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乐经显义抄卷下

  经云。时薄伽梵一切平等建立下。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轮章也。文为三。初明能说教主。谓一切诸法若净法若染法。皆悉如来藏普贤理性而建立诸法。故普贤性名云一切建立性也。约法故阿毗达磨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云云)又楞伽经云。如来藏善不善因受苦乐因俱若生若灭等。又金刚顶经颂云。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三界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一切如来所有心。坚固菩提名萨埵。心不动三摩地。修习决定名金刚。利众生事诸悉地。慈悲哀愍为加持(云云)是义意云。从是普贤如来之理性即建立诸佛及一切法。故立建立名也。四部降三世菩萨之所护之境界。四部法门亦是从普贤理性出现云也。二者明所说理趣。经云。复说一切法平等乃至事业性应知者是也。是所说理趣。即前摧一切魔菩萨之可护境界是也。此章则为欲显示以前摧一切魔章之诸忿怒者所护法门即为此四部法教义也。第三明语之密相。经云。时金刚手下是也。就前第二所说理趣义中为三。初总标。经云。复说一切法下是也。意云。此四部之法是即皆诸佛菩萨所护持正法境界也。是法示能降伏诸魔王之能伏法也。于一切如来正法轮中。普悉皆护持而令增长之。能欲不令毁坏之。最胜要誓本愿之所依境界即是法也。故云一切法三摩耶最胜出生也。
  第二释理趣义中。经一切平等至平等性者。是明第一金刚部降三世教令轮者之所护法门义也。就中有二。初明所护法。谓一切平等性故者是也。此句具意如上。第二章中所释金刚平等义也。又金刚平等者。本觉大圆镜有一切众生心藏中之也。般若波罗蜜多平等性者。是能护人也。是意是为欲显示能护教令轮人则依止所护金刚部法境义也。
  经一切义利至义利性者。第二明宝部军荼利尊教令轮者也。文有二。初明所护法。谓一切义利性故者。是举所护法也。般若波罗蜜多义利性者。是举能护人也。
  经一切法性至性故者。第三明莲华部教令轮者马头观音也。文有二。初举所护法也。谓一切平等性故者是也。次举能护人。谓般若波罗蜜多法性故者。是能护人也。
  经一切事业至事业性者。是明第四羯磨部教令轮者金刚药叉尊也。文有二。初一切事业性故者。举所护法也。般若波罗蜜多事业性者。明能护人也。是已上四重般若者。是能观智德。即是能证护人也。此四部降三世明王领知四部教法。故名降三世教令轮章也。问。此中宝部以下明军荼利马头金刚药叉尊义。何名降三世教令轮章耶。答。此或约初尊得此名。或后三尊亦得名降三世尊义故也。乍四部俱各各更有实降三世尊义也。问。以何得知是四部法是通所证境界义耶。答。本释云。金刚部中言证得如金刚佛性。宝部中言证得如虚空真如。莲华部中言证得清净法界。羯磨部中言获得迅疾身口意等故也(文)。是四法皆示所证境界所行法也。正不取能证人也。古德传云。今五大尊断惑形五佛理证相也。何故尔。忿怒体金刚喻定入一刹那加行形也。四智圆满形受诸佛灌顶时成觉时形也(云云)。
  此说好也。文句云。问。前第三章与此第十一章同异如何。答。恐前唯为金刚部。此则通四部耳(云云)此义意云。约能护人。有别。有通。故二章所明义异也云也。今又私案云。前第三章唯约能护人。而唯明金刚部中教令轮义。是第十一章约所护法。而通明四部教令轮之法义也。故前后三章义异也。已上第十一章毕。
