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显净土真实信文类三。
  愚秃释亲鸾集。

  谨按往相回向有大信。大信心者。则是长生不死之神方。忻净厌秽之妙术。选择回向之直心。利他深广之信乐。金刚不坏之真心。易往无人之净信。心光摄护之一心。希有最胜之大信。世间难信之捷径。证大涅槃之真因。极速圆融之白道。真如一实之信海也。斯心即是出于念佛往生之愿。斯大愿名选择本愿。亦名本愿三心之愿。复名至心信乐之愿。亦可名往相信心之愿也。然常没凡愚·流转群生。无上妙果不难成。真实信乐实难获。何以故。乃由如来加威力故。博因大悲广慧力故。遇获净信者。是心不颠倒。是心不虚伪。是以极恶深重众生。得大庆喜心。获诸圣尊重爱也。至心信乐本愿文。
  大经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刹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己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已上)。
  本愿成就文。经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菩提流支译)他方佛国所有有情。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谤正法及谤圣者(已上)。又言。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已上)。又言。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佛法异门(已上)。又言。如来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天龙夜叉所不及。二乘自绝于名言。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敷演一佛之功德时。逾多劫不思议。于是中间身灭度。佛之胜慧莫能量。是故具足于信闻及诸善友之摄受。得闻如是深妙法。当获重爱诸圣尊。如来胜智遍虚空所说义言。唯佛悟。是故博闻诸智土。应信我教如实言。人趣之身得甚难。如来出世遇亦难。信慧多时方乃获。是故修者应精进。如是妙法已听闻。常令诸佛而生喜(抄出)。
  论注曰。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闇也。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由存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已上)。
  赞阿弥陀佛偈曰(昙峦和尚造也)。诸闻阿弥陀德号信心欢喜。庆所闻乃暨一念。至心者回向。愿生皆得往。唯除五逆谤正法。故我顶礼愿往生(已上)。
  光明寺观经义云。言如意者有二种。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二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已上)。又云。此五浊五苦等。通六道受未有无者。常逼恼之。若不受此苦者。即非凡数摄也(抄出)。又云。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蜜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灸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乃至)。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忻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乃至)。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后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砂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乃至)。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座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乃至)。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三若回向发愿心(乃至)。又回向发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捉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道不得往生。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砂。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籍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少。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勉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沦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籍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座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已上)。又云。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已上)。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一云。集诸经礼忏仪(上下)。大唐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也。准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勘编入云云。忏仪上卷智升依诸经造忏仪。中依观经引善导礼忏日中时礼。下卷者比丘善导集记云云。依彼忏仪钞要文云。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闻等定得往生。及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乃至)。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心。皆当得生彼(抄出)。
  往生要集云。入法界品言。譬如有人得不可坏药。一切怨敌不得其便。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不可坏法药。一切烦恼诸魔怨敌所不能坏。譬如有人得住水宝珠璎珞其身。入深水中而不没溺。得菩提心住水宝珠。入生死海而不沉没。譬如金刚于百千劫处于水中。而烂坏亦无异变。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于无量劫处生死中诸烦恼业。不能断灭亦无损减(已上)。又云。我亦在彼摄取之中。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惓常照我身(已上)。
  尔者。若行若信。无有一事非阿弥陀如来清净愿心之所回向成就。非无因他因有也。可知。
