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上卷不审一

  二日
  一。华严一乘教分记(文)当章立题有五名。以何为正耶答。先德取舍虽不一准。以和本可为正也难云。宋朝四家以花严一乘教义分济章名牒释。何以和国现行本为正云耶答。以花严一乘教分记之名可为正也。故贤首国师寄海东书云。花严探玄记二十卷两卷未成。一乘教分记三卷等(文)又花严传第五云。花严教分记三卷(文)海东书但云一乘教分记。而略花严二字。花严传云花严教分记。而略一乘二字。是即随时略举之也。其实影略互显。则须双题。故和本岂非符合章主自所立之正题哉。但余众名者。亦是传谬欤。或作者一时之假立欤
  一。花严一乘(文)通法花·胜鬘等一乘欤。局花严别教一乘欤答。可通法花等一乘也难云。既云花严一乘。何可通余经耶。何况下卷题花严经中一乘(文)明知。局花严一乘也。如何答。花严是为一代诸教之根本法轮。故半满权实无不从此根本流。大小遍圆无不还归此根本一乘。故知。花严一乘之言广摄诸教。无不包尽。故探玄·大疏共云为本故者。正明此义也。是以指事云。言一乘者。有其多义。一存三一○二遍三一。三直显一(文)等但于难者。指事云圆教故。摄方便故(文)准之。通摄一代诸教所说一乘乃至二三四五无量乘也。以未不离本故等思之。
  一。义理分济第九(文)和本·唐本以何为正耶答。依和本义理分济科为第九。可为正也难云。本正否可依义理顺否。然上卷能诠教有三一不同事释。中卷尤明三一所诠差别。至下卷可明别义理分济也。如何答。唐·和两本中。和本审祥宗家面受相承正本也。宋本会正乱以后二百年计。后宋朝流传本也。彼审祥面受比ヨリハ三百年ハカリ后也。岂和本非正耶。サレハ净源重校序释明证也。又若就法义等释明证也。能能思之。但于难者。上卷专三外有一义释显。殊三外有别义为释显。于中卷别教义理释也。故顺理欤犹疑云。探玄大疏所诠义理次第。相例如何答。约乘门。约教门不同故。以彼不可难此也犹疑云。钞三下云。然贤首义分济第二卷广明。释分明。所诠第二卷(见)答。一义云。宋本次第(见)尔者第二二字アヤマレル欤(云云)此外四个之会通在之。
  三日
  一。今将开释迦佛(文)今经教主者释迦欤答。尔也难云。释迦是丈六卑少之化身也。何为今经教主可云耶。是以下文释主异。谓此一乘要是卢舍那十身佛(文)答。当段云释迦佛海印三昧(文)但于难者。今经意释迦即非十身舍那之外。为显释迦即舍那。云释迦海印等也何依云释迦海印。可云化身佛耶。
  一。海印三昧(文)今此海印三昧限别教所依欤答。尔也难云。见章起尽。付海印一乘。开同别教义。其同教中举三乘等。知通诸教所依(见)答。清凉大师解释中。事事无碍海印炳现。若非别教一乘无此义也(文)限别教云事分明也。但于难者。若依该摄门。一切三乘等法本来一乘故皆依海印。今章依此义边欤。若分相门限别教不通诸教也。
  一。即十佛自境界也(文)解境行境中何耶答。一义云。以解境十佛可为本也难云。可云行境十佛也。其故者。解境犹是前五句中。法门不泯绝故。未同果海行境去已前五句泯绝。全同果海。故今性海果分义。第六句泯同果海义亲。是故今十佛者。行境ナルヘシ。解境是因分。行境是果分故也。サレハ大唐四家共行境十佛(云云)答。一义云。以解境十佛可为本也。从本今解境者。即非前五句中解境。五句泯绝。解相空处有解行相融解。此位解者。性相离言。三世间圆融身体。是云解境十佛也。是第六句行境上立归。圆融无碍解アリト(为言)如此解境是更非因分教说义也。两义中以此义可为正义也。但于难者。伴一义也。
  四日
  一。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文)因果二分说不说义限别教欤。通前四教欤答。可限别教也难云。至相大师释十地论教义二大。
  云通一乘三乘不通小乘(文)教义二大既因果二分也。知通三乘云事答。凡前四教因中即有,至果即无云事。一乘所定也。何可有不可说果海耶。是以见章下文起尽。前四教中无开因果二分。(见)但于难者。教义二大虽通三乘。果分不可说义トハ可相替欤
