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28 册 No. 0592 法华经玄签证释

玄签证释卷第七

  苕上沙门 智铨 述

  大品称华叶益。大论八十五卷。举大品道树品。须菩提。何等为叶益。众生因菩萨摩诃萨得离三恶道。是为叶益。因菩萨得生刹利大姓乃至三界诸天。是为华益众生。生苏七益。谓即前云略为七益。一二十五有果报益。次二十五有因华开敷益。亦名小草益。三中草益。四上草益。五小树益。六大树益。七最实事益。

  ○虽复差别即无差别。药草喻品中开譬(云云)。

  有病导师。无量义经云。大船师运载群生度生死河。置涅槃岸。

  ○上草亦在五品位中等。以五品同三藏菩萨皆未断惑故。

  ○勿起刹那。小乘一念六十刹那等。仁王般若经九十刹那为一念(云云)。

  第五结成权实。肇师云等。维摩经总十四品。初佛国品。乃至第十三法供养品。第十四嘱累品也。

  ○问前来诸文处处约教等签。分二。初立问答别料简第五章明权实。次然此迹门下。立十门总摄十妙为观法大体。古明六意。一为结成妙解。结此十妙归乎十门。二显教行一辙。一期纵横不出一心三千。三以行成解。以十乘行成乎十妙。四以解成行。以十妙解成其妙行。五彰一念具法。一念遍见己他生佛。六指心。为观境。心色法法相摄成观境故。后人录出别行。名十不二门。四明师有指要钞。可师又有详解(云云)。

  ○十妙大纲。谓界如三千即空假中等。为十妙大纲。故妙乐云。此是法华之理本。诸教之端首。释义之关键。众生之依止。发心之凭杖。权谋之用体。迷悟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穷。五时之终卒(云云)。

  ○十妙为观法大体。签云。若得此意。法华三昧于兹现矣。一经枢楗于兹立矣。一代教旨于兹攒矣。佛出世意于兹办矣。十法成观之精髓矣。十不思议之导首矣。

  ○一者色心不二门等。十门次第。初四门约名中自行因果。立观法大体。后六门明名中化他能所立观法大体。色心乃至因果即法字。四个不二即妙字。合言即自行妙法也。后六门染净乃至受润即法字。六个不二即妙字。合言即化他能所妙法也。色心不二门。妙乐指云事理不二门。

  ○三修性不二门。翻译名义第十一卷中辨修性离合。用孤山解不用四明解。以古来尊宿云。解此门四明不及孤山故。此门分科亦准孤山。次释分二。初修性双显又二。初修性相成。次又了顺下。修性相对。初又二。初指性立修。正明修性相成。次修又二下别明二修。要使转迷成了。又二。初明逆顺二修。理同事异。次可由下。由转迷见性二修皆泯。次又了下。明修性相对又二。初法。次二与下喻。次应知下修性俱泯。四因果门中梦空幻像四喻。法数第四卷有图。

  ○三身并常。指要钞中三千并常。又法数六即图中亦是三千并常。

  ○乃由果成。指要中乃至果成。

  本门十妙。

  ○无住本立一切法。维摩经中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妙乐云。无住即本。名无无本。

  ○本迹虽殊二句。是维摩经序语。肇法师作。详解云今家虽用其语。义则永异。以约久远成佛为本。中间施化今日五时近成为迹。本迹久近虽殊。三千三谛不思议一也。

  ○观一切法空如实相。大论云实相即毕竟空。又云诸法实相即如法性实际(云云)。安乐行品疏广释。

  ○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详解云。圆教无明法性体同。大论三十七卷。经云不见有法出法性者。论云若有法无明不入者是则出于法性。但是事不然。无有法出无明者。是故菩萨不见有法出法性者。

  ○无明法性皆无住。妙乐云。无明实相俱名无住。即无住本立一切法。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用。如是四重并由迷中实相而立(云云)。又净名疏云。无住有住有开合否。若合无明即是法性。法性无住无明无住。故言无住。此是圆教相即义。此合是即□。若开法性出无明。无明依法性亦得言有住。有住者。依法性住。法性非烦恼即是无住。此是别教义。荆溪云。此中开合。合义唯圆。开义唯别。

