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五)。

  时分义。
  一。三生六十劫等利钝。
  二。有漏四波罗蜜。
  三。新旧二经俱服同异。
  四。超劫重重。
  五。不定僧祇重重。
  六。别教行布修行时分。

  章极疾三生(云云)。极迟迳六十劫(云云)。
  俱舍论第二十三云。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顺解脱分。诸有创殖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文)。
  问。三生等者何生欤。答。依俱舍等心者。合人天二生名一大生事。证果已后极七反家家等之润生之义也。三生四生等者。以半生为一生也。故二十三论。付七反。释人天合生之义。折引折玄云。问。声闻缘觉所经生劫是何生劫欤。彼答之言。生劫者多说是一报生死。岂有三生四生。便能得道。若法花经抄。遇一化佛出世名一生。如舍利弗等。于过去拘那含牟尼佛时。修声闻资粮。于迦叶佛时。修声闻加行。于释迦牟尼佛所。方得入见道。乃至极果。言劫者。亦未有文。亦云一增减劫。亦云一大劫。上皆彼(云云。文)。
  镜水抄二十一云(法花玄赞末书)。言已于三生六十等者。利根者疾则三生。钝根迟者六十劫。路府三释。一云。经三。父母生○二云。经于人天三反大生名三生也○三云。经于三千化佛○六十劫者增减劫也。又云。六十劫此是练根。及非钝根者。三生是钝根。即非练根也○言四生百劫者。四生者如声闻说。百劫者或成住坏空等劫。亦不遮一二劫。乃至九十劫已来。得独觉果。修道勤求。极数者说。若懈怠者。更生无量劫。不得二乘果也(文)。
  问。三生等约半生。极七反等约一大生云事。有何所以哉。答。七反等润生。欲界九品之烦恼。尽润生之执力。而欲界中人天引业五戒十善差别故。润生执力。亦兼人天故。合人天之一大生也。顺解脱等三生。机根进修之迟速也。不依烦恼结生之执力。何必合人天而云一生欤。但镜水抄第二释。以三大生为三生见。俱舍师可寻检。
  问。二生得果人可有欤。答(云云)。俱舍论二十三云。颂曰○依本必见谛○论曰。依根本地起暖等善根。彼于此生。必定得见谛。厌生死心极利故(文)。依此文者。第二生。依根本地修得顺决择善根者。必了二生得入见谛故。正理论许二生解脱者(云云)。故光会云。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必于先生已起暖等(文)。故无生灭之义也。
  问。三生得果者。第三生必得无学欤。又通前三果经生人欤。答。论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云云)。第三生得初果等经等生之类。犹三生得脱之摄也(云云)。但当章三生得罗汉(云云)。又第三生漏尽得果(云云)。依终极释欤。俱舍师可寻也。
  问。六十劫百劫者。大小等劫中何劫欤。答。准上镜水抄。六十劫者一增减。是小劫也。百劫者或成住坏空(云云)。即八十增减。是大劫也。又俱舍论第十二要百大劫(云云)。如下。
  问。三生六十劫等利钝义。云何判之欤。答。依诸释有三义。一云。三生四生钝。六十劫百劫利。中间不定也。三乘相对之时。上根等次第。练根行长久故也。婆娑三十一云。复次大加行得故。名大悲。谓必经三无数大劫。修习百千难行苦行。方得如是无根大悲。非如声闻极利根者。经六十劫修诸加行。便得菩提。非如独觉极利根者。唯经百劫。修诸加行便得菩提(文)。此文六十劫百劫者极利根见。
  问。百二云。复次依狭小道而得解脱故名时解脱。狭小通者。谓极速。第一生中种善根。第二生中令成就。第三生中得解脱。余不决定。依广大道而得解脱名不时解脱。大道者。谓若极迟声闻乘。经六十劫而得解脱。如舍利子独觉乘。经百劫而得解脱。如麟觉喻(文)。
