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下卷不审十(断惑义寄惑显位下)

  二日
  一。第二明寄惑显位者(文)十八寄显门中。可摄始终二教实义欤答。尔也难云。义苑云。与前约人实断全异也。折薪云。
  此中不同前科当教实有所断故云寄也(文)既随机安立之假施设也。何可有实义耶答。章云。十三依杂集等论。以分别俱生二种烦恼。寄显见修二位差别(文)等言。瑜伽唯识等法相所依诸论等也。此见修(乃至)二十二愚等建立。法相宗实义也。依之折薪云。寄烦恼显见修○然是法相宗正义。今以义覆定故为寄(文)始教十地分段。终教十地变易等义。十八门中无之。知始终二教所谈。为当教实断。其余异说为寄在门欤。但于难者。此十八门寄显者。偏约始终二教。其当教实谈之外。为假施设。望圆教时。总指一切三乘教所谈。为随机安立之施设故。总标中含寄在实义两门心得置。无相违。
  一。寄灭二障所显二位(文)寄灭种子欤。约现行欤答。一义云。地前伏灭现行地上断灭种子也难云。如所立义。正是实报门之所谈也。今即寄显门故。不简种现。悉可断之。何约实谈可别配种现,于地前地上耶。况所引证论文。全不见其简别耶答。若约实谈。则地前双伏二障现行。地上双断二障种子也。然□地前唯灭烦恼。地上唯灭智障。各别灭之故。□寄显虽然。其伏断之义。不可违实报门故。地前灭烦恼障者。是应伏灭现行。地上亦同之。是以章云。显比证二位(文)若地前灭烦恼障。即是断种子者。可名证位。何云比耶。明知。地前唯伏现行不断种子故。未得无漏智。未亲证理性故名比位也。但至所引文者。以义会文。是释家之常法。何始疑之耶。不可有相违。
  一。又云十解以上得出世净心(文)当门引证欤答。尔也难云。梁摄论十解以上得出世净心等文。终教自在能断等实义门所谈也。何引寄显证文耶答。十八门第一门。梁摄论文。四个处引之中第二引之故。证文勿论也。但于难者。此文地前以比观智得生空一分故。尤显比观二位之证文故。一文二义含常例也。自在能断故。烦恼障断シツヘケレハ。出世云边カラハ实义也偏烦恼实地前断云方二障双伏断セサルカ故寄显也。无相违。
三日
  一。寄皮等三惑显三僧祇故(文)三惑者限烦恼障欤答。可通二障也难云。见摄论文。为除皮烦恼障入初地。为除肉烦恼障住初地。为除心烦恼障出初地。何以故。地地菩萨烦恼有三品等(云云)如论文者。限烦恼障(见)答。凡思三僧祇位分。初僧祇地前也。地前全无断见修烦恼。又第三僧祇。烦恼已断位也。不可云断心烦恼。梁论文不见通别义。瑜伽四十八。所知障在皮肤实三粗重。同七十三云。一皮粗重。二烦恼障品。在肉粗重。三所知障品。在心粗重(取意)于烦恼障者。初地尽已。而今此皮肉心三。亘十地在之。明知。随所知障粗细有三惑不同云事。但于难者。义灯会瑜伽二文云。理实皮肉心等三名。俱通二障(云云)灯云。第一粗重。总合二障不别说。是烦恼所知。第二属烦恼障。第三属所知(文)不可有相违。
  有云。现行种子习气。如次配皮内心(云云)有云。梁摄论中。缘外器非常名皮烦恼。缘有情名肉烦恼。缘肉心名心烦恼(云云)指事释在之可见之。
  皮肉心事
  一义云。于一惑分粗细不同云皮肉心也。一粗分。二细分。三极细分不同也。然者于一切惑。约粗细可分皮等三种者欤。此义意。于一贪烦恼可有此三重也。一义云。俱生云皮烦恼。分别云肉烦恼。所知障云心烦恼云也。是孔目章意也。一义云。我所云皮烦恼。执我云肉烦恼。所知障云心烦恼也。
  寻云。就第二义。初僧祇断俱生寄事。道理不心得如何答。第二义如难寄三僧祇。初僧祇断俱生事难心得欤。
