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6 册 No. 0317 楞严经正见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九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二色界六。

  色是色质。梵是净义。谓离欲界苦障之粗色。得生梵世胜妙之净色。净色是四禅之果相。十八天之共趣。故名色界。然既有色质。宛成心垢。以未即一心。假有表色为因故尔。即有禅智。非是圣乘无漏智禅。乃是凡夫有漏智禅也。今就果辨义。亦有差降。释见下文。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阿难下拣非正禅。

  但能下明梵众禅行。谓学道须具正知正见。直下了明自心。此即是智慧。因了心不生惑。此即是禅定。今则不然。不假禅那不修智慧。但执身无欲。乃至想念俱无者。是则断欲界系。生于梵世。为梵众天。梵众。即天之众庶也。

  欲习下明梵辅禅行。前则想念俱无。即心是定。今则不但心定。兼摄律仪。律仪即戒也。内定外戒。爱乐随顺。堪辅心王。名梵辅天。梵辅。即天之辅弼也。

  身心下明大梵禅行。身心妙圆。定也。威仪不缺。戒也。加以明悟。慧也。三学既备。能统梵众。名大梵天。即初禅天之主也。

  阿难下结示。初禅名离生喜乐地者。离欲念生。故说苦恼不能逼。得心清净。故说诸漏不能动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下界。则已超过。得诸漏不动。故云胜流。问三学既备。岂非是正修耶。曰。不然。此之胜流。俱有所执。初则执身不动。次执行不动。三执见不动。心地既有所执。焉得真耶。此但得欲界粗散不动。未到无生地。故说非是正修也。

  △二禅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下明少光禅行。统摄梵人。即前大梵也。以大梵是三学圆备。能统梵众。今则定相转胜。发得光用。故曰寂湛生光。盖前有觉有观为碍。光不得用。今离觉观。以光为音。但定光初发。故名少光天也。

  光光下明无量光天禅行。且既以光为用。即用是无尽矣。以无尽之光。映十方界者。便见光之胜也。言遍成琉璃者。正见光之净也。其光如是最胜。如是明净。故名无量光天也。

  吸持下明光音天禅行。前但任其光用。不能回光返照。以成教益。今得回光返照以明其理。故曰吸持圆光。成就教体。是谓教益也。何者以光为开示。然非言说。故云清净。以光为教化。化是不穷。故云无尽。得是清净无尽之用。非光音而何。故名光音也。

  阿难下结示。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者。良由光从定生。故不藉余支。所得极喜。故忧悬不得逼。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初禅则已胜过。伏得粗漏。故曰胜流。问。前来执心谓之非真良是。今说光由定生。岂亦非真耶。曰。不然定即心也。光即相也。有心可拟。有相可喜。既有心相拟议可喜。焉得真乎。此但伏得粗漏。未得真无漏。故说非是正修也。

  △三禅天。

  阿难如是天人(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下明少净禅行。如是指上光音天也。因定生光。因光露妙。妙即理也。从理操进成行。灭是喜支。而通寂乐。是其禅相。大抵心地既寂。灭相亦不起。净境界现前。故名少净天也。

  净空下明无量净天禅行。身无妄动曰轻。心不缘境曰安。由净空现前。见是无际。得无量性净之乐。是其禅相。故名无量净天也。

  世界下明遍净天禅行。世界。净空也。身心。寂乐也。若见世界是净空。身心是寂乐。是二相也。偏而未圆。今见身心世界总一圆融。无往非是。由是净德成就。得遍净之乐。是其禅相。故名遍净天也。

  阿难下结示。三禅名离喜妙乐地者。盖初禅离欲界生故喜。二禅得定生故喜。三禅离喜故乐。离是喜支。而生净妙。故云具大随顺。即是随性所安为乐也。然则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前二。已是超越。欢喜毕见。故曰胜流。问。三禅忧喜不到。独任一心。云何非正修耶。曰。不然。见世界是净空。见身心是寂乐。若见圆融。犹执一心。焉得为真乎。此但见得心中本具是乐。不必更生心为乐。以所见是心故说非是正修也。

  △四禅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下明福生禅行。夫心地有因必生。生必为苦。是下界之相也。三禅苦因已尽。是无逼于身心。而得寂灭乐也。然苦乐是对待法。乐极生哀。自然之理也。据此三禅所得乐支。亦非常住。故曰乐非常住。久必坏生。今第四禅。苦乐二支不生。粗重之相已灭。是谓舍念清净矣。得念舍福生。故名福生天。