  此亦时解脱钝根。不时解脱利根云事。萨婆多一宗所定也。知三生钝根。六十劫等利根也。
  光疏第二十三云。此据声闻。极疾三生修加行。极迟六十劫修加行。若据独觉。极疾四生修加行。极迟百劫修加行。若据佛乘。极疾三无类劫。及余九十一劫修加行。若极迟者。三无数劫。及余百劫修加行。此据修者。余即不定。或有殖已经一劫或无量劫。不能入圣。佛时长故其根最利。声闻三生。独觉四生。非要利根。亦通钝根。若极利者。要经六十。要经百劫故。婆娑三十一云。非如声闻极利根者经六十劫。非如独觉极利根者唯经百劫。余文可知(文)。俱舍一宗心。依婆娑本文。六十劫百劫者极利也。三生四生有通利钝(云云)。有唯钝(云云)。余者三生等唯钝之义。非要利根。亦通钝根之文。如何会之哉。答。
  抄十三(上)云。谓钝根者名随信行。若利根者名随法行(文)。二云。三生等唯利。六十劫等唯钝(云云)。勤行精进者。速得解脱故。折云。利者但有三生○六十劫者即钝根者(云云)。业疏四下(南山大师)第三生证斯利根也。若有钝者乃至六十劫(文)。大智律师真语律师等释家。同存此义。又弘法大师宝钥。三生利根也(云云)。三三生六十劫等共通利钝。
  俱舍惠晖疏云。问。三生与六十劫。四生与百劫。谁钝谁利。答。皆通利钝。时多小不同者。厌心胜劣故有长短。若三生是利者。佛时最长。应是钝根(文)。
  毗昙章道基师云。且依小乘○其速成者。三生中得声闻菩提故。俱舍论云○此心疾终圣果为利。而实其间通利钝。若迟缓者。迳六十劫。此说力兵等小劫。其迟证圣果为钝。而其中通利钝(文)。
  镜水抄二十一如上抄。又法花玄第五(嘉祥大师)判一乘进入三根之时。三生六十劫等。共通利钝之义见。问。上三义如何取舍之欤。答。
  寿量品玄赞云。且如二乘练根相对。生少得者为钝。生多得者为利。勤堕相对。生小得者为利。生多得者为钝(文)。
  问。四生百劫共通部行麟喻欤。答。上婆娑文。百劫如麟喻(云云)。又极利百劫(云云)。知百劫唯麟喻所经也。显宗论云。部行独觉修因时。量减百大劫。时无长限(文)。此别种姓部行证据也。别种姓部行允减百大劫(云云)。知四生部行之所经也但法花玄第五云。总说独觉凡有四种。一者本乘缘觉○此人有多经劫○极迟百劫○极速四世。中间则多少不定○二非本乘○三部行○四变化缘觉(云云)。依此释者。四生百劫。本乘缘觉所经也。本乘者麟喻见。云何可寻三论学者。俱舍第十二云。二独觉中麟觉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文)。
  问。独觉四生文何论欤。可检。
  问。以六十劫百劫。如何配当二乘次位欤。答(云云)。
  折云。初二十劫修资粮。次二十劫修加行。后二十劫入见道○钝根者经百劫。第一二十劫修声闻资粮。第二二十劫修声闻加行。第三二十劫修缘觉资粮。第四二十劫修缘觉加行。第五二十劫方入见道○即俱舍等说也(云云)。复古全同也。
  寻云。依上所引婆娑论文。舍利弗既经六十劫人也。而释迦佛世初入见谛乃证无学。即折薪引法花抄。舍利弗于释迦佛所入见证果(云云)。岂入见谛后经二十劫哉。又百劫既麟喻所经也。何于前四十劫。可修声闻资粮加行哉。但先德所释定有。经论依标。尔者进退共未审如何。答明师可寻定。章水火等一劫(云云)。俱舍十二云。如是所说。成住坏空各二十中积成八十。总此八十成大劫量○三劫无数。累前大劫为十百千。乃至积成三劫无数(文)。
  孔目四云。小乘以六十劫为大劫阿僧祇(文)。
  问。小乘教心。阿僧祇者第六十数欤。答。章至第六十为一阿僧祇(云云)付之诸记多云忘失余八(云云)。
  抄十八(下)云。言小乘六十已至无数者。即俱舍论○即第十二论中。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祇耶。是第五十二数○于此数中忘失余八。但五十二(文)。旧俱舍第九云○十摩诃婆洛沙名阿僧祇。中间有八忘失(云云)。问。小乘教心。三僧祇间当何位欤。答。
