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中(上)。

  三性义。
  一。终教依他所似体。
  二。终教已上所执体。
  三。瑜伽等随缘真如有无。
  四。摄论遍计所执体。
  因六义。
  一。谓一切因者通种现欤。
  二。谓一切因者通内外种子欤。
  三。灭法待缘欤。
  四。果俱有义义待缘。
  五。六义列次。
  六。恒随转自类相生。
  七。六义增灭。
  八。增上缘六义。
  九。始教现行六义有无。
  十。终教现行六义。
  十一。六义八不遮表。
  十二。因门即门空有同异。
  十三。六相三乘一乘。

  问。三性同异等之四门。限别教之义欤。通终教等欤。答。疏一(上)今显别教一乘。略显引四门。一明所依体事。二摄归真实。三彰其无碍。四周遍含容(文)。是四门共别教一乘之义也。而二三事理无碍也。故知。今章四科共别教义理也。但不妨初二通同教之义。
  指第五云。初门即同教分齐。第二门义通同教分齐○即此以显缘起相由。即别教义也。二门即别教分齐(文)。此记心三性义唯同教。因六义通同别。后二唯别教见。
  问。六相义可通同教等欤。答。折后二唯别教(云云)付之。六相义本出十地论。相宗中依释之(云云)。尤可通同教等。如何。答。问。三性同异者。如次总别三科云同异欤。为当总别之中各有同异欤。答。折云。本即末义。是三性同义也(文)。准此释。别明中本末不一三性异义。本末不异三性同义也。总说之段例有同异三性本末异义。一际圆融同义也。

  三性列次不同。
  须弥顶上偈赞品列遍计依圆(经疏可见)。
  摄论云。沙执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依他。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圆成实智观无义。唯有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则入三性(文)。唯识论第八列遍计依圆。今章何列圆依计欤。答。约地前相似观遍计依圆列(文)。约地上证智圆依遍计列也。故唯识引厚严经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出等依虽有计而非真(文)。第五地以前先起正体智证真如。后起后得依俗谛故。如是次第委细相宗所谈也。但今章约本末之次第。列圆依计也。又下总说科引阿毗达磨经。遍计圆成依他列。波罗门问经说。依他遍计圆成列欤。染净总别等之次第欤。不可一准。
  一。问。终教之心依他似有者。所似之外体如何定之欤。答(云云)。一义云。依他假法似遍计实有也。付之。指依他之当体。或名幻有。或名假有等。全无能似所似之义。直显如幻虚假之即体。以知似有者。但可名即体幻假之义。何可有能似所似之义欤。答(云云)。
  起信义记上云。良以真心不守自性。随熏和合似一似常故。诸愚者以似为实。取为内我我见所摄。故名为藏(文)。释第八识之所藏之义文也。随熏和合者。第八识体也。似一似常者。似遍计所执之常一主宰也。尔者依他法体似遍计之实有事。此释分明也。但幻有者。幻者所喻也。依他之八喻之中随一也。假有者。指即体名也。强不可一准欤。
  唯识述记第九本云。有云。诸心心所虽各体是一自证分而似依他二分而生。谓相见分。诸经论中说。二取者。是此二也。如是二分虽似体有理实无也。此之二相中辨等说为计所执(文)。安惠论师义也。是体性都无之遍计所执之相见二分。似依他如幻之自体分。护法正义。依他相见二分。似遍计之相见二分也。付安慧义。能似所似等料。简繁故略之。今之义者。相顺护法正义也。
  二。问。终教之意遍计所执者。通三细无明欤。答(云云)。两方也。若云通者。准起信论意。业相之位相见末分。何可有遍计所执之义欤。是以当处文以彼所执似为实(云云)。若以根本业相云遍计所执者。所执之体一向可真。如何可云执似为实欤。以知。以业相自体分为依他之似有。转相已去心境差别之位名遍计所执(见)。例如安惠论师二分唯遍计之义。加之。既遍计所执何可开能执之情欤。答。终教以上心以三细六粗无明倒执之心境名遍计所执。以所依真如名圆成。指和合如幻之体名依他之似有事。列祖处处解释也○业相位随相见末分既是法执也。尤可遍计之体性。但执似为实等者。真妄和合最微之位名业相。即依他如幻之体也。而彼业相三无明不知自体之如幻。故迷执自之业相依他之似有也。如是转相已后皆分分迷执依他似有。故释执似为实也。次于所执之名言相违云难者。当情现相情有理无之义。显故名遍计所执欤。或又遍计之言摄能执欤。故旧译名分别性(见)。
  抄三上云。
  疏四(上夜摩偈赞品)云。第二胜林○十颂分二○后七中令于依他修三无性观。以余之二性不离依他故。由于二性成他依故。谓圆成是依他体性遍计。但横执依他。又迷真似现故。即依三性说三无性。三性尚一。岂有三无。三无但是即有之无。三性但是即无之有。有无不二。为一实性。有无形夺性亦非性故。于一依他中具修诸观(文)。
  抄(十一上)云。疏○二以余之二性下。出于一性修三所以。三故于一依他下。结成上义。二中有三。初明三性即一。二明三无即三性。三明融通为一。初中圆成既是依他之体。故观依他必观其体。离依他性无可横执。故遍计性亦约依他。又迷真似现者。此之一句具足三性。迷即遍计。真即圆成。似即依他。前意明二不离依他。此义明二能成依他。故但观依他具足三性○三性尚一下三明融通(文)。迷即遍计等之释义。三细无明等皆遍计所执(见)。又令于依他修三无性观等之释下。总说段可合之也。
