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正藏第 39 册 No. 1799 首楞严义疏注经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六(之一)

  长水沙门子璇集

  第五返闻真实证。此门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根之耳根故。今以圆通义广庆说相继敕简连环。故最后说。以表臻极真实故尔。若前便说。诸佛放光庆赞此门。即余圣无功。若不庆赞。不表此门。是真圆通。故今科为返闻真实也 文二。一正陈修证三。一正叙因修二。一遇佛禀教。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梵音阿那婆娄吉底输。此云观世音。从能所境智以立名也。值佛观法。皆其所师。师资相承无相违耳。闻思修慧诸行通途。无有一佛不以音声而化群品。无有一机不从耳根闻教解悟。由是彼佛教从此入 二如教修观。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入流犹返流也。初观闻性。返照离缘。不随前尘流转起灭。故云入流亡所。所缘声相由不随故。寂然不起。起即是动。既亡动相静亦不生。以动静境是耳家所取。今观无性本无所有毕竟叵得。故云了然不生。即所取无相也。圆觉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复增观行。所缘既亡。闻相不起。此能闻相即是闻慧。能所俱寂。故云闻所闻尽。此遣闻慧也。一根既尔。余根亦然。亦是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圆觉云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尽闻之处即思慧为体。名之为觉。此之觉慧属第六识。是则舍闻而观于义。今亦不住此尽闻处。更进观行。观破此觉及所觉闻。二俱不立。故名为空。此遣思慧。即前文云。空性圆明成法解脱。圆觉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觉空之处思慧既尽。唯与修慧相应。观行增微修慧圆极。故云空觉极圆。此能空修慧与所空觉亦俱不存。故云空所空灭。此遣修慧。即是前文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也。圆觉经云。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生灭既灭。即结前三慧三空尽也。既展转空。俱属生灭。至此已极。故云既灭。无生真理寂常妙性了然明现。故云寂灭现前。故上文云。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入无生忍。此乃圆观闻性。无前境界。渐澄粗念。稍除细想。以至无念。如上文云。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此即始从观行至相似觉。名生灭位。入随分觉证无生忍。名无生位。然此初证境界不可思议。与佛无殊。故经云。初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入此位后。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之观门。即是圆修一心三观。今为从闻思修返照离缘显自闻性粗念不起细念不生以至寂灭。挟空义说。是则一空一切空也。闻性显处中道理现。名寂灭现前耳 二具彰果德二。一获果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前寂灭现前是断德。本觉妙心是智德。慈悲二力是恩德。既是圆修。三德圆证。故超世间凡夫出世三乘。此最上乘。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也。十方圆明者。证此境界。见十法界三种世间。无不是如。无不成佛。圆故无德不备。明故无障不尽。无缘慈悲是佛心相。具足众德是德之首。胜中胜法故云殊胜。本妙觉心即是己心。与诸如来无二圆满。今日亲证。故名为合。合故得乐。故同慈力。一切众生亦是此心无二无别。故亦彼合。合故见其本成佛道抂自流浪。故可悲仰。自下见应拔苦。皆由此二而流演耳 二明妙用三。一三十二应三。一标举。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以如幻力。熏修闻思修慧。成金刚三昧。能破无始微细无明。圆证如来藏体。依体起用。随缘能应入国土身。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今言三十二者。以能感之类不出斯数。非所现应有限量耳 二列释四。圣身四。一佛身。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第十地菩萨。坐华王座垂成正觉。亦须别佛说教闻熏令断最后微细无明。故观世音。现第十重他受用身而为说法。言胜解者。于决定境。忍可印持。不为异缘之所引转。此指最极根本无分别智将圆满时。故名胜解。然此菩萨。登住已去虽为因位。便能现上位身为彼说法。以此圆证一位即诸位更无浅深。故能现耳 二独觉。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麟觉独悟。出无佛世。厌喧乐静。独处山林。资加二位名为有学。此后断惑便证无学。约自乘理智将证未证。名寂静妙明。菩萨现同类身。先称本习。后令近佛 三缘觉。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辟支迦罗云独觉。亦云缘觉。前但自悟。今依教悟。观十二缘。作流转还灭二种观法。以集谛为初门。未发真前名为有学。理智将圆。菩萨身同必诱令进也 四声闻。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因闻四谛声教悟。故名声闻也。发真之后三果三向。俱名有学。未发真前。在忍位中。用有漏智。缩观观四谛。作三十二行相。见道一十六心无漏道发。断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烦恼。证生空理。名四谛空。从初果后。进断俱生。证灭谛理。名修道入灭。将登无学。名胜性现圆。现身说法令其速证。然后诱之。不滞化城令进大果 二天质二。一释梵自在对。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有希欲心明开悟身光清净生于四禅。不为欲界烦恼尘染。为现梵王。说四禅法出入禅支修证次第。令其离欲生于梵世。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众生爱统诸天。菩萨现为帝释。说上品十善。令戒根清净。生地居顶。住善见宫。为忉利王也。