  一。第二僧祇断肉第三僧祇断心(文)第二第三僧祇者摄何地位耶答。第二僧祇前三地。第三僧祇四地已上也难云。经论常途之所说者。从初地至七地。是第二僧祇。八地已上为第三僧祇。故知。摄论云。第二僧祇断肉等。可如常途所说。何第二僧祇前三地。第三僧祇四地已上云耶答。摄论十一说三种三僧祇。一三阿僧祇。初阿僧祇(地前)第二僧祇(自初地至七地)第三僧祇(八地已上)二七阿僧祇。三三十三僧祇。而以三十三僧祇合为三大劫。如次除皮等三惑。初僧祇(地前)第二僧祇(前三地)第三僧祇(四地已上)也。时量皆初三僧祇量也。依之集成云。此中第二僧祇。当初二三地。第三僧祇。当四地至十地。此前更有一义。如常所配□也。在第十一卷修时章(文)梁论第十一卷修时章明僧祇劫数。举种种异说。本论云。有五种人。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圆满。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文)如是总标竟。次第别释之。今寄皮肉心显三僧祇者是释。论正释七阿僧祇中。傍寄皮肉心显三僧祇之时。兼约三十三僧祇。示其三祇分济。即如折薪云。论第十一具云。约除皮肉心三烦恼等者。是全文也。然第二僧祇。应经九劫阿僧祇(云云)是则初二三地。各经三阿僧祇故。总成九劫。指此九劫分济为第二僧祇。岂非第二僧祇当初二三地耶。又从四地至十地。亦各经三僧祇。总成二十一劫。指此二十一劫分济。为第三僧祇。岂非第三僧祇当四地至十地哉。是故诸记一同如是配释也。但于难者。问。论次上。
  释本论云有五种人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圆满之文云。何等为五。一有人谓愿乐行人。二有三人○第三阿僧祇劫。此无相行无功用乃成(文)此一段文。全同经论常途所说。故集成云。此前更有一义。如常所配(云云)即指此文也。彼修时章。广会大小乘异说故。就三祇劫且举二说。前后各据一义不可和会欤。
  一。如梁论摄三十三僧祇中说(文)三十三僧祇欤。三十三僧祇欤答。三十之三僧祇也难云。三十三僧祇者。地前有三僧祇。十地中地地入住出三心アルカ故。地地皆经三祇也。何云三十之三僧祇耶答。

  当段云寄显地地三心不同或释地地之中入心除皮住心除肉出心断心等(文)サレハ折薪云。虽通三十三。今唯约十地各有三心故。云三十三僧祇中说(文)但于难者。折云。地前方便地自有三僧祇。十地名正地。有三十僧祇。共三十三(文)地前通三十三立正皮等三惑除事初地已上心得置无相违。寻云。三十三僧祇者。十地等觉入住出三心开故三十三欤答。义苑心尔也。余记心地前三僧祇。十地中地地入住出三心故。地地皆经三祇也。地地经无量时也。上品烦恼名皮。下品道破中品烦恼名肉。中品道破下品惑名心。上品道破也。
四日
  一。如地持云二障三处过(文)烦恼所知二障。地前地上等三处过欤答。尔也难云二障三所过事。专是如教实义也。何为寄显耶答。当段但于难者。若就三位相论二障断惑者。专是始教实义ナルヘシ然今为寄在事。以三所二障显地前地上佛地三位故。为寄显门也。今约终教故也。不可有相违。
  寻云。验地持论全无此文如何答。指事引瑜伽第四十八卷菩萨地文也答。折云。言地持论者。准开元释教录(僧智升录)云。菩萨地持经十卷或八卷。亦名菩萨地持经。亦名菩萨地持论。今此录中。编之为律。存其经名。除其论录。同录中此本经既有多名○评曰。今言地持论。即旧所存之名也。自开元升师录。后藏本但名经。然在大乘律中。即地持经也○清凉又云。地持即瑜伽同本异译故。瑜伽四十八中。全有此文○以此证成经即是论。
  亦以瑜伽名师地论故也(文)准此可知之。
  寻云。染心粗细(文)今染心者。二障等中何耶答。有云。染心者染污法体白净故。烦恼所知现行种子习气。皆可名染心也(云云)。
  一。寄于三位以显三身(文)金光明经意。于地前地上金刚心三位。如次得化应法三身欤答。尔也难云。三身者。是佛果圆满之功德也。何于三位别时可得之耶答。当段但于难者。依断三惑。于佛果圆满三身也(云云)。
  寻云。三身俱是如来果位所得也。何于三贤等位得化身等耶答。古抄云。终教意。二障种子初地尽之。全不可云地前灭。但此寄显门意。伏尽第六识染心现行。唱八相成道故。云显化身也(云云)。
