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里书中本

  元兴寺沙门明诠僧都着
  真宗嗣讲师细川千严校订

  言和合正说者。周云。宗喻二处。能立所立共相随顺。名为和会。因喻无过。名为正说(云云)”
  言今顺方言名之为喻者。邑云。问。见边与喻。为同为异。答。喻非见边。梵云乌播磨。此翻为喻。由举喻况。令敌者智照解宗极。名为见边。非直梵语不同因果亦成有别。有云。此翻达利瑟致案多而为喻者非也(云云)纂要云。喻者西方云乌播磨。此译为喻。今因明中。后同异支。准西方云达利瑟致案多。此云见边。为顺此方故义言喻(云云)备云。疏主意者。喻者唐方言。无别喻字梵音故(云云)文轨师等云。今依旧译故云喻也(云云)玄应测法师等皆同。今云。正应见边。古人误云喻。如梵云塞建陀唐云蕴。古人梵云钵罗婆陀罗。唐云荫也。此亦如是。随古人云喻。故随方言也。
  言共许自性名有法至所立名法者。周云。所立名法者。非是宗故。名为所立。因所作性为所立也 问。何故所作性得所立名耶。答。此所作义正是声上所建立义。名为所立。得所立名。此上差别者。是声有法上有苦空等多法。苦非无我空等。空非无我苦等。互相差别。今声之上所作性因。即是声上差别法中之一法也(云云)邑云。此上差别所立名法者。有法宗上所有因法。名为差别 问。何故此因名为差别。答。此与能别俱是有法之上别义。俱能差别有法。故名差别 问。因既能立。如何此名所立。答。有二解。一云。以是有法之上所建立故。名为所立。二云。是喻所成立名所立(云云)备德云。差别所立名法者。声上无常也。今与彼所立差别相似。名同品等者。
  问。疏上卷云。不同于有法。亦不同于法。但同不相离宗。何故今云。与彼所立差别相似。名同品耶。岂不言同于能别耶。答。既云所立。故知不相离宗。名所立也。此不相离宗。不离于能别故。云所立差别也。非谓同能别也(云云源记与备相违可思)。
  言答若同异总宗不相离性种类名品者。邑云。谓如有法声上所有苦空无常等多法。名为总宗。彼与有法皆有不相离性。若有与此总宗多法不相离性相似种类。名为同品异品。若唯同异所作性等一法者。但名同法异法(云云)周云。第一答意者。总宗体非一法。同异此非一法。故得品名。因体是一。故得法名。此一解以多法名品。一法名法(云云)备云。初答意云。宗不相离性有种类故名品也。无常性空性无我性之种类有故。同异于此种类故。瓶上无常空无我性。名同品也。声有法上所作义名法。无种类故(云云)。
  言又此所作非总所立等者。邑云。问。此与初解何别。答。此约宗中能别。是因喻共成名总所立。故得品名。因唯能立之别法故。但名法也。此据能所。前约一多。故不同也。又若同异总宗之中所立名品。若同异能立名法(云云)”
  言能所异故者。周云。宗一向所。故名为品。因通能所。所以名法。以喻为能。因为所故(云云)备云。第二答意。于所立上而说品名。能立所立异故。能立之因具轨持二义。故云法也。立因言时。亦生解故。故品与法二义别也(云云)”
  言又因宗二同异名法等者。周云。轨生物解。名之为法。双同因宗。然生他解。故名为法。与前别也(云云)备云。第三答意云。因之同异亦云品。宗之同异亦云法。论上下文云品及法。故此第三答即违问意。三说之中。第三答正。初二不正。由违于显因同品之论文故。以此论文为正。谓别同异云品。总同异云法。宗因二合而同异此故云总也(云云)仁云。若别不云无常之同品及所作之同品。而总云诸所作者见彼无常者。此一喻体故不得分别。故名法也。
  言别同异名品者。若别别言无常同异及所作同异。故云品也。
  言此同异二故名法者。重释上文。云又因宗二同异名法之文也(云云)。
  言次下二因同异者。论云。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异法者。若于是所说。所立无因遍非有(云云)此论文是释因同品因异品也。既云同法。又云同品。明知因同异亦云品及法也。
  言上宗同异者。上论文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云云)。
  言理门论云至余皆此相似者。邑云。唯初二句是正同异。除此余喻相似非真(云云)西明云。此一颂中。初之三句释真二喻。后之一句释二似喻。前中初句辨其同喻。因所往之处。其宗必随。乃名同喻。如鸟去处鸟子必随。次有一句明异法喻。宗无之处。因必非有。乃名异喻。如树无处影必非有。第三之句双结二喻。第四句释二似喻。真喻之余有过失故。皆得与此真喻相似(云云)。
  言除宗以外有无法处者。邑云。若成有体宗。余有法处为喻。若成无体宗。余无法处为喻。此中合举名有无法处。下皆准知(云云)。
  言有无聚中有此共许不共许法者。瓶有体法中。有共许所作不共许无常也。龟毛无体法中。有共许非所作不共许非有法。如立量云。汝我非有。非所作故。如龟毛等。且约此作法言也(备说)。
  言以法同故者。瓶上无常法同声上无常法故。能所同故者。瓶上所作无常与声上所作无常同故。二合同故者。周云。即能立所立也(云云)。又云。能所同故者。瓶所作与声所作二同故。二合同故者。瓶所作无常与声所作无常同故。
  沼法师云。言显同品决定有性者。有云。是显因第二同品定有性。显因于宗同品中决定有此所作因性本意。举喻为显因故。今谓不尔。应云。显因同品者。即除因余所作决定有性。即所立无常性。如解宗同品举余无常为同品故。若不尔者。何故前解宗同品云。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等(云云)。
  言答唯言因同品不说定有性即九句中诸异品有除二五八余六句是等者。解云。四六相违。一三七九不定。且第一句同品有异品有。声常。所量性故。如虚空者。此因非唯同品定有异品亦有。为简此等。云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也。余五句亦准知。言异喻亦犯能立不遣者。且第一句所量性因。是异喻瓶上亦有故。云能立不遣也。三四六九是一分能立不遣。第一第七是全分能立不遣也。言若言定有性不说因同品至四五六是等者。四五六句非同品定有性。为简此故。云显因同品定有性也。既非同品定有故。同喻犯能立不成也”
