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弥勒下生经

  将释此经。略有三门。一来意。二释名。三讲文。

  言来意有二。一为化下品众生故。谓弥勒生天虽得上品中品人利而下品人未得圣益故。二为显人间教导故。谓天上教导虽先广显。而人间以七相教化众生。犹未唱故。故上生后辨下生。

  第二释名者。有三对。一能说所说对。谓佛说者为能说。弥勒下生经者为所说。二能受所受对。谓弥勒为能受。下生为所受。三所诠能诠对。谓弥勒下生为所诠。经为能诠也。都言虽有八相。而复后七相皆在人间。对天故皆言下生。广谈下生圣化之事故。名下生经。则依主释也。

  第三讲文为二。初略辨下人化益众生。后广辨下人化益众生。谓下品人自有优劣故。故有此略广。初中三分。一证信传经分。二问答广说分。三闻说奉行分。一云。此经亦有发起序。谓尔时阿难至汝还就坐。为发起序。此解不然。无有余经对问佛答文而名为发起故。初中有五句。若三句同别。

  经之初句闻如是者。前经中先标所闻法故。先言如是。后曰我闻。今此经意。多闻总领如来所说法为表。故先闻后如是。或可错语非一故。义亦无失。后句中云五百人者。如中阿含经云。佛告舍利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达。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比丘得慧解脱也。

  经曰尔时阿难以下。第二问答广说分。此中四。一阿难陈请。二如来许说。三阿难领旨。四如来正答。初中三。初仪式。二彰圣。三陈请。是初也。露右臂者。显能解佛意也。膝着显能领也。白世尊言以下。第二彰圣。即为二。初总彰。后别彰。是初也。言事者即指法也。当来等者指时。欲请弥勒当来化导事故。故须彰三通智也。县鉴(音皆弥冥辨)。

  经曰过去诸佛以下。第二别彰。此中三。初彰过去佛智。次彰现世智。后彰未来智。是初也。言姓者。毗婆尸佛出刹利姓。拘留孙佛出婆罗门姓等也。言字者即二十年名。言名者初生名。言号者十号也。弟子者声闻也。补翼佛故名翼从也。言多小者。毗婆尸佛三会说法。谓初十六万八千人。次十万人。后八万人。尸弃佛亦三会。初十万人。次八万人。后七万人。毗婆舍佛二会。初七万人。后六万人。留孙佛一会说四万人。含牟尼佛一会说三万人。迦叶佛一会三万人。释迦一会千二百五十人。广如长阿含第一卷也。言一劫百劫等者显时智也。如妇人无近请佛经云。第一佛般涅槃已来九十劫。第二佛般涅槃已来三十一劫。第三佛般涅槃亦三十一劫。乃至迦叶佛般涅槃已来万岁者。解云。七世佛中间前后远近差别也。亦复知以下意显知化众。谓雀无近经。第一佛父名波漂刹利王。母名波头末。乃至迦叶佛父名波罗摩达。母名檀那越等也。

  经曰则能分别以下。第二彰现世智。

  经曰亦复明了以下。第三彰未来智。

  经曰欲闻其变以下。第三陈请。请五事。一神力变。二徒众多小。三弥勒成佛。四依果庄严。谓境丰乐。五亿世时。

  经曰佛告阿难以下。第二佛许说。言弥勒出现者。正许佛问兼许时问也。国土丰乐也。弟子多小者。许弟子翼从也。

  经曰是时阿难以下。第三阿难领旨。

  经曰尔时世尊告以下。第四如来正答。此中二。初正问答。后劝修因。初中四。一答境丰乐。二答佛。三答徒众。四答灭时。神变者答徒众。弟子中兼故不别答也。初中亦四。一国邑庄严。二地土广美。三人民相和。四王臣胜善是初也。久远者说此经时。望弥勒出世时。迳五十六亿万岁故。鸡头者。奘法师云。西方说王舍城是香芳城。未来有王名饲佉。所都大城名鸡头末。此云慧幢。然即知鸡头末即是王舍城国界。一云阎浮提国界。义亦无失。成佛经云翅头末即是也。言城者王居义。人民所居名为郭也。城似鸡头。故因为名鸡头末也。十二由旬者。虽受胜报而不出十二因缘故。七由旬者不虽七随眠故也。街巷(音上桂下弘实上离下加尸于弥也)成佛经云。有大力龙王名为罗尸弃。即是互显也。罗刹鬼者此云可畏也。成佛经云大夜叉神者互显。以彼城有夜叉罗刹二神故。寐后除秽者。其鬼者人眠后乃现诣恶秽争令净故。

