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因明大疏里书下末

  ◎言理门但举有喻所依者。意云。理门论中。但举有喻所依俱不成。而不说无喻所依之俱不成也。故理门云。如立声常。无触对故。同法喻言。诸无触对见彼皆常。如业。如极微。如瓶等(云云)此三种喻。如次别配所立不成·能立不成·俱不成也。胜论宗业是无碍而非常住故。极微是常非无碍故。瓶等是非常亦非无碍故。不成宗因也。
  言两俱随一犹预所依及喻无依皆略不明者。意云。理门论中(尔波)喻四不成及无俱不成。皆略不明也。但入正理中方明也。
  言准此有无有即初二无即第四或有或无即第三过者。备云。此文甚难。然今且云。有即初二者。两俱·随一也。无即第四者。第四所依不成也。或有或无者。第三犹预不成(云云)邑云。有即初二无即第四者。此且以义配于有无。设喻无依。得有初二。如下自述(云云)周云。问。此不成等准下作法。各通有体无体。云何今言有即初二无即第四。但约有体耶。答。师云。且据论文有体而说。非尽理谈(云云)。
  言宗因俱有体无俱不成等者。如声论师对无空论。声常。无质碍故。如虚空。宗因是共言故云有体也。虚空喻是不共言故云无也。
  言四宗因无体无俱不成等者。如数论师对无空论立。思是我。以受用二十三谛故。犹如虚空。所立我宗。能立二十三谛因。不共言故。云宗因无体也。又虚空喻是不共言。故云无也。不成宗因故。云俱不成也。
  言两俱不成如声论说是者。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声常宗。无质碍故。犹如瓶等。是云有俱不成也。
  言如外道立我能受若乐至为同喻者。周云。外道虽许有虚空。而彼自不许虚空受苦乐作业等。是自随一。虚空之上能所立无。名俱不成。对经部师。彼不许有虚空体性。但自许有。名自随一(云云)意云。约立者边。名自随一。又有他随一无俱不成。然今此处但释有俱不成故。不举无俱不定也。
  言二他随一有俱不成者。周云。此举业为同喻。其佛法者虽许有业。而不许是常无碍。意业虽是无碍。今且取身语故。成他随一也(云云)邑云。佛法身语是无常有质碍(云云)。
  言二俱不立有第八识故者。备云。此即两俱不成过。立敌两俱不立第八识故。又通两俱所依不成失。望立敌两无喻所依故。即显经部虚空亦同第八识。后宗都不立故。文辄师云。经部虚空同龟毛者。不尔。所以者何。经部虚空都不共言故。喻所依无。虽龟毛亦都无。然共言故成喻所依有也。虚空不成有喻所依也。
  言答立宗法略有二种等者。总答意显云。约正比量。若遮宗必因亦遮。若通遮表宗。必因喻亦是通遮表也。此明道理。由此即显声常无质碍故如虚空者。宗因通遮表。其喻唯遮。故无(乃)俱不成(止)云也。表必通遮。遮不必表。
  言如说我常者。如数论外道立量云。神我是常。除二十三谛许谛摄故。如自性谛。
  言依前喻无体有遮亦得成者。经部立量曰。我都无。非作故。如虚空。既是遮宗故。同喻亦遮也。若宗是遮。而因喻非遮。是非正比量也。虽无喻所依。而有遮喻体故。亦得成喻也。
  言有云声宗上遮表虚空喻上遮等者。邑云。此旧疏假叙声论救云。声宗之上常与无碍。皆具遮表。虚空无体亦但有遮。言别既两成总非能立阙者。声上常与无碍。能所立异。称之为别。名具遮表。名两俱成。喻上二立名总能立者。虚空既许有遮。即非喻中全阙二立。如何说是俱不成耶。
  言答至所立不成过者。古师答前救云。无碍之因遮碍。表于非碍。虚空无体。虽无所表非碍。而亦能遮于碍。不阙能立。可知所说其立常宗。正立所表之常。不立所遮无常。虚空既无所表。宁非所立不成等(云云)可见彼抄。周云。别既两俱成者。即所立宗上。及能立喻上。皆有其遮故。言两俱成。立敌俱许宗喻有遮(云云)。
  邑云。又破他救至亦不反成者。此先牒他救词 问。此谁救耶。答。前既声论对无空论者。此即经部救也。彼云。具遮表。虚空无体。可唯有遮。喻不似因故。汝声论立声为常量不成也。
  言如咽等所作至亦得成喻者。此疏主牒轨公破经部意。咽杖虽别。所作同故。其喻得成。表非表别。余遮义既同离。何不成喻(云云)。
  沼法师云。古又云。声宗无碍。但取其遮故。空同喻能立得有。又叙难云。宗喻具二。取遮非表。亦无能立者。即自破云。亦应小乘对大乘立等(云云)余又同故不注。
  言古又云声宗无碍等者。邑云。此声论救。虽宗因上俱有遮表。今唯取遮故喻无过(云云)周又云。此是文轨法师叙声论救(云云)。
  言又叙难至亦无能立者。邑云。此有人难声论。宗喻皆须具遮表二。汝唯取遮亦无能立。轨云。破此故先牒之(云云)。
  言亦应小乘至不约具遮表者。邑云。此轨公举别破前难也。意云。大乘既无虚空。非作故因唯遮非表。此量望彼小乘自宗。既无他随一过。故知但遮即得成喻(云云)意云。汝声论师(伊)虽声常宗无质碍因皆通遮表。而今唯取遮义为宗因故。喻亦唯遮义故。喻无能立不成者。今引例云。小乘立量虚空是常等者。此非作故因(伊)立者小乘(波)许通遮表。敌者大乘许唯有遮。不许有表。既不许故。因应有他随一不成过。既无此过。故知。
  言此意以至方是喻过者。周云。疏主释文轨立意(云云)。
  新疏本云。故将此量为决定相违过者。此正指过别名。旧本疏奄含总说也(云云此二行押纸)”
  言故将此量为不定过者。周云。此疏主总牒他意也。准新疏(秘引疏异本)意云。不定过者。相违决定名为不定也。备云。此意。以立对敌。敌但许有遮。亦得成喻者。意云。以声论立者对无空论敌者。敌(伊)虚空喻上许有遮者。亦成正喻。全不许者。是可喻过。故将此虚空常以非作故之量。为不定过。以上轨师难意也(云云)”