  八经第十六(须弥偈赞品)云。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愚痴邪见增。永不见诸佛。若能了邪法。如实不颠倒。知妄本自真见佛则净。有见即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文)。
  疏三(下)云。第五东北方精进惠○初三所执无相观于中。初一举分别过。后二显无相观。一离所取。上半知于情有。下半知于理无。如迷木见鬼。知鬼是迷有。名如实知鬼。知鬼本无举体是木。名为见木。二离能取。以所取空故。上半举失。如若见鬼即不见木。下半显得离于鬼见。方为见木(文)。
  抄十(上)云。言所执无相观者。所执即遍计所执。无相即相无自性性观○然法相宗三性则有性。三无即无性。有无义殊故。彼偈云。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意云。既言密意说三无性。则不碍于三有性也。若法性宗此二三性有无无碍。互夺双亡皆悉自性。言初一举分别过者。分别即遍计所执也。古译为分别性。今疏从简亦欲辨。起心动念皆成分别故并成过。故云以心分别一切法邪。不以心分别一切法正○鬼喻遍计。木喻依圆(文)。分别即遍计所执之释。亦三细等遍计所摄(见)。又当章下总说段。根本无明等遍计所执(见)。三细六粗生起次第。起信疏上卷可见。
  折五云。问。依下○答。由下初义计同依故无异。二依同计故无异(文)。
  集五云。问。依下○答。二义中初似外无实。后实外无似。余可见(文)。
  问。释依他似有同遍计情有之出二释。尔者二释意如何异也。答。问。终教之意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所执之三重可分欤。答。处处解释不分明。付之。章。经云众生等者。净名经也。又经云法身等者。法身经也。
  疏(四下十行品)云。三对之中。前二不离。后一不即。即显生之与倒非即离也。众生即能起颠倒之人。乃染分依他。颠倒即所起之妄。是遍计所执。初对明不离者。谓依似执实故。离生无倒。依执似起。离倒无生。第二对明不相在○第三对明不即。不坏因果能所遍计之二相故(文)。
  抄十一(上)云。疏依似执实者。众生是依他似有故。颠倒谓执似谓实○言依执似起者。即唯识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谓依遍计之执起依他似。似即众生。言第二对明不相在者。即不于颠倒内有众生等○第三对中言不坏因果能所遍计者。因即能遍计。果即所遍计。所遍计即依他也(文)。又云。依似执实待果成因也。依执似起待因成果也(文)。今疏依似执实依似起三释。章二释相当欤。又抄因即能遍计等者。因者倒执也。尔者能遍计即遍计所执也。又生者有情总别报依他也。倒者本末无明也。
  问。唯识论文分明别缘所生(云云)。尔者分别遍计所执欤。答。抄遍计之执(文)。付之。
  抄三(上)云。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文)。一义云。遍计之执之释。依性宗义释唯识文欤。第二问答决择科。真如五重四句中第二重。四句之中余二句可知(文)。折云。例初四句中后二句也(文)。第三重下三句例然(文)。三句皆离所谓故(云云)。指事心也。第五重余句准之(文)。集云。余句准之则离相违戏论(云云)。折云。余句则无自性故。具德故(云云)。依他中复古集成等六重四句也。折薪六重八重之二义也。第二重四句。余二句可知(文)。折云。无二性故。有多义门故(云云)。章有多义门(文)。指事云。有五蕴门十二处门十八界门四相心品等多义门。故云非无也(云云)。章。又以缘起离四句等(云云)。义苑云。谓藉缘而起故。离有缘起似有故。离无缘起无性无二故。离亦有亦无缘起具众义故。离非有非无谓无性故。离有无性成缘起故。离无无性缘起相收故。离亦有亦无无性具缘故。离非有非无(云云)。
  问。上二重四句以缘起无性之二义。顺逆离四句与今缘起离四句等云何异乎。答。折云。第三第四句单约缘起无性所离(云云)。初二重四句一重之中。约缘起无性之二义离有无等。第三四句单以缘起故离四句。第四重四句单位无性故离四句也。第六重余句准之(文)。折云。后二句亦应三重。征前诸句随说皆得(云云)。集云。余句离相违戏论故(云云)。遍计中五重第二重余句。集云。准无道理故(云云)。
  问。付第三重四句。初之三句间答执有故。至第四句执成故(云云)。有何所以欤。答。
  折云。第四句执成者。所执所成不出有无之见。安得双非(云云)。
  复古云。执成者。以第四句双非故不言执有。乃云执成。是执所成故(云云)。意云。第五重四句之中余句准之(文)。折义第四重终二句离相违离戏论(云云)。第五重终二句应云无二性故。所执性故。亦可第三句互夺双泯故。非两亦第四句双。
  问。一重之四句以遮情可足。何用五重八重等之四句欤。答。集云。初圆成三初二四句具德门○又问下二一四句离过门。又问下三二四句自体门○依他下二依他三初具德门。又问下二胜用门。又问下三自体门。然上六重亦可初四重约当性二义说○第五重对三无性说○第六重通就当性说○遍计三所执二初自体门○又有下二胜用门○上五重前可初三重约当性二义说。第四重对三无性说○第五重通就当性说(文)。折云。圆成五种○初约本二义顺明四句。第二反显四句○第三四句约离计○第四四句约胜义无自性之观离四谤说○所以今约此释者以下。依计对此四句。约生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二观中离谤成四句。即知祖意此约胜义无自性性观离四谤也○第五四句约离妄显真○依他中有六重四句。若开第六为三重。应八重四句也。第一四句约本义顺明。第二四句约本义反显○第三第四四句单约缘起无性所离。第五四句约生无自性性观离四谤也○第六重四句于中。自有三重四句○遍计五重四句。初重四句双约本有二义。第二句单约理无。第三句单约情有○第四四句约相无自性性观离四谤○第五重四句约无体有用说(文)。
