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8 册 No. 0682 梵网经记

No. 682-A 梵网经记序

  如来所说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西天译经三藏法师罗什奉诏所译盖大本中一品也其在大藏与菩萨地持经同安字函中凡持此经者有五种功德或十方佛愍念常守护或命终时正见心欢喜或生生处为净菩萨友或功德聚戒度悉成就或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佛行处智者善思察噫如来大誓愿故神通力故慈悯有情故诚真实不虚石壁奥法师信之为尤力于是撰述记文远延日国愚庵照公从大宋国得此本以示予予随喜赞叹即于贺茂佛光山禅堂院腾写以乐同心道俗伏愿见闻随喜种知足之因读诵思惟证慈尊之法印转相晓悟共脱沉沦。

  承久三年十一月下旬
贺茂佛光山禅堂院沙门高辨

  No. 682



梵网经记卷上(序)

  北京石壁寺沙门 传奥 述

  波罗提木叉者菩萨之师也片善必录纤瑕必惩退御机微进防言行为万德之阶陛作十身之泉源故得莲藏亲宣千华转受学者之要不亦宜乎然自滥觞姚秦绵历遐代派诸天下雷讽寔多其于旨趣鲜有知者虽古德着疏文广义丰致令后徒思而不学此方释子多习大乘虽受假声闻而行兼菩萨寡尤寡悔诚在深知不有发挥终难措趾故于广疏略此别行有不同者颇为改易辄申庸鄙以系全文苟获其妙则筌蹄可云矣。

  归命三世佛  满字修多罗  十方菩萨僧
  慈悲见加护  我今略赞述  波罗提木叉
  普利诸群生  令向菩提道

  释此菩萨戒经大分为二初释题目。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心地法门品菩萨戒本。

  释曰曲分为二初三字是一部之都名梵网两字是谕也梵谓梵王具云梵览摩此云极净离欲秽恶得极净名网即彼天之幢网以彼持此至佛会中供养听法时佛见之因取为谕谕有通别通者谕情器差别佛教被此亦所不同故下文曰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别者谕菩萨三聚净戒一谕摄律仪戒如网罗树禽秽不侵二谕摄善法戒如树得罗网华果繁实此二相资三谕摄众生戒如张网在河涝鱼出岸然准下文所说佛于菩提树下乃至色究竟天都说十会法门前九即是通谕之所谕第十即是别谕之所谕也又通必该别别不该通经者谕中一分之所谕也义有多门常法贯摄如常所谈二卢舍那下是当品之别目于中又有总别总即一品之总名别则品内别义今初卢舍那佛即能说之主也卢舍那此云满净一切障染若粗若细无不尽故佛者梵音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谓满净之觉者觉即是人拣余二乘菩萨是分净之觉人故今存梵之略但云佛也然准梵本即云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谓身智二光内外俱照故然前约障离此约德显义虽两途理归一致心地法门品者具有六十一品此拣非余也心即所修所发之心所谓信等五十心也地即所依所成之地位谓三地也地前总名信行地见道名净心地修道已上通名如来地地有生成荷载之义故以谕之此三地中能生能载诸功德故无非妙轨为法贤圣通游曰门类别不同故称为品二菩萨戒本者即此品内之别义也以应更有诸义理故不尔品下何须别标菩萨之义如常所释戒者孝顺义制止义广下说明本者菩萨之根源故戒即是本持业释也菩萨之戒本依主释也若望果而论亦为佛本故下文云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今约当机且言菩萨亦可轻重二戒未尽戒条以略言之略为广本故下每节皆指广文如八万威仪品等又智论曰略有八万广有尘沙将知此者盖略中之略也下云如毛头许然天地春秋知乎一叶圆机对此足反三隅然此题中有两重总别详之可知斯则法谕双彰师教兼举诠旨齐立总别俱名文简理周以冠篇首故云梵网等也然泛论菩萨戒具本什公相传曰西域有十万颂六十一品若具翻译应成三百余卷以什公持菩萨戒偏诵一心地法门品略明菩萨戒相既至此土时当姚兴翻传经论五十余部最后于逍遥园中译出此经也时弘始三年其余广部未达此方释题目已竟。

  自下第二释本文本文三初戒起所从分二对缘正说分三结劝流通分前中二初长行后重颂前中二初总标本末广略后别明真化源流前中二初正明。

  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

  释曰尔时者尔犹当也即当舍那于华藏界中付传释迦之时也卢舍那佛者能说之主也即应之真略如前说为此大众即地前三贤及诸凡夫也略开下即所说之法也略少也恒河之事同诸处说不可说者即华严中云大数意明一沙为一不可说直有百千个恒沙数乃至不可说此为能数之数法门即所数之法直有尔所法门皆是舍那之所说也心地如毛头许者谓于广多法中略说少许谕如毛头以被地前之众也问何不尽说乃略说也答善慧位中尚不能受云雨之法况斗屑之器而能有巨海之量哉故不可也此乃约本望末悬指地前谓舍那亲授彼众彼众是释迦化身亲所被故斯则约主会时乃知是莲藏之时以法取众方知是地前之众但是释迦如来序致于此也下文亦然斯则大开法门示其少法如开国库唯赐一金二显证。

  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

  释曰既诸佛同说菩萨皆学当知非谬亦知珠胜冀诸达者见贤思齐圣所云尔不徒然也二别明真化源流文二初明真佛按法垂敕后明化佛禀命传通前中二初举自修证。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

  释曰我即卢舍那随世所称亦兼具法身自在百劫即修行时分时实无量大数言百是心地所修之法卢舍那即所求之果多劫修此障尽德圆故致此果耳前虽通证尚恐未信今引己别证足可信也然欲令他修学故先显自所德斯则承前已说已学者也此则今说下令当学二令转诲人既自证无上道亦以此度众生盖大士之行也文二初略标。

  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释曰诸佛者即是千释迦及千百亿释迦也化从真起报尊化卑故呼云汝所说即心地海逦迤流通故名为转显法所属故云我也一切众生即地前之众是所被机也开心地道者机所获益开谓开觉开发道即是因意令然与心地菩萨开觉根机开发戒品以成佛因也又明此戒是心地之道路开令进涉耳又明心地有道此道通于佛果开令行之此则以本心为心地亦以戒为道也二广述。

  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释曰时即告佛传受之时莲华台藏世界即所依国土谓界所依本是大莲华台含种刹及诸功德故云台藏赫赫下明所依座盖依中之别也师子座者佛能降魔无畏决定宣说由如师子师子所坐之座名师子座依主释也天光者天上皆宝常放光明座以宝成故如天光或取净光及自然之光为天光也其光炽然故云赫赫卢舍那佛即传法主是正报也放光光者光非一故曰光光意在召众表法故放光也下文释迦亦敩于此表法之义如下所明千华上佛者有曰是应十地之报身或恐未是余谓应二地菩萨之报身也以彼地行戒度增故见千佛故千百亿释迦者是应地前之化身也一切众生者即是化身所教地前之众也复转者谓舍那亲授千华报佛令报佛授与千百亿化佛令化佛授与地前众生故然于千百亿下下务简不言但云及耳次第下即所传法然次第之言通有三意一约能传之佛是上转义二约所化众生不令遗弃故下云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等三约所传法门即文义始终二皆如舍那所说也汝等下令其受行不但传言而已始终不易故曰一心此即亲敕报佛远勖余生然光告两字势通离合合则光中演法离即光后发言望下释迦应当后义。

  自下第二明禀命传通如宰臣受敕敢顺行文二初总明诸界多佛即千百亿世界释迦也后别显此界一佛即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也前释迦中二初唯明一界后类辨余方前之中三初避席兴供受法将辞。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华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释曰尔时即当舍那之传法尔时千华等者准上文令千佛转授千百亿佛即合此中唯明千佛千佛归于净土然后转授化佛今与报佛同处者密显报化二无碍等下偈文中亦同于此师子座起者各有所座之座故各各下避席将辞举身放不可思议光者二佛身光皆如此光皆化无量佛者一一光中各有无量佛斯即重化也一时者本末相兼以无量等者一一佛各以无量华供养也青黄赤白即如次是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勿头华芬陀利华供养等者敬法重人令人重法故受持者领受宝持将传未悟故竟者了也谓上来闻法辞退放光现化持华供养领受法门悉皆了也二潜形履虚旋归本界。

  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

  释曰千百亿不同故云各各体性等者所入定也三昧者正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专一境故体性虚空者由入定证知诸法悉无体性犹若虚空故谓圆成体性本自虚空无我法故又依他无实故云虚遍计都无故言空华光者将说华严及心地戒故还本源等者阎浮化土则释迦本邦暂往莲台故云还本阎浮提此云瞻部洲洲中有此树故因立洲名菩提树下者本是毕钵罗树以佛于其下得菩提故立此名耳然准义理合入定发通没此还彼应云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而没没已还本源世界等令文倒耳又据前分报化之异即合云千佛还于净土千百亿佛归于南阎浮提今不言者非此所要故文义不便故亦显无二故若至而言之则舍那佛千百亿佛是二无差别又准下八相例且合往天上化魔然后化生成于佛道今皆略也其传受及法会等即广于后前前相影耳三遵成教敕广利群生文二初出三昧。

  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释曰前于莲藏欲归故入今于树下欲说故出斯则总相土中入正定别相土中从定起言总相者通染净故言别相者但唯染故从彼至此既然自此之彼亦尔但文隐耳二说法门。

  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复至?天中说十行复从座起至第四天中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复至二禅中说十忍复至三禅中说十愿复至四禅中魔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原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释曰出已两字义属前科文连此段今从文耳有十一处十会法门初二合故初会中方者始也金刚座者佛本于此座成道今还于此座说法佛出即现法灭即没今残一分矣千光王者座严光发多而且胜故又佛放多胜光明故又如来法王放千光故然初义优耳妙光堂者华严云普光堂堂以宝成发妙光明无不照故又于堂中放难思光遍十方故然此去菩提树三数里许近故言及非谓树下有此堂也既言其及自然不一说十世界海者华严经说华藏之外十方方有一海故又诸世界海有十种事得成立然以横包多种竖容多界既深且广立以海名第二会中帝释者具云释迦提婆因陀罗此云能天主能施善化为天主故即妙高山顶三十三天主也宫者尔雅曰室谓之宫严丽宽博不可悉谈十住者即发心住治地住乃至灌顶等第三会中?天者具云须夜摩此云喜时分随时受乐故又此天用莲华开合以明昼夜故又云赤莲华开为昼白莲华开为夜十行者即欢喜饶益乃至真实等第四会中第四天中者欲界第四天也梵音睹史多此云少欲知足后身菩萨为彼天主善化诱故十回向者即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乃至法界无量等第五会中化乐天者具云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为宫殿等还自悦乐故十禅者即出家禅近善知识禅乃至通明禅等第六会中他化天者具云他化自在天宫殿等事皆变化而得受用自在义十地者即欢喜离垢乃至法云等第七会中禅者具云禅那此云静虑此即色界四禅之初故立也十金刚者谓觉了三世一切诸法悉无余等此十地满将成佛位得金刚定方有所作发此十心照菩提心令无碍转不为世道所坏能坏一切障等法故说此地名金刚心非是地前回向心也彼约欲入见道能伏二分别障此据将成佛果能摧一切相染名义稍同而意异也况粗细不同十地后说居然不疑第八会中十忍者准善戒经说性忍难忍乃至寂静忍等第九会中十愿者发菩提心经说菩萨发心大悲为首兴十正愿愿我三世善根普施众生回向佛果乃至为陀罗尼之所守护等第十会中魔醯首罗者具云莫醯伊湿伐罗提婆此云大自在天为四禅王是娑婆主统御诸天故也宫者有大宫殿随身化生心地之义如前所明法门即菩萨戒也此戒是菩萨心地所修行法便能出生死界入涅槃界故号为门斯则以行为门若以教为门亦能出三界苦但能所诠异其旨亦通然此心地法门来自报佛净土故指莲藏舍那为本原也准华严说唯七处九会不出欲界化乐一天全无觉树与光堂一定异其中法门多是菩萨所说所说之法与此亦增减不同又彼皆不起树下遍至余处今皆云起应是真化现异闻见乃殊不可和会后类辨余方。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如贤劫品中说。

