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法苑义林师子吼钞卷第十九

  释基辨撰

大种造色章(第五门已下)

  【章】同异大造相望等自下第五同异大造相望辨造。此中三段。初标牒分科。即此文也。今云。同者类同也。谓类同大种造色。如异熟类大造异熟类色是也。又即质大造同处云同也。异者类异也。谓类异大种造色。如长养类大种造异熟类色。及三类互造等是也。又离质大造异处云异也。
  【章】类异有三等自此文至(八丁右八行)非辨体故。多依五十四文以说类异。论文章文相杂为文。若由小乘。类异有三说。一云四类(异熟长养等流变化)二云三类(异熟长养等流之三也。变化摄长养中)三云二类(异熟长养之二。以变化入长养中。等流入异熟长养中)评家曰。第二说为善有四大种非二所摄故。如婆沙百二十七说。评家说同大乘记。
  【章】一异熟类秋篠曰。今此章中异熟为初。等流为后。伽五十四等流为初。长养后列。又伽第三长养为初。异熟为后。此法饰文。生学者解不可致怪(云云)基辨解云此章约本末为次第。异熟大造根本。故为初。长养第二念已后。故为中。等流于此二上立故为后。又五十四说约宽中狭次第。等流在异熟长养二。故宽通。异熟虽通等流长养。不通非异熟者。故为中。长养但在四长养。故是为狭。又伽第三说约可知难易。长养易可知故在初。等流亦虽易知。在异熟长养二非如长养易知为稍难知。异熟其相尤难识。故为后。又问。以何异熟云类耶。答。对法疏曰。通假实异熟名异熟。故今云异熟类。实者第八识。假者初念已后至命终体。是异熟名异熟生。有此二类故云类也。
  【章】一业生等伽第三曰。异熟生有二。一异熟体生当最初义。二从异熟生名异熟生。当此中相续义(云云)由此文证第八识名为异熟。亦名异熟生也。对法论中假实相对说名异熟。第八识但实异熟。余诸识等异熟生者。假异熟义名异熟也。二相续。此三字下恐后时转者四字落脱欤。对法疏中有之初是总异熟。此约总报别报释。总引业之果。别者满业之果(如抄)或初是。此约先业所生有初后不同分二种异熟(如抄)。
  【章】二长养类秋篠曰。由彼食等长养缘故。令彼色心体相增盛通名长养。后从前起名长养流(云云)。
  【章】一处宽通古有三释。一伽抄云。谓体增宽遍满处所。仍旧相状转增。二玄范对法抄云。谓养瘦令肥等。三秋篠云。唯在色法。色有方所。故有此长养(云云)。
  【章】饮食睡眠等。此云四长养。六十四中说五养缘。于此四加避不平等缘。又六十四说是为二长养。一任持长养。二不损害长养。初饮食为任持长养睡眠等三为不损害长养。根尘色法申食等四缘而得长养。故云饮食等之所长养也。
  【章】二相增盛伽抄云。谓令色光洁(云云)玄范对法抄释同伽抄也。秋篠曰。相增盛者。通长养色心。心无方所故(云云)。
  【章】亦由食故。亦者亦处宽遍。由食故者。与处宽遍同由饮食故。体相增盛也。秋篠曰。余心心所长养流体。亦由饮食体相增盛故。云亦由食故。余准可知(云云)
  【章】彼所依故伽抄云。彼所依故者即睡眠梵行(云云)意云。彼者指睡眠梵行。以色心体相增盛为睡眠梵行之所依也修胜作意。伽抄云。即定也(云云)。
  【章】长时淳熟景师以四句配四长养。由食故者。即饮食也。彼所依故者。即依睡眠也。修胜作意者。依梵行也。长时淳熟者。由长时中。熟修等至亦能长养心心所(云云)伽抄中以此句不别举配。为总结句。
  【章】三等流类秋篠曰。前后相似流类云等流(云云)又景师曰。除前异熟长养色外所有善恶色声。威仪工巧变化所有色法。及器世界五尘。是等流体也。但是异熟长养为流体。若小乘中异熟长养不说为流。以无体故。若大乘中前所云异熟类及长养类前成后生。自类相生云异熟等流长养等流。离前二类外无有别异熟等流长养等流故(云云)。
  【章】一异熟等流。前所云异熟类前后相似自类相生也。
  【章】二长养等流前所云长养类前后相似相生也。
  【章】三长养等流前异熟长养色外所有善恶色声。威仪工巧变化所有色法(大种造色)及器世界五尘。此等诸色旧相改变名变异等流。伽抄云。谓变旧相如青变黄清变浊等也(云云)景师云。黄色入青即变成缘。缘是黄流也。名变异等流(云云)范云。皆有长短大小肥瘦等。变故名变异等流(云云)本性等流。除前异熟长养色外所有善恶色声。威仪工巧变化所有色法。及器界五尘。住旧位相续生灭名本性等流。伽抄云。亦名自性等流。谓住旧位相续生灭也(云云)景云。异熟长养之别名流之体也(云云)范云。即异熟长养外所有诸法自性。皆名自性等流(云云)。
  【章】五根唯有等下明类果大造。有二中第二约法摄流多少。此中有四。初约五根辨三类有无。二约非根色辨三类有无。三重释前说色法具流多少。四约界辨长养具缘多少。今即初也。五根者内色胜义根也。具二异熟二长养。五十四云。又诸色根当知。由二种流有得流转。以诸色根离异熟长养相续流外无别等流流(已上论文)秋篠解云。三种流中无第三等流流。其异熟长养中所有等流者。即是异熟长养所摄故。但有二故云离此二外无别等流(云云)又设问云。诸色根中无根性等流。其义可尔。打触诸根既有变坏。何故无有变异等流耶(已上设问)以伽抄答云。此中不说亦得言无。而本论意具对本性等流流俱说有二。理亦可说(已上伽抄)此依三类体别而说者。彰今无别等流。是无变异本性二等流义。秋篠释云。约等流义有通有别。若异熟长所摄根尘自类相生名等流者。是通非别。即四种中前二等流。若除异熟长养色余所有诸色自类相生名等流者。是别非通。即四种中后二等流(云云)今文云无别等流。约别等流非通等流。故三类中等流者。唯据后二等流。今云体别而说者。彰三类体别即别等流也。
  【章】非根诸色具有三类。下约法摄中。二约非根色辨流多少。此中四文。初总明。二简色尘。三简法处色。四明外器等色。今即初也。本论(五十四)云。若非根所摄色当知具三种流(已上论文)具有三类者。有三师解。一章主伽抄云。具三类者。谓异熟长养等流。等流即变异等流也。亦有本性等流。此中总言。应云内扶根尘具异熟长养。其外尘唯具本性流无异熟长养。以非内身故。今如是说(已上伽抄)二景云。具三种流者。有情身中色等五尘有异熟流长养等流本性等流。非情五尘唯本性等流若道理言。内外五尘亦有变异等流。有无不定。故不说也(云云)三范云。具三流者。总举非根所摄诸色。明有三流。未必一一皆具等流异熟长养。如善恶假身语业及外器等。唯等流流。无余异熟等流。若外器等有定集养者。亦可通长养(已上)。
