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61 册 No. 1162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五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槜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净土日课章

  六时对越篇(事冗者二时三时亦得)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二称三拜)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罗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㝹楼䭾。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青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

  考证

  对越

  诗清庙之章曰。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今佛前礼诵。故以对越名篇。

  佛说阿弥陀经

  莲师疏云。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名是什师改定。自有二义。一者佛摄无尽义故。二者彼佛人所乐闻故。

  如是我闻

  妙宗钞云。言是事如是。我闻异外道之不禀佛。我亲承于佛也○太论经云。佛将涅槃。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答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某国土。与某大众。非独我法如是。三世诸佛经初亦然。

  佛

  佛亦名薄伽梵。具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旧婆伽梵。讹也○妙宗钞云。佛者。一切智异外道。慈悲异二乘。平等异小菩萨。究竟觉异诸因位。四种分别○莲师疏云。佛者梵语。此云觉者。备三觉故。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萨。三觉俱圆。故云觉也。

  舍卫国

  梵语亦云室罗筏悉底。波斯匿王所居之国。

  祗树

  祗者。匿王太子祗陀也。树是祗陀太子所施。故云祗树。

  给孤独园

  舍卫国有一长者。名曰须达多。常施孤独贫人。故云给孤独。长者尝侧金布地。与太子买此园。建精舍。请佛说法。

  与大比丘僧

  比音鼻。此云乞士。谓上乞法于诸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世人。以为世人多种福德。又云含三义。乞士。破恶。怖魔○莲师钞云。乞食资身。乞法资心。怖魔者。出家离欲。趋向无生。魔失党与。生怖畏故。破恶者。能破烦恼。九十八使。悉皆断绝故○僧者梵语。具云僧伽。此云众和合。

  千二百五十人

  䟽云。三迦叶弟子共一千。目犍连。舍利。二人弟子。共二百五十人。合成故○此众并先事外道。勤苦累劫。一无所得。才遇佛。即得上果。故感恩德为常随众。

  大阿罗汉

  含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二杀贼。断烦恼尽。破恶果也。三无生。不受后有。怖魔果也。

  长老

  疏云。长老者。德长腊老。又德腊具一亦通称长老。钞云。腊者。出家一岁为一腊。

  舍利弗

  疏云。梵语舍利。此云鹙鹭。梵语弗。此云子。故云鹙子。亦云身子○其母名舍利。以其眼黑白分明。转动流利如之。故连母为名。智慧第一。

  目犍连

  钞云。目犍连。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者树名。祷树神而生。因以为名。神通第一。

  迦叶

  疏云。此云大龟氏。钞云。先世学道。有灵龟负图而出。因以为姓。名毕钵罗。亦树也。头陀第一。

  迦旃延

  疏云。迦旃延。姓也。南天竺婆罗门族也。此云文释。论议第一○什曰。善解契经者也。

  拘絺罗

  疏云。此云大膝。从状得名。舍利弗舅氏。答问第一。

  离婆多

  疏云。此云星宿。无倒乱第一。钞云。星宿者。从星乞子而生。因以为名。无倒乱者。心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乱。

  周利槃陀伽

  疏云。此云继道○其母省亲。生于路傍。资性鲁钝。唯诵半偈。久之忽悟。垢净惑除。得阿罗汉。

  难陀

  此云善欢喜。佛之亲弟也。

  阿难陀

  此云庆喜。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佛成道日生。举国欣庆。因立佳名。其多闻第一。

  罗睺罗

  疏云。此云覆障。密行第一。钞云。覆障者。本阿修罗名。能以手障日月。故名覆障。障有二义。一云佛为所障。不即出家。一云六年在胎。已自被障也。积行而人不知。惟佛能知。故曰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疏云。此云牛呞。受天供养第一○宿生为牛。食已转噍。余报未尽。故受此名。常居天上。诸天敬奉。故云受天供第一。

  宾头罗颇罗堕

  疏云。上三字。此云不动。名也。下三字。此云利根。姓也。钞云。其族凡十八。称名在先。别其余也。

  迦留陀夷

  疏云。此云黑光。钞云。其黑色光耀异常故。

  劫宾那

  疏云。此云房宿。知星宿第一。钞云。不假玑衡。通晓天象也。

  薄拘罗

  疏云。此云善容。寿命第一。钞云。颜貌端正。故曰善容。寿年百有六十。由昔持不杀戒也。

  阿㝹楼䭾

  钞云。昔于饥世。以稷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资用充足。所求如意。遂得天眼第一。

  菩萨摩诃萨

  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同佛所证曰觉。无明未尽曰有情。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众生。菩萨摩诃萨。犹云菩萨中大菩萨也。

  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以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钞云。亦云曼殊室利。三德。信行智也。

  法王子

  疏云。入法正位。故名法王子。又云。以法化人。故名法王子。

  阿逸多

  疏云。此云无能胜。即弥勒佛也。钞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

  干陀诃提

  疏云。此云不休息。钞云。自利精进。利他精进也。

  常精进菩萨

  钞云。此二菩萨。名殊而德一者也。

  释提桓因

  疏云。此云能天主。忉利天王也。

  无量诸天大众

  欲色界中诸梵天王。护世四王等也。兼四众八部。故言大众俱。

  极乐

  梵语须摩提。此云安乐。亦名安养。亦名清泰。亦名妙意。名虽小殊。皆极乐义。以五浊轻重而分净秽。娑婆五浊重。故兼四恶趣。轮回不息。安养五浊轻。惟有人天。皆得不退。故名极乐。四土之中。此是同居土。尽理言之。唯究竟寂光。是真极乐。

  阿弥陀

  梵语也。此云无量。阿。无也。弥陀。量也。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众苦诸乐

  疏云。众苦者。诸经论开。有三苦八苦一十苦。又约二种生死。则变易亦苦。况其余者。以苦事非一。故曰众苦也。诸乐者。如经所陈。二种清净庄严。亦以乐事非一。故曰诸乐也。

  七重栏楯

  疏云。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树上。重重相间。其数有七也。钞云。横曰栏。直曰楯。

  四宝

  疏云。七宝前四也。

  八功德水

  疏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功德。利益众生也。

  上有楼阁

  观经云。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大本云。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者也。又大本云。是诸楼阁。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者。以求道时。德有厚薄所致。

  池中莲华

  青色者。名优钵罗华。黄色者。名拘勿头华。赤色者。名波罗摩华。白色者。名芬陀利华。观经云。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则非止四色。一一莲华。团围正等十二由旬。非止如车轮也。大本云。随机所见。优劣不同耳。

