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乐经显义抄卷中

  经时薄伽梵毗卢舍那如来已下。是第二毗卢舍那章也。大文为三。初第一明能说主。第二正明所说理趣义。次第三明身密印及心真言也。就第二中为三。初第一总标章”
  经复说一切如来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文)。寂静法性现等觉者。是理智双举也。寂静法性者是理也。现等觉者是智也。理智即一名为此章大纲也。意云。寂静法性者是法界体性智也。现等觉者四智心品也。出生般若等者。从此五智品则出生余无量智品也。第二次释义。经所谓金刚至无分别性故者是也。第三叹法德。经金刚手有无上正觉者是也。毗卢舍那者金刚顶义决云。梵云毗卢舍那。此翻最高显广眼如来。毗者最高显也。卢遮那者广眼也。先有翻为遍照如来也。又有翻为大日如来。此并略而名义阙也。又此如来亦名佛菩提眼如来等云。悉昙藏四云。据十一面真言首云曩谟啰怛那怛啰野也曩谟阿哩野枳攘野吠鲁遮那野毗庾迦啰惹野怛他誐哆野(抄)。此云归命三宝归命圣智遍照海王如来(文)。私云。是遍照名是不当正翻也。
  经金刚平等现等觉下。就释义中。经金刚平等现等觉至金刚坚固故者。是明四智四波罗蜜之中。是明大圆镜智之金刚波罗蜜义也。于此四句有二义。初约法释义。后约人释义也。初约法释义者。谓金刚是大圆镜智之体用。坚固而断灭无始无明住地及微细法执所知障。故云以大菩提金刚坚固故也。金刚平等现等觉者。是大圆镜智之略名也。转舍异熟识现得此镜智也。金刚者自性不坏坚固性及能摧破用也。平等者此镜智能平等。影现众法影像故云平等也。现等觉者此镜智。即是一切种智也。普了达真俗一切境界故云现等觉也。
  经义平等现等觉至一义利故者。第二明平等性智也。谓转灭有漏末那识。而现得入无漏平等性智也。是末那从昔以来缘第八阿赖耶识成我我所执。而与执见分别相应也故唯识论翻云染意也。又心地欢经名我见识也。而今义平等现等觉者。此无漏位第七识。即现得法无我观。而缘法身如来无垢识及所摄之恒沙万德。而远离能所差别之执取相。故立义平等现等觉之名也。又谓识及所摄法皆成就法尔常住一味相。故名平等也。以大菩提一义利故者。谓是平等性智能了达于法佛内证无垢净识及识所持十佛刹微尘数之心数诸功德法。是法虽无量无尽而皆悉一味常住坚固性。故名云以大菩提一义利故也。
  经法平等现等觉至自性清净故者。第三明妙观察智相也。谓是智转有漏第六意识。现得无漏妙观察智也。是智普观察诸法自共相。而了达证得诸法之自性清净本来寂灭理云觉也。而亦为利他。普转妙法轮而断众会疑网。故云法平等现等觉以大菩提自性清净故也。
  经一切业平等至无分别性故者。是第四明成所作智相也。是智转有漏前五识现得此成事智也。是五识于有漏位有寻伺之分别。唯各各缘了自分五尘自境。而无广缘了达诸法空性也。而今至于无漏果位远离寻伺分别。而广了一切诸法相及法空之性也。又于俗事境以任运无功用智。趣三业化用广作利他行也。是任运无功用无分别行也。已上四智是约法之名也。后约人释义者。是即四波罗蜜之菩萨是也。如菩提心论教王经说者。从四智出生四波罗蜜菩萨也(是明从本垂迹之义也)如秘藏记者。从四波罗蜜菩萨而出生四智云也(是当行因至果之义也)。
  经金刚平等现等觉者。谓于金刚部中即示现金刚波罗蜜菩萨云也。是菩萨即是标显示现等觉无垢位。故云现等觉也。自下三波罗蜜菩萨。准之可知也。
  经以大菩提金刚坚固故者。是返释上名金刚平等句之意也。
  经义平等故者。明宝部义也。宝部菩萨是有实义利益。而普饶益一切众生故云义平等也。
  经现等觉者。于宝部中示现宝波罗蜜菩萨云也。
  经以大菩提一义利故者。返释上名平等句一味义利益意也。
  经法平等者。是明莲华部法也。
  经现等觉者。是即明示现法波罗蜜菩萨也”
  经以大菩提自性清净故者。释上法平等句意也。
  经一切业平等者。明羯磨部义也。
  经现等觉者。示现业波罗蜜菩萨也。