  三。问。宗家意瑜伽唯识等中。许真如随缘之义欤。答(云云)。两方也。若云许者。真如之随缘依他性空之道理者。性宗不共所谈也。全不开性相各别之宗义云事。自他宗解释分明也。若云不随缘者。当章问答之起尽。天亲护法等论师。并许随缘性空之义(见)。答(云云)。集云。问答下复问二义二初二宗互破问答。此下二法性会通。答(文)。复古多分同也。是依他空有之问答释也。准此等记释。虽不许真如随缘依他性空依法性宗意。会通论藏并论师意乐也。
  疏三(上。问明品云)二佛子心性下。略启五门。一问所为。二述问意。三定所问。四会相违。五释文。四会相违者。问。若尔瑜伽等中。异熟赖耶从业惑种辨体而生。非如来藏随缘所成。如何会释。答。瑜伽等中。对于凡小约就权教随相假说。楞伽密严对大菩萨。依于实教尽理而说。既机有大小。法有浅深。教有权实。故不相违(私云。引楞伽密严起信等。释随缘真实之义)。以此等文故知。两宗不问浅深可见。又唯识等亦说真如是识实性。但后释者。定言不变失。于随缘过归后辈耳(文)。
  抄八(下)云。疏以此等文下。第三双结二宗于中。先正结○后又唯识下。引唯识文结同法性。故彼论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释曰。既用真如为识实性。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但后释论之人唯立不变。故云过归后辈。况世亲造佛性论。广用胜鬘(文)。准此结同释者。唯识论等中。许真如随缘之义(见)。若许真如随缘之义者。依他性空义可许之也。
  问。释论之人者何论师欤。答。护法等十大论师欤。付之。当章文空即是色。护法义存(云云)。准此解释。护法论师许依他之性空(见)。若许依他性空者。尤可许真如随缘。若尔者释论之人唯立不变之解释。相违如何。答。
  章。经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等(文)。同与因者无明欤。转识欤。答(云云)。
  抄十八上云。十忍品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即楞伽第四彼云大惠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惠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解云○与七识但名与因俱(文)。
  指事云。四卷楞伽第四卷文。经云。如来藏常故。作依持能令转识。知苦乐与七识生死因俱。若生若灭(文)。章云。经云自性清净(等文)。指事云。起信论云。众生自性清净○或本作经非也(云云)。
  章。经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文)。指事云。维摩经弟子品(云云)。
  折云。清凉释云。生灭相尽无常即常○随缘变易常即无常则生灭。是无常义也。又性即相故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文)。
  章。经云色即是空等。指事云。经云色即是空○大品经文言。又云。众生即涅槃○维摩经菩萨品文言。论云。智障○梁论第一卷(文)。
  问。断常二见俱起之义可有欤。答。不尔也。付之。亦有亦无执者。具上诸失(云云)。诸失者。断常之二失也。如何。答。唯识论第四释。末那不起我所见之义云。无一心中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文)。准此论文。无二见并生之义。但当章心立难敌者。进征付过许也。亦有亦无之执者。非谓可二见并生也。从执二见者。前后各别可执欤。拤。
  章。摄论等中说依他有事。
  章。中论等依他空事。
  章。恶取空(文)。集云。恶趣空者。百法抄第一卷曰。如说二形等。是人中恶趣。非是能取当来恶果。但毁责为名(文)。章。前代诸论师等(云云)。
  抄三(上)云。疏戒贤远承下○弥勒位极此为上古。无著初地此为中古。护法难陀○故云近踵○疏二智光下○文殊对弥勒。龙树对无著。青目情辨对护法难陀。护法难陀注唯识论。青目注中论。清辨亦注中论。造掌珍论(文)。
  折云。前代诸师各述一义等者。前文必脱一段。由前数重问答。皆前牒前所立。次方立。今例前诸问决有脱理。况禅源都序文全有今文义。亦前有一段。彼云。据佛本意虽不相违。然后学所传多执文迷旨。或各执一见彼此相非。或二皆执浑混纯不晓。故龙树提婆等菩萨。依破相教广说空义。破其执有。今洞然解于真空。真空者即不违有之空也。无著天亲等菩萨。依唯识教广说名相分折。性相不同染净各别。破其执空。令历然解于妙有。妙有者即不违空之有也。虽各述一义。而举本圆具故无违也。次下方有一重问答。故验知。此中必一段脱也(文)。
  章。第三显其义(云云)。
  折云。三科并易见。但翻前护分别执中。以答三性有义即当今三性无义。上答三性无义即当今三性有义。上答三性两亦义。即今当三性双非义。上答三性双非义。即当今三性两亦义。一一对翻随说皆得(文)。
