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三论玄义钞卷中

读师贞海和尚

  呵大执第四等者。问。破小乘计开毗昙成实二宗。呵大执何只一重乎。答。师云。小乘二执浅深遥隔故开二。今意诸大乘浅深无异。故总为一阶也(云云)。    
  自方等纮宗等者。古云。纮宗谓大宗。叹于大乘为大宗。故纮字恐作宏字。宏胡萌反广大也。纮冠饰。故纮字不符合(云云)一义云。洪字可作也(云云)问。自训时其义如何。答。私云。外道小乘可破。自方等不可破云意欤。可思之。
  教称满字等者。?槃经云。半字者。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满字者。乃是一切善法之根本(文)?槃论云。半字者渐教。满字者?槃满足教。摄佛教果海功德尽故名满。声闻缘觉教不满足故名半也(文)。
  理曰无[?*余]者。金刚般若疏。释四生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槃文云。此云无[?*余]者。非灰身灭智小乘无[?*余]。斯乃无累不尽。无复[?*余]累。无德不圆。无复[?*余]德。故云无[?*余]也(文)理云。无[?*余]者。可准知之。
  但伏膺甘露等者。古云。?槃喻甘露。即上无[?*余]理也。大教称法桥。即上满字教也。所言伏膺者。伏谓扶腹反匿也。膺谓於陵反胸也。言(心ハ)承匿甘露于胸心也。
  问必是夜光等者。古云。千字文云。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文)夜光珠名也。昔隋侯出行路。见伤蛇。哀之附以神膏(吉药也)蛇即遁去。迳数月此蛇衔一明珠来。珠径七寸。于阴闇之夜。造隋侯门唤隋侯。谓巨盗按剑出应之。蛇以明珠报恩而去。故号为夜光珠(云云)。
  伪宝者。古云。伪宝谓伪珠鱼目等也(云云)”。
  一者顿教等者。师云。判顿渐二教。有众师异义。净影等意。花严则名顿。最初顿大故。从小转入大乘称名渐教。不从小入大。不入大小。不名顿渐。则是顿渐二教(ニ)不摄尽教也。今师意。顿渐有二。并摄尽诸教。一者偏教菩萨云顿。谓华严·胜鬘·法鼓等经也。自[?*余]诸教并名渐教。是常途处释也。二者别依?槃论。顿渐二藏判教。是小乘名渐。大乘一切云顿。今此惠观法师所建立渐顿。则尽诸教欤(云云)问。花严之流者。更笼何经乎。答。师云。指梵网等经欤(云云)”。
  于渐教内开为五时等者。师云。惠观立五时者。依?槃经五味相生也。五味次第。彼经第十四见。可引见。今师意。五味次第(ニハ)约教理行果四法宝释。他大异也(云云)。
  行因各别得果不同者。师云。所言得果不同者。且约有[?*余]位也(云云)。
  自五时巳后虽复改易等者。准古抄。成实师一师三时(ニ)判诸教。一顿教。华严等。二不定教。胜鬘等。三渐教。阿含等(云云)济法师。四时判教。云五时有六家。大亮刘虬委细繁故不具举(云云)。
  教虽五时不出二谛者。问。五时最初三乘别教(ニモ)明三假(三假者。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也)四忘(四忘者。四教句也。是有义)二谛可云耶。答。有云。五时不出二谛者。实约四时。可除初教。五时言总也(云云)”。
  问既有五时等者。古云。于前责五时亦二。初责大小见。二责五时见。初亦有二。初立宗。二破斥。初一问答即是立宗。次问道理之下是破斥。破斥中亦二。初定开。二破斥。五时者。三乘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
  如其有大则是有见等者。第二正破斥。于中有五破。一堕有无见破。二堕一异二见破。三非佛弟子破。四非大乘破。五堕断常破。如文可见(文)。
  大品云等者。彼经遍学品文也。述义云。无道者。无菩提因。金刚以还名为道。无果者。无?槃果(文)。
  ?槃云明与无明等者。彼经如来性品取意文也。次下经文云。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文)述义云。明者解也(云云)。
  又有所得者不动不出等者。师云。依智论。动顺忍。出无生忍也。花玄四释(云云)。
  次[?*隹]五时等者。师云。[?*隹]五时中。上束五时为大小破之也。下直[?*隹]五时。故云次[?*隹]等也(云云)。
  大品经云等者。彼经第十九卷见。问。如是大品等三经文。何必二藏判教明据乎。
  答。师云。三经同对昔小乘叹今大乘无对简大叹大。则知佛法只有大小二阶。若如五时教有浅深重位者。何必不对大叹大。所以是二藏判教明证也(云云)。
  法华经云等者。譬喻品见。
  ?槃经云等者。第十三卷见。
  智度论云等者。第一百卷取意文也。
  地持论云等者。彼论第三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文)又见智度论六十五卷。经十三卷。见第二法轮文。论释意云。显大品五云。用方便力。以三乘法。度脱众生(文)示教初转法轮时。八万天人得无生忍。秘密教时。初转法轮时。得大乘益也。对彼大益。今大乘云第二法轮(为言)尔者今释意大异也。能能可思之也。古料简地持文。大乘十二为明方广之理。从所诠之理为名。故十二部悉名方广。小乘十二部。不为明方广之理。故存十二部名。没方广之称也(云云)又云。大乘理正曰方。义富称广。文诠方广之理名为方广经(文)又云。小乘语正曰方。文多称广也(文)。
  正观论云等者。中论第一长行文也。
  唯有二藏等者。净名玄第七云。二藏义有三双。一声闻藏·菩萨藏·此从人立名。二大乘藏·小乘藏·从法为名。三半字·满字。此就义为目。此三种一义耳(文)。
  答须识四句等者。师云。若依[?*余]所解释(法华玄)答前问者。约等胜劣三门。可辨华严般若等同异。是一家正意也。今约显密四句释成。是亦一种形势也。问。第一句华严。都不化声闻云(ハハ)。何故第八会中列五百声闻众乎。又入法界品。身子与六千眷属得见文殊。古答此问有二意。一者就实行。二者约权行。初中又有多意。一义云。华严是显菩萨法·与二乘法异。故就祇洹明二缘不同。菩萨即见净土。闻说大法。声闻自见秽处。听受小乘。如人见水饿鬼见火。非是欲化二乘故。列之在席也。一义云。二乘见秽。菩萨观净。令菩萨深鄙小乘。增进大行。乃是化菩萨耳。次身子相见菩萨法事。就事言者。承佛神力。故见。任力即不见。又前明始迷故不见。后表终悟故得见。如法华遥见其父等(云云)次就权行释者。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行。有二义。一者赞扬大道。二者引诸小行。华严本是教菩萨法。而二乘在座有如盲聋。即具前二意。一欲显菩萨道高二乘行劣。令菩萨进求大道不退取小果。二令小乘人深自鄙劣舍小求大。故身子与六千眷属承佛神力。得见文殊。咨受大法。