。善男子。譬如有病必死无治。若有瞻病随意医药若无瞻病随意医药。如是之病定不可治。当知是人必死不疑。善男子。是三种人亦复如是。从佛菩萨得闻治已。即便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有声闻·缘觉·菩萨。或有说法或不说法。不能令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上)。又言。尔时王舍大城阿阇世王。其性弊恶。善行杀戮。具口四恶贪恚愚痴。其心炽盛(乃至)。而为眷属贪着现世五欲乐故。父王无辜横加逆害。因害父己心生悔热(乃至)。心悔热故遍体生疮。其疮臭秽不可附近。寻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华报。地狱果报将近不远。尔时其母韦提希后。以种种药而为涂之。其疮遂增无有降损。王即白母。如是疮者从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众生有能治者。无有是处。时有大臣。名日月称。往至王所。在一面立白言。大王何故愁悴颜容不悦。为身痛邪。为心痛乎。王答臣言。我今身心岂得不痛。我父无辜横加逆害。我从智者曾闻是义。世有五人不脱地狱。谓五逆罪。我今已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罪。云何身心而得不痛。又无良医治我身心。臣言大王。莫大愁苦。即说偈言。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如王所言。世有五人不脱地狱。谁往见之来语王邪。言地狱者。直是世间多智者说。如王所言。世无良医治身心者。今有大医名富阑那。一切智见得自在。定毕竟修习清净梵行。常为无量无边众生。演说无上涅槃之道。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无有黑业无黑业报。无有白业无白业报。无黑白业无黑白业报。无有上业及以下业。是师今在王舍城中。惟愿大王屈驾往彼。可令是师疗治身心。时王答言。审能如是灭除我罪。我当归依。复有一臣名曰藏德。复往王所而作是言。大王何故面貌憔悴。屑口干燋音声微细(乃至)。何所苦为身痛邪为心痛乎。王即答言。我今身心云何不痛。我之痴盲无有慧日近诸恶友。而为善随提婆达多恶人之言。正法之王横加逆害。我昔曾闻智人偈说。若于父母佛及弟子。生不善心起于恶业。如是果报在阿鼻狱。以是事故令我心怖生大苦恼。又无良医而见救疗。大臣复言。惟愿大王且莫愁怖。法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谓害其父。则王国土虽云是逆实无有罪。如迦罗罗虫要坏母腹然后乃生。生法如是。虽破母身实亦无罪。骡腹怀妊等亦复如是。治国之法。法应如是。虽杀父兄实无有罪。出家法者。乃至蚊蚁杀亦有罪(乃至)。如王所言。世无良医治身心者。今有大师名末伽梨?赊梨子。一切知见。怜愍众生犹如赤子。已离烦恼能拔众生三毒利箭(乃至)。是师今在王舍大城惟愿大王。往至其所。王若见者。众罪消灭。时王答言。审能如是灭除我罪。我当归依。复有一臣名曰实德。复到王所即说偈言。大王何故身脱璎珞。首发蓬乱乃至如是(乃至)。为是心痛邪为身痛邪。王即答言。我今身心岂得不痛。我父先王慈爱仁恻。特见矜念。实无辜咎。往问相师。相师答言。是儿生已。定当害父。虽闻是语。犹见瞻养。曾闻智者作如是言。若人通母。及污比丘尼。偷僧祇物。杀发无上菩提心人。及杀其父。如是之人必定当堕阿鼻地狱。我今身心岂得不痛。大臣复言。惟愿大王且莫愁苦(乃至)。一切众生皆有余业。以业缘故数数受生死。若使先生有余业者。王今杀之。竟有何罪。惟愿大王宽意莫愁。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乃至)。删阇邪毗罗肱。子复有一臣名悉知义。即至王所作如是言(乃至)。王即答言。我今身心岂得无痛(乃至)。先王无辜。横兴逆害。我亦曾闻智者说言。若有害父。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受大苦恼。我今不久必堕地狱。又无良医救疗我罪。大臣即言。惟愿大王放舍愁苦。王不闻邪。昔者有王名曰罗摩。害其父已得绍王位。跋提大王·毗楼真王·那睺沙王·迦帝迦王·毗舍佉王·月光明王·日光明王·爱王·持多人王。如是等王皆害其父得绍王位。然无一王入地狱者。于今现在毗琉璃王·优陀邪王·恶性王·鼠王·莲华王。如是等王皆害其父。悉无一王生愁恼者。虽言地狱饿鬼天中。谁有见者。大王唯有二有。一者人道。二者畜生。虽有是二。非因缘生非因缘死。若非因缘。何者有善恶。惟愿大王勿怀愁怖。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乃至)。阿耆多翅金钦婆罗(乃至)。复有大臣名曰吉德(乃至)。言地狱者。为有何义。臣当说之。地者名地。狱者名破。破于地狱无有罪报。是名地狱。又复地者名人。狱者名天。以害其父故到人天。以是义故。婆苏仙人唱言。杀羊得人天乐。是名地狱。又复地者名命。狱者名长。以杀寿命彼故名地狱。大王是故当知实无地狱。大王如种麦得麦。种稻得稻。杀地狱者还得地狱。杀害于人应还得人。大王今当听臣所说实无杀害。若有我者。实亦无害。若无我者。复无所害。何以故。若有我者。常无变易。以常住故不可杀害。不破·不坏·不系·不缚·不瞋·不喜犹如虚空。云何当有杀害之罪。若无我者。诸法无常。以无常故念念坏灭。念念灭故杀者·死者皆念念灭。若念念灭。谁当有罪。大王如火烧木。火则无罪。如斧斫树。斧亦无罪。如镰刈草。镰实无罪。如刀杀人。刀实非人。刀既无罪。人云何罪。如毒杀人。毒实非人。毒药非罪人。云何罪。一切万物皆亦如是。实无杀害。云何有罪惟愿大王莫生愁苦。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今有大师名迦罗鸠驮迦旃延(乃至)。复有一臣名无所畏(乃至)。今有大师名尼乾陀若揵子(乃至)。尔时大医。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不。王以偈答言(乃至)。耆婆我今病重。于正法王兴恶逆害。一切良医妙药咒术善巧瞻病所不能治。何以故。我父法王如法治国。实无辜咎。横加逆害。如鱼处陆(乃至)。我昔曾闻智者说言。身口意业若不清净。当知是人必堕地狱。我亦如是。云何当得安稳眠邪。今我又无无上大医。演说法药除我病苦。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善哉大王。具有惭愧(乃至)。如王所言。无能治者。大王当知。迦毗罗城净饭王子。姓瞿昙氏。字悉达多。无师觉悟。自然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是佛世尊。有金刚智能破众生一切恶罪。若言不能。无有是处(乃至)。大王。如来有弟提婆达多。破坏众僧。出佛身血。害莲华比丘尼。作三逆罪。如来为说种种法要。令其重罪寻得微薄。是故如来为大良医。非六师也(乃至)。大王。作一逆者则便具受如是一罪。若造二逆罪则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大王。今定知。王之恶业必不得勉。惟愿大王。速往佛所。除佛世尊余无能救。我今愍汝故相劝导。尔时大王闻是语已。心怀怖惧。举身战剽。五体[扌*辛]动如芭蕉树。仰而答曰。天为是谁。不现色像而但有声。大王吾是汝父频婆沙罗。汝今当随耆婆所说。莫随邪见六臣之言。时闻已闷绝躄地。身疮增剧。臭秽倍前。虽以冷药涂治疗疮。疮蒸毒热但增无损(已上略出)。
  (一)大臣名日月称。
  (一)名富阑那。
  (二)藏德。
  (二)名末伽梨?赊梨子。
  (三)有一臣名曰实德。
  (三)名那阐邪毗罗肱子。
  (四)有一臣名悉知义。
  (四)名阿嗜多趐金钦婆罗。
  (五)大臣名曰吉德。
  (五)婆苏仙。
  (六)名尼乾陀若揵子。
  (六)加罗鸠驮迦旃延。
  又言。善男子。如我所言。为阿阇世王不入涅槃。如是蜜义。汝未能解。何以故。我言为者。一切凡夫。阿阇世王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又复为者。即是一切有为众生。我终不为无为众生而住于世。何以故。夫无为者非众生也。阿阇世者即是具足烦恼等者。又复为者。即是不见佛性众生。若见佛性。我终不为久住于世。何以故。见佛性者非众生也。阿阇世者即是一切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乃至)。又复为者。名为佛性。阿阇者名为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以不生烦恼故则见佛性。以见佛性故则得安住大般涅槃。是名不生。是故名为阿阇世。善男子。阿阇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槃。世名世法。为者名不污。以世八法所不污故。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入涅槃。是故我言为阿阇世无量亿劫不入涅槃。善男子。如来蜜语不可思议。佛·法·众僧亦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亦不可思议。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尔时世尊大悲导师。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乃至)。白王言。耆婆。彼天中天。以何因缘放斯光明。大王。今是瑞相相似为及以王。先言。世无良医疗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后及心。王言耆婆。如来世尊亦见念邪。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遇病。火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重。大王。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不放逸者心则放舍。何等名为不放逸者。谓六住菩萨。大王。诸佛世尊于诸众生不观种姓老少中年贫富时节日月星宿工巧下贱僮仆婢使。唯观众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则便慈念。大王当知。如是瑞相即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所放光明。王即问言。何等名为月爱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钵罗华开敷鲜明。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善心开敷。是故名为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修习涅槃道者心生欢喜。是故复名月爱三昧(乃至)。诸善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是故复名月爱三味(乃至)。尔时佛告诸大众言。一切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无先善友。何以故。阿阇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是故近日。莫若善友。阿阇世王复于前路闻。舍婆提毗琉璃王。乘船入海边。遇火而死。瞿伽离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狱。须那刹多作种种恶。到于佛所众罪消灭。闻是语已。语耆婆言。吾今虽闻如是二语。犹未审。定汝来。耆婆。吾欲与汝同载一象。设我当入阿鼻地狱。冀汝投持不令我堕。何以故。吾昔曾闻得道之人不入地狱(乃至)。云何说言定入地狱。大王。一切众生所作罪业凡有二种。一者轻。二者重。若心口作则名为轻。身口心作则名为重。大王。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大王。昔日口不敕杀。但言削足。大王若敕侍臣。立斩王首。坐时乃斩。犹不得罪。况王不敕。云何得罪。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沙罗。常于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生害。若汝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佛世尊无得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邪。大王。频婆沙罗往有恶心。于毗富罗山游行。射猎鹿周遍旷野。悉无所得。唯见一仙五通具足。见已即生瞋恚恶心。我今游猎。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驱逐令去。即敕左右而令杀之。其人临终生瞋。恶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实无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于来世亦当如是还以心口而害于汝。时王闻已。即生悔心供养死尸。先王如是尚得轻受不堕地狱。况王不尔而当地狱受果报邪。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如王所言父王无辜者。大王云何言无失。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频婆沙罗于现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恶果。是故先王亦复不定。以不定故杀亦不定。杀不定云何而言定入地狱。大王。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者贪狂。二者药狂。三者咒狂。四者本业缘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虽多作恶。我终不记是人犯戒。是人所作不至三恶。若还得心亦不言犯。王本贪国。此逆害父王贪狂心与作。云何得罪。大王。如人耽醉逆害其母。既醒悟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大王譬如幻师于四衢道头。幻作种种男女象马璎珞衣服。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有智之人知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譬如山谷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有怨诈来亲附。愚痴之人谓为实亲。智者了达乃知其虚诈。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执镜自见面像。愚痴之人谓为真面。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热时炎。愚痴之人谓之是水。智者了达知其非水。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乾闼婆城。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了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梦中受五欲乐。愚痴之人谓之为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大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饮则亦不醉。虽复知火不烧燃。王亦如是。虽复知杀。云何有罪。大王。有诸众生。于日出时作种种罪。于月出时复行劫盗。日月不出则不作罪。虽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实不得罪。杀亦如是(乃至)。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无而亦是有。杀亦如是。虽非有非无而亦是有。惭愧之人则为非有。无惭愧者则为非无。受果报者名之为有。空见之人则为非有。有见之人则为非无。有有见者亦名为有。何以故。有有见者得果报故。无有见者则无果报。常见之人则为非有。无常见者则为非无。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何以故。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故。是故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以是义故。虽非有非无而亦是有。大王。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乃至)。世尊。我见世间。从伊兰子生伊兰树。不见伊兰生栴檀树者。我今始见从伊兰子生栴檀树。伊兰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无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是名无根。世尊。我若不遇如来世尊。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见佛。以是见佛所得功德破坏众生烦恼恶心。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坏众生恶心。世尊。若我审能破坏众生诸恶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狱。无量劫中为诸众生受苦恼。不以为苦。尔时摩伽陀国无量人民。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无量人民发大心故。阿阇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后宫·辨女。悉皆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阿阇世王语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身而得常身。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诸佛弟子说是语已。即以种种宝幢(乃至)。复以偈颂而赞叹言。
