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三

  东大寺沙门凝然述

  章第二出执过者下。大文第二。出执过失。于中分三。初标门。二辨相。三总结。今初。问。前防护执。过相已彰。何故立此门。更出执之过。答。前门唯遮于三性法。执四句者。而未显明执四句者。随何等过。又因遮执情。似出过相。而未正指执情之过。故立此门。别出过相。若不尔者。遮情未尽。表德之门。不可开故。
  章若计真如下。二辨相。亦三。不科自别。三性异故。第一出真如四句过。有等四句。即为四段。初明有之过。亦二。初标分。二辨明。今初。言计真如一向有者有二过失者。问。前护执中。五重四句。今就何重。出其过失。答。护真如执。虽有五重。今总出过。即包五重。一切四句。皆有二过。非唯真如四句二过。亦依遍二。总通亦尔。
  章一常过下。二辨明。亦二。断常别故。初出常过。中亦二。初标。二释。今初。常谓恒尔不绝之谓。凝固不动。自守坚住。因明下断。断谓绝焉不续之谓。尽灭不住。自任空无问。何故断常名为过失。答。情谓偏执。不称道理。不舍断之常。不舍常之断。融即无尘是应道理。今即反此。是故为过。外道凡夫。多起二见。是故经论深破此二。璎珞不增减。心地观等经。具说八不。遣破邪情。显彰法体。其中非断非常二门。大遣妄见。妙通法理。问。约断常过。应有四句。更加俱是俱非二故。若具开言之。虽有四句。举要明体。唯是断常摄尽无遗。故诸破迷不过此二。问。常是有义。断是无义。真如执有。应是有过。真如谓无。应单是断。执双亦等。如次亦尔。何故各出断常之过。答。当体相顺。即有此义。而因此缘。互有余过。且如执有。即是常过。因此即有其断之过。是故破有。双出断常。诸句断常。例此皆尔。依他遍计四句二过。兼正亦尔。准例可知。问违反八不。即成八迷。各有二门。应出为过。答。生灭一异等。各取无违妨。起信论明空真如中。举有无一异四句已。更言乃至。唯识论明计所执中。亦举有无一异。俱不俱等。中百十二等诸论。及释家诸师。所陈非一。非唯八迷亦有百非。约此遣破。事实无量。然遣荡之路。多用有无一异等句。以为规矩。
  章谓不随缘下。二释。亦三。初正明。二问答。三结显。今初。言不随缘故者。若计有者。即定性有。不可随缘作染净法。上护执中。真如非有。以随缘故。若执有者。应非随缘。言在染非隐故者。由上过故。即成此过。本觉真如。不守自性。随染净缘。成染净法。若在染法。隐藏不现。在缠真理。法应尔故。今不随缘。虽有染中。应非隐没。守净性故。言不待了因故者。此亦展转。由前而来。因有二种。生因了因。六度万行。名为生因。生得智果佛菩提故。无漏智种。本觉妙智。名为了因。所生大智。照了妙境。证真理故。本觉真理。为烦恼藏之所隐覆。必待始觉修生之智。理得显现。今既对染。卓然独立。不籍了因体会显证。明常所以。有此三由。故真计有。堕常过失。
  章问诸圣教中下。二问答。亦二。初辨明依圆相通。二结成真俗双融。初中亦二。初真如常无常。二依他常无常。初中亦二。初真如常住。二真如无常。初中亦二。初问。二答。今初。计真如有。既出常过。故说理常。应此过。诸圣教者。折薪释问意云。佛地等经。唯识等论。皆说真如凝然。如是。应亦有过(已上)。佛地经说。五法功德。摄大觉地。为无为法。清净法界。大圆境等。四智心品。名为五法。其净法界。即真如理。以虚空譬。广显其相。亲光论师解释极广。本经所说。非是一偏。释家意致。不许随缘。以亲光菩萨。护法弟子故。成唯识论。如谓如常。表无变易。不许随缘。故举此经论。以为难端也。不简性相二宗经论。但说凝然。总举为问。
  章答圣说真如下。二答。亦二。初正明。二引证。初中亦二。初显正遮过。二举过显正。今初。言圣说真如等者。举上问言此是已下。正答上问。终日随缘。竟夜不变。何故尔乎。法尔德故。举体任物。染净恒成。举体凝然。自性湛然。论相则随缘转反。谈性则随自常净。言是即不异无常等者。明其所由。既不动常。而成无常。是故常者。全指无常。问。常与无常。体相既异何故此常。不异无常。是故。答。言不思议故。欲言之无常。自性是常。不可以无常。而思议。是故言常是不思议常。上是显正。非谓已下。简去过非。既作诸法。而凝然常。故不可言不作诸法。唯凝然常。言如情所谓者。随其妄情。计度思构。非唯情谓而已。然后彰之名言。
  章若谓不作诸法下。二举过显正。于中。初牒前所简法。是情已下。正显过失。执不随缘。是妄情故。情中存物。言情所得。既是情谓。不得真常。故情所得。言失真常。言以彼真常下。显其正理。问。何故情谓。失于真常。答。以彼真常异所谓故。成无常之常。名之真常。如是真常。非情所得。非情得故。名之真常。