  一义云。准慈恩解释。于三位得见三身。非自所现欤。如次下但经得现化身得显应身得至法身(云云)乃至结云。如来具足三身(云云)如何。
  难云。依终教意。初住已上。当位分分化身法身岂非初住已上少分见耶答。一义云。依于三位断三惑。至佛果圆满三身也。非谓三身别时修得也。故经结云。是故一切如来具足三身也(云云)。
  一。依诸伏道起事心尽(文)金光明经心起事心者何识耶答。下释第六识(云云)难云。楞伽起信等心分别事识者。可通七转识(见)故钞八下释楞伽三识云。如来藏心以为真识。现即第八○余识皆名分别事识(文)例金光明起事心。尤可通转识也。是以慈恩大师。见修一切烦恼诸相应心名起事心(文)诸相应心言。尤可通六识(见)何况前五识伏断。一向任第六识。起事心识言。何可限第六耶答。当段云起事心是第六识(文)第六识是计度分别识故。托事起分别故云起事心欤。但于难者。经文不分明故。祖师随义配释边边在道理故无相违。答。一义云。前五识伏断。专第六识能故。约本第六识云也。
  寻云。起信今章不同。如何可心得耶答。今章约三能变识。三位寄显也。然起信论。望生住异三相寄显三位故。今章与起信。祖现意乐依边边道理释之计也。更强不可为和会也。随以三身配三位。专是寄显也。
  五日
  一。依根本心(文)金光明经心。依根本心者何心耶答。末那(云云)难云。起信疏云。依根本心灭者。犹此论中。舍粗念相。即是住相灭也。胜拔道者。金刚喻定。根本心尽者。犹此论中离微细念。是生相尽也(文)依此解释。依根本心者。第六识细分(智相相续)第八识粗分(转相现相也)何今背自解释用有人释耶答。当段但于难者。皮配释末那不说之起信论故也。以末那摄本转二识也。若总约八识者。可如有人释也。
  犹难云。宗家清凉等意。平等性智现他受用(云云)然依根本心为末那者。可现他受用。何今释得显应身耶。彼经应身非他受用者。宗家清凉解释也。如何答。真谛三藏。报身以应身名也。法身理相应故名应身。或应地上机故。义苑心也。义苑云。今言应者。即是报故。应字平呼故。真谛名报身为应身。与法身相应故。或但去呼。以应十地故(文)。
  寻云。有人解者谁人耶答。淄州释中。真谛解(云云)或胜庄法师解也。最胜王经疏造人也。又金光明经翻译时证诚也(云云)或净影大师释也(云云)。
  寻云。慈恩大师以起业心依根本心(云云)如何答。章主心。起信末那不说之论故。以末那摄本转二识也。他宗解释。别途废立。强不可和会欤。
  一。六寄于三障直显三身(文)以烦恼障业障智障配释三身欤答。尔也难云。法应化三身。共断三障所显也。何偏云烦恼障清净能现应身等耶答。当段但于难者。诚三身共所灭三障。虽然寄显门意。约相顺如此释也。不可有相违。
  寻云。其相顺之形如何答其相顺者。应身是他受用报身以智为体。烦恼炽盛位。此智不得清净故。金光明经疏中。烦恼净故能显应身。由断烦恼智得清净名应身故(文)次化身配业清净者。业者三业也。三业清净于六道众生作化用自在也。故彼疏云。业清净故。现三业化自在功能(文)次智障者所知障也。所知障覆隐法身故。断彼得显现法身也。约如此义门为寄显门也(云云)(双料简也)。
  寻云。以智障烦恼业三种配释三身有异义欤答。一义云。本末相依次第也。我执必依法执而起故。依所知障本起烦恼依此烦恼造业故。从细至粗次第。依之以返智障义配法身。以翻烦恼障边显报身。依翻业障义成化身也(为言)一义云。于二障障二果事。经论在不同。一智障障菩提。烦恼障涅槃(一说)一二障各障二果(一说)一智障障涅槃。烦恼障菩提(一说)如此三义不同。是故断所知障证法身。断烦恼障证报身菩提。断业障成化身也。然者今金光明经说。依第三业所论也(金光明经所说之应身者。有报化之诤论。而义苑之意谓报身也)难云。当段云业障清净能现化身(文)付之化身佛。受宿业事常途所说也。何有业障清净义耶答。皮示现故不可有相违欤。又小乘一途说也(云云)。
