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28 册 No. 0592 法华经玄签证释

玄签证释卷第六(上)

  苕上沙门 智铨 述

  感应妙。

  ○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净觉云。卢舍那。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圆故云满。摭华云。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云云)。翻译名义云。三谛一境。合名法身。此彰一性也。三智一心。合名报身。三脱一体。合名应身。此显二修也。以斯定慧互严。致使法身圆显。境智冥合。应物现形。三身明矣。

  ○今且从于理事合说等。翻译名义中三义论三身。第三义是事理合说。引观经疏云。佛本无身。随顺世间而论三身。是则仰观至理。本实无形。俯随物机。迹垂化事(云云)。

  ○大论归敬偈。第一卷初。归敬三宝。先归敬佛宝。即此四句。论第二句是大海。

  ○且依本业等。谓本业缨珞经中。等妙二觉是别教。故言且耳。若借别名圆。即圆二觉也。本业云。佛子妙观上忍。大寂无相。唯以一切众生缘生善法。亦自持一切功德。故名佛藏。而寂照一切法。自佛以下一切菩萨照寂。是故说寂照如来。无色无心。而寂照一切法。

  ○问前明等。此是料简先来意中。初判五妙文。具如生起中意。前玄第二卷上明十妙生起中。

  ○若从合明具如行妙初说。谓合明意同彼三妙。秪一涅槃而论三也。

  ○若相由者。即相须也。前玄第三下云。如此相须者。则非行妙(云云)。

  ○境智行三下。正明合意。言境者是法身。智者是般若。行者是解脱。言此三各三者。谓境即理三。智即解三。行即行三也。当知九秪是三。三秪是一。故云三九秪是一而论三也。

  释名。

  ○正法华经有十卷。此四句在第一卷。溥首菩萨所说偈。

  ○胜鬘经止一卷。经云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与胜鬘书。即遣内人名旃提罗。奉书至阿逾阇国。鬘得书(云云)。又经偈亦应垂哀愍。必令我得见。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净光明(云云)。翻译名义云。摩利。或末利。此云鬘。匿王之后。西域记翻为柰女。胜鬘为逾阇王妃。

  ○机者动之微易经上传。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大经十八。梵行品月爱喻文。

  ○灭有二种。经文断有二种。

  ○乃至五百群贼等。是救群贼因缘。得法眼。经云眼开见佛说法。发菩提心(云云)。

  ○如前第四引。前玄第四二十五三昧中。法界性论藏中未见。

  ○答中二等。此科恐有误脱。应补云。答中二。先通答。次别答。先通答又二。先通答机应之由(云云)。

  ○如溉甘果栽等。用婆娑偈。

  四句感应。

  ○大经二十七师子吼品文。须达多是舍卫人。唐翻善施。即给孤独长者。珊檀那此云护弥。

  ○止观第二记。辅行第七卷。

  ○三就十界中签文分二。初正释十界。次问约四下。料简三世。初又二。初释历别十界自行化他。次言交互下。释交互十界自行化他二。初约自行。次若约化下约化他。初又二。初略释交互。次问下下等。广简交互二。先问。次答。所言下答(云云)。若下有上机。则通因果等。当看辅行二十卷。

  ○如佛界机在地狱者后寿量品记云。玄文十界交互以论机缘。则果佛机通在十界故也。若直宜以佛界度者。则是佛界有佛界机。若未宜佛界。则渐以菩萨界而成熟之乃至地狱即至地狱方回心者是也。

  ○大缨珞九世。菩萨缨珞经第十一卷。净居天品。佛问净居天。汝今问我。为问过去三世。为问现在三世。为问未来三世。天子白佛。我亦问过去三世。现在三世。未来三世。今日但问三世诸佛。云何未来说言佛乎。

  ○望前二十五三昧中四意。前慧圣行中。通释二十五。各为四意。一出诸有过患。二明本法功德。三结行成三昧。四慈悲破有。

  ○净名云等。净名经佛道品中偈文。

  ○如大经云。第四卷四相品文。次大经第四。即此卷末文。

  ○次明粗妙。及相对中二者。谓相对科开为四意。今指前二也。

  ○立世毗昙。立世阿毗昙论是佛说。此中所引在第八卷。

  ○止观第五记辅行二十卷。

  ○意如止观。止观中只有别接通。不言圆接别。

  ○此是相待论感应妙也。乃是前二十六纸次结文。

  ○须开两教佛应。即指藏通佛也。

  观心感应。

  ○如止观三十六句止观第八上。先烦恼涅槃三十六句。次诸法般若三十六句。后法身三十六句。

  ○色心净故般若亦净。大论六十三卷中明。

  七神通妙。

  ○第二十九菩萨品。大经第九卷。第十六菩萨品文。

  ○大品第十。在大论五十九卷中。

  ○大经毒鼓在第九卷菩萨品。止观第五记。辅行三十二卷。

  ○慈悲熏有二身。观音玄云。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大慈熏身。与众生乐。名如意珠王身。

