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胜鬘经述记卷上

  大乘慈恩 基法师说

  门人 义令 记

  此经有三分。初说经由致分。二如来妙色身以下。加持广说分。三尔时世尊放胜光明等下。还述依行分。前中有二。初诸经通叙。二时波斯匿王下。此经别叙通叙中。若依大智度论有六。一谓如是。二谓我闻。三时。四佛。五处。六众。明文。若依佛地论有五。如是我闻。总合为一。为令生信。何以然者。若说如是。即我闻别者。既说我闻。欲闻何法。以即前是别故。今总为一。今言如是前法我从佛闻。合一为胜。问。此言佛住。乃至余经。复言佛在耶。答。在者游化之处。住者游化所居。古释有多。非关三住等义也。问。佛地有五。何故此经独无教所被机耶。答。胜鬘长为国后。生在深宫。出入既难。折法至重。如来愍其聪慧。为现空中。居将每逐。众人恐招议论。于空挺住。复释讥嫌。所以此经无通叙众。胜鬘眷属。即教被机。创听深经。非常随也。如来独往。所以无常应随众。既在孤独园中。岂是胜鬘说经之处耶。解云。不举说经之处。但谈付属之所也。问。付属之所。尚列为处所。何不标付属之众作同闻之人。解云。付属之众。非是所为。故此不列。付属之处。佛意故偏释。又解。此经亦有同闻众。故下经云。天龙八部等。但是经家隐前显后。若列在初者。恐时人谓给园众生同闻胜鬘所说。此经隐前显后者。耆阇虽无。祗洹众有。为成二家别。故有隐显也。

  于别叙中有四。初平章遣信。二胜鬘得书以下。胜鬘喜请。三即生此念时等。佛现在空。四胜鬘及眷属下。接叹归礼。前中有二。初谈平章因。二明遣使果。

  言波斯匿王者。此谬也。应言钵罗犀那恃。此云胜军也。其仁王经云。波斯匿王。是月光王也。今三藏会云。有二种王。名此人非。故十六群童子为义。言末利夫人者。本非正妃。未得为三夫人列。故末利人也。以能有扶夫之用。名曰夫人也。二云末利者园名。从因地受称。名末利夫人也。应云末利迦。此云造鬘者。此女先是摩诃男家守园贱士。因施佛饭。奉愿随身当为国母。因即现报。每以众綖贯华。名造鬘者。问。何故古名尘头婢耶。答。抄笔者误。然三藏意说。此以造华鬘串于头上。为此方不解故。置华于头上。欲庄末利。名造鬘者。此方不悟。遂疑己心。名尘头婢。傥置余华。应名众色头婢耶。言信法未久者。为夫抢归佛法。其信未坚。然婢虽久净心随夫。总言未久。此谈平章之因也。若言未久。如何能难如来三德耶。应云信法未久。书写家错故。

  第二明遣使果。正辨平章中有四。初叹女德高。二夫人敬诺。三作书遣信。四使者依行。于叹女德中有五。初泛示平章。二明女字。三恰受四叹女德高。五正明筹议。

  言共相谓言者。泛示也。问曰。两人相对。言论谈道。可说共相。下独夫人敬诺。唯王语。何得称共相谓言耶。答曰。四解。二情和顺。故名为共。夫独申语曰谓言。所以下文夫人敬诺也。又可两面相觌无反曰共。王出言告。称曰谓言。夫人面难相对。上文由是未语情无违背。下文所以言。又可其王发语。夫人许诺操云如是。即谓共相。非夫人先发。下独称敬诺也。又云。欲明父母俱解常住。共宜重欲及女同得此解。故言共相谓也。

  言胜鬘者。二明字也。梵音云末利室罗。此云胜鬘。有三义。一云。夫人种因久远。行果令生。聪慧利根。堪闻妙法。灌胜法在心。是鬘者之女。故名胜鬘。二云。然末利产生既多。上有琉璃太子。能除释种。下有金刚女。门亦不逾。中有胜鬘。形貌端政。才量难思。复为用妃。末利深生敬重。是夫人爱胜之女。鬘过胜故。名曰胜鬘。三云。其母初为贱余。后始高尊。然女终始俱珍过母。母边胜故。名曰胜鬘也。问。既标胜之足。何须复道夫人耶。解云。子尊不加于父。虽为国后。然是女所以先标鬘。为与贵重人作轨则。复置夫人之德。若称正名。便违他国法也。

  是我之女者。三恰念也。彰己语知。也言夫人。足知是女。何须重言是我之女耶。二解。如前作书为别余女故。二云。本来解常之时。生死之女。今已解常。名真女。故须重也。

  言聪慧等下。四叹德也。于中有二。初聪至悟者。生知之德。二从若至无疑。长益之能。亦可初在凡之德。后居圣之德。又可初有漏之德。后无漏之德。兹出性天然。如宝在自洁非不成其器。要见佛而无疑。于生知之德中。有二义。为六。或可为三。言六者。一聪。闻法即悟。不假裁节故。二慧。简择是非故。三利根。速证真理故。四通。事理无拥故。五愍。明而不乱故。六易悟。闻能速解故也。云三者。上三是标。下三是释。通故聪。简故通也。敏故慧。疏略之慧。易悟故利根。简诸外道故。此出性天然。名生知德也。言若见佛者至心得无疑者。述曰。明长益之能。有四解。由逢佛故必速解法。修善也。心得无疑。离恶也。惑有见修障圣唯见。见中万品。疑是为先。今所以独疑也。二云。以遇佛故。得正理证。必速解法也。大智能生。心得无疑。三云。善谓二种性得方便。方便中有三。谓闻思修。故由近善知识。有闻思二慧起。即若见佛者。必速解法也。因二得定。修慧便生。简择诸法。谓心得无疑也。四云。胜鬘四谛具证。名为速解法也。四种净在身。魔不能灭。谓心得无疑也。

  言宜时遣信发其道意者。述曰。第五正辨筹议也。心信堪可。故说名宜。今正应尔。故名曰时。上人慰下称遣。今传意到曰信。信至大愿。遂生行因。故菩提乃克。所以名为发其道意也。言夫人白言今正是时者。述曰。夫人敬诺也。闻法是时。宜应速往也。

  言王及夫人等者。述曰。第三作书遣信。于中有二。初作书。第二遣信。言王及夫人至无量功德者。作书也。言与胜鬘书至赞。彰能叹也。如来以下。明其所叹功德无量。不可具陈。今少称扬。故名略赞。乘如实道。名曰如来。内德无穷。称为无量。行因所得。乃以功德为名。问。父母爱女情重。义言天隔。何不嗳女来听合彼俨思。何得庵含略赞功德耶。答。不得有二种过。若嗳女来听。夫所制物。若合遥念。恐生我慢。但可略示尊名。任自安念也。

  言即遣内人名旃提罗者。述曰。第二遣信也。旃提罗者。古释使人名故。今解不尔。此名声类。有三种名。战陀罗。月也。旃陀罗。屠儿也。今旃提罗者。黄门儿也。总谈其德。非独使人之名也。

  言使人奉书至敬授胜鬘者。述曰。第四使者依行。言阿逾阇国者。此云无生国。以此国中多学大乘无生观故。从学为名也。此王名右称王故。尊信既重。不可守门。以是内人。今直入其宫内。必为下隶。所以须护于胜鬘。故名为敬。前跪申手。付书了彼。称为授也。上为第一平章遣信也。

  言胜鬘得书以下。第二胜鬘喜请。于中有二。初明喜。二明请。

  前喜中有二。初得书欢喜。二向旃提罗等下。敬赞欢喜。问。胜鬘得书。何利作此欢喜耶。答。有三解。一云。见送书人。异于常徒。表此书中。必有胜事也。二云。书有二种。谓吉凶故。向观此人形。颜貌怡悦。定非凶事也。三云。胜鬘大士隐迹女人。欲化此国之人无由。及今得书已。近适侣情。远合化道。众生根熟。正堪闻法。所以欢喜。

