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五

  略显最初发心门

  多善言多闻熏心力有入见道。如是见道初无漏智新熏自种。此所熏种。有名为习所□种姓。
  问。先修有漏多闻熏习。所熏种子何不□□□□□假名习□。非实种姓以有漏故。不为佛性。
  问。此二种姓俱无漏善□□依付有漏初八耶。答。以有漏故不为自体。唯以持藏名为依付耳。
  问。彼第八识。从无始来至七地满。名阿赖耶从七地满。至十地终。名异热识。何无漏种彼所持藏耶。答。□是有漏。亦是异熟。而一身主。是界趣生正实自体□有。生□而不间□。故为然持。
  问。若尔彼能持识能缘彼种耶。答。有漏位不能缘也。
  问。何故自持而不缘之耶。答。能持之识唯是有漏。所持之种唯是无漏。有漏无漏体性既殊。故不缘也。
  问。能持□识不能缘彼。有非唯识。可□心境耶。答。□不缘彼。而能持□□故非□心。
  问。能持初八缘三种境。一根及根依。二外器世界三诸法种子。既缘种子。何故不缘无漏种子耶。答。性各别故不缘无漏。
  问。能持初八唯无记性。所持种子灭□无记善及不善。而同有漏同生死法故缘彼等。无漏善法。是□□生死法。故不得缘之。
  问。唯识有五。识。自相唯识。二识相应唯识。三识所变唯识。四识分位唯识。五识实性唯识。今无漏种。此五种中何唯识摄耶。答。识自相唯识以无漏识自相种故。亦识所变唯识以所变类故。
  问。具足如是二种种姓。善男女人何等发心耶。答。洗浴清净趣向塔寺于佛形像别于菩萨形像别发殷净心。策殊胜□尊重赞叹恭敬供养。启白。有智有行有识。我为法界诸众生志求无上菩提。所菩提无患无热恼。诸有起者之所□。□尊听许尔时有起有得善大丈夫发大悲心。起大慈心。令发彼心。令修彼行。其辞曰。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发四弘愿。生死无边我必断群生无数我必济。愿我无量我必修。佛果无尽我必证。又发十大愿心。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发菩提之心。为除□一切众生苦聚故发菩提之心。为与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故发菩提之心。为断一切众生愚痴故发菩提之心。为与一切众生佛智慧故发菩提之心。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故发菩提之心。为随如来教令佛欢喜故发菩提之心。为见一切佛之色身相好故发菩提之心。为入一切佛之广大智慧故发菩提之心。为□现佛之十力无畏故发菩提之心。又起十种大悲心。观察众生无依无救。起大悲心。观察众生姓不调顺起大悲心。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起大悲心。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起大悲心。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起大悲心。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起大悲心。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起大悲心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起大悲心。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起大悲心。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起大悲心。诸修行者欲证菩提作大利益。实先发起是菩提心是悲心。譬如大海初有一渧能为诸实。作住处。最初发心亦复如是。五乘善法□因此生。又如世界初始渐起有为荷负诸众生同。此心亦尔。能为五趣无量种类荷负依止处。又如空界无界含容。大菩提心亦复如是。遍空有为皆厌□故。如□菩提□求证故。□□众生□深念故。如是如是发菩提心□为下劣一念福聚而□难□。矧乎□多劫数发心修行利益功德哉。
  问。由有种姓具足力故发心修行。若无种姓发如是心修如是行耶。答。无种姓人。都不起心亦修行。设值善缘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菩提因。亦不菩萨得。
  问。以何得知。设发此心亦修此行而不□因。亦非正得耶。答。中论初四·瑜伽论三十五·菩萨地持□庄严论云。

