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二

  略显三千大千门(世界成相门。世界住门世界坏相门。世界空门)
  略显三千大千门夫辨三千大千世界者。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言小千世界者。谓一日月之所照临为一世界。此一世界以为一数而足千数。即千日月。千须弥山。千四大洲。千八中州。千八热寒狱。千饿鬼界。千修罗界。千六欲天。千色界四禅。千无色四处。如是总为小千世界。言中千世界者。小千世界以为一数而足千数。如是总名中千世界。言大千世界者。中千世界以为一数而足千数。如是总为大千世界。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总合而有百忆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大洲。百亿八中洲。百亿地狱。百亿鬼界。百亿修罗界。百亿六欲。百亿四禅。百亿无色四处。如是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差别也。意显者。谓一日月之所照临为一世界。此一世界积足千数。如是名为小千世界。彼小千界为一世界积足千数。如是名为中千世界。彼中千界为一世界积足千数。如是名为大千世界也。
  问。何故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世界耶。何故不言二千大千世界。亦不言四千大千世界耶。答。有铁围山绕小千界。其高至于色界初禅也。有铁围山绕中千界。其高至于第二禅顶。有铁围山绕大千界。其高至于第三禅顶。其铁围山唯有三绕。无二四。是故世界唯有三千大千世界。
  问。绕一四天下。而亦有铁围山。何故不四千耶。答。彼四天下小铁围山。三千之内不以为数。尚不及欲顶。唯三百余由旬。故不入数。
  问。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既知见已。每四天下各有四州。其四洲中。南阎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西?耶尼有五千河流入大海。东弗婆提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北郁单越有一万河流入大海。此四天下如是二万五千河相续不他。此水甚多。或有百余龙王雨大流中倍前河水。
  问。何故大海水不增长盈满耶。答。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无量大水。是故大海无有增减。何等为四。一名曰藏。二名离润。三名火焰光。四名尽无余。若大海中无此四宝。从四天下乃至有顶其中所有悉被漂没。
  问。何故大海水其味其咸耶。答。有二因缘其水味咸。
  问。何为二缘耶。答。一生彼众生福增上故。二陆地众生一分非福增上故。是故海水味咸。
  问。初因缘意如何应知耶。答。由水咸故非人所涉。生彼无量微细众生不被采害。
  问。后因缘意如何应知耶。答。又大海中种种珍宝差别可得。由水咸故。陆地众生一分难得。
  世界成相门。
  夫辨世界成相者。于中有三。一火灾所坏世界成相。二水灾所坏世界成相。三风灾所坏·成相。且火灾所坏世界成相者其成相者其成相耶。昔空劫终。尔时最初于虚空中。色界初禅器世界成。犹如化生忽然而有。三天器世界忽然显现。宫殿已成。尔时二禅以上业尽诸天子等渐渐来生。光明晃耀。神德无量。最初来生为大梵王也。次虚空中欲界空居四天宫殿自然而成。亦如化生忽然而有。业尽上天他界有缘悉随来。以上五天从上而成。如是诸事有情业力之所为耳。此成已后。诸有情业增上力故有大风轮从下而兴。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风轮状有二种相。一仰周布。二傍侧布。风轮厚量十六亿由旬那也。最极坚实。设那罗延大力之士以金刚杵系其风轮。彼杵有碎风轮不动。尔时则由有情业力。于虚中大云忽起。名金藏云。而住于大金雨。风轮之上有别大风。击其金水而令坚固。是则名为金性地轮。其厚三亿二万由旬。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也。金性地轮成坚已后。于虚空中复大云兴。名海藏云。而雨大雨。其雨种种成大水聚。更有别风鼓水令坚。