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22 册 No. 0430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卷中

  红螺比丘 达默 造钞

  资福沙门 达林 参订

  △二别序。发起序也。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倡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目倡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钞】发起者。起发一经由致。令众得益也。先明科意。别解此经无发起序。又观经文。亦无发起因缘。何乃立发起序。故曰净土妙门云云也。净土妙门者。以究竟极果。与众生作因。故曰妙门。非九界自力能知。故曰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也。倡者。宣也。又佛智下。明发起因缘。四益。即四悉檀因缘。如梵网下。引例也。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等。智者大师讲经。立此段偈文作发起序。例此经。亦可知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娑婆世界)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中分三。初明召告意。二正释经文。三结出序义。

  △今初。

  【解】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从未道彻)。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可见正智庸愚两不思议)。

  【钞】三根普摄者。若约四教。藏通二教。摄小不摄大。摄利不摄钝。别圆二教。摄大不摄小。唯此一门。三根普摄。利钝全收也。故后文云。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也。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者。彻祖曰。须知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以唯心为宗。二以唯佛为宗。三以绝待圆融为宗。四以超情离见为宗。全佛即心。乃唯心之宗。全心即佛。乃唯佛之宗。绝待者。心性竖穷横遍更无有外。佛亦竖穷横遍更无有外。各皆无外。是为绝待。圆融者。心性遍处。不妨佛性亦遍。一切法性亦遍。佛性遍处。不妨心性亦遍。一切法性亦遍。彼彼无障无碍。各各无坏无杂。是为圆融。今合绝待圆融。共为一宗。正绝待便圆融。正圆融便绝待。乃绝待圆融之宗。超情离见者。但约心佛绝待。已超凡情。已离圣见。若约心佛圆融。圆该四句。融会百非。尤非凡情圣见所及。乃超情离见之宗。总此四句宗旨。乃一句阿弥陀佛正宗宗旨。故曰不可思议也。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者。法门无量。不出四门。谓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今以唯佛之宗。圆收有门。唯心之宗。圆收空门。圆融之宗。圆收亦有亦空门。绝待之宗。圆收非有非空门。是为圆收一切法门。又以唯心之宗。圆超有门。唯佛之宗。圆超空门。绝待之宗。圆超亦有亦空门。圆融之宗。圆超非有非空门。是为圆超一切法门。又正圆收便圆超。正圆超便圆收。圆超圆收同时无碍。只此一句阿弥陀佛。故曰甚深难信。特与大智慧者而谈也。正智庸愚两不思议者。正智。则思议究竟。故不思议。庸愚。则直不用思议。非此二人。不免思议也。初明召告意竟。

  △二正释经文分五。初释西方。二释依报。三释正报。四重释二有。五释现在说法。初又二。初正释。二破疑。

  △今初。

  【解】西方者。横互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十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

  【钞】横互直西。互者。通也。谓横通直西。言与此界平也。标示现处者。乃阿弥陀佛示生之国。乃同居土也。东西南北各一洲者。须弥山东有洲。名弗婆提。此云胜身。身形殊胜故。山南名阎浮提。此云胜金。山西名瞿耶尼。此云牛货。以牛为货故。山北名郁单越。此云胜处。胜三洲故。一铁围山所绕者。谓四洲外有大海。海外有山。名小铁围山。其山纯铁。围此四天下也。名一四天下者。铁围山围大碱水海。海内四洲。中间有七金山。围香水海。海中间须弥山。山腰四王天。山顶忉利天。上有?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此为欲界。再上入色界初禅三天。此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者。即一千初禅天。上有一二禅天所覆。名为小千世界也。千小千。即一千二禅。上有一三禅天所覆。名为中千世界。千中千。即一千三禅。上有一四禅天。一四空天所覆。名大千世界。共有百亿四天下也。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始是极乐世界也。正释竟。

  △二破疑。

  【解】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妙答从来答者反添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

  【钞】释西方竟。

  △二释依报又三。初正释世界。二别明净薉。三指归同居。

  △今初。

  【解】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辩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国。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

  【钞】世界者。世。谓三世。界。谓十方。横竖交彻。故称世界。如下广释。后文明苦乐中释也。正释世界竟。

  △二别明净薉。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净薉(讹谬悉正)。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薉。五浊轻者净(西方是同居净以凡夫例圣故)。

  【钞】此同居土净薉之相。五浊者。性水本清。因尘劳而成浊。尘劳无体。依性水而有相。一者劫浊。四浊增剧为体。炽然不停为相。二烦恼浊。五钝使为体。恼乱逼迫为相。三众生浊。三缘和合为体。轮回不息为相。四见浊。五利使为体。邪知谬解为相。五命浊。寿暖识三为体。催年减寿为相。轻重分净薉者。如三途浊重则土薉。人道浊轻则土净。人道又薉。天道净。欲天薉。禅天净。娑婆一总是薉。苦空无常故。极乐一总净凡夫例圣故。

  【解】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薉。体空巧度证入者净(西方是方便净以小乘回心故)。

  【钞】此方便净薉相。方便土九人生。谓藏二乘。通三乘。别三贤。圆十信。皆已断见思。未破无明。寄居方便耳。若是藏二乘。禀析空观。断见思。度分段生死海而证入者。所见则薉。法执重故。观智拙故。若是通三乘。禀体空观。断见思。度分段生死海而证入者。所见则净。法执轻故。观智巧故。又通教薉。不达中道故。别教净。了达中道故。别教又薉。不达即中故。唯圆十信所见则净。已伏无明故。言析空体空者。以四大五蕴分析此身。觅我我所不可得。故曰析空。体空则非但我空。法亦如幻。当体本空。故曰体空也。极乐是方便净以小乘回心故。

  【解】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薉。一心三观证入者净(西方是实报净以所证圆顿故)。

  【钞】实报土。乃别十地。等妙二觉。圆教四十一位菩萨所居。次第三观者。乃别教所修。谓十信修析空。伏见思。十住修体空。断见思。入方便。十行修假观。破尘沙。十向修中观。伏无明。初地破无明。证法身。始入实报。以智不圆融故。所见土相则薉。一心三观者。乃圆教菩萨所修。谓观一念心了不可得。谓之空。能所宛然。谓之假。虽能所宛然。而性常自空。空假不二。谓之中。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一心三观。此观若成。则能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故初发心住。即破无明。证三德。而入实报。以观智圆融。所见土相则净也。极乐是实报净。以所证圆顿故。

  【解】常寂光土。分证者薉。究竟满证者净(西方是寂光净以受用同佛故)。

  【钞】此土。乃如来所居之土。若约别妙觉。于本教虽称究竟。而但断十二品无明。犹是分证位。故曰分证者薉。无明未尽故。究竟满证。乃圆妙觉也。尽无明源。乃究竟清净圆满大觉也。极乐是寂光净。以受用同佛故。别明净薉竟。

  △三指归同居。

  【解】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以经中是同居境故以上善俱会故)。

  【钞】横具上三净土者。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佛在同居。即寂光土。菩萨在同居。即实报土。声闻在同居。即方便土。又同居横具上三。方便横具上二。实报横具上一。又寂光横具下三。实报横具下二。方便横具下一。故后文云。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也。二释依报竟。小字。乃成时大师批语。

  (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薉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钞】(一切微尘具足佛土者。万法唯心。微尘亦唯心。心净故土净。心薉故。土薉。任运之理。故曰法尔具足。极乐虽云修德。亦是性所本具。不出性外也)。