即是其事也(云云)犹可思之。问。第二句中。三藏都不教菩萨见而三藏教三乘。于中可有菩萨所以中阿含本末经中。弥勒与[訁*巳]别见。何云三藏教不化菩萨乎。答。释二藏中声闻藏义云。小乘法中。多明二乘法。少说菩萨法。如释论云。三藏中广为声闻说种种法不说菩萨行。唯中阿含本末经。为弥勒授[訁*巳]。亦不说菩萨行。故知。明菩萨法少。以少从多名声闻藏。不名菩萨藏。问。为小乘人但应说二乘法。何何须说菩萨法。答。佛为二乘开三乘教。如法华云。一乘化二人不得。故知。一佛乘分别说三。故知。小乘中明有三乘也。问。既为二乘人说三乘法者。何故不说菩萨行哉。答。二乘不欲行菩萨道故不须说行。但知道理有三究竟。故略明佛乘。问。既不说菩萨因。何须授弥勒[訁*巳]明得佛果。答。声闻必冯师悟道。须明有三世佛故授弥勒[訁*巳]也(文)准之可悉之。意云。三藏教中。虽说菩萨法。不说菩萨行。故云不化菩萨。又纵说菩萨法。为化二乘也。非化菩萨。所以今释无过(云云)问第三句大品以上法华尔前诸经。并显教菩萨。密化二乘。于中且般若。净名两经。相望。显密有不同否。答。古云。般若佛自显教密[訁*巳]。净名菩萨显教密化教大化小不出佛菩萨也。又般若令小人说大。显教菩萨。密化二乘。净名大人说大。显教菩萨。密化二乘。是故为异也(文)可准知之。问。华严已为菩萨说大法。般若·净名何故更教菩萨乎。答。古云。菩萨道根熟有前后。华严为其早成。般若·净名化其次熟。又释论云。华严有智菩萨(ニ)说。即知。般若·净名通化大小。又华严之座虽已得解。于般若·净名更又进悟也(云云)”。
  可准知之。问第四句中。法华显教声闻云。然大品·法华俱同说一乘。一乘有何异。法华显教。大品密化云乎。答。古云。大品大乘则劣。法华一乘则胜。今说不然。大品对小明大。法华除小显大。大无二也。如长者付财及委家业二时即异。而大宅七珍犹是一也。大品中菩萨作佛。二乘未作佛。法华中(ニハ)菩萨二乘并皆成佛。而佛乘不二也。
  问。若尔者。摄大乘论云。乘有三种。一者小乘。二者大乘。三者一乘(云云)一乘最胜何。
  答。法华正明能乘之人一切作佛。以此为胜。不言所乘之法有优劣也(文)可准之。
  若言第一名三乘等者。师云。今释约理明通义。亦就教有通教。谛·缘·度三教并通三乘故。今略之也。
  释论云般若不属等者。彼论四十五卷见。共般若但为菩萨演其实事法(ヲ)也。二乘见闻故云共。但属菩萨义非相违也。虽然法华胜般若劣义边且寄付属。游意释之也。大品经披见。中间嘱累品(ハ)二十二卷第六十六品也。分明付嘱阿[?*隹]见终嘱累般若付嘱声闻见。私案弥相叶者欤。问。法华游意。般若(ヲ)非秘密故嘱二乘云。尔者今相违云何。答。私案云。但属菩萨论文经第三卷释所也知。必非属累品意。唯总般若(ヲ)属菩萨说所(ヲ)为今证欤。
  在经何故劝三乘等者。大品经第三云。善男善女人。欲学声闻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密。持诵读正忆念如说修行(云云)欲学辟支佛地睹菩萨地下说相。全同声闻地。应知。
  答般若有二种等者。此意释论四十一释前经文处见。问。详答意。摩诃般若不属二乘。非二乘所学(为言)摩诃般若者则观照般若欤。寻肇公般若无知论。云般若虚玄者。盖是三乘之宗极也(文)此文则分明观照惠体通三乘释。尔者宗家今释与肇公论文其义不相顺。如何会通乎。答。师云。彼此两释一结不违。何者。观照般若有二种。一者直云般若。二者谓摩诃般若。此云大慧。是导成万行六度中(ノ)般若波罗密也。此云摩诃事。导引万行令至无上菩提果故也。此摩诃般若。局菩萨不通二乘。若契实相实智(ヲ)观照般若(ト)取时。三乘等可具此。若尔者。肇公约空惠。今据大惠。融会无乖异。可知之(云云)问。实相般若。三乘俱学之。约此门者。则可名通教乎。答。师云。不尔。若约所观理同。般若名三乘通教者。何故名?槃经不云三乘通教。彼经中。明三乘所观同故。又他三乘各别而学一般若故。云三乘通教。今意不尔。大品中。明三乘同观实相意。是密化一乘也。因同故示果一。故既是密说一乘也。宁可云三乘通教乎。大品呵二乘为痴狗者。彼经第十五云。须菩提。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如是须菩提。当来世。善男子善女人。弃深般若波罗密。而攀枝叶。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为菩萨魔事(文)古引此文合今释(云云)。
  净名贬声闻为败根者。彼不思义品。大迦叶。自语身子。作如是语见。略述云。维摩经中。大迦叶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不复堪任发心。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声闻诸结断者亦尔(云云)。
  而天亲之论释法华初分有七处佛性之文等者。七处佛性者。古来[?*隹]义末学未决也。今且任古一义。师义同之。第一文者。论释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文云。言实相者。谓如来藏法身之体。不变义故(文)如来藏者。佛性也。第二文者论释方便品四师知见中云。二者同义。以声闻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更无差别故(文)第三文者。论解三平等中。释宝塔品身平等云二者身平等。多宝如来。已入?槃后示现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无差别故。如是三种。无烦恼人。保慢之心。见彼此身所作差别。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悉平等故(文)第四文者。论释乘平等中云。菩萨授[訁*巳]者。如不经品示现应知。礼拜赞叹。言我不轻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文)第五文者。论释寿量品成大菩提无上中云。三者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清净?槃。常恒不变故。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等(云云)第六文者。论释胜妙力无上中。解法师品持力云。法力者。如经应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者。受持此经。得佛性水。成阿耨菩提故(文)第七文者。论释胜妙力无上中。解修行力护[?*隹]力云。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言法界者。名为法性。彼法性者。名为一切诸佛菩萨平等法身故(云云)是释观音品是二人福正等无异文也。应知(巳上)问。如所引者。法华论七处佛性文。通前后两段。今何故法花初分(ニ)有七处佛性云乎。答。师云。是有深意。且一意。凡一乘开释大宗。明因平等故果无异。其因者。今意则正因佛性取也。三乘皆具一佛性。故终成一果。一乘旨如此。而如是因业法门正在法华前段。是以彼章。所谓佛性文并证成前段同一性旨。故释初分有七处佛性等云也(云云)私云。前段乘权乘实。后段身权身实云。亦三摄法门时。前段摄异归同。后分摄因归果等云。并先义相应欤。但可思之(云云)。