  言我闻佛音等者。述曰。第二喜也。问。胜鬘先未见佛。但睹其书。只可眼见。如何得闻耶。答。有五说。一云。论实读书。应名眼见。听彼者言述。依此名闻。二云。无辟林解云。胜鬘读书。非是耳听。今将眼赞耳。故名我闻。此解不可。三云。若论语表。独在于声。纸载其文。色非表业。今见色文而起解。若睹相而思仁。鉴果意念其因因。故实为闻也。四云。口读于书。耳闻昔。名闻也。五云。胜鬘得书意。父母作书意。令胜鬘赞书请佛。今既得已即请。如似我身于父母前坐闻相似。名闻故也。问。此我闻一颂。异说何耶。答有二意。一云。恭敬使人。此意云。今我得书。闻佛名誉。世所无此。实生希有。汝今所欲。如来实。实如言者。我今抑汝劬劳之甚。故曰应当修供养也。二云。供养如来。非使人故。此意云。我闻如来功德好音。所言若真。我今应当具以三业修持供养如来也。此是旁义。故无辟林云。使人汝言若真。与汝作衣裳。问。上文云。胜鬘具听。聪慧利根。一闻领悟。无所凝滞。下文复说。我久安立汝前世已开觉等。如来非使人。乃是有疑。如何说聪耶。答有二解。一云。前后二文。实为聪敏。但闻即悟。无有疑心。今此示相生疑。欲令事事皆审。喻如复若如来知而故问也。二云。此中实生其惑。何故前文说听等耶。有二种义。前约生知之德天性。所以言听。后据长益之能。怆实生于心或。功德胜故。由是生疑。

  言仰惟佛世尊等一行。明请也。问曰。仰惟伏惟。此二何别耶。答。深心任念名曰伏惟。佛德既高慕遵曰仰。言普为世间出者。普有二义。谓遍故并故。遍故无所不游。并哉若日辉于东域。普照天下。喻大智也。

  言即生此念时等一行。第三胜鬘嘿说。现于空。王言不得辄尔。不将常随之众入宫。恐招议论。如来所以在空。放光故智德圆。现身故断德立。又可上恩德利他具。下断德是自利。又可放光故令灭诸缠。现身故令修万行也。二云。地是有。空是无。如来在空者。明佛体有相生空故空也。三云。世间处空必离去地。表如来脱三相离生死地也。

  言胜鬘及眷属等一行。第四接叹归礼。接故身业也。心故意业也。叹故语业也。问。夫言接足亲捧尊容。佛既住空。如何接足耶。答有二种。一身亲一身接。二意亲名接。今胜鬘相对尊容。意立名接也。

  下说一章下正说分。言如来妙色身等以下。第二加持广说分。于中十五章经。分之为二。谓自利利他行。前十四名自利。第十五名利他。利他即自利。一无别。何者。修智惑灭名曰自利。说授他学名曰利他。利他若成摄归即是自利。故言为一。前自利中有二。初十三明法。第十四辨人。人无别体。揽实以成人。故前为法。十四为人也。依摄论瑜伽有三义。一处。二修行。三修行者。摄论云。十殊胜者。前二为境。今是处也。中六为行。乃修行也。后二为果。即是修行之者。今十章中。既见法身真境。生灭之尘。二境共圆。名境处也。前十四章修其万行。第十五章名修行者。其人是也。前法中有四。谓教理行果。初有四章名行。第五一章明果。后有八章。总为教理。问。何以不次第耶。答。教理前世开觉。所以后明。行果曾来示修。今时无说。于中有二。初有二章明行。修二章明愿。行中有二。谓有漏无漏。或有世间出世间。或有自利利他愿也。

  于真实章中有四。初六行颂。赞叹如来。二有一行颂。佛许摄受。三有一行颂及少长行。胜鬘欢喜设礼处恭。四佛于众生下。见殷勤为其授记。

  于六行中有二。初五行叹佛。次有一行。发心求摄。于前中有二。初四行。别叹三事。总叹涅槃。次有一行。总叹众德。别叹福智。

  于前中有三。初二行叹法身。次有一行叹解脱。次有一行。叹摩诃般若。叹法身中即是三身佛也。问。涅槃所说三事唯是法身。此处及成唯识三身为法身耶。答。涅槃据如一体义说三名。此处成唯识。约事三说。若二乘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体依聚义说为身。然诸论中。说智及处。俱名为般若。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摄论又云二断二智为菩提故。故此三身。并名法身也。于二偈明三身中。初一行明化身。次两句明报身。次后二句明法身故。云妙色身者。四事既不可唯变相色。色虽本影有别。不失其位。有用心法。若通影本。相心为境。无用所以唯化为色。此中独叹也。言世间无与等者。有三义。无等齐德。无比者无类德。不思议者无言虑德。故释迦如来因中。叹燃灯佛云。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中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言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者。叹自受用身。一切法有二。色聚。非色聚。色聚举色为首。非色以智为先。以佛果中智慧强故。故涅槃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

  言一切法常住者。叹法身也。一切有二。谓一切一切。少分一切也。若一切一切。如来所知。是佛境名一切法也。常住所谓真如。真如与彼为依。即是一切法之常住。故我归依也。若少分一切。谓如来地恒沙功德。唯无漏。唯无为。唯善性。一切法与常住故。我依归佛故。此三身有三种常。法尔凝然常。不变易故。报身不断常。一受已去更不断故。变化身相续常。随机应物故。言降伏心过恶等一行。明解脱也。降者下义。令烦恼卑下。伏者归义。令相应净。故名降伏也。然起烦恼。由二种境。一谓色。二谓心。心为因故。诸烦恼起。名心过恶。色为境故。积聚名身。四大种故。曰及与身四种也。第二解云。起诸烦恼。由三业故。言心过恶。意业也。及与身。身三邪。言四种。语四过也。译者意存省略。若有应言。降伏心三语四及身三种过恶。应在其下。今此语业标有四。应教身心各具三种过恶。既居心下。彰身与语。只有此名。三云。心过恶者。无明住地。身四种者。余四住地。今意身者。已此依身起。谓所依得名也。烦恼在身。为他所伏。罪惑皆尽。故名难伏地。地者谓无明住地为难伏。佛地方断故。二者。即指如来。

  言知一切尔炎等者一行。明摩诃般若。言尔炎者。此翻为境。亦名智母。以能生智故。此境名后得智。一切种智也。智慧身自在者。谓根本智。昔由烦恼所拘。不得自在。永离罪染。解脱无为。名为自在。观空之智也。言身者。通释二智依止名身故。摄谓包含。一切境界。全分俱尽。真俗具收。是佛所知。后得智也。持谓任持。不令流散。持一切法者。少分非多。是根本智。能证真理。任持少分一切法界之理。名持一切法。由是我等今敬礼。

  言敬礼过称量等一行。总叹众德。别叹福慧也。然有四种。一谓数分。若依俱舍有六十大数。四已遗落。有五十六名。阿僧祗劫。若依华严经。一百二十大数。至亿数已。乃加亿亿。名非等也。二谓喻分。乃以世间法为譬。三时分。谓有四时分故。四力分。所不能伏故。今此颂中。依此四种。言过称量。者过数分。也称谓能计。量谓所度。名曰称量也。言无譬类者。过喻分也。如王势力尚自无碍。况有如来喻所能譬也。言无边法者。过时分也。言难思议者。过力分也。寻思所不及。言论不能知。世所难伏。名过力分也。又有解者。此一行释疑。疑曰。见上叹佛意谓如来功德。有所叹中。便即有限。今释云。向叹说不尽。且略明之。故云叹也言哀愍覆护我等一行。等二发心求摄。哀谓慈。能生乐。愍谓悲愍。能拔苦。覆乃覆阴。护即持。由上有慈悲二。能此覆护。具足喜舍之用。如来既能无量设造。能令于我法种增长故。法谓菩提种。即本有因也。既逢世尊。复植上因。愿此世及后世。佛常摄受也。