  昼夜六时

  钞云。此土日月循环。绕须弥而分昼夜。彼国既无须弥。又无日月。常明不昏。昼夜无辨。唯以花开鸟鸣而为昼。花合鸟栖而为夜也。

  曼陀罗华

  疏云。此天华名也。此云适意。亦名白华。

  舍利

  此云春莺。亦云鹙鹭。

  迦陵频伽

  此云妙音。出雪山。在壳时。其音已超众鸟。

  共命

  钞云。雪山有二头鸟。一曰迦娄嗏。一云优波迦娄嗏。是也。今刻绘作人身二首。恐非。

  和雅音

  钞云。和则听者躁心什。雅则听者欲心平。由瑟缺于和。郑声背于雅。鸟兼二美。

  五根

  疏云。一信。二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故名为根。

  五力

  疏云。即前五根。增长具有大力。故名为力。

  七菩提分

  疏云。即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七念者。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进喜三支。察而起之。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支。摄而伏之。念念调和。使中适故。

  八圣道分

  疏云。亦名八正道。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光明无量

  疏云。光明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复有二义。一者常光。二者放光。又光所因复有二义。一是万德所成。一是本愿所致。钞云。十方诸佛顶中光明。有照一里二里者。如是渐远。有照二百万里者。有照一世界。二世界。如是渐远。有照二百万世界者。唯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穷尽。故号无量光佛。疏云。大本及观经题。皆止云无量寿。不言光者。何义。盖以金光金体。不相离故。言寿。则光在其中矣。

  成佛十劫

  钞云。今依唐译云。十大劫亦应无量。如法华中。众疑世尊成佛未久。云何旷劫菩萨。是所教化。佛言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劫。则弥陀成佛。其可量乎。

  阿鞞䟦致

  此云不退转。又云阿唯越致。法华经云。是诸菩萨。皆阿唯越致。转不退法轮。

  一生补处

  疏云。补处者。止此一生。次补佛位。即等觉菩萨也。钞云。止此一生者。此土修行。舍身受身。千生万生。未有穷已。乃至证三果者。犹尚有生。阿罗汉地。方断后有。不得成佛。今此唯余一生。次即补佛。前如护明。后如慈氏。

  善根福德

  疏云。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谓发菩提心。而为生彼国之大因缘也。问。以持名为多善根福德。此经之外。别有证据否。答。历历可证。善根者。如大悲经。大庄严经论。华严第十四回向。皆以称名为善根。而今经持名。正回向无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故。是则善中之善。名多善也。证福德者。如大品般若经。称扬诸佛功德经。增一阿含经。及智论。皆以持名为福德之明证也。亦有二义。一者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则福中之福。名多福也。又引宝积十九经。双显持名为多善多福之明证。诸经皆以文长不述。当于弥陀经疏钞考之。

  一心不乱

  疏云。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中之要旨。详后念佛持法中考证○疏云。一心不乱下。有加二十一字。今所不用。以文义不安。盖上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更着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故。

  我见是利

  钞云。此土修行。多劫升沉。不能解脱。今以称名往生。遂登不退。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诸乐。害即众苦。故当欣厌。

  阿閦鞞佛

  疏云。此。云不动。法身不动故。

  须弥相佛

  须弥。此云妙高。佛相如之。妙则三德圆融。高则迥出因位。

  大须弥佛

  佛德高大如须弥。超过众生。

  须弥光佛

  疏云。佛光广照。犹如须弥映蔽诸山。

  妙音佛

  疏云。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

  日月灯佛

  日月灯。表佛三智。

  名闻光佛

  疏云。名称普闻。如光远照。

  大?肩佛

  疏云。肩表二智。?喻照耀。钞云。二智者。权智照事。实智照理。

  须弥灯佛

  疏云。须弥为灯。照四天下。佛光照亦如是故。

  无量精进佛

  自利利人。未尝休息。

  无量寿佛

  灵芝云。同名甚多。决非法藏所成之弥陀也。以是本佛。不应自赞故。慈恩云。设若弥陀自赞。于理何妨。谓称赞此法门。令众生深信。非自伐也。

  无量相佛

  疏云。相好无尽故。

  无量幢佛

  疏云。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其高显。名无量也。

  大光佛

  相好殊特。如宝可贵。

  净光佛

  净表法身。光表应化。

  焰肩佛

  双照真俗。如肩发?。

  最胜音佛

  梵音深妙。超胜一切。

  难沮佛

  佛德坚密。不可沮坏。

  日生佛

  如日初生。无幽不照。

  网明佛

  智明如网。遍覆十界。

  师子佛

  如师子王。摧伏群兽。

  名闻佛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

  名光佛

  名如日光。遍照一切。

  达磨佛

  疏云。此云法。钞云。法者轨持义。以法轨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轨持他身。令诸众生皆证法身故。

  法幢佛

  法相如幢。高出群有。

  持法佛

  疏云。有二义。一者执中名持。不堕有无。善持中道妙法。二者执守名持。持此妙法。疏通三世。使不断绝。

  梵音佛

  疏云。佛音清净。无杂染故。

  宿王佛

  如月为宿王。众星所拱。

  香上佛

  疏云。佛圣中圣。如香中香。最上无比。

  香光佛

  疏云。其香发光。如断智二德故。断德者。香能辟恶。有灭秽义。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义。

  大?肩佛

  大照发光。双照二边。

  杂色宝华严身佛

  善行因华。如实庄严法性之身。

  娑罗树王佛

  娑罗。此云坚固。喻法身无变易故。

  宝华德佛

  四德如宝。如华开敷。

  见一切义佛

  洞达诸法甚深义趣。

  如须弥山佛

  如妙高山。众圣中尊。

  恒河沙数诸佛

  恒河。亦云殑伽河。在中天竺无热池侧。其沙至细。与水同流。喻佛之多也。

  广长舌

  如来三十二相云。舌大薄。覆面至发际。今云覆大千者。极言舌相之广长也○表无虚妄。无量劫来。口离四过。故感此相也。

  三千大千世界

  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名为中千。此中千千倍。名为大千。皆同一成坏。为万亿四天下。总为一佛土。

  说诚实言

  净土或问云。释迦见在世时。为弟子说弥陀经。预知末法众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佛出广长舌。以起其信。以破其疑也。

  不可思议

  想心不能及为不可思。情识名言不能及为不可议。

  护念

  护。为覆护。不使魔娆。念。谓忆念。不令退失。

  称赞诸佛

  释迦称赞阿弥陀佛。今言称赞诸佛者。以佛佛体同。是故称赞弥陀。即是称赞诸佛。

  亦称赞我

  弥陀亦同诸佛称诸释迦也。

  五浊

  楞严经云。譬如清水。投之沙土。土失流碍。水亡清洁。汩然浑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略解云。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四浊增剧。聚在此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馑起。愚愔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众浊交凑。见浊者。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五利使。乃至六十二见等也。烦恼浊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乃至八百烦恼等是也。众生浊者。搅五阴见慢果报。立此假名。命浊者。刹那生灭。催年促寿命也○宗镜录曰。居此浊乱之时。遮障增剧。境飘识焰。烧尽善根。业动心风。吹残白法。着瞋魑魅之鬼趣。堕痴罗刹之网中。为贪爱王之拘留。被魔怨王之驱役。孰能顿悟。效此圆修。