  寻云。如常途者。烦恼障涅槃所知障菩提故。应云烦恼清净能现法身智障清净能现应身。今何相违耶答。以二障别配菩提涅槃。是圣教异说也(上出三义可见之)今经文即应其随一。何执一文强非余说耶。若以实论之。则二障各障二果故。圣教中各述一边故。唯识论第十明断所知障得无住处涅槃之义竟。次下云。既亦障涅槃如何。但说菩提障说烦恼障但障涅槃。岂彼不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文)彼总有三个问答。是第三问答也。
  寻云。真显三身之直言显何义耶答。一义云。是一往之义也。一义云。简别前第五门也。纂释可见之。
  一。七以迷三无性所起烦恼(文)迷三性所起烦恼寄显三身欤答。迷三无性所起烦恼寄显三身也难云。如所引经文者。
  于遍计依圆三性有缚有障等(云云)尔者可云迷三性所起烦恼。何云迷三无性耶答。当段(并)宋朝印本云七以迷三无性等。全同和本欤。但于难者。三十颂云。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文)故影略互显心得置无相违。
  一。难云。正所引经文云为三相故有缚有障(云云)三相者无诤三性也。有何深义迷三无性释耶答。迷情实有为本故。专迷都无如幻真空之三无性也。不觉此无性之理故。迷三性故。三相有缚等说也。一义云。无字误也。可云以迷三性所起烦恼也。
  二。尚疑云。依之唐本迷三性云。不审不起也。义苑所牒本云七以迷三性所起烦恼(文)如此本者符合经文欤。但传写之讹欤答。今三无性有空二义也。三性有三无性空义不离故。心得三无性云欤。或又玄奘三藏空空空等。皆违妄执(文)空妄执翻故妄敌对也。故今三身远离妄执三性上空了过失也。仍三无性者。三性上三无性义了心得如此释也。
六日
  一。何者为三一者思惟分别相(文)思惟分别相者。遍计所执性欤答。尔也难云。遍计所执性者。是当情现之无法。即妄心所执之妄境也。何云思惟分别耶答。当段释(并)密严经疏第二。出三性体云。分别性者。但用分别妄心画度行解为体。又复人说妄心所执妄境为体者。此言大谬(文)同第二云。一分别性名遍计所执性也。言分别性者。谓虚妄心称画计度不称境故名为分别。就能为名。又此妄心于所执境遍计着故。名遍计所执性。非遍计心所执境界名遍计性。此约能所合为名也(文)解释分明也。但于难者。此是性相二宗之不同也。又章主破护法等。是其随一之大义也。
  一。是故不得至三身(文)迷三无性所起烦恼配释三身欤答。尔也难云。见所引经文。全不分配三身。但总明能解能灭能净得至三身。今何云寄显三身耶答。胜庄疏第四云。第二显德。谓于遍计所执自性通达无相悟入空性除遣所执。至于化身。又复由此通达实性。即能永断杂染依他。至于应身。得无上觉。由此永断客尘烦恼。圆成实性及显清净。至于法身。是故诸佛具足三身(文)但于难者。此等解释。虽分配三身。而未显别配之意。若是约三性本末粗细。如次寄显三身本末欤。
  寻云。其别配委意如何答。一义云。无而忽有。是名为化。即似所执性配化身也。酬因位万行故名报身。即似依他性假众缘而生故。寄依他性显报身也。寄圆成显法身。应知一义云。约粗细不同配三身也。圆成是唯真非妄故属法身。依他是真妄相依故属报身。变化是但妄故属化身也一义云。圆成是不生不灭故属法身。依他是因缘门法门故属报身也。报身答六度因所成法门故。因缘义等故。依他属报身也。变化是无而忽有法故属化身也。化身是更为利生所现。化身色相。皆是随情安立故。无而忽有佛身也。是故变化属化身也(为言)。
  寻云。能灭者染分依他性(文)依他有染净二分。今何但云染分耶答。折薪云。若净分依他亦圆成实。即是报身功德。以不断常故。此不应灭。若染分依他一切染法为过患故须灭也(文)。
  一。此有二义一约正使寄显地前四位等(文)正使者种现中何耶答。一义云。现行也难云。若四障现行地前除之。其习气者。至地上断之。尔者四障种子。何位断之耶。既彼地上唯断习气。明知。地前可双除种现。何但云此约使现四障耶答。义苑云。此约使现四障故。现行伏灭也(文)准此现行云事分明也。但于难者。终教意判地前伏使现初地断使种地上除习气故。纵虽寄显门不可改此理。今寄显门。偏是地前地上对论。以明其所行等。而隐彼初地入心。断使种子之义。是即寄显门之相也。不可责尽理无相违。