  □复勤精进   修行菩萨道
  若先非佛性   不应得□佛□

  中论长行释曰。以先无性故。如铁无金性□复种种锻练终不□金。瑜伽论三十五初持瑜伽处种姓品。云何名持。谓诸菩萨自乘种姓最初发心。及以一切菩萨分法。是为持何以故。以诸菩萨自乘种姓为依止故。为建立故。有所堪能。有大势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说彼自乘种姓。为诸菩萨堪能性持。以诸菩萨最初发心为所依止。为建立故。于施戒六波罗蜜多福起资粮能勤修学。是故□彼最初发心为诸菩萨行加行持。以诸菩萨一切所行菩提分法为所依止。为建立故。圆满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彼为所圆满大菩萨持住无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故。□有发心及行加行为所依止。定不堪任圆满无上正等菩提。论持瑜伽意。□□有三种持。一种姓持。亦名堪能性持。二发心持。亦名行加行。三菩提分持。亦名所圆满大菩提持。如是三持有以为因。如是菩提有以为果。无种姓人既□三持。何□菩提地持经文亦同此文。然则大师释迦立无种姓。当来慈氏如是建立。依谁信谁而诸众生□有佛姓耶。若□灭经中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当得菩提。依如是文立有佛性。何无证文哉。亲光菩萨佛地论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依真如理性及智性小分一切而佛作是□。论师既会。何不信用。又有四因。有种姓人发菩提心。一由见闻佛神力等故。二由闻菩萨□法故。三由见闻佛法□有便思念。佛法住世能□众生大苦聚也。我持此法久住世间。□众生苦。四末劫末见众生痴乱。无惭无愧。悭嫉忧苦。恶行放逸。懈怠不□。于时思念。浊世多恶。我当发心令余学我起菩提□。如是见闻。如是思念。由此发起大菩提心。
  问。发大菩提心已。何等行□始方修行耶。答。既发心已。方可忆念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昔与我等同在凡夫。边劫中始是发心。如是修行。难行之因圆修毕已。难得之果满足□。已□□□。我既善女。云何自轻□不希求大菩提果哉。摄论卷六云。

  无量十方诸有情  念念已证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尔  不□自轻而退屈

  复可忆。我等亦闻菩萨教。佛所得果无量无边。或善丈夫既得求证作大利益之。云何我等罪中眼伏徒烂。佛性空费已哉。复可忆念。佛灭度后过千余年。法味渐薄。□□□□□□。一切世间苦聚。我今发心修行。护持此法。久住世间。救众生苦。复可忆念。今时者是像法之末。众生多恶。今时者是未见之始。众生小善。耶见繁发。正□□□也。我今发心。众生学利而令发心。早背生死疾趣□□也。
  问。如是忆念已。修何等□耶。答。供养三宝田。供养三宝。总有十种。一设利□。二制多。三现前。四不现前。五自作。六教他化。七财敬八广大。九无染。十正行供分也。
  问。既□有十。何必具十耶。答。□有十种。而所供□唯有二种。一设利□者此云□也。有佛□法身也。二制多者此云塔也。有为如来所造灵庙也。□八之中。初七财得。□一正得。初七得中。□现前者现对佛身现向制多。名现前供养也。于不现前一切佛塔作如来想。作制多想。施设供分。若不现前供养也。
  问。佛□度后。若诸菩萨造形像若造制多广设供养。现不现中何供分摄也。答。不现前供分所摄也。佛□□□。
  问。供分佛者。佛□度故可不现前也。制多也之中。若□舍利佛身现□。是何供摄耶。答。现□舍利现前供分。若无舍利。唯□制多。不现前耳。