  言此量亦非至故所引非者。周云。此并疏主出前量过。若对无空论。即所别不成因犯随一不成。空体敌者既不许有。非作之因亦不有立故。空有法既无故。成因无依过。及不成过者。汝空为如择灭具遮表。以非作故。是常耶。为如龟毛不具遮表。以非作故。是无常耶。犹有此等四过。此小乘立自量。对大乘不着自许言简。犯此四过(云云)。
  言又择灭喻常与非作等者。此第二破。意云。虚空常。以非作故。如择灭者。此喻上之常与非作(尔波)皆共许有遮表。是故此喻无四不成过也。
  言设若救云声空俱取于遮不取前表等者。问云。此文轨师假作声论作此救也(云云)邑云。此即前救。若唯约遮可许。能立不阙。由阙表故。仍为喻过(云云)意云。如声论师救云。声常。无质碍故。犹如虚空。若对无空论时。宗因喻皆并唯取遮故。无能立不成过。既不阙能立义故。非无俱不成也。唯有所立不成过也。
  言然有破云若声取遮等者。邑云。此净眼法师破前唯取遮救。言违理教者。常无质碍。正取所表义也。同喻亦然。故但取遮。便违于理。彼理门之前是遮诠。诠即是表。故知同喻必具遮表。今许唯遮。即违彼教(云云。周意同)。
  言今云此约虚空辨无二立者据彼本计等者。意云。声常。无质碍故。如虚空者。若对经部。有无俱不成也。所以者何。声常与无质碍因。俱通遮表。虚空喻上无能立无碍及所立常。故云无俱不成也。既常与无质碍。俱通遮表。唯取遮不取表(止波)不可云也。
  言有云不合等者。仁云。此文轨师。除声外余瓶等。有所作故。无常必应(止云波)显声亦有所作故无常必随也。故诸皆者合随除宗外余所作及无常(尔文轨意也)。
  今基师云。诸所作者。合声上所作也。皆是无常者。所作(尔)无常(乎)随逐也。故理门云。说因宗所随也(云云)。
  文轨疏云。若诸所作者皆是无常犹如瓶等者。即所立无常随逐能立所作。能立所作能成所立无常。即更相属着。是有合义。由此合故。即显声上无常所作亦相合也。所作性因。敌论许诸言合。故可合故重出因。声是无常。他所不成。皆是无常言如何合(云云。沼法师云。言配合者。相属着义云云)沼法师云。故云诸所作者。即简瓶等一切所作及声上所作。者是无常者。即瓶等一切无常。无声无常即以无常合属所作(云云)。
  言异喻未欲至如何得合者。邑云。此明异喻本离无笼括义(云云)。
  言如何得合者。意云。如何以异喻而得笼括宗因耶(云云)。
  言返显至合属着因者。邑云。由异喻离故。翻能显彼顺成之上诸皆之言定合宗因令相属着。此言属着因者。意显诸皆之言是相属因也者所以也(云云)。
  周云。古师据此喻上别义。别立合结与也(云云)。
  言即成非所立有违自宗及相符等者。由倒合故。以不共许无常。而成共许所作。即违自意。故云违自宗也。又既以无常成所作。故云相符也。
  言此后二过俱有共全无所余也者。意云。无合倒合二过之中。但有共无倒合及全无倒合也。无自之无倒合他之无倒合及一分无倒合。故云无所余也。
  言总计似同等者。沼法师云。总计似同。初二各四。第三有六。以有之四·无中有二。成其十四。兼后二过。总有十六(云云)以有之四者。有俱不成中。有四不成也。无中有二者。无俱不成中但有二不成也。
  言分自他共有四十二者。备云。能立所立俱不成。此三(尔)各有自他共。故成九也。此九之中各有两俱等四不成。即成三十六。又无合倒合各分自他共。即成六也。前三十六加六故。四十二也 问。何故后二过中无四不成耶。答。不可云两俱无合及随一无合又两俱倒合及随一倒合等故。无四不成也。俱可分自他共。若自比量者自无合。若他比量者他无合。若共比量者共无合也。倒合亦尔也(云云)”
  言于中细分全分一分者。沼法师云。于中细分有体无体全分一分(云云)。
  言复以似因问同喻过数乃无量者。备云。此文意云。问两俱不成亦能立不成耶。乃至所依不成亦能立不成耶等。复以似因(乃)一千四百五十八种不成过。同于似喻过四十二时。数(乃)无量也。同者各也(云云)沼法师云。复以因问似喻过乃无量。恐繁且止(云云)。
  言或亦有之如立我无许谛摄故异喻如空等者。邑云。问。此既有理。何不胜耶。答。既对无空元无此喻。何得唯遣能立不遣所立。若以所立无故。此喻体无故不遣者。前说无俱不成虚空同喻。亦应得有能立。无体之喻必无碍故。彼既不许。此亦应然。故前解胜(云云)沼法师云。然前解胜(云云)故今解。彼言如立我无等者。
  周云。问。此量以句为因喻耶。答。此量阙宗因喻。今正明异喻故。同喻不论(云云)。
  前解为胜者。问。据何义为胜耶。答。前解异喻无体。但此宗因既无其过。故前为胜。后解杼道非无此理。据实非妙(云云)周记。
  言此论所明声对胜论两俱不违者。今此论中。声论对胜论立。声常。无质碍故。异喻如极微也。声胜二师两俱皆计极微常故。宗法异喻亦无。俱同无故。前解胜。此论所明不违所立常宗若声论对萨婆多立此量者。萨婆多计极微无常故。声论师计极微常故。有自随一所立不遣失也。
  言今据显相等者。邑云。上言然有火处亦无其烟者。据显相即无也。微细烟必有(云云)。
  今云。此文会相违也。上文云。诸无火处皆不现烟者。无烟之处无火。有火之处有烟也。若汝立者(伊)无烟处无火者。何故经云如无烟火耶。岂无烟。火非有耶。是故会云。有火处必有烟。然经意者。据无粗显烟相而言无烟也。然必有微细烟相也。故不相违。他随准知。
  言牒计显有以影彰无者。意云。以显有能立因。而影显无所立宗也。故论云彼说诸业无质碍故者。显有能立因也。此论文中应言彼说业体是无常无质碍故。既不言体是无常故。今云影显无所立也。对胜论两俱能立不遣。对萨婆多等随一不遣。余思可悉。