  七日
  一。谓以阐提不信障使灭已(文)阐提不信等四障。如次十信三贤除之欤答。尔也难云。四障之中后二所知障(云云)纵虽终教意。何地前可断所知障耶。就中唯识论中。
  下乘般涅槃障。第五地断之(云云)是以慈恩大师唯识义中。引宝性论四障毕。第三所知障五地断。缘觉舍心障七地中断(云云)如何答。无上依经佛性论等所说。地前四位伏四障事分明也。不可及异端。但唯识论(并)他宗解释。依种子断位故无相违。
  寻云。以四障寄地前四位(云云)何教心耶答。下多分约终教(云云)付之十信既成位。尤可始教义如何答。折云。
  若约寄正使地前除习气地上净二义双明故云终教。若单取地前四位亦即始教故。今章约大分说也(文)。
  一。二以外道我执障寄以翻显十解位等(文)以信乐大乘等四行为能治。以阐提不信障等四障为所治欤答。尔也难云。先能治之道生。可灭彼所治之障。
  何今云先灭阐提不信等四障得信乐大乘等四行耶答。当段之释分明也。但于难者。当章释灭四障得四行。经论述修四行灭四障各有其理。更不相违。可心得置也。
  寻云。其不相违心如何答。其所以者。阐提外通等四人。于十信住行等之四位。善根内熏善友外催。小信大乘之理。聊发大悲心灭不信之障。乃至除众生之执断惑障了。后弥信大乘深起大悲。是以信乐大乘等之四行。望初起者。四障未尽之前。正圆满者。断惑障了后也。所以经论意。且付初起判也。当章释正望圆满故无相违。
  一。为我德因(文)以翻显十解位成般若行为我德因欤答。尔也难云。若断我者。反可得无我。何为我德耶答。当段云为我德因(文)但于难者。我执我者。是小我故。以自他差别为本。然今断小我者。得涅槃大我故。以自在之义为我德因故无相违。
  八日
  一。成破虚空器三昧行(文)破虚空三昧者。何位得之耶答。十行位得之也难云。佛性论第二云。从初地以上能得此三昧(文)既地上所得也。何于十行位成此三昧耶答。当段云三声闻畏苦障○银轮王报(文)但于难者。修定因行故无妨也。指事有此问答。有云。地前分得故无相违。
  疑云。经论文但云四行对治四障(云云)不分明配十信三贤如何答。佛性论第二云。复次果相义应知。果相者有二处。一者地前凡圣二位。不得四德。二者十地诸位。地前有如是信乐等四德。为清净佛性因。为对治四倒。如来法身四相功德波罗蜜是其果(文)此文配十信三贤也。地前凡圣者。十信凡。三贤圣也(云云)问。所引经论说相一同哉如何答。折薪云。若四障四位四行四因文。出无上依经。若四报文出仁王等(云云)指事云。此合无上依经仁王经文以织成句。是故无上依经上云。一云阐提○四德波罗蜜果(文)。
  寻云。破虚空三昧者如何答。虚空器破三昧心得也。譬如所依虚空断空无物。成万物所依。以二乘沈空喻为实涅槃也。今以此三昧沈空涅槃障断也。犹意云。二乘身智都灭。堕虚空如ナルヲ破行也。苦翻乐德也。古抄云。
破虚空三昧者。破小乘空三昧执着故立此名(云云)。
  一。即为佛子四义(文)佛子有四义欤答。尔也难云。梁摄论第八云。佛子有五义。一显示无上乘为种子。二以般若为母。三以定为胎。四以大悲为乳母。五以诸佛为父。由此义故得生佛家(文)有此五义。何云四义耶答。当段云即为佛子四义(文)则佛性论第二云。佛子有于四义。一因有二。一佛性二信乐。二缘般若波罗蜜。三依虚空定。四成就大悲利益。一因如父身分。二缘如母。三依止如胞胎。四成就如乳母。由此四义名为佛子(云云取义)但如梁论者。种子与父是别义也。今合为一义。如是开合。经论常事故无相违。
  以般若为母意。大疏十下有三义如纂释。
  寻云。当段云谓毂辋辐轴如其次第(文)然者今此喻说。上四障如次可配耶答。一义云。尔也。既云如其次第故也。一义云。此毂等喻。以四障合计也。必如其次第不心得不可有相违也。