  言若非因同品亦非定有性等者。备云。二八正因。第五不定。此三句是异品非有。故望异品非有之边。云非因同品亦非定有性也。言同喻亦犯俱不成过者。且约第五句者。不共不定也。声常。所闻性故。同如虚空。此虚空同喻犯能立不成过。非俱不成过也。本记云。今此文是不据九句。且立量云。声常。所闻性故。如瓶等。此瓶同喻非因同品。亦非定有性。不能俱成宗因。故云犯俱不定也(云云)邑云。同喻亦犯俱不成过者。问。此既异品非有。应云俱不遣。如何说为俱不成过。答。此中正明同喻。意云。若云同喻非因同品又非定有性。即当九句之中二五八之异喻。既以彼异喻而为同喻。故犯俱不成也。或此不约九句明之。但据非因同品亦非定有性。即犯下同喻过中俱不成过也(云云)周云。同喻亦犯俱不成过者。此非因过。亦非九句中过。此句正因。着下似喻中喻过也。非因同品。即是喻中能立不成。非定有性。即是喻中所立不成。如立声常。无碍为因。瓶为同喻。常无碍因二俱无。故为俱不成(云云)。
  言若显因同品亦决定有性即九句中同品亦有句除四五六余六句是等者。解云。二八正因。一三七九不定。二八正因。显因同品亦决定有性。其义可知。余四句中。第一句所量性因。是同喻虚空上亦有。故云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也。余三句亦准知。言一分全分能立不遣者。邑云。第一第七全分不遣。第三第九一分不遣  问。此四句与前三相之中同品定有性所明四句。复有何别。答。前唯说因于宗同品定有性等而为四句。此约喻依能显因同品亦定有性等。本况虽同因喻全别等(云云)又可见周记。
  言或自或他或全或一分者。意云。自全分自一分。他全分他一分。且同喻自全分能立不成者。如声对胜云。声常。无质碍故。犹如极微。此自他共全分能立不成。立敌共说极微是无碍故。若对萨婆多。是自全分能立不成。许极微是无方分是无质碍故。若对萨婆多。如极微及虚空者。是自一分能立不成。他全分者。萨婆多对声论。立前自全分量也。他一分者。萨婆多对声论。立后自一分量也。且异喻自全分能立不遣者。如声对胜云异喻如业者。此自他共全分能立不遣。立敌共说业是无碍故。
  言此中指法以相明故者。意云。声应无常。所作性故言时。敌证者疑智起也。故相朋云。诸所作者。见彼无常。如瓶等也。仁德。
  言理门论云若尔喻言应非异分等者。周云。此意乘前文言起此难成。前文中所作无常为喻体。喻体即因。更不因外别立其喻。由此道理。有后文成。应非异分者。应非因外别立二喻显于因义。难意如是(云云)纂云。问。同异二喻为即因耶。为当有别。答。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即是因。因即所作喻中何故兼说无常。若与因别。理门论中不应难古于因分别立二喻等。答。应言二喻体即是因后之二相。如前道理 问。后难善释。前难何通。答。因言所作体含无常。非离所作唯在余法。然所作言无常义隐。故举喻体及于喻依。双显因中作无常义等文。
  言因三相即摄二喻二喻即因者。周云。问。喻体因体有何别耶。答。所作无常二为同喻。常非所作二为异喻。所作一法为因性也。故因喻别 问。喻体唯所作。所作相似即因摄。喻既兼无常。何得一因摄二法。答。若据实体论喻体。唯所作有因宗。必遂兼带所作无常说。喻即因摄(云云)邑云。二喻即因俱显宗故者。二喻即因后之二相。顺成返成俱显宗也  问。二喻即因。但应明其作与不作。云何义兼说无常与常。答。有所作处。无常必随。即显无常定由作。故第二相兼取无常。由与所作不相离故。即以因喻二义为第二相。故能顺成声。有所作必是无常。同喻既然。异喻翻此。常非所作为第三相。然多以所作为因相者。约初相说。亦不相违。故理门云。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然唯一分亦说为因(云云)唯一分者。遍是宗法性也。邑云。所作性等贯三处故 问。异喻既阙所作。如何贯三。答。异喻若有所作。即不成宗。止滥返成亦名贯(云云)。
  言然此因言至令宗义成者。周云。问。陈那本意。二喻即因。离因之外不别立喻。何故论中。同喻如瓶。异喻如空。若离因不立。即违自教。论有明文。若因外立喻。复滥古师。与古何别。进退有违。如何。答。宗后陈因唯只向前显了宗义。不却后显同有异无。既不显于同有异无。即此因义阙后二相。今举二喻。只为明其因。后二相令三相具照义圆明。非离因外别立喻体。非别立故。不同古师。为显相故。不违自教。由此道理。无进退失(云云)又仁云。有性者同品有也。无性者异品非有也  问。二喻即因者。不应更立同异二喻。答。唯立因时。因之二相未所显也。若立二喻时。因之二相所显也(云云)备云。然此因言唯为显了是宗法性等者。答。意云。因言唯为显了遍是宗法性。不为显了同品定有异品遍无。是以虽因摄二喻。而因言外别须说同异喻也(云云)。
  言顺者。以同喻顺成宗义故。返者。以异喻难而返成本宗故。
  言显因有处宗必随遂者。同品定有性也。并返成故者。异品遍无性也。此释同异二喻之所以也(仁说)。
  言复问彼言复有何德者。邑云。此陈那难古师既许因外别有喻体。未知此喻有何德。德谓功能(云云)。
  言别说喻分是名为德者。邑云。彼意。由见瓶等所作无常。证知声上有所作因必有无常。既有功能。说名为德(云云)。
  言有五根识者。周云。古师引此意云。且五根识。佛法外道两共同有。岂以同有即为过耶。此既非过。纵我二喻同于外道在因外有。复是何失。引意如此(云云)。
  言由彼但说所作性故所类同法不说能立所成立义者。周云。但言瓶有所作相类。不言诸所作者贯二处也(云云)仁云。且瓶等法名所类同法也。此古师合结(波)唯说所类法。而不言能立所成立之义。故知诸所作者是彼无常(止)云(天)可简滥也(云云)备云。古师但言所作性故。而不言诸所作者。是见无常故。非能立义也(云云)。
  言不说同于外道至有过失故者。周云。不说此极成五根藏义名之为失。但说离因之喻不极成法而为失也(云云)。
  言由同彼说不极成义者。邑云。五根共许。名为极成。因外立喻。非两共许。名不极成(云云)”
  言所作既为宗正同法等者。问。以无常为宗正同法。何故今云所作既为宗同法耶。答。同喻以因为正同。故理门论云。说因宗所随。是以且尔言也。中记云。同喻处是因胜故。且尔言也(云云 以上备说)。
  言举瓶喻依以显其事者。周云。喻依即是事也。指此喻依成声无常。言便无一切皆相类失者。此意举同喻。云诸所作者皆见无常。即简声上空无我等不得相类。若唯举瓶体为同喻者。瓶体之上有空无我等。与声上空无我等相似。举瓶为喻者。为同喻上空耶。无我等耶。即有此相类失。又亦无彼同烧见失。以不取瓶为喻体故(云云)。
  言不必宗法宗义相类者。周云。若说我说。所作皆无常者。即瓶上所作无常。串带声上有。即明喻体所作无常。类得声上所作无常。若唯举瓶为喻体者。即无串带相类之义(云云)。
  言又不必定有诸品类等者。邑云。问。此与前难复有何别。答。前但疏意。此即引文。又此难意。若但以瓶为喻体者。便有太宽太狭之过。何者。若以瓶上可烧可见等一切皆类。即为太宽。余依灯等诸品类中。皆有所作无常。摄之不尽。便为太狭。若如我说者。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譬如瓶等。即已简于烧见。又摄诸品所作无常皆尽。故与前难少别(云云)。