  经以大菩提一切分别无分别性故者。返释上一切业平等句意也。是以无功用无分别行之任运三业化用。利益法界一切众生云也。意云。无加行之用而自在起化用云也。一切分别者是五识。昔与寻伺之分别相应义也。故俱舍颂云。五识唯寻伺者即是义也。然今是成事智无分别义。如金光明经第一云。二者佛于众生不作是念。此诸愚夫行颠倒见。为诸烦恼之所缠迫。我今明语令其得解脱。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云云)。是义即当是一切分别无分别义之成事智也。文句云。此中则有四句。即是如次配释中央四智四波罗蜜(云云)。是意即以此四句配释人法各各四义云也。四部法之约智边得四佛义。约定边而得四波罗蜜菩萨义也。问。此章中既明四智佛四波罗蜜菩萨义。而何云毗卢舍那章耶。答。四智四波罗蜜是法界智之作用也。法界智是四波罗蜜之体性也。法界智者四智之自性常住不变易义边云法界性智也。法界性智之照了物之缘用之不同且名云四智也。故举末用而本意摄取本体也。故取本体之大日尊而名毗卢舍那章无失也。
  问。何故先列金刚萨埵章。次是安毗卢舍那章耶。答。是先明因位圆满章。次安究竟果海圆满义也。问。如本释说者此毗卢舍那章。是大日尊于色究竟天而说此四智菩萨句章(云云)。而何于是欲界顶他化天说理趣般若经中。为用彼色界顶说毗卢舍那佛之四智法门耶。答云。是义有二意。一者谓于是舍经中重说彼前所说毗卢舍那四智法门。故则指彼说也。二者谓于色界顶说四智菩提义处。即岂可摄于欲界顶说四智菩提处耶。皆是同时同处说法义。色顶与欲界顶岂异处也。次第三章准之可知也。
  经金刚手若有下。第三叹法德也。就中为二。先明修行相。经若有闻此至读诵受持者是也。二正明功能。经说使现行至无上正觉者是也。就先明修行相有三行也。一者闻惠行。二者思惠行也。读诵受持者思惠行也。就第二正明功能中有二。一者明灭恶趣功。经设使现行至一切恶趣者是也。二者明生善功也。经乃至当坐至无上正觉者是也。谓从初发信心位至成佛位。若干劫数其中间不堕恶趣云也。上来第一明释义门章。
  经时薄伽梵至自性平等心者。次明身印及心真言也。经持智拳印者是明身密也。是中心真言字因行证入四字合成。以 AMH 字为真言也。是即依从因向果义成是字义也。是如次以四阿字配四智菩提心真言也。第四 aH 字是入涅槃义也。涅槃四种。所谓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涅槃。三无余涅槃。四无住处涅槃也。而此第四恶字当无住处涅槃义也。无住处涅槃者是有二义。一者浅略义。如唯识论云。大悲般若常所扶翼。由此不住生死涅槃等(云云)。二者深秘义。如金光明经云。依此三身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为二身故不住涅槃。离于法身无有别佛。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实念念生灭不定性故。数数出现以不定故。法身不尔。是故二身不住涅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说无住涅槃(云云)又义四种涅槃如常义。若准涅槃经。四种涅槃之外更说三德一体大般涅槃法也。是当第五恶字方便具足大涅槃义也。此章中又具足十七尊位。具如本释明也。已上第二章毕。
  经时调伏难调下。第三降三世章也。就中为三。初第一明能说主。第二直明所说理趣义。后第三说心真言也。是中能说主释迦尊也。就第二中为三。第一标章。第二释义。第三叹法德也。
  经复说一切法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标章也”
  经所谓欲无至无戏论性者。第二释义也。
  经金刚手若有至正等菩提者。第三叹法功也。释迦牟尼者是能说主也。是即正法轮身也。是佛正为二乘凡夫地前菩萨。说一乘三乘五乘法也。以此法流传世间。为修行之人而成利益安乐行也。因之则邪魔外道成障难及为是正法。则成怨嫉障碍留难毁谤。及而摧坏此法也。此故佛则为示现忿怒可畏相而守护正法。统贪教令故即名云降三世尊教令轮者也。然则释迦尊是正法轮身也。降三世尊即是教令轮身也。故此章中降三世是且约统领应化身佛所说教义而名降三世尊也。摧一切魔章中降三世尊通统领三身教法也。是故第三章降三世者。即与释迦正法轮身合说意在此中。问。此第三章但名云降三世章也。何故如第十一章。此第三章不名降三世教令轮章耶。答。略有二义。一者是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轮章也。而略单名降三世章也。理实可名降三世教令轮也。知尔所以者释是第三章。理趣释正文云。于须弥三十三天金刚峰宝楼阁中。毗卢舍那佛转法轮轮有四种。所谓金刚轮·宝轮·法轮·羯磨轮。其四轮皆摄在二轮中。所谓正法轮·教令轮(云云)故知尔也。