  折云。准天台藏教菩萨。三祇百劫当下忍位。上天乃至座树下当中忍位。次一刹那上忍。次一刹那世第一。从此发真无漏三十四断见修烦恼(云云)。取义。
  寻云。顺解脱分并前二善根何时经之欤。答。
  问。麟喻百劫练根有何故欤。答。五分法身者。折云。戒定慧可知解脱即是离系为名解脱知见。由离系缚于现自在观求觉了。前三是因。后二是果。此五别说四法为体。谓定慧解脱及无表也(云云)。疏四下(十藏品)云。戒定慧三。上来频释解脱即是离系为名解脱知见。由离系缚。于境自在观求觉了○即转前五蕴成此五分○知见与慧此二何别。佛地论第四。总有三纲。略举其一○无学胜解名解脱蕴。无学正见名解脱知见。蕴前三是因。后二是果(文)。
  抄十一(下)云。佛地三说者。今即第一释。二云。一切皆是无学。缘解脱慧名解脱知见。缘余慧名慧。缘解脱慧者。缘灭谛智也。缘余慧者。缘余三谛等智。三云。一切通学无学二位。分得无学。圆满诸佛菩萨皆有五故(文)。疏转五蕴得五分事委细也。繁故不引。
  问。百劫间修法身因欤。答。修法身时出之。付之。百劫既修相好业(云云)。尤生身因也。何云法身修因哉。答。相好与法身。修因互资助故。百劫修行通法身因欤。章身者但百劫修相好业等(云云)。知亦是生身因也。故折云。于此四时圆六致故。成五分法身(云云)。
  问。尔者三僧祇修行。又可通相好之业欤。答。三祇等四时。可兼通生法二身。福智资助故。故指事引婆沙四时义了云。修此法身具有四时。生身亦尔(云云)。折文如上。但三祇并出家修禅定。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此等三时专为成五分法身也。百劫修相好者。专为成生身之相好也。故章文依表里配释之也。
  难云。当段下章云。小乘中偏修智分不修福分(云云)。章百劫修相好业(云云)。光记十八云。三十二相。一妙相。各百福庄严。何谓百福。若此中百思名百福○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后记五十思令其圆满○问。何者是五十思哉。答。依十业道各有五思。谓依离杀业道五思。一离杀思。二劝道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乃至正见亦尔。是名五十思(文)。三十二相各别因佛果义处可摄。俱舍论第十二云。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慧资粮(文)。此文祇问福智兼修见。尔者章偏修智分者约大都欤。俱舍师可寻。
  问。百劫修相好者。大劫欤小劫欤。答。法相大乘心。付释迦超劫。大劫中劫论义也。但小乘心。大劫(云云)。可寻检。
  二。问。三僧祇中修有漏四波罗蜜(云云)。尔者六度中除何度欤。答。见当章起尽。除禅慧取前四波罗蜜也。付之。指事引婆沙云。四波罗蜜者。施戒精进船若(云云)。尔者除忍禅见。云何。折云。婆沙第十并第十四皆云。一切诸佛尽于三阿僧祇劫。修诸方便四波罗蜜。即前四度也○二百劫别修福业。并三出家禅定即第五度○曰菩提树下是第六度。于此四时圆六度故。成五法身。若准二俱舍说。六度亦有四位。与此小异。彼颂云(已下取义)。但由悲布施坛被抄身无戒忍念赞叹弗沙佛进次无上菩提(禅定)。六波罗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已上颂下八注取义)。如是则非是三祇中。不修彼二度。但三祇中。准所得前四满尔(文)。今章文。当所引婆沙之义。但指事引百七十八卷。四波罗蜜者。施戒进慧(见)。婆沙之一师异说欤。即指事所引励律师释。又前四波罗蜜也。然无取舍知举婆沙一诸师之义也。指事云。百七十八云。四波罗蜜多。谓施波罗蜜多。及戒精进般若。