  章是故经中下。二引证。言经中者。是胜鬘经。言不染而染等者。彼经此文。诸祖章疏。处处多引。不可不详。彼经具云。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已上)此一段文。总分为二。初胜鬘自说。二胜鬘夫人下。如来述成。自说亦二。初直明染净。二何以故下。征释显相。初直明中。先举五藏。是染而不染。后此自性下。是不染而染。不思议者。难可了知。征释中。初释染而不染。世尊然有烦恼下。释不染而染。兼明难可了知之义。唯佛所知。余不能故。佛述成中。亦二。初说主问佛。后时佛下。如来正述。亦二。初述叹印成。后如此二法下。定信解者。初中先标述。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者。标不染而染。有二法难可了知者。双标染而不染。不染而染二门。后谓自性下。释成。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者。释染而不染。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者。释不染而染。问。经显文中。唯明不染而染难知。何言染而不染难知。答。虽俱难了。不染犹易。烦恼虽覆。自性净故。然自体净。而被覆染。此义极难。是故数处。重明此义。然此二门。难了无异。是故述中。双明难知。言有二法难可了知。是其文也。由此意故。胜鬘自说。并通二门难可了知。以义取文。但是显了。言有二门者。谓性净染污。净影疏云。如此二法。牒前性净有染二法(已上)性净即是染而不染。染污即是不染而染。贤首大师。深得经旨。双举染而不染。不染而染二门。诸处引之。准例应知。今章唯引染及不染。不引难可了知之言。然上文。言不思议常。即是难可了知之义。若真随缘。作诸法者。即应无常。何故性净。是义难了。唯佛境界。若缘性净。应是常住。何故无常。此义难知。佛境界故。不染而染。是不思议无常。染而不染。是不思议常也。问。如此所立。诸教真如随缘性净。无不通畅。若尔。法相宗意。不许真如受熏。固守自性。此义如何。答。所依经论。何必守凝寂。宗祖人师。成有固执。义苑云。问。若云凝然常是情计者。且法相宗中。广谈真如凝然。坚如玉石。不受熏变。岂皆情计耶。答。若与之者。对小施权。得真如一分亦是常也。若夺言之者。执权为了。二谛不融。岂非情计欤。故智论云。智障极盲闇。谓真俗别执(已上)言智论者。可言梁摄论也。折薪云。清凉云。唯识等亦说真如是识实性。但后释者。定言不反。失于随缘。过归后辈耳。演义释云。引唯识文。结同法性。故论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释曰。既用真如。为识实性。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但后释论之人。唯立不反。故云过归后辈。况世亲造佛性论。广用胜鬘(上皆祖文)今章出经论意。即是不异无常之常也。非正彼说(已上)天亲论。云立随缘义。而护法论师。唯成不变义。彼余九大论师所立之义。皆尔。亲光论师。亦唯不变。此并过归后辈例也。如台宗荆溪大师。断法相增寿变易(已上)诸论皆云。舍分段身。而入变易。天亲论主意。未必然。但恐释论义不正耳(已上)三十唯识颂云。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已上)然护法论师。唯立增寿义。不许别尽别生变易。彼师判言义不正耳。即如是宗过归后辈。
  章问教中既下。二真如无常。亦二。初问。二答。今初。前既断言不异无常之常故。必可有不异常之无常。然诸教显文。不言如无常。何故诸教。不说此义。故言不就。不言已说。约显文。何说凝然故。
  章答教中亦说此义下。二答。亦二。初辨明宗意。二结成教理。今初。言教中亦说此义者。直定所立。常与无常。即体互融。是故即体还常无常也。今既真如不异无常。由此义故。成无常义。言经云者。是楞伽经。此是四卷楞伽第四文也。七卷楞伽第五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有生灭(已上)此中意云。本觉真如。是如来藏。受无明熏。与彼和合。成有漏法。恶因感苦。善因感乐。是如来藏。流变所作。故如来藏。与烦恼随顺运转。其七转识。是生灭法。如来藏性。即在此中。是故藏性。一切有为。有漏法中。随转生灭。指事释云。是四卷楞伽第四卷文。经云。如来藏常。故作依持。能令转识知苦乐。与七识生死因俱。若生若灭。元晓云。犹海水之动。说名为波。波无自体。故无波之动。水有体故。有水之动。如来藏与七转识。生灭随转。是故真如。成无常义。许随缘故。问。何故十卷楞伽云。如来藏。不受苦乐。非生因。余法者共生共灭(已上)三经同本。当同处文。与余二本。相违悬隔如何。答。于此文下。双有下染而染染而不染之义。两本即说不染而染。十卷之本。是明染而不染之门。是故三本不相违也。言经云自性清净心等者。此是起信论文也。而言经者。古来写谬。指事所牒及宋本并言论云。即指事云。或本作经非也。下卷引此二文。云楞伽云。又起信论云。由此明知非也(已上)自性清净是真如法。染心无常。真如本觉。既成染心。故是无常。