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欲身自在游行十方。现二天身说法教化。即夜摩睹史天也。名自在者。慈恩云。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为自在。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名大自在。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他。变为乐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化乐他化二天所配。即摄义不尽。故从慈恩摄四天也 二统摄鬼神对。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天大将军即天帝所管将也。分住三十二天。各领鬼神镇护四方。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于须弥山各居一埵。所领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众救护国界。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天王太子即那吒之类。辅政统摄。跨握鬼物护世益人。菩萨身同。先令成就。后使厌离 三人位三。一帝王臣佐对。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王往也。人皆归往也。四轮粟散皆人之王。以上化下。物无不从。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长者具有十德。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十德具焉名大长者。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博闻强识。不求仕宦。居财大富秉志廉贞。故名居士。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国域也。大曰邦。邦封也。有功者封于是也。邑即是县。五官六官各有所典。皆为宰官。斯则葺治邦家。移训风俗。剖判决断。民无抂挠也。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婆罗门云净行。咒禁算艺调养方法皆为数术。菩萨乘机现相。奖而成之。亦何物而不化 二出家在家对。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尸罗云戒。毗尼云律。由依律法防非止恶。故名为戒。即二百五十戒也。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尼女声。即女比丘。持五百戒也。既戒德自严。轨物成化。进行弥速。远出三界。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戒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为提谓长者等在家众。受三归已即授五戒。为优婆塞。经说。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此五。在天违五星。在地违五岳。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则坏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以五戒是大小尸罗根本故。好学此者。现清净男与说此法。优婆夷云清净女。亦近事女 三女主童身对。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掌理王之内政。谓之内宰。政者所以政不正也。卿大夫曰家。天子诸侯曰国。天子后妃曰女主。诸侯曰国夫人。命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受命于后妃。故云命妇。大家者。后妃所师之女也。如曹惠姬。宫禁国围。声色增逸。不资圣化。曷慕清贞。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童男童女。贞节越俗。标格于人。菩萨处之。劝励弥笃 四鬼神三。一天龙药叉乐神类。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天能厌乐。龙能怖苦。乐神荡逸。药叉勇健。各慕出伦。非圣不拔 二无酒疑神蟒形类。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修罗丑状而多慢。疑神似人而戴角。蟒形田?腹行之类。因多毁戒。微行惠施。堕此道中。各愿出类。皆从其欲 三人非人等杂趣类。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人身难得。见佛受化。非天之着乐余之多苦。故乐修也。有形有色蕴。如下休咎精明等。无形无色蕴。如下空散消沉等。有想有四蕴。如下鬼神精灵等。无想无四蕴。即下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此上皆非人也。斯则形想杂类蠢物皆沾。必一其身。乘机即化 三结成。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以如幻力。熏闻思修成金刚三昧。证真起用自在如是。

  二十四无畏。有难必济。有危必救。恐怖获安总号无畏。大悲为体 文三。一标举。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由前观行。证真具德。从体起用。令众生得一十四种无畏功德 二列释四。一闻声离苦。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由我不观所听音声但观闻性。音声自寂。闻相无生。尘境不拘。自然解脱。自既如是。故令十方一切众生闻我音声即得度苦 二遭难消厄三。一三灾恶国难。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本由四大分湛。旋令觉知。今复本闻知见归湛。湛性圆遍无尘可得。尘火既歇何物能烧。故令众生大火不坏。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声能漂荡。如水腾波。观听旋真尘相不起。虚明寂湛何物能漂。故令念者大水不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妄想生灭。能杀法身。能害慧命。苟惑断绝。真性无伤。故入鬼国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熏修妄闻。