  言答前望一宗故同开二者。仁云。前似同喻之中俱不成。是宗一而喻二故。开有无也。
  言此约别立故合为一者。此似异喻之中俱不遣。是宗一及喻一故。不开有无二种也(云云)备云。此约别立等者。此俱不遣唯望一有宗。不具有无二不遣也。若立有宗立无宗时。望此二宗。具二不遣也(云云)意云。别立有宗无宗二时。唯约一有宗立为一俱不遣也。又唯约一无宗立为一俱不遣也。沼法师云。答前望二宗对立声常故。同开二。此约别立故合为一(云云)问词同本也。
  周云。答前望二宗者。对有空无空二宗。此意。似同喻俱中开二。言此约别立等者。比中偏对有空论说。不据双对有空无空二论而说。故不开二也(云云已上周说)又邑云。答前望二宗等者。前同喻过中。望两宗喻故。有有体无体二俱不成。今此约有无二宗各别立量故不开二。立有体宗因。以有为异。即俱不遣。以无为异。必二立俱遣。立无翻此。必无但立有无二宗而成有无二俱不遣者。故不开之(云云)”
  邑云。此中亦有两俱不遣者。如论应知。言随一俱不遣亦。如大乘师对胜论立。我不离识。以无体故。如毕竟。异喻云。诸离识者皆非无体。犹如虚空。大乘自许虚空不离识无体。即自随一俱不违也。若胜论对佛法立。我能作业。许无碍故。同喻如空。异喻如意。此对大乘他随一俱不遣也。犹预俱不违者。如立此山处有火。以现烟故。如厨。异喻云。诸无火处皆不现烟。如彼山有云等处。然于彼山烟之与云。既怀犹预。故俱不违。所依俱不遣。如疏应知(云云)。
  言将彼质碍属着无常者。备云。以道理言者。异喻可云将彼无常属著有碍。然今且据不离故。倒而言也(云云)沼法即云。将彼无常属着质碍(云云)余文同也。
  言依第五显喻者。四明疏云。初半颂。如次第。颂前长行同异二喻。后半颂。颂上方便。依第五转所说故言说二喻者。由同喻中合喻法则为方便故。显有法上所作等因。即依此义。略辨七转。一说体声。二所作业。如说斫木。三能作具声。如人及斧。四所为声。如言斫石为诸王等。五所因声。斫此木为造堂。六所属声。如木属宦。七所依声。如木依付百姓家等。今二喻处说第五转所因声说。故知方便所说异喻也(云云)意云。诸所作者皆见无常(止云)此诸无之言。是声上(乃)所作与无常(乎)令相属着之所因也。此约喻合也。若约异喻离者。诸非常者皆见非作(云)诸皆之言。是声上(尔)常与非作(乎)令远离之所因也。故云依第五转所因声显同异二喻也。故上文云。返显须成诸皆之言。定合声上所作与彼无常令属着因(云云)因者所因也。
  言返显正因除其不定等者。邑云。立异喻而有二意。一为返显。二者为简滥。今既倒离。便以质碍成于无常。失前二意。言简滥者。简相违不定。如前明之(云云)。
  言此有二过等者。意云。倒离有二过。谓一成非本所说。二犯相符过。何者。诸有质碍者皆见无常(止云)时。以质碍因为因。成无常宗。是故胜论师云。若尔者有相符过也。故周法师云。此有二过者。一成非本所说。二相符过。以质碍因成无常宗。故有相符(云云)。
  言复言等者显有不尽等者。周云。此文意云。今此等字上似宗因喻三支过中。论文中。除四相违自余诸过。名据言陈未明意许。今言等者。等彼意许。又缺减过。论文之中。言陈意许俱并不说。又阙过中有分有全兼单双者。二阙三阙是也。此等诸过。论亦不明。今此等言并皆等彼诸过失也(云云)。
  言同辨三支皆据申言而有过故者。意云。上来所辨九种似宗·十四似因·十种似喻。皆据申言而有过故。
  言与颂先后次第不同如前已辨者。疏上卷云。问。何故长行牒前。颂文不依次释。又与前颂开合不同。答。略有三释。一云。前颂据宗。二悟类别。立·破·真·似相对次明。所以八义次第如是。长行广释逐便即牒。性相求之。何须次牒。颂以真似各别。开成八义。长行以体类有同。合成六段。亦不相违等(云云余释如疏说)今显问意云。如前颂云。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有悟(云云)长行论中。一明能立。二明似立。三明二真量。四明二似量。五明能破。六明似能破(云云)既颂与长行。如是先后次第不同。故今问也。
  言明此二量亲能自悟等者。周云。问现量二量。亲能自悟。并隐悟他及能立二称。能立能破亲能悟他。唯隐自悟。不言隐能立。何故所隐一二不同耶。答。其理正齐。能立能破显明二义。能立及悟他唯隐自悟。现比二量唯显一义。即是自悟隐于二义。能立与悟他虽隐显不同。其数相似故。不应责等(云云)。
  言犹二灯二炬互相影者。意云。如二个灯彼此互相照。又如二炬彼此互相熙。真似二立亦有自悟。真似二量亦有悟他也。邑云。二立二量各有疏疏。文但举亲显二疏也(云云)周云。此灯既发彼灯之影。彼灯亦发此灯影。炬亦如此。自悟悟他互影亦尔(云云)。
  言悟他比量亦不离此得成能立者。意云。真似二立悟他比量。亦不离此真似二量得成能立也。明知真似二量亦复悟他也。仁云。宗因喻三支。亦不离此现比二量而得成真能立也。
  言故知能立籍于此量者。备云。依理门文。故知真似二立籍二真量也。依现量智及比量智。立比量故。即颂现比二量体是智故(云云)。
  言明此二量亲疏合说等者。意云。现二量亲能自悟故名亲也。即疏悟他及能立故名疏也(此能立具故云能立也)。
  言此即兼明立量竟说者。周云。此立意者。本勤欲悟他。此文既明自悟悟他。即是兼明立量意(云云)备云。正明二真量亦通悟他。兼亦明立量意也。