  学大乘者名方广等者。大论第一云。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云云)师云。方广通大小。小乘方广从一说部出(中论疏[訁*巳]见)大乘方广般若学人也。今出大乘方广。方广称大乘为正也(云云)。
  或言一体等者。师云。一体者。开善义也(开善寺智藏法师也)又按菰二谛云(庄严寺谣法师欤。私云。菰水沈相无真谛云。菰水浮相有俗谛云也)二谛者。龙光义也(龙光寺云法师)又云。训义鼠喽栗二谛云(鼠喽栗内空虚ナルヲ真谛云。外皮存セルヲ俗谛云。空内虚执。有外相取也)立二不成复丧真俗也者。师云。立二不成者。龙光真俗二谛义不成(为言)复丧真俗者。开善真俗一体义不立意也。何者既云一体。何有真俗乎。故云复丧真俗也(云云)问。开善二谛一体。凡有三义。一真为体。二俗为体。三二谛互指为体。今当段指何一体乎。答。准古义任彼正义。斥真谛为体义(为言)欤(已上破邪章毕)。
  显正第二等者。已下今当抄之。
  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等者。古云。中论序疏云。龙树依梵音。应云那伽馥力叉那伽者龙也。馥力者树也。智度论云。龙童龙磨者龙也。馥力叉者。树通名也。别名阿周那。如此间梨李树等(文)又云。龙树是何位之人。答。圣迹无方。高下未易可测。仅依经传叙其浅深。睿公言。功格十地。道摸补处。是穷学人。匡山远法师云。名贯通位。德备三忍(信顺无生)亦十地高位也。依楞伽经。住初观喜地云。释此语不同也。旧云。龙树是初地人。关内姚道安学智度论云。此是龙树引众生令入初地而实是十地人也(云云)师云。龙树菩萨。实久成如来也。摩诃衍论。名龙树云妙云相如来。内证虽尔。为众生引化。迹示无方浅则。不可一准。若尔者。楞伽住初地。必不可及会融者欤(云云)。
  往生安养国者。师云。此有二义。一者付所化。二者约龙树(云云)。
  七百年间有一比丘等者。古云。问。于龙树出世。有异说乎。答。有异说。一者西明师唯识梵。引三藏解。佛灭后二百年有大菩萨。名曰龙猛。二者大原三藏曰。龙树(ハ)灭后三百年出南天。三者大乘玄曰。龙树菩萨出五百年。四者睿师序并百论序疏·大论疏等。同云五百三十年出世。五者智论说。六百年。复群家论。曰六百年出世。六者摩那经。七百岁。如今所引。七者秘密曼荼罗付法传第一云。如来掩化之后八百年中。有一大士。名龙树(云云)已上七个异说见。更又有一说。匡山惠远师。接九百运释。宗家引之。则龙树九百年出世义释。中论梵释。
  燃正法炬等者。宗家释云。燃正法显正。灭邪见破邪(云云)。
  寻大小等者。师云。此有二义。一义云摩耶经小乘经。楞伽大乘经也。故云大小二经(云云)一义。前二经俱大乘经也。更有说龙树事小乘经。故云大小二经。小经可寻之。
  答僧睿昔在什公门下等者。古云。谓以三论为究竟论。出三种证。一者引睿师中论序大小对叹之说。二者以龙树为诸国所重故。三者罗什闻此论改小执。今即第一。引中论序也。
  其论序云夫柏梁等者。古引序疏云。柏梁者。汉武帝台名也。外书释此自有二家。一云。以柏木为梁。故云柏梁。此台初成。柏木香气流数十里。元帝以柏梁对柘馆。以此详之。应是柏木之梁。又云。梁有百数。故云百梁。茅茨仄陋者。茨言次。撰次于茅。故称为茨。仄者。长安扁鹊舍。但有一边。故称为仄陋。陋犹隘义也。又柏梁大台即法花长者大宅。茅茨仄陋其犹门外草庵。睿师一言含内外两事也。
  睹斯论下。第二合譬。
  鄙倍者。出论语。鄙犹鄙恶。倍是倍戾(文)私云。鄙甚云倍欤。
  又如前云等者。古云。问。指何文标又如前云乎。答。中论序曰。兹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不玩味斯论以为喉衿。今指此词标如前云也。二秦弘始七年。天竺刹利泛舶至长安。指于若什公若刹利之旧昔说言前云。谓如(シト)前人云可训之。非指文段前后而言前云也。
  方八千里者者。准古义。西域[訁*巳]。五天竺周九万[?*余]里。今八千里者。且取龙树向化分域也(为言取意)。
  无相佛者。师云。无相好佛意也。
  委诚者。广云(上平声支韵)委(委委化化义)玉曰。曲也属也。广释叶欤。   
  又罗什本执小乘等者。什师传云。沙勒国。莎车王之子兄弟二人。舍国入道欤。兄字须梨耶跋陀。弟字须梨耶苏摩。同师沙勒罗汉。罗汉亦名苏摩。什亦学事。既为同学(云云)准知之。莎车即王子之名非。可王名。又丘慈·沙勒同国异名欤。可寻之。百论序疏云。什本小乘学。而丘慈王子。名莎车。是大乘学。二人深相钦味。但恨学业不同不得从就。王子欲化什公。故一时来宿其并房。高声诵阿耨达经。明色空乃至一切法空(数重问答)王子因授中百二论与什。什大重之(云云)”。
  以此详之等者。古云。上举三证巳。今总结也。问。此三证并对小乘显胜。何必于大乘中为究竟。而非偏空乎。答。偏空但是小乘。若于大乘本无浅深。何此论独为浅。又于大乘中为浅者。是[?*余]师[?*隹]也。虽然今究竟无[?*余]之说者。总显法源也(文)。
  统群生之灵府者。无照释曰。实惟河深水之灵府。注曰。广大利物曰灵。深不(ヲ)可见为府。允堪引俗曰。如人藏府深不可见曰府(文)。
  还同儒墨等者。古云。文选注曰。孔谓孔子也。墨谓翟墨也。此二人俱仁义为先。是非决断为本。今既堕是非。故云还同儒墨。即九流中儒墨是也。墨翟缓季之弟也。庄子见。
  答二是生乎梦虎等者。师云。梦虎空花者。梁武立此义。则悟不见生死妄法义也。成七地少顿悟义。源出自智论譬也。
  命篇。允堪曰。命名也。元照曰。命谓召也。庄子疏序曰。篇以编简为义(云云)。
  正观论云大圣说空法等者。彼见。说于独空破相待。亦是破于空见(云云)师云。所不化者。则还化义也。应知(云云)(疏云。不化者即大化文)。
  生老病死等者。古云。稻芋经云。五阴始起故名为生。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追感往事言声哀戚(スルヲ)名为忧。若事来逼身是名为苦。追思相续故名为悲。烦恼缠缚故名为恼。若依十地经者。
死别离时。愚人贪着心热名忧。发声啼哭名悲。五根相对为苦。意根相对忧苦转深为恼(文)故法华云。方便品。