  【章】或此不说声界等二简声尘。或此不说者。秋篠义镜中作二解。一云。有本云不说声界者谬也。五十四说又此说色界亦有非异熟声(已上论文)声界者。伽抄云。以声种子有相续故。声界是异熟。现行间断灭故不名异熟(已上论文)又云。界者因也。即造色四大是。此大是异熟所生。声非异熟。即当第三转声。声从根生(今云。章家意业为第一。四大第二。根为第三。声即从第三根起。故云第三传声。业望共声疏远非因。故云声非异熟也)秋篠云。此文云内五尘中声尘有异熟流者此说声界。不说声体。以其声体非异熟故二云。又解有本云此不说声界者。此亦好也。俱舍第二云。声无异熟生。光法师记云。谓十八界中除声界。余十七界少分是异熟生。故知不说者亦是好也(已上义镜。今云。信培评此第二解。云何远求小乘说。对法论中说声有异熟非异熟。二师说俨然。而不判胜劣故取舍任意云云基辨云。信培斥秋篠未稳。对法论中说声界非异熟此随转理门。同小乘说也。秋篠就本而论为稳)基辨云。现本作不说不可也声界非异熟小乘所立。大乘以声界异熟为宗故。今文云或此之此言。指上句非根诸色中声。亦指具有三类中异熟类。故不云此说声界则前后文理不通。故无不字本为正。又若此文随转小乘立十八界中声界非异熟义。则现本亦为好。
  【章】除法处色等三简法处色。上云。非根诸色具三类中。唯除法处色。余诸非根色具三类也。彼唯长养等者。法处色中若假色(极略极迥受引遍计)但一长养除处宽遍通二等流。若是定自在色。或通处宽遍长养。而无异熟。
  【章】离根诸色等。四明外器等色。秋篠曰。五尘有二。一内二外。若内五尘亲附根故亦有异熟。如所依身内扶根尘等是也。若外五尘疏离根故即非异熟。如所依身外诸外器等是也。今标外尘故云离根诸色亦无异熟(云云)问。亦无异熟者。为唯有长养而无异熟耶。为非但无长养亦无异熟耶。秋篠答之曰。二义俱得。若定长养外尘亦有。而无异熟。若报长养外尘中无故伽抄云。其外尘但具本性流。无异熟长养以非内身故今此章中就定养说。故唯云无异熟不云无长养。又伽抄意约报养说。故通云无异熟长养。故不相违(云云)(亦异熟之亦言。亦法处色无异熟也)
  【章】于前色中等约法辨流多少有四中。三重释前说色法具流多少。此中有四。初明内扶根尘。二明内五色根。三明法处色。四因明心心所具三类。今即初也。秋篠曰。言前色者。今指四色。一五根色。二非根色。三法处色。四离根色(云云)信培云。秋篠分四种色。其中离根色者。指何物欤未详(云云)今云。此中非根色者。扶根尘。离根色者。指外器色。上来既明故不须释。
  【章】四种等流一异熟等流。二长养等流。三变异等流。四本性等流。
  【章】无三类等者二明内五色根。五根色唯有二类(异熟长养)无等流类即无本性等流也。问。等流有四。岂无异熟长养二等流耶。云何言无等流类耶。秋篠答之云。离异熟长养二类外无别等流故不说有。今约本性说无等流。又变异等流者。无不定。若打触有。若不打触则无。故不说有。理亦应有。如伽抄说(云云)。
  【章】法处诸色等三明法处色。有后三等流等者。三等流谓长养等流变异等流本性等流之三也。问。此章云有三等流。伽抄中云。法处色有假有实。定果实色有二等流唯一长养。或通处宽遍。又法处假色唯一长养。除处宽遍通二等流。如何与此章相违耶。秋篠会之云。彼伽抄意离相增盛长养流外无别等流。故不举长养等流。唯云有后二等流。今此章中具举三等流。故无相违(云云)又悉细释。由伽抄及景师释云。法处色中若极略极迥无实色体。但是假想分折之时。心之相分得等流流。若无表色思种上假立。得有本性等流流。如善恶律仪有增盛义。亦有第二长养流。若定果色计所起色。亦是本性等流。二相增盛长养等流。
  【章】诸心心所等四因明心心所具三类。五十四说。诸心心所有等流流异熟生流第二相增盛长养流(已上论文)秋篠解云。酬善恶业诸心心所。是异熟等流。善恶心法及威仪工巧变化等。是本性等流。即前善恶法由食等缘体相增名长养流。非是色法故无处宽遍长养。故云无初长养也。
  【章】色略诸蕴除由等。约法辨流多少有四中。此下四约界辨长养具缘多少。五十四说。欲界诸色具由四食及余一切长养因缘而得长养。色界诸色不由段食睡眠梵行而得长养(云云)秋篠解云。段食以香味为体。色界无香味。故不由段食。凡睡眠起由三缘生。一由饮食。二依时节。三依心生。初之二缘通阿罗汉。后之一缘但在凡夫。上二界中无此等缘。故不由睡眠。此义广说如遗教论。又由梵行持身唯在欲界。上二界中无此等。故不由梵行问。梵之修胜作意亦通上界。岂上界中无梵行耶。答云上界天中虽修行意非持身。唯为得定而修作意故。上界蕴不由梵行之所长养。唯由等持之所长养。(云云)
  【章】三界长养皆通长养。今云。上二界中等持之所长养自易可知。若随难说。身在欲界修得上定。由彼定力养欲界色心故。欲界长养亦通等持。
  【章】内外聚中随应等明类异大造有三中。第三正辨类异大种造一切色。此中有四。初由论文辨造义。二举证释前文云相依而有是造义。三结成大乘义简非小乘。四举异义释。此即初也。或有三二一等者。辨随应之相。谓若扶根尘等。是有三类。又若五根色等。唯有二类。无本性等流。又若善恶假身语业色及外器等。唯等流流无余异熟等。此但有一类也。又若外器云有定长养亦通长养。可云具二类。如是随应内外诸色具三二一类。此等三类各有能所造。各随其类名异熟大种造色或长养大种造色等。
  【章】随应说彼等下明互为造义。信培曰。此随应言不稳(云云)今云。此随应言就互为造而言。故与上随应别。信培为粗评。不识之为不识。嗟乎慎哉。秋篠曰。此等三类大种造色更互相望各互得造。即释斯义略有二门。一明三类四大各别造色。二明三类四大绮互造色(云云)由是应知。上随应言明三类四大各别造色也。下随应言明绮互造色也。说彼一切大种等者。或异熟大种造色(乃至)等流大种造色。随其所应互相造色。相依而有等者。是明互为造由。三类能造所造同一处相依有故为名造。次释云互得造义非定属义故。非辨体故者。若自体辨生名造。则可云定属。三类决定各别造故。今大乘义不尔。三类大造相依而有名为造。故为互为造。