  问。现□佛时见如来身起有思惟。一佛法有诸佛性。一制多法性有诸制多性。是故我今供分一佛有法性等供分。诸佛制多亦尔。如是供分。何供分摄耶。答。是现不现供分摄也。
  问。现□佛时对面供分与□度后所造形像至□供分。功德□劣如何耶。答。功德平等。俱无胜劣。如是□后设供分者□获无量大福德果。摄受无量广大梵福也。
  问。唯供分现佛。及供不现。现不现俱供分者。其福何别耶。答。唯供分现前如来及制多者。应知获得广大福果也。若唯供分不现前佛及制多者应知获得大大福果也。若俱供分现不现前佛及制多应□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也。
  问。自作教他二供分相云何耶。答。唯自手作。不使他作。名自作供分也。若唯教他自不作者。名教他供分也。若自作时。劝他俱行。名自他作也。
  问。如是三供养彼□□劣何耶。答。若唯自作供分者。应□获得广大福果也。若唯教他。应□获得大大福果也。若自他俱(ナラハ)。应□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也。
  问。何等名为财敬供分耶。答。若以无量四谛什物。世间所有一切财宝。乃至无老财宝供分。五轮归命。趋绕右旋。歌颂称赞。如是供分名财敬供分也。
  问。何等名为广大供分耶。答。若多供具。若妙供具。若现前。若不现前。若自造作。若教他作。若淳清浮。如是供分名广大供分。
  问。何等名为无染供分耶。答。不怀轻慢。不住放逸。不住懈怠。非住不敬。不涂雌黄。不灌洗苏。如是供分若无染供分也。
  问。正行供分者其相何耶。答。须臾之间。于真法性住无分别无相心。等于诸有情安住慈悲喜舍(ト)俱(ナル)心。如是名为正行供分也。
  问。广大财敬无染供中。论云。若得众具自在力势。或得神通自在力而一身起无量身者等。其意云何耶。答。初地以上得百法明门自在作供分。如是供分不过十种。故唯有十也。如是菩萨如供分佛及制多等。佛所说法及佛初子如是应供也。如是菩萨□三宝所由十种相兴供分时。□□三宝发起六种增上意乐。一无上大功德田增上意乐。二无上有大恩德增上意乐。三无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乐。四犹如优昙妙花极难值遇增上意乐。五独一□现三千大千世界增上意乐。六世□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依增上意乐。于如来所。于如来法。于增所。少分思惟而兴供分。尚获无量大功德果。何况□多供分。辞曰。我今归依如来所知一切三宝无上大功德田。无上有大恩德。无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犹如坞昙妙花极难值遇。独一□现三千大千世界。世□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依。是以我等随力堪能种种供具恭敬供分。愿以大悲哀愍摄受。愿于当来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分无量无边三宝。□于当来具足菩萨一切正行。愿于当来速证无上大菩提果。所修功德。回向诸天一切护世龙神八部。回向圣朝四恩施主。回向六道一切众生。同共速□初僧祗行。同共速入初二僧祗。同共获得百法明门。同共获得神力自在。于一身中。化作无量相好严身。于无量身化作无量如意宝手。每身每手备持无数量上妙供具供分无际诸佛菩萨。佛佛所所得闻无上无边法味。在在所所得满足边菩萨正行俱共六道父母宗亲。俱共四生妻子眷属。遍法界□等正觉。
  问。如是发心心如是发□如供是分□何德量。经。花严经颂曰。