  令离诸着等者。宗家引法花论云。著有四种。一者着界。即着三界也。二者着地谓从着初禅。至非非想及灭尽定也。三者着分。谓在家分出家分。在家分者。谓着己同类。作种种业及邪见故。着出家分者。著名闻利养。种种烦恼诸觉故也。四者着乘。谓着小乘及大乘也(文)。
  净名云不着世间等者。彼经佛国品。宝积长者以数偈叹如来。偈有五门。今引第五空有门叹中空门叹文(委细如疏释)。
  四依开士者。玄应曰。谓以法开导之士也(云云)私云。?槃经云。四依出世如佛者。是古佛故也。
  四依出世为如佛等者。训义云。大乘玄第五曰。问曰。前言应依四依正说。莫依凡妄说者。何等是四依。答。四依者有二种。法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人四依者。依小乘。五方便为第一依。须陀洹斯陀含为第二依。阿那含为第三依。阿罗汉为第四依。若依大乘。地前四十心具烦恼性为第一依。从初地至六地为第二依。七八九为第三依。第十地为第四依。今是后四依也(文)。
  无住无著为经论大宗者。大品经第一云。如来无所住心名为如来。如来不住有为性。亦不住无为性。菩萨摩诃萨。亦应如是住。如如来住于一切法。非住非不住。(文)
  问此论名为正观等者。问。此中一问答始终。并就中论题号(见)尔者是释名科(ト)。可云乎。答。师云。是就显正科。广欲明正义。取以今寄正观论名解体用等正。非是释名章。释名别下章见(云云)。
  答天无两日等者。礼[訁*巳]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文)史[訁*巳]此说见(曾子及丧服四制亦有此语)。
  理唯一正者。师云。理者则正义也。圣谓圣正者则此意同(云云)。
  花严云文殊等者。彼经第六。贤首菩萨答文殊问偈文也。
  但欲出处众生等者。古引?槃疏(嘉祥释)对生死则辨?槃为出处(文)及以肇论?槃者。盖是出处之异名。应物之假号也释。成今释(见)师云。出处者。令出生死处?槃谓也(云云)古不同欤。
  一者体正等者。师云。体正所表理体。能表教门名用正也(云云)。
  答如因缘假有等者。师云。此文释用正顺初方言。何者。所离皆云定有定无故也。
  答像末者。师云。此文二义。一者像则末。望正法故。一者像与末二时取也。像似义。末微义也(云云)。
  但正有三种等者。师云。三种正中。初二并属用正。第三绝待方是体正也。序疏云。对断常之偏明中。此是对偏中。尽偏中。立于中名欲尽偏病故。名尽偏中。又一意。只为偏病尽得有于中也(文)问。且就用正中。对偏中与尽偏中何异乎。答。序疏云。尽偏中者。盖是洗净断常故。强名为中。虽尽于偏而有于中。如经云。众生起见。凡有三种。一断。二常。三无常无断。乃名中道对偏辨中者。此约所诠之理。对破偏病故。名为中(文)师云。对偏尽偏者。犹始终名。初直对偏明中道。计称对偏中。渐禀对治教。自欲断尽偏执者。则是尽偏中也(云云)师义与序疏释同异思之。疏释[?*隹]明。可寻之。
  观论亦尔者。私云。对偏观·尽偏观(云云)。
  大品经云(十九卷时不转品)虽生死道等者。师云。今欲明经论相资义。先辨由渐明诸法无所有。其故(ハ)诸法无所有如此有。如此有故缘前有经论相资义(为言)今意如此。本文中。
  菩萨应如是正忆念者。是练磨始行菩萨。于众生无边誓愿度愿。欲退没文也。练磨意众生若实(アルナラハ)诚以可[?*隹]度。众生本来不可得也。何有可度。如此劝菩萨令不退也。问。众生本来不可得。约缘宛然。前度众生亦如前。可生退心哉。云何。答。师云。依实有因缘度众生[?*隹]易颇显。所以进退之义亦成也应知。(云云)。
  所言经通等者。准古抄。适化无方陶诱非一(文)则今通意(云云)。
  经以二智论以二惠等者。问。二智二惠有何别乎。答。释论曰。般若不属佛。亦不属二乘。但属菩萨。菩萨即道惠道种慧。佛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祖师云。通而言之。即智为慧。指慧为智。体无异也。别约因果各别者。论云。因者名般若。果反名萨般若。萨般若名一切智。即智。般若名之为惠。惠名既劣立在因中。智则决了故居果地(云云)。
  故法花明今昔等者。师云。今者法花。昔者花严也。
  次会四句为二句者。师云。所言二句者。一能(经)一句。一所(论)一句也。
  次泯一句等者。师云。上二句合为一能所。云一句也。
  中论燃可燃品云等者。彼品偈文今所引全同。长行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本因待。如是决定则无二事。如因可燃而成燃。还因于燃而成可燃。是则二俱无定。无定故不可得(云云)同疏六云。若法也因也有待成者。燃法待可燃成也。是法还成待者。是燃法还成可燃家待也。今则无因待者。破可燃为燃因。若自有可燃体不因于燃。可燃为燃作因耳。今可燃不能自有。待燃方有。何能为燃作因耶。故云。今则无因待也。亦无所成法者。此破燃也。若有可燃为燃因。燃因之而得成。既无可燃为燃因。云何燃因之而得成。故云亦无所成法也(文)私云。准初文。论破成待竟。次破待成有二偈。初偈正破。次偈释破。又初偈都无破。次偈研窍破。今略引初偈也。应知(云云)所言燃可燃者。古云。有烧薪之用。名之为燃。薪有更燃之义。名为可燃(云云)。
  次别明造论缘起者。问。所云缘起者。三论俱可收之乎。云何。答。师云。文相正明造中论缘起(见)虽然若依傍破内迷义者。百论亦可有之故。下文出二十部竟。龙树提婆为是等故造论破执等云也若依正申傍破义者。约傍破边。十二门论亦可有之(云云)。
  如来为失道故等者(除如来于)迷经者。末于也。所以下释云根本失·枝末失也。今为论缘起者。二于中末于(云云)问。所云迷经缘者。偏局内学乎。如何。答。师云。可局内学故。下迷经者。则二十部乃至五百部也(为言)问。若尔者。提婆所破九十六种外人。非枝末於乎。答。师云。九十六术者。先德异义也。或本于。或末于等(云云)纵末于非迷经。不禀佛教故也(云云)。
  如来二月十五日等者。西域[訁*巳]曰。夏安居初十五日也大迦叶波扬偈曰。善哉谛听。阿[?*隹]闻持如来称叹。集两三月尽素呾览藏。我迦叶波集阿毗达摩藏。优婆离持律。明究众所知识。集毗奈耶藏。两三月悉集三藏讫(文)。