  经曰阿难当知以下。第二地土广美。十万由旬者。成佛经云。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金光明经第六云。阎浮提地。纵广七千由旬者。今云。弥勒初出时。四海水多减而地多增。故云十万由旬。后渐久远时。海水还增。地狭短故。十千及七千不违。若有违文。准此可解也。各据一方者。海水各退缩一方故。诸山消灭及平正如镜者。约理实言其时亦有山石等。而对令故无耳。若不尔。违下文云大迦叶住此山故。

  经曰尔时时气和适以下。第三人民相和。四时者春秋等四时。顺节者八节。谓四时有二日故。即立春春分。立夏夏分。立秋秋分。立冬冬分。广如净度三昧经也。若人民行违天地。即四时气不顺时节。今其时人民相和故。百八患者。一云百八烦恼。今云不然。诸大乘经论。曾无说百八烦恼故。故今云患即身病。谓百八者。苦乐舍通六境中即十八。十八通缘染净即三十六。三十六迳三世故。又云。瑜伽论云百十种苦。即此经百八患开合异耳。可引论也。贪欲以下。意显心内患也。不大殷勤者。勤者即数数。愍者即重。谓彼时烦恼薄轻也。人心平均者。无三毒故。皆同一乡者。虽非一乡。而无王都外异故。故上云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即无嫉妒故。事讫还合者。成佛经云。尔时有三病。一便利。二饮食。三衰老故。有疑人。若尔应同释迦时。是故今须此说也。粳米者。增一阿含经第四十九云。尔时鸡头城生自然粳米。长三寸。极为香美。寻取寻生。皆不见所取处。问彼时生餐熟餐。答长阿含经第二十一云。自然粳米无有粳糩不加调和。其众生便取食。故知生即餐也。所谓金银等。文意云。说此经时。众闻自然粳米。而疑七宝自然不故。故佛说意七宝亦自然也。

  经曰尔时法王出现以下。第四王臣胜善。此中二。先王胜善。后臣胜善。初中亦二。初辨正报胜。后依报胜可准也。七宝者。轮王但以散善所化导。故令所得果报人六欲天。是故成七宝而非六八也。言轮宝者金轮。谓成佛经曰金轮宝故。增一经云。具足千轮东方来应。象宝者。增一经云。是时象宝从南方来。有六牙。金银校饰。能飞虚空。马宝者。增一经云。是时马宝从西方来。毛青尾朱。行不移动。能飞虚空。珠宝者如意珠也。增一经云。东方来。有八角。四面有火光。长一尺六寸。夜半照彼国界十二由旬。大成佛经云长三肘。解云。此亦有大小故。故无失也。女宝者。增一经云。玉女。颜貌端正。面如桃华。不长不短。不白不黑。口优钵华香。身栴檀香。谓王左右不失时节也。主藏宝者即守藏宝。增一经云。轮王出世时便有居士宝。身体红色。得天眼通。此居士白王言。唯愿圣王寿延无穷。兵宝者即主兵宝增。一经云。轮王出时。四兵自然来应。问轮王及其七宝一时灭死。答长阿含经云。善见王忽然命终。如壮士一食饭。其王死七日。轮宝珠宝不现。所余五宝日日命终。城楼观等皆变为七木也。轮王命终。宝有瑞相。谓长阿含经云。金轮宝于虚空忽离本处。轮回速往白王。王闻已言王寿未灭。增一经云。轮王命终后生三十三天。如今者。一云如者夫也。今者现也。一云今释迦有四大藏。弥勒亦尔。故云如今也。乾陀越者。此云他持。在北天竺也。伊罗钵者是树名。谓比丘析树枝以受龙身。是故以业自树也。诸珍物者。此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故。弥梯罗者。此云等共。在南天竺也。系绸者此云黄头。是龙名也。须赖吒者此云黑色。在东天竺也。宝藏者即宾伽罗大藏。此云黄眼。是亦龙名。系绸波罗捺者此云红浇。因水目名。在西天竺也。蠰佉者。增一经云。蠰佉大藏在波罗捺国。此四宝藏者。增一经云。昔有长者有四儿。劝令归三宝矣。不从命。即时父雇黄金。尔时父将儿诣佛问云。此儿雇受归依。得福不。佛答亦得。谓未来弥勒出世时。当守护宝为四龙王也。诸守藏人者。增一经云。尔时典藏人名善宝。尔时伊罗钵等四龙王往至善宝所。语曰。欲所须者我等相给。则四龙王以四藏宝奉上。善宝取四藏也。宝即奉上蠰佉王也。问何故弥勒时其七宝处处有。何今云惠施贫穷。答约宝丰足。而对轮王故云贫穷也。树上生衣者。长阿含经云。郁单越土复有衣树。谓果熟时自然出种种衣。今引彼为例也。