  舍心下。明福爱禅行。心净为安。心安为福。大概有念则有遮。离念则无遮。今苦乐二无。心地清净。与定圆融。心安是福。故名福爱天。言穷未来际者。乃指后二天说也。谓今日所生福爱是因。后生彼天是果。果是无尽。故言未来际尔。

  阿难下明广果禅行。又福爱中有二岐路。一直道。从初禅至第四禅。中间不夹异计。以净光为因。得广福现前为果。故名广果天。

  若于下。二迂道。从初伏惑。夹杂异计。忻上厌下。以舍心相续。研穷至身心断灭。故名无想天。此天寿命五百劫。于初半劫有忻厌心在。至后半劫心方息灭。虽灭亦未是真灭也。以不悟自心无生。而以生灭为因故尔。

  阿难下结示。四禅名舍念清净者。盖欲界是苦。三禅是乐。四禅苦乐不到是为不动地。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三禅已是最胜。得定慧平等。功用纯熟。故曰胜流。问。苦乐不到诸念不生。何为非正修耶。曰不然。以生灭为因。即入胜定。是有所得心故。设得无心。暂伏粗浮。全是妄想故。此但有功用行。非无功用道。故说非是正修也。

  △五不还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阿难下总标。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虑犹如空室孤灯。最极寂静者也。然有圣人禅。有凡夫禅。凡夫他不见理。但伏得下界粗欲。带忻厌心而修。是谓有漏禅也。若圣人他先悟理。谓之预流果。进断欲界六品惑。谓之一来果。复断后三品惑。谓之不还果。今五不还天。即其人也。此五不还天。是第三果。断尽欲界九品。是无苦支。断尽色界各九品。是无乐支。得苦乐双忘。心无所偶。故无卜居。因未尽第四禅惑。就舍念位中。别修别断。谓之寄位修禅。故曰众同分中。安立居处。然有五品不同。谓下中上品。上胜品。上极品。是谓五品也。

  阿难苦乐下别列。其一无烦天。心境相交曰斗。斗则心热曰烦。又盛曰烦。微曰热。今苦乐二支。毕竟永断。斗心不交。便是无烦矣。故名无烦天。其二无热天。上虽无烦。犹是对前有烦而立也。今则机括独行。则是无对。无对起则独起。用则独用。一道清虚便是无热矣。故名无热天。其三善见天。圆澄是照。妙见是用。当用即照。当照即用。是善能见也。故名善见天。又尘缘即是慧障。沉垢即是定障。此天不偏于定。故无定障。不偏于慧。故无慧障。便是定慧双融也。其四善现天。且定慧既融。妙湛无私。得精见现前。故名善现天。又范土曰陶。镕金曰铸。总是镕炼到极净处。改曰陶铸无碍。其五色究竟天。究竟者。推极之意。几是几微之谓。推到几微尽处。即是空性。推到空性边际。即是色性。惟空与色。皆不可得。非全性而何。故名色究竟天。阿难下结示。此五不还天。皆是圣人所居。非诸凡夫有漏之心可能见也。且不特人所不见。即第四禅四王同位同界。尚只有钦闻况其余者乎。盖凡界所修所伏是粗质。圣人所修所断是细识。以其粗细不同。是故圣凡相远。不能得见尔。

  △六总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至)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无交者。是不与世心相接也。独行者。是独能研穷圣理也。已上十八天。若凡若圣。所修不同。所证或异。然未出色笼。未尽形累。总名色界。是谓有所得心也。

  △三无色界。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复次下总标。于色顶天分二岐路。谓定中独照是有色。色与空邻。故分二路。一根利者即出三界。二根钝者入无色界。若于下明回心人。初就根利者他发得智慧。见自性圆通。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舍其小果而趋大乘。是谓回心人也。若在下明空处定。二根钝者亦有二种。一厌觉为碍灭身归无。此即定性声闻也。二厌色为患。伏惑入空。此即外道凡夫也。然其所趋虽异。其所报则同同灭色蕴。以空为依。故名空处定。诸碍下明识处定。言无碍则不依于色矣。言无灭则不依于空矣。既不依色。又不依空。唯留赖耶与末那尔。何则。以第七末那缘第八赖耶时。不缘第六色空粗相。但缘第六半分细识。盖第六是第八所藏。末那得以相缘也。故名识处定。空色下明无所有处定。前天空色虽亡。犹存于识。不知识亦是碍。今则识心都灭。则是空色识三法俱无矣。三法俱无。故曰寂然。所相既无。能相亦亡。故曰无往。如是十方寂然。心无所往。了无一法当情。故名无所有处定。

