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法华义疏第三

  解品第四。此是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第二明中根人领解。仍其得解立品目故。言信解品。就中初开为二。第一经家叙中根人得解之相。第二从而白佛言以下。出其领解。第一可见。就第二领解中亦有二。第一从初讫六十八行偈。正领解。第二从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以下。有十八行半偈。叹佛恩深难报结成领解。就第一正领解中。亦有长行偈。就长行中亦有二。第一先出其今昔所怀。第二从世尊我等今者以下。正领上十譬及方便品中十种法说。就第一先出其今昔所怀中。即有二。第一出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第二从我等今于佛前以下。出其今日得大。内心欢喜。就第一出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中。即有二。第一直言有三妨故不求。第二从世尊往昔以下。别释三妨。三妨者。一居僧之首故不求。二年朽迈故不求。三自谓已得故不求。言昔日大品座席时。我亲为诸菩萨覆讲大乘因果之理。于时自知大乘之道实尊可求。而不求者。有此三妨故也。一居僧首故不求者。夫少乘之法。执教定宗。位有次第。出入制时。动静须容。今须菩提既为上坐。若欲学大乘轻轻出入不用制者。则诸余新学声闻。废其戒法日增造非。二年朽迈故不求者。虽居僧首。年时若庄犹可应学。而今年老。无能可得。且不宜并立年庄轻轻出入。三自谓已得故不求者。虽有二妨。若都无得何敢不学。而于时佛言汝等出三界已得涅槃。有此三妨故不求也。就第二别释三妨中。即有二。第一从初讫得涅槃证。释第三自谓已得故不求。第二从又今我等以下。释第二年朽迈故不求。但不别释第一居僧首故不求。本义云。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三菩提者。此释居僧首故不求。说法既久者。闻波若教来既久也。我时在座者。谓波若坐也。从身体疲懈以下。言劳神于少乘无相法中。而不求菩萨大乘道也。从我等今于佛前以下。先出今昔所怀中。第二出今日得大内心叹喜。即可见。不求自得者。谓上三妨不求。今即自得也。本义云。从此以前略领解。从譬若有人以下。广领解。而今不记。从世尊我等以下。长行中。第二正领上十譬及方便品中十种法说。更举譬作领故。就中亦开合有二。然上火宅中本有十譬。而今但领七譬。不领第六见子勉难故欢喜譬。第七诸子索车譬。第十不虚妄譬。所以尔者。既领第五见子勉难。即第六其父欢喜。不领自去。今第七诸子索车此是惑情。且非今日之要。今既能信开三显一之义。则此第十不虚妄譬无应复领。所以此三譬略而不领也。今虽领七譬倍一为八。第一从譬若有人以下。讫坦然决乐无复忧虑。名为父子相失譬。此即领上火宅十譬中第一宅主譬。亦远领方便品十种法说中。第一开三显一。第二从尔时穷子备赁展转以下。讫我虽年朽犹故贪借。名为父子相见譬。此即领上火宅中第二。名长者见火起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二法说明如来见众生为五浊所惛。第三从即遣傍人以下。讫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名为呼子不得譬。此即领上火宅中。第三名长者求子不得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三法说。明如来以大乘不得化众生。第四从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以下。讫然其所止犹在本处。名为呼子得譬。此即领上火宅中第四。名长者求子得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四法说明如来以少乘化众生得。第五从世尊尔时长者以下。讫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名为付财物譬。而此譬不领今日上意。远领昔日大品座席意。第六从复侄少时以下。讫自鄙先心。名为见子长大譬。此即领上火宅中第五。名长者见子勉难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五法说。明如来见三乘人大乘机发。第七从临欲终时以下。讫先所出内是子所知。名为付家业譬。此即领上火宅中。第八等与大车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八法说。明如来正说法华。第八从是时穷子以下。讫今此宝藏自然而至。名为穷子得家业故欢喜譬。此即领上火宅中第九。名诸子得车欢喜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九法说。明三乘受大乘修行。今第一父子相失譬。就中有四。第一名子背父而去。以譬众生昔二万亿佛时。曾廪大乘化。而后失大乘流行。第二从其父先来以下。名父觅子不得。以譬如来从众生失解以来。恒觅应机而不得。第三从时贫穷子以下。名子还近父。以譬众生虽失大乘解。犹有感佛出世之机。第四从父每念子以下。名父失子忧念转深。以譬如来见众生虽有感佛出世之机。犹为五浊所惛。起慈弥深。譬若有人者三乘人。自譬己身。年既幼稚者。譬失解不久。舍父逃逝者。譬背佛流行六道。失解后理中蜜有背佛之义。故云逃。问曰众生失大乘解。如来在世而失。就化他方故失耶。答曰如来在时。众生念法心未薄。但就化他方之后而失也。即问。然则应言但父舍子而逃子不背父也。答曰舍父者。但譬其失解后不复向佛。是非正譬失其大乘解也。然若论如来就化他方。正由众生尽感佛在世之机。非如来故欲先舍此而去。然则子先背父犹不离也。又问如来明达众生后必失其大乘解。何劳用大乘为化。答曰夫圣人说法。非但当时即利。远取后益也。何者今言失者。但广起烦恼以覆本解故云失。非谓永绝。所以后发大机时。力其本解为化甚利。然则远取后益明矣。或云年既幼稚者譬大乘解弱。唯由年少无知故。舍父逃逝。若年长大有智云何舍父。故知是譬解弱父则可去。但于义难通。若以幼稚譬解弱者。下言年既长大。亦应譬解强大。如言幼稚无知故舍父者。亦应年既长大时不可舍父。而犹驰骋四方。故知幼稚非譬解弱。久住他国者。大乘教譬己国。人天教为他国。言失解之后久在人天教中修行也。或十二十至五十岁者。明其住他国年数也。譬失解之后迳流五道也。然失解或有但迳人道。仍更值佛得其本解者。或先迳畜生后生人道。仍更值佛得其本解者。故言或十二十。或有备迳五道然后值佛得其本解者。故云至五十岁。未必尽行五道故云或也。经云五戒得人身。十善得天身。若尔既云久在五戒十善教中。何复一生畜生故云二十。答曰此就宿业为论故然。何者虽在五戒十善之中。若其宿业应先受畜生者。必一生畜生。然后得人故云或二十也。年既长大加复穷困者。年长譬失解久。言年少时以少衣食足给。而长时非以少物可堪。故云加复穷困。内合众生失解既久。则非微善愿力可资也。驰骋四方以求衣食者。言各随其业径流四生求觅道理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者。言虽复久住他国。理非永背己国也。譬众生虽复失解久在五戒十善教中。理非永失其本大乘解也。而向本国非即。故云渐渐。从其父先来以下。第二名父觅子不得。内合如来从众生失解以来。恒觅化机不得。就中亦有二。第一直言求子不得。内合直明觅化机不得。第二从中止一城以下。明虽有失子之忧。犹不废其家业大事。内合如来虽一方众生不得应机。而不废其教化常事。中止一城者。一城譬一大乘教。教譬城义即如恒释。言如来恒在一大乘教中也。从其家大富以下。皆譬佛果备有众德。臣譬八地以上。佐譬七地以下。吏譬缘觉。民譬声闻。像譬大乘法。马牛羊譬三乘法。从佛宣如出。化功归己如入。施化非一方故。云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者。商估背贱求贵譬从佛教化诸菩萨也。从时贫穷子以下。第三名子还近父。内合众生远有感佛出世说法之机。就中即有二。第一时贫穷子游诸聚落迳历国邑者。明子近父之由。言游行不已故得近其父。内合众生迳行五戒十善不已故。有感佛出世说法之机。遂倒其父所止之城者。第二正明近父。内合正有感佛出世之机。然是非正感一教。但泛明有如是感教之机也。从父每念子以下。第四名父失子忧念转深。内合如来见众生失大乘解广起烦恼。起慈弥深。就中亦有二。第一从初讫每忆其子。直言失子忧念。内合如来忧念众生失大乘解。亦可直言失大乘众生忧念。第二从复作是念以下。假设明得子无忧。内合亦假设得大机无忧。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岁者。譬失大乘解洷流五道也。然上直言五十岁。此并阿修罗为六道故云余。或云无别阿修罗道只是鬼神道中最胜者。离出詺阿修罗。既被出故言余。若实别有阿罗道。则应言六十岁不言五十余也。一云不然。别有阿修罗道何则善有三品。下品感阿修罗。但其多谄曲求道甚难。故贬之令在鬼神道中。非无别阿修罗道也。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者。言一应以来。未向声闻辟支等。说众生失其本大乘解事也。但自思惟者。言但佛独思也。心怀悔恨者。悔在于父。恨在于子。何则悔不坚赏。恨不顾生。内合亦然。悔在如来。不坚用大乘为化。恨在众生。都不寻其本大乘解。自念老朽者譬废大乘教来久也。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者。譬大乘教所明佛果众德。无有子息者。言无堪受大乘众生。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者。言由无大机。若就化他方。则大乘道。无利于此众生。是以殷勤每忆其子者。言每忆众生无大机。从复作是念以下。第二假设明得子无忧。