  释曰曲分二节初正类所同处会言理无二无别后指其说处可知。

  自下第二别显此界一佛文三初依身起化天上降魔二降德现生人间利物三戒均含识宜普受持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藏世界东方来入天宫中说魔受化经已。

  释曰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不住涅槃及生死故初现华藏者约实即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处约圆即十身初满心正觉始成处流从源有化自真流故今经文先按其本东方来者有曰此界在西故意曰从报佛净土中来今文但举华藏总界不言净土如前显彰无碍也若取所表东主于春发生之首表依真起化此为其端天王宫者即欲界第六天也说魔等者魔罗梵音此云杀者或云恶意或云嫉妒谓不喜善者断彼慧故佛将下生现成正觉宣流正法化彼群蒙彼邪乖此故先伏之彼闻言顺故云魔受化经也应是此戒或即未来初云尔时者是此等时也问本行等说将成正觉然始降魔云何此中天上降魔然下成佛答天上降者真实降也树下降者示现降也故正法念经说将成正觉放光召魔降讫送去余说云云恐非正义然降魔有十种意如杂华经说二降德现生人间利物初文三初下生成道二传法利生三生所获益今初。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释曰下生者入胎相也为破诸天计有常故胜人尚没余者奚在由是劝励不复放逸迦夷罗国者生处也其止云劫比罗伐率堵此云黄发仙人住处城即是白净王等兄弟四人所从之处本是彼仙住处因立城名今为国号耳摩耶此云大术本行说释摩男有八女小者贤当生圣子净饭闻而嫂之娶长及幼六余则与三弟为妃长曰钵剌阇钵底此云生主大术生佛七日命终生天生主育之名为姨母今即生身之母也悉达者具云萨婆喝剌他悉陀此云一切义成世出世法无不解故七岁出家相也三十成道成相也又有曰十九二十五出家三十五成道然今七岁之言或则见闻不同或则传译差谬然诸圣教说有八相此但有三者婴儿一相入胎所摄文云下生故七岁出家不言童子苦行一相出家所收次即说法是转法轮正明兴化不说涅槃其具阙离合照然可悉余文可知二传法利生文二初大觉弘慈已垂多化后群迷扣圣赴感又来前中二初横指处会。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释曰寂灭道场者佛得道处名曰道场生灭灭已故云寂灭斯即菩提树也十住处如前所明略叩两端故云乃至时佛观下明梵网经名所由谓梵幢网孔大小方圆不同器界生界心形亦异佛教被彼故有一三乘等差别梵网经名盖因此立是则于前十会中初一是所谕世界后九是所谕法门后竖明往复。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释曰八千返者或增减一二等未必整数娑婆堪忍且如常谈然五浊之恶未若娑婆大圣加慈及多垂祐竟者结上八千返事若文顺合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是中一切大众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醘首罗天王宫略开心地法门竟后亦类尔过在译人后群迷扣圣赴感又来。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闇之人说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界中。

  释曰曲分四节初明所至处自化魔处之成道处也二为此下明所为机地上者拣非天上无滥圣流轻微无德号曰凡夫愚钝昏迷目为痴闇或则地上一切众生是信行地凡夫痴暗之人是十信已前之辈斯则地上不为拣于天上然拣之者优三说本下明所说法谓舍那本行菩萨道时于三地四十心中最初发心即持此戒此戒大要故释迦传之万行之基故居三学之首矣光明等者从用约谕以制其名光明即戒用戒能资定定能发慧慧即光明从所发立名亦即具戒不行非善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故下戒如明日月小乘戒云譬如有目人等故也金刚宝戒者戒之谕也诸恶不能摧能摧诸恶故又光明金刚皆通体用思之是一切佛本源等者应作元字是初首义也本因受戒得为佛菩萨故顺途托于初步故故戒经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尚不生止况佛菩萨又佛之三身自于三聚而得此即可用源字三聚净戒是三身之泉源故菩萨修证三身果故故亦以为源耳此源最先故加本字或即一也文体容斯佛性者有二种一理性即如来藏二行性行性复二一本性住种性法尔本有在本识中一类相续二即习所成性即发大心后令本识中无漏种子体性增长种子者因义由有理性苟异木石由本种故致招现习因此得佛号为种子四一切众生下明所化意皆有佛性者意曰菩萨以有佛性故持戒持戒故得为佛菩萨汝等既有佛性亦可持戒齐于上士然上云佛性是行性行性即戒也此言佛性是理性也理性即非戒文同意异慎勿滥之一切意识等者释成可受戒之相意即第七识即前六色即五根及根依处心即第八此等和合方曰众生是情是心者于上众生中不拣高卑妍愧但论是有情是有心者皆入等者戒能防非通于三业摄所从能故名为入又曰三聚戒中摄取众生得名为入以予之意谓一切众生平等一性但由薰习便有行性种子故令普施戒律必得入于性戒性戒即戒所习种由此得佛故名佛性性即因义预于此流乃名为入了义首不亦然乎后生所获益。

  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

  释曰当即当来当来不一故曰当当常有因者即菩萨戒也谓初心坚礭有始有毕故世世有因当当常住法身者戒之果也十地之中分分证得故曰当当又戒与法身各有三种由有律仪戒为因故住真如法身由有摄善戒为因故住受用法身由有摄生戒为因故住变化法身以各不一故皆重言言常住者凝然不断相续如次是三法身皆常住也或予意曰但若世世有戒为因必当常住法身矣因果相望迟速在人类别不同故云当当也后均含识宜普受持。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

  释曰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戒由制戒已戒法在身别别防非而解脱故广如下释出于世界者舍那诵出传于释迦释迦奉教流于人代故是法戒者戒有轨则戒即是法法能防非法即是戒故是三世下劝持佛所流传意在沾物圣果既因斯得故宜顶戴受持意曰但是众生皆合顶持也文不畅故本为众生有性故戒出戒故合物持也。

  自下第二重颂文二初标出举后正颂今初。

  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释曰重说者望前八千返故亦即望于长行故十无尽藏者十数表圆意彰无尽由此包摄故名为藏一切众生等者应云一切众生自性戒本源清净谓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染而不染所以今令持戒者性相异故方相契故不尔皆徒设故性相俱净方成佛故或可物皆有分故云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者戒性为虚空故故下文云有缘非无因既属因即是空义亦即是善品故后正颂文二初颂真佛垂敕后颂化佛传通前中四初报从真现。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释曰能现所现乃相互耳舍那即自受用身也方者始义正义莲华台者表所证离染具德故周匝等者谓于真佛四面周匝有千华围绕他受用身各依而坐是应二地菩萨之身也言复现者复由重也舍那坐华已是一现今望于彼是第二重故云复也二化托报成。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

  释曰初偈明一华所现一华等者谓一四天下为一国百亿四天下是一报佛为国故云一华百亿国每一国南洲现一释迦故云一国一释迦由是便成百亿个释迦也各坐等者各各于本国南阎浮提树下现成正觉并无前后故曰一时如是千百亿者类余华也一华之佛既能现百亿释迦余九百九十九佛亦尔故成千个百亿也或可百亿国佛是大化身若尔云何说是报身耶答但千华总取先报身若一一别论即是大化身若尔大化宁与彼同答但一一别明加行所见即是千大若千华总说二地所见其量即大化总为体其义不殊但随根众所见别故斯则莲华台藏是自受用周遍千华是他受用一华百亿国即大化身千百亿释迦即小化身准此则上文千百亿释迦之言含斯二化以同是化同应地前故合言耳若准传法则自受用传与他受用他受用传与大小二化大小二化传与地前异生但详上文斯皆可见三诣本听闻。

  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则开

  释曰初句是所诣之真佛次句即能诣之化佛次句明化佛神力接众未必掌擎次句明主伴同诣从佛故须去机劣或不闻以是化佛所摄生故次句正受戒法佛所诵故是佛因故故名佛戒后句明说戒利益然甘露有二义故以谕三戒能除饥渴以济自他同摄善及摄众生二皆得益能治疾病同于律仪断诸恶行因此解脱戒即是门传通受行即是开义亦可戒能出生死之热恼纳涅槃之清凉故用斯谕耳四还归传受。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释曰初三句明诸化佛各还本位后二句明通传戒本本师戒者得自真佛故此约释迦之言也戒即是师发本师故遗教有文此约舍那之言也依主持业二释可知十重等相如下广明后颂化佛传通文二初举群圣以劝持后显同佛以劝持今初。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转授诸众生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释曰初两句明戒德圆满谓内破无明外招钦敬又即是福慧二严也又律仪如日破暗故摄生如月使清凉故摄善如璎珞善自庄严故次二句明戒用深广即上句深即下句广次二句明大人诵持上报下化皆大人也次二句劝令自利次二句劝令利他后三句敕令谛受不尔差谬无所利故佛法拣异邪魔戒藏表非经论备包众德立以藏名显非定道故云波罗提木叉也然此六节展转而起详之后显同佛以劝持文三初劝令信。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释曰初句勖能信之心不容泛尔故云谛信次二句出所信境其由兰菊时异而芳同耳后二句辨信利益实信即心净心净即戒圆即行之信方是实信也如起信中五行成于四信矣二劝令受。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释曰初二句普劝摄即受义前云当成即是语佛性之体今言摄戒明佛性之用故下云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是知云有心者言通意别耳余四句释劝所以但能受戒虽未成佛便入佛位如作沙弥堕僧数亦如寡尤寡悔为得禄之道位同大觉已者牒次上之句此但位同非德用同亦如沙弥虽预僧数而戒行未圆真是诸佛子者受佛戒故佛口生故真即是嫡拣非外子及庶子也三劝令听。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释曰可知。

  自下大文第二对缘正说分文三初略序源由二对机正诵三结劝受持前中四初序成道时处。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

  释曰自往却还之时依真而起化佛去莲华藏而居秽土隐实证而现假成也二序所结戒相。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释曰曲分二节初辨相初结等者以是本戒法尔合行故亦成即结不同小乘至于后时因犯方制菩萨波罗提木叉者表非二乘及定道戒故孝顺者爱敬从命之义此即能孝顺心下明所孝顺境父母者有生育之恩故须孝顺现存者竭力供养以发道心过往者戒善潜资咸令离苦又一切众生无非父母既具饶益即成孝顺又现无力因以成佛无所不度为大孝也师僧者拣非余僧以有训导之恩故须孝顺前是色身父母此即法身父母又前生其道器此乃生其道果故三宝者以有拔济之恩故须孝顺谓非佛无以垂教非僧无以弘道也至道之法者真如法性也至为至极万法由生拣非诸法故云至道之法今令离过契合名孝顺也余义云云皆非正理问师僧岂非僧宝至道岂非法宝而重说乎答亲受教诲故究竟所证故由是开之成四种境也二会名孝名戒者以一切众生皆是父母既不于彼行杀盗等事而及生慈爱等心以此便能合于三宝之意又以符契真如之理故也名制止者谓制善令行制恶令断止即唯令止恶明开密遮所以然也斯则戒与制止皆孝顺之别名耳据此则一切圣教皆成孝顺之义由是教字以文从孝文不为孝即非教故故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三序口光表说。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释曰舍那欲授释迦既尔释迦将传余众亦然然有二意一为集众通招有缘如击钟故二为表法表法之意如下所明无量者即大数也四序众集听受。

