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正藏第 15 册 No. 0624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中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

  佛言:“其伅真陀罗妓乐音声如是,用是音故,令人发菩萨心,是者其德甚厚。”

  佛说伅真陀罗功德,尔时其在会者,衣裓上皆化自有华,皆起持是华散伅真陀罗上。则时伅真陀罗以右肩悉受华,其华不堕地,便持是华供养散佛上。其华于佛上便化作珍宝华盖,覆蔽千佛刹。其华盖者,一一处悬亿百千珠宝,其一珠光明出亿百光明。一一明者有一莲华,其色若干,其香甚香。其一一莲华上有坐佛如释迦文,皆言:“善哉,善哉。仁者伅真陀罗所化人甚多,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菩萨之所作已度界,己界亦现,过于生死,复见如故,住于泥洹三界而行,用一切人故。”

  伅真陀罗念诸坐佛,欲持宝华盖遍覆其上,应时坐三昧,其三昧名严盖。则时诸坐佛上皆有华盖,及诸菩萨、比丘僧其会者各各有华盖,以手拥盖抵。诸菩萨、比丘僧会者皆持华盖供养上诸佛。

  伅真陀罗复念欲请佛,及诸化佛、及菩萨、比丘僧到香山——自是其所居处——欲令宫室及诸天、鬼神一切闻说法时皆得安隐,令悉见供养佛,可已为本,因是便可得福。

  伅真陀罗便从坐起已,头面着地,为佛作礼,白佛:“惟怛萨阿竭及菩萨、诸比丘僧到香山就其请处,欲以饭食供养七日,令一切人得增益功德。”

  佛即时默声,已受请故。

  伅真陀罗则时欢喜,使已所从中宫八万四千人皆鼓琴作伎乐供养佛,作礼而去。还归香山,庄严宫舍纵广三万里,令受佛及俱来者。其地墙壁绀琉璃色,以天金分布其间,无央数宝以杂厕其中。悉具诸床座,其足者悉名宝,以天缯为綩綖。为佛作座而高二千三百里,相持珍宝而庄严之,周匝栏楯皆以众宝、皆悬缯幡盖,烧名殊香。上有帐幔悉覆其上,以天华散遍其地,近佛座处而有四树皆宝。

  伅真陀罗自呼官属及中宫,便言:“佛者难值,譬若华优昙钵。今已得之,当好供养。各弃谀谄、嫉妒及贪,其乱者当正心,当至心供事。皆当具华名殊绝好,当以奉上名香及栴檀,于香山而熏之。今所当事是一切之尊,所作妓乐调和其音当令悲好。其伅真陀罗所乐者,当作是供人中之人。华盖、缯幡及天衣,殊好软者其色无数,当用是而奉上。佛者难值,其供事佛者,后生天上作四天释梵,其作是者便至此得。其色端正,命则长寿,所生甚尊,便得自在,其貌无辈所闻则得,其供佛者便得此德。若天上世间,常得安隐,其欲得是身常得休息,是皆供佛所致。其欲得辟支佛、声闻、菩萨道,为作是者便能降伏众魔。”

  伅真陀罗为诸官属中宫说是,受其教,具诸华香、调作百味之食。便住香山之南,与诸妓乐俱,皆令而作,鼓诸琴瑟:“所作已办,愿及用时。其音皆雅悦心,一切欲令安隐,莫不欢喜。其貌常净,笑对一切。其尊无盖,诸天、阿须伦莫不供事。惟愿用时屈神到是(一)。

  “总持十种力,其力常胜,莫能当者,降伏外道,益于一切。其意已净,弃于众垢。惟愿用时,劳于尊神(二)。

  “其身不受一切之尘,其功德不可胜数,其意甚尊无有极。所生甚豪,行步莫能与及逮之者。三道之恶已永无有,所行无行,已悉舍行,其有见者莫不欢乐(三)。

  “其明过于日月星辰,及释梵之明而不敢当。其明过于三界之上,其明见者,若在冥中见于灯火,莫不欢喜。诸所有明皆悉为蔽,其明无所不明。诸天、龙所有妓乐不从其乐,而可得脱。日益垢浊,其闻佛音莫不得脱,其垢便除。十方诸医不能除人心之垢,佛则是医。所语闻者,心垢则除,便得安隐。佛者实尊,尊中之尊,莫能与等者。所语悉净,无有异,诸所有恶莫不为伏。惟愿用时,劳其尊神。