  章以此教理下。二结成教理。此结意云。以此教理。真如无常。由无常故真如随缘。以随缘故。举体隐覆。由隐没故。非有无常。逆次结成。翻上可见。
  章问真如是不生灭法下。二依他常无常。亦二。初问。二答。今初。真如常住。依他无常。法相常然。不可问答。真如无常。依他常住。是异恒式。可施问答。然真如法。既通二门。依他之法。应亦通二。故因真如。有此问来。
  章答亦得有也下。二答。亦二。初直立。真如既通二义。依他必亦同然。二何以故下。细辨。亦二。初明不异常无常。二明不异无常常(已上)今初。言何以故者。征也。此是总句。且属初科。诸缘起下。是释。先立理。依他之法。依无性成。无性即常。故不异常。因缘合成。即是相有。无有自性。故是性无。具此一义。名依他法。今成无常。而不异常。虽是无常。而超恒式。言故经云下引证。经者。维摩经。彼经上卷弟子品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指事云。远法师云。离相穷极。名为毕竟。理寂无为。名不生灭。此不生灭。是其无常之实性。故名无常义。上宫说。三聚法。即体自空。无生灭。是无常义(已上)今章主意。不异常之无常。是故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常住即体。是无常故。
  章又以诸缘起下。二明不异无常常。言以诸缘起等者。先立理。此翻前门。若翻前文。应言无自性法。缘起成立。方无自性。今直成立缘即无性。此是表诠。非灭缘起等者。即是遮诠。缘灭之空。大乘不许。言故经云下。后引证。初所引经。即大品经。即空无相般若通理。后所引经。是维摩经菩萨品文。法身流转。名为众生。以揽法身。为众生故。是故众生。即是涅槃。众生即体。即是法身。是故不用更证涅槃。是故二经。并证所立。
  章此中二义下。二结成真俗双融。亦二。初真俗相配。二立义引证。今初。言此中二义者。依他二义。一不异常之无常。二不异无常之常。言真中二义者。一不异无常之常。二不异常之无常。依他中后义。与真中初义。主体一同。依他中初义。与真中后义。其体全同。故云相配可知。虽是相配。各有所同。真如是常。而兼无常。依他是无常。而兼常义。
  章此即真俗下。二立义引证。真如常住。依他无常。即法相门。非是镕融。真如无常。依他常住。是双融门。义一均故。言故论云者。是梁论文。宋本章云故智论云。彼写谬矣。折薪云。智论下。摄论亦有此文。如前引(已上)不细检文。谓在智论。指事云。是梁论第一卷初颂文也。疏云。初二句中。言智障者。无明住地。能碍真解。名为智障。言极盲闇者。障中穷细。名之为极。无其慧目。称之为盲。迷覆真如。故名为闇。言真俗别执者。理绝情妄。名之为真。事为情知。目之为俗。真俗体同。事似波水。惑情之家。迷彼真如不二之理。计其真俗有异体。名为别执(已上)
  此引古师梁摄论疏。此中智障。指二障中所知障故。疏判为无明住地。智障法执。即执真俗二谛性相一异等故。今者不融。依他圆成。即应堕彼执异障故。是故融会离别执过。然摄大乘。天亲释论。首举数偈。归敬三宝。请加述意。其佛宝中。具举断德。其所断者。惑智二障。先举智障。后举烦恼。今此引其所知障也。论具文云。智障极盲暗。谓真俗别执。由如理如量无分别智光。破成无等觉。灭心惑无余。常住德。圆智恒随。行大悲等。彼亦举佛智恩二德。所谓圆智大悲是也。灭心惑无余者。即断烦恼障也。唐世亲摄论。归敬偈云。诸破所知障翳暗尽。其所有如。所有诸法。真俗理影中。妄执竞兴于异见。斯由永离诸分别。无垢清净智光明。后得最胜三菩提。惑障并习断常住。能无功用。于十方。随诸有情意所乐等。广文如彼。与旧译论。对挍可见。为知由来。引彼论也。此偈世亲释时结之。而隋译本。无此偈句。无性摄论。无归敬偈。
  章是故若执下。三结显。亦二。初约真谛结。二约俗谛结。今初。言即不随缘等者。即举已前三因。结成所出常过。既言真如若有。是故就真谛结。此之三因。随一即具余之二因。连属相随。不相离故。
  章又若不随缘下。二约俗谛结。言若不随缘等者。即因前因不随缘生。俗谛诸法。依真生成。真不随缘。而有俗谛。是无所依。而有诸法。是故俗谛。即成常过。然出常过。总有二门。初约真谛明。二又若不随缘下。约俗谛明。前依圆。常无常问答。前科段中。决择相状。然今属结科释后段。因结真谛。结显俗故。
  章二断过者下。二明断之过亦二。初约真当体。二约俗无体。今初。言如情之有等者。妄情所谓一切义理。皆成断灭实义理故。是故约此。出断过失。
  章又若有者下。二约俗无体。有俗谛者。由二义故。一有自体故。得有俗法。二真所随故。得有俗谛。今无此二。故成断过。
  第二明无之过。常中二义。初染法无依故。后净法无因故。问。何故生死言依。无漏圣智言因。答。依如来藏。得有生死。染法乖真。故唯言依。依如来藏。得有涅槃。证真之智。亲顺真如。全以真理。成能证智。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故。是故净法。持言无因。以本觉理成始觉故。言又无所依下。出断过失。亦有二义。初断俗谛故。后当体无故。
