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49 册 No. 0815 成唯识论疏义演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五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颂中以同初能变者同初能变是舍受故所以颂中更不辨受俱门。

  【疏】初定至出舍根者意云破前师云若许第七与喜乐等相应者第七有顶地有喜受等应通有顶有又瑜伽中云初禅出忧二禅出苦三禅出喜四禅出乐无想中出舍明知喜等不通有顶故前师非也问忧苦二受欲界系忧受初禅无可尔如何苦受初禅犹有耶答且如苦根唯五识有谓初禅中有眼耳身三识者所以得有苦根识苦无忧苦方出故故二禅出苦根又胎法师解欲解先曰云何故二禅方出苦根答由初定有三所依识是苦所依故是下地之类故得有苦苦尔苦根设欲界舍随所依识二定断喜乐在二三禅亦应随所依第六随诸地答不尔五识无能治苦随二定断意识体能治喜乐不从遍三界。

  【疏】应许忧苦通三界有者难云上地无喜乐汝许第七彼地喜乐俱上地无苦忧六识于彼有忧苦。

  【疏】增上受类相应者意云如第六识修初禅定时即是造初禅业此业与第六识中喜受相应为增上缘能感初禅第八识果然第七识俱喜受即与彼地能引业之增上受类相应缘彼业果为境界故云受类相应者第七识俱喜受是第六识中喜受之流类也即约与能引果业之受类同问何故要须与增上受类相应方缘彼业果为境界邪耶答相应者是相顺义要彼此喜受相顺方能缘此地业果若不相顺第七即不能缘此业果乃至余地皆与第六识之业增上受相应而缘业果问若如造三途业亦有苦受俱彼第七识应亦与喜乐受俱耶答依多分说以上二定及人天等多分与彼能引业喜受相应亦三途等业且多分忧受相应以奢逸人极少少有喜受俱欤。

  若又难似乖据无违人天亦天多分音明知造三途业多分忧相应也又次是不正义设有失无劳会之。

  【疏】又地所有增上之受至与彼受俱者此第二解如第六识有人天业感得人天第八果识即随彼地第六识中受喜乐受缘彼第八以之为境然第七识亦与向自相应喜受俱缘自地第八识果为境又此地之业者此人天趣业复能招彼地果即当生地果当生地果第六识与喜乐受缘同地果第七与彼同缘此初第八所生之地随地所有受即缘第八生故与前不同不同所以如演秘钞。

  【疏】欲界虽有舍受至故此不说者释通外难难云余地有舍受业果即说识受俱得缘欲界亦有舍受业果何故不说俱得缘答虽有舍受之果而业劣故不说意说以欲界善恶二趣引业强喜乐忧受胜故得彼胜受说不同彼者受业说。

  【疏】如苦乐受至故今不说者然苦乐二受唯在五识不与引业俱故不说也然初二定五根有乐受者但约怡悦义边说有乐亦非此间所说谓五识受不能感引业果一向不说五识受也所以初二定说有喜受不说有乐受也。

  【疏】又此若与四受相应至少分断故者意云如欲界第七我见俱惑与此非想第六识中下下品惑于金刚无间道一时顿断今若与四受相应即应非顿断过何以故由前位中少分断故谓初禅出忧二禅出苦三禅出喜四禅出乐俱是非顿断过也。

  【疏】若尔如欲界不伏之修惑与此何别者此因前故为此问意如第六识识中俱生烦恼贪嗔我见俱世道不能伏要与非想地同与第七相应惑何别此即不断家问。

  【疏】答彼前前地已永离故此即许断家答然第六识相应惑第三果人离欲即时亦能断彼又如第二果人前断六品入那含果故断若第七识相应惑纵离欲亦不能断要至有顶合于九品一类方能顿断故有别也故云此合于后等及第六识中修惑有二师说一许不断故为此问答。

  【疏】虽初地至唯舍受者意云释外难难云若言已转依位第七与平等性智俱任运转不易故唯舍受相应者且如初地第七地亦得无漏即任运转不易脱耶答不尔据佛位说云不易脱非约余位也任运转者无动摇义。

  【疏】又复此智至唯舍受俱者意在佛身中大悲功德最胜常在第四禅此以第七唯舍受俱。

  【疏】又设下地有平等智者意云随上下地第六识入法空观时皆引得平等性智故平等智通上下地有以无漏第七与第六必同地系若有漏末那与第六或异地系如演秘说。

  【疏】若在十地至皆有此智者是总举如下自解。

  【疏】依彼地心至为有顶依者意云如固位中若依有顶地第六依法空观入灭定时引得平等性智此平等性智与净第七灭定不无所以有顶第六还以有顶地第七平等智为所依也故不可定说下地第七与有顶第六为依以无漏末那必与无漏第六同地系故有漏者或通异系。

  【疏】虽通诸地皆唯舍受者意云此释外难难云次言平等智由第六引诸地皆有者亦互应引第六识随在何地与何受相应初二禅等有喜乐等答私按义灯五末二纸左四行已下问答与此问答相似而灯委于演不尔皆唯舍受故应思者意同前解。

  【疏】未必皆似故者意云因果心心所未必相似恒于所缘平等缘故过合唯舍受相应若论余心所因果多少即未必相似由无漏善心法尔有此菩提一心所作用俱亲相似。

  【疏】上界定力故可名有覆者意云上地烦恼由定力折伏方得成有覆无记若不尔者即成不善性。

  【疏】此识何为名为无记至亦无记摄者意云此识相应四惑虽合是□不善性由所依识行相微细任运一类故所以是无记性然能依烦恼随所依识亦为无记不障善故者不障六识中善无记遍三性者说第七及心所等能与三性为依言通三性非体通三性也故第七与前六识为染净依又遍三性者前六识起三性同时第七恒现行与彼俱起故云遍三性也。

  【疏】此微细至皆第一说者意云然第七微细言即两本摄论皆第一中说。

  【疏】此中两解者意今说有覆无记性有二解与彼论说别二解如疏。

  【疏】以心体细至名为有覆者意云心王心所互影显得成有覆何者似法之升烦恼合是不善由心王体相微细一显所以能令相应心所亦成无记性此即烦恼成有覆无记也然心王成有覆者被烦恼覆故成有覆本体非覆以不自覆故。