  实语甚微妙 善巧于句义。
  甚深秘蜜藏 为众故显示。
  所有广博言 为众故略说。
  具足如是语 善能疗众生。
  若有诸众生 得闻是语者。
  若信及不信 定知是佛说。
  诸佛常软语 为众故说粗。
  粗语及软语 皆归第一义。
  是故我今者 归依于世尊。
  如来语一味 犹如大海水。
  是名第一谛 故无无义语。
  如来今所说 种种无量法。
  男女大小闻 同获第一义。
  无因亦无果 无生亦无灭。
  是名大涅槃 闻者破诸结。
  如来为一切 常作慈父母。
  当知诸众生 皆是如来子。
  世尊大慈悲 为众修苦行。
  如人着鬼魅 狂乱多所为。
  我今得见佛 所得三业善。
  愿以此功德 回向无上道。
  我今所供养 佛法及众僧。
  愿以此功德 三宝常在世。
  我今所当获 种种诸功德。
  愿以此破坏 众生四种魔。
  我遇恶知识 造作三世罪。
  今于佛前悔 愿后更莫造。
  愿诸众生等 悉发菩提心。
  系心常思念 十方一切佛。
  复愿诸众生 永破诸烦恼。
  了了见佛性 犹如妙德等。
  尔时世尊赞阿阇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则为庄严诸佛大众。大王。汝昔已于毗婆尸佛。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是已来至我出世。于其中间。未曾复堕于地狱受苦。大王。当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无量果报。大王。从今已往。常当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从是因缘当得消灭无量恶故。尔时阿阇世王及摩伽陀国举人民。从座而起。绕佛三匝。辞退还宫(已上抄出)。
  又言。善男子。罗阅祇王频婆沙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故。生恶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尔时恶人提婆达多。亦因过去业因缘故。复于我所生不善心欲害于我。即修五通。不久获得与善见太子共为亲原。为太子故现作种种神通之事。从非门出从门而入。从门而出非门而入。或时示现象马牛羊男子之身。善见太子见已。即生爱心喜心敬信之心。为是本故严说种种供养之具而供养之。又复白言。大师圣人。我今欲见曼陀罗华。时提婆达多即便法至三十三天。从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尽故都无与者。既不得华作是思惟。曼陀罗树无我我所。若自取当有何罪。即前欲取。便失神通。还见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惭愧不能复见。善见太子复作是念。我今当往至如来所求索大众。佛若听者。我当随意教诏敕便舍利弗等尔时提婆达多。便来我所作如是言。唯愿如来。以此大众付嘱于我。我当种种说法教化令其调伏。我言痴人。舍利弗等听闻大智。世所信伏。我犹不以大众付嘱。况汝痴人食唾者乎。时提婆达多复于我所倍生恶心。作如是言。瞿昙。汝今虽复调伏大众。势亦不久。当见磨灭。作是语已。大地即时六反震动。提婆达多寻时躄地。于其身边出大暴风。吹诸尘土而污坌之。提婆达多见恶相已。复作是言。若我此身现世必入阿鼻地狱。我恶当报如是大恶。时提婆达多寻起。往至善见太子所。善见见已即问圣人。何故颜容憔悴有忧色邪。提婆达多言。我常如是。汝不知乎。善见答言。领说其意。何因缘尔。提婆达多言。我今与汝极成亲爱。外人骂汝以为非理。我闻是事。岂得不忧。善见太子复作是言。国人云何骂辱于我。提婆达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复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提婆达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皆作是言。是儿生已。当杀其父。是故外人皆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护汝心故谓为善见。毗提夫人闻是语已。既生。汝身于高楼上弃之于地。壤汝一指。以是因缘人复号汝为婆罗怨枝。我闻是已。心生愁愦。而复不能向汝说之。提婆达多以如是等种种恶事教令杀父。若汝父死。我亦能杀瞿昙沙门。善见太子问一大臣。名曰雨行。大王何故为我立字作未生怨。大臣即为说其本末。如提婆达所说无异。善见闻已。即与大臣收其父王闭之城外。以四种兵而守卫之。毗提夫人闻是事已。即至王所。时守王人遮不听入。尔时夫人生瞋恚心。便呵骂之。时诸守人即告太子。大王夫人欲见父王。不审听不。善见闻已复生瞋嫌。即往母所。前牵母发拔刀欲斫。尔时耆婆白言。大王。有国已来。罪虽极重不及女人。况所生母。善见太子闻是语已。为耆婆故即便放舍。遮断大王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过七日已王命便终。善见太子见父丧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复以种种恶邪之法而为说之。大王。一切业行都无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复言。大王当知。如是业者罪业二重。一者杀父王。二者杀须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无能除灭者。善见王言。如来清净无有秽浊。我等罪人云何得见。善男子。我知是事告阿难。过三月已。吾当涅槃。故善见闻已即来我所。我为说法。重罪得薄。获无根信。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故作是言。如来定说毕竟涅槃。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假名菩萨闻我三月当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来无常不住。我等何为为是事故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尚不能坏如是死魔。况我等辈当能坏邪。善男子。是故我为如是菩萨而作是言。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定言。如来终不毕竟入于涅槃(已上抄出)。
  是以。今据大圣真说。难化三机·难治三病者。凭大悲弘誓归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怜悯斯疗。喻如醍醐妙药疗一切病。浊世庶类。秽恶群生。应求念金刚不坏真心。可执持本愿醍醐妙药也。应知。
  夫据诸大乘说难化机。今大经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或言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观经明五逆往生不说谤法。涅槃经说难治机与病。斯等真教云何思量邪。报道。
  论注曰。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以不。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迳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于五逆重罪邪。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邪。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称。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迳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涂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挍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邪。是名在心。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邪。是名在缘。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挍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问曰。几时名为一念。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辩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诽谤摄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章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迳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竟(已上)。又云。永绝讥嫌等无忧恼。人天善恶皆得往。到彼无殊齐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抄出)。
  言五逆者。若依淄州。五逆有二。一者三乘五逆。谓一者故思杀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罗汉。四者倒见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以背恩田违福田故。名之为逆。执此逆者。身坏命终必定堕无间地狱。一大劫中受无间苦。名无间业。又俱舍论中有五无间同类业。彼颂云。污母无学尼(杀母罪同类)。杀住定菩萨(杀父罪同类)。及有学无学(杀罗汉同类)。夺僧和合缘(破僧罪同类)。破坏率都婆(出佛身血)。二者大乘五逆。如萨遮尼乾子经说。一者破坏塔焚烧经藏。及以盗用三宝财物。二者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破留难隐蔽落藏。三者一切出家人若戒·无戒·破戒。打骂呵责。说过禁闭。还俗驱使。债调断命。四者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五者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已上)。彼经云。一起不善心。杀害独觉。是杀生。二淫罗汉尼。是云邪行也。三侵损所施三宝物。是不与取。四倒见破和合僧众。是虚诳语也(略出)。



显净土真实证文类四。
  愚秃释亲鸾集。

  谨显真实证者。则是利他圆满之妙位。无上涅槃之极果也。即是出于必至灭度之愿。亦名证大涅槃之愿也。然烦恼成就凡夫。生死罪浊群萠。获往相回向心行。即时入大乘正定聚之数。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必至灭度即是常乐。常乐即是毕竟寂灭。寂灭即是无上涅槃。无上涅槃即是无为法身。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必至灭度愿文。
  大经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菩提(已上)。
  愿成就文。经言。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又言。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颜貌端政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又言。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已上抄要)。
  净土论曰。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此云何不思议。正觉阿弥陀不可思议。彼安乐净土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议邪。住名不异不灭。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药涂种子。在水不兰。在火不燋。得因缘即生。何以故。不朽药力故。若人一生安乐净土。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火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迳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此云何不思议。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眷属无量。焉可思议。又言。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食陵反)一味。焉可思议。又论曰。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已上抄要)。
  安乐集云。然二佛神力应亦齐等。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归。须知此意也。是故昙鸾法师正意归西故。傍大经奉赞曰。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颜容端政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已上)。
  光明寺疏云。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蜜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恻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又云。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大悲熏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或现神通而说法。或现相好入无余。变现庄严随意出。群生见者罪皆除。又赞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迳。到处无余乐。唯闻生死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已上)。
  夫案真宗教行信证者。如来大悲回向之利益。故若因若果。无有一事非阿弥陀如来清净愿心之所回向成就。因净故果亦净也。应知。
  二言还相回向者。则是利他教化地益也。则是出于必至补处之愿。亦名一生补处之愿。亦可名还相回向之愿也。显注论。故不出愿文。可披论注。
  净土论曰。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已上)。