  “本已布施而行,今已住于布施,当以法而施与。本已行净戒,自致得安隐,伏意而忍辱得成。惟愿用时,劳于尊神。

  “住于精进,已禅旬而自娱乐。其心意已住,以智慧光明而见,心常而欢悦。惟愿用时,劳屈尊神。

  “其心慈哀等于一切,已受过诸限。其功德过于梵已,佛故而得住。惟愿用时,劳屈尊神。”

  则时佛告诸比丘僧:“各令护钵,当就其请,尽七日及护寺者。”

  提无离菩萨自念:“欲作交露车,纵广四百里,其中悉有莲华,欲令佛及诸菩萨、比丘僧各各坐一一莲华之上到香山。”则时三昧,应时便有如所念,白佛:“今有交露车,愿就之。”

  佛便坐莲华上,其座高四丈九尺。诸菩萨及比丘僧各各坐莲华之上如所言。“所以者何?惟加哀我。”

  各坐已竟,则时以右手自以神足而擎举之。诸欲天子、诸色天子见提无离菩萨所作威神变化乃尔,各以其妓乐、华香而供养,随到香山。

  伅真陀罗遥见佛在交露中坐来,见已便令八万四千真陀罗、揵陀罗皆持华香而鼓琴瑟,作其唱乐而趣前迎佛,便相将入宫。到其处所,佛就其座,诸菩萨、比丘僧各各悉坐。

  伅真陀罗语释梵四天王:“今具已办,各各布之。”中宫一切各持饮食而悉供养。饮食已竟,行澡水讫,伅真陀罗以机坐佛前,听佛说经。

  佛语提无离菩萨:“菩萨奉行檀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清净行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菩萨布施欲求佛,发心为本;二者、菩萨布施,当离罗汉、辟支佛道;三者、菩萨布施,念欲度脱十方人民;四者、菩萨布施与人,心不悔;五者、菩萨布施与人,视之如佛;六者、菩萨布施与人,心无悭贪;七者、菩萨布施与人,心不乱,欢喜与之;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手自斟酌;九者、菩萨布施与人,意广不殆;十者、菩萨布施与人,不求欲有所生;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不从中有所悕望;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不有所置,随佛经教;十三者、菩萨布施与人,乐佛经故;十四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佛道故;十五者、菩萨布施与人,不自贡高;十六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劝勉教人故;十七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度脱人民;十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持经法教人民故;十九者、菩萨布施与人,随佛教故;二十者、菩萨布施与人,欲降伏魔官属故;二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成就得佛故;二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为人中雄猛故;二十三者、菩萨布施与人,欲闭塞饿鬼道故;二十四者、菩萨布施与人,欲使后世习布施故;二十五者、菩萨布施与人,后世欲得豪贵富乐故;二十六者、菩萨布施与人,世世得菩萨道故;二十七者、菩萨布施与人,常欲与善师相随故;二十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欲使世世和颜向十方人故;二十九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成佛道之本故;三十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反成就菩萨故;三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三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成境界庄严、欲向佛入诸经法故。