  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释曰曲分两节初众集是时口光遍照之时百万亿大数如此未必定尔大众者属上即数大属下即德大文虽属下义通上下诸菩萨者即下发心等十八梵天等者谓三禅各三四禅有九梵为导首故特举之六欲天者谓四天王等十六大国者谓央伽国等准下文意合兼四众八部今无有略或则摄在其中无所遗矣此等见光知佛说戒殊方竞惊同集道场二合掌下敬听合掌者恭敬也至心者谛听也一切佛者三世佛也大乘者拣非小乘斯则一切佛所说大乘之戒也亦即此大乘戒是一切佛之本故以是佛本故名大乘。

  自下第二对机正诵文二初总叹戒德后别诵戒相前中有二初明戒法玄妙后辨戒机宏广前中二初约事所显后劝总修学前中二初约人显胜后约光显胜今初。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释曰曲分为二初约尊显半月者其时若白月定是十五日若黑月或即十四十五所以半月说者约人即无厌无忘表法则黑半闇尽白半明圆律仪恶尽摄善善圆是所表也摄生一戒通兹二矣法戒者戒即是法通教行故佛诵佛戒能所胜故二汝等下约众显一切之言贯下四类发心者十信也以未成位但言发心发趣者十住也以是三贤之初故云发趣长养者十行也谓修善根故金刚者十回向也坚固不坏故十地可知二约光显胜文二初能表后所表今初。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

  释曰是故者仍前起后也意曰至时欲诵戒是故口放光戒光者以光表戒非戒即光从口出者表佛自诵及劝一切众生悉皆诵故具戒真子从佛口出故有缘等者表戒从因缘离有无等所出光非五色也光数不一故曰光光言因缘者师资感应戒方起故二所表文二初戒体幽微。

  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

  释曰非色非心者无质碍故非色无缘虑故非心非有非无者因缘所生即假即空故又非所执故不有缘起之故不无非因果者藉菩提心为因故非因也能成大菩提果故非果也克体而言非佛非菩萨也又非因者众生得之成佛故非果者诸佛得之化物故最后法字通上诸文意曰以此戒法假因赖缘之所发起乃得离于色心有无因果等法相也二戒用深远。

  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释曰虽非果能为佛之本源虽非因能为菩萨之行本虽俱非因果能为大众等之根本亦可以非因故为果以非果故为因以非定因故得能果后劝物修学。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

  释曰意令受持其事读诵其文善学其义应者勖励此三后辨戒机宏广。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释曰曲分三节初约戒总标二国王下约类别列总二十类开则更多变化人者如龙变为人等不同小乘贬之为难余文可知三但解下约器总结斯则人有不可者畜有可取者非以形类评乎优劣又晓了文义方名解语不同鹦鹉但袭其言第一清净者佛性论说有二清净一性净本无惑染故二相净对治离障故今约初义故云第一约人以明故云者也后别诵戒相文二初明十重后明轻垢前中十戒所制一一皆为内防三毒三毒不有七支自无三惑不生七亦非犯况依慈慧即犯为持不约内心是非何据若定配三业则无殊小乘达士详之足见臧否又此十戒约其相显唯是律仪据其细论兼通余二谓治恶进善自作诲他故若不诲他非菩萨故如前所明文三初标劝诵持二据事正显后结劝指广前中二初举数劝诵。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

  释曰夫为菩萨者必二利通行不诵则不能传受大悲之行不成不成则自止一身佛种由此永断佛行不尔故非佛种既非佛种亦非菩萨又若不闻此自亦不得无上菩提故非佛种非菩萨也我亦诵者正显不诵非佛种等义且夫真佛传于报佛报佛传于众生众生苟不能传岂得名为佛子佛子既非胡为菩萨后引例劝持。

  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释曰引其过现以勖未来学者学解解于自受诵传持者行持持于所解之法对下广明故云略说二据事正显十重戒即为十段。

  ○初杀命戒菩萨以慈悲为本众生以形命为先为存物命故首明之不同小乘急于猒离以淫戒居初也文二初标告当机后正示戒法今初。

  佛言佛子。

  释曰佛言者若约结集所序近取即释迦佛言若准报化传通于本即舍那佛言本末虽殊实通两势佛子者是发大心受大戒菩萨也从佛法所生得佛法分绍继佛家故名佛子的非凡迷及二乘也以结犯云菩萨故然下九同此故下不别科后正示戒法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后制所应作前是律仪后即摄善摄生之戒通在两途前中二初示相令知。

  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

  释曰三节初明杀类二杀通于三业谓自杀是身教他是口意通自他审决二思为先导故又教人杀者有二谓教令自杀或使人断命然菩萨合行二利今反为二损二明杀相方便赞叹者释有离合合明亦二谓赞能杀之人或赞所用之法此二各二谓未杀即赞之令杀杀已即赞令喜皆悉巧言晓谕美事故云方便离者上之所明但是赞叹至如千居之戮范曾晏子之诛三士等为方便也此与教人杀别者教为明形此乃潜损故此通自他故见作随喜者亦二谓喜此杀或喜彼终咒杀者或但咒愿或有咒术言乃至者意云自他二类杀中通方便等多种杀相杀相既多不可备举咒杀最希故言乃至三明杀具因谓内心通于三毒谓利屠猎等贪为因也以怨报怨等瞋为因也不识罪福或戏或好等痴为因也但除贪瞋外所有行杀尽痴为因也缘谓外境有此总别别即穷困职役达情风俗娱乐等总即弧矢剑戟乃至鹰犬手足等也法谓轨则如沉舟感电等业谓杀事即正作或以此为业荣身益家上通下局细思可知然前三具足方成此业阙则不成故下轻篇别别遮制又此四前后者若据现行即缘先因后若据种子则因先缘后次法后业定不参差下皆此例二制戒令断。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释曰上句境明所杀之境九类悉说下句心明能杀之心拣不作意斯则有命皆重定心皆业不同小乘畜等为轻业重唯人命断佛性平等故无非父母故深防意地故万法唯心故也问何以前云因等具足方成杀耶答前说成其杀事此说定其杀罪故不同也后制所应作。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

  释曰菩萨即持戒之人应起下能救之心一切众生所救之境谓前一切有命之者于中有临命者令以悲心救之有违己者令以孝心顺之护令以慈心护之亦可孝顺通于一切一切皆父母故斯则慈悲是孝顺之别耳起常住者如此三心应须发心常住在怀造次颠沛不得暂忘亦可所起之心如常住之性是无缘之慈等也方便者不尔不脱故或反伤故又虽起慈悲而无物我不乖常住之体为方便也斯则进不失用退不违体大方便也行此二利不亏戒律真菩萨也既止他杀自必不为即翻前杀类又慈悲等翻前杀因方便翻前缘法救护翻前杀业杀具既无何成杀相以翻不善为善故名摄善戒也后违禁结罪。

  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恣心等者恣心则当杀之心难制快意则杀了之意豁然又恣则杀心无限快则杀事称情反自者两意谓尚合救生而今害生是一反也此唯反字尚合教他不教而今自行其杀是二反也此兼自字是菩萨者即上佛子波罗夷此云他胜处处即是戒持犯所依故菩萨以持戒为自犯戒为他今既犯戒即他处也以予之意恐是阿鼻阿鼻是犯戒之人住处此处最劣即明他处皆胜也罪者摧也摧善法故既造恶业何有善法纵有善种亦乃不生故亦摧也且夫大士弘慈是心戒因之己非佛子况加杀害快意恣情为咎颇深故贻斯罪其所开者若实以慈悲为怀去病兴利愿当杀罪务且益生如仙誉等即无过也但以中人已下未可推不行则未是多非误为则翻成大过由斯得失遮而不开下诸戒条多同此意。

  ○第二偷盗戒命以衣食等资故次于前故智度论曰一切诸众生以衣食自活若劫若夺取则为劫命贼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后制所应作前中二初示相令知。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

  释曰三节初明盗之类二盗三业同前但于教人中开一义耳二明盗之相方便者除身手偷窃但不义而取皆方便盗咒盗者咒使鬼神取或转转人心令舍而取等亦应多种略举此二并于前戒又略赞叹及随喜也或以方便摄取三明盗具因者亦通三毒贪则可知非己所要但不欲彼有取之使无令其困乏瞋为因也除贪瞋外不与而取皆痴为因然此三中贪者多矣缘亦非一谓贪怕怨家惯习及穿窬之具等总别可知法亦轨则业者正作或以此为活余义准前二制戒令断。

  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

  释曰先明所盗之物鬼神等者约所主以辨物鬼神物者有三句一鬼而非神寻常家墓中物及祭祀物等二神而非鬼谓四天王等所有三亦鬼亦神谓诸祠庙中物鬼趣摄故劫贼物者两意一是贼劫得或遗或藏知而取之或反劫之二谓己贼得已成他物而劫夺之今详文意以轻况重鬼神贼物尚不得盗况人物取况三宝之物取一切财物者约色类以辨物不拣金帛钱谷等类故云一切一针一草者约多少以辨物不同小乘待满五钱亦是以少况多故也乃至之言贯于三节思之不得故盗者止能盗之心除无心外起意即犯不同小乘待离本处二制所应作。

  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释曰佛性之义同前常住但名异耳孝及慈等名义皆同常者约时无间一切者约类遍收虽但言人实兼鬼等福通漏与无漏乐兼世出世间但福因乐果为异耳言助者护护彼物故又或惠之以衣服济之以饮食导之以礼乐示之以法门苟令福乐皆助义以此翻前可详会耳后违禁结罪。

  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慈惠不施反加盗窃既违严制罪复何逃开遮利害审自详悉。

  ○第三淫欲戒智度论云淫欲虽不恼众生心系缚故为大罪也为于生死永劫难出莫不由之故次明矣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

  释曰分三节初示淫类二淫三业可知是则嫡嫂男女皆教人淫也二纵淫行不拣亲疏好愧等故云一切女人准下文说是女皆制不唯于人文影互耳又今且约男子为门若约女人为门计应反此不得故淫者拣去强力及无心等起意即犯也不同小乘徒从于事然亦不得至于乐也正法念经说沙门梦中行淫觉后随喜赞说死入钵头摩地狱等也然此段文合居第四亦是译人之失也三显淫具因亦通三毒贪染可知实无爱情但欲令彼耻辱遂为其事瞋为因也此二之外谓之曰痴缘亦多种也谓富贵得貌伎涝粉黛绮及怨恨等法者即是使宜业者遂事或以此为务四彰淫境兼望后文都有十类一畜生二天三鬼四神五余人六母七女八姊九妹十六亲越略所余故云乃至也约女望男反之五及非道下辨淫处二意一但论女之下部及口二总摄男之口等二制所应作。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