  经云。时薄伽梵如来下。第十二外金刚部会章也。文为三。第一能说主即大日尊是也。第二所说法。经云。复说一切至性相应故者是也。第三明身语二密相也。经云。时外金刚部下是也。就第二文为二。初总标。经云。复说一切有情加持等者是也。是义约人。是四部也。约法则明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四种皆具不阙减义也。此中一切有情加持者。是自他平等加持义也。此义如秘藏记云。一切众生身中本来自性理与吾及诸佛自性理等无差别。而众生不觉轮回生死。又云。吾三业本来清净遍法界。我三业与他众生三业不相障碍。譬如千灯光明不相障碍故(云云)是则加持义也。自他佛性相加摄持故也。又得感应和合加持义也。应是加义也感持义也。
  经云。所谓一切有情至性相应故者。第二释四种理趣义也。就中文有四也。谓明四部法也。
  经云。一切有情至一切我故者。是第一明金刚部自他平等义也。文一切有性如来藏者。是标金刚部平等遍在一切众生身义也。谓一切众生身悉皆具足不空如来藏万德性也。其所以者普贤常住不变我德理性。即遍在一切众生身中不坏不失。尚如金刚不阻坏也。则以具足此不坏理性。以此理性为因。而一切有情遂则成大圆镜智金刚部果云也。约人即普贤菩萨是也。故云以普贤菩萨一切我故也。以前所引普贤法身遍一切等颂。可得此义意也。
  经云。一切有情金刚藏至灌顶故者。第二明宝部自他平等义也。文一切有情金刚藏者。是表宝部平等遍在义也。又金刚藏灌顶故者。释所以也。谓于一切有情中有金刚宝藏性者。因是遂应得平等性智宝部果故也。以可尊可重珍宝福德义边名云金刚宝藏也。约人虚空藏菩萨是也。
  经云。一切有情妙法藏至语言故者。第三标莲华部自他平等遍在义也。文一切有情妙法藏者。标一切众生普有莲华部性净义也。谓遂有可得妙观察智之说法断疑之果性故也。约人观自在菩萨是也。
  经云。一切有情羯磨至性相应故者。第四明羯磨部平等遍在义也。文一切有情羯磨藏者。标羯磨部自他平等遍在一切众生身义也。文能作所作相应故者。释所以也。谓一切众生有遂所应得利他门之能作所作相应三业自在之成所作智之性故也。约人即金刚业菩萨是也。问。本释云。即四大菩萨现转轮王是也(云云)其转轮王者何人耶。答。大妙金刚炽盛佛顶经云。尔时八大菩萨复说八大密印及一字真言。尔时八大菩萨复各各现作光明轮王。各现作八大金刚明王。以持如来轮故。尔时金刚手菩萨现作降三世金刚明王(乃至)尔时虚空藏菩萨现作大笑金刚明王。乃至尔时观自在菩萨于顶上现作马头明王。乃至尔时地藏菩萨现作无能胜金刚明王(云云)。又准尊胜仪轨说者。金刚手白伞盖佛顶轮王。虚空藏光聚佛顶轮王。除盖障尊胜佛顶轮王。业菩萨最胜佛顶轮王也(文)。
  经云。时外金刚部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谓闻此四部法中真如本觉法身平等平等遍在一切有情义。故自他众生遂佛道义故。而外金刚部诸世天等闻是说。即成欢喜心之相。而外仪说心真言云也。本释所云外金刚部二十五天者。金刚界外部二十天更加五天也。真二十天外之五天多是天女位也。详不知何天也。可寻之。陀罗尼门诸部要目云。又外有五类天。一一类有四天。总有二十。并应复有五类成二十五类者。上界四天住虚空四天。游虚空四天。地居有四天(云云。无地下天义也)秘藏记云。五类诸天上界天(色界及无色界)虚空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地居天(四天王天忉利天)游虚空天(日月星辰)地下天(龙阿修罗及阎摩王等。云云)私云。若依秘藏记意者。于上界开为八天。谓无色界四天。色界四天也。依此义即欲开成二十五天也。谓上界有八天。亦住虚空四天。游虚空四天。地居四天。地下有五天。故成二十五种也。地下五天者。龙天·地天·及阎摩天·阿修罗天是也。文句云。问。上第二章与此第十二章同异如何。答。恐是本迹异耳(云云)。
  今又私云。第二章但约果人说四智果德也。今此十二章又约理。说此四智菩提普遍在一切有情义也。故本释云。毗卢遮那佛为世间同类摄化。说摩醯首罗曼荼罗。若依世俗是名外曼荼罗。若依胜义则为普贤曼荼罗。以事显于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碍故。即凡即圣相性同一真如也(云云)。
  tre 坦唎字为种子。是表凡圣真如平等义清净义也。已上第十二章毕。