  论注曰。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又言。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已上七地以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证净心。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迳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邪。答曰。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得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砂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按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邪。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即日。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可其宜也。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座。是故先观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佛庄严心业。既知三业具足。应知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长劫。是故次观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也。观菩萨者。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察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絯之。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八地已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法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无后也。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观行体相竟。已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净入愿心者。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略说入一法句故。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者为略。何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絯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如种智即真实智慧也。以真实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无为而树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复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言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应知。然诸法心成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一。则义分不异同清净。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二俱洁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不。答曰。得名清净非实清净。譬如出家圣人以杀烦恼贼故名为比丘。凡夫出家者亦名比丘。又如灌顶王子初生之时具三十二相。即为七宝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事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彼诸人天亦复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得名清净。善巧摄化者。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濡心。柔濡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静相资而成就也。如实知广略诸法。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发皆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擿(听念反)欲擿(听历反)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擿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障菩提门者。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着自身。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名义摄对者。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之智。备应而无知。寂灭之慧亦无知而备省。然则智慧·方便相缘而动。相缘而静。动不失静。智慧之功也。静不废动。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者。谓应知智慧·方便是菩萨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萨法则不成就。何以故。若无智慧为众生时。则堕颠倒。若无方便观法性时。则证实际。是故应知。向说远离我心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诸法各有障碍相。如风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黑十恶障人天。四颠倒障声闻果。此中三种不远离障菩提心。应知者。若欲得无障。当远离此三种障碍也。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乐有三种。一者外乐。谓五识所生乐。二者内乐。谓初禅二禅三禅意识所生乐。三者法乐(五角反)乐(鲁各反)谓智慧所生乐。此智慧所生乐从爱佛功德起。是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三种心清净增进。略为妙乐胜真心。妙言其好。以此乐缘佛生故。胜言胜出三界中乐。真言不虚伪不颠倒。愿事成就者。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利行满足者。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尤举反)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此入出功德何者是。释言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第一门。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所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游戏有二义。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师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虽度无量众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已上抄出)。
  尔者大圣真言。诚知。证大涅槃藉愿力回向。还相利益显利他正意。是以。论主宣布广大无碍一心。普遍开化杂染堪忍群萌。宗师显示大悲往还回向。殷勤弘宣他利利他深义。仰可奉持。特可顶戴矣。
  显净土真实证文类四。



显净土真佛土文类五。
  愚秃释亲鸾集。

  谨按真佛土者。佛者则是不可思议光如来。土者亦是无量光明土也。然则酬报大悲誓愿故曰真报佛土。既而有愿。即光明寿命之愿是也。
  大经言。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又愿言。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愿成就文言。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乃至)。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濡。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耀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大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胜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抄出)。
  无量寿如来会言。阿难以是义故。无量寿佛复有异名。谓无量光·无边光·无著光·无碍光·光照王端严光·爱光·喜光·可观光·不可思议光·无等不可称量光·映蔽日光·映蔽月光·掩夺日月光。彼之光明清净广大。普令众生身心悦乐。复令一切余佛刹中天龙夜叉阿修罗等。皆得欢悦(已上)。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言。速疾超便可到安乐国之世界。至无量光明土供养于无数佛(已上)。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那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友谦译)言。佛言。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中。有佛顶中光明照七丈。有佛顶中光明照一里(乃至)。有佛顶中光明照二百万佛国。佛言。诸八方上下无央数佛顶中光明所炎照皆如是也。阿弥陀佛顶中光明所炎照千万佛国。所以诸佛光明所照有近远者何。本其前世宿命求道为菩萨。照所愿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后作佛时。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转不同等。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为不豫计。阿弥陀佛光明所照最大。诸佛光明皆所不能及也。佛称誉阿弥陀佛光明极善。阿弥陀佛光明极善。善中明好。其快无比。绝殊无极也。阿弥陀佛光明清洁。无瑕秽无缺减也。阿弥陀佛光明殊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诸佛光明中之极明也。光明中之极好也。光明中之极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光明中之最明无极也。炎照诸无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诸有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莫不见阿弥陀佛光明也。见者莫不慈心欢喜者。世间诸有淫泆瞋怒愚痴者。见阿弥陀佛光明莫不作善也。诸在泥梨?狩辟荔考掠勤苦之处。见阿弥陀佛光明。至皆休止不得复治。死后莫不得解脱忧苦。者也。阿弥陀佛光明·名。闻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央数诸佛国。诸天人民莫不闻知。闻知者莫不度脱也。佛言。不独我称誉阿弥陀佛光明也。八方上下无央数佛辟支佛菩萨阿罗汉所称誉皆如是。佛言。其有人民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朝暮常称誉其光好。至心不断绝。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已上)。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言。汝当生处。是阿弥陀佛清净报土。莲华化生。常见诸佛。证诸法忍。寿命无量百千劫数。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常祐护(已上)。
  涅槃经言。又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无。非作所作(乃至)。真解脱者不生不灭。是故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亦尔。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以是义故。名曰如来入大涅槃(乃至)。又解脱者名无上上(乃至)。无上上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乃至)。若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爱无疑。无爱无疑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乃至)。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涅槃·佛性·决定·如来。是一义名。云何说言有三归依。佛告迦叶。善男子。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则知佛性。决定·涅槃。善男子。有法名一义异。有法名义俱异。名一义异者。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槃·虚空皆亦是常。是名名一义异。名义俱异者。佛名为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涅槃名解脱。虚空名非善亦名无碍是为名义俱异。善男子。三归依者亦复如是(略出)。又言。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来。又光明者名为智慧(已上)。又言。善男子。一切有为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无为。无为者即是常(乃至)。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苏。从生苏出熟苏。从熟苏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善男子。如是义故。说言如来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抄出)又言。善男子。道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菩萨之相亦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涅槃亦尔。外道道名为无常。内道道者名之为常。声闻缘觉所有菩提。名为无常。菩萨诸佛所有菩提。名之为常。外解脱者名为无常。内解脱者名之为常。善男子。道与菩提及以涅槃。悉名为常。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无慧眼故不能得见。而诸众生为欲见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见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萨得道菩提涅槃。道之性相实不生灭。以是义故不可投持(乃至)。道者虽无色像可见。称量可知。而实有用(乃至)。如众生心。虽非是色。非长非短。非粗非细。非缚非解非见。法而亦是有(抄出)。又言。善男子。有大乐故名大涅槃。涅槃无乐。以四乐故名大涅槃。何等为四。一者断诸乐故。不断乐者则名为苦。若有苦者不名大乐。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涅槃之性无苦无乐。是故涅槃名为大乐。以是义故名大涅槃。复次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凡夫。二者诸佛。凡夫之乐无常败坏。是故无乐。诸佛常乐。无有变易。故名大乐。复次善男子。有三种受。一者苦受。二者乐受。三者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是亦为苦。涅槃虽同不苦不乐。然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二者大寂静故名为大乐。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何以故。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故名大涅槃。三者一切智故名为大乐。非一切智不名大乐。诸佛如来一切智故名为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四者身不坏故名为大乐。身若可坏则不名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已上)。又言。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得名为大般涅槃。以纯净故名大涅槃。云何纯净。净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二十五有名为不净。能永断故得名为净。净即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俗故说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实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尔。随世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槃。二者业清净故。一切凡夫业不清净故无涅槃。诸佛如来业清净故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三者身清净故。身若无常则名不净。如来身常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四者心清净故。心若有漏名曰不净。佛心无漏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抄出)。又言。善男子。诸佛如来烦恼不起。是名涅槃。所有智慧于法无碍。是为如来。如来非是凡夫声闻缘觉菩萨。是名佛性。如来身心智慧遍满无量无边阿僧祇土无所障碍。是名虚空。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名曰实相。以是义故。如来实不毕竟涅槃。是名菩萨(已上)。又言。迦叶菩萨言。世尊。佛性者常。犹如虚空。何故如来说言未来。如来。若言。阐提辈无善法者。一阐提辈于其同学同师父母亲族妻子岂当不生爱念心邪。如其生者。非是善乎。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发斯问。佛性者犹如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一切众生有三种身。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未来具足庄严清净之身而得见佛性。是故我言佛性未来。善男子。或为众生。或时说因为果。或时说果为因。是故经中。说命为食。见色名触。未来身净故说佛性。世尊。如佛所说义。如是者。何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众生佛性虽现在无。