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上之上

  四明沙门 知礼 述记并序

  双径沙门明得录记注于玄义之下

  问曰昔者宝云法师尝有撰集赞释玄辩近岁孤山阇黎又以章记表明微旨今复纂述其故何哉答曰宝云讲次学徒随录义或阙如未及补治不幸归寂孤山之制多事消文复于中间毁除观心斯实不忍今故秉笔拾先师遗余之义拾后人遗弃之文使教行二途不至壅蔽但谕新学达者无诮吾之烦辞也时天圣元年岁次癸亥四月望日序。

  △将释玄义大科分二初释题二初经义题目。

  金光明经玄义

  题有六字上四所释下二能释能释乃通由智者师解释诸经皆立五义故以所释拣非他部入文广解经题四字故不预叙能释二字者玄谓幽微难见也义谓理趣深有所以也其幽微义而有五重盖一经始终能诠之名所召之体即体之宗宗成力用此四言教通局相状大师搜抉如是五义解释一题欲令学者预知经旨然后寻文使于文文成智行故斯是道场特因静发称会佛心演兹奥旨故不可以暗证者及寻文者同日而语也幽微所以岂虚名哉。

  △二能说师号。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天台即栖真之处智者是隋主所称大师乃群生摸范说者拣异他师握笔撰述也若始终事迹具彰别传今略不书。

  △二释文二初释序文二初总示法体。

  此金光明甚深无量。

  此者指定之辞也金光明者所示法体也甚深无量明体德也应知此经三字别题是法非譬何以知然经叙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乃住此定而便唱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岂非直指所游法性名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明而下文所立譬喻一释者盖以诸师解金光明为世物象用譬如来所得深法诸师虽乃用譬显法其实不知法相圆融随名局解是故不能遍譬诸法大师欲示金光明海无法不备无法不融故顺诸师以金光明三字为譬具足比况佛之所游略则十种三法广则一切法门一一互融皆不思议此乃格他譬法不周因此广显法性圆具然虽顺他以譬显法其如经题是法非譬故后自立附文当体二种解释斥彼义推譬喻疏远依经就法方为亲切斯由大师深解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名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实名义究竟成就也除法性外所有名言皆无实义故金光明三种法门举一即三全三是一非三非一而一而三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是秘密藏佛所游处又复应知以金光明示法体者即五章体盖由此经以金光明为名以金光明为体以金光明为宗以金光明为用以金光明而为教相亦可三字别对五章以金为体以光为宗以明为用总三为名分别三名而为教相法体既尔体德合然甚深是光之德穷法性底故无量是明之德达法性边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贵义故亦可三义皆甚深皆无量皆不二五章之德莫不如是。

  △二别明教意上已总示五章法体今乃别明起教之意初叙说经意即如来显示五章二叙宣通意即是智者流行五章初自为二初据理绝言盖由至理但可妙证难以状名二赴缘可说此约大悲无说而说说必利人初又为二初约我辩上至极果下及庸凡皆不能令妙理有说更分三初明果人不能尽喻。

  大虚空界尚不喻其高广况山斤海滴宁得尽其边崖。

  四佛说偈山斤海滴地尘空界皆不能比释尊寿命此之四喻虚空最大以山等三依空立故虚空虽大而是妄心变起之境迷真故生悟性则灭与眼作对心缘所及安能尽喻不可思议金光明耶故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宁将一沤类乎大海空尚莫喻三那可论问经云空等莫比释尊所得寿命今何得云不类大觉及金光明答觉性若少金等三义则不名大释尊寿命义当于明不具金光则非永寿一法不少三法不多生佛无差体用不二若不尔者非方等义四佛世尊喻不能及彰理绝言也。

  △二明因位未能穷源上举果佛证虽究竟而法本寂灭故言喻莫彰今辨因人未到性源故拟议非及此自为二初约喻以智断斥。

  日轮赫奕非婴儿之所瞻仰大舶楼橹岂新产者之所执持。

  日轮赫奕喻智德般若婴儿之眼喻空假观慧既违本智则非佛眼故于智德赫日非所瞻仰大舶楼橹喻断德解脱新产之妇喻生法缘慈既异无缘则无妙力故于断德楼橹非所执持此约圆果三智三脱斥前三教菩萨悲智故也若圆菩萨修既即性则能从始不乖二德然虽解即若因望果智有明昧力分强弱是故因人于果智斫亦非瞻仰及以执持须了智断名为光明二德不二即是法身复名为金虽用二斥乃显未穷三法源也。

  △二约法以因果定。

  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

  偏圆菩萨皆能伏断随其所行悉名清净今圆极果所行法性超越一切故言过也于金光明极证之人尚不能喻未穷源者宁可言耶。

  △三明凡小全迷所以二初小。

  况二乘心口安可思说。

  偏圆菩萨发旷大心有分证智于金光明妙绝之理犹尚不能腾象立言况复二乘灭心自度如聋如哑岂能思说诸佛行处。

  △二凡。

  凡夫徒欲言之言则伤其实徒欲不言默则致其失二俱不可欲以言之言亦不可欲以默之默亦不可。

  三乘贤圣虽小异大因不及果而能修证三谛理智尚莫言想金光明海况凡外之徒本非其分随语生见故言则伤实既执无言故默则致失若具论于言乃有单复及具足句具论于默则于三重四句之外各一无言并犊子部我在第五不可说藏此皆邪外发语默见也若悠悠者及学佛人惟理之心非语即默于兹二处增见长非虽非神我全当人执故四教四门皆生语见虽四即起无言之见故起信论明五人执皆是执于如来藏起今之所斥正在此人故言与默皆云不可如是具论凡夫起见之语默二乘偏证之思说菩萨未极之智辩皆不能诠至圆之性上至果佛纯净心口究竟说证亦不能喻者盖显金光明本来秘密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俾乎行者辞丧虑忘。

  △二引文证二初大品。

  故大品中梵志云非内观故得是菩提非外观故得是菩提非亦内亦外观故得是菩提。

  彼经及论明先尼梵志本虽邪外道机已熟诸佛请云令我此坐不起得眼佛为开决证须陀洹佛还诘其悟理之智由内观故得是智耶答言不也外观及以内外俱等得是智耶皆答不也此乃四句言想都绝方得预流小智尚尔况金光明乎。

  △二大经。

  经言皆不可思说又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

  初文总泯一切思说又生生下别忘四说今家以此泯于四教言思之道实因缘生成所生法故名生生三藏教也幻有之生即是不生名生不生通教也不住不生立十界生名不生生别教也圆教名为不生不生者理本不生事即理故事亦不生名不生不生性本不生顺修即性修亦不生故二不生惑体空故不生智用忘故不生故二不生无因可修故不生无果可克故不生故二不生自他感应诸相对法性皆不二本寂灭故重言不生四种皆云不可说者斯有二意若当分者四教之理但可智证皆不可说身子云解脱之中无有言说三藏也三人同以无言说道断诸烦恼通也无言童子非凡非圣非有非空故不言者别也诸法寂灭不可言宣圆也若跨节者圆妙之理都不可以四种言示尚叵圆说况三教也如此皆彰法金光明是秘密藏不可思议矣。

  △二赴缘可说金光明理虽离相寂灭若忘情而证以四悉檀无说而说则令众生获益无量文自为四初明有缘须说。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者。

  大经四种不可说后即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岂非赴缘可作四说言有因缘者十因缘也于十二中唯除未来生死二支此是因缘所成果故过去无明至现在有此十皆是能成因缘能成四教所得之果何者以无明支乃是过去爱取之心以有此心故佛菩萨示以四教种种名义既爱且取乃依四教起四行业即无明缘行也此业能持禀教人识来托母胎即行缘识此识随于四教业缘成名色等四种之果即是识缘名色乃至触缘受也既四教业感今五果故于受心还爱四教即受缘爱爱必取索四教之法即爱缘取也爱取若深则能勤修四教行有即取缘有也有必招果故于现当成就贤圣之果此乃众生有十因缘故于是诸圣说四教法未种与种复以四法令已种者熟复以四法令已熟者脱说有此益是故对缘不可不说。

  △二明此说可尊通论赴缘则一期四教今对别机示此经五义而其五义一一尊崇更分为二初列经五义。

  以金为名名盖众宝之上以法性为体义则如来所游庄严菩萨深妙功德以为宗照曜诸天心生欢喜以为用故文号经王教摄众典。

  以金为名等者名有三字一必具二金最上故光明亦然法性为体虽通一切如来所游准局果证通之盛也局之极也特举义者三字所标即是究竟第一义也庄严菩萨等者下文定宗专取于果今云菩萨者克果人也既能庄严深妙功德即果四德深妙之极也语虽带因意正在果照耀诸天等者诸天鬼神皆大菩萨法性光明照必增道是故大权心生法喜显经力用广而复深文号经王等者此部多文称金光明诸经之王王能统领故教摄众典然疏释经王以文理合而为中道是经复是王于九种经而得自在文是能诠理是所诠文理合故能所互融若教若理皆名中道悉是经王疏以经王叙体即所诠是中道也若非中道教莫诠中道理慎勿僻解以所名能称中道教。

  △二结示可尊。

  故唯贵为名唯极为体唯深为宗唯大为用唯王为教。

  以金为名故贵果理为体故极究竟三身故宗深无物不益故用大文字即中故教称王是故五章一一高广。

  △三明尊故诸圣护持二初极果护持。

  所以不二之体常为四佛世尊之所护持三世十方亦复如是。

  所诠妙中一切法趣名不二体一切如来证此体故依之住持常所护念令诸众生八倒不起经表四智故举四佛其实此体无佛不护故云三世十方亦复如是故下经云十方诸佛当念是经。

  △二大权宗奉。

  一切菩萨遍他方以遥礼树神善女亲雨泪以称扬诸天覆之以天威地神润之以地肥大辩加之以辩道功德益之以财宝。

  一切菩萨等者下赞佛品云尔时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从此世界至金宝盖山王如来国土到彼国已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向佛合掌异口同音赞叹于佛疏云陈列赞众至彼国土故云遍他方以遥礼树神善女等者亦此品文菩提树神赞偈中云我常修行最上大悲哀泣雨泪欲见于佛诸天覆之等者四天王品散脂及鬼神品皆广说常以神力护说听者并其国王及以土境坚牢地神品大辩天品功德天品各于品内广明饶益行经之者此诸菩萨及诸天神多是古佛却来或乃分真垂应遥礼称扬如来功德护持饶益说听之人皆为宗奉经王流通方等若非法门至妙曷能裨赞惟勤。

  △四明说故其益该博。

  诸有悉干枯三涂除热恼举要言之一切世间未曾有事悉皆出现。

  诸有悉干枯者忏悔品云三有之中生死大海潦水波荡恼乱我心其味苦毒最为粗涩如来网明能令枯涸诸有不出欲色无色三有故也三涂除热恼者四王品云是经能令地狱畜生饿鬼诸河焦干枯竭举要等者寿量品云尔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神力受天快乐诸根不具即得具足举要言之一切世界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具出现说经利益不止能除三涂诸有报苦而已应明二十五有十番离苦十番得乐能令究竟金光明显方是具论未曾有事出现之相。