  一。缘起因分即普贤境界也(文)限普贤一人欤。广通普机欤答。限普贤一人也难云。缘起因分说相广被普机。何可云限普贤一人耶。依之先德释此事。非普贤一人。广通普机云普贤境界(文)答。凡今章至相禀承实义述云事一章习也欤。然至相十玄门中。普贤文珠相对问答普贤因分之义之时。虽复始起发。于妙惠圆满在于称周。
  是故隐于文珠独言普贤(文)既对文珠云普贤境界。故尤可限普贤一人也。但先德广于取普机云难者。设广虽取普机。其源以普贤为本。然者且不云普贤之本广该取普机欤。或又先德不见至相之释如此释欤。
  一。此二无二全体遍收(文)超越果分不可说。别可立总依一心之法体耶答。一义不立也难云。超越二分。别可立所依一心也。是以清凉大师释云。普光明智超绝因果。该通因果(文)遥超二分义说。别可立此界也。今章释云。依海印三昧。开因果二分。次引十地论文。释二分义说了テ。释此二无二全体遍收其犹波水岂非指掌文理耶答。一义云。果分不可说者。即是所依之一心也。何超此一心。别可立所依之一心耶。但于难者。学者异义也。且依一义也。
  五日
  一。门外三车(文)门外三车同所设之欤答。尔也难云。二乘才离分段之系业为究竟。菩萨永超二种生死。法既各别也。喻车岂同处耶答。妙经中但云门外三车不说别处。丈六权智是牛车体之。解释此意也。但于难者。始教以三乘同见为本。故约化身出牛车。化身断惑证理二乘无异故置同处也。
  一。诱引诸子(文)小乘菩萨门外牛车摄之欤答。可摄也难云。门外牛车在三身。共以大乘佛果也。何以小乘菩萨可摄牛车耶。尤可摄羊鹿也答。凡小乘菩萨有教无人故。始教化身一分感见。此我教佛思。故彼教佛全牛车一分也。何不摄牛车哉。设又虽有实类。始教三乘同见化身断感证理分济。三祇百劫因行树下成道义门教门。说相一向同。故牛车一分可摄之。何况无实类哉。但于难者。虽摄牛车。尤可有大小不同也。彼羊鹿虽摄愚法二乘。大小二乘不乱。例思之。又于一个牛车。可有始终顿三类。准思之。
  一。权实差别(文)终顿二教菩萨摄门外之三车欤答。尔也难云。清凉大师解释中。终教已上是一乘也(文)既是一乘也。尤可摄大白牛车也答。一义云。宗家意当章(并)探玄记第一等。皆终顿二教三乘教故。摄门外三车(见)但于难者。清凉心于法花以前实教。有会不会二义。若依实体不足皆属法花之释者。可有摄三车之义欤。又宗家心玄记一处释合终顿二教。释同教一乘。尔者。又以终顿二教。可有摄大白牛车之义欤。宗家心对花严法花等纯一乘。指余教释三乘。清凉依一性五性门对始教之三乘。以终教已上释一乘。虽异表里不可相违欤。但会解记师资相违(云云)。
  一。大白牛车(文)于宅内直可有授大白牛车义欤答。可有也难云。见妙经文。于界内为三乘诸子。虽说三车教。未为一乘诸子。说大白牛车旨不见也。何可有界内直授义耶答。于宅内有一乘根机者。直可有授大白牛车义也。但于难者。妙经之大字说回三入一之义。就义可有界内直授之义欤。
  六日
  一。复更索耶(文)妙经何处说菩萨索车之义耶答。以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之一文。通为依凭也难云。有菩萨索车之义者。尤可有领解受记。既无之。故知。无菩萨索车之义(见)答。当段下云。以此得知。三车同索(文)集成云。古有难云。若菩萨索菩萨应领解。领解既无。故知。不索。文句答曰。汝不闻。法说竟天龙四众皆领解。其非菩萨。谓是何耶(文)但于难者
  一。亦不可说界外索车但是二乘(文)菩萨索车者。局界外机欤答。尔也难云。既三乘同索车。其三乘中菩萨定可遍地前。何无界内索车之义耶答。当段云。
  指彼牛车只在门外(乃至)至本所指车所住处而不得故。复更索耶(文)钞释同之。此等释意局界外索车(见)但于难者。有二义中。且伴一义也。
  七日
  一。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文)索大白牛车欤答。尔也难云。经既列三车了。愿时赐与(文)何况当章下。以此得知。三车同索(文)岂非索三车耶。云经文。云解释。全所不见索大白牛也答。方便品初略开权显实之时。彼三根之机共听受之。其中身子即请法说之佛惠。至譬喻品更请喻说之一乘等。岂非索一乘大白牛车耶。但于难者。于三果虽生下劣之想。未闻一乘受决作佛之义直有一乘玄旨不知之。故无力重索三车。本意自索大白牛车也(为言)。