  释曰孝顺心爱敬皆如父母也救度等者谓示欲过受其戒法等令离欲缚即名救度以此翻前亦可思准二违禁结罪。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拣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合净而染已是一?儿于母等行非畜上为恶心逾禽兽事越聚尘过累重叠故云反更乃至者略去鬼神等故六亲者父母夫妻男女也无慈悲心者翻上救度若其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等即无过。

  ○第四妄语戒前系缚此为解脱智度论云如稠林拽木直者易出又以妄语是前三之方便所以次制之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

  释曰四节初明妄语之类二妄语中正唯口意亦兼于身或作诳妄之事或示喜怒等故故下文云身心妄语二略明妄相如云我今日不入定等是方便妄语亦合有赞叹随喜盖文略也三明妄之具因亦通于三毒为求名利妄说祸福传所不习巧词说理以护身命等贪为因也妄说异端但欲损害瞋为因也此二之外所有不实并痴为因也缘亦多种谓贪乏畏难及宿恨器具等法业准前可知四广明妄相事通六识六境今举初及后二以摄中三故云乃至若具足应云不闻言闻等既言于身岂唯二业斯则妄皆重不同小乘别分轻罪又亦在意不俟形言后制所应作。

  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释曰正语是总正见是别则见言见不见言不见若具合云正闻乃至正知依此发言皆成正语故语为总矣今但略之亦生等者教他亦尔教他生故正是翻前自他二妄方为菩萨无时不尔故曰常生后违禁结罪。

  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以他况自故云而反等或即于一切众生起自邪语等通兹两势邪语者语之用也但以心中不正故语业皆邪闻等亦略之也至于诱进之道益物之门如虚于化城故隐粗等即不犯。

  ○第五酤酒戒醉后昏狂何事不作或能助成前四所以次之然与下饮酒异者损多人害他物与醉一人轻重别故故十轮经说十压油轮罪等彼一淫坊置彼十淫坊等一酒坊罪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后制所应作前中又二初示相令知。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

  释曰分二初明酤酒之类二酤酒亦通三业可知二明酤酒之具因贪心偏多瞋痴分有缘谓贪乏麹米糟具等法酝酿方便业者得直与他依之存活后制戒令断。

  一切酒不得酤酒起罪因缘。

  释曰分两节初举事正断文分二势一约种类智论说酒有三种谓谷酒果酒药酒等乃至干湿清浊二约少乃多至一毛滴悉不得酤二显过除疑疑酒有何过而全止之故此云也智论说有三十六失且倾国丧家亡身失政多因于酒是知酒过之事那能具陈言三十六由是略说由此深过所以制之二制所应作。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释曰随其根器导以慧明一三五乘俾令通达后违禁结罪。

  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罪夷罪。

  释曰本来愚情尚要提撕暂时睡眠犹须䇿发岂得贪财易酒致彼昏狂作所不应故当其罪若为益自醘他益求之即可酤也。

  ○第六说过戒前四同律中声闻四重后四同瑜伽菩萨四重中间更加酤说说细于酤所以相次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

  释曰分二初明说过之类乘有大小小有僧尼之殊大有在家出家之异出家菩萨在僧尼中二说正当口意亦兼于身次章亦尔二说过之具文阙说字知之因通于三毒谓为名利身命故说贪为因也不为益己但欲损他故说瞋为因也除此二外所有谈说痴为因也缘亦多种谓财位势力旧恶宿习辞费等法者令知方便业者当说为业亦以此为势后制所应作。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

  释曰外道是佛法外恶人二乘是佛法内恶人以不信大乘皆恶人故故法华中不令亲近佛法中者通大小乘谓外道即兼说大小之过小乘即多说大乘之过亦兼说自乘中过以诸部异故教化者谓种种方便譬谕言辞恶人辈者即上二种善信者即实信也又不信大乘不名善故能信难信一乘法故实教大乘即一乘故此中有能化所化自化缘化益详之可知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尚合止他而今自说故云反自等大悲经说出家人左手携男右手携女从一酒家至一酒家不出贤劫当般涅槃是故于彼不应说过若以为师训下决断是非忠苦相诫摧邪显正破小显大大悲为本一向利他即无过也。

  ○第七赞毁戒前依过说此乃加毁先轻后重以为次第况加自赞由来不同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

  释曰分三初明赞毁之类二事三业准前然有三句谓赞而不毁毁而不赞亦赞亦毁又详下文但隐德不称便成其毁况复诬之二明赞毁之具文取婉顺略于自赞理必有之因亦通于三毒谓自赞为贪或兼于瞋显他非故毁他正是其瞋也或兼于贪显自德故又为名利赞毁即贪为因也为损故赞毁即瞋为因也此外赞毁并痴为因也缘法及业大义同前后制所应作。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

  释曰过过而说名毁令其耻赧为辱受恶施好必在兼行不可也后违禁结罪。

  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成人之恶自伐其巧君子不为况于菩萨令他受毁光莹己身既触严科理当重罪若于教道开诱抑阳之门慈悲方便不可无也。

  ○第八悭吝戒前二贪于未得之财此段吝于已得之物前粗此细义之次第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

  释曰二节初明悭类二悭三业兼正可知二明悭具因亦通于三毒谓存己不施贪为因也憎彼不舍瞋为因也此二之外不行舍施痴为因也缘亦多种为外财所乏或宿有慊恨或不得称情法者护惜使宜业者坚固不舍或务此成家二制所应作。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

  释曰贫穷之言含于两意望财施即以饥寒等者无福为贫穷望下法施则以寡闻等无慧为贫穷一切给与该于二施之中复有多种所谓财有金帛财物之异法有一三五乘之殊须者施之故云一切给与又要帛者不可与钱乐大者不可与小故云随前人所须后违禁结罪文二初据本明非后加过结罪前中二初明悭因。

  而菩萨以恶心瞋心。

  释曰以恶心者谓贪痴二毒若为身不施即以贪为恶心若任运不好即以痴为恶心或别生异见亦是痴摄瞋即瞋毒为对宿怨后明悭事。

  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

  释曰初财后法一钱等者意日针草至寡悭之即犯也句偈有文义之异如常所辨微尘许者如云毛头类于极少非谓法门有尘毛相斯皆以少况多故首云乃至非谓吝多财多法后加过结罪。

  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有可之吝匪曰大才菩萨行中讵容悭秘财法不惠已是一?骂辱于人因宜加罪若复求其所无问所不解或施反招损及妨己大利等则不可也然须方便发遣慎勿骂辱令其怨恨。

  ○第九瞋恚戒前悭贪此瞋恚法之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

  释曰分二初瞋类二事三业可知二瞋具因亦通于三毒谓竞名利等故瞋贪为因也但对违情瞋即因也违顺之外所有瞋者痴为因也云何瞋与瞋为因邪种现异故缘者即名利怨仇等法谓发作方便业为忿毒现行亦以此为业二制所应作。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

  释曰善根者无瞋也无诤事者为无瞋善根所起之业即谦虚柔忍善和诤讼也慈悲者非但无瞋更能拔苦不唯无诤兼能与乐如斯行者即名孝顺二违禁结罪。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一切众生不唯人类非众生者无情之物如蹶倒骂地等以恶口下三业皆具然反更之言有六重事合慈不慈一也更加瞋恚二也及以口骂三也又以手打四也兼行刀杖五也忏谢不解六也过犯重重故云反更若为利物故慈悲示行如吒呵调达等即无犯也。

  ○第十诽谤戒前即瞋心此是邪见故次于瞋以此能令三宝断绝故次明制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

  释曰分二初明谤类若人言如来定大定小定有定空定一定多定等皆谤佛也若不了四意趣四悉檀及三语等皆谤法也若不知权实逆顺内外事理等方便皆谤僧也斯则佛通真应法兼半满僧具圣凡二事三业可知后明谤具因亦通于三毒谓若为财位徇情容佞谤者即贪为因也若为仇怨谤者即瞋为因也若为不了不信及任运谤者并痴为因也缘谓禄位通已得未得怨嫌邪师邪教戏论等也法者巧说道理业者现行其事或以为务后制所应作。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鉾刺心。

  释曰外道即邪见无信之辈也恶人即但为贪瞋等谤未必无信者也外道非非恶人但缘过重故偏语之谤佛者不谓法僧略有二意一文不便故二以本该末故为法是佛所说僧是佛弟子也鉾者锵戟之类也谤言至少鉾刺甚多乃刺心痛惜之甚所以然者菩萨烧身供佛舍命求法忍苦度僧盖为绍隆三宝今反见断三宝之事宁不痛哉二违禁结罪。

  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释曰见谤不痛已是其罪而复自谤故云况也又见谤不止已是一非也而复助彼故云反更不生信心则同外道不生孝顺心即同恶人既谤三宝即不孝顺三宝理法是至道之法亦不孝顺由此损物亦不孝顺父母如或破小显大进实忘权抑扬之门不可全废如净名云我观小乘犹如盲人即其类也必须据理不得附情后结劝指广文二初结劝后指广前中二初举损劝持后引例劝持前中三初令持护小?次明违招大损后则结所不应今初。

  善学诸人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释曰善学诸人者意曰善学他诸人者诸人者即已学菩萨又或意曰善学得此诸人者此诸人者即今学当学菩萨斯皆勖励之词应当等者于此十戒随一一戒中尚不得犯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二明违招大损文二初明失十善利。

  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亦失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

  释曰犯者即前微尘许不得发心者非法器故国王即粟散天子轮王即兼于四轮皆言失位者鬼神不护故虽得之必失之如次篇说失比丘等者无净戒故不约形服已上通凡小自下唯大乘发趣等四位是因于中有地前地上贤圣不同下二皆果常住是涅槃果显体同因故曰佛性以此明于常住常住即涅槃妙果是菩提妙行处成万德庄严故或可佛性是涅槃常住言通于二果二果皆常住故或可佛性是至得果佛性常住妙果即涅槃菩提故一切皆失者结前凡小及大乘因果等或可凡是一切善品漏与无漏并皆失也后明堕三恶道。

  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释曰二三等者于恶中随所犯轻重及宿善多少或一中经二经三或二三中共经二三劫等随罪轻重亦通小中大三也不闻父母名字者地狱化生鬼从多分畜虽多有痴故不知与无不别故也三宝于其难处固宜绝闻后则结所不应。

  以是不应一一犯。

  释曰果报若斯理须坚礭如形带影终不可遁后引例劝持。

  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释曰举其先进以劝后徒可知后指广。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释曰广本在彼但今知之而未见之。

  梵网经记卷上


卍新续藏第 38 册 No. 0682 梵网经记

梵网经记卷下

  北京石壁寺沙门 传奥 述

  自下第二明轻垢戒体非重过名轻黩污净行称垢所以制者为护微细惑业增长三聚方便成于十重戒故然其戒相无量无边今之四十八者盖尤略也故下数指本品广明又智度论说略有八万广有尘沙今虽略示可反三偶又于诸戒之中有含多种共成七十九戒及有兼于重戒至文当示文三初结前生后次正诵戒相后结劝修学今初。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释之可知次正诵戒相文五一明慢师等十戒二明入军等十戒三明报怨等十戒四明救危等九戒五明受戒等九戒前中分二初具彰戒相后结劝指广前中即为十段。

  ○第一轻慢师长戒既创得戒须从师教反生轻慢失教行亏故先制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令遵戒受持。