如实义者。得尽智时。此四波罗蜜多方得圆满。外国师说。有六波罗蜜多。谓于前加忍静虑。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后二波罗蜜多。即前四所摄。谓忍摄在戒中。静虑摄在般若。戒慧满时。即名彼满故○今依斯等文得意分时故。修法身具有四时。生身亦尔(又更可勘)。励律师云○如萨婆多说。成佛乃有四阶。第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蜜。除禅定般若为种智因○第三最后身。出家已后。修有漏四禅四无边定○第四菩提树下。修三十四心○随义以论。具有三佛。无漏五分法身以为法佛。父母生身○以为报佛。化作佛身。于余方施化以为应佛。若据大乘。此之三种皆是化佛(文)。
  问。始教心。水火等大劫者。指八十增减欤。又取六十四转劫云大劫欤。答。僧祇品探玄太疏等不指何劫。但既云水火等大劫(云云)。知取八十僧减劫数之欤。折云。但此下初拣前数教○前小乘中。亦取水火等大劫。但直以一大劫为一数尔○今此大劫数至百千。从此后百千为一俱胝。即是百千方是一数也。清凉引测公深密记说。俱胝相传数有三种。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今当第一。然后倍倍方为俱胝(文)。
  章数至百千劫者。百千者十万也。以此十万为一数。又至十万名俱梨故。当第一十万为俱胝之义也。若用俱梨分一大劫数之者。遥过千万等。思之。集云。但此下二劫量此取等者。准劫章风灾为一数。至百千故。颂云。积聚风灾以为数。数下能及僧祇量○光明觉品疏云。此方黄帝算法数有三等。谓上中下。下等数法十十反之。中等百百反之。上等倍倍反之。寻云。此记所引劫章心。已云风灾为倍(云云)。取六十四转劫。一数倍倍数之(见如何)。
  三。问。新旧二经俱胝之量同也可云欤。答(云云)。两方也。若云异者。既二经同品也。俱胝量尤可同。况俱胝之数量通大小乘。何于同本异译二经俱胝量可有差别欤。若依之云同者。晋经文百千百千为一俱梨(云云)。探玄解释心。亿千亿(见)。唐经文。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云云)。清凉大师解释心。百万为俱胝(见)经文云。解释云。二经俱胝之教。多小云泥也如何。答。
  探玄第十五(僧祇品)云。百千百千者。谓百千千百千故。云百千百千。皆以所数等于能数○名一俱梨者。新名俱胝。或翻名亿。此恐不可以百千是十万。十万为一亿。此即亿千亿方名俱胝。亦俱梨个俱梨方名一不变。余皆准此(文)。
  疏八(下)云。初言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是中等数。洛叉是万。俱胝是亿。故光明觉品过一亿。梵本皆云俱胝故。若依俱舍以洛叉为亿。则俱胝当非也○俱胝已下并是上等数法倍倍变故(文)。
  疏三(下光明觉品)云。此方黄帝算法数有三等。谓上中下。下等数法。十十变之。中等百百变之。上等倍倍变之。今此三千。若以小数计有万亿。今约中数。从千已上百百变之。则有百亿。故唐三藏译为百俱胝。测公深密记第六云。俱胝相传释有三种。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由此三千以俱胝数。或至百数。或至千数。或百千。唐三藏译是千万也。故至百数(文)。寻云。百千百千为俱梨(云云)。此俱梨当千万为亿欤。章所数等能数(云云)。指事云。所数者前百千。能数者后。何以故。数前百千成后百千故○经云阿僧祇。阿僧祇名不可量。如是乃至不可说转不可说转名不可说转转(文)。复古云。如约俱胝以数物。则俱胝为能数也。后数至俱胝。是等能数也(云云)。此记心。初俱胝者能数。后俱胝所数(见)。尔者与指事相违如何。答。