  【疏】俱染障圣者即四惑与心俱令心亦互障圣道也有俱染障圣者唯取俱时四□惑不取末那末耶性非染故前解好。

  【疏】对法第六他界缘云者辨缘他界烦恼中作此说云不见世间执他法为我等故。

  【疏】我见随境自他所系者第七缘第八时与境同地系名自他故。

  【疏】此依俱生至行相说者意云然俱生我见有任运缘总别为我取第七六识中我见若总计五蕴身为我即通缘三界法为我即此身中皆有三界法故若别缘我者即随缘一蕴计为我也今此识诚我见唯缘第八识执为我也即是别缘为我由此故知第七不缘种子及相分若缘者皆通缘也问种子可尔相分如何答若缘第八识相分为我所者且如三根中忽有修得天眼耳通即引得上界天眼耳根在自身中方能变生天眼耳二识然此二界根是第八相分也第七缘即是缘上地法为我所法也不缘相分。

  【疏】若尔命终心至此别缘我故者此问第六识答如也。

  【疏】不可难以相应所缘二缚为名系者意虽有所缘不约此所缘缚辨其系属但约相从名系属也。

  【疏】此文三释者即三段料也。

  【疏】属彼所缘文之地者意□□□举第八识所依境显第七属此地第八识也。

  【论】若起彼地异熟藏识以下是正解何故尔耶答前举任运等者此显所由后若起彼等者方解属义。

  【疏】虽有此义前解为胜者序论中或为彼地诸烦恼等文此文虽别是一解然不及以前缘。

  【疏】此在因中至是无漏故者长连读自晓意初地已去名转依此所系识是无漏故意有此所系识是无漏故。

  【疏】是彼类故者是我执类也。

  【疏】又彼说至非无学故者意云六十三中说世间道伏烦恼不伏所知因便说出世间非说灭定是故菩萨以但说二位故何不说灭定耶答以灭定不是道且非有学非无学故所以不说亦彼方约人辨但说二位兼法及人所以说三以灭定数是即法故。

  【疏】然第八识唯从烦恼以立藏名至约自体说者此第八识得藏名者但从我见烦恼所执以立藏名而不说所知障也其第七识名染污者非唯烦恼亦名通法执据自体说以不从他法立名故。

  【疏】在无学俱不行者无学言通摄三乘故名俱不行。

  【疏】法执既细菩萨不从得名者意云夫藏识名依烦恼立菩萨既伏烦恼虽有法执第八不得藏名法执不能执第八为我我所故设法执能执第八亦不得名藏识。

  【疏】所执藏名菩萨应不舍者以菩萨法执在故。

  【疏】顿悟二乘者二乘中有利钝二人名为顿渐今即利根者故云顿悟二乘或可说初菩萨名为顿悟简渐悟菩萨故。

  【疏】又解世道是事观等者亦是六十三文。

  【疏】非所对治至差别转者意云若论世道者以是事观故限此第七识烦恼等非是所治世道亦非能治境界缘力者意说第七识惑等亦不是世道之境界以世道不缘故也。

  【疏】无分别智至违我执故者从三乘无漏心起方伏所由也。

  【疏】并自违故者菩萨人法执违自法空观三乘人我执违自乘人空观故言并自违。

  【疏】一分或全者意云一分者唯生空无漏等流或全者人法二空等流言不现行者意云入一分观违一分现行若入二空观令违现故云亦互即此意也我法二执正违故所以不行。

  【疏】后显前二灭已后生至亦不现行者意云后显前二灭者我法二执灭后出观还生也如小乘以生空观引灭定我执不行菩萨以法空观引灭定法执不起或双入二观即二执不行后出得生言生及法执者意说小乘人入生空时我执不行菩萨法执亦尔故云随其所应又解后显前二灭已后生者显前灭定圣道二种对后罗汉得前二灭名以后生者于此二位中二执不行出观得后生小乘人空观菩萨法空观引生灭定二执不行及法执随其所应等者此偏对菩萨说法执也不言我执者即同二乘亦不行故更不说。

  【疏】无所由义者显罗汉无我执所由。

  【疏】此识染法至第九品摄者意云夫论第七识中烦恼即其一类不可分其品类今且据三界论之得有九品即九地中一地有一品也随地地之中最定是下品行相微细名为下品也若望当地第六识九品烦恼中即当第九品摄地地皆尔。

  【疏】一切地者至名势力等者意说一切地中第七识烦恼皆与有顶地第六识第九下下品一时顿断以势力等故同障无学者意云第七识烦恼虽地地有一品每品皆与有顶地第六识中第九品惑同断此意说虽有九品皆与有顶下下品中一时断故欲界所系第七惑与彼有顶地下下品相似以行不能发业润生等故。

  【疏】若有难言既有九品至无九品义者意云此是外难有两意其粗细非一类者是第一难难既有九品粗细应非一类也意云若言三界相望有九品应九品道断即非一类如色界中有四地即有四品如何一类耶余准此此识至无九品者难有一品无九品义第二难意也至下实有九品者答有九品非一品义。

  【疏】彼由加行至实有九品者此论主答谓超二果人极利根故即加行力合八十一品总为九品由一类九解脱九无间道断虽一道断一品不妨一品而有九品问何以如是答此障无学故八十一品合九品断何妨第六中惑与有顶地下下品烦恼一时断而有九品耶。

  【疏】然此第七至一时顿断者意说如欲界自地第七中烦恼虽非九品摄此烦恼还与自他第六识中第九品我见相似以一时顿断问既有一师许第六识中我见渐渐断非顿如何乃言与非想地第九品同断之答约超二果人说断欲界第九品时即是断非想第九品时何故尔耶以束九品为一品故此名破竹断如破一节全节亦破故故合八十一品总为九品断若许粗细三界相似者返难前师不许九品之义若尔无性有情第七识应无能薰以无增减故故有九品也。

  【疏】如断善邪见至分九品故者意云此况第七亦有九品如邪见行相增强欲界第九一品仍作九品今此第七识惑且尔一品之中分为九品又邪见能断善根准婆沙二说一云一品邪见顿能顿断九品善根犹如见道断惑随何等品智一时顿断九品惑二云九品渐断如修道断惑下根下品邪见能断上善乃至上上邪见能断下善根或缘一一谛故即能起得起九品邪见或乃次第缘于四谛方始起九品邪见即缘四谛所有邪见随应皆能断生得善广如彼杂集等说曰如何一品分为九品答言一品者即唤九品为一品次第七识中烦恼地地之中皆是第九品摄即以九个第九品同是第九品摄所以合为一品其实有九品如邪见等。

  【疏】如前第二能熏中解者意云第七识烦恼品数与非想地第六识中第九品感同是一品所以一时同断即是一品非九品义若尔如何成能熏耶答约三界九地论随地上下互有粗细下粗上细故成能熏也。