  问。如来本愿已发至心信乐欲生誓。何以故论主言一心也。答。愚钝众生解了为令易。弥陀如来虽发三心。涅槃真因唯以信心。是故论主合三为一欤。私窥三心字训。三即合一。其意何者。言至心者。至者即是真也·实也·诚也。心者即是种也·实也。言信乐者。信者即是真也·实也·诚也·满也·极也·成也·用也·重也·审也·验也·宣也·忠也。乐者即是欲也·愿也·爱也·悦也·欢也·喜也·贺也·庆也。言欲生者。欲者即是愿也·乐也·觉也·知也。生者即是成也·作也·为也·兴也。明知。至心即是真实诚种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信乐即是真实诚满之心。极成用重之心。审验宣忠之心。欲愿爱悦之心。欢喜贺庆之心。故疑盖无杂也。欲生即是愿乐觉知之心。成作为兴之心。大悲回向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今按三心字训。真实心而虚假无杂。正直心而邪伪无杂。真知疑盖无间杂故。是名信乐。信乐即是一心。一心即是真实信心。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应知。
  又问。如字训论主意以三为一义。其理虽可然。为愚恶众生阿弥陀如来已发三心愿。云何思念也。答。佛意难恻。虽然窃推斯心。一切群生海。自从无始已来。乃至今日至今时。秽恶污染无清净心。虚假谄伪无真实心。是以如来悲悯一切苦恼众生海。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一念一刹那。无不清净。无不真心。如来以清净真心成就圆融无碍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至德。以如来至心回施诸有一切烦恼恶业邪智群生海。则是彰利他真心。故疑盖无杂。斯至心则是至德尊号为其体也。是以。
  大经言。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之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佛告阿难。彼法处比丘。于世间自在王如来及诸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前。广发如是大弘誓。皆已成就。世间希有。发是愿已。如实安住。种种功德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修习如是菩萨行时。经于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亿那由他百千劫内。初未曾起贪瞋及痴欲害恚想。不起色声香味触想。于诸众生常乐爱敬。犹如亲属(乃至)。其性调顺无有暴恶。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心。不诈谄亦无懈怠。善言策进求诸白法。普为群生勇猛无退。利益世间大愿圆满(略出)。
  光明寺和尚云。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乃至)。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抄要)。
  尔者。大圣真言·宗师释义。信知。斯心则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一乘大智愿海回向利益他之真实心。是名至心。既言真实。言真实者。
  涅槃经言。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言真实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虚空。虚空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实(已上)。
  释云不简内外明闇。内外者。内者即是出世。外者即是世间。明闇者。明者即是出世。闇者即是世间。又复明者即智明。闇者即无明也。
  涅槃经言。闇即世间。明即出世。闇即无明。明即智明(已上)。
  次言信乐者。则是如来满足大悲圆融无碍信心海。是故疑盖无有间杂。故名信乐。即以利他回向之至心为信乐体也。然从无始已来。一切群生海。流转无明海。沉迷诸有轮。系缚众苦轮。无清净信乐。法尔无真实信乐。是以无上功德难叵值遇。最胜净信难叵获得。一切凡小一切时中。贪爱之心常能污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烧法财。急作急修如灸头燃。众名杂毒杂修之善。亦名虚假谄伪之行。不名真实业也。以此虚假杂毒之善。欲生无量光明土。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如来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疑盖无杂。斯心者即如来大悲心故。必成报土正定之因。如来悲怜苦恼群生海。以无碍广大净信回施诸有海。是名利他真实信心。本愿信心愿成就文。
  经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已上)。又言。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欢喜(已上)。
  涅槃经言。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众生毕定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为如来。大喜大舍名为佛性。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若不能二十五有。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众生毕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太喜大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以菩萨摩诃萨则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一切众生毕定当得大信心故。是故说言一切毕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缘故。菩萨则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一切众生毕定当得一子地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已上)。又言。或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信心为因。是菩提因虽复无量。若说信心则已摄尽(已上)。又言。信复有二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是故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为信不具足(已上抄出)。华严经言。闻此法欢喜信心无疑者。速成无上道。与诸如来等。又言。如来能永断一切众生疑。随其心所乐普皆令满足。又言。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信能惠施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乃至)。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兴集大供养。若能兴集大供养。彼人信佛不思议。若常信奉于尊法。则闻佛法无厌足。若闻佛法无厌足。彼人信法不思议。若常信奉清净僧。则得信心不退转。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若得信力无能动。则得诸根净明利。若得诸根净明利。则得亲近善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集广大善。若能修集广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则得殊胜决定解。若得殊胜决定解。则为诸佛所护念。若为诸佛所护念。则能发起菩提心。若能发起菩提心。则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则能生在如来家。若得生在如来家。则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则得信乐心清净。若得信乐心清净。则得增上最胜心。若得增上最胜心。则常修习波罗蜜。若常修习波罗蜜。则能具足摩诃衍。若能具足摩诃衍。则能如法供养佛。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若见如来体常住。则能知法永不灭。若能知法永不灭。得得辩才无障碍。若得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若能开演无边法。则能慈愍度众生。若能慈愍度众生。则得坚固大悲心。若得坚固大悲心。则能爱乐甚深法。若能爱乐甚深法。则能舍离有为过。若能舍离有为过。则离憍慢及放逸。若离憍慢及放逸。则能兼利一切众。若能兼利一切众。则处生死无疲厌(略抄)。