  经曰尔时彼王有大臣以下。第二辨臣胜。此中二。先辨臣胜。后辨妻胜。可准。言修梵摩者此云善净。梵摩越者此云净主。以王娘故成佛经云。父名妙梵。母名梵摩婆提。乃是也。八四态者。女人内心谄媚相也。大本经云。诸妇人八十四态。此经云八四者误也。太子五梦经云。菩萨在树下时。魔王欲试。遣天女三人。三人往诣佛。佛为说人秽病八十四态。如画瓶盛粪。尔时女人等惭愧皆变成老母。

  经曰尔时弥勒菩萨以下。第二答佛问。谓辨弥勒成佛时。正报身也。泛论诸佛皆有八相。一上天。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说法。八灭度。今此经中有四。一入胎。二出胎。三出家。四成道。是初也。准诸经论。菩萨住天将下生时。先观四事。一观时分。谓何时中应出世。即知人寿八万岁乃至百岁等也。二观处所。谓何方处应出世。即出阎浮提中印度也。三观种性。谓出刹利或波罗门姓。四观依器。谓出父母。观此四事已。后七日下阎浮提生中印度也。今此中言父母者。显观依器。大成佛经云。佛虽在胎如游天堂也。

  经曰应从右胁以下。第二出胎相。菩萨处胎经云。我从右胁生。汝弥勒从顶上生者。盖随机说不定。又云。约实弥勒从胁生。而叹尊胜故。具云顶生也。

  经曰尔时人寿以下。第三出家相。谓太子五梦经云。弥勒生年三十得道。未曾作婚。必观五欲过患。不乐在家。然贤劫经云。弥勒有子名德力。此经云五千年行嫁云何会。答大圣应物非凡小思境。是故生年虽三十。而示行婚以产德力。有何失。问女人年五千岁后出适者。何故成佛经云五百岁出适。答一云。阿含经大成佛经皆五百岁行嫁故。五千语误。一云。弥勒始出世时五千岁方出适。若久远以后五百岁始出适。既有兴衰。婚始亦有迟疾也。在家未几者。年三十而得道故。

  经曰去鸡头不远以下。第四成道相。此中三。初辨成道。次刹土震动。后地神唱令可准也。成无上道果。大成佛经云。诣道场。弥勒即自剃发出家学道。即是日初夜降四魔。成无上菩提者。解云。此经意约降魔终时名夜半。不违也问佛不曾唱云吾成道。由何因地神知成道。答是地神亦如来所示现也。问准余宗。菩萨生时声唯至欲界他化自在天。成佛道时声至色界究竟。转法轮时声至梵天。云何今此经但言成道声至梵天。答彼意言者。菩萨生时受欲界身故唯至第六天。成道时作三界主故迳色究竟。转法轮时由大梵请故至梵世。然今此经意。二定以上无自地语声。故顺言至梵世耳也。

  经曰尔时魔王以下。第三答徒众。此中二。初三会众。后十想众。初中二。初说法众。后结名姓。初中二。初正辨初会众。后乘答神变问。初亦二。初说法。后释疑。初中为六。一魔王众。二长者众。三国王众。四大臣众。五佛母众。六刹利众。是初也。言魔王者。欲界第六天也。生天之论者。一云十善也。一云即前施戒。总名生天之论也。出宝为妙者。修五欲不净想者生上界为宝也。显说世间法也。尔时弥勒以下文意显说出世法也。苦者苦谛也。习者集谛也。灭者灭谛也。道者道谛也。尘垢者。瑜伽第八十六云。见所断烦恼缠为尘。彼烦恼随眠为垢也。法眼净者。四谛中忍智也。