  △二叙宣通意上之所明从本寂理赴缘立说皆叙如来说经之意今是智者自叙智力取义释题依文显义通经之意也自分四初圣者赞护。

  是以金龙尊王三世赞叹地神发愿以护说者。

  已欲开谈先思上圣赞叹不已护法忘疲故希圣之心有自来矣金龙三世赞叹者信相菩萨过去为王号金龙尊广说章句赞叹诸佛愿于当来值释迦佛今遂所愿乃于此会以偈赞佛金龙尊王是过去赞信相菩萨是现在赞又有誓愿未来无量阿僧祗劫在在生处夜梦金鼓昼如实说即未来赞也是彼一身三世赞叹问金龙三世皆赞于佛安得类宣金光明经人法既殊若为通会答揽金光明无上实法而为果佛无上假人离法无人离人无法赞佛之语乃是宣扬微妙心色此之心色即金光明如马鸣大士归依三宝以救世大悲者为佛以彼身体相为法就佛叹者即是克体赞金光明也地神等者其品坚牢白佛云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敷师子座令说法者坐其座上广宣此经我当在中常作宿卫隐蔽其形于法座下顶戴其足上圣重法所以尊人。

  △二凡师轨则。

  上圣既尔岂况人乎。

  二圣深证尚历劫称扬屈身敬护况外凡下位禀法励行岂不弘宣者耶。

  △三托义兴言。

  敢托斯义辄欲兴言。

  托上诸圣护法之义兴今五章通经之言。

  △四称法求益。

  冀涓露入海禽鸟向山实藉片缘同均咸色。

  涓露禽鸟喻通经之善入海向山喻此善顺性实藉片缘即上所喻之善同均咸色即今所冀之益盖言涓露微善愿同性海一咸味也禽鸟片缘愿均佛山一妙色也山谓妙高四宝合成东黄金西白银南琉璃北水精鸟随近处皆同其色然一念随喜尚功等虚空五品流通岂善同涓露特是大师以凡望圣谦己尊经意诫后昆不自矜伐矣。

  △二释玄义二初列章科判。

  将释此经大分为二初释题二释文释题为五一释名二辩体三明宗四论用五教相就此五章大分为二初总释二别释总释又二初生起二简别。

  初释题即玄义二释文即文句此卷标名但云玄义科文顺此是故不列释题释文二段科目今列章科判何妨对下文句为释文判今玄义为释题于释题中先列五章是其所释就此五章而作二释所谓总别以兹二释皆释五章故。

  △二依科解释二初总释二初生起二拣别若广论总释如法华玄总释五章而作七番一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二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三生起使不乱起定心故四开合五料简六会异起慧心故七观心即闻即修起精进心故今文从略但作两番唯起二心生起起定拣别起慧定慧若立诸行皆成也二中初生起。

  生起者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或初从善知识所闻名或从经卷中闻名故名在初以闻名故次识法体体显次行行即是宗宗成则有力力即是用用能益物益物故教他闻名是自行之始施教是化他之初有始有终其唯圣人乎五章生起次第如此。

  名居初者是能诠故而名是假必依实法所谓声也由声屈曲方成名句推假由实故论此土音声佛事然若从佛及善知识名则因声若从经卷名虽因色而其色经本集声教故从经卷亦云闻名此从自行初禀名言也体居次者名是能诠如标月指体是所诠如所标月若失意者执指为月不唯迷月亦失于指若得意者忘名得体亦不昧名今论得意故云以闻名故次识法体也宗居三者宗即是行行能进趣从因至果若不识体则不成行此说犹通若前三教识真中理缘理修观亦得名为体显次行今明圆宗全性起修若不识性以何为修性是本觉修是始觉本觉无念遍一切处即以此觉而为始觉故不思议境即是观此之观行方是圆宗故知体显次行文宽义紧须善解之用居四者以宗成故方有力用言宗成者显体竟也金体起宗宗还显体全鉴发光光还显鉴显鉴既毕现像无遗是故宗成能遍益物教居后者用能益物益物之方在乎施教故教当五闻名等者然名之与教俱能诠理以约自他而分两章自行始禀从名命章化他初施从教命章有始有终等者即二始终寻名得体宗成发用自行始终也施教益他他亦寻名乃至发用仍成始终故知五章有二始终文举二始形出两终矣。

  △二拣别二初料简三初问起。

  简别者简是料简也问若略则唯一若广则无量今此五章进不是广退不成略何故五耶。

  约极略极广而为问端引处中答也。

  △二答通。

  答非略非广非略故不一非广故不多广则令智退略则义不周我今处中说令义易明了。

  若名数太广既难忆持修观智者望涯而退若章段太略显义不周习名教者不能生解故立五章丰约得中则令行者义观俱成于第一义易得明了。

  △三结示。

  五章中当其义如此。

  △二分别二初正分别二初约六种。

  别者分别也前一章总三字共为名次三章深三字以为别后一章兼于总别而明教相也又显体一章明理余四章明事又前三章是因后二章是果又前四章是行后一章是教又前四章是自利行后一章是利他行又前四章是圣默然后一章是圣说法。

  即是总别理事因果教行自他说默六双料拣五章也总别者前一章即释名也总金光明三字为能诠名次三者即体宗用也派三字为别者以金别当于体以光别当于宗以明别当于用故称为别后一章即教相也兼于总别者乃是分别总别四章教味相也次理事者体是四章所显之理四章是体所起之事三因果前三是因后二是果者据下明宗定在于果合云前二是因后三是果恐文误也然体非因果而是因果所显之理寻名得体犹是因中信解显理未是宗成果显之理故分属因四教行前四是行者对后施教故前皆行何者名是行法体是行本宗是行果用是行德五自他复以五章皆名为行而分前四属自利行用属自利者自在应用缘因显故犹属自利唯后施教属于利他皆名行者以由二利悉为作故六说默以自四章既当自行悉须忘言故皆属默后一化他赴机设教故当说也并云圣者离语默见是圣人法故。

  △二例余义。

  如此等种种分别料简。

  六种之外解行修证缚脱体用感应等种种义皆可分别五章之相避烦从略耳。

  △二约喻显二初立喻。

  今显譬中当分明包富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知者此皆为分别中作譬也。

  显即示也中当即五章也分明包富即法喻之德也包富如囊中有宝分明如探以示人故大论云解释佛经如囊中有宝系口则人不知应为解佛经囊释其道理今亦如是用此一譬显示六双故云皆为分别作譬也。

  △二合六种。

  囊中有宝为总三字作譬探以示人为别三字作譬囊中有宝为理一章作譬探以示人为明事章作譬其余例皆可知也。

  总总于别别别于总对譬可见理具四章如囊有宝全理立四如探示人因具果德如囊有宝从因显果如探示人行蕴于教如囊有宝教诠于行如探示人利他之法自必修之如囊有宝还将自修而利于他如探示人默然圆证如囊有宝如证而说如探示人不但六双诸皆可譬。

  △二别释上一一番皆通五章故曰总释今则五章逐一解释于释名时不言余四释四皆然故当别释大分为五初释名名即一部所列名言今就总示以题为名此自为二即通别二名经之一字即是通名通诸部故金等三字即是别名别题此经故今家解释诸经题目但作通别二名分之不云经是能诠余是所诠禀山教者切在知之初释别名二初定三五详略无妨。

  二别释者别释五章也今先解释名章若依四卷题但作三字无帝王两字若依经文有经王之义若说若不说俱亦无妨。

  以今四卷是昙无谶译但标金光明三字而为别名无帝王两字若真谛所译七卷之题即于金光明下更有帝王二字此本题中虽无帝王之言而于经文有经王之义故释题者于其二字说与不说二途无妨又应大师频宣此典释题之际帝王之名存没适时故使玄文本有广略。

  △二约文义先后而释二初据文先释二字二初约教义释谓教诠义理二约观行释谓修观成行此乃今家教行俱明义观兼举欲令禀者解行功成也初二初标列。

  今释名为五一通别二翻译三譬喻四附文释五当体释。

  五中前二兼通号后三唯别名三中初二顺古立后二唯今义二中附文有理事当体独在理。

  △二正释五初通别二初拣示通别四初泛明三通别。

  言通别者夫教有通别依教明行行有通别从行显理理有通别。

  斯盖大师深解二名不独召于通别二教亦乃召于通别二行及通别二理故云依教明行行有通别从行显理理有通别故三通别皆二名召是故诸部有但就理立二名者即如来藏经等藏乃别在妙俗之理经即通理有专就行立二名者即楞严三昧经等楞严既异偏小三昧即是别行经即通行有但以教立二名者即遗教经等遗教既异诸教乃是别教经即通教或以教为别名行理为通名如维摩诘所说经等说既是教所说经即行理也或以理为别名教为通名如宝箧经等实相如宝此经如箧教含理也况诸部中以理为经其类非少此部乃云十方诸佛常念是经华严云破一微尘出大经卷法华云此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又云为诸佛护念殖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成就四法乃得是经疏云四句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知见得经非妙理耶以行为经如小弥陀经云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既指功德为所护念经经非行耶佛自问起何名诸佛所护念经佛自释云若善男女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人则为诸佛护念得不退转于阿耨菩提以所护念经为问以能修行为答岂非以行为经又大弥陀经中彼佛谈行皆云说经故知行理为经甚多所出不可但以教名为经通经既具教行理三别名具三显然可见。

  △二拣二用教。

  且置行理但明教通别者。

  三通三别今家释题诸部已委故置其二且就于教明通别相只此一释已能拣异诸家释题何者盖以诸师独以经字为能诠教余字是所诠理岂知二名俱在于教。

  △三明教功能。

  夫理无名字名字名理如虚空无丈尺丈尺约虚空天王般若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

  通别二教相须而立能诠理故问此云理无名字名字名理与当体章真谛有名俗谛无名顿尔相违云何融会答彼辨真俗此名理教彼以圆教所诠为真而以凡人所见为俗真既本具究竟名义故曰有名俗无实义故曰无名今之理教俱就圆论理无名字者乃彰本寂离名字相名字名理者非谓凡俗著相名字乃是圆教称实之名由理具德能应诸名故一一名无不名理取喻虚空无长无短而能应于长短之数故一一丈及一一尺无非虚空当体章云真谛有名既就圆谈非定有之有乃无名之名故彼有名与今无名其义一揆同起信论云真如义先明离言次明依言虽分二义只一真如故荆溪云性本无名具足诸名是知今文与当体章略无乖舛又引般若总持之义虽无文字而云总持若不具足真实名义岂称总持深见有无义不相反。

  △四正明教通别。

  若从能显之文字是名则通若从能显之所以此名则别。

  上已虽说教之功能而未明示通别之体今取文字为教通体乃取所以为教别体何者诠善诠恶示偏示圆皆用文字其教则通所以者能诠意趣也文字随于意趣转意趣不同故教成别应知全通为别以用文字诠所以故别不离通以其意趣用文字故今之通别皆在于教故二皆能显也。

  △二经题通别二初遍示诸部二初正用通别释题二初通。

  云何为通如圣所说一经一时一处一部一偈一句一言皆是文字从此文字通称为经。

  圣说该收一代声教无非文字从经至言皆云一者趣举一也即众经中趣举一经乃至群言中趣举一言列则自广之狭数则前少后多谓经少时多乃至句少言多此等皆是圣说说必文字故知文字是教通体文字通故通称为经。

  △二别二初明别相。

  云何为别别则有四一令世谛不乱欢心悦耳二逗化所宜开发宿善三对其业障令恶灭罪除四点示道理霍然妙悟。

  即能显之所以也圣说言句意趣虽多四悉收之义无不尽世界悉檀使世谛不乱如华严异于阿含方等异于般若令欣乐故为人悉檀便宜不同令发善故对治悉檀破恶缘殊令灭罪故第一义悉檀入理机别令妙悟故故说诸经名相有异。