不可言无。如虚空。性虽无。现在不得言无。一切众生虽复无常。而是佛性常住无变。是故我于此经中。说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如其虚空有。内外者虚空。不名为一为常。亦不得言一切处有。虚空虽复非内非外。而诸众生悉皆有之。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如汝所言一阐提辈。若有身业·口业·意业·取业·求业·后业·解业如是等业。悉是邪业。何以故。不求因果故。善男子。如诃梨勒果根茎枝叶华实悉苦。一阐提业亦复如是(已上)。又言。善男子。如来具足知诸根力。是故善解分别众生上中下根。能知是人转下作中。能知是人转中作上。能知是人转上作中。能知是人转中作下。是故当知。众生根性无有决定。以无定故。或断善根。断已还生。若诸众生根性定者。终不先断断已复生。亦不应说一阐提辈堕于地狱寿命一劫。善男子。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定相。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具足知诸根力。定知善星当断善根。以何因缘听其出家。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吾弟难陀·从弟阿难·提婆达多·子罗睺罗。如是等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善男子。若我不听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足十力(乃至)。善男子。如来善知众生如是上中下根。是故称佛具知根力。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具足是知根力。是故能知一切众生上中下根利钝差别。随人随意随时故。名如来知诸根力(乃至)。或有说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阐提等皆有佛性(乃至)。如来世尊。为国土故。为时节故。为他语故。为人故。为众根故。于一法中作二种说。于一名法说无量名。于一义中说无量名。于无量义说无量名。云何一名说无量名。犹如涅槃。亦名涅槃。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归依。亦名窟宅。亦名解脱。亦名光明。亦名灯明。亦名彼岸。亦名无畏。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闇。亦名无碍。亦名无静。亦名无浊。亦名广大。亦名甘露。亦名吉祥。是名一名作无量名。云何一义说无量名。犹如帝释(乃至)。云何于无量义说无量名。如佛如来名。为如来义异名异。亦名阿罗呵。义异名异。亦名三藐三佛陀。义异名异。亦名船师。亦名导师。亦名正觉。亦名明行足。亦名大师子王。亦名沙门。亦名婆罗门。亦名寂静。亦名施主。亦名到彼岸。亦名大医王。亦名大象王。亦名大龙王。亦名施眼。亦名大力士。亦名大无畏。亦名宝聚。亦名商主。亦名得解脱。亦名大丈夫。亦名天人师。亦名大分陀利。亦名独无等侣。亦名大福田。亦名大智海。亦名无相。亦名具足八智。如是一切义异名异。善男子。是名无量义中说无量名。复有一义说无量名。所谓如阴。亦名为阴。亦名颠倒。亦名为谛。亦名为四念处。亦名四食。亦名四识住处。亦名为有。亦名为道。亦名为时。亦名为众生。亦名为世。亦名第一义。亦名三修。谓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烦恼。亦名解脱。亦名十二因缘。亦名声闻辟支佛。佛亦名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亦名过去现在未来。是名一义说无量名。善男子。如来世尊。为众生故。广中说略。略中说广。第一义谛说为世谛。说世谛法为第一义谛(略出)。又言。迦叶复言。世尊第一义谛亦名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乃至)。又言。善男子。我以经中说如来身。凡有二种。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言生身者。即是方便应化之身。如是身者。可得言是生老病死·长短黑白·是此是彼·是学无学。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佛身是有为法。法身即是常乐我净。永离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长非短·非此非彼·非学非无学。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不动无有变易。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佛身是无为法。又言。如我所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乃至)。善男子。如我所说。十住菩萨少见佛性。是名随他意说。何以故名少见。十住菩萨得首楞严等三昧三千法门。是故声闻自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见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说十住菩萨少分见佛性。善男子。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名随自意说。一切众生不断不灭。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随自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我说如是。汝说亦尔。是名随自他意说。善男子。如来或时为一法故说无量法(抄出)。又言。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乃至)。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如来心相。当云何观能得知邪。善男子。一切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心相。若欲观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缘。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若见如来所有身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所有口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如来所作神通。为为众生。为为利养。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时。为利养说。为众生说。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略出)。
  净土论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已上)。
  注论曰。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又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乃至)。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事同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义。又言。积习成性。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亦言性者是圣种性。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忍。尔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又言性者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人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正道大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大悲即是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又云。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力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又云。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诸经说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又云。示现自利利他者。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言略者。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夫须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纳大海。岂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又云。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乃至)。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府。毕竟不差。故曰成就(抄出)。
  赞阿弥陀佛偈曰(昙鸾和尚造)。南无阿弥陀佛(释名无量寿傍经。奉赞亦曰安养)。成佛已来历十劫。寿命方将无有量。法身光轮遍法界。照世盲冥故顶礼。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系除。是故稽首毕竟依。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三涂黑闇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光所至处得法喜。稽首顶礼大安慰。佛光能破无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一切诸佛三乘众。咸共叹誉故稽首。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闻光力故心不断。皆得往生故顶礼。其光除佛莫能恻。故佛又号难思光。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故稽首。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光明照曜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释迦佛叹尚不尽。故我稽首无等等(乃至)。本师龙树摩诃萨。诞形像始理颓纲。关闭邪扇开正辙。是阎浮提一切眼。伏承尊语欢喜地。归阿弥陀生安乐。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唯愿慈光护念我。令我不失菩提心。我赞佛惠功德音。愿闻十方诸有缘。欲得往生安乐者。普皆如意无障碍。所有功德若大小。回施一切共往生。南无不可思议光。一心归命稽首礼。十方三世无量慧。同乘一如号正觉。二智圆满道平等。摄化随缘故若干。我归阿弥陀净土。即是归命诸佛国。我以一心赞一佛。愿遍十方无碍人。如是十方无量佛。咸各至心头面礼(已上抄出)。
  光明寺和尚云。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知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辩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如大品经涅槃非化品中说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亦是化。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邪。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忻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又云。从我今乐生弥陀已下。正明夫人别选所求。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诸余经典劝处弥多。众圣齐心皆同指赞。有此因缘致使如来蜜遣夫人别选也。又云。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大悲薰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迳。到处无余乐。唯闻生死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又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又云。从佛逍遥归自然。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又云。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槃(已上抄出)。
  憬兴师云。无量光佛(非算数故)。无边光佛(无缘不照故)。无碍光佛(无有人法而能障故)。无对光佛(非诸菩萨之所及故)。光炎王佛(光明自在更无为上故)。清净光佛(从无贪善根而现故。亦除众生贪浊之心也。无贪浊之心故云清净)。欢喜光佛(从无瞋善根而生故。能除众生瞋恚盛心故)。智慧光佛(从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不断光佛(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难思光佛(非诸二乘所恻度故)。无称光佛(亦非余乘等所堪说故)。超日月光佛(日应恒照不周。娑婆一耀之光故)。皆是蒙光触身者。身心柔濡愿之所致也(已上抄要)。
  尔者。如来真说·宗师释义。明知。显安养净刹真报土。惑染众生于此不能见性。所覆烦恼故。经言我说十住菩萨少分见佛性。故知。到安乐佛国即必显佛性。由本愿力回向故。亦经言众生未来具足庄严清净之身而得见佛性。
  起信论曰。若知虽说无有能说可说。亦无能念可念名为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得入者真如三昧也。况乎无念之位在于妙觉。盖以了心初生之相也。而言知初相者。所谓无念非菩萨十地所知。而今之人尚未阶十信。即不依马鸣大士。从说入无说。从念入于无念(略抄)。
  夫按报者。由如来愿海酬报果成土。故曰报也。然就愿海有真有假。是以复就佛土有真有假。由选择本愿之正因成就真佛土。言真佛者。大经言无边光佛无碍光佛。又言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已上)。论曰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也。言真土者。大经言无量光明土。或言诸智土(已上)。论曰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也。言往生者。大经言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已上)。论曰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又云同一念佛无别道故(已上)。又云难思议往生是也。假之佛土者。在下应知。既以真假皆是酬报大悲愿海。故知报佛土也。良假佛土业因千差。土复应千差。是名方便化身化土。由不知真假。迷失如来广大恩德。因兹今显真佛真土。斯乃真宗之正意也。经家论家之正说·净土宗师之解义。仰可敬信。特可奉持也。可知。
  显净土真佛土文类五。



显净土方便化身土文类六。
  愚秃释亲鸾集。

  谨显化身土者。佛者如无量寿佛观经说。真身观佛是也。土者观经净土是也。复如菩萨处胎经等说。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然浊世群萠秽恶含识。乃出九十五种之邪道。虽入半满权实之法门。真者甚以难。实者甚以希。伪者甚以多。虚者甚以滋。是以释迦牟尼佛。显说福德藏诱引群生海。阿弥陀如来。本发誓愿普化诸有海。既而有悲愿。名修诸功德之愿。复名临终现前之愿。复名现前导生之愿。复名来迎引接之愿。亦可名至心发愿之愿也。是以。
  大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悲华经大施品言。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其余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佛世界所有众生。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诸善根欲生我界者。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已上)。
  此愿成就文者。即三辈文是也。观经定散九品之文是也。