  论注曰。名如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已上)。又言。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已上)。
  次言欲生者。则是如来招唤诸有群生之敕命。即以真实信乐为欲生体也。诚是非大小凡圣定散自力之回向。故名不回向也。然微尘界有情。流转烦恼海。㵱没生死海。无真实回向心。无清净回向心。是故如来矜哀一切苦恼群生海。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回向心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以利他真实欲生心回施诸有海。欲生即是回向心。斯则大悲心。故疑盖无杂。是以本愿欲生心成就文。
  经言。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已上)。又言。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谤正法及谤圣者(已上)。
  净土论曰。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已上)。又云。净入愿心者。论曰。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已上)。又论曰。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又回向发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相。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捉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已上)。
  真知。二河譬喻中言白道四五寸者。白道者。白之言对黑也。白者即是选择摄取之白业·往相回向之净业也。黑者即是无明烦恼之黑业·二乘人天之杂善也。道之言对路。道者则是本愿一实之直道·大般涅槃无上之大道也。路者则是二乘三乘万善诸行之小路也。言四五寸者。喻众生四大·五阴也。言能生清净愿心者。获得金刚真心也。本愿力回向大信心海故不可破坏。喻之如金刚也。
  观经义云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忻。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正受金刚心相应一念后。果得涅槃者(抄要)。又云。真心彻到厌苦娑婆。忻乐无为永归常乐。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自非发金刚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勉斯长叹。又云。言金刚者即是无漏之体也(已上)。
  信知。至心·信乐·欲生。其言虽异。其意惟一。何以故。三心已疑盖无杂。故真实一心。是名金刚真心。金刚真心是名真实信心。真实信心必具名号。名号必不具愿力信心也。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又言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凡按大信海者。不简贵贱缁素。不谓男女老少。不问造罪多少。不论修行久近。非行非善。非顿非渐。非定非散。非正观非邪观。非有念非无念。非寻常非临终。非多念非一念。唯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信乐也。喻如阿伽陀药能灭一切毒。如来誓愿药能灭智愚毒也。然就菩提心有二种。一者竖。二者横。又就竖复有二种。一者竖超。二者竖出。竖超·竖出明权实显蜜大小之教。历劫迂回之菩提心·自力金刚心·菩萨大心也。亦就横复有二种。一者横超。二者横出。横出者正杂定散他力中之自力菩提心也。横超者斯乃愿力回向之信乐。是曰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横大菩提心。是名横超金刚心也。横竖菩提心。其言一而其心虽异。入真为正要。真心为根本。邪杂为错。疑情为失也。忻求净刹道俗。深了知信不具足之金言。永应离闻不具足之邪心也。
  论注曰。按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发皆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抄出)。
  元照律师云。他不能为故甚难。举世未见故希有。又云。念佛法门不简愚智豪贱。不论久近善恶。唯取决誓猛信。临终恶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世间甚难信也。又云。于此恶世修行成佛为难也。为诸众生说此法门为二难也。承前二难则彰诸佛所赞不虚意。使众生闻而信受(已上)。
  律宗用钦云。说法难中。良以此法转凡成圣。犹反掌乎。大为容易故。凡浅众生多生疑惑。即大本云易往而无人。故知难信矣。
  闻持记云。不简愚智(性有利钝)。不择豪贱(报有强弱)。不论久近(功有浅深)。不选善恶(行有好丑)。取决誓猛信临终恶相(即观经下品中生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等)。具缚凡愚(二惑全在故)。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屠谓宰杀。沽即酝卖。如此恶人。止由十念便得超往。岂非难信)。
  阿弥陀如来号真实明·平等觉·难思议·毕竟依·大应供·大安慰·无等等·不可思议光(已上)。乐邦文类后序曰。修净土者常多。得其门而径造者无几。论净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曾未闻有以自障自蔽为说者。因得以言之。夫自障莫若爱。自蔽莫若疑。但使疑爱二心了无障碍。则净土一门。未始间隔。弥陀洪愿常自摄持。必然之理也(已上)。
  夫按真实信乐。信乐有一念。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克之极促。彰广大难思庆心也。是以。
  大经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又言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欢喜。又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又言闻佛圣德名(已上)。
  涅槃经言。云何名为闻不具足。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唯信六部未信六部。是故名为闻不具足。虽复受持是六部经。不能读诵为他解说。无所利益。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又复受是六部经已。为论议故。为胜他故。为利养故。为诸有故。持读诵说。是故名为闻不具足(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一心专念。又云专心专念(已上)。