  于王舍城等者。准古抄。结集所有异说。真谛三藏云七叶岩。集法藏传云僧伽尸城北西域[訁*巳]云。迦兰陀竹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キタ)阴。大竹林中有大石室。大迦叶波结集之所(云云)此三说不同也。今王舍城等者。依智度论说也。王舍城宾钵罗窟也。宾钵罗窟(ト)崛山(トハ)处相邻。智论举总山欲取别山。古抄明结集相。大有四门。一集藏缘起。二集藏处取。三集藏仪轨。四集藏次第。第一缘起中有三意。一睹佛?槃圣凡嗟叹。二思念结集令法久住。三召圣贤结集三藏(云云)思念结集者。有三意。一为付属。佛本付属。令使结集传于末代利益众生故(智论第二见付属者。付迦叶也)二止诸恶比丘自庆得脱。三止外道谤召命圣贤。经论中广说。繁故略之。第二集藏处所(如上[訁*巳])第三集藏仪轨者。古云。释论第一云。优婆离白已整身衣服。向大德比丘头面作礼。作礼已上高座而坐彼象前。装扇迦叶退坐已而问优婆离。随问答集毗奈耶竟。于是长老优婆离。放扇从高座下。向诸大德比丘作礼。作礼已还复本座。阿[?*隹]亦尔。今传法者。以此为轨。十诵五十五云。集一法竟。迦叶次第问五百比丘。言尔不。各答言尔。即作白二羯磨唱断。初一既尔。[?*余]下并然等(云云)毗尼迦叶对优婆离集。二藏迦叶对阿[?*隹]集(见十诵律说)第四次第者。依开宗[訁*巳]有三义。一常途次第。先经。次律。后论也。二依五分律·善见律等。先律。次经。后论也。三胜劣次第。先论。次经。后律也。对法诠惠。种智之能证心因惠而起。戒伏身语。由定能防故也。第二义先律等者。有四义。一约法住。比丘住持佛法故。二依起行。戒行居首故。三者依制异。毗尼佛独制。胜[?*余]二藏。四约所被。戒被内众故。第一先经等者。亦有四义。一说次第。二所化次第。三结集次第。智度论等见。四者本末次第。经根本。戒慧依经次第起也。所化次第者。婆沙第一见。未种善根者(ニハ)说经。已种善根者。令相续成教戒。已成就者。为令得解脱以论化之(云云)。
  一上座部谓迦叶等者。师云。迦叶有六人(?槃疏见)一优楼频螺迦叶。二那提迦叶。三迦耶迦叶。四十力迦叶。五菩萨迦叶童子。六摩诃迦叶。今第六摩诃迦叶也。
  迦叶(ハヨリ)上(ナルコトナルコト)陈如(ヨリハ)一夏者。右点师点也。左点古抄见。古抄云。此释意虽从迦叶尚为上座。陈如一夏。而殊以迦叶名上座部者。为佛付属故叹为上座(云云)。
  为佛以法付属迦叶者。师云。真谛三藏云。付属迦叶者。菩萨迦叶也。今释分明摩诃迦叶见。[?*余]师释多同此义(云云)但设子食者。
  师云。是名常施食也(云云)。
  迦叶所领但有五百人等者。问。今释云五百人。所引智论云千人。如何相违乎。答。寻汉朝众师并四分律所判。大迦叶。本俱五百人大罗汉。结集三藏竟时。富那奢云者。更与五百罗汉。来至迦叶集藏处。欲闻法藏。更为其重集三藏。故本迦叶五百。与后富那奢五百合有千人。则智论所说也。依本迦叶所领者。唯有五百人。应知(云云)。
  即界外大众等者。师云。此云界外者。云窟外也。
  二者已羯磨竟故等者。四分律云。大迦叶即作白。大德僧听。诸比丘为僧所差。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往王舍城。集共论法毗尼(三藏中且一藏)白如是。作白已俱往比舍离。诸比比从比舍离往王舍城。时大迦叶知僧事。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今集法比丘白如是。时阿[?*隹]即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白大迦叶言。我亲从佛忆持佛语(云云)有师云。此界内界外者。作法界。自然界无承羯磨故也(云云)有师云。结集始终总有三种单白。一差住舍城单白。二住已方欲集单白。三问优婆离集毗尼。四婆离答。五问阿[?*隹]集二藏。六阿[?*隹]答(云云)四分律(见)可寻本说也。
  但设千人食者。师云。是名常施食也(云云)。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儿等者。天亲部执论(真谛译)云。过百年后更十六年。有大国。名波多梨弗多罗。王名阿输柯(即阿育王也)王阎浮提。有大白善覆一天下。是时大众破散。破散大众凡有四种。一大国众。二外道。三声闻众。四大德众。此四大众共说外道所立五种因缘。五种因缘者。如彼偈说。[?*余]人染污衣等(云云)思择此五处分成西部。一大众部。二上坐弟子部(文)异部宗轮论述[訁*巳]第一慈恩云。异部宗轮论者。佛圆寂后四百年许。说一切有部世友菩萨之所作也。○昔江表陈代。三藏家依已译兹本。名部执异论详诸贝叶。校彼所翻词。或爽于梵文理。有乖于本义。今我亲教三藏法师玄奘。以大唐龙朔二年七月十四日。于玉花宫庆福殿。重译斯本。基日随翻受旨。编为述[訁*巳]成十卷(云云)依此释。云天亲部执论者大误欤。若有异说者。可寻本文。四分律抄批第一引宗轮论云(玄奘部执论同本异译)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成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言四众者。一龙象众(律师众也)二边鄙众(大天众也)三多闻众(经师众也)四大德众(论师众也云云)。
  三逆罪者。古抄云。然此大天未出家前。是商主儿。名摩诃提婆。此翻大天。姓拘尸柯。其父博易往向[?*余]国。留儿在家。年至二十。其儿端正。母怀爱染。密为方便与儿私通。遂经六年不觉是母。后虽发觉。爱心不舍。其父从他国还。大得财物将欲至舍。母闻夫还恐知此事。即取毒药令儿杀故父。大天持药逢路杀之。将财物还与母共活。通母既久。耻人所知。将母逃隐波吒梨国。遇逢本国曾所供养罗汉苾刍。复恐彰露因遂杀之。复见其母与[?*余]私通。复害其母。造三逆罪。深生忧悔。欲求灭罪。因即出家。其既聪明未久便能诵持三藏。有愚迷者就其受学。遂有徒众(云云)。
  一[?*余]人染污衣者提婆不净出等者。古云。自称已得阿罗汉果。阿育王闻数[訁*靑]入宫恭敬供养。王妃遂与大天私通。称罗汉。反说经律非犯。谓犯。犯。谓非犯。后于寺中梦漏失不净。而令弟子洗所污衣。弟子白言。烦恼尽。何容此事。彼云。漏夫略有二种。一者烦恼。罗汉已无。二者不净。罗汉未免。烦恼虽尽岂无便利涕唾等耶。然我漏失为魔娆故。汝不应怪。此意说云。身中不净如有涕唾。为魔娆故即漏失。真谛叙云。此是魔女欲毁我故。而以不净污我衣耳。又自作经云。佛语诸比丘。魔王天女毁无学人。故以不净染污其衣(己上第一事也)。
  故分二部者。师云。所言二部者。上座·大众。但虚实中。不知何大众·何上座。可寻之(己下二部亦同之)。
  二云无明等者。古云。又欲令诸弟子亲附。次第[訁*巳]得四沙门果。谓化诸弟子。或云已得须陀洹。弟子自疑不得。问师言。阿罗汉等者。应有证知。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得耶。彼言。罗汉亦有无知。无知有两。一者染污。罗汉已无。二者不染。罗汉犹有。真谛云。彼答弟子言。罗汉犹有无明障心。故不自知。乃自作经云。佛告诸比丘。阿罗汉犹有无明覆心。不知自得(已上第二事也)。
  三者疑等者。古云。说诸弟子得须陀洹者。亦自疑不得。复问师云。曾闻。圣者已度疑惑。于四圣谛无覆疑心。四谛三宝(ニ)我犹怀疑。彼答云。罗汉亦有疑惑。疑惑有两。一者随眠性疑。罗汉已无。二者处非处疑。罗汉犹有。述曰。称理名处。不称理者名为非处。于诸称理不称理事。犹豫不决名名处非处疑也。又自作经云。佛语诸比丘。须陀洹人于四谛犹有疑心者(已上第三事也)。