  一。此中三车约彼三乘等(文)三车约所求之果欤答。尔也难云。三车既在门外。若偏局所求果者。诸子自宅内乘何物出门外耶。若不乘教理行之因乘。不可有克果。如何答。当段云约所求果(文)但于难者。乘通因果。三十七品断见思惑。皆是因乘。无尽生智皆名果乘。要因因乘断惑尽。方得果乘尽无生智。言车在门外也。
  寻云。所求果者。分果满果中何耶答。一义云。以分满两果可为所求果也。一义云。局分果。不通满果也。
  一。以是元意所标趣故(文)约佛元意欤。约机元意欤答。一义云。机元意也难云。义苑云。以是元意所标趣者。如来标三乘。令趣一实故也(文)佛说三乘之本意。只是假标举。为令贪着深之众生先知三界苦。速得出世不退益。终趣向一乘故也。如何答。折薪云。以是元意所标趣故者。初以三乘引之得出。从昔已来标意。趣向自所求果。既不得车。故求之也(文)但于难者。集要记云。易简曰。彼三乘人元本标意趣向三乘权果故。私议曰。诸记释元意标趣皆同。唯义苑异(文)准此。震旦先德多约机元意也。以之可为正欤。指事先德释佛元意也。但标趣二字少异义苑也。而大意同也。
  八日
  一。二教义差别(文)教义者。能诠之教。所诠之义欤答。三乘教义俱教。一乘教义俱义也难云。三乘有教义。一乘有教义。何三乘唯教。一乘唯义云耶答。诸记异说也。且一义云。凡三乘教以方便虚说故。教非实语。以非实语之所诠故。理行果亦非有实义。故知。能诠所诠教理行果通为教。故法花论云。
  如经舍利弗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如是等故。种种因缘者。所谓三乘。彼三乘者。唯有名字章句言说。非有实义。以彼实义不可说故(文)但于难者。如手持一果言有三果子。唯有三言。无三言之所诠三果。三乘亦尔。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唯有三教。无三教之所诠三义。是故三乘唯为教也。如开三果方便。令示一果实语实义。一乘亦尔。开三乘方便。诠示一乘实教义。是故一乘教义望于三乘。唯为义也。以教义共为三乘所诠故也。
  寻云。以三乘为教。以一乘为义者。即是同教意也。何今别教分相门中谈此义耶答。折薪正答此问云。合则为同。拣则为别。今以教义拣。今非教义为一也(文)。
  一。以佛教门(文)以佛教之言通大乘欤答。尔也难云。案妙经三因大意。唯可局小乘欤。方便品云。我始坐道场。三七日思惟。小智乐少法。不自信作佛。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为五比丘说(文)是唯思惟欣乐小乘之机。全不思惟大乘机。此法说之思惟也。又譬喻品云。复更思惟。唯有一门。而复狭少。诸子幼稚未有所识○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文)即此喻说之思惟。则局小乘。不通大乘。既两品思惟唯局小乘。其诱引所出之佛教门。岂非但局二乘耶。况上文云一门狭少。又云下劣小车。既局小乘。次下云以佛教门。岂非指上狭少之门耶。准法譬二说之思惟。见文相连续之起尽。无争。以佛教门之言但约二乘不通菩萨(见)答。引文不尽妄致伪难。正见譬喻品文云。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文)既别举三乘。各云从佛闻法出于火宅。即下总结云以佛教门。何以得知。以佛教言但约二乘不通菩萨。明知总指三乘云事。但于两品偏思惟二乘小子等难者。凡妙经中。破权教可有二途。若约正历事仪灰身灭智。沈小涅槃不趣大道者。唯破二乘不破菩萨。庄严论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文)纵虽权大乘菩萨。亦深有此信解。故望此大心意乐之时。非所嫌也。但彼权乘菩萨。虽自分发心如此。而未悟觉性遍满之实理。故许实有入寂二乘。即望此教门权施不了。则可破会之。此二途中。妙经正明初义。
  故今章下文云以法花中正破小乘(文)又云以法花非小乘故(文)两品思惟专存此旨。小乘实灭既被破会。大乘权教随亦被破。故探玄记云。深破二乘即是破三。是故破二破三。皆不相违(文)。