  言答曰因虽三相至皆准此知者。此举例答前征也。以因初相亲成宗故。翻名不成。宗三不成亦尔。三者。能别所别及俱不成。故名三也。何故但三名不成者。即是因于宗无。喻于二无。而为三也等(云云)可见。邑云。此举例答。前三相之中。初一亲成宗。故翻名不成。余二相但是立宗之具。翻名不定相违。今宗九过中。由能别所所成不相离性最亲故。翻名不定。宗六皆疏。故非不成。随一亦尔(云云)。
  难言云何具有所立能立及异品法二种譬喻而有此失(云云)西明云。谓外救云。云何具有同品瓶上所立无常能立所作。异品空(乃)上宗因无法。二种譬喻。已可具三支。而有不定成正因失(云云)周云言问。若尔宗过皆成宗者。意者。意欲成此宗无过。非将因成宗名。欲云不分明也。
  言此中故定唯为之声彰因三相等者。邑云。理门故等四字之声。说三相俱因。故知二喻亦因所摄(云云)周云。故定者。显因三相也。因者即名句文也。声者即因也。唯为等之四字。即是理门中结三相义也。今此重释四字之意(云云)仁云。故定之言。显因三相显了宗义也。唯为之言。显二喻即因(云云)周云。彼复结云等者。即理门论结三相唯为显因(云云)。
  言前文依此显了宗义等者。理门云。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云云)一切分者因三相也。此文意云。以显了宗义。虽三相俱因。然且说初相为因故。亦不相违。邑云。理门后文标胜。偏以初相一分为因。前文依显了宗义故。定三相俱名因相。故彼前后不相违也”
  言何劳长议故改前师者。周云。此意即说何劳余长之义。此议字错应合单作。
  言以法异故者。古云。虚空上非作法。异声上所作法故(云云)又古云。虚空上不相离法。异声上不相离法故。虚空上不相离者。诸常皆是非所作也(云云以上备说)。
  周云。以法异故者。总标异喻。二俱异故者。明异喻体异宗因也。准解此异。以解上同义。应无失(云云)言二俱异故者。备云。虚空上常与非作。异声上无常与所作也(云云)仁云。二俱异故者。前文云二合同故云文(尔)望(天)言也。能所异故之文。略不举之(云云)。
  言若尔声无常宗(至)定随无者。此疏难文轨师也。难意云。若但无因名异品者。第八句同喻电(尔波)勤勇发因(伊)非有。故成异品。而宗亦随应无。周云。若尔(至)宗定随无者。此并牒他自征。由此(至)非异者。此并申自义。他取因为正异。宗为助异。疏主正取宗为正异 因即助异(云云) 备云。文轨等云。同喻之处。正取因同。兼取宗同(此义同基师等)异喻处正取因异。兼取宗异(此义别基师)本疏主云。正取宗异。兼取因异也。邑云。若尔(至)宗定随无者。此疏主难。若言由无因故宗必随无者。即勤勇因于电非有。岂许宗必无耶  问。疏主解同喻。亦言因有之处宗定随遂者。且如九句中第六。立声为常。以电瓶为异喻。勤勇之因于瓶有。岂为同喻宗定随耶。此既不然。彼云何尔。答。此例虽齐。然不得疏主难意(云云 可见)仁云。基难意云。若因无处。宗定随无。名异品者。勤勇因于电无。故宗亦随应无也。故知宗无处为正异。因无处为助异(云云)。
  言然此不欲别成异法者。邑云。若此异喻。先因后宗。即以非作成于常住。本成无常。今成常住。故名异法(云云)。
  言宗之所立其法极宽者。周云。如立声无常。即此声上有苦空无我等义。此即是宽。异喻若言遍无。即无异品。空等为异。此上亦有无我。故言无异喻。今者言异。且异一分无常及所作也。非异一切空无我苦等也(云云)仁云。若声之上诸义无处名异品者。即无异品。彼声之上无我之义。是无常之异品虚空上亦遍故。若随所应。因之所立小分之宗无处。名异品也。宗之无处。因定非有。名遍无也。因之无处。宗定非无。声应无常。勤勇发故(止云)时。宗之无常虽于电上有。而勤勇之因于电等上不遍有故(云云)。
  言如声无我空等亦有者。备云。声上之无我(波)异品虚空上亦有。故云极宽也。通常无常法上有。故云宽也。既声上空无我等(波)亦异喻虚空上有。故据宗之异品。不名遍非有也。唯据因之异品。云遍非有也(云云)。
  言若异皆无都无异品者。备云。声上无我等(伊)异品虚空上(尔)皆无。都无异品。故据宗之异品。不云遍非有。若约不许意许。无我亦遍异品虚空上故(云云)。
  言若非说所立无亦非因遍非有者。问。二八之句。是以虚空为异喻。故无所立宗。亦无能立因。何故云非所立无亦非因遍非有耶。又第一句以瓶等为异喻。而所立宗无。何故云非所立无耶。余句准知。答。以同喻为异喻。而非说所立无非因遍非有(止。云云)。
  言他句有过故此有过者。周云。其第五句即由同喻非定有性。所以有过。不成正因。他者同喻。今正明异故云他也(云云)备德云。且据二五八句。此第四句云自句也。前三句云他句也。言同喻或犯俱不成过等者。邑云。如第五因不共不定。彼声常宗。所闻性因。同喻如空。亦是能立不成。若以觉等为喻。即俱不成。此等皆名他句过也(云云)此恐不尔。
  言如言非作定是常住翻成本来等者。意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者。以所作成无常。以此准知。诸非作者皆是常住者。以非所作成空常住。既成虚空是常住故。犯相符过。
  言异但说离离成即得者。备云。虽不举喻所依。而不滥行故。成正异喻也。若因无(乎)先举。皆即滥行故(云云)。
  言说因宗所随者。意云。所作有处。随无常有也。此同法喻也。故同喻合云诸所作者皆见无常如瓶等也。宗无因不有者。无常宗无处。所作因不有也。此异法喻也。故异喻离云诸非无常皆是非作如虚空也。
  言诸是实者非六句摄无其异体者。周云。此意。胜论六句义体是实有。摄一切法尽。六句之外更无一法可得。今既被破已。即一切皆无其体。今言诸是实者非六句摄。六句之外无实法可得爰异喻。此即无体宗无体异喻也。诸是实者宗也。非六摄者因也。即是先宗后因也(云云)问。上文云。因明之法。以无为宗。无能成立。有无皆异(云云)何故下云此中以无而成无。故应以有法而为异品。无其体故。还以无法而为异。云诸实者非六句摄。无其异体(云云)耶。答。备云。有无皆异者。释应有理也。是应义故。下云无其体故还以无法而为异等者。正释其有理也(云云)。
  言若无为宗有非能成者。邑云。问。如大乘破经部。极微非实。有方分故。如瓶等。此岂非以有体因喻而成无体宗耶。若。但争极微假实宗故。非无体故。不相违也。如难胜论和合句义。佛法都不许。故名无体宗。此不可以有体因喻为能立也(云云)周云。有非能成者。有体因不能成无体宗。喻无所立者。喻既有体。不与宗相似故。言无所立也(云云)。