  经云。尔时七母至真实心者。第十三七母天章也。文为三。初明能说人。是七母女天也。是人为护前所说教令法及能修行者。故说心真言也。次二章准之可知也。大日经疏五云。七摩怛里译云。七母皆女鬼也。其形悉皆黑色(云云)次正说身密印相也。献钩召者。以金刚钩印而能召一一两足多足等诸有情类也。入者以金刚索印引入曼荼罗。乃引入佛道也。能杀者杀害毁坏正法损害多有情者。杀害不善心也。能成者令修真言行离世间障难速得悉地也。能杀能成者。坚固安住与得益欢喜义也。大疏卷十七云。七母等为人害者。亦远而敬礼(云云)私云。本是虽害众生恶鬼。今者成善心而杀恶生善也。七母者。大日经义释云。七母是焰魔部主诸鬼魅之类。凡有七姊妹也。一左闷拏。二嫡伏里。三伏瑟拏。四矫摩里。五印㮈里。六劳㮈里。七末罗呬弭。是七名皆是真言也(文十五卷义释第五文也)三昧耶者。是第三说彼天女本誓义也。真实心者。心真言是也。●毗欲字是也。本释云。真实心者。毗欲字是毗字一切法三有不可得。欲字一切乘不可得。由三有有情种种爱乐胜解不同。是故如来出兴于世说五乘。所谓天乘·梵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文)今解曰。此中真言意云。是以欲界一切诸天有漏善果者。令得假有出苦利益义。即此天乘之义趣也。故以一切法有不可得。●字为种子真言。又以一切法乘不可得。 ya 字为天乘义故。又以寄约一切法譬喻不可得。●字即成立此天乘义。然则以此七母鬼者即为天乘所摄法也。毗欲字为真言也。又彼梵乘者当色界无色界天乘也。已上第十三章。
  经云。尔时末度至自心真言者。第十四三兄弟章。文为三。初明能说人。次明身密威仪。复明心真言相也。谓末度羯罗三兄弟者。本释云。是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异名也。此三表佛法中三宝三身。佛宝者是则金刚萨埵。法宝者观自在菩萨。僧宝者是虚空藏菩萨。此三者皆从毗卢舍那心菩提心中流出亦名三法兄弟。以事显理也(文)。善珠僧正明灯抄云。外道计云。摩醯首罗为法身毗纽天为报身。梵王为化身(文)。如本文者难云。列梵王那罗延摩醯首罗。而本经只明大自在天名。是天劫初时生人故立此名也。文末度者。大疏第二云。经云。若摩奴阇者。智度论翻为人。即是人执也。具译当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类计人即从人生。故以为名。又云。经云摩纳婆者。是毗纽天外道部类计。正翻应言胜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也(文。私云。纳音者不可呼度音也。而此经中无省下阇字若婆字。者非。而略以只云末度也)文迦罗者。大疏第十七云。迦罗时三昧时即是我也(文。解云。此迦罗名时者。即当劫初时也。是梵王之名也。谓梵王者劫初时最前出现故立此名欤)又云。迦罗者黑义也。如大黑天神云摩诃迦罗也(文。此伽罗翻黑者。是当冥初之时也。冥初时者是劫初时始出现梵王时是也。而诸梵众不了知之故。指彼时为黑暗时也)大疏第五云。毗纽此是那罗延天也(文。若依此说者。此末度阇与毗纽天者。是即同体异名也。又大疏十七云。韦纽天自在天别名。云云)摩度迦罗者。是者上商言只云迦罗也。如基因明疏云。商羯罗者此云骨锁。劫初梵王下化人间。以苦行形骨锁相连(文。但此经者上商之言而只云迦罗。此天生人故云末度)而此经文显虽不明摩醯首罗名。而以隐之言表显之无失也。又以等言即等取余二天王也。但亦等取余以外第二第三禅王及欲界乐变化天以下五天王也。入大乘论云。摩醯首罗有二种。一毗遮摩醯首罗第四禅王。二伊舍那魔醯首罗第六天王也(文)。今是者第四禅摩醯首罗天王也。问。毗纽天亦有名人主义耶。答。智论第八云。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能令风风相吹风风相持。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化从水出名曰韦纽。此天脐中有一千叶莲华。华中有光。如万日并照。有一梵王。因此花生亦放光明如前。梵王作此念。此处何故空无众生。作是念时。光音天下命终者应生此土。有八天子。一时化生。此八子念。我从梵王生。梵王亦念。我生此八天子。从此八子生天地人民万物(文。此文出大安寺安澄百论疏记)已上第十四章毕。