  第三明双亦过。言亦具上诸失者。此过既是双计有无。是故定具上有无中。各各断常。二种过失。准上可知。理应尔故。言谓真如无二下。虽有诸失。且出一个。虽是一个。总含通摄。失正理故。是断无理。强立是常。上二句诸失。此一个断常。彼此有无。映带应得。
  第四明双非过。此亦失理。常体为断。强立为常。转成之过。上明真如四句过竟。
  第二出依他四句过。于中分二。初标门。二若执有者下。辨相。亦四。有等四句。不科自别。第一明有之过。亦二。初标分。二一常过下。辨释。亦二。初正明二过。二决择常过。初中亦二。初常过。二断过。今初。言谓已有体等者。此大乘宗。以定有义。令随外道自然实有。萨婆多宗。虽言因缘。而实有故。诱引教故。大遂破故。
  章又由执有下。二断过。以籍缘故。得有诸法。今即反此。故成断过。不籍缘故。转成此过。待前常过。是当体故。
  章问若说依他下。二决择常过。亦二。初问。二答。今初。言摄论等中说依他性以为有者。无著菩萨。位居初地。造摄大乘论。明十殊胜相。初应知依止胜相。广明八识。次应知相胜相中。具明三性相。其依他性。因缘和合。假名成立。为染净有。八识相貌。唯依他性。八胜相等。诸位观解。于中皆明依他性有。等言等取无著所造显扬圣教等诸论。又世亲菩萨等。释无著摄论等。及自造诸论。多明三性。是故亦取彼诸论等。若语本源。弥勒菩萨。瑜伽。庄严。辨中边等。然彼菩萨。因极上位。今且对下龙树提婆。是故且举无著世亲。
  章答圣说依他下。二答。亦二。初辨明宗旨。二勘挍过起。初中亦二。初直显。二征释。今初。言圣说依他等者。圣言即指无著世亲。旧译诸师。并云。龙树天亲。俱释初地。昙鸾道绰等。如是判断也。新译诸师。并云。无著初地。世亲菩萨四善根初。入暖法位。得明得定。慈恩淄州等。如是传判。今言圣者。初地已上。是圣位故。依新家意。正举无著。是初地故。相从即取天亲菩萨。言依他有。即不异空之有故尔。非是异空定有之有。故虽言有。不堕情计。
  章何以故下。二征释。亦二。初征。既有其体相。何言不异空。二以从众缘下。释。亦二。初明假有义。二显论主意。今初。言以从众缘等者。四缘和集。所生诸法。即体无性。无自立故。言一一缘中等者。能成缘中。各无作者。外道即计诸法生起。别有作者。即神我等。今求缘中。无有能造色心之者。缘既无作。岂有所生。无作无起。而得缘起。言是故已下。结成所立。无作而起故。名非有之有。
  章是即圣者下。二显论主意。言不动真际建立诸法者。是出大品经中。大师处处。引此经文。明一切法非有之有。真际即是无性之理。无依玄绝之法。是全真际。成缘起法。虽是缘起。常恒真际。真际全体。即成缘起。是故有者。非有之有。
  章若谓依他下。二勘挍过起。亦二。初辨明过相。二结成过起。今初。此中有过。展转三重。一缘起有性过。二不相由籍过。三坏依他法过。此三重过。皆由执有。展转钩锁。相连而起。
  章是故汝意下。二结成过起。言汝意者。是指依他执有之者。言恐堕空断者。检执者之意趣。问。若言无者。应成断无。故立为有。是有何过。答。故今勘云。若立为空。即应成有。由无自性缘起成故。不知此义。恐成空断。依他为有。此人不达缘生无性。立为定有。为定有故。败坏缘起。坏缘起故。即堕断无。若知无性。无有此过。
  第二明无之过。亦二。初标分。二若谓依他下。辨释。亦二。初断过。二常过。初中亦三。初正明。二问答。三结成。今初。言若谓依他等者。牒执。言即缘无所起等者。勘过。此即当体过也。泛出过失。有其二门。一当体过。如执为有。即名常过。计度为无。即名断过。二转成过。如执为无。即出常过。计度为有。即出断过。展转成过。非当体过。三性四句。一一断常。随其所明。应如是知。此中过者。空依他故。不存缘起。无缘起故。无有诸法。此当体过。如此勘挍。或有直出过失。如上文云。执真是无。亦即是断。如是等也。言即是断也者。结过。
  章问若说缘生下。二问答。亦二。初前代师意。二后代师意。初中亦二。初问。二答。今初。言若说缘生等者。牒所出过。以为问端。言何故中论等内等者。引所遮论。正作问难。等言等十二门论。百论。智论及余空论。中门智度。并龙树菩萨所造。百论提婆菩萨所造。龙树是初地论师。对前无著菩萨。提婆地位难知。对上天亲菩萨。
  章答圣说缘生等者。二答亦二。初辨明宗旨。二勘挍过起。初中亦二。初直显。二征释。今初。圣说缘生等者。牒所难法。为所立体。言此即不异有之空也者。正显宗旨。因缘和合。假立似有。似有即空。空不异有。缘起似有。即无性故。
  章何以故下。二征释亦二。初何以故者征。有空天别。何故不异。二法从缘生下。释亦二。初明真空义。二显论主意。初中亦二。初正显。二结成。初中亦二。初顺显。二反显。今初。此中意云。因缘生故。必无自性。是故明空。不舍似有。故终日说有。而不碍空。竟夜谈空。而不妨有。不碍有空故。名之真空。中百等论主。所以说之。