  然经言闻者。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是曰闻也。言信心者。则本愿力回向之信心也。言欢喜者。形身心悦豫之貌也。言乃至者。摄多少之言也。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获得金刚真心者。横超五趣八难道。必获现生十种益。何者为十。一者冥众护持益。二者至德具足益。三者转恶成善益。四者诸佛护念益。五者诸佛称赞益。六者心光常护益。七者心多欢喜益。八者知恩报德益。九者常行大悲益。十者入正定聚益也。宗师云专念即是一行。云专心即是一心也。然者愿成就一念即是专心。专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深信即是坚固深信。坚固深信即是决定心。决定心即是无上上心。无上上心即是真心。真心即是相续心。相续心即是淳心。淳心即是忆念。忆念即是真实一心。真实一心即是大庆喜心。大庆喜心即是真实信心。真实信心即是金刚心。金刚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安乐净土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无量光明慧生故。愿海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
  论注曰。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又云。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得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光明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外无异佛(已上)。
  故知。一心是名如实修行相应。即是正教·是正义·是正行·是正解·是正业·是正智也。三心即一心。一心即金刚真心之义答竟。可知。
  止观一云。菩提者天竺语。此称道。质多者天竺音。此方云心。心者即虑知也(已上)。
  言横超断四流者。横超者。横者对竖超·竖出。超者对迂对回之言。竖超者。大乘真实之教也。竖出者。大乘权方便之教。二乘三乘迂回之教也。横超者。即愿成就一实圆满之真教真宗是也。亦复有横出。即三辈九品定散之教。化土懈慢迂回之善也。大愿清净报土不云品位阶次。一念须臾倾速疾超证无上正真道。故曰横超也。
  大本言。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又言。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又言。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已上)。
  大阿弥陀经(友谦三藏译)言。可得超绝去。往生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恶道。自然闭塞。升道之无极。易往无有人。其国土不逆违。自然之随牵(已上)。
  言断者。发起往相一心故。无生而当受生。无趣而更应到趣。已六趣四生因亡果灭。故即顿断绝三有生死。故曰断也。四流者。则四暴流。又生老病死也。
  大本言。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又言。会当作世尊将度一切生老死(已上)。
  涅槃经言。又涅槃者。名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见暴。四无明暴。是故涅槃名为洲渚(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白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忻。厌则娑婆永隔。忻则净土常居。隔则六道因亡。沦回之果自灭。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又云。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己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座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迳生死。岂非快哉。应知(已上)。
  言真佛弟子者。真言对伪对假也。弟子者。释迦诸佛之弟子。金刚心行人也。由斯信行必可超证大涅槃故。曰真佛弟子。
  大本言。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燸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已上)。
  无量寿如来会言。若我成佛。周遍十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等界有情之辈。蒙佛威光所照触者。身心安乐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菩提(已上)。又言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又言。其有至心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又言广大胜解者。又言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异门。又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已上)。
  安乐集云。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大集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乃至)。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座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作受施(乃至)。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已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王。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波若堕于恶道。迳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乃至)。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周遍法界。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心。倾无始生死有轮(乃至)。大悲经云。云何名为大悲。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展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已上抄出)。
  光明师云。唯恨众生疑不疑。净土对面不相忤。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乃至)。或道。从今至佛果。长劫赞佛报慈恩。不蒙弥陀弘誓力。何时何劫出娑婆(乃至)。何期今日至宝国。实是娑婆本师力。若非本师知识劝。弥陀净土云何入。又云。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希有法。斯复最为难。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弘普化。真成报佛恩。又云。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十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台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又云。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已上)。