其中清净最胜精妙成妙高山(须弥山)则彼山者四宝所成。东面银性。西面金性。南面琉璃。北面颇胝。纵广正等十六万八千由旬那也。八万四千由旬在下水浮。八万四千由旬在地秀峙。地上峙中。上四万二千由旬。直尔而峙也。顶有四峰各五百由旬。每其四峰有八天子。即是四八三十二天。其中央在帝释宫殿。合有三十三主。从下四万二千由旬。有四层级。其品性成七金山绕妙高山。第一金山名持双山。妙高山半四万余由旬。第二金山名障碍山(先山半也)第三金山名马耳山(先山半也)第四金山名善见山(先山半也)第五金山名檐木山(先山半也)第六金山名持轴山(先山半也)第七金山名尼民达罗山(先山半即二千五百余由旬)其下品性者。妙高四周七金外成四大洲及八中洲也。五百小洲随之而有也。四八洲外有铁围山。高三百十二由旬。绕彼四洲。次成修罗宫。即在妙高山下。依水而住。广八万由旬。厚五百由旬也。次成大雪山及无热大池也(赡部洲中从中向北有三黑山。从此而有大雪山也。从雪山北有香醉山。二山中央有无热池。纵广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弥满也)次成最下八热八寒。所余小狱随二大狱而成立也。次成饿鬼界也。傍生即在人天之边水陆地空。无别处处也。如是如是欲界三十六处成也。四空居从上而成也。下三十二处从下而成。如是如是世界成立。经二十劫也。其二十劫中。初十九劫器世界成也。后一劫中有情世界成。是名成劫。此时人寿并无量岁。福德厚广。从此已后。诸有情恶行渐起福德渐减。寿命弥减八万四千岁。此为成劫终也。如是成劫之中问各各分别问答分别。
  问。八热八寒二种地狱方有何处。耶。答。此大地下过三万二千由旬下有初等活。从此等活过四万二千由旬有黑绳。从此黑绳过二千由旬有众合。下六地狱各隔二千由旬而下有也。八寒亦尔。二种地狱并各下有也。
  问。四洲之中。何洲之下有此地狱耶。答。南赡部下有此诸狱。一云。除北拘留三洲下有人云前说为好。
  问。何故地狱唯在此洲耶。答。此洲之人多造恶业。故此洲下有此地狱。
  问。北洲可尔。不造恶故。东西二洲为造恶业。为不造之耶。答。多分不造。少分有造。犹造轻恶。不造重恶。故彼洲下无地狱等也。
  问。若尔南洲造恶业处。何故诸佛唯出南洲。不出余洲耶。答。南洲有苦有厌离心故佛出度。余三洲中无重苦故无厌离心。佛不出世也。
  世界住相门。
  夫辨世界住相者。劫成与坏之中间故名住劫。有二十劫。初劫唯减以为一劫。后劫唯增以为一劫。中间十八一增一减以为一劫。是为住劫二十劫也。
  问。何为住劫始。何为住劫终耶。答。人寿八万四千岁以为住始也。乃至人寿极至十岁以为住终。此今世时即住劫之初一劫也。中间十八劫以一增一减而为一劫。最后一劫唯一增也。如是总为住二十劫。
  问。今此所明二十住劫其名如何耶。答。名为贤劫。
  问。何故名贤劫耶。答。此劫始成唯有水聚。其水聚中有一千叶莲华而浮尔时他方得神通人见彼莲华。而方思言此劫将贤。以是因缘名为贤劫。
  问。何故今合今我释迦佛号名贤劫第四佛耶。答。人寿四万岁时。?留孙佛出世度生。人寿二万岁?那含牟尼佛出世度生。人寿一万岁时迦叶佛出世度生。人寿一百岁时释迦佛出世度生。今此住劫唯有四佛而出世也。释迦牟尼如来当第四佛。故言第四。
  问。今时诸有其寿长短几何为极耶。答。八十为极。然可七十小分增减耳。从今已后。人寿极至三十岁时饥馑劫起。合七年七月七日。一切有情多分饥死也。人寿极至二十岁时。疫病劫起。七月七日多分病死也。人寿极至十岁之时。刀兵劫起。七日七夜多分战死也。饥馑劫人身量四尺。疫病劫人身量二尺。刀兵劫人身量四寸。然由起厌故寿渐增至八万四千岁(住劫二十劫事已毕)。
  世界坏相门。
  夫辨世界坏相者。初三恶道受苦众生。死移他界。八难众生皆死不生。鬼傍生亦复如是。皆死移他界。次随有一人。自然法尔得第三定。此人为师人人习学住。死而生所得定地不还来生。二十劫中初十九劫有情世坏。后一劫中器世界坏。有情世坏六道四生皆悉都尽。是名有情世坏了也。尔时天雨都不注。下由无水故。大地草木皆已枯槁。日轮热。势弥增甚热。日轮热增。一切烧也。更有六日轮其热倍前日。由此大小沟坑。大河小河无热大池大海须弥。皆悉烧燃。即此火热为风所吹。极至梵世。知是世界皆悉烧尽。二十劫了。既无灰墨。况有余影哉。
  世界空相门。
  夫辨世界空相者。如是烧尽经二十劫。空虚无物。唯有闇色。名空界色。既无质色故影亦无。尔时名为空劫二十劫。如是欲界三十六处乃至色界梵王住处已破。火灾七遍而水一交(火七水一)又火灾七遍而一水交(火七水二)又火灾七遍而水一交(火七水三)又火灾七遍而水一交(火七水四)又火灾七遍而水一交(火七水六)又火灾七遍而水一交(火七水七)火与水交。如是可知。又火灾七遍而风一起(火七风一)火与风交。如是可知。合火灾八七遍。其间水七遍。后一风灾。