  一。第二以四障习寄显地上四位等(文)以四障习显地上四位欤答。尔也难云。诸经论中。但虽除四种生死成四德。全地位配释无之。是以了义灯中。破今义云亦不配地(文)如何答。四种生死之废立。经论盛说之。是以相续解脱无上依经宝性摄大乘论。皆说四种三昧力灭阐提不信等习气。四种生死亦渐尽。净我乐常是处显。深出经论说流传人师释。谓真谛神廊疏等也。但于淄州以四种生死配十地事破之云难者。今章意。十地间变易生死之缘。因果体共虽有。且约寄显门故何为难耶。非谓初二三地有因无缘及果体思之。折薪二云。虽名四种生死。然有四义而无四生死。谓方便是生死缘。二因缘是生死因。有有是生死果。无有是生死灭时(文)。
  犹难云。了义灯第六卷云。古人方便生死在初三地。因缘生死四五六地。有有生死七八九地。无有生死在第十地。堕唐摄论并悉无文。无上依经及宝性论。亦不配地(文)如何答。此破真谛三藏所译梁摄论。不足会通之事也。续高僧传第一云。真谛来东夏。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讨寻教旨。遍览所译。则彼此相双绮缋补显故。随处翻传亲流疏解(文)既真谛三藏。恃宗摄论讨寻教旨。亲传疏解故练习异他。有何所谬耶。若谓违自所解故。非他为谬者。亦可以违真谛所译故。彼玄奘等为谬耶。又传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各无限矣已。此是上述对智恺法师译俱舍摄论竟。如是结给也。既云词理圆备。可有何所谬耶。但隋唐二论。并无文者。彼译者脱文。是可名谬也。又无上依经等不配地位者。经论所说。或有隐显。或有广略故。何必为难耶问。断惑依地及所断惑。可求相顺之义。纵虽梁论所说。若不相顺者何为指南耶”。
  寻云。四位名言如何答。折薪云。世间二乘大乘因圆果满(文)又云。梁论第十一。正明四定四报等。都不言是何地等(文)问。如此释者。以何大师地位配当耶答。义势相顺故配欤。
  寻云。位行因报次第事如何答。障灭位成位依行成行依因为因依报盛故也。
  九日
  一。又得大乘光明三昧成于净德除因缘生死变易报(文)以四种变易寄十地付。于何地除因缘生死耶答。初二三地除因缘生死也难云。开经论说。初方便生死。次可除因缘生死。何背诸经论列次。于初二三地可除因缘生死耶答。当段释诚明镜也。但于难者。诚无上依经梁摄论说。以所知障为方便生死。寄初二三地。以无漏业为因缘生死。寄四五六地也。然今以因缘生死寄初二三地。以方便生死寄四五六地事。于无漏业所知障。可有亲疏二义也。既初二三地是同世间说故。为世间为能生因缘之义。所知障亲无漏业即疏也。望此义。今章以所知障名因缘生死。以无漏业名方便生死也。是章主得经意。以义释之也。不可有相违。
  犹疑云。折薪云。章云因缘生死者。然诸经论皆书方便生死。即是传写之讹等(文)此记心。梁论等阐提习灭处。方便生死除云故。当章释谬也(云云)如何答。密严疏四种生死次第。全如今章。彼疏又误也云耶。又真谛三藏般若疏云。初二地因缘生死。三四五地方便生死(云云)如此等解释。岂皆是传写之误耶。故知。通途经论之说相。虽以所知障名方便生死。以无漏业名因缘生死。又以所知障名因缘生死。以无漏业名方便生死义可有欤。当宗意。真如为因无明为缘义然望流转生死义释成时。宗密释真如为缘无明为因如此也。此释为生死为亲因。无明亲故。无明为因心得义。全成今章证据欤。凡当宗意。总随文就义两释。若依随文释意者。全如经文可说之。若依就义释意者。以智障为因缘生死。可配属初二三地也。无漏是出世因故。为世间因缘义疏也。是故以无漏业名方便生死。寄四五六地也。