  发心功德不可量  充满一切众生界
  众生共说无能□  何况所余诸妙门
  若有菩萨初发心  誓求当证佛菩提
  彼彼功德无边际  不可称量无与等

  发菩萨心论云。如诸菩萨最初发心下劣一念福得果报。百千万劫说不能□。况复一日一月一岁乃至百千所习诸心福德果报岂可从□。何以故。菩萨所行无。□欲令一切众生□住无生忍无上菩提故。大集经云。譬如小宝众不可轻。何以故。如是小宝能作大□多所利益。菩萨亦尔。初发心时不可轻。如余小王一切悉属转轮圣王。一切人天亦复如是。悉来归属初发心菩萨。无甘?子则无种种石密诸味。若无菩提心者亦无种种三宝诸味。
  问。见世上人。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后退得恶。何故有退得恶耶。答。瑜伽论云。有四因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一种姓不具。二恶友所摄。三于诸众生悲心□薄。四于长时。生死大苦难得苦得。怯畏惊怖。
  问。何种姓不具初发菩提心耶。答。或无姓人况不活□。或无姓人畏国王制。或无姓人随尊长语。或无姓人随善友□。或无姓人贫穷所迫。或无姓人病苦所迫。由善知识发菩提心。由姓不具终退不得。
  问。余三缘何耶。答。□有种姓而讫缘退也。
  问。如是发心为有守护耶。答。五百青衣大鬼神王□恒守护如影随身。由此□灾至福。此护所守若眠若觉安稳快善。
  问。发菩萨心已。托何等耶。答。亲近善友。
  问。何为亲近耶。答。先求善友将越艰险。会□□者无莫由之也。
  问云。何名为善友耶。答□熟八支能为善友。
  问。何八支耶。答。一住戒也。住菩萨戒无缺无穿。二多闻也。觉慧□就。三具证也。得修所□随一□善。四哀愍也。内具慈悲。五无也。为他说法。非由恐怖忘失念辨。六堪任也。于他轻笑调弄鄙言违拒等□□悉能忍辱。七无倦也。力□充强能多思择在四众中说正法时。□□謇涩心不疲厌。八善调也。语具圆满不坏法性。择求是人以为善友也。涅槃经云。告诸大众。一切众生。为无上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何以故。阇王若不随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入阿毗狱(云云)。
  略显修行位次门。
  天池地殊乎。行潦纳百川而至道。地岳别于。堆阜积众尘而不弃。矧乎志求大菩提者不纳万行而何证之也。乐利益他者。足众善而岂辨之也。是故行者要于五位修二利之得。定于十地积六度之功。方满等觉之因。有登妙觉之果也。仁门□门知而勤之也。起者得觉而行之也。
  问。五位者何耶。答。一资粮位。唯识本颂曰。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由迷能伏灭