故理实此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轮章也。是忿怒尊必领如教令轮义具足。故别是第三章虽不立降三世教令轮章之号。理实有此义也。二者是第三章直明能守护正法之人。故且立降三世章名也。后第十一章是兼约明所护法门。而能护人与所护正法合。而名降三世教令轮章也。意云。金刚部等者。欲取能护人与所护法。此四部法是降三世菩萨之所护境界教法也。而明能护人所护法合。故名云降三世教令轮章也。是即相违释义也。又是降三世教令轮者依主释意也。是即举能护人而欲显所护教法之意也。章云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之中所说降三世尊之所护所证法。是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轮章所明四部法即是也。就第二释义中文句云。释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释东方四大菩萨瑜伽三摩地。谓忿怒萨埵·忿怒善哉·忿怒王·忿怒爱。又云。如次配释萨王爱喜。又本释云。五种无戏论智成降三世曼荼罗。中央安降三世。前安忿怒萨埵。后安忿怒善哉。右边安忿怒王。左边安忿怒爱。四内隅安四忿怒内供养。于外四隅安四忿怒外供养等(云云)。
  般若波罗蜜多无戏论性者。是即当中央降三世明王也。若约法释义者。欲无戏论性故者。是三毒中贪烦恼之自性。是无性寂灭性也。谓贪等心是四缘所成法。故性空假有法也。且约性空义故云无戏论性也。嗔痴二惑亦尔也。一切法无戏论性者。亦是一切有为之中有漏诸法。亦依三毒烦恼而成。亦四缘所成故。有性空理故。同具无戏论义也。难论者假名言说云事也。是有四句。一者有。二无。三非有非无。四亦不非有亦不非无也。常无常等四句准之可知也。是四句皆非与诸法实相理相应。故名云戏论也。诸法实相离有无等诸言说相故也。谓言语道断又心行处灭故。即诸法实相名云无戏论也。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戏论性者。即是于真如实相法之其能证本觉始觉智。同皆远离假名断绝妄想也。是名无戏论之实相也。
  经设害三界至正等菩提者。第二明功报也。报中有二。一者不堕恶趣报。
  经云设害三界至为调伏故者。第一明不堕恶趣报也。本释云。害三界一切有情者。由贪嗔痴为因受三界中流转。若与般若理趣相应。则灭三界轮回因。是故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堕恶趣。为调伏贪等三毒也。故得速证无上菩提。是故如来密意作如是说(云云)设者若是假令义也。若假令杀彼三界一切有情义。是约难成辨之。广多义云设也。此义意是取假令事也。例如不动尊法云。假使满世间。大力诸药叉明降伏尽令证大菩提(云云)。此言设害三界三界等者亦复如是也。若于此理趣法有得发生闻惠思惠修惠三行者。假令广是虽设害一切众生。而是人能杀彼三界众生之三毒烦恼等。能利自他有情。令不堕恶趣云也。例如降三世菩萨杀害魔醯首罗天王而令成佛义也。问。虽受持是经有杀生业。云何不堕恶趣耶。答。依三毒造罪人趣恶道也。依三善根所作杀生业等不堕恶趣也。以方便善巧智为利他造善业故也。第二大段金刚手大菩萨下说心真言也。此中以莲华面至住降伏立相者。是明身密相也。上来明正法轮故。后明此教令轮也。哞迦罗者是胜三世义也。已上第三章毕。
  经时薄伽梵得自性清净如来下第四章也。例前为三。先初说能说主。即无量寿佛是也。次第二明所说理趣。次第三说身口二密法也。就第二明所说理趣中为三。一者标章。经后说一切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标章也。二者释理趣。经云。所谓世间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者是也。第三叹德。经云。金刚手若有闻此至无上正等菩提者是也。
  标中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者。是妙观察智三摩地门也。诸法自共相皆悉本来寂灭平等真如性故。即观是理之正智即名妙观察智也。是智说法断疑用殊胜余智名云最胜也。是智能出生诸佛菩萨等无量智门。故名云出生般若理趣也。就释理趣中。经世间一切欲至瞋清净者。第一明西方法菩萨之三摩地门也意云。世间欲清净故者。约法菩萨之三昧门。即明行观察世间诸欲烦恼。是众缘所成义故如幻如梦假有真空本来自性不染义也。则一切瞋清净者。是明瞋烦恼亦无自性不染义也。是且举贪瞋二惑之不染义。而为取余惑亦同不染义也。