  言我久安立汝等一行。明如来许摄。佛意云。我久于过去。安立开觉。今现摄受。未来亦然。故我今时应摄受汝也。离三途名安。得人天名立。又可教断生死之方名安。与发大安名立也。开文诠理名开。发教解生名觉。觉知善恶。

  言我已作功德等。第三胜鬘欢喜设礼处恭。可解也。言佛于众中即为授记等者。第四明授记也。于中有三。初总标授记。二别陈授记。三大众欢喜。言佛于众中即为授记者。述曰总标也。问。于三身中。记何身耶。答。一义唯记变化身他受用身。法身与自受用身不可记故。有义自受用身可有记也。

  言汝叹如来至皆集于彼者。述曰。别陈授记。于中二。一授因。二记果。授因中有二。初内德圆满。二主缘会遇也。言汝叹如来至为自在王者。述曰。内德圆满也。由叹如来真实功德。资益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长。所资种子。当得报身。不能资有漏善种子。能招地前十王果报。故说天人中尊。据位应得十王果报。菩萨成而不取也。言一切生处等者。述曰。主缘也。于中有二。初明见一佛。二广事如来。言一切生处至如今无异者。述曰。明见一佛也。如来记云。汝于今生。逢我称叹。愿更余生。当现赞叹。眷属无舍。问。胜鬘有尽之身。如来化形有极。于兹永灭。更不重生。如何说言生生常见耶。答。有二解。一云。若胜鬘地下凡夫。当见化佛。佛于此土一面各有三十二。一时成佛。或次第生。胜鬘舍身。于彼称赞。以此化身相续故。二云。胜鬘既是八地菩萨。见受用身。或见佛报。报佛常于此处。大火所不能烧。胜鬘常在此中称叹。有何过失。言当复供养无量阿僧祇佛者。述曰。明主缘更多广事如来也。若依小乘。初劫逢六万五千。第二劫逢六万六千。第三劫逢六万七千也。今大乘。初劫五恒河沙佛。二劫六万六恒河沙佛。三劫逢七恒河沙佛。依涅槃经。第十地菩萨。事八恒河沙佛。然胜鬘具事诸佛。具缘不小也。言过二万阿僧祇等者。述曰。记果也。于中有三。初明时。二列名。即正报。三举果。即依报。言过二万阿僧祇劫。述曰。明时也。二果用证要三僧祇。佛德既高。无边因感。三僧祇劫。必善心相续。胜鬘三性所间。或杂或纯。所以要经二万僧祇初。准此胜鬘未十信也。言当得作佛至应正遍知者。述曰。明佛名正果也。由佛普放净光遍世间出。为斯授记胜鬘。名曰普光如来应正遍知。略举前立三德智断及恩三德圆满也。言彼佛国土等者。述曰。第三明依果也。于中有二。初明所无恶。二明所有善也。明无恶中有二。初果。后因。言彼佛国土至不适意苦。述曰。明无恶果也。言恶趣。无彼三途。唯有人天。又无八苦等事。如理思取也。言亦无不善恶业道名。述曰。明因也。果既非有。何得独有其因。故无不善业名也。又解云。老死人趣。衰恼趣。余同前。言彼国众生等者。述曰。明所有善也。于中有二。初明果。二明因。言彼国众生至自在诸天。述曰。明果也。色故无老苦。颜色不改故。力故无病苦。由无彼病。气力无竭故。寿命故无恼。必无寿命若中灭者临死众生。法不生爱恼。故云众生等无不适意苦。于一切二境中。皆悉快乐。故于六欲天中。唯他化自在天。欲境最胜。今彼国内快乐过彼。故云胜于他化自在天也。言彼诸众生至皆集于彼。述曰。明因也。如师子王绕围故。今胜鬘所生之处。当成大乘根器众生共于彼国也。

  言胜鬘夫人至皆当往生。述曰。第三胜鬘得记欢喜皆愿生也。上明真实功德语行始起。

  自下明十大受身行久修。于中有二。胜鬘佛前而立自受下说第二章十大受。第二世尊下。作证求相。前中有三。总标得记。第二别说受十受仪戒。第三明得十大受之意。

  言尔时胜鬘闻受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者。述曰。总明得记也。世尊者。能授也。大者。出过二乘。体用弘广。名之为大。大有容纳。复名为受。即是大受之受。依主释也。恭敬者。心肃曰恭。形处曰敬。二云。立而受戒似慢。今名恭敬立者。佛立空。胜鬘在地。欲使言语通天故立。声闻自跪。但支形恭。不与心会。菩萨二俱不妨。今言立者。即无二乘心也。三云。夫立者必持行之。独得胜受。得意能行。故起受戒。为受者要。受方行故。问。此中受。为是受语。为是持语。答。只持语。乃至菩提不起犯心等。即是持文。又云。恭敬而立受十大受。即是受文。