  四他度等者。古云。弟子又云。我是罗汉(ナラハ)应自证知。如何由师之倚度。都无现智能自证知。彼云。罗汉有由他度。舍利弗·目连之通第一。佛若不说彼不自知。况汝钝根。要由他度而能自了。真谛云。彼答云。亦有圣人依他断疑。又自作经云。佛语比丘。圣人亦依他断疑(已上第四事也)。
  五圣道言所显等者。古云。彼大天虽造众恶未断善根。后于中夜自思惟重罪。当于何处受诸剧苦。忧惶所逼高声唱言。苦哉苦哉。弟子闻之寻白大师。若言所作已辩何故唱苦。彼答云。我呼圣道。谓诸圣道。若不至诚称苦召命终不现起。真谛云。彼言。我年既老。心力劣弱。入观之时。若不口说观心不成。又自作经云。佛语诸比丘。圣道亦有为言所显者(已上第五事也)又云。真谛云。于波罗提木叉戒后。复更足一偈云。[?*余]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言所显。是诸佛圣教。尔时众中。有学无学声闻持戒修[靑*爭]虑者。闻彼所说翻彼颂言。上三句同前。第四句云。是汝诳言非佛教。于是竟(ヨモスカラ)夜斗诤纷纭。乃至终朝城中士庶乃至国王来自和诤僻。用律文。行筹下诤。用多人语。贤圣众中。耆年虽多而僧数少。大天朋内。耆年虽少而众多。遂分二部。一上坐部。二大众部。王闻既?逆诸圣众。于恒河中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圣众乘空并摄同见不得通者。西北而去住迦湿弥罗国。王闻悔谢。如论中说。部执疏却[訁*靑]还本国(云云)古又引真谛部执疏云。大众部者。本梵语摩诃僧祇此翻大众。是初结集时。婆师波所教授界外大众还。是此徒党。自为一部。存本名故称大众部。二上座弟子部者。本梵音名梯毗梨。而翻为上坐弟子部。即结集时。迦叶所教授界内诸罗汉。相传承习。并迦叶等弟子。故称上座弟子部(云云)师云。明分部缘起。部执论·宗轮论·罗什十八部论·文殊问经·舍利弗问经等异说不同。今当玄所出者。专是部执论意也。应知(云云)。
  时众诤此五义等者。古云。问。于二十部中。一说部。出世说部。灰山住部。多闻部。支提山北山部之执义。云有阿罗汉多他以不净染污其衣。阿罗汉多有无知。有疑惑。有他度。圣道亦为言所显。多闻分别部同之。故知。大众部之支流八部。皆同说同执。复上坐部中雪山部。法护部。善藏部。执义是同(文)。
  问此二部等者。有打集问云。下分别执计如出世说部?槃真实。今何总如是定之耶。当生答云。今论约根本欤。私案云。大众部本末大宗皆假为本欤。少少异义今大别也(云云)。
  至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三部等者。师云。上标云或二部·或五部或十八部等。上来释二部竟。已下解十八部及二十部也。夫十八部者。则合论上座大众支流。就之大众支流有四破。加根本五破也。上座部支流有七破。加根本八破也。至文明之。今又出三部者。大众部中第一破也(云云)部执论云。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三部。一一说部。二出世说部。三灰山部(云云)(灰山住部。十八部论云窟居部。宗轮论名鸡胤部见。具云异部宗轮论)又文殊问经下卷分别部品云。于此百岁内。出一部。名执一语言部。所执与僧祇同故云一也。于百岁内。从执一语言部复出一部。名出世间语言。于百岁内。从出世间语言中出一部。名性物梨伽(部主名也)问。部执论等并云二百岁中。文殊问经何云于此百岁内乎。答。师云。文殊问经于此百岁者。指第二百年。对彼第一百年故。云于此等也。问。此中此部以大乘经杂三藏。依时人有信·不信成二部(云云)此部者何部乎。信·不信故成二部者何部乎。答。师云。此部者大众部也。成二部者。大众部三部中二部也。三部中。除何者可除灰山住部。二部中。何信不信者。一说部信大乘。出世说部不信大可云也(云云)学者少少云信大者。大众部。不信大者。上坐部。
  言三部等者。释大众中三部(云云)此义[?*隹]明故再三明师。终师义如上抄。古抄引真谛疏云。第二百年。大众部并度行央掘多罗国。此国在王舍城北。此部引华严·?槃·胜鬘经·维摩经·光明般若等诸大乘经。于此部中。有信此经者。有不信此经者。乃至由此遂分出三部等(云云)此释今解大同。既于此部中。有信此经。有不信此经等。无诤信不信者。大众部中在之见欤。若尔者。师义弥良矣。但思之。古云问。言时人有信者。有不信者故。成二部者。须言成三部。何云二部乎。答。灰山部依执毗昙起。今依大乘经信不信。但出一说出世二部。故且言二部耳(文)后时勘之师义全同也。不信者上座部者。卒尔料简也。非义至极。
  一说部等者。真谛云。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文)古云。文殊问经。名执一语言部(文)师云。说生死?槃皆一假名。故云一说(云云)此说义真谛释(ニ)异也。真谛释意(ナラハ)出世说(ノ)说义云何。
  三灰山部部等者。今当段释真谛解(ト)全同也。此部名。慈恩云。梵云憍矩服部。此婆罗门姓也。此云鸡胤。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鸡。后所生族因名鸡胤。婆罗门中仙人种姓也。文殊问经云。律主姓也。是上名同真谛法师云灰山住部。此言非也。文殊问经云。从出世间语言出一部。名高狗梨柯(是律主姓也)。
  其执毗昙是实等者。古云。此部云经律二藏是佛方便教非真实教。唯此毗昙藏是真实教。经是佛说(ナレトモ)不许为他说法。即是拨经。故知。经亦非佛真实说。唯令依正理。即是实义。阿毗昙解诸义趣。故知。毗昙即是佛真实说(云云)(真谛释意也)。
  故彼引经偈云等者。希有因缘经文也。
  问。此文如何(ソ)经律为权论(ヲ)为实说乎。答。师云。此文一向说论所明实义也。明论真实旨者。经律为权义自显也。同。既是经文也。何说论事乎。答。师云。此论云经欤。如法相阿毗昙等云(云云)。
  至二百年中等者。部执论云。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得多闻部(文)(宗轮论十八部论同此)文殊问经云。于百岁内。从高狗梨柯出一部。名多闻(于律主有多闻)抄批引真谛疏曰。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多闻部者。佛在世时。有一阿罗汉。名祠皮衣。昔作仙人。被树皮衣。以祠天故。后出家已随佛说法。皆能诵持。佛未?槃遂住雪山坐禅(云云)名多闻部者。诸解并从德为言见。师云。多闻部(ハ)大众部四破中(ノ)第二破也。