  言表诠遮诠二种皆得者。邑云。如有成有同喻可通表遮二义。表作无常。遮常非作也。若以无成无。唯遮非表。如破和合句义定非实有。诸非大有实句等诸法所摄者。皆非实有。如毕竟无。此但是遮。不取表。其大有实句等摄者。皆实有故 问。遮即无。诠可即是有。如何双说遮诠二言。答。诠有二义。一对遮名诠。诠即表有。二言所诠。因亦诠无。言遮诠。当其后义故。遮亦名诠(云云)。
  言故常言者遮非无常宗等者。邑云。此中但应言遮无常宗剩一非字。问。诠中但云。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何故此说遮无常耶。答。表亦二义。一遮表之表。唯表于有二言所诠表。亦表于无。论中言表。盖取后义。故表非无常。及遮无常。其义一也(云云)。
  言前是遮诠等者。邑云。诠即表也。此证同喻通遮表。异喻唯是遮(云云)周云。问。若言异喻但遮非表者。何故论云表非无常等耶。答。此是遮表。非诠表也(云云)。
  言长读文势义意亦远者。邑云。长读理门难古师文。方知不取空为异喻之体。故言义远也(云云)。
  言同处有性者。周云。古师俱言。空上不具有所立能立。同空上有常非所作。故言同处有性。不言宗无之处因不定有(云云)意者。虚空异喻之处。有常与非作义。以为异喻体也”
  言一者胜论除有五句(乎)皆是非有(云奈良波)是即表诠者。备者。如非有说名非有者。意云。除大有句余五句义。名非有。是表诠。由五句义是非大有句(止)表诠(波)即喻于同喻表诠也。
  言二者非有俱非于有者。邑云。问。此与所引陈那非有言。复有何别。答。彼遮大有非大有性。名为非有。今此但遮不无之有。无其所目。虽与前同。有性非有性。与前别也。问。后解但明非有。如何释论如有之言。答。言如有者。指示词也。谓或问云过去未来为有无耶。如有答云彼世非有。指此为例。故有非有(云云)意少别。周云。二者非有但非于有非有所目者。如言后处无有此物。但显物无。非有所目(云云)初说意云。初言有者。大有性也。此即有法也。次言非有者。能别也。说名非有者。即遮有性。说名非有。更无别所诠也。如有(乎)非有(土云乎)说名非有也。意云。说名非有者。喻于异喻唯遮非表也。此有之言既无所目。异喻亦尔。常及非作唯遮无常及所作。更无所因也。
  言二者非有但非于有非有所目者。备云。论云如有说名非有者。意云。破大有性量云。有性应非有。此非有言但遮有性。非别诠非有之体也。如是异喻亦尔。常非作言但遮所作无常。非别诠常非作体也(云云)。
  言然共相中可有诠表义者。备云。大乘一向遮者。据法自相也。一切法性皆离似智及言诠。表言与假智共不得真者。言及假智俱不得一一法真如性及其中火自性。若得火自相者。口可所烧。然召火时遮水故。不得火自性。云一向遮也。言遮诠者。遮即诠也。都无所表。唯意识所度量诸法共相上转也(以上大乘意也)因明意者。不同法相。何者。意所量共相之中。亦有诠遮二义。即诠宗遮宗也。故云不同大乘也。即此遮诠二宗望大乘时。前一唯遮也(云云)演秘云。一云。问。名诠于火。名若得火。名合被烧。何难烧口。答。名依于声。声发于句。声名二法皆非可烧。故难所发。令烧于口(云云)又一云。从口生声。声上有名句文。名等既诠于火。火烧名等。不离声。声亦被烧。声不离口。口亦应烧(云云)。
  言应以非作证其常者。问。若异喻难。先因后宗。而云非所作者皆是常者。即应以非所作立常住。若如是难者。先宗后因。而云诸常住者皆见非作。非亦应以常住成立非作者。若许尔者。无正异喻耶。答(以上备记)。
  言或以无常成所作者。意云。若因喻合先宗后因。而云诸无常皆见所作者。此即以无常成所作之失有也。故今正因喻合先因后宗。而云诸所作者皆见无常。此即以所作成无常也。先举言(波)是能成也。后举言(波)是所成故(备记)。
  言问声瓶俱无常等者。备云。此问意云。若云同喻合先因后宗而诸所作皆无常(云天)声瓶无常(乎)立敌两俱成立。须(云)声瓶俱所作故。诸无常者皆所作(云天)声瓶所作(乎)两俱成立。有何妨故不许之耶(云云)周云。此来意者。由前不许以合类离先宗后因。所以有此难起。难意云(现本有文)。
  言不欲成瓶所作无常等者。邑云。声瓶所作及瓶无常。立敌共许。故不可以同例异返无常成所作也(云云)。
  言无常因宽勤发宗狭因宽亦不遍者。意云。无常因通在电及瓶。故云宽也。勤发宗唯在宗瓶。故云狭也。此狭宗不遍无常因。故云不遍也。既以宽因成狭宗。故有不定失。如立量云。声勤勇发(宗)无常故(因)如瓶等(喻)此量有不定失。谓为如电是无常故声非勤发。同喻可知。是故不可云诸无常者见勤勇发也。
  言此勤勇因既因所作者。意云。若约所作因。同喻合云。若诸无常皆见所作(云)时。以无常成所作。即成非本所许宗也。勤勇发因亦尔。成非本所许。故云既同所作也。既二因是颠倒义相似故。此勤勇发因(尔波)亦有不遍过。故云又不遍也。狭宗(伊)不遍宽因。非唯颠例义同。又有不遍过。故云亦不遍也。
  言此因既于异品中有者。意云。非勤因在异品电中。故有不定。以虚空为同品。以常住为宗也。作不定云。非勤发故。为如虚空声是常住。为如电等声是无常也。
  言或由义准一能显二者。备云。第四答意云。前未悟二喻人为。今正说同喻时。义唯悟异喻。唯说一喻也。言显二者。一言陈喻。二义唯喻也 问。与第二答何别。答。第二意者。前已悟一喻竟。为唯说一喻也。第四意。先未悟二喻。然今正说一喻时。义唯悟一喻。故唯说一喻也(云云)。
  言宗是能立之所立且者。邑云。问。宗即所立。何名为具。答。谓前论云此中宗者极成有法极成能别。此但宗依故。故立具。是差别性之具故。又说诠宗之言。名所立具。此解顺论宗等多言名为能立(云云)备云。宗是能立之所立具故。于能立中举结也(云云)。
  言牒前宗者。此论云如说声无常也。前宗者。如前论云。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如有成立声是无常(云云)今牒此论文故。云牒前宗也。言后指法者。论云是立宗言(云云)。
  言所作性者。牒前因也。前论云。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云云)。
  言是宗法性者。指法也。
  言三相异故者。勤勇发因。是同品瓶有。同品电无。而不遍也。所作性因。是同品遍。如是二因显三相异。故前举二因也。
  言前别显二因者。意云。前二因显(事波)为显所作性因遍于同品。勤勇发因同品有非有而不遍。既虽尔。然二因并据。相遍有遍无也。故前显二因也(备说也)。
  言自瓶同品者。周云。自者本立无常。即是自义。今举瓶上无常。与声无常无异。自无常义与瓶无常不异。故云自瓶同品。自言但属着所立也(云云)邑云。此言自者。以瓶对声为自。非是对他。意说。自瓶之上所有无常。两宗共许。名为义定。今所立声。亦随瓶上无常之义。故亦无常(云云)。