  问。何故七火而后一水耶。答。为满第二禅诸天寿量故。准而知之。是名为六十四转也。
  问。成劫时人以何为住以何为食耶。答。尔时未有家宅及诸聚落。一切大地面皆平正。自此已后。由诸有情福业力故有地味生。次复处处粳稻丛生。于是有情方现摄受。次由受用味等资缘。有情之类恶色便起。光明遂灭。其多食者恶色逾增。身极沉重。此诸有情互相轻毁恶法现行。由此因缘所有味等渐没于地。复从此缘更相顾时便起爱染。次由能感男女业故。一分有情男根生起。一分有情女根生起。递相陵犯起诸邪行。遂为他人之所调此。方造室宅以自蔽隐。复由摄受粳稻因故遂起摄受。由此缘已更相争夺。不与取法从此而生。即由此缘立司契者。彼最初王名大等意。如是便有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吠舍众·戍陀罗众出现世间。又彼依止光明既灭。世间便有大黑暗生。日月星宿。渐渐而起。其日轮量五十一逾缮那。月轮其五十逾缮那。日轮以火颇胝所成。月轮以水颇胝所成。此二轮中。月行速及与不定。又彼日轮恒于二洲俱时作明。复于二洲俱时作暗。谓于一日中。于一日出于一夜半。于一日没。又一切所有日月星宿历苏迷卢处半而行。与持双山高下量等。又复日行时有远近。若远苏迷卢立为寒分。若近苏迷卢立为热分。即由此改没有迟速俱舍云。日月众星依何而住。依风而住。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共引风起。烧妙高山。空中旋环运持日等令不停坠。乃至广说。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行此洲路有差别。
  故令昼夜有减有增从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从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昼增减位与此相违。夜渐增时昼便渐减。夜若渐减昼即渐增。光法师云。印度国法分十二月为三际。一执际有四月。二雨际有四月。三寒际有四月。随其方俗立际不同。虽有多说。今解言。世亲菩萨造论更立三际。当此间从十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为热除四月。从三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雨际四月。从七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为寒际四月。其雨际第二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增。当此间五月九日。与夏至日稍得相当。此即夜极短已去说夜增。其寒际第四月后半第九日夜渐减。当此间十月九日。与冬至日稍得相当。此即夜极长已去说昼增减翻夜应解。
  又此月轮于上稍㿲便见半月。由彼余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见。如如渐侧。如是如是渐现圆满。若于黑分如如渐低。如是如是渐现亏减。由大海中有鱼鳖等影现月轮故。于其内有黑相现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此义不然。如伽基抄广破此义也。诸星宿中。其量大者十八拘卢舍量。中者十拘卢舍量。最小者四拘卢舍。俱舍云。星最少者唯一俱卢舍。其最大者十六逾缮那。二十四指横布为肘。坚稍四肘为弓。谓寻。竖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说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也。
  略显唯识总摄门。
  夫三界九地者是一心之变矣。六道四生者是三变之作矣。岩海寰区皆心之影。形骸耳目悉识之像。然则生死遭回是心之迷。菩提映旷识之悟。清净法界者是心之性。净分依他识之相。心清净者法皆清净。识杂染者法亦杂染。所以举之摄界趣生。标之总荡处界。三界唯有此而难调。一处制之无事不辩。是故九会珍堂唯举一心而摄万象。七宝圆集。特标八识而括百法矣。华严经十九卷颂曰。