  天人阿修罗等

  略解云。别举三善道者。多受化之机故也。天谓梵释欲色等天。阿修罗。此云非天。富乐同天而多謟诳。无天行故。等者。等于八部鬼神。见第四卷大力鬼注。

  难信之法

  疏云。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佛以恶世得道。复于恶世说此法以度众生。又难中难也。难信有十。详见钞中。

  (还)谨按此考证。势难博采。略举其要耳。欲悉其义。当于弥陀经疏钞考之。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哆他伽哆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弥利都婆毗(四)阿弥利哆(五)悉耽婆毗(六)阿弥利哆(七)毗伽兰帝(八)阿弥利哆(九)毗伽兰哆(十)伽弥腻(十一)伽伽那(十二)枳哆伽利(十三)莎婆诃(十四)

  考证

  往生咒

  龙舒净土文曰。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不令冤家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或者疑云。无量众生念此真言。佛岂能一一遍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

  陀罗尼

  此云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成佛心要云。自古诸师。皆说陀罗尼。因位圣贤不能晓解。但信而持之。灭障成德。又云。陀罗尼。是如来秘密心印。岂可以凡夫妄情筹量。不须强释。惟宜谛而信之耳。

  曩谟

  又云柰麻。即南无也。上俱取声不取字。此翻皈命。或翻恭敬。

  南无阿弥陀多婆夜

  净土指归云。此云皈命无量寿。

  哆他伽哆夜

  此云如来。

  哆地夜多

  此云。即说咒曰。以下方是密语○哆字与带字同音。方得其正。地字读作逮字○略解云咒。是梵语。中国之人持诵。不经师授。讹谬实多。此咒载养字函。书者节句差误。后人沿袭。遂失其正。龙舒净土文。乐邦文类等。不原其所以。执之为是。而反以正为误。谬之甚矣今依正本。刊印行矣○莲师亦以略解句读为是。疏云。诸本句读稍异。今依古本。经咒相联。正显密圆通义。兼持。则双美毕具。单举。亦交摄不遗。故曰。圆通。若专持佛名号。尤胜持咒。详见疏钞。

  赞佛偈

  阿弥陀佛真金色  相好端严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生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五百声或三百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十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十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十声)

  考证 净土指归曰。业报差别经曰。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魔。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又大集十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释云。大念者。大声念佛也。小念者。小声念佛也。奉劝世人。励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念佛。遂多驰散。学者方知。非常人能晓也○念佛持珠手法当结佛印见造像经可考。

  回向文(见龙舒净土文 若欲全备念西方愿文见誓愿章)

  (众某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为脱娑婆苦报。求生净土。满菩提愿。发至诚心。修行净业。愿以礼念如来圣号。讽经诵咒。众善功德。投入如来誓愿海中。承佛慈力。诸罪消灭。净因增长。我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痛苦。心无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异香天乐。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即证无生。广度有情。同归净土。惟愿如来特垂救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考证 净名经曰。志常安住。方便回向。僧什曰。万善无常。随意所成。故须方便回向佛道。如瓶沙王被系在狱。狱孔中遥见佛于山上往来。心大欢喜。应生兜率天。在路中。闻毗沙门天王食香。自以饥饿而死。心甚乐着。我今当往生彼食处。即时于毗沙门楼上化生。小既回向。大亦宜然。人之回向净土者。有不生净土哉○宗镜录曰。经云。佛言有三种回向。何等为三。谓过去空。当来空。现在空。无有回向者。亦无回向法。亦无回向处。作是回向时。三处皆清净。以此清净功德。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回向。无有凡夫及凡夫法。乃至亦无有佛。及回向者。何以故。法性无缘。不生不灭。无所住故。愚按忏悔有理有事。今回向亦然。龙舒之文。事回向也。宗镜之说。理回向也。二者固不可偏废。但下学而未能上达者。事回向尤不可缺矣。

  般若

  宗镜录曰。万行皆由般若成立。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满因。不契无为果。故知般若。是险恶境中之导师。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楫。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涂之赫日。警昏识之迅雷。扶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截爱网之慧力。济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

  南无阿弥陀佛(一称一拜四十八拜或二十四拜)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三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称三拜)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一拜)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藏经。智慧如海(一拜)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晨昏二课毕诣释迦佛前称云。

  南无娑婆教主大慈大悲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考证

  娑婆

  此翻能忍。言此土众生。能忍三毒诸烦恼故。又真谛三藏翻为忍土。谓劫初梵王名忍。为世界主也。

  大慈大悲

  初门曰。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乐。故云慈能与乐。若四无量中慈。唯心念与乐。而众生实未得乐。故不名大也○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实拔一切众生世间苦。分段生死苦。及变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无量中悲。虽心念救苦。而众生实未得脱苦。故不名大也。

  释迦牟尼

  华严注云。此翻能仁寂默。能仁。姓也。寂默。字也。昔有轮王姓甘蔗氏。听四妃之?。摈四太子。至雪山。自立城居。以德怀人。父王悔忆。遣使往召。辞过不还。乃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此说与折疑论不同。未知孰是○本行经云。诸释种立性憍慢。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曰。宜字牟尼。故名○妙明折疑论曰。汉西数万里。有国曰迦维罗。王姓释迦。父名净饭。太夫人曰摩耶。佛本居兜率天宫。以先佛迦叶般涅槃后。佛补处。名曰护名。实以三祇位满。万德果圆。宿念未周。示同生灭。驾日轮香象。托荫王宫。以太夫人摩耶为母。以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毗兰园中。右胁而生。即能纵行七步。目顾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吾独尊。具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年十九。壬辰二月八日。呼车匿鞁朱骔。游看四门。逢僧了法。不乐王宫。亟欲修心。迨夜之央。净居天人报曰。太子可出宫。今正是时。于是跨犍陟。仆车匿。天人捧驾。飞空而去。投身雪岭之上。趺坐盘石。静思六年。遂成佛果○颂曰。十九逾城六苦行。五岁历三十城。说法度生五十年。是则共当八十寿○又梵网经云。悉达七岁家出家。三十成道。发隐曰。大藏经谱。文各稍殊。而疏主于斯。又无明释。七岁三十。义极难辨。然则竟谁从乎。曰十九出家。六年成道。兹为近。吾从众○佛至周定王癸酉年。二月十五日入涅槃○佛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正法住世五百年。始于周定王甲戌年。终于周贞定王癸巳年。像法住世一千年。始于贞定王甲午年。终于梁元帝癸酉年。末法住世一万年。始于甲戌。至癸丑满一万年。月光菩萨出此方。说法度生。满五十二年入涅槃。

  又诣护法神前云。

  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䭾尊天(三称三拜)。

  考证(详见誓愿章)

  (还)谨按前课如经咒等项。回向等文。忏悔等法。随人志愿加入。不必拘此。他如龙舒居士。所谓行持十念于一茶之顷。为事(烦务)冗者之权教耳。否则大简恐无以摄人之心。又如永明禅师。课定一百八事于一日之间。唯年富力强者可则效耳。否则言难适所以阻人之进。善于修行者。当自酌之。