是为菩萨清净布施三十二事,菩萨行檀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尸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一者、菩萨身所行常清净,是为持戒;二者、菩萨离悭贪、瞋恚、愚痴,口所言净洁,是为持戒;三者、菩萨心作明慧,不欺于佛,是为持戒;四者、菩萨不随外道奉行十事,是为持戒;五者、菩萨生天上世间常不离佛道,是为持戒;六者、菩萨离罗汉、辟支佛,心去调戏,是为持戒;七者、菩萨远离谀谄,入佛智慧,是为持戒;八者、菩萨多学,智慧心为第一,是为持戒;九者、菩萨极大慈哀向于十方,是为持戒;十者、菩萨遍护十方人悉具足,是为持戒;十一者、菩萨未尝犯禁,离于惭愧,是为持戒;十二者、菩萨不毁缺,所行身常畏慎,是为持戒;十三者、菩萨不中道犯行、违戾本心,是为持戒;十四者、菩萨自守,不犯众恶,是为持戒;十五者、菩萨随明人之教度脱恶道,是为持戒;十六者、菩萨持戒生天之本,是为持戒;十七者、菩萨悉欲具足随佛智慧,是为持戒;十八者、菩萨常坚持戒,不犯佛教,是为持戒;十九者、菩萨不自贡高、轻侮他人,常自制止,是为持戒(少十九一法,诸藏并阙);二十者、菩萨能自制心,不随爱欲,是为持戒;二十一者、菩萨持戒不失得佛诸经,是为持戒;二十二者、菩萨持戒有信,劝助乐,不欺,是为持戒;二十三者、菩萨不犯悭贪,是为持戒;二十四者、菩萨持戒坚住随法教化,是为持戒;二十五者、菩萨弃捐财富,常欲作沙门,是为持戒;二十六者、菩萨习乐于空闲之处,乐于经法,是为持戒;二十七者、菩萨不贪饮食、衣被,欲入道故,是为持戒;二十八者、菩萨断截诸恶,成诸功德,是为持戒;二十九者、菩萨暴露专精,远离姓族,守功行德,是为持戒;三十者、菩萨入深法行,无所附着,是为持戒;三十一者、菩萨随次第法行十二因缘,是为持戒;三十二者、菩萨不随诸外道,远离四颠倒,是为持戒。是为菩萨清净持戒三十二事,菩萨行尸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羼提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菩萨不贪身,是为忍辱;二者、菩萨不惜寿命,是为忍辱;三者、菩萨不持瞋恚意向人,是为忍辱;四者、菩萨人有骂詈、毁辱悉受,是为忍辱;五者、菩萨若见疲病羸劣,当哀伤之,是为忍辱;六者、菩萨不轻易无教之人,是为忍辱;七者、菩萨虽自豪尊,为人所易,是为忍辱;八者、菩萨为人所剥割,不瞋、不怨,是为忍辱;九者、菩萨无瞋恚、恨意于人,是为忍辱;十者、菩萨为人所败,令就小道,心不回转,是为忍辱;十一者、菩萨乐信佛道,其心不懈,是为忍辱;十二者、菩萨心不动乱,清净而住,是为忍辱;十三者、菩萨未尝持瞋恚向人,是为忍辱;十四者、菩萨护他人心,令不得起,是为忍辱;十五者、菩萨常以柔软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六者、菩萨常持慈哀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七者、菩萨不恃自贡高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八者、菩萨为十方天下人下屈,是为忍辱;十九者、菩萨不持忿行向人,是为忍辱;二十者、菩萨自守,无所犯负,是为忍辱;二十一者、菩萨常自制心,令意不起,是为忍辱;二十二者、菩萨自有过失能自悔责,是为忍辱;二十三者、菩萨不持他人长短,是为忍辱;二十四者、菩萨常乐念佛道,是为忍辱;二十五者、菩萨常乐解于经法,是为忍辱;二十六者、菩萨常爱乐十方人民,是为忍辱;二十七者、菩萨常欲施与十方人民,是为忍辱;二十八者、菩萨常持和心向人,是为忍辱;二十九者、菩萨常喜劳来于人,是为忍辱;三十者、菩萨常随经法,不中断绝,是为忍辱;三十一者、菩萨闻有三治,不恐、不怖,是为忍辱;三十二者、菩萨无所从生乐喜智慧,是为忍辱。是为菩萨清净忍辱三十二事,菩萨行羼提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精进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不断佛道,是为精进;二者、不断经法,是为精进;三者、不断比丘僧,是为精进;四者、度不可计人,是为精进;五者、受不可复计死生,心不殆,是为精进;六者、当供养无央数佛,无厌极,是为精进;七者、当作不可复计功德,是为精进;八者、当学不可复计经卷,是为精进;九者、悉当教十方天下人,是为精进;十者、成就十方天下人皆使得佛道,是为精进;十一者、当为十方天下人,给所当得悉当从与之,是为精进;十二者、自身所有好物持施与人,是为精进;十三者、诸禁戒悉当护持,是为精进;十四者、忍辱之力悉当柔弱,是为精进;十五者、诸禅三昧悉当具足,是为精进;十六者、诸智慧悉令具足,是为精进;十七者、诸佛境界所行功德自庄严作佛时境界,是为精进;十八者