  折云。谓阿僧祇名无数。余九即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文)。十大数名目。新旧二经小异也。
  问。一百重僧祇。始终二教中何欤。答。章始教义(云云)。付之。玄十五云。阿僧祇此云无数○诸圣教中。通有四说。一准俱舍论○二依智论第九。数过十重已后名阿僧祇。论云。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如是数三阿僧祇○此约始教说。三依智论第六。引此品文。还有百数。至阿僧祇等此约终教说。四依此品。百数阿僧祇。始是初数○约圆教辨也(文)。会云。章依始教终门直进。探玄依始教初门回心教也。
  问。璎珞经所说劫石之僧祇。始终二教中何乎。答。
  折云。若依终教下○今此不辨阿僧祇之数量者。应同始教之教○若据璎珞经中亦有其数。如彼经(下卷)云。一切菩萨行道劫数久近者(已下。取义)。乃至四十里石方广亦然。以三铢天衣。人中三年一拂。此石尽名小劫。方广八十里石。以梵天三铢衣。梵天三年一拂。此石尽名中劫。方广八百里。以净居天衣三铢衣。净居天三年一拂。此尽名一大阿僧祇劫(已上。取义)。今此教中。应亦取此。以数三僧祇(文)。此记心。劫石之僧祇。终教之义(云云)。但探玄依诸圣教出四重僧祇。别不出劫石。知劫石芥城等。寄喻显百重僧祇时节久远欤。
  问。章文至一百名僧祇(云云)。旦此僧祇者。化身之所经欤。又实报身所经欤。答(云云)。两方也。若云付报身者。当章一段之文见。或云。仍此教中就释迦身。或何故乃就化身说也等之问答记尽。今三祇全付化身谈之(见)。是以优婆塞戒经三祇满佛。多分同小乘教之三祇满之佛也。若依之云付化身者。三祇数量。已始教之终门通终教。知直进菩萨修行成佛时也云事。尔者直进菩萨所经三祇。何唯约化身哉如何。答。一义云。虽一百重僧祇直进报佛所经。约三乘同见故。僧祇满佛相似小乘说也。故章仍教中下。释回心教之义也。问。三身之因行各别经之欤。又于一实行之僧祇。圣三身异说欤。答。
  问。三身同时成道欤。为当异时欤。答。第十卷同学抄论义也。有二义。一同时义。若不同时者。佛德不满。可前后增减故。三身章云。故成三佛不增不减(文)。二异时同学抄正义也。世亲摄论云。成所作智者。谓能示现从都史天宫而没。乃至涅槃种种佛事皆得自在(文)。
  玄赞云。果道满已住知足天。乃至下生成等正觉(文)。周记云。自在宫中成正觉。已知化身即下阎浮亦成正觉(文)。但八相共化身也。故无三身减之失也(云云)。虽有三身成道同时异时之义。三祇之修行一行欤。又自他受用净土化身。必同时成。无八相故知足住天因位所现也。但玄赞果道满已者。果因名道。又云等觉位属果故(云云)。
  问。始教心。百劫修相好(云云)。尔者分僧祇之中假说欤。僧祇之外立欤。答。始教所引优婆塞经与俱舍。初二僧祇满佛全同也。经初祇满宝顶佛者。俱舍宝髻佛也。故折云。宝顶即尸弃佛也。亦云宝髻(云云)。第二僧祇满然灯佛。二教全同也。第三祇满。小乘胜观佛也。折云。胜观此即毗婆尸佛也(云云)。大乘者迦叶佛。小乘百劫满佛也。故知。回心教心。于三祇中。假说百劫行也。
  问。始教之心。百劫修相好业(云云)。依何经说欤。答。章依本业(云云)。付之。检本业经前后。全无此文。如何。指事云。下卷佛母品云。佛子。劫数者何。所谓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尽名一里劫。乃至万里石尽名为万里劫。佛子。一切贤圣入是数量。修一切法门。时节久近得佛果。其数百劫乃得等觉。案云。今依此其数百劫。乃得等觉文意趣故。释云百劫修相好业(文)。折引两所经文。一处云。等觉菩萨。百劫修十三昧千劫佛威仪(云云。取义)。一处。百劫千劫变化生一切(云云。取义)。折云。变化者。即经心见。即变易身也(云云。取义)。折所引两文。皆云百劫千劫。不顺百劫修相好之义。又何文百劫修业假说云义不见。但虽无经文变化之义。准余缠经论释。但是变化欤。本业经先后退可检。