  问。摄论心可许真如随缘之义欤。答(云云)。两方也。若云许者。当章以摄论等依他有义(云云)。尔者依他既有之义也。何可立真如随缘之义欤。若依之唯凝然之义也。三者章文引摄论耳。真妄该彻等(云云)。知可随缘之义也。如何。答。
  四。问。摄论心遍计所执以何为体欤。答。以烦恼为性(云云)。付之。既存依他之有。专相宗之义也。然相宗所谈烦恼等者。染分依他也。何为遍计之体欤。答。

  因六义。
  一。问。章文。谓一切因皆有六义(云云)。尔者现行熏种子之时。现行因可有六义欤。答。随教可有有差别也。付之。两方也。若现行不具六义者。正唯识论中出亲辨自果之正因。体之时举种现之二。谓一切之言岂不收现行之亲因乎。若依之云尔者。唯识论中释恒随转之义。此遮转识转易间断。判转识之现行。既是所遮也。何可云有六义欤。如何。答。凡缘起因门者。收性相所谈成圆融之深义故。谓一切因之言可含重重义理也。故疏七下云。然缘起深义。佛教所崇。乘智阶差。浅深多种。龙树云(抄云。十二门论)因缘有二。一内二外。即水土芽等内。即十二因缘今正辨内。然外由内变。本末相收。即捻含法界一大缘起。染净交彻义门非一(云云)。而今章六义者。依下所引地论集论等因缘相收之四句。建立空有力无力等之六义。专显缘起之胜德。兼配释刹那灭等六义。成种现因果即法界缘起义。而刹那灭等之六义不尽缘起之义理。空有等之六义全摄刹那灭等之六义。故依始教一切因等者。因缘之义虽通转识现行。具六义者唯限种子。付种子六义。唯识论限内识之种子。摄论心通外谷麦种子。若依终教六义通七转识现行。若依圆即法界缘起皆有六义也。难云。纵虽始教现行正因辨种子之果时。岂无体用空有待不待之六义欤(是一)。次从虽终教转识既间断之法也。现行之因何可有恒随转等之义欤(是二)。次圆教心善恶邪正同一法界缘起也。何可有性决定等之义欤(是三)。答。始教意虽现种同亲辨自果正因缘体。然种子体因缘义胜。唯识云。有唯识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云云)。现行因缘阙恒随转等之义。故唯种因缘具有六义。纵现种因虽容有空有待不待碍之二义。始教之心不依此义。但建立刹那等六义。遮外道小乘等之转计故。现行因不具六义也。次终教心八识体一故。现行之因可有六义也。即本识故可有恒随转之义也。次圆教心既法界缘起也。善恶邪正即入无碍也。岂遮性决定等义欤。下问答可准例也。难云。
  要问(下)云。法有多门。且依同时如实互为因果。入因果义有二重○又一切因有六义。一空有力不待缘。念念灭故○六无有力待缘。俱有力故○又增上缘望自增上果还为亲因。故杂集论疏缘入亲因摄。又成唯识论因缘。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设。或随转门○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此显因果亲疏分齐极明善也(文)。此释心付如实互为因果因具六义事。释毕引唯识互为因果极明善结释。知唯识论心现行亲因许具六义故引释也。若不尔者。何故引唯识欤。答。一义云。要问心标依互为因果。约法喻重重问答。其中全不拣种现。但因缘相望释之。尔者一切因有六义者。可通现行乃至法界缘起之因也。既增上缘还为亲因具六义也。现行亲因何不具六义欤。其六义者。空有力无力等六义为本。故知。从虽引唯识论。现行既亲辨自果之正因也。何不具空有等六义欤。但摄论唯识等唯种子有六义者。刹那灭等六义为本。又随胜也。故唯识云。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文)。虽现种共正因种子。因义胜故六义限种子也。虽然空有等六义通现行事不可有妨欤。寻云。引唯识事终教义欤。始终义欤。
  二。问。章文。谓一切因皆有六义(云云)。尔者通内外种子欤。答(云云)。略文义谷麦等外种子不具六义(云云)。愚案云。摄论心六义可通内外种子也。
  梁摄论第二云。外内不明了。于二但假名及真实。一切种子有六种○释曰○于二者种子有二种。一外二内。外谓谷麦等。于善恶二性不明了。是有记故。内谓阿梨耶识。于善恶二性则明了○但假名及真实者。外种子但是假名。何以故。一切法唯有识故。内种子则是真实。何以故。一切法以识为本故。一切种子有六。种子有六种者。如此内外种子不过六种(文)。义圣私记引势范律师义云。外不明了内明了。不明了言二度可赞(云云)。
  唯识论第二云。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外谷麦等。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文)。
  述记云。内种识变已后生麦等。麦等复识变以重变。故云种子如眼根等(文)。
  百法钞十云。世亲摄论外种亦具六义。若无性摄论及唯识论说。唯内种具六义。不说外种。以谷麦等是现行法故(文)。
  述记云。无性摄论不简差别。唯言内种。有世亲即通。然彼一一皆自释言。内法如此外法如此至果俱有。唯言内种即不论必○今释外种亦有果俱。如莲花根生莲花等○此解稍好(文)。第二卷同学抄论义也。而摄论心六义通外种之义也。集成云。谓一切因皆有六义者。海东记曰。俨师摄论疏云。六因十因乃至二十因皆具六义。是故此中名一切因。问。唯识论云。本识名言种上必具六义。余识间断不具恒随转果俱有义等。何故此中一切因皆具六欤。答。唯识论义约初教释。若约缘起秘密义。离如来藏一切诸法为因生果之义。永不可得故。一切因皆具六义。此约大乘实教义也。
  折薪云。然此六义出于摄论等中。然彼唯约种子识中有此六义。以说缘生。今以彼义门点示。即成法界大缘起法故。所依此缘起说十玄门者。意在别。法相学者方便入此玄门故(文)。