  【疏】断缚彼故者谓我执缚二乘不得解脱今时断此我见名断缚彼。

  【疏】若菩萨断无染亦除者法执望二乘无染菩萨能断。

  【疏】若以不行名断此识可除者若据恶业所招一分第八无即同时一分第七亦不行据此不行名舍若作此解即同因亡果断若尔何故言与有顶下下品惑同断耶答彼约断道此望不生望义有别。

  【疏】不可以此例彼者意云但分别惑发业所感可不生断此修惑不尔非由修惑发故不可以此修惑例同彼不生断也若尔彼恶趣及女人身中善法亦由分别惑发如何名不生断答由感彼趣身方有外道起彼善等若尔第七亦摄由业感但彼第八七方得生虽有此妨不及前也。

  【疏】同第八识初师舍义为问者即此第七识无学回心亦舍应今文外有间云此回心无学亦舍第七何不说耶答如彼谓第三卷内明舍赖耶中彼初师三乘无学舍赖耶不言菩萨彼问何不言不退菩萨今此亦同故言同彼初师为问捡前文。

  【疏】应次别说者无学回心应与顿悟别说。

  【疏】为同何例者此不退菩萨为同菩萨为同无学例耶。

  【疏】文势总故者如上约三位总明无第七下别明之第七三位无者为体耶为名耶下有诸师异诤。

  【疏】安慧等云者等即自门徒或西方有此类计。

  【疏】即出世末那实不思量者即不思量我相名不思量。

  【疏】此等无染意等者成第六识必有俱生不共所依意说有净第七识也。

  【疏】次第逆简第八及无间缘种子者即于上第二能变所辨三缘中逆次配之今先得辨不共故言逆简于彼不共所依者简俱有依中第八识也以第八识与诸法为共依故言生者简无间缘以无间缘不俱生故言俱者简种子种子是因缘故今此俱者显增上缘故有生简种子俱简无间缘虽有此解准文不次又解不共如前简俱生二字通简无间种子二依以无间缘依前后异非是俱生种子是因缘依非增上缘以俱生言显增上缘故。

  【疏】此据多分者据余时说但不据灭定。

  【疏】然所引识起多少中至非七俱难者意云牒前瑜伽论文为问也且如前论说论说藏识决定恒与一识俱转乃至七俱转者总是瑜伽论文若住灭定乃至定二俱转者是论主正难意若如安慧师圣道灭定二位无第七识者如何瑜伽论意识起时则二俱转乃至七俱转等是本难意也问曰如有无学人亦无人第七识者何故不如圣道等同难耶亦今难言无学人无第七识者若五识起应唯六识俱若尔云何论云若顿起五识与七俱转耶亦合同圣道作如是难也非七俱难者意云何故同圣道等难云若无学顿起五识则七俱转等故云非七俱难也此则总牒前瑜伽论文同不难意也通前总是问辞。

  【疏】文意似为有藏识之言至无藏识故者意云此是答上间也意云亦合同圣道等作如是难为瑜伽论文有藏识之言所以不难无学何以故以无学人无藏识故又亦无第七也所以不难。

  【疏】言无染意以俱许故者若但言无染意即彼此共许若体亦无则护法等不许故今破也。

  【疏】随依一识之能依智者此师计平等智唯依第六或于六识中随依一识一识为所依平等智为能依。

  【疏】非六识智者意说平等智非六识相应智以六识相应智有转易故又云非六识智者意云不约佛位但随何乘说第六入生法空观等此智皆有转易有漏无漏皆互故起若在佛位即恒行不断。

  【疏】若圣道至应俱有过者意云瑜伽论摄论二本论文以五同法说第七为第六依若如安慧师无出世末那则瑜伽摄论立比量所有宗因俱便有失。

  【疏】若总言至无所依故者意云瑜伽等作如是成若然安慧师不许出世末那他大乘与小乘出如是过也如下出过总是小乘出过意云若不宗分唯第六识别但总立宗云第六识等者即有一分自违宗过。

  【疏】若言除圣道至为比量故者意云若改宗者即有比量相违过以说制故有量云圣道等第六识亦应有依是意识故如除异生意识等故宗中有二过一者一分违宗二者有现量相违。

  【疏】若以六识摄故至意识无依者意云将六识摄因成前总宗因有自不定过然总宗者如疏言若总言第六识至增上别依即总宗也又云若以六识摄故成论别宗至故无第七者意云若将六识摄因成后别宗即有二过一谓法自相相违二决定相违云何名成后别宗答如疏言若除圣道及无学意识余意识必有此依者是后宗云何名法自相相违过答如立量云余有一分意识亦应无依以六识摄故如汝所除圣道无学意识故是法自相相违过违宗法也。

  【疏】决定相违过者即向因中出过然但改前因即是因云唯六识摄因但有法自相相违过无决定相违过何以故决定相违之量改前因故如何今言有决定相违过又准枢要亦但云宗因各有二过不言决定相违答应疏主笔误故尔或可改前因作量云余染第六意识应无俱有依因云染净中随一摄故如圣道第六识等既改前因故成决定相违过。

  【疏】二乘三位法执无染者意云然二乘三位虽有法执相应染污末那在若圣二乘仍名无染何以故不障二乘圣道品故菩萨不然若第六入生空观第七即法执相应是染也第六入法空观即与不等性智相应纯净无漏也。

  【疏】是随所应思之差别者意云第七成净差别者是意识之力也要由第六引第七方成染净差别故。

  【疏】随何乘说染污意无者二乘断染我见菩萨断我法二执然法执望二乘不染亦可名净菩萨能除故云染污意无非无第七识体四位者三乘无学不退。

  【疏】下自更解等者如论云此意差别略有三种等已下也。

  【疏】此为初无者意说我执入见道时最初舍故即□舍名者即舍补特伽罗我见之名。

  【疏】此意是入无漏时舍者意说在有漏位此识得以与我见相应不舍染末那名若至无漏位即无我执相应末那以真无我解违我执故。

  【疏】如下亦然舍此相应者如下文说舍此四相应我见等亦然。

  【疏】不可说彼得互舍者不得以第七暂无名舍即说第八暂他不执亦名为舍不得以第八永舍名即令第七亦永舍名何故不得由第七染污是自性断即暂无之时而名舍第八是缘缚断□要他永不执方名为舍。