  考证

  自酌

  成道记云。佛在日。有长者子名亿耳。投佛出家。日夕精勤苦行。久无所证。佛问曰。汝在家日能弹琴耶。答。能。佛问弦太急太缓时如何。答。声不成曲。又问弦得中时如何。答。曲韵方成。佛云。我法中。出家求道者亦如是。太急则疲倦。太缓则懈怠。得中。则其道成矣。亿耳奉教。不月余。证阿罗汉果。由是观之。则功课之烦简。当自酌明矣。

  六时念佛篇

  论念佛正因

  大阿弥陀经曰。第二十七愿。我作佛时。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还)谨按王居士谓佛自开念诵法门。此可证矣。他如文殊菩萨。则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大势至菩萨。则曰。我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及观历代诸师。亦多以念佛三昧往生。至有日课五六七万者。胡今人之见念佛。?之以为愚。何其谬哉。

  考证

  文殊劝念佛

  往生集曰。唐法照尝于钵内见五色云。有梵刹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入讲堂。则文殊在西。普贤在东。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毋令断绝。决定往生。

  念佛三昧

  大势至云。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般舟经云。佛云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国。往生集中。载诸师修念佛三昧往生者。不可枚举○华严疏云。师子筋为琴弦。一奏。众弦皆绝。人修念佛三昧。诸烦恼皆灭。

  日课五六七万

  往生集云。唐怀玉。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化去○唐宝相。日课佛号六万声。亦化云○唐道绰。念佛以七万为限。贞观二年化去。

  莲宗宝鉴曰。盖闻恒河沙数众如来。弥陀第一。十方微尘诸佛刹。极乐是归。至理本祗唯心。初门必由因地。欲超生死。以净土为归趣之方。将证涅槃。故念佛为正心之要。先明落处。乃望果以修因。渐履玄途。是从因而至果。故知集群贤而结社。有其旨焉。专念佛而劝人。兴其教也。是以一念兴而万灵知。信心生而诸佛现。才称宝号。已投种于莲胎。一发菩提。即标名于金地。嗟乎。识昏障重。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持诵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沉迷。悖悷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须信非凭他力。截惑业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誓同诸佛。敢效前修。劝勉后贤。深崇此道。

  考证

  惑业

  初门曰。见思两道。惑障不同。欲明见思二惑。先明十使。十使者何。五利使。五钝使也。五钝使者。一贪欲使。二嗔恚使。三无明使。迷惑不了之心。名为无明。四慢使。自恃轻他之心曰慢。五疑使。迷心乖理。犹豫不决。曰疑。五利使者。六身见使。若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为身见。七边见使。执边之心。于四边不了。随见一边为实。余边悉为妄语。名为边见。八邪见使。邪心取理。故名邪见。九见取使。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见取。十戒取使。于非戒中谬以为戒。所以进行。故曰戒取○见思二惑。共九十八使○见谛惑。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共有十使。集谛下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十使。亦除身见边见戒取。道地有八使。但除身见边见。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见谛惑。色界二十八使。苦谛下有九使。除嗔。集谛下有六使。除嗔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亦除嗔及身见边见。故色界四行。合有二十八使○见谛惑。无色界二十八使。苦谛下有九使。集谛下有六使。灭谛下有六使。道谛下有七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别。故无色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共八十八使也○思惟惑。欲界四使。一贪。二嗔。三痴。四慢。此四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思惟惑。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此二使。并是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也○思惟惑。无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共有十使。合前见谛惑为九十八使。

  赜禅师净土文曰。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源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域。此不可得而致诘也。

  莲池禅师曰。念佛有三义。信。愿。行。是已。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经所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是也。愿谓信非徒信。如子忆母。瞻依向慕。欲往生故。如经所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也。行谓愿非虚愿。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如经所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也。此之三事。号为资粮。资粮不充。罔克前进。

  (还)谨按资粮一部。止信愿行三义。所包甚广。今念佛乃资粮之一事。而亦以三义贯之。所该何甚狭也。噫。资粮为修行之要法。而念佛又资粮之要法。诗不云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资粮之信愿行。切也。琢也。念佛之信愿行。磋也。磨也。已精而益精。已密而益密。其念佛之资粮欤。

  又曰。唯此念佛法门。三辈九品。悉皆度脱。彻上则三心圆发。直入无生。彻下。则十念成功。亦生彼国。所谓不离一法。巧被诸根。豪杰无下抑之羞。庸愚有仰攀之益。无机不收。有情皆摄者也。

  又曰。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门。圆契五宗。弘该诸教。精微莫测。广大无穷。钝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轮。利根者。逢之而直超彼岸。似粗而细。若易而难。普愿深思。慎勿忽也○问念佛法门。既在五停。盖是小乘。非菩萨道。答。不净数息。皆具偏圆。不曰有圆教念佛乎。思之。

  (还)谨按古今禅师称赞念佛法门。不可胜载。聊具二三。念佛之为正因可知矣。

  考证

  圆契五宗

  天台五宗。曰临济。曰沩仰。曰曹洞。曰法眼。曰云门。临济痛快。沩仰谨严。曹洞细密。法眼详明。云门高古。此其大概耳。

  弘该诸教

  成佛心要云。显教者。谓大乘始教有二。一法相宗。谓深密佛地等数十本经。瑜伽唯识等数百卷论。说一切法皆是唯识。了二空真理。修六度万行。趣大乘佛果。于中多谈法相之义。二无相宗。谓诸部般若等千余卷经。中百门等数本论文。说一切法。本来是空。无始迷情。妄认为有。欲证菩提。以为所得。修习万行。于中多谈无相空义。斯之两宗。皆是大乘初门。故名曰始。始者初也。三。一乘终教。谓法华涅槃等四十余部经。实性佛性等十余论。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本已来。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始迷倒。不自觉悟。欲成佛果。先须了悟自家佛性。后方称性修习。本有无量妙行。多谈法性。是大乘尽理之教。故名曰终。终者尽也。四。一乘顿教。谓楞伽思益经文。达磨所传禅宗。说一切妄想本空。真心本净。元无烦恼。本是菩提。惟谈真性。不依位次成佛。故名曰顿。五。不思议圆教。谓华严一经。十地一论。全说毗卢法界普贤行海。于中所有。若事若理。若因若果。一具一切。重重无尽。总含诸教。无法不收。称性自在。无障无碍。迥殊偏说。故名为圆。此之五教。前者是浅是权。后者是深是实○注云。今且据对待而论。前四是权。后圆是实。若缺前四教。亦非圆畅。若五教俱传。偏圆共赞。逗根方足。

  外凡五停

  见誓愿章考证。

  念佛持法

  疏云。持有数种。一者明持。谓出声称念。二者默持。谓无声密念。三者半明半默持。谓微动唇舌念。咒家名金刚持是也。又或记数持。或不记数持。随便皆可。此言常时念佛持法。若佛前功课。自当高声念诵。见前对越篇考证。自当记数念佛。其持珠手法现造像经可考之。

  佛说阿弥陀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莲师疏曰。弥陀名号。是标念境。执持一心。是明念法。一日七日。是克念期。非境。则法无所施。非法。则境为虚立。非期。则虽境胜法强。懈怠因循。功不速建。三事具故。能令净业决定成就。