  六义列次事。
  五十要问答下云(取意)。
  一。空有力不待缘(念念灭故刹那灭)。
  二。有有力不待缘(决定故性决定)。
  三。有有力待缘(引显自果故引自果)。
  四。无无力待缘(观因缘故待众缘)。
  五。有无力待缘(随遂至治际故恒随转)。
  六。无有力待缘(俱有力故果俱有)
  今章依空三义有三义次第列之。问答初二不待缘。付后四待缘以有无有无为次第列之。虽有前却其义无违也。
  章。初刹那灭等(云云)。
  唯识第二云。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文)。
  百法抄第十云。即遮无为。外道所说冥性谛虚空我等(云云)。
  摄论第二(世亲云)。刹那者。此二种子无间生灭故。若常则不得为种子。以一切时如本无差别故(文)。二种者。内外种也。
  问。章文。由此灭故果法得生(云云)。限俱时现行果欤。通后念自类果欤。答。百法抄十云。于转变位能生同时现行。及引后念种子自类欤。寻云。何故不云由此生灭果法得生。而但云由此灭故欤答(云云)。
  三。问。可有灭法待缘之义欤。答。章。然是谢灭非由缘力(云云)。付之。章。二是俱有义(云云)。
  百法抄十云。问。应前念种子与后念现行为种子。以有生灭故(文)。故第二果俱有义。
  摄论云。世亲二云。俱有者。非过去非未来非别处。若此种子有即此时果生故(文)。
  无性摄论第二云。虽刹那灭然非已灭。何者俱有已灭生果不应理故。如死鸡鸣。是故应许种子与果俱时而住(文)。
  唯识论云。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文)。
  百法抄云。言俱现者。三义谓显现现在现有。初显现者。谓果法显现。即简无性第七○二现在者。简难陀经部说异时义。因果不同现在故。三现有者。简安惠说种是假○言和合者。简于相离○即知种望现行定俱。一身和合不相离。方名种子也(文)。
  四。问。章文。俱故非孤。是待缘也(云云)。尔者以所生果名缘欤。答。待缘者。增上等之三缘也。付之。折云。待果为缘(云云)。如何。
  折薪云。二者下俱有者。无性释云○此即因与果俱曰俱有也。非约水土等缘释中意云○既与果俱。不是孤有。是待果为缘也。今约望果与因俱生故。果即是缘也(文)。会云。指事云。二是俱有义者。有云。因与缘俱故名俱有义。此说不尔。以违摄论等故。今云果俱有义。非缘俱有。问。若尔如何下云俱故非孤是待缘也。答。果俱有因必待缘故。待缘生果故。故云俱故非孤是待缘也(文)。
  问。唯识论心望种子自类果可名种子欤。答。论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文)。付之。两方也。若云名种子者。自类相生之时者。阙果俱有之义。故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文)。若云不可名种子者。论释恒随转之义。云此显种子自类相生(文)。如何。答。
  述记云。又此自类亦非种子。不与果俱故。无性摄论说非种子。然名种类○答。论其体自类之亦名种子。非现行故。无性显此二位差别果。俱名种。不尔名为类(文)。又云。此显种子具斯六义。非说念念皆具六义。故名为种。无性所言不生异时名种类者。约毕竟不生当来为论。如见道中无相定等(文)。
  问。大乘意过未无体也。种子自类因果。何故不同时而前后也。答。
  述记云。种相生时。何故不许有同时义○种望于种许同时生。体便无穷。自类许有同时生故。即一刹那有多种生。都无因缘。不许后种。更生果故。现行熏种名为异类。虽亦熏种未生果故非无穷(文)。
  问。无性有情第七识可具六义欤。答(云云)。
  述记云。显者显现现在现有之义。名现由此。无性人第七识不种子果不显现故(文)。又云。种子之法其相沉隐。所生果法其相粗显○第七相显设所熏种果。乃沉隐不与现行果。法和合不名种子(文)。
  章。三是时众缘义。
  唯识论云。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惑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文)。
  无性摄论云。虽尔何说不一切时常能生果为遮此失。言待众缘非一切时会遇众缘故无过失(文)。世亲多同。
  五。问。章所引六义与摄论唯识论等六义前后不同。有何故欤。答(云云)。
  指事云。问。何故即此六义次第不同摄论等六义次第欤。答。彼摄论等为遮外道等邪执妄因。而显示大乘宗真实真种。故依简失渐次明六义次第。今章家意约地论等。欲显种子自体空有相由缘起之实德故。是故不同摄论等也(云云)。寻云。纵虽依缘起实德列六义。以其空有等六义为本。如次论六义配释。有何相违。以论第五配释章第二乎。答。第一第二论与章相当。第三无力待缘句待缘之义显故。配释第五待众缘之义。又第四有力不待缘第五有力待缘。如次第四性决定。第六引自果之义相顺故也。相顺之义章释文见。难云。第三第六句同无力待缘也。有何所以。第三无力待缘句配释第五待众缘。第六无力待缘句还配释第三恒随转之义欤。答。虽同无力待缘。第三空第六有也。因体空者。一向待缘之义显故也。
  章。四者性决定。
  唯识论云。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义(文)。
  无性摄论云。若恒随转非许少分乐为种子。何因缘故。不从一切一切俱生。为避此难故说决定。虽恒随转以诸种子功能定故。不从一切一切俱生(文)。