  【疏】以二乘有学未名舍故者无处说二乘有学舍赖邪故不可言以第七个暂舍显第八亦暂舍也。

  【疏】若许暂舍至亦应名舍者若许第八亦暂者即二乘有学无漏亦暂不执藏何故不名舍。

  【疏】染污末邪违无漏故者意说入见道时暂舍第七有云我见相应末那入无漏时不行明第八暂舍赖耶名此解不然违上说故。

  【疏】此若初位必有此位执是法执相应位意说有我执时必有法执有法执时未必有我执法执位是长我执短故。

  【疏】法空智者至名法空智果者意说入法空观及所引法空后得智并所引灭定等皆是第六识入法空观然引得第七相应平等性智。

  【疏】等流亦尔体类同故者等流者即法空智果释此果时第七识亦平等智俱故是法空智体类故也。

  【疏】人观不然者第六入人空观等不引起平等性智若入法空观即能引第七平等性智。

  【疏】然果中远果至即是法观者此亦说近果二后得智各望生法二观名近果也。

  【疏】由此应说邻近果者准此意法法空智后必引法空后得智故佛地论说法观后得智现前非是远果生空后得也问何不以生空后得为近果也答望法空观非自类故不名近也若尔是灭定是自类答依法空后得智云灭定亦是自类也又解无邻近果者意说生空后得智即法空后得望法空观名远果也若远果者即人观后智现前者即从法观后得入生观时即生观根本后得俱是智法观之远果也其文略故但言后得为远果也。

  【疏】或八地以去无分别智至起人观后得智者此疏重解必法观后得入生空生空引自后得智亦无妨此望法空乃为远果也。

  【疏】然此中至即果全论者初解者即上云由此应说等是后义者即或八地已去等是言果全论者不论近远但总说果故云全论故生空智果是法空引亦名果故如论但言法空智果现在前位法观法执第七即不行更无远果而言染七故云全论。

  【疏】有漏无漏二境界失者此间意言缘异熟识及真如恐于约十地中即能双缘此二故为问也。

  【疏】及一切者意说余一切时入真法空观正体。

  【疏】其实唯有为者即后得智所变似真如相分是心上影像故言有为。

  【疏】通缘有漏无漏者意后平等性智缘有漏异熟无漏缘真如故问何故尔耶答由第六缘真如所引第七亦缘真如。

  【疏】今此总言缘异熟等者等真如也此释论文以后得智中得缘似真如故问何故论中但说缘异熟无垢识不言真如耶答以后得智不智取亲缘如故所以不言真俗双缘。

  【疏】前解为胜者通缘俗似如为胜也。

  【疏】性未离故者第八未能全离执故有云性未离故者意说七地已前若不入无漏观第七亦与我执相应以未不离执故平等智得缘赖耶此解为正。

  【疏】即是识字及一等字者意合说云异熟识等无垢识等。

  【疏】人我是主寄至人我狭者意云辨人我法我二种差别要法我为本方起人我问何故名人我答依人计我故云人我我有主宰用故主断自在用宰有割断用亦计我及作者受者等用故然法我者谓依法体有轨持自性等胜用是有自在等用胜今言法我约自在义不约宰义以法我我宽故即依法计我故云法我。

  【疏】此中喻况理有浅深至是法执者意云浅喻者迷杌喻迷法是法执若杌为人喻依于法执起我执也。

  【疏】深喻至人中起事执者意云前法有深也迷杌者喻迷法空理将杌为人时喻人执也问此深喻喻人执与浅喻喻人执有何别耶答一种无别但据迷杌分成浅深人执一种问何故如是人法不同答法中据迷理说人中据事起所以法中喻有浅深人执但是一种而无浅深据实迷人亦是迷理然要迷法空方执法有依此法有力方起我执乃至执佛性为我亦执法有体依此作用上方起我执约此一边言迷理事也据实亦迷我空理也。

  【疏】问人中亦可言至起事执者意云返问翻喻人执也问云法中迷理人中起事执者亦可人执迷无我之理于法中起事执答法执宽故通迷一切人执是狭依人计我所以唯依人身上起执计为我故。

  【疏】难浅喻云至非是法执者意云且如喻有浅深深喻身难出离难浅喻迷杌故但处迷法即法执也浅喻中人执亦身命论难意云若言执杌可喻法执[孑*中]皮喻法则迷杌应不喻法执也故疏云迷杌应非是法执然答意云迷杌者谓不了不了似于法执法执亦不了于法也以不了义同所以转迷杌喻法执也其实迷杌不得是法执虽唯执杌然有实杌地方谓人也问既言不了似于法执者未审不了之义何异于疑答此虽不了则决定不了疑者行相犹预不可相例。

  【疏】云如一眼识至二行相生者此喻但取少分为喻也唯取识行相不取两境名少喻意者慧体是一忆上下我法二用与别如一眼识自证分能生缘青等多境见分故自证是一见分之用随境许多又共许识喻者护法安慧彼此共许识多行相名为共许识即喻不共执心者护法许我执生时必带法执安慧不许以第七识唯有我执无法执故名不共许执心计合出许学文者众文略也。

  【疏】疑于理印于事等者且任不正义难也难非执者亦且任不正义答望护法宗不许疑印俱生故故且疑他世为有为无于彼生何欲胜解等。

  【疏】今此不违故许俱起者以境是一故许俱起。

  【疏】具有人执者人执既有法执不说自成以我执必依法执起也。

  【疏】定性二乘至通见修道者意云此等位并起法执除此亦有人执者除此圣道灭定等外余时亦起人执问且如二乘圣道灭定等如前早已耶简何故今更重说耶答如前虽说不约断分别今约断分别故无重说过。

  【疏】若三心观者此意三心是相见道为正义初一心唯起人观后二心之边通法观故此三心见道法执有行不行时。

  【疏】及二果者即生空后得及灭尽定。

  【疏】若住散定心散即散心有漏之位定即是定心除法空观外余生空观等诸定心粗观不障细法执故。

  【疏】然此一切至大势相似者意云此等菩萨多起法执故云相似我执已伏或已断故更不起前七地有学顿悟容我法二执间起不同第八地已去八地已去法执有行不行若法空观相续即不行若人空观相续法执现行乃至十地满心方永除断若有学回心及顿悟菩萨我执至七地满心伏尽至十地满心断种第六识我见第四地伏第七我见至七地终心伏不行也。

  【疏】二障三处过者如第十疏解。

  【疏】若言第六识可起现行法执至第七是所依者意云外人若言第七无法执第六识许起言为依者不然未知与何法为依夫论为所为者而与诸法为其所依第六识八地以上以恒无漏一切烦恼所知皆悉不行如何得法执仍为所依耶以不得为所依明知取第七识中法执所知障为所依也外问曰次言第七识中所智障为所依与何法为依答曰与前六识中烦恼所知障为所依也问曰第六识至八地。