  考证

  执持

  执者。闻斯受之。勇猛果决。不摇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忘故。若单言持。各分事理。忆念无间。是谓事持。体究无间。是谓理持。

  疏云。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要旨。心者。拣口诵而心不念也。一者。拣心虽念而念不一也。不乱者。拣念虽一而有时乎不一也。一心不乱。净业之能事毕矣。

  考证

  一心

  疏云。一心不乱。而事理各别。初事一心者。如前忆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钞云。忆念者。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不为贪嗔烦恼诸念之所杂乱者。是也。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唯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疏云。理一心者。如前体究。获自本心。故名理一心。于中复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于四句。唯一心故。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钞云。体究者。闻佛名号。不唯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鞠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中二义者。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唯一心。二则寂照难思。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斯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杂乱。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

  现在其前

  疏云。但能一心不乱。命终之时。佛必现前。以自力佛力。感应道交。自力者。人命终时。平生善恶。自然现前。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悭贪嫉妒。饿鬼现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现前。今专念佛。一心不乱。则净念成就。清净心中。宁不佛现前乎。楞严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也。佛力者。经中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若依般若。则自力复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三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摄取如便风。三事周圆。必登彼岸矣。

  心不颠倒

  疏云。以一心不乱。故不颠倒。以不颠倒故。不生他处。即得者。言其速也。钞云。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将舍暖触之时。一生所作。俱现于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为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竟生彼国。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速者。不经中阴。不隔时日。如观经所谓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也。

  净土或问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问苦乐逆顺。静闹闲忙。一任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忙冗之极。顷刻无间者。每日晨朝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废。念佛之外。或念经礼佛。忏悔发愿。种种结缘。种种作福。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如此。非惟决定往生。亦必增高品位矣。

  又曰。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佛。或但专称口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佛。称佛之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佛号。口中声声唤阿弥陀佛。以心缘历。字字分明。称佛名时。无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善道和尚有专修无间之说。专修者。谓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止由称名易故。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若舍真终。而终杂业以求生者。百中希得一二。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也。观其专修无间之说。要紧只在念念相续。故孤山有云。不可等闲发愿。散乱称名。永明亦云。直须一心皈命。尽报精修。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怨贼所追。水火所迫。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方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愿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其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故也。

  莲池禅师曰。孔子言终食造次颠沛不违仁。此不违工夫。虽是不易到。然作而不止。乃成自然。况久久行持。忽地有个省处。则苦乐逆顺。道在其中。所谓咳唾掉臂。无不是祖师西来意。念佛者。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还)谨按净土或问(前一段所)云。申明事一心也。而理在其中矣。后一段所云。申明理一心也。而事在其中矣。至于莲师所云。则一心圆融。浑然纯熟。及其成功则一也。而事理不必辨矣。呜呼。念佛至此。尚何遗法之有哉。

  莲池禅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妇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佛。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弥陀。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料得西方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愿。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西方。休得疑惑。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你是凡天。西方无分。则圣贤多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考证

  孝顺父母

  观孝名为戒之经。则修诸德行。以孝顺父母为先。观为善阴骘之书。则作诸善事。以阴骘方便为首。故以二者考证之○宝藏经云。孝顺父母。天主帝释在汝家中。又能行孝。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尽孝。释迦文佛在汝家中。睒魔菩萨。亲服患愈。慈心童子。火轮速灭。即其灵应。发隐曰。善事父母。谓奉养无方。服勤有道。孝之始也。帝释临焉。又能行者。凡是孝道。无不举行。孝之中也。梵王临焉。又能尽者。现生父母。前生父母。历生父母。无不酬答。孝之终也。释迦临焉。天能听卑。佛遍一切。简在冥加。理有之也。故?魔割目救父。而沉痾愈于一朝。慈心发愿代苦。而火轮消于顷刻。至行动天。真诚感佛。正犹是耳。恐世不信。说云何天佛得在你家。故引二事以证之也。

  阴骘方便

  龙舒曰。大观间。有一官员。其父已故。一日出外。见其父乘马。前行。不顾其子。其子乃呼曰。我与父。生为父子。何无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学葛繁。问葛何人。曰。世闻人。遂访问所在。其时为镇江大守。乃性见之。言其故。且问葛何以见重于幽冥如此。答云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尝一日废。问何以利人。葛指座间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则蹙人足。予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者。能饮以一杯水。亦利人事也。唯随事而行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久而不废耳。其子拜而退。葛后以高寿坐化而去。葛兼修净业。以是回向。后有僧神游净土。见葛在焉。由是观之。则阴骘方便者。可即小以?大矣。

  论念佛胜利

  宾主盘桓曰。持念佛名。为有二种殊胜利益故。内则令念者觉斯无量寿。即可解脱此有限生死之身。外则实有彼佛愿力。以接引念佛者临终往生净土。

  (还)谨按此二种。乃胜利之纲领。后之四方便。十利益。诸感应。特其节目耳。虽十利益有接引之说。实无归重之意也。故表章之。

  莲池禅师疏曰。念佛一门。最为方便。略陈有四。一。不值佛出世常得见佛方便。二。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三。不修余行。得波罗密方便。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考证 钞云。得常见佛者。起信论云。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难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于佛。如修多罗说专念西方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此经则七日一心。佛现在前是也。故知灵山已过。龙华未来。无佛世中而得见佛。是名最胜第一方便。得出轮回者。由惑起业。由业感报。往来六道轮转无穷。依余法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而托质世间。升沉未保。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是也。是为最胜第二方便。得波罗蜜者诸菩萨众。有恒河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余想不主。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如大本法藏愿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不取正觉。是为第三最胜方便。得疾解脱者。智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罪。超生净土。又十住断结经云。是时座中有四亿众。自知死此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有佛。名曰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莲华化生。汝当生彼。故大本云菩萨欲令众生速疾安住无上菩提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古谓欲得一生取办。便于是法留心。是名最胜第四方便。

  净土或问曰。经中道受持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利益。一者。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隐形守获。二者。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获三者)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相。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见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接引往生净土。如此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矣。

  (还)谨按龙舒净土文。叙念佛现世感应一卷。不可不知。有念佛荐亡如张继祖者。有念佛却鬼如陈企者。有念佛脱难如邵希文者。有念佛安?如刘仲慧者。有念佛屋不压死如瞽妇者。有念佛而风疾不作如王居士者。有念佛而痁疾遂愈如李子清者。有念佛眼明如阮嫂者。有念佛痼疾皆愈如梁氏女者。有念佛治病得愈如秀州僧者。有念佛孙儿免难如乡老者。有见杀生念佛得福如郑邻者。由此推之。念佛胜利。奚啻十种而已哉。

  考证

  念佛荐亡

  龙舒王居士曰。予尝与张继祖言西方事。继祖信之。其乳母死。多为念阿弥佛追荐。一夕梦乳母来谢而别去。此念佛追荐之效也。

  念佛却鬼

  予同郡陈企。尝妄杀人。后见鬼现。企畏惧。急念阿弥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现。后常念佛。临终坐化。

  念佛脱难

  晋江邵希希文为士人时。梦至一官府。人皆称安抚。行至前。见一官员问云。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对曰不知。引希文去。见一大镬煮蛤蜊。见希文。及作人言。叫其姓名。希文遂念阿弥陀佛。方念一声。蛤蜊皆变作黄雀飞去。希文后果乃第。至安抚使。以此见杀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见佛力广大。不可不敬也。

  念佛安?