  经曰尔时大将以下。第二长者众。此中四。初魔王劝出家。二长者请佛佛为说法。三闻法得益。四长者出家。略结时众可准也。善财等者。善来得戒也。

  经曰是时蠰佉以下。第三国王众。言初中后善者。彰其教。谓始听闻时生欢心故为初善。修行时无难艰故为中善。终至究竟果故为后善也。义理深邃者。彰所诠义。邃者以无相法与合故名邃也。立太子者。太子立为王绍。赐剃头珍宝者。剃头师及珍宝赐于太子。又以珍宝与梵志。是故阿含经云。赐剃头师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也。时八万四千以下。意显王出家得果也。

  经曰是时梵摩大长者以下。第四大臣众。三结者。一身见。二戒取。三疑。约实永断三界见惑。而此三结障道增胜故偏说。身见不乐解脱。戒取执着耶道。疑不进修故。尽苦际者。表得七生边际故。阿含经云。今此众中最小比丘皆见道迹不趣恶道。极七生往反必尽苦际也。

  经曰是时佛母以下。第五佛母众。问所将众皆得无学。云何佛父母唯得初果。答为久住世流通佛法。故不须证无学果也。

  经曰尔时诸刹利以下。第六刹利众。刹利者分田主。此义如藏论也。越次取证者有二。一渐。二顿。顿即初果而越中二果得罗汉。渐即凡夫倍离欲及令离欲入见道倍得中二果。阿含经或有不越次取证者。今此经略故不说。问何故阿难不越次取证者。答庆喜是到彼岸性。助佛宣说一切法若相若性真实义故。名奉法人。既作佛事。教众生故。不顺世间不可乐想。以是义故。到彼岸人一切皆得四沙门果。

  经曰尔时弥勒以下。第二释疑。疑云。初会众皆得声闻果。既尔弥勒唯说声闻乘教。是故显三乘教说也。

  经曰如我今日以下。第二乘答神变问。谓山门开示事即神变力故。此中一云。如来初会中说迦叶变事也。然而成佛经。三会已后辨此神变者。舍家随语势便在后而说。今云。若尔如来三会说法应有间绝故。应说慈氏三会度人已。众生渐有懈怠故。往狼迹山开彼上门。如智度论云。弥勒佛三会已讫。将诸大众。往彼山顶。示大迦叶骨锁身。大众遂起精进心。然而今此经在初会答神变者。舍家意乐故。故不违也。约文为二。初标名彰德。后正答神变。此初也。头陀者。古言小欲者讹也。今云除弃。谓由小欲行。除弃贪欲故。若具有十六。谓衣中有四。食中有六。处中亦六。言衣中者。一粪扫衣。二毳衣。三纳衣。四三衣也。食中六者。一乞食。二次第乞。三作注余食法。四一坐食。五一揣食。亦名节量。六不中后饮浆。谓若下品行者。虽出家。以种种耶命为自活。若中品。虽离前过。而受僧食施主别请食。若品不受僧食施主食唯行乞食也。处中六者。一兰若处。二冢间。三树下。四露地。五常坐。常坐者随有草地便坐。常坐者。若行若立即大苦。若卧即甚乐。若坐则离二边能长久。是故须常坐也。然而此经略故说十二。十二者。如四分律云。衣中二。谓纳衣及三衣也。食中四。谓次第乞食乞食中摄故。不饮浆即一坐食中摄故。处中六者同前说。合为十二也。涅槃经立十头陀。如彼说也。

  经曰尔时迦叶去以下。第二正答神变。此中二。先舍家标仪式。后正答神变。是初也。问四威仪中皆得修善。何故偏说结坐。答是贤圣常威仪及顺善品。而不共外道故。正身者即安坐义也。正意者正愿。正愿者是顺善品义也。系念在前者。系念念自面对义。何须对面者。无始时来男为女色女为男色。多分依面故。今观自面者欲伏烦恼故。迦叶虽无烦恼。而游观大法故作此坐仪也。

  经曰尔时世尊告以下。第二正答神变此中三。初佛以法衣授于迦叶。次迦叶领衣入狼迹山。后迦叶衣上弥勒。是初也。向八十余者。若上经为例者即有二义。若维摩在初年中说此经者。年唯三十八。云何可言向八十余。若说般若在终年中说此经者。年三十七。亦不可言年向八十余。今云。虽无圣说明文。而此经者在上生经前说。若不尔上生经指下生经语。又阿难初生即佛成道日。二十五年方作侍者。而在此会请问。明知若五十年若五十五后时说此经也。何故偏劝四声闻者。迦叶头陀行中能苦行故。若屠钵叹者能降伏外道故。宾头卢者不毁禁戒故。罗云者读诵不懈故。若大成佛经云劝者有二。谓衣及法。今此经略而不说也。由我遗化得尽漏者。劝迦叶助弥勒化我遗晚机弟子也。