  ○璎珞云神名等。本业经上卷云。所谓五神通是慧性差别用。故天名神心。

  ○地持力品等。地持经方便处力品第五明三种力又五种力。一神通力(云云)。全品无此二句。恐是约义引。

  ○易云阴阳等。易传第五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乃至末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释论神通不尔。大论二十八卷明神通。

  ○止观第七记。辅行三十一卷。一天眼二天耳三知他心四宿命五身如意六漏尽。

  ○法界次第委释。彼云能使无而歘有。有而歘无。故名变化也。初禅二如文。二禅三。谓二禅二禅化。二二禅初禅化。三二禅欲界化。三禅四。谓三禅三禅化。二三禅二禅化。三三禅初禅化。四三禅欲界化。四禅五。谓四禅四禅化。二四禅三禅化。三四禅二禅化。四四禅初禅化。五四禅欲界化。

  圆教通。

  ○普贤经鼻舌通。经云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力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力故。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色。广说如法华经(云云)。

  ○处胎经同。菩萨处胎经有五卷。第一卷末云。六根神通。明鼻根云。吾从无数阿僧祗劫修鼻神通遍覆十方无量众生。悉知分别善香恶香(云云)。吾从无数阿僧祗劫修口神通。言教往来。终不中滞。有所言说。言则有光。唇唇有光。齿齿有光。舌舌有光(云云)。

  ○华严十种六根。晋译华严离世间品。明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意。在四十二卷。

  ○又明十种神变。晋经三十八卷离世间品中云。菩萨有十种变化。所谓众生变化。身变化。佛刹变化。供养变化。音声变化。行愿变化。调伏成就众生变化。菩提变化。说法变化。住持变化。签中略有出没。

  ○无记化化。后文云无记是理。止观第一记。辅行第四卷引大论第八。

  ○止观第七记。辅行三十一卷。

  ○有此二用故分内外。法师功德品疏中明。

  次料简。

  ○答中三业因缘。业字误。是三乘因缘。大论四十卷。问曰。何以故。三识所知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眼名为见。耳名为闻。意知名为识。鼻舌身识名为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复次是三识但缘无记法。余三识或缘善或缘不善。或缘无记。复次是三识能生三乘因缘。如眼见佛及佛弟子。耳闻法。心筹量正忆念。如是等种种差别。以是故六识所知事。分为四分。

  ○正法华等千。正法华第九叹法师品云。尔时世尊告常应时菩萨。受是经典当得十眼功德之本八百名称千二百耳根千二百。乃至千二百意净。是为无数百千品德。则能严净六根功祚。

  ○如璎珞云起等。本业上卷云。一切众生善根感此实智法身。故法身能现应无量法身。所谓一切世界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萨身(云云)。国土亦然。

  ○正慧托胎。大论第四卷。问曰。一切人以垢心有相续入母胎。一切邪慧相应。云何菩萨正慧入母胎。答曰。有人言有相续时。一切众生邪慧心入母胎。菩萨忆念不失。故云正慧入母胎(云云)。复次余人住中阴时。若男于母生欲染心。此女人与我从事。于父生瞋恚。若女人反此。菩萨先已了知是父是母。是父母能长养我身。我依父母生身得菩提。是净心念父母相续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

  次应同依报。

  ○教行录第三卷中。约二意立问答。有两番。

  ○生佛相摄等。谓约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故可生佛相摄。但众生唯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诸佛已得成于因果化他感应等事。故众生摄在佛境。

  ○前从机说。谓两意中。初意约机。故云前从机说。

  ○故云且从。即次文云今且释初意。会玄云。且者不尽之义。

  ○大论云。在三十四卷。

  ○文在大经。第六卷云善男子。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经文无四句。大师约义开四。有乘急戒缓图。止观第二记。辅行第十卷。