成真闻性。一根亡对诸根亦融。心水虚明智光无动。谁为自他而当被害。故能触物无滞游刃有余 二鬼狱恶贼难。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闻熏观门成就精明。智照既融。法界圆遍。而无明邪暗永不能生。药叉等类咸受幽气。明能破暗。故令恶鬼目不能视。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尘累相萦如禁系。六根质碍如枷锁。既而入流亡所系碍不成。是故念者枷锁解脱。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声能劫心。害善为贼。声销意净慈力遍熏。平等在怀。善恶同贯。故令涉险贼不能劫 三三毒恶心难。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声尘既亡色境销歇。贪欲念虑拟从何生。故令众生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音声差别。三昧能纯。尘既不生。根无所偶。顺违之境不得。瞋恚之心自亡。故令念者离诸瞋恚。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疑暗 消除尘暗。旋复真明。世界身心洞然无碍。一切唯觉。谁为痴暗。故令阐提咸生实信 三随欲应求。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融通形碍。旋复真闻。所以不动道场涉入世界。身无限量遍至十方。绍继法王种姓不断。由三昧力福慧具故。应求男者皆无虚愿。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敌有相之女 六根圆遍。融通照明。含现十方无二无别唯一宝觉。名大圆镜。复能承顺微尘诸佛。受领含容无量法门不失不坏。名为空藏。以女德坤仪。资生承顺。柔明贞正。相好圆备。由此念求故能生也 四称名获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所比多众。方便权也。智慧实也。下能比一名。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 先出所以。观音所修从三慧入。是众行之根本也。佛佛演教皆以音声。机机领悟尽由闻慧。谁人出不由尸。何莫由斯道也。况能于声尘而亡所得。复根结而归真际。元明心妙。一多之境融通。本湛觉圆。彼此之名平等。以一切身即一身故。云微妙。含容一身即一切身。故云周遍法界。此即福等之所以也。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正比福等。谓由自证平等理故。遂令他得平等福也。由我下结所以也 三结成。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如文 三四不思议。德用殊绝。非言智之所能及也。即显大圆镜体功德之相。然功德力用其体一也。以内蕴曰德。外施曰用。前虽随机现应适时御物拔苦与乐。数仍有限。而未备陈自在现化无方之德妙妙无比难可思议。故今述也。文二。一标举。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内德不充外用不起。以金刚三昧熏本四无量心。由斯果证。实德现前。故成四事俱不思议无作而现 二列释四。一现形说法。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此叙德本也。闻性本真非粗非妙。由绝待故。故云妙妙。非粗曰精离相曰遗。一根既返六根咸脱。故不分隔成一宝觉。下列所现云。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标也。妙容多现。不可以形量拘。秘咒无边。不可以言说取。此则由三昧力熏本慈无量心。现种种形。说种种咒。令诸见闻获其妙乐。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首出众圣。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导明。智身也。物无虚见。见必利益。故能救护 二无畏众生。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由如幻力熏本等悲。故能一身现无量身。无量身现一身。十方微尘无刹不现。说一一咒。拔众苦恼。无畏众生得大自在 三舍宝求哀。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由三昧力熏本喜心。故能所游世界众生见者咸生欢喜。不惜身财以求哀愍 四所求随欲。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由圆照力熏本舍心。既而果证。得以珍宝上施诸佛下及众生。亦令所求世出世法无不随愿。此上喜舍二段。互言皆得。复次总上诸文对三观者。由泯相澄神观故寂灭现前。由起幻消尘观故获二殊胜。由绝待灵心观故四不思议。亦是即空即假即中观也。详文可见 三总结释成二。一结答所问。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圆照三昧者即一行三昧也。谓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故云缘心自在。此即一经所宗首楞严定。文殊所赞。得真圆通。诸佛交光。同庆此说。后学至此幸冀留心。无谓聊尔也 二叙叹得名。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眼观耳听略举六根之二也。或观此听闻。一根旋复。六用不成。故十方圆明唯一宝觉。由此得名亦遍一切 一庆说难思。正在观音。旁兼余圣。文四。一诸佛交光。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耳根圆通五根总摄。称可诸佛。说证皆同。及大菩萨阿罗汉者。即前二十五圣说圆通人。印说皆是无非圆通。故放宝光流灌其顶。林木池沼演法音者。既号圆通。彼我同畅。智周万物。何法不宣。交光如网圆张大教也 二大众蒙益。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耳闻圆观。顶触智光。观音三昧一时同获。此则二十四圣同会观音一门。皆得名为金刚三昧也 三雨华饰界。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法身体素。天龙之所忽劣。今将显现。如空宝严。万行集成。故华间错 四合国宣音。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根尘销复法界圆成。故山河不现合成一界也。梵摩云净。具云呗匿。正云婆师。此翻赞叹 四佛敕文殊料拣三。一佛敕文殊二。一指说显同。