  △二结四悉。

  悦宜对悟各各所以其致不同称之为别。

  悦宜对悟配四可知若说一经皆由四悉此四彼四意既不同是故诸经称为斯别。

  △二喻显通别成教。

  譬如盐梅相和成种种滋味组织交横成种种文绣。

  盐梅咸酢组织经纬皆喻文字之通所以之别滋味文绣皆喻诸经名相之异也。

  △二的判此经二初释。

  从别所以故有金光明三字标今教异于诸教从通文言故有经之一字众经通称也。

  从别所以等者别明今经四悉意也有世界机闻三身常忻乐赞用有为人机宜闻赞叹三身生善有对治机堪修忏悔破三障恶有第一义机合悟诸佛行处之理从此别意故说此经部虽四悉皆从金光明法门获益故标三字以彰教别从通文言等者四悉所以虽异众经而一一悉皆须文字文字之体乃通诸部故标经字以表教通。

  △二结。

  今经通别合标故言金光明经。

  △二翻译。

  二翻译者真谛三藏云具存外国音应言修䟦拏婆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修多罗修䟦拏此言金婆颇婆此言光郁多摩此言明因陀罗此言帝遮阅那此言王修多罗此言经外国又称佛陀罗此间所无又略帝王两字但存三字者汉人好略译者省之但翻为金光明经也余师翻不及此委悉也。

  今之题目虽是谶本然真谛所翻金光明帝王经题名最委悉故大师用之定其华梵故前文中论题详略帝王二字若说不说俱亦无妨也。

  △三譬喻释若准第四附文释中明斥譬喻义推疏远非是佛语验知附文及当体释是今正意若譬喻释文相虽广盖见古师虽用譬释譬法不周翻屈此经所诠之义因兹大师同他用譬遍譬一切圆融法门此之法门虽从譬显乃是预示当体释中法金光明诸异名耳盖由法性具无量德有无量名名金光明亦名法身般若解脱亦名法报应亦名正缘了乃至名苦惑业一摄一切一切入一以约所譬说此义已至当体中但定三字非譬是法法必遍融则于一切无二无别然若得知法金光明是诸三法中一种名者即晓此经立题之旨也此自分二初古师释三初数师二初叙。

  三譬喻者旧经师以三字譬三德金譬法身光譬般若明譬解脱。

  旧经师者即是旧来讲此经人也本弘数论兼讲此经以譬释题对于三德。

  △二破。

  若大师云数论但明真应二身若以二释三于论不便若取经文经文无一处明三德若别作义解何义不通而独譬三德既违己论又不会经非今所用。

  章安记录智者之义故云若大师云有时亦云天台师云或今师云先破违宗既其本论但立二身何故释经而用三德若开二身释三德者己宗则坏故云于论不便次破乖经若云本论虽但二身为顺经文须用三德者经文何处明示三德若云经虽无文推义合有者则何所不通合具一切三法岂独三德即既违本论不会今经故无取也。

  △二地人二初叙。

  地人云金质之上自有光明之能譬于法性从体起用自有般若解脱之力但作体用二义不须分光明异也。

  地人者本弘华严十地论兼讲此经也此师释题缩三为二金质之上虽有光有明若望金体同名为用又定此用不从外来故曰自有譬般若解脱虽是二德若望法身同名为用此之二德不从修成故言自有此师秪以体用二义释今三字也。

  △二破。

  若大师云地论幸明三佛三佛释题于义自便而弃三身从体用者则非论意若取经文新旧两本并说三身不道体用亦违己论复不会经进退何之今所不用。

  论明三佛者论释旧经故有三佛一毗卢遮那法身也二卢舍那报身也三释迦牟尼应身也正合此经法身应身化身之义若用三佛为此经题三字所譬则于经论义不相违故云自便那弃三身自立体用特违己论若云本论虽说三佛为顺此经须谈体用者此经新本显以三身而立品目品内三身灿然可举若今旧本虽略此品而三身名义经中甚多如四王品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既水月是应岂空中无月空月即报也天辨巧故以二显三又如别序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释迦如来应身也游必妙智报身也深广法性法身也又忏悔品以桴击鼓出大音声鼓即法身桴击即报身出声即应身故知三身名义不少有何一处但言体用进不会经退违己论故亦拣之。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上之上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上之中

  △三真谛亲译此经名金光明帝王经而自约譬释兹题目文分二初叙三初标列。

  真谛三藏云三字譬三种三法一譬三身二譬三德三譬三位。

  诸师之中真谛稍胜能以一譬譬三法门三法皆三。

  △二释三初释三身。

  譬三身者金体真实以譬法身光用能照以譬应身明能遍益以譬化身。

  彼经三身与法报应二三名异其义是同第二应(平声)身此是妙智与法相应与报义同第三化身应(去声)机而化与应义同。

  △二释三德。

  次譬三德者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金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光有一义一能照了二能除闇以譬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义一无闇二广远以譬解脱众累永尽溥益有缘。

  金有四义以譬法身具足四德一一法譬其相显然光明各二义譬般若解脱各具二德光云除闇明云无闇义有何别光能破闇故名为除闇更不生故名为无乃以除闇譬般若除惑无闇譬解脱众累永尽此师虽昧三德互具以譬对法不无所以。

  △三释三位。

  次三位者金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体显如道中了因位明无瑕垢如道后缘因位。

  复用三字喻正缘了乃以三性对于三位文义亦显。

  △三料拣。

  彼家料简云法身是实二身不实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脱各具二德正因是本有了因是现有缘因是当有。

  拣三身者法身是性故是实二身修成故不实拣三德者法身是总体故具四德二是别相故各二德拣三位者正因在性故本有了因修证故现有缘因在果故当有。

  △二破以真谛释义出诸师语与今滥虑其后学不见其过执非为是复欲对彼不融之义显今圆妙之谈是故破斥其文稍广文二初总破。

  大师谓三三之释三义不了。

  彼以三种三法解今题目故云三三大师评之三义不了一因果义二别圆义三法性义既其不通有乖不称故云不了。

  △二别破三初举三失。

  一因果不通二乖圆别三不称法性。

  △二释三失三初因果不通。

  云何因果不通夫三身三德本是果上圆满之名而今分置三德残缺不足何者若法身是道前为是果上之法身为是性德之法身若是果上之法身不应在道前若是性德之法身性德何独有法身亦应有性德之般若性德之解脱(云云)若言般若是道中为是何等之般若若是果上之般若不应在道中若是分得之般若何意无分得之法身解脱(云云)若解脱在道后道后众善溥会何独有解脱以是观之因果不通。

  问真谛但以三因分对三位何故破云分置三德残缺不足答一切三法秪一三法以具众德故有众名常乐我净故名三德可尊可重故名三宝不生不灭故名三涅槃诸法聚集故名三身是如来种故名三因即事通理故名三道既其法门体本不别故分置三因即是分置三身三德两节注云云者令准大经说圆三德互具之相法身即云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般若即云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解脱法身核出解脱合注(云云)例上故略以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彼既分置乃令三位各唯一德则因不摄果果不摄因故云不通。

  △二乖圆别。

  乖圆别者若作圆说法身常乐我净此自可知(云云)般若与法身相冥法身既具四德般若宁无四德耶解脱脱果缚故乐脱因缚故净无因果缚故我非因非果故常圆说圆满无有缺减真谛若作别说应依此经经云法身是常是实实即我德也应身智慧清净即净德也化身三昧清净即乐德也三藏说法身独具四德二身各具三德故皆乖圆别也。

  先举圆别四德之相然后方斥乖违之失圆四德者法身乃是性中三德法身常我般若故净解脱故乐此四在性但名法身全性发修必成三智智冥性德同性具四从照了义但名般若智合性故解脱应机既全性起必成三脱是故同性具于四德从起用义但名解脱般若契性同性具四其相易知故不别示解脱应机起成外用同性具德其相难解故今别示果即二死脱此苦故名为乐德因即五住脱此染故名为净德永无二缚性即自在故名我德惑因死果是生灭法本来解脱非此因果故名常德虽是离缚说此四德然缚本空是故四德全同于性别四德者约三身说法身具二常即常德实即我者法身坚实方有主宰及自在义是真我德应身智慧照破惑染别当净德化身三昧即首楞严普现色身拔苦无乐故名乐德别是教道故以三身分对四德今明圆别二四德者由此二教多无异部闻说三身具于四德失意之者分隔而解即当别教其得意者互具而解名为圆教知一一身皆即三身故一一身皆具四德若三身不融四德乃别故善谈别教即共有四德善谈圆教即各具四德融别即圆分圆即别明二教已乃斥乖违三藏所明共四不成故乖别各四不成故乖圆。

  △三不称法性三法不改名之为性一切三法皆二属修一在于性逆顺二修皆在于性一性全在迷悟二修故使三法横该十界依正色心竖彻三位迷悟因果是故经称无量甚深之法性也若其称此法性而谈则于三位位位具三一一该彻今具言此即是破他也此自为四初引净名破道前。

  不称法性者且引一经如净名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如此性德法身也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此性德般若也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性德解脱也如此三义岂非本有道前之位岂独有金而无光明耶。

  据此三文验知道前不独一法然须了知菩提是智德至果方证得涅槃是断德至果尽灭惑经既显云不可复得不可复灭乃是性中已具果德岂非道前具金光明他云一金安称法性。

  △二引华严破道中。

  又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妙法身是法身德慧身是般若德应一切即应身是解脱德此之三身地地转增如月渐满岂非道始因中之位那得因中秪有般若耶。

  初发心者发心住也便成正觉者能现八相也此是圆教十住中第一位也住前圆修登住圆发发于性三即慧身等三身三德一切三法且以一三以破真谛立道中位但一了因初住之后至于等觉皆名道中位位三法渐增如月华严圆说乃称法性无量甚深证则俱证验彼分割实为不称。

  △三指前义破道后。

  道后具三德如上说此事可知。

  具三如上说者前破因果不通文云三身三德本是果上圆满之名而今分置三德残缺不足又云道后众善溥会何得独有解脱彼义自坏故不别引经。

  △四约圆总斥。

  当知道前圆性德道中圆分德道后圆究竟德那忽分割一处唯一耶。

  据前引经位位圆具岂各一耶。

  △三约喻斥。

  岂非蹙灵凤于鸠巢回神龙于兔窟辱鳞羽之壮势非法性之圆谈。

  经谈法性称无量甚深若金光明横周竖亘无德不备无位不通其犹凤之威灵龙之神异真谛所释德既不备位又不通如蹙缩于鸠巢若槃回于兔窟岂不辱禹门之鳞鬣丹穴之羽仪俱无壮势耶上三句皆喻后一句法合故云非法性之圆谈矣。