  于别说十。依菩萨地。有三种戒。谓律仪等。即此十中。受之为三。初有五种。明律仪戒。第二有四种。明饶益有情戒。第三有一种。明摄善法戒。然菩萨戒及八五戒。通时因缘受。若出家戒。不能行卧受。故无有自受。其菩萨三戒。起受心时。要先断恶。方能修善。由断恶修善已。始能饶益有情。然此文相。次第稍别。由先断恶故。此前说菩萨起心法欲。一利物故。余第二说饶益有情戒。既能自恶已断。令他亦善。于诸善品。方能摄受故。次第三明摄善法戒也。律仪戒者。断一切恶。菩萨戒内。有四种者。亦依此义。文中有二。初有一大受。于性及遮。若轻若重。根本随顺。但悉坚持。第二有四受。唯持其性非遮。唯重非轻。唯根本非随顺也。于中有四。即四波罗夷。此名他胜处。恶法损己。名他胜处。善法益已。名已胜处。何者为四种。一若有财法不得吝惜。二不得为名闻等自赞毁他。三有怨嫌彼此相和。四不得起大邪见谤无因果。今此文中。不依斯次。从后向前说。欲明断恶。邪见最重。所以先明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不起犯心者。述曰。第一总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不起慢心。述曰。第一明第四不得起大邪见也。慢者。自恃非他。高举之相。今于诸尊者一切功德尊宿之处。不起慢心。长谓师长。有德之人。亦无慢意。由此不起增上慢邪见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不起恚心。述曰。第二明第三不得赐欢喜也。若有一人于我所生憎害心。又若相共有怨嫌心。相谢令喜。不生瞋恨。故云不起恚心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不起嫉心。述曰。第三明第二不得为名闻等也。若怀嫉妒。于他身色及外众具即是依止二根内外二果。深生嫉妒。所有造作。皆为名等。既无嫉所作。不为名等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不起悭心。述曰。第四明第一不施财法也。由持戒故。若内财法。若外财法。物不生恼恨。是故不起四波罗夷也。于四大受。明饶益有情中有二。初之二种。明慈与乐行。第二有两大受。明悲拔苦行。于初中有二。初畜净财。二明摄受有情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贫苦众生。述曰。置净财也。菩萨所有钱财有三种。一敬田。谓三宝。二悲田。谓贫苦等。三中容田。谓从子等。菩萨愿所受畜。皆为此三。不已名等置钱财等。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一切众生故。述曰。第二摄受中。于中有二。初总。后别。此即初也。菩萨所畜。不自为己。乐行四摄。利益一切众生。四摄者。谓布施通三。二爱语。柔和悦故。三利行。乐劝为善。四同事。共所作业。故名四摄也。言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挂碍心摄受众生。述曰。别受解。然世间中。有三种心极急可污。一于知识生爱染心。二于怨家起杀害心。三于中容人起不摄受心。今菩萨无此三种故。名四摄圆。言不以爱染心者。无第一故。言无厌足心。于诸怨恶。不欲弃舍。生怀念之。无碍心者。于中容者。当欲摄受。不生舍相也。二云。无释疑故。众疑既问。爱诸摄物情。谓菩萨染心说。更有即足有碍故。解云。大众宜闻故说。非染心故。既无有染。即无足无碍也。三云。不同凡夫故无染。不同二乘无足。俱离此二。即无碍心也。上二名与乐也。下二明拔苦。于中有三。初拔现在苦果。二明拔未来苦因。初中有二。初标宗。二释所以。言世尊我从今日至终不暂舍。述曰标也。胜鬘意云。若见孤谓无父母。若见独谓无儿等。幽谓深加重缚。系谓枷锁等系。病即恶风。种种危难者。危谓危怖。难谓厄难。困苦众生。通结上也。若见此类。终不暂舍。何以故引。言必欲安隐至然后乃舍。述曰释也。若见危难。令得安隐。义有二义。一财义。二道理义。若见孤独人。必以财义饶益。然后乃舍。若见幽系人。道理拔彼。令得饶益。后方可舍。若有疾病等人。安慰与药。令除重病。饶益方舍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终不弃舍。述曰。第二未来苦因也。于中有二。初举宗。二释所以。于前有二。明众生造业我见生念。第二正明折伏。此即初也。然恶律仪。经论有异。如弥勒疏说。律谓法也。仪谓戒也。有所法戒。故名律仪。今造众苦行彼净戒。名恶律仪。律仪之体。非造恶也。胜鬘发意。若见恶律及有破戒等人。终不弃舍。令广造罪欲何所作耶。言我得力时至而摄受之。述曰。正明折伏也。胜鬘云。我自无力。所不能为。若不得有人王力时也。又得众生机根感我无量力时。降伏有二。谓刚强众生。二随顺者。若刚强者。必苦折伏之。若随顺者。应业摄受之。此举宗竟。释所以中有三。初徴起所由。二正释所由。三结摄之意。言何以故者。述曰徴也。于正释有二。初举不舍。二明得益。言以折伏摄受故。述曰。总举不舍也。此文中总。应别论云。言该下二。故者结于下。若刚强者当折伏故。随顺者应以摄受故。言令法久住至而得随转。述曰。明得益也。由摄持此二种有情故。诸恶法离。善法俱生。教不自陈。要由人说。既流机学。正法不灭。故云令法久住也。由法久住。人天多。恶道少。善根纯熟。既有斯事。常说过佛正法轮起。恒随如来。听闻胜法也。见是利故等。述曰。于第三明摄善法戒中。有三。初标宗。二释所以。言世尊我从今日至终不忘失者。述曰标宗也。摄者包含义。法界善法修。受者领纳义。众善法须念也。于此正法。欲不忘失也。言何以故者。述曰下释所以。于中有三。初徴。二释。三明忘失有损。此即为初徴竟。释中有四。即是大乘教理行果。言忘失法者至则不欲大乘者。述曰释也。忘失法者。谓失教法也。忘大乘者。谓忘理也。忘波罗蜜者。谓无行也。不欲大乘者。谓不得果菩提涅槃等果也。言若菩萨不决定大乘至越凡夫地者。述曰。明忘失有损也。不决定者。谓无胜解。胜解若有。于大乘等。深生决定。既于大乘。不能决定。由无胜解。即涅槃心中。生胜解脱。教法不习。则不能摄受正法。无有法。即欲于四善根随所乐入之义永绝。由是不能越凡夫地也。

  言我见如是无量大过至故受此大受者。述曰。第三胜鬘明受之意。既见现在无量过失。深生欲断。复见未来正法可摄。菩萨功德。无有边际。为有斯利故。我今日受此十受也。上虽有三文。今是第一受十受也。

  自下第二法主证明。胜鬘请应。于中有六。初法主为证。二胜鬘求相三瑞相现前。四大众俱见。五同时发愿。六如来许可。

  言法主世尊现为我证者。述曰。胜鬘引佛为证明。法真堪可遵持。世绝言故。

  于请瑞相中有二。初起请所因。第二正明发请。前中有二。初为根薄疑生。长夜不安。非义饶益也。言惟佛世尊现前证知至极难度故。述曰。有情根薄疑生故。须请证如来。虽为我身作证。现有情类。不能悟解。何以彼善根极为微薄。从闻深理。疑惑便已。何以生耶。以十大受极难受故。度者到彼岸也。言彼或长夜至说诚实誓者。述曰。众生长夜不安。非义饶益故。今日请瑞相证明。而众生等。恼于长夜。起不饶益事。不得安乐。受诸苦。为安彼故。令常得乐故。我今于佛前。说诚实誓。誓言何耶。言我受此十受至出天妙音者。述曰。第二正明发请也。我今日受十受。十受功德。如说依行。终不弃舍。誓当护持。永无忘失。愿行威力。于大众中。一雨华出音。证明我誓。令法非利益群品。华有过恶结果。二能声有引悟依学两用。为此故祈斯相也。

  言说是语时至真实无异者。述曰。第三瑞相现前也。由前发誓其心王至如来为应。出声雨华。于音乐中。而声言曰。如说行者。如是如是。正法无锁真果疑。可当依学也。

  言彼见妙华至喜跃无量。述曰。第四大众俱见也。胜鬘眷属。俱见此事。一切众会。疑惑除灭。喜不息止也。

  言而发愿言至同其所行者。述曰。第五同时发愿也。愿有二种。我等大众。愿常同生。不相舍离。二若有众行。所习无殊也。

  言世尊悉记至如其所愿。述曰。如来许可也。虽有二受。即是初文二行。

  下有二受明教散定二愿。于中先散。后定。散中有二。初胜鬘发愿。二如来赞叹。前中有二。初总标发愿之意。二别发三愿。

  言尔时胜鬘至无边众生。述曰总标也。我已行之。今发实愿。安慰有情。无苦得乐。益诸众生。已下三愿。文即为三。言以此善根至第一大愿。述曰。此发正法之智愿。演教智也。言我得正法至第二大愿。述曰。由前发正法智已。若得愿。于无量劫中。为诸有情。常说妙法。永无疲厌劳虑之心也。言我于摄受至第三大愿。述曰。由说法无厌故。于摄受正法中。所有身命财等不吝惜心。常能护持正法不坏故。护者守护。持者任持。正法终无忘失。

  言尔时世尊即应胜鬘至三大誓愿。述曰。第二如来赞叹有三。初法。二喻。三合法。此即初也。汝既能发斯三愿。体用弘广。名为大故。言如一切色悉入空界。述曰喻也。如众色空界能纳。今此如室除喻若不见恶。言如是菩萨至真实广大。述曰合法也。恒沙大愿。皆入三内。以三愿体用弘广故。云真实广大也。

  于定愿中有二。初略。二广。略中有四。初胜鬘请说。二如来听许。三胜鬘正说。四如来赞叹。

  言尔时胜鬘至真实无异。述曰。初请说也。胜鬘言。今复承佛威神。更请调伏大愿。定非虚妄。调谓修善。伏谓折恶。或调者自利。伏者利他。或住前有漏相心所拘。为相心所间。非为调伏。今明无相真解不为相心所间。故言调伏也。问上之三业。皆无承佛。为何此处独得此名耶。解云有二。一云。上三心是住下之行。是己智分。不假承佛。今摄受正法十地行。愿深取远。非我境界。要须承佛。二云。初章正明常住佛果。理实是难。为奉来书。书上具载。胜鬘披已。随解无疑。因即叹说。今日此章。行愿二种无所载。胜鬘生长。但住深宫。未闻圣旨。仰空对佛。请加方说。以此行愿。非凡小知。唯佛能悟。故此经云。如来述赞此摄受正法。皆是三世诸佛共所叹说。今我亦然。功德无量。故此一章。独有承佛之言也。