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修行之要入实为期。今皆获证。故无优劣。然有日劫相倍。故成前后差别。或可就彼各各得所。亦无前后之差别耳 二应根令拣。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若以三科七大专门独善随根各入。此皆方便。若于此界。现在未来。设教通方。上中下机咸得悟入。永为众生成道方便者。于二十五何门为胜。由先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三摩提最初方便。故今令选通途法门。使其成就 一说偈料拣二。一奉旨伸敬。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智德之主。言用莫测。断割无疑。与夺众心谁不缄默。故承佛旨敬而说偈 二正说偈辞三。一颂真妄双源二。一略明真妄。将拣行门。先明真妄者。若无迷悟。岂有修行。盖迷一真遂成诸妄。物不终否。故有悟期。悟逐根门遂分迟速。悟所极处名大涅槃。故下文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由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菩提涅槃二转依号。故先明也。文三。一唯一真元。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此显一真性海。离名绝相。非真非妄。不悟不迷。唯一圆常余无所得。即下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也。觉性周遍。甚深湛然。故如海也。下句重叹。不可思议绝诸对待。故曰妙也 二因迷起妄二。一正明起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圆澄觉体本来明照。妄觉不了认为所相。所既妄立而生妄能。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故名生所。非谓从真而生也。暗相既现。明性即隐。隐故曰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世界初起。顽空先现。从妄想生。故云迷妄有也。如下文云。乃至虚空皆是妄想之所生起。依空立世界者。世界之体即是四轮。皆依空有。如前文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等。妄想凝结成外国土。妄心知觉成内众生。依正既彰。总名世界 二贴喻释成。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虚空暗钝。体是不觉。不觉生觉如海一沤。起信云。即依觉故而有不觉。下文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法喻可见 二反妄归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下文云。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震裂。良以妄元无本毕竟不生。故虚空如沤不灭而灭。三有如幻不无而无 二修证异同二。一理同行异。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同归一理。理则无殊。行有偏圆。迟速不等。圆觉云。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二圣同凡异。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若圣人根性。或是已证圣性。若顺若逆。俱得入觉。更无浅深。初心入道。故须拣选取令速进。如上文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六(之一)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六(之二)

  长水沙门子璇集

  二料拣诸圣四。一依尘显悟门六。一色境。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优波尼沙陀。因观不净白骨微尘。析色明空。尘色既尽妙色密圆。今此拣云。色由妄想所结。染污真性。其体本粗。性是质碍。不能明彻。如何以此不明彻法而取圆通 二声境。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陈如。悟四谛声妙音密圆。于是得道。今此拣云。音声不离诸杂语言。语言即是名句文耳。名句诠显各有分限。以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故非一能含一切也。伊犹是也 三香境。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香严童子。宴晦清斋。闻香入鼻。观此无生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尘气既灭。妙香密圆。今此拣云。香之一法合有离无。既非其常。未为圆观 四味境。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药王药上。因尝众味。了味无生。非即身心。非离身心。由味觉明。位登菩萨。今云。味性本无。待根方觉。无根无味。故非圆通。味时者尝时也 五触境。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跋陀婆罗。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妙触宣明。由是证果。今明。此触因所触身而得显发。无所不显。性非常定。故不圆通 六法境。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摩诃迦叶。因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妙法宣明。销灭诸漏。今拣。虽称妙法乃是内尘。凭仗此修。岂越能所。觉非能所。故非圆通。遍圆涉通也 二依根证入门五。一眼根。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阿那律陀。因修乐见照明三昧。旋见循元。由斯得证。今云见性虽有洞然照了之义。而又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故云四维亏一半也 二鼻根。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周利槃特。因作数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返息循空。因是得道。今云。鼻息虽通出入。