  已上恒起无漏云何言与前六识烦恼等为所依答诚如所难故论引经云八地以上烦恼皆不现行唯有所依所智障在意证八地以上第七识中有所依所知障法执在不依须一切时与烦恼为所依但此以前曾与六识中现行烦恼等为所依故得所依名六非所依第七是所依者意说六识中所知障不得为所依第七识中所知障为所依也是根本故六识中烦恼起时皆由第七中烦恼等也。

  【疏】何故上言至全言有者即指前次通异生声闻独觉相续等文此即生下文也。

  【疏】非是从善恶至异熟生者意云善恶业所感别报心心所是异熟生果今者不同于彼。

  【疏】是总名摄然即别名者意云法执虽向总异熟生无记名中摄名异熟生总望余威仪等之名此异熟生还是别名以非余三故即别总名如身根故。

  【疏】然此第二虽是总束上为三位者即于第十门中解十门中有二初正以十门释第七识第二总束上为三位也谈第三段束为三位也。

  【疏】通大小乘有者意说大小乘共许故。

  【疏】无漏缘第八至故论言等者意云无漏第七缘无我理即真如也及缘第八异熟识等故疏置及言上至佛果许通缘一切法故论言等也。

  【疏】意能念境界者念者思量义言错翻者此即失也念者缘于过去明记为性意者思量为性行相既别何得言意而念境界耶故是错也。

  【疏】次下显证者即次下心常无记颂也故下颂云心常无记法至善不善者此颂亦错意不取二边也夫二边若者所行断常第七不能断常故但缘第八执我我所非计断常故是错也。

  【疏】解脱阿含者意说此经名解脱阿含经阿含者此云净教此解脱云即净教也非是涅槃解脱。

  【疏】然今少别者彼论前有我见我慢方有我爱此经前有我见我爱方有我慢等故云少别。

  【疏】此意相应至去来世有故者意说无漏道起此意烦恼即灭何以故烦恼与对治道不俱起种已断故无漏道生时此烦恼非但现无亦无过未何以故过去未来无实体故然有宗计无漏道起其惑虽断于过未世仍有体在故不名佛今说过未无自体者即破彼宗。

  【疏】此经大小共信至常施食等者意云引此经颂云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等者此经大小二乘皆共信有然大小二乘解名有别且大乘云彼经说者即是第七识若小乘解云即是第六识就小乘中诸部又别且上座部云染意恒时者即是我宗细意识许与惑并生恒现行故如受生心者此细意识受生命终位中恒起故云染污意恒时等亦如大乘受生位中藏识恒有故若大众部解云此染污意识虽中间暂有间断亦得名恒与诸惑俱生灭也亦如是世云此人常施食等见此人一切时常施食耶不妨中间而有间断此亦如是也若萨婆多计经言恒时者约前后相应约俱非要同念与惑俱时名俱也如常施食等约多分说常受乐等准知今大乘云经言恒时与惑俱者即第七识非第六识也不同小乘。

  【疏】不共六二缘至有情我不成者意云证有第七总引六教勤为一颂如疏不共者此即第一经明不共无明六二缘者下论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乃至意法为缘而生意识意名者下论谓契经说思量名意等二定别者即下论云无想灭定有别若无此识彼应无别无想染者下言无想有染若无此识彼应无染有情我者如下论云谓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之心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三性心位应无有我等。

  【疏】或有为二等者意说无明或可总分为二一者共二者不共等。

  【疏】义有二义至即理者意云义有二义第一可解第二义者即义理理即真如问真如理与境义有何差别答初义别也彼约对见分义为境此约道理即真如之道理也问此段论文既不辨义何故预明此义耶。

  答泛尔预明也理应无爽此义即是后文覆真实义也。

  【论】如伽陀说至不共无明者此引摄论第一颂证说有不共无明。

  【疏】无明恒行遍三性位者由此无明故令前六识作善之时所起施等不能亡相何况起余不善无记心也故遍三性心而恒行也若不尔者便违经中之恒行之言故云不尔恒行。

  【疏】经颂俱言无明者前所引经颂者即摄论颂也。

  【疏】若六识身至相应故者意云六识本通三性若与不共无明俱者便唯染俱应不通三性何以故许与无明恒相应故。

  【疏】若谓意识由彼烦恼成染等者外许此意识由不共无明方成染者难云此意识应不通善净何以故以此无明恒行故即摄论中作此难也。

  【疏】中此无明至非不与随共者意云今第七识中无明体虽是根本然不与余根本惑俱而俱而但与余随惑相应得不共无明名此师计第七识中爱等三名随惑问若言无明不与根本惑俱故名不共者未审不与何根本共耶答但可言不与根本共亦不可说言不与第六识中根本惑共必不然但可总言不与根本惑共也。

  【疏】随其所应根本分位者即指如邪欲邪胜解欣厌等皆是菩萨随惑外摄然名随烦恼。

  【疏】二十随非名烦恼者意说非名根本烦恼也。

  【疏】若随非根本至不言是烦恼者意云自有随非根本者即不能随是此是根本亦通障摄者即根本烦恼是如对法文说以随不言是烦恼故者释随不名烦恼所由若前师将爱等三为随烦恼分位建立者不然何以随不言有烦恼字故今将爱等名随烦恼者不然故知此三但名烦恼不得随能随中不说故。

  【疏】修返时者修者修还也。

  【疏】不见诸论名不共贪等者此且位解即诸论中无此说不共贪等文也。

  【疏】对余痴故论多说痴至不共名故者意会诸论不说不共贪所由此有两解一云对余者对余六识中痴等但说第七识中痴名不共无明二云痴者即是第七识中贪等之余今将当识中贪望当识中余痴且说于痴理实贪等亦名不共然贪等名不共者有二意一云第七识中贪等不与余慢等俱名不共以慢高贪下行不相应故名不共也二即说六识中独行贪等名不共贪准下文此解正。

  【疏】然此师至不为主故者意云此师说六识中有不共贪等非第七识也然七识中贪不与六识中慢等俱故名相应但与自识中烦恼相应名相应故以不为主故所以不得不共主名无明不分得名不共。