、欲求极大力,是为精进;十九者、悉降诸魔及官属,是为精进;二十者、持佛经法,悉降伏余外道,是为精进;二十一者、十种力、四无所畏、诸佛经法悉欲得具足,是为精进;二十二者、庄严身、口、心,是为精进;二十三者、未尝懈怠休倦,是为精进;二十四者、所作为事悉当究竟,是为精进;二十五者、心常当猛健,是为精进;二十六者、悉弃捐诸爱欲,是为精进;二十七者、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闻经者悉当使闻之,诸未般泥洹者皆令当得般泥洹,是为精进;二十八者、一一相者辄有百福功德,悉当具足,是为精进;二十九者、诸佛经法悉当护之,是为精进;三十者、不可复计诸佛境界我悉当知,是为精进;三十一者、世世常当见无央数佛,是为精进;三十二者、远离从精进出生、远离身心无形,亦无所住、亦无所出、亦无所入、亦无所生,是为无所生,乐住是。为菩萨清净行精进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禅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所念无所犯,是为净;二者、所持不缺,是为净;三者、所分别不忘,是为净;四者、去离调戏,是为净;五者、自守知足,是为净;六者、心不邪念,是为净;七者、劝人作功德,持用索佛,是为净;八者、不犯六事,是为净;九者、适无所著,是为净;十者、自观内外,是为净;十一者、悉具五旬,是为净;十二者、心常柔软,是为净;十三者、不著于身,是为净;十四者、内行定,是为净;十五者、向入佛道,是为净;十六者、远离于恶人,是为净;十七者、智慧明所入,是为净;十八者、悉入所因功德,是为净;十九者、悉令经法本乐,是为净;二十者、随次第入行,是为净;二十一者、智慧恩不转,是为净;二十二者、沤和拘舍罗所成就,是为净;二十三者、悉欲具足佛事,是为净;二十四者、悉哀苦人,是为净;二十五者、不与罗汉、辟支佛从事,是为净;二十六者、稍稍乐入深智慧具足,是为净,二十七者、所作功德不厌,是为净;二十八者、一切人本无有,人信是事,是为净;二十九者、悉得佛三昧不乱,是为净;三十者、悉入十方天下人所念事悉见,是为净;三十一者、悉知十方天人身事,是为净;三十二者、譬如医王悉愈人病,菩萨持经法悉愈十方天下人生、死、老、病,是为净。菩萨行禅波罗蜜清净如是。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欲得佛诸经法无厌时,是为高明;二者、随次念诸经法,是为高明;三者、智慧解黠,是为高明;四者、所因法不灭智慧,是为高明;五者、入黠守解五阴,是为高明;六者、以黠慧承经法解于本端,是为高明;七者、阿伊檀拘舍罗持智慧解,是为高明;八者、十二因缘拘舍罗稍稍觉知,是为高明;九者、四谛拘舍罗悉知是灭,是为高明;十者、稍稍入慧拘舍罗制,不随泥洹,是为高明;十一者、内观皆悉晓知,是为高明;十二者、故受化生死当悉晓知,是为高明;十三者、诸经法无所从生悉当晓知,是为高明;十四者、一切人本端无、形本自净,随世间习俗而入度十方人,是为高明;十五者、一切法为一法耳,本端者泥洹也,是为高明;十六者、一切境界为一境界耳,何以故?本自空故,是为高明;十七者、一切佛为一佛耳,何以故?法身所入不可计故,是为高明;十八者、一切事不悉见说,何以故?各各有字,拘舍罗悉当知,是为高明;十九者、无所挂碍护智慧,不可计十方天下人来问悉能报,是为高明;二十者、悉得诸经法未尝有忘,用得陀邻尼故,是为高明;二十一者、悉觉诸魔事,觉者当即远离,是为高明;二十二者、一切法如幻,譬如人假着笼躯,须臾脱去,一切无所有亦如是,是为高明;二十三者、如梦中所见、及水中影、深山音响,一切法皆如是,是为高明;二十四者、一切法皆空,本无所从来故,是为高明;二十五者、十方天下人心所念,智慧悉至、悉知其本,是为高明;二十六者、持沤和拘舍罗威神之力入泥洹,后复来出现生死,是为高明;二十七者、空、无想、无愿,一切法随教,悉见度脱,是为高明;二十八者、本端定无定、无所见,一切法悉了其本,何以故?一切法无所持、无所著,是为高明;二十九者、悉得明,无有痴冥,悉得智慧光焰,为十方天下人说经法,悉度脱,是为高明;三十者、一切生死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悉晓知,随习俗入而为十方人说法,更生、更死示现如是,是为高明;三十一者、四事不护,智慧悉至,遍皆悉知,是为高明;三十二者、为十方人说经法,从次第随人所喜乐为说之,当自制心、自护智慧,悉具足成就,诸佛悉遥见是高才,为菩萨持佛威神、为悉拥护。是般若波罗蜜三十二事清净如是。