  经曰摩竭国以下。第二迦叶领衣入山。彼山者即耆阇崛山。又有经狼迹山者。犹是崛山少分也。若智度论第三十五云。大迦叶入王舍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岑。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趺坐。作诚言。愿我此身纳钵杖久住不坏。乃至经五十七亿俱胝六十百千年慈氏正等觉出世时。施作佛事。发此愿已寻般涅槃。时彼三岑便会成一。掩弊尊者岩也。

  经曰又弥勒如来以下。第三迦叶衣上弥勒。此中二。初弥勒示彰。后弥勒受衣。是初也。鬼神开门者。智度论云。弥勒佛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时迦叶骨身着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灭身。然此经中鬼开者。鬼神从佛行故。故不违也。释迦禅窟者。阿含经云迦叶静窟。解云。年举者。古时释迦禅室故。又可此经误也。得法眼净者。善根已熟者也。或有众生者。未熟善根。故不得圣果。唯见迦叶骨身也。亦由四事因缘者。由释迦四摄事所成熟。谓一惠施。即此施也。二爱语。即此仁爱也。三利行。则此利人。四等利。即此亦同。善生经如是说。

  经曰尔时阿难弥勒以下。第二弥勒受衣。梵音僧伽胝。此云大衣。今云僧伽梨谬也。大成佛经云。弥勒取释迦大衣右手覆及裁。覆左手而不通。以弥勒大其衣小故。星散者现十八变事已忽无故。佛本行经云。迦叶入无余涅槃者。约实入灭定。而入无余者。现同法者也。敬正法者。显敬教法也。成无上正真道者。显敬证法也。

  经曰阿难当知以下。第二会也。行事供养者。大成佛经云。行四事供养。谓前施仁等也。

  经曰又弥勒以下第三。会也。智度论云。初会九十九亿。第二会九十六亿。第三会九十三亿。贤愚经云。初九十三亿。次九十六亿。后九十九亿。解云。闻机不同故。又是先所度声闻弟子其大根性。虽前佛所化。皆三会后得无生忍故。无尔许也。

  尔时比丘以下。第二结姓名。

  经曰尔时弥勒以下。第二辨十想众。此中三。初正说十想。次众集所以。后时众得益。是初也。此中想者。以慧为体。智度论。无常想者。即圣道力名。或言四念处。或言四谛。或言无常想故。若相从者。亦想数为体也。如念住以定慧为体而名念住。此亦尔。皆以慧为体。而随义门说十想也。此十想中。前九想对治四倒。后一想对治贪着。前九想中。初一想治常倒。次一治乐倒。次二治我倒。无我想治我见。空想治我所见。余想皆治净倒。以是义。修习十想尽流心得解脱也。谓由过去佛说故。今弥勒时尽漏解脱也。

  若此众中以下。第二众集所以。此中二。初长行答徒众问。后颂其答长行。此中十三事是皆示通三学。谓后言梵行八音即戒学也。四等心即定也。住出诵等则慧学。若初云梵行通三学也。言四等心者四无量定心也。善本者三善根也。此十三事。皆通三会值弥勒因。言八关者受八戒故。

  经曰是时弥勒以下。第二颂。此中三。初舍家长行起。次弥勒正颂。后释迦结。约颂有九行。分为二。初七颂别长行。显二颂总结也。心原本者三善根也。意无若干想者。显无散乱心。或契经者修多罗。善习者毗尼。法本者阿毗昙藏也。

  经曰阿难当知以下。第三释迦结也。

  经曰尔时众中以下。第三时众得益。者数名。谓佛本行集经言。百百千为千万。千万百为十亿。十亿百为千亿。千亿百为万亿。万亿百为千万亿。千万亿百为十兆。十兆百为千兆。千兆百为十万兆。十万兆百为十京。十京百为千京。千京百为十万京。十万京百名为垓也。前九十六亿等。显三会得阿罗汉人等。今云垓者。三会得初果人等也。

  经曰弥勒如来以下。第四答几时住问。此中二。初立戒时。后住法时。是初也。无瑕秽者清净无犯。若增一经云。毗婆尸佛百年清净无犯。释迦佛十二年无瑕也。

  经曰弥勒如来以下。第二住法时也。

  经曰其有善男子以下。第二劝修其因也。尔时阿难以下。第三闻说喜奉行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