  于二百年中名多闻分别部等者。部执论云。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又出一部。名分别说部(文)宗轮论云。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文)十八部论云。又于此一百年中。摩诃僧祇部中复出异部。名施说论(文)抄批同宗轮论。文殊问经。略无此部。古云。真谛疏中名分别部。大迦旃佛在世作论分别解说佛灭后二百年中。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至摩诃陀国。来至大众部中。分别三藏圣教。明此是佛假名说。此是真实说。此是真谛。此是俗谛。此是因果。大众部中。有信受迦旃延所说者。各成一部。名分别说部。分别说部。即大迦旃延弟子。前多闻部者。以所闻过先所闻故。称多闻部。今分别部者。还分别先所闻。非更广闻(云云)慈恩疏曰。此部所说。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假。至下当知。非一向假故不同一说部非世出世法一切皆实。故不同说出世部(云云)又云。此部即大迦多衍那弟子所弘通也(文)师云。此中大迦旃延者。在世迦旃延也。非八犍度论主迦旃延(云云)十八部论云。施设足论者。六足论中施设足论也(云云)私曰。三百二百(ト)异本古本见。但诸论同二百。思之。
  于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名大天等者。师云。已下释大众部四破中第四破。若加根本者可当第五破也。部执论云。此第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名曰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独处山间宣说大众部五种执异。自分成两部。一支提山部。二北山部。如是大众部四破五破合成七部(云云)十八部论云。又二百年中。摩诃提婆外道出家住支提山。于摩诃僧祇中。复建立三部。一名支提迦。二名阿波罗施罗。三名郁多罗施罗。如是摩诃僧祇中分成九部(云云)文殊问经云。于百岁中。从多闻出一部。名只底舸(此山名出律主居处也)于百岁内。从只底舸出一部。名东山(亦律主所居之所也)于百岁内。从东山出一部。名北山(亦律主所居之处也)此谓从摩诃僧祇部出七部。及本僧祇是为八部(文)(已上部执成七部云。成八部论成九部云。文殊成八部云。三说各异也)但部执合成七部。除根本欤。若尔者文殊同。而五破言[?*隹]思。宗轮论云。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部。三北山住部。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云云)私云。先所引旧家三说并不同也。见后新家宗轮论义。第四破(或五破)开三部。故都合大众有九部者。员数同十八部论。但名言不同也。慈恩法师疏云。第二百年满者。以前诸部但第二百年内分未满二百年。今此正二百年分部故云满时。即大众部中末后诤也。外道中有形同俗。有同出家。今是出家人故云出家外道。舍外道邪教。归如来正法。亦名大天。前第一百年时有大天。皆比丘为乖详之首。今此同前名故称为亦。婆沙所说是前大天。制多者。即先人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即安置圣灵之庙处也。此山多有诸制多。故因立名。大天所住(ヲ)名制多山。制多山西(ヲ)云西山。既与大天不和。因此别住北山。亦名尔也。制多山北之一山也。此三并从所住立名。然旧真谛法师所翻部执第四破分(ニハ)但出二部。一支提。二北山。文殊亦尔。仍加东山略无西山名。此并译家谬也(文)抄批曰。至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名曰大天。非是前缘造逆大天也。别有一人亦名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宗轮言出家受具。而部执疏言自剃发贼住之出家也)独处山间。时王敬信三宝。国中多有罗汉。众人盛供养。佛法大盛。诸外道等无悉复用。既失利养名闻。皆自剌发入佛法中出家。有聪明者。善达三藏。说法教化度人。出家自在徒众。真伪相杂不复可辩。王既知此事。即集大众捡问真伪。愚痴贼住皆为利养剌发(スルヲ)驱出外国。聪明之者犹有三百人。问其由来。佛法皆能通达。既不受屈王令。别置一处不令与清净众杂。王问三藏中义。悉能通释。王不能复治。于是诸部自起斗诤。或言师虽破戒弟子得戒。或言不得戒。或言无和上弟子亦得戒。或言不得。如是各引五部诤论纷纭。王为诸部斗诤令贼住众别住一处。大天比丘是贼住众主也。大众部不容故独处山间。又云。王闻遂遣聪惠比丘沙汰几尽。犹[?*余]数百。王复令人再三推问。彼有弟子依众出家。推问其师。即贼住。因此诤论。或言师若破戒(ナリトモ)[?*余]僧清净(ナレハ)自然得戒。萨婆多等悉因此解。或言师若破戒无戒(ナレハ)弟子亦无戒。大众部用此义也。大天即贼住之首。不为众诤。因而分部。制多山者。佛初生成道转法轮?槃四处。皆有灵庙供养。此山即灵庙也。经名只底柯。即制多也。如是大众部四破五破者。并根本说即五度破若除根本即四度破(文)师云。贼住比丘者。自出家不从师而成比丘者云也。贼者贼僧戒故。私云。就大众部中分部。四破五破者。诸论皆同也。而第四破中(或第五)或出二部。或出三部不同也。新译用出三部义。仍广准部执释家误(为言)具至下明之。
  则得戒等者。大众处名支提者。师云。此大众者。非云大众部。只众多云大众欤。
  言八部者。则数根本大众部也。私云。当段分部专依部执论意见。而上所引部执云。如是大众部。四破五破合成七部。此中若如是四破合成七部者。除根本故今释全同。五破时应加根本。若加根本者。可云合八部。应同今八部释故(是不审也)文殊问经结文则云合成八部。则合论本末。部数今释同。但彼经中无部执论所明多闻分别部。而出部执所无东山部。当段释异也。罗什十八部论。玄奘宗轮论。大众部本末合有九部(为言)同九部亦所说各别也。现上所引。应知(云云)师义云。部执文虽云四破五破。合成七部结文(ハ)且论支末也(云云)依此意者今释意符合。
  以修多罗付阿[?*隹]等者。师云。三藏共付阿[?*隹]一义。今不尔。此意(ハ)修多罗(ハ)三藏中本故付阿[?*隹]也。阿[?*隹]传持正显故也。此列异世五师。应知。异世五师者。优婆离屈多取也。末田地付舍那婆斯者。师云。末田地舍那婆斯同时人见。依此释舍那婆斯至彼时犹存欤。富楼那者。师云。上迦叶付毗昙。富娄那在世人也。今人是灭后人也(云云)。