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决乐。无复忧虑者。言若得众生大机为说大乘。即称如来本意者。无复忧虑也。所以知此譬必领上火宅第一宅主譬。亦领方便品第一法说开三显一者。此言父即同上火宅长者。亦同方便品今我亦如是。又此言其家大富。财宝无量。多有僮仆。臣佐吏民。即同上火宅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亦同方便品安稳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但其间亦有少少不从。而其大致不乖也。从尔时穷子以下。第二名为父子相见譬。此譬领上火宅中第二。明长者见火起譬。亦远领方便品第二。明如来见众生为五浊所惛。就中亦有二。第一从初讫疾走而去。先明子见父。内合众生以人天少机感佛。第二从时富长者以下。明父见子。内合如来见众生有人天少机。然上但言长者见子。不言诸子见长者。内合但明以智照机。不明以机感圣。但此以义倍明。就第一子见父开为二。第一从初讫威德特尊正明见父。内合众生正以人天少机感佛。第二从穷子见父以下。明见父生畏避心。内合众生少机欲避大乘佛。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者。修行五戒十善不止之力。今以人天少机得感如来。若以大乘机感。如立门中。而今以人天少机感故。云立门侧。遥见其父居师子床者。以言远机感居十力无畏坐佛也。宝机承足者。权实二智为两足。二谛境为宝机。言如来常以权实二智照二谛境。如宝机承足。诸波罗门譬八地以上。刹利譬七地以下。居士譬内凡夫。然此中佛应是一果佛。若尔则是法身。法身之地内凡夫那得共在者。只就一果应身为明故然。不就真身也。以真珠璎珞。贾直千万。庄严其身者。言诸菩萨以万行功德智慧以修己身。吏民譬避支。僮仆譬声闻。白拂譬无相解。言二乘人以无相解拂烦恼尘。然是则二乘人自拂。何关拂佛。解言。二乘人能自拂。正由佛教故。义关拂佛净名言众生病故我病。众生病喻我病亦喻。是其义也。亦可。佛无可拂故。但自为执非为拂佛。如诸菩萨以真珠璎珞。自庄严也。覆以宝帐者。譬佛慈悲两德覆六道四生。垂诸花幡者。花幡是能化人目。譬四摄能化众生。香水洒地者。言以禅定水洒净戒地。淹烦恼尘。散众名花者。譬七净。罗列宝物者。譬佛果诸功德。教从佛出故言出。化功归佛故言内。前人受教为取。佛授记为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者。言万德备有也。从穷子见父以下。第二明见父生畏避心。穷子见父有大势力者。譬佛有大乘教力。即怀恐怖者。大乘教非其人天少机分也。悔来至此者。悔以少机感大乘佛。窃作是念。此或为王。或是王等者。言是说一乘佛。或是说三乘佛。非发言但理中为论故云窃。非我庸力得物之处者。言虽复说一乘佛。说三乘佛。非我人天少机相宜也。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者。五戒十善为贫里。衣食譬人天果。言不如更就五戒十善教中修行易感人天果也。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者。若以人天少机。久就说大乘佛。或用大乘教逼我少机强使修行也。作是念已疾走而去者。言就其人天少教也。从时富长者以下。第二明父见子。内合如来见众生有人天少机。就中亦有二。第一正明见子。以对上正明子见父。第二从即作是念以下。明父见子开畅念。以对上子见父生畏避心。子见父生畏避。父见子生欢喜者明矣。时富长者。于师子坐。见子便识者。即知是我所失子。内合如来在法身之地。见人天少机众生。即知是我昔二万亿佛处。以大乘为化者也。心大欢喜者。或更如本得为子故生喜。内合亦尔。或更发其本大乘解故生喜。从即作是念以下。第二明父见子开畅念。内合如来见众生善根不断。始发可化之机。即开畅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者。言今既发可化之机。后必更发大机故。言我大乘教有所付也。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者。言从众生失大乘解以来。恒思欲以大乘为化。而机未故无由得化也。而忽自来甚适我愿者。言今始发可化之机。即称如来本意故。云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者。言虽复废大乘教来久。而众生既发可化之机故。犹欲以大乘为化。故云贪惜。惜者谓不可轻也。然此中所明。非言已发大机。但言因此可化之机后必发大机之谓也。然所以知此譬领上火宅中第二明长者见火起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二。明如来见众生为五浊所惛者。但其文虽有广狭之殊而其大意即同。何者。此言门侧之子。即同上火宅被烧三十子。亦同方便品见六道众生。又此言见子欢喜之父。即同上火宅见火起生惊怖长者。亦同方便品能见五浊如来。所以知领上火宅第二见火起也。问曰此子但在门侧不为火烧。上子在于宅内。亦得被烧。然则子义虽同。烧与不烧既殊。那得相即。解言上子虽复被烧。岂无人天少机。此子虽有人天少机。岂不被烧。是乃上中。但明为五浊所惛之义。不明有人天少机。此中亦但明有人天少机之义。不明为五浊所惛故然。然此亦圣人随其处处所宜互举而出也。又问上子但受火苦。而不见其父。此子得见其父不为火苦。见父与不见既殊者。亦子义虽同。那得相即。解言上子但受火苦。而不见其父者。直明众生为五浊所惛之义不明以人天少机感佛故。然此子见父而不为火苦者。但明以人天少机感佛之义。不明为五浊所惛故然。然是亦互举出之。又问上父见子而惊。此父见子生喜。然则父义虽同。惊喜相违。那得相即。解言夫众生机有二。一戒莫恶机。二劝修善机。上就见戒莫恶机为明。故惊而不喜。此就见劝善机为明。故喜而不惊。此亦互举为显。若通为论。即此三义共在一体。所以知此譬领上火宅中第二见火起譬也。从即遣傍人以下。第三名唤子不得譬。即领上火宅中第三。长者求子不得譬。亦远领方便品第三。明以大乘化众生不得。然上火宅第三求子不得譬有二意。第一明长者将欲求子。先以己身所得力富作思惟。而诸子无知故。力富非其时。内合先以如来所得实智作拟宜。而众生无大机故。实智非其时。第二以畏语作思惟。而诸子犹无知故。不得以畏语求子。内合以大乘教作拟宜。而众生犹无大机故。不得以大乘为化。今皆领之。但开文倍一为三。第一从初讫何为见捉。名为一唤不来。即领上火宅中第一。先以己所得力富作思惟。而诸子无知故。力富非其时。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一。先以如来所得实智作拟宜。而众生无大机故。实智非其时。第二从使者执之犹急以下。名为再唤不来。即领上火宅第二。以畏语作思惟。而诸子犹无知故。不得以畏语求子。亦远领方便品第二。以大乘教作拟宜。而众生无大机故。不得以大乘为化。第三从父遥见之以下。难唤故放。内合二拟宜皆息。即遣傍人急追将还者。傍人譬实智。法身当正体故。智为傍人。此即领上云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亦远领方便品我所得智慧。微最第一。尔时使者疾走往捉者。譬以智就机。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者。譬无大机言有大机可以实智作拟宜。而今无大机云何以实智作拟宜。此即领上云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亦远领方便品。云众生诸根钝。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从使者执之以下。第二名再唤不来。领上第二以畏语作思惟。亦远领方便品以大乘教作拟宜。使者执之喻急强牵将还者。譬以大乘教作拟宜。若论就机。比智教亲故。云执之喻急。此即领上云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是舍已烧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亦远领方便品云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从于时穷子以下。亦明无大机自念无罪而被囚执者言自无大机。而以大乘得为作拟宜也。此必定死者。若违机犹用大乘为化。即生邪见故。云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辟地也。此即领上云父虽怜愍善言慰诱。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亦远领方便品云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此法。从父遥见之以下。唤子不得中。第三名父放子。内合智教二家拟宜皆息。就中开为二。第一先明父放子。内合智拟宜息。第二从使者语之以下。名使者放子。内合大乘教拟宜息。在法身地而见故云遥。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者。言非可以实智拟宜也。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者。权智譬冷水。少乘机譬面。言宜以权智拟宜。称会其少机。莫复与语者。复不可以实智作拟宜也。所以者何。父知诸子志意下劣者。言唯有少机也。自知豪贵为子所难者。言实智非少机分。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者。即如上云不道是我昔二万亿佛处。以大乘为化者也。从使者语之以下。第二明使者放子。内合大乘教拟宜息。我今放汝。随意所趣者。不复以大乘教作拟宜。随欲可受也。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浬。