  ○六重本迹等签分三。初总明简通出别意。次别释相显理融义。三通简六门引证文。次又二。初总释六重。次又已下别简已今。初又二。初出借他言。次今下。明今自义。又初二。约总明。次若约下。约别明。又二。初前五重。次第六重。

  ○若望初本则应又简已今不同。谓大师玄中。单说已为迹今为本。荆溪签意说谓已中增已今。今说中亦增已今。收摄已今本迹道理始尽。故云方是实说。

  ○前三引迹等。读教记云。六重本迹唯体用一重。是引本文。余五皆迹。签云前三引迹后三引本者。斯盖记主点经玄意实权已今。即指迹文为本门也。故云今记已今为本方是实说。然则前三不指本。何也。曰前三既通。但以迹例本。后三既是通中复别。故须指迹为本。可观通别二字。此例甚多。如文句明本迹初引寿量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又方便我本立誓愿(云云)。记云初正引本文。次方便引迹文。以迹中密示本意故。若显露说即迹中本迹。下文显已通得引用。又释十双权实云。然此八中。前七迹门。第八本门。本虽未至。权实理遍。故下文云是我方便(云云)。故方便之名通于本迹。文既玄释不同。今诸家商略者。或云前三是从本垂迹。后三是发迹显本。故云三引迹文。或云前三是因为迹。后三是果为本。或云玄谭大旨。不分本迹之文。或云别含本意云三引本文。本因狭故。为本因文狭也。

  ○六门中三因二果。古德云前三是因。后三是果。今除已今一门。故云二果。如后三世料简末文明。

  ○师云恐别有意。此是荆溪之师也。

  ○合习果报果为三法。谓习果既证三法。必有寿命国土。但合为一三法耳。开习果出报果等。盖由涅槃寿命国土。是称实感报。故于习果开出涅槃寿命国土之报果。亦是开正报出依报也。

  ○明开合意。详解上卷云。二门因果既有傍正。所以文有广狭。义有可否。故有开合(云云)。

  ○若不了迹中十门。即迹门十妙完。荆溪立十不二门也。

  ○胡本。大师之时。未分胡梵。故云文胡。

  五广释。

  ○父母之年等。论语上于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次正明即正释。应云初明因妙。

  ○大论第四在第三卷。

  ○彼佛弟子名。即舍利弗目犍连阿难也。

  ○具如瑞应太子。瑞应本起经两卷。上卷云。昔者定光佛出世。我为菩萨名曰儒童(云云)。王家女名瞿夷。持七枚青莲华。菩萨五百银钱买之。瞿夷与五茎华。自留二枚。菩萨言欲以上佛。瞿夷请寄二华献佛。然灯即定光也。

  ○具如悲华。此经有十卷。此中所引在大施品。彼授记品在第三卷。宝海次授弥陀记。诸处皆云宝藏佛授弥陀记。弥陀但从宝海发心。故玄云又是弥陀之师。似多宝海二字。

  ○本迹虽殊不思议一。谓本迹论事故殊。若本迹理。三千三谛妙理无二。故云不思议一也。

  ○本果妙签科初文二。若准前应云三。若不准前。下国土妙亦作二分。下去准思。

  ○道树草座。增一阿含云。过去诸佛坐于草蓐成佛时。有吉祥梵志刈草。即至彼所。汝名姓何等。梵志答曰。我名吉祥其姓弗星。佛曰善哉姓字世之希有(云云)。欲求少草。吉祥执草诣送。佛坐其上即成无上正真之道。

  ○天衣为座。大品云。我当于菩提树下坐。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吒天以天衣为座。

  ○问难人名字须菩提等。大论六十四卷中。

  ○三祗四阶。谓三藏教菩萨三祗百劫成佛。故云四阶成佛。今文出处非一。如智妙位妙等文。

  ○大论三十八在三十四卷中。

  ○声闻经草座。即增一阿含二十三卷。

  ○六天天衣不同。大论云。四天王衣重二两。忉利重一两。夜摩重十八铢。兜率重十二铢。化乐六铢。他化三铢。色界天衣无重相。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镂无织。如薄冰。光色明净。色天衣色金黄。