  △二今师释六初举今异古。

  天台师寻其经意义则不然。

  通异诸师是故都云义则不然。

  △二据经斥局。

  何者经言法性无量甚深理无不统文称经王何所不摄岂止于三三九法耶。

  若轮无量不少于事以从法性故增胜说云理无不统也中道经王岂与理异今且从事故云何所不摄此如法界之横三谛之竖不分而分也岂止三三九法者别斥真谛也。

  △三称法释题。

  当知三字遍譬一切横法门乃称法性无量之说遍譬一切竖法门乃称法性甚深之旨方合经王。

  经云无量意显横该复云甚深意彰竖彻今以三字遍譬横竖一切法门方称经意不违王义。

  △四舍广从要。

  一切遍收若长若广教无不统此义渊博不可以言想且寄十种三法以为初门。

  据金光明所譬法门长广无际何教名相而不统收既渊且博虑其始心言想不及故于一切取要谈十以为行者悟入初门若入此门何法不见。

  △五列章。

  复为三意一标十数二释十相三简十法。

  △六正释三初标十数二初正标名数。

  言标十数者谓三德三宝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也。

  △二略示功能二初约逆顺生起显十法该括始终二初徴。

  诸三法无量止取此十法其意云何。

  △二释三初略显示。

  此之十法该括始终今作逆顺两番生起。

  舍于无量取十种者盖由此十该于逆顺括于始终而其两番皆成次比。

  △二正生起二初约施教逆推理显由事二约立行顺修即妄归真此二生起初从法性无住本立一切教法二从无明无住本立一切行法问法性无住立于教法依何文说答此文当体章明诸圣人依真立名乃引净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既引此证依真立名岂非法性无住故立一切教耶然若具论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不出四重如妙乐云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用如是四重并由迷中实相而立(上皆彼文)今之初番是彼第四果中胜用今之后番是彼第二修德三因问初番生起始从秘藏终至三道合当迷故三道流转何以却对果中胜用立教法耶答今云秘密藏显由三宝等岂可迷理而由三宝及诸三法耶故知须作依理起教释之方允况今逆顺二种生起与法华文句释开示悟入约位智门观四义生起逆顺意同故彼文句云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则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记释云此逆顺生起者初明所由于能次明能显于所今文初番岂非所由于能次番岂非能显于所耶得此意已方可消文初文者。

  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夫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显由于三宝三宝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识三识由三道此从法性立一切法也。

  三德之理是佛极证绝乎名相曰秘密藏此藏得显功由觉智与不觉理合是故如来示现三宝而其三宝立由断德故说三涅槃涅槃得成复由智德故说三身身由乘至故说三大乘乘由行通故说三菩提菩提由智照故说三般若般若由性发故说三佛性性种元由解了名义故说三识解本由三障即理故说三道都由三德秘密法性无坚住性是故大圣以此法性无住为本立九名相及一切教法此番生起为后解释十法立也。

  △二约立行顺修即妄归真。

  若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者一切众生无不具于十二因缘三道迷惑翻惑生解即成三识从识立因即成三佛性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从智起行即成三菩提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乘办智德即成三身身办断德即成三涅槃涅槃办恩德利物即成三宝究竟寂灭入于三德即成秘密藏也。

  上辨大觉证三德藏以无住故立诸教法极至三道今辨众生处于三道由无住故成诸行法极趣三德三道复以无明为始无明明故业苦皆转转迷成解了别圣言故成三识解为乘种即名佛因故成三佛性种熏本觉故发智慧名三般若智能道行行大直道成三菩提智行契性无不运荷成三大乘乘辨报智上冥下应即成三身身永离惑不生不灭名三涅槃断德自在施恩利物故现三宝利物功成自他休息同归三德此番生起为后十重观心立也。

  △三总结示。

  是为逆顺次第。

  逆讨教由顺修观行皆成伦叙也。

  △二约无量甚深明十法皆悉高广三初徴起。

  甚深无量义复云何。

  △二解释二初约遍摄明无量三初明各具十法。

  无量义者是一法门具九法门三德尊重即是三宝三德不生不灭即是三涅槃三德具足诸法聚集名为三身运载荷负即是三大乘不可异趣名三菩提觉了清净名三般若是如来种名三佛性分别不谬是名三识即事通理故名三道是为一三法门具九三法门亦具一切三法门悉例可知。

  三德法界既无边量有何法门而不包摄且从其要具于九种自体本是常乐我净故称三德能具所具即当十法三德既尔余九互具可以意得故不备陈。

  △二明各具一切。

  又皆具一切一法门一切二法门一切三法门四法门五法门六法门七法门八法门九法门十法门百法门千法门万法门亿法门一恒沙二恒沙百千万亿恒沙法门亦应可知。

  一具九三既从要说当知一一各具一切三法门耳法性无碍能应诸数故一法门能具一切一数法门复具一切二数法门乃至河沙名数法门无不能具若解法性无量之义于此不昧故云可知。

  △三引经证结。

  经云一法门无量法门以为眷属一中解无量是为法性横广无量之义也。

  经即华严趣举一法为法门主其余一切皆为眷属一法既尔彼彼皆然方于一中能解无量如是解释方称法性无量义矣。

  △二约竖穷明甚深上约无量始从一法至河沙法岂不竖高但未约位义具属横乃即竖之横今明甚深一一法门皆约三位及以六即即彼横法各示竖深文三初约十法共论。

  甚深义者寄三位显之如十法门共论者三道三识是本有位三德三宝是当有位其余是现有位是名法性甚深竖高之义亦成。

  三道三识是迷时法故属本有三德三宝是果后法故属当有若三佛法至三涅槃始自微因终克大果皆是道中故属现有若昧三法高广之义见今配对谓为分割须知十三秪是一三盖一法性无量甚深具十种德立十种名一三不独十三不分若其三道在本有位已摄九三若言三德在当有位亦摄九三中八皆尔。

  △二约一法具九。

  又一法门具九法门取其三道三识是本有位取三德三宝是当有位取其余者为现有位甚深义亦成。

  又一等者一法具九能所有十亦以此十分对三位此十既一法中具即当一法遍在三位显前分对故非隔截。

  △三约各具六即。

  又一一法门具六即位理即是本有位究竟即是当有位其余即是现有位甚深义亦成是为法性竖高甚深之义也。

  示一一法门者十中一一一中具九九中一一一法乃至无量河沙一一法门无不竖通六即之位何者盖一一法体是法性无量甚深博地全迷唯有理是若蒙说示于一一法名字知是深广法性五品位人观行知是六根净位相似知是四十一位分真知是唯妙觉位于一一法究竟知是深广法性故成竖义也复以六即对乎三位皆就横广而论竖深故但结为甚深之义。

  △三结归。

  当知金光明三字遍譬一切横法门故言无量遍譬一切竖法门故言甚深乃称法性之文方合经王之旨。

  秪以三字遍譬横竖穷边极底法性经王文旨俱得。

  △二释十相四初标。

  次释十种三法相者。

  △二结前生后。

  十名如前已列十相今当分别。

  △三劝须信解。

  若分别色相青黄同异者应用肉眼若分别法相深浅同异者应用智眼今时行者既无智眼应用信解分别同异之相。

  取大经意以人肉眼对佛智眼而辨胜劣常人肉眼但能分别色相同异五品观行虽是肉眼名为佛眼能见佛性秘密之藏今之解释十种三法一一秘密非三智佛眼何能分别浅深同异浅深对遍三教为浅唯圆乃深同异明圆十即是一为同一即是十为异同异俱时浅深宛尔大师已得此之智眼今为颁宣偏圆十法而慜行人未开此眼故劝深信生于圆解依乎名字分别十门。

  △四正释十相二初正解释十初三德四初标名略示。

  初明三德相者云何三云何德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

  三是法体四是德相。

  △二约圆广释二初释三。

  法者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故名为身经言我身则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当知身者聚也般若者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三谛之法解脱者于诸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是名为三。

  以轨释法深广法性孰不轨之但由九界虽轨而违故于法身而成苦道诸佛顺轨能于苦道而成法身以聚释身者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趣一一切皆然名之为聚一切众生等者良由佛身具一切法一切众生各于一法真实识知则真知佛则真识佛故佛是一切真善知识华严亦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当见卢舍那释般若中集即俗谛假智照故诸法集成散即真谛空智照故诸法散坏双非即中谛中智照故诸法绝待三智一心名为般若释解脱中诸法不出真俗中三既于此三不染不住名三解脱即三惑累永不相应。

  △二释德三初明法身四德。

  云何为德一一法皆具常乐我净名之为德法身无二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为我身业净口业净意业净为净无以为类强寄世金以譬之世金不变不染转变富贵譬法身四德也。

  一一法者生佛依正至一邻虚一刹那念无不圆具微妙四德约三业明净德者十界三业皆与六染本来远离名法身净法身四德妙而无类强以世金四义为喻。

  △二明般若四德。

  般若任运具四德如智冥如境故大品云色净故般若净例此即得色常色乐色我诸义皆成又云色大故般若大色无边故般若无边此是法性广大般若亦广大例此应云色深奥故般若亦深奥此是法性竖高般若亦竖高当知般若亦具四德明矣。

  即体之智还冥于体既其不二岂智功德少于法身是故般若亦具四德大品经中果有此义言色净者阴色即性故是法身合具四德为成荡相且举一净净德不孤必具余三合云色常故般若常乐我亦然言诸义皆成者即是体具清凉不变义真实识知义光明遍照义乃至过河沙诸功德义智既冥体是故般若皆成此义故复引经色大色无边立广大义例明深奥立竖高义般若皆具也境但色者色居阴初是法界首故经先举既色具四德受想行识界入谛缘六度道品至于种智皆常乐我净是故般若常乐我净此乃般若具四德也。

  △三明解脱四德。

  解脱亦具四德夫解脱者诸恶永尽即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皆已尽也亦是众善溥会即常乐我净溥会也。

  前破古文已别列四故今约义总明合有而有二义初约诸恶永尽诸恶不过无常等四既离四过合具四德若其别论无常等执但在二乘若通论离无常等障唯佛方尽今就通说次约众善溥会善法虽众岂过四德会集既溥德必无亏是故解脱具足四德。

  △三引证体圆。

  大经云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身当知解脱同如来常乐我净也又大经云三点具足名大涅槃点是文字当知法身般若解脱皆文字也故知三点悉备四德故言具足三因即是三智三智各具四德三德具足名秘密藏具足之文必具四德也。

  引三文者初文之意乃明解脱同于法身具足四德次文通论三德意在法身所照法身必三德故经虽阙于般若之文而盛说三因因是智性三因圆故即是三智各具四德言三点具足等者哀叹品云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醘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是则三法离乎纵横一异之相方得名为大涅槃也点是文字者盖天竺新伊三点如此方草书下字复有细画圆连三点故知点点皆是文字以喻三法法法互具皆大涅槃三点悉备四德者若迷三点皆是文字安令三点悉备四德以法身常我般若是净解脱是乐既点点收二则点点成四故知三点之法身方具四德三点之般若三点之解脱方具四德故云悉备及具足也所言三智各具四德者智是般若以收二故二皆名智乃成三智是将三德而为三智故令三智各具四德三德若此安可思议故得名为秘密之藏。

  △四结前生后。

  当知四德具足即是其相若得此一章意余九可解不能点已更复略言。

  良以三德与九法门无二无别一章得解余九应知犹患听徒未穷旨趣故难缄默更为宣通耳。

  △二三宝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云何宝佛法僧是为三可尊可重名为宝至理可尊名为法宝觉理之智可尊名佛宝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即事而理此和可尊名僧宝此之三宝皆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故乃可尊可重。

  以佛法僧皆具四德是可尊重故三名宝此与三德其体不别盖具觉不觉和合及以可尊重义是故依义立三宝名今明三宝是一体义而文略难见观音玄中其相稍委今具写之用显此义彼文云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故名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即是法宝如此觉慧与理事和合名僧宝与事和即有前三教贤圣僧与理和即有圆教四十二贤圣僧今释曰佛必三智略语双非法宝乃云三谛具足此之三谛即差无差性中理也无差而差性中事也慧合无差三谛即有圆教僧慧合而差三谛即有三教僧今佛法二文与彼不异但小略耳其僧宝相语异义同须会其语今云毗卢遮那即彼所和理也遍一切处即彼所和事也彼文理事虽各论和其体不二是故今云即事而理此之事理皆法宝也能和觉慧是佛宝也今文从略但举所和以显能和是故结云此和可尊须知秪一三谛而分事理圆融三谛名之为理即融而隔三教谛理名之为事佛宝权智与法宝事和应现三教贤圣僧宝佛宝实智与法宝理和应现圆教贤圣僧宝彼云四十二贤圣为圆僧宝故知应为妙觉亦名僧宝以其法报属于佛法二宝故也故释摩诃衍论云等觉已上有真僧宝又华严中以统理大众为僧宝者岂非应佛应佛对机统众之极也此之三宝一人一念皆能具足名为一体实通六即文从真证能垂应说故云四十二也。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德与三宝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喻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宝也。