  识性下明非非想处定。不随色空等缘。故曰识性不动。犹存细想令心灭识。故曰以灭穷研。且无尽是想。尽性是空。不存是无。非尽是有。总之以无尽之想。而穷尽性之空。故曰如存不存。乃成非有想也。又本是无想。而成究竟有想。故曰若尽非尽。乃成非非想也。故名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总辨。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等下辨凡圣之别。已上四天。初则灭色归空。次则灭空存识。三则灭识是无。四则非想亦非。是谓穷空也。大约空无可穷。穷则宛是心相。若为能尽耶。故曰不尽空理。然穷空有二种。一是圣乘。从不还天来。觉身为碍。消碍入空。至于无想者。是穷圣道也。彼不知色阴虽除。四阴犹在。即证圣理。终为小果。是钝根人也。二是凡乘。从广果天来。伏惑成空。至于非想者。是穷空不返也。彼不知色阴虽伏。四阴不辩。迷漏无闻。至五百劫外。业尽轮转。是外道也。

  阿难下辩天王之正。大概四空天。乃是善业之极果。天人之至地。彼业成熟。现境清升。彼业若尽。当从轮坠。然则一期现化升坠出入。皆有所主。别经明十地菩萨。多寄居天王。借位修行。以验出禅入禅之相。游戏三昧。成就佛事。以此观之。彼诸天王等。又不可一概以凡夫目之矣。

  阿难此四空天下结示。此四空天名无色界者。盖无色识尔。谓不缘于色故无身相。不缘于识故无心相。且既无身心而有界系者。非蕴相耶。以四空但无色阴。而有余阴在。但无粗识而有细识在。但无业果色而有定果色在。不然。彼四天无依。便为断灭。是故定知此天依无色为界矣。然有界系。断非是真。以不了自心。逐妄业生。妄见三界。妄沦七趣。从人至天。从欲至空。总谓之三界二十五有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七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至)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修罗或云须伦。皆讹也。正名阿素洛。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故。新翻非天。报与天同而实非天也。然有四种不同。经文具明不论。但论其余业。修罗即十使中瞋使也。假如有道德福力富贵自在。便是端正人矣。偶一触境违拂。便即起恶。乘胜怀妒猜忌。由是忘其所受。随瞋习所使。便是不端正矣。且非一类。有情同具。故分四种以定其报。以尽其业也。又修罗是同分别报。同类异趣。此无他。悉是业运所使然尔。

  △八总结大意二。

  一结答前问。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至)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阿难下结示妄生。由前阿难问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习妄生起。今结答中。谓此七趣。若细究其端。本无所据。元是众生自妄所造。非关其余。从妄习生。随妄业转。若望妙明圆心。此七趣正如空花。岂有根绪乎。

  二阿难此等众生下结示业因。良由众生不识自心无生。乃随妄想所生。纵经轮劫。不能得返。安知妄想亦是无因耶。虽然。妄想无因。若以世间众生业果观之。亦似有因。前不云乎。惟以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以此论之。有杀盗淫三因性重。故沉幽趣为鬼。无杀盗淫三因性轻。则升阳明为天。天业若尽。还降于下。鬼火若干。必升于上递降递升。宁有既乎。此便是轮回矣。

  三若得妙发下结示正因。若得真正三摩观智开发。不但有无二无。连此无二之心亦无。何者。有无二无则生死绝。无二亦无则涅槃空。生死涅槃尚空。何更随杀盗淫事耶。

  △二结答后问。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至)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阿难下示地狱有定处与自然生。由前阿难问云。此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今结答中谓不断三业。各各有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以杀盗淫。乃是众生别造。别造似无定属。然其所造之业是同。同则实有定处。业既有定处。则本来自有矣。所造之业若同。则苦报亦自然生矣。且众私同妄。妄是无因。岂可寻究得乎。

  汝勖下结示得失勖者。戒勉之意杀盗淫是三惑。学道须当戒勉。断此三惑。方成学道何者。三惑断除。心地清净。自然得入三摩地位。是为所得。如不戒勉不断三惑。以杀盗淫修行。纵得神通。必落魔道。何者。三惑习气不除。以世间有为功用作修行。焉能得哉。是为所失也。