  ○止观第四卷。第四上云。事戒有三品。上品得天。中品得人。下品修罗。持理戒。空假中各有上中下。即空三品者。下品声闻。中品缘觉。上品通菩萨。即假三品者。下品三藏菩萨。中品通出假菩萨。上品别菩萨。即中三品者。下品别菩萨。中品圆菩萨。上品是佛。又下五品。中六根净。上初住(云云)。

  ○呼安乐为安养。佛说无量寿经二卷中。名为安乐。

  ○大论二十八。在三十四卷中。

  ○委明四土横竖等。辅行三十一卷。乐邦文类第四卷引净名疏明四土。

  ○以地前住前为神通。已上名应。谓后眷属妙。约四教中。前二皆无应生。即别教地前为神通。初地证道。方有应生。圆教住前。亦是神通。住即是应。

  ○如妙音神通来。下答文云。是神通来。非神通生。是应来非应生(云云)。

  ○故与应色相。即第六感应妙中之应。

  第八说法妙。

  ○前虽通叙二轮等。即神通文初。明次第中意。

  ○达摩郁多罗。此云法尚。今大藏中杂阿毗昙心论。尊者法救造。宋僧伽䟦摩等译。妙乐云。达摩郁多罗是杂心论主。婆沙中有法救论师。是杂心论主所承。从师为名。签中意欲简别其师名。又梵语兼含。故云法尚也。

  ○名味章句。唐新译名句文。法云云。翻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

  制名三。

  ○所说是事。无问自说也。本生事。自也。本事事。他也。表理深者。方广之理。正理为方。包富名广。差别中。

  ○是九中初二偈亦是。谓九部中祗夜伽陀二偈。亦是修多罗也。

  ○有五者。一者九种修多罗。二者偈颂。三者授记。四者无问自说。五者方广。

  ○不同二部。谓不同律论二部也。

  ○二者偈陀四中。且准俱舍。翻译名义第六卷云。俱舍论五十二数。皆从一增至十也。谓一十百千万亿兆。乃至第十五载。第十六矜羯罗(云云)。前签第四下。明华严算沙法门云。三十重算法。今准小乘俱舍。故云且也。在唐译俱舍论第十二卷。

  ○明十六重后数者。谓此经第六卷中所列甄迦罗。是第十六重。频婆罗是第十八重。阿閦罗是第二十重。乃是第十六重后数。故云十六重后数也。

  ○一十百千万亿兆京等。算经黄帝数法有十等。谓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又亿分四等。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风俗通义云。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乃至正生载。载地不能载也。

  ○矜羯罗即甄迦罗。频䟦罗即频婆罗。

  ○此第六经。即药王菩萨本事品。

  次大师正释。

  ○全依大论三十七文在三十三卷。释大品中十二部经也。

  ○次部中。

  ○阿毗昙杂心。杂心论第八卷修多罗品中明五义。一出生。二涌泉。三显示。四绳墨。五结鬘。后玄第八卷上云。一法本乃至五结鬘。

  ○说三乘六趣九道劫数等。大论三十三卷云。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云云)。

  ○?入记畜生。大论中若记畜生光从腨入。腨音善。腓肠。即足肚也。?音传。亦腓肠。与腨同也。

  阿波陀那。

  ○如中阿含长譬喻等。大论云。如中阿含中长阿波陀那经。长阿含中大阿波陀那。毗尼中亿耳阿波陀那。二十亿阿波陀那(云云)。

  ○先举阿含。次通一切。即无量譬喻等。大论举阿含外。乃至菩萨阿波陀那出一部。

  ○亿耳。大论二十二卷明。又二十九卷。二十亿耳得名。

  ○中阿含二十九。即大品沙门二十亿耳。又增一阿含十三卷云。我声闻中第一弟子精勤苦行。所谓二十亿耳比丘是。

  ○强逼千释出家。增一阿含第十五卷明。

  ○大鱼出因果经。此经宋求那䟦陀罗译。当看释憍陈如疏。即知赤目大鱼缘。大论斥三藏中云。即大论以摩诃衍斥藏菩萨也。

  ○云法云等。谓云经。法云经。大云经也。

  二明分法大小。

  ○阿含中有大空经。即中阿含四十九卷中。止观第六记辅行二十五卷。

  ○声闻所无但十一部耳。地持经第三卷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除毗佛略。大经疏云。毗佛略中明三宝一体佛性常住涅槃。小乘所无是故除之。