  犹难云。勘经论文。皆以方便生死为先。因缘生死为后。故摄大乘论。既初二三四地。灭方便生死。五六七地。灭因缘生死(云云)何况寻因缘生死者。是我德之障也。何进断初二三地。方便生死皆是净德之障也。岂至四五六地哉。所以梁摄论云。能破一阐提习气。即是方便生死。障于大净。由破此障故。得大净果。能破外道我见习气。即是因缘生死。障于大我。由破此章故。得大我果等(云云)何违所依经论文判四种生死前后耶答。仁和抄云。因缘方便二生死前后。大师所释非无其理。依佛性论心。无明住地生无漏业。有因缘方便二义。所谓无明住地生福行名因缘生死。是同类果故。生智惠行名方便。不同类果故等(云云)爰知。因缘方便。互具其义。依之相同世间初二三地。望无明住地亲因也。四五六地四谛缘生观解望无明粗方便也。依此义。前寄因缘。后寄方便也。是则第二就义释也。若作随文释者。如经论文欤。依之真谛三藏。又同因缘前。方便后释给也私云。依无明生业识之次第。尤可有此义欤。兴福寺永超僧都。东大寺永延得业。维摩竖义叹香象随文就义释云。诸宗人师。多虽存此旨。未云随文就义释。花严一宗始有此义释(云云)。
  一。除无有生死四德圆故(文)无有生死者。取变易身最后一念断尽之处欤答。尔也难云。尔者断位唯可金刚心一念。何通十地佛地耶答。当段云生死永尽故云无有也(文)又钞云。更无有有故名无有(云云)此释取最后断尽(见)尔者因圆果满。等觉智最极取为无有也。变易果报衰老故。且无住相。サレハ今章云。
  生死永尽故云无有(文)是释且付无有生死中举最极显无有计也。衰变位非云无有生死也。但于难者。依第十地已上之行功故云尔也。
  一。
  又此四中初二通二障后二唯智障(文)阐提不信障外道我执障通烦恼所知之二障欤答。尔也难云。初二以粗品烦恼可为体。何通微细所知障为体耶。况十信十住位。既灭初二障(云云)岂此位灭所知障耶。次广取之。后二障何不通烦恼障耶答。当段但于难者。阐提不信等之相。广可亘二障也。此凡位故。烦恼所知二障也。后二唯智障者。声闻畏苦等相。二乘既烦恼障断タル上障故。智障心得置彼此通局尤有其谓欤。
  寻云。初二通二障者。烦恼障习气为变易报可云耶答。为变易生死成因缘者。唯所知障也。此品烦恼习气。至地上事。非谓变易因缘也。
  寻云。于地前四位等。既成信乐大乘行了。何又破外道我执障云耶答。退位故容有义欤。又自本寄在也。自浅至深故云尔欤。
  十日
  一。
  三地终心已来断二障修惑正使皆尽四地以去但有微习(文)始终二教中依何教耶答。约终教也难云。终教意。地前伏二障现行。初地断使种。地上除习气(云云)何使种远至三地终心耶答。当段释。二障种子三地末尽(见)但于难者。诚第三地断正使种子。似背终教性相。然而寄惑显位门意。初二三地。相同世间位故断种子。四地已云。出世位故。但除习气也。故折薪云。此约世出世间二位。以分正使习气。若终教正义。正使初地尽。地上并除习气。今约寄显故。四地已去。方除残习故。云三地终心等也(文)不可有相违。
  寻云。通途断惑。入心一刹那断之也。今何云三地终心耶答。今寄齐门故云终心断也。第三地出心所知障正使断初地断见惑也。   一。诸见缚者先已除断(文)述终教义欤答。尔也难云。终教意。述见修合断之旨。而既云诸见缚者于初地见道已断故。何可云终教义耶答。当段下云上来多分约终教说(文)但于难者。终教实义。诚虽述初地见修合断之旨。今此文约寄显一门。为显世间出世二位优劣。且述见修别断之义也。无相违。
  一。无明习气者所知障种子也(文)种子习气中约何耶答。种子也难云。既云无明习气。尤可云为习气断之证文。何以此文为所知障种子断之证文耶答。当段举二障云皆悉微薄远离。故知。无明习气者。是断种子令微薄也。凡此门意。四地已上二障习气计有之(为言)(十地论第五)但于难者。习气云言。随处诸圣教中。或余残习气云事是名余残习气。种子余残也。又种子习气名タル处彼种子习气名也。是现行习气故也。而今地论文。种子习气也。无相违。
  寻云。十地论心。于三地终心二障种子断尽欤答。
  章云四地以去但有微习(文)又云二障种子此地皆尽等(云云)断尽(见)付之疏七上云。论云。一切修道三缚。及彼因同无明习气。皆悉微薄。谓烦恼障三缚现行及种故云彼因。与当地所知障种同灭故。云同无明习气。习气即种义也(文)钞十五下云。言与当地所知障种同灭者。
  以地地各别断所知障(文)探玄十二云○与当地所断所知障种。同此位灭故。云同无明习气皆微薄。以未尽故但云薄也(文)释此经论文云。