  三德三宝名异义故圣以四悉广布不同其实体性无二无别故用三字复喻三宝然此同异三昧智眼之所知见非寻名者依教安布当生信解即闻而观证悟在迩。

  △三三涅槃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云何涅槃性净圆净方便净是为三不生不灭名涅槃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名性净涅槃修因契理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生此生非生缘谢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

  涅槃之言章安疏中有多翻译今取一翻不生不灭明三种相义甚分明三种别名性则不改净则本空圆则智满净则惑尽方便则赴机净则无累三种通名名通义别随文自见性净中诸法实相者修善修恶遍收一切名为诸法修全是性相相皆实故名实相非谓诸法内有实相亦非修虚其性本实诸法当处既皆真实故无法可染亦无法可净既无惑染岂有法生既非智净岂有法灭是故名为不生不灭圆净者据性而论虽无染净约修而说惑智宛然惑本违理智若契理惑永不生智既顺理若理全显智永不灭故惑尽智圆亦得名为不生不灭方便净者智冥寂理即鉴群机故云寂而常照照必垂应机感则生心常寂灭故此生非生缘谢即灭应用常兴故此灭非灭应机出没非存非亡是亦名为不生不灭此三涅槃约契理应机二种修义对于本净一性而说当知一性对修故合约性常开全修在性故性具三若全性三起契理修乃成三智若全性三起应机修乃成三脱既应机有三即方便净具三涅槃既契理有三即是圆净具三涅槃既一性具三即性净具三涅槃不尔安能三点具足四德无减岂三涅槃独论离合须知余三亦复如是。

  △二例余对喻。

  当知此三涅槃不生不灭即是常常故名乐乐故名我我故名净涅槃既即常乐我净即是三德可尊可重故即是三宝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喻三德三宝还以金光明喻三涅槃也。

  三涅槃体与三德等无二无别岂唯体一义亦相从故以涅槃义成四德复由具德故成宝义今三涅槃体义既同三德三宝岂金光明不能比况三涅槃耶。

  △四三身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云何身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然理无聚散义言聚散始从初心显出正理乃至究竟理聚方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显理之智智聚方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功德之聚方圆故以三法聚为三身。

  身有三义谓体依聚欲令易解但取聚义遍释三身聚何法耶所谓一实二谛三德四信五眼六通七觉八正九禅十度百门千法八万四千法门三昧总持诸波罗蜜乃至过尘沙无量诸净功德如是等法性具则名理聚法身也智证则名智聚报身也行成则名功德聚应身也然理无等者然智行属修修成则聚不成名散理非成不故无聚散今约显覆义言聚散理虽具法覆故不见与散义同例显可知此三皆言从初心者虽通观行今据显出正理之文合从初住终至妙觉以垂应身非二凡故此之三身一念齐显故不纵三义相由故不横何谓相由由行聚故资智智聚故显理亦是理聚故发智智聚故导行行聚故证理复须了知智行在理理方名聚行理在智智方名聚理智在行行方名聚开合之义在其中矣。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身皆常乐我净即是三德可尊可重即是三宝不生不灭即是涅槃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德等还以金光明譬三身也。

  △五明三大乘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大乘运荷名乘理性虚通任运荷诸法故名理乘随乘者智随于境如盖随函故名随乘得乘者得果得机得果故自解脱得机故令他解脱故名得乘。

  大乘即大车取运荷之义运而不荷荷而不运俱非乘义无法不具故名荷能趣极果故名运此三皆尔故名大乘初理性虚通者一性虚故万法具含任运荷也法法自然性通秘藏任运运也任运下少一运字随乘者智照诸法终归秘藏而言随境者良由诸境性本趣极智随性故亦能趣极是则理乘本运故随乘能运随理荷法其义亦成得乘者体是众行随乘导故庄严极理故名得果自既解脱能令他脱故名得机修性离合亦同前说。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乘皆常乐我净即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大乘也。

  △六三菩提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菩提一真性菩提亦名无上菩提此菩提以理为道二实智菩提亦名清净菩提此菩提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亦名究竟菩提此菩提以善巧逗会为道。

  菩提翻道道曰能通即前三乘各一运义也若三别相同于前后故不特释但举异名兼而显之故云真性亦名无上真性体是第一义故更无过上二实智者即惑成智体染本空故名清净三方便者智但自净未满大心今用善巧逗机则使己他会极是故方便复名究竟开合如前。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菩提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菩提也。

  △七三般若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般若般若名智慧实相般若非寂非照即一切种智观照般若非照而照即一切智方便般若非寂而寂即道种智。

  通名般若此翻智慧别名有三即实相观照方便此三般若体是圆常一大觉也即此一觉有三种德就非寂非照之德名实相般若就非照而照之德名观照般若就非寂而寂之德名方便般若此乃寂觉照觉非定照觉三皆觉故名三般若寂照之上皆言非者以依双遮起两用故然寂照等义初学难晓今略言之照谓照明明故了法了法无相名一切智毕竟空也寂谓寂静静故谛法谛法缘生名道种智难思假也非谓非静无缘之知名一切种智绝待中也然实相般若他宗执实相无知名般若者以所照境从能照智得名如此释名非性宗义。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般若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般若也。

  上释三德以般若智照法身境境智既合乃起解脱若谓三智定是一德作少分解则迷经旨莫销此文若定多少则有二有别应知般若具于法身及解脱故方受三名三德既是修二性一般若岂不然乎三德离九三智亦尔是故三德与三般若及诸三法皆同一体而立异名悉是法界之全分也故今三字亦喻三智。

  △八三佛性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坏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智与理相应如人善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

  通名佛性华梵兼陈佛翻为觉即三智融明遍一切处无不明了名大圆觉性以不改为义谓大觉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岂正独然缘了本具亦无变异别名者正因了因缘因正谓中正了谓照了缘乃助缘缘助于了了显于正正起胜缘亦是正发于了了导于缘缘严于正正起胜缘相由既然非横义也一心顿具非纵义也此之妙因能克妙果俱名因者其义在兹文释三相皆云双非者以其正因是中实故故常无常苦乐垢净我无我等八种之倒木不相应文且从略举非常等也全此正因发照了智智岂邪倒此了导缘众行皆中也以从胜说故举双非中必双照三谛义足是则以即空假中正性发即空假中了智导即空假中助缘严即空假中正体起即空假中胜缘如是方曰圆释三因文举开掘金藏为喻显此三相喻通别教须依即义释令归圆天魔外道不能坏者魔等当体自是三因岂应佛性更坏佛性。

  △二列余对喻。

  当知三佛性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三字譬三佛性也。

  △九三识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无俟复言。

  释通名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问三识之名在本有位又阿梨耶体是无明阿陀那性是染惑何得云识是智异名答大圣悉檀示诸众生显理名教或存或废义有多途如大经令依智不依识及诸教中劝修观智断诸烦恼此以废恶之名诠断烦恼而成理观也若楞伽经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此以恶逆之名诠断烦恼而彰理观也若无行经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今家释云是大贪大嗔大痴三毒法门即与三观无二无别此以恶毒之名诠不断惑而明理观也今以三识及下三道为金光明所喻法者同无行经用于恶名诠不断惑而显妙理良由圆教指恶当体即是法界诸法趣恶十二因缘非由造作即是佛性故陀那惑性赖耶无明相相圆融与秘密藏无二为别是故得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然若不以不断烦恼即惑成智消此文者圆意永沉释别名中存三梵语逐一释义即是翻名言第九等者出梁摄论真谛所译故辅行云真谛云阿陀那七识此云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了因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许此识云第九乃是第八异名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论文中亦无第九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七对于了因第六对于缘因今真谛仍合六七为缘因以第六中有事善恶亦是惑性若分别者为易解故以一念中所具之法教道权说分对诸位且立远近以第九识无染不动故当于佛第八属菩萨者以十地位六七二识已转成智正以赖耶三分为境虽是境界而即用此便为观智如初心人亦用现前第六王数而为境观故引大论在菩萨心名般若也第七名阿陀那者据真谛译若新经论皆云第七名为末那今依古译言诃恶生死等者以二乘人人执既忘见思所熏第六事识转成无漏既尘沙未破正住第七法执之中不了生死法空故有诃恶不了涅槃法空故有欣羡此识若于果佛位中却复用之而为权智以二乘法接引小根着弊垢衣执除粪器故知诸识破后自在为机载用也波浪等者第六识也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而为波浪乃当凡夫心心数法也此约四人各对一识若就渐断分别四相粗必含细凡夫具四二乘具三已破第六故菩萨具二六七已转故佛唯有一第八至果已转故也然其第六是意家之识乃阿陀那之枝末若说第七自己收之故今不论上明三识分三位者乃属教道若称实论此三种识即是三德何人不具何物暂亏若识若色唯是一识若识若色唯是一色岂可有无增减而说且约有情一念心具一切染净佛究竟具宁容独一若不然者岂为三字所譬之法。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识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三德譬金光明还以金光明譬三识也。

  例三德者问三德与三识无二无别者三德修性有离有合今明三识有离有合耶答有又问不二门云顺修对性有离有合三识之中七八二识迷九而起是逆修义岂得对性辨乎离合答离此逆修立顺修者则有惑可破有智能观能所既存此修名逆何顺之有若即七八为顺修者既无所破亦无能观惑智既忘修性亦泯而其三识一异同时无逆顺中强名为顺是故得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今文三识明此顺修此修对性辨离合者九具八七名为性三八具七九及七具八九名为修三各三之义是为离也今合性三但明第九各合修三但明七八是为合也离合既尔故与三德及诸三法无二无别乃以三字喻今三识。

  △十三道三初束十二支为三道二初正束。

  云何三道过去无明现在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过去行现在有二支是业道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生老死七支是苦道。

  此十二支教门不定有通三世有通二世有在一世有唯一念时虽延促皆论十二今就三世束为三道教门多故其相显故。

  △二释名。

  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从烦恼通业从业通苦从苦复通烦恼故名三道。

  上束十二是释三名今明道义是释通名通名道者谓业惑苦互相通故故今世世相续无穷然今文意即以事通彰理不壅。

  △二约圆释即事而理。

  苦道者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大经云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名为佛性中间即是苦道名为佛性者名生死身为法身如指冰为水尔烦恼道者谓无明爱取名此为般若者如指薪为火尔业道者谓行有乃至五无间皆解脱相者如指缚为脱尔。

  经指痴爱中间五果为佛性者盖于报法易显正因故以此五果虽有触受未生爱取就此色心显正因体易成妙观如摩诃止观初观阴境其意亦然凡明观法初多就易易处观成无难不晓大师得意故例惑业皆是佛性即是缘了二因性也举三喻者世间物象比于妙理皆是分譬须将法定方显偏圆如如来藏经九喻止观喻别余文喻圆今冰水等亦兼圆别何者若谓结佛界水为九界冰融九界冰归佛界水此犹属别若知十界互具如水情执十界局限如冰融情执冰成互具水斯为圆理薪火缚脱其例可知故十二缘轮回之法谓实则三障确尔情虚则三德圆融于十二缘不损毫微全为妙境即惑业苦一一通彻法界边底是名三道欲显此三圆融义故名从胜立故云法身般若解脱但转其名不改法体其实秪是当体通彻耳。