出入各据而不相交。支分既离。岂成圆观 三舌根。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憍梵钵提。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还味旋知。成无学果。今云。舌入非是无端自有。由味境合方有觉知。境灭知亡。未为通贯 四身根。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毕陵伽婆蹉。因观痛觉。觉清净心无觉无痛。遗身纯觉。获无学果。今云。能觉身根与所觉触。互相假有。各无自性。义例相类。俱非圆观。知无知异各有涯量。互不相冥。故为所拣 五意根。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须菩提。旷劫已来心得无碍。由是观察。十方成空。空性圆明。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今谓。意根杂乱思念。若以寂定湛旋。毕竟无有知见。依此修行。想念何逃。亦可若望湛觉真明。必无知见。即无知觉明也。应知有知见者未脱妄想 三依识修断门六。一眼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舍利弗。旷劫已来心见清净。由遇佛故。见觉明圆。光极知见。今拣。眼识杂在三和之内。穷其本性无相可得。自体不常。如何圆遍 二耳识。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普贤菩萨。本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得大自在。今拣。太高收机不尽。既法界为体。心闻为用。故洞十方。此由普贤因修大行之所感。故中下之机于斯绝分。故云不能入。以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方现其身。非同观音触物随现 三鼻识。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孙陀罗难陀。观鼻端白。见出入息化为光明。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空净。今拣观鼻非为究竟。故云权机。若令摄心必成所住。真元无住。所住便非。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四舌识。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富楼那。辩才无碍。秘密法门。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今拣。说法不离声名句文。所开悟人须先成熟。不由无种便能入道。若散心说。但成有漏。非曰圆通 五身识。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优波离。因持清禁。由是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无碍。今拣。持犯细行唯检于身。身若不生。将何检束。故于法法不能圆遍 六意识。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大目犍连。因于修定。旋湛意识。心光发宣。得大神用。今拣。神通乃是宿因本有。由加行力之所显发。何关修定轨则意识然后得生。法者轨则义。分别者意识也。意识念缘。分别一切。不离尘境。故非圆通 四依大归性门七。一地大。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持地菩萨。因平心地。见内外尘。本无自性。不相触摩。皆如来藏。今拣。地性坚碍有为。体非通达。不成圣性。故非圆通 二水大。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月光童子。因作水观。见身中水与外香水性合真空一味流通。得无生忍。今谓。此观不离寻伺想念。岂是真实如如之性。觉观即寻伺也 三火大。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火头金刚。观多淫心成智慧火。身心暖触无碍流通。生大宝焰。今谓。此由多淫生厌离故。观成性火。此即厌求之心。岂称圆照。非是真实离念之门。初机不合。故须拣也 四风大。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琉璃光菩萨。因观身心世界皆是妄缘风力所。动。风力无依本无所有。于动见不动。即证实相。今谓。风性是动。由动有寂。动寂相对。对即非真。岂同圆观入流亡所 五空大。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虚空藏菩萨。由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得无生忍。今谓。虚空昏暗无明所生。非是觉明。异于本觉。故须拣也 六识大。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弥勒菩萨。修唯识观。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谓。识性念念生灭。攀缘不息。体非常住。若但亡境不亡其心。还成虚妄。岂是圆通 七根大。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大势至菩萨。由念佛三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无生忍。今谓。凡是有为皆属行阴迁变。念性生灭。正是无常。如何以无常因获常住果。故非圆通。然念佛法门此方最要。虽云生灭。要因念想专注在怀。兼佛愿力旦生净土。生彼国已。进行弥速。即证有期。今显圆根。观音为上。抑扬之道。故须拣也 三颂观音圆通三。一广显圆门四。一标叹所入法。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 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用音声以为佛事。由从耳根发识闻声。引生第六识中闻慧。缘名句文。熏成解心种子。纳为教体。故云教体在音闻也。教体既成。然后思惟修习。入三摩提。成大解脱 二略叹能入人。