  百法抄云。此遮萨婆多计。善法等与恶无记得为因缘。夫因缘者。亲辨自体性相随顺善等。不辨恶法等自体不相随顺。非因缘义(云云)。述记三本云。论此遮余部。至有因缘义。述曰。遮萨婆多等善法等。与恶无起等为同类因。有因缘义○又异熟因通善恶性生无记果。遍行因等是异性果。俱有因取异熟无间士用等果。为因亦然(文)。转识赖耶互为因缘义别纸可抄。
  章。第五引自果(云云)。
  唯识论云。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文)。
  无性摄论云。今此种子是谁种子。答。此问答言唯能引自果(文)。
  百法抄云。此遮外道计。梵王一因能生一切果故。亦简萨婆多计。色蕴望余四蕴。四蕴望于色蕴。皆得为因(云云)。
  章。第六是恒随转(云云)。
  唯识论云。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文)。
  百法抄云。谓种子未彼对治道断。已来其体常相续。前能引后名常随转。论自释云。此显种子自类相生。即遮转识。有间断故(文)。
  无性摄论云。虽复俱有。然非一二三刹那住。犹如电光。何者应知此恒随转刹那。传传经于多时恒随转故(文)(集成沙引)。世亲摄论云。与彼相随转者。阿梨耶识随转乃至对治道生外种子。乃至根本怀乃果熟(文)。
  六。问。恒随转者。自类相生之义欤。为当随转本识欤。答(云云)。准唯识论。前能引后。自类相生之义也。付之。集成云。六者下六有无力待缘。随他者如下引世亲说文。次下所引世亲摄论云。阿梨耶识随转(云云)。此记心随转本识云恒随转欤(见)。
  指事云。由随他故。不可无不能违缘故。无力用者○今解云。种子必恒随果转故。若不生果种子者。恒随所依本识转故。是故摄论廓法师疏云。言刹那传云经于多时恒随转故者。种子必须恒随果转方成种子○又测法师云。若不生果种子随所依本识转故(文)。此释心随转者。随转所生果。又随转本识(见)。如何。答。略文义依指事义。一义云。唯识论既云。此显种子自类相生(云云)。又释果俱有。义云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云云)。准此等文。恒随转者。前灭后生。前能引后。长时相续之义也。全非果俱有。义相共违。但世亲摄论阿梨耶识随转乃至对治道生者。恒随转种子之所依出也。依对本识恒随转故。非遮种子自类随转。况外种子乃至根未坏等(云云)。岂非自类恒随转之义欤。次人师并先德之释者。附若望所生果立恒随转之义者。乱果俱有之义文义。
  问。付恒随转。摄论对治道生者。通无漏种子欤。答(云云)。
  七。问。于因六义可有增减之义欤。答。章云。唯有六故不增减也(云云)。付之。瑜伽论中因有七义(云云)。如何。答。指事云。问。瑜伽第五建立因有七相。云何唯有六不增减欤。答。由义门异故。开合不同不过六义。是故唯六不增减也。是故枢要云。瑜伽第五建立因有七相(已下取义引之)。第一无常法是因。第一刹那灭。二虽无常法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第二俱有义。第三恒随转义。摄论唯识以果世别开之为二。瑜伽据一念因能生二果。因无别故合之为一。第三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亦当俱有及恒随转正显为因之世。非正种子之义。第四虽已生未灭方能为因。然得余缘非不得第五待众缘。第五虽得余缘。然成变异方能为因。非未变异六义之中无别相门。即待众缘摄。待缘有二。一显一因体不能生果。故待众缘。二显待缘已方始变异。瑜伽据体易有别开一为二。摄论唯识以待缘义等合二为一。第六虽成变异。必与功能相应方能为因。即当第四性决定。第七虽与而能相应。然必相称相顺方能为因。即当引自果。总而言之。合六义中第二果俱。第三恒随转为瑜伽第二第三义门。开六义中第五待众缘为瑜伽第四第五。自余一切六七无差别(云云)。已上指事引枢要全文。今者要略抄引枢要。略赞了义灯等皆开合不同(云云)。

  四缘五果等事。
  唯识论第七云(取义抄)。一因缘。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道。三所缘缘。一亲(亲所变相分)。二疏(本质等)。四增上缘。除彼所余一与力二不障(云云)。
  唯识第八云。所缘因缘必应有果。此果有几。依何处得果有五种。一者异熟。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二者等流。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三者离系。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四者士用。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辨事业。五者增上。谓除前四余所得果(文)。论初十五依处之段。以十因二因四缘等相配五果。委细可明。又集成云。五果如演义第二十三卷说(云云)。续可拾入。
  八。问。缘因相望而具缘六义事。限增上缘欤。广通诸缘欤。答。可有二义也。一义云。可限增上缘也。故先德心唯限增上缘。不通余缘(见)
  折云。问。因下答中唯许增上缘。并亲因缘生自果有六义。其等无间缘。所缘缘则无六义○言亲因望他亦尔者。如亲因缘望因熟果。即亲辨果体得有六义。若望余果不具六义。以异熟是总。熟果望余果别故。即成疏缘不具六也(文)。
  复古云。唯许增上缘等得有六义(云云)。等者。取亲因欤。