  譬如工画师   画种种五蕴
  一切世间中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诸佛悉能了   一切从心转
  若能如是解   是人真见佛
  身亦非是心   心亦非是身
  起一切作用   自在未会有
  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

  智度论云。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随心所念皆悉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自不知。亦自不知亦自不见。若取心相即皆无。智无心亦虚妄。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楞伽·厚严·深密等经。瑜伽·中边·庄严等论。所说皆同。是故行者以唯识观为入道如也。
  问。虽据圣旨玤境留心。以事详明。物有乖返。如天盖所覆川岳万类。如坤舆所载卉木千殊。事验自存。何断唯心。境界都无耶。答。海楼崇耸。蜃气虚构。色境粉杂。心相幻起。楼非趋蜃。迷者执蜃画楼。境不离心。惑者计境非识耳。
  问。唯识言。遮心外实境。若尔不遮心内似法耶。答。心内之境非是遮例。唯遮心外耳。
  问。据心内境可言唯境耶。答。其境之体通于内外。外无内内有。识唯在内。若境言唯。恐滥外境亦是亦是实有。由境有滥不言唯境。识无此过故言唯识。
  问。论言唯识。经言唯心。心识何别耶。答。识者即心也。集起采尽为主名心。独立唯名摄所余法。了别为主名识。亦立唯名摄所余法。唯言为遮所执我法离心而有。识言为表因缘法性皆不离心。显法离心决定非有。名为唯识。非谓一切唯一识心更无余物。善友恶友。诸果诸因理事真俗皆非无故。
  问。法有三性。谓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也。何故偏说唯识唯心耶。答。彼亦唯识。无非唯心。
  问。其意云何耶。答。遍计所执唯虚妄识。依他起性唯世俗识。圆成实性唯胜义识。皆是唯识。何法非也。
  问。若尔三性皆是唯识。何故五重识之中。遍计所执遣而不存耶。答。五重之门其意稍别。简法有无存有遣无。故遣所执而不存之。三性之门意广。故取有无俱为唯识。
  问。虽简有无而不离识。何遍计性不入五重耶。答。五重意别。初遣虚妄不为唯识。唯存真实以为虽识。次舍有滥不为唯识。唯留有纯以为唯识。次摄枝末不为唯识。唯归根本以为唯识。次隐劣弱不为唯识。唯显强胜以为唯识。其第五重遣有为事。有相状故。唯证无为理为唯识。一真法界以无相故。初重去无而不取之。其存有而为唯识。第二重舍滥而不取之。唯其留纯以为唯识。第三重去末而本为唯识。第四重去劣而胜立唯识。第五重去相而性为唯识。故五重门。初去遣遍计无。次舍依他滥。次简相见末。次去心所劣。后遣有为相。既立唯识而有取舍。故其意别。若总论则若遣若存俱在识上。皆不离识。以为唯识。
  问。佛说百法。所谓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六无为也。何故今言唯有识耶。答。八识者是识自相故以为唯识也。心所者是相应故以为唯识也。色法者是识所变故以为唯识也。不相应者识分位故以为唯识也。无为者是识实性故以为唯识。尔乃五法事理皆识无非唯识。
  问。识自相中既有八识。何故本颂列能变云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耶。答。彼总八识为三能变。故无有过。
  问。何彼八识为三能变耶。答。阿赖耶识为异熟能变。以末那识为思量能变。总以六识为了境能变。
  问。本颂文言此能变唯八。有何过失而总为三耶。答。以行相别而为三类。为显彼别而总为三。谓第八识虽有多名而言异熟。偏有胜能故以表。之第七末那思量义胜故表此名。六识俱有了境相等。总以为一。阿赖耶者此言藏也。末那此云意也。
  问。第七名意识。第六名意识。二名何别耶。答。第七意者持业释名。意即识故。第六意者依主释名。依意之识故识相应中。间。何故百法论心所有五十一瑜伽论云五十三耶。答。百法论意。翻别境五而立烦恼。欲与胜解不翻别立。谓翻念立失念。翻定立散乱。翻慧立不正知。何故不翻欲。何不翻胜解。是故瑜伽论翻二而立二。谓翻欲而立邪欲。翻胜解而立邪胜解。然则二十随烦恼中。加有二十三。
  识所变中。问。何故安惠相见二分为遍计性而言无法。护法二分名为依他而为有法耶。答。安惠意者。自证所执所取之义以为相分。自证所执能取之义以为见分。既是自证之所执法故云所执。既言所执。故为无法也。护法意。自证分者是现量心。不邪分别。唯其见分通三量心有邪分别。相分者是虽三量心之所缘。而依他中实。俱非所执。是依他起故为有法。
  问。法尔无漏三乘种姓非识自相。以有无漏其体别故非识所变。识不缘故。何是唯识耶。谓彼依附阿赖耶识有。此无漏所依第八是有漏故不识自相。赖耶唯缘有漏种子不识所缘。故有此疑。答。识所变类故又依附识故。以识自相故为唯识。
  问。二说何长耶。答。然此无漏识自相故。然此无漏识所缘故。
  二说俱得说分位中。问。不相应中有二十四法。何故唯识论文破小乘计。唯破十四而不破余耶。答。随小乘计而破。彼立故破十四。非谓大乘有十四法。
  识实性中。问。真如无为体实有故可为识性。余五无为唯假不实。何故为识实性耶。答。于真如上假施设故。随所依真而为实性耳。
  问。内识有八。内境有几耶。答。有三类境。一性境。二独影境。三带质境。
  问。识既有八。何故其境唯有三类耶。答。识虽有八。摄为三能变。境亦理有八。摄为三类境耳。
  问。何为性境耶。答。因位五识心心所境因第八识心王所缘以为性境。色者实色。以质碍故。以实境故。名为性境。
  第六意识所缘龟毛空花石女无为他界等以为独影境也。第七所缘第八见分之所现相分以为带质境。枢要上卷慈恩法师作颂曰。