  “菩萨沤和拘舍罗所行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教十方天下人自护身;二者、福多者亦不于中住、福少者亦不于中住;三者、教十方天下人民索菩萨道者、当教不索菩萨道者不教,悉视如师无异;四者、常欲多珍宝财物施与众人;五者、常乐求罗耶多教于人;六者、示现母人身欲多教母人;七者、示现年少教化小儿;八者、示现若干种人,用哀世间人故;九者、世间有狂乱者,亦现狂身安隐度之;十者、若有乱心烦愦,随其烦愦为说经道;十一者、随十方人所喜持法往度之;十二者、持禁戒百岁、若千岁,若有人所欲喜舍戒往教度之;十三者、随人所好喜被服、诸音伎乐持施与之人得,莫不欢喜,因持经法往教之;十四者、头陀、沙门各异志行,随其法行往教之;十五者、尼揵波和及余外道,随其种类而入教之,引着佛道中;十六者、于诸淫女人中示现端正化淫女人独尊,悉教诸淫女人令不淫,及复化作男子稍稍内佛道中;十七者、若大会作诸音乐,时有观者听音乐之声一切人大欢喜,持诸音乐声说经法,其有闻者莫不得度;十八者、世间工师伎道化身,悉入其中教化令为佛道;十九者、示现般遮旬世间有贫穷羸劣者,指示地中伏藏财物施与贫穷人,竟为说经法,皆令发意;二十者、世间有死丧号哭愁毒者,亦复化现威神,亦复愁毒化教愁毒人令为经道;二十一者、世间亡财物,菩萨化示伏藏财物,教令为道;二十二者、若有侯王、若有傍臣、若有迦罗越,傥有无子愁毒者,便化入腹中作子,各为父母家室,说经令得度脱;二十三者、于贾人中最尊贵,中道资粮乏绝,便现威神,给与伴人浆水、饮食令饱满,以为说经道;二十四者、若有人堕地生盲,若百人、若千人、若万人,亦复持威神现盲人悉复给示,与衣被、饮食所当得,悉使盲人得眼视,莫不欢喜,如是稍稍为说经法,皆使发意求佛道;二十五者、于大城中,若有见囚徒拘系牢狱,亦复化现作囚徒,亦复各各在其中持威神之力,悉使系者得洗沐、衣被、饮食,悉为说经,皆令发意索佛;二十六者、若有死罪将诣城外,菩萨便持威神之力,随其人数以化人补其处,将人持去,其人得脱,大欢大喜,便饮食令饱与衣被,为说经道,其人得脱喜乐,皆发意求佛道;二十七者、若有斗诤变讼,若诤钱财、若诤田宅,菩萨于中央两分和解,若有不足,持钱财义为和解,给足与却,后为说经道,令发意索佛道;二十八者、沤和拘舍罗,菩萨常端正示现于人作丑恶;二十九者、现身作可怜沙门教人,转复作白衣行教人;三十者、菩萨行沤和拘舍罗,远离在外余道,随其被服言语于其众中诽谤佛、诽谤法、诽谤比丘僧,稍稍持经法,教化引着佛道中;三十一者、稍稍教人般泥洹亦复随之,般泥洹即复化出异方现;三十二者、行沤和拘舍罗,菩萨自在所喜而化现,若化出作罗汉、若复化出作辟支佛、若复现作菩萨、若复化现作佛。是为沤和拘舍罗三十二事清净如是。”