  至三百年分成两部等者。师云。前大众部有四破五破。今上座部有七破八破。并例上。应知(云云)部执论云。上坐弟子部住世若干年。至第三百年中。有少因缘分成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坐弟子部(文)宗轮论云(部执大同)十八部论云。亦同上。文殊问经云。于百岁内。从体毗履(此云老宿)出十一部。于百岁内。出一部。名一切语言(律经执三世有齐一切语言也)于百岁内。从一切语言出一部。名雪山(即律主居处也)抄批云。言小因缘者。对大众部分破因缘故曰小也。其大众部分破缘由。谓外道入此部中出家竟。故佛法其事纷纭然。分成两部。此是大因缘也。此部自所弘异。故分成别。非关外缘故云小也。以三藏约部。悉有偏弘义。上坐部偏弘经。萨婆多部偏弘毗昙(云云)部执文小因缘者。对之可知。又抄批云名亦说因缘者。此部立义广出所因故也。文殊问经。名一切语言。注云。一切可借语言也。其语言者即是说也。又云。二雪山部者。真谛云。此部见前纷纭诤。不除不欲。与同处遂相随入雪山住避之。因所住处作名故曰也。即是上坐部转名雪山也。经中乃至于体毗履外。更数雪山谬也(见)问。此迦旃延尼子者。上从阿耨达池出旃延(ト)同异云何。答。师云。名同异人也。先之在世迦旃延也今之灭后人也。是八犍度论主也应知(云云)此义非欤。二人同名(见)。
  毗昙但释经等者。问。毗昙释经者。佛说毗昙亦尔耶。答。师云。尔也。九部毗昙则释九部经故。四过宣令(四过按字汇曰。过者。古卧切去声超也度也越也。又经过之过则平声。孟子三过其门而不入之类也)。
  三百年从萨婆多出一部等者。此部部执论今释(ト)同。名可住子弟子部。宗轮论·十八部论·文殊问经。并名犊子部。而依文殊问经一说者。犊子部从雪山部出见。[?*余]说并从萨婆多出见。
  次三百年中从可住子弟子部复出四部等(文)部执论云。于此第三百年中。从可住子弟子部复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乘部。三正量弟子部。四密林住部(文)宗轮论云。次复于此第三百年中。犊子部中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部(文)十八部论云。即此三百年中。犊子部复生异部。一名达摩郁多梨。二名跋陀罗邪尼。三名弥罗。亦言三弥底。四名六城部(文)文殊问经云。于百岁内。从犊子出一部。名法胜(律主名也)于百岁内从法胜出一部。名贤(律主名也)于百岁内。从贤部出一部。名一切所贵(律主为通人所贵也)于百岁内。从一切所贵出一部。名芿山(律主居也)慈恩疏云法上者。律主名。有法可上名为法上。或有法出在众人之上。贤胄者。贤者部主名。胄者苗裔之义。是则部阿罗汉之苗裔故言贤胄。正量部者。权衡削定。名之为量。量无邪谬故言正也。此部所立甚深义刊定无邪。因称正量(云云)真谛云。此四部释舍利弗阿毗昙义有少者。以经义足之。故分异部也(云云)师云。法尚者。尚有贵训。故上其义同。则是四分律同家也。贤乘者。乘贤故云贤乘。贤胄义意亦同(云云)。
  三百年从萨婆多部复出一部等者。部执论今释(ト)大同。宗轮论云。次复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文)十八部论云。即此三百年中。萨婆多中更生异部。名弥沙部(文)文殊问经曰。于百岁内。从芿山出一部。名大不可弃(律主初生)母弃之于井(文)追寻之。虽堕不死。故云不可弃。亦名能体(文)抄批云。部执云正地部。真谛云。有婆罗门。名正地。解四韦陀论及外道诸义。为国之师。后厌世出家得罗汉果。读佛经有缺关处。皆将韦陀论及毗伽罗论庄严之。如佛口说义皆具足。其诸弟子有信受其所说者。别为一部。依此罗汉立名。故称正地部。在俗为国师。匡正土境。故名正地也。又佛法如地入佛法中。又匡正佛法。道俗皆有正地义。故名正地部(文)新家化地者。准今正地可知。意大同也。经阙说假部。真谛无西山者。是传者不同也。又若欲会者。同云八部。故说假即东山部。同无西山也。
  善解四韦陀者。古云。四韦陀者。亦云四毗陀。一亿为韦陀。明事火忏悔法。二邪受韦陀明布施祀祠法。三阿陀韦陀。明一切斗战法。四三魔韦陀。明知异国斗战法(文)古道云。荷力解脱治受(善道)三摩(欲爱)阿围(善术文)三百年中从正地部又出一部等者。部执文今释全同。文殊问亦名法护(律主名也)宗轮名法藏部。十八部论曰昙无德部(见)抄批云。次复于此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为法密部。基云。是部主名者非也。前大集经以隐密法律主名也。故是法名也。经中名法护部。注云。真谛云。法护是人名。此罗汉是目连弟子(云云)慈恩云。法藏部主名密。与藏义意大同。法藏法密二义皆得(云云)。
  三百年中从萨婆多又出一部等者。部执论云。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善岁部。亦名饮光弟子部(文)宗轮此大同。十八部论云。即此三百年中萨婆多部中更生异部。名优梨沙。亦名迦叶维(文)文殊问经云。于百岁内。从法护出一部。名迦叶比(律主姓也)善岁者。抄批云。幼有贤德美。其年少而有贤德故云善岁也(文)亦名饮光等者。准知抄批。饮光是迦叶波翻名。此部主饮光仙人种姓故。亦名饮光。又义云。如上古仙人。此部主亦有光明。炽盛蔽[?*余]光不现故为名(云云)前义犹部执文。相叶欤。慈恩义此相似。幼有贤德者。今释七岁得罗汉同意也(见)古云。私云。勘诸说皆言善岁而今玄文言善藏者。恐文字误欤。就中今玄据部执论彼同云善岁。此何乖本乎(文)中论疏[訁*巳]云。善藏部者。梵语苏婆梨师部。此云善岁。今云善藏同意。谓此师少岁性贤藏德。嘉其少有贤行故以立名(云云)慈恩师寻云。此部主佛在世时人也。何至三百年末犹存乎(云云)。
  三百年中从萨婆多部又出一部等者。部执论云。至第四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说度部。亦名说经部。如是上坐部合成十一部(云云)宗轮论云。至第四百年初从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如是上坐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云云)十八部云。于四百年中。萨婆多更生异部。名僧迦兰多。亦名修多罗论。如是上座部中。分为十二部。一上坐部。二雪山(云云)文殊问经云。于百岁内从迦叶出一部。名修妒路句(律主执修妒路义也矣)。

三论玄义钞卷中(终)

  愿以书写力。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惠炬。
  应永二十三年(丙申)五月二十五日。于奈良东大寺边域驱笔讫(云云)。
(イ)本(ニアリ)
  (トマルヘキ)宿(ヲハ)月(ニアヲカレテ)明月(ノ)道行夜(ノ)旅人。
  享保第二十廛舍乙卯初夏十有一日。于三神里桂岭端寮南窗之下校写斯卷讫。未为善本。后贤加补而巳。义禅房荣庆顿首。
  浮(ブベキ)便(リトモナレ)水茎(ノ)迹问(フ)人(ノ)无(キ)身(ナリトモ)。

三论玄义钞卷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