  虽欲下结示虚伪。或者不断三惑而欲除妄。不知此杀盗淫正是妄本。以妄修行。倍加虚伪何者。以妄想为本。纵得菩提。还成是妄。是为可怜愍也。

  汝妄下结示邪正。若以正眼观之。此虚妄轮回。究竟不干菩提事。以菩提无生故。即有世间业果。元是众生自妄所造故。作是下正结如文。

  △流通分分文三。一禅那现境四。

  初无问自说。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至)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即时下经家所叙。金山表法身也。宝几表妙觉也。盖妙觉离言。言必有凭。法身非相。相必有显。今正说已周。将罢法席。复回紫金之身。而凭七宝之几者。乃显正定之相。而示妙觉之道也。此经家铺叙。以见当时景象如此。

  汝等下如来告语。盖阿难等初习小乘为声闻。既历方等发心向大。是故授以圆顿了义之教。真实修行之法。所言修行之法者。即前妙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最初方便法也。是法在师家开示则易。在学家所证则难。何者。大法虽明。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中。犹有微细魔事在。若不说破将来贻害非小。故不待请问而特告云。奢摩他云止。毗婆舍那云观。

  魔境下辨境现。阴魔。即是五受阴所变。天魔。即是想阴所变。鬼神。即是行阴所变。魑魅。即是识阴所变。初学人禅定未深。道力犹浅。逢此魔境现前。设不能辨。则是着贼矣。岂不可惜哉。

  又复下辨少足。或者不辨诸禅行相。不讨经论义理。但乐着三昧。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一无所知。谓我已证圣乘得罗汉果。至五百劫外。衰相复现。见有生处。遂疑佛说涅槃无生是假。罗汉后有是真。由是起谤。堕无间狱也。

  汝应下诫听如文。

  △二总明大意四。

  一通明真妄。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至)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佛告下标真。由汝下标妄。原夫十二类生。与十方诸佛。同是一心。元无差别。因迷是心。遂生痴爱。痴爱生则此心遍迷。迷故不觉不觉成空。由是全迷妙觉之心。而成顽空之性。故得展转生。得展转迷。今此十方有漏国土。及诸众生。皆依顽空妄想而住。非有于他也。

  当知下况显。如虚空生在觉心内。亦如片云点在太清相。似当知片云是无实。而虚空亦是无实。虚空尚是不实。况世界又在虚空耶。

  △二发真销妄。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至)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汝等下双提。上说迷此一心成空。空是无量。世界众生亦是无量。是谓化迷不息矣。今不论无量众生。祇就一人发真归元。悟此一心成觉。即此十方虚空皆销殒矣。虚空尚是销殒。所有国土在虚空而不振裂乎。问。一人发真。如何令十方销殒耶。又正销殒时。则余界余众生。是有是无。有则置之于何处。无则目前又作何销缴。曰。此正是众生计我我所之谓矣。由计我故。则有众生。由计我所。则有世界譬如人做梦。梦中问人言。此世界众生是有耶。是无耶。假饶说有亦不离是梦识。说无亦不离是梦识。何者。此人以未醒未觉故。所谓遍迷也。设果能悟能觉。则何有世界与众生耶。假饶说有亦不离是觉。说无亦不离是觉。可者。此人是已悟已觉故。所谓遍觉也。

  △三明动魔之由。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至)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汝辈下明合觉。前说十方虚空及所有国土者。是指器世间也。器世间是行人之所依处。设若发得真心不随六根四大起见。自然虚空销殒。世界振裂矣。今说十方菩萨及无漏罗汉者。是指正觉世间也。正觉是行人之所缘境。设若修禅庄饰三摩地。自然与十方菩萨罗汉心通㳷合矣。

  一切下明魔动。又魔王与诸凡夫天等。是指有情世间也。有情是行人之所同报。设若入得首楞严大定。自然魔王诸凡夫天不能相安矣。盖魔王是欲界之主。恋此尘劳为住者也。今见世界无故振裂。有情无故惊惧。虽凡夫昏暗不觉。而诸天魔鬼神等。皆具有五通。具有强力。唯无漏尽通。如此。岂受汝摧裂乎。是故于静三昧中。佥来恼汝。