  △三释正报教主三。初明单复三身。二明超情离见。三指示生化身。

  △今初。

  【解】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

  【钞】单三身中。言所证理性者。即如如理也。自性清净法身也。实相之体也。三德秘藏中法身德也。能证功德智慧者。即如如智也。自受用报身也。实相之宗用也。三德中般若解脱二德也。功德。乃解脱德。智慧。即般若。亦名福慧二严。所现相好色像者。即圆满报身色像乃至随类化身色像。复三身。言复者。重复也。自性清净者。性德法身也。即上所证理性。以性本自净。故曰自性清净法身。即众生本源自性天真佛性。此身通因果。离垢妙极者。乃修德法身也。离垢者。离五住之垢。断德究竟空。妙极者。极三智之妙。智德究竟谢。修德功毕。性德圆显。故曰离垢妙极法身。此身唯属果。自受用者。即弥陀智断二德究竟实果。智德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断德则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也。他受用者。即地上菩萨。随其心量。所见刹尘相好。化身复者。示生谓示现八相。应现谓应物示现。如月印水故。佛界。谓现佛界之身。随类。谓随九界而示现也。单复三身竟。

  △二明超情离见。

  【解】虽辩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此论性德)。

  【钞】此段恐人不得意。而生三一之情见。故破之也。谓虽说三身之单复。皆是随情而论也。究竟实理。两不成双。一亦不单。无三一之戏论也。恐人又执非一非三。故又曰而三而一。若遇四悉檀因缘。不妨说三说一。本有开合之义也。不纵横不并别者。涅槃经云。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伊。别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罗天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佛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章安释云。西方伊字。有新旧∴。此旧伊字。纵横如烈火。如点水。各不相续。可喻他教三德。此新伊字。细画相连。不纵不横。喻圆教不思议之三德。今不纵横并别者。乃取圆教意也。说三身而非氵点水之纵。说一而非灬烈火之横。说一而非并。说三而非别。离四句之过。绝百句之非。不可思议者。思。谓心思。议。谓言议。不可以定一思议。不可以定三思议。不可以定非三非一思议。不可以定而三而一思议。此乃根本四句。每句各具四句。四四十六句。约三世。则有四十八句。再约已起未起。则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共成百句。佛身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故曰不可思议也。

  △三指示生化身。

  【解】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此论修德以是同居土中见故)。仍复即报即法也(以佛身随横四土现故)。

  【钞】问。今云阿弥陀佛。乃单复三身中属何身也。答曰。今云阿弥陀佛。正指示生化身。恐疑非法非报。故又曰仍复即报即法也。三身不离。喻如珠体珠光珠影。而不相离。虽不相离。不妨各随机见也。三指示生化身竟。大科释正报竟。

  △四重释二有。

  【解】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四悉檀)。的标实境令欣求故(世界悉檀)。诚语指示令专一故(为人悉檀)。简非干城阳?。非权现曲示(非魔)。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非邪)。破魔邪权小故(对治悉檀)。

  ○(非权。破华严合论之讹。非邪。破末世积迷之习。此二料简。尤大有关系)圆彰性具。令深证故(第一义悉檀)。

  【钞】干城。即乾闼婆幻现之城。旷野深山多有。及蜃楼海市等。皆妖气所现。阳?。即春时平地所起阳气。远看似水。近看则无。非权现曲示者。李长者华严合论。谓西方是权现。曲为小根所示。非缘影虚妄者。破末世众生。以第六意识所缘法尘之影。以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谓西方在心外。保真。乃藏教保真涅槃化城也。法华经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偏。谓藏教之偏真。但。谓别教之但中。谓西方二有。乃圆教之妙有。非偏非但也。破魔邪权小。故为破恶益。圆彰性具令深证者。西方依正二报。皆我心中本具之物。若不往生。不能得其受用。若往生时。本具之物全显现。故曰入理益也。

  △五释现在说法。

  【解】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对此土释迦不久住弥勒未生无现佛可依)。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钞】此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彼土弥陀现在说法。是故应当发愿往生也。释现在说法竟。大科正释经文竟。

  △三结出序义。

  【解】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此字指一体三宝)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是真指南)。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钞】结出序义者。结出发起之义也。夫发起。必发起一经之由致。一经之致。不出五重玄义。故指五重。一一点出也。佛法僧同一实相者。佛法僧乃住持三宝。实相乃一体三宝。而言同者。佛是究竟实相。法是能诠实相。僧是分证实相。故曰同也。唯一佛界为所缘境者。谓心性唯攀缘佛境。唯以佛界为缘起。不杂余事者。心性不落九界也。夫心本不生。生必随缘。若随佛界之缘。则全体是佛。若随九界之缘。全体即九界。若随菩萨法界。尚是弃金担麻。况六凡三涂。可不慎乎。故曰真指南也。法华为纯一无杂之教。此经正与法华同味。而不同时。言虽略。五重之意周矣。经文大科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语如山岳不可动移)。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

  △初又二。初徴释。二广释。

  △初又二。初徴。二释。

  △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

  △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钞】净土之乐。乃绝待不思议乐。无苦可待故。夫乐者。对苦而显。净土无苦。何得称乐。乃对娑婆极苦。而显净土极乐也。

  △疏中分四。初略明众生。二总论苦乐。三别明苦乐。四结指同居。

  △今初。

  【解】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净宗不思议在此)。

  【钞】众生。略具三义。一众处受生。二众法相生。五阴四大也。三烦恼乱生。极乐众生具二义。无受生义。等觉者。与佛齐等。即补处菩萨以还皆可名者。谓上自等觉。下至人民。皆名众生也。以下下例上上者。例。概也。谓人民与等觉。概是一生成佛者也。

  △二总论苦乐。

  【解】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众苦极乐映释)。

  【钞】娑婆。此云能忍。此土众生能忍受苦故。此三苦。亦名三受。苦受乃苦苦者。谓此身已是苦果。再加苦受。故曰苦苦。乐受是坏苦。不久住者。对苦之乐。不能久住。久住又转为苦矣。不苦不乐受乃行苦。性迁流者。谓行阴迁流。终归变灭故。此之三苦。约事局于三界。约理通于四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即苦苦。方便化城。不得久住。即坏苦。实报寂光虽离生死涅槃之苦乐。究竟念相未尽。变易未离。即行苦。极乐四土永离三苦。受用同佛故。不同此土对苦而言乐也。

  △三别明苦乐二。初正释四土。二点示行妙。

  △今初。

  【解】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钞】一往而分别者。未是详悉而言也。分段者。此土分段生死。分。谓分限。寿量有延促。段。谓块段。身量有大小。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盛苦。前七为别。后一为总。彼土翻此诸苦。而成诸乐。故名极乐。

  【解】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钞】彼国方便土圣人。皆禀圆教体空观。巧度证入者。皆大乘菩萨故。四土圆融故。无藏通二乘沉于偏空。滞于寂灭之苦。此土二乘。有被偏空涅槃所滞碍。不发大心。故为苦。彼土翻此。但受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熟众生等乐。

  【解】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钞】彼国实报土。皆禀圆教一心三观证入者。智圆融故。无别教隔别不融之苦。故但受无碍等乐。

  【解】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钞】究竟等者。究竟寂光土。理智不二。身土一如。法身渗漏。真常流注者。乃指别妙觉。约别教虽称究竟。约圆教犹是分证之位。犹有渗漏流注之苦。法身渗漏等者。菩萨不思议变易生死也。无明未尽。故十二因缘未尽。因缘未尽。故法性之水。渗漏流注也。彼土受用同佛。故但受称性等乐也。正释四土竟。

  △二点示行妙。

  【解】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方是极乐净宗)。

  【钞】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者。谓正称名时。便以佛善根为己善根。以佛福德为己福德。故云同佛也。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既曰少善不生。随云持名能生。可见执持名号。乃多善根多福德。福善多。故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此非生净土后圆净圆受。乃正念佛时。一念相应一念净受。念念相应念念净受。故曰行妙也。三别明苦乐竟。