  ○止观第三记辅行二十一卷。

  ○三藏佛三时照机。杂心论第九卷云。佛昼夜三时。以佛眼观察众生。

  ○十因缘并三藏佛观机相。如大论等文。

  ○他身他事。如疏记明。据疏记文。以土尘皆说为他事。岂得称偏神通乎。今应约义而解。示佛界事为己事。示九界事为他事。现身即是神通。故身名神通轮。现身时必显示十界事。如今经现瑞即佛界事。余经多现九界事。复属神通。略例涅槃三味出牛。此引譬譬教。非譬部也。此五味譬亦然。大经第二。章安疏云。既举甘露破于毒乳。应辨常义破于无常。牛譬教主。即喻法身常身舍那尊特。异于无常丈六。乳譬常教。此乳亦名醍醐。牛食忍草即出醍醐。是其义也。酒糟。酒清譬无为定。糟浊譬有为定。佛不耽染真谛三昧。如不饮酒。不味着俗谛三昧。如不食糟。滑草麦䴬者。泥洹智易得如滑。分别智难生如䴬。佛智非一切智非道种智。其犊调善。得中道理柔和善顺。不处高下。不以涅槃为证。不以生死可住。饮以清水。非五欲淤泥。非无明暗浊。离此二边。即佛性清水。不驰空真。不骤俗假。不与特牛者。特牛无乳。譬无慈悲。明佛有不共慈悲。调适者。入空为饥。出假为饱。中道不入不出。即不饥不饱。此中大有义。须检金錍。已今俱权者。本门是迹佛说。便属于权。

  ○大品有诸法底三昧。大论四十七卷释大品达一切有底散三昧。从文殊观音至感者未了。略出迹中不同之相。故知此文是举迹显本。后拂迹文亦从此发去。

  ○非灭唱灭。疏中三身并有非灭唱灭之义。据此以释文三身皆常住本寂。故非实灭唱言灭度。皆为调伏众生。下文结会两经中。亦指三身皆常。岂可但指法身为常。

  ○大经列众。即第一序品文。成就大乘。简非小道也。第一空行。简非浅近也。一恒谓一恒河沙数也。二恒三恒等准说。离车此云边地主。又东方去。次召他土众也。

  ○亦曰蜣螂。尔雅下卷释虫文并注。

  ○史记云等。列传云。田儋狄人也。田荣田横之从兄。故齐王田氏族也。又云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应劭注云。蝮一名虺。螫人手足则割去其肉。不然则致死。

  ○左传云。左传第六卷云。蚋蛾䗦趸皆能害人。今签云十年等是注文。

  ○止观第八记。辅行三十四三十五卷。止观第一记在第七记。辅行二十九卷。大论第二卷明。

  ○长者周那。长阿含云。时有工师子名曰周那。佛为周那说法已。而还中路止树下。告阿难言。向者周那无悔恨意耶。阿难白佛。周那设供。无有福利。所以者何。如来最后。于其舍食。便取涅槃。佛告阿难。勿作是言。今者周那为获大利。为得寿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誉。生多财宝。死得生天。所欲自然。即大经中纯陀也。

  ○像法决疑经。即涅槃结经。今藏中不见此经。

  ○第三经初谓长寿品也。迦叶菩萨问偈。河西云三十四问。开善作三十六问。章安用河西。初一行问佛因果也。

  ○寄金譬在迦叶未问前说。因如来告比丘使问。诸比丘云我等无智慧不能问。遂说此譬。有二段文。先寄老人。老人即死无嗣。所寄散失。寄人来索无所。此喻声闻不堪付托。次段寄金少年之人。寄人来索。一一无所忘失。此喻当付嘱大菩萨。文中百金喻百句解脱。二十五少年喻大菩萨二十五三昧。老人喻声闻。长者喻如来。

  ○下金刚身等在第三卷中。章安云金刚能譬。身是所譬。法譬双题。故云金刚身品。经中先佛告迦叶。如来身者。是常住身。金刚之身。次问如来身所因。佛答以能护持正法(云云)。