  佛说般若波罗蜜时,伅真陀罗及眷属,及诸天、龙、阅叉、犍陀罗,九万三千人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与佛俱来者八千菩萨悉得无所从生法乐忍。

  伅真陀罗王得明慧三昧,闻佛所说,欢喜踊跃,则以天缯贡上于佛,是间不能平其价数。则时伅真陀罗宫室八千人,以千叶华盖以贡上佛,佛以威神令华盖悉在虚空,置佛头上合为一华盖,纵广四千里。伅真陀罗子及诸夫人见是威神变化,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对佛:“惟怛萨阿竭教照吾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作是言时,佛则离地百四十丈坐于虚空,从身放光明照三千大千之刹土。伅真陀罗摩休勒、诸所有眷属、及诸欲天子、诸色天子所有唱伎乐不鼓而自鸣,于香华之山诸华果树悉作琴声,其音甚好。

  佛举身毛,一一毛皆放光明有莲华,一一莲华有菩萨坐,皆有三十二相。用佛威神故,诸伎乐声但闻说经,皆作难经之音——如人所疑——诸莲华上坐菩萨皆发遣难经之问,决诸狐疑。

  诸音而作声:“云何发菩萨心行而不忘,自致坐于佛树(一)?”

  菩萨报言:“其心欢,于一切便有无极大慈,以是之故不忘(二)。”

  其音复作问:“其意云何?所因云何?云何已无极大慈而生(三)?”

  菩萨报言:“其意不谄,所因如慧,无极大慈者致于泥洹(四)。”

  其音复问:“所施与,云何已与?云何从而不悔所作?云何不求有所生?云何作菩萨愿(五)?”

  菩萨报言:“所有物而不爱惜,既与便无有悔意。常念菩萨道故,不求有所生处(六)。”

  其音复问:“所作净戒,云何于戒而不自贡高?云何教失戒者?何从自致至摩诃衍(七)?”

  菩萨报言:“其有善心便有净戒。知一切法空,故不贡高。作无极大慈故,能教失戒者(八)。”

  其音复问:“若有骂詈、挝捶、欲杀者,当云何有忍辱?其意云何不起而有悦(九)?”

  菩萨报言:“当念:‘我作佛时,为一切人作医王,其病者我当愈之。’以是故能忍辱。其有骂詈、挝捶、欲杀者,其意不起而有悦(十)。”

  其音复问:“精进云何而有究?云何不殆成菩萨行(十一)?”

  菩萨报言:“精进者,用法故、欲护一切故而有究,晓了空事故不殆(十二)。”

  诸音复问:“其意当云何而令备足其心如深入?云何于禅而自知无所希望(十三)?”

  菩萨报言:“其心不迷,故能备足;其心不谄,故如深入;用沤和拘舍罗,故能禅。以是故,无所希望(十四)。”

  诸音复问:“云何得智慧所见而直行?云何具法慧业?当云何而决疑(十五)?”

  菩萨报言:“喜学问者增于智慧,晓知十二因缘,故能直行。喜以法施与,故决诸疑,晓知其本(十六)。”

  诸音复问:“云何而多智,能自致是以闻?云何而教人而自致得尊(十七)?”

  菩萨报言:“常谦损故多智,所闻如作乃能致是,以法施无所悕望故能至尊(十八)。”

  诸音复问:“其慈者,而云何乃至无极之大哀?云何具护等?云何得至梵天(十九)?”

  菩萨报言:“其等心是则慈、不厌极是则护,因是其心欢喜悦,故能至梵天(二十)。”

  诸音复问:“云何菩萨能见佛?见已,云何而欢喜?云何闻法而不疑(二十一)?”