  言问敌者不解掌有无常等者。问意云。声上所作义共许故。望此瓶等。可名同品。声上无常义不共许。如何瓶等望此。名同品耶。纂云。以瓶上无常与声无常法之相似。名为同品。故论云。同品者。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 问。声上无常。敌论不许。何故瓶上无常名为同品。答。若敌同许。即立已成。除宗外所立无常。与所争同。即名同品(云云)。
  言此指于前宗因二滥等者。仁云。其宗因(伊)异喻(尔)来滥故。宗因名二滥也(云云)。
  言远宗离因者。初说意云。宗名远。因名离”
  言或通远离者。第二说意。望宗体亦名远离。望因体亦名远离。
  言或体疏名远义乖名离者。第三说意云。望宗因体云远。望宗因义云离。体者体相。即因三相中一相也。义之相故。义者义理也。宗体义者。以无常为体。以所作为义也。因体义者。以所作为体。以无常为义也(以上备记)。
  言然同成宗故必须体今以止非等者。此通伏难。难云。若异喻(波)同喻(乎)异者。能异所异相对故。异喻亦同于同喻。是实有体耶。故今答云。虽尔相例。然同喻亲成宗故。必须有喻所依体也。异喻唯止非。止非故。不须有喻所依体也。
  言问何故但名异喻等者。问意云。常非所作合为异喻者。以常可名异宗。以非所作可名异因。何故但名异喻耶。
  言言异二而为失者。答意云。若表常及非作故。各别名异宗异因者。更别成立他义也。非是离前宗因而遍异。喻自非成能立也。
  言此简同异者。意云。古师与陈那同异也。陈那云。以因三相即因一喻二而为能立。故今论云。唯此三分说名能立(云云)古师世亲论轨论等。以宗因喻三为能立也。若以因喻为能立者。是同今师以宗为能立者。是异今师。开喻不为二亦异也。又有古师。四为能立。谓宗因同喻异喻。同异准知。又有古师。八为能立。同异又准知也。又诸外道。因三相外立审察支等。亦全异今师也。
  言是故此生决定解者。意云。因之三相即是因一喻二。由此三分。于所立宗。生决定解也”
  言彼引本颂者。邑云。彼理门引足目所造之颂。故云本颂(云云)周云。即是足目所造之颂也。以足目根本造因明者故。所说颂名本颂。以内外共许足目之论故。引为证也(云云)。
  言如自决定已悕他决定生者。初句意云。我自先比知决定。有二。一相比量。如见烟而比知下必有火。二者言比量。如闻师所说而比度比知。于此二比量。我自先比知。而生决定解已。此即弟子位之行事也。第二句意者。我自先比知。而生决定解已。即成师主。为他未解人。作先二比量。希望他人生决定解也。第四句云。余远离者。世亲论轨论中说。番察支等而为能立。即古师所立也。今师遮遣彼故。云远离也。余者审察支等也。是因三相之余故云余也。仁云。问。如见烟知下有火者。不从师亦知也。何故相比量亦在弟子位耶。答。虽知不从师知。而今新解生故。云在弟子位也(云云)。
  言故因三相至说为相应者。邑云。此三相与所立宗正相对须。故名相应(云云)又邑云。言为于所比显宗法性故说因言者。此释颂中说宗法也。所比谓宗是因喻之所比度故。显宗法性者。即因之初相也。谓因是彼所比宗之法性故。言为显于此不相离性故说喻言者。此释颂中相应也。谓同异二喻。即因后二相。与因不相离。故说为相应。言为显所比故说宗言者。此释第四句中能立二字(云云)。
  言审察支者。立论者将立宗时。先问审定彼敌论者宗也。合结支者。古人云。以瓶为喻体故。喻之外别结云。瓶上有所作无常故。声上亦有所作无常。故声是无常也。陈那结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故。即以此为喻体。是故同喻以外更别无合结支也(备说)言审察支等者。所审定之宗非一。故云等也。
  言古师所立八四三等为能立支者。解云。八者。一宗二因三引喻(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四者。宗因同喻异喻。三者宗因喻也。邑云。古师所立至皆非亲胜者。虽此三相亦在八中四中。然此三相望所立义。唯亲唯胜。彼八四等亦兼胜劣。此言皆者。不是当八等中皆非亲胜。意说。立八四等。不如唯立三相。故立八四等。皆非亲胜也(云云)。
  言性殊胜故等者。周云。此会违也。问。合结离喻无别体。三支之外不立支。合结离喻不立支。亦应似喻不立过。答。下疏文即是答也。过中增胜故别立也。又解。无合倒合。体即喻过。离喻之外二无别体。同于合结离喻外无支(云云)仁云。显说无合倒合言无所以也(云云)。
  言依标释中者。初一行颂云标也。次长行云释也。
  备云。乐成立中。无失比量云当体乐为。不可更成立故。有失比量云后时乐为。更可成立故(云云)。
  言虽复前言乐所成立说名为宗此为德也者。意云。今此论云虽乐成立者。指论初云随自乐为所成立之文也(云云)。
  言非彼相违义能遣者。意云。声无常正比量。是非彼现量等五相违之能所遣也。
  言乘法有二者。一者自教自语唯违自为失。意云。唯依自教而立。不依他教。唯依自语而立。不依他语。故唯以违自为失。不以违他共为失也。二者现比世间三违者。唯以违自共为失。不为以违他为失也。本立量意欲违他故。能别所别俱不三种不成。并皆违自他共为失。由自他共极成方成能别等故。以违他亦为失。故唯识比量云。若他方佛色立为唯识。有他一分所别不成过。若后身菩萨染污色立为唯识。即有自一分别不成过。故极成言简别也(备记)。
  言自语立论之法有体有义者。意云。我母者是体也。女人者是义也。如是不言。而今云我母是可石女故。即不母体之上女义。故云自语相违。我母是可女人者。虽不犯自语相违。而有相符过也。言体据义释者。据女义释也意云。前陈有法体。据后陈差别义释也。言立敌共许者。前陈名体。后陈名义。立敌共同也。言后不顺前等者。意云。后陈石女不顺前陈我母也(备记)仁云。体据义释者。且色等名无常无我等。是以彼上义解体也。又无为应非常者。成自语相违也。四相不所为作。故名无为。而应非常(止云)故违自语也。应非常者违于无为。故云后不顺前也(云云)。
  言四支无阙者。能别所别等四支无阙。能立自宗也(云云)。
  言众支既亏胜军宁立者。此举法也。宗因名众支也。又云。且如四支等者。即四兵也(云云)仁云。因支无阙者。业因无阙。而报果可成也。又四支无阙者。四兵也。言支无阙者。能别所别等众支无阙。能立自宗也(云云)邑云。且如四支无阙等者。谓象马车步四军为四支也。四军备具可能克敌。名为军胜。今又一解。四支谓手足也。手足既完军可胜故(云云)备云。且如因支无阙胜军可成者。此举喻也。谓因缘支无阙。当来胜果可被成也。