  又大经言。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乃至)。阿难。若彼国人天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乃至)。又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覆盖其上。内外左右有诸浴池。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又言。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彼国土谓之胎生(乃至)。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乃至)。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乃至)。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胎宫(乃至)。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乃至)。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已上抄出)。
  如来会言。佛告弥勒。若有众生。随于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缘。于五百岁住宫殿中(乃至)。阿逸多。汝观殊胜智者。彼因广慧力故。受彼化生于导华中。结跏趺座。汝观下劣之辈(乃至)。不能修习诸功德。故无因奉事无量寿佛。是诸人等皆为昔缘疑悔所致(乃至)。佛告弥勒。如是如是。若有随于疑悔种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等众生处华胎中。犹如园菀宫殿之想(抄要)。
  大经言。诸少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又言。况余菩萨由少善根生彼国者。不可称计(已上)。
  光明寺释云。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已上)。
  憬兴师云。由疑佛智。虽生彼国而在边地。不被圣化事。若胎生宜之重舍(已上)。首楞严院要集引感禅师释云。问。菩萨处胎经第二说。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乃至)。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土。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云云)。以此经准难。可得生。答。群疑论引善导和尚前文而释此难。又自助成云。此经下文言。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是知。杂修之者为执心不牢之人。故生懈慢国也。若不杂修专行此业。此即执心牢固。定生极乐国(乃至)。又报净土生者极少。化净土中生者不少。故经别说实不相违也(已上略抄)。
  尔者。夫按楞严和尚解义。念佛证据门中。第十八愿者。显开别愿中之别愿。观经定散诸机者。劝励极重恶人唯称弥陀也。浊世道俗善自思量己能也。应知。
  问。大本三心与观经三心。一异云何。答。依释家之意按无量寿佛观经者。有显彰·隐蜜义。言显者。即显定散诸善。开三辈·三心。然二善·三福非报土真因。诸机三心自利各别。而非利他一心。如来异方便·忻慕净土善根。是此经之意。即是显义也。言彰者。彰如来弘愿。演畅利他通入一心。缘达多·阇世恶逆。彰释迦微笑素怀。因韦提别选正意。开阐弥陀大悲本愿。斯乃此经隐彰义也。是以经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言清净业处者。则是本愿成就报土也。言教我思惟者。即方便也。言教我正受者。即金刚真心也。言谛观彼国净业成者。应观知本愿成就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也。言广说众譬。则十三观是也。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则是彰为恶人往生机也。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则是定散诸善显为方便之教也。言以佛力故见彼国土。斯乃显他力之意也。言若佛灭后诸众生等。即是未来众生显为往生正机也。言若有合者名为粗想。是显定观难成也。言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即是显定观成就之益以获念佛三昧为观益。即以观门为方便之教也。言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又言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依此等文。就三辈有三种三心。复有二种往生。良知。此乃此经有显彰·隐蜜之义。二经三心将谈一异。应善思量也。大经·观经依显义异。依彰义一也。可知。尔者。
  光明寺和尚云。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此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又云。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言教之大小者。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又云。又言如是者。即此指法。定散两门也。是即定辞。机行必益。此明如来所说言无错谬。故名如是。又言如者。如众生意也。随心所乐佛即度之。机教相应复称为是。故言如是。又言如是者。欲明如来所说。说渐如渐。说顿如顿。说相如相。说空如空。说人法如人法。说天法如天法。说小如小。说大如大。说凡如凡。说圣如圣。说因如因。说果如果。说苦如苦。说乐如乐。说远如远。说近如近。说同如同。说别如别。说净如净。说秽如秽。说一切法千差万别。如来观知历历了然。随心起行各益不同。业果法然众无错失。又称为是。故言如是。又云。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为净业已来。正明劝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又云。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作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座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乃至)。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忻慕(乃至)。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乃至)。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座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心。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云。定散示观缘。又云。散善显行缘。又云。净土之要难逢(文抄出)。又云。如观经说。先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乃至)。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观经具说。应知(乃至)。又菩萨已勉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众生尽未来际。即是利他。然今时众生悉为烦恼系缚。未勉恶道生死等苦。随缘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到彼国已。更无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应知。又云。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忏悔有三品(乃至)。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汗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此等三品虽有差别。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忏。即能彻心髓。能如此忏者。不问久近。所有重障皆顿灭尽。若不如此。纵使日夜十二时急走。终是无益。差不作者。应知虽不能流泪流血等。但能真心彻到者。即与上同(已上)。又云。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又云。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或教福惠双除障。或教禅念座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又云。万劫修功实难续。一时烦恼百千间。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一食之时尚有间。如何万劫不贪瞋。贪瞋障受人天路。三恶四趣内安身(抄要)。又云。定散俱回入宝国。即是如来异方便。韦提即是女人相。贪瞋具足凡夫位(已上)。
  论注曰。有二种功德相。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故名不实功德(已上)。
  安乐集云。引大集经月藏分言。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又云。未满一万劫已来。恒未勉火宅。颠倒坠堕。故各用功至重。获报伪也(已上)。
  然今据大本。超发真实方便之愿。亦观经显彰方便真实之教。小本唯开真门无方便之善。是以三经真实。撰择本愿为宗也。复三经方便。即是修诸善根为要也。依此按方便之愿。有假有真。亦有行有信。愿者即是临终现前之愿也。行者即是修诸功德之善也。信者即是至心发愿欲生之心也。依此愿之行信。显开净土之要门方便权假。从此要门出正助杂三行。就此正助中。有专修有杂修。就机有二种。一者定机。二者散机也。又有二种三心。亦有二种往生。二种三心者。一者定三心。二者散三心。定散心者。即自利各别心也。二种往生者。一者即往生。二者便往生。便往生者。即是胎生边地双树林下往生也。即往生者。即是报土化生也。亦此经有真实。斯乃开金刚真心。欲显摄取不舍。然者。浊世能化释迦善逝。宣说至心信乐之愿心。报土真因。信乐为正故也。是以。大经言信乐。如来誓愿。疑盖无杂故言信也。观经说深心。对诸机浅信故言深也。小本言一心。二行无杂故言一也。复就一心有深有浅。深者利他真实之心是也。浅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依宗师意。云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常没凡愚。定心难修。息虑凝心故。散心难行。废恶修善故。是以。立相住心尚难成。故言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何况无相离念诚难获。故言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言门余者。门者即八万四千假门也。余者则本愿一乘海也。凡就一代教。于此界中入圣得果。名圣道门。云难行道。就此门中。有大小·渐顿·一乘·二乘·三乘·权实·显蜜·竖出·竖超。则是自力利他教化地方便权门之道路也。于安养净刹入圣证果。名净土门。云易行道。就此门中。有横出·横超·假真·渐顿·助正·杂行·杂修·专修也。正者五种正行也。助者除名号已外五种是也。杂行者。除正助已外悉名杂行。此乃横出·渐教·定散·三福·三辈·九品·自力假门也。横超者。忆念本愿离自力之心。是名横超他力也。斯即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乘中之一乘。斯乃真宗也。已显真实行之中毕。夫杂行·杂修。其言一而其意惟异。于杂之言摄入万行。对五正行有五种杂行。杂言人天菩萨等解行杂故曰杂。自本非往生因种。回心回向之善。故曰净土之杂行也。复就杂行。有专行有专心。复有杂行有杂心。专行者。专修一善故曰专行。专心者。专回向故曰专心。杂行杂心者。诸善兼行故曰杂行。定散心杂故曰杂心也亦就正助。有专修有杂修。就此杂修。有。专心有杂心。就专修有二种。一者唯称佛名。二者有五专。就此行业。有专心有杂心。五专者。一专礼。二专读。三专观。四专称。五专赞叹。是名五专修。专修其言一而其意惟异。即是定专修。复散专修也。专心者。专五正行而无二心故曰专心。即是定专心。复是散专心也。杂修者。助正兼行故曰杂修。杂心者。定散心杂故曰杂心也。应知。凡于净土一切诸行。绰和尚云万行。导和尚称杂行。感禅师云诸行。信和尚依感师。空圣人依导和尚也。据经家披师释。杂行之中杂行杂心·杂行专心·专行杂心。亦正行之中专修专心·专修杂心·杂修杂心。此皆边地胎宫懈慢界业因。故虽生极乐。不见三宝。佛心光明不照摄余杂业行者也。假令之誓愿。良有由哉。假门之教·忻慕之释。是弥明也。二经之三心。依显之义异也。依彰之义一也。三心一异之义答竟。
  又问。大本·观经三心与小本一心。一异云何。答。今就方便真门誓愿。有行有信。亦有真实有方便。愿者即植诸德本之愿是也。行者此有二种。一者善本。二者德本也。信者即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二十愿也)。就机有定有散。往生者此难思往生是也。佛者即化身。土者即疑城胎宫是也。准知观经。此经亦应有显彰隐蜜之义。言显者。经家嫌贬一切诸行少善。开示善本德本真门。励自利一心。劝难思往生。是以经说多善根多功德多福德因缘。释云九品俱回得不退。或云无过念佛往西方三念五念佛来迎。此是此经示显义也。此乃真门中之方便也。言彰者。彰真实难信之法。斯乃光阐不可思议愿海。欲令归无碍大信心海。良劝既恒沙劝。信亦恒沙信。故言甚难也。释云。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斯是开隐彰义也。经言执持。亦言一心。执言彰心坚牢而不移转也。持言名不散不失也。一之言者名无二之言也。心之言者名真实也。斯经大乘修多罗中之无问自说经也。尔者。如来所以兴出于世。恒沙诸佛证护正意。唯在斯也。是以。四依弘经大士·三朝净土宗师。开真宗念佛导浊世邪伪。三经大纲虽有显彰隐蜜之义。彰信心为能入。故经始称如是。如是之义则善信相也。今按三经。皆以金刚真心为最要。真心即是大信心。大信心希有最胜真妙清净。何以故。大信心海甚以叵入。从佛力发起故。真实乐邦甚以易往。藉愿力即生故。今将谈一心一异义。当此意也。三经一心之义答竟。
  夫浊世道俗。应速入圆修至德真门愿难思往生。就真门之方便。有善本有德本。复有定专心。复有散专心。复有定散杂心。杂心者。大小凡圣一切善恶。各以助正间杂心称念名号。良教者顿而根者渐机。行者专而心者间杂。故曰杂心也。定散之专心者。以信罪福心愿求本愿力。是名自力之专心也。善本者如来嘉名。此嘉名者。万善圆备。一切善法之本。故曰善本也。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然则释迦牟尼佛。开演功德藏劝化十方浊世。阿弥陀如来。本发果遂之誓悲引诸有群生海。既而有悲愿。名植诸德本之愿。复名系念定生之愿。复名不果遂者之愿。亦可名至心回向之愿也。是以。
  大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又言。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又言。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若我成佛。无量国中所有众生。闻说我名。以己善根回向极乐。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已上)。
  平等觉经言。非有是功德人。不得闻是经名。唯有清净戒者。乃还闻斯正法。恶·憍慢·蔽·懈怠。难以信于此法。宿世时见佛者。乐听闻世尊教。人之命希可得。佛在世甚难值。有信慧不可致。若闻见精进求(已上)。
  观经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已上)。
  阿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挍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广显念佛三昧竟。又云。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乃至)。诸佛言行不相违失。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后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说(乃至)。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抄要)。又云。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又云。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又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又云。劫欲尽时五浊盛。众生邪见甚难信。专专指授归西路。为他破坏还如故。旷劫已来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又云。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又云。一切如来设方便。亦同今日释迦尊。随机说法皆蒙益。各得悟解入真门(乃至)。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欲觅安身常住处。先求要行入真门。又云。尔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修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已上)。