  经世间一切垢至一切罪清净者。明第二利菩萨三摩地门也。是中观痴烦恼及诸恶见惑障之自性寂灭不生义也。痴烦恼名为垢义。痴是无知惑也。具带尘垢义故。是闇昧相故名垢也。一切罪者五见是众罪根本故也。是即痴所摄也。依我执而流转生死。依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三惑而发生业缚。故名见烦恼。即为罪也。今举根本三毒五见。而摄取一切余诸染品也。而今观如是罪自性如幻如梦本来寂灭自性不染义。而即是了达缘生法本不生理故云尔也。又解一切罪者。是依贪等三毒所起一切善业是也。谓十恶五逆等也。多分依痴起恶业也。
  经世间一切法至有情清净者。明第三金刚因菩萨三摩地也。意云。观知世间有为有漏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皆悉自性假有而本来寂灭义也。谓如来藏为诸法因之义。即自然观知诸众生性空理也。依五蕴法而建立有情故则知法空理。故即知有情性空义云也。
  经世间一切智智至波罗蜜多清净者。明第四语菩萨三摩地门也。谓觉知如上三毒五见及余有漏诸法之性空假有义。故即得入一切智智清净门。而为诸众生说此法门云也。得入此一切智智清净门。即是得觉达般若波罗蜜清清云也。
  经若有闻此下。第三叹德中为二。初明行相也。谓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五行也。
  经设住诸欲下。正明功德报。报中又二。先明不染惑德。后明证果德也。

经时薄伽梵下第二

  大段明身口二密法也。理趣释云。中央画观自在菩萨前安金刚法。右安利菩萨。左安因菩萨。后安语菩萨。于四内外隅各安四内外供养云。问。若尔者中央观自在菩萨与前安金刚法菩萨有何差别义耶。答。且私案。义云。中台观音正以见四法合集总相德备人。以为观世音也。余四菩萨取各别德也。又中央观音是表妙觉圆满极位菩萨也。前安日轮观音是表等觉入住心菩萨欤。又解中央观音是等觉之住出位。余菩萨等觉之入位。故同虽名观音。行位高下异故主伴义成也。已上第四章毕。
  经时薄伽梵一切三界主如来下第五章也。分文为三。初明能说主。次第二明理趣义。后第三明身口二密义也。
  经复说一切如来至一切安乐者。第二明理趣义也。
  经时虚空藏下。明第三身口二密义也。就初明理趣义中为三。谓第一总标。经云。复说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释理趣义者。经所谓以灌顶至一切安乐者是也。次第三叹德也。就标中灌顶智藏者。是举所说法宗要也。谓十地因行满足而欲登妙觉果时。以大悲之智水注灌顶上。而表万行充润众人被摧灌顶戴相也。以甘露宝瓶入智水。而令宛润世间资生具。除一切有情之贫穷苦之标帜。而显示众人所归最上首义之标示相也。是即灌顶义也。于是灌顶智藏若约能通达人。即名虚空藏菩萨也。然亦约所通达法名灌顶智藏也。就释义中。经云。以灌顶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者。是南方第一宝菩萨之瑜伽行法也。
  经云。义利施故得一切意愿满足者。第二光菩萨瑜伽行法也。
  经云。以法施故得圆满者。是第三幢菩萨瑜伽行法也。
  经云。一切法资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乐者。第四笑菩萨瑜伽行法也。若准本释意云。若修是瑜伽行法之行者。要可修是观想也。我身即虚空藏菩萨也。以金刚宝瓶灌顶于一切佛也。是宝菩萨行法也。以义利施而惠沙门婆罗门也。谓以世间资生供具施有德行人云也。以法施为不现形天龙八部等法而施与也。资生施施与傍生之类也。以是四行配南方四菩萨之行也。本释云。中央画虚空藏菩萨。前画宝菩萨。右画光菩萨。左画幢菩萨。后画笑。内外院四隅各列内外四供养(云云)。
  经时虚空藏大菩萨下。第二明身口二密相也(真言字义如常释具辨)。已上第五章毕。