  四大造色别造绮互造图。
  三类四大别造色图。
  初异熟大种造内身中异熟十色(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二长养大种造长养色根及内外十一处色。实色通二养(五根五境法处色合十一处色。法处色中假色除处宽遍)。
  三等流大种造等流外六处色(色声香味触及法处色也)。
  三类四大绮互造色图
  一异熟四大能造定长养色声等(六十六云。若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诸法影像生起。当言欲界大种所造等云云此欲界大种即通异熟等。故云定长养色从异熟大种所造)。
  二异熟四大能造等流色声等(如异熟色声能表内善恶思。即各等流色声等此等流色声得从异熟大造)。
  三长养四大能造异熟五根五尘(长养四大者。即饮食等长养四大及根尘此被长养已。亦令异熟根尘增胜宽广。即由彼长大力异熟根胜。此即由假藉造。非亲造也)。
  四长养四大能造等流色声等(长养色声能表善恶思业。即名等流色声。故此流色声从长养大造。所余准知)。
  五等流四大能造异熟长养色等(如饮食体是等流能造。所造据此饮食。非但能生长养色声等。亦复令异熟根尘增胜)。
  六饮食等中等流四大亦远相依。令长养异熟色等或生或胜。
  今为标释此等三类各别造色及互造义。故云随应说彼一切大种造一切色等。
  【章】五十四说等正辨类异大造中。二引证释前文云相依而有是造义。依大种生者。景云。初受生时先有大种。处其处所余色依生即名为造(云云)此显扬五说依大种有余造色。摄在一处名大所造之义也。秋篠云。论释造义云。是同一处摄持彼义。名之为造。谓地大摄持同处之色名为造也。今云。同一处相依有名造义。是彰前所云别造互造同一处具也。
  【章】故诸大种等同科中三结成大乘义。简非小乘下。章主文也互得造义等者。正叙大乘简小乘义。谓彼必异熟大种能造异熟色。长养大种能造长养色等。更不能造异类色故。小乘计云定属义。不造余类类别决定相属故。萨婆多等极微各别同聚体异。同类各别而住。不得互造是小乘定属义。今以非言简非是已。云互得造者是大乘义也。大乘宗同类异类一切大种所造无别极微。随所有聚皆相涉入互得造义。谓若异熟类。若长养类若等流类。不问何类。同在一聚中相依而有皆名为造。非但异熟大造异熟色。长养大种但造长养色等。云此彼互得造义也。
  【章】此中或可等同科中四辨异说。秋篠曰。此第二说也。对法决云。问。四大有三。异熟长养等流。若得互造不。法师云。各各别造。不互相造(已上决文)今引中云自类造者。即当彼师义。然对法决中法师云者。未详何师(云云)(已上秋篠文)今云。文中各依自类者。三类随应各依自类。此亦不然下。章主辨异说。相依有者随应等者。三类相依有中随其所应云各互造。前说是大乘义故为尽理。简异熟长养二种四大造其异熟长养根时。为前后造。为同时造。神泰师叙此义云。若异熟根最初先生。长养后生。即异熟大先造异熟根。长养大种后造长养根。若异熟根同时有长养根。则二种四大同时造之(云云)问。此义为相依有互造义。为各各别造义(云云)答。约四长养义则初生但有异熟大。根先生后得长养缘故。第二念已后互为造义。又约五长养义初生时羯蓝时赤白二谛不避不平等缘。异熟大种不造异熟根。初刹那时避不平等。长养大种与异熟大互相依有。可谓得互为造义。秋篠由对法决说。但就四长养。辨之为不尽理。
  【章】即离大种等第三辨即离大造。此中四初略明二造。二举证明离质造。三明通即离二质造者。四明悬造义。今即初也。此标牒文现本作大种不是也。秋篠曰。准初标句应云即离大造也(云云)今云。秋篠之说尤好。谓所造色等。伽抄曰。造有二义。一实亲造。此必同性。非异性造。必同类造非异类造。有漏非异。无漏必类同。必同界造非异界造。定散必同非异能造。此等名为即质造义。二假疏造。此疏相依亦得悬造。未必同性。初实亲造唯在即质。后假疏造亦通离质(已上秋篠引用)。
  【章】五十四说等第二举证明离质造。此中有二。初引瑜伽文证。二引显扬论证。今即初也。秋篠曰。初即质造其义易解。后离质造难知。故引文证释(云云)五十四论文曰。又离轮外所发光明所余大种及与香等皆不可得(云云)伽抄释云。西方二说。一解云。有离质造色。如日轮光远从轮大造。非俱处有大。以此文为证五因中持因。此据离质大谈。二解云。亦有大造如光至大亦有别造。其光等有热由本论中火大为缘故引生。微细不可得。此中言无。如光中岂无热触。热触言假。即以火大为体岂有热触离火生耶。故知亦有。若光大日中热触。还是日轮中火热。分热非造。光色火大也。声准是知。问。何故无香味耶。答。香味轻故。光中即无。色及热触重故。定中亦有(已上抄之)。
  【章】无居处所依等谓除日轮上余近远处。是名居处。言所依者。能造大也。其光至处若近若远。无别能造。但本日轮中有造光大。故云居处所依也(已上秋篠)。
  【章】诸律仪戒等二引显扬论为证。诸者定共道共别脱三种非一故云诸也。依不现行法等者。范抄曰。理实而言。善恶无表种互相遮防。显扬论中但望不善。善身语有防不防。故说律仪。就防彼恶身语令不现行。即于思种上从所防名色。故云依不现行法也(秋篠引用)。
  【章】不律仪戒等范抄曰。其不律仪思种不防此恶身语故得现行。由思种发此现行色。故于思种上假立色性。其现行色虽有表彰。今不约现色。但思种功能非是恶身语表。故说思种名为无表。约实亦得从所遮善色说不律仪无表(云云)(秋篠引用之)。
  【章】即以所发等。问。若依现行法以所发恶身语色大种名造。则应非离质造。与现行恶色(身语)大种同时建立不律义无表色故。答与现行恶色大种同时虽恶无表色起。无表色于思种上防善功能立故。现行与种子性相既异。故名离质造。所除皆名。不相离造者。即质造如上所明。离质之外大种造色同处所者名即质造。