  要问下云。又增上缘望自增上果。还为亲因故。杂集论疏缘入亲因摄(文)。
  集论第四十二因缘四缘分别之时。无明望行为因缘。无明行增上缘也。而为因缘故旨之也。集论并要问等所缘缘等。无间缘入亲因摄不见。又今章增上缘亲因(云云)。不释余二缘。依集论要问欤。故折薪等限增上缘释也。即集论等虽有四缘互夺之义。于中与力增上缘者。异余二缘生果义胜。十二因缘次第相望。皆是有力增上缘也。故取有力增上缘体云还亲因摄也。故抄云。若取有力增上。拣无力增上为亲因者。于理可然(文)。如下引。难云。章文既云亲因望他亦尔(云云)。此释意云。亲因还为疏缘云义也。若尔者纵虽所缘等无间缘依于因缘互夺之义。岂非还是亲因摄也。答云。亲因与力增上缘相对释因缘互夺之义也。如唯识云。离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文)。无明望行有力胜他。无明与力增上缘行鬼种子亲因缘也。相望此因缘之时。释还是亲因等也。十二因缘次第相望可例知。但增上缘具六义者。限与力增上缘。不可通不障增上缘并所缘缘等也。其六义者。空有力无力等六义也。是且付唯识杂集等性相。释因缘亲疏之分齐。未至法界缘起也。

  次通诸缘义。
  探玄第十三(第六地)云。第八因缘生者○无明望行无因缘义。而言因缘生行者。有二义。一自种为因无明为缘。合说故云因缘。然隐彼亲种。显此胜缘。故云无明因缘也。二但彼增上缘望自增上果。还是亲因故。说无明为行因缘。余亦如是。欲明果不自起要从因缘。因缘形夺复各无性。是故言因缘生乃显无生(文)。指事云。今解此问答意。欲明因缘互为因缘相。由其深缘起道理故也(云云)。又引十地论并探玄第六地文毕云。章家由十地论作此说耳(云云)。此等解释既因缘互夺缘起甚深之义也。何可限增上缘乎。但要问探玄等集论十地论。付以无明增上缘为行因缘文释。故且出增上缘许也。当章依要问地论等故。又且出增上缘。又增上缘广故先出之欤。实可通诸缘也。况章亲因望他亦尔(云云)。难云。以十地论杂集论为依凭。疏缘即亲因也云事不明。先杂集论别仪假说也。非因缘互夺见。
  唯识第八云。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依无明时业习气说无明。俱故假说无明。实是行种(文)。
  疏七(下)全引唯识此文。依唯识论并疏文。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一向假说也。又疏引释集论云。又约因言已含余三(文)。故集论云。无明望行释具四缘义了。如是一切随其所应尽当知(文)。知十二因缘次第相望。皆有四缘。是别义门也。全非因缘互夺之义。次付十地论文。疏七(下)云。经云○无明因缘能生诸行者○论云。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此以不他生释经因字。谓如行支唯从无明故云自因。即上自因观也。二者非自作。缘生故。此以不自生释经缘字。谓行支但假无明为缘。非有行自体。在无明中从自而生。即他因观。但取拣余不亲生故名因。显前非后。疏故名缘。非谓四缘之因缘也(文)。显前非后疏故名缘(如此可训欤)。抄十六下云。此以不他生下。是疏释论言有分者。分即支也。从二者非自作缘生故者。亦是论文。余皆疏释言。非谓四缘之因缘也者。此句拣滥以古德释云。无明望行(引经玄十三文。所引全如上)。故说无明为行因缘。此解失意故今拣之。若取有力增上。拣无力增上为亲因者。于理可然。亦非因缘故为失意(文)。
  准此解释。十地论无明望行为因缘者。非亲因缘。于增上缘中。付与力不障之亲疏。名因缘(见)。如何。答。先唯识论依自宗性相会之。不可有相违。是常义也。疏又依通途性相释假说也。探玄十三于十二因缘四缘分别之时。又引释唯识论与大疏一同也。知依通途之性相也。

  次付十地论文拾疏前后。
  疏七(下)云。释此四句略有二意。一破邪。二显理○显理后二。一约无生以显深观。二约生无生无碍。以显深观。先中略为二解。一约展转释○二约因缘形夺释。故对法云。自种有故不从他。待众缘故非自作。无作用故不共生。有功能故非无因。论解同此(抄云。今本论解同对法也)。二约无碍者。但因缘生果各有二义。谓全有力。全无力(文)。此即付当章所引因不生等之四句。释因缘形夺力无力等五义。何可遮疏缘即亲因之义欤。但付十地论释文五起尽。被宗家解释许也。既集论地论因缘互夺之义一同也(云云)。尤可依此等论文。疏缘即亲因因义可成立也。况当章文亲因望他果亦然(云云)。亲因既还成疏缘。无诤因缘互夺义也。若因缘互夺之义者。岂余所缘缘等又非亲因欤。
  九。问。始教心现行亲因可具六义欤。答。章始教不具(云云)。付之。增上缘既还为亲因具六义(云云)。现行亲因何不具六义欤。次是以要问中唯识论心。现行之亲因可有六义(见)。岂非始教之义欤。加之。当章文若约互为因果乃至其斯六义等解释。现行熏种子之时。现行新因具六义(见)。如何。答。章文问若尔现行为种子因。岂得有六义。答。随胜不具此约初教(云云)。唯识摄论等心六义限种子不通现行。论说释文明镜也。但增上缘还亲因也云事。成法界缘起义门。或因缘互夺之建立各别之义门也。次章文若约互为因果等之解释。震旦先德终教义门也(云云)。要问(如上)。