以求衣食者。还其人天教也。本义即如上释火宅譬。从初讫何为见捉。明以大乘劝教作拟宜。从使者执之喻急以下。讫闷绝辟地。以大乘戒教作拟宜。从父遥见之以下。两家息化。从尔时长者以下。第四名唤子得譬。即领上第四明长者求子得譬。亦远领方便品第四。明以三乘化众生得。上第四。明长者求子得中。初开为四。第一明长者以三车作思惟。第二明长者善知诸子心中所乐。第三明正以三车得诱诸子。第四明诸子信从三车之诱。今皆领故亦开为四。第一从初讫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名父先与二使人思量唤子之事。内合如来先以二乘教作拟宜。此即领上第一以三车作思惟。亦远领方便品先以少乘作拟宜。第二从时二使人以下。讫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名为正得唤子。内合如来正得三乘机。领上第二善知诸子心中所乐。此不正领方便品。第三从又以他日以下。讫即时长者名之为儿。名为教作。内合正以三乘得化。即领上第三正以三车得诱。亦远领方便品正以三乘得化。第四从尔时穷子以下。讫然其所止。犹在本处。名为子称父意。内合三乘众生。信受三乘教。即领上第四明诸子信从三车之诱。亦远领方便品三乘人。受三乘教修行。就第一先与二使。共量中。亦有二。第一从初讫无威德者。直遣二使。内合直以二乘教作拟宜。第二从汝可诣彼以下。明教二使与子相言方法。内合以二乘教中所说作拟宜。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蜜遣二人者。二人譬二乘教。内合如来将欲化众生。以二乘作拟宜。长者不自唤传遣二人故云方便。内合亦然。不用一乘教。先以二乘教作拟宜。是方便也。此即领上云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勉斯害。亦远领方便品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在法身地始拟宜故云蜜。形色憔悴无威德者者。言二乘教不明声闻辟支弗有三十二相也。然向者言三乘皆是方便。今此何故但言二乘者。今此止道二乘领解故。仍道二乘也。亦可既云是三改言是一。故云皆三方便。然论其取舍唯二可弃。所以此中但举二也。从汝可诣彼以下。第二名教与子相言方法。内合以二乘教中所说作拟宜。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值者。彼谓机。子谓三乘人。言此二教中有四谛十二因缘义可修。胜汝五戒十善也。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者。若二乘人机可顺即应令修也。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者。言治道断九十八使烦恼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言此二乘教。有为众生诠理。作修道外缘。即是共作义。从时二使人以下。此譬中第二。正得唤子。内合如来正得众生有二乘机。即领上第二明长者善知诸子心中所乐。上云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就中亦有二。第一明父得唤子。内合如来得可以二乘化机。第二从尔时穷子以下。明子受唤。内合众生机称二乘教。时二使人即求穷子者。言拟宜已毕即以二乘教正照物机也。既已得之具陈上事者。言得应闻二乘教机也。上事即教中所说事。就第二子受唤中亦有二。第一正明子受唤。内合正明物机称教。第二其父见子。愍而怪之。此二句。明父爱愍子心怯。内合如来爱众生唯有应闻二乘机。先取其贾。寻与除粪者。但言二乘人机有可治道断惑之利。不譬正修行也。释悔即如上释。本义此中分重少少有异。而今不记。从又以他日以下。此譬中。第三名为教作。内合正以三乘化众生得。即领上第三长者正以三车得诱诸子。亦远领方便品正以少乘得化。上云思惟是事已。即就波罗捺。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本义从此下。别为一种教作譬。所以穷子领解凡作九譬。然犹云第四唤子得譬。与此第五教作譬。皆共领上第四求子得譬。所以今合为第四唤子得譬也。就中亦有二。第一从初讫状有所畏。名为教作缘由。言将欲教作故。舍其贵服。更着秽服。内合如来亦欲为说三乘故。
  万德庄严一果真身更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庆身也。而此文不适领上事。但以义领。第二从语诸作人以下。正明教作。内合正为说三乘。他日谓见机之次。窗牖譬方便智。言见机之后。以方便智。见众生有三乘机。若以实智见一乘机。如户中见。羸癁憔悴者。譬三乘无可大善自资也。粪土尘坌污秽不净者。譬备有九十八使烦恼。璎珞譬种智。细濡上服譬功德。严饰之具譬众德。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者。言示凡夫太子身现。同九十八使。所以言更者。长者昔日服秽作家事。而后着贵居坐。而今将欲教诸子作家事故。更着其秽。故云更。内合如来既弃凡夫色身。已登万德法身。而今将欲化物。更示凡夫形。故云更。右手执持除粪之器者。执之言修。
  示同方修智慧断烦恼如来生死已离而亦示同方厌生死。故云状有所畏。从语诸作人以下。第二正明教作。内合正为说三乘。正颂上第三明长者正以三车得诱诸子。亦远领方便品正以三乘得化。然上第三正用三车得诱中有四。第一赞叹三车。第二示车所在。第三劝取三车。第四保与不虚。今但略第二示车所处。余三皆领。虽但领三。开文亦有四。第一从初讫得近其子。名为劝勤。内合劝取三果。即领上第三劝取三车。第二从后复告言以下。名为许与好物不虚。内合许与三果不虚。领上第四保与不虚。第三从诸有所须以下。赞叹须具。内合赞叹三果。领上第一赞叹三车。第四从好自安意以下。名为安慰作人。内合安慰三乘人。此重不领上事。但以义领。但不领第二示车所处云如是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者。言勤修无漏证彼三果也。即领上云汝等于是火宅宜速出来。第二许与不虚。汝常此作勿复余去者。言但当勤修无漏勿复就汝五戒十善也。当加汝贾者。言二乘果胜汝人天果也。即领上云随汝所欲。皆当与汝。第三叹须具。瓮器譬戒。米譬智慧。面譬禅定。盐酢譬无常苦空无我观行智。言二乘果中备有如是种种之美也。莫自疑难者。言实有非虚。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者。譬罗汉有六通。但不及如来故云老弊。即领上云汝等所可珍玩之具。希有难得。今若不取后必有悔。第四安慰作人。就中即有三。第一直慰。第二释。第三从汝常作时以下教。第一直慰可见。第二释慰。标疑云。所以我如汝父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庄者。即言我老汝庄。故云如父。内合如来教化来久。汝等皆是受我化者也。第三教。
  常作时无复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者。内合汝等三乘人。从今至今日法花以还。其修行时。常应自言我等若都不感如来者。见恶如余外道也。本义云。如新学轻毛菩萨。自今以后。如所生子者。言应谓我等从佛化生。故如佛所生子。即时长者名之为儿者。佛亦即称是我真弟子也。直就外譬应言我长者。但直言长者。长者自言如傍人言也。从尔时穷子以下。此譬中大段第四。名作人称长者意。内合三乘人受三乘修行。领上第四诸子信受三车之诱。然上中有四句。一句心各勇踊。言得外凡夫善。二句互相推排。言得内凡夫善。三句竞共驰走。言入无相治道断结。四句诤出火宅。言出三界证无余果。今皆领之。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者。领上心各勇踊生外凡夫善。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者。领上互相推排生内凡夫善。心相体信者。领上竞共驰走观无相治道断结。出入无难者。领上诤出火宅。出三界证无余果。二十年譬四谛十二因缘。本义云。譬二谛。亦云譬二乘教。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者。言犹未发大机也。本义云。从语诸作人以下。讫得近其子即如言领上第三劝取三车。云汝等于是火宅。宜速出来。从后复告言以下。讫当加汝贾。领上第二示车所处。云如是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从诸有所须以下。讫须者相给。亦如言颂上赞叹三车云汝等所可珍玩之具。希有难得。今若不取。后必有悔。从好自安意以下。讫而汝少庄领上第四保与不虚。云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从汝常作时以下。教作譬中第三。作人称长者意。从初讫如余作人。领上心各勇锐。从自今已后以下。领上互相推排。从尔时穷子以下。领上竞共驰走。从过是已后以下。领上诤出火宅。出入无难者。其无为果无异如来。然有为功德智慧不及故。云犹在本处。从世尊尔时长者以下。第五名为付财物譬。然此譬不领今日上譬。远领昔日大品座席时事。言昔日如来说波若。即命须菩提为诸菩萨覆讲。推寻此意欲令知汝等声闻皆亦作菩萨。而于时须菩提犹不达此意。至今方觉。所以亦领于时如来所指深意也。就中初开为二。第一从初讫无令漏失。明父付财于子。内合如来命须菩提覆讲。第二从尔时穷子以下。明子受父敕。内合须菩提承旨覆讲。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者。明其付财物时。言有疾将死故。付其子。内合亦然。初教化功将废故。使须菩提复讲。初教化功将废。如有疾将死。穷子须菩提自譬己身。