  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初一句总标叹。次二句叹三十二应。次二句叹十四无畏兼四不思议。次二句叹德号。妙音是体。观世音是用。亦是真俗二谛。亦是自利利他。梵是净义。释成体也。海潮要不失时。释成用也。救世下二句结叹利益。初得世间安乐。终获究竟涅槃 三广辨圆通根二。一显闻性二。一对辨真实三。一圆真实。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解脱德也。如前观音所陈三昧所得殊胜。赴感不差。周遍皆应。十方者十界也。击鼓者机动也。一时闻者应不失也。此则应身无量无感不应。故云圆真实 二通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般若德也。前四句拣不通。口鼻下二句经文语倒。故先举所例口鼻。后举能例身根。盖翻译者略顺根次也。隔垣下四句。正显耳根不同前五。由是得名通真实耳 三常真实二。一正显。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法身德也。声于闻中自有动静。说为有无。非谓闻性是有无也。世人若以不闻声时号无闻者。闻性已灭。声尘更起。遣谁更闻。是知声有闻性不生。声无闻性不灭。生灭既而遍离。由是得名常真实也 二释成。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如前重睡心想不行。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此时岂忆静摇。应知闻性不断。故云不为不思无也。觉观出思惟者。此既不与念想相应。即出觉观思惟之表。译人回文不尽。故令语倒。觉观即寻伺也。思惟即是遍。行思也。俱是心所皆不相应。故名为出。又觉是本觉。即闻性也。观即是照。此即文顺 二拣非显是。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前二句。通明此方由声教入。声名句文能诠法义。众生由此闻而解了。故云宣明。次四句正拣过非。苟随声教。不能亡缘入流返照。即迷本闻性循声转也。故举阿难虽得多闻不能亡相。为声所转。生灭妄想无由得免。后二句结非显是。旋流者返流也。斯则入流亡所。唯照闻性。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故云无妄 二明观行四。一告语。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金刚如幻已见上文。三世如来一门超出。故云佛母。又金刚空也。如幻假也。佛母中也二斥失。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虽持法藏。不能舍闻而观自性。故成过矣。若将世间随声闻相持他佛法。不如返照自己闻性成真三昧故。云闻闻 三正示二。一正明观行三。一法三。一脱尘旋根。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觉知之闻。随声而有。非本然性。如上文云。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即因声而有分别等。若能离缘观性。闻相不起。动静境亡。能所不拘。故名解脱。缚既无得。脱亦不名。一根既然。六根皆尔 二尘销觉显。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见闻觉知迷成翳眼。三界有法悉是空华。见闻体虚本不可得。复加幻喻。故起信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上文云。见闻觉知虚妄病缘。故有十方诸有漏国。翳除华灭。闻复尘消。妙觉明心显然圆净。此分证也 三觉极无碍。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净极谓满净解脱圆也。光通达谓满觉般若备也。寂照谓真理法身极也。三德既圆。三障永尽。如大梦寤。如莲华开。返观世间欲谁留碍。此极证也 二喻。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幻师真性也。有随缘义。故名为巧。幻法无明也。男女六根也。一机即幻法。机息幻无。妄灭根复。或幻师无明也。幻法心识也。余同前配。所幻男女必有所依。喻真性也 三合。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初句总标。次句合幻师。次句合男女。后二句合息机等。耳根无明若破。余根亦破。故皆不成 二观成利益。

  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一根若复尘垢自消。上文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故云成圆明净妙。此则三德圆显。不纵横并别。故名为妙。后二句结成位。前句断德未圆。后句智德备满。互现可知 四劝修。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劝复颠倒闻根返观闻性。闻性圆成。菩提可冀。后一句结指印成 四结显同此证。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前二句总指一切诸佛皆从此门得涅槃也。过去下别列三世。并引文殊皆同此证也 二重明差当。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前四句颂佛令拣。成就下二句正指圆门。显是雅当。自余下五句。明二十四圣各随所因事相而成观行。皆是佛之威神。方便令其得道。非是久长修学浅深二机同入之法门也反显观音即是浅深二机同说同入久长修学之法门耳 三结愿劝学。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如来藏即一体三宝。是所入之理。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愿加下五句正结愿。但以下二句劝学。最后一句文殊指己选圆通心。真实无妄非挟情故 三时众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一会之众。根器各异。大小不同。前文。观音说竟。诸佛放光互来灌顶。兼灌大菩萨及阿罗汉。受彼光者。一时俱获金刚三昧。此即显会二十四圣诸别观门。一时圆入观音修证。今此阿难及诸初心。闻说偈已。随其位次悟入有异。阿难等方悟圆通。从耳根入犹未有证。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其天龙众及小有学大乘地前十恒河沙获法眼净。即入初地见道位也。性比丘尼是三果人。今成无学。未发心者其数无量。皆发道意即悟解大乘也 三办离魔业行。前虽广说圆通修证。凡夫始学障难尤深。况末代邪宗纷然竞起。邪言惑正。魔辨逼真。滥述既多。朋流者众。若不甄辨。妨正修行。故以戒定慧验之。邪元自露。故九十六种外道。皆能修禅。而无戒德涅槃经云。魔尚能变身为佛。岂不能为四依菩萨惑乱世间。故佛广说。若言听畜八不净物者。是魔所说。身外之物尚不许畜。何况淫盗杀妄根本贪嗔。世有愚人。为魔所惑。诽谤戒律言是小乘。自称大乘无碍自在。下经广破。此等并是魔业。故佛深诫。是称决定大乘明了之教。阿难大权。愍我将来必陷魔难。故殷勤致请。永为真诫耳 文二。一阿难观时请问三。