  言耳为现体等者。周云。显现名现。耳亦名现。现量名现。唯量其识也。今言其耳名现量者。现量果故。亦名现量(云云)邑云。问。现量体者。谓证自相智。云何色根名为现体。答。如瑜伽第十五说。问。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答。略说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谓五色根所行境界。既云色根现量。谓五色根所行境界。故知色根为现体。非唯智也(云云)。
  言虽有此自能别不成等者。邑云。佛弟子虽不许有我。不许无非我现境耶。而云有自能别不成者。未详其意(云云)。
  数论师云。自性及我其体常。非转变无常也。二十三谛是转变无常也。
  言但不违一分者。周云。自性及我。佛弟子自不许有转变无常。他不许有。即此佛弟子设等(云云)。
  言宗既违因者。意云。比量相违。前宗违后因。相违决定。前因违后宗也。如下卷说也。纂云。问。何故名比量相违。答。一释云。以立于宗违正量因。由自共因正故。立量正违此量。云比量相违 问。若宗违因立为宗过。如何理门论不许立耶。答。宗因相违名宗过者。此非宗过(云云)此意不是宗违于因过。是因喻过(云云)。
  言大乘舍佛比量知有等者。邑云。量云。第六意识必有俱有依。六识摄故。如五识。五识既有眼等为依。故知第六定有末那为所依也(云云)周云。此意。即末那识唯佛现量知有。所以舍之。舍者除也。余人并比知有。眼等五识即依眼等根也。第六意识即依第七。即此第七依第八。为六所依(云云)仁云。大乘在因位亦虽现量智。而对小乘。以比量令信。故云除佛等(云云)。
  言有违他一分比至除佛以外皆比得故者。邑云。问。大乘五根亦许比得。此亦违自一分。如何但说他一分耶。答。然大乘除佛已外余人。五根亦是第八现得。不唯此得。且说违他。论实亦兼自。或立宗云离识十色非实有。无违自夫(云云)。
  言说十色处定非实有者。意云。彼有宗云。五根除佛以外皆以比智得也。今大乘云五根非实有者。即违彼宗许五根以比智得。是故违他一分比也 问。大乘亦许五根比智。是故可云违共一分比。何故今云唯违他一分比耶。答。彼小乘云。除佛以外皆比知。故大乘宗云菩萨亦现量得。非唯佛也。今据小乘。云除佛以外也。故云违他一分比也(备说)。
  言有违共一分比者。问。佛云明论声及余一切声并皆无常。此即违他全分比也。何故今云违共一分比耶。答。且除明论声。约余声而云违共一分比也。据实言之。第二说此正义。谓违他全比自宗一分比也(备说)。
  言有违共一分比如明论师对佛法者立一切声皆常者。邑云。此中应对声论。彼许内声常外声及音闇声皆无常故。云成一分。或对胜论。彼声性常。余声无常。皆不违理。今对佛法。乃是他全。非此四句摄。又明论声佛法全不许有。不可论其常与无常。余一分声定是无常。约此名为违共一分。义可通也(云云)。
  言因违宗喻既有四失者。意云。前因违后宗。云相违决定。此既有四种相违也。
  言宗违因喻理亦有四者。前宗违后因。云比量相违。此亦有四种相违也。皆俱必既本因也。师云。如中卷所说之法差别相违之决定等也(云云)。
  言随所成教者。仁云。随所应而今立教也(云云)”
  言有违自一分教非他等者。邑云。此是自分他全违教。而言非他者。非他一分故。今正应如化地部对萨婆多立三世是有。违自所宗去来二世非实有故(云云)。
  言化地部立九无为者。唯识疏二云。化地部立九无为。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七无记法。八圣支真如。九缘起真如(云云)。
  言有违共一分教等。问。大乘云。极微假。粗色实。经部云。粗色假。极微实。萨婆多云。粗细俱实。如何今云违共一分故耶。可云违他全及自一分。答。是故有第二说也 问。共一分者。自一分他一分。然自一分应尔。经部许极微实故。他分者不尔。有宗许粗细俱实故。应云违他全也(此约初说问)答。古云。初说意者。二人共许之法中一也 邑云。有违共一分教等者。经萨两宗极微皆实。经部以实从假。有部以细从粗。并色处摄。经部粗色皆假。有部瓶等非实。约此名违共一分教。然此句应云经部对大乘也。大乘色处显色实。长等假故(云云)。
  言虽共违故亦是过收等者。周云。此释伏难。外难云。自教违自及共皆是过者。何故论中唯有违自。无违共耶。故今通无(云云)。
  言别自违证他未信从者。周云。此意引自教为证。立其比量也。虽未信。亦不是违自教失也。
  言毁背所师者。周云。先从他学。后对异立。既自相违。非但自被毁屈师主。亦被他轻。故云毁背所师。
  言世间出故者。五蕴法也。即体声也。造世间故者。六识作业故。名造世间也。周云。谓从蕴上起诸灭恼。造作业生当果。名造世间。即业声也。由世间故者。思心所也。即意识造业之具故。即作具声也。为世间故者。六识及思心所造业。为得当果故。即所为声也。因世间故者。烦恼心所也。六识及思方起造业。因烦恼也。即所因声也。属世间故者。如种子属赖耶识也。又如奴属君。识依根。此据近也。即属声也。依世间故者。如宾依主人也。即依疏也。故二别 周云。刹那生灭。后依于前而得起。故名依世间。一切诸法皆七啭声之所目故。第八呼声以召彼故。无别义。故略不说(云云)。
  言所知粗法者。备云。三科法也。若深妙法便非世间者。离言真如理性。是非学者世间。诸圣所知也。
  言理门论云又若于中由不共故等者。邑云。然此疏意。如说怀兔非月。有故。如星等。虽无余过。于此义中。由不与世间共故。无有道理而成比量。即是为世极成之言。相违义遣。故量不成 问。本意欲成月中无兔。应云月非怀兔。何故此言怀兔非月。答。理实应言月非怀兔。若立此宗。即以母兔而为异喻。有体之因即于异转。即成不定。故不以月为有法也(云云)纂云。若说怀兔非月。有故。如星等。因喻无过。若云月非怀兔。有故。如日等。此亦不定。以兔非无而复怀兔故为异喻。有因遍转(云云)太贤师云。言怀兔者。如本生经。昔狐兔猿共为亲友。行仁仪时。天帝欲试。为饥渴人。兔烧身供。贵而像月(云云)又如西域记第七卷佛本行集经。
  言此论又言如迦波离外道等者。意云。下文云。人顶骨净。众生分故。犹如螺具(止云)文。为论文也。上文既说怀兔非月之文。今说人顶骨净之文。故云此论文也。邑云。此论虽无迦波离等言。然此所言人顶骨净等。是即当彼外道之所立也(云云)。
  言能立因喻无有过者。玄应疏云。众生分故。云因有不定失。谓众生分故。不净如血肉耶。答。众生分者。众生庄严具分故。
  言能立因喻虽无有过者。纂云。若世间相违因有不定过。为如能等众生分故是不净耶。准理而言。同喻无所立。以不必许具等是净。若尔。即法自相相违具等为异。众生分因于彼转故。即异喻能立不遣。若说怀兔非月。有故。如日等。因喻无过。若云月非怀兔。有故。如日等。此亦不定。以兔非月而复怀兔故为异喻。有因遍转。异喻之中能立不遣(云云)既有不定过。如何云无过。