  △四结指同居。

  【解】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钞】逊者。让也。十方佛土皆有同居。要让极乐同居殊胜奇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其苦乐。优者。胜也。收机最广。故优入。下手最易。故从容。念念即佛。故横超。不落九界。故度越。佛说苦乐之意。正在同居厌苦求乐。舍染归净耳。经文初约能受用释竟。

  △二约所受用释(此亦转释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故。下广释一科。亦然)。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以严际畔)七重罗网。(以严空界)七重行树。(以严露地)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钞】极乐庄严。当阅大弥陀经。及十六观经。兹不具录。

  △疏中分三。初总释胜境。二别明四土。三问答破情。

  △今初。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内因外缘)也。

  【钞】文分二节。初略释经文。表者。显也。以果显因也。七科。即三十七科道品。释在后文。七科不出戒定慧。栏楯表戒。防过失故。罗网表定。以定覆心故。行树表慧。道树高远故。四宝者。彼土宝实无量。但言四宝。表四德也。此土同居方便。唯有四倒。故曰凡圣四倒。彼土同居。人人实具四德。常者。无量寿故。乐者。但受诸乐故。我者。无量光故。具八自在我故。净者。净土无染故。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以一尘身。遍大千界。三能示大身。轻举远到。四能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刹。犹若虚空。下文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即此八大自在我也。皆四宝下。明胜境因缘也。自功德深者。多善根之因深。他贤圣遍者。多福德之缘强。此皆一句万德洪名之所现也。总释胜境竟。

  △二别明四土分二。初明四土横竖。二明四土圆融。夫若约性德。则非横非竖。今言横竖。乃约修德。虽分性修。乃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若约此土往生。或称名号。或作观想。或生同居。或生上三。总名横超。若约彼土同居进入上三。则有横有竖。根性不等故。若利根则横入。钝根则竖进。横入则修圆顿止观。则论相似分证之别。竖进则修次第止观。则有即空妙假之分。虽分横竖。横竖皆圆。非前三教。故教观纲宗。约化仪教。立三种止观。今但约顿渐二种。不定止观亦在其中。

  △今初。

  【解】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钞】此明同居土因果也。以二感为因。土体为果。此土唯横无竖。此等庄严。总指四土依正二报。增上善业。别指同居。乃专称名号所感。亦是修圆教五品观行所感也。专称名号。为增上善业者。以念念即佛。乃我成佛之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也。但言增上者。以增上缘。总摄前三缘也。善业者。中道无漏善业也。五品观者。谓随喜。读诵。解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以此二行为能感之因。同居净土为所感之果也。缘生胜妙五尘为体者。缘生。谓因缘所生法也。胜妙者。非娑婆之粗恶也。五尘。谓色声香味触也。体者。国土之体质也。

  【解】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钞】此明方便土因果也。因则有横有竖。竖则即空观智所感。横则相似三观。言即空者。非通教即有之空。乃圆教即中即假之空。相似三观者。乃一心三观。证入相似位者也。妙真谛者。非是偏真。乃不思议真也。无漏五尘者。无见思漏。尘沙漏。无明漏。乃中道无漏五尘也。

  【解】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钞】此明实报土因果也。妙假观者。不思议假观。即中即空之假也。约竖而论也。分证三观者。一心三观之分证位也。约横而论也。妙俗谛者。不思议俗谛也。即中即真之俗也。无尽五尘者。随拈一尘。皆具一切尘。谓一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心。一一心中一切尘。一一尘中一切刹。一切刹尘亦复然。(云云)也。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钞】此明寂光土因果也。即中观者。即空即假之中也。不思议之中。约竖而论也。究竟三观者。一心三观之究竟位也。约横而论也。妙中谛者。不思议中谛也。即真即俗之中也。称性五尘者。称性圆融。不可思议之五尘也。初明四土横竖竟。

  △二明四土圆融。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此论性依此起修)。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此论修全修在性如是方是极乐净宗)。下皆仿此。

  【钞】欲令易解作此分别者。作此四土次第分别。同居是缘生。方便是即空。实报是妙假。寂光是即中。若据实理。四土无不圆融。故曰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等也。无非因缘所生者。四土唯一同居土也。无不即空者。四土唯一方便土也。无不即假者。四土唯一实报土也。无不即中者。四土唯一寂光土也。所以下。引圆融之境。证圆融之理也。真俗圆融者。三谛圆融也。人民表因缘所生法。同居土也。声闻表即空。方便土也。菩萨表即假。实报土也。佛表即中。寂光土也。若非圆融之理。何以有此圆融之境。凡圣同在一居而无碍。故曰圆融。不可限量者。不可以次第三智而作限量也。下文有显理处。皆仿依于此。别明四土竟。

  △三问答破情。

  【解】问寂光唯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钞】此恐人不达寂光乃即事之理。而落偏见。设此问答以遮之也。夫寂光原不在三土外。亦不在三土内。以寂光本无所在故。即三土之理体也。所以答云。一一庄严。全体寂光理性。一一理性。具足三土庄严。经云。诸佛住处。名常寂光。若约如来分上。全三土而成寂光。若约众生分上。全寂光而成三土。自是业之差别。何关土有高下。又人民但见同居。不见上三。声闻但见下二。不见上二。菩萨见下三。分见寂光。唯佛圆见四土也。寂光若在三土胜妙庄严外。与小乘偏真法性有何差别也。经文二约所受用释竟。大科初徴释已竟。

  △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

  △初又二初释生(妙)处。二结示佛力。

  △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钞】琉璃。梵语。此云青色宝。又云不远。去波罗柰城不远故玻璃。或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又云白珠。似水晶。有赤有白。

  △疏中分四。初总标异此。二明八功德水。三明充满其中等。四明华轮等。

  △今初。

  【解】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绝待之乐为浊世众生须对待而论)。

  【钞】不同此方土石者。非但金宝与土石不同。亦乃凡圣迥别。此方是凡夫有漏染业所感。彼土乃圣人无漏净业所成。又是弥陀愿力庄严。此土如牢狱。彼土如天宫。岂可相比。言金银七宝等者。彼土宝实无量。且顺此方凡情所重。而言七种。乃至八功德水。亦顺此方凡水言其似而已。此土天宫之宝水。尚不可思量。况圣人之域。岂可以凡情测度。也。以彼土随拈一法。皆是弥陀三身四德。毫无差别故也。下皆仿此。

  △二明八功德水。

  【解】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㴼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

  【钞】十六观经云。八功德水。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请波罗蜜。无量寿经云。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乃至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疏云八功德者。若论宝水功德。其实无量。且顺凡情略显八种。一澄清异此方浑浊者。彼土宝水。非但自体澄清。还能澄清一切众生身心。故经云。开神悦体。荡除心垢也。此方之水。非但不能荡除心垢。自体浑浊。复能浑浊一切也。二清冷异寒热者。彼土之水。非但自体清凉。复能清凉一切。浴此水者。离一切热恼故。此方之水。非但不能除恼。自体寒热。复又寒热一切。三甘美异咸淡劣味者。彼方之水。非但自体甘美。复又甘美一切。饮此水者。离苦得乐故。此方之水。非但不能离苦得乐。自体咸淡劣味。(海咸。河淡余水味劣)复又咸淡一切。四轻软异沉重彼方之水。非但自体轻软。复又轻软一切。浴此水者。身心皆轻安故。此方之水。非但不得轻安。自体沉重。复又沉重一切。五润泽异㴼腐褪色。彼方之水。非但自体润泽。复又润泽一切。饮此水者。无有不得利益。此方之水。非但不得悉檀。自体㴼腐褪色。复又㴼腐一切(㴼者。臭也。腐者。烂也。褪色者。日久色变也)六安和异急暴者。彼方之水。非但不急暴。自体安和。复又安和一切。经云。微澜回流。安详徐逝。闻此水声。皆得法忍。此方之水。非但不能说法。自体急暴。复又急暴一切。七除饥渴异生冷者。彼方之水。非但除色身饥渴。复除法身之饥渴。饮此水者。能得无量三昧辩才故。此方之水。非但不得法喜。自体生冷。复又生冷色法二身。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者。彼方之水。非但长养色身诸根。复能长养法身诸根。谓信进念定慧。此方之水。非但不长养二身。复又损坏诸根。并及没溺而死。沴戾而病也。(沴者。不和戾者。违戾)二明八功德水竟。