  六三世料简。

  ○东方有佛名善德等。普贤观经云。既忏悔已。见多宝佛放大光明。其身金色。遍照东方及十方界。无量诸佛身真金色。东方空中作是唱言。此佛世尊号曰善德。亦有无数分身诸佛(云云)。

  ○释论解念佛在二十一卷。其中无多宝佛。大论第七卷释大品经请佛说法。复次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如多宝佛(云云)。

  ○八念。大论二十一卷云。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既云化身。论云一一光中。出七宝千叶莲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放光。一一光中出千叶莲华。一一皆有坐佛(云云)。

  ○若尔事理理教教行等。前签云以六门中三因二果。是故随义所摄不同。今签中仍略本国土妙。

  ○一一皆以三义释迹。谓前释十妙文初。十妙皆开三科。其第三科明拂迹显本。约三义释迹。一近故。二浅深不同故。三被拂故。

  ○若不晓十门之旨。即前十不二门也。

  料简大妙。

  ○如宝性论等。宝性第三卷云。谓于色等无常事中起于常想。乃至于不净中起于净想。名为四倒。为对治四倒。有四非颠倒法。于色等事中生无常想。乃至不净想。名四不颠倒。若依如来法身。复是颠倒。对治此四倒。说有如来常波罗蜜(云云)。次引胜鬘经云。凡夫众生于五阴法起四颠倒。所谓无常常想。乃至不净净想。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空智者。于一切境界及如来法身本所不见(云云)。

  次释莲华。

  ○用十二字。即为莲故华。华开莲现。华落莲成也。陆佃云。蓬者。叶散生。遇风辄拔而旋。古者观转蓬为轮(云云)。仓颉观鸟迹制字。

  ○博物志。张华着。伏羲氏造八卦。谓一干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也。五谷。周书云禾麦黍稻粟菽。辅行明五谷。

  ○约上根是法名。谓身子说法周中悟入。则莲华非喻。乃是法性莲华也。

  ○三引经论。

  ○十七名。论释序品七成就中第三成就云。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故。此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显示甚深功德。应知。一名无量义经(云云)。二名最胜修多罗。乃至第十六名妙法莲华(云云)。十七名最上法门(云云)。

  ○古人何故从昔题名。文句释方便品云。世人浪释方便品(云云)。记云。生公天真独秀。尚云从昔题名。

  ○共大菩萨皆非生死人等。谓前玄文云必非坐华叶也。乃是诸菩萨闻说一圆道。证一圆果。处华王界。同舍那佛坐莲华台耳。

  ○怜愍茎等。大方等大集经序品云。尔时如来成正觉道始十六年。于欲色二界中间出大坊庭(云云)。

  尔时诸天说偈赞佛。此中偈是他化自在天王与他化自在天子赞。又以戒等。在第二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中。自在王问佛。云何名为菩萨之行。以何璎珞庄严菩萨(云云)。佛答云。菩萨有四璎珞庄严。一戒璎珞。二三昧璎珞。三智慧璎珞。四陀罗尼璎珞。庄严菩萨(云云)。

  ○大经八喻。在二十七卷师子吼品。先列八喻。次一一有释。释竟云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云云)。

  ○分喻者等在第五卷四相品。广明解脱。以虚空非喻为喻。故佛云非喻者。如无比之物。不可引喻。有因缘故。可得引喻。如经中说面貌(云云)。

  ○次广中具如序中文意。即前序王文。

  ○大论二十三。在二十五卷。论云。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广而高。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实坚满。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巨身大力。从住处出。偃脊颦呻。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乃至觉诸久睡。降伏高强有力势者。自开行路。而大哮吼。其有闻者。或喜或怖(云云)。佛师子亦如是。从六波罗蜜古四圣种大姓中生。寂灭大山深?禅定谷中住。得一切种智头。集诸善根颊。无漏正见修目光泽。定慧等行高广眉。乃至四无碍智颦呻(云云)。签三种示现修平脊。辅行三十八卷云佛身三如意也。

  ○大经波利质多罗树。此云园生树。师子吼品即遍喻文。

  ○如止观第一记。辅行第一卷。

  玄签证释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