  【章】其极略极迥等。三明通即质离质者。秋篠曰。法处五中略标三色以明造状(云云)周记曰。极迥离质极略即质(云云)今云。所折粗色既通即离。依此极略迥亦通即离。造本粗色。能造大种通即离故。随此本质名即离二质造。遍计所起亦随本质可谓通已。
  【章】随本质释等说法处色本质中有二说。初集量说。疏所缘缘一切心生决定皆有。佛地等说。无分别智缘真如时亦变影像。故诸心起定有本质。依此义则法处色必有本质。初极略色以欲色界十有色处及色无色定果实色以为本质。次极迥色以欲色界色处为质。无色界无别处所故。此中所说皆由折破粗色所生。故以为质。非有彼类说为本质。遍计所起以欲界十有色外及上二界中定所起色以为本望。皆可话彼变彰像故。故必有质。若无本境。皆用名教以为本质。计识行相通见必影。故知所缘定有影质。二成唯识说。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托亦得生故。第八第六此诸心品所杖本质或有或无。疏所缘缘有无不定。若依此义极略极回遍计起色。拆缘诸色因名教者。本质如前。依自寻思计诸我法空华兔角过去未来劫尽常微不因他教。皆无本质。如章主对法抄二(五十二丁)说。
  【章】无色界无表等四明悬造义。秋篠曰。问。三世诸色得悬造不。范师解云。大乘宗过未无体。唯有现体。故无悬造。若由远相籍亦有。由现在大种远引未来所造色起。亦得假立以为悬造。然非真造现在所造亦得假说。从过去大造。即说无始(已上范抄)又曰。二界互造中。如身在欲界得大眼者。欲界识依上地眼见上界色。此眼识所变影色随能缘识唯欲界摄。然用上地四大远为能造。以欲界为影色。别界四大故。以是为例。余者亦然。又色无色定自在色。以欲色界四大为能造。故让地色远用下地大造(已上范抄)今云。此等所说与章主意全同也。
  【章】如无表章彼章第七门云。设佛身无漏无表无色定共。亦以过去欲界四大所造。既假疏远名色。亦假疏远名造。故不以所发名色。亦不以名造。以不定故。未必有所发身语故。今指此文云如无表章也。
  【章】问答分别等。自下大文第六问答分别。有六番问答。初五字标牒。问于欲界之下第一番问答。于一聚色能造所造增减分别也。章主以自意作问。以瑜伽第三说作答。瑜伽第三说等已下答文。答中有四文。此下第一明能造增减或有聚中者。于能造所造一聚色中论大种增减也。此是标牒。唯有一大等者。此下明一大增。如石末尼者。此二地大增也。此皆不相离摄。第三论文云。或有聚中唯一大种可得。如石末尼真珠琉璃珂目璧玉珊瑚等中(云云)今但举初二江河池沼。此四明水大增。论加沟坡。今略不举。火焰灯烛。此四明火大增也。有无尘风。此明风大增。论云。或四方风轮有尘无尘风等中(云云)秋篠曰仁王经中说五色风有。彼经疏中云。海边有五色沙。大风起时沙随风飞。世皆号五色风也。今此等风名有尘风(云云)周记云。无尘风者。只风大也(云云)又伦记云。乘言故来。有尘实取无尘(云云)今云。由信培评。谓若取有尘非唯一大。故为二非。二共但风大也。若合沙风云有尘风。则是二大。在次二大增中应辨也。今辨一大增之文。故非合沙与风也。基辨详云。有风尘是轻动故唯一风大。但取轻动增处。如灯烛虽由烟油彰。今但取热光增边为唯火大增。尘中风大亦增。轻动相增。虽二物合唯风大增也。故于辨一大增中明也。伦记所言通漫。信培所评为不允当。
  【章】或唯二大等。下明二大增热末尼。热谓火大。末尼谓坚劲地大也。秋篠问云。依大乘宗摩尼中既无热等性。云何后时转成热等耶。解云。克实能造念念别从种生。故后热等时非旧地火等。即是昔未热摩尼。但从一地大种子生。乃至后移转位顿从四大种子生故。然此文中处现行相状相似。说昔末尼转今成熟。此即识中由有彼种遇缘即生故。五十四云。云何种子生。谓所有色各从自种子所生。如坚劲聚或时遇缘便生流湿流湿遇缘复生坚劲。乃至由如是等虽无自相。然有其界。从彼彼聚彼彼色法差别而生名种子生(云云)基辨详曰。秋篠引五十四文。成四大自种于一色聚各各随缘生坚劲或流湿等义。非成二大增之义。今章文意明二大增云如热末尼。非云未热末尼。若遇应热缘时。于摩尼中虽彰火热。地大坚劲亦同时在。二大一物增义。故秋篠所释为未痛快雪湿树者。谓雪章水地二大增。湿树亦水地二大。可知雪上有湿有坚。湿言通雪树二。今于二物取湿坚二相。即二大增义也(秋篠云。雪湿即水大也。树体坚劲是地大也。云云。今云。此释二大增义难彰已)。
  【章】或唯三大下明三大增。如湿热树。湿谓水大。热谓火大。树谓地大。于树一物此三大增义也。或树摇湿树谓地大。摇谓风大。湿谓水大。如雨中树因风动摇是也。于一物上此三大增义也。
  【章】或四大俱如内身四大俱增是也。伽第三说。或有聚中四大种可得。谓于内色聚中如薄伽梵说。于各别内身。若发毛等乃至粪秽是内地界。若小便等此内水界。若于身中所有暖等是内火界。若上行等风是内风界。若于此聚彼相可得。说彼相为有。若不可得说彼相为无(云云)。
  【章】或唯有色等此下答有四中。第二明所造增减。此中有九文。临文示科。然瑜伽第三中。但明能造增减。又说所造增减。又瑜伽五十四兼明所造增减。又对法第六说能造增减已。云所造亦尔而明所造增减。如此章文及对法疏。秋篠云。能造所造虽俱未必同处。如离轮光及孤行香等无色界定道戒。离大种造。无大种故。是故别说所造增减(已上取意)。
  【章】或唯有色如离轮光此有九中。第一明一道色色尘增。
  【章】或唯有声等九文之中。第二明一造色声尘增(如离质声等)。
  【章】或唯有香等九文之中。第二明一造色香尘增(如孤行香等)。
  【章】或有味触等九文之中。第四明二造色三造色增也。有味触者。非云味触合增。明随一增处余尘增。对法疏作若有味触必有触味香色。此章作必亦有香色。亦言亦有味触。问。有味触处亦有香色。则此明四造色增。与次文或唯有四文云何有别。无别则或唯有四标牒之次。应置若有味触等文。何故先置此文耶。答。若有味触等者。意谓味触二尘之中随一尘有处香色随有。或有味触色增减香者。如无香饼图等。或有色香触增减味者。如无味块石等(此明色增)或有色触增减香味者。如瓦石等亦如色界色触境。或有味触增减色香者。如舌上津液等。或有香触增减味色者。如香风扇身(此是明二造色增者)由是应知。今文明二造三造随增者。故对法疏现本作必有触味。恐传写误。今章本作必亦有。为有道理。