  △三明充满其中等。

  【解】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陛级名阶。坦途名道。重屋名楼。岑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

  【钞】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者。彼方之水。非但充满。复能善随人意。经云。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腰。即至于腰。乃至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此方之水。非但不随人意。不是枯竭。便是泛滥。枯竭则不能得其用。泛滥则复更损坏一切也。底纯金沙异污泥者。彼土池底。或是金沙。或银沙。或一宝沙。乃至无量宝沙等。此方池底。纯是污泥。目不可睹。鼻不可闻也。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者。非但登东西四岸。乃登四德之岸。入四土之法会。见四身之佛。闻四教之法也。三明充满其中等竟。

  △四明华轮等。

  【解】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妙)知。

  【钞】华轮者。池中莲华大如车轮也。车轮。乃金转轮王金轮宝。轮王有四种。谓金。银。铜。铁。金轮王掌金轮。王四天下。有七宝千子。出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纯以十善化导。金轮宝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莲华而言。若据十六观经。及宝积经中。无量寿如来会。所明大小。实不可限量。由同居众生。身相不等故也。极乐莲华光色无量者。非但莲华无量。乃至光亦无量。色亦无量。此亦略言者。非但莲华略言。乃行树罗网宝池。金沙德水等。若光。若色。若依。若正。一一皆略言。以此经乃删繁取要故也。略叹莲华四德者。莲华功德亦无量。非止微妙香洁四德也。质而非形者。质乃七宝之体质也。非形。谓非定大小之形。随心如意也。无碍曰妙者。即随心如意。故不可思议也。非形则非尘者。既随心如意。全体唯心。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故曰非尘故洁也。莲胞既微妙香洁。所生之身。亦微妙香洁也。经文初释生处竟。

  △二结示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中分三。初约佛释。二结生释。三约不二释。

  △今初。

  【解】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此义约佛)。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钞】严。有能严。所严。大愿。乃智慧庄严。大行。乃福德庄严。此二为能严。称性功德。性为所严。性有三谛。同居乃俗谛性。未见真理故。方便乃真谛性。未达中道故。实报寂光乃中谛性。已破无明故。愿有总别。总则四种宏誓。别则四十八愿。及十大愿等。今以总摄别。不出四宏。四宏对四谛。四谛分四教。则有四教四宏。依愿起行。行亦分四教。今以藏教愿行。庄严同居净土。通教愿行。庄严方便净土。别教愿行。庄严实报净土。圆教愿行。庄严寂光净土。又以前三教则庄严次第四土。以圆教则庄严圆融四土也。此二种庄严。必在众生边修。故能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也。今以同居普摄藏教凡圣。以方便普摄通教凡圣。以实报普摄别教凡圣。以寂光普摄圆教凡圣。今以同居普摄四教凡夫。以方便普摄藏通圣人。别圆凡夫。实报普摄别圆圣人。寂光唯摄圆教圣人。今以次第四土。普摄次第凡圣。若以圆融四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专称名号。圆融凡圣。令往生也。初约佛释竟。

  △二约生释。

  【解】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此义约生)。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谁解承当)。

  【钞】此约众生。释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也。四十八愿。乃多善根之因。六度万行。乃多福德之缘。佛以此愿行。与众生庄严四种净土。又以此愿行。庄严成一句洪名。是故信愿持名者。全摄佛四土。乃我四土。全摄佛愿行成我愿行。故得念念之中圆净四土。圆证三身。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也。皆是已成。非今非当者。乃我心中弥陀。与我早已严成。非待我今成当成。喻如父王成就天下。但候太子登极也。约生释竟。

  △三约不二释。

  【解】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性相圆明撤尽法门边畔界限)。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会上二义秪是一义)。

  【钞】此则指上佛生二义。圆融成一义也。阿弥庄严作增上本质者。与众生作增上缘之本质境也。缘有四种。谓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也。增上者。有增上力用也。境有三种。一性境。二带质境。三独影境。性境有二。一无本质境。即弥陀大圆镜智。及我等第八识。所变身土庄严。即此本质境。又是增上缘也。二有本质境。即前五识所变五尘之境也。带质境亦二种。一以心缘心。名真带质。二以心缘色。名似带质。即依经作十六。观等也。独影境亦二种。一无质独影。如缘龟毛兔角等。二有质独影。即依经作观等也。带起众生自心庄严者。托此增上缘之本质境。变起自心中种种庄严也。带有二种。一挟带。根本智证真如是。二变带。即变起相分是。夫自心本具四土庄严。无缘不能自起。今托佛之本质境之增上缘。自第八识变起无本质境。前五识变起有本质境。第六识变起似带质境。皆是自变而缘。故曰自心种种庄严也。全佛即生者。全佛本质庄严。乃众生本质庄严。全佛带质庄严。乃众生带质庄严。全他即自者。佛乃众生心中之弥陀。我是佛心内之众生。佛与我互相摄入既尔。与一切菩萨。一切人民。摄入亦然。故曰成就如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功德庄严也。经文初别释所受竟。

  △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

  △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空中)常作天乐。(下是)黄金为地。(中间)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上严空界。下严金地)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疏中分二。初合科义。二释经文。

  △今初。

  【解】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

  【钞】众生五根。受用此五种净尘。故云五根五尘明受用也。

  △二释经文分四。初释常作天乐等。二释曼陀罗华等。三释即以食时等。四释饭食经行。

  △今初。

  【解】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但可顺此方比拟不可随此方情见)。

  【钞】常作天乐者。此土五尘。以天为极。故曰天乐天衣天食等也。然彼土音乐。非天可比。无量寿经云。世间帝王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妓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此称天乐者。一者。顺此方凡情。二者乃第一义天之乐也。以佛国土中。随拈一法。皆弥陀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黄金为地等可知。

  △二释曼陀罗华等。

  【解】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裓。是盛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钞】妙经四华者。法华经云。尔时世尊。入于无量义处三昧。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摩诃曼陀罗者。此云大适意。曼殊沙。此云柔软。大柔软。表四因位者。四华表显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四种真因菩萨位也。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者。以妙华供佛。表显真因皆趋向于佛果也。何故供养他方佛。表显果德遍在一切处也。余文可知。

  △三释即以食时等又三。初明神足难思。二明事事无碍。三明法门甚深。

  △今初。

  【解】食时。即清旦。故曰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

  【钞】神足不可思议者。六通中有神足通。亦名神境通。亦名如意通。有三种。一能到。谓身能飞行。如鸟无碍。移远令近。不往而到。此没彼出。彼没此出。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二转变。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变多。多能变一。三圣如意。化现无方。应变不测。此乃自力神足。尚不可测。况借如来神力。岂可思议。故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逾者。越也。非过时而还本国也。

  △二明事事无碍。

  【解】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钞】上文神足。乃约事释。今乃约理显。神足非作意通。乃法尔如然。法性之理也。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者。谓随拈一法也。净土中随拈一法。皆究竟清净真如。真如无分别。无分剂。摄尽十方无尽三宝。皆在是一法之中。十方三宝。亦究竟清净真如。真如无分别。无分剂。摄尽极乐无尽三宝。一法既尔。法法皆然。故得跨步弹指。互相贯彻无碍。由贯彻无碍。故得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供佛还国。在于同时无碍也。故曰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三宝影现中。我身影现三宝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三明法门甚深。