  经云。尔时四姊妹女天献自心真言者。第十五四姊妹章也。文为二。初明说主。后明说真言也。注理趣经云。四姊妹女者。第一名惹耶。第二名微惹耶。第三名阿尔多。第四名阿波罗尔多(云云)大疏五云。誓耶译为胜顶。微舍耶译云最胜顶也。又疏第五云。日天二妃在其左右。所谓誓耶微誓耶。译云胜无胜(文)又疏云。阿尔多者无胜义。阿波罗尔多者无能胜义也(云云)。以此文说可准知誓耶等名之翻号也。又二卷孔雀咒王经云。阿波罗尔多名云不称(云云)本释云。此四天亦有曼荼罗中央。画都牟卢天。此四姊妹之兄也。四姊妹者表瑜伽中四波罗蜜。所谓常乐我净波罗蜜是也。都牟卢表毗卢舍那佛(云云)已上第十五章毕。
  经云。时薄伽梵无量无边下。第十六四波罗蜜中大曼荼罗章也。文为五。初明能说主。即佛部是大日尊是也。二者总标所说教起因缘。谓文云为欲加持此教令究竟圆满故者是也。此中加持者是感应和合加持义也。谓所被机感故能应佛即垂加护云也。意云。于此前所说四部大曼荼罗之四智四波罗蜜法。究竟而为欲令圆满成就真言门之菩提行故。重说此四部大曼荼罗法互圆融相摄之义大意也。前十二章且一往显示佛界众生界同一本觉义也。今至第十六章重明佛界众生界中各各皆所具足。四智四波罗蜜法互各各皆一一相摄义也。一一部各备五部曼荼罗也。此义如秘藏记云。即五智所互具五智。所以成二十五部。如是展转有无量部(云云)三者经云。复说平等至般若理趣者。是总标所说法大意也。谓明四部曼荼罗。各各皆悉互相摄平等(云云)。无差别义云也。四者经云。所谓般若至波罗蜜多究竟者。是释所说理趣义也(文)有四别。一者文云。般若波罗蜜至如来无量者。是明于第一金刚部中曼荼罗悉具足余四部曼荼罗法故。此中一一圣众亦更皆悉具足无量曼荼罗四印等无穷尽也。此意云。上句有所依性得法。能摄诸法无尽义故。约其下句示能依修得智品亦有摄法无尽义也。又下三部摄法义。准之可知也。文云。般若波罗蜜多无边故一切如来无边者。第二明于宝部曼荼罗亦具足余四部曼荼罗故。此中一一四部亦具足无边圣众无穷尽云也。文云。一切法一性故至多一性者。第三明于莲华部中具足四部曼荼罗四印等故。其中圣众复无量无数。皆悉为同一清净一法界性云也。谓是无漏无为常住真实不生不灭甘露一味也。文云。一切法究竟至多究竟者。第四明于羯磨部中亦具足四部曼荼罗四印等。皆悉同成就一味一相义。故此诸圣众皆悉究竟成三德一体法。安住大般涅槃果义也。重解已上四部法中。一一法各各上句。是明本觉理性也。其各各下句。明始觉佛果也。谓依本觉正因佛性力。而得始觉佛果云也。又所缘境界无量故。能缘智亦无量等也。如智度论云。智及智处名为般若者。其义当此意也。五者经云。金刚手下是叹德也。就中有二。初明修行相。文云。若有闻此下是也。次正叹究竟得果益。经云。彼于菩萨行下是也本释云。此章中所以不说心真言者。彼教中一一圣众各各有一字心真言。不可具载(云云)具如四种曼荼罗义。颂云。法然具足萨波若。心数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云云)私云。颂意正通此章义意也。已上第十六章毕。