  佛言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

  释曰二节初释位令受王之等级如前所说百官即文武将相等二显益除疑疑云受位不受戒有何失耶故次云尔以具戒故上顺圣意故得诸佛欢喜下叶群灵故得鬼神救护有难即救护乃寻常不尔即无以保其社稷治于人民故也后令感恩敬养。

  既得戒已应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上阿阇梨大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

  释曰孝顺者感其恩故恭敬者钦其德故上座者众中尊和尚此云近读亲承事受读经法故阿阇梨此云轨范以此诲人令成就故上二正唯受此戒者兼之所余无不敬故大同学者同学中长长通年德同见同行者解行齐均此之二类未必同师应起下意有通别别者过之必作居之承事自外而来即迎而宿已去即礼有所不安即问纵无不适亦要问讯通者见自远来即速起迎承接礼拜问讯也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问讯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释曰三节初正明违犯着自盛事曰憍恃己凌他曰慢痴为此二之因瞋为此二之果望下不起等亦得名因斯则憍慢翻前恭敬瞋痴反前孝顺此上皆违逆之心也一一之言有两意谓一一师长处或一一供养事如法供养有三一敬供养谓迎礼等二事供养谓香华等三行供养谓如说行亦名法供养然即正明前二兼后行此亦翻前可知二者别示除疑或曰礼敬随时人皆所致贫富不等供养如何故此云矣卖身及男女即贫者也身通兼道俗男女唯俗或表郑重未必贫无国城唯是在家又非凡庶所统曰国所据为城此通四轮兼于粟败七宝有二一者唯约轮王谓轮宝象宝等二者兼于小王谓金银等百物者亦有二意谓所卖所供所供即随彼所须所卖即随自所持皆通一切大数言百于尊上即言供谓大同学已上于中下即言给谓同见同行已下三总结所犯不尔之言该前别示及次前感恩之两科若病不能起不能问讯贫不能供身等又无人买不生憍慢等语生惭愧之意即无犯矣。

  ○第二饮酒成非戒前即外仪不肃此乃内心昏狂自外之内义之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约事总标后约人别制今初。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

  释曰酒过无量者四分律中说有十种谓颜色恶少气力视不明多瞋恚等智论说有三十六实为众患之基不唯三惑之一上所引说犹是略明经以蔽诸故云无量后约人别制文二初制自饮。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

  释曰分二初举轻无手者增上果也以俱是脚故云无手斯则畜生也然亦兼于人类但无手矣二况重可知二制教化。

  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

  释曰想失此罪过于自饮损他人故后违禁结罪。

  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释曰自他之中有二于此即当其罪若为治病和诤慈悲为本将行大利等既非酒事故不为犯。

  ○第三食肉无慈戒前是乱心之饮此是损形之食酒肉心形皆次第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标所断后制令断今初。

  若佛子故食肉。

  释之可知后制令断文二初明失利他以制断也。

  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释曰分二初标所断一切之言是肉皆摄后示其失断大慈等者内失化因积习成性对于现行性即是种或性是现行薰成种故一切下外失化缘有说畜生见食肉之人头上有血光故怖而舍之所以童子修慈雁与争路比丘带杀鸟为分岐后明失自利以制断也。

  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释曰分二初标所断是故之言蹑前文也后示其罪为杀之缘故曰得无量罪如智论说偈肉非自然生皆从断命得若人不断肉皆同劫命贼后违禁结罪。

  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为化生同事如志公等既不在肉味又无所伤此即无犯余皆不可。

  ○第四啖薰辛秽戒前食有命之血肉此食无命之薰茹即其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葸-十+夕]韭[葸-十+夕]兰[葸-十+夕]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

  释曰三节初举类总制此五臭秽熏刺谓之五辛二列名别制大蒜如常见者茖[葸-十+夕]即山[葸-十+夕]也北地有江南无韭[葸-十+夕]谓胡[葸-十+夕]兰[葸-十+夕]是家[葸-十+夕]兴渠者有说芸薹是有说叶似野蒜根茎似韭亦名芜荖子江南多有北地所无有曰是阿魏之梵音余处说[这-言+菲][廿/((起-走+光)-巳+韭)][葸-十+夕]蒜兴为五辛与此不同三约食普制一切之言势说五辛及诸食也后违禁结罪。

  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释曰尚合香洁自居而反薰秽贤圣故当其罪若为治病为大利益即应开许余终不可。

  ○第五匿非同住戒前即自洁此乃净他故也亦前是物秽此是行秽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

  释曰分二初举戒缘众生即能犯余皆所犯八戒五戒者五即八中前五淫但止邪十戒即沙弥戒也毁禁者谓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七逆者出佛身血等如下文说八难者即盲聋等今取其因是造八难因之人一切下兼结上说或取所余二明戒行梵云忏摩此云悔过见渠有所亏犯须令改过自断今此文中华梵相兼耳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释曰共住者处同也同利者利同也亦是食同共布萨者法同也正云补敬多此云净住如上过累共有四重详之瑜伽说轻过呵中过罚重过摈不尔成犯若举不悔不伏余去即自去矣亦不与居居即成犯。

  ○第六不能请法戒前于失者不敬此于德者不求故又次之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戒缘后彰戒行今初。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

  释曰大乘法师者悟大乘理行大乘行趣大乘果说大乘教故同学者同一师学故同见同行即未必同师皆约大乘之者不许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故鸾凤不应宾乌鹊故僧坊约出家菩萨舍宅城邑约在家菩萨然舍宅兼于贵贱城邑唯局王候若约逢迎之处亦可通也百里等者意明在途即不必远迎后彰戒行文二初令敬养不亏。

  即起迎来送公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

  释曰分二初明敬养之仪迎送等者谓来者起迎礼拜供养去者供养礼拜送之三时供养者谓朝中夜夜供汤药等故二明供养所贵三两金者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恩逾罔极何限三金百味等者谓斋时献食余时奉饮偃卧置床说法敷座有所乖适即供医药须者即给故云一切后令请法无倦。

  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瞋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

  释曰请法有言词即口业礼拜即身业不瞋等即意业谓不以违情故瞋恼不问又不说不瞋说多不恼反此亦得双说亦得又说过违情而不瞋说深不解而不恼为法灭身者虚生浪死数历尘沙为法丧躯于理何爽雪山童子等即其例也后违禁结罪。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实无瞋恼但以病不能兴贫不能供聋哑所难兼解不及己等不请不问即无过犯。

  ○第七情听讲筵戒前即遇人不请此明有讲不听故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示其讲处。

  若佛子见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

  释曰毗尼此云灭灭业灭惑至灭果故律者法也轨则之义法含对法则三藏具矣后敕令听受。

  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若山林树下僧地坊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

  释曰经律卷者或疏或本听受者为听其文受行其义咨问者或昧或疑发明大体益诸徒也山林树下是前一切处僧坊即是前舍宅或可宅舍山林僧坊是别前后一切之言是总相夫讲法之处岂限此三后违禁结罪。

  若不至彼听受咨问者犯轻垢罪。

  释曰新学菩萨理合如斯苟乏所闻难为解行指奇身命尚合处求有讲不听为失何甚伤乎即世十有九余火出水中云何可救若别有大利或病难不遂或彼不如己即不往无犯。

  ○第八背正向邪戒前虽勤学须知邪正毫?之失万劫为殃故须次辨。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释曰常住者大乘经律所诠之妙理也常住之经律依主释也所诠为主故言非佛说者情动于中而形言即知口意二业皆成叛也二乘者第二乘谓缘觉也不尔声闻何别言之谓缘谛异耳外道者佛法外之道也恶见者不信法空是二乘恶见拨无因果是外道恶见一切禁戒者杀人方重盗满五钱不遮意地过大利益亦无开许痴于大慈等是二乘禁戒乌鸡鹿狗等是外道禁戒邪见经律者即半字及大有等大般若说设菩萨于恒沙劫受妙五欲不名犯戒若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名为犯下文亦说若欲摧伏要善他宗于大乘法不背不谤即受彼无犯。

  ○第九见疾不救戒前智此悲菩萨行故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据理普劝。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释曰两节初举尊正劝以如佛之心供养看病人亦如于佛即能所皆如佛也二显福断疑或曰何故心境皆如佛那何故劝我行此行耶故此云尔八福田者有一说曰一旷路美井二水路桥梁三平治险隘四孝顺父母五供养沙门六给事病人七救济危厄八设无遮会有曰三宝为三其次父母师僧贫穷病疾畜生为八此八境中皆能生福故名福田言第一者以佛居初文云如佛无异故名第一故偏劝之二约亲别劝。

  若父母师僧弟子疾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

  释曰父母师僧者是世出世间父母及色身法身皆有昊天之恩故弟子能绍三宝故虽通一切此三尤切故偏劝之百种之言理该一切是苦皆救方曰大悲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释曰恶心即恶其病事瞋心即慈悲不生恨心即宿有怨恶或由恨故欲使遄死名曰瞋心欲令且病名曰恨心此则恨心为总瞋恶为别也又或嫉彼故恶现违故瞋宿怨故恨僧坊即师僧弟子病处城邑即父母亲属病处山林等通一切人病处或即互通不必局定然菩萨慈悲为心救物为行所以月上女割乳房以济产妇毗舍佉母割股肉以养病僧忍辱之于父王亦伤肌以瘳疾故不尔者犯斯罪也若实无瞋恨等心但为病难所阻或利过此或彼自无乏等即不尔无犯。

  ○第十畜诸非法戒前无救物之心此畜害生之具恶之类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事正遮。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罥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

  释曰斗战之具结上刀杖等杀生之器结上网罗然杀器之言即通战具之语即局知之一切等者于上二中各有多种故总制之谓锵弩筌罩等后方便重诫。

  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

  释曰父母大怨尚由不报余生无过岂合伤残将知畜此诚为非法后违禁结罪。

  若故畜刀杖者犯轻垢罪。

  释曰为护三宝父母等事假此为威终无杀意即刀杖等可畜其网罗之具义无开许后结劝指广。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品中当广明。

  释曰可知。

  自下第二明入军等十戒文二准前前中十戒即为十段。

  ○第一通国入军戒前畜战具此为战使义类相次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约事正制。

  佛言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帅相伐杀无量众生。

  释曰利养通于财位恶心通于宿怨通国使等者计会军阵之事如栾布等杀无量众生者如冢下等事斯即兼犯杀戒但以为命轻事故为门也二以轻况重。

  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

  释曰无事往来尚由不许恶心为命岂可容之后违禁结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为好心不为利养欲使安和即可往也。

  ○第二贩卖招嫌戒前则通会战诤此则贩卖人民又前即害生令死此即押良为贱故次之矣文二初总举不应。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

  释曰良人奴婢者或为一事押良为贱故或为二事故六畜者周礼曰牛马犬羊豕鸡其实通于一切畜生市易棺木等者此是旃陀罗业也盛死之具含有所余可知然其此中共有三事若或别明便成三戒后双结违禁。

  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此等买之容有卖即无文开遮得失详会可知。

  ○第三无根谤毁戒前于下位不轻此于上位不轻不谤故为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

  释曰恶心即谤因通于怨嫉无事为无根无根说过所以成谤良人下是谤人人有六种合即为三二二合故并可详会七逆等是所谤罪以重例轻故不别言也后制所应作。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