  【解】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

  【钞】娑婆如牢狱。不隔而隔。极乐如天宫。隔而不隔也。释即以食时等竟。

  △四释饭食经行。

  【解】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钞】饭食经行者。意显不假安排做作。不劳举拭净洗。无有障道尘缘。但有金地经行。华乐娱乐。胜缘助道耳。经文初正明竟。

  △二结示。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钞】经文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竟。

  △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

  【钞】众生五根。各有利钝。如香积佛国众生。舌根利。故香积如来以香饭作佛事。又有以天衣作佛事者。乃身根利。此方众生耳根最利。故释迦佛以音声作佛事。故佛顶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是故此经别就弥陀法音。广明其受用。若究实论。极乐圆摄法界机。五尘皆圆皆妙。皆能出生一切法门。非止音声一尘也。

  ○又二初别明。二总结。

  △初中二。初化有情声。二化无情声。

  △初又二。初鸟音法利。二徴释略显。

  △今初。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中分二。初释鸟音。二释法利。

  △今初。

  【解】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㲉时。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

  【钞】种种奇妙杂色之鸟者。非但多。而且美。十六观经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琦禅师。即元朝楚石梵琦禅师。姓朱。宁波象山人。云是春莺者。西斋诗云。舍利即春莺。修眉漆点睛或然者。亦未可定也。妙音鸟未出㲉时者。大论云。如迦陵频伽鸟。在㲉中未出。声超余鸟。正法念经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者。梵云耆婆耆婆迦。此翻生。胜天王经云。生生。或翻命。法华云。命命。杂宝藏经。名为共命。心识各别。同一报命也。此等诸鸟。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相似。名虽相似。体却不同。乃如意珠王所生宝鸟。原是弥陀化身也。初释鸟音竟。

  △二释法利又三。初释道品。二释等法。三释念三宝。初科又二。初正释。二料简。初又七。初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菩提分。七八圣道分。

  △今初。

  【解】五等根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钞】四念处者。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而有四教。此正明藏教念处者。以厌离门中正当用故。佛临涅槃再三嘱付故。正当用者。能断娑婆爱欲。爱欲不断。难得往生。喻如乘马。先须解缰。开舟先须拔锚。锚不拔。舟岂能开。缰不解。马焉得行。爱欲不断。焉得往生。念佛人多。往生者少。正为爱欲不断故也。佛临涅槃嘱付者。佛临涅槃。阿难问佛。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答云。依四念处住。一身念处者。谓观身不净。有七种不净观。一种子不净。此身最初。乃一念爱欲心生。二受生不净。谓受生时。揽父母赤白二渧。识投其中受生。三住处不净。谓在母腹。生脏下。熟脏上住。四食啖不净。胎中唯食母血故。五初生不净。从产门出。血衣同下。臭秽狼藉。六举体不净。薄皮之内。脓血遍满。屎尿盈腹。蛆虫遍体。九孔流溢。七究竟不净。死后胖胀烂坏。狗拖猪扯。骨肉纵横。常作此观。能断娑婆贪爱。能成极乐净业。乃厌离门中第一妙行。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二受念处者。谓观受是苦。受有三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三心念处者。谓观心无常。贪。嗔。痴。等分。四心流动故。四法念处者。谓观法无我。法。谓五阴等法。无我我所。

  ○再观净土清净四念处。能启极乐欣求门。一身念处者。谓观净土之身究竟清净。对娑婆七种不净。略明七种清净。发菩提心。为种子清净。投于七宝莲胎。为受生清净。端坐莲台之上。为住处清净。禅悦法喜。为食啖清净。华开见佛。为初生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身。为举身清净。一生成佛。为究竟清净。二受念处者。净土之受。纯是不思议乐受。谓六根受于六尘。皆得无量福德智慧。三昧辩才三心念处者。谓观净土之心。唯真常之心。谓无贪爱。无嗔恚。无愚痴。既无三毒。则唯一平等真常之心。四法念处。谓观法有我。净土五阴。皆具八大自在我故。四念处竟。

  △二四正勤。

  【解】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钞】正勤者。谓正精进也。已生恶者。见思惑也。未生恶。谓尘沙无明。未生善。谓道种智。一切种智。已生善。谓一切智也。

  ○净土正勤者。一句佛号。心心不舍。念念不忘。无有间断。即正勤也。

  △三四如意足。

  【解】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钞】如意足者。所愿皆遂故。又名四神足。能发神通故。欲如意者。于所观境希向慕乐也。精进如意者。于所观境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也。心如意者。亦名念如意。于所观境一心正住也。思惟如意者。亦名慧如意。于所观境。心不驰散也。

  ○净土如意足者。欣求极乐。即欲如意。直进不退。即精进。句句分明。即心如意。及思惟如意也。

  △四五根。

  【解】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钞】正道。即四念处观。能破四倒。名为正道。助道。即其余事助。即布施持戒等名为助道。文并易知。观苦等四谛名慧根者。谓十六行观也。前四念处。总具四谛。此别显四谛。何为总具。谓所观身受心法。为苦谛。能观之不净苦无常无我。即道谛。四倒。即集谛。四倒不起。即灭谛。何为别显。四谛各显四观。四四成十六观。故为别显。当观法数。

  ○净土五根者。信此一句佛号。乃九品莲华之藕根也。念念不息。名精进根。更不他念。即念根。一心不乱。即定根。娑婆苦集断。极乐道灭成。即慧根。

  △五五力。

  【解】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钞】五力者。谓五根增长。能破五障力用也。信根增长等者。谓谛观分明。正信自增。邪信自破。四倒不生。故曰破烦恼也。精进根增长等者。身精进破身懈怠。口精进破口懈怠。心精进破心懈怠。成办出世身口意大事也。念根增长等者。四念处增长。破四倒之邪念。成就出世不净智。苦智等。四智功德也。定根增长等者。能破欲界乱想。发得世间事禅。四禅。四空等。或发出世间理禅。六妙门。十六特胜等。名定力也。慧根增长等者。能遮其见思之通惑。通惑者。三乘同断故。又能遮其尘沙无明之别惑令不起。别惑谓独菩萨断。二乘不断故。发真谛无漏智慧也。

  ○净土五力者。一心不乱。不被娑婆所动也。

  △六七菩提分。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着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常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钞】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者。梵云菩提。此云正觉。即上文发真无漏智。念念不离。故曰觉分也。智慧观诸法等者。诸法。即五蕴等真法伪法也。与无漏智相应。即真法。不相应。名虚伪法也。精进修诸道法等者。道法。即道品也。若与无漏智相应。名有益真法。若不相应。即无益苦行也。若心得法喜等者。若与无漏智相应之喜。即真法喜。即法喜亦不许着。若与四倒相应者。名颠倒之喜。若断除诸见烦恼等者。即断身边等见惑也。真善根。即无漏智也。若舍所见念着等者。所见念着。谓所见。所念。所著之境。即见惑所取身相我相等相也。虚伪不实者。此境本无。因念着故似有。乃意识所变影像。故曰不实也。若发诸禅等者。即四禅八定。乃世间禅。故曰虚假。不生爱见者。爱即思惑。见即见惑。皆名妄想。若修出世道等者。此七科道品。即出三界道品也。若心沉没。即定过于慧。若心浮动。即慧过于定。皆不能发真。定慧均平。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能发真也。