  △三约体达例德对喻。

  当知三道体之即真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道也。

  问前明三识第九一性对八七二修以明离合故类三德今明三道三俱逆修如何说于修二性一此义不成则与诸三有二有别岂是三字所譬之法答即事而理事理无差且如事中惑起于业业感于苦苦还起惑此三修恶乃名性三亦即因法转名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亦即果法转名三身三涅槃亦即果用转名三宝亦即秘藏转名三德故知节节但转其名不改其法故不二门云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其义既尔安云三道不具离合以金光明譬于三道其意略尔。

  △二示融通三初劝解法圆融。

  若见此十法门若同若异亦是一法门作一切法门相若同若异相相明了即百法千法万法恒沙尘数亦如是。

  上极三德下至三道不增不减无二无别即异而同也迷解智行因果自他至同归处名义不滥即同而异也终日同终日异用十同异以为初门从门入者则于一切同异无碍如风行空能于一法解一切法若同若异能于百法解一切法千法万法河沙尘数各解一切若同若异故云亦如是。

  △二引诸经圆证。

  华严云一法门无量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裹珠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一法门者趣举一法摄无量法故云眷属彼彼摄法亦复如是此经云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以此例之一切诸法皆譬众香之丸随色之珠地具四㣲海容诸水若同若异合法可知。

  △三设问答显益。

  问若一法即是诸法者唯说一法何用余法耶答佛为悦一切人宜一切人对一切人悟一切人若遍说之多有利益一说尚令生种种解遍读诸异论即知智者意故种种说令得一切解粗言及耎语皆归第一义皆是示人无违诤法即此义也。

  问意者如前三德尊重名三宝不生不灭名三涅槃乃至通达名三道此于一法显一切法已自具足何用更说三宝等九法及一切法皆各能摄一切法耶答意者其实一法已具一切无所减少但为人根宿熏差别致令宜乐断证托缘不同有闻三德摄一切法得四益者乃至有闻三道摄一切法得四益者故须遍说能益多机一说下明于遍说令彼一人生一切解圆顿根性闻说一法尚解一切若闻诸法妙解愈明能知佛意佛是一切智人故云智者粗言软语者大经云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粗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然则粗软之言该乎一切今就十法论者三道至粗中八相望三德至软既约圆说一一互融法法高广故令闻者入第一义及无违诤也。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上之中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上之下

  △三简十法十初简三德三初标。

  三料简者初料简三德。

  △二正料简二初斥偏三初三藏。

  若指太子相好体为法身法身在前树王下时明无漏慧三十四心为般若般若在中八十灭度烧身不受后身为解脱解脱在后异而且纵法身时无般若般若时无解脱解脱时无般若法身此即三法各异斯乃阿含三藏数家所用此之三意悉不得称常乐我净也。

  太子五阴久修五分虽未无漏得名法身在二德前树下真明方有般若三十四心者十六心破见十八心断爱若顿证罗汉及辟支佛此之二人皆一时得三十四心罗汉但断正使支佛分侵习气若树王下用三十四顿断正习一时俱尽是故此心独在菩萨解脱在后其相可见此之三法以漏无漏存亡不同故异而且纵此教经部名为阿含释论明文以摩诃衍对三藏为小娑沙翻数此论广说四阶成佛阿含唯经婆沙唯论三藏之名具经律论此三所说但有三义全无德义何者终归灰断故无常德非大涅槃故无乐德无八自在故无我德不断五染故无净德。

  △二通教。

  若指空境为法身是本有照真之慧为般若般若是今有子果两缚尽为解脱解脱是当有异而且纵斯乃三乘通教中所说前代探明大乘人所用亦不得称常乐我净。

  通诠体观法本不生非证后空此为法身是故本有境虽本有须依此境体破见思正习尽处正是般若故属现有果缚尽时方是解脱故属当有此之三法空境无知般若有照如幻色心尽方名脱故云异而且纵前代成论师见干慧等十地中二乘证果谓是少教所明人法俱空乃取此义释所弘之论意谓小教探明大乘故妙玄云旧云成论探明大乘又云成论师秪见共般若意不见不共意即此义也故知彼师不知藏实是三藏空门与门衍永异又不知衍门真谛含于但中及不但中今就彼不知及钝菩萨故无四德。

  △三别教。

  若如真谛师明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脱各二此乃横而且异乃别教一途所明而真谛师偏用当知法身可称为德般若解脱无德可称不会无量甚深之高广亦不得称为经王。

  前破真谛乖圆别者盖违本经别分四德对于三身故云乖别若以彼说四教收之既谈四德非前藏通德既不融非后圆教虽收属别然非别教通方之说故云一途问真谛立云般若解脱各具二德今何斥云无德可称答若就别论二各具一亦可名德今以圆斥随有所阙德义不成何者若般若照境故常破暗故净若无乐我乃是有苦之常净不自在之常净岂成德耶若解脱无暗故乐广远故我而无常净斯乃无常之乐我垢染之乐我岂成德耶既德有增减则法不高广焉称经王无量甚深耶。

  △二显圆。

  今所明三德如上说一一皆具常乐我净论广则无量论高则甚深。

  具如前说。

  △三劝生圆解。

  若诸学人闻诸经之王四佛所护不解此意如牛羊心眼不足论道也。

  四德残缺非经之王纵横可思非佛所护有念心眼皆是牛羊无缘知见方可论道。

  △二简三宝。

  料简三宝者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转生灭四谛法轮为法宝度陈如等五人先得智眼明觉者为僧宝由是三宝故到于今即有相从三宝者此乃阿含中所明阶梯三宝亦是数论宗用也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所说无生四谛为法宝二乘菩萨修真无漏断结成圣理和为僧宝者此亦三乘通教中所说探明大乘人所用此两种三宝并无常乐我净若指华王世界坐莲华台成道为佛宝所说恒沙佛法无量四谛为法宝四十一贤圣为僧宝此则异前虽非阶梯未是同体亦非金光明所譬三宝也。

  相从者从佛说法从法有僧从是三宝于今不绝皆由归佛禀法成僧故曰相从复名阶梯者盖喻等级非相乱也此明别体四果之僧定不成佛其犹下级不成上级又树王下迷真轻者见如幻佛说无生法三乘因地皆能断结有异三藏菩萨因中全不断惑众即空故名理和僧虽异三藏而其三乘共证之理既是偏空亦无四德若华王世界成卢舍那虽通圆别今就钝根迷中重者不知即性作修成解是故佛宝从报彰名法宝但名无量四谛既非无作故从多数受河沙名禀法之僧虽纯菩萨且非发心便成正觉故四十一位分于贤圣此之三宝佛是僧果僧是佛因法是因果所修所证实僧成佛佛现权僧永异阶梯高下不改然从别相未是同体言同体者三宝一体此体觉了名佛此体不觉名法此体和合名僧迷悟因果其体不分一人一念无不具足故华严三归以体解大道为佛深入经藏为法统理大众为僧三虽在果而是一体三宝若此方与三德无二无别是金光明所譬三宝也。

  △三简三涅槃。

  料简三涅槃者若饥得食病得差狱得出猕猴得酒旃遮婆罗门饱食指腹皆是世人畅情为涅槃尔若计非想定无想天为涅槃者此是邪见妄谓涅槃尔若多贪欲人得不净观为涅槃者此乃四善根方便行人涅槃也若三界烦恼尽证有余涅槃焚身灰智入无余涅槃菩萨未得此涅槃此即阿含中折法二乘之涅槃若三乘人同尽子果两缚即是通教中共涅槃若指中道如理为性净涅槃中道智为圆净涅槃同缘出世薪尽火灭为方便净涅槃三种各别互不相关是为别教涅槃若言但有性净方便净两涅槃不明缘因涅槃各别不融者还是别教非今经所譬涅槃也。

  般涅槃那翻为安乐故凡圣大小皆有涅槃若世人适意亦是涅槃若外道不知非想非非想定十种细想及无想天第六心心数法暂尔不行故皆计为永寂涅槃若染欲心伏名方便涅槃若二乘菩萨论得未得是三藏涅槃若三乘同尽子果两缚是通教但空共小涅槃简不但空不共二乘今就共论故无四德若中道理智及同缘示灭三种涅槃此有得意及不得意其得意者一必收二三皆圆具即成圆教大般涅槃是今所喻今就失意互不相关者故属别耳若言等者即地论师也但以实相名为性净修因所成为方便净不明缘因薪尽火灭随机涅槃既但二种摄义不周即非三德圆融涅槃故非今经所喻之法。

  △四简三身二初简偏二初明藏通但二无三二初三藏。

  料简三身者若取树王下佛为真身神通变化猿猴鹿马为应身不明三身者此小乘析法意尔。

  树王下佛为真身者非即事而真是证真之身故名真身神变为应亦非无谋全是作意三藏之中唯明此二无法报应三身之说证真现变皆从析法观智所成。

  △二通教二初正明但二。

  若取即事而真为真身化用为应身不明三身者此体法中意尔。

  此教虽云即事而真但即偏空非佛性真真无实体非任运应此教及藏但诠二谛未明三谛是故论身唯二无三。

  △二徴释真身。

  问若尔树王下丈六既非佛复非鹿马为是何身答一往应同人像此属应身又一解例如大乘心中智合中理为法身今亦如是体是人像即是真空此属真身。

  欲示即真先询色相若尔者领前也事即真空方是佛体是则丈六非是真佛又作人形复非鹿马究论丈六为是何身答中二意初意是应次意是真初云应同人像者以此丈六非爱业感自己办地誓扶余习润神通生与物结缘净佛国土群机既熟出现王宫故知丈六是神通身应同人像然未尽理故云一往故又一下正示真身克分大小理在空中今以即空为真身者犹属于小故例大乘秪以中智所合之理便为法身岂离色心别论中道今但空真亦即人像全体是空色心不生色心不灭为真身也依身起变名为应身是故此教唯有二身。

  △二明别教虽三且异。

  若依真谛师云法身真实二身不真实此则三身体相各异乃是别教中一途非今所用。

  若其互融那分虚实验其所立体相各别三身不圆故今不用。

  △二显圆三初明三身皆实三初正明体实。

  若言三身皆真实至理是法身契理之智是报身起用是应身应身是实佛所化皆实不虚。

  理体既实理智岂虚实理实智冥故起用用岂不实三既相即二乃非虚。

  △二引经类显。

  大经云不净观亦实亦虚非实不净作不净想是为虚能破贪心是为实应身例尔非本体故为虚能利益故为实。

  净妙欲境作死坏观虽是假想能治贪心虚有实益例乎应身非生现生故非本体益物不虚故名为实。

  △三取意结成。

  今取实边不取虚边故言三身皆实是今所用。

  △二明四句俱融。

  若复圆论三身皆实皆虚皆亦实亦虚皆非实非虚当约三身并作四句如别记(云云)。

  圆说三身举一即三各有四句何者若别分之报身真证故实应身假说故虚法身平等遮照皆双双照故亦实亦虚双遮故非实非虚三身互具四句皆融当细拣之。

  △三明增减自在二初约义立身二初问。

  问三字譬三身亦得譬一身二身四身无身不。

  问意者以金光明譬三身者所譬之身可增减不。

  △二答二初明义立无咎。

  答佛赴缘以三字名经义家作三身解释若得意者作四三二一无义亦复何咎。

  就题三喻故立三身以为所喻对喻虽尔若其得意多少不拘或增至四身或减至一二若荡名数亦可说无。

  △二明经意本通。

  下经中悉有其文若作四身者新本云释迦牟尼能种种示现此则开出应化是为四身若作三身者即有三身分别品专论其义若作二身者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若作一身者新本云一切诸佛以真法为身若作无身如来行处净若虚空而复游入善寂大城虚空中则无一二之数此是无身之文。