  一。寻教至义(文)今至义者。指一乘欤答。尔也难云。指事云。言寻教至义者。界内示教得出为义(文)此释意。约三乘自宗。以出世为义(见)如何答。折薪云。言寻教至义等者。寻求牛车人之教。至其本义。同于二乘皆无得也(文)次下引譬喻品云。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至于皆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文。即为证据。更结释云。此即寻教至义。同于二乘同得大车也(文)此释意。为明经文不简之义。指经现文。故云彼求牛人等也。所谓经文正列三乘。各别令求三车。同出门外之后。长者更为三人。平等赐一大车。次下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如来尔时。
  令三乘人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云云)是即通指三车同名佛教门。指大白牛车名如来灭度。既寻三车教门之时。三人同求之。赐大车实义之时。三人等得之。明知。彼求牛人寻大乘教门。更至一乘实义亦同二乘也。其故者。以大乘极果无实体。全同二乘极果无实果故。云俱不得故也。尔者。以佛教之言岂但约二乘耶(为言)但于指事释者。违上总标之教义言也。不可为依用。
  九日
  一。皆云非本所望(文)非本所望之言但约二乘欤。通菩萨欤答。可通菩萨也难云。非本所望之言偏述身子等得作佛记。心生观喜之旨。何可通菩萨耶答。当段下云。亦不可说非本所望言但约二乘(文)解释分明也。但至三因声闻领解之文者。实出语领解之人虽是身子等。而其所领解之法理。即是一因一果之妙义。故昔来别执三因三果权乘菩萨。于身子等受记之言下。共始领解一因一果之成觉也。
  一。圣言无失(文)难破他之语欤答。非破他之语。只成自义也难云。一义云。是难破他之语也。谓若有人会云。纵虽经不简别。非本所望之言争通大乘耶。定知。唯是二乘ナルベシト云者。何故经不简哉。若无由而不简者。汝于圣言付不尽理之失。若云言总意别者。正见经文。不总言三车愿与。既云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三人别索。是言别也。何云言总耶。故知。汝立义之者。旁于圣言可有失也。如何答。义苑云。圣言无失者。因经不拣。通相论三。昔大为权。故无有失(文)案此释。云非破他之语。只成自义也。谓非本所望之言通相不限二乘。亦通大乘者。圣教通论三乘。故昔大亦为权。有何失耶。但于难者。伴一义也。
  一。又云多诸○行眷属也(文)八部等异生众名行眷属欤答。尔也难云。
  凡天龙八部之翼从不可为一乘不共之德乃至小乘三乘等中。亦可有此义。今何为一乘万行不共之翼从耶答。探玄记第二卷说众生世间圆满中云。异生众中先辩金刚力士众。以卫佛近故先列也。表佛德缘起不坏相故。众行所依如金刚际故。即行眷属。余众亦然。由是故知无量天龙八部众所翼从名仆从也。以为一乘万行之翼从故名行眷属(文)指事中亦引彼释而判。今章家意。当大乘基又释也。但于难者。彼小乘等中虽有此义。而彼但以佛菩萨威神降伏之。彼魔外等悉令归向。或又佛菩萨所化现之异生众也。全不同一乘教之法界家实德所摄。谓一乘开会大智现前。则魔外小乘所修之行所求之果。悉成佛因佛行之眷属也。
  十日
  一。又彼三中牛车唯一等(文)局始教大乘欤。通终顿欤答。可通终顿也难云。终教大乘者。说三大中。一心体上具备过恒沙性功德之相大。既具万德众相。非一相方便。总今云以彼宗明一相方便(文)定知。不通终教云事。如何答。上云。此别教一乘别于彼三乘。既通中间三教。今何局始教耶。定知。可通终顿也。但于难者。终教所说三大者。只是事理无碍也。然今约事事无碍。以明主伴具足摄德无尽。故彼相大等尚属一相方便也。
  一。是故经云我有如是七宝大车等(文)为何义之证耶答。证一乘无尽之教义也难云。探玄记云。同教一乘如法花等(文)钞四下云。以事理无碍宗内该法花·维摩经等故(文)处处解释悉明此旨。