  △四示降法。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至)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然彼下引喻广明。如风吹光。性不动也。如刀断水。心不起也。此喻定相。坚冰沸汤。易镕化也。主旧客新。终当去也。此喻定用。又禅那是定。觉悟是慧。慧能养定。定能发慧。慧即心之明也。诸阴为幽。群邪为暗。心地若明。幽暗立破。彼虽有力何敢乱乎。且佛魔不相并。邪正不相干。一住尘劳。一住妙觉。彼虽有怒。焉能及乎。此便是降魔之法也。

  若不明悟下别引事证。修禅要有悟门。若无悟门。心地不明。被五阴所迷。今日阿难学道。却成魔子矣。何以知之。只如登伽一色阴也。非有天魔之神通。非有鬼神之强力。殊为眇小微劣。惟以幻咒咒汝于八万行中。止破一戒。无有他故。而宝觉全身。便遭隳坏。如宰臣家犯法。论削其籍。没其家产。遂至零落。无人救援。岂不悲哉。彼学道不期明悟。被阴所迷。沦于恶趣。何以异此。便是心地不明。不觉悟之过也。

  △三释阴魔。一色阴。

  初总明。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下明区宇之相。盖由无始来。以诸根领采六尘影子。故有念相。然此念相。是生灭法。覆蔽真性故。若离念相。便得清净。前文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今云汝坐道场。销落诸念者。此即弃于生灭也。又云则诸离念一切精明者。此即常光现前也。得此常光现前。动亦如是。静亦如是。故曰动静不移。由离诸念生灭。忆也如是。忘也如是。故曰忆忘如一。到恁田地。方可入得三昧也。故曰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大约心虽离念。未出色阴。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相似。以心未发光。终堕色阴区宇尔。

  若目明朗下明阴尽之相。前但离念不能破暗。今心定发光。十方洞照。此则无明抉破。尘累都捐。便是色阴尽矣。劫浊者即最初一念。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故名劫浊。又坚固者。即无明包裹色阴。为生死根本。故云坚固。今色阴一尽。观得最初之由。与无明之本。便即超过劫浊之相也。

  △二别释十。

  一身能出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下明现境之相。此中二字。蹑前定慧而言也。由前定慧开发。研穷妙理。得四大不织。不织不合也。以心不与诸妄和合。是以尘不得并合也。以尘不并合。故能心出于碍尔。

  此名下拣邪善。此是心锐定胜功用。逼越精明。流溢为变。纵能了明前境。知得隔生事。不过暂时岐路。若认为证圣。则受其邪矣。

  △二体拾蛲蛔。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下明现境之相。蛲蛔腹虫也。由前定中。心光回照。得四大内融。故能拾出腹虫。而不伤损尔。

  此名下拣邪善。此是功用逼越精明。流溢形体为变。若认为证圣。则受其邪矣。

  △三空中说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现境之相。执受身也。魂魄等五脏所主也。除执受身不动。余脏等五皆能涉入。或离或合。而无专一。由前初则出碍。次则内彻。今则内外精研。故得互为宾主。又空中闻说法声者。以心意识无始时来。熏闻成种。今神离其舍。失其故常。还闻旧识发现。是故空中闻有所说也。

  此名下拣邪善如文。

  △四华台现佛。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现境之相。澄露皎彻一句是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者。即是内外一色也。其色赤黄。故名阎浮檀。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谓遍一切俱觉故。然觉则无相也。无见也。今由前定中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是有相矣。有相可见岂非魔耶。大概澄极无宰。被旧习见闻牵引。故有是境也。

  此名下拣邪善如文。

  △五空现宝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现境之相。观察不停者。分别太明也。制止超越者。研穷太深也。不知太深失中。太明失实。于是抑按过当。遂见十方虚空。尽成七宝色。又各各纯现者。青则遍界俱青。黄则遍界俱黄等。且又不失留碍者。岂有他哉。不过驰求心不歇尔。

  此名下拣邪善如文。

  △六暗室见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心实无形。定元无相今能暗室见物。光与白昼不殊。是心有形而定有相矣。焉得为正。不过心细澄极。物得映彻。然物是实体。不与定移。故云不除尔。

  △七火烧刀割无所觉。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心纯遗物。物不能侵。定胜排尘。尘不能并。是故火烧不爇。刀割不觉。此离能执所执。一向入空。空性虚融。暂得如是非正受矣。

  △八胜界化成。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一向见山河大地是劣。佛土楼殿是胜。见地狱是苦。天堂是乐。由是欣乐厌苦。慕胜卑劣。今则静功臻极圆定入深。积想化成。暂得如是。非本来有也。