  三对缘。

  ○地持中种性等。地持经第六成熟品明六种成熟。初自性成熟。明菩萨种性。修习善法。断二障得清净解脱二人成熟有四种。有声闻种性者以声闻乘成熟。有缘觉种性者以缘觉乘成熟。有佛种性者以佛乘成熟。无种性者以善趣成熟(云云)。

  ○如第一卷明之。第一卷标教相中明。

  ○具如第一卷。即标教一章。及喻疑中。即止观义例中第七科也。

  ○别对二者亦可存于佛界等。谓如向言别为菩萨。圆为佛界。今别教对二者。亦可存于佛界。以别教指果佛为佛法界故。又佛果是教道。初地证道是实。故复云亦可且置佛果。但以初地为佛界耳。妙乐云亦可初地为佛法界故。

  四所诠。

  ○四教本中。在第一卷。约四谛。即生灭等四种四谛。约三谛中。复明藏通两教无中谛。别登地见中。圆初心即见中。约二谛中。彼有理外二谛。理内二谛。前二教是理外二谛。分即不即。后二教是理内二谛。分即不即。约一谛中即大经一实谛。前二教无。别教有。如醉转日。圆一实谛。转日即不转日也。

  ○但是俗而非谛。大经云凡夫有苦而无谛。又人天性计未空。俗而非谛也。

  ○傍以菩萨不思议等。记主意谓约部说望后法华。故云傍以菩萨不思议真兼带而说。若云傍以菩萨不思议俗者。即单约别教言也。

  ○意旨如前。谓渐四如前次正释中签文。二处菩萨。谓渐初及四教之初。是二处也。下二处同。彼此二字准说。

  三就所诠。

  ○释五门签文分二。初正释五门名义。次问余文下。料简五门在此。初文又二。初指净名经五义。弟子品中。佛命迦旃延问疾。旃延辞不堪往。我昔为比丘敷演无常义乃至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次疏云下。引净名疏释成。又二初引疏释五门名。次由迦旃下。准疏释五门义。又二。初略释彼经五义。又二。初正释。

  ○四句推此等。净名疏云。若了诸法非生非灭。横计生灭。故以四句检生叵得。即无有灭。是则不生不灭即无常义。余义例知。妙乐云。初之四句。名藏义通。后之一句。名通四教。义局衍门。

  ○次问净名下。料简。有问答。应如涅槃二鸟双游等。第八鸟喻品。大经意云。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今师曰以雄喻常。雌喻无常。生死有性善。故无常即常。如二鸟在下。涅槃有性恶故常即无常。如二鸟高飞。

  ○次又若下。委论四教五义。若说不生不灭则结归不定者。妙乐引净名疏云。但云苦义等。义在三藏。净名结成通义呵云。空无所起是苦义等。当知空无所起。是无苦无乐。但结归于苦。既云无起。复云是苦。故但成通结成别结成圆准知。前签第四云。取结成双非以显中道为圆五门。如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非常非无常义。乃至于我无我而不二是非我非无我义。寂灭之义名通大小。不须双非。即名以显中道之义。即圆五门也。

  ○真秪有二。谓藏通偏真。别圆中真也。

  ○四就众经。

  ○此开且寄此中明之。谓后自有第四正开文。故云且寄。

  ○论余经非秘密等。大论一百卷末云。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而法华等诸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大菩萨能持用。龙树意指法华为秘密矣。

  ○及面门等。面门即口也。出大涅槃经。三变土田。疏有二释。初约三昧释。即八背舍等。第二约表破三惑释(云云)。

  ○四开。但向引文二句。谓向引文但直示十二部相。尚未明说开判意也。故以此下谓上第三结文。即以此经十二对前诸教以论相待妙。今第四开即以此十二对前诸教明开论绝待妙也。故即向句是结上之文。

  ○然前五意。即约理等五也。

  ○前二意明佛本意。前云此二并是跨节明义也。

  六观心。

  ○别有小卷流行。今藏中不见有。

  ○此说法五章。前开章有六。一释法名。二分大小等。今除第六观心故言五章。此中先通叙五章结成二妙。次简所显能明说法妙。故皆属教。有教有行。故如教下即明观心妙行也。

  九眷属妙。

  ○昔教五人。一頞鞞。此云马胜。亦云马师。二䟦提。此云小贤。三俱利太子。四释摩男。五十力迦叶。亦名婆敷。翻译名义第一卷云。阿若憍陈如。頞鞞。䟦提。十力迦叶。拘利太子。又云文句䟦提亦名摩诃男。若五分律及本行集。则䟦提与摩诃男两别。涅槃疏中摩诃男与拘利是一。