  四。问。章文即超九劫(云云)。所超劫量大中等何哉。答(云云)。第九卷同学抄论义。或云大劫。或云中劫。古来难义也。而然同学抄正义。依本疏明文释迦所超之劫量中劫定付之。难云。瑜伽云。若上上精进。或转众多中劫。或转众多大劫(文)。会云。本疏引此文时。或有转多大劫(云云)。大劫加有言。有深意欤。又云。上疏翘足超九百劫中超(文)。百劫既大劫也。超大劫(云云)。会云。此疏但云百劫。不云百大劫。然百大劫者。小乘所谈也。大乘教中未见其文(云云)。善戒经云。若有菩萨勤精进者。能转无量中劫(文)。地持论云。若菩萨增上精进。能转中劫不能转大劫(文)。仁王经良贲疏下云。瑜伽说云。若正修行。最上品勇猛精进。或有能转众多中劫小灾劫。或有乃至转多大劫大三灾劫。当知。决定无有能无数大劫。此同婆娑。于修妙相转大劫也(文)。婆娑转大劫(文)。可检。
  问。释迦菩萨。于三祇百劫中超几劫欤。答。超九劫(云云)。付之。心地观经云。雪童为半偈舍全身。超十二劫摩仙人布发之时超八劫。萨埵王子身投饿虎超十一劫。弗沙佛赞叹之时超九劫(云云)。超九劫九十一劫成道者。随转小乘之义也。问。超劫之义。通地前地上欤。答。第三卷同学抄论义也。相承义。释尊四十劫之超劫。皆后二僧祇同也。但第一心地观经云。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以求正法因缘故。十二超劫生死苦(文)。会此文云。一云。初二三地相同世间故云凡夫。一云。远指先云凡夫。一云。萨娑多宗。三祇百劫皆异生故。随转而云凡夫。
  问。超劫者。超僧祇数量欤。超余心欤。瑜伽云。但经于三无数大劫。便证无上正等菩提。不过此量○决定无转无数大劫(文)。最胜疏云。取作意时。方便善心相续时量经三大劫。非是通取修不修时作不作意。经尔许劫故。勤惰根性不同。俱说三祇(文)。此超余心文也。
  问。上上精进菩萨可超无数大劫欤。答。瑜伽决定无转无数大劫(云云)。付之。大般若理趣分云。当经十六大菩萨。生定得如来执金刚性(文)。同疏云。由于此经行先法行。能超生死不经僧祇。经十六劫便入初地。以经所明实相之理有大神验。闻此法已故超生死无边劫量(文)。会云。经十六劫者。分地前一僧祇为十六劫也。不经僧祇者。僧祇外生死无边之劫数也。又千手经云。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文)。会云。初地八地等者。三乘共十地也。超第八独觉地。入第九菩萨地为言。或为显神咒功能。示现超地相欤。寻云。由何义。以地前一大僧祇分十六劫欤。答。清水理趣分经云。此有二义。一者仕十六大菩萨故。二者总会诸门显理趣分故。拟之为十六劫也(已上)。超劫等觉义。自宗解释退可捡入。
  问。始教心。二乘修行时分如何。答。折云。显扬论云。第七云。时者声闻菩提。极少三生修行得。独觉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无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祇耶修行而得(文)。章由此始教就下机故(前机浅直进)。有二乘故(初回心)。此身是彼所知见故(释第二句)。是权教故(释第一句)。注折薪义也。
  问。终教菩萨。超劫义可有欤。答。起信论云。一切菩萨皆经三祇(云云)。故小始二教。超劫之义出。终教不出也。付之。始教心。虽超多劫。所超之劫僧祇余心故不相违。皆经三祇之义。纵虽终教菩萨。于地前岂无勤惰不同哉。况今终教僧祇者。始教之僧祇数量也。始教既有超劫。终教何无欤。加之理趣分千手经心地观经等。皆说超劫之义。此诸经说。何可限始教之义欤。如何。答。