一叙所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圆通即是心所行路。故云心迹。领悟既深得无疑惑。未来多难。更欲伸陈。悲欣者欣今所悟悲后行人 二陈所愿。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菩萨有二类。一智增。先取佛果后度众生。二悲增。度生心切。故意留惑润生三界。今愿未度而度众生。即悲增也 三述所请。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此诸众生根劣也。去佛渐远时劣也。邪师说法难多也。此则时浇解昧。惑障尤多。修定摄心难为进趣。况遭魔惑。邪见弥增。加行修证如何无退 二如来广为宣说二。一赞请许宣。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道场加行事理两修。内秉戒根。外假心咒。内外相济道力易成。为汝宣扬。当善思念 二正为广说二。一自行离魔二。一总明三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诸行或对机不同。此三决定须说。又是决定成佛之因。佛佛皆尔。故云三决定义 二别示戒学。以定慧二门前已说故。符律谈常同涅槃矣。文四。一离欲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标示。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淫为生死根本。反之则不续矣。圆觉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二正辩二。一举过显非二。一欲为魔因。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魔不断淫而修禅定。魔定顺惑易得成就。功深者为上品功浅者为中下。虽不断欲。而修定修福。随福优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报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随得少定。不辨邪正。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二未来多惑。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末世众生。无正法眼。多被魔惑。广行贪淫。假称善友。诱化无识。失正遭苦。宜深察之不令得便 二结成明诫。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此戒虽与小乘名同。而持随有异。此则一一内防心念。轻重等持。彼则事遂缘成。轻重随戒。故云先断心淫。故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与小乘持戒全别 三诫劝二。一重彰过患二一喻显。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戒定慧法能生法身戒根不完。徒修禅慧。岂有清净妙体从淫欲生。沙饭异因。孰论劫数 二结失。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非戒不禅。非禅不慧。戒根不净。所习禅慧那得净乎。以不净故。虽有如无。戒定慧亡。自成轮转。终非圣果 二劝令除断。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真持戒人尚无持相。岂令身心犯乎重禁。如下文云。杀盗淫等。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二无。无二亦灭。是名妙发三摩提者 二结归邪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正云波卑夜。此云恶者。波旬讹也 二离杀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标示。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相杀相偿。结酬连祸。苟或止之。故不相续。余如文 二正辩二。一举过显非二。一杀为鬼因。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方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带杀修禅。报为神道。功深福厚。为大力鬼。即五岳四渎系祠祀者。功浅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边罗刹国类。因修定故。皆有业通迅疾无碍。不断杀故。受此恶趣为天驱役。若不修禅及不修福但行杀害。直入地狱。无此差降 二未来多惑三。一正明。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杀生食肉。是众生冤。如何不断得菩提路 二辨异。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涅槃第四迦叶问云。云何如来先许比丘食三净肉。佛言。随事渐制故耳。复有七种九种。今言五者。随经增减。以意配数。佛以方便权许令食。非究竟说 三示过。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似三摩地者鬼神定也。亦能令人知过去未来事。与善定相似。如起信说 二结成明诫。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三诫劝二。一重彰过患二。一顺明口过二。一喻显。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塞耳修禅。高声行杀。求不闻之道。彰弥露之苦。岂不悲夫 二况显。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生草不践。非独护讥。亦深慈念。草尚不踏。况损命也 二反显身过二。一正明所离。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丝绵裘毳众生身分。身既不服。真解脱者。以不游三界酬宿债故。经语甚倒知之 二反喻所以。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服众生分。为众生缘。辟谷求升。尚有不至。况食况服能出离乎 二劝令除断。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心无贪虑。身不服行。断性苟亡。自然真脱 二结归邪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三离盗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标示。