  菩萨报言:“其心常念佛故,能致得见闻法;其心而净洁故,能无疑(二十二)。”

  诸音复问:“云何功德而可集?云何其慧而可合?云何向观而可知?如是之事云何求(二十三)?”

  菩萨报言:“于功德无厌足,是故集学问无有厌,故能致其慧。其心不乱,无所念,是故为向观(二十四)。”

  诸音复问:“臧者,云何其处?云何其行?云何所缘(二十五)?”

  菩萨报言:“臧者,空无所有。其处者,波罗蜜四禅是其行,所缘度一切(二十六)。”

  诸音复问:“何谓魔事?何谓佛事?云何所作至菩萨(二十七)?”

  菩萨报言:“无有胆而怯弱,是故为魔事。随摩诃衍心,是故佛事。悉舍众恶,故致菩萨(二十八)。”

  诸音复问:“云何当亲近于迦罗蜜(汉云善友)?云何离于恶师?云何而等住?云何而舍(二十九)?”

  菩萨报言:“其教导菩萨道,是则为迦罗蜜;令离菩萨心,是则为恶师。所作而自知,是故为等住;舍外道诸邪,是则为政(三十)。”

  诸音复问:“云何可护诸法?云何可教一切人?云何为沤和拘舍罗令成菩萨道(三十一)?”

  菩萨报言:“精进故,能护法;沤和拘舍罗故,能教人。随人有无——若道、若俗——而为开导故,成至菩萨道(三十二)。”

  诸音复问:“云何所作而用慧?云何是魔事?云何而谨敕不失时(三十三)?”

  菩萨报言:“所作令无罪,是故慧所作而非法是为魔事。常随其教,是则为谨敕,常有谦损,为人之所敬(三十四)。”

  诸音复问:“其道者云何?非道者云何?云何造人令入道(三十五)?”

  菩萨报言:“六波罗蜜是故道。其急者是声闻、辟支佛事,是故非菩萨道。晓了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故,能造人令入道(三十六)。”

  诸音复问:“何谓为利?云何是镇?云何能令勤苦人而令得欢喜(三十七)?”

  菩萨报言:“其得者七觉意,其法者是则利,其镇者是则陀邻尼。所教已,法无饥渴,是则为欢喜(三十八)。”

  其音复问:“何所是菩萨父母?何所是亲属?何所是眷属?何所而有好(三十九)?”

  菩萨报言:“慧则为母、法则为父、三十七品是亲属、其功德是则为眷属(四十),故能于一切而有好(四十一)。”

  诸音复问:“何从可知无我?何从可知慈而念一切无我与慈?云何等令如称(四十二)?”

  菩萨报言:“晓了空事乃知无我,是则为大慈,知一切人皆空故(四十三)。

  “一切生死无有生死法令然,其知是者亦复生死(四十四)。

  “其谛者,亦无有往、无有还者、亦无有住,其作是者便能至道(四十五)。

  “空、无有相、无有愿,已去求则为一相。已知者晓了五阴空,故无有想;无有想故无愿,一相而无数(四十六)。

  “事五阴则空,已知观故,五阴亦知,观一切人悉空,亦不有、亦不无(四十七)。

  “智慧则为护空,沤和拘舍罗护一切人,已无极大慈而教人,已故可至泥洹(四十八)。”

  诸音复问:“无有生故无所有,一切诸法如是(四十九),何所生知微妙而生死(五十)?”

  菩萨报言:“无所生故无所有,是故慧之灭,用沤和拘舍罗微妙故有生死(五十一)。”

  诸音复问:“何谓而得决?何谓不复还?云何而得忍?云何而无疑(五十二)?”

  菩萨报言:“等住而得决,已入法身不复还,已得无所从生法乐忍,便无疑(五十三)。”

  诸音复问:“何谓佛树?何谓菩萨相?何缘佛名为佛?何谓名为怛萨阿竭(五十四)?”

  菩萨报言:“佛树者普若天,无所不覆。习诸法是菩萨相,是故名曰佛。以智故于心无所希望,其身亦尔,故名怛萨阿竭(五十五)。”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