  经时薄伽梵得一切如来下。第六金刚举菩萨章也。又分三。初明说主。第二明理趣义。后第三时薄伽梵为欲重下。明身口二密相也。是中金刚拳菩萨名为薄伽梵也。得一切智印如来者。是约果地得名也。亦名不空成就佛是也。就明理趣义中亦为三。初总标。经云。复说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释理趣义。经云。所谓持一切至最胜悉地者是也。第三叹功能。经云。金刚手至正等菩提者是也。就释义中有四菩萨。是即北方不空成就佛四亲近菩萨也。文持一切如来至一切如来身者。是第一业菩萨三摩地行。是菩萨之身密化用。即得无碍无尽色身。遍满于无尽界。以身业供养佛。化度诸众生类也。从得此地以来离分段身而得意生身。而自在如意遍在诸趣也。文持一切如来至一切如来法者。第二明护菩萨三摩地行也。是菩萨以大慈悲甲胄而庄严自身。普宣说佛正法。而护持法界无量众生。恒常无有疲惓懈怠。而说法教化人也。是地菩萨以四无碍辨利益众生也。是护菩萨行也。文持一切如来至三摩地者。是牙菩萨三摩地行也。是菩萨得等觉位。金刚喻三昧能顿断灭第八阿赖耶识所持烦恼所知二障种子。将向妙觉果位也。金刚瑜三昧即名心密也。文持一切如来至最胜悉地者。第四明拳菩萨三摩地行也。是菩萨即是妙觉果地也。是菩萨得前三人菩萨行聚集。成就一体一味之三密。具足金刚不坏妙果。故云即成就一切如来身口意业最胜悉地也。故本释云。广瑜伽中身口意金刚合成名为拳。一切如来缚是金刚拳(云云)私云。是四菩萨如次当第八九十地及等觉。更亦乃于佛果位有此拳菩萨也。此义如六卷略出经四云。从行者不阙法则至十六生毕定成佛云。又解四菩萨如次配第八九十地等觉入位也。中央更亦有拳菩萨。配等觉中之住心位也。如仁王仪轨云。金刚波罗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依前法轮现胜妙身。行愿圆满住等觉位也(云)。
  经金刚手若有下。第三叹功能也。就此文中有二。初明修行相。经云。若有闻此至作意思惟者。是明修行相也。后第二正明功报。经云。得一切自在至正觉菩提者是也。文句云。是中略有六种功德报。一得自在。二得一切智智。三得事业成就。四得金刚三业。五得悉地。六证菩提。又解开事业与成就为二则成七种(云云)本释云。由持身即得一切成就(此句梵本初功能汉本在第四)由持语即得一切口自在。由持心印得一切智智。由持金刚印得一切事业皆悉成就。疾证无上正等菩提云。私云。此文意即以以前三种功报。即配前三种菩萨也。以第四五功报而配第四菩萨也。约第四菩萨更有二位也。谓等觉与妙觉也。故本释云。中央画一切如来拳菩萨。前画业菩萨。右画护菩萨。左画牙菩萨。后画拳菩萨。内外四隅各安内外四供养(云云)。
  经时薄伽梵为欲重下。第三身口二密法也。已上第六章毕。
  从第三降三世章至第六章金刚拳章并上四章。是东西南北四方相对次第生起也。
  经时薄伽梵一切无戏论如来下。第七文殊师利菩萨章也。文有三。初明说主。第二明理趣义。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就明第一能说主。一切无戏论如来者。约法是八不中道义也。约人即一切无戏论如来。是文殊师利菩萨之佛果名号云也。就第二明理趣义中有二。初总标。经云。复说转字轮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释理趣义。经云。所谓诸法至清净故者是也。从此已下六章略不说叹得也。心真言者谓 aM 字也。亦有 a 等五字也。是文殊五尊真言也。又解。 ma 字五转也。谓 ma mA maM maH mAMH 是也。如次配五种三摩地法也。故云转字轮般若理趣也。就释理趣义中。经云。诸法空性与至相应故者。是若约人明义者。明第一金刚界佛部文殊三摩地行也。
  经云。诸法无相至相应故者。第二明金刚部忿怒文殊三摩地行也。
  经云。诸法至相应故者。第三莲华部文殊三摩地行也。
  经云。诸法光明至清净故者。明第四宝部文殊三摩地行也。若约法明义者。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及离言绝相本觉真如理性智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是也。上句诸法空者示所证理性也。下句与无自性相应故示能证智体也。理智冥合名空解脱门智也。下三句解脱智义准之可知也。此四句法不二智体总相合名第五文殊行也。此章中别虽不说第五羯磨部之文殊自位分齐行法。而说前四菩萨行位法中。自然显示羯磨部之文殊自证行法也。若指此例者。法华经明开示悟入四种 a 字中。虽不别说第五方便具足阿字。而理实自尔具足第五方便具足 a 字。而是自然道理义也。亦是尔也。而此中四亲近菩萨中随一菩萨非当羯磨部文殊也。凡前后诸章皆可有此意故也。解脱者涅槃理也。门者能缘智也。然则文殊行法总亦当羯磨部也。本释云。于中央画文殊师利童子形。四方安置四佛。以虚空智剑各系四佛臂上。其内四隅置四种般若波罗蜜多。外四隅安外四供养(云云)。