  言意欲佛弘于本论者。周云。即瑜伽对法等是也(云云)邑云。谓瑜伽八能立。及论轨式中皆有至教量等(云云)问。古人立六量。现量·比量·至教量·譬喻量·义准量·无体量。何故今但立二量耶。答。今论意者。后四种者摄入现比二量中故唯二量。故上卷疏云。陈那菩萨废后四种。随其所应摄入现比。故理门云。彼声喻等摄在此中。由此论主但立二量(云云)问。后四种量摄入现比中云何。答。备云。基师意云。至教量者唯现量摄。譬喻量等皆比量摄。现量不摄(基意)西明意云。至教量等六量皆并唯量摄。现量不摄。今以基说为正义也(云云。如西明理门疏下卷初及文轨疏下卷)。
  言古师从诠及义智开三量者。邑云。能诠为一。即至教量。所诠之义即自共相为现比量。由能缘智从三境故。开为三量。以境从智。其理亦然(云云)周云。义者境义。即自性与义别。诠即能诠之教。缘自相智名现量。缘共相智名比量。缘其境智名至教量。古师约此诠义分三量也。
  言陈那以后以智从理唯开二量者。邑云。谓自共二相理(云云)周云。所缘之理不过自共二种。能缘之智但分理比(云云)。
  言有依于此唯二量文等者。周云。如文轨法师疏中述。言有过者。将似现比等皆比量摄。即是过也(云云)。
  邑云。二似非量。宁入量中。以似从真。即二量摄。如何皆许比量耶。况彼量中。实简诸过(云云)周云。废诠谈旨者即是理也。
  言当知唯言等者。但遮避前义准等量。不遮古师三量故。云不相违也(云云)。
  言又传云外道立宗等者。周云。此是贤法师在北川传量法师集此比量也(云云)。
  言非比极成现所有量等者。邑云。此说至教极成现外之所有也 问。何不直以至教量为有法耶。答。若极成至教量非现量摄。即有一分相符过。大乘亦说散心缘教非现量故。若别成一分定心缘至教非量摄。复恐大乘与作决定相违过云。定心缘至教是现量摄。比量所不摄量所摄故。犹如现量。由此不可直言至教非现量摄故。下言狭带是也。
  言量所有量者。周云。陈现量外所有之量。名现所有量。即至教等是也(云云)。
  言即为显因具足三相故者。意云。既取比量为同喻故。此因具足三相也。
  言然狭带说者。周云。以所有言含至教等。名为狭带(云云)。
  言因中言极成简随一过等者。意云。为不极成现量故。云极成现量也。何者。佛法所立现比二量之中现量。是名不极成现量也。至教量亦现量中摄故。云不极成。外道不许至教量(乎)现量(尔)摄(止云)事故。者佛法亦同外道立三量。谓现量比量至教量也。此三之中现量(尔波)不摄至教量故。云极成现量也。若不简不极成现量者。有自随一不成失。外道(波)二量中现量(尔)至教量(乎)摄(止)云事不许故。
  言量所摄者。意云。量者通三量等。谓现量比量至教量等也。量(止)云(尔)所摄故也。
  言为如非量所不摄故非别有体者。问。此义难思。既有非量心。何云无别体耶。答。安况大德记云。虽有非量心体。而今意者。现量等并名量也。其非量者不名量也。非如二量是有体故。云无体也。非量(止之天波)有无(云云)此犹未了。
  言又量所摄简非量相符等者。邑云。问。举宗之时。已相符讫。至因方简。岂不迟耶。答。量既未成。因简何失。宗中未简。故此简之。疏之意也。然依非量虽现所有非是现所有量。宗中说言现所有量。即已简讫。故知量所摄言不简相符过也。宗中已简因。更简之。一何繁长。今以义。彼因中言量所摄者。意遮有法自相相违过也。且彼量云非比极成现所有量者。意许至教是现所有。大乘不许现比外有至教量。寻意难云。汝非比极成现所有量非是现所有量。极成现比所不摄故。如非量。准四相违量。因喻许改。故此无违。又决定相违有其四种。此即有法自相决定相违过也。为简此过故。因中置量所摄言。非必简彼非量相符过也。且为此释。然疏深意。愚未详之(云云)备云。因时总简宗过。即顾因时亦简喻时亦简宗因过也(云云)。
  言陈那菩萨至作决定相违等者。邑云。问。夫决定相违。有法仍旧。今何改之。答。外道本量。正以现所有量比所有量而为有法。余文简过。非正有法。设余不同。无违理失。然此相违量。理稍难解。且有法既言非现。法中而言是现。岂无自语相违。又云极成比所有一分不极成量者。即散心缘至教及义准量。亦在其中。今若成此是现量摄。复有一分违宗过。若以一分言简义准等。即因不定。为如现量。比量所不摄量所摄故。一分定心所缘至教是现量摄。为如散心所缘至教。极成比量所不摄量所摄故。一分不极成量非是现量摄耶。宗中既云极成比故。得以不极成比以为不定也。有此多过。消息亦难。本量既称得传立。陈那量亦是传闻。既无典据可凭有过。不即为责。但是疏主因言叙(云云)又周云。问。相违决定有法必同因喻及法。而即是别成其决定。前他量云非比极成等。今云非现极成等。有法既别。何成相违决定。答。此量之中言所有量。正是有法。非比等言有法之具不是有法。今者还取彼所有量以为有法。故亦无失(云云)。
  言有说自相至此名共相者。邑云。轨公疏云。自共相者。一切诸法皆离名言。言所不名。唯证智知。此为自相。故经云。如火势相证者乃知。若为名言所诠显者。此为共相(云云)彼以经中自共二相。而释此论现比所缘。理不相符。故疏非也(云云)。
  言此释全非违佛地论等者。佛地论云。彼因明论立自共相。与此少异。彼说。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名附己体。不共他故。若分别散心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如缕贯花。名为共相。此粟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理量。虽缘诸法若无常等。若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云云)今此文中。可说因明自共二相。然释因明自共相之处。举经自共相说。云违佛地论所说因明自共相也。