  当地所断分二障断(见)全不云二障种子。此地断尽相违如何答。折云。若依清凉大疏。消此经论意即不同。以彼约十地。十地皆断二障修惑。至金刚位。二障方尽○不同今章○约彼始教寄位说。今约终教寄位说。经意多含二祖互释(文)。
  寻云。折薪云。言皆悉微薄远离者。正明二障通有四缚。若种若现。一是微薄远离。此释经中微薄之言。此中微薄非是彼薄习气。但说远离除断故云微薄。尔而不直云断灭者。对前见惑粗故。
  所以云诸见缚者初地见道已断故也(文)今此非是彼薄习气。但说远离除断故云微薄(云云)此记料简如何答。此记意。转复微薄者。微薄言约能断智心得之欤。若尔者。欲缚转色缚转有缚转者。正是出所断也。断此三缚能断智处惑体不相应故。智微细成惑体薄成故云转复微薄也。是故微薄言。约智论之欤一义云。微薄者。即是依习气论之也。断此三缚处。习气相残故。云转复微薄也(为言)。
  寻云。无色相应惑如何云有缚耶答。三有顶故无色云有顶云有缚也(为言)问。第三地出心断习气欤答。习气今章既云四地已去但有微习故。四地已上所断今于三地出心者。但断四缚种子也。更无习气断义也问。色烦恼心烦恼等者。是何烦恼耶答。在二义。一义云。迷色法惑云色烦恼也。迷心法惑云心烦恼也。一义云。依一烦恼粗细。立色心二烦恼也。意微细内起惑云心烦恼。粗动外转惑云色烦恼也。色心是内外粗细法故。以义立二烦恼名也(为言)。
  十一日
  一。前之三地断三界中色烦恼(文)无色界中色烦恼断欤答。尔也难云。无色界总无色法。何云三界色耶答。当段但于难者。清凉大师。于无色界有二释。初释意可有报色(见)次释意。无其报色。有通果色(云云)。
  一。七八九地断三界中色习烦恼(文)限烦恼障欤。通二障欤答。今章付烦恼一障论之也难云。见仁王经文。又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惠。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现不可说不可说功德神通(文)若尔七八九地。色心等习烦恼断可云也。既经文通二障。何云烦恼一障耶答。
  当段云仁王经说○断三界中心习烦恼(文)当段之释。付烦恼一障论之也。已前九地中所配限烦恼故。今十地付烦恼习释之也。然本经中。第十地及佛地中。烦恼障中心习及所知障断说。然者通二障可心得欤。正披新旧两译经文。信忍菩萨断色烦恼。顺忍菩萨断心烦恼。无生忍菩萨断色心习气。寂灭忍位。独断无明(见)明知。九地已还。唯就烦恼障。如次别断正使习气。第十地佛地方断智障云事。尔者岂非色烦恼心烦恼局烦恼障也。但于难者。指事云。今章得意略引文(文)复古云。仁王分四位。今章寄显三位。色心合取也(文)折薪云。旧译亦云。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章唯云色习烦恼。恐脱一字(文)但经文。第十地佛地断心烦恼说。尔者七八九地。断色习者。有其理欤。又集成所引。同今章有异义欤。不可有相违。
  一三地终。心位得上界定。极至四定离下地色(文)付之于第四定者。离第三定已下色。何第四定离下地色云耶答。得上界定者。无色定云也。以无色定离第四定已下色云事也。极至四定离下地色可训也(云云)见闻抄云。得上界定极至四定(文)指色界四定欤如何答。是无色界四定也。既云离下地色故云断色惑也。故指无色定也问。欲色二界惑云色烦恼。无色界惑云心惑欤答古抄云。极至四定等者。四定者。无色界第四定也。即非想定也。意初二三地世间故。第三地终心三界究竟アツル也。离下地色等者。非想地以下。八地(九地门时也)惑尽。大乘无色有细色云故。云下地色也。是人执品分齐也。

  宽永九(壬申)二月二十二日来春季谈义为用意任古抄书集讫前后次第不可有定量为补当座也矣
  法印权大僧都实英(露命八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