  问。此颂意何耶。答。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是资粮位摄。
  问。何故名为资粮位耶。答。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名资粮位。
  问。何故此位成处名为顺解脱分耶。答。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提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意□者。谓此位中有三十心修菩萨行也。资者资益也。粮者备粮也。资益己身之备粮故名资粮位。
  问。三十心者何耶。答。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也。
  问。十住者其数如何耶。答。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也。
  问。十行者何耶。答。一欢喜得。二饶益行。三无恚行。四无□得。五无痴行。六善现行。七无著得。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也。
  问。十回向者何耶。答。一救护众生□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藏功德回向。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问。何十住们名为住位耶。答。最初发起大菩提心。自心安处六度四摄四无量等。故名为住。行末胜故不名为行。
  问。何十行名行位耶。答。此位菩萨正行六度四摄等行。所修行□既能胜故名为行也。
  问。何故名为回向位耶。答。以所修善。回向大菩提。回向诸有情。故名回向。如是三十心□名义何等耶。释名□□如别记注。繁故不注。
  问。摄论第六说四处障。三十心中何处断此障耶。答。断二乘作意障而入十信心也。十住十行二位之中诸疑□疑也。回向之中断法执也。四善根位断分别障。
  问。何名为二乘作意障耶。答。初行菩萨□生死苦闻涅槃□。将□□□生死六道方疾证得二乘涅槃。名之为二乘作意。能断此作意而有入菩萨信位。
  问。何故最初断此作意能。答。如是作意能障大乘大菩萨果。故先断之。
  问。修何观得断此作意耶。答。观察生死涅槃无二。舍何生死证何涅槃经。又思众生有我我。有众生。法性同故。何舍众生犹入涅槃耶。又思三界所有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六□所摄一切众生□是亲戚。今我何。父母在生死苦中。今我何。宗亲在轮回苦逼。犹妄求安乐耶。由此大悲断彼作意。由能断彼入十信位。
  问。诸疑□疑者何疑耶。□耶。答。设断作意。入菩萨□。而大乘中异说不同。菩萨有疑。惑随执一教。谓□□有非也。
  问。何大乘中异说不同耶。答。或大乘说一切诸法□无自性无生无□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或大乘说一切说法□如幻□阳炎谷响镜像水月影像。或大乘说一切诸法□唯是如□等实际。由此菩萨随执一教。有执此是□。有此非也。犹有疑心。犹有异慧。有是法执耶见等是也。
  问。何能断彼而入解行耶。答。佛说三性。或说无性。此位菩萨依三性观及无性观舍大乘中种种诸疑。而修行大□解得位。
  问。何观三性而于诸疑。能□彼疑耶。答。大乘中有安立法相三自性教。依此等教而能□疑。
  问。□疑相何耶。答。大乘中说一切诸法□无自性无生□等。诸如是等永无异门□。依遍计所执自性。而作此说。大乘中诸一切诸法□如幻□阳炎等。诸如是等虚妄异门也。依□生依他自性而作是说也。大乘中说一切诸法□唯是如□等实际。诸如是等真实异门也。依圆成实自性而作是说也。依三性观而如是观。异慧及疑。永无复转。有入□行。
  问。何□得位而断法执耶。答。设□诸疑而内有执。而于所闻所思所修我谓能为。于所思而为实有。由此不入大乘证法言而能断之。□舍想行。十住十行能除此想而□□行。
  问。何断分别耶。答。虽除法执而有分别。谓所引山河等境。定力所及骨锁等境。净法假者。谓佛菩萨等净法所行波罗蜜等。如是境上犹有分别。既分别。何起无分别智。能证无分别理。故断此分别入见道无相理。
  门。依何观门而断断四处耶。答。由生死涅槃无二之观伏作意障。由三性观而离诸疑。由法空观而伏法执。由二取无观而伏分别障。
  问。在何等位而伏此四耶。答。初伏作意在十信位。由离小心入信位故。第二伏疑在十住十行。第三伏法执在十回向位乃至忍位。由空遍计观遣其所取离法执故。第四伏分别在世第一法。由此第一分别观智加行息灭。得成初地最上觉故。若据相违正灭言之。断分别位在初地。
  问。略辨资粮位行相已。第二加行位其行相何耶。答。唯识本颂曰。