  【章】或唯有四等九文之中。第五明四造色(色味香触)增。如文可知。
  【章】或离有五等九文之中。第六明五造色(色等五尘)增(山河等有声时也)
  【章】或有身根等九文之中。第七明辨根五造色(身根色香味触四尘也。即扶尘根也)增。秋篠曰。纂中改此文。云此有根聚中离余根处有六俱生。谓眼等中随一加故。即破章家云。有根聚中无离大种。不可说言身五余六。今救之云。能造虽俱其所造中显量不定。或一或二乃至或七。今明此等不同。显量故云身五余六。即为欲显有根聚中必大种俱故。重次文云如上造色身增地为六乃至增声十一。故章家说荷顺深旨。文深义海浅智远迷(云云)今云。秋篠所释尤为稳当。诚得章主骨髓。
  【章】或有唯六等。第八明六造色增。唯六者眼耳鼻舌四根中。随一胜根合上五造色为六造色。此云唯六也。随有眼等者。彰四根中随一。身根是总身之根故。与扶尘根合前文立五造色增。今复取四根中随一。合前身等五造色立六造色增。委细论之。应有四文。眼耳鼻舌四各合五造色而成也。
  【章】有声为七第九文也。前六造色中取耳根成。或有缘声其时为七造色增也。
  【章】如上造色身等如上者。指上或有身根等。此下答四文中。第三合明能所造互不相离增减之相。此中有二。初正明。二引文总证上说。今即初也。秋篠曰。为显此义五十四云。问。色蕴中眼识物所摄。答。若据相摄唯有一物。谓眼识所依净色。若据不相离摄则有七物。谓即此根及与身地色香味触。若据界摄则有十物。即此七物界及水火风界。如眼耳鼻舌当知亦尔。若身当除眼等四。何以故。由远离彼触可得故。若于外色香味触。彼所行相中除一切根。余一切如前应知声及声界不恒省故。若于是处有声。当知此处复增其一。应知声界一切处增(已上论文)解云。今此。文云眼等增亦七者。十种摄中约第五不相离摄中。非但有七物亦有八九十物而论。文中旦标一种七物。问。不相离摄中十物与界摄十物为同为异。答。不相离摄中十物者唯约现说。若界摄中物唯约种说。故有差别(已上秋篠)今云此引证解释妙哉。秋篠智解所实不及。然对法疏作如上造身。无色字。一本作如上造色。无身字。今详如对法疏。但云造身无色字不是也。如上言指上五造色故。五造色者。色香昧触四尘加一身根。是即合扶尘根与身根内所依身。所以不云造色身。则指上五造色之义难彰故。但云造身不是也。此章现本云如上造色身为是正。一本但云造色不云身。虽义意通不及云造色身也。增地为六者。五造色内身上增能造地大。能所造合为六。取内身坚实也。眼等增为七者。增地为六上。加眼耳鼻舌四根中随一根增为七。故云眼等增为七也。加水火风为八者。眼等增为七上。能所造合水火风中随一加为八。故云为八也。为九为十者。眼等增为七上。能所造合水火风中随二加为九。亦水火风三皆加为十。故云为九为十也。
  【章】增声十一者。上所言眼等增为七之中加耳根时必增声故。能所造合为十一也。
  【章】离轮光等上来举即质辨。今文准例离质令知。等言等取离质声孤行香及外器四尘。上所说中举释有根聚故。今欲彰例释无根聚。标等之言以令准知。随其所应等者。谓就离轮光言。则能造本轮四大所造色尘之一。合为五。其实虽以本轮中火大为缘从本轮所生故云取本轮四大。则不言随应四大共取。今云增四大种也。随其所应言但于所造见之。离质光但色触离质声但声。孤行香但香。此云随应成多少。此是非实义论。于能所造上应释随应言为实论也。今私叙随应增大义云。且如离轮光明以本轮中火大为缘。故唯增火大。复加色触所造色。又如离质声。若如击枝出坚劲声。则从本质中地大而造。若如击河水出流湿声。故从本质水大而造。孤行香等亦自类知。故云随应增大成多少也。秋篠曰。离质光香及与声等。即以发处四大所造。且如光等从本论中火大为缘。彼所引生故为本处大种所造。离质本准此应知本处四大有增减。故造光等大亦有增减。故云随其所应等。外器尘等准是可知(云云)
  【章】五十四等说等合明能所造增减中。第二引文总举上说能所造增减相之证。此中有三。初正举证。二简余宗。三简滥。此即初也。五十四等者。彼文曰。又若于此色积聚聚中。有彼大种及所造色。自相可得。当知此处无有彼法。是名总建立有非有相(云云)此文证上所说能造所造增减之相也。可得者。所谓增也。不可得者所谓减也。
  【章】不同余宗等二简余宗。如婆沙百二十七说。问。此四大种于一切时不相离耶。答。如是云何知然。如入胎经说。佛告庆喜。初羯蓝若有地界无水界。便应干散。今不散者水所摄故。若有地界无火界者。应臭烂。今不烂者火所热故。若有火界无风界者。应不增长。今增长者风所动故(已上婆沙)伽五十四破此计。如次广叙无彼现事者。云无大造相处有彼极微者。彼立四大极微实有也。不同者。谓大乘立大造自相可得则大造可得。若大造自相不可得则大造不可得。不同小乘不拘自相可得不可得。一切时四大种实有极微可得。此云不同也。又依小乘萨婆多等。约性四大。谓不可得聚中皆有。且如石等地大偏增。非无余三。所以尔者。诸极微性遍诸物故。极微实有无不有处。不同大乘于识变假想上立极微名。一切色法顿现一相非积少为大也。
  【章】诸广问答等伽五十四破小乘云四大种一切时不相离之计曰。若有说言。于此处所彼法自相虽不可得。然必有者。今应问彼。此不可得与可得者。为物是等。为不等耶。若物等者。物既是等。而不可得不应道理。若不等者。为即此量说物不等。为据威势说不等耶。若即此量说不等者。少分自相亦不可得。不应道理。若据威势说不等者。离彼自相有余威势。不可得故不应道理(已上论文)彼论总有八个问答。故云诸广问答也。