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不与而取。起心即犯。故云其心不偷 二正辩三。一辨其邪行二。一盗为邪因。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禅智虽现。贪盗不除。纵亡淫杀。亦落邪道。精灵妖魅及诸邪人。皆能惑乱令众归附。不惜衣食。尽命供给。若不修禅。直入地狱 二未来多惑。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奸欺盈抱。潜护如淳。诈伪充怀。隐藏若拙。苟求不与之利。詃诱无识之人。猛炽其贪。显异其语。令彼愚者顿弃家财。仍遭王难。故云耗散 二示其正修二。一正示行缘二。一明正行。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比丘依法循乞不自熟食。为舍贪过。深厌自生不恋三界。如旅泊人一往而已 二斥邪行。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假衣服以作相。贩如来以造业。反毁具戒为权小。高现异仪为至极。诳妄愚者。入恶无穷。涅槃邪正品云。我灭度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及阿罗汉等形。以有漏身称是无漏。坏我正法。乃至说言。无四重僧残不定舍堕忏悔众学灭诤等法。亦无偷阑五逆一阐提罪。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无有报。如是说者并是魔说。我佛法中。有犯如上等罪。应当苦治。若不持戒。云何当得见佛性耶 二别示转业二。一正示方法。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杀生偷盗执对不亡。为三界缘。障菩提路。然身苦体能报此因。宿债苟除。世间永脱。故云长揖 二反结酬偿。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前云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今云纵成无为必酬宿债者。此示业报不亡成无为后现有为身尚还宿债。况全未离有为。而欲妄逃业果。其可得乎。引证酬业如别处说 三结成明诫。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三诫劝二。一喻显不断。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灌禅定水于破戒卮。欲求满果。尘劫不平。谁之过矣。岂不慎乎。斯则内德无实。外相惑人。戒器已穿。善法多漏耳 二劝令除断。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此文劝离四过。谓贪慢瞋痴。配文可见。心不起嗔。身不加报。故云二俱捐舍。以观众生及与我身平等无二。由是身心不加报耳。故云与众生共。不了义说为己解者。不将佛方便说回作自己心中独悟之法以此詃惑无识初学。此文亦证不了教中得食净肉。必至了教一切皆断。不执不了教将为究竟说也。执权谤实亦此类也。楞伽云。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妄称一切智说。晖解云。无智之人。不了如来方便说法。而乃妄称一切智人作究竟说 二结归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四离妄因二。一正辨是非三。一标示。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妄语之因起贪痴慢。如不断此。故成爱见 二正辨二。一妄为苦因二。一对辨二。一显伪作二。一标列设诳。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以愚痴心。起大我慢。因求尊胜。贪彼供养。此即爱见之惑强而且盛。因起妄语。称得三乘贤圣果证。实得道果尚不许说。岂况未得而妄说耶 二结成招苦。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一颠迦即是断善根者。其大妄语与此罪同。涅槃邪正品云。若有说言。我已得成阿耨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得成阿耨菩提。当知是人犯波罗夷罪。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不见故。不得成就阿耨菩提。故知略不修断白称即是佛者。皆大妄语。犯波罗夷非佛弟子 二明真化二。一列化事。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四摄利人。作种种化。初同其道。后劝佛乘。尽为益他。非贪利己 二诫明言。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证故云密因。未学之前不可轻说。阴有遗付者不显称也。此开临终密有表示遣嘱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二结责。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二结成明诫。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三诫劝四。一喻其不断。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修禅定之檀形。刻妄语之人粪。遥观可意。近逼秽闻。欲求道香。终无得理 二举其防微。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三乘所证为上人法。此文举浅况深。余小妄语尚不可为。况大妄耶 三重喻大过。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初喻大妄止成苦本。后喻求道终无得理。如人噬脐了不相及。春秋传曰。若不早图。后君噬脐 四断成叵益。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一切时中。悉无虚伪。若斯人也真求道欤。岂不速至乎。若示相标形诈称得道。内怀谄曲。外规名闻。岂曰修行。故法华云。浊世恶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乃至衲衣在空闲。假名阿练若。当知是等尽行魔业 二结归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六(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