  现前立小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菩萨先于约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此位有四。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世第一法位。
  问。何故此惑名顺决择分耶。答。顺趣真实决择分故。问。何故此位若为真实决择耶。答。见道位中。无分别智若为真实决择分也。
  问。何故此位名为加行耶。答。近见道故之加行名。
  问。何故此位有暖等四相。答。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立。
  问。四寻思者何耶。答。一名寻思。二义寻思。三自性寻思。四差别寻思。
  问。如是寻思于名义等何等寻思耶。答。寻思如是若等四法假有实无。此云四寻思也。
  问。四如实智者其意何耶。答。寻思若等如实遍七名四如实智。
  问。何名为若耶。答。能诠义故名之为名。有声名句也。
  问。何名为义耶。答。名所诠义名之为义有境界等也。
  问。何名自性耶。答。自性有二。一名自性。二义自性。
  问。何名差别耶。答。于自性上所有长短方圆等也。
  问。何名为自德耶。答。诠义自性名名自性。差别亦尔。或能诠名有自性及差别等。寻而知之。
  问。今言自性及差别者□名自性及差别□。若义自性及差别耶。答。二俱是也。
  问。何故名义二别为观。自性差别二合为观耶。答。其唯与义二□异故。别寻思之。二之二相同而无异。故合寻思。
  问。何故唯暖耶。答。道火□故。名为暖也。意显者。此位烦恼得明得定。依此定故起不寻思观所取无。令如是观。初获慧日前行相。故彼定唯明得。有此所获道火前相。彼位唯暖也。
  问。何为顶耶。答。寻思极已。名之为顶。意显者。此位菩萨得明增定。依此定力发上寻思。重观所取无。寻思顶故立顶名也。明相转。□彼定名明增。寻思位极。彼立名顶。
  问。何名为忍耶。答。于无□取决定印持。无□取中亦顺乐忍。故唯为忍。依下如实智。印别乐得。故名为忍。
  问。何唯为世□一法耶。答。异生位中此最胜故。名世□一。此位菩萨问无间定。依此定力起上如实智。印二取□。双印□□。皆带相故。未能证实。
  门。此四善根位得四定意犹未明了。其相如何耶。答。初在暖位□□得定。依定力故起下寻思。依此寻思。观所取无。谓□□四也有此四法唯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故观都无也。
  问。何故所得定。名为□得耶。答。初获慧日别行相故名明得定。
  问。何故名暖耶。答。有此是火之别相故亦名暖。
  问。明增定意其相如何耶。答。次在顶位得明增定。依定力故发上寻思。观所取无。寻思极故。立为顶位。明转□□故定明增。
  问。印□定意其相如何耶。答。次在忍位得印顺定。依定力故发下如实智。于所取无中决定印持也。无能取中亦顺乐忍耶。
  然取识即无实境耶所取境宁有实识相待立故。印别顺后故云印顺。忍境识定故亦名忍。
  问。无间定意其相如何耶。答。在世初一法得无间定。依定力故发上如实智印二取定相。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云无间。异生法中此最□故。名世初一。
  问。此四位中现前立小物者何法名小物耶。答。心上变如。名为小物。
  问。云何是心名为带相耶。答。此非无相故名带相。
  问。相者何法耶。答。相谓相状。若证真时此相便□。未证真时此相犹有。□空有相此名小物。
  问。何其如相名言有相。答。谓见如而见言有。见此言有而谓真耳。
  问。尔时有相云何引起无相起耶。答。断分别障而无分别。唯带相故起无分别起也。
  问。初三通达位其相何耶。答。唯识本颂曰。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
  问。何故此位名通达位耶。答。加行无间此□生时。体□真如名通达位。
  问。何故或处名见道位耶。答。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问。别资粮位有三十心。次加行位有四善根。今此通达位有几通达位耶。答。然此见道略说有二。
  问。其二何等耶。答。一真见道。谓无分别智也。
  问。何故名为真见道耶。答。此通达位实证二空所□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故名真见道。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三心相见道。二十六心相见道。
  问。何名三心耶。答。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
  问。何故如是三心见道名相见道耶。答。法真见道二言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
  问。法真见道者。法者何义耶。答。法者法则也。放学为义。
  问。何等名为十六心相见道耶。答。此复有二。一所取能取十六心。二上下八谛十六心。
  问。何等名为所取能取十六种心耶。答。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智忍。二苦法□。三苦类智忍。四苦类□。于四谛上各有四种。有四四十六种心也。
  问。上下八谛十六心者其如何耶。答。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二八十六故。云上下八谛等。
  问。上下八谛其意未明。何名上下耶。答。色界无色界名上二界也。欲界名为下界也。
  问。于彼何八耶。答。观欲界四谛而各有二心。□现观忍及现观□。观一苦谛而有二心。四谛各二。合有八心。合上二界以为一谛。有现观忍及现观智。合有八心。故云上下等。
  问。别所能取十六心中何名所取。为能取耶。答。此十六心八观真如。是所取观也。八观正□是能取观也。故名所取能取十六心。
  问。十六心中何八观如。何八观□耶。答。法品缘如有八观如也。类品缘□有八观□也。
  问。真见道中有无间道有解脱道也。无间道中有见分有自证也。相见道智何者法何也。谁者法谁耶。答。法忍者法真无间道之见分也。法□者法真解脱道之见分也。类忍者法无间道中之自□分。类□者法解脱道中之自□分。
  同。上下谛观十种心。其相云何耶。答。欲界为一也。上二为一也。观下四谛□有八心。观上四谛□有八心。故名下上八谛十六心也。
  问。下有八心者何耶。答。观四谛境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谛谛有二故二四八也。上二亦尔也。入圣之位其□难寻。子细不得论中文。疏亦明尔。见而可知。
  问。广布□教见道者何耶。答。不起行相。唯二十六。止观别□。观以为八。止为以一而有九然。心此广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教理而知道理。为他说故。子细如论。
  问。初四修习位其相何耶。答。唯识本颂曰。