  予旧相识刘仲慧。以夜梦多恐惧。予劝以念阿弥陀佛。仲慧志诚高声念百八遍。当夜遂安?。次日如前念诵。自此皆得安?。

  念佛屋不压死

  有一老妇双瞽。令小儿牵行。常念阿弥陀佛。一日息于旧屋之下。忽倾倒。小儿走出。老妇在下。乃有二木相住。护于老妇之上。得不死。

  念佛风疾不作

  王居士于金山借阿弥陀。佛经。欲校勘刻板广传。举笔之时。右手有风。其指自掉。写字不便。乃举指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数声。祷除风疾。以成就此经。祷毕。指遂不掉。以至终帙无恙。以此见佛菩萨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念佛愈痁

  官员李子清。久苦痁疾予乃授以一方。临发时。专念阿弥陀佛。子清从之。其日遂愈八分。次日复如是遂全愈。子清由是笃信佛理。

  念佛明眼

  予同郡有阮嫂。患两目将盲。常念阿弥陀佛。遂得开明。此予亲见之。

  念佛愈痼疾

  梁氏女双目俱盲。念阿弥陀佛三年。系念不绝。双目开明。又冯氏夫人念佛。久病自愈。

  念佛治病

  秀州一僧。常念阿弥陀佛。为人治病。常得全愈。

  念佛儿孙免难

  予乡村间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额。念阿弥陀佛。其孙儿方二三岁。因随母至田野。忽失之。后数日。人告云。在溪外。果寻得之。其足迹遍于滩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儿何缘过彼。又且久而无恙。人以为其祖志诚念佛所感。

  念佛得福

  饶州军典郑邻。死至阴府。以误来放还。阎罗王告云。汝还人间。见人杀生。但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彼得受生。汝亦得福。以此推之。足以见念阿弥陀佛。可荐㧞亡者。可增延福寿。亦无灾难。不特往生西方而已。

  论临终念佛

  龙舒净土文曰。凡一切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凡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病重之时。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家中长短之事。不得哭泣嗟叹。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明晓净土之人。频来䇿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净土或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然则我于生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其愚谬之甚也。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中一人。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破坏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战斗。奄忽而亡。十者。忽堕高岩。伤坏性命。如此十种。寻常有之。或宿缘所招。或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便须随业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病苦逼迫。忙怖张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更有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祷祈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因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右安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壮之日。正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然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在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何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你广造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结交官豪。你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为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又不见死心禅师道。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柰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滞住。且据诸人眼见耳闻。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待老来方念佛。好教你知。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有几人待得到老。少年夭死者多矣。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又云。自从早年索妻养儿。经营家计。受尽万千辛苦。忽然三寸气断。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犹是记忆爹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冷。作挞财产。恣意作乐。以此较之。着甚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古德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趁此未老未病之时。抖擞身心。拨去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功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

  (还)谨按天如以老来方念佛之言。悯念众生。惟恐其无及。可谓吃紧为人矣。不知今人多以尘俗终其身。老而不念者。恒十之八九也。呜呼。其有负于古德者。不亦多乎。

  六时观想篇

  论一心三观

  净土指归曰。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所谓空者。一切皆空。三观悉泯。荡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中者。一切皆中。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是则终日荡相而诸法皆成。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终日绝待而三谛炽然。故般若谈空。入十法门得显。维摩立法。三界见爱皆忘。法华一乘。世间之相常住。皆由三观相即。致令诸法无遗。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并列而观。不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三一圆融。修性冥泯。岂识心之所测。何言说之能诠。故强示云不可思议之妙观也。故龙树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迦叶云。未闻大涅槃前。皆是邪见。大矣哉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净土境观要门曰。且如照此白毫。即是我心。心外无法。法法叵得是空。其相宛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观。了了通达。不为境所染。亡假也。了了通达。不为智所净。亡空也非染非净。境观双绝。能所顿亡。即是中道。何有前后耶。颂曰。

  境为妙假观为空  境观双亡便是中
  亡照何曾有前后  一心融绝了无踪

  又曰。问。净土依正。在十万亿刹外。何云惟心净土。本性弥陀。又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耶。答。此义须约三谛三观说之。其疑方解。何者。就不失自体东西宛尔边。何妨在十万亿刹之外。即妙假也。就同一性体。不隔毫厘边。即妙空也。就不一不异。二相亡泯。即妙中也。亦是一即一切。故不妨远。一切即一。故不妨近。非一非一切。故不远不近。小弥陀偏云其远。十六观经偏语其近。既其远近双照。必远近双寂。是则远近非近非远。生即无生。无生即生。非生非不生。今人偏执一边。不能圆解。故十疑论云。今人闻生便作生解。闻不生便作不生解。正堕此责也。悲夫。

  考证

  三谛三观

  宗泐曰。观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观有为法。无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谛也。妙智者。一心三观也。三观者。空假中也。三谛者。真俗中也。即观有为之法。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具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谛者。审实不虚之谓。全谛发观。以观照谛。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

  生即无生无生即生

  净土或问曰。余以性相二字释之。妙真如性。本自无生。因缘和合乃有生相。以其性能现相。故曰无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现。故曰生即无生也。如此。则知净土之生。唯心所生。无生而生。理何乖焉。

  观想白毫法

  龙舒净土文曰。斋戒洁己。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身长丈六。两眉中间。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光明照耀金色身面。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目开目。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为上。谓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芳圆果二人。作观想法。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闻法。

  考证 或问舍日观而遽作毫相之观。疑于故紊观经次序矣。莲池禅师答曰。不观日轮而观毫相。是自有说。良以观门虽广也。而标大主。则言佛便周。佛相虽多也。而表中道。则惟毫是统。盖为夫乐简便而厌烦剧者设也。似乎越次。实则无伤。

  十六观想法(节要)

  观无量寿佛经。略曰。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我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惟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云何得见。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考证

  总论十六观

  净土指归曰。初观落日此有二意。一令观日。心不驰散。二令心想。正向西方。次观清水。复想成冰。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冰想若成。宝地可见。次观彼国地树池楼。至楼若成。宝土皆现。故名总观。已上观依报竟。次观正报。既欲观佛。佛必坐座。故先观华座。又真佛难观。要须观像。像观若成。真佛可见。八万相好。但观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皆观。次观观音势至真实色身。次修普观。先想己身生于彼土。次观三圣来入我心。初修杂观。观彼佛身。胜劣化用。能大能小。皆全法界。已上七观。观正报。次观三辈往生。令舍中下。修习上品。观与经合。名为正观。见相乖经。是发魔事。故名邪观。