  言佛告胜鬘恣听汝说。述曰。第二佛许也。恣者从任。汝随意所说。我今加有三。三谓三业也。初显示无师身身加也。二叹胜鬘语加。发此二业。心有二即思即是心加故。今恣说故。

  言胜鬘白佛至真为大愿。述曰。第三正说有三。初摄受总。只名摄用归体。二所谓下。正出愿体。三摄受下。结叹愿胜。然总意云也。菩萨所有无量诸愿无不皆入一大愿中。何者是耶。谓摄受正法愿。乃至包含法界善法皆尽。名之为摄也。此愿真为大愿故。

  于如来叹中有二。初如来赞叹。二胜鬘复叹。前中有三。初叹智谓二能。第二引三世诸佛为证。三自行为证也。前中有二。初叹智。二叹说。言佛赞胜鬘至甚深微妙。述曰。汝有智慧方便。非下所知。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也。智慧者实智也。方便者权智也。实智照实。名甚深也。权智巧用。名微妙也。亦可二智俱深俱巧也。言汝已长夜至解汝所说。述曰叹说也。汝久植善本。来世有情。若非久植善根。余者未能解汝所说也。汝所说甚深难测故。言汝之所说至今说当说。述曰。引三世佛为证己。不但汝今始说此摄受正法。过去三世诸佛。曾已广说故。言我今得无至摄受正法。述曰。自引为证也。何但三世诸佛已说。我得无上菩提已来。常亦说也。自下胜鬘复说叹。前中有二。初标。二释也。若准梵本。先说。后智慧。今翻译者依此本。不据彼方。若论此因。应先智慧。后方说故。于中有二。初标说。二标智也。言如是我说至不得边际。述曰标说也。如是说摄受正法所有功德。若欲穷之。不得边际。三十二相中。梵音声相最为殊胜故。言如来智慧辨才亦无边际。述曰。七辨无尽。岂心虑所及乎。言何以故是至有大利益。述曰释也。是摄受正法功德利益。俱无量故。已上略竟于广中有二。初胜鬘广说。二如来随喜。前中有二。初胜鬘承加广说。二推功归佛。前中有三。初胜鬘请说。令佛加持。二佛许说。三正说也。

  言胜鬘白佛至广大之义。述曰请也。言佛言便说。述曰许也。于正说中有二。初总标有三。第二依标广说。言胜鬘白佛至四千法门。述曰总略也。既言摄受正法广大义。何者是耶。今有三义。一是无量出生广故。二一切佛法成就广故。三摄八万四千法门包含广故。具斯三义。名为摄受正法广大义也。下释中有三。解此三故。有何所以。有此三耶。答。以上发三种大愿故。一得正智。当今无量也。二以无厌心为众生说。当今第三八万四千法门也。三护持正法。当今第二一切佛法也。云水地藏四字。解上无量也。六波罗蜜下。解上八万四千也。舍三得三护持正法下。解上得一切佛法也。问。何故标中不说前。以后广释中。乃有前耶。答。标中标果。为论要先以根成熟。后方摄生。为是所依。前义次第。下广释中。果既由自。随因次第。更不可说也。

  于释无量中有四义。一云显内德融故。二水他满故。三地摄益足故。四宝藏包含具故。问。何故三地摄四喻次第。答。劫初云能普覆。云雨日心水聚为喻。水枯归地为喻。地中有藏为喻。前中有二。初喻。次法也。言譬如劫初成时至及种种宝。述曰喻也。二十劫空讫。从上向下。成器世间界。至四空居天竟。于炎摩天中大云露。乃迁二千界。云中起风二边。其中风下坚鞭。绕四方持。渐复下雨。有水风击。有金为地轮。地轮上更有水成海。以向上名为须弥山。有七金山。四大洲起故。大云内出生无量有果五雨及以种种宝。谓四色故。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水精也。东名胜身。面目端严故。南名瞻部。从树得名故。西名牛货。用牛为市故。北名拘卢。地侧四方故。此得举喻也。言如是摄受至善根之雨。述曰法也。由此摄受正法出生善根之雨。无量福报随二即而生。今此文中。不依次第。先果后因也。

  于第二中有二。初喻。后法。言又如劫初成时至种种类洲。述曰举喻也。三千界藏者。谓一佛所化。水所持也。四百亿种种类洲。(离此三千。为四百亿。亿类不同。或以百万为亿。或以万万为亿。进不就广。退不就略。但取中间千万为亿。亿亦不多。钱团不少。得百亿名。名不不殊。一须弥其四天下。既有百亿须弥。约四天下百亿。一四百亿也)言如是摄受至皆于中出。述曰法也。摄受正法者。如喻三千藏也。一切菩萨也。一切菩萨神通之力者。喻东方胜身洲。一切世间安隐快乐者。喻西方牛货洲也。一切世间如意自在者。昔不自由。闻摄受法。后得自在也。及出世间安乐劫成者。明得净土也。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者。总结上四也。

  于第三中有二。初喻。后法也。言又如大地持至四者众生。述曰举喻也。大地能持四种担也。于法中有三。初总标喻地。二徴别含四。三结四同喻。言如是摄受至喻彼大地。述曰。今摄受正法能含四种众生。即如于地也。言何等为四至摄以大乘。述曰。别说有四。为常所说也。言是名摄受至为世法母。述曰。此即结文。于中有三。初结同彼大地负四种之担。二结与众生作不请之友。三结为世法母。如文可解。

  自下第四。于中有二。初喻。次法。言又如大地至四种宝藏。述曰。如意名无价。海岸名上价。金等名中价。铜名下价。此举喻也。自下举法。于中有四。初总举同喻。二问起。三别同。四结。言如是摄受至最上大宝。述曰总同也。言何等为四。述曰问起也。言摄受正法至授以大乘。述曰别同也。言如是得大至摄受正法。述曰此即结文。其中有二。初结众生得宝。显由摄受正法。二结大宝。即是摄受正法也。如文可解。

  自下解摄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二。初以总即别教。二以总即别行。言世尊授受至即是摄受正法。述曰。将总即别。别复即。相即故体无异。

  自下于即别行中有三。初标。二释。三结也。言世尊无异至是波罗蜜。述曰总标也。准前教应言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波罗蜜等。然翻译家。不能繁广。以前置讫。后文略之。但言无异波罗蜜等也。

  别释中有二。初徴。后释也。言何以故摄至子善女人。述曰此徴记也。善男子等言。该下六度。前六度中。文即为六。

  自下说布施中有三。初标其所化。二以施成熟下。同行摄。三是名下结己化行为波罗蜜义。言应以施成熟者。述曰第一标其所化也。于同行摄中有三。初菩萨自行布施。二将护彼意下。以施摄他。三彼所熟下。明所化众生因化德位也。言以施成熟至舍身支节。述曰。第一菩萨自行施也。言将护彼意而成熟之。述曰。第二以施摄他也。言彼所成就建立正法。述曰。第三所化众生德也。言是名檀波罗蜜。述曰。第三总结也。下余五度。皆如施中。不能繁述。自应准知。

  于戒中有三。言应以戒成就者。述曰。标所化也。言以守护六至正四威仪。述曰。菩萨自持戒也。言将护彼而成熟之。述曰。以戒摄他也。言彼所成熟至建立正法。述曰。所化答。言是名等。述曰。第三结也。

  自下于忍中有三。准知。言应以忍成熟者。述曰。标所化也。言若彼众生至颜色无变。述曰。菩萨自行忍也。若有众生种种骂辱无恚心者。耐怨害忍也。言饶益心者。安受苦忍也。第一忍者。谛察法忍也。言将护彼意而成熟之者。述曰。以忍摄取也。言彼所成熟至建立正法。述曰。所化益也。言是名等下。述曰第三结也。

  自下精进中亦有三。言应以精进成熟者。述曰。标所化也。言于彼众生至若四威仪。述曰。菩萨自行精进也。言不起懈怠者。被甲精进。也生大欲心。者摄善精进也。第一者。利乐精进也。言将护彼意等。述曰。以精进摄取也。言彼所熟等。述曰。所化益也。言是名等下。述曰。第三结也。