  无得不思议   是□世间□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障证得转依。复□修习无分别□。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断世间故名□世间问。何为世间。何□□世间耶。答。二取种子是世间本。唯此能断故立□名。
  问。二粗重者何耶。答。烦恼所知二障种子名为粗重。
  问。何故名为粗重耶。答。一性无堪任。二违细轻。二障种子。有此二识名为粗重。十地位中。令彼永灭。故于此舍也。
  问。何为转依耶。何证得彼耶。答。于十地中修十胜得。断十重障。□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此□得。
  问。十地中者何为十地也。答。一极喜地也。初获□性具证二言。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名为极喜。二离垢地也。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名为离垢。三发光地也。□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名为发光。四焰慧地也。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名为慧焰也。五极难胜地也。真俗两智得相互违。合相应。极难胜故名为难胜也。六现前地也。住缘起知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名为现前也。七远行地也。至无相住功用后边。□道世间二乘道故名为远得。八界动地也。无分别□任运相续。相(ト)用(ト)烦恼(トニ)不能动(セラルル)。故名为不动。九善慧地也。□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名为善慧。十法云地也。大法□云含众德水蔽如言粗重充法身。故法云。
  问。如是十地以何为体耶。答。总摄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体。
  问。何故名地耶。答。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
  问。十胜得者何耶。答。有是十种波罗蜜多。
  问。何为十波罗蜜多耶。答。一布施。此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二持戒。此有三种。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忍辱。此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四精进。此有三种。谓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益精进也。五静虑。此有三种。谓安住静虑·引发静虑·辨□静虑。六般若。此有三种。谓生言无分别慧·法言无分别慧·俱言无分别慧。七方便善巧。此有二种。谓回向方便·拔济方便。八愿。此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益他愿。九力。此有二种。谓思择力·修习力。十智此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就有情□。
  问。如是十得以何为性耶。答。施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为性。戒以受学菩萨戒时三□为性。忍以无嗔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为性。精进以勤及彼所起三□为性。静虑但以等持为性。后五□以择法为性。说根本后得□故。
  问。波罗蜜多其义何耶。答。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也。令修得者到涅槃故。若所修得七最胜摄。有□波罗蜜多。
  问。七最胜者何耶。答。一安住最胜。谓必安住菩萨种姓。二依止最胜。谓要依大菩提心。三意□最胜。谓要悲愍一切有情。四□□最胜。谓必具行一切□□。五巧便最胜。谓要无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
  问。何故施等必唯有十。而不增减耶。答。十地之中。对治十障□十真如。□不增减
  问。十胜行中。何故前六各有三种。得四唯二耶。答。别六别□故。得四唯后得故。
  十重障者何耶。答。一异生性障。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初地见道悉□□□□得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三闇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四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俱生一分执我见等。同体起故立烦恼名。五于下乘□涅槃障。谓所知障俱生一分令厌生死□起灭同二乘故。六粗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故。七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俱生一分执有生□细相现行故。八于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俱生一分令无相观界任运起。九利他中界欲行障。谓所知障俱生一分令利□有情□中。不欲勤行。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
  问。何为十真如耶。答。一遍行真如。二最胜真如。三胜流真如。四无摄受真如。五类无别真如。六无染净真如。七法无别真如。八不增减真如。九智自在真如。十□自在所依真如也。
  问。涅槃如性者。一涅槃法界无有差别。何故为十耶。答。□涅槃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问。初地所□涅槃如名为遍行。涅槃如何更十别耶。答。□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得犹未圆满。为令圆。得后建立。故别有十。
  问。菩萨如是于十地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十涅槃。如其为有何别耶。答。为□二转依故也。
  问。何为二转依耶。答。一能转依。二所转依。能转依二。一能伏道。二能断道所转依二。一持种依之。谓本识能持种故一切所依。□道转令舍染得净。故云转依。二迷悟依也。谓真如诸法性故一切所依。□道转令舍染得净。故云转依。如是二种名二转依。颂文既□便□得转依有是此二转依果也。
  问。初五究竟位其相何耶。答。唯识本颂曰。