  问。妙经文。我实成佛已来。无量阿僧祇等(云云)。尔者终教心。可谈释迦久成之义欤。答。清凉大师云。若就迹门则能今能久(云云)。久成既迹门也。岂不通终教欤。但今心必非取久远作佛。为终教之义。为证实成之义也。折云。又此下显此教胜。拣前教劣也。故法下既尔许劫前已成道。则知。今约释迦论成。非实报也(文)。此记心。以法花一文。证终教实成与始教就化身二义也。
  问。章文于燃灯佛所得受记等(云云)。指何经欤。答。指事云。又云。我说等者。亦是依寿量品文也(云云)。付之。披妙经说欤。寿量品。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文)。我说燃灯等文。燃灯与释迦一体之义(见)。全无得授记之义。是以光宅清凉大师等。存二佛一体之义。加之慈恩大师。释我说燃灯等之文。平等意趣(云云)。如何。答。一义云。纵虽二佛佛上一体。方便摄化多端也。得记之义不可相违。故金刚般若经云。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云云)。或今章文。即指金刚文欤。故复古云。燃灯授记。即金刚经文(文)。
  章亦无百劫修相好业(云云)。抄七下云。始教三祇不同小乘。小乘十十数之。此即倍倍数之。仍说百劫修相好等。智度论破此别修相好。不许三祇之外别修。即是实教之意(文)。
  五。问。终教心。立不定僧祇欤。答。立之也。付之。披起信论之文。超地速成约怯弱机。无量僧祇约懈慢众生皆会之欤。一切菩萨皆经三祇(云云)。起信既终教当中也。岂不定僧祇不违论文欤。是以探玄中。释宝云经不定僧祇。此是约云会三归一(文)。知不定僧祇。同教一乘义。而不开终教云事。尔者宗家解释。似自语相违如何。答。先终教门通同教事。处处例多之。次起信论文。折云。问。起信云为懈慢者。说无量劫实唯三祇。今云实则无数劫浅近说三祇义。正相反如何。会释。答。前约一方定说故。论以无量劫为方便。今约不定说故。经以三祇为方便。各说一义。互相不违(文)。
  问。终教心。不定僧祇者。定三僧祇之外实经无量僧祇欤。又虽实行时分但定三僧祇。望佛德杂类世界等。立不定之义欤。答。顺后句答。若实经无量僧祇者。不可有成佛之期也。起信论云。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文)。
  钞七(下)云。且如娑婆。方之安养。一劫方为一日。则安养世界。乃经三无数日耳。更方袈裟幢刹。未经岁月。况于后后以劫为日之刹欤。是则不可以此一方类。定于成佛时劫之数(文)。
  问。胜天王经意。经杂类世界说不定僧祇欤。答。章文通余杂类世界故。胜天王说(云云)。付之。彼经中虽说经无量劫修无量功力。全不说通杂类世界之义如何。答。
  胜天王经第二云。况复如来。于无量劫。修习无量无边万亿三昧。何以故。如来不可思不可思不可观故。尔时胜天王。白佛言。世尊。我闻如来三阿僧祇劫修行成佛(已下云)。何而说无量劫修。佛言。不也大王。何以故。菩萨摩诃萨。阿耨多三藐三菩提。无量劫力之所能辨。非尔许劫时始得入平等理称为成佛(文)。宝云经举如来境界不可思议之体。说不可计数僧祇故。云佛德无限量。天王经。约因位之行除义。说无量劫力之所能辨。明无量时劫。虽无当段经文。约杂类世界之义。彼经发起序中。佛放面门光照十方无量世界。所照世界相。多分与婆娑异也。是即杂类世界也。故取义云通杂类界欤。
  折云。彼经第一发起序中。佛面门放光照十方无量世界○清凉指此等国。云即树形等刹。尔世界既其不同其中劫数故。皆不定也(文)。
  抄七(下)云。二者不定复有二意。一为通余类世界故。如胜天王。说即树形等刹是。二据实佛德无限故。如宝云经(文)。要问上云。若通全世界亦不定。三僧祇如胜天王经说(文)。
  问。何故此段不出同教义哉。答。终教不定僧祇。即同教之义故略之欤。