  章若不尔者下。二反显。言若不尔者。指前无性。若非无性。无缘起因。无缘起故。不得成空。今则反此。成无方空。
  章是故不异下。二结成。有即空故。名缘生空。是故虽空。必不异有。
  章此即圣者下。二显论主意。言不动缘生等者。全取缘起。而谈空故。或言。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对前不动真际建立诸法故也。龙树等意。由此义故。说甚深空。名缘生空。深契佛意。扬无方道。
  章若谓缘生下。二勘挍过起。亦二。初辨明过相。二结成过起。今初。此中过相。展转二重。一执断空故。无有缘起。二无缘起故。无有空理。上明过相。无空理等。结归空过。
  章是故汝意下。二结成过起。言是故汝意恐堕有见等者。检彼过云。若立为有。即应成空。由籍诸缘。全无性故。不知此义。恐成有见。依他为空此人不达无性缘生。立为定无故。为定无故。已失性空。失性空故。堕恶取空。恶取空者。执断空人。瑜伽论中。举二类人。一善取空者。不执空之空。二恶取空者。定执空之空。今恶取空者。即当彼断空。此空问答。与前有段。相对相反文句义理。遮诠表诠。意致炳焉。
  章问若由依他下。二后代师意。亦二。初问。二答今初。此问有二。初领前代无违。何故已下。举后代相破。是今正问也。言前代诸论师者。即前所举。三论龙树提婆。法相无著世亲。更通两宗余诸论师。问。今前代者。如来灭后。经几许年。诸师出现。答。章主十二门论疏。陈龙树出世时代云。有说。龙树佛灭度后。八百年出。依摩诃摩耶经。佛灭后七百年出。近问三藏云。西国有传。龙树从佛灭后。三百年出南天竺二十一国王。以药自持。拟待弥勒。至八百年。彼王诸子。并皆老死。无嗣位者。后一太子。恨无得位。母氏教云。汝父不死。是龙树所持。汝乞彼首。父即随丧。王便依言。往乞菩萨刎头与之。于是而卒。既五百年在世。是故诸记皆会(已上)龙树菩萨。承大乘法于马鸣菩萨。马鸣论师。依摩耶经。如来灭后。六百年出。僧祐律师。萨婆多记云。马鸣菩萨。三百余年出。是时出世。承文殊。龙树或说云。五百三十年出。承于马鸣。是七百时。次提婆菩萨。八百年出。罗睺罗菩萨。八百余年出世。此是三论宗祖出世。次法相宗祖。如来灭后。九百年中。弥勒菩萨。受无著请。降阿逾阇国。说五部论。无著随从承之。世亲觉师子。并承无著。着即九百年之中承续。慈恩唯识疏一本云。惠恺法师。俱舍序云。佛灭已后。千一百年。天亲菩萨出生造论。依今所传。诸部说异。今依大乘。九百年间。天亲菩萨出世。造此颂本。真谛法师。中边疏亦云。九百年中。天亲生也。同时唯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造此颂释。千一百年后。余八论师。方造斯释(已上)余八论师者。释世亲唯识三十颂。有十大论师。谓护法。德惠。安惠。(德惠弟子。与护法同时也)难陀。净月(安惠同时)胜友。胜子。智月(此三护法身子也)亲胜。火辨。世亲同世。今章言前代者。总指未至护法之前。护法已后。是后代故。问。此后代者。指几许人。答。后代本祖。护法清辨。同时出世。相对而论。二人俱有等言。各指其人等之。谓护法弟子。有戒贤论师。清辨门人。有智光论师。此二大论师。各立三种教。互诤金玉。各竞兰菊。问。护法清辨。几年出世。答。佛地论第四云。又声闻藏。虽佛去世。百年已后。即分多部。而菩萨藏。千载已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诤。千载已后。乃兴空有二种异论(已上)此空有者。即是清辨护法二宗所立义也。唯识灯一云。护法菩萨千一百年后。方始出世。造此论释及广百论释。清辨菩萨。亦同时出。造掌珍论。此时大乘方诤空有(已上)护法清辨二人出世。并云一千一百年后。然震旦诸师。考挍如来入灭年代。诸说不同。且依法上及长房录。延保不同。护法戒贤。面受亲承。玄奘三藏。承戒贤师。护法出世。如是事义。具如章上玄奘处。陈清辨亦尔。是同时故。戒贤智光。亦是同时。俱住中印那兰陀寺。分廊而居。二宗别论。日照三藏。承智光师。学穷三论。亦随戒贤兼通法相。贤首承三论宗旨于日照。即制十二门论疏。具陈三论宗旨。二大论师。所立教义。具载在于探玄记。起信疏。十二门疏等。今言后代。即取千一百年之后。兼取戒贤智光时代。彼彼时世。准例易知。言各执一义者。护法唯执有门一义。清辨唯取空无一义。
  章答此乃相成下。二答。亦二。初直明无违。二释二师意。今初。二师各取有空一门。相貌极违。既是相违。似是相破。然探义意。互相成立。言有成空。言空成有。故相成。非是相破。