  韦提希

  无量寿佛经略云。王舍大城有太子。名阿阇世。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室内。国太夫人韦提希。密以桃浆上王。太子闻之。将母闭置深宫。韦提希悲泣。向佛礼佛。佛遂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告韦提希以三种净业。乃得生极乐国土。为说十六观法○说云。阿阇世何故举此逆事。为彰此界极恶。亲所生子。犹尚违害。即欲令人厌弃。同欣净土。调达。阇世。频婆。韦提。皆是大权。现逆现顺。利益众生也。

  孝养父母

  净土指归曰。赜禅师作劝孝文。前言孝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言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之孝。世间之孝。一世而止。出世之孝。无时而尽。能使父母生净土。莫大之孝。父母现在。而子不以此劝勉。他日徒尔伤心。多为厚礼。亦何益哉。观经前后两说孝养父母为净业。即此意也。

  十善业

  身除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业。为十善业。

  烦恼贼

  说云。损慧命。伤法身。故名为贼。

  具足众戒

  说云。道俗备受者。

  第一日观

  凡作想者。当正坐西向。专想日没时。状如悬鼓。闭目开目。皆令明了。名为初观。

  第二水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第三地观

  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棱具足。百宝所成。有千光明映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其光如华。又如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世界。

  考证

  八种清风

  说云。彼处实无时节。谓除上下。余四方四维。故云八风○钞云。彼八风。不同此土令物生长及以衰落。但鼓自然之乐。演乎妙法之音耳。

  第四树想

  次观宝树。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作异宝色。妙真珠网弥覆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妙华宫殿。诸天童子自然在中。此诸宝树。生诸妙华。作阎浮檀金色。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作幢幡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佛国。是为树想。

  考证

  阎浮檀金

  阎浮。具云染部捺陀。此是西域河名。近阎浮捺陀树。其金出河中。即此河因树立称。金由河得名。又楞严会解云。阎浮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上等金。故名阎浮檀金。

  帝释瓶

  帝释。此云能主。言其能为天主也○有人常供奉天。其人贫穷。天愍之。自现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云。我求富贵。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曰。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应意所欲无不得。今以妙华涌出诸果。如彼德瓶出种种物。故以为喻。

  十方佛国

  宗镜录曰。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经云。或有国土。七宝合成。或有国土。如自在天宫。或有国土。如玻璃镜。或有国土。纯是莲华○佛国无量。此略言之耳。

  第五池观

  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七宝莲花。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

  考证 经云。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钞云。论其宝水。称适人情。自然上树。然后流下。故上生经明兜率宫有水游梁间。与此同也。

  摩尼珠

  此翻离垢。言此宝光净不为垢所染。又翻如意珠。

  第六总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

  第七座观

  欲观彼佛。当起想念。于七宝池上。作莲华想。其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放千光明。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上有四柱宝幢。幢上宝幔。有五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遍其佛土。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佛座想。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

  考证

  释迦毗楞伽宝

  此云能胜。

  八万四千光

  相及随形好及光明。皆八万四千者。因障显德。故成此数。佛居凡地。具于八万四千尘劳。皆见实相理智。故能示现相好光明。故云八万四千。

  第八像观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见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金色光。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各有一佛二菩萨。遍满彼国。是为像想。

  第九佛观

  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如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中。其相好光明。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取众生。

  考证

  那由他

  万亿也。

  由旬

  此云限量。大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如今之驿程。

  无缘慈

  释论云。慈有三种。一众生缘。无心攀援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如涅槃经。我实不往。慈善根力。能令众生见如来。二法缘者。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无所分别。三者无缘。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辨佛心相也○此说与前不嗔恨条下所解三慈各别。并存之以备参考。

  第十观音观

  次当观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有无数化佛化菩萨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

  考证

  肉髻天冠

  身相既多。先观肉髻。次观天冠。以此二者表示观音也。

  顶相

  佛三十二相云。顶肉髻成。乃知佛虽有肉髻。而不见肉髻之顶相也。

  第十一势至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举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此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名大势至。顶上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见佛事。余诸身相。如观音无异。是为观大势至。

  第十二普往生观

  见此事已。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是为普观想。

  第十三杂观

  阿弥陀佛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大势至。身同众生。但观首相。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照一切。是为杂想观。

  考证

  但观首相

  观音头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势至头上有宝瓶。盛诸光明。以此为别也。

  第十四上品上生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彼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还)谨按先贤云。学莫先于立志。是故有志者事竟成。然则修净业者。可不以上品上生自期。而以中下自足乎。予故止录此篇。不及余品。亦厚望众生之意也。能立其志者。尚其勖之。

  考证

  三心

  净土指归曰。善导和尚云。身礼拜彼佛。口称念彼佛。意观察彼佛。三业真实。名至诚心。以真实信心。知自身具足烦恼。流转三界。信知弥陀本愿。下至十念得生。无有一念疑心。故名深心。凡所作为一切善相。悉皆回向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说云。佛果高深。以心往求。故名深心。此说尤明切。

  六念

  初门曰。一念佛。若遭恐怖及众障难之时。应当念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神无量。如是念。恐怖障难即除○二念法。若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法。佛法巧出。得今世果。无热恼。不待时能到善处。通达无碍○三念僧。僧佛弟子众。具足五分法身。中有四双八辈三乘得果。应受供养礼事。世界无上福田○四念戒。戒是遮诸恶。安隐住处。是中戒有三种。所谓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律仪能除身口诸恶。定共能遮烦恼觉。道共能破无明。得慧解脱○五念舍。有二种。一者舍施舍。二者舍烦恼舍。舍施舍能舍。大功德。舍烦恼舍。因此得智慧。涅槃○六念天。谓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复有四种天。一名天。二生天。三净天。四生净天。如是得果报清净。利安一切○妙宗钞云。前三念天。后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也。

  帝网无尽观法

  成佛心要曰。普贤行海。虽汗浩无涯。今就观行。略示其一。曰帝网无尽观。于中略示五门。一礼敬门。二供养门。三忏悔门。四发愿门。五持诵门。

  初礼敬门者。谓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自身。每一一身。各礼帝网无尽三宝。更想此一门。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以下四门准此类推。

  考证

  帝网

  发隐曰。大梵天王。赤珠罗网。红光互射。宝色交辉。文彩千重。不相障阂也○宗镜录曰。帝网从喻得名。若就法立。应名重现无尽门。释曰。重重无尽者。即是一法皆含真如心性无尽之理。所以互遍重重。

  礼敬

  或坐中作观想。晨昏礼佛。暂时敛念。入此观门。功德无尽。或想遍法界。纯是毗卢佛等。每一尊前。自想一身礼。更若难入。先想十尊。习之稍熟。渐渐百尊千尊。乃至无尽。下准此门习之。