  ○净土觉分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即净土觉分也。

  △七八圣道分。

  【解】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五邪命。皆为利养。一诈现异相奇特。二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钞】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者。乃圣人所行正道也。无漏圣法。故言正。通至涅槃。故言道。修无漏行观等者。无漏行观。即苦集灭道十六行观。修此观只有上升。不能下漏。故曰无漏行观。慧眼分明。故曰正见也。以无漏心相应等者。无漏心。即四谛智。总名为一切智心。思惟动发者。发动四谛观。觉知筹量四谛之境。为令四智增长。断惑证真也。以无漏慧除四邪命等者。四邪命食。一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二维口食。谓种种咒术。卜算吉㐫。三仰口食。谓仰观星宿。以自活命。四下口食。种植田园。和合汤药。此四邪心求利。以活身命。故曰邪命。离此四邪。专行乞食。真语实语。摄诸口业。住于正语也。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等。谓尚无不杀不盗不淫。何况而有杀盗淫业。故曰清净正身业也。以无漏慧通除等者。上二别除身口。此则通除三业。以五邪命。通三业故。以无漏慧除。故曰清净正命也。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等者。谓修精进行时。无我慧在前。令我执不起。名涅槃道正精进也。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等者。谓行正道助道。总以无漏慧为正念也。以无漏慧相应入定等者。入定之前。先举无漏慧。能发无漏定也。

  ○净土正道者。一句佛号。乃净土直道也。

  △二料简又二初料简四教。二料简四土。

  △今初。

  【解】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皆有订讹之功)。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钞】道品者。四谛中之道谛也。如来说法。不出四谛。此乃世尊利他妙智。因病设药也。若见思病重。为说生灭四谛。若见思病轻。为说无生四谛。若无明病重。为说无量四谛。若无明病轻。为说无作四谛。智者大师判为四教四谛也。藏教者。三藏教也。四阿含为经藏。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此谓小乘三藏。约事立名。后三教乃大乘。约理立名。此教唯诠生灭四谛。及十二因缘。事六度等。通教者。大小皆通。钝根人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故为通。乃大乘初门。诠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别教者。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故为别。独菩萨法。诠无量四谛。十二因缘等。圆教者。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悉皆圆融。故为圆教。诠无作四谛。十二因缘等也。生灭四谛者。苦谛则生。住。灭。三相迁移。集谛则贪。嗔。痴。等分。四心流动。道谛则对治易夺。灭谛则灭有还无。净土众生。亦复如是。若小种先熟者。定闻生灭四谛。禀生灭道品。自属藏教。故曰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也。无生四谛者。苦谛如幻如化。无逼迫相。集谛如幻如化。无和合相。灭谛涅槃如幻如化。无生相。道谛与集谛如幻如化。无二相。若是通教机。定闻无生四谛。禀无生道品。故曰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也。无量四谛者。苦有无量相。十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若是别教机。定闻无量四谛。禀无量道品。故曰若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道品也。无作四谛者。四谛皆真如实相。无作无为。故曰无作。苦谛则阴入皆如。无苦可离。集谛则尘劳本清净。无集可断。道谛则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灭谛则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若圆教机。定闻无作四谛。禀无作道品。故曰依无作四谛而修。为圆道品也。料简四教竟。

  △二料简四土。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方是极乐净宗)。

  【钞】半字法门者。喻小乘偏理而不圆满也。净土浊轻者。净土本无浊。因娑婆众生生彼国。故有轻浊也。似不必用者。若为小乘种先熟则暂用。若无小乘种。则不必常用也。大乘初门者。别圆二教之初门故。同居净土多说者。同居土众生具见思惑。故说无生道品也。独菩萨法者。唯菩萨所行也。同居方便多说者。上二土不用也。圆道品四土皆闻者。四土圆融故。故是极乐宗旨也。如是则同居具四教。方便但别圆。实报唯圆教。寂光无教无不教。料简竟。释道品竟。

  △二释等法。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

  【钞】文分二节。初正释文。二明开合。初正释。四摄者。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以此四法。摄取众生也。六度者。布施度悭贪。持戒度破戒。忍辱度嗔忿。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十力者。如来十种智力也。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业智力。三知定智力。四知根智力。五知欲智力。六知界智力。七知至处智力。八宿命智力。九天眼智力。十漏尽智力。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于一切法尽知尽见。二漏尽无畏。五住究尽故。三说障道无畏。障道法尽知尽说。四说苦尽道无畏。尽苦道能知能说。此四摄六度等。皆具四教。恐繁不录。二明开合。摄法虽尽者。谓道品中具足诸法。诸法中具足道品也。机缘不等者。四教四机。四悉为缘。故曰不等也。种种开合名义不同者。若藏教机。则开生灭道品。及四摄六度等。无量法门。若通教机。则开无生道品。及四摄六度等。无量法门。别圆亦然。演畅者名开。不演名合。又若是好广机缘。则广演三十七品。成无量法门。若是好略机缘。则合演道品。成六度四摄等。名亦不同。随名显义。义亦有异。总而言之。随所乐闻。无不演畅。曲尽其宜。无方不至。故令闻者圆念三宝。圆发三心。圆断三惑也。二释等法竟。

  △三释念三宝又二初正明二料简。

  △今初。

  【解】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此三句各具四益详见下释念三宝中)。

  【钞】此正明念三宝因缘也。灼见者。往生净土。亲见弥陀三身也。若藏通二机。灼见弥陀应化身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闻藏通道品法喜入心。真谛法味充足。故念法。与藏通圣贤同闻共禀。同居土中一心修证。故念僧。若别圆二机。灼见弥陀报法二身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闻别圆道品法喜入心。俗中二谛法味充足。故念法。与别圆圣贤同闻共禀。方便实报土中。一心修证。故念僧。正明竟。

  △二料简。

  【解】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钞】此简别能念所念也。能念即三观者。简能念也。谓藏教析空。通教体空。别教次第。圆教一心也。所念三宝下。简所念则不同。有别相三宝。有一体三宝。及四教三宝。三谛三宝。权实三宝。如上文以四教四土料简道品。应可知。别相三宝者。法报应化。为四教佛宝。教理智断。为四教法宝。三乘圣贤。为四教僧宝。一体三宝者。真如觉了为佛宝。全体轨则为法宝。理智和合为僧宝。四教意义者。别相一体。各分四教。别相可知。一体者。以能观之智为佛宝。以所观之理为法宝。能所和合为僧宝。意者。一体也。义者。别相也。三谛者。藏通乃真谛三宝。别教乃次第三谛三宝。次第隔历。又为俗谛三宝。圆教乃一心三谛三宝。一心圆融。又为中谛三宝。权实者。前三教是权。圆教乃实。别相是权。一体是实。前三教一体总为权。唯圆教一体乃是实也。更简四土者。同居具一切。方便简藏通。实报简别教。寂光又简别相。无念无证。无三无一。复能普现一切也。疏义三释念三宝竟。经文初鸟音法利一科已竟。

  △二徴释略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疏中分三。初问答破疑。二问答显益。三点示标指。

  △今初。

  【解】徴释可知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名字法界不可思议如此)。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

  【钞】此破恶名之余疑也。经中徴释略显。实法之疑已决。而无恶道之名尚隐。故问云。白鹤等。岂非恶道之名字。何云尚无恶道之名耶。答云。五阴既非罪报。即假名亦非恶名。非罪报即善报。非恶名即善名。善报即究竟五阴功德。善名即究竟假名功德。故曰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也。一一名字者。佛假名。乃至白鹤等假名也。诠者。以假名诠显实法也。究竟功德者。如来证穷十法界功德也。所谓究竟白鹤等者。既佛证穷法界性。一究竟一切究竟。在佛为究竟佛。在白鹤为究竟白鹤。亦即究竟舍利。究竟蛣蜣等也。无非性德美称者。十界五阴。皆是法界本具功能德用。十界假名。亦性具美称。岂娑婆恶道之假名。故曰名字法界不可思议也。初问答破疑竟。

  △二问答显益。

  【解】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此经悉檀皆是第一义中具下三悉)。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