  △九远人隔见。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穷至极。色阴将尽。故能隔见远人。及闻其语。此皆迫极心飞。脱其本阴尔。

  △十别识变现。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精究色尽。乃见他识以为依止。虽为依止。然又种种不定。或喜或怒。或好或丑。须臾之间。迁改不常。是人曾有宿习邪染种子。或是外魔乘间而入。大概色阴初尽。心失所依。是故魔得入其心腹矣。

  △三结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已上十种。总是色阴所变。前力。但是本相所变。以色阴未尽故。第十乃是他相所变。以色阴是尽故。用心交互者。行人修禅。惟缘自相。不缘念相。念相虽不缘。毕竟精明之心。还流前境故。又色阴或时窃发故。所谓交互也。若不说破。误认证圣。隳坏禅定。非为细事。故劝开示后世。无令天魔得其便也。

  △二受阴。

  初总明。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下明区宇之相。色阴既尽。心地开豁。如明镜现像。虽有领会。不得其用。隐隐似有所碍者。乃是受阴区宇也。譬如鬼魇其身。见闻了然。手足动不得。被客邪所触。受阴覆其心故。

  若魇下明阴尽之相。心有领纳。如鬼魇其身。反为所障。设若心亡领纳。魇咎消歇。得去住无碍。便是受阴尽也。见浊者。即最初一念。揽法成知。抟体成觉。此觉知心性。全是四大妄织。皆有留碍。故名见浊。又虚明者。盖众生原有灵明之智。因无明不觉而成妄相。是虚有其明矣。故云。虚明。今受阴一尽。心得自在。观得最初之由。与妄想之本。便是超过见浊之相也。

  △二别释十。

  一悲魔。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下明现境之相。此中二字。指受阴也。得大光耀者。指明白心也。以明白心见得受阴为过。于是摧而抑之。但摧抑过分。心不能持。见物辄生悲哀者。乃是忧悲种子发现也。

  此名下正拣邪善。由摧抑过分。是故悲魔入其心腑。悟则为善。不悟则为邪也。

  △二狂魔。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见得此中道理。即是明白心也。以明白心过激。见三祇劫。不过此一念。然此一念能超释迦。轶弥勒。无有过于我者。由是发狂。见人即夸示之也。

  △三忆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观前空相无见。故无有新证。观后色阴已脱。故归失故居。于是前后观之。一总无有可得。故名中隳地。又不进故曰沉。不退故曰忆。终日击心一处。谓之撮悬也。

  △四易知足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盖定能养慧。慧能养定。定慧均调。谓之得中。今则不然。慧过于定。则是溺于知见矣。心忘于审。则是失于猛利矣。猛利即是胜心。知见便是狂慧。此人见得自己是卢舍那。便是狂慧。更不求进。得少为足。便是知见。如此不悟。将来必有易知足魔。入其心腑矣。

  △五忧愁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新证之意未有。旧得之心已亡。进退无据。遂生艰难。以为学道无益。不欲活命。唯求速死。此修定失于方便。令悔恼种子发现尔。

  △六喜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心有所滞则沉。心无所滞则浮。今定中觉得轻安清净而生欢喜。然轻安属定。欢喜属浮。由轻浮故。慧不能禁持。是以喜支生也。

  △七慢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慢有七种。同德相傲曰慢。恃己陵他曰我慢。于同争胜曰过慢。于胜争胜曰慢过慢。未得谓得曰增上慢。以劣自矜曰卑劣慢。不礼塔庙及毁经像等曰邪慢。前六种是兼举。后一种是正显。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者。此即是邪慢。又不礼塔庙及毁经像等。即是我慢。由定中见得自心无佛无众生。无自无他。谓之胜见。胜见生。慧不能持。故慢魔起也。

  △八轻清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精明是定。圆悟是慧。然慧与定最难随顺。今圆悟精理。理契于智。是得随顺矣。因随顺故。见得轻安自在。妄谓证圣。岂不误哉。而又不求升进。是无闻也。无有所闻。而好轻清。岂非魔耶。

  △九空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空中见得虚明境界。遂执空为是。谓空何有持犯乎。由是内起邪见。外引空魔。破佛律仪。不避讥嫌。而令人不疑者。乃是魔所摄持也。

  △十欲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味者爱着也。爱着虚明境界。虚明空也。空无慧察。故魔入其心骨。以说欲为菩提。行淫为法子。此便是魔业矣。