  【章】此中说相等。此三简滥。说相者。伽所说十种摄中第二相摄。若约界摄者。同十摄中第一界摄。如上所说大种造色俱不俱中。若约相摄而说之者。或有或无。若约界摄而说之者。随应皆有故。伽第三说大造有无中云。若于此聚彼相可得。说彼相为有。若不可得。说彼相为无。声于一切色聚中。界故说有。相即不定(云云)故今云此中等也问。十种摄者是何。答。伽五十四说十种摄。一界摄(谓诸蕴等各种子所摄)二相摄(谓诸蕴等。自相共相所摄)三种类摄(谓诸蕴等。遍自种类所摄)四分位摄(谓诸蕴等。顺乐受等分位所摄)五不相离摄(谓诸蕴等。由一一法及诸助伴。各自相摄)六时摄(谓诸蕴等。过去未来现在各自相摄)七方摄(谓诸蕴等在此方转。或依此生。即此方摄)八全摄(谓诸蕴等。等所摄)九少分摄(谓诸蕴等。各各差别少分所摄)十胜义摄(谓诸蕴等。真如相所摄)已上名十种摄。基辨释此文曰。此中者指斥简持标举也。简余宗义指大乘义。说相者说大造相也。或有者可得也。或无者不可得也若约界摄者。如前所举秋篠释。以大造种子因摄云界摄。随应皆有。若以大造种子论。则应有处皆有。今说有无增减现现相望所论。广如彼论。秋篠曰。若约界摄之文中。恐谓欲界等三界摄。故今引文广明其意。此文深隐。应设劬劳(云云)今按周记云。若约界摄等者。约彼三界而分别也(云云)秋篠由此周记释设一释欤。寔微细解了。周记所不及也。秋篠复云。相者相摄也。界者界摄也。第五不相。摄而说大造增减之相。今即指彼云广如彼论说。(云云)
  【章】六十六说等下四文答中。第四约三界说大造有无之相。六十六论文曰。又于一句坚色聚中。唯有地界能作业用(秋篠解云。欲色界中亦虽有触。而所造触离大种外无别有体。故不别论云云。今云。但于坚色聚转也)若于欲界亦有色香味界作业。于色界中但有色界能作业用。余水火风及与声界唯有种子。而所随遂更得异缘方能作业(云云)(已上论文)(秋篠解云。故欲界中唯标色香味。色界唯举色不论触尘。余水火风及声界唯有种子。更待异缘方能作业。若如得火缘铁流为水。或遇缘热即如于火等。云云。广说如六十六论文)
  【章】色界系等下章主文。及无色界等者。无色界无业界色。有定果色。此约现说。若约界说业果大造。故云色随应有也。
  【章】问于欲界等。此下第二番问答。异界大种同异处分别。问答共伽五十四文也。
  【章】答如水处等答文中大分为二。初举论文释。二释论意。此即初也。如水处沙者。释此喻古来二解。初景师云。欲界色疏。色界大种补在身内。如水入沙。处所不异。以性类别故。非同处不相离也。彼是相杂不相离。然相杂不相离多就同地。始终同聚。报长养色。此上界系色住欲界身中。故非是彼相杂不相离义。已上景师义(婆沙百三十四云。问。若生欲界。色界大种现在前时何处现前。有说眉间一。有说鼻端二。有说心边三。有说脐边四。有说足指五。有余师说。欲界大种粗。色界大种细。细入粗隙如油入沙。已上婆沙。今所举景师义。与有余师说。欲界色粗。色界大种补在身内故)又玄范对法疏曰。伽论五十四说。三界四大共住等。以水沙为喻者。即与对法聚集相应其义相似(云云)。
  【章】由本识内有等第二释论意。此亦二文。此初第一释也。有二类种者。秋篠曰。种即种类。非种子义(云云)信培详曰。义镜中云非种子义。是似未稳。云种子义亦无失矣。然此章虽无子言。对法疏二(十四丁左)作种子。纵虽但云种。为种子义何害之有。上句云本识内。故释云种子。于文为灯(云云)今详曰。秋篠为允当。信培评为粗漫。枢要中释纯杂二生。就现行第八识变作释故。今云本识内。亦约本识变果能变而释故。种类义为胜。对法疏现本有子字。后人所加。信培校正所未尽也。又可现必由种起云种子亦无违害。虽有此理。今约自地他地变辨纯杂。故就现起边释为允当。故秋篠胜。
  【章】一纯生二杂生枢要下(五十丁左)曰。纯杂义解由增有不同。但依亲相分说。若依影质复说不同。彰中自地变纯。通力引杂。非通力中缘现纯。缘种杂(已上秋篠解云。亲相分中若境枢要与心同性同地名纯。翻此名杂。第八相中自地变纯。通力引杂非通力中若第八识缘现行境名纯。缘自地故。若缘种子故名杂。通三界故。今此章中且约前义而说纯杂。身在欲界起上大种。必定力引故名杂生。变欲界大是自地变。故名纯生。引彼色界四大起时。欲界自地纯生大灭。色界定引杂生大起。欲界色疏。色界大种补在身内。如水入沙。处所不异故非异住云云)问。以何得知自地变纯定力引杂耶。答。枢要曰。体有无对有为无为对有漏无漏对自界他界缘对思准纯杂(已上要文)问。此纯杂义为唯本识。为亦通余识耶。答。枢要曰。第七识中得名影纯。杂影从见质说性故(见有覆。质无覆)五识善恶杂。无记心纯。第六五俱等通皆应思(云云)由是可云通余识也。广明纯杂如三十论疏(十末七十七丁)然三十论疏但约种子说之。枢要约现行识而说。今此章所明应由枢要说解。与三十论疏并读。已达之人虽可解了。未熟学者容易难解。又周记中云。纯灭杂生。此文未详。可考余本(云云)今云。周师云何不读枢要耶。智者之一失欤。问。欲界身中先有间隙。色界大种来入中耶。广答如俱舍光记九说。
  【章】引彼大起等彼者异地。且在欲界者。以定通力引彼异地色界四大。发起现前云引彼大起也。纯灭杂生者。欲界纯生四大自灭。杂生四大现前云纯灭杂生也。故非异住者。杂生则非异处住。若异处住不可云杂生。应名别生故。
  【章】有义此为随顺等二有人释。秋篠曰。答中第二师义。未详何师也。此师解云。伽五十四说如水处沙非异处住文中。以性(水沙)类别故非同处不相离。彼是相离。若以是云不相离。则此五十四文随转理门。所以尔者。于一大种所造诸色中。拟宜分析有多极微。东西两方住处各异。而近杂住是名和杂不相离义。是即与萨婆多等极微各别同聚体别二处。而住其义相似。故云此为随顺理门也(基辨云。此言指上五十四文水处沙之譬喻也)。
  【章】大乘同处等此文举大乘义以上所引水处沙之譬喻为随理门也。今以秋篠意释曰。今大乘宗于欲界身起色界大种等。皆是同处不相离义。然五十四文说水处沙之譬。水与沙性类别物非异处住义故。此是成相杂不相离义。非大乘宗成同处不相离义。是故今云于欲界身起色界大种。以水处沙非异处住相杂不相离义而释。可谓五十四文是随顺理门也如异类大者。举例明大乘宗异实理义。谓如色中大种香中大种。此二相望其类虽异。同在一处互相涉入云同处不相离义。今亦如是。三界四大共住一处不相离义。如异类大可言同处不相离义也。此二之色业者。正成大乘义。结五十四文随顺理。此二者。欲与色二界也意言。此上下二界二类色本来无相碍义。云何须间隔(如水与沙性类别物)而得别住。故此二色设水处沙之譬。成相杂不相离非同处不相离义。故知五十四说水处沙喻释。是随顺理门非大乘实义也。