  性境不随心   独影唯从见
  带质通情本   性种等随应

  问。性境何不随心耶。答。有三不随心义。一性不随心。二种不随心。三系不随心。三不随义而以为性境。如五识缘自界五尘。能缘五识通三性心。所缘五尘唯是无记。是即性不随心也。能缘五识从自种生所缘五尘亦自种生。各别种生是即种不随心也。能缘五识唯欲界系。所缘色声通色界系。是即系不随心也。性种系中。设能所同。而唯是同不是随义。三法各别而有同耳。以同为随。理不可故。余皆准之。若独影境皆是随心。若带质境皆通情本。
  问。第八心王缘三种境。谓一五根及根依处。二器世界。三诸法种子。以为三种境。是为何境耶。答。是性境也。
  问。何不随心耶。根及依处有漏性者唯无记性。能缘第八因位有漏俱是无记。何故其境性不随心。器界亦同。种子亦尔。皆唯无记。性既随心。何其境是随心耶。答。各别无记。不随无记。系·种如是。设是有同。何随心耶。
  问。如是三类境。若一一有别耶。若通二三耶。答。于中在通。谓三境单句。或三境俱句。若约一法。唯有二合无三合句。若约聚者亦有三合。
  问。云何约聚而有三合耶。答。如第八识缘第六变定果色时。心王所缘亦是性境。亦是带质。心所所缘唯触影境。是为三合。
  问。约一法论。必无三合耶。答。必然。是无也。
  问。如第八识缘能生种。何有不随耶。答。所缘种子影前念种所生。能缘第八见现在种所生。能生种子既有二世别。故是不随心。
  问。约因位八识。何识得实境。何识得假境耶。答。因位五八必得实境。第七有漏唯得假境。第六通得假实之境。
  问。果位四智云何得境耶。答。通得假实。正智得实。后智通得。
  识自相中。问。识有四分。何分以为识自相耶。答。于中分别。立一分师唯自证分为识自相。立二分师见分自相相分所变。立三分师。自证分者为识自相二分所变。
  立四分师唯自证分为证分为识自相三分所变也。
  问。第四分者内缘之分。何为所变耶。答。为证自证所起识用故所变摄。或二分自相二分所变。若尔识体犹有二一法。法有二体。理不可尔。故见而可知。前说为长。自证为识体三分识用故。
  问。识相应中。应中忿等十法即无实体。云何名相应耶。答。随所依实以为相应也。余准而知。
  经部诸师难大乘论所立唯识。问。心王唯八。谓八识是也。何故心所有五十一耶。答。如一国地王唯有一臣有众多。此亦如是。助成心事名为心所。故心所多。心王唯一。
  问。何故名为心所有法耶。答。以有四义名为心所也。一者心之所有故。二者恒依心起故。三者与心相应故。四者系属心故。是故名心所。如王有臣人有财等。王所有臣。人所有财等。
  问。心所有法与彼心王为一为多耶。答。三宗说别。萨婆多云。心与心所定异不同。经量部云。心与心所定一无异。大乘者言依世俗故说有差别。不同经部。依胜义故非即非离。如日与光。不同萨婆多。
  问。依世俗者。心与心所定有不同。其缘境时何等差别耶。答。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
  问。云何总相云何别相耶。答。于一青色。心王取。此名总想。心所于此取彼别相。谓一青色以为总相。于彼总相有可意相。有不可意相。有俱相违相。彼触心所取此三相也。于总青境亦有顺相违相非二相。彼受心所取此三相。于青总相亦有言说因相。彼想心所取此别相。于青总相有正因·邪因·非二因相。彼思心所取此三相。彼诸心所□非所取相。即作意所取。心王唯取彼青总相。心所即取总别二相。余诸心所与此遍行取境亦同。
  问。何故心所并取总别相耶。答。凡其心所助成心事。于心王所取取彼别相而成其事。譬如画资依模填采。中边颂曰。