  言定心缘火不得彼热等者。但身识及彼俱意觉热触故。余定心等不觉热触故。应云缘共相也。
  言即有解云等者。邑云。相传德咸法师此解也。
  言由此前难等者。意云。外道例难。汝文轨师(伊)定心离取故不被烧者。我义亦尔。心是离取。如何心应被烧(止)离耶。是故但口应被烧(止乃未)应难也。不可总难应烧心口也。
  言言依语表表即依身等者。意云。言既依口。口即身根。彼合取境。故应烧口也。演秘一云。问。若诠于火。名若得火。名被烧。何难口。答。名依于声。声发于口。声名二法皆非可烧。故难所发令烧于口(云云)太抄一云。自口出声。声上有名句文。名等既诠于火。火既烧名等。名等不离声。声亦被烧。声不离口。口应烧(云云)。
  言今问此难等者。邑云。此中意云。外道所计名言得自相者。此云自相。不出二途。或同因明。或同经意。今问前师。汝难外道。令口被烧。为依何难。疏两异难。其理可知(云云)。
  言若据外宗彼非假智等者。周云。此意。若外道计实智得火自相故。可难彼实智应被烧也。即次文云可依此智者。即是实智也(云云)”
  言可依此智以难于彼者。仁云。彼得自相(云云)实(乎)可难也(云云)。
  备云。此智者假智也。岂可难假智耶也(云云)”
  言又于极热至既不被烧者。此于道理。显意识唯取合境 然不被烧。但觉热触故闷绝及与苦俱也。是故轨师缘合境被烧者。地狱意识既缘合境。岂被烧耶。明知前答全非也。立道理云。地狱身识意识觉热触故。即与苦俱及闷绝也。然不被烧也。定心寻名缘火。及实智等唯得自相。而不觉热触也(云云)备说。瑜伽十六云。问。几界合而能取。几界不合能取。答(乃至)一界合不合二俱能取(云云)明知意识通合离也。定心既是第六意识。既云取合离境。如何汝云唯离取耶。沼法师续云。瑜伽说通离合取故。不许定中起五识者。可不通离合。既许起五识。意与彼俱。故通离合(云云)周云。既许起五识。意与彼俱者。且五识中。鼻舌身三并合中知。余二意识通离取。故知定中通离合取(云云)。
  言前救及难二并成非者。上文云。即有解云。境有离殊。缘合境者被烧。定心离取故不被烧者。此救也。又云。有救难外云。汝若名言得火自相说及心缘应烧心口。以得自相者。此难也。
  言彼外道等至故总难之者。意云。彼外道等。但云火时。得火自相(止乃未)云(天)不言共相故。云不立共相也。又彼不分别经与论自相。云得自相故。今亦不分别总难之也。
  言或可抑难等者。此第二解意云。口应不烧者。此抑难。难彼外道。非正难也。但应心所烧者。此正难亦。故云。正难。于彼寻名所烧之心。亦得自相等也。
  言若他返难言至不得热等相故假智摄者。备云。若他返难。大乘依因明。寻名缘火。心所烧者。彼外人自取屈。所以者何。依唯识论。寻名缘火假智。不得火自相故。即不可言自相。设依唯识。定心寻名缘火。亦是假智。得共和故。若依因明。寻名缘火。各附己体。故自相摄。现量心故(云云)。
  言若观热触即非假智称境智故者。备云。地狱身识及意识。能称境知故。得火不可言自相也(云云)周云。此意。五识别别亲得自相。不作触等及四尘解故。云称境知(云云)。
  言如假想定至者无烧温等用者。周云。引此一段文意。证彼假智在于定中。虽寻名缘火等亦是假智不得自相。得名现量。故引此文(云云)备云。下引例成也。假想定所变水火等者。如八胜处及十遍处所变者黄赤白地水火风(八胜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十遍处)此观心所变火等。是身虽在中。无烧温用也。又上界定心缘下界火时。所变火等亦无烧用。然能观心皆是现量各附己体故。是自相收也。又备德仁德俱云。上界定心所变火等无烧用者。上界身等极微妙故。不所烧也。下界粗身是所烧也。上界定心既是现量。唯得性境。而无实用。不能欲界火粗烧上界细身故。且初禅梵王作欲界化故。其身虽色界法。而欲界火所烧也等(云云)难思。
  言问身根实智俱得火之自相等者。此问答是约外道言也。谓外道执。名言亲得法自相。如身根亲得火自相也。既许身根所烧热故。故今此问答也。故灯三云。释烧心口。外人返难。如汝定心及五八识得法自相。缘火之时。何不烧心。答。宗计有别。汝执言说得自相者。如似身根得火自相。即觉烧热。火以烧热为自相故。心等亦然。既得自相。何不烧热。此就外道难。非大乘宗。大乘宗者。根非所烧。而得自相者。各附己体。分明而得。非分别贯通余法。名得自相。不同外道。若外道余乘各执。言说得法自相。亦同身根。故作此难。大乘不尔。故自无过(云云)。
  言答火者微盛等者。意云。以火若对心时。其用微者。若对根时。其用强盛。是故有根烧心等不烧也。此外道答也。
  言设定心缘因彼名言等者。备云。依此文明知。定心寻名缘火。既是共相亦是自相(云云)”
  言同名句诠所体共相者。因明共相同于唯识共相也。所依者能诠之所依故。
  言若佛心缘比量共相等者。邑云。此说佛心缘于比量境之共相。非谓佛心有比量也(云云)周问。佛缘比量境不。若缘者。共相应有体。若不缘者。应不遍智。答。佛恒在定。缘共相境。亦无有体。既无其体。何须缘耶。答。许佛遍缘故亦无失(云云)备云。佛缘凡夫比量心所缘共相亦无体也(云云)。
  义心云。问。比量所缘共相为假为实。答。但是名言及分智于法自相增益假立。无别实体。故唯识云。由此但依似事而转。似谓增益非实有相。若尔假有二种。有体无体。假是何收。答有二解。一云。无体解虽非所执我法。由名言及分别智诠缘作。说名为共相。废假智诠都无实体等(云云)一云。有体假于百法中众同分摄。诸法相似有同分故。云西明师三性之中依他起性摄 问。上二说中何者为胜。答。初为胜也等(云云)。