  经时文殊师利下。第三明身语二密相也。就中。经云。以自剑挥斫一切如来者。以文殊之八不中道之智剑。而摧折一切在缠如来藏之佛臂意也。问。八不者何义耶。答。中观论观因缘品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云云)吉藏疏云。此论一部横破八迷。竖穷五句。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云云)。何故切斫佛臂者。佛果岂非金刚身义耶。答。本释云。以四智菩提对于四种妄识。既除则成就法智。若不除妄执法则成法执病。是故智增上菩萨用四种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剑。断四种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碍。是故文殊师利现挥斫四佛臂也(云云)此中云。斫一切如来臂者。此如来是准下金刚药叉章云。是未成佛时有情尚云如来。是即具足性德如来藏故也。是亦尔也。故下文云。以金刚药叉形持金刚牙。恐怖一切如来者。一切外道诸天悉具足如来藏。是未来佛。令舍邪归正故名恐怖一切如来。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来。乃因佛也(云云)。是亦尔也。依三解脱门智。是除断四种染法之惑障也。断尽此惑障即依文殊之八不利智之剑挥斫力云也。斫臂者摧破彼妄执取而成惑物之义也。臂者手之所依根本处也。手即有执持物用也。执取义者是执持生死法。即其所持二种生死果报业烦恼无明染法也。是由执着我法之二执。是臂义相当也。从上第一第二章至第六金刚拳章者。是因果相对次第生起也。从第三降三世章者。是东西南北四方相对次第生起也。但第一金刚萨埵章·第二毗卢遮那章。是遍通诸诸方也。但约果因次第明之也。问。第一金刚萨埵章是东方金刚部菩萨也。而何有通遍八方十方义耶。答。以金刚萨埵一向为金刚部阿閦佛所属四亲近所摄之随一菩萨时。偏以此金刚萨埵为东方菩萨也。今唯以金刚萨埵而为中台尊。而以十七尊为眷属时。此金刚萨埵遍诸方义有也。故金刚顶经云。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三界自在主(云云)。又此经第十七章云。复说最胜无初中后大金刚者此义也。又释名门中辨第一金刚萨埵即通五部义品是意也。第二毗卢舍那佛通诸方义易知也。又但毗卢舍那章次第三降三世章来因者。初明正法轮身法毕故。次明教令轮身法也。正法轮所护法也。教令身能护人也。明自受用报身佛后。次明变化等流身现起义也。东西南三章之中。东方且示变化身也。西南二方佛。是他受用法身义也。又北方佛自受用法身也。谓此等能变化佛。是起从法身果地为利他。故生变化等流身。随此变化等流身而令听闻正法。而称地住。而见他受用身。若随无量寿佛若宝生佛而闻其所说法。还则究竟方今得证入法身果地大日位云也。第一金刚萨埵章通五部。第二毗卢舍那章佛部也。是中四方四佛为四伴侣矣。是中方也。又降三世章是金刚部也。观自在章是莲华部也。虚空藏章是宝部也。金刚拳章即羯磨部也。如是有次第也。问。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常次第可列也。然何金刚部次列莲华部耶。
  答。准理趣释可知之。故其正文云。佛宝者是金刚萨埵。法宝者观自在菩萨。僧宝者是虚空藏菩萨(云云)准此义有是次第也。但金刚拳章是显一体三宝之所为事业。或亦显示一体三宝者。正即是三密金刚境界云义也。又从文殊章至降三世教令轮章者。是亦羯磨部所摄也。秘密八印品文殊名为法住义。约说正法令止住。世间之事业用者。是一体三宝之所为事业也。从第七文殊师利章至第十六四波罗蜜章者。是但不依方角次第。而皆悉同有四方周备义故也。依第七文殊智行而成第八才发心转法轮行也。谓内无智德者。何外转法轮耶。既智行备而轮正法轮。故定必堪受众人归依供养行也。所以次第九虚空库章来也。是即明内四供养菩萨即是供养正法轮身及供养行具足。故必可有教令轮身之外护者成义也。故虚空库章次第十摧一切魔章之所持法也。问。摧一切魔章与上第三降三世章有何异耶。