  三界心心所   是虚妄分别
  总了境名心   亦别名心所

  总有四难颂曰。

  若识无实境   则处时决定
  相续不决定   作用不应成

  一颂四句之文也。四句之中。初句之文牒大乘义。第四之句不应成者正难也。第一难云。若说有识无实境者。则处决定不应成也。何因此识有处得生。非一切处。显难意者。何因缘终南山之识。此山处起。余处不生。此及余处境实无故。彼立量云。非缘终南处。缘此识应生(宗)执境实无故(因)如缘终南山处(喻)此言现。若比识者非此处亦生故。此即处处定难也。第二难言。何故此处有时识起。非一切时。即此明时定不成也。既无实境许此识生。何故如缘终南山处识。于一时起。非一切时。余时境俱无故。即立量云。非缘终南时。缘此识应生(宗)执无实境故(因)如缘终南时(喻)此亦难现识。而非比识也。此即时定难难也。第三难云。若识无境有多相续。同一处时应有见者亦不见者。显难意者。今对虚空。如眩翳人见发蝇等。非无眩翳有此识生。即立量难云。有多相续同一时间。于一境处应定一见余不能见(宗)执唯识故(因)如多相续同一时间于虚空华等有见不见(喻)是第三句相续不定不应成难也。第四难云。若识无境。有何因缘诸眩翳者所见发等无发等用。余发等物其用非无。显难意者。如同病人所见发蝇。其体都无。作用亦无。若境不实。无目病人所见发等作用亦都不应成也。立量难云。眩翳所见发等应有实用(宗)执无实境发等识生故(因)如余发等(喻)是第四句作用不应成难也。
  问。见是四难皆有道理。所立唯识悉应不成耶。答。今开大乘广旨遣小乘狭难也。总答四难即作颂曰。

  处时定如梦   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   如梦损有用

  今是一颂以三事喻释前四难。且答初难云。如梦中虽无实境。而或有处见有村园男女等物。非一切处。立量质云。汝梦于是处见村园等。
  应非处定(宗)汝许梦境非实有故(因)如余梦中所不见处(喻)余不见处例所见处。比量亦尔也。
  有人难云。是比量宗有世间自宗二相违。今汝大乘既立处。世间有情亦见处定。何比量宗建汝梦于是处见有村园等应非处定耶。答。置汝言故简之也。显此理已。返解他难量云。其非梦时。境虽无实而处亦定(宗)许境无实故(因)如梦所见(喻)此因言许。无随一失。答第二难云。即于是处或时见有村园等。非一切时。立量准前。此以一喻释处及时二种难讫。答第三难云。身不决定。犹如饿鬼见脓河等。由恶业故所见水等或为猛火。或谓脓河。或谓粪尿。或见有情执持刀杖遮捍守护。不令得食。故身不定。其理极成。
  问。何称身不定显唯识无境耶。答。若境实有。何故多相续鬼。于同一处。其见不同。既知是境各心所变。非心外境也。即立量云。同于一时于一一时同于一处相续不定。其理得成(宗)许境无实故(因)犹如饿鬼见脓河等(喻)答第四难云。如梦中境。虽无实而有损失精血等用。即立量云。有翳无翳所见发等有用无用。其理亦成(宗)许无实境故(因)如梦失精等(喻)。
  问。今是解未分明如何耶。答。譬如梦中两两交会。境虽无实。而男有损精用女有损精用。虽无实境而有作用。何不成哉。上来一颂引三种喻释四难讫。又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然则大乘妙理有门应入。小乘疑网无剑可断也。
  问。是狱卒等何趣有情耶。答。是狱卒等非有情摄。皆悉无体。此则恶业有情由先世业报。妄见狱卒耳。
  问。摄有情趣者。不何妨耶。答。世亲二十唯识论云。所摄实有情趣无狱卒等。
  问。若尔者。随所在而摄地狱趣。亦有何妨耶。答。若摄地狱趣者都无受苦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