  若增若减悉在经文释迦牟尼是第三身种种示现义当第四开应出化是四身义文中出字合在应下佛真等文义虽具三今就现文得名二身诸佛虽有二三四身以一真法收无不尽故唯一身善寂大城寂亦空也既无诸数即无身义也。

  △二以身用譬二初问。

  问若尔云何以金光明譬四身二身一身无身耶。

  问意者譬有三字可显三身约何道理令譬增减对多少身。

  △二答。

  答若以义名譬盈缩由义尔若譬四身者取光明之上有煜爚之?文云金光晃曜此是譬四身之文若譬三身如即所用若譬二身金是正体光明只是功能以此为譬若譬一身但举于金以为正譬光明既是枝末非正所论若譬无身者至宝以无贪为金杨震四知亦以无贪为金今以世之至宝譬出世之至理弥会文义也。

  答意者譬虽三字义有盈缩若四身之譬文义宛然若为二者乃合光明而为一用对于金体以为二譬显于二身若为一者取正舍旁从本除末唯以一金对于一身无身譬者以无贪为金此金无质为世至宝可譬无身数量都忘是出世间第一义宝杨震等者东观汉记杨震为东莱守道经昌邑昌邑令王密是震所举秀才夜怀金上震曰无人知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已有四知何谓无人遂不受此盖贵乎不贪即以不贪为金也故知世金有名无实。

  △五简三大乘。

  料简三大乘者若约因缘六度大乘者此还是三人名别义同也若约三人同用无生断烦恼三人同乘一乘此则通教中乘也若理随得三乘体相别异不同者此则别教中乘也三种并为得乘方便所摄也正法华中明象乘足三为四羊鹿牛乘为得乘所摄象乘即是理乘如今之所明三乘也华严中明四乘三乘亦为得乘所摄佛乘正是今之三乘义也。

  因缘六度者三藏教中自立大乘十二因缘是支佛乘对声闻为大六度菩萨对二乘为大此是三人各有所乘即羊鹿牛虽立大名用别于小而其同趣偏真之果是故名别其义同也通教菩萨与二乘人同无生观同断同证永殊三藏三因大异故云三乘同乘一乘此一既共二乘所证验非中道也别教诠中独为菩萨说理随得而理乘但是所契之境随乘但是能契之智得乘但是自他之行三乘隔异互不相融非圆乘义三种者即藏通别所说乘相都是圆教得乘之中得机之义故云得乘方便所摄也若正法华说羊鹿牛三车之外更有象车即妙法华中三车之外大白牛车也牛名同故一乘难显致使他宗于菩萨乘不分权实今据正经象名不滥乃彰圆教是一佛乘若羊鹿牛秪是得乘得机所摄彼之象乘是今所譬圆教三乘但云理乘者欲显随得皆即理故圆教智行是性本具修而无修是故文中就理立称华严四乘者彼部虽无小机禀教何妨说于三乘粗浅显圆佛乘。

  △六简三菩提。

  料简三菩提者如请观音云修三种清净三菩提心此即缘三乘人心而修心也乃是方便菩提所摄若缘真如实理发菩提心者或缘如来智慧说法发菩提心者或缘如来神通变化发菩提心者亦非今所用文殊问般若云无发是发菩提心又若一发一切发是发菩提心又若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是发菩提心如此菩提心即一而三并今所用于一而论三于三而论一尔(云云)。

  请观音等者三菩提翻为正道彼经论益通于三乘是故发心有其三种即声闻缘觉菩萨也三皆破惑故名清净皆离邪倒故名正道既共二乘非圆实智故是方便菩提所摄若缘真如佛智神通发心为非依文殊问经发心为是者乃辨三心隔别圆融为是非也何者若缘真如理则发真性菩提心若缘佛智则发实智菩提心若缘神通则发方便菩提心三既不融是故为今化他方便菩提所摄义不高广非今所譬若无发是发即理之智是圆实智一发一切发不思议假是圆方便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即边之中是圆真性即一论三即三论一此与三德无二无别是今所譬须知文殊问经三种圆发非离真如佛智神通但非三处各发一心若于一处圆发三心故名为是如摩诃止观发大心中云诸经明种种发菩提心列于十种谓推理发菩提心睹佛相发心睹神通闻说法游土视众见修行见法灭见起过见受苦于此十缘发菩提心而于十处皆生四解以圆对三而分是非以此例彼岂不然耶是知缘于三处各发不融正属别教故为所简三一互具发者属圆故为今用。

  △七简三般若。

  料简三般若者问般若至忘至寂云何分别诸法耶答一切智观慧眼见见法皆非法道种智观法眼见见非法皆是法一切种智观佛眼见见法非法非非法双照法非法若三智三眼一时圆观一切法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五眼具足成菩提汝所问者乃是眇眼所见偏观所观与则是曲见夺则堕尼犍也。

  初为世人不知般若是毕竟空三智具足谓是忘寂不照诸法故顺世情以断灭问设生后答俾乎学者识般若体是三智眼然此眼智有次不次故先列次显后不次其次第者即是前空次假后中各一眼一智智则观于三境分明眼则见于三谛审实分明故审实审实故分明因修止观果发眼智次第三种一一皆然二眼二智偏空偏假中眼中智双遮空假双照空假若三止三观一心圆修者必三智三眼一心圆证观一切法一相寂灭相中智也行类相貌皆知二智也三智既圆五眼斯具以法眼摄肉天二眼是故五眼与三智齐般若若此能知能见诸法边底那云忘寂不别诸法若于忘寂不生邪慢则与汝是声闻曲见若以此心坏于因果生邪慢者则须夺之是尼犍子断灭之见尼犍此翻离系盖此外道专守空见或裸形自饿谓离系缚也。

  △八简三佛性。

  料简三佛性者真谛师云正性在道前了性在道中缘性在道后此一往别说推理不然华严云一中具无量大品云一心具万行净名云举足下足具于佛法矣法华云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涅槃云金刚宝藏具足无缺但有浅深明昧之殊尔。

  先斥三性各在一位体不通融非圆三性次引诸经明三性圆具华严既云一具无量岂缘了正有所亏耶大品一心万行乃至涅槃宝藏无缺皆是三性圆足之文理性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位位皆即三佛性也浅深明昧宛然一一即三无缺。

  △九简三识。

  料简三识若分别说者则属三人此乃别教意非今所用若依摄论如土染金之文即是圆意土即阿陀那染即阿黎耶金即庵摩罗此即圆说也问如经云依智不依识既云三识此那可依答经言不依识者是生死识今则不尔今言依识者是智之异名名清净识又道前通名识道后转依即是智慧(未详)。

  若分三识陀那属声闻梨耶属菩萨庵摩属佛此乃教道分张次第断相若庵摩是本性无明迷故生业转现名阿梨耶复执见分起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名阿陀那此乃三识次第起相皆是教道非今所譬若欲圆论须依摄论金土及染三不相离则于声闻菩萨及佛三人心中皆具三识大师犹恐寻此喻者作真妄二法相合而解谓除土存金至佛唯有庵摩罗识故据大经依智不依识而为问端为欲答出三识乃是三智异名则土喻陀那是方便般若染喻梨耶是观照般若金喻庵摩是实相般若至佛究竟三种净识岂但一耶然若不知性具染恶安令七八土之与染至果不灭又道前等者地前名道前皆依烦恼及以生死故八心王通名为识佛果为道后转依四智菩提种子是故八识转名四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故云转依即是智慧注未详者潜斥之意耳以彼所明道后转依熏成种子转成智慧不言八识性是妙智斯是唯识一途教道非今所譬然是菩萨所造之论不欲显言故但注未详如诸文中破古多云此语难解故知未详不异难解。

  △十简三道。

  料简三道者问界内可有十二轮转三道迷惑界外复云何答宝性论云生界外有四种障谓缘相生坏缘即无明为行作缘即烦恼道也相即结业即业道也生即名色等是苦之初坏即老死是苦之终即苦道也有此四障障于四德缘障净相障我生障乐坏障常四障破四德显也。

  前解释中虽云三道与三德等无二无别而未分别界内外相虽于界内十二因缘明不思议未明界外三障即理示障既浅深理难彰今的辨之令皆究竟故设问曰界外云何答中引宝性论界外四障对十二缘体状宛尔此之三道不就隔生唯论当念故起信论明不觉即心动说名为业动则有苦果不离因不觉即烦恼动即是业此动即苦是故结云果不离因斯是变易生死之相界外三乘同有此障今明即障全体是德三障乃是三德异名即金光明所喻法也。

  △四附文释二初标。

  第四依经文立名者。

  △二释三初对前显胜二初总对上义辨。

  上来举譬多是义推依文立名显然可解。

  前作譬释盖为古师不知三字从法得名谓是譬喻及其解释何曾洞晓所譬法门真谛最优尚乖圆别因果不通不称法性况诸师耶大师见昔譬法不周是故同他用譬拟法略譬十种三法广譬一切法门横竖该收无法不备显于法性无量甚深若作譬释合当如是然而大师深知三字是法非譬从兹自立附文当体二种解释其中附文含于二义一直名理二从事用若当体释唯从理立今欲依文先贬譬释多是义推不及依文显然可解。

  △二别约四事辨。

  何者义推疏远依文亲近以己情推度是故言疏彼义例此是故言远用佛口说是故言亲即此经文是故言近岂可弃亲近而从疏远耶。

  初之二句总举四事以己情下释出四事初三两句约情智明亲疏住前观智皆名为情况人师推度是故言疏初住已上证理名智况今极果三业随智故云用佛口说是故言亲二四两句约彼此释远近以彼凡世金光明义例此出世三种法门是故言远即此经文圣言诠召理性事用不假他求是故言近岂可下结责四事。

  △二正明附文二初委明所附文相二初通论诸品名事。

  始从序品终乎赞佛品品之中若不说金光明名即说金光明事或一品说名不说事或一品说事不说名或一品名事兼明或一品名事独说或一品重说名重说事故知品品不空篇篇悉有为此义故依文立名也。

  名是理名事是事用诸品之中或单或复名事分明故非仿佛一文而已。

  △二的示一部文相三初正示诸文。

  序品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创首标名弥为可用次寿量品四佛俱集王舍城放大光明照王舍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发起其事忏悔品信相梦见金鼓其状姝大其明溥照过夜至旦向佛说之赞叹品金龙尊王奉贡金鼓发大誓愿愿我当来夜则梦见昼如实说空品云故此尊经略而说之尊经即金光明也四王品六番问答问问之中重说其名答答之内重明其事又以手擎香炉时香烟变为香盖金光不但遍此大千亦遍十方佛土(云云)大辩功德已下标名举事其例甚多。

  别序文云是时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是金光明诸经之王既在法性定中而便唱言是金光明诸经之王是之一字即指法之辞不指法性更指何物为金光明耶故知三字直名深广法性不从譬喻此文最显故云创首标名弥为可用寿量品放大光明虽无金字既是佛光佛身金色此金身光明全从法性金光明起即事用也忏悔品中梦见金鼓其明普照即光也赞叹品王名金龙尊奉贡金鼓赞佛此等皆从金光明理起于种种金光明事用也若空品中言尊经者金以可尊可重为义光明既是即体之用岂不尊耶此乃名于金光明理为尊经也四王品内六番问答重重名事具载其文又人王烧香供养经时香盖金光遍照十方诸佛国土文云皆是此经威神力故。