  又云。言心欢喜得忍者。此明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此乃玄谈未标得处。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专精心想见时。方应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又云。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已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即有其五。一明专念弥陀佛名。二明指赞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四明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已上)。
  王日休云。我闻无量寿经。众生闻是佛名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者。梵语谓之阿惟越致。法华经谓弥勒菩萨所得报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弥勒。佛语不虚。此经寔往生之径术·脱苦之神方。应皆信受(已上)。
  大经言。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又言。佛告弥勒。此佛土中有七十二亿菩萨。彼于无量亿那由他百千佛所。种诸善根。成不退转。当生彼国(抄出)。
  律宗用钦师云。至如华严极唱法华妙谈。且未见有普授。众生一生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诚所谓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已上)。
  真知。弥勒大士穷等觉金刚心故。龙华三会之晓。当极无上觉位。念佛众生穷横超金刚心故。临终一念之夕。超证大般涅槃。故曰便同也。加之获金刚心者。则与韦提等。即可获得喜悟信之忍。是则往相回向之真心彻到故。籍不可思议之本誓故也。
  禅宗智觉赞念佛行者云。奇哉。佛力难思。古今未有。
  律宗元照师云。鸣呼明教观孰如智者乎。临终举观经。赞净土而长逝矣。达法界孰如杜顺乎。劝四众念佛陀。感胜相而西迈矣。参禅见性孰如高玉智觉乎。皆结社念佛而俱登上品矣。业儒有才孰如刘雷·柳子厚·白乐天乎。然皆秉笔书诚而愿生彼土矣(已上)。
  言假者。即是圣道诸机·净土定散机也。故。
  光明师云。佛教多门八万四。正为众生机不同。又云。方便假门等无殊。又云。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已上)。
  言伪者。则六十二见·九十五种之邪道是也。
  涅槃经言。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已上)。
  光明师云。九十五种皆污世。唯佛一道独清闲(已上)。
  诚知。悲哉愚秃鸾。沉没于爱欲广海。迷惑于名利太山。不喜入定聚之数。不快近真证之证。可耻可伤矣。夫佛说难治机。
  涅槃经言。迦叶世有三人。其病难治。一谤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阐提。如是三病。世中极重。悉非声闻缘觉菩萨之所能治。善男子。譬如有病必死无治。若有瞻病随意医药若无瞻病随意医药。如是之病定不可治。当知是人必死不疑。善男子。是三种人亦复如是。从佛菩萨得闻治已。即便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有声闻·缘觉·菩萨。或有说法或不说法。不能令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上)。又言。尔时王舍大城阿阇世王。其性弊恶。善行杀戮。具口四恶贪恚愚痴。其心炽盛(乃至)。而为眷属贪着现世五欲乐故。父王无辜横加逆害。因害父己心生悔热(乃至)。心悔热故遍体生疮。其疮臭秽不可附近。寻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华报。地狱果报将近不远。尔时其母韦提希后。以种种药而为涂之。其疮遂增无有降损。王即白母。如是疮者从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众生有能治者。无有是处。时有大臣。名日月称。往至王所。在一面立白言。大王何故愁悴颜容不悦。为身痛邪。为心痛乎。王答臣言。我今身心岂得不痛。我父无辜横加逆害。我从智者曾闻是义。世有五人不脱地狱。谓五逆罪。我今已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罪。云何身心而得不痛。又无良医治我身心。臣言大王。莫大愁苦。即说偈言。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如王所言。世有五人不脱地狱。谁往见之来语王邪。言地狱者。直是世间多智者说。如王所言。世无良医治身心者。今有大医名富阑那。一切智见得自在。定毕竟修习清净梵行。常为无量无边众生。演说无上涅槃之道。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无有黑业无黑业报。无有白业无白业报。无黑白业无黑白业报。无有上业及以下业。是师今在王舍城中。惟愿大王屈驾往彼。可令是师疗治身心。时王答言。审能如是灭除我罪。我当归依。复有一臣名曰藏德。复往王所而作是言。大王何故面貌憔悴。屑口干燋音声微细(乃至)。何所苦为身痛邪为心痛乎。王即答言。我今身心云何不痛。我之痴盲无有慧日近诸恶友。而为善随提婆达多恶人之言。正法之王横加逆害。我昔曾闻智人偈说。若于父母佛及弟子。生不善心起于恶业。如是果报在阿鼻狱。以是事故令我心怖生大苦恼。又无良医而见救疗。大臣复言。惟愿大王且莫愁怖。法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谓害其父。则王国土虽云是逆实无有罪。如迦罗罗虫要坏母腹然后乃生。生法如是。虽破母身实亦无罪。骡腹怀妊等亦复如是。治国之法。法应如是。虽杀父兄实无有罪。出家法者。乃至蚊蚁杀亦有罪(乃至)。如王所言。世无良医治身心者。今有大师名末伽梨?赊梨子。一切知见。怜愍众生犹如赤子。已离烦恼能拔众生三毒利箭(乃至)。是师今在王舍大城惟愿大王。往至其所。王若见者。众罪消灭。时王答言。审能如是灭除我罪。我当归依。复有一臣名曰实德。复到王所即说偈言。大王何故身脱璎珞。首发蓬乱乃至如是(乃至)。为是心痛邪为身痛邪。王即答言。我今身心岂得不痛。我父先王慈爱仁恻。特见矜念。实无辜咎。往问相师。相师答言。是儿生已。定当害父。虽闻是语。犹见瞻养。曾闻智者作如是言。若人通母。及污比丘尼。偷僧祇物。杀发无上菩提心人。及杀其父。如是之人必定当堕阿鼻地狱。我今身心岂得不痛。大臣复言。惟愿大王且莫愁苦(乃至)。一切众生皆有余业。以业缘故数数受生死。若使先生有余业者。王今杀之。竟有何罪。惟愿大王宽意莫愁。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乃至)。删阇邪毗罗肱。子复有一臣名悉知义。即至王所作如是言(乃至)。王即答言。我今身心岂得无痛(乃至)。先王无辜。横兴逆害。我亦曾闻智者说言。若有害父。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受大苦恼。我今不久必堕地狱。又无良医救疗我罪。大臣即言。惟愿大王放舍愁苦。王不闻邪。昔者有王名曰罗摩。害其父已得绍王位。跋提大王·毗楼真王·那睺沙王·迦帝迦王·毗舍佉王·月光明王·日光明王·爱王·持多人王。如是等王皆害其父得绍王位。然无一王入地狱者。于今现在毗琉璃王·优陀邪王·恶性王·鼠王·莲华王。如是等王皆害其父。悉无一王生愁恼者。虽言地狱饿鬼天中。谁有见者。大王唯有二有。一者人道。二者畜生。虽有是二。非因缘生非因缘死。若非因缘。何者有善恶。惟愿大王勿怀愁怖。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乃至)。