  六。问。别教一乘心。约行布实行经几时劫哉一义云。行布门心。以三生为本也。付之。古经第四(卢遮那品)。尔时普贤菩萨○诸佛子。当知。此莲花藏世界海。是卢遮那佛本修菩萨行时。于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劫之所严净。于一一劫恭敬供养。世界微尘数等如是(文)。
  玄第三云。问。瑜伽论说。一切诸佛要经三阿僧祇劫。何故此中乃说阿僧祇个世界。一一世界并末为尘。一尘为一劫。据此则有不可说个阿僧祇劫。何故不同耶。答。彼约三乘。据一方化仪故。宝云经云○此是约会三乘归一说。此文约一乘该通十方因陀罗网等。及树形等诸类世界说(文)。大疏二下大义同也。唐经第十七(发心品)云。疏四上云。而经多劫者。然余教说定三僧祇。此宗所明劫数不定。略有四类。一或展则无量不可说不可说刹尘。如法界品说。二或千不可说。或减或增。如威光太子及此中说。三或一生二生。如善财童子都率天子。四初心即得。如前所说。所乘之法。既自在圆融。能乘之人亦迟速不定。念劫融故○起信则以若迟速皆为方便。此宗则以楷定为权。并有圣言无烦因执○若迟若速。誓要当克是佛意也(文)。
  花严问答下云。问。见闻等三位。普法正位耶不耶。答。不也。但从三乘位。作如是说耳。若普法正位即无不位。一切六道三界一切法界法门。皆无不普法位。又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文)。依上玄疏等。别教实义。修行时分不定也。剩楷定为权。若以三生楷定。为别教行布之实义者。岂非楷定欤。是以问答三生。非普法正位(云云)。
  花玄疏并问答等。皆约圆融实义。虽然若无差别无可圆融故。岂无别教不共三生行布欤。又一生与多劫。皆解行之内迟疾故。不出三生也。
  抄一上云。疏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下。八段正显成益圆通之相○又此经宗明三生圆满。一见闻生。二解行生。即上二句。三证入生。即下二句(文)。既约三生。显今经正成益之相。又云。此经宗明三生圆满(云云)。知三生别教。行布实行也云事。加之。第一纲目等出说经十因。八九十见闻成行得果故(云云)。此又三生得益之相也。是则三生。别教不共行布故也。又当章前后见。上行位章。约三生明位。上卷教义摄益。又约三生判之。宗家清凉等处处解释。多分约三生释别教行位乎。章文或一念或无量劫(云云)。圆融欤行布欤。答(云云)。
  折云。仍各下上约圆融。此明行布故。不违时法也(文)。一义云。仍各随处等者。虽一切世界念劫时节不定。皆悉念劫圆融故。不违时法也。不违时法无既圆融时。亦融通之义也。
  问。清凉大师心。付别教修行时分出四类。且圆教中四类之机。各别经之欤。为当一人之上开四义欤。答(云云)。两方也。既云略有四类(云云)。知四类机迟速各别也(见)。况誓要当克之解释。岂非随机根之要期迟速各别哉。若云尔者。三乘教心。犹地上发心修行等也。圆教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机根。何可有迟疾时分乎。答。抄十(下)云。疏而经多劫者○释曰。此即以迟速皆方便也。此宗即楷定为权。以不定或迟或速为实○故毗目瞿沙系时执手经多劫。则一生一定一生。无量劫即一念多劫。岂为多劫。故结劝勿执也(文)。释曰者。引起信一切菩萨皆迳三祇之文了释也。一义云。初发时解证圆融之法体后。万行念劫已得自在故。一生二生乃至多劫。随意乐自在成二利之行也。善财一生究竟。不违多劫威光经劫不违一念等也。
  文安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子时许书写毕。
  快舜祐乘。
  沙界恒沙界平等利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