  经云。时薄伽梵毗卢舍那下。第十七金刚萨埵五秘密章也。又为四。第一明能说主。经云。毗卢舍那至无戏论如来者是也。尚约因位名金刚萨埵菩萨也。约果地得佛名也。第二总标所说理趣。经云。复说最胜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文无初中后者。上序分文云初中后善。今至此中云无初中后者。谓显了明上第二第十二第十六章所明四部三密曼荼罗。无始无终无中无边平等一相义究竟理趣义也。谓且金刚部即是佛部。佛部即金刚部。金刚部即宝部。宝部即金刚部。金刚部即莲华部。莲华部即金刚部。金刚部即羯磨部。乃至佛部即羯磨部。羯磨部即佛部等也。余一一部相即圆融。而无中边。无始无终。无本来义。准之可知也。且以佛部金刚部为始。以宝部莲华部为中。以羯磨部为后义也。而理实无本末始终前后云也。故二教论云。此明三十七尊根本五智各具恒沙性德。若约次第有出现之文。若据本有俱时圆满如是诸德(文)。又解约上十六章。有前后次第差别义也。今章意是十七章。皆悉一相一味之金刚不坏义。混泯而无差别果德义云也。是即以上诸章所明皆悉尽摄入此金刚萨埵之果地也。又且约第一金刚萨埵十七尊。而必定无前后次第也。渭混融该摄无前后差别也。今金刚萨埵五秘密法意是也。又解约上第一章有十七尊次第也。而至于今第十七章。既有次第不同列义也。而且上列妙适第一·欲箭第二·触第三·爱缚第四·一切自在主第五也。今此第十七章中。且约主伴互融通五尊义。欲金刚第一·触金刚第二·妙适金刚萨埵第三·第四爱金刚·第五慢金刚是也。一切自在主者是我义也。我是带慢义也。不烦恼所摄我也。意云。上第一章中一往虽有如是次第列义。而理实是不有如是定次第也。谓一一诸尊皆有主伴互为义故也。何有定上中下次第位耶云也。故上第一章最初安本主金刚萨埵。如次列末位四亲近菩萨也。至于今第十七章。先列末位之欲金刚触金刚二位。次中间列本位金刚萨埵。而次列末位爱金刚慢金刚二位即此义也。故可知。此经正宗于金刚部中该摄余一切四部曼荼罗法。故即以金刚萨埵章为初·后二章。而于其中间安十五章意者。即于此金刚部以摄尽一切五部诸尊曼荼罗法。而为显示此内证三密法圆融无碍自在平等义也。又此无初中后者。显示法佛法然果德之远离三世无常相义也。如大疏云。越三时如来日加持等者是也。
  经云。大乐金刚不空三昧耶者。是大乐即金刚萨埵。佛部也。金刚者初亲近欲金刚菩萨。是金刚部也。不空者理实。此句有二义。一者不空是第二触金刚菩萨位。是即宝部也。二者真实是莲华部也。即第三爱金刚菩萨位也。但是中所以不别开二句者。是不空义即带真实义故也。不空者是离虚妄咎义也。真实者成就实有德义故。实是无二别义也。三摩耶者第四慢金刚菩萨位是也。是羯磨部也。问。若尔者云何次释句。经文正指第一欲金刚菩萨。云得大乐最胜成就耶。答。理实是一曼荼罗诸尊亦互皆悉具足五部五智。故且指第一欲金刚云大乐最胜成就。故经云无初中后者是义意也。虽然尚依本位者。中台萨埵名为佛部大乐义也。金刚法性等者。是五尊及十七尊者。示并皆究竟理智即一法身也。亦即示本觉真如体性者。一味平等义云义也。第三明释理趣。经云。所谓菩萨至能作坚固利者是也。文有长行偈颂。且就初长行中有五。
  经云。菩萨摩诃萨至大乐最胜成就者。第一明欲金刚真言三摩地行也。
  经云。菩萨摩诃萨至最胜成就者。第二明触金刚真言三摩地行也。
  经云。金刚得一切如来至摧大力魔最胜成就者。第三明金刚萨埵真言三摩地行也。
  经云。菩萨摩诃萨至自在主成就菩萨者。是第四明爱金刚真言三摩地行也。
  经云。菩萨摩诃萨得一切至皆悉成就者。第五明慢金刚真言三摩地行也。凡此五尊三摩地之生起次第由来意云。依欲贪心成故妙触乐行成就也。依妙触乐行故成就大安乐大菩提果也。彼妙触行是法身智德也。是依修学三密行。即亲触本有法身境界云也。又依自证大菩提最胜果成就故。亦为利他故更示现摧破三界大力魔王也。此忿怒降魔用即是依大悲愿力而所示现也。又依成就此降魔大力用故。凡更遍在三界中。而无碍无障利益诸众生也。故被大精进被甲游于生死间。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自在无碍而无休息义也。是五尊行三德。犹是金刚萨埵之一体用别门也。更无异人也。故本释云。今说修行曼荼罗像。同一莲华座同一圆光中央画金刚萨埵菩萨。右边画二种明妃本形。右边亦画二种(云云)。即是义意也。后就偈颂中文云。菩萨胜惠者至而不趣涅槃者。是本位金刚萨埵菩萨三摩地门也。此金刚萨埵内证法尔常住三密法。都不趣二乘所求灰灭涅槃。而常作利他事业也。即是无住处涅槃也。文云。般若及方便至一切皆清净者。是第二明初亲近菩萨欲金刚位三摩地也。