  供养

  每一一身。各出帝网无尽供具。所谓香华。灯烛。衣服。饮食。幢幡。伞盖。璎珞云。楼阁云等。

  忏悔

  每一一身。尽皆至诚忏悔帝网无尽罪障。所谓自从无始。迄至今身。所造五逆十恶等罪。烦恼所知等障。

  发愿

  每一一身。各发帝网无尽愿。所谓无边众生誓愿度。无边烦恼誓愿断。无边佛法誓愿学。无边福智誓愿集。无上菩提誓愿成。并自心所乐善愿。尽总发之。

  持诵

  每一一身。各有帝网无尽真言。教法。诸佛菩萨名号。

  (还)谨按疏云。若不习帝网等观。终不能得无碍佛果。今有小根。闻此法门。却媟繁乱。由此言之。帝网无尽观法不可缺明矣。

  善导大师劝修净土入观临睡发愿文(见净土指归及莲师集录)

  修净土者。凡入观与睡时。应先起立。合掌。一心向西。十称四圣名号毕。即发愿言。弟子现是生死凡夫。罪业深重。轮回六道。不能出离。今遇善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愿生净土。愿佛哀怜。摄受接引。弟子某。不识弥陀世尊身相光明。愿佛菩萨示现身相。及国土庄严等事。令我了了得见。说是语已。一心正念。即便入观。及睡。不得杂语。不得杂想。或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观中得见。或于梦中得见。此法近来大灵验。精进行之。方信不虚。

  考证 莲池禅师曰。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坠。务在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也。

  附情想论

  楞严经曰。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出水。心忆前人。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诸爱虽别。流结自同。润湿不升。自然坠下。众生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流。自然超越。阿难。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护持我法。是等亲往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流下水轮。生于火际。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同火轮。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流入阿鼻狱。

  龙舒净土文曰。喜怒好恶嗜欲。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节情为善。灭情为圣。甘其饮食。美其衣服。大其居处。若此之类。谓之养情。饮食若流。衣服尽饰。居处无厌。若此之类。谓之纵情。犯之不校。触之不怒。伤之不怨。是为折情。犯之触之伤之如空。反生怜悯愚痴之心。是为灭情。

  (还)谨按净土文。今世之人。皆养情纵情者也。虽游心净土。亦无益矣。而况不知有净土也。噫。安得灭情折情者。而共语观想之法也哉。

  ○六斋日加课法(兼十斋日)

  朔日晨起焚香法(见袁氏功课录余日俱同)

  持香长跪。一心观此香烟。变为珍珠璎珞。香台宝楼。天衣妙乐。异果华云。种种供具。供养十方三宝。观毕。插香佛前。拜伏念云。愿此香华云。以为光明台。供养佛菩萨。普及于一切。

  礼三宝(礼拜随愿)

  稽首圆满遍知觉。寂静平等本真源。相好严特非有无。慧光普照微尘刹。一心敬礼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刹土中。一切常住佛宝。两足尊。此界他方。人间天上。法报真身。舍利形像。一一塔庙。

  稽首湛然真妙法。甚深十二修多罗。非文非字非言宣。一音随类皆明了。一心敬礼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刹土中。一切常住法宝。离欲尊。天上人间。龙宫海藏。十二部经。一切圣典。

  稽首清净诸贤圣。十方和合应真僧。执持禁戒无有违。振锡携瓶利含识。一心敬礼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刹土中。一切常住僧宝。众中尊。宝刹净土。岩阿石室。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贤圣。

  考证

  三宝

  归元直指曰。三宝有三种。一曰。同体三宝。谓真如之理。自性开觉。名佛宝。德用轨则。自性正直。名法宝。动无违诤。自性清净。名僧宝。二曰。出世三宝。谓法报化身。随类应现。是为佛宝。六度铨旨。四谛缘生。名为法宝。十圣三贤。五果四向。名为僧宝。三曰。世间住持三宝。谓泥龛塑像。名为佛宝。黄卷赤轴。名为法宝。剃发染衣。名为僧宝。皈依者。罪灭河沙。瞻仰者。福增无量。若不敬世间三宝。即同体出世三宝何所得哉。

  礼佛

  礼佛时。虽不得能拜之身。及所拜之佛。须作帝网无尽观。一一尘中有一切佛。一一佛前有我身。语云。一拜永除千劫罪。乃真实不虚。

  两足尊

  佛以福慧兼修。两足尊。谓福慧两足也。福慧详见第一卷往生胜果篇考证。

  舍利

  成道记云。碎金刚之胜身。为舍利之遗骨。注云。佛虽示灭度。而留舍利流布人间。令瞻奉供养。发心生善。

  十二部经

  大乘九部。无譬喻。因缘。议论。

  小乘九部。无方广。受记。无问自说。

  

  焚香三拜祝云(连后共三段见龙舒净土文略加删削)

  弟子(某)。谨为一切众生然香敬礼。尽虚空界。上自诸天。天帝天人。日月星辰。南斗北斗。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一切主造化灵神。下自地祇。大岳溟海。群山众水。一切主造化灵神。中及人间。一切掌祸福灵神。普同敬礼。乞成就一切善愿。以济度无量无边众生。先愿(某)见今处世。无一切疾病灾难等事。道心坚固。终始不渝。佛法精进。身心弥笃。临命终时。一月豫知其期。化佛菩萨来迎。西方境界。尽现空中。迟迟而久。众人皆见(某)。即如入禅定。安然化去。遂见阿弥陀佛。证无生法忍。了六神通。不出此间一岁。即来此间教化众生。渐渐变此南阎浮提。尽娑娑世界。以至十方无量世界。皆为清净极乐世界(三拜)。

  又焚香三拜祝云

  弟子(某)。感谢天地覆载。日月星辰照临。造化生成。神灵卫祐。父母产育。君臣护庇。师尊教诲。恩地提挈。及衣食来处。及受用处。及使令处。一切有恩力于己者。普同敬礼。又为此等众生。谢覆载照临生成卫护之恩(某)。谨为此等众生。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一百八遍。以种无上善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百八遍。以结无上善缘。愿此等众生。修持佛法。脱离苦海。即变此南阎浮提为极乐世界(礼拜)。

  又焚香三拜祝云

  弟子(某)。谨为平生所食之肉之众生。所衣绵帛之蚕。念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云云)阿弥陀佛。一百八遍。仰唯如来大慈大悲。特展神威。一如此众生。自舍身命与(某)者。乞为念诵。资荐其身。定拔济生于极乐世界。俟(某)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证六神通。来此南阎浮提化度众生之时。此等众生。皆随逐而来。共化众生。同升佛道(礼拜)。

  右礼三宝。三祝愿。于六斋十斋日内。随人志愿行持。

  初一日十五日斋佛 至夜蒙山施食(此为在家修行者而言。若出家者每夜行持不必言矣)。

  十五日三十日持诵梵网经(此二日诵戒经古制也。若未受菩萨戒者不必诵)礼诵回向十业文(在第四卷各条下)余有七日随人志愿持诵大乘经典(如华严经法华经心经金刚经楞严楞伽圆觉等经)或持往生真言(多寡随愿)。

  右各加于行持本课之外。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