  纂言。然有云。为简不定及法自相相违决定过故。云初三摄眼所不摄者。简不定可尔简法自相相违决定。理未必然。以若无过可是相违。彼立量云。非不离眼识。初三摄故。犹如眼根。此有不定。何名决定。以同分根非定离故。但可遮余同遍异分之不定过。然法师意。据不定不离。与作决定。非据不定因后作决定过也(云云)。
  今云由此复有决定相违等者。由不置此眼所不摄之言。而复有决定相违也。相违量云。真故极成色非不离眼识。五三所不摄故。犹如眼根。此以眼识有不定过。
  言由此复有决定相违者。周云。决定有法自相相违。非是六不定中决定相违也(云云)周云。简此二过者。即一不定一法自相相违。故言简此二过也(云云)邑云。简此二过者。自相决定合为一过并前不定为二过也(云云)。
  言外人遂作有法差别相违等者。邑云。问。定离眼识色。非定离眼识色。正是所诤。如何用此为差别耶。若许尔者。即一切比量皆有此过。且如佛法立声无常。即常与无常。正是所诤。声论应为差别量云。汝声应非无常。所作性故。如瓶。何理不齐。答无乘自许眼识所缘本质名离识色。相分名不离识色。然有法言极成色者。言陈虽总。意许亲所缘色不离眼识。所以外人违此意许。遂成差别相违之过。今佛法所立之声。离于言陈无别意许差别之声。何成差别之过。设若声论为此量者。所作性因。瓶等之喻。于彼常声即为自害(云云)。
  言汝立比量既有此过者。小乘所作有法差别相违比量既有不定过也。言非真不定者。大乘所作不定非真不定耶。既是真不定故。小乘有法差别相违非真能违。非真能破也”
  言非真不定者。意云。小乘有法差别相违。非真比量也。有不定过故(云云)备云。问。此不定过是自他共中何。答。他不定也。敌者大乘(乃)他云法(以)作故 问。以何得知。他不定于共比量为过。答。纂云。有云。共量于他有不定。亦得是过。此义不尔。既云共量。即共因喻于他不定。喻非已许。故非为过。或得为过。即云或得为过。明知他不定亦为过也。
  言杜多者。法华疏八末云。梵云杜多。此云除弃。讹云头陀。尔有十二。如瑜伽声闻地说(云云)大般若三百三卷云。能听法者受行十二杜多功德。一住阿练若处。二常乞食。三粪扫衣。四一受食。五一座食。六随得食。七冢间住。八露地住。九树下住。十常住不卧。十一随得敷具。十二但三衣(云云)。
  不步海外者。有云。五印度也(云云)仁云。除天竺而以外也(云云)。
  言非定即非离者。眼根是色。眼识非色。色非色别。是故非即。眼根是因。眼识是果。因果道理不相离。故言非离。邑云。况成事智通缘眼者。既成事智得缘眼根。即相分之根不离能缘眼识。今通举为喻。故有一分所立不成也。
  言疏所缘缘至定相离义者。此说。成事智缘眼根时。若约疏所缘缘。与能缘眼识有相离义。据此一分有所立宗可成同喻。今既不简亲疏合说故。有一分所立不成。又疏所缘缘即能依所依不即离。若亲所缘缘即能缘所缘不即离。故眼根喻亦是全分所立不定”
  言若有依教名为自语者。备云。依教言时。方自语相违成四旬也。不依于教直依世间言时。无四句也(云云)。
  言如顺世外道对空论等者。意云。拨无邪见外道名空论也。非经部师也。顺世外道云。诸法是唯有四大也。四大以外更无别法。四大是实。而今云四大无实。故云自语相违也。
  周云。此生起下四句也。依教可有二四句故(云云)问。约顺世外道。若言四大时。必成实也。非实(止云)时。非四大也。然约四大非实(止云)时(波)非实(止云尔)成故。成自语相违者。声论师立声无常时。亦成自语相违耶。答。声论云。声名常。而常即不名声。其常物者非必声故。故知常即不言无常也 问。若尔者。五有(本定)顶立有性应非有性。亦应自语相违。答。有性非有性者。有性(波)离实等外非有(止云牟曾)是故非自语相违也(云云仁说)。
  言此依违教等者。自语相违依违教言时。方有四句。直依世间言时。无四句也。
  言此说决定自语相违者。备云。自语相违有二。谓决定自语相违。犹预者语相违。今此举决定自语相违也 问。约自语相违有决定及犹预者。前现量相违等。亦有决定现量相违等犹预现量相违耶。答。无也。唯约自语相违有二也。其理尔故(云云)。
  言亦有两俱随一全分犹预自语相违者。备云。一两俱全分犹预自语相违。二随一全分犹预自语相违也。两俱犹预亦有二。一全分。二一分(云云)此举全分也。两俱全分也。犹预者如论所陈。两俱一分犹预者。
  言其学数论者。邑云。谓劫比罗由能造数论故。名僧佉也。又鍱腹外道造金七十论。亦由智数度诸法。故皆名造数论者。此造及学名数论师。数论之师。依主释也。或以数论而立师名。有财释也(云云)。
  数论者。非人之名。劫比罗者。此人之名。数是劫比罗仙之智惠。数论是智惠数之所起也。此所起论亦能生智惠数也。
  言根本自性所转变故者。意云。我(伊)未起受用境界之欲时。唯有体无有用。如眠人故。此云自性谛也。我若起受用境界之欲时(波)自性谛觉之用渐渐起。如从眠觉。即渐渐大。名大谛也。执取我受境界之果念。名我执也。既我(伊)所念(乎)执知故。成五唯量为所受用。以五唯成五大为器具也。以五大成十一根。由五智根。是为见闻等故。五作业根是为大小便故。心平等根是为总知心故。一一以五唯量成五大及十一根也(备说)唯识疏第二太抄云。心平等根者。其心具能缘五尘故。名心平等(云云)。
  言一云十六谛谓十一根及五大者。备云。此义意云。以五唯量成五大及十一根也。
  言二云十一种除五大者。此义云。以五唯量成五大。五大成十一根也。
  言一云七谛谓大我执五唯者。备云。此义意者 以五唯量成五大及十一根也。
  言二云十二种谓前七加五大者。此义意云。以五唯量成五大。五大成十一根也。
  言一一皆有三种德故者。仁云。除自性我知者。所余二十三谛之一一。各有萨埵等三德也(云云)周云。萨埵等一一皆有三德者。黄贪。赤瞋苦。黑痴舍(云云)备云。萨埵具三德。谓萨埵。剌奢。答摩。即萨埵等一一各互具三德也(云云)。
  言闇钝之闇者。不知之义也。非明闇之闇也”
  言自性正名勇尘闇者。邑云。唯此正翻当自性义。余染粗等虽有多类。皆是傍翻。非此所要。释此等义。如唯识钞(云云)。
  言总无别依者。意云。不相离性名为总也。能别不成故名无别依也。别依者。有法及法也。邑云。不相离性为总。能所二为别。今既无能别。故总阙依。宗依不成。更须成立(云云)。
  言此二四句唯俱成是者。邑云。谓第四句俱非能别不成。于文不别。唯此句是。余句皆非。其俱非一分能别不成。此句当前全中第三第四句。可通是及非也(云云)。
  论云所别不成至说我是思者。邑云。问。声有常无常。佛法许有无常声。而所别乃成。我既通真假。佛法许有假我。所别何得不成。答。声虽无常。佛法许有故所别成。我据五蕴和合。寄言诠。因佛法假说为我。本无我体。犹如龟毛。故彼立我。佛法不许 问。一切诸法皆是寄言诠表。何独我耶。答。如色声等。虽寄言诠。即有如言之下所目之义。我即不然。故不可例 问。龟毛言下亦无所目。设若立为有法。岂所别不成。答。龟毛无体。立敌同许。设有立之。非所别过。又立乃相符。必无立者。故例不成(云云)。