  自下于禅度中亦有三。言应以禅成熟者。述曰。标所化也。言于彼众生至终不忘失。述曰。菩萨行禅也。以不乱心者。安住静虑故。即四禅中现法乐住也。不外向心者。引发静虑也。但能引发无量神通。心恒缘内故。第一正念等者。辨事静虑也。以能成熟一切有情。于所作所说。久时不忘失故。言将护彼意等者。述曰。以禅摄取也。言彼所成熟等者。述曰。所化益也。言是名等。述曰。第三结也。

  自下于智慧中亦有三。言应以智慧成熟者。述曰。标所化也。言彼诸众生至工巧诸事。述曰。菩萨自行慧也。显菩萨具学五明论。成熟众生故。言将护彼意等。述曰。以慧摄取也。言彼所成熟等。述曰。所化益也。言是名等下。述曰。第三结也。

  言是故世尊至是波罗蜜多。述曰。第三结文也。

  自下于第二。得一切佛法。即是前文三大愿中。第三护持正法也。文分为三。初请说。二佛许。三正陈。

  言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说大义。述曰请说也。复佛三加。我今更说也。言佛言便说。述曰佛许也。佛言汝随时宜顺便应当更说也。自下正陈中文有三。初将法即人。二释上所以。明即有三别。三明拥护也。前中有二。初明人法无异。二明相即。言胜鬘白佛至摄受正法。述曰。明无异也。者谓假者。即五蕴也。人人无别。人揽别法。以成总假人故。今行摄受正法别行。即是摄受正法者。总离别法无体。故名无异也。言摄受正法至即是摄受正法。述曰。明即是无异也。既言摄受正法善男子即是摄受正法。故知法即是其人也。

  自下于释所以中有三。初凭上所以作势生起。明人法相即。有三分义。第二明舍三得三。第三总结。前中有二。初问起。二正释也。言何以故。述曰。问曰有何所以摄受正法无异者故。复言即耶。次文是答也。言若摄受正法至舍三种分。述曰释也。有何所以。得知即法为人。以能舍三种别故。以知为即。何者是耶。自下别解中有三。初徴起。二略答。三别解也。言何等为三。述曰问也。既言有三。何者是耶。言谓身命财。述曰略答也。舍身。谓将己身助化造作不惜功力等也。舍命者。谓不顾身命能有拔济众苦等事。舍财者。谓能具舍内外财故也。别释此三中。文即为三。前中有二。初明起常等。二明五德也。言善男子至生死后际等。述曰。明迷悟等也。言生死者。谓染缚也。后际者。谓还灭也。言等者。此二无异也。何以故者。以彼真如迷悟依故。若有智慧达解。则为后际涅槃。若有愚痴迷谬。则生死逐起。谓无涅槃名染缚故。言离老病死至如来法身。述曰。明五德也。一离老病死德。二所不坏常住德。三无有变易。四不可思议功德。五如来法身德也。于舍命中有二。初明无异故等。如前解可解。二明五德也。何者是耶。言舍命者等。述曰。明生死涅槃无异也。言毕竟离死至甚深弘法。述曰。明五德也。一毕竟离死。二得无边。三常住。四不可思议功德。五通达一切甚深弘法也。于舍财中有二。初明无二故等。二明六德。何者是耶。言舍财者生死后际等。述曰。明生死涅槃无异也。言得不共一切众生至殊胜供养。述曰。明六德。一不共德。二无尽无减德。三毕竟成就德。四不可思议德。五具足功德。六供养功德也。言世尊如是至之所瞻仰。述曰。总结也。

  言世尊又善男子等。述曰。第三明能护也。于中有二。初正法将灭四众乖反。二以正直心入彼和解也。言世尊又善男子等者。是即初文。朋党谓互相扇惑也。诤讼谓彼此言断也。言破坏。诤讼故然。云离散。朋党故尔也。又云。朋党意业也。诤讼语业也。离散身业也。言以不谄曲至入法朋中。述曰。明和彼也。于中有二。初明不惜身命和解。二为如来所记也。此即也。此即为初。此以五种心。能和于彼诤讼乖违。一不谄曲身业。二不欺诳心语业。三不幻伪心意业。已上三种不同恶也。四爱乐正法意业也。五摄受正法语业也。入法朋中身业也。下三同善也。为此三心所拘碍故。入法朋中。不趣邪徒之内也。言入法朋者至之所授记。述曰。如来所记也。

  言世尊我见至亦悉知见。述曰。第二推功归佛。明佛为证。显法可行也。

  于第二如来随喜中。有二。初经家标举。明佛起随喜心。二正明随喜心也。言尔时世尊至起随喜心。述曰。此经家总标明佛随喜意。既能摄受正法。是大精进力。精谓精纯。进谓悍勇。故名精进也。

  于正喜中有三。初明精进力大。二劝胜鬘摄受。三引自为证也。前中有三。一谓力士。二牛王。三须弥山王也。力士中有二。初举喻。二法合。言如是胜鬘至大苦痛。述曰。汝既能持摄受正法大精进力。无能屈伏。如大力士以小威力少触身分。彼人生苦无穷也。言如是胜鬘至令魔苦恼。述曰合也。有二。举余。反解。此初。菩萨解具此摄受正法。能除四魔。以小力故。众魔退散。修自利善根。名为少分。魔皆忧苦。由少摄受正法也。言我不见下。述曰翻解。不见凡夫二乘小善令苦小善也。

  于牛王中有二。初举喻。二合法。言又如牛王至胜一切牛。述曰明喻也。然此牛王。有五种相。谓角峰胡归局。形色严丽。诸牛中胜。名曰牛王也。言如是大乘至以广大故。述曰。一切善根。有三差别。今此摄受善根。胜余二乘善根。唯举利他一德。名为少分。何以故耶。大乘以广大故也。

  于山王中有二。初举喻。二二合法也。言又如须弥山王至胜于众山。述曰。然须弥七重山内。最为殊胜。名为山王也。

  言如是大众至以广大故。述曰。摄受有二。一不舍身命财。谓地前初住菩萨。二舍身命财。复能摄受正法。地上菩萨。故云胜不舍身命财大乘初住菩萨善根。尚不同地上菩萨善根。何况二乘有善。故云何况二乘。所以者何。以大乘广大故也。问曰。何以要有三种喻耶。答有五解。一云。上文云摄受无量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也。今力士。即无量也。牛王者。即摄四千也。须弥山王者。谓一切佛法。二云。有三种行。谓离恶。利生。摄善。今力士者。离恶行也。牛王者。利众生行也。须弥山王者。摄善行也。三云。三乘故。力士。胜声闻也。牛王者。出缘觉也。山王者。出于七地也。四云。佛有三身故。五因有三惑故。六用有三明故。七能除三毒故。八能修三学故。九能出三居故。十永离三涂故。力士取力胜。牛王取外好胜。山王取体胜。又云。力士喻降魔胜。牛王对二乘胜。山王形地前胜。言是故胜鬘当以摄受至建立众生。述曰。第二劝学也。于中有二。初明劝胜鬘开演也。二明开演利益。此即初也。然即众生三种机别。一最下。二中。三。言开士。为下机力士也。言教他者。为中机牛王也。言建立者。为上机山王也。或有众多三分如所述也。言如是胜鬘至如是大果。述曰。明利益也。与声闻乘。名为大利。力士。与缘觉果。名为大福。牛王也。与大乘果。名为大果。山王也。更有余三。准前可解也。

  言胜鬘我于至不得边际。述曰。第三引佛自下证也。于中有二。初说难尽。二难功德无边也。此即初也。佛言。此摄受正法。于多僧劫。说之难尽也。不但说之难穷。功德复无量。何者。言是故胜鬘至无边功德。述曰。总结明功德无边也。上来四章明行讫。