  【疏】是主无明余识亦有者此通六识中有即是主独行也。

  【疏】前师见等亦名不共者意云前师难前师余六识中痴增时贪等见应名相应即以前师许余六识有不共贪见等故且说痴增时也。

  【疏】若为主时应名不共者此难贪等前师就贪等增时难也然准家俱许此义今各约自所许为难。

  【论】有义此痴至唯此识有故者是护法正义。

  【疏】其第二独行不共至不与余俱起者意释不共总有二种第一相应不共即第七识中也第二独行不共者不与根本烦恼共故名不共此释不共名也然第二独行无明复有二种第一非主独行者与忿等相应名非主独行若尔何名独行答不与贪俱行故名独行然独行即不共故如此无明第七非有第二是主独行者不与根本烦恼共故名独行不共不与忿等相应名为主也但不与余贪等及忿等十相应起名主独行故。

  【疏】云或不与余俱起等非不与余中大等随惑俱也然第四卷末解随惑总有四说此主独行总得相应也若欲界兼与无惭无愧中二相应上界不尔如下解也。

  【疏】为成此后所说无明者是生起下文为成后不共无明故引瑜伽为证。

  【疏】与后五随者即于八大随中与五个俱谓湣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即前第四卷末四师中初义也对前中小随故名后也。

  【疏】如契经说等唯是分别者以缘起经说圣者不共无明已永断故故知唯分别彼唯据此是主说非约非主以非主不共通修断。

  【疏】缘起初胜法门经第二卷说者即是缘起经文。

  【疏】此随小乘名为不共者大乘虽许以小乘亦许故言随非恒行不共小乘不许有云大乘无随小乘说非大乘许也大乘不共无明即第七识中者是前解胜教自说故。

  【疏】从轻相说者谓念等十种依根本立大乘小乘俱然以行相粗动数现起故名为轻相贪等不然故名不共意说重者名根本轻者名忿等。

  【疏】此虽二别者即是主非主二也仍不是恒行无明所摄即不遍三性心故恒行无明遍三性故。

  【疏】世亲唯说不共许缘乃至辨从二者总是解世亲摄论意也彼文似难大乘异师者谓安慧无漏位中无第七识今言如眼根及本识生眼识乃至意根及本识生意识者意□似破异师证有第七也。

  【疏】然对所依至即根境法故者意云会摄论与此论有别所由世亲唯约所依而辨二根此论约其根境二缘以说第七若立赖耶不共许故据此道理明知摄论难异师也。

  【疏】逆次第配者是逆配简上第二能变中次第灭意及因缘依等即从后向前简也。

  【疏】言在中摄至是一识摄故者此意即说若唯言六识摄不言中者为言成于六识也显成第六故置中言是一识摄故者意说第六既是一识摄故不得用六识摄为因。

  【疏】明非者即结上文是明萨婆多等非不许有第七违上经故。

  【疏】上座部救胸中色物如西明疏说可捡叙之。

  【疏】此随彼语者意说准第二解五识无三分别者何故初解言有自性分别云云答随彼上座部说有以上座部许五识有自性分别故至下第七卷广说。

  【疏】所难同喻不成者经部难云若以五识为同喻证第六有俱有依者此同喻不成五识与根非同时故。

  【疏】以世现见极成法至当知亦尔者量云汝五识与根决定同时以依他生故如牙影等。

  【疏】心心所法同缘一境至因果义立者意云以思受为同喻证五根及识同一境故决定俱时量云汝眼根与识决定俱时因云同一境故如思受等若尔此量有他不定过以经部许爱等心所法与心虽同缘一境然是思分位故与心前后起故犯他不定过过云五识与根为如思受同一境故定俱时耶为如爱等与心同缘一境故是异时为有此过应前成立爱犹如思受决定俱时量云爱等心所决定俱时同一境故如思受等既成立已然始将为喻成立根识决定俱时五识既然第六亦然决定俱时俱时意根即第七识。

  【疏】极成者简诸部至故简之者意云说极成言简不极成如文自简若不置极成字简者但总言意识是有法者即摄一切意识有法中便有他自所别不成过也小乘许最后身菩萨有有漏不善意识如悉多太子纳妻生子受五欲乐等是今大乘不许若摄在有法中即有自所别不极成过若大乘有他方佛等小乘不许即犯他所别不极成过也谓简此等过置极成之言简也。

  【疏】不共简现第八识至所立不成者意云今将不共之言简于共谓现行第八识与诸法为共依又望第六非亲生故非相近故谓对五识增上生所依说故言不共也若不置不共之言但总言极成意识必有增上俱有所依是立宗者即宗有他能别不成过也他小乘不许有第八识今宗中不简将为所依者成能别不成即前陈有法名所别后陈宗法名能别以宗中不简故犯此过又无同喻他不许五识依第八故若设举五识为同喻者喻中有所立不成过所立是宗法宗法于喻上不得转即喻上无所立宗名所立不成过也。

  【疏】显自名处者至立已成故者谓如眼根还名眼根处乃至意根还名意处故故显自名处也意云今置显名自处处言意有所简以上座部师计胸中细色物而为意根今不尔意非色故此色根既是第六所缘即是法处所摄色收也。

  【疏】此理不尔者意云上座计色物为意根者此道理不尔若是第六所缘此色应是外处所摄不应是内意根摄也谓简如此过失遂置显自名处之言若不置显自名处简者但言极成意识是有法必有俱生不共增上意处是法者无同喻过以五识不依意处故不可将五识为同喻也故总说言显名自处即显诸识各依自根故五识得为同喻也。

  【疏】彼非所立者若但言俱生不共是意处者即宗非所立何以故以上座部计色为意根亦摄入所立宗中故大乘不许色为意根故宗非所立若许色为意根者复违自宗自宗不许色意处摄若对上座成立者犯立已成过他前立故故是相符过也。

  【疏】等无间不摄至皆许有故者意云言等无间不摄意者简次第灭意根此成俱有依故若不言等无间不摄但言极成意识必有不共显自名处增上生所依者即宗犯所立不成以等无间亦在宗中体非俱有依故故有过也若对一切小乘有立已成过小乘皆许过去意根能生今识故。

  【疏】若举五识以为同喻所立不成者意云宗法于喻上不转所以喻上阙所立法小乘不许五识用种子为不共依故今不对经部经部亦许有种子故若对者有立已成亦许五识依种子故。

  【疏】非亲生故者第七望第八但为俱有依非亲生也。

  【疏】非相近者第七望前五识非相近故不为生依但得为染净依问第七与第六为生依者与种子生现行何别答种子生现行即辨体生今但为依亲能变起名生所依不同种生现也。

  【疏】又简俱时心所者意云俱时心所虽亦与第六为依然非生所依摄故须简也问如何第六心王依心所答如前论云心王心所许互相依如心王与臣互相依等有云俱时心所者意简第七识俱时心所也虽与第七俱时不同第七生所依摄。