  △三结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已上十种。是受阴所变。譬如垢痕。心垢虽除。而物痕犹在。慧不能辩。受阴乘之而现也。言用心交互者。盖定慧均则魔不能入。今则不然。或慧偏而定不能持。或定胜而慧不能辩。是以外魔乘之而起也。若不说破。误认证圣。混扰禅定。为害非小。故劝开示后世。毋令天魔得其便也。

  △三想阴。

  初总明。

  阿难彼善男子(至)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下明区宇之相。夫色受二阴。物之幻影也。众生一向妄执为身。如鸟处笼相似。今受阴已尽。身执已亡。如鸟出笼。心离其形者也。当此之际。若是根利者。不涉余想。即凡身而历圣位。得意生身而升道阶。便是证得无碍慧也。若是根钝不然。受阴虽尽。犹有念动。是堕想阴区宇。譬如熟寐寱言相似因忘身执。喻之熟寐。因有念动。喻之寱言。盖登地圣人。知得受阴尽而有圣位分。但被想阴所盖。不得自在。是为想阴区宇尔。

  若动念下明阴尽之相。大概有念不得自在。有想被其所碍。若是念息想除。得觉明圆照。便见得本末矣。又本即生也。末即灭也。盖想有则生。想无则灭。以生灭全是妄想。今若照得本末首尾尽。自然不随其生灭。生灭已灭。便是想阴尽也。所言烦恼者。即无始妄想忆识诵习。扰动清心。故名烦恼。今以觉明圆照。观得生灭之由。与妄想之本。便是超过烦恼浊矣。

  △二别释十。

  一贪物所变。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阿难下明体用。夫受阴尽而心地空净。故见虚妙。圆定深而邪虑不遭。故得发明。此约定体也。三摩地。云观照也。因定生明。因明生爱。心爱其明。而锐其精思以求巧。巧者。利有所得也。即贪物之余习。物是其境故。行人心贪。巧得其道。故云善巧。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巧。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贪其巧。魔即附人来说。或作比丘。或为帝释。正是魔现之相。修定人不悟。惑而信之。便是堕其巧以成其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盖人之好怪。彼说灾祥变异以动其欲。人之好讹。彼说刀兵劫火以恐其心。此又魔之善机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结判。怪者。物怪也。物力衰必至败露。所以致难尔。汝当下劝令先觉。先觉则善。不觉则堕落矣。

  △二贪色所变。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阿难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游荡。游荡心风也。即贪色之余习。色是其境故。行人心贪历诸境。故云经历。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游。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游色境。魔即附人来说。或坐莲华。或现金聚。正是魔现之相。修定人不知。惑而信之。便是堕其境以成其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盖人好其境。彼说佛应某处。某佛化身。某人即是某菩萨。此又魔之善机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结判。魃者。风魃也。风力衰必至败露。所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令先觉。先觉则善。不觉则堕落矣。

  △三贪惑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绵㳷。㳷合也。即贪惑之余习。惑是其境故。行人心贪希合妙道。故云契合。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合。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贪合道。魔即附人来说。且说者不以形。听者不以声。能令人先悟者。契合于心也。或得宿命。或得他心。乃至诵经说偈。令各各欢娱者。契合于理也。此是魔现之相。修定人不觉。惑而信之。便是堕其计以成其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盖人心欲求合其道。彼即说佛有大小。有先后。乃至菩萨亦然者。此又魔之善机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结判。魅者。妖通也。妖力衰必至败露。所以致难尔。汝当下劝令先觉如文。

  △四贪恨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下明体用。定体如前。根本者。物之元性也。元性是空。心爱根本。即贪恨之余习。何以知之。大都色受虽亡。想元仍在。今定中穷览物性之空。以爽其心。贪其辩析者。非余习耶。以行人心求物理。故云辩析。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元。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贪物元魔即附人来说。都将肉身为法身。妄想为常住。秽境为佛国。此魔现之相。修定人不觉。惑而信之。便是堕其术以成其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盖行人心爱物元。彼故说五蕴即净土。男女即菩提。此又魔之善机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结判。蛊者。坏也。物腐而虫生之。然不至于空不已。是蛊坏之者。所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令先觉如文。