  元照律师弥陀经义疏云。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座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昔作此解人尚迟疑。近得襄阳石碑经本文理冥符。始怀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专称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已上)。
  孤山疏云。执持名号者。执谓执受。持谓住持。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住持不忘(已上)。
  大本言。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已上)。
  涅槃经言。如经中说。一切梵行因善知识。一切梵行因虽无量。说善知识则已摄尽。如我所说。一切恶行邪见。一切恶行因虽无量。若说邪见则已摄尽。或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信心为因。是菩提因虽复无量。若说信心则已摄尽。又言。善男子。信有二种。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虽复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为信不具足。信复有二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无因果三宝性异信诸邪语富阑那等。是名信邪。是人虽信佛法僧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为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乃至)。善男子。有四善事获得恶果。何等为四。一者为胜他故读诵经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乐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见明故。明者即是闻戒·施·定。何以故还出没。增长邪见生憍慢故。是故我于经中说偈。若有众生乐诸有。为有造作善恶业。是人迷失涅槃道。是名暂出还复没。行于黑闇生死海虽得解脱。杂烦恼。是人还受恶果报。是名暂出还复没。如来则有二种涅槃。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涅槃无常。乐我净无为涅槃。有常人深信是二种戒俱有因果。是故名为戒。戒不具足。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乐多闻亦不具足。云何名为闻不具足。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唯信六部未信六部。是故名为闻不具足。虽复受持是六部经。不能读诵为他解说。无所利益。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又复受是六部经已。为论议故。为胜他故。为利养故。为诸有故。持读诵说。是故名为闻不具足(略抄)。又言。善男子。第一真实善知识者。所谓菩萨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种善调御故。何等为三。一者毕竟软语。二者毕竟呵责。三者软语呵责。以是义故。菩萨诸佛即是真实善知识也。复次善男子。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善知识。何以故。知病知药。应病授药故。譬如良医善八种术。先观病相。相有三种。何等为三。谓风·热·水。风病之人授之苏油。热病之人授之石蜜。水病之人授之姜汤。以知病根授药得差。故名良医。佛及菩萨亦复如是。知诸凡夫病有三种。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贪欲病者教观骨相。瞋恚病者观慈悲相。愚痴病者观十二缘相。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譬如船师善度人故名大船师。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诸众生生死大海。以是义故名善知识(抄出)。
  华严经言。汝念善知识。生我如父母。养我如乳母。增长菩提分。如医疗众疾。如天洒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转净轮。又言。如来大慈悲。出现于世间。普为诸众生。转无上法轮。如来无数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世间。能报大师恩(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唯恨众生疑不疑。净土对面不相忤。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或道从今至佛果。长劫赞佛报慈恩。不蒙弥陀弘誓力。何时何劫出娑婆。何期今日至宝国。实是娑婆本师力。若非本师知识劝。弥陀净土云何入。得生净土报慈恩。又云。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希有法。此复最为难。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弘普化。真成报佛恩。又云。归去来。他乡不可停。从佛归本家。还本国。一切行愿自然成。悲喜交流。深自度。不因释迦佛开悟。弥陀名愿何时闻。荷佛慈恩实难报。又云。十方六道同此轮回无际。循循沈爱波而沈苦海。佛道人身难得今已得。净土难闻今已闻。信心难发今已发(已上)。
  真知。专修而杂心者。不获大庆喜心。故宗师云无念报彼佛恩。虽作业行心生轻慢。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悲哉垢障凡愚。自从无际已来。助正间杂。定散心杂故。出离无其期。自度流转轮回。超过微尘劫。叵归佛愿力。叵入大信海。良可伤嗟。深可悲叹。凡大小圣人·一切善人。以本愿嘉号为己善根故。不能生信。不了佛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无入报土也。是以愚秃释鸾仰论主解义。依宗师劝化。久出万行诸善之假门。永离双树林下之往生。回入善本德本真门。偏发难思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门。转入选择愿海。速离难思往生心。欲遂难思议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爰久入愿海深知佛恩。为报谢至德摭真宗简要。恒常称念不可思议德海。弥喜爱斯。特顶戴斯也。信知。圣道诸教为在世正法。而全非像末法灭之时机。已失时乖机也。净土真宗者。在世正法·像末法灭·浊恶群萌。齐悲引也。是以据经家披师释辩说人差别者。凡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天仙说。四者鬼神说。五者变化说。尔者。四种所说不足信用。斯三经者则大圣自说也。
  大论释四依云。欲入涅槃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依法者。法有十二部。应随此法。不应随人。依义者。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已得义。义非语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教我。看视指而不视月。人语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视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以此故不应依语。依智者。智能筹量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依了义经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诸经书中。佛法第一。一切众中。比丘僧第一。无佛世众生。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已上)。
  尔者。末代道俗善可知四依修法也。
  然据正真教意披古德传说。显开圣道净土真假教诫邪伪异执外教。勘决如来涅槃之时代开示正像末法旨际。是以。
  玄忠寺绰和尚云。然修道之身相续不绝。迳一万劫始证不退位。当今凡夫现名信想轻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据菩萨璎珞经具辩入道行位。法尔故名难行道。又云。有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又云。辩经住灭者。谓释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众生减尽诸经悉灭。如来悲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止住百年。又云。大集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已上)。
  尔者。秽恶浊世群生。不知末代旨际。毁僧尼威仪。今时道俗思量己分。按三时教者。勘如来般涅槃时代。当周第五主穆王五十一年壬申。从其壬申至我元仁元年甲申。二千一百八十三岁也。又依贤劫经·仁王经·涅槃等说。已以入末法六百八十三岁也。披阅末法灯明记(最澄制作)曰。
  夫范卫一如以流化者法王。光宅四海以乘风者仁王。然则仁王·法王互显而开物。真谛·俗谛递因而弘教。所以玄籍盈宇内。嘉犹溢天下。爰愚僧等率容天网。俯仰严科。未遑宁处。然法有三时。人亦三品。化制之旨依时兴赞。毁赞之文遂人取舍。夫三石之运减衰不同。后五之机慧悟又异。岂据一途济。就一理整乎。故详正像末之旨际。试彰破持僧之事。于中有三。初决正像末。次定破持僧事。后举教比例。初决正像末。出诸说不同。且述一说。大乘基引贤劫经言。佛涅槃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后。释迦法灭尽。不言末法。准余所说。尼不顺八敬而懈怠故。法不更增。故不依彼。又涅槃经。于末法中有十二万大菩萨众。持法不灭。此据上位故亦不同。问。若尔者。千五百年之内行事云何。答。依大术经。佛涅槃后初五百年。大迦叶等七贤圣僧。次第持正法不灭。五百年后。正法灭尽。至六百年后。九十五种外道竞起。马鸣出世伏诸外道。七百年中。龙树出世摧邪见幢。于八百年。比丘纵逸。仅一二有得道果。至九百年。奴为比丘婢为尼。一千年中。开不净观。瞋恚不欲。千一百年。僧尼嫁娶。毁谤僧毗尼。千二百年。诸僧尼等俱有子息。千三百年。袈裟变白。千四百年。四部弟子皆如猎师。卖三宝物。爰曰。千五百年。?睒弥国有二僧。互起是非遂杀害。仍教法藏于龙宫也。涅槃十八及仁王等复有此文。准此等经文。千五百年后无有戒定慧也。故大集经五十一言。我灭度后初五百年。诸比丘等于我正法解脱坚固(初得圣果名为解脱)。次五百年。禅定坚固。次五百年。多闻坚固。次五百年。造寺坚固。后五百年。斗诤坚固。白法隐没(云云)。此意。初三分五百年。如次戒·定·慧三法坚固得住。即上所引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二时是也。造寺已后并是末法。故基般若会释云。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后之。正法灭尽。故知。已后是属末法。问。若尔者。今世正当何时。答。灭后年代虽有多说。且举两说。一法上师等依周异说言。佛当第五主穆王满五十一年壬申入灭。若依此说。从其壬申至我延历二十年辛巳。一千七百五十岁。二费长房等依鲁春秋。佛当周第二十主匡王班四年壬子入灭。若依此说。从其壬子至我延历二十年辛巳。一千四百十岁。故如今时是像法最末时也。彼时行事既同末法。然则于末法中。但有言教而无行证。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既无戒法。由破何戒而有破戒。破戒尚无。何况持戒。故大集云。佛涅槃后无戒满州(云云)。问。诸经律中广制破戒不听入众。破戒尚尔。何况无戒。而今重论末法无戒。岂无疮自以伤哉。答。此理不然。正像末法所有行事。广载诸经。内外道俗。谁不披讽。岂贪求自身邪活。隐蔽持国之正法乎。但今所论末法。唯有名字比丘。此名字为世真宝无福田。设末法中有持戒者。既是怪异。如市有虎。此谁可信。问。正像末事已见众经。末法名字为世真宝出圣典。答。大集第九云。譬如真金为无价宝。若无真金者。银为无价宝。若无银者。鍮石伪宝为无价。若无伪宝。赤白铜铁白锡铅为无价。如是一切世间宝。佛法无价。若无佛宝者。缘觉无上。若无缘觉。罗汉无上。若无罗汉。余贤圣众以无上。若无余贤圣众。得定凡夫以为无上。若无得定凡夫。净持戒以为无上。若无净持戒。漏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漏戒。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为第一应受世供。为物初福田。何以故。破能身众生。所怖畏故。有护持养育安置是人不久得忍地(已上经文)。此文中有八重无价。所谓如来像·缘觉·声闻·及前三果·得定凡夫·持戒·破戒·无戒名字。如其次名为正像末之时无价宝也。初四正法时。次三像法时。后一末法时。由此明知。破戒无戒咸是真宝。问。伏观前文。破戒名字莫不真宝。何故涅槃·大集经。国王大臣供破戒僧。国起三灾遂生地狱。破戒尚尔。何况无戒。而尔如来于一破戒。或毁或赞。岂一圣之说有两判之失。答。此理不然。涅槃等经且制正法之破戒。非像末代之比丘。其名虽同。而时有异。随时制许。是大圣旨破。于世尊佛两判失。问。若尔以何知。涅槃等经但制止正法所有破戒非像末僧。答。如所引大集所说八重真宝。是其证也。皆为当时无价。故但正法时破戒比丘秽清净众。故佛固禁制不入众。所以然者。涅槃第三云。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乃至)。有破戒毁正法者。王及大臣四部众应当苦治。如是王臣等得无量功德(乃至)。是我弟子。真声闻也。得福无量(乃至)。如是制文法。往往众多。皆是正法所明之制文。非像末教。所以然者。像季末法不行正法。无法可毁。何名毁法。无戒可破。谁名破戒。又其时大王无行而可护。由何出三灾及于失戒慧。又像末无证果人。如何明被听护二圣。故知上所说皆约正法世有持戒时。有破戒故。次像法千年中。初五百年。持戒渐减。破戒渐增虽有戒行而无证果。故涅槃七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有四种魔。若魔所说及佛所说。我当云何而得分别。有诸众生随逐魔行。复有随顺佛说者。如是等辈复云何知。佛告迦叶。我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起。当频坏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优婆夷像亦复如是(乃至)。听诸比丘受畜奴仆使牛羊象马乃至铜铁釜锡大小铜盘所须之物。耕田种败卖市易储谷米。如是众事。佛大悲故。怜愍众生皆听畜。如是经律。悉是魔说(云云)。既云七百岁后波旬渐起。故知彼时比丘渐贪畜八不净物作此妄说。即是魔流也。此等经中。明指年代具说行事。不可更疑。其举一文。余皆准知。次像法后半。持戒减少。破戒巨多。故涅槃六云(乃至)。又十轮言。若依我法出家造作恶行。此非沙门自称沙门。亦非梵行自称梵行。如是比丘。能开示一切天龙夜叉一切善法功德伏藏。为众生善知识。虽不少欲知足。剃除须发被着法服。以是因缘故。能为众生增长善根。于诸天人开示善道。乃至破戒比丘虽是死人。而戒余才如牛黄。此虽死而人故取之。亦如麝香后有用(云云)。既云迦罗林中有一镇头迦树。此喻像运已衰。破戒浊世仅有一二持戒比丘。又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犹如麝香死而有用。为众生善知识。明知。此时渐许破戒为世福田。同前大集。次像季后。全是无戒。佛知时运。为济末俗赞名字僧为世福田。又大集五十二云。若后末世于我法中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若有檀越舍于供养得无量福。又贤愚经言。若檀越将来末世法乘欲尽。正使蓄妻侠子四人以上名字僧众。应当礼敬如舍利弗大目连等。又云。若打骂破戒无知身着袈裟罪。同出万亿佛身血。若有众生为我法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涅槃为印之所印也(乃至)。大悲经云。佛告阿难。于将来世法欲灭尽时。当有比丘比丘尼。于我法中得出家。己手牵儿臂而共游行。彼酒家至酒家。于我法中作非梵行。彼等虽为酒因缘。于此贤劫中当有千佛兴出。我为弟子。次后弥勒当补我所。乃至最后卢至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尚有被着袈裟者。于贤劫弥勒为首。乃至卢至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次第得入涅槃。无有遗余。何以故。如来一切沙门中。乃至一称佛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德终不虚设。我以佛智恻知法界故云云(乃至)此等诸经皆指年代。将来末世名字比丘为世尊师。若以正法时制文而制末法世名字僧者。教·机相乖。人·法不合。由此律云。制非制者则断三明。所记说是有罪。此上引经配当已讫。后举教比例者。末法法尔正法毁坏。三业无记。四仪有乖。且如像法决疑经云(乃至)。又遗教经云(乃至)。又法行经云(乃至)。鹿子母经云(乃至)。又仁王经云(乃至)(已上略抄)。
  夫据诸修多罗勘决真伪。教诫外教邪伪异执者。
  涅槃经言。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略出)。