众宝譬波若中所明菩萨种种尊行。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者。广说为多。略说为少。自分为取。授人为与。言教中所说。若广若略。汝悉应知。我心如是。当体此意者。诫莫违也。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者。应所说不异也。宜加用心无令漏失者。亦诫莫失我所说也。从尔时穷子以下。第二明子受父敕。内合须菩提承旨覆讲。而无悕取一餐之意者。譬都不谓己分。然其所止故在本处者。言犹在其二乘机中也。下劣之心亦未能舍者。言犹不舍其求少之心也。从复径少时以下。第六名为见子志至大譬。领上第五明长者见子勉难譬。上云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亦远领方便品第五。明如来见众生发大乘机。上云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复侄少时者。传教之后。去今日法华不久故言少时也。父知子意渐已通泰者。譬于波若维摩修行渐渐益解无五浊弊也。成就大志者。言发大机。自鄙先心者。鄙其昔日不求大之心。从临欲终时以下。第七名为付家业譬。领上第八等与大车譬。亦远领方便品第八正说今日法华。上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上第八等与大车中。初开为二。第一直明等与大车。上云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第二释平赐之意。今但领第一平赐略不领第二释。就中有三。第一集为证众。第二从即自宣言以下。会父子义。第三从今吾所有以下。正付。内合可推。临欲终时者。譬废维摩化功也。亲譬分身诸佛。国王譬多宝佛。大臣譬十地。刹利譬九地以还。居士譬七地以还。第二会父子义。此是我子者。是我以大乘所化者也。我之所生者。从我化生也。某城譬二万亿佛时大乘教。舍吾逃走者。譬失解背佛流行。跉跰辛苦五十余年。即如上释。其本字某我名某甲者。会名。昔在某城。怀忧推觅者。言失大乘解以来。恒觅大乘机也。此实我子。我实其父者。亦如上可推。从今吾所有以下。第三正付。内合正为说法华。从此下正领上等与大车。前二重但以义领。非过领上事。今吾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者。言皆为子分也。内合记三乘人皆如我作佛。此明显一。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言知是方便也。此明开三。从是时穷子以下。第八名为穷子得家业故欢喜譬。领上第九明诸子得车欢喜譬。上云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亦远领方便品第九三乘人受大乘修行。上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释文自可见。从世尊大富长者以下。第二合上开譬。本有八譬。今皆合之。而并合第六见子至大譬。第七付家业譬。故开文为七。第一初二句。合第一父子相失譬。第二如来常说。我等为子。此一句。合第二父子相见譬。第三从我等以三苦故以下。讫乐着少法。合第三唤子不得譬。第四从今日世尊以下。讫无有志求。合第四唤子得譬。第五从我等又因以下。讫不知真是佛子。合第五付财物譬。第六从今我等方知以下。讫然佛实以大乘教化。并合第六见子至大譬。第七付家业譬。第七从今法王以下。竟长行。合第八得家业故欢喜譬。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有四重。第一子背父而去。第二父觅子不得。第三子还近父。第四父失子忧念转深。而今但总合不别也。今二句初一句。大富长者。即是如来者。总合第二父觅子不得与第四父失子忧念转深。言如来从众生失大乘以来。恒觅大机而不得。又见失大乘解即为五浊所惛。起慈弥深。即如上长者觅子不得忧念转深也。我等皆是佛子者。亦总合第一子背父而去。第三子还近父。言众生失大乘解侄离五道而背佛。理非永绝犹有感佛出世之机。即如上子理非永背其父。游行不已遂到其父所止之城。如来常说我等为子。此一句合上第二父子相见譬。上开譬中有二。第一子见父。第二父见子。今但合第二父见子。略不合第一子见父。上云尔时穷子。牖赁展转。遂到父舍。住立门侧。今合第二。言如来说此等是我昔。二万亿佛所所化者也。即如长者于师子坐见子。便识是我所失子也。从世尊我等以下。合第三唤子不得譬。上开譬中有三。第一一唤不来。第二二唤不来。第三难唤故放。今但合二重唤不来。略不合第三难唤故放。我等以三苦故者。三苦者即是三界苦。非道苦苦坏苦行苦。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者。诸热恼谓五浊八苦。迷惑无知乐着少法者。言唯有少机而无大机也。是即如上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又言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略不合第三难唤故放。上云不须此人。勿强将来。又言我今放汝。随意所趣。从今日世尊以下。合第四唤子得譬。上开譬中有四。第一父先与二使人思量唤子方法。第二正得唤子。第三教作。第四作人称长者意。今皆合之。从初讫戏论之粪。合第一先与二使思量。从我等于中以下。合第二正得唤。从然世尊以下。合第三教作。从我等从佛以下。合第四作人称长者意。今合第一。而上第一与使思量中有二。第一直遣二使。第二教二使与子相言方法。今但合第二不合第一。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者。戏论之粪谓九十八使烦恼。言如来为我等如是作拟宜也。即如上长者教二使。言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从我等于中以下。合第二正得唤子。而上中有二。第一直明父得唤子。第二子受唤。今皆合之。先合第一父得唤。于中者。于三教中也。言如来见我等有于三教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贾机也。即如上长者二使。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也。从既得此已以下。合第二子受唤。我等于三教中修行自以为足。即如穷子先取其贾寻与除粪也。而上第二子受唤中有二。第一直明子受唤。今已合。第二父见子心怯。生爱念心。内合如来见众生唯有少机。起慈悲心。而今略不合。上云其父见之愍而怪之。从然世尊以下。合第三教作。上中有二。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明教作。今皆合之。从初讫宝藏之分。合第一教作缘由。从世尊以方便力以下。合第二正明教作。而上教作缘由中有三意。一明见子身羸。二明舍贵服。三明着贱服。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蔽欲乐于少法者。言佛知众生唯有少机也。即如上长者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癁燋焠。粪土尘坌污秽不净也。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者。言不用大乘为化也。即如长者即脱璎珞细濡上服严饰之具也。略不合著贱服云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者。合第二正明教作。上中有四。第一劝勤作。上云汝等勤作勿得懈息。第二许与不虚。上云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贾。第三叹须具。上云诸有所须。瓮器米面盐酢之属。勿有疑难。第四安慰作人。上云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有虑。而今总合不别也。从我等从佛以下。合第四作人称长者意。上中有四。第一领上心各勇踊。上云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而今不合。第二领上互相推排。上云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而亦不合。第三领上竞共驰走。上云心相体信。亦不合。第四领上诤出火宅。上云出入无难。今但合此也。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贾。以为大得者。涅槃谓罗汉果。罗汉功德智慧。非是远求佛果。故云一日之贾。言罗汉得少分功德智慧。以为大得。即合上出入无难。于此大乘无有志求者。言不求佛果一切功德智慧也。