  章何者为末代有情下。二释二师意。亦二。初别显二师意。二合显二师意。初中亦二初显清辨意。二显护法意。初中亦二。初出机情。二显宗旨。今初。言根机渐钝者。佛在世时。领佛语者。必定即是利根上机。佛灭度后。总是机钝。于中正法。像法。末法。渐薄钝根。有其阶降。上言前代。是指正法。马鸣龙树。正法中运。提婆青目。渐向季候。无著世亲。正法季运。今言后代。即是像法。而有初中后等不同。护法清辨。像法初运。或渐经时。依法上故。此等论师。四依菩萨应利钝机。出世弘法。非指彼大士。言利根钝根。利钝之相。约事不同。且如空有。利根领悟空有相即。钝根不尔。见有则空外别存不知不异空之故。见空则有外别立。不达不异有之故。今是清辨。为成护法之有。破众生所应执妄有。至穷极之处。
  章是故清辨下。二显宗旨。亦二。初正显。二结成。初中亦二。初顺显。二反显。今初。言破依他有者。此即破折末代众生所应执着。此末代者。护法已后。前言末代。应此时故。毕竟无者。破无所遗。若有所遗。妄不尽故。妄若不尽。妙有不显。护法所立。是极妙有。为显妙有。破众生执。是故清辨。成护法有。
  章若不至此下。二反显。言彻底性空者。破妙有上执。无有所遗者。即至有之极处。极处即是空。妙空不异有。故还得有。嘉祥师云。一源不究。则戏论不灭。毫理不尽。则至道不彰。以无源不究。群异乃息。无理不尽。玄道始通。是以新文。遍排众计(已上)彼明三论遍破诸计(外道。毗昙。成实。有相大乘)直显无依无得玄道。此明破破依他上执。直得无碍妙有。可以为例。
  章是故成有故下。二结成。所成有者。是护法妙有。名表德有。所破有者。是众生妄有。名遮情门。破有至空。还得此有。此至空者。若望护法。是表德空法之正理。不异有故。若望众生。是遮情空。破情不遗。至极空故。遮情所至。表德所至。体是一味。约门有异。
  章又彼有情下。二显护法意。此段义理。全同清辨。反彼门故。准例可见。于中为二。初出机情。末代众生。容随空故。二是故护法下。显宗旨亦二。初正显。亦二。初顺显。二以若有灭非真空故者。反显。二是故本故下。结成并准上知。翻例易故。
  章以色即是空下。二合显二师意亦二。初正显。二结显。初中亦二。初顺显。二反显。今初。言色即是空者。明有即空。亦事即理。般若教中。明诸法空。始自五蕴。终至种智。八十余科。一一历陈。今且五蕴。先约色蕴。玄奘所译。般若心中。明色蕴已。云受想行识等亦复如是。所空诸法。无不包摄。色法举体。全是空无。非色灭尽方是空。无举体空故。空不异有。不异有故。虽空非断。以非断故。即是真空。名真谛中道。清辨菩萨。所立如是。言空即是色者。空之举体。全是色有。非空是物空外有色。举体有故。有不异空。不异空故。虽有非常。以非常故。即是妙有。名俗谛中道。护法菩萨。所立如是。言二义镕融举体全摄者。空有相即。名为镕融。清辨之空。以有为空。是故空中。摄护法有。以是不异有之空故。故空举体。全摄有也。护法之有。以空为有。是故有中。摄清辨空。以是不异空之有故。故有举体。全摄空也。
  章若无后代下。二反显。言二理交彻者。色有彻空。空理彻有。言全体相夺者。以空夺有。有即全空。以有夺空。空即全有。交彻是双照。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相夺是双遮。有即空故非有。空即有故非空。言甚深缘起者。空有无碍。不隔别故。此缘起法。总名中道。于中无性缘起。名俗谛中道。缘起无性。名真谛中道。双照二门。名二谛中道。双遮二门。名非真非俗中道。双遮双照不二。名遮照中道一缘起法。具此五重。名甚深缘起。依他性法。二师名立融摄和会。成缘起法。问。二师各一门。不应成法耶。答。和会二宗。故立此义。各举一门。镕融成故。若互立一。虽举一门。而无不融。互相摄故。
  章是故相破下。二结显。门论疏中。先举有空各立之义。后会二宗。成立一味平等宗旨。此约无著龙树。和通。然后问答和会。护法清辨二义。今同今章。彼疏委悉。披对可见。
  章是故如情下。三结成。上出断过。因施问答。和会二宗。今至此文。还结断过。
  章又若说无法下。二常过。此即转成。非当体过。既执无法。即横计有。非缘法。故成常过。
  第三明俱是过。亦二。初准判。双执有无。是故即具前二句中。各断常过。二问若据上来所说下。问答。文义易见。第四明俱非过。亦二。初直明。既是戏论。故成非理。二何者以其执者下。释成可见。
  第三出遍计四句过。亦二。初标门。二若计所执下。辨相。四句自别。第一有之过。言圣智所照理应不空者。圣智所见。遍计所执。体性都无。犹如兔角。然若执有。圣智所见。应是定有。本自有故。故名常过。其断过者。断情有故。
  第二无之过。常过是约无迷同圣。断过二重。初是断凡。后即断圣。不异圣者。是转成过。二重断过。是当体过。
  第三双亦过。取上有无。取二性故。有无相违。不可并故。
  第四双非过。有无俱非。是戏论相排。有无义不成故。
  章第二执成过竟者。出执过中。大文第三。是总结也。
  第三显三性义。前之二门。防护执情。及出执过。遮情已竟。今明三性本来实义。即是直显表德法门。于中分二。初标章。二真如下。辨相。三性不同。不科自分。第一显真如义。即有四句。第一有义。明有所以。有其三种。然后指上。有真如故。即成染净迷悟所依。真如实体。真有不空。有过恒沙功德法故。究竟坚固。不可坏故。言余如上说者。指上护执四句。护真如中。五重四句。护无五重。为有实义。一不变故。二随缘故。随缘即不变故。三离所谓故。四不空真如故。五圣智行处故。不变即同今不可坏。不空真如。即今不空。迷悟所依。在上出执无过之中。是故取为有上妙德。