  般舟三昧经言。优婆夷闻是三昧欲学者(乃至)。自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已上)。又言。优婆夷欲学三昧(乃至)。不得拜天祠祀神(略出)。
  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卷第八魔王波旬星宿品第八之二言。尔时佉卢虱吒告天众言。是诸月等各有主傥。汝可救济四种众生。何者为四。救地上人诸龙夜叉乃至蝎等。如斯之类。皆悉救之。我以安乐诸众生故。布置星宿。各有分部乃至摸呼罗时等。亦皆具说。随其国土方面之处。所作事业随顺增长。佉卢虱吒于大众前合掌说言。如是安置日月年时大小星宿。何者名为有六时也。正月二月名暄暖时。三月四月名种作时。五月六月求降雨时。七月八月物欲熟时。九月十月寒凉之时。十有一月合十二月大雪之时。是十二月分为六时。又大星宿其数有八。所谓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日·月·荷罗睺星。又小星宿有二十八。所谓从昴至胃诸宿是也。我作如是次第安置。说其法已。汝等皆须亦见亦闻。一切大众于意云何。我所置法。其事是不二十八宿及八大星所行诸业汝喜乐不为是为非。宜各宣说。尔时一切天人仙人阿修罗龙及紧那罗等。皆悉合掌咸作是言。如今大仙。于天人间最为尊重。乃至诸龙及阿修罗无能胜者。智慧慈悲最为第一。于无量劫不忘。怜愍一切众生。故获福报。誓愿满已。功德如海。能知过去现在当来一切诸事天人之间。无有如是智慧之者。如是法用。日夜·刹那及迦罗时·大小星宿·月半·月满·年满法用。更无众生能作是法。皆悉随喜安乐。我等善哉大德。安稳众生。是时佉卢虱吒仙人复作是言。此十二月一年始终。如此方便。大小星等刹那时法。皆已说竟。又复安置四天大王于须弥山四方面所。各置一王。是诸方所各领众生。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是其界内多有夜叉。南方天王名毗留荼俱。是其界内多有鸠槃荼。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是其界内多有诸龙。东方天王名题头隶吒。是其界内多乾闼婆。四方四维皆悉拥护一切洲渚及诸城邑。亦置鬼神而守护之。尔时佉卢虱吒仙人为于诸天·龙·夜叉·阿修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皆称善哉欢喜无量。是时天龙夜叉阿修罗等。日夜供养佉卢虱吒。次复于后过无量世更有仙人。名伽力伽。出现于世。复更别说置诸星宿小大月法时节要略。尔时诸龙在佉罗坻山圣人住处。尊重恭敬光味仙人。尽其龙力而供养之(已上抄出)。
  日藏经卷第九念佛三昧品第十言。尔时波旬说是偈已。彼众之中有一魔女。名为离暗。此魔女者。曾于过去植众德本。作是说言。沙门瞿昙名称福德。若有众生得闻佛名一心归依。一切诸魔于彼众生不能加恶。何况见佛亲闻法人。种种方便慧解深广(乃至)。设千万亿一切魔军。终不能得须臾为害。如来今者开涅槃道。女欲往彼归依于佛。即为其父而说偈言(乃至)。修学三世诸佛法。度脱一切苦众生。善于诸法得自在。当来愿我还如佛。尔时离暗说是偈已。父王宫中五百魔女姊妹眷属。一切皆发菩提之心。是时魔王见其宫中五百诸女皆归于佛发菩提心。益大瞋忿怖畏忧愁(乃至)。是时五百诸魔女等。更为波旬而说偈言。若有众生归佛者。彼人不畏千亿魔。何况欲度生死流。到于无为涅槃岸。若有能以一香华持散三宝佛法僧。发于坚固勇猛心。一切众魔不能坏(乃至)。我等过去无量恶一切亦灭无有余。至诚专心归佛已。决得阿耨菩提果。尔时魔王闻是偈已。倍大瞋恚怖畏。煎心憔悴忧愁。独坐宫内。是时光味菩萨摩诃萨闻佛说法。一切众生尽离攀缘得四梵行(乃至)。应净洗浴着鲜洁衣。菜食长斋勿啖辛臭于寂静处庄严道场。正念结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无使乱心。更莫他缘念其余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余业。至心念佛。乃至见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乃至无量念者见佛色身无量无边(略抄)。
  日藏经卷第十护塔品第十三言。时魔波旬与其眷属八十亿众。前后围绕往至佛所。至已接足顶礼世尊。说如是偈(乃至)。三世诸佛大慈悲。受我礼忏一切殃。法僧二宝亦复然。至心归依无有异。愿我今日所供养恭敬尊重世导师。诸恶永尽不复生。尽寿归依如来法。时魔波旬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如来于我及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欢喜慈悲含忍。佛言。如是。时魔波旬生大欢喜发清净心。重于佛前接足顶礼。右绕三匝恭敬合掌。却住一面。瞻仰世尊心无厌足(已上抄出)。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卷第五诸恶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上言。诸仁者于彼远离邪见因缘。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者心性柔善伴侣贤良。二者信有业报乃至夺命不起诸恶。三者归敬三宝不信天神。四者得于正见不择岁次日月吉凶。五者常生人天离诸恶道。六者得贤善心明人赞誉。七者弃于世俗常求圣道。八者离断常见信因缘法。九者常与正信正行正发心人共相会遇。十者得生善道。以是远离邪见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速满六波罗蜜。于善净佛土而成正觉。得菩提已。于彼佛土功德智慧一切善根庄严众生。来生其国。不信天神。离恶道畏。于彼命终还生善道(略抄)。
  月藏经卷第六诸恶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下言。佛出世甚难。法僧亦复难。众生净信难。离诸难亦难。哀愍众生难。知足第一难。得闻正法难。能修第一难。得知难平等。于世常受乐。此十平等处。智者常速知(乃至)。尔时世尊于彼诸恶鬼神众中说法。时于彼诸恶鬼神众中。彼恶鬼神昔于佛法作决定信。彼于后时近恶知识。心见他过。以是因缘生恶鬼神(略出)。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六月藏分中诸天王护持品第九言。尔时世尊示世间故。问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此四天下是谁能作护持养育。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兜率陀天王共无量百千兜率陀天子。护持养育北郁单越。他化自在天王共无量百千他化自在天子。护持养育东弗婆提。化乐天王共无量百千化乐天子。护持养育南阎浮提。须夜摩天王共无量百千须夜摩天子。护持养育西瞿陀尼。大德婆伽婆。毗沙门天王共无量百千诸夜叉众。护持养育北郁单越。提头赖吒天王共无量百千乾闼婆众。护持养育东弗婆提。毗楼勒天王共无量百千鸠槃荼众。护持养育南阎浮提。毗楼博叉天王共无量百千龙众。护持养育西瞿陀尼。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北郁单越。彼天仙七宿者。虚·危·室·壁·奎·娄·胃。三曜者。镇星·岁星·荧惑星。三天童女者。鸠槃·弥那·迷沙。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虚·危·室三宿是镇星土境。鸠槃是辰。壁·奎二宿是岁星土境。弥那是辰。娄·胃二宿是荧惑土境。迷沙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北郁单越。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东弗婆提。彼天仙七宿者。昴·毕·觜·参·井·鬼·柳。三曜者。太白星·岁星·月。三天童女者。毗利沙·弥偷那·羯迦吒迦。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昴·毕二宿是太白土境。毗利沙是辰。觜·参·井三宿是岁星土境。弥偷那是辰。鬼·柳二宿是月土境。羯迦吒迦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东弗婆提。大德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南阎浮提。彼天仙七宿者。星·张·翼·轸·角·亢·氐。三曜者。日·辰星·太白星。三天童女者。?诃·迦若·兜罗。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星·张·翼是日土境。?诃是辰。轸·角二宿是辰星土境。迦若是辰。亢·氐二宿是太白土境。兜罗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南阎浮提。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西瞿陀尼。彼天仙七宿者。房·心·尾·箕·斗·牛·女。三曜者。荧惑星·岁星·镇星。三天童女者。毗离支迦·檀㝹婆·摩伽罗。大德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房·心二宿是荧惑土境。毗利支迦是辰。尾·箕·斗三宿是岁星土境。檀㝹婆是辰。牛·女二宿是镇星土境。摩迦罗是辰。大德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护持养育西瞿陀尼。大德婆伽婆。此四天下。南阎浮提最为殊胜。何以故。阎浮提人勇健聪慧。梵行相应佛。婆伽婆于中出世。是故四大天王于此倍增护持养育此阎浮提。有十六大国。谓鸯伽摩伽陀国·傍伽摩伽陀国·阿槃多国·支提国。此四大国。毗沙门天王与夜叉众围绕护持养育。迦尸国·都萨罗国·婆蹉国·摩罗国。此四大国。提头赖吒天王与乾闼婆众围绕护持养育。鸠罗婆国·毗时国·槃遮罗国·疏那国。此四大国。毗楼勒叉天王与鸠槃荼众围绕护持养育。阿湿婆国·苏摩国·苏罗吒国·甘满阇国。此四大国。毗楼博叉天王与诸龙众围绕护持养育。大德婆伽婆。过去天仙护持养育此四天下。故亦皆如是分布安置。于后随其国土城邑村落塔寺园林树下冢间山谷旷野河泉陂泊乃至海中宝洲天祠。于彼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诸龙·夜叉·罗刹·饿鬼·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等。生于彼中。还住彼处。无所系属。不受他教。是故愿佛于此阎浮提一切国土。彼诸鬼神分布安置。为护持故。为护一切诸众生故。我等于此说欲随喜。佛言。如是大梵。如汝所说。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示现世间故。导师问梵王。于此四天下。谁护持养育。如是天师梵。诸天王为首。兜率他化天。化乐须夜摩。能护持养育如此四天下。四王及眷属。亦复能护持。二十八宿等。及以十二辰。十二天童女。护持四天下。随其所生处。龙鬼罗刹等。不受他教者。还于彼作护。天神等差别。愿佛令分布。怜愍众生故。炽然正法灯。尔时佛告月藏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土。此贤劫初。人寿四万岁时。鸠留孙佛出兴于世。彼佛为无量阿僧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回生死轮转正法轮。追回恶道安置善道及解脱果。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嘱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乐天王·兜率陀天王·须夜摩天王等。护持故。养育故。怜他众生故。令三宝种不断绝故。炽然故。地精气·众生精气·正法精气久住增长故。令诸众生休息三恶道故。趣向三善道故。以四天下付嘱大梵及诸天王。如是渐次劫尽。诸天人尽。一切善业白法尽灭。增长大恶诸烦恼溺。人寿三万岁时。?那含牟尼佛出兴于世。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嘱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乃至四大天王及诸眷属。护持养育故。乃至令一切众生休息三恶道趣向三善道故。以此四天下付嘱大梵及诸天王。如是次第劫尽。诸天人尽。白法亦尽。增长大恶诸烦恼溺。人寿二万岁时。迦叶如来出兴于世。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嘱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乐天王·兜率陀天王·须夜摩天王·憍尸迦·帝释·四天王等及诸眷属。护持养育故。乃至令一切众生休息三恶道趣向三善道故。彼迦叶佛以此四天下付嘱大梵四天王等。及付诸天仙众·七曜·十二天童女·二十八宿等。护持故。养育故。了知清净土。如是次第至今劫浊·烦恼浊·众生浊·大恶烦恼浊·斗诤恶世时。人寿百岁。一切白法尽。一切诸恶闇翳。世间譬如海水一味大咸。大烦恼味遍满于世。集会恶党。手执髑髅。血涂其掌。共相杀害。如是恶众生中。我今出世苦提树下。初成正觉。受提谓波利诸商人食。为彼等故。以此阎浮提分布天龙·乾闼婆·鸠槃荼·夜叉等。护持养育故。以是大集十方所有佛土。一切无余菩萨摩诃萨等。悉来集此。乃至于此娑婆佛土。其处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大海·百亿铁围山大铁围山·百亿须弥山·百亿四阿修罗城·百亿四大天王·百亿三十三天·乃至百亿非想非非想处。如是略数。娑婆佛土。我于是处而作佛事。乃至于娑婆佛土所有诸梵天王及诸眷属·魔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乐天王·兜率陀天王·须夜摩天王·帝释天王·四大天王·阿修罗王·龙王·夜叉王·罗刹王·乾闼婆王·紧那罗王·迦楼罗王·摩睺罗伽王·鸠槃荼王·饿鬼王·毗舍遮王·富单那王·迦吒富单那王等。悉将眷属于此大集。为闻法故。乃至于此娑婆佛土所有诸菩萨摩诃萨等及诸声闻。一切无余悉来集此。为闻法故。我今为此所集大众显示甚深佛法。复为护世间故。以此阎浮提所集鬼神。分布安置护持养育。尔时世尊复问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过去诸佛以此四大天下曾付嘱谁令作护持养育。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过去诸佛以此四天下曾付嘱我及憍尸迦。令作护持。而我有失不。彰己名及帝释名。但称诸余天王及宿曜辰。护持养育。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憍尸迦帝释。顶礼佛足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大德修伽陀。我今谢过。我如小儿愚痴无智。于如来前不自称名。大德婆伽婆。唯愿容恕。大德修伽陀。唯愿容恕。诸来大众亦愿容恕。我于境界言说教令。得自在处护持养育。乃至令诸众生趣善道故。我等曾于鸠留孙佛。已受教敕。乃至令三宝种已作炽然。?那含牟尼佛·叶达佛所。我受教敕亦如是。于三宝种已勤炽然。地精气·众生精气·正法味醍醐精气久住增长故。亦如我今于世尊所顶受教敕。于己境界言说教令。得自在处休息一切斗诤饥馑。乃至令三宝种不断绝故。三种精气久住增长故。遮障恶行众生护养行法众生故。休息众生三恶道趣向三善道故。为令佛法得久住故。勤作护持。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应如是。尔时佛告百亿大梵天王言。所有行法住法顺法厌舍恶者。令悉付嘱汝等手中。汝等贤首于百亿四天下各各境界言说教令。得自在处。所有众生弊恶粗犷恼害。于他无有慈愍。不观后世畏。触恼刹利心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心。乃至触恼畜生心。如是作杀生因缘。乃至作邪见因缘。随其所作非时风雨。乃至令地精气·众生精气·正法精气作损减因缘者。汝应遮止令住善法。若有众生。欲得善者。欲得法者。欲度生死彼岸者。所有修行檀波罗蜜者。乃至修行般若波罗蜜者。所有行法住法众生。及为行法营事者。彼诸众生。汝等应当护持养育。若有众生。受持读诵。为他演说。种种解说经论。汝等当与彼诸众生念持方便得坚固力。入所闻不忘。智信诸法相。令离生死。修八圣道。三昧根相应。若有众生。于汝境界住法。奢摩他毗婆舍那次第方便。与诸三昧相应。勤求修习三种菩提者。汝等应当遮护摄受。勤作舍施。勿令乏少。若有众生。施其饮食衣服卧具。病患因缘施汤药者。汝等应当令彼施主五利增长。何等为五。一者寿增长。二者财增长。三者乐增长。四者善行增长。五者慧增长。汝等长夜得利益安乐。以是因缘汝等能满六波罗蜜。不久得成一切种智。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为首。共百亿诸梵天王咸作是言。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我等各各于己境界弊恶粗犷恼害。于他无慈愍心。不观后世畏。乃至我当遮障与彼施主增长五事。佛言。善哉善哉。汝应如是。尔时复有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切诸大声闻·一切天龙乃至一切人非人等赞言。善哉善哉大雄猛士。汝等如是法得久住。令诸众生得离恶道速趣善道。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我告月藏言。入此贤劫初。鸠留佛付嘱梵等四天下。遮障诸恶故。炽然正法眼。舍离诸恶事。护持行法者。不断三宝种。增长三精气。休息诸恶趣。令向诸善道。?那含牟尼。复嘱大梵王·他化化乐天乃至四天王。次后迦叶佛。复嘱梵天王·化乐等四天·帝释护世王·过去诸天仙。为诸世间故。安置诸曜宿。令护持养育。至于浊恶世。白法尽灭时。我独觉无上。安置护人民。今于大众前。数数恼乱我。应当舍说法。置我令护持。十方诸菩萨。一切悉来集。天王亦来此娑婆佛国土。我问大梵王。谁昔护持者。帝释大梵天。指示余天王。于时释梵王。谢过导师言。我等所王处。遮障一切恶。炽然三宝种。增长三精气。遮障诸恶朋。护持善朋党(已上抄出)。