  如上作人虽复出入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从我等又因以下。合第五付财物譬。上开中有二。第一明父付财物于子。第二子受父敕。今略不合第一父付。但合第二子受父敕。就中有二。第一正合。第二释上意。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者。言昔日大品座席时。受佛敕旨。为诸菩萨复讲大乘。即如穷子受父敕旨领知众宝。而自于此。无有志愿者。言于时犹不达如来所指深旨。都无求大之意。即如穷子虽蒙父敕领知众物。而无悕取一(冫*食)之意。第二释。所以无志愿者何。言如来欲令我等得。故使我复讲。而不知我等亦是佛子。故不求也。亦可所以使我等复讲者何。本义云。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者。合第七见子至大譬。而今不须。从今我等以下。并合第六见子至大譬。第七付家业譬。既云为说法华。即大机发自去。故并合也。上第七付家业中有三。第一集为证众。第二会父子义。第三正付。今不合前二重。但合第三正付。今此中亦有三。第一正合上事。第二以义释合第三从是故以下。亦以义结合。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者。言为说法华也。即如上长者今吾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也。我等方知者。亦可发大机故。云并合第六见子至大譬。第二释。标疑云所以知无吝惜者何。昔日不为说。但由我等乐少不求大。若乐大即为说。故知无吝惜。从而昔以下。引昔证释。从是故以下。第三以义结合。是故者。言佛意本来在大故也。从今法王以下。合第八得家业故欢喜譬。上云我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本义云。从是故以下。合第八得家业故欢喜。亦好。随欲可用。从尔时摩诃迦叶以下。第二偈颂。上长行中初开为二。第一叙其今昔所怀。第二正领上十譬。今六十八行偈即为二。第一初二行偈。颂第一叙其今昔所怀。第二从譬如童子以下。六十六行偈。颂第二正领十譬。上第一叙其今昔所怀中有二。第一叙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第二叙其今日得大生喜。今略不颂第一叙其昔日不求大之所以。但颂第二叙其今日得大欢喜。可见。上第二正领十譬中有开合。今初四十一行偈颂开譬。从佛亦如是以下。二十五行偈颂合譬。上开譬中有八譬。今皆颂之。从初讫到父住城有十三行偈。颂第一父子相失譬。从佣赁展转以下。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从即敕使者以下。三行偈。颂第三唤子不得譬。从即以方便以下。八行半偈。颂第四唤子得譬。从示其金银以下。有二行偈。颂第五付财物譬。从父知子心渐已广大二句。颂第六见子至大譬。从欲与财物以下。四行半偈。颂第七付家业譬。从子念昔贫以下。二行偈。颂第八得家业故欢喜。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有四。第一子背父。第二父觅子不得。第三子还近父。第四父失子忧念转深。今皆颂之。而不次第。今初一行半偈。颂第一子背父。上云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游。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从其父忧念以下。六行半偈。颂第二父觅子不得。上云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从豪富如是以下。二行半偈。颂第四父失子忧念转深。上云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从尔时穷子以下。二行半偈。颂第三子还近父。上云时贫穷子。游诸聚落。迳历国邑。遂倒其父。所止之城。从邑至邑者。从五戒得五戒报。从国至国者。从十善得十善报。或有所得者未来报。或无所得者。报非即得。善法恒不足故云饥饿羸瘦。非唯乏善。亦备九十八使。故云体生创癣。从佣赁展转以下。七行半偈。颂第二父子相见譬。上中有二。第一子见父。第二父见子。今皆颂之。初六行半偈颂第一子见父。从长者是时以下。一行偈。颂第二父见子。上第一子见父中有二。第一正见。第二生畏避心。亦皆颂之。初三行偈。颂第一正见。上云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从穷子见父以下。三行半偈。颂第二生畏避心。上云穷子见父有大势力。悔来至此。或是为王。或是王等。从长者是时以下。一行偈。颂第二父见子。上中亦有二。第一正见。第二开畅念。今但颂第一正见。上云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略不颂第二开畅念。上云我财物藏库。今有所附。从即敕使者以下。颂第三唤子不得譬。上中有三。第一一唤不来。第二二唤不来。第三难唤故放。今初三句颂第一一唤不来。上云即遣傍人。急追将还。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从迷闷躄地以下。一行一句。颂第二二唤不来。上云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从长者知子以下。颂第三难唤故放。上云不须此人。勿强将来。我今放汝。随意所趣。从即以方便以下。颂第四唤子得譬。上长行中初有四。第一先与二使思量唤子方法。第二正得唤子。第三教作。第四作人称长者意。今皆颂之。初二行偈。颂第一思量。穷子闻之以下。一行偈。颂第二正得唤。从长者于牖以下。四行半偈。颂第三教作。从长者有智以下。一行偈。颂第四子称父意。上第一思量中有二。第一直遣二人。第二教与子相言方法。亦皆颂之。初一行偈。颂第一直遣。上云蜜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后一行颂第二教方法。上云汝可诣彼。徐语穷子。雇汝除冀。穷子闻之以下。颂第二正得唤。上中有二。第一得唤。第二子受唤。今但颂第二子受唤。上云尔时穷子。先取其贾。寻与除粪。略不颂第一正得唤。上云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从长者于牖以下。四行半偈。颂第三教作。上中有二。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明教作。今皆颂之。初二行偈。颂第一缘由。从方便附近以下。二行半偈。颂第二正明教作。上第一教作。缘由中有三。第一见子身羸。第二舍贵服。第三着秽。初一行偈。颂第一见子身羸。上云于窗牖中。得见子身羸癁燋焠。粪土尘坌污秽不净。从于是长者以下。一行偈。颂第三着秽。上云更着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但不颂第二舍贵服。上云即脱璎珞细濡上服严饰之具。从方便附近以下。二行半偈。颂第二正明教作。上中有四。第一劝勤作。第二许与不虚。第三叹须具。第四安慰作人。亦皆颂之。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此二句。颂第一劝勤作。上云汝等勤作。莫得懈息。既益汝贾一句。颂上第二许与不虚。上云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贾。从并涂足油以下。一行一句偈。颂第三叹须具。上云诸有所须。瓮器米面盐酢之属。莫得疑难。又以濡语汝若我子二句。颂第四安慰作人。上云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从长者有智以下。一行偈。颂第四子称父意。上中有四句。一句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二句由是之故。于二十年。常令除粪。三句心相体信。四句出入无难。今但颂第四出入无难。略不颂前三重。从示其金银以下。颂第五付财物譬。上长行中有二。第一父付。第二子受。今亦皆颂之。初一行偈。颂第一父付。上云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今我众物所应取与。汝悉知之。后一行颂第二子受。上云穷子受敕领知众物。而无悕取一(冫*食)之意。父知子心渐已旷大。此二句。颂上第六见子至大譬。上云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今但颂上二句也。从欲与财物以下。颂第七付家业譬。上中有三。第一集为证众。第二会父子义第三正付。今皆颂之。初一行偈。颂第一集众。上云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从于此大众以下。二行半偈。颂第二会父子义。上云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从凡我所有以下。一行偈颂第三正付。上云今吾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释二十年如上释。从子念昔贫以下。二行偈。颂第八得家业故欢喜譬。上云我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从佛亦如是以下。有二十五行偈。颂合譬。上长行有七重合。而今略不尽合初一行偈。颂合第三唤子不得譬。从而说我等以下。一行偈。颂合第四唤子得譬。从佛敕我等以下。十七行半偈。颂合第五付财物譬。从导师见舍以下。四行偈。颂合第七付家业譬。从我等今日以下。一行半偈。颂合第八得家业故欢喜譬。而此五重颂合。但总颂不别。皆可见。但颂合第五付财。其文少广。而亦只道昔日虽蒙复讲而无悕取之心。更无异意也。从世尊我今以下。中根人领解中。第二叹佛恩深难报结成领解。就中有三。第一初五行半偈。直叹得恩见利。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六行半偈。叹难报。第三从诸佛希有以下。亦六行半偈。叹所说与物根性相称。此三重皆有二。第一直叹中二者。第一初一行总叹得恩。第二从我等长夜以下。四行半偈。据事别叹。皆可见。第二叹难报中二者。第一初一行半偈。亦总叹。第二从手足供给以下。五行偈。亦据事别叹。亦皆可见。第三叹所说与物根性相称中二者。第一初一行一句偈。亦总叹。第二从诸法之王以下。五行一句偈。据五乘别叹。一行一句叹人乘教称人乘根性。从诸佛于法以下。二行偈。叹天乘教称天乘根性。从随诸众生以下。二行偈。叹三乘教称三乘根性。