  【疏】前无同喻过后立已成过者意云若但言极成意识必有不共乃至增上依不言生所依简者即第七与五为俱有染净依等亦摄在宗法中亦合宗有所立不成过又无同喻小乘不许五识依第七故故云无同喻过此一义简俱时心所至非所依故者第二义简若不言生所依俱时时心所但言增上依等者即心所与心王为依亦摄在宗法中故有立已成过他宗许前许今更重成故是相符也问如何心所与心为依答若能所相依心所即非心王依若相引相假藉名依即心所亦是王依如王臣等问如前所简亦有无同喻及立已成过者何故不言此中偏说此二过之答如前所简但依一义简所以不说今此中生所依具二义简即一义中简一过所以偏出二过亦无违失又所依言者即第三义简一切能依故也若不简者亦有立已成过何故不说答举一类余故更不简。

  【疏】此中一一互相简略者即将增上义对俱有义又将俱有义对所依如是一一诸义相对互简。

  【疏】法亦实有耶答者然经但言尘生识不言有体无体不可以法为例。

  【疏】问法虽至为例不成者意云法虽无体为缘能生意识五尘为境能生五识应亦无体耶虽有此相例然论主不计故简之为例不成者不可取彼法通无体例五亦通无。

  【疏】亦应从二缘生至而为意者此外人难经说二缘生法无亦生识经说二缘生根体无时识亦生犹如过去已灭识虽现无体能引现灭得成意根故答如疏。

  【疏】故法无时不例五者意云不可将法例于五根也为彼但境为根须有力故不可将无法例于五根亦令无体也有云不例五者不可将无法例于五根亦令无七。

  【疏】设前有体今亦无用者虽前说有今入过去故无用也后既无体用依何立故云其用理无有云设前有体等破萨婆多设萨婆多计有体者前已破竟故过去无用后无体故破经部师彼宗自许过去无体其用理不得有前解胜。

  【疏】经部宗云至假说用者意云叙经部师过去识名意所由者后方破叙四经部师云过去虽无体当现在时谓有思量用今虽已灭亦得与后识为依何以故以有似现在思量用者大乘破云不然汝之识当现在时但有了别之用虽得名识不得名意无正思量用故故难云无正思量假依何立汝若前有思量可过去似有思量用汝既前无思量用如何过去似现在有思量用耶。

  【疏】大乘前破至乘前义者意云前破胜论外道云又不可说假必依此如何今难经部云无正思量假由何立岂不相违耶。

  【疏】不然据理至有似转者此论主答据理而言不依于真方有似转但似妄怀假说有似更有立破如第二卷说当捡彼文论师意存唯识变义。

  【疏】无违教失者若望大乘意现在有正思量今言无正思量者就他宗难。

  【疏】今者废己从他难者意云若现在正思量大乘许有今言无正思量假由何立者不论己义但就他宗故云废己从他难。

  【疏】又前约胜义难至而辨假者意云前破外道云假不依真者约胜义谛中难胜义谛中心言语绝不可论其真假今言正思量等者约世俗说世俗中有真假故故云假必依真故二难有别。

  【疏】故但名意不名为识者以识无依止义故不似现识也现有思量义故。

  【论】若无染意于二定中一有一无彼二何别者有染意即有别无染意即无别也意云汝若不许此染意一个定中有一个定中无者未审二定中有何差别故难二定有别者由此染意也论文合云若无染意于二定中一有一无者彼一何别长续。

  【疏】若小乘唯二十一者谓遍行别境各五善有十并心王善有十彼宗计无痴善根是假立即慧分故大乘不尔二十二法疏无相灭意识者即第六识灭定二识者并第七识不言五识者加行位已舍故诸定皆无五识身故故此不论。

  【疏】俱灭何异者若第七者二定中俱灭二十二法未审二定而有何异今唯二定别者无想定灭二十二法灭定合灭二十三法并第七识一分染灭故多于无想也种上假立者即是能厌种上假立也。

  【疏】二得至五蕴四蕴者二得者第一方便得即加行也第二离染得即离染义无想唯加行得灭定通二得佛唯任运得余圣加行得二名者灭定四蕴依有顶心一名也无想五蕴依第四静虑心一名故云二名也。

  【疏】若无第七无凡可厌无圣可欣者由第七识执我轮回故凡夫方染可厌也由净第七与平等性智相应即是圣者是可欣也。

  【疏】二说如后者有云合为三字疏错作二字如后第七卷说捡余本。

  【疏】二除初后故言长时者取中间名长时初生及没时极促故故下云中间长时无故有过。

  【疏】汝去来世至我执者量云汝去来世应非去来世非现世摄故如常无为故又云过去故非常不同常无为又未来非现犹如空华去来既无无其我执是有过也。

  【论】取得无故能得互无者遮彼转救谓彼救云无想有情有我执得故圣诃厌者不然所得之世既无能得我执之得不有云何得有我执耶又云能得者是三我能得去来世是所得彼云去来世虽无能得在所于无想有情而有我执。

  【疏】次大众部至我执者即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等四部及化地等计别有随眠如种子是不相应行蕴摄无想天位成就故有我执由斯圣贤同诃厌彼也。

  【疏】得类即不失增长者意云不失增长是得家流故云得类正量部云由有得类故无想天中虽无六识亦有我执何必须有第七识耶论主云并于不相应行中前已遮破。

  【疏】我有色心皆得受熏者意说我宗中色心皆许互相受熏无想位中既有色根色根含藏种子由此得有我执。

  【疏】杂染相状通三性者意云由有第七识我执故令六识口所行施等不能亡相相即杂染六识三性心中皆有也。

  【疏】有漏三性俱心无我执者意明彼俱无我执应不染也。

  【疏】言此我外缘行相粗猛等者此解不同上也。

  【疏】言由我执故起施等善法者彼初由第七我故令六识中行施不能亡相也此解约第六我然彼摄论依我能行施等证有第七者但举由第七增明第六识中我执意云由七我故令六识中我执明利言我能行施等即三性心间杂起非谓我能行施是第七我也不尔地前云何得有亡相施等而成度行以第七恒我执故故知但约第六识中我言我亡相也即无彼第六中我所行施名亡相故。

  【疏】此解为胜此根本故者此第二解是其根本胜前第一解也以前解无有有漏亡相施等何以故以一切时恒执我故非实显之者意说但由第七我执令六识中我执行相增明所以说云由我执所行施等不能无相非实显第七我故施不亡相也故云问此论与摄论何别答约第七我执说云由执我故施等不能亡相摄论据第六中我说云我能行施等各据义别亦无违也又由第七识令前六识不能亡相者照法师云即是七增六也复由第六造业复惑也。