  言有云有体即此色等非我我所等者。邑云。问。既云。即此色等非我我所。名空无我。即以色非无故。说空无我名为有体。疏何不许。答。苦空无我遍通诸法。此即体无。若约色论。便非共相。故下破之(云云)。
  言问空无我者。邑云。问。无常二亦是共相。此中何偏问空无我耶。答。大般若云。若是诸有漏共相无常。是诸有为法共相。空无我是一切法共相。由空无我宽故。此偏问。理实余二亦合举之。或有疏本。于空无我下。有等字者。即不须此牒(云云)。
  言四又诸行中无常等者。邑云。此中无常者生灭相也。无恒者异相也。不实住相也。诸有为中具四相皆非实。共相观识即缘于此。故知共相非有体也。应检瑜伽(云云)。
  言此中正智即彼无迷乱离旋火轮等。意云。正智者。即对法言无迷乱也。即离旋火轮等迷乱分别也。虽火非轮。而速回故。谓见火轮。故云迷乱也。等者为实色等也。
  言义谓境义离诸映障者。备云。言现量者。谓于境义离诸映障分别也(云云)。
  言若唯简外及假名言等不简比量心之所缘过亦不尽者。备云。此文并破上三说不尽理也。就理门论。虽有三说。并不尽理。论文局故。是可依天主论也。既云所有分别。明离一切所有分别。第一说意者。唯简假名言及胜数二外道。不简余外道及比量心之所缘。就第二说。唯简假名言及比量心之所缘。不简外道。就第二说。唯简外道。不简名言及比量心之所缘也。故简过皆不尽(云云)。
  言若一往唯言无二感三所有分别等者。下破文轨师也。彼师云。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随念分别。三计度分别。又分别有二。一名言分别。二种类分别。此二三分别皆五识无也(云云)此取意引也。今难云。五识等皆离三分别等故是现量者。有太宽失。自性分别是现量故。岂亦离自性分别耶。
  言准七摄三等者。若七分别中摄三分别者。第六意识中除无分别智余后得智等。随应有彼七分别。岂非现量耶。邑云。既言唯除无分别智。即后得有分别智及有漏定等。皆在其中。岂无现量(云云)。
  言有法者。谓色等诸蕴能有苦无常等法故云有法。
  言非一相者。谓色等上。有色等自相空无我等共相故。言非一相。
  言根非一切行者。五根唯取色等自相。余非所行也(云云)。
  文轨云。五根但于有法自相中行。不于一切常无常等相中行也。唯内证离言者。五识缘自境界。但了自相。故云内证。不带名缘。故云离言。是色境界者。五识缘境与根同故。约色根境界。必显五识内证(云云)可存。
  言意地亦有离诸分别唯证行转者。西明云。五识同时第六意识及第八识。如是二种离诸分别。唯证自相行解而转。故名现量。第七识中若有漏者皆我故。皆非现量。非量所摄。若无漏者虽是现量。在定位故。此中不说(云云)文轨师云。阿赖耶识了境自相。虽是意地现量所收。然非大小乘内外两道所同许故。此中所为现量。若对大乘自宗。第八即是意地现量所收(云云)。
  言又欲贪等诸自证分者。邑云。此说。一切自证分及证自证分。于一切时。恒现量故。见分或时通比非量。故不取之 问。何故此中举贪等耶。心心所中随举一故。又前言。现量诠分别。其贪等烦恼于境多起分别。恐疑贪等自证分亦非现量故。遍举此通接于余(云云)可存。
  言问此入正理为同于彼言于声等但是五识亦有余三者。意云。此入正理言于色等境者。若同于理门本颂。唯说五识耶。若亦长行所说余三种类(乎毛)兼说耶(云云备说)。
  言文同理门义何妨耶者。邑云。理门云由不共缘现现别转者。彼唯约五识身解。此言现现别转者。虽与彼同。既不言由不共缘。何妨义。与彼别故。此以不实多法名为别转。通明四类。于现无失(云云)。
  言此四类心或唯五识现体非一名为现现至其义相似者。此第一释意云。能缘现量识非故名现现。各附己体而亲分明取。不贯通故。云别转也。根即量故名为同现量。持业释也。即四类心现量也(此第一说同文轨师第二释也)论云。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止云)释此论文有三说耳。
  言各附境体离贯通缘者。意云。四类现量心是各附自境体。而离共相贯通分别缘故。云别转也。
  言具合有五者。应有故是名现量之五字也。又有本云。具合有之(云云)此本好也。
  言依理门论云由不共缘至即无此妨者。此第二释意云。论云现现者。初(乃)现(波)是五根之现也。后(乃)现(波)能依识之现也。故云现现也。后依于现现根故。识名现现也。现即量故名为现量。持业释也。
  言若依前解即无此妨者。邑云。前解亲明而取离贯通缘名为别转。不言各别取境。名为别转。是故便无互用之妨(云云。此第二释余师所无)。
  言或现之量五根非一名现现识名为量现唯属根等者。此第三释意云。言现量者。现之量也。依主释也。五根非一故云现现。现者五根。量者五识。故依主释也。依此说者。五俱意识及自证分诸定心。此三类不可名现量也。所以者何。五俱意也所依根。是等无问意根是非现。云何前念意根云现。后念识云量耶。是故不可云现之量也 问。第八识是第六识之所依根。何故不可现之量耶。答。第七八识是大小乘内道不共许故。不以为根也”
  言准理门释等者。理门论既五根名现故。唯彼五根名现。而云现之量也。
  言若通明说四意根非现者。意云。若通四种现量。名现之量。依至释者。彼三种现量心之所依。前念意根。是非现故。不可云现之量也。
  言又阙其识自体现名者。此通伏难。难云。第六识是以第七识为俱有根。是故五俱意识亦现之量故。应云依至释。不可取前念意根也。今通之云。彼第七识自体是颠倒取境故。不分明也。故非现量。是故第七云现。第六云量。而不可云现之量也。现(乃)阙故。