阿耆多翅金钦婆罗(乃至)。复有大臣名曰吉德(乃至)。言地狱者。为有何义。臣当说之。地者名地。狱者名破。破于地狱无有罪报。是名地狱。又复地者名人。狱者名天。以害其父故到人天。以是义故。婆苏仙人唱言。杀羊得人天乐。是名地狱。又复地者名命。狱者名长。以杀寿命彼故名地狱。大王是故当知实无地狱。大王如种麦得麦。种稻得稻。杀地狱者还得地狱。杀害于人应还得人。大王今当听臣所说实无杀害。若有我者。实亦无害。若无我者。复无所害。何以故。若有我者。常无变易。以常住故不可杀害。不破·不坏·不系·不缚·不瞋·不喜犹如虚空。云何当有杀害之罪。若无我者。诸法无常。以无常故念念坏灭。念念灭故杀者·死者皆念念灭。若念念灭。谁当有罪。大王如火烧木。火则无罪。如斧斫树。斧亦无罪。如镰刈草。镰实无罪。如刀杀人。刀实非人。刀既无罪。人云何罪。如毒杀人。毒实非人。毒药非罪人。云何罪。一切万物皆亦如是。实无杀害。云何有罪惟愿大王莫生愁苦。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今有大师名迦罗鸠驮迦旃延(乃至)。复有一臣名无所畏(乃至)。今有大师名尼乾陀若揵子(乃至)。尔时大医。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不。王以偈答言(乃至)。耆婆我今病重。于正法王兴恶逆害。一切良医妙药咒术善巧瞻病所不能治。何以故。我父法王如法治国。实无辜咎。横加逆害。如鱼处陆(乃至)。我昔曾闻智者说言。身口意业若不清净。当知是人必堕地狱。我亦如是。云何当得安稳眠邪。今我又无无上大医。演说法药除我病苦。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善哉大王。具有惭愧(乃至)。如王所言。无能治者。大王当知。迦毗罗城净饭王子。姓瞿昙氏。字悉达多。无师觉悟。自然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是佛世尊。有金刚智能破众生一切恶罪。若言不能。无有是处(乃至)。大王。如来有弟提婆达多。破坏众僧。出佛身血。害莲华比丘尼。作三逆罪。如来为说种种法要。令其重罪寻得微薄。是故如来为大良医。非六师也(乃至)。大王。作一逆者则便具受如是一罪。若造二逆罪则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大王。今定知。王之恶业必不得勉。惟愿大王。速往佛所。除佛世尊余无能救。我今愍汝故相劝导。尔时大王闻是语已。心怀怖惧。举身战剽。五体[扌*辛]动如芭蕉树。仰而答曰。天为是谁。不现色像而但有声。大王吾是汝父频婆沙罗。汝今当随耆婆所说。莫随邪见六臣之言。时闻已闷绝躄地。身疮增剧。臭秽倍前。虽以冷药涂治疗疮。疮蒸毒热但增无损(已上略出)。
  (一)大臣名日月称。
  (一)名富阑那。
  (二)藏德。
  (二)名末伽梨?赊梨子。
  (三)有一臣名曰实德。
  (三)名那阐邪毗罗肱子。
  (四)有一臣名悉知义。
  (四)名阿嗜多趐金钦婆罗。
  (五)大臣名曰吉德。
  (五)婆苏仙。
  (六)名尼乾陀若揵子。
  (六)加罗鸠驮迦旃延。
  又言。善男子。如我所言。为阿阇世王不入涅槃。如是蜜义。汝未能解。何以故。我言为者。一切凡夫。阿阇世王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又复为者。即是一切有为众生。我终不为无为众生而住于世。何以故。夫无为者非众生也。阿阇世者即是具足烦恼等者。又复为者。即是不见佛性众生。若见佛性。我终不为久住于世。何以故。见佛性者非众生也。阿阇世者即是一切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乃至)。又复为者。名为佛性。阿阇者名为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以不生烦恼故则见佛性。以见佛性故则得安住大般涅槃。是名不生。是故名为阿阇世。善男子。阿阇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槃。世名世法。为者名不污。以世八法所不污故。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入涅槃。是故我言为阿阇世无量亿劫不入涅槃。善男子。如来蜜语不可思议。佛·法·众僧亦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亦不可思议。大涅槃经亦不可思议。尔时世尊大悲导师。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乃至)。白王言。耆婆。彼天中天。以何因缘放斯光明。大王。今是瑞相相似为及以王。先言。世无良医疗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后及心。王言耆婆。如来世尊亦见念邪。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遇病。火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重。大王。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不放逸者心则放舍。何等名为不放逸者。谓六住菩萨。大王。诸佛世尊于诸众生不观种姓老少中年贫富时节日月星宿工巧下贱僮仆婢使。唯观众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则便慈念。大王当知。如是瑞相即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所放光明。王即问言。何等名为月爱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钵罗华开敷鲜明。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善心开敷。是故名为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修习涅槃道者心生欢喜。是故复名月爱三昧(乃至)。诸善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是故复名月爱三味(乃至)。尔时佛告诸大众言。一切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无先善友。何以故。阿阇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是故近日。莫若善友。阿阇世王复于前路闻。舍婆提毗琉璃王。乘船入海边。遇火而死。瞿伽离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狱。须那刹多作种种恶。到于佛所众罪消灭。闻是语已。语耆婆言。吾今虽闻如是二语。犹未审。定汝来。耆婆。吾欲与汝同载一象。设我当入阿鼻地狱。冀汝投持不令我堕。何以故。吾昔曾闻得道之人不入地狱(乃至)。云何说言定入地狱。大王。一切众生所作罪业凡有二种。一者轻。二者重。若心口作则名为轻。身口心作则名为重。大王。心念口说身不作者。所得报轻。大王。昔日口不敕杀。但言削足。大王若敕侍臣。立斩王首。坐时乃斩。犹不得罪。况王不敕。云何得罪。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沙罗。常于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生害。若汝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佛世尊无得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邪。大王。频婆沙罗往有恶心。于毗富罗山游行。射猎鹿周遍旷野。悉无所得。唯见一仙五通具足。见已即生瞋恚恶心。我今游猎。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驱逐令去。即敕左右而令杀之。其人临终生瞋。恶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实无辜。汝以心口横加戮害。我于来世亦当如是还以心口而害于汝。