  【疏】据亲生识语者以第七为第六为亲生依。

  【疏】既尔二乘染末那灭等者二乘入生空观第七与法执相应虽与法执相应望二乘不名为染但以我执无故名为染灭何故五识仍有相缚答如疏。

  【疏】或由因类相缚犹在至应亦有相缚者意云谓因位五识由七而有相缚乃至无学果位虽无染七而是自类亦起相缚言不尔者若不取因类解唯取第七有法执名相缚尔者即二乘无漏智即第七有法执皆有相缚又云不尔者不取此因解者何以故若言自类尔者即生空智心是前有漏因位之类应有相缚问相缚与所缘缚何别有解无别以俱通三性也若尔何须说二缚耶答据宽狭有殊故分二种所缘缚通本影故宽相缚唯影像相分故狭有云小别即所缘缚从他能缘得缚名相缚当体得名故二乘断所缘缚不说断相缚以能缘缚所缘者名所缘缚故有宗计云如无学身虽非现有烦恼然由现在他惑缘缚故成有漏名所缘缚下论主破非由他惑成有漏故勿由他解成无漏等若所缘缚能缘名相缘夫相缚者皆是法执生故二乘不断然不及前解。

  【疏】有分别相者有漏心缘境忘生分别分别不了被相所拘故名相缚无漏见分不著于相故不被相缚。

  【疏】体便粗重者便硬涩不调柔性也。

  【疏】或所缚见至且名相缚者此说相缚见体状易彰所由谓所缚见分是非量或是比量与执相应比度解故言能缚相分通于内外内即根境外即真境也由能所缚中有种种相状易彰故但言相缚也。

  【疏】烦恼憎故者即由烦恼引及随等增益也所以成缚。

  【疏】有漏末那之所增故者即如前云由第七我故令六识中所引施等不能亡相等是。

  【疏】有粗重故者意说有漏有粗重缚即硬涩不调柔等无漏不然不可为例。

  【疏】粗重缚体亦通有漏者意云非但相缚是有漏即粗重缚体亦通有漏问相缚以何为体又粗重缚有几答云如西明疏解。

  【疏】彼据胜显说故者彼摄论执我能行施相增胜且就此一边说据亦应同此论若约六识与此即别又西明云此引颂重释相缚不脱所由谓如是末那意是而识所依此染意未灭六识相缚终不脱也。

  【疏】由前及后去来烦恼发故缘故者意云善等由前过去烦恼为缘引发故成有漏及由后未来烦恼缘前善等故成有漏何假互俱耶故俱舍等云善等起时虽无现漏而有过未烦恼能缘缚故彼善等名为有漏故作此破云去来缘缚理非有故。

  【论】非由他惑成有漏者有宗云世尊身虽诸漏已尽然由他惑缘而成有漏如说央掘摩罗于佛生嗔此如人于佛由此世尊亦成有漏故作此破非由他惑成有漏故。

  【疏】不失增长者意说正量部计不失增长者由萨婆多得也。

  【论】亦不可说经有漏种生彼善等故成有漏者意云谓汝不可说虽无现惑而由有漏种所生故现行善等亦成有漏论彼种前先无因可成有漏故者释不可说有漏所由何者汝说善等薰成种时既无现行染污末那依何现漏成有漏种。

  【疏】及过去缘缚是烦恼引者经部言我不同有宗此义成漏也身中色根等但由漏种生名有漏也又云善等例亦然者例内色根异熟法尔亦从有漏种生故成有漏。

  【疏】漏所缚者如无明发善行支意云谓有漏善法由漏势力招后有故漏所随者即如得上地天眼耳通还为上地诸粗重随逐令天眼耳成有漏也故对法云漏所随者者即由善根还为有漏随顺令加行位善不成无漏故对法云漏顺随者谓决择分善根虽为烦恼粗重所随然得建立为无漏性以皆一切有顺彼对治故。

  【疏】虽亦由之发者意云第六行施时虽由当识中前我爱等引发而不俱起但是傍因非正因也。

  【疏】即他缘缚亦傍因者意云虽自行施等若他烦恼心缘缚时亦是傍因非正因也。

  【疏】即他缘缚亦傍因者意云虽自行施等若他烦恼心缚时亦是傍因也若为正因要顺俱起。

  【疏】便非各各变者意云若由他缘缚故成有漏者即非各各自变又若互缘缚故成有漏者即应我行施时他爱果等既不尔者故知各自变也大乘宗善等既不被他缘缚故知各各变此甚新气者是三藏所解不同说故名新义。

  【疏】以有漏言正表此法与漏俱故者意云行施等时皆有第七由我执与三性心俱时故三性心方成有漏故我执等烦恼而为有漏正因。

  【疏】若言由他缘缚亦如前破者同前勿由他解成无漏等破。

  【疏】对法等云至复不相增益者意云但由有漏烦恼种等随逐此身生他界地等而不言缚他地有情也又有漏种望善等复不相增益此会对法文。

  【疏】相增益者谓第七增益余法成其有漏其第六识若无漏时七染不行唯此无明未无漏时增第七染又互相增益者西明此显有漏与漏性相同故互相增益方成有漏故自身者简萨婆多由他烦恼得成有漏现行者简经部种子烦恼者简大众部随眠俱生灭者简有宗由过未烦恼漏故得成有漏此明由与自身现行烦恼俱生灭互增益方成有漏。

  【疏】有学亦尔至与善俱故者意云有学第七未灭有烦恼俱也第七若无时余识之中必无烦恼与施等善心俱故既余识善心成有漏明知必由第七烦恼俱时也。

  【疏】为会前疑者生下文解前非由他惑成有漏义疑。

  【疏】漏种类者谓阿罗汉有漏诸蕴前生烦恼所起故也意说无学诸有漏法有漏善等从前有漏种子生故得成有漏意说皆由前时第七我见等与六识中三性心俱薰有漏种后时无学身中有漏方成是前有漏种类也若小乘不许有第七识与六识心等俱者复至后时心等起如何成有漏亦不得言是漏之种类也。

  【疏】我执不有失者汝不立第七识者即我执无有名不有失。

  【疏】理第三文者如前云已引圣教当显正理此即是显正理中第三经文也。

  【疏】于处门中不开识者以此理通者问何故于十二处中不开识耶答且以不共根境相对以辨于处总名言处不论于识也至第八卷彼彼分别中解疏剩界字界门中有识故非此所明或可界中不开八识但说六识者对根境说六亦应无妨。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