  【章】问大种造色等此下第三番问答。有对无碍分别。问答共伽五十四文也。论文有二个难。今举第二难也。
  【章】答互相顺等此伽论文也。答中有二。初总约不碍释。后别约业释。此即初也。伽抄总略释此论文云。即由诸香等极相随顺不相妨碍也(云云)章主意唯就法及喻偏释无碍义也。不相碍故者。大与造不相碍。一中有多也。又此类业等者。后别约业释。景云。即由业故于一尘处有多微也。诸根遍彼等者。景云。释所以也。诸根者。五色根也。彼者指大造诸尘也。意言。景云。谓一切色聚之中缘取一切最细少者。具有诸尘。眼见是色。鼻嗅有香。舌尝有味。身觉有触故知一切大处具有诸尘。故云诸根遍彼共受用故也。
  【章】如中有等景释云。如中有色地与四尘各但有一。则不相碍。如中有者求受生处。石山委过而无障碍。若中有相过或入母腹不能得过。即是有碍诸色亦尔。而彼诸色非无对性。(云云)
  【章】问大种造色等此下第四番问答。大种造色不相离分别。问婆沙百二十七文也。答伽六十六文也婆沙论中别有答文。今此章不用小乘答。别以大乘义答也。
  【章】六十六说等。此下答文。答中大分为三。初由六十五文明三不相离。次由伽第三文明二不相离。彼章主释。今即初也。俱时而有者。大种造色俱时而有。互不相离者。彰同一处住。由彼种类等者。举俱时而有之由。今私释此意云。彼种类者。大种造色有种种别云种种类(异熟长养等流三类。或四大种类别。或所造色五根五境法处色类别。三界业果定果类别)因所成故者。因谓种子因。对法五说。由不共业种子为增上缘。不共相种得现行。由共业种子为增上缘。共相种子得现行(云云)由是见之。则因言含容共不共业种子及自相共相种子。谓大种造色自种彼彼类别在本识中。顿现一相时。随共不共业增上力。自相共相种子各别。俱时不相离。诸根遍一处共受用。诸根别缘因别所成。虽因别成不相离故。顿现一相中俱时有。为显此义云彼种类因所成故也。
  【章】如一味团等秋篠曰。此喻明同处不相离义(云云)又周记云。如一味等者。即药丸等。如乘药能所造。所造一一皆悉如米粒大。更相遍故(云云)非如麨稻末尼等聚者。彰更相涉入遍一切处义。若如恶义聚不可言更相涉入也。
  【章】又此有三等。秋篠曰。又此者。即指上文俱时而有互不相离之文。今云。此释实尔。明有三不相离也。唯识演秘曰。案于瑜伽六十五。有三种不相离(云云)
  【章】一同处等者六十五文说一同处二相杂三和杂。演秘文云一一处二相杂。三和合。今此文云同处和杂相杂。虽有达义无乖。演秘释一处不相离云。诸大种及所造色同住一处。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涉入不相障碍。处所无异名为同处。无别极微二处而住名不相离。且如一眼七物相望互相涉入。同一处住。谓眼身根色香味触能造地大。七各极微同一处也。二和杂。秘中云相杂。彼释云。如一眼根有多极微。一根微处。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对彼七物。虽非同处。然相和杂。邻近而住。名之为相。七七各别名之为杂。无间隔故名不相杂(云云)三相杂。秘中云和合。彼释曰。又若有聚或麻豆等为诸胶蜜等。之所摄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复是异大所造。异聚相望故名为和合。不相离者。无间隔(云云)今云。秘释同处义意相分。相杂与和合其释未痛快也。伦记所释二与三相分尤易解了。后学由是应解。伦记云。自类大造与余类大造。更相涉入云相杂也。和合不相离异类和合。若先有长养大造处。后来长养大造虽别能涉入。此云和合。又先异熟大造。后长养大造来涉入亦名和合(云云)。
  【章】又瑜伽第三等答中大文第二明二不相离。彼文曰。又不离有二种。一同处不相离。谓大种极微与色香味触等。于无根处有离根者。于有根处有有根者。是名同处不相离。二和杂不相离。谓即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能造所造色处俱故。是名和杂不相离(已上论文)伽抄所释与此章意全同。
  【章】同处不相离者如一等答中第三章主释二不相离。此有二说。初第一说。复第二说。初说之中有二文。初就无根色释。后释有根色同处。如一离根等下初文也。章现本作如一眼根字误。对法疏作离根为正。秋篠所览本作离根。而示秘云。此文初标无根色。(云云)
  【章】阿拏色者标一聚体。谓眼所见最微者也。四大阿拏等下。明一聚中聚集物。阿拏者。旧云阿耨。俱舍光记云。梵云阿菟。此名微眼见色中最微细也(云云)七极微成微。此七微名阿菟。菟拏二字音相通也。杂心论二云。色之至细极于一微。故说一微为色分齐。同论颂曰。七微成阿耨。七转成铜尘及水菟羊尘(铜尘者。新俱舍云。积微至七为一金尘云云。旧俱舍云铁尘。光法师释云。金银铜铁总名为金。所以诸文不同者。皆为一尘。于金中往来不障。故名金尘。云云)当知从七起(已上颂)彼自释云。七极微成一阿耨。彼是最细色。天眼能见。及菩萨转轮王见七阿耨。为铜上尘。七铜七尘为水上尘。七水上尘为一菟毛上尘。七菟毛尘为一羊毛上尘(已上杂心论文。俱舍十二说义辨同。菩萨所见者。即最后身菩萨也)八阿拏者。四尘四大为八。加声为九者。一极微声转轮圣王后身菩萨天耳所闻也。
  【章】加身为十等第一说中第二文。约有根色释同处不相离(秋篠曰。加身等者。标有根色。云云)今云。约有根色中有四。初标有眼色。二约七物明不相离。三简小乘。四叙大乘义。随余根为十一者。除身根余根中随加一。故云随。谓此诸十一色并相涉入。合成一处。无别处所。是同处不相离义也。
  【章】或眼身地等二约七物明不相离义。谓七物相望互相涉入。同一处住。此同处不相离义也。一因一果同在等者。秋篠曰。以此文证其七物中所造六故能造地(大亦有六地。而总言地者。地义等故。若不尔者。同一果六。何得说言一因一果。以六能造望六所造。各因果一故。云云)
  【章】非如萨婆多等三简余宗。秋篠曰。萨婆多宗极微各别同聚体。异极微聚集成色聚。又经部师积小成大。若如彼宗诸色极微二处而住。即同处等三不相离皆无差别。今简此等故云非如也。