  【钞】文并易知。鸟即弥陀者。鸟即法界藏身。令闻法者悟入法界藏身。无一法不具。无一法不造。得入理益也。此释悉檀。皆是第一义中具下三悉者。迥异他经故。他经具四教四悉。此经纯圆教四悉。圆教乃第一义谛之教。佛乃第一义谛之人。于圆教中乃分证四悉。故是第一义中具下三悉也。分证四悉。释在下文。问答显益竟。

  △三点示标指。

  【解】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可谓法界标指)。

  【钞】法界标指者。直指法界之语也。法界者。当人自性也。此中显等者。依报妙一科之中。显极乐六尘之境也。微风。乃触尘。树网。乃色香味三尘。音。乃声尘。假。即假法。乃法尘。实。即实法。总前五尘。此六尘中随拈一法。当其全体即弥陀三身四德。毫无差别。既是佛三身四德。亦众生三身四德。亦我三身四德。毫无差别。故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为圆融法界标指。又为第一义谛悉檀也。经文二徴释略显竟。大科化有情声竟。

  △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疏中分二。初明念三宝因缘。二明念三宝四益。

  △今初。

  【解】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钞】情与无情。尽是弥陀之妙体。风动树网。全吐广长之舌相。如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解。然虽各解。终归一体三宝。明念三宝因缘竟。

  △二明念三宝四益。此四益。此土有横有竖。横则利根一人。竖约钝根六即。彼土唯横无竖。以往生净土。一生定成佛故。故今但论分证四益也。

  【解】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钞】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者。总标亲证一体三宝。圆获四益也。凡夫有二观行为外凡。相似名内凡。乍破无明。创闻佛性之理。自然踊跃普遍通身。故别教名欢喜地也。乍入圣位。与一体三宝气分相应。自是菩提心开发。故圆教名发心住也。由此分破无明烦恼。约断德名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即三德三身等。约智德名入理益也。又前文念三宝。灼见慈威等三句。各具此四益。以见佛。闻法。共禀。在同时故。又此四益。意虽在圆。其实四教皆通。具四教道品故。四教俱圆故。当案四教六即说之。经文二化无情声竟。大科初别明竟。

  △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中分二。初正明唯心妙境。二诃破愚迷。

  △今初。

  【解】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性相圆明)。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佛性修皆是性生是修)。亦可深长思矣。

  【钞】令深信者。藏通别三教之信。皆是浅信。此乃圆融事事无碍之信。故曰深信。一切庄严者。四土庄严也。愿行所成者。四教愿行所成也。以此为因。种智所现者。乃至果成一切种智所现。此明佛心所变相分庄严。全庄严乃佛心也。皆吾人净业所感者。以此为因。唯识所变者。乃至果成唯识所变。此明众生心所变相分庄严。全庄严乃众生心也。佛心生心。互为影质者。亦可云佛境生境。互为影质。全境即心故。此谓佛之庄严。为本质境。而却在众生心中。为独影境。众生庄严。为本质境。而又在佛心内。为独影境。佛乃众生心内弥陀。名为自性弥陀。众生乃佛心内人民。唤作自性众生。故曰自性众生誓愿度。乃至自性佛道誓愿成。一人如是。众多亦然。随拈一尘一法。皆是此境。法性法尔如是。非关造作。四土皆然。非但实报也。如众灯下。更以喻明。如众灯之明。各遍一室。似一而不分。却是各灯各明。佛心众生心。共变四土庄严。似一而不分。却是各人各庄严。然同业同相分。似难分。但看人见是水。鬼见是火等。别业别相分。则唯心唯庄严。事事无碍之境。易可知也。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者。全心成境。全境即心也。如全冰成水。全冰即水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者。全性具庄严。而起成修德庄严。全修德庄严。而还在心性中。不出心外。心性本无外故。如全海成波。全波在海。不出海外。故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亦可深长思者。此理微妙。非邪智浅智可知也。

  △二诃破愚迷。

  【解】柰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离土谈心定是缘影妄想)。初依报妙竟。

  【钞】鼠即。乃鼠鸣声。譬呵谭有不达妙有者。鸟空。乃鸟鸣声。譬呵谭空不达真空者。诮者。讥诮。古人之陈喻。故曰之诮也。世人不了即事之理。即土之心。离此不思议净土。别执缘影妄想。以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何类鼠鸟之谭也。缘影妄想者。第六意识所攀缘之影。以识如镜。所缘如影。乃无体法尘也。即今人所谓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以为本来面目者是也。楞严经云。纵离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一迷为心。决定拨西方在心外也。经文二总结竟大科初依报妙竟。

  △二正报妙二。(深契佛心)初徴释名号。二别释主伴。

  △初中二。初徴。二释。

  △今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解】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持徴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钞】如来徴释名号者。此经的确开示执持名号以为妙行。故特徴释之。欲人深信万德洪名。即不思议境。一心执持。自具十乘观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故曰无复疑其有贰也。

  △二释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确妙)。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速须信入)。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钞】此悬示名号功德不可思量。令人一心执持无疑也。阿弥陀正翻无量者。翻梵成华也。无量者。本不可思量也。不可思量。故不可言说。真如门意也。虽不可说。而不碍言说。故本师约生灭门。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以寿义。收尽不可说一切无量。以光义。收尽言说中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者。心性寂而常照也。寿则竖穷三际者。心性照而常寂也。横竖交彻。即法界体者。横中有竖。竖中有横。即圆融法界之体。法界体者。即心性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乃十界之大纲宗。实相之正体也。故古德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也。举此体作弥陀身土。则弥陀三身四土。乃此一念变作。如举墨成画。全画即墨。举体作名号。则全名号乃此一念变作。如举墨书字。全字亦是墨。名号即本觉者。即心即佛也。始觉合本者。能所不二也。始本不二。生佛不二者。唯此现前一念心性也。现前一念。常与佛号相应。则一念相应一念成佛。念念相应念念成佛。不随九界之缘故也。

  △今初约光明释。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疏中分二。初释佛光无量。二明佛光无碍。初又三初约证释二约愿释三简三身。

  △今初。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一切诸佛之心要)。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钞】心性寂而常照者。明所证理体也。辩体中云。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此即弥陀所证实相。不变而常自随缘也。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故为光明也。彻证心性无量之体者。明能证之智德也。彻证者。以一心三观。证一心三智。从名字证。乃至究竟证。心性无量智德之体圆显。故光明无量也。一切诸佛之心要者。即此现前一念之心性也。

  △二约愿释。

  【解】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可悟心佛)。

  【钞】此科明随四悉檀因缘立别名也。若但约证释。则诸佛体同。不能立其别名。立别名者。必假因缘。不然。则堕无因之过。因缘者。为众生作四悉因缘也。弥陀为法藏比丘者。世界悉檀也。发四十八愿者。为人悉檀也。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者。对治悉檀也。今果成如愿者。第一义悉檀也。可悟心佛者。点示入理益也。

  △三简三身。

  【解】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方是极乐净宗)。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钞】文分二节。初正简。然三身下。明随益也。法身光明无分际者。无相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故。报身光明称真性者。自受用报身。称合法性也。应身光明不等者。应机而现。随机随处随时不等故。由旬者。无正翻译。乃轮王巡狩一停之舍。如此方馆驿也。唯弥陀普照者。阿弥应身。普照四土也。四土圆融故。三身一体故。故别名无量光。乃是极乐圆融净宗也。二明随益。三身不一不异者。佛身不可思议。离戏论故。三身皆是法身故。为众生随四悉之益。作此一异分别耳。初释佛光无量竟。