  自下第五明果。于中有二。初明佛劝说。二胜鬘承力正陈也。

  言佛告胜鬘至摄受正法。述曰。佛加劝说。加有三加。谓身语意。如上具辨。问。上之四章。如来不劝。胜鬘自陈。何故此中佛加劝说耶。答。上之四行。已曾修学。所以自陈。今果虽复通因。今位曾未来修。非己之分。所以须加也。昔开一为三。未明合三为一。胜鬘则为破。念恐其情违于圣教。为此要待佛告。

  于正说中有二。初胜鬘敬诺叹仰受教。第二承力即说也。言胜鬘白佛至唯然受教。述曰。承佛威力。敬诺于故。故曰唯然也。说中有二。初明出生名曰大乘。二六处下。摄入故名曰大乘门。何以有名二耶。答有二义。一云。若定姓智定皆从大乘中出。名出生名大乘也。二云。若不定种姓及大乘种姓。毕竟还归大乘。名摄入大乘。二云于不定性中有二义。若始从小教。趣小果时。名出生故名大乘。若已回心归大乘时。名曰摄入故。名大乘也。

  于前明出生名大乘中有三。初总标略举。二释所以。三结成也。言即白佛言至是摩诃衍。述曰。略标举也。今言摄受正法者。即是摩诃衍。摩诃衍者。名大乘故。此名讹。应名摩诃耶那。方语谬名为衍故。于释中有二。初总。次别。总中有二。初徴。后释。言何以故。述曰徴也。言摩诃衍至出世间善法。述曰总释也。何以故者。有何所以。摄受正法。即是摩诃。而能出生三乘等耶。答意云。摩诃衍者是总。总能含别。为是能出三乘等也。

  于别释中有二。初出生德。二依生德。出生德亦有二。初举喻。二合法也。言世尊如阿耨等。述曰举喻也。言阿耨者。名曰清凉。无诸热故。此名谬略。应言阿那婆达多池故。此在香山南雪山北。深五十由旬。方亦如是。其岸亦高五十由旬。除非得通人。方能往彼。此池出四大河。南殑伽。北信度。西徙多。东博刍。作牛头等。此四出已。各绕池一周。入四方海也。此四河出。至五十由旬。各分为五。四有河。何故此中言八大河耶。答。余经中四者据本说。复有余经言二十河。末并合说。此中言八者。说此经。在南面。河分五河。更取余三方根本。名曰八河。南取末除本。余取本非末也。言如是摩诃至出世间善法。述曰合法也。可解。问。喻中八河为况。法中但有声闻等四。如何喻相喻耶。答。法中还有八义。即此四中。俱有因果二义。即名为八义也。言世尊又如至而得生长。述曰。此名依生德。世间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而得长也。言如是一切至而得增长。述曰合法也。三乘等种。依大乘而得增长也。

  言是故世尊至出世间善法。述曰总结有二。初大外无小。小外无大。二世出世亦尔。故得为生为依也。

  于摄入明一。前中有二。初明因摄入。二明果摄入。前中有二。初总标。二释所以。言如世尊说至说此六处。述曰此总标也。文有三别。一引佛诚说。二别徴。三别列明说也。此六法中。三义所摄。依四法迹。谓无贪无瞋为戒学迹。正念定学迹。正定慧学迹。戒学但是威仪。不能断惑。唯有定慧。方能灭除。今此文中。依断惑次第。先定慧。后说戒学。以定慧二能断惑修善故。名住名灭。住故善法得生。灭故诸惑皆尽也。前四名所受教法。后二名能受者行法。前四中。前二经法。后二律法。又六法中为三对。初二住灭相当。中二广略相当。后二始终相当。若此六法。趣声闻果。即是小乘家近方便。与大为方便。方便大乘也。波罗提木叉者。名为解脱。略本也。毗尼者。名为调伏。广本也。何以故下释。释中有二。初徴。后释。何以故。谓徴也。释中有三。释彼三学。文即为三。言正法住等。述曰解住也。通定慧二学故。言正法灭等。述曰释灭也。通二学故。言波罗提木叉等。述曰解戒学也。于中有二。初解波罗与毗尼无异。第二明出家受具足。言波罗提木至第一名异。述曰。明无异也。此二广略有异。而体无殊。同明戒学义故。于解出家受具足中。有三。初正解毗尼即大乘学。二明上所以结归出家受具足。三引阿罗汉为证明无异。言毗尼者至受具足故。述曰。解毗尼也。于中有二。初标。二释。释中有二。初徴。后释。言毗尼者即大乘学者。标也。明与大乘为方便。毕竟归本故。何以故者。徴问起也。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者。释所以也。以三乘学果随依佛学故出。大乘学也。言是故说大至是受具足。述曰。乘上所以。结为出家受具足也。而虽后起果不同。毕竟是归大乘故。此六法为大乘说也。有何所以得者知耶。言是故阿罗汉等。答上所以也。第三引阿罗汉为证也。于中有二。初标。二释。言是故阿罗汉等。述曰标宗也。阿罗汉人。无自能出家。要依佛故。又云。离大乘外。无有罗汉能自出家。要依大乘也。此中既云缘以有麟角喻人亦见佛故。唯有诸佛。自然得戒也。言何以故。述曰释也。有二。初徴。后释所以。此即是徴。

  言阿罗汉依至受具足故。述曰。释所以也。阿罗汉人。要依如来出家等。故知六法。为大乘故。说究竟归本故。

  于第二明果摄入中。有二。初略开二章。二略广释上章。言阿罗汉有恐怖。述曰略开二章也。初归依佛章。以色法未尽有归。此明心失。二有恐怖章。以对治未满五住地在有怖。此明行失。由是阿罗汉又须依于佛犹有恐怖。标宗也。下释中有二。初略释二章。二阿罗汉得辟支佛下。广释二章。略中有二。初言便先释恐怖章。二何以故世尊依不共依下。释归依章。前中有三。初法。次喻。后结。

  言何以故至怖畏相住。述曰法说。言一切无有。无谓空无。即空观也。行谓缘空之智。若菩萨依止空智而无怖。其阿罗汉人。依大乘教观空之智。逐相住故。名怖畏相住。明二乘未修三乘之外对治无明住地之行故。故言无行也。恐怖者。变易生死也。相者。是慧于空住法不解名相也。住者。此二乘利。相者。自智解不满。住者余地名住也。若顺此方。应云住相。今顺西方。故名相住也。言如人执釰欲来害己。述曰喻说。无明为贪应因果相去甲如执。变易生死如釰。已者罗汉。是二乘已修自地名已满。谓无生死。今为变易生死堕后。故名害己。喻成相也。言是故阿罗至无究竟乐。述曰。明阿罗汉既是恐怖即知无毕竟乐也。

  言何以故阿罗汉依不求依。述曰。释归依章有三。初法。次喻。后结。言依不求依者。不求依。谓如来更无有人能与如来为归依处故。名不求依。今罗汉依如来得住故。名依不求依。言如众生无依至则求归依。述曰喻也。二喻。二乘不能与他为依。如似多生于他无依。一彼无明。二彼生死。故言彼彼。如此众生有恐怖。便即求依。罗汉既恐。故知求也。言如是阿罗至依于如来。述曰。能成依佛也。

  于广释中有二。初涤有恐怖人。二是故阿罗汉下。正解怖畏归依。于中有二。从初至无边不断如来解怖畏。二如来无有齐限下。广解归依。于中有二。初正明怖畏。二世尊彼者所得地下。正明摄入一乘。前中有二。初略明二乘不得菩提。二何以故唯如来下。广释。前中有二。初明无菩提。二明无涅槃。

  言世尊阿罗汉至当有所断。述曰。明无菩提也。约四智文则有四。然四谛有二。谓有化四圣谛。二无化四圣谛。应唯无分段生。名我生己尽。未离变易生。故名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也。道有二种。谓生空。法空。若唯证生空智。名梵行已立。若未证法空智。名有余梵行成故不纯也。灭有二种。谓有余等。二云不住处也。若住有余等二。名所作已办。若未得不住。名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集有二种。谓二障也。若唯断故烦恼障尽。名不受后有。若未断所知障。名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也。此上明无菩提也。言以不断故至槃界远故。述曰。明无涅槃也。以未断烦恼。毕竟无有三事大涅槃也。