  释曰此文与前段影略不尔则成相违孝顺心者谓父母已上有过讥谏不犯颜色是为孝顺慈悲心者为弟妹已下有过善悔拔其苦业令后安乐是慈悲也后违禁结罪。

  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释曰反更等者有过直言为不孝况加谤黩岂非逆流堕不如意处者令父母等堕于恶数中即不义之地唯除逆化余皆不可。

  ○第四放火损烧戒前正报此依报之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事令知后立制令断前中二初举能烧之因。

  若佛子以恶心故。

  释曰恶心通于怨利后示所烧之事。

  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

  释曰分二初明无主之处此虽无主动识攸依苟至焚烧宁无伤害由是此兼犯杀戒二明有主之物通说唯六别明有十在文可见后立制令断。

  不得故烧。

  释曰无主之处从十月初至三月末即许有主之物不论时节皆不可也故者恶心故也后违禁结罪。

  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释曰害生损物殊不慈悲细详此事难为开许。

  ○第五法化违宗戒前为外损此为内损故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恶前中二初举缘。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

  释曰五类十类开合可知后立戒令行。

  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释曰如次令持教悟理发行定位发趣等同前次第即行位阶降谓入住出等法通所断所证之惑理用通能断能证之二智或可三十心中所有轨则总名法用依主持业二释不同如次则免于僭上逼下进退可度也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者犯轻垢罪。

  释曰恶心唯对所教恐不成大利故瞋心嫌于别人如有人教于大乘为瞋能教之者便曲示教小乘令彼修学意图彼师所教不成横教之言似有此意或但可是所教之人以违情故不示大法横教者幸是大根授以小法如以秽食置于宝器况与邪僻岂非横耶若实无恶心瞋心但缘知是小根不堪授大或使摧伏要善他宗或为圆成种智即教亦无犯。

  ○第六借法窥利戒前即不说大乘此乃说之倒错故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戒缘后立戒行今初。

  若佛子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

  释曰好心者本欲自利利他故学威仪者知其去就开解等者晓其所归不尔徒设威仪终何益乎见下后学钦风可知后立戒行文二初示苦行以成福。

  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

  释曰分二初上供以荷恩佛德无上己身无二不以此供何报巨恩喜见菩萨即其类也二乃至下下济以宛愿本发大心亡身益物遇此不济徒愿何为萨埵王子即其人也后宣妙法以增慧。

  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

  释曰大乘教理行果是其正法悟修阶级是其次第如华严第六会中说修因契果生解分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释曰为利养者邀令苦求故恐解侵利故应答不答者或全不语或问实答权等倒说等者戒定互言或通下一意即差于首尾谤三宝者佛不如是说法不如是诠僧不如是传妄言如是是谤三宝若实不为利养但欲随义随机方便开诱不依文字即无过焉。

  ○第七倚官强乞戒前即凭法取利此即倚官求财又前诳此威耳文四初举犯因。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养故。

  释曰利养者衣食之资名誉者豪势之名或得财反惠以求善名二明犯缘。

  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

  释曰国王唯明粟散王子通取诸王大臣兼于将相百官统于州县三彰犯相。

  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心无孝顺心。

  释曰恃作等倚赖上官现其威怒打拍等者打棒令痛拍协令惧初即乞之不得即牵牵挽者将见上官横取者非其义也一切求利者百计营谋故是物皆求故恶求者打拍横取故多求者得已增贪无厌足故亦即一切求也教他人求者嘱上官故驱使别人令作故或教于别人如此求故下恼众生是无慈心上违佛教是无孝顺又众生皆父母恼之亦名不孝又行恶自随生为恶人非唯不救幽灵抑亦累于见在亦名不孝也四结犯罪。

  犯轻垢罪。

  释曰准此亦犯盗戒方便盗故为门异故在此文矣或夺其贼物以还主揤之令种善等不缘自润一向利他慈心为本即可容也。

  ○第八无解为师戒前即倚官求利此即诈解为师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学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

  释曰勤诵其文六时无替深达义理二谛分明义理者道理也佛性者真理也为拣余性故云佛性之性又义理即持犯之法佛性即本新行性之性即平等理性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诳欺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释曰句偈有其文义之异可知因缘者通轻重持犯受学传诵等皆具因缘欺诳自他者彼此俱堕故不知者自冒前人不令知已不解文顺合云一切法中一一不解他人不知而为作师受戒即易会也若或无人为师随己所解不隐所短即无过也。

  ○第九斗谤欺贤戒前则内隐无知此乃外欺有德文二初妒贤嫉能。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

  释曰恶心者或恐侵名利或宿有怨嫌但违善品名为恶心持戒者轻重两全捉香炉者行道供养后积恶成祸。

  而斗过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释曰彼此无过两头互说遂令善人心生忿毒递相凌损故云尔耳又无恶不造属于此人谓种种斗谤务令相反是无恶不造也此唯除痴狂心乱余并不可。

  ○第十不救众生戒前则于善令非此乃见苦不救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标后别示今初。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释曰慈心为体放生为业业即是行行即是行行即是用后别示文二初据理正观后依观起行前中二初观同父母后观同己身前中二初普明皆是后结所不应前中二初约人类。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释曰分二初标举后我生生下释成或曰如何得知皆父母耶故此云尔恩爱业缘即为眷属屡受生无数理合如斯后约六趣。

  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释曰或自身为六道彼此相参又经多劫故应尔也后结所不应。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

  释曰问若然者杀生合成逆罪何不然耶答以隔生故无父母相之想故后观同己身。

  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

  释曰分二初标举后一切下释成或曰云何知是已耶故此云耳意曰我所受身是其四大众生之体亦复如是所舍身既无边众生足明是我后依观起行文二初蹑前总标后约事别辨今初。

  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释曰意云准上二义即合生生受生之处常行放生之行法尔常规故云常住之法不唯自尔兼亦教人二利行也后约事别辨文二初普救余生。

  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释曰分二初别救危者方便救者不尔不遂或反损故后常教化下通救所余既皆父母固合救度横该人物竖通幽显可一一故通为也后别资现在。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

  释曰分二初孝子荐因斯则见今生身父母不同余类存亡可知以但取忌辰讲说余生虽悉父母隔远难知又复过见广多故常讲也由是藏疏言此戒中具于二事后福资下先灵享福谓已在人天者即令生于净土故云得见诸佛若在三涂者不得同生净土故令且上人天然此正明现在兼于余类经意然也后违禁结罪。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力所不及无师可请自又不任或有大利过此不逮兼行即不可也后结劝指广。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自下第三明报怨等十戒文二准前前中即为十段。

  ○第一无慈报怨戒前则见苦不救此乃于怨起酬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标所断后别列所断今初。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

  释曰合云以骂报骂共成三业今以身意合之后别列所断文二初举重列轻。

  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

  释曰二节初正制令断此举至亲至尊之境以况诸也后示其所由或曰君亲之怨不报何名忠孝耶故此云耳生由命也谓杀彼命以还此命故云杀生报生怨怨不息故非孝道如琉璃王事又彼怨亦是我之父母故亦不合佛心故亦不契正理故故不可也后以轻况重。

  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

  释曰奴婢是属己之贱打骂之罪犹多怨家是己之父母杀即同七逆七逆之罪不言可知口罪无量者世人于奴婢等大方如此或恐是得字传写误故后违禁结罪。

  而出家菩萨无慈报仇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释曰发菩提心是则出家不约形服不尔在家菩萨得不犯耶以中摄初后但言六亲尔据此兼犯杀瞋二重戒开遮之义如杀戒说。

  ○第二慢人轻法戒前于怨境起瞋招其大损今于德人生慢失其大益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后制所应作前中二初明制戒因。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

  释曰分三初实无所解出家者两意谓身及心又身必兼心不发大心非菩萨故初出之言即无解之因二而自下徒恃豪族有十种一聪明耳目俊利二有智悉谙世事三高贤先曾任官四年宿老大五大姓刹族等六高门上代衣璎七大解黄籍或是小乘八大福曾作大施九饶财富有钱帛十七宝足金银等三以此下耻于下问于此十中或一或多不必一人全具于十后明制戒缘。

  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

  释曰分二初风仪外陋有五类亦不必一人如此将对前文有其通别别者小姓是前大姓之所慢者等通者应可互望为之二而实下德行内宛德即是行行解具故以此反明慢之误矣后制所应作。

  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

  释曰略举一事可以例诸且夫童子求于罗刹天帝跪于野干皆为慕法情殷不观形貌弊恶之短足以明途岂得公然辅情损利世多如此哀哉哀哉后违禁结罪。

  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释曰二谛俱问盖文略之除自恃轻他外或病难所阻或审知无德或调伏彼恶或因招大损等即可余不可也。

  ○第三轻新求学戒前则有德不问此即有问不言又前慢先德此轻后进是次第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标受戒之时后别明受戒之法今初。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

  释曰佛灭等者佛在即无自誓等受戒事故欲以好心者愿乐深信故意专二利故此即好心之欲拣非恶心是受戒之器后别明受戒之法文二初别显受学后双结分齐前中二初明自誓受戒后明从师受戒前中二初总明处法后别显时缘今初。

  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

  释曰情发于中诚言立弘誓愿自要口陈羯磨应教相现名为得戒后别显时缘文二初别明迟速。

  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受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戒像前受戒。

  释曰分二初明胜机得戒且斯七日见相即止不必定然好相者佛来摩顶等如下文说后若不下明劣机得戒以见相为限何指一年然极劣者亦不出此故言一年矣由此障有厚薄圣无亲疏尤宜自责慎勿怨夫后总结不可。

  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

  释曰戒不可见佛又无言不以相表安知可否后明从师受戒文二初明得戒缘后明得戒因前中二初具彰。

  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

  释曰三节初标意曰现前有法师先曾受戒今于彼前二徴戒是一源何故自誓须相此不要耶后释法师从上传习善知轨摸教授如法故不假相后印定。

  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

  释曰是者此也即得者不经多日故后明得戒。

  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释曰虽不假相要在极郑重之心恐使因修故兹严戒至为至到罄竭肝心重为殷重尊人敬法其由瓶安水入溪净月生后双结分齐。

  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

  释曰千里者八方各尔有而不受即是慢他无而远求便成自因故兼勖耳后违禁结罪文二初明犯因缘。

  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

  释曰分三初智解分明此唯因也二与国下交结豪贵此通因缘三而新学下后进来求此唯缘也后结犯行相。

  以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释曰以恃内解外势故于新学生轻慢二心通于轻慢亦乃是无慈悲心或是瞋心以是不欲之事故或是嫉妒心恐彼解同己侵名利故如是三心有一于此即不能好说除此心外为老病失心或知其后患故作是说即无犯也其羯磨忏悔受戒等广如别说由此戒中含于二事为师资各一知之。

  ○第四弃正从邪戒前则恃慢凌人此乃背真向伪又前轻人此舍法故次来也文二初明违禁后结成罪前中二初明弃正后显从师今初。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

  释曰二节初列所弃之正大乘法是教正见是行即解之行故正性是理正法身是果四法具矣又初是修生法依教闻薰成正智故后二是本有法在缠名性出缠为法故表异外法故言佛也二不能下明所弃之失七宝者谕也大法可重故如七宝意显二乘等为瓦砾也不能言如舍也后显从师。