  △二明通三世。

  若信相所梦是现在金光明之事龙尊发愿是过去金光明之事香盖遍满是未来金光明之事。

  信相所梦既是佛世即现在龙尊属过去可见香盖遍满是佛灭后供养经时属于未来由金光明法性深广故得事用三世遍通。

  △三结遍一经。

  一部名事遍十八品。

  △二结示无量甚深二初正结示。

  一处起烟十方光盖非但现在亘通三世若名若事纵横高广无量甚深为若此也。

  手擎香炉一处起烟十方佛刹皆有云盖悉放金光又金龙往劫发金光明愿信相现在感金光明相人王未来作金光明佛事若名若事亘三世为纵遍十方为横此等既是即理之事故称法性金光明理无量甚深也。

  △二劝审思。

  而不用此标名义推譬喻无有一文无而强用有而不遵明识者审之无俟多云。

  理名事用重重标示佛意令人解金光明理事不二如何讲者不附经文释其题目顺情推喻弃亲逐疏故劝识者审今依经立名之意也。

  △三例同诸经二初例指事立名。

  又诸经例多如稻秆斧柯象步城经等说其事指所说事仍即为名。

  稻秆事者佛见枯株稻秆即说十二因缘生灭因名稻秆经象步事者即无所希望经一名象步经诸经所说既即指其事以立经名此经盛说金光明事何不即以此事立名却谓金是世宝体有光明堪喻三德岂非彰灼违佛旨耶。

  △二例以经名事。

  又如说稻秆事斧柯事象步事等即名为稻秆斧柯象步经事也。

  又如诸经说稻秆等便即名为稻秆经事此经盛说金色光明何不名金光明经事耶此乃以经名事意令以事名经耳现行印本象步经下等字误诸旧书本皆作事字方是以经名事也。

  △五当体释二初标。

  第五当体得名者。

  言当体者当谓主当体即法性谓法性主体名金光明此对譬喻以彼显此则三字名从他而立非是法性自体之名今据经文见三字名直名法性即前所引佛游法性便即唱云是金光明经既不云如金光明验非譬喻大师深解经家之意故立三字是当体名又与经中诸文符契问今当体释亦是依经全同附文那分二释答前斥譬释但是义推无有一文无而强用有而不遵今当体释若不依文则成自斥故知此释非不依经得为两释者盖有兼独何者以此部中重重举名重重说事既附文释题须名事双附事即事用谓金色光明也名即理名直召法性也如创首标名验是召理此乃前释双兼名事虽复双兼而其理名未曾显说让今当体委陈其相是故两释虽通依经而当体释独在理名。

  △二释二初反常情立今正义二初叙古寄俗名真。

  有师云真谛无名世谛有名寄名名于无名假俗而谈真尔成论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今反此义。

  大师欲定经题三字是法性名且为常情执于真谛本无名字一切名言皆是世谛圣人谈真盖寄世名名真无名故引成论证真无名此义若成则金光明名须从譬立故今顺理反此常情。

  △二明今则真名俗二初对他略立。

  俗本无名随真立名。

  他师本立真谛无名俗谛有名今特翻云俗本无名随真立名即是寄于真名名俗无名也问今之破立若真若俗有名无名为是何教二谛相耶答凡论二谛须辨三番一随情二谛二随智二谛三随情智二谛即情智相对合明二谛此之三番有总有别所言别者则于教教各明三番随情则凡位自论二谛随智则圣位自论二谛随情智则圣位二谛以随智故合为真谛凡位二谛以随情故合为俗谛此乃四教各论三番也言总论者以前三教及诸凡夫是可思议法故总束为随情二谛圆教始终是不思议法故总束为随智二谛随情二谛并名俗随智二谛并名真故名随情智二谛今云真谛有名者即是圆教始终二谛以不思议故但名真谛此之真谛具一切德本有一切真实名义故云真谛有名言俗谛无名者即前三教及诸凡夫所有二谛以可思议故但名为俗此俗虚假浅狭故无真实名义故云俗谛无名今之所论乃是圣人仰则圆教随智真名俯立凡夫随情俗号。

  △二称理委示二初约义委示。

  何者如劫初廓然万物无字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号如理能通依真以名道如理尊贵依真以名宝如理能该罗依真以名网如理能起应依真以名响。

  若论大圣则真名俗有何时节今举劫初立名事显成劫之始尚似空劫故云廓然万物虽立皆未有名诸大圣人所证真法具足一切究竟名义乃应生其中俯顺凡情见于万物有浅近义乃则真法深远名义立于世谛浅近之名如世道路有少能通乃则如理究竟之道名于世间浅近之道如世珍宝凡情所贵乃则如理究竟可贵之宝名于凡情可重之宝网之与响皆悉如然问如灵鹫山劫劫皆有乃是圣人以昔名今验知万物皆是以昔而名于今今那忽云则真名俗答大圣常以五眼等照四悉被机若但缘过现不则真法则圣唯有肉天二眼无余三眼但用世界无于三悉其实不然不以二相见诸佛土鉴机即照理照理即鉴机何有一事不则真法而施为耶故知不妨将昔名今而若今若昔所有名字皆从真立如此方名圣人立法。

  △二引教诚证五初引华严则真立俗。

  华严中云耕田转耒衣裳作井皆圣人所为。

  圣见出世真如理中本具耕田作井真实义故乃教众生耕世间田作世间井也。

  △二引大经真具名实。

  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以此而推真谛有名更何所惑。

  诸佛菩萨虽则真法俯立俗号但顺众生浅局之情立名召物能召之名虽法真立而其所召无真实义何者如依真名道其实不能遍通诸法故云世谛有名无实唯有如理究竟不壅通达一切故云第一义谛有名有实如依真名实无可重义且世七珍但于秽俗心生爱重若廉洁之士视如粪土况三乘人耶唯有如理诸佛尊重如依真名网岂有该罗万有之义唯真如理遍该生佛罗罩十方如依真名响岂能一时遍应众缘唯有如理无思无作十界机扣一时普应故云世谛有名无义第一义谛有名有义也。

  △三引大论随理立名。

  龙树四依菩萨随义理为立名字义即第一义理即如理也。

  若第一义理不具名义如何随之立乎名字则真名俗其意昭然。

  △四引净名事由理造。

  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所引经文大意明于从理造事而所造事有修性迷悟故妙乐明法性无住本立一切法具有四重谓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用今明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号盖由证悟真如之理理具诸法不守一性故则此理立世俗名故不可以三道流转为所立法正当第四果中胜用为所立法。

  △五举诚教劝物生信。

  经论咸然岂可不信。

  △二用今义立当体名前破古立真谛无名显于今立真有名义广引经论证真有名此义既成乃知经题金光明字从当体立是法非喻故约当体释三字题文三初明经从当体立名。

  今言法性之法可尊可贵名法性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即是金光明之法门也。

  题称金者可重为义彰于法性妙绝难思诸佛所师最尊最重光者照了为义彰于法性当体觉照遍一切处无不明了明者应益为义彰于法性当体即是无缘慈悲随对即应拔苦与乐当知法性金光明义义方究竟如来入定游历法性知此法性究竟可重究竟照了究竟能益即依三义唱三字名直以此名名于法性固非寄托世金光明以为喻也既知三字是法非譬乃是一种三法之名法性当体名金光明法性当体名法身般若解脱乃至法性当体名苦惑业既十三法皆常乐我净此金光明一一皆具常乐我净彼诸三法不纵不横此金光明亦不纵不横则与一切微妙三法无二无别前顺诸师用世金三义譬于法性十种三法及一切法今当体释以金光明直名法性则前十种及一切法并为金光明三种法门之眷属也。

  △二明人从所证立称。

  菩萨入此法门从法为名即是金光明菩萨佛究竟此法门即有金?光明如来金百光明照藏如来等。

  经题三字既是法性三种法门故菩萨分证此三法门从法立名佛乃究竟此三法门从法立名以此验之三字之名弥彰当体。

  △三二问答料简人法二初核人二初以能仁立妨。

  若尔何故名释迦。

  △二约通别为酬二初明别称允同诸佛。

  释迦此有通别名从通即名金光明允同诸佛从别即受释迦之称尔。

  释迦牟尼虽是别称此别具通岂释迦文不证三法从通证故允同诸佛从别因缘名为释迦。

  △二辨通名皆具三法三初引一文明同具金之三义。

  故赞佛品云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耀即是光此是赞佛法体非赞世金也当佛法性为金非借世金也。

  无量菩萨唯赞释迦而所赞德允同诸佛即金色明耀是佛法体具金光明三种妙德则与诸佛无二无别非借世金有光明用比类于佛问前云法性具于可重照了应益三种义故名金光明故以此名还名法性此中既云金色明耀乃是色法岂是法性三种之义前就义辨此就色辨云何同是三种法门答前之三义皆绝思议名第一义今文赞色不纵不横名微妙色此色此义相去几何真善名色与第一义空辞异体同楞严经云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起信论云智性即色性色性即智性又复应知今赞色身金色明耀是解脱德解脱必具法身般若须了二德不离色身即色非色非色非非色金色微妙即非色非非色名中道色法身也耀是非色般若也明是应色解脱也不得此意宁于色身赞三法体允同诸佛耶。

  △二引二文明同证性之三法。

  三身品云与诸佛同体与诸佛同意与诸佛同事同体者是同法性金也同意者同法性光也同事者同法性明也故华严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身即是同金智慧即是同光力无畏即是同明于一法体三义具足非假世金寄况佛法。

  释迦牟尼允同诸佛则一切三法无不同等且举当经及华严经二处三法示其同相此二三若同则一切不异体即法身同也意既是智智能合体即应身同也事谓事用即化身同也共一法身复言一身者牒上法身与智俱一也十力四无所畏及六通三达一切法门体通三德若从所证即法身德若从能证即般若德若用化物即解脱德今文既以一身一智示于二德故力无畏的在化用须属解脱此二三法对金光明者乍似以法而对于喻其实不然以前引教定此三字是法非譬故今以其三身三德类金光明三种法门彰于诸佛皆同证得恐谓是譬故文结示非假世金寄况佛法。

  △三引文定此经题非从譬立。

  故树神云无量大悲宣说如是妙宝经典当体并是妙宝此宝具足光明非借世金以譬法也。

  言妙宝者名金为宝皆以可重为义并是当体得名此法性宝具足光明即是照了应益之义非借世宝为譬喻也。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上之下

  音释

  玄义

  舶

  (音拨舶大船也)。

  组

  (音祖组其小者可以为冠)。

  掘

  (音厥易曰掘地为臼)。

  裹

  (音果苞也)。

  探

  (音贪探取也)。

  析

  (音昔析分也)。

  猿

  (音员猿似猴而大能啸也)。

  煜?

  (煜音浴煜光盛貌爚烁药二音爚光明貌)。

  犍

  (音坚犍兽似豹人首一目)。

  创

  (音始创也)。

  秆

  (音敢秆槁也)。

  耒

  (音累耒田器也)。

  遗记

  复

  (音复复重衣也)。

  犊

  (音独犊牛柔谨也)。

  涸

  (乎各切水竭也)。

  揆

  (音桂揆度也)。

  舛

  (音喘舛相皆也)。

  纬

  (音卫纬织丝也)。

  谶

  (音衬谶预也)。

  桴

  (与枹同音浮鼓槌也)。

  鬣

  (音列鬣长须也)。

  织

  (音兼织不箧也)。

  羡

  (音线羡贪慕也)。

  确

  (音壳确坚固也)。

  询

  (音巡咨也)。

  仿佛

  (一作仿佛不明也)。

  罩

  (音罩取鱼棹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