  草喻品第五。此是譬说化中根人中。第三明如来述成中根人领解。借三草二木作述故。云药草喻品。就中有二。第一正述。第二偈末。从加叶当知以下。重劝信前三后一之意。上领解中有二。第一正领十譬。第二叹佛恩深难报结成领解。今但述第二叹佛恩深难报。略不述第一正领十譬。所以尔者。领十譬即有所因故不述。何则方便品。有长行偈二说。火宅亦有长行偈二说。因此四说而领故无疑可失。所以不述。但第二叹佛恩深难报。此是须菩提自意作叹。所以如来亦为述也。就中有长行偈。长行中有二。一以法说为述。二以譬说为述。故即法说譬说有二。先以法说为述。然上第二叹佛恩深难报。中有三。第一直叹得恩见利。第二叹难报。第三叹所说与物根性相称。今皆述之。从初讫诚如所言述其第一直叹。上云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法眼净。从如来复有以下。述其第二叹难报。上云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一切。无量亿劫。谁能报者。从加叶当知以下。述其第三叹所说与物根性相称。前二重可见。但述第三所说与物根性相称中有二。第一泛言如来所说与物根性相称不虚为说。第二从于一切法以下。正述上事。第一可见。但第二正述中有二。第一从于一切法以下。讫一切智地。通述上人天乘教称人天乘根性。上云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言人乘教称人乘根性。又言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随所堪任。而为说法。言天乘教称天乘根性。而此但明能知药。不明知病。第二从如来观知以下。述上三乘教称三乘根性。上言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就。未成就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者。明能知药。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者。明能知病。此明二乘教称二乘根性。从又于诸法以下。明三中菩萨乘教称菩萨根性。但明能知药。不明知病。从譬如以下。第二举譬为述。然此譬但述第三所说与众生根性相称。不述第一得恩见利。第二恩深难报。本义云。从初讫皆不虚也。述其叹佛恩深难报。从于一切法以下。述其正领如来开三显一之义。就中亦有三。第一从于一切法以下。讫一切智慧。先出所领之法。即是权实二智开三显一之义。第二从譬如三千以下。讫是故不即。为说一切智慧。将明今日得解先道四大声闻昔日不解三一之义。第三从汝等迦叶。甚为希有竟长行。正述今日得解开三显一。又云从此譬如以下。领十譬中。但述其第五付财物譬。何者余八譬。皆从佛语作领无疑可失。第五付财譬。但须菩提自意。远领昔日大品座席时事。所以如来亦助述成。亦好。随欲可用。就中亦有开合。就开譬有五。第一从初讫名色各异。总出受润草木。内合亦总明廪教见利众生。第二从蜜云弥布以下。亦出能润云雨。内合能利物应身。第三从其泽普洽以下。正明施润。内合正说法利物。第四从诸树大少以下。明润与草木根性相称皆令长实内合如来所说。与物根性相称。皆令得利。第五从虽一地以下。明草木蒙利不同。内合众生因教蒙利不同。世界山川溪谷土地。皆是草木所生之本。即譬众生宿因。草木譬人天乘。药草譬三乘。小根茎枝叶譬人天乘。中根茎枝叶譬二乘。大根茎枝叶譬三中菩萨乘。根譬信。茎譬戒。枝譬定。叶譬慧。从迦叶当知以下。第二合譬。就中有二。第一随上别合。第二从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以下。因合仍叹中根人能得如来随宜说法之义。上开譬中有五。第一总出受润草木。第二出能润云雨。第三正明蒙润。第四润称种物根性。第五蒙利不同。今但略第一总出。余四皆合。从初讫而听法。合第二能润云雨。从如来于时以下。合第三正明施润。从既闻法已以下。合第四润称种物根性。从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以下。合第五蒙利不同。就合第二能润中有四。第一直合。第二从未度者以下。唱四弘誓。第二从今世后世以下。唱三达智。第三从汝等天人以下。虽观众。第四从尔时无数以下。众受劝。从如来于时以下。合第三正明施润。然上中有上中下之别。今但总合不别。言如来随诸利钝说法令利。即如上云雨能润下中上根茎枝叶也。从既闻法已以下。合第四润与种物根性相称。上云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从如来说法以下。合第五蒙利不同。上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就中即有三。第一从如来说法以下。讫不自觉知。正合上第五蒙利不同。第二从所以者何以下。以义释合。第三从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以下。举外譬结合。一相无为果章门。一味有为果章门。解脱离灭三相释无为果章门。究竟至于一切智。释有果章门。即合上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从其有众生以下。明蒙教见利各各不同。而众生不自知蒙教得如是各利。即合上而诸草木各有差别。第二释合。标疑云所以不自知者何。言但如来明达众生各性所乐。随欲为说。皆令得利。如是之义。众生那何得知。故云不自知也。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此三句。明能知众生宿习。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此三句。牒上事。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此三句。释上三句。以何法。得何法。此二句。明能知得报。若具文应云。以何法念。得何法。以何法思。得何法。以何法修。得何法。但文略也。本义云。初三句知众生所须境不同。次三句明现在心修不同。次三句明宿因不同。次二句证未来果不同。从众生住于。种种之地以下。第三结合。不自知可见。从如来知此以下第二因合仍叹加叶能知如来随宜说法之意。就中即有二。第一先所所知之义。第二从汝等加叶以下。正叹能知。就中有二第一直叹。第二释皆可见。如来述中根人领解。中有长行偈。长行已竟。从此下第二偈颂。上长行中有法说譬说。今皆颂之。凡有五十一行偈。初四行偈。颂第一法说。从加叶当知以下。四十七行偈。颂第二譬说。上第一法说中有三。第一述直叹得恩见利。第二述叹难报。第三述叹所说称物根性。今四行初开为二。第一初一行。正通颂上三重。亦可。三中但颂第三所说与物根性相称。第二从如来尊重以下。三行偈。以义颂昔日但说五乘。不须一乘之意。可见。从加叶当知以下。颂譬说。上有开合。今初十行半偈。颂开譬。从佛亦如是以下。三十六行半偈。颂合譬。上开譬中有五。第一总出受润草木。第二出能润云。第三正明施润。第四润与种物根性相称。第五蒙利不同。今此颂中。但略第一总出受润草木。后四重皆颂。初三行偈。颂第二能润云譬。上云蜜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从其雨普等以下。三行半偈。颂第三正用施润。上云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上中下根。从其云所出以下。三行半偈颂第四润称种物根性。上云一雨所润。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所润是一。而各滋茂二句颂第五蒙利不同。上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皆可见。日光掩弊。地上清凉者。譬如来出世即外道耶法自灭。皆从佛化。即如起云掩日热光皆清凉也。叆叇垂布。如可承揽者。譬佛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可承揽。从佛亦如是以下。颂合譬。上合中有四。第一合能润云譬。第二合正明施润。第三合润称种物根性。第四蒙利不同。今但不颂合第四蒙不同。余三皆颂。从初讫故现于世。七行半偈。颂第一合能润云譬。从为大众说以下。十六行偈。颂第二合正明施润。从佛平等说以下。十三行偈。颂第三合润称种物根性。上第一合能润云譬。中有四。第一明四弘誓。第二明三达智。第三明劝众。第四明众受劝。今但颂四弘誓及劝众。略不颂三达智与众受劝。今七行半偈。初五行半偈颂四弘誓。上云未度者令度。从诸天人众以下。二行偈。颂劝众。上云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从为说大众以下。十六行偈。颂第二合正明施润。上云于时如来。观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所堪任。而为说法。从佛说平等以下。十三行偈。颂第三合润称种物根性。上云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就中有二。第一正颂。第二从如是加叶以下。一行半偈。结颂。本云。颂合不自知。从迦叶当知以下。述中根人领解中。第二重劝加叶等信前三后一之义。亦可见。
  记品第六。此是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中。第四明如来授记中根人。即因之立名。故云授记品。就中有二。第一正为四大声闻授记。第二品末一行偈。许为下根说同归之理。就第一正授记中有三。第一正为四大声闻授记。第二从尔时大目健连以下。别为三声闻授记。第三从我诸弟子以下。有一行半偈。通为五百弟子授记。就第二别为三声闻授记中。即有二。第一三声闻请记。第二如来随请授记。第三五百人授记。可见。从我及汝等以下。一行偈。许为下根人说同归之理。然此语应当在化城之初。盖是出品目家。欲以偈集列故尔也。