  下广中有二。初广涅槃。二观察解脱下。广菩提。前中人二。文有五对。人二者。如来二乘也。问。直明二乘不得以竟。何须名如来得耶。答有三义。一举如来得。显三乘本来不得也。二云举如来得。显与二乘为归依处。五对中。前四明得不得义。第五双结。前四中有二。初三明行德分别。后一显断德分别。前行德中有三。初宽狭。次浅深。后粗细。以四中先明如来得。后明二乘不得。一一句中。皆有四句。初二明如来得。后二明二乘不得。翻前二也。亦有别解。明我生已尽智等现。五对中。前四如次第。一有为无为对。无宽狭对。言何以故唯至是佛方便。述曰。二乘唯得无为。言无涅槃。如来具证。实得涅槃也。然无为中有二。谓真假第二对也。言唯有如来至是佛方便。述曰。假实对。亦名浅深对。如来二种俱有。名有涅槃。二乘唯得是假。名无涅槃。言唯有如来至是佛方便。述曰。第三对。于假择灭中有二。若声闻唯得烦恼障假择灭。若如来具证二障假择灭。故于如来名得涅槃。粗细对也。言唯有如来至是佛方便。述曰。于假择灭中有二。谓种习对也。若声闻唯断种子。不除习气。若如来具断二种。名得涅槃。种习对也。言唯有如来得般涅槃至去涅槃界者。述曰。法身解脱对。若声闻所断。唯得名曰解脱身。若如来所得。名曰法身。为三界尊。作四生主。人天敬仰。八部遵持。故说如来实得涅槃。若声闻是方便也。

  于广菩提中有二。初总明声闻不得四智。二别显。言阿罗汉至不了义说者。述曰总也。有二。初明如来昔之得四智。亦是大乘。有余经所说二乘人观察有得四智。名得苏息处。已上。以随他意语。不了义说。方便引导。非真实得。唯佛世尊。名为真得。问曰。化城不得实方便说二。何故羊鹿非实。然则具说三耶。答。涅槃唯果德假真说二。成事有因果别行异。说三车也。

  于别显中有四番。我生已尽智等四智。文分为四。即十四智。于尽智无生智中。分为四智。言尽智无生智者。智能断惑。名之为尽。尽中得智。名为尽智。知彼烦恼当结不生。名无生智。于此二智中。离为四智。缘于生死尽处。名我生已尽。于中离出梵行已立智。云何得知。修断道意。欲断生死。生死既尽。我行得立。故尽中离出梵行已立智也。就无生智中。离出所作已办智。知当无生可爱。名不受后有智。知当无生不断不复作行。名所作已办。故知无生智中离出所作已办智也。又解脱境有四。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缘灭谛生。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缘道谛生。生明苦谛智中有二。初泛举道理。二正明未尽智义。前中有二。初问起总徴。二别显相貌。何以故有二种死者。述曰问起也问。意也有三义。一云。总徴下四云。有何所以。二乘四智俱未圆耶。若据下释。皆别徴又。此中未必为总。二云。但徴初人。有何所以。我生未尽。是佛不了义说耶。下别显中有三。初问。次列。后释。言何等为二者。问也。言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者。述曰列也。言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者。述曰。此解分段。随业长短。寿有齐限。一期各别。名为分段。段即分故。生死即分段。俱持业也。谓虚伪者。既处三界。因果俱漏。名曰虚伪也。言不思议变易至无上菩提者。述曰。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改后转本形。名为变易。有三种得。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涅槃。常受此身。于中不断。今言生者非也。既不辨体。何得言生耶。今解。三种意成身。但转本形。非新生故。问。此中欲明我生已尽。何故乃言二种死耶。答。此中据实。相生非死。以约无常相行。应说生死二名。但以生者仰观。死者厌观。今约厌观。但言二种死故。问。三举死明知生。今何故乃明梵行已立等三耶。答。实唯明我生已尽。不欲明后三。乘义相连故举。为成初一。故总明也。

  二正明我生已尽。于中有二。初明四智相。二结归我生已尽也。前中有四。四谓四谛。言二种死中至我生已尽者。述曰。明离分段生死。名生已尽。不无变易。名不了义也。言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者。述曰明灭智也。唯证有无二依。名梵行已立。梵者净也。即真如故。行谓因也。言凡夫人天至说所作已办者。述曰。明道谛智。凡夫人天。但依伏不断。道智不得。三果四向名七。唯能断惑。所作未办。唯阿罗汉。能除虚伪烦恼尽。名所作已办也。言阿罗汉至谓不受后有者。述曰。明集谛智也。既断烦恼障。发因俱无。名不受后有也。上别明四智讫。自下第二结归第一苦谛智也。言非尽一切烦恼至故说不受后有者。述曰。上来虽举余三。意明第一我生已尽也。

  于释梵行已立中。文有二。初总举明障不断。二别显差别。言何以故至所不能断者。述曰总也。此文中。翻译者谬。不受。言烦恼非二乘断。通三乘故。应言有障非二乘断。不障二乘故。别显差别中有二。一别明四住地。二明无明住地。前中有二。初标宗有二。第二别解二种。前中有三。初标显形。第二徴。三列也。言烦恼有二种。述曰举数也。言何等为二者。述曰问起二也。言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述曰列名也。下别解中有二。初解住地烦恼。明有四种。第二乘前解起烦恼。前中有三。初灭住名四。二徴有四。三释其四。言住地有四种者。述曰。举数名也。住者是现行居止之处。名地种子能生上心之义。喻地。能生万物。种子亦然也。言何等为四者。述曰问起也。言谓见一处至方名有住地者。述曰列名也。古来大德解云。三界诸见。名一处住。三界中无明。名无明住地。欲界除见无明。名为欲爱。上二界并除无明见。名色爱之有爱住地。今基法师云不然。若三界无明。名无明住地者。即应三乘同断。如何乃言唯有如来涅槃智之所能断耶。以此准知前解未可。然障有二。谓烦恼所知。所知无明是胜。总立名无明住地。烦恼障中。分成见修。见道。以见为首。发业迷理是增。以一时断。但是分别。总立名见一处住地。修道。迷别事生。断复前后。复要须数。宜为此约界。分成三种。欲色二界。自界得名。无色恐执为无。显是三有。破外道计为涅槃。为名有爱。非是无也。

  于第二乘前解起烦恼障中。有二。初牒前四住地能生起烦恼。生起下文。辨自住地功能。二此解起义。言此四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者。述曰。释四功能能俱能生起一切烦恼也。言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者。述曰正解也。起者现行义也。不起即已起。即与心相应名起。烦恼起已。缠绕其心。亦名为缠也。上总解四住地讫。

  解无明住地中。有二。初总标。二别显义。言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者。述曰总标也。问。何故显此所知障。名心不相应耶。答。所知障。唯约种子为论。故言心不相应。若据现行。名相应故。余四住地。即云起故也。于别显中。有四。初明数多。二为大。三辨依。四结前。言世尊此四住地力至所不能及者。述曰。数多少也。但有人执。必法执。法执有时。未必人执。所以为少。法执为是多。故云所不能及也。明力中有三。初标法明力大。二举喻成力大。三结喻显力大。言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至最大。述曰。标力实大。四住之中。不能大故。言譬如恶魔波旬至自在殊胜者。述曰喻也。诸天虽无量类。然天魔。色力寿命眷属众具。相胜除天。名为胜也。言如是无明住地力至其力最胜者。述曰合法也。可解。言恒沙等数至久住者。述曰。第三明依也。然与自现行为依。复能具四住等。为所依义也。言阿罗汉至最为大力者。述曰。第四总结。唯有如来能断。二乘不除。故知无明。其力极大也。

  胜鬘经述记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