此文意云。于十度中依第六七十之共同加持助成力故。有情与法令离染归净云也。初般若者俗智也。次方便者通真俗二智。后智度者是真智也。文云。欲等调世间至调伏尽诸有者。第三明第二亲近触金刚位三摩地也。以三密门中之无漏触欲妙行而对治世间触烦恼也。文云。妙莲体本染至不染利群生者。是第四明第三亲近爱金刚位三摩地行也。谓如莲华本虽在污泥中。而为浊泥不被染也。爱金刚义亦尔也。是即虽云有染爱义。即成其自性清净法也是为大悲愿力所染而自性本净云也(此说有释中也)。菩提留支所译实相般若经云。如莲体本净也。是此不空三藏意者。是取莲之从本生长游泥中义也。彼留支三藏意者。是取莲之性净而不染客尘垢秽义也。文云。大欲得清净至能作坚固利者。是第五明第四亲近菩萨之慢金刚位也。是即精进自在而离诸四魔障难懈怠留碍义也。据本释意者。第四慢菩萨三摩地门中更开释四部义也。故文云。大欲得清净(金刚)大安乐富饶(宝)三界得自在(莲)能作坚固利(羯磨)则成金刚萨埵毗卢遮那佛大悲行愿身也(云云)私云。准之可知。又余欲等三种菩萨亦具四部法也。第四叹修行功能。就中有二。初明修行相。文云。若有闻此下是也。此中日日晨朝者。取明相初发时义。而况类行者之闻思修云惠初发生义也。大疏十云。至日出是成明相。如大日照世间也。于此时中或有吽声(云云)二叹得益也。就中有三。初明得欢喜地益。文云。彼获一切至究竟悉地者是也。是叹修学是三密门理趣瑜伽行人即证得此金刚萨埵内证大安乐三摩地门法云也。文云。现世获得至自在悦乐者。第二叹得益时节甚近促义也。文云。以十六至执金刚位者。第三者赞叹现生证入第十六金刚拳菩萨位也。是若约一途说者。当究竟妙觉位也。三业者悉成金刚不怀身。湛然静寂常住不动义也。此次有吽字心真言。如前第一章字义也。但此中或经本有重体 haM hU 字。与上第一章中吽字异。未得其差意也。问。二重吽字何义意。答。今私云。此第十七章者。前金刚萨埵之一字心真言。更亦重说故。是说二重吽字欤。但大疏第九云。所谓吽?字也。?是恐怖彼声。所以重言之者。一摧外障。一摧内障。复次外是烦恼障。内是智障(文)。又十卷疏十云。吽吽。此是真言亦是具三解脱义也。初为因。后为果。因是如来之行。果即成佛也(云云)今私云。重体?字即存此等义意耳。金刚萨埵种子用重体吽字说。可检瑜祇经也。已上十七章毕。
  经文云。尔时一切如来下。有长行及三行半偈颂也。文句释云。从尔时一切如来以下。大段第二明总叹理趣功能。就中为二。先散序。次摄赞。赞中有三颂半。文分为二。前两颂半正明赞叹理趣功德。后一颂明奉行流通。然以此赞叹文或为正说或为流通。兰菊各檀其美。不可互相是非。中为二。初一颂半赞能说者。次一颂赞能持者。初文如释。次文中二。初句明行相。次三句正明功能报。此中有三种报。一魔不坏。二得圣位。三得悉地。三句三种如次配释。从一切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也。其七言偈上代两句为一偈。后世四句为一颂。今且依后代分之。然智度论中亦以七言四句为一颂也(云云)问。本释云。五种善哉句从金刚部配乃至佛部(云云)然检经正文。以善能演说此法教句。可配羯磨部也。何以此句可配佛部等耶。答。私案云。以五种善哉配五部中。且以四种善哉。以次可配金刚部宝部莲华部佛部云也。但遂以第五句可配羯磨部云也。不尔者文义相违也。问。若尔者本释所言乃至佛部书言者。何会耶。答。是第五羯磨部。是于诸部中普通作业之用也。故且置此羯磨部业用义不云是也。所以者只就法体边而论其次第时。为一金刚部·第二宝部·第三莲华部·第四佛部也。以此义故理趣释云。从金刚部配乃至佛部(云云)。而以第五羯磨部普通诸部义也。故诸诸本书云。羯磨部无别体通诸部者此义也。问。何故于下第十七金刚萨埵五秘密章中。重体吽字耶。答。为表以金刚部金刚萨埵用初后二章义故。于彼五秘密章者用重体吽义也。此初后二章是虽无别异体。以广略重说故成异说也。

大乐经显义抄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