  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鄣道因缘非行菩萨道。

  释曰分二初列所从之邪邪见者总明也反前诸正及佛二乘者是异乘邪见外道者僧伽等论俗典者五经六书阿毗昙此云对法即小乘论也杂论者小乘外道及以俗典杂糅所成书者大篆小篆记者大演小演等二是断下显所从之失断佛性者佛种从缘起此等非正缘即自他皆断障道因缘者由此令菩提教行之道俱不行故非行菩萨道者上二所行非菩萨所行之道故后结成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其行者余力资于正法圆成种智调化难调即皆药也如五地菩萨即不妨也。

  ○第五为主失仪戒前明舍法此明损财故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举其时后别明其事今初。

  若佛子佛灭度后。

  释曰佛在即无此事故后别明其事文二初分司立主。

  为说法主为行法主为僧坊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

  释曰说法主者知法人也通于三学僧房主者三纲也教化主者知修造供养人坐禅主者明了止观人也行来主者领徒游方之长为者作也后据位为政。

  应生慈心善和斗讼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

  释曰分二初通制五主慈心善和等者既为上首众有所诤即须善和导之以德故名善也二善守下别明二主此最难故三宝之物用须如法不得同于己物要用即用又守护爱惜如其己物即免损失斯则护之如己物用之不如己物也后违禁结罪。

  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释曰反乱众者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恣心用兼犯盗戒也若有六群之类或病不护禁王贼所逼等即无过也更细思之。

  ○第六待宾乖戒次如科显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三初居僧所住二宾客来臻三后枑迎礼今初。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

  释曰先字应平声二宾客来臻。

  后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

  释曰共有五处一僧房是出家菩萨住处二舍宅是在家菩萨住处三国王宅舍即禁宫中此亦在家菩萨住处城邑通于二住故在两间然上二或即安僧在中四坐夏处随所安居处应非少不可遍举故云乃至谓暂住一夏之处五大会即檀越设斋之处或是僧居为正以前云僧房故后云先住僧故斯则僧所住处皆曰僧房后枑迎礼文二初迎送不亏后寝膳如法文二初自供必备。

  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供给所须尽给与之。

  释曰分二初辨富僧卧具者裀褥衾裕之类绳床者谓要坐故木床者即卧床也事事者灯火诸物不可具列故云事事后明贫士在家兼男女出家唯己身尽给与者富即尽其所须贫则尽其所有后他请无逾。

  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

  释曰客虽乍来便有其分既入众僧之数即须依次差之后违禁结罪。

  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坊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释曰无量罪者固违圣制已是罪人况利属十方故获?无量愚痴之甚故同畜生急于刍粟宁有义让不息恶心故非沙门违佛言故非种姓不从佛口生故不得成佛若病不自由或王力非己或初心未能自责等即可容也。

  ○第七受用非法戒前则待客非仪此乃用物非法文二初别彰所犯后通结罪名前中二初举一以制。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己。

  释曰有标释结在文可知后例诸以制。

  及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

  释曰意曰别请物属众僧即是八福田中一数此既不得用余田之物亦不得用例同此故此可立量云云可思后通结罪名。

  犯轻垢罪。

  释曰若以慈悲为怀益多损少都不为己意在利人即无犯也。

  ○第八请僧逾越戒前受此请故次之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标彼所欲后示此所应今初。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

  释曰檀越此是兼制多有此事故二示此所应文二初正示所应。

  应入僧坊中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

  释曰知事人者即维那知次第故今欲等者明本意即得等者凡是一僧乃是十方之数以心无拣择故此一僧便同十方僧也况十方僧内凡圣相兼后校量显胜。

  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释曰江水虽多但为一味海虽少便具百川法准详之问别请僧岂非十方僧数耶答运心有限不能普故境随于心成局限故后违禁结罪。

  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释曰是外道下三意展转相释七佛即毗婆尸等违逆佛心是不顺孝道若势力强逼或不为人情但为尊德成大利益或僧次已满等即应可也。

  ○第九恶枝多损戒前为感福此乃增罪文二初明所犯之事。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吉㐫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都无慈心无孝顺心。

  释曰恶心利养但因缘异耳贩卖下有十三事一卖色即贩淫也二自作食等恶触非法亦世之讥嫌三占相谓占勘婚嫁相其善恶四解梦是吉是㐫五辨胎中男女六咒咒诅等七术厌祷符书等八工巧谓刻画等九调鹰谓缝耄等十合毒以多毒药合成百千但功能迟速之异耳十一蛇毒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药[罩-卓+鬼]辟蛇等十二生金银合假金银等十三蛊毒取七月七日蜘蛛五月五日午时青蛇十二月猫儿共置瓮中闭之多日唯有一在即成其毒然束此十三不出六事谓三四五合故六七八合故第十已下合故若别之即为六戒无慈孝者违法损物故后结所犯之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于中开遮可以意悉。

  ○第十违禁行非戒前则恶作损生此乃公行毁禁文三初总明所犯之因。

  若佛子以恶心故。

  释曰不信业果也二别彰所犯之事文二初巧言令色。

  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

  释曰依三宝荫以求财利己取行违故言诈亲等文复巧言无行故云说空等后躬行不善。

  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著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

  释曰白衣等者为媒人通于私礼此是生死之中缚着事合与解之而反缚之六斋日者一日八十五十八二十四三十此是外道六师斋日也三长月者智论说天帝以大宝镜共诸天众从正月一日照南州善恶具录如是二月东三月北四月西五月还至此九月亦然故当修善杀生等者如婆薮仙等唯于此时即行杀等以恶见故此中共有四事兼有犯重详之后通结所犯之罪。

  犯轻垢罪。

  释曰唯除痴狂心乱或大圣示同即可余皆不得后结劝指广。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说。

  自下第四明救厄等九戒文二准前前中有九。

  ○第一见厄不救戒前则重罪故违此乃尊厄不救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缘后正制前中二初总标恶时。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

  释曰佛在即无此事前四五百年亦应无此后别明恶事。

  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

  释曰外道与佛法为怨故恶人即阐提之类不信佛法故劫贼则凶暴求财故父母形像虽少不无共有五类细分为九义添成十应有论故或为等者欠负官物卖之取钱纳官因为奴婢或为犯事被官司收配与别家为贼或因离乱为官所掠赐及有功乃成贱士后正制。

  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

  释曰慈心与方便但因缘异耳后违禁结罪。

  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痴狂或钱少或教化不得或菩萨自卖志趣坚深则可也。

  ○第二畜诸非法戒前则有厄不救此乃无辜加害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

  释曰刀等杀器前已制之今重制者传写误失于中仗字从人从本总别虽殊随取皆得贩卖轻秤者或但卖于此或以此贩物因官取物下或一事逦迤谓本以势取势取不得即以囚系囚系不得即破其家产或即三事迢然各别养猫等者能杀所杀皆不相应然此文中开则成六合则有四并可知之后违禁结罪。

  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或痴狂或欲慈育或护佛法等有益即许也。

  ○第三观听作恶戒前贮畜非仪此观听作恶以为次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举犯因。

  若佛子以恶心故。

  释曰但顺生死皆恶心也后别彰犯事。

  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伎乐之声不得摴蒲团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毬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成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不得作盗贼使命。

  释曰总有五类初观斗竞三事可知有二等字是中皆有多种斗故二亦不得下听音乐有十事伎乐但是总名以结上诸别兼该所余三不得下作枝戏有九事波罗塞戏西国兵戏谓二人各布二十余象或马于局道所争得要路以为胜也六博即双即戮或即长行等六四爪镜下行邪术有五事爪镜者以药涂爪咒之便见吉凶蓍等并咒之作术此方所无未知委的五不得下为盗贼使一事可知后约戒总制。

  一一不得作。

  释曰五中之二也后违禁结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前二中因而视听不是恶心即可余除化物同事方便皆不可也。

  ○第四辄入二乘戒前断恶此修善又前制身前防意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三初令护持禁戒。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

  释曰分二初法护持其行则毕世无亏读诵其文则六时无倦二犹如下谕如金刚者不可坏故如浮囊纤毫不犯涅槃所说草系比丘者庄严论说有比丘贼剥裸形以草根系之经宿不转王见谓外道臣曰非也是佛弟子以右膞黑是袒露之相王问其由发心请之供养二令生大信。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释曰佛本同我但由行致故我坚心三令发大心。

  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

  释曰由前所信故此信不亡造次颠沛如是故云念等后违禁结罪。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释曰二乘即佛法中外道片云凝空阳光倏掩小心绕举大行那在若新发意或习强或示同调物等即可也。

  ○第五不发大愿戒前则心不向小此则愿趣于大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总标大愿。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

  后别显大愿。

  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释曰五愿一愿成孝敬谓生我训我皆有?劳二愿得师友师既开示同学研精善友傍资又增解行有知识故三常教下愿解教理有能所诠可知四愿如法行谓随相离相二利等行五坚持下愿护佛戒然此五愿从一至五展转而起详之后违禁结罪。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释曰除已得者余皆须也。

  ○第六不作十誓戒前对顺起愿此对非立誓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望前总标后正明誓愿今初。

  若佛子发十大愿已持佛禁戒。

  释曰意云先发大愿方得坚持禁戒斯则十戒之大愿也后正明誓愿文二初约智以自护后约悲以利他前中二初对自犯以发愿。

  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释曰火等但害一身淫罪沈于多劫故也下诸愿门皆约淫戒说此有十三愿若于十戒一一言之即成一百三十以不别故故以例之后对他缘以发愿愿各三意一是净人料取则如盗二信心敬戒取则诳他三佛留与戒者取则盗佛之物故戒经曰破戒人无一滴水分下文云不得饮国王等水文二初偏约身口。

  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里周匝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䥫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䥫地上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经一劫二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䥫镬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复作是愿宁以䥫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后别约五尘。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破戒之心视他好色。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破戒之心贪嗅诸香。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

  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破戒之心贪着好触。

  后约悲以利他。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

  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释曰唯除狂病等及己得人余皆然也。

  ○第七诸难处戒前则护戒心坚此乃存躯长道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作后制所应止前中二初总标二门后别释四事今初。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钖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

  释曰分二初标所依时节二时头陀者春秋也非寒热故冬夏坐禅者寒热不出故结夏安居者依教修道故二标所用道具可知后别释四事文四初双明二事。

  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

  二别明头陀。

  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

  释曰二翼之言论时及物三总彰布萨。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

  释曰分二初定时主布萨此云净住不犯默然故二若诵下示轨仪四例结安居。

  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

  释曰坐禅含在一一之中后制所应止。

  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时是诸难处皆不得入。

  释曰分二初偏制头陀十二处有标释结详之可见国难恶王离合皆得二乃至兼戒余事乃至之言该于坐禅游方后违禁结罪。

  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释曰兼上应作不作共为二戒前若贫不能置等后为自调及调众生或更无好路好处事不获等即可也。

  ○第八众坐乖仪戒前外避厄难此内顺众仪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三初约戒立制。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

  二举人重制。

  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

  释曰僧尼二众各自随仪非容于杂三对邪显制。

  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

  释曰不知礼法实为兵奴兵奴岂非痴人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释曰除狂乱及不知大小及不稳便等即可也。

  ○第九应讲不讲戒前明坐仪此明道引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令化安僧后使讲经益物今初。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