  二业生眷属。

  ○喜根虽谤后要得度。诸法无行经下卷云。尔时有菩萨比丘。名曰喜根。时为法师。但教众人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性。即是贪欲性(云云)。复有法师。名曰胜意。持戒行头陀行。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闻喜根淫欲无障碍乃至一切法无障碍。遂谤言是喜根以妄语法。多惑众人。尔时喜根作念。是胜意必当起于障碍罪业。我今为说如是深法。乃至令作修助菩提道法因缘。于比丘前说偈。贪欲是涅槃。嗔痴亦如是。于此三事中。有无量佛法。若有人分别。淫欲及瞋恚。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云云)。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实性。亦是贪欲性。是二法一相。所谓是无相(云云)。说偈已。天子得无生法忍。八千人漏尽解脱。胜意即时地裂堕大地狱(云云)。尔时喜根今东方得菩提。号胜光明威德王如来。其胜意比丘今我身是。即文殊也。

  ○次愿生中如论云等者。大论三十三卷大拿太子。太子须大拿经一卷。末云。如是太子须大拿者。我身是也。父王今现我父阅头檀是也。母者今现我母摩耶是也。妃者今瞿夷是。山中道人阿州陀者。摩诃目犍连是。天王帝释者舍利弗是。射猎者阿难是。耶利者今罗云是(云云)。

  ○佛本行集有六十卷。

  ○传付后佛者。妙乐第三卷下明□□。

  ○二为自成来。大论八十七。释大品一念具万行品。文在卷末。

  ○大论三十七。在三十三卷中明内眷属。又三十五卷中亦明。

  ○大经中召请十方等。在二十八卷中。

  ○大经云如来至彼俱尸城等。在二十七卷中。六大城。谓舍婆提城乃至第六王舍城。

  ○我昔于余处等。即二十八卷文。

  三明粗妙。

  ○阉人譬。即净名经中大迦叶言。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云云)。

  ○止观第六记。辅行二十七卷。

  四法门眷属。

  ○方便为父。净名疏云。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办。如父能营求长成。

  ○十住毗婆沙。龙树造十住毗婆沙。有十五卷。此中所引在第二品。

  ○宝性论云等。一乘宝性论第三卷云。一者阐提。二外道。三声闻。四支佛。有四种障。不见如来之性。一谤大乘法一阐提障。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信大乘法故。二横计身中有我诸外道障。此障对治谓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故。三怖畏世间诸苦声闻人障。此障对治谓菩萨修行首楞严虚空藏等三昧故。四背舍利益一切众生舍大悲心支佛障。此障对治谓菩萨修行大悲为利益故。诸菩萨摩诃萨信修行大乘等四种对治法得无上清净法界。到第一彼岸。何以故。依此四种清净法界。修习善法。此是诸佛随顺法子。于佛家生。故言大乘信为子。般若以为母。禅胎大悲乳。诸佛如实子。

  ○淮南子。汉淮南王刘安着。即鸿烈解。楚辞。史记列传云。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有离骚经。又楚辞九章。涉江中云。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如止观记兼引楞伽。辅行第六卷。

  ○决粗论妙。此中前后合七眷属。签文分二。初通叙前文。以明观心。次如是等义下。结前诸义以明判开。初又二。初通叙七眷属。次然法门下别料简观心。初又二。初明七名有通别。

  ○合七眷属。谓前第二明眷属科。开为五种。又前初开章中云。第四明法门眷属。第五明观心眷属。故合有七也。

  ○次然别名下。出别名所从异又二。初总明别名所从有通局。前一从理。谓五种中初理性眷属也。次四从事。谓业愿通应四眷皆从事也。次一从法。即法门眷属也。次一从行。谓观心眷属也。次何者下别释后六随事有通局。