  折云。问。果下言互为因果者。摄论云。阿赖耶识于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果○阿赖识与诸转识于一时间互为因果○释曰。为因时有六义。住果时有二义也○问。若下蹑上互为因果难也○答中约二教不同○以此则知。前科约互为因果说因六义。乃约终教说尔。若约始教唯种子有六义(文)。复古集成皆释互为因果之时引摄论。尔者摄论互为因果。终教义欤。始教义欤。答。折既引摄论。而释约终教。知摄论可通终教之义也。一义云。章既即此一法为他因与他果(云云)。一法者。种子一法也。种子望现行种子之处。同时有因果二义。种子生现行之义边因也。现行熏种子之义边果也。三法展转因果同时故。互为因果之时种子一体之上因果之义同时也。故于种子一法体生现义边因故具六义。所熏之义边果故唯二义也(为言)。故次问。若尔现行等也。种子望现行种子之处。因果二义同时也。现行望种子现行处。因果二义同时也。故相例问若尔等也。
  章。随胜不具(等文)唐本随胜缘(云云)。故折复集皆转识现行。随缘疏现故不具六义(云云。取义)。
  指事云。随种子胜得有六义。现行劣故不具六义(文)。
  十。问。终教心七转识现行可具六义欤。答。章文转识亦具(云云)。付之。
  问。六义之中三空三有也。而有何差异。有性决定。无刹那灭等配释也。答。自本四句之习以有无等二作之事。常途之义也。虽无三空三有之差异。依列次配释也。谓初三空后三有也。故第一有句。第四性决定。第二无句。第一刹那灭等也。三有三空次第配释也。
  问。用四句中第三句有力待缘共生之义也。何云不共生欤。答。折云。第三句合俱有及引自果者。以此二义并是有力待缘义。故自既有力。又须待缘既假二义。故知和合无性也。清凉云。既以和合无性故破共生也(文)。
  问。体四句约表。用四句约遮。有何故欤。答。不尔。体用共可通遮表也。
  十一。问。付六义八不可有遮表之差别欤。答。章云。八不据遮六义约表(云云)。付之。六义建立专地论集论等依凭(见)。而彼论四句云。不他生不共生等。专遮异计(见)。是以探玄大疏等。十地论四句通遮表释。如何。答。虽有遮义表德为本也。
  十地论第八云。深观者。有四种。一者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二者非自作。缘生故○三者非二作。但随顺生故。无智者故。作时不住故○四者非无因作。随顺有故(文)。
  玄十三云。释此四句诸论不同。略有五说。一约破外道○二约破二乘○三约法显空。四约因缘形夺(第四)。对法论云。自种有故不从他(如章所引)。五约缘起无碍门。但因缘生果因缘相望。各有二义。一全有力。二全无力(文)。
  疏七(下)云。释此四句略有二意。一破邪。二见理○然自他等四。是计是依不之一字。是药是理○然其所计略有三类。一者外道。谓真性为自梵天。为他微尘。和合为共。自然为无因。又此四计亦是僧去卫世若提子勒娑婆也。二小乘○三约大乘果法为自。众缘为他。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又赖耶自种为自。众缘为他。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又法从真起为因。从妄起为他。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所计虽众但显正理诸计。自亡显理后二。一约无生以显深观。二约生无生无碍以显深观。先中略为二解。一约展转释法。从缘故不自生。既无有自。对谁说他○二约因缘形夺。故对法云。自种有故不从他○论解同此○二约无碍者。但因缘生果各有二义。谓全有力。全无力(文)。
  抄十六(下)云。言是计是依者。计是破邪之所依。是显理之所。是药者破邪之能。是理者是显理之能○言论解同此者。今本论解同对法也(文)。指事云。问。云何无次顿起此问答。种子六义明缘起法无性空义。八不亦明缘生空义。二义齐等难知差别。欲明此义别故今起此问。言八不者。大般若第三百八十四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文)。中论八不全同也。

  六义六相差别。
  章。六义自体六相义门(云云)。
  指事云。六义据缘起种子自体建立故。六相据缘起体上差别义门建立故也。以法体入六义遂成差别四句。六相依义门建立故。以六义入四句。即顺三乘。入六相即顺一乘也(文)。
  十二。问。因门空有与相即门空有同也可云欤。答。章文。由空有义有相即门(云云)。付之。相即门之空有者。能摄有体。所摄废已成佛他故空也。而因门六义中已有空有力不待缘之句。虽体空已有力不待缘也。知空体可能摄。又有有无力待缘之句。虽体有已是无力待缘也。无诤有体可所摄。如何。答。章文。已释因二义了。由空有义有相即(云云)。依因体空有成相即门事不及异端。但即入同时无碍故。依体之空义边虽被摄他。依力用之有义边能摄于他。故有空有力之句也。依有体之边虽摄他。能依无力之边还被摄他。故有有无力之句也。又待缘不待缘异体同体之二门。即入之所依故。通空有力无力也。全非相违也。寻云。无体能摄无力能持之义可有欤。答。
  十三。问。六相圆融之义。限圆教欤通三乘欤。答。至六相义可摄也。
  章待缘(异体)。不待缘(同体)。十玄义可见。
  写本云。
  应永十八年(辛卯)闰十月十五日未克。兴福寺寺中大塔为电火烧尽毕。同类火大汤屋东金堂新御愿塔三基(五重)。一时回录。凡电鸣大风震天地猛炎大火满三基五重塔婆。二万由旬无间之炎不足比况而已。眼暗片时数仞之风烟心焦三基五层之回烬也。
  新御愿塔(东五重塔后白川院御愿。西五重塔。一说云。知足院天下御愿。一说云。宇治殿(恶左符)御愿云云)。
  文安三年(丙丑)十一月十六日于东大寺戒外书写毕。
  金刚佛子快舜祐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