  月藏经卷第七诸魔得敬信品第十言。尔时复有百亿诸魔。俱共同时从座而起。合掌向佛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发大勇猛。护持养育佛之正法。炽然三宝种。久住于世间。今地精气·众生精气·法精气皆悉增长。若有世尊声闻弟子。住法顺法。三业相应而修行者。我等皆悉护持养育。一切所须令无所乏(乃至)。于此娑婆界。初入贤劫时。?楼孙如来。已嘱于四天帝释·梵天王。护持令养育。炽然三宝种。增长三精气。?那含牟尼。亦嘱四天下梵释诸天王。护持令养育。迦叶亦如是。已嘱四天下梵释护世王。护持行法者。过去诸仙众。及以诸天仙。星辰诸宿曜。亦嘱令分布。我出五浊世。降伏诸魔怨。而作大集会。显现佛正法(乃至)。一切诸天众咸共白佛言。我等所王处。皆护持正法。炽然三宝种。增长三精气。令息诸病疫饥馑及斗诤(乃至略出)。
  提头赖吒天王护持品云。佛言。日天子月天子。汝于我法护持养育。令汝长寿无诸衰患。尔时复有百亿提头赖吒天王·百亿毗楼勒叉天王·百亿毗楼博叉天王·百亿毗沙门天王。彼等同时及与眷属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敬礼。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各各于己天下。勤作护持养育佛法。令三宝种炽燃久住。三种精气皆悉增长(乃至)。我今亦与上首毗沙门天王。同心护持此阎浮提北方诸佛法(已上略抄)。
  月藏经卷第八忍辱品第十六言。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有爱己厌苦求乐。应当护持诸佛正法。从此当得无量福报。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复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呰。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夺种种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为欲隐没诸佛所有正法三宝种故。令诸天人不得利益随地狱故。为三恶道增长盈满(已上)。
  尔时复有一切天龙乃至一切迦吒富单那人非人等。皆悉合掌作如是言。我等于佛一切声闻弟子。乃至若复不持禁戒剃除须发着袈裟片者。作师长想。护持养育与诸所须令无之少。若余天龙乃至迦吒富单那等作其恼乱。乃至恶心以眼视之。我等悉共令彼天龙富单那等所有诸相缺减丑陋。令彼不复得与我等共住共食。亦复不得同处戏笑如是摈罚(已上)。又言。离于占相修习正见。决定深信罪福因缘(抄出)。
  首楞严经言。彼等诸魔。彼诸鬼神。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多此鬼神。多此妖邪。炽盛世间。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夌*毛]散。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已上)。
  灌顶经言。三十六部神王·万亿恒沙鬼神为眷属。阴相番代护受三归者(已上)。
  地藏十轮经言。具正归依远离一切妄执吉凶。终不归依邪神外道(已上)。又言。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祭鬼神(乃至)。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如是之人。若未忏悔除灭如是大罪恶业。不令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即便得罪(已上)。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言。不向余乘。不礼余天(已上)。
  本愿药师经言。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又言。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祐。欲冀延年。终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入于地狱。无有出期(乃至)。八者横为毒药厌祷咒咀起尸鬼等之所中害(已上抄出)。
  菩萨戒经言。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务。鬼神不礼(已上)。
  佛本行集经第四十二卷优婆斯那品言。尔时彼三迦叶兄弟。有一外甥螺髻梵志。其梵志名优婆斯那(乃至)。恒共二百五十螺髻梵志弟子修学仙道。彼闻其舅迦叶三人。诸弟子往诣于彼大沙门边。阿舅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见已向舅而说偈言。舅等虚祀火。百年亦复空。修彼苦行。今日同舍于此法。犹如蛇脱于故皮。尔时彼舅迦叶三人。同共以偈报其外甥优波斯那作如是言。我等昔空祀火神。亦复徒修于苦行。我等今日舍此法。实如蛇脱于故皮(抄出)。
  起信论曰。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所诳惑。若于座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宿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随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已上)。
  辩正论(法琳撰)曰。十喻九箴篇。答李道士。十异九述。外一异曰。太子老君托神玄妙玉女。割左腋而生。释迦牟尼寄胎摩邪夫人。开右胁而出(乃至)。内一喻曰。老君逆常。托牧女而左出。世尊顺化。因圣母而右出。开士曰。案虑景裕·戴诜·韦处玄等解五千文。及梁元帝·周弘政等老义类云。太上有四。谓三皇·及尧·舜是也。言上古有此大德之君临万民上。故云太上也。郭庄云。时之所贤者为君。材不称世者为臣。老子非帝非皇。不在四种之限。有何典据辄称太上邪。捡道家玄妙。及中胎·朱韬·王礼等经。并出塞记云。老是李母所生。不云有玄妙王女。既非正说。尤假谬谈也。仙人玉录云。仙人无妻。玉女无夫。虽受女形。毕竟不产。若有兹瑞。诚曰可嘉。何为史记无文。周书不载。求虚责实。信矫盲者之言耳。礼云。退官无位者左迁。论语云。左衽者非礼也。若以左胜右者。道上行道。何不左旋而还右转邪。国之诏书皆云如右。并顺天之常也(乃至)。外四异曰。老君文王之日。为隆周之宗师。释迦庄王之时。为罽宾之教主。
  内四喻曰。伯杨职处小臣。忝充藏吏。不在文王之日。亦非隆周之师。牟尼位居太子。身证特尊。当昭王之盛年。为阎浮教主(乃至)。外六异曰。老君降世。始自周文之日。讫于孔丘之时。释迦下生肇于净饭之家。当我庄王之世。内六喻曰。迦叶生桓王丁卯之岁。终景王壬午之年。虽讫孔丘之时。不出姬昌之世。调御诞昭王甲寅之年。终穆王壬申之岁。是为净饭之胤。本出庄王之前。开士曰。孔子至周见老聃而问礼焉。史记具显。为文王师则无典证。出于周末。其事可寻。周初史文不载(乃至)。外七异曰。老君初生周代。晚适流沙。不测始终。莫知方所释迦生于西国。终彼提河。弟子捉胸。群胡大叫。内七喻曰。老子生于赖乡。葬于槐里。详乎秦佚之吊。责在遁天之形。瞿昙出彼王宫。隐慈鹄树。传乎汉明之世。秘在兰台之书。开士曰。庄子内篇云。老聃死秦佚吊焉。三号而出。弟子怪问。非夫子之徒欤。秦佚曰。向吾入见少者。哭之如哭其父。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古者谓之遁天之形。始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遁者隐也。天者免缚也。形者身也。言始以老子为免缚形之仙。今则非也。嗟其谄典。取人之情。故不免死。非我友(乃至)。内十喻答外十异。外从生左右异一。内从生有胜劣。内喻曰。左衽则戎狄所尊。右命为中华所尚。故春秋云蒙卿无命。介卿有之。不亦左乎。史记云。蔺相如功大位在帘颇右耻之。又云。张仪相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右纬而左魏。盖云。不便也。礼云。左道乱群杀之。岂非右优而左劣也。皇哺谧高士传云。老子楚之相人。家温水之阴。押事常从子。及常子有疾。李耳往问疾焉。嵇康云。李耳从涓子学九仙之术。拨太史云。等众画。不云老子剖左腋生。既无正出。不可承信明矣。验知。挥戈操翰盖文武之先。五气三光寔阴阳之首。是以释门右转。且快人用。张陵左道。信逆天常。何者。释迦超无缘之慈。应有机之召。语其迹也(乃至)。夫释氏者天上天下介然居其尊。三界六道卓尔推其妙(乃至)。外论曰。老君作范。唯孝唯忠。救世度人。极慈极爱。是以声教永传。百王不改。玄风长被。万古无差。所以治国治家常然楷式。释教弃义弃亲。不仁不孝。阇王杀父翻说无愆。调达射兄无间得罪。以此导凡。更为长恶。用斯范世。何能生善。此逆顺之异十也。内喻曰。义乃道德所卑。礼生忠信之薄。琐仁讥于匹妇。大孝存乎不匮。然对凶歌笑。乖中夏之容。临丧扣盆。非华俗之训(原壤母死。骑棺而弗讥。子桑死子贡吊。四子相视歌。而孔子时助祭而笑。庄子妻死扣盆而歌也)。故教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也。教之以忠。敬天下之为人君也。化周万国。乃明辟之至。仁形于四海。实圣王之臣孝。佛经言。识体轮回六趣。无非父母。生死变易三界。孰辩怨亲。又言。无明覆慧眼。未往生死中。往来所作。更互为父子。怨亲数为知识。知识数为怨亲。是以沙门舍俗趣真。均庶类于天属。遗荣即道。等含气于己亲(行普正之心等普亲之志)。且道尚清虚。尔重恩爱。法贵平等。尔简怨亲。岂非惑也。势竞遗亲。文史明事。齐桓·楚穆。此其流也。欲以訾圣。岂不谬哉。尔道之劣十也(乃至)。二皇统化(须弥四域经云。应声菩萨为伏羲。吉祥菩萨为女娲也)。居渟风之初。三圣立言(空寂所问经云。迦叶为老子。儒童为孔子。光净为颜回也)。兴已浇之末。玄虚冲一之旨。黄老盛其谈。诗书礼乐之文。周孔隆其教。明谦守质乃登圣之阶梯。三畏五常为人天之由渐。盖冥符于佛理。非正辩极谈。犹谤道于喑聋。麾方而莫穷远迩。问律於菟马。知济而不测浅深。因斯而谈。殷周之世非释教所宜行也。犹炎威赫耀。童子不能正目而视。迅雷奋击。燸夫不能张耳而听。是以。河池涌浮。昭王惧于诞神。云霓变色。穆后欣亡圣(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江河泉水悉泛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暴风起树木折。天阴云黑。有白虹之怪也)。岂能越䓗河而禀化。逾云岭而效诚。净名云。是盲者遇。非日月咎。适欲穷其凿窍之辩。恐伤吾子混沌之性。非尔所知。其盲一也。内建造像塔指二。自汉明已下讫于齐梁。王公守牧清信士女。及比丘比丘尼等。冥感至圣国睹神光者。凡二百余人。至如见迹万山浮耀沪渎。清台之下睹满月之容。雍门之外观相轮之影。南平获应于瑞像。文宣感梦于圣牙。萧后一铸克成。宗皇四摸而不就。其例甚众。不可具陈。岂以尔之无目而斥彼之有灵哉。然德无不备者。谓之为涅槃。道无不通者。名之为菩提。智无不周者。称之为佛陀。以此汉语译彼梵言。则彼此之佛昭然可信也。何以明之。夫佛陀者。汉言大觉也。菩提者。汉言大道也。涅槃者。汉言无为也。而吾子终日践菩提之地不知大道。即菩提异号也。禀形于大觉之境未闲大觉。即佛陀之译名也。故庄周公且有大觉者。而后知其大梦也。郭注云。觉者圣人也。言患在怀者皆梦也。注云。夫子与子游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觉也。君子曰。孔丘之谈。兹亦尽矣。涅槃寂照。不可识识。不可智智。则言语断。而心行灭。故忘言也。法身乃三点四德之所成。肃然无累。故称解脱。此其神解而患息也。夫子虽圣。遥以推功佛。何者。按刘向古旧二录云。佛流经于中夏一百五十年后。老子方说五千文。然而周之与老并见佛经所说。言教往往可验(乃至)。正法念经云。人不持戒。诸天减少。阿修罗盛。善龙无力。恶龙有力。恶龙有力则降霜雹。非时暴风疾雨。五谷不登。疾疫竞起。人民饥馑。互相残害。若人持戒。多诸天增足威光。修罗减少。恶龙无力。善龙有力。善龙有力风雨顺时。四气和畅。甘雨降稔谷丰。人民安乐。兵戈战息。疾疫不行也(乃至)。君子曰。道士大霄隐书。元上真书等云。元上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无极。大罗天中。玉京之上。七宝台金床玉机。仙童玉女之所侍卫。住三十二天三界之外。按神仙五岳图云。大道天尊治大玄都玉光州金真之郡天保之县元明之乡定志之里。灾所不及。灵书经云。大罗是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之上天也。五岳图云。都者都也。太上大道。道之中道神明君最守静。居太玄之都。诸天内音云。天与诸仙鸣楼都之鼓。朝晏玉京以乐道君。案道士所上经目。皆云。依宋人陆修静而列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本无杂书诸子之名。而道士今列乃有二千四十卷。其中多取汉书艺文志目。妄注八百八十四卷为道经论(乃至)。案陶朱者。即是范蠡亲事越王勾践。君臣悉[囚-人+犬]于吴。尝屎饮尿亦以甚矣。又复范蠡之子被戮于齐。父既有变化之术。何以不能变化免之。案造立天地记。称老子托生幽王皇后腹中。即是幽王之子。又身为柱史。复是幽王之臣。化胡经言。老子在汉为东方朔。若审尔者。知幽王为犬戎所杀。岂可不爱君父与神符。令君父不死邪(乃至)。指陆修静目录。既无正本。何谬之甚也。然修静为目已是大伪。今玄都录复是伪中之伪矣(乃至)。又云。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皆是外道。朕舍外道以事如来。若有公乡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萨心。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隔凡成圣。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故经教成实论说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是无记不当。若善恶事佛。强孝子心少者。乃是清言。言清者。清是表里俱净。垢秽惑累皆尽。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余等皆邪见。不得称清信也(乃至)。舍老子之邪风。入流法之真教(已上抄出)。
  光明寺和尚云。上方诸佛如恒沙。还舒舌相。为娑婆十恶五逆多疑谤。信邪事鬼喂神魔。妄想求恩谓有福。灾障祸横转弥多。连年卧病于床枕。聋盲脚折手挛撅。承事神明得此报。如何不舍念弥陀(已上)。
  天台法界次第云。一归依佛。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又云。谓归依佛者。终不堕恶趣云。二归依法。谓大圣所说若教若理。归依修习也。三归依僧。谓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经云。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已上)。
  慈云大师云。然祭祀之法。天竺韦陀。支那祀典。既未逃于世。论真诱俗之权方(文)。
  高丽观法师云。饿鬼道。梵语阇黎多。此道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广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已上)。
  神智法师释云。饿鬼道。常饥曰饿。鬼之言归尸。子曰。古者名人死为归人。又天神云鬼。地神曰祇也(乃至)。形或似人。或如兽等。心不正直。名为谄诳。
  大智律师云。神谓鬼神。总收四趣·天·修·鬼·狱。
  度律师云。魔即恶道所收。
  止观魔事境云。二明魔发相者。通管属皆称为魔。细寻枝异不出三种。一者慢怅鬼。二者时媚鬼。三者魔罗鬼。三种发相各各不同。
  源信依止观云。魔者依烦恼而妨菩提。鬼者起病恶夺命根(已上)。
  论语云。季路问事鬼神。子曰。不能事人。焉能事鬼神(已上抄出)。
  窃以。圣道诸教行证久废。净土真宗证道今盛。然诸寺释门昏教兮不知真假门户。洛都儒林迷行兮无辩邪正道路。斯以兴福寺学徒。奏达太上天皇(讳尊成)今上(讳为仁)圣历承元丁卯岁仲春上旬之候。主上臣下背法违义成忿结怨。因兹真宗兴隆大祖源空法师并门徒数辈。不考罪科猥坐死罪。或改僧仪赐姓名处远流。予其一也。尔者已非僧非俗。是故以秃字为姓。空师并弟子等。坐诸方边州经五年居诸。皇帝(讳守成)圣代建历辛未岁子月中旬第七日。蒙敕免入洛。已后空居。洛阳东山西麓鸟部野北边大谷。同二年壬申寅月下旬第五日午时入灭。奇瑞不可称计。见别传。然愚秃释鸾。建仁辛酉历。弃杂行兮归本愿。元久乙丑岁。蒙恩恕兮书选择。同年初夏中旬第四日。选择本愿念佛集内题字。并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与释绰空字。以空真笔令书之。同日空之真影申预奉图画。同二年闰七月下旬第九日。真影铭以真笔令书南无阿弥陀佛与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真文。又依梦告改绰空字。同日以御笔令书名之字毕。本师圣人。今年七旬三御岁也。选择本愿念佛集者。依禅定博陆(月轮殿兼实。法名圆照)之教命所令撰集也。真宗简要·念佛奥义摄在于斯。见者易谕。诚是希有最胜之华文·无上甚深之宝典也。涉年涉日蒙其教诲之人虽千万。云亲云疏获此见写之徒甚以难。尔既书写制作图画真影。是专念正业之德也。是决定往生之征也。仍抑悲喜之泪注由来之缘。庆哉。树心。弘誓佛地。流念。难思法海。深知。如来矜哀。良仰师教恩厚。庆喜弥至。至孝弥重。因兹钞真宗诠摭净土要。唯念佛恩深不耻人伦嘲。若见闻斯书者。信顺为因疑谤为缘。信乐彰于愿力。妙果显于安养矣。
  安乐集云。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生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已上)。
  尔者末代道俗可仰信敬也。可知。如华严经偈云。若有见菩萨修行种种行。起善不善心。菩萨皆摄取(已上)。
  显净土方便化身土文类六。

  和光同尘结缘之始。八相成道以论其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