  化城喻品第七。从此下。凡有三品。是明广开三显一。化三根人中。第三举宿世因缘广开三显一。化下根人。以化城喻为化。故云化城喻品。若准例上应有四段。而唯有三事略无述成。又领解亦入授记中故。直开为二。第一此化城一品。正举宿世因缘。化下根人。第二后二品。授记下根人。此品初开为二。第一初一长行偈。先叹能见。即是佛智。第二从佛告诸比丘以下。正明宿世结缘。长行中有二。第一先出所见。第二从我以如来知见以下。正出能见即可见第二偈颂七行偈。亦分为二。第一初五行偈。颂上所见。从如来无碍智以下。二行偈。颂上能见。亦可见。从佛告诸比丘以下。第二正明宿世结缘。就中亦有长行偈。长行中亦有二。第一从初讫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明结缘之由。第二从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竟长行。正明结缘。言远劫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见父出家修道成佛。共诣佛处种种供养。请闻说法。时佛即为说四谛及十二因缘之义。时十六子。闻法发心。亦随出家。皆为沙弥。亦请无上大道。时佛即为说法花经。是则名为结缘之由。佛说经已。十六沙弥各皆登坐为时众复讲法花经。是则正明结缘。于时第十六沙弥。今我释迦。时闻复讲大众。即今汝等是言三乘人。昔来有如是结缘之事。故今亦教化。不可不信也。所谓举宿世因缘。化下根之旨。唯是也。就第一结缘之由亦有二。第一从初讫哀愍而敷演。无量劫集法。明十六王子及十方梵王。请转法轮。是则结缘之远由。第二从大通智胜佛。受十方梵王请以下。明受请为说法。是则结缘之近由。就第一请转法轮中。初开为二。第一明大通智胜佛修道成佛。第二从其佛未出家时以下。正明请转法轮。就第一修道成佛中有三。第一明成佛坐树下至十劫犹不现世。第二明诸天见知作种种供养。从尔时以下是。第三明过十少劫乃成佛。从诸比丘以下是。就第二请转法轮中。自有二。第一十六王子等请。第二从佛告诸比丘以下。十方梵王请。十六王子唯请大乘法轮。可见。就第二十方梵王请中。亦有二。第一从初讫胜诸天光。先明发请之由。第二从尔时东方以下。出正请。第一可见。言因见六种震动。大光明。而请也。就第二正请中。第一东方梵王请。次东南方梵王请。此二王皆请少乘法论。次南方梵王请。次西南方梵王。乃至下方梵王请。此三王皆请大乘法论。次上方梵王请。此王并请大少乘法论。就此诸梵王。皆有六事。一见光而惊。二共议。三众中有智人为证。四诣佛三业供养。五请说法。六佛默然为许。皆可见。从尔时大通智胜佛。受十方诸梵天王以下。结缘由中第二明大通智胜如来。受十六王子及诸梵王请。为说法轮。即是结缘之近由。就中有三。第一为说二乘法轮。第二从尔时十六王子以下。别为十六王子说大乘经。第三从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以下。明大通智胜如来。说法花已。即入定为作复讲之由。就第一说二乘法中即有二。第一明受请为说。第二从佛于天人大众中以下。时众因说皆得益。可见。就第二别为说大乘经中亦有二。第一十六王子请说。第二从尔时彼佛以下。随请为说。就第一请中即有三。第一明十六王子出家。第二从俱白佛言以下。正请。第三从尔时转轮圣王以下。明王眷属。见十六王子出家皆亦随出。亦可见。就第二正为说中亦有三。第一随请为说。第二从说此经已以下。明奉行。第三从佛说此经以下。明说经劫数。从说此经已以下。结缘近由中。第三明大通智胜如来。说法华已。即入定为作十六王子复说之缘。言佛既入定。不可令空法坐故。十六王子。皆升法坐复讲也。至此以前皆是举长行明宿世事中第一。先明结缘之由。从是时十六菩萨沙弥以下。竟长行。第二正明结缘。就中亦有法说譬说。就法说中开为三。第一正明登坐覆讲结缘。第二从佛告诸比丘以下。明结缘以来。恒教化来之相。第三从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以下。明今日相值先三后一意。就第一正明䨱讲结缘中。亦有二。第一明升坐复讲。令时众得益。第二从大通智胜佛以下。智胜佛从定起。赞叹十六沙弥。仍劝时众亦可见。就第二结缘以来。恒教化来之相中有五。第一正明结缘以来。恒教化。第二从诸比丘我今语汝以下。明十六沙弥现已成佛。第三从诸比兵以下。更结恒教化。第四从尔时所化以下。会通古今。第五从我灭度后以下。举未来亦不废。深证结缘之旨。余国作佛者。言作他佛身教化也。方便所说者。谓初说有三也。从诸比丘若如来以下。
  法说正明结缘中之第三明今日相值先三后一之意。就中亦有四。第一明如来见众生大乘机发。第二从便集诸菩萨以下。明为说今日法华。第三应有以大乘化众生不得。但经文略而以义玄出。第四从比丘当知以下。明以少乘化众生得。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者。若之言如。欲明昔来教化如今日相值。以大乘为化故。言如也。涅槃时到者。说法华时。去涅槃经教不赊。大乘机发仍说法花故。云涅槃时倒。又解言。正发大乘机时。如来三乘化功将断。故言涅槃时到。众又清净者。谓发大机。言不以五浊为障故云清净。信解坚固者。谓大乘信。了违空法者。亦已达空理。从便集诸菩萨以下。第二为说法华。便集诸菩萨者。即是上言四众围绕。世间无有二乘唯一佛乘者。即上方便品。云先三是方便。今一是真实。此次以义玄出第三以大乘不得化。从比丘当知以下。第四明以三乘得化。以方便深知性乐。深着五欲者。言见有三乘机也。为是等故。说于涅槃者。为说三果也。是人若闻。即便信受者。言随教信受也。问曰。上方便品及火宅。同明初不得以大乘为化。故先以三乘为化。而后见大乘机发。即为说法华。此中先明见大乘机发为说法华。更明以大乘不得化故。以三乘为化。此二不同。何故尔也。答曰。此中不以次第者。只欲承上。即明我昔作沙弥时。知汝等有大机。即为䨱讲法华。汝等于时已得大乘解。以此为因。今日相值。亦发大机。是故我即为说今日法花。岂可不信。若尔何不速为说。所以次明无大机故。不得为说。唯有三机故。以三乘为化也。方便品及火宅。用次第者。欲明如来出世本意。唯欲为说大乘。而众生无大机故。先用三乘为化。因教修行后发大机。故即为说法华也。所以今此中譬说。还述上方便品。及火宅次第为说也。今此法说总取第一正明结缘。第二结缘以来恒教化。为一种法说。第三明今日相值先三后一之意中。四重各为四种法说。大合为五种法说。皆为下五种譬作本。从譬如五百由旬以下。第二譬说。就中亦有开合。就开譬中凡有五种譬。第一从初讫欲过此难。名为导师譬。此譬近即为上第一正明结缘。及结缘以来恒教化作譬。中即拟穷子领解八譬中第一父子相失譬。及火宅十譬中。第一宅主譬。远即拟方便品十种法说中。第一明释迦怗同诸佛以为化主。第二从所将人众以下。名为懈退譬。此譬近即为上第四以义玄出。初不得以大乘为化作譬。中即拟穷子领解中第三明长者唤子不得譬。及火宅中第三明长者救子不复譬。亦远拟方便品第三。初不得以大乘为化。第三从道师多诸方便以下。名为设化城譬。此譬近即为上第五以三乘化得作譬。中即拟穷子领解中第四唤子得譬。及火宅中第四救子得譬亦远拟方便品中。第四明以三乘化众生得。第四从尔时导师以下名为知止息譬。此譬近即为上第二明见发大乘机作譬。中即拟穷子领解中第六见子志至大譬。及火宅中第五见子勉难譬。亦远拟方便品第五明见众生发大乘机。第五从即灭化城以下。名为将至宝所譬。此譬近即为上第三为说今日法华作譬。中即拟穷子领解中第七付家业譬。及火宅中第八等与大车譬。亦远拟方便品中第八正为说今日法华。今第一导师譬。譬如五百由旬者。本义云。三百由旬譬三界。第四百由旬譬七地所断习气。第五百由旬譬八地以上所断无明。然明宿世结缘。化下根中。不宜明地上事故。私释五百由旬直譬五道众生。即义同上火宅云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止住其中。亦同穷子领解云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险难恶道者。譬五浊八苦。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者。本义云。生死逆流者希故。云无人。非谓绝无一二人也。私释。无人之处人常怖畏。义如五浊八苦理自可畏也。若有大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者。言众生理有欲过生死五浊八苦。至于佛地也。有一导师。聪慧明达者。导师譬为复讲沙弥。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者。应失解为塞。应益解为通。言十六沙弥。善知众生根性相生也。将导众人欲过此难者。言欲出生死也。从所将人众以下。第二懈退譬。