  释曰山林园田是立僧坊及佛塔处一切行道处者诵习礼念等处也但是修习佛道之处后使讲经益物文二初总明。

  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

  后别示文三初救疾等诸难。

  佛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愿。

  释曰国难饥馑等贼难兵戈等二救火等诸难。

  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

  三救罪等诸难。

  乃至一切罪报三恶七逆八难杻械加锁系缚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读诵讲说此经律。

  释曰三恶是三涂与八难及系缚等是报障七逆是业障淫瞋痴是烦恼障后违禁结罪。

  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释曰兼前教化以为二戒入位大士利益事别不必讲经故唯勖新学若彼不受化或不解经又无人所请等即不犯也后劝结指广。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檀品中当说。

  释曰梵檀此云默摈。

  自下第五明受戒等九戒文二初具彰戒相后结数劝持前中亦有九。

  ○第一不受众生戒前令讲法益生此令受戒摄物故次之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明受戒之机后明受戒之法今初。

  佛言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简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

  释曰有十七类可知后明受戒之法文二初教染衣色后示受戒相前中二初约一方正示。

  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

  释曰袈裟梵音此云染色着此则逆于情爱故与道相应二约余国以辨异。

  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

  释曰诸国土中衣色不一但要异俗何限青黄后示受戒相文三初拣去七逆。

  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上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遮即现身不得戒。

  释曰圣人即五果十地若具等者七中有一即非戒器故总名逆现身者现生造逆之身过去不知二却收余类。

  余一切人尽得受戒。

  释曰除七逆外解法师语者三释其所由。

  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

  释曰无罪具戒方堪他敬七逆反此故拣不堪六亲等者于其六亲但不拜而已鬼神之属亦敬而远之今文失耳后违禁结罪。

  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释曰应云不即与一切众生受戒恐彼解脱即是恶心不得财利即应瞋也兼前失仪即为二事除病或不解或彼非器即可也余皆犯也。

  ○第二无德作师戒前则有解不为此乃无德强作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缘。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戒法师者。

  释曰或自教化或别人教化令起信心后正示文二初示所要达后明所不敏前中初别明后总结前中二初教资请师。

  若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上阿阇梨。

  释曰今请释迦为和尚已为阇梨后问罪拣器文三初问遮罪。

  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

  二问重罪文二初罪灭戒存而不受。

  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

  释曰三世千佛者大略言之也种种异相者圣境多端故灭者此则旧戒却圆更不要受后罪存戒灭而可受。

  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受戒。

  释曰现身不得戒者不得旧戒得增受戒者增由重也得与重受戒也三问轻罪。

  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

  释曰应云据此亦不同十重文之略也后总结。

  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

  释曰好解者如法实解也二明所不敏文二初别明。

  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

  释曰有四法一教二理三位次配十住等乃至佛位谓初习次养性成不坏入于圣道觉正法故四行多少观行出入者约地前地上八地前后等料拣说之十禅支者四禅共有十支谓初禅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定二禅一内净三禅三舍念正知四禅一不苦不乐俱如别说二总结。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释曰不出三事一名闻二利养三弟子稍解不为利养等即可也。

  ○第三非处说法戒前则诈解此乃妄传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三初总示不应。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

  释曰千佛者千华上佛或是诸佛上云三世千佛大数言故以一切佛皆同说故三双彰可不。

  除国王余一切人不得说。

  释曰国王有损益佛法之力故三释制所由。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

  释曰愚痴之甚虽人如畜当必堕落故不见三宝或不奉三宝则见如不见如木石无心者不知业果故亦是贬责之言实非无心后违禁结罪。

  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释曰若或对王若有实信或犯乱不觉等即可也。

  ○第四无知败禁戒前不应说而说此不应犯而犯文二初示所不应后作所成犯前中二初总标本末。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

  释曰信心者出家受戒因故起心犯者无惭等不善心也圣即正也二别示过非也。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坊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咸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

  释曰不得受供者非真福田故亦不得等者水属王百姓以轮税故得行得饮若持戒奉于福税即可今反此故五千等者比丘戒全故神卫鬼去今反此故神去鬼来一切等者赚他信施都无福利如盗僧物故人鬼皆骂贼一切众生等者到处灾故无有慈悲故不欲见之痴无觉知故同畜木二作所成犯。

  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释曰故者除误也开遮之理思而示之。

  ○第五不敬经律戒前犯行此轻教故文二初制戒令行。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

  释曰纵不剥皮刺血必须纸素香华二违禁结罪。

  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释曰除贫病入定贪化生等不犯余皆犯也。

  ○第六不化众生戒前诫轻教此教发心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因显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

  释曰悲为化本复是无缘二对生成戒文二初令受戒。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

  释曰谓归三宝十重戒二令发心。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川林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释曰心念口言者心发悲念如念启言意在警觉闻之作远因缘也后违禁结罪。

  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释曰除病及不解。

  ○第七说法乖仪戒前教发心此令敬法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举因缘。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

  释曰悲即化本是因也人家即化处一切众即化机上二皆缘言贵人家者此等多慢故偏举之后制戒令行文二初令止非仪。

  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

  二令依是仪。

  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座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

  后违禁结罪。

  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者犯轻垢罪。

  释曰不如法者通明三业唯除化病及王臣力或已不解。

  ○第八非法立制戒前说法非仪此恃威灭法文四初举犯人。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释曰信心受戒者不受戒者非此所明故四部僧尼士女二彰犯戒相。

  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

  释曰与前四部异者前是能制此为所制又王臣自恃四部凭他皆起异端立兹严令三辨犯戒业。

  莫作是破三宝之罪。

  释曰同体是别相所显别相是住持所成今破住持即三种俱破初受后破有始无毕诗曰靡不有初鲜充有终即斯义也四结犯戒罪。

  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释曰除制恶人出家不许造像卖等余皆成犯。

  ○第九自伤内法戒前恃自威此凭他势故次来也文二初制戒令行后违禁结罪前中二初制所应止后制所应作前中三初法。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

  释曰苟求名利容佞王候或傍法以黑人或傍法以黑法事既非理横义照然因使不安名为系缚二谕。

  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

  释曰莲华面经说师子死诸虫兽不敢食师子身中虫自食之三合。

  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坏。

  释曰外魔不能坏佛法佛弟子自坏也然合文与谕中相影详之后制所应作文二初顺显戒精后反彰罪重前中文二初以谕略显。

  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

  释曰父母有其一子怜念情深孝子于其父母爱敬尤切菩萨于其佛戒岂不然乎后寄事广明。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鉾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

  释曰轻身重法故大慈为本故是佛本源故后反彰罪重。

  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

  释曰破法者废其教教废则理等俱废故无孝顺心者坏三宝殃父母违至理故后违禁结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释曰教道不弘尚为有过反更破坏岂得无?若不缘名利翻以慈心为法去害即不成犯后结数劝持。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后结劝修学。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后结劝受持文四初举佛同诵。

  诸佛子谛听此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释曰三世皆通十方真应我今亦诵即是现在应身二劝众普持。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释曰人之七类法行有六可知三流通不绝。

  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释曰展转受则戒卷流通流通即化化不绝三身自在佛性常住又佛性是理戒戒卷为教化化不绝兼于行果谓依教诠理依理起行得果斯则理等三法非教不成是故殷勤劝令弘教法华曰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即其义也四传受利益。

  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

  释曰见千佛者得入二地授手者佛以慈教为手人以信心为手二手相契即是授义不堕恶道等者持小乘戒尚得如此况菩萨戒耶授手之义由兹着矣十三傍地故生人道天中又为道器身摄众生处不同凡小耳三结劝流通分文四初结所略说。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

  释曰我即释迦所称树谓菩提之树如毛头计故曰略开然虽亲授舍那今论展转故言七佛七佛犹略其实无边尽过去佛戒即是法轨则义故二劝众奉持。

  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

  释曰大众者正是地前兼地上也一心者地前略机未有余力苟宜笃志故此勖之奉行者受学传通自他兼利三悬指广文。

  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四群贤顶受。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释曰三千学士与时坐听者势通离合合则一众已现当学皆名学士同听闻故若离说者三千学士即地上菩萨或但地前已学现学之流时坐听者即地前菩萨或是未学当学之辈闻佛自诵者敬受之因余不尔故心心等者顶礼戴仰情欢足蹈领纳文旨不遗不忘人众不一故曰心心亦可念念相续表其殷极且如远叶群方迩佛七圣十身之所赞千佛之所弘爰及释迦是颁金口况以妙圆三点克备二严为利厥深孰不欢荷敬行而已哉。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如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明人忍慧强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净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此是佛行处
  智者善思量  计我著相者  不能信是法
  灭尽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  悉由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已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梵网经记卷下(终)

No. 682-B

  承久三年十一月下旬于贺茂佛光山禅堂院住房以草案之本清书毕华严宗沙门高辨。

  宽喜二年十二月十六日病后励力两卷拜写心中恳念诸佛照览愿以此功必共自他生知足之云阁拜慈尊之金容闻法悟道利益群生新发意僧空辨记之(四十七岁)。

  同三年辛卯正月十一日于禅河院庵室再校了沙门空辨(四十八岁)。

  元禄六年太岁癸酉春二月上旬于洛东禅林僧坊参订诸本肇成全本释升堂谨识。

No. 682-C

  窃以菩萨戒者是为千佛之要路万圣之严师三身四智之源五眼六通之本昔有天竺三藏罗什法师译梵语以就秦言翻秘词而为显说次有沙门传奥造疏弘扬虽绵历于帝朝奈因缘而隐滞即有常山重地龙兴上人法讳慧颙制科并钞方得法义齐备旨趣周圆望济益于群灵睹流通于远代爰有俗弟子张令珣一闻胜事便整衷怀乃命良工刻兹印板总斯巨福普用装严所集殊因并将回向回向真常实性回向正等菩提法界有情皆沾利乐皇王万岁宰辅千秋四夷八表以永安君正臣忠而□□师僧父母善友良缘历劫先亡连绵眷戚皆愿同生知足共礼慈尊三涂湮没以停[酉*爰]六趣漂沈□息浪在众生数尽启真诚凡是有情俱登佛道。

  时太平兴国八年岁次癸未冬十一月八日工毕记。

  镇府龙兴寺讲法华梵网经沙门归演 挍勘

  银青光禄太夫捡挍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颖州尤从都押卫张令珣 印施

  妻李氏长男 敕赐及第进士惟吉次男惟一忠吉则吉永吉新妇李氏曹氏卫氏

No. 682-D 重刻梵网经记后序

  梵网戒线者舍那薄伽体性之本原菩提萨埵修证之法门其大本也六十一品广说斯义今此品所明菩萨心地戒常住佛性之尸罗大士首心之学处也大都受持者热恼去而清凉生顶戴者无间空而忉利现此其福利恩有禀难思议据之译家特诵出此一品流布于叔世以为累劫之津梁倭汉龙象又从而为之释者五十有余家无不兰菊檀美虽然明月之珠不能无考独文约义丰致令后徒而便受随者其惟莫越于奥法师记然斯篇也淹历年所罕传于世今年春出游洛西始从白云庵住上人谭及上人唯然曰吾传此本久为鸿珍幸寿文梓以福群生当赠舍诸予惊喜曰是真好事苟勿负约于是上人寄彼本来请予挍勘予合爪阅之惜乎传录婉转错节衍语至若间混鱼鲁每翻无不释卷而叹遂愤激之余自不顾陋拙管识之所暨叨分会经记补苴罅漏紏正错谬以命工寿梓谋公诸天下噫此篇流通戒宗朗如日星也刻成姑述其颠末如是。

  旹
岁次癸酉元禄六祀冬十二月既望释升堂和南序于洛东禅林僧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