  ○前诸文中虽逐近略述。谓前明来意中有五科。其第五科对粗辨妙等。即逐近略述也。

  ○复立一门。谓开章第三科明粗妙一科也。法门及观等。谓第四法门第五观心。皆是有判开也。

  ○明事眷属伏听学等一段。即次寄此文后总明功德一科。

  十利益妙。

  ○神通妙中已略辨竟。谓前神通妙第四明粗妙科中。

  ○佛入王三昧等。大品经初品中。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跏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大论第十卷末云。先举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值毛孔光明即便得度。譬如摇树取果。熟者先堕。若未熟者。更复后摇。又如捕鱼。前网不尽。后网乃得。

  ○法宝普照等。净名佛国品初叙菩萨众文。

  ○思益经第二。彼经第九菩萨光明品云。佛告网明。现汝福报光明因缘。令诸天人一切世间皆得欢喜(云云)。于是网明即从右手赤白庄严爪指间。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云云)。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盲聋喑哑手足拘躄(云云)。贪欲瞋恚(云云)。悭贪破戒乃至无慧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快乐。

  ○佛又放六度等。是彼经初卷第一如来光明品。佛告网明。如来有光。名寂庄严。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见佛身。不坏眼根。乃至又如来光名曰能舍。佛以此光能破众生悭贪之心。令行布施。乃至光曰能解。佛以此光能令愚痴众生皆得智慧。华严文句第三上。及辅行三十一卷引。

  ○皆沾七益。下文自明七益十益。

  ○明横竖不及等。谓药草喻品。是譬说周中第三述成段。先略述成中。先双述善哉。二领所不及。谓退进横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不及也。

  ○具如前文十界中说。即前论十界感应料简三世也。八大地狱。长阿含十九卷世记经地狱品云。第一大地狱名想。第二名黑绳。第三名堆?。第四名叫唤。第五名大叫唤。六名烧炙。七名大烧炙。八名无间(云云)。

  ○称为火涂等。集注第三卷明三涂。又明涂有二义。一取残害义。二取所趣义。

  ○八热地狱。小通寒热。大唯在热。

  ○一百二十八。皆名游增地狱也。

  ○捺落迦。此云不可乐。又苦器苦具。

  ○且准他文。指正理论也。

  ○一疱二疱烈。此二从身相受名。三是唇动不得。舌作此声。四是舌动不得。唇作此声。五是喉内振气作声。此三并从声为名也。六肉色细拆。似青莲华也。七肉色大折。华开相似也。故云红莲华大红莲华。此三从疮相受名。并从身色为名也。签文声字误。

  ○鬼本处阎摩王界亦阎摩罗。此云双世等。婆沙等鬼趣收。瑜伽论地狱收。论文琰摩界。此云静息等。

  ○观佛三昧经。第五卷明。正法念处经。五卷至十五卷明。婆沙第九卷明。俱舍唐译第一卷明。

  ○止观第八记。在辅行三十五卷。

  ○因益。一果辨多果即难等。即辅行二十卷果隔因通之意。

  ○前三具如正法念等。谓四王忉利夜摩也。

  ○止观第七记。辅行三十一卷。

  ○止观十心中。谓止观第一卷发心中。

  ○粗住细住等。如禅波罗蜜中明。

  声闻益中。

  ○如救头然。中阿含七卷云。犹人为火烧头。急求方便救头(云云)。止观第七记。止观第七止末有如救头然。记中不见。

  ○兼除四思。即四趣之思。出翻译名义。

  ○用十三昧力加之。谓四洲人有。与六天有。共十三昧也。

  ○四缘觉益中。论云有国王观华等。在大论第十八卷。

  ○六度益中。出地持菩萨戒本。有云即重译菩萨戒本一卷。即地持戒品重译出。

  通益。

  ○用二十一三昧。谓二十五中。除四趣有也。

  ○七别益但心期在果如前广释。谓如前行妙中慧圣行广明也。

  ○二名二义同异永别。谓此圆人一念系缘等名义。永异前别教也。辅行第六卷明系缘等。

  ○变易益中三人生变易土。胜鬘经云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楞伽云。即四卷楞伽第三卷初。辅行十三卷引。又前玄第五卷上明。

  次问答料简。

  ○仁王法性色法性受等。仁王经上卷。佛告波斯匿王。法性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不住色不住非色不住非非色。乃至受想行识。亦不住非非住。何以故。非色如。非非色如。世谛故。三假故。名见众生一切法性实故。

  ○尚取本行菩萨道时等。前玄第二卷下云。从本行菩萨道时。而为众生作华台方便。乃至本来所化入华台者自是一边。

  玄签证释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