  全不许法花明别教一乘事事无碍法界之义今何引此一文。忽作夸节之释耶答。当段云此显一乘无尽教义等(文)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圆融故云其数无量(为言)但于难者。所引探玄记钞释约多分如此释也。
  一。以初二三地等(文)尔者所寄之诸乘法外。别有所显之地体欤。所寄之诸乘即是所显之地体欤答。直取诸乘之法。即为地法之体欤难云。诸乘是所寄能显之法。即五乘人法不同也。十地是能寄所显之法。唯菩萨所证也。何直取彼诸乘。即为此十地法体耶答。探玄大疏共释寄显诸乘之义竟。总结云。故以诸乘为此地法(文)明知。直取所寄之诸乘。即为所显之十地法云事。但于难者。依圆经意可通二义。若约诠旨。则能所既不同也。何取能显之诸乘。直为所显之地法耶。又诸乘是所化之众主。亦是能入之机。十地是能化之菩萨。亦是所入之法也。不可混乱。但今别教一乘意。能显之外更无所显之法。故十玄义释诧事门云。今此一乘所诧之事相。彼所显之道理更无异也(文)。
  十一日
  一。八地以上寄一乘法(文)八地以上即是一乘法门欤。寄彼八地等显此一乘义欤答。寄八地等显此一乘义也难云。探玄大疏共释十地寄诸乘之义。云初二三地寄世间人天乘。四五六地寄出世三乘。八地已上出出世间是一乘法。钞释大疏文云。八地已上既是一乘故不云寄(文)如解释者。八地已上即是一乘法体也。如何答。凡寄位门意。寄地位浅深显诸乘不同之时。寄八地已上任运无功用。显一佛乘圆融自在之许也。何云八地已上即一乘法门耶。是以当段云八地以上寄一乘法。不云即是一乘也。但于钞释者。十地位相甚深甚深位相难说。是故以能寄世出世间小乘三乘等之差别。显所寄一乘甚深甚深位相也。然八地已上是所寄法门一乘甚深甚深。十地能寄法体是一乘无碍教法。故以一乘显一乘之义。寄相自亡。是故于八地已上。更不可云寄也。则约十地论之时。八地已上能寄所寄共是一乘ナルカ故不可云寄也。今章主意依梁摄论庄严等论之故。于所寄十地必非一乘法。只以自在无功用第八地为所寄。以一乘道为能寄之故。寄乘义易成。依此义今章云寄。清凉依十地论不云寄也。
  一。梁摄论云二乘善名出世(文)二乘者。大小二乘欤答。尔也难云。检彼论始末。虽声闻缘觉名二乘之文是多。未见大小二乘名二乘之文。是以彼论第十五明十义意趣一乘中。本论云。声闻缘觉俱趣一乘。释论解此文。云说二乘人同趣一乘(文)此等并是声闻缘觉名二乘也。如何答。当段云彼云二乘名出世者。即大小二乘也等(云云)但于难者。二乘名广故。声闻缘觉名二乘之义。非所遮之。诸经论所说(并)梁摄论始末。全如来难。但今章主所引论文。正就寄显门。以诸乘差别明地位浅深之文也。
  春季谈义者。当年从五月八日。依维摩会执行(予)竖者遂之间令延引毕。八月(仁)可有沙汰之处。此一两年以前(仁)法轮院圆乘房得业。被处一生不免之罪科之处(仁)被人骏府(江)令下向。以有缘达于上闻。可致寺住之旨令诉讼。则深井坊澄延得业·金藏院祐艺得业·福藏院赖贤。此两三人为罪科之张本人间。令对决可遂本意旨。以伊豆般若院御前申调。从大久保石见守两三人之召文来毕。依之两三人从六月下旬之末被下向毕。
  然七月二十一日(仁)从石州无量寿陀训秀得业(予)两人就法轮院罪科之仪从上意可有御寻子细在之间。急可致下向之旨。折纸到来讫。依之自七月二十九日立出南都。则八月十二日(仁)骏府御城御前(江)罢出。先御礼申处(仁)俱舍论大纲日月行度之沙汰(并)大乘法门八识九识之义。令问给毕。其后无量寿院师公(予)御前立广橼迄出处(仁)寺社奉行南禅寺之传。长老法轮院之仪。可有御寻间(予)一人可罢出之由。被申毕。依之立还处(仁)直近所(江)被召间。则法轮院者。一生不免之间。不叶免除仪之间。寺法相立候样之趣申上处(仁)大御所曰。彼人者致于学问。剩彼僧寺住无之者。三论之法门令断绝之由申间。免除可然之由被仰毕。重(而予)申云。三论之法门者。无量寿院寺役被勤之间不断绝候。若法轮院于还住者。一生不免之法度。此度相破之趣申上处(仁)然者(予)次第(仁)可致旨被仰出毕。遂满寺之本意讫。则十月自二十日春季谈义致沙汰者也。
  庆长十七年(壬子)十月晦日
  大法师实英(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