答。私云。摧一切魔菩萨为护修行善人故用之降伏一切魔等也。降三世菩萨为护教令故因之降伏一切魔等也。是约所护。是人与法既不同。故是二尊别开说也。于外护者亦有细有粗。细者摧一切魔菩萨及忿怒降三世菩萨是也。粗者外金刚部护法天等是也。于是护法天有四类。一者第十二章魔醯首罗等二十五种类诸天也。二者第十三章七母天也。三者摩度羯罗等第十四章。四者第十五章四姊妹天是也。其至于此第十二章中。正明约人四智四波罗蜜佛菩萨之平等本觉佛性理者。是即普通该摄涉通余一切染污法为理性。而常住不变也。是即示说一切有情心内皆悉具足佛性义故。因之诸世天等闻是说。即谓我等天等有成佛之性。而即欢喜说本誓真言也。又是第十章重说约法。于是四部曼荼罗。一一曼荼罗皆悉互相摄五部曼荼罗法义也。前第十二章一往虽明佛界与有情界互融通义。尚未说佛界众生界中一一诸法悉皆全体融通相摄义。今至千是第十六章。重明四部曼荼罗各一一法互相摄四部曼荼罗其一一诸法而无碍无尽如帝网喻义也。故上第十二章·十三·十四·十五之四个章次第十六章来也。第十七金刚萨埵五秘密章重约人更抽。明金刚萨埵与四亲近菩萨瑜伽行法方为最要之行法义也。既有于初后两章正重说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般若理趣义。而括摄中间十五章也。应知中间十五章瑜伽行法。皆方归摄金刚萨埵瑜伽法。而成佛果菩提义中。又初后二章既以举五部曼荼罗法故。其中间十五章亦随其所应可通摄五部曼荼罗法中云义耳。复次第十六章次说第十七章所以者。彼第十六章明四波罗蜜法中直说法佛内证境界五部之帝纲无碍究竟圆融相即摄入义也。而所以成就显得彼五部法究竟圆融相即摄入法者。是依止修习此金刚萨埵五秘修行之因缘。而成就此内证究竟圆融之果德法。故彼第十六章次说此第十七章之修行法也。复次为显示第十六章中有自受法乐德及摄化利他德义故。次至此第十七章而更明金刚萨埵自利利他殊胜二行法也。时薄伽梵一切如来入大轮如来下。第八才发心转法轮章也。就中有三。初明能说主。第二明所说理趣义。第三明身口二密也。就第二明理趣义中为三。初总标大意。经云。复说入大轮下是也。其法者谓无漏正法。是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事智正法也。轮是旋转。从自身回转他身义也。正宣传此四智正法轮于他人云也。又摧破义也。谓以此四轮摧破四魔。尚如轮王轮宝摧怨敌也。第二明所说理趣义者。经云。所谓入金刚至一切事业轮者是也。第三明身口二密者。经云。时才发心下是也。就释理趣义中。明金刚部宝部莲华部羯磨部四轮中各皆有才发心菩萨转正轮之德行义也。故文句云。义中自有四句。如次配四轮三摩地。谓金刚轮·忿怒轮·莲华轮·羯磨轮也(云云)经云。入金刚平等至如来法轮者。第一明入金刚界大圆镜智门六曼荼罗义也(六曼荼罗义有指归中)。
  经云。入义平等至大菩萨轮者。第二明入降三世尊之平等性智门十曼荼罗义也(十曼荼罗义有指归)。
  经云。入一切法平等至妙法轮者。第三明入莲华部妙观察智门六曼荼义也。
  经云。入一切业平等至事业轮者。第四明入羯磨轮之成所作智门六曼荼罗中也(可捡指归)。谓以上四种法轮为利他。而广演流布之人名云才发心转法轮菩萨之行也。是则为自利利他故证入是四智轮瑜伽三摩地。名云入大轮也。问。一切义成就轮是可宝部也。而何此中即名羯磨部义耶。答。是有二义。即通二部也。谓一切义成就即是补处灌顶大士将登极位人也。即当福德门义也。兼又是人亦则尚于利他门成成所作智行。而作利他事业。故亦名羯磨部也。故释上文殊师利章理趣释文云。诸法光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者。一切义成就曼荼罗中。宝利菩萨三摩地(云云)。而是第八转法轮章中本释文云。入一切业平等则入一切事业轮者。则成人一切义成就。(云云)本释云。应建立曼荼罗画八辐轮形。轮脐中画金刚轮菩萨。于八辐间画八大菩萨。如前布列八辐。外四隅画四波罗蜜菩萨。内院四隅安四内供养。外四隅安四外供养。四门安四菩萨等(云云是明第八章是曼荼罗法也)。
  经云。时才发心转法轮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已上第八章毕。
  经时薄伽梵一切如来种种供养下。第九虚空库章也。文为三。初明能说主。经云。一切如来种种供养藏广大仪式如来是也。是内四供养菩萨总名也。第二明所说理趣中有二。初总标。经云。复说一切供养下是也。是总集四内供养行。故立一切如来种种供养广大仪式名也。第二释理趣义。经云。所谓发菩提至广大供养者是也。是约人。即内四供养菩萨名也。