  △五贪忆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悬应者。冀感通也。即贪忆之余习。忆是其本念故。行人心悬圣应。故云冥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心贪冥应。魔得其便。附人为知识。修定人不察。惑而信奉之。如胶漆。成其魔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言妻妾兄弟者。是展其亲也。于佛共住者。是酬其愿也。酬愿则所应之实。展亲则入人之深。此正冥感之意。此名下结判。疠者恶鬼也。疠终不久。必当自败。是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先觉如文。

  △六贪傲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深入者。入无何之乡也。克己者。克苦其身心也。即傲习所变。傲变为虚。虚气最静。行人心贪其静。故云静谧。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起心贪静。魔得其便矣。大概邪定亦具五通。知其本业。即是宿命通。知其肇心。即是他心通。能诘阴事。即是天眼通。以此现相。令人倾心钦伏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未来祸福应无差忒者。此又魔之善机迎人也。

  此名下结判。大力者。虚憍之气。虚气力衰。必至销败是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先觉如文。

  △七贪罔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知属意。见属眼。心爱知见。即贪罔余习所变矣。盖罔不知也今求知。罔不见也今求见。以是研寻贪求宿命。宿命六通之一。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宝珠难见之物也。符牍难见之书也。令皆见之。地下伏藏。难知之事也。药草嘉馔。难知之味也。令皆知之。此是魔现之相。以诿致尔。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言他方宝藏者。令人乐知也。言奇异之人者。令人乐见也。此是魔之善机迎合尔。

  此名下结判。汝当下劝觉如文。

  △八贪明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神通者六通之一。此以意通盖以意不以识。以神不以形。是谓神通。若以心爱而求通。乃是贪明余习所变。以贪明之心研究化元故。化元是意。所变是通。此乃是邪通。非真神通也。

  尔时下明魔现神通之相。唯于刀兵一句略拣邪正。谓正则刀兵无沮。邪则不得自在。此邪正之验矣。

  口中常说下。明魔说神通之事。

  此名下结判。汝当下劝觉一一如文。

  △九贪成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入灭者。灭即无也。研万物之化性唯无。遂拨一切俱无以入空者。此亦贪成之余习。以物之化性由空而成。故贪求其深空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于大众内。其形忽空者。现入灭之相。还从虚突然而出者。现空化之性。以行人心贪深空。魔得其便以眩惑尔。

  口中常说下明魔说之事。虚空是无相。即从所生。还灭于空矣。岂有因果与后身哉。此正外道断灭空也。

  此名下结判。汝当下劝觉如文。

  △十贪党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长寿者。冀不灭也。分段是五蕴之粗相。变易是心识之细相。今变五蕴粗相。而易心识细相。得永不灭而求常住者。即贪党之余习也。以心之细识。是朋类故。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或经万里。瞬息再来者。异中同也。同故举眼即到。数步之间。累年不到者。同中异也。异故一室相差。已上皆变易之相。

  口中常说下明魔说之事。说生佛从我出者。此显变易也。说我是元佛者。此显常住也。

  此名下结判。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他化所摄。魔王天也。遮文茶。即役使鬼。毗舍。即啖精气鬼。啖精气以求常住。役使以求变易者。便是魔王之法也。

  汝当下劝觉如文。

  △三结示二。

  初总结前境。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至)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阿难下结成魔失。谓后五百岁多有魔王。入佛法中。为善知识。师既为魔。弟莫不然。师弟成魔。谓之淫淫相传。纵有好心学道之士。而无慧觉。皆堕其党。为魔眷属。深可惜也。其故何在。大概以想阴为之害也。想阴有二。一散位。二定位。散位故也。定位非故也。譬如风微水绉。风微是因。水绉是念。修定人或过于浮。或过于沉。定慧不调。故引起旧习之因。以成念想之咎。是以魔得其便以应之尔。故曰其故以想阴为之害也。

  汝今下敕劝阿难。阿难前发愿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又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今敕阿难云纵得无学。未须取灭。盖留愿度生。乃是学道之正务也。能度生。则足以报佛恩矣。

  △二结劝传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已上十种。是想阴所变。盖想阴为风。心海为波。风动波起。心体不得宁矣。究竟看来。风亦不关于波。波亦不关于风。起各自起。动各自动。良由旧习以惑之尔。言用心交互者。慧习于定。定不能一。定摄于慧。慧不能持。慧不能持。魔得以乘之矣。定不能一。旧习以惑之矣。此用心交互之过也。若不说破。误认登圣。混乱佛法。为害非细。故劝传示后世。毋令天魔得其便也。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