时王闻已。即生悔心供养死尸。先王如是尚得轻受不堕地狱。况王不尔而当地狱受果报邪。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如王所言父王无辜者。大王云何言无失。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频婆沙罗于现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恶果。是故先王亦复不定。以不定故杀亦不定。杀不定云何而言定入地狱。大王。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者贪狂。二者药狂。三者咒狂。四者本业缘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虽多作恶。我终不记是人犯戒。是人所作不至三恶。若还得心亦不言犯。王本贪国。此逆害父王贪狂心与作。云何得罪。大王。如人耽醉逆害其母。既醒悟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大王譬如幻师于四衢道头。幻作种种男女象马璎珞衣服。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有智之人知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譬如山谷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有怨诈来亲附。愚痴之人谓为实亲。智者了达乃知其虚诈。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执镜自见面像。愚痴之人谓为真面。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热时炎。愚痴之人谓之是水。智者了达知其非水。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乾闼婆城。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了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梦中受五欲乐。愚痴之人谓之为实。智者了达知其非真。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大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饮则亦不醉。虽复知火不烧燃。王亦如是。虽复知杀。云何有罪。大王。有诸众生。于日出时作种种罪。于月出时复行劫盗。日月不出则不作罪。虽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实不得罪。杀亦如是(乃至)。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无而亦是有。杀亦如是。虽非有非无而亦是有。惭愧之人则为非有。无惭愧者则为非无。受果报者名之为有。空见之人则为非有。有见之人则为非无。有有见者亦名为有。何以故。有有见者得果报故。无有见者则无果报。常见之人则为非有。无常见者则为非无。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何以故。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故。是故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以是义故。虽非有非无而亦是有。大王。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乃至)。世尊。我见世间。从伊兰子生伊兰树。不见伊兰生栴檀树者。我今始见从伊兰子生栴檀树。伊兰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无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是名无根。世尊。我若不遇如来世尊。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狱受无量苦。我今见佛。以是见佛所得功德破坏众生烦恼恶心。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坏众生恶心。世尊。若我审能破坏众生诸恶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狱。无量劫中为诸众生受苦恼。不以为苦。尔时摩伽陀国无量人民。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无量人民发大心故。阿阇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后宫·辨女。悉皆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阿阇世王语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舍无常身而得常身。令诸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诸佛弟子说是语已。即以种种宝幢(乃至)。复以偈颂而赞叹言。
  实语甚微妙 善巧于句义。
  甚深秘蜜藏 为众故显示。
  所有广博言 为众故略说。
  具足如是语 善能疗众生。
  若有诸众生 得闻是语者。
  若信及不信 定知是佛说。
  诸佛常软语 为众故说粗。
  粗语及软语 皆归第一义。
  是故我今者 归依于世尊。
  如来语一味 犹如大海水。
  是名第一谛 故无无义语。
  如来今所说 种种无量法。
  男女大小闻 同获第一义。
  无因亦无果 无生亦无灭。
  是名大涅槃 闻者破诸结。
  如来为一切 常作慈父母。
  当知诸众生 皆是如来子。
  世尊大慈悲 为众修苦行。
  如人着鬼魅 狂乱多所为。
  我今得见佛 所得三业善。
  愿以此功德 回向无上道。
  我今所供养 佛法及众僧。
  愿以此功德 三宝常在世。
  我今所当获 种种诸功德。
  愿以此破坏 众生四种魔。
  我遇恶知识 造作三世罪。
  今于佛前悔 愿后更莫造。
  愿诸众生等 悉发菩提心。
  系心常思念 十方一切佛。
  复愿诸众生 永破诸烦恼。
  了了见佛性 犹如妙德等。
  尔时世尊赞阿阇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则为庄严诸佛大众。大王。汝昔已于毗婆尸佛。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是已来至我出世。于其中间。未曾复堕于地狱受苦。大王。当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无量果报。大王。从今已往。常当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从是因缘当得消灭无量恶故。尔时阿阇世王及摩伽陀国举人民。从座而起。绕佛三匝。辞退还宫(已上抄出)。