  第二真如无义。且出三义。对染故者。真如体性。无有妄染。而能现染。随流变故。言余亦如上者。上护有中。总有五重。一随缘故。二不变故。不变即随缘故。三离所谓故。四空真如故。五离妄念故。随缘即是与今同也。
  第三真如亦有亦无义。亦出三义。真如即有空有德故。若尔。有违于空。空违于有。云何是德。答。违顺自在。空有是德。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是故自在镕融是德。以上防护非有非无。为此门德。第四真如非有非无义。言余翻说准上知之者。指前防护亦有亦无。为此门义。兼指亦有亦无之义。依他遍计四句表德如是。相翻义理易知。
  第二依他表德四句。有德义中。上防护无。总有八重。一无性缘起故。二无性故。此是转成。三缘起故。四无性故。五能现无性故。六异遍计故。七圆成分故。八智境界故。今且举二。余并准上。无之表德。护有八重。一缘起无性故。二缘起故。此是转成。三缘起故。四无性故。五约观遣故。六异圆成故。七遍计分故。八离所谓故。双亦双非。五相反覆。以为依他后二句德。
  第三遍计四句。表德有中。一情有故。二无道理故。三执有故。四无相观境故。五能?真故。是护无也。无中。一理无故。二无道理故。三执有故。四由无相故。五无体故。是防有也。
  章上来别明三性竟者。别说三性。分为三段。初标分。二随释。今是第三总结门也。
  第二总说三性。前是三性差别陈说。相不参杂。故名别明。此约真妄离合之相。分别三性。故名总说。于中分二。初标章。二三性一际下。辨相。亦三。初标显。二引成。三结释。今初。三性一际者。三性各有本末二门。本三一际。末三一际。三性六义。总共一际。举一全收。互不相离。如门初明。
  章如摄论婆罗门下。二引成。亦二。初婆罗门问经。二所引达摩经。初中亦二。初引本论。二引释论。今初。此文出梁摄论第六卷。隋唐二译。及无性论。并在第五。言婆罗门问经者。无著本论引之。后魏论云梵天问经。唐译云梵问经。义同梁论。此所引经。未传震旦。文中分二。初婆罗门问。二于依他中下。如来答也。于中初直答。后何以故下。征释。问。婆罗门。问佛意何。答。摄论十胜相中。第二应知胜相。广明三性相。其中前明依他八喻义已。具释诸经所说义。谓生死涅槃同不同义。诸法染净。诸法常无常等义相。如是等也。今梵问意。佛先宣说如来所见。佛所见者。不见唯生死。不见唯涅槃。彼婆罗门。虽闻此说。未达深义。故特问佛。如来答意。由依他起性行相故。生死涅槃。染净不二。名为依他。由不二故。生死涅槃。无有差别。无差别故。生死为涅槃。涅槃为生死。是无二义。且举一边。故云生死为涅槃。虽是不二开而言之。二分之中。遍计是生死。圆成是涅槃。故开即成三性之相。今约依他不二为言。是故不见唯生死唯涅槃。
  章释曰依他性下。二引释论。天亲释中。初正释答文。二由此意故下。总结答意。正释中。非生死言下。可有何以故三字。准下何以故言故。此中意云。依他之法。非唯一分。开成染净。合是一相。故合成时。不见唯一。上是正释。是故不可。结释。亦三。初顺义。二若见下。反成。三是故不见下。成双不见。此举婆罗门问言。结如来所说意。上是梁论本。释文意。有婆罗门。问佛不见生死涅槃。是故结云佛答彼问如是。然唐本论云。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已上)此是论主。引梵问经。问彼经所说意趣。非婆罗门问之于佛。释论释答意已结云。依此意趣。于彼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已上)此结。论主得彼经意。隋论论云。依何义故。梵问经中。说如来不见生死及涅槃(已上)释论结文亦尔。魏论云。有何义故。如梵王经中。说我不见世间不证涅槃(已上)魏隋唐论。并是论主。引经作问。梁论一译。独为婆罗门之问语。此则译人之意。章即依此。以为大准。今且会云。既言婆罗门问经。是故问言。判为婆罗门之问也。
  章又云阿毗达摩下。二所引达摩经。亦二。初引本论。二引释论。今初先引经作问。二于依他下。论主答经义意。问中初举经所说。达磨经者。即是彼论所依所释阿毗达磨经。有十万颂。无著菩萨。依彼摄大乘品造论。故以为名。言依何义下。论主正问答中。初解三分相。依此已下。正答所问。彼经之中。为陈三性。说此三分。
  章释曰阿毗达摩下。二引释论。初明三性别相。二依此下。结释本论正答之言。总而言之。真妄和合。一体不二。从此而开三性之相。依此论故。遍计所执。通诸烦恼。非唯当情所现之相。都无之法。古德名有体遍计所是也。是故性宗。计所执性。总有两重遍计相也。其圆成实。本是真如。而智冥真。理智不二。由冥理故。智亦常住。无智外如。智为如故。无理外智。理为智故。不同法相常无常。门圆成之外。立漏无门圆成。智虽无常。体无漏故。智名圆成。