  言但随应所应依主持业二种释者。意云。五识名现量者。是现之量故云现量。依主释也。五俱意识等三类名现量者。现即量故名为现量。持业释也。能依识体。亦云现亦云量(此第三释同文轨师第一说也)。
  言于所影结比故者。备云。于所二字颂结比量智所由也。又云。颂结所比义所由也(云云)仁云。此文应无。都无用故(云云)又沼法师续中亦无此文也。
  言此简因滥者。意云。有正智生者。简相违决定滥也。彼相违决定因虽具三相。而不生正比量智。谓不令生敌证者决定智故。沼法师续云。论有正智生。述曰。此别颂具初明生因果。次明了因果。此即初也。若从他生。若自比解。俱名正智。或简因滥。谓虽有智藉三相因而观。所立犹预解起。或违智生。此即因失(云云)。
  言正比量智者。备云。了宗智云正比量智也。此了宗智望宗果。名了宗因也(云云)又云。知所作智·现烟智·忆念智。亦云正比量智也。了宗智之因故名了因也。然准下疏。以初说为正也(云云)。
  言了火从烟现量因起者。意云。了火者。了有火宗。了宗智也。此即敌者智也。此了宗智。是从知现烟。现量智之因起也。
  言了无常等从所作等比量因生者。意云。了无常等者。此敌证者了宗智也。此了宗智是从智所作因之比量智因生也。此现量智比量智。俱望了宗智为远因也 问。何故知现烟智云现量智。知所作智云比量智耶。答。无分别现量而知于现烟。是眼识故。云现量智也。第六意识是分别而知所作故。云比量智也。
  言由是成前举所说力者。邑云。谓理门前举颂云。余所说因生言所说因者。谓能立因喻等。此中意说。由忆念故。成前所说因等。不相离力能生果智。故名近因(云云)。
  言是境现所缘从心名现量者。初说意云。现烟境是现量心(止有)眼识之所缘故。云现量也。此现之量。依主释也。
  言或体显现为心所缘名为现量者。后说意云。烟境体显而为心所缘故。云现量也。此现即量。持业释也。
  言答即所观因及知此声所作因智者。备云。正了宗智名比量智。知所作因智。是了宗智之远因故。以因从果。名比量智也。所观所作性因。是心之境故。以境从心。名比量也(云云)。
  言或复翻此者。周云。忆因之念为作因。现比量智为作者(云云)此当西明释也。
  言避前二释者。备云。以本疏释为正义时。避西明说。为正义时避本疏释(云云)。
  言问理门论中现比量境至但说于智者。周云。此是他问也。
  言何理得知至亦名比量者。此即却质问家(云云)。
  言答理门论中云问何故此中与前现量别异建立等者。前他问家引理门论。答他质家(云云)中现量但明果。比量他明因。比量明因显有果。现量明果。定知有因(云云)。
  言问何故此中与前现量别异建立者。问意云。何故比量处唯说因名比量不说果也。现量处唯说果名现量。不说因耶。比量因者知所作智及忆因智。果者可宗智也。现量因者。眼等五根及意根等。果者。一五识身。二五俱意。三诸自证。四诸定心 问。比量处。论云。谓于所比审观察智者。此可宗智。此果也。何故今云不说果耶。答。备云。此比量处并说因果。名为比量(云云)今云。不尔。论云。此处亦应于其比果说为比量(云云)释此本疏即初后互明也(云云)若因果并说者。何故如此说耶。今且。答云。论云。是近及远比度因故。俱名比量(云云)知所作智。知现烟智。并名远因。忆念因智。名为近因。既此近远二因名比量。故云俱说因名比量也。此亦难思。
  言为现二门者。为显比量差别不同故言二门。即理门。邑云。答。理门论中云。问。何故此中与前量别异建立者。谓彼前明现量。即说五识身五俱意自语分定中意识俱是现量之体。不说现因。彼明比量。但说现比二因及审观智并忆自念。唯言比因。不说比果。故彼问之。言为现二门等者。此答互举之意。为现比二门说果。皆不遮止。此等并答前征。今者此中下正答初问(云云)已上邑说。
  言能观能证彼二境相者。见分量智能观于火与无常故。名能量也。
  言既于一心以义。分能取。故量果又名为量果者。此第一说意者。见分为现量。又名量果也。此即以义分也。此文意者。既一心上以义分见相分。见分名能量。相分名所量。如是以义见分为能量。亦为所量也。
  言或彼所量等者。仁云。此第二解意云。非唯能缘之心名为能量。所缘之相亦名能量。不离缘心故(云云)意者。色不离识故。名为唯识。如是此亦尔也。又云。第二说意者。见分为能量。相分为所量。即所量相分亦名为量果。如色不离必故。云唯识也。此释应好。所以尔者。既见分为能量。何亦相分名为能量(古意同)”
  言或此中意至体不离用即智名果者。意云。量果。果自证分体(伊)不离能量见分用故。能量见分智亦名量果也。即者不离义也(备说)。
  言一散心散过去至三散意缘末来者。仁云。问。何故缘过去缘未来。如次散心散意。而缘现在名独头耶。答。缘过去未来。必唯意识。非余识故。其理实也。若缘现在世者。通五俱意及余识故。今举独头意识也(云云)意云。五俱意识缘现在者。是通现量故。余举独以意识简五俱意也 问。缘过去世是何意识。答。备云。此五俱意识也。五心章云。五俱意识通现比及非量。通缘三世及非世境(云云)明知五俱意识通似现量(云云)。
  言但不摄境别作余解即名非量者。问。若尔。缘青作青解心。亦应非量。何故云比量耶。既非青青解。岂不名非量。答。灯三云。今缘青作青解者。此比量智不称前境。如眼识缘色称自相故。不作也解。后起意识缘色共相作青等解 问。前言。缘瓶虽不坚执。是非量收。非青青作。何名比量。答。瓶依多法作一解。不称法体。非量收。青不依多。顺法体。由有分别比量摄。若尔。定心作青等解不。若不作。云何遍处胜处作青等观。若作青等解定心应比量。若。虽作青解。各附自体。不贯通余。得是现量。不净观等准此可知(云云)。