  言除正量等者。正量部犊子部。在凡夫时立我执。故除此等部也。今成圣时。我执不立。然不言无我。若言无我。非彼部故。
  言佛弟子对数论言我是无常等者。问。无常有二。生灭无常。转变无常。立敌两俱各互不许。何故不有能别不成。若此无能别不成者。广百论。数论师立量云。宽惠非思。是无常故。如色等。此因有他随一成过。以有生灭无常转变无常故。岂不违此文耶。答。准广百论。此作法亦应有能别不成。然疏意者。且举所别不成之边。故不相违。
  言问若说我是思等者。邑云。此问意。外道有我。佛法无我。随何宗立。即有所别不成。如何可立我为有法。答意云。若外道立。即以自许言简。若佛法立。即以我执言简。便无过失。何故尔耶。谓外道所立我。为宗诠我之言。意自许之我是有。若佛法破所言我者。意因汝等所计之我。非自许有。故以言简。便无过失。若不尔者。便成所别之过(云云)。
  言上二过中初过亦名所依不成等者。邑云。此说所别不成亦名所依不成。以对能所故。论中且言所别。不言所依。能别翻此可知。此中言初过后过。不据论文为次。但约先陈后陈名初后耳(云云)周云。此指前宗依中极成有法极成能别。为前后也。即以有法为初也。得过名者。约不极成说。亦名所依不成者。此意。有法不极成故。亦可名所依不成。今为形对后陈能别不成。亦得名所别不成。不得名所依不成之号。后陈亦尔。为形前陈所别不成。亦得名能别不成。不得名能依不成之号也。初过亦名所依不成能别有故者。初过者。即有法上过宗之所依故。此有法过。亦得名为所依不成。为有能别。而非过故。能别无过。名之为有(云云)有法是宗及因所依宗有法因法故。
  言两俱随一全分一分皆悉具有者。文既云宗中有所依不成故。今此文明宗中亦有两俱不成之全分四句一分四句。随一不成之全分四句一分四句也。由是所立不与能依所依之名者。邑云。此有二解。一云。由此二种是所立宗之所依。若此能别所别与能依所依之名。即唯失宗所依之种。故但说为能别所别也。二云。此中意。显前陈后陈俱有两俱随一犹预等过。若说能依所依不成。四不成中可唯有一所依不成。恐失余三。此不云能依所依。又此中言所立者。即是能别所别。此二亦是因喻之所立(云云)依初说云。由此所立也。依后说云。由是所立(尔)也。
  言前已偏句一有一无者。意云。能别不极成。是能别不成。所别成。故云一有一无也。所别不极成。是能别既成。所别不成。云一有一无也。别立能俱所依名。即失唯宗所依之种故。但说为能别所别。二云。此中意。
  言游行乞利者。邑云。应为乞丐。人多不丐。遂传写误也。丐音古赖反(云云)言亦云吠世史迦者。解云。吠世史迦。此云胜也。不可加论字。梵云奢萨怛罗故。然文势故加论字。吠世史迦者。是所造论之名也。非人之名。然以论名召于人耳。
  言诸论中胜或胜人造者。初释是持业释。胜即论故。此唯约法立论之名。后解是依主释。胜之论故。此约人法立论之名也。
  言总别者。周云。实德业三各不相滥。名为总别。总同。谓九实二十四德五业。各各别名总同。(不分明)仁云。实德业互同异。名总同异。且实中九互同异。名同异。又粗地水等。名总同异。细文母微。名别同异。非此粗望细名同异也。如大乘自相共相从浅至深也(云云)。
  言十八部中上首等者。唯识云。此中数论及胜论。各十八部异执竞兴也(云云)俱舍第五云。又应显成胜论所执。彼宗执。有总同句义。于一切法。总同言智由此发生(云云)光云。通一切法故名总同等(文)。
  言地水各并有十四德者。地十四德者。色味香触数量别性合离彼性此性重性液性行。水十四德者。前十四中。除香加润也。火有十一德者。色触数量别性合离彼性此性液性行。风有九德者。数量别性合离彼性此性触行。空有六德者。数量别性合离声。时有五德者。数量别性合离。方有五德者。即时五德。我有十四德者。如文列也。意有八德者。数量别性合离彼性此性行。
  言和合因缘至法非法等者。邑云。唯等行也。或此本脱行字。更不等余 问。我十四德。何故唯立九德。以为和合同缘。答。觉乐等九是能遍法故。和合此九方能起智决择是非。数量别合离五。虽亦是我之德。非能遍法故。不说之也 问。既以我为和合因缘。彼和合句复何所用。答。彼和合性和合九德与我合时。能起智相。心亦以我为和合因缘。和合方能和合。若不起智相。但合实及德等。令不相离相属。此即但由和合之力。不要我为和合因缘也等(云云)。
  言谓和合性至便不能者。周云。此意即说。和合和合觉乐等法与我合时。由何而得和合。由我为因缘。和合始能具觉等。方与我和合。若我不为因。觉等终不能和合 问。其我复以谁为因而得有耶。答。由觉等和合而生。犹如小乘大生生小生。小生生大生。必转相生。此亦如是。若是泛说。言因缘和合。佛法亦有。大乘和合不相应收。今说我为和合因缘。故成俱过(云云)。
  言不尔便成者。意云。总取和合之因缘。不尔者。即能别之和合因缘可极成故。言和合之因缘者。古云。我(波)和合性(乃)诸德(乎)和合(周流加)因缘也(云云内证大德)。
  唯识疏一云。觉乐等九德和合因缘能起智相名我(云云)秘云。由我能令九德和合而能起智故。举所和合及所起智以显我体。有云。和合即和合句。由我与彼和合为因。和合即能和合九德。详曰。不然。十句论云。我谓是觉乐苦欲嗔勤勇行法非法等和合因缘起智为相(云云)若我亦是和合句因。彼论即应和合之下而置等字。既不如是。故知我者非和合因。又彼论释意云。谓觉乐等九德不和合因缘起智名意(云云)亦应意与不和合法而为其因九德方能起于智耶。若许尔者。彼宗何处有不和合。若不尔者。我何故然。又十句论上下。不言我与和合句作因缘也(云云)。
  言唯此一句是前偏句者。周云。此八句中。前七能所二别俱过。唯此第八。半是半非。故属偏过所摄。即此前能别不成之偏句也(云云)解云。前能别不成中。第三全俱非句也。彼文云。有俱能别不成。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色等五德句所摄。彼此世间无德摄故(云云)”
  言前之七句皆此过者。邑云。此能不成为首中前之七句。皆是此俱不成过。以前后皆不成故(云云)。
  言然即是前七句所摄者。邑云。此所别为首中前七句。即能别为首中前七句。但前后绮互更无异(云云)。
  言上来三过皆说自相者。仁云。能别所别俱不三过。并说言显。不说差别(云云)。
  言亦有自他两俱全分一分等过者。备云。自他者随一不成。两俱者两俱不成。意云。上三种差别中。各有自他全分一分两俱全分一分也。等者等犹预不成(云云)。

因明大疏里书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