  章此上论文下。总说三科之中。第三结释。此文来意。依上论文。显融摄义。真妄交彻。本末一际。此总说中。先标。显交彻之义。次引教为证。后牒经论意。结显融摄义。唯是二分不二依他。成此义理。真该妄末者。依他之中涅槃。该生死故。妄彻真源者。不二之中。生死彻涅槃故。真妄交彻故。三性一际。二分双融故。六义无二。举一全收。随言深广。问。泛言三性。遍计所执。是当情现。依他是假。有染有净。虽有染净。不通真如。圆成实性。是真如理。如是相状。义理决定。何故性宗。依他之中。有计所执。亦通真如。设引梁论。为其证据。彼论只是举密意说。会通意趣。成经宗致。既是密意。非显了谈。云何今宗。以彼密意不了之说。为其实义。故唐译本论云。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等。又引达磨经已。云依何密意。作如是说。如何。答。终教已上。法性宗意。一切法门。融会理性。至于三性。岂存隔别差别之相。是始教门。设有和通。是不离门。法相宗师。随宗取法。张差别门。以为实义。以融会门。以为密意。唯识佛地等论。此例非一众多。况译人得意。随宗安文。唯玄奘唐译。以为密意说。魏梁隋世。三代所译。本释诸论。无密意言。大同梁论。是显了故。后魏论云。有何义故。如梵王经中说。引阿毗昙经已。云有何义故。隋论云尊依何义故。于梵天问经中说。释论亦尔。次引达磨经已云。依何义故。作如是说。释论亦尔。并无密意之言。密意之言。是译人意。又梁论所说。一切法义。甚深玄奥。融会归理。唐译文义。事未必然。而谓旧译失旨。新翻得旨。荆溪师云。论主天亲岂应徒尔。但恐译者。由会私情。如摄论识分八九。及婆娑一十六字。并进退在人。何关圣旨(已上疏记第九)同师释签九云。又摄大乘前后二译。乃至旧译即立庵摩罗识。唐三藏译。但立第八(已上)他宗祖师。新旧差异。与夺进退。事义如是。今章行用。岂不如是。又法相宗中谓。不正义取。为终教法性宗义。如安惠等义。及五法三身相摄初义等。又有未必尔。随义不定。唯识正义。多是始教。而亦有通终教已上。由此等意。终教已上。依梁摄论。为显了说。问。依唐译摄大乘。云何为密意说。答。朴杨师。唯识演秘七云。按无性摄论本论。云世尊依何密意。于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释曰。牒经为问。佛离诸有。可无生死。现证圆寂。何无涅槃。论于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释曰。由依他起。与计圆成等。为所依故。佛证彼依他起际生死涅槃。不二偏得。由依体一通二分故。实理而言。生死涅槃。有别无别。唯约无别故。云密意。论何以故。释由征也。
  升沉既别。何言无差。论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释曰。依他既由遍计圆成。成圆寂等。能成不离所成之体。故无差别。问。遍计体无。云何由之成于生死。答。因计所执。依他相续。生死不绝。由悟圆成。断诸烦恼。故证涅槃。又云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离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释曰。牒经为问。论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喻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于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火烧练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于此识中。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自性不显现。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自性显现。所有虚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释论云。地喻依他。土喻遍计金喻圆成。由唯识性。是依他起。遍计圆成。是此性分(已上)此中密意。本论释论。及秘师释。相状可见。虽彼言密意。今章主意。依梁论等诸释之本。显了成立。以为终教法性宗义。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二十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