  灯云。问。缘瓶衣食等心。是何量摄。若。本云。非量收。不亲缘得法自体故。非比度故。非量所收。非量不要唯坚执故 问。若尔。定心诸佛菩萨岂不缘执。答。不障缘瓶。但心不作实有。瓶解得。瓶所依四尘自相。于实有中假合余义分别转故。以了知世间缘彼作实瓶解故。现量境。如遍计性。圣者违无亦为境。非同凡执。说为圣境。本疏之。缘瓶之心是非量者。据作实瓶解说。非约了瓶段。亦是非量收。设复缘瓶作比量解云比量。非真比量。无实瓶体。故亦非量。以似现比是非量摄。不称境故。邪谬智故(云云)。
  言又但分别执为实有谓自识现得等者。周云。第二解意。即约执心。谓自眼识现得亦名似现。亦者亦上意识(云云)。
  备云。此后说意者。五俱意识独头意识。俱名似现也。诸分别执为实有者。皆是似现量也。此说尽理。初说意者。唯五俱意识名似现量(云云)。
  邑云。前解翻言。实非眼识现得自。谓眼见瓶衣。以现根得。名为似现。即有缘过去未来世空花等。要执非是自。谓眼识现得即摄不尽。今言分别执着悉。谓为现得。不唯言眼。故皆摄尽 问。善心亦缘瓶衣空花水月。此皆似现。既非执着。如何摄耶。答。虽非执着。而是分别。此言分别执为实有。皆名似现。设不执著者。摄其中无不尽矣(云云)。
  言三句三文如次配释者。论云。若似因智者。初标似因也。次论云为先所起诸似义智者。次标似体也。次论云名似比量者。后标似名也。又云。论云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为因者。此释初似因也。次论云于似所比诸有智生者。此释次似体也。似体者了宗智也。次论云不能正解名似比量者。此释后似名也。既云如次配释故。周云。即此似比据文各有三句。科文亦有三段。一段配一句。如次可解。论云若似因智为先所起。此为一句一文。下二句二文亦准可解(云云)。
  言准标有智及因等者。前论文标之。若似因知(云云)以因者。所知之似因也。似智者。知之似知也。准此标而[米*并]之中亦可有能知所知。
  言或总无言者。一云。约世亲宗因喻三总无故云无言也。一云。约陈那因三相并无故云无言也。
  言或言无义者。虽举因喻言支。而无义理也”
  言古师约宗因喻或七六句者。解云。此约宗因喻三立阙也。过或七者。世亲所立义也。故疏上卷云。世亲菩萨缺减过性。宗因喻中阙一有三。阙二有三。阙三有一(云云)或六者。自余诸师所立义也。故疏云。世亲已后皆除第七。以宗因喻三为能立。总阙便非既本体。何成能立。有何阙而得似名(云云)。
  问。初义云。若宗因喻三并无者。有何所阙而似名。答。宗有二。一能诠宗。二所诠宗。谓宗能诠言为能诠宗也。宗言之所诠义为所诠宗也。今阙宗者。据能诠宗。不阙所诠宗也。故有第七阙也 问。既无能诠宗言。岂有所诠义耶。
  言陈那已后约因三相亦六或七者。解云。或六者。陈那贤爱所立义也。或七者。自余诸师所立义也。故上卷云。陈那菩萨因一喻二说有六过。即因三相六过是也。阙一有三阙二有三无阙三者。贤爱论师亦除第七。自余诸师不旨除之。因一喻二即因三相虽有申宗。不申因喻。如数论者。执我为思。不申因喻岂不过也(云云)。
  言如立声非勤发眼所见故至阙初二相者。周云。问。眼所见因。瓶既是异。即合阙异。如何不阙异喻。答。举瓶为异。眼唯见四尘。不见瓶盆等。故成异喻(云云)此声论对佛法立故。如是说也。第七句量。是声论对胜论立故。三相俱阙也。备云。第四句量虽三相阙。然今取阙初二相边也(云云)。
  邑云。传生起等者。此释同法相似起言所以。谓由同法相似而生能破之心。击动齐转风故。转上击咽喉风等。能令唇口动即发破言声故。云传生起也。
  私云。疏异本文。
  沼法师云。宗过性等下。别明支过。此等或于能立所破名。故理门云。此中能破阙等。谓前说阙等言词诸过失。彼一一言皆名能破。或于所破立能破名。理门又(云云)何同法相似。能于所作中说能作故传生故作如是说(云云)。
  言或于所作说能作名等者。周云。问。云何于所作说能作名耶。答。据实而论。阙减等实是所破。境是所作。今言能作者。即阙减等为因。能起能破言故。名能作也。所起能破之言。即名所作。何以故。由从他境上生故。云所作也(云云)可见邑记。
  言或云此唯约境者。周云。境是所破。言是能破。故言此唯约境(云云)。
  邑云。若据理门。前解为当。若依此论。后释为优。寻文可悉(云云)意云。论云。谓勤能立缺减过性(乃至)及喻过性者。是据所破境也。
  言以下更云显示此言等者。意云。此后论文方说能破言也。前论文说所破境也。若前说者。何颂后说耶。明知前不说能破言也”
  言谓于圆满等者。初明妄言阙也。论云。谓于圆满能立。显宗缺减性。言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决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违因相违因。言于无过喻有过喻。言疏中略不牒故。今注之也。
  言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乃至)于无过喻 有过喻言者。后辨正言邪也。
  言立者量圆妄言有阙者。释谓于圆满等论文也。因喻无失虚语过言者。释于无过宗有过宗言等论文也。

因明大疏里书下末(大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