  此有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有是究竟位相也。此谓此别二转依果也。有是究竟无漏界摄也。诸漏永□。性净圆明。故名无漏也。界是□义。此中含容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利乐□故。
  问。何故名为不思议耶。答。超过寻思□议道故。
  问。何故名善耶。答。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极安隐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俱说为善也。
  问。何故名常耶。答。无□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异故。说为常也。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故亦说为常。
  问。清净法界说常实尔也。四智心品何说如常耶。答。无断□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也。
  问。何故非是自性常法耶。答。从因生故。生者归灭。一向记故。不见色心非无常。故有以三因。故非常住。作比量云。
  四智心品应非是常(宗)从因生故(因)如余有为(喻)四智心品应非是常(宗)生者必灭。一向记故(因)如余心等(喻)四智心品应非是常(宗)不见色心非无常故(因)如余心等(喻)涅槃经云。常法无知。犹如虚空。如来有知。是故无常。意显者。常法无知者。清净法界理法身佛也。有是自性常无变异。如来有知是故无常者。四智心品名为有知。以有知故以为无常。又云。如来世尊□非常住。非念念灭。意显者。四智心品□非常住。清净法界非念念灭也。涅槃经云。如来无常。舌根堕落。其意如何。意耶者。释迦如来在双树间而入涅槃。若有情类见彼□已。有□佛无常。此人舌堕落也。以示现故非是无常。□有念念灭。而不间断常在鹫山。然□实死舌根坏。
  略显因圆果满门。
  十地之因既圆。三身之果有满。故云因圆果满也。
  问。修行位次中有五位次。初何位以为因。何位以果耶。答。五位之中初也四位以为因位得之一位以为果位。
  问。若尔说五位。既因果□毕。何更既有此门耶。答。因十地中断十重障。灭二十二愚。修十胜行十真如。此则因位所作之□也。果三身中有四涅槃。有四起品。有佛土义。亦有一百四十不共法等。今明此法以为果满。故别有门。
  问。其果满中三身者何耶。答。一化身。二应身。三法身是名三身。依佛地论·唯识等论。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云)。
  问。何名化身。耶。答。有二化身。一佛形化身。二五趣化身。
  问。其意如何耶。答。从天来下托生王宫。六年苦行。树下□道。□同人天。而遂佛形也。佛灭度后。示五趣身。非是佛形也。佛在世身。佛灭度后身。故有二化。
  问。一人发心修行得果。何故果中必有三身耶。答。初发心时起二种智。一求菩提愿。二利益他愿也。由求菩萨智。而□起法身。是真佛身。遍满法界无处不有。具四智品。□四涅槃。寂静安乐。常住不变。三点四德具足圆满也。由利益他智而彼真佛身变作二种身。一他受用身。此为十地菩萨等故变作此身也。二变化身。此为地前二乘凡夫变作此身也。以所化人有二种故智二种身。合本真身以为三身。
  问。如是三身况知由智为三差别。若因有三而得三身耶。若无别因得三身耶。答。有别因缘而得三身。谓一生因。二了因。彼生因者。从无始来。有法尔种。体是上品也。亦有六度。是生因助尔乃正助二生因故得此三身。
  问。彼佛三身唯从生因。若有了因耶。答。理法身佛从了因得。余生因得。
  问。所谓二因。若有别□若是同□耶。答。一因别二。谓望理法身以为了因。望余佛身以为生因。□有六度及法尔种。临果分二耳。
  问。此三身中得几法门耶。答。具足四智四涅槃等无边法门。
  问。何名四智耶。答。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所作智。
  问。何名大圆镜智耶。答。大谓广大也。圆谓周圆也。镜谓照映。以喻为名。如大明镜现种种像。此智如是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故名圆镜也
  问。因位中有八识。转何识□此圆镜智耶。答。转初八识而□此智。
  问。何名平等性智耶。答。平谓均平。等谓齐等。性谓实性。从境得名。观一切法自他有情平等性故。故名平等性智。
  问。转何等识而得此起。答。转初七末那识而得此智。故名平等性智。
  问。何名妙观察智耶。答。妙谓妹妙。观谓观昭。察有审察。以用得名。照了性智无碍转所有义。作谓化作。以用得名。为利有情起·故。故名妙观察智。
  问。何名□所作智耶。答。□谓□辨。所有变义。作谓化作。以用得名。为利有情。起化□故。故名□所作智。初二依主。后二持□。
  问。如是四智以何为体耶。答。若以自性。有别境中慧□为□。若以眷属。有俱相应五蕴为□。
  问。如是四智与几法俱耶。答。二十一法恒有相应。有并心王。二十二法。
  问。二十一法何耶。答。遍行五别境善。五十一。合为二十一。有并心王为二十二也。
  问。庄严论云。转于五识得妙观智。转于意识得□□智。何与此解有相乖违耶。答。其庄严论译家错耳。有人说云。为显互用理其不耶。
  问。如是八识何等位中转□四智耶。答。妙观平等二智。初地见道始转。以二智□□圆镜化。智论有二说。一云唯后得智。云。亦有正□也。余三俱具也。
  问。何故初地不转五八。而□二智耶。答。初八识是生死本故。若初地转将佛故。谁持十地有漏种。五识者是所依五根。既是有漏。何得转□也。
  问。何故大圆镜智唯与初八相应。不余耶。答。初八识者从无始来。为趣生□。能持有漏无漏种子不失。恒在佛果位中此智能持三智身土。故第八俱也。
  问。何故平等性智与初七俱耶。答。初七识者□□在因位。由执我故自他差别。今我执无故有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故此识俱。
  问。何故妙观与意识俱耶答。此初六识。因位之中能缘诸法自相共相故。果位中与此识俱。此智妙观诸法自共。为他说故。因圆之功不可量。果满之德无边际。

  四智心品·四涅槃·三身·四德·三念住·如来十力·三不护·四无所畏·不共法·四种一切种清净·三点大悲·十自在·具三十二丈夫相·八十随好。微尘□无忘失法·四妙智。具足一百四十法。恐末代惓而省略。愿诸智者共知之。

  我今随能略赞述  凡心不解有称理
  奉资我王期千代  恒转金轮降万叶
  群臣诸司翼□朝 身康寿远安稳乐
  愿诸众生同点福 速出生死证涅槃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五

  右全部五帖。虽为虫损不能修补。弃置函底殆经年矣。一日褫阅之。偏难弃置焉。使弟子僧觉慧即应自幸等补其阙略加其缮装。传永世了。是并为敬宝律师等披见也。仰愿曩祖早回慈眼。令满愚愿而已。
  宝历第五岁次(乙亥)六月十五日
  真言一宗劝学院僧正贤贺(春秋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