  又言。善男子。罗阅祇王频婆沙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故。生恶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尔时恶人提婆达多。亦因过去业因缘故。复于我所生不善心欲害于我。即修五通。不久获得与善见太子共为亲原。为太子故现作种种神通之事。从非门出从门而入。从门而出非门而入。或时示现象马牛羊男子之身。善见太子见已。即生爱心喜心敬信之心。为是本故严说种种供养之具而供养之。又复白言。大师圣人。我今欲见曼陀罗华。时提婆达多即便法至三十三天。从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尽故都无与者。既不得华作是思惟。曼陀罗树无我我所。若自取当有何罪。即前欲取。便失神通。还见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惭愧不能复见。善见太子复作是念。我今当往至如来所求索大众。佛若听者。我当随意教诏敕便舍利弗等尔时提婆达多。便来我所作如是言。唯愿如来。以此大众付嘱于我。我当种种说法教化令其调伏。我言痴人。舍利弗等听闻大智。世所信伏。我犹不以大众付嘱。况汝痴人食唾者乎。时提婆达多复于我所倍生恶心。作如是言。瞿昙。汝今虽复调伏大众。势亦不久。当见磨灭。作是语已。大地即时六反震动。提婆达多寻时躄地。于其身边出大暴风。吹诸尘土而污坌之。提婆达多见恶相已。复作是言。若我此身现世必入阿鼻地狱。我恶当报如是大恶。时提婆达多寻起。往至善见太子所。善见见已即问圣人。何故颜容憔悴有忧色邪。提婆达多言。我常如是。汝不知乎。善见答言。领说其意。何因缘尔。提婆达多言。我今与汝极成亲爱。外人骂汝以为非理。我闻是事。岂得不忧。善见太子复作是言。国人云何骂辱于我。提婆达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复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提婆达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皆作是言。是儿生已。当杀其父。是故外人皆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护汝心故谓为善见。毗提夫人闻是语已。既生。汝身于高楼上弃之于地。壤汝一指。以是因缘人复号汝为婆罗怨枝。我闻是已。心生愁愦。而复不能向汝说之。提婆达多以如是等种种恶事教令杀父。若汝父死。我亦能杀瞿昙沙门。善见太子问一大臣。名曰雨行。大王何故为我立字作未生怨。大臣即为说其本末。如提婆达所说无异。善见闻已。即与大臣收其父王闭之城外。以四种兵而守卫之。毗提夫人闻是事已。即至王所。时守王人遮不听入。尔时夫人生瞋恚心。便呵骂之。时诸守人即告太子。大王夫人欲见父王。不审听不。善见闻已复生瞋嫌。即往母所。前牵母发拔刀欲斫。尔时耆婆白言。大王。有国已来。罪虽极重不及女人。况所生母。善见太子闻是语已。为耆婆故即便放舍。遮断大王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过七日已王命便终。善见太子见父丧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复以种种恶邪之法而为说之。大王。一切业行都无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复言。大王当知。如是业者罪业二重。一者杀父王。二者杀须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无能除灭者。善见王言。如来清净无有秽浊。我等罪人云何得见。善男子。我知是事告阿难。过三月已。吾当涅槃。故善见闻已即来我所。我为说法。重罪得薄。获无根信。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故作是言。如来定说毕竟涅槃。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假名菩萨闻我三月当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来无常不住。我等何为为是事故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尚不能坏如是死魔。况我等辈当能坏邪。善男子。是故我为如是菩萨而作是言。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定言。如来终不毕竟入于涅槃(已上抄出)。
  是以。今据大圣真说。难化三机·难治三病者。凭大悲弘誓归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怜悯斯疗。喻如醍醐妙药疗一切病。浊世庶类。秽恶群生。应求念金刚不坏真心。可执持本愿醍醐妙药也。应知。
  夫据诸大乘说难化机。今大经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或言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观经明五逆往生不说谤法。涅槃经说难治机与病。斯等真教云何思量邪。报道。
  论注曰。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以不。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迳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于五逆重罪邪。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邪。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称。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迳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涂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挍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邪。是名在心。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邪。是名在缘。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挍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问曰。几时名为一念。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辩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诽谤摄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章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迳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已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竟(已上)。又云。永绝讥嫌等无忧恼。人天善恶皆得往。到彼无殊齐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抄出)。
  言五逆者。若依淄州。五逆有二。一者三乘五逆。谓一者故思杀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罗汉。四者倒见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以背恩田违福田故。名之为逆。执此逆者。身坏命终必定堕无间地狱。一大劫中受无间苦。名无间业。又俱舍论中有五无间同类业。彼颂云。污母无学尼(杀母罪同类)。杀住定菩萨(杀父罪同类)。及有学无学(杀罗汉同类)。夺僧和合缘(破僧罪同类)。破坏率都婆(出佛身血)。二者大乘五逆。如萨遮尼乾子经说。一者破坏塔焚烧经藏。及以盗用三宝财物。二者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破留难隐蔽落藏。三者一切出家人若戒·无戒·破戒。打骂呵责。说过禁闭。还俗驱使。债调断命。四者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五者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已上)。彼经云。一起不善心。杀害独觉。是杀生。二淫罗汉尼。是云邪行也。三侵损所施三宝物。是不与取。四倒见破和合僧众。是虚诳语也(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