  经发菩提心至广大供养者。四内供养中第一金刚嬉戏菩萨之菩提心行也。是行即自利行之自受法乐义也。谓发生大菩提心而受乐。为大菩提心行之智惠波罗蜜多也。是嬉戏菩萨所行法也。
  经云。救济一切至广大供养者。第二金刚鬘菩萨三昧行也。是行即利他施行也。谓此菩萨自得自行福智庄严宝鬘而返为利他。故以财施法随缘而利益安乐众生。故名为鬘菩萨行也。
  经云。受持妙典至广大供养者。是第三金刚歌菩萨三昧行也。是菩萨行即于佛正法之八万法藏十二部经一切教理行果中。能问答决释此妙典甚深义之行名为歌菩萨行也。
  经云。于般若波罗蜜至广大供养者。是第四舞菩萨之行是也。菩萨行是于般若等甚深大乘经典能成十行也。一者受持。二者读。三者诵。四者自书。五教他书。六思惟。七者修习。八者供养行也。若更加解脱说及请说行即为十法行也。以此所说四种妙行则为广大供养行云也。何以是等四行为供养义者。彼此四行之行者则令诸佛菩萨成欢喜资益利乐故。以是四行为福智二种资粮。而则显得三身菩提果云也。若作曼荼罗法者。本释云。中央画虚空库菩萨。月轮中八大菩萨围绕。内外四隅安八供养等(云云)。
  经虚空库大菩萨下。第三明身语二密相也。已上第九章毕。
  经时薄伽梵能调持智拳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也。文有三。初明能说主。次所说理趣义。后明身口二密相也。能调持智拳如来者。金刚药叉之异名也。是果位名也。就第二明所说理趣中为三。初总标。经云。复说一切调伏智藏者。是中明五部忿怒尊降伏一切魔义故立是名也。
  经云。所谓一切至则为菩提者。第二释理趣义也。就中经云。一切有情至忿怒平等者。是明能调持智拳如来所属之第一金刚部降三世三摩地行也。意云。于一切有情平等有佛性如来藏理故。则巧方便为令显此理故。强于大慈悲心而假示现其忿怒三摩地相。而降伏成障碍人。而欲令显得此佛性理。故降伏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魔王之夫妇。而令引入佛道云也。
  经云。一切有情至忿怒调伏者。明第二宝部中忿怒军荼利尊三摩地行也。调伏第四禅摩醯首罗天王。而令引入佛道也。是亦以大慈悲心为调伏大魔王。而示现忿怒相也。
  经云。一切有情至忿怒法性者。明第三莲华部马头忿怒观音三摩地行也。降伏梵王令引入佛道义也。是当初禅主也。
  经云。一切有情至忿怒金刚性者。明第四金刚药叉菩萨羯磨部三摩地行也。降伏欲界顶魔波旬天王。而令引入佛道义也。一切有情金刚性故。忿怒金刚性者。谓以所化一切有情本有自性住佛性之本觉智惠即不坏坚实义故。即能令显得如是智坚固不坏性云也。此第五句当不动明王之总通调伏一切魔军等义也。已上明教令轮义也”
  经何以故至则为菩提者。遂显示归摄第五正法轮身义也。谓上所说四忿怒智是实成事智门中慈氏菩萨之所为事业也。佛德中发从本无忿怒嗔恚恶心故也。但为利他故。内以猛利之智用为断除诸自他惑染。而假外示现忿怒可畏形。而令怖畏恶人。则引入佛正法中云也。是皆佛果之四无量心中大慈大悲行云也。故本释云。何以故。一切有情调伏即为菩提者。本是慈氏菩萨由此菩萨内入慈定深矜愍难调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云云)。
  经云。摧一切魔大菩萨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
  经云。以金刚界药叉形持金刚牙恐怖一切如来者。本释云。一切外道诸天悉具如来藏是未来佛。令舍邪归正故名恐怖一切如来。如来者离五怖得四无所畏无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来。乃在因佛也(云云。曼荼罗建立相可捡本释正文也)。以●字为心真言。意者谓以断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因缘之妄执而为因由。即所显成入我我入本不生之智门是也。乃以观本有菩提心种子与菩提涅槃果为因缘义门。而为所观法是也。为金刚药叉菩萨之所守护三摩地所行法也。已上第十章毕。

大乐经显义抄卷中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