  【章】今者大乘本无等四叙大乘实义。若小乘本有极微。其体实有常住。同在一处其体各别。今大乘宗但立假有。秋篠曰。今者大乘曾无极微。若从种生必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随其大小即是一体非异体集。同类异类一切大造无别极微。随所有聚皆相涉入。名不相离(云云)(基辨曰。大乘无极微。虽无真实极微体性。如慧所持彼量亦成。五十四说。非集极微成粗色。故成唯识说。然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微合成一物。云云。由是今说二不相离等相。皆第六识假想观心上作极微聚集相。之观境也。如一乘非实有物聚集。故皆相涉入。或云聚集。悉是观心之相也)随其所应等者。如前所言。无根色中有八阿拏。若此加有根色则加身为十。随余根为十一。如是随应多少同在一处。互相涉入处所无异。此即识变聚集相现也。诸根于彼等者。于此一色眼见是色。鼻嗅有香。舌尝有味。身觉有触。故知一地大处具有诸尘。依根识起。各知彼境。故云以心知境故尔以心知境故尔者。诸根于五尘遍受用。以依根心知彼彼境受用故。故尔者。指上句能遍受用也由境生心故然者。识证境生故受用彼彼境也。故然者。指上句于彼遍受用也。
  【章】和杂不相离者等下第一说中明第二不相离。即前同处不相离等者。此和杂不相离于前同处不相离上。虽同处住诸根受用各各别。不为一义边立此和杂不相离义。非于别物立。故云即前等也。伽抄曰。同处不相离者。随有根无根一切大。极微中即有。随应一切所造色极微更相涉入合成一物。无别极微二处而住。和杂不相离者。即此一大种极微与余一切大种所造极微。虽同一处非成一体。性各别故。用各异故。知非一性。诸根于中遍受用故不相碍。故知同一处名同处不相离。性各别故。用各异故。名杂同一处故名和。处所无二。俱依一所。体仍各别(已上伽抄)
  【章】虽在一处等下明同处和杂二不相离非于别物上立。秋篠曰。问。此二何别耶。答。诸根遍用不相碍。是同处不相离义。性用各异处无二义。是知杂不相离义。非如麻豆等物分析同在一所。互交义名和杂不相离(云云)。
  【章】又解大造等。章主释有二说中。此第二说同类异类者。周记曰。且如番能造大与所造香。同一处住名为同类。香能造大望于味触等名为异类(云云)秋篠由是释曰。且四尘中色尘大造名为同类。余尘望是名为异类(云云)基辨云。约异熟长养等流类异。云同异类亦可尔也。非如他宗等。谓非如小乘他宗同类大造。非中极微二处而住异类亦尔。
  【章】问异熟有时等此下第五番问答。异熟长养同异分别。问答共据伽五十四文也。周记曰。此问意云。增长义边名为长养。即此异熟增长大时应名长养耶(云云)又景师曰。问意异熟色体前后相续。始从婴孩终至成长。于中或有婴孩时肥童子时瘦。或童子肥少年时瘦。则异熟体亦有增长。何故但摄异熟非即长养(云云)答由彼长养等。周记曰。此答意云。现在增长名为长养答。由此长养能摄持故。能令异熟相续。永绝长养异熟不续。长养同外廓。为异熟接。异熟不长养。问。现见从小至于大。如何异熟不名长养。答。现见以小至于大者。我先业力。非是现缘。能令大长养唯依现缘资故(云云)景曰。答意异熟之色从少至大。始从婴孩生童子色等。婴孩报色酬因则定。无有藉缘。有肥有瘦。同时别有长养根大藉现在缘或肥或瘦。童子报色由前业力大异于前。少年时色更大于前亦由宿业。然一一位中别有长养。藉缘增减。念念酬因小报自增减大报色。然于异熟相续。一一念中有长养色。能持异熟。此长养色当时藉缘故。有肥瘦增减等相故。非即异熟有其长养也。(云云)
  【章】犹如外廓等。俱舍第二文也。彼文云。长养相续常能护持异熟相续。犹如外廓防援内城。今引彼文即证伽意。防援者。应音曰。防援守护也(外廓譬长养。内城喻异熟故。非即彼者。非异熟即长养也)
  【章】问为一四大等下第六番问答。一造多造分别(问。婆沙百二十七文。答。章主自义也)。
  【章】答相依而有等秋篠曰。章家依决择文以自义也。今大乘宗相依而有方名为造。非要极微各别而住故。一物中有多大种。多物聚中有一大种。皆得互造由是当知。以一四大造一造色。以多四大造一造色。又多大造色。以一四大造多造色。理皆无妨。所以尔者。相依而有名为造。故何以得知。相依而有方名为所造(云云)摄决择说等。此引文证相依而有。
  【章】日轮光等此明一多互造义。谓日轮即五十一逾缮那也。彼所起光其量遍一洲内。此等光色少四大造多造色也因俱声等。对法论一云。因俱声者。谓手鼓等声(云云)灵隽对法疏曰。因俱者。谓内外二种四大互为缘生。发得声故名因俱声。而如俱舍难云。如不许一显色极微二四大造。声亦应尔。云何而二四大发声名因俱声(云云)秋篠解云。如手中声。鼓中四大俱为缘助。此手中声因内外四大缘正发。故名因俱色。鼓中四大正造鼓中声。手中四大为缘助故。此鼓中声二因缘正发故名因俱声(云云)基辨云。秋篠所言未痛快也。今按章主对法疏云。因俱声中既许多大生。一造色。故眩色等依二大生。如和香等(云云)又云。问。积显以成形。形表皆称假。积香成和合。和合应非真。前因俱声为难亦尔。答。相待形便共形表皆成假。待余香尚在。答合故成真(又难)积短为长失本短。长短非实。折彼俱生成和合。二香成假。于此难中应设功力(云云)由此所释可知章主意。谓有执受(手)大种与无热受(鼓)大种二俱为因(因者。相助缘)此时由相助缘。从本识中二俱共受用大种自种生其大种现行。同时生二俱共受一造色声。和合香味亦复如是。从自种生故名真实若不论自种生。但以现因论。随顺小乘而说。
  【章】既无极微等意言。萨婆多等一四大种俱能造一所造色极微。彼宗不许一显色极微二四大造。所以尔者。极微体实性各别故。今者大乘曾无极微。若从种生心聚集生。彼此相依互不相碍故皆得造。
  安永第九庚子腊月念三于东都浅草玉龙山延命陀寓居笔记之讫。草案不可他见也。南都法相末学沙门基辨(生年六十三岁)
  此次。

义林章师子吼抄卷第十九(五根章追而可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