  上第三以义玄出以大乘不得化作譬。中路懈退者。中路譬人天乘教。言失其大乘解流行人天教中也。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者。言失解更求。非可易得故云疲极。而复怖愄不能复进者。以少机望大乘教。既非其分故。云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者。修大乘得佛果非近也。今欲退还者。欲归其人天教也。即义同上火宅。云父虽怜愍。善言慰诱。而诸子等。不肯信受。又同穷子领解。云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从导师多诸方便以下。第三设化城譬。为第五以三乘化得作譬。就中有三。第一从初讫而欲退还。名为导师善知。众人心性譬。义同上云如来深知。众生性乐。又同火宅云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复同穷子领解云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第二从作是念已以下。正设化城譬。即同上云为是等故。说于涅槃。第三从是时疲极之众以下。名众人受化城譬。即同上云是人若闻。即便信受。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者。譬三界外有三果也。汝等勿怖莫得退还者。譬劝取三果。义同上火宅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亦同穷子领解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今是大城。可于中止者。示三果今在三界外。义同上火宅。如是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随意所作者。与三果不虚也。义同火宅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亦同穷子领解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贾。若入是城。快得安稳。先至宝所。亦可得去者。言得离三界也。此叹三果。即义同上火宅云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有悔。亦同穷子领解云诸有所须。瓮器米面盐酢之属。莫自疑难。私释。宝处譬法华经。亦可得去者。言因二乘之力速至法华。亦可如前出三界。若以宝所譬三果者。下言宝所在近。亦应譬三果。然义似非尔。故知。但譬法花经也。从是时疲极之众以下。第三明众人信受化城譬。即同上云是人若闻。即便信受。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者。义同火宅云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具。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亦同穷子领解。云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决得安稳者。义同火宅云互相推排。亦同穷子领解。云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者。义同火宅云竞共驰走。亦同穷子领解。云过是已后。心相体信。生安稳想者。义同上火宅云诤出火宅。亦同穷子领解。云出入无难。本义云。于是众人前者。同竞共驰走。从入化城以下。同诤出火宅。然但疑者。上火宅。但云三车在于门外。若以此为例。即应言过三百由旬。化作三城。何故只言一城。答曰。三车一城。则是一种。何则。声闻断正使别相枝条。缘觉浸断少习。菩萨正习清尽。则其知见有上中下之别。故上火宅以譬三车也。而此三无学人。同是三界因尽果亡。则其二种无为无差。故此以譬一城也。又问上火宅中。但闻三车在于门外。而不适乘。若以此为例。此中亦不应适入。而犹言入者何也。答曰。本义云。上火宅即是中根。或以理惑教。或以教惑理。故既出门外知无车可乘。但索而不乘。今此即是下根以教惑理故。即信而入也。然疑者。夫今此三说但为明三品众生得解之相。亦复可然。而此三说皆是同明三无学人修三乘。证果之相。所以此三说即同更无异意。但如是之义。今三品众生。不能等悟。故有此三说也。所以今私释者。上火宅中不言适乘者。三车本无。但欲令诸子出于火宅故。以三车为劝。所以实不得乘也。此明入者。亦非适入之谓也。但其信诱语。则义似实入也。内合皆可推。然则虽复三车得乘。化城不入。亦是一种义。无可妨。又问上火宅中。直言三车在于门外。而不言有化车。此中不直言有城。便言化作一城。何故尔也。释曰。上火宅不言化作三车者。上火宅中。正以尽无生二智为体。然则此二种智。理是非无。所以不言化作三车。此只以因尽果亡二种无为处为城。然则此二种无为。理自非有。故言化作。二种无为譬化城。至四安乐行品强力譬可证。从尔时导师以下。第四名为知止息譬。为上第二法说见发大乘机作譬。上云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此诸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言因三乘教修行。仍发大乘机。又义同上火宅云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亦同穷子领解。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从即灭化城以下。第五名为将至宝处譬。为上第三法说为说法华作譬。上云便集诸菩萨。世间无有二乘唯一佛乘。亦义同上火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亦同穷子领解。今吾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即灭化城者。譬昔三是方便。即是开三。汝等去来宝处在近者。宝所譬法华一果。明今一是真实。即是显一。从诸比丘以下。第二合譬。就中有二。第一正合。第二举外譬怗合。五譬皆合。但文略。从初讫应去应度。合第一导师譬。从若众生但闻以下。合第二懈退譬。从佛知是心以下合第三为作化城譬。若众生住于二地此一句。合第四知止息譬。从如来尔时以下。合第五将至宝所譬。合第一导师譬可见。但合第二懈退譬。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者。言无大机。合上所将人众中路懈退。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者。言不欲修大乘。合上前路犹远。今欲退还。从佛知是心以下。合第三为作化城譬。上开譬中有三。第一导师知众心怯。第二正为设化城。第三明众人受化城。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者。合上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者。合第二正为作化城云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略不合第三众人受化城。上云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生已度想生安稳想。若众生住于二智者。合第四知止息譬。上云知此众人。既得止息。无复疲倦。二地者即是尽无生二种智。言由此二智仍发大机故。云合第四知止息譬。又云此句合第三为设化城中第三明众人受化城譬。第四知止息譬。但隐从不显。从如来尔时以下。第五合将至宝所譬。就中有二。第一明显一。第二从但是如来以下。明开三所住地谓二种智。所得涅槃者。谓二种无为。合上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所在近。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者。开三是方便。合上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从如彼导师以下。合中第二举外譬怗合。但略第二懈退譬。余四譬举。即可见。正明宿世结缘中。长行偈有二。长行已竟。今第二偈颂。上长行初开为二。一者结缘之由。二者正明结缘。今四十九行半偈分为二。初二十二行半偈。颂第一结缘之由。从是诸沙弥等以下。二十七行偈。颂第二正明结缘。上第一结缘由中有二。一者明远由。二者明近由。今二十二行半偈分为二。初十二行偈。颂第一远由。从无量慧世尊以下。十行半偈。颂第二近由。上第一远由中有二。第一明行道得佛。第二明请法。十二行偈。初四行颂第一行道得佛。从彼佛十六子以下八行偈。颂第二请说法。上第一修道得佛中有三。第一不速现成第二诸天供养。第三正现成佛。今四行偈。初一行偈颂第一不速现成佛。从诸天神龙王以下。二行偈。颂第二诸天供养。从过十少劫已以下。一行偈。颂第三正现成佛。从彼佛十六子。以下八行。颂第二请说法。上中有二。第一十六王子请。第二十方梵王请。今八行。初二行半偈。颂第一十六王子请。从为觉悟群生以下。五行半偈。颂第二十方梵王请。上中有二。第一发请之由。第二正请。初二行半偈。颂第一发请之由。后三行偈。颂第二正请。从请佛转法轮以下是。上有六方梵王请。而今总颂不别也。从无量慧世尊以下。十行半偈。颂第二近由。上中初开为三。第一受请为说二乘法轮。第二别为十六王子。说大乘经。第三说经已。入定为十六王子复讲之缘。今十行半偈。初五行偈。颂第一说二乘法。从时十六王子以下。四行半偈。颂第二别为说大乘。从彼佛说经已以下。一行偈。颂第三入定。皆可见。上第一为说二乘法中有二。第一正为说。第二时众得益。五行偈。初二行偈。颂第一正为说。从宣畅是法时以下。三行偈。颂第二得益。上第二别为说大乘中有二。第一请。第二为说。四行半初二行偈。颂第一请。从佛知童子心以下。二行半。颂第二为说。从是诸沙弥等以下。二十七行偈。颂第二正明结缘。上中有法说譬说。今二十七行初八行。颂第一法说。后十九行偈。颂第二譬说。上第一法说中有三。第一正明结缘。第二结缘以来恒教化。第三今日相值先三后一之意。今八行初三行。颂第一正明结缘。从彼佛灭度后以下。三行偈。颂第二恒教化。从我在十六数以下。二行偈。颂第三今日相值先三后一之意。上譬说中。即有开合。今十九行偈。初十一行半偈。颂第一开譬。后七行半偈颂合譬。上开譬中有五种譬。今皆颂。初三行偈。颂第一导师譬。从众人皆疲倦以下。一行偈。颂第二懈退譬。从导师作是念以下。五行偈。颂第三设化城譬。从导师知息已此一句。颂第四知止息譬。从集众而告言以下。二行一句偈。颂第五将至宝所譬。从我亦如是以下。颂合譬。上合譬中初有二。第一正合。第二举外譬怗合。今但颂第一正合。略不颂第二举外譬怗合。上合中有五。今皆颂之。初二句颂合第一导师譬。从见诸求道者以下。一行偈。颂合第二懈退譬。从故以方便力以下。一行偈颂合第三设化城譬。次二句颂合第四知止息譬。从尔乃大众集以下。四行半偈。颂合第五将至宝所譬。本义云。从诸佛之导师以下。一一行偈。颂第二举外譬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