  △二明佛光无碍。

  【解】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例下寿命确极不然佛光皆照十方何劳颂祝)。

  【钞】佛光在佛分上原无碍不碍。所言碍无碍者。皆在众生分上论也。若众生不念佛。故与佛缘浅。缘浅故障深。故碍。今由念佛众生。与佛缘深。缘深故障浅。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三身光明也。有三种世间。一正觉世间。二九界有情世间。三依报器世间。经文初约光明释竟。

  △二约寿命释。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寿命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疏中分二。初正释寿命。二重释光寿。初又二。初释佛寿无量。二释生寿无量。初中三。初约证释。二约愿释。三简三身。

  △今初。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

  【钞】心性照而常寂者。明所证理体也。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照而恒寂。此即弥陀所证实相。随缘而常自不变也。虽随染净缘。其体自如如。故为寿命也。彻证心性无量之体者。明能证之断德也。彻证者。以一心三止。证一心三解脱。从名字证。乃至究竟证。心性无量断德之体圆显。故寿命无量也。

  △二约愿释。

  【解】法见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

  【钞】此亦明随愿因缘立别名也。法身无始无终者。不生不灭故。报身有始无终者。有始觉故有始。称法性故无终。此亦证道皆同。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者。愿长则寿延。愿短则寿促。机长则寿延。机短则寿促。或愿长机短。则促长令短。或愿短机长。则延短令长。各随四益。或延促其寿。或延促其机。故曰不等。佛有延促智故。法藏下。明随愿力因缘立别名也。

  △三简三身。

  【解】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

  【钞】阿僧祇等。皆算数名者。乃算数别名也。别名有十。谓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此乃佛菩萨。所知算数。尚非二乘所知。况凡夫也。实有量之无量者。乃应身之无量。非法报二身之无终之无量。阿弥陀有涅槃故。观音菩萨次成佛故。然三身下。破情计也。即此应身。即法即报。即无量之无量也。释佛寿无量竟。

  △二释生寿无量。

  【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

  【钞】人民指等觉以还者。彼国唯佛为王。观音势至皆人民。故前文云。以下下。例上上也。若以上例下。概为人民。若以下例上。则概为等觉。故后文云。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也。皆无量等者。等无边阿僧祇也。初正释寿命竟。

  △二重释光寿又三。初总明。二别明。三结劝。

  △今初。

  【解】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钞】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者。竖穷横遍名号。本于众生现前一念心性建立。以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曰生佛平等也。能令持名者同佛无异者。理具种子。发成现行之果也。总明竟。

  △二别明又二。初明光义。二明寿义。

  △今初。

  【解】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钞】此明持无量光之因。证无量光之果也。生极乐即生十方者。极乐。即华藏世界。生华藏世界。即横生四土。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见毗卢遮那佛。即圆见三身。能自度。即顿破无明。则五住圆断。故前文云。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二明寿义。

  【解】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一生补佛。不至二生。

  【钞】此明持无量寿之因。证无量寿之果也。此即圆证三不退果也。二别明竟。

  △三结劝。

  【解】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钞】此结归现前一念心性也。离心无名号者。譬如无水何以成冰也。离名号不能证心者。如离冰何以成水也。愿深思之。特劝后贤也。经文初徴释名号竟。

  △二别释主伴二。初别释。二结示。

  △初又二。初主二伴。

  △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疏中分二。初论三身成劫。二明十劫之意。初又二。初总标。二别论。

  △今初。

  【解】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

  【钞】成就有六种。谓信。闻。时。主。处。众。此乃极乐世界六成就中。主成就也。主既成就。一成一切成也。

  △二别论又二。初论劫。二论成。

  △今初。

  【解】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

  【钞】文分二段。三身皆具事理。初段约事论。二段约理论。法身无成不成者。不可思议。故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者。万行之因圆。万德之果满。名得菩提。故论成。应身为物示生者。为众生故。示现八相成道。故论成。论成。故皆可论其劫数也。梵语劫波。此云时分。有小中大三种。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此约世界成坏论劫数也。又法身下。约理论也。法身因修德显者。离垢妙极法身也。法身理虽本具。要假修显。如金在矿。须假火功。金体方显也。修德有二。谓般若。解脱也。以般若照理断惑。照理究竟名智德。断惑究竟名断德。以此二德。庄严法身。名离垢妙极法身。约修德边论。亦可论成论劫。非定不论成劫也。报身别无新得者。理所本有也。既属本有。亦无成不成。应身如月印川者。即法报二身之影现。别无自体故。亦无成不成。皆不应论劫。非定可论成论劫也。会此理事二论。才离情计遍执。自既离报。若遇悉檀因缘。可以为人破其执也。

  △二论成。

  【解】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

  【钞】成道。有通有别。通则通于四教。别则别指示生。本迹。有通有别。通则有六重本迹。别则别指法华已今二门也。六本迹者。一者理事。真谛之理为本。俗谛之事为迹。二者理教。理含事理为本。说事理教为迹。三者教行。现事之教为本。禀教修行为迹。四者体用。因行证体为本。从体起用为迹。五者权实。最初实得为本。中间权施为迹。六者已今。迹门已说为迹。本门今说为本。本地并不可测者。即法华今说本门。并不可测也。且如释迦。寿量品谓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补处慈尊尚不能测。谁能测也。阿弥陀佛成佛者。且约极乐示现之迹而言。非指本门也。即是下。谓虽言示生化身。亦即法即报也。虽言成。即上文谓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三身非成非不成而论成。非偏论也。初论三身成劫竟。

  △二明十劫之意。

  【解】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二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钞】言于今十劫。佛有二意。一意者。显前文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未央者。无量寿未至一半。正在盛旺之时。普劝速求往生。不可缓也。二意者。又显法门殊胜。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十劫中成就者甚多也。经文初主竟。

  △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解】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净。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钞】文二。初明非实声闻。二明实是菩萨也。二乘者。声闻缘觉乘。他方者。除极乐外。娑婆及他方世界也。定性。谓已断见思。决定趣向无余涅槃。故不得生也。若先习小乘道品。而未断见思。临终才闻净土法门。功德殊胜。即回小向大。发愿求生。发愿求生。即大誓愿也。生彼国已。佛顺先习小机。说藏通道品。令断见思。与罗汉位齐。假名罗汉也。如别教断见思之类。实是菩萨。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下。明实是菩萨。不闻他方佛名者。佛于藏通二教。不说他方事故。不说故不闻也。今闻弥陀名号等者。谓临终闻净土法门者。前世已是大乘之机。今习小行。乃暂时岐路。非久被系。并及今日我等闻弥陀名号。信愿求生者。一总属别圆二教菩萨也。经文初别释竟。

  △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上重重无尽总归极于一声名号)。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钞】文二。初明已成。能令下。今成当成也。佛及声闻等。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者。谓佛等是果。愿行为因。因为能成。佛等果为所成。因中愿行。各分能所。约愿。则愿为能发。苦谛之生为所度。灭谛之佛为所求。约行。则行为能行。道谛之七科为所行。集谛之惑为所断。法藏比丘愿行。摄众生愿行。众生愿行。又摄法藏愿行彼此互相摄入。成此事事无碍之因。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者。因中法藏无碍之因。成就弥陀无碍之果。果中种智一现一切皆现。现此自他影像。众生无碍之因。成就声闻等无碍之果。果中唯识一变一切皆变。变此自他影像。互相成就此事事无碍之果也。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者。自是他心中之自。他是自心中之他。自心中之他。他则非他。他心中之自。自亦非自。佛是众生心中之弥陀。声闻等乃佛心内之众生。佛心内众生。全众生即佛。众生心中之佛。全佛即众生也。自他不二者。自他唯此现前一心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能令下。明今成当成。以此已成为本质境。增上缘。能令我等。信亦念念如是信。愿亦念念如是而求。持亦念念而如是持。自然必定念念中如是成就也。经文二正报妙竟。大科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