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53 册 No. 0841 俱舍论颂疏记

俱舍颂疏记 论本第二十三

  富春沙门 遁麟 述

  依前二门者谓不净持息为二门也。

  言为观修念住者观者准此五停心位为止散动偏修于止尔时假想观骨锁等一想而住心名之为止四念住位取身受心法差别之相又于身中而取种种差别之相除其四倒生如实见故名为观。

  言别想总想者此中唯以身受等别观名别想以四总观名总想非约无常等行相为总别也初别想中有三初以自相别观。

  次共相别观次总观四。

  且初自相别观者正理云谓观察身内外十处自性各别从眼至触一一皆有处自相故如是于彼各别法中有正智生名观自相此自相观得成满时有道色起尔时方立自相种姓身念住名言且观身与余有为同非常者此以共相别观且说观身余三准此。

  言观身至一极微者谓观色身能造所造五根五境积聚极微之所成立如是渐略后观唯一极微名身念住满。

  观受心法至一刹那者谓先观受等自性长短时节乃至渐略唯一刹那时名受等满。

  言由念力令慧住境者有宗义故论云毗婆沙师说此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转义如斧破木由楔力持故(此以果从因立名也)故正理又立喻言谓后后位善根增长如畦中水泛溢漫流。

  言或由慧力令念住境者是论主释故论云理实应言慧令念住是故于慧立念住名随慧所观念能明记故。

  言所缘念住者是慧所缘亦摄于慧以尽所缘摄诸法故。

  言相杂念住能断烦恼者此论无文唯此义立耳。

  有非俱有者谓于所缘之中有不与能缘同时也以通缘三世法故。

  身最粗者身是色故。

  次受粗者如言我手痛等此以粗细为次第念以从生为次第。

  言治倒唯四者正理又云对治四贪故但有四。

  言四中三种名不杂缘者谓身受心唯得别缘若将身合心缘心即不得定观身不净故三曰不杂。

  次总相念与前别者正理云杂缘法念住总有三种谓二三四唯总缘四名此所修前杂非唯二三等故与前差别已上从五停心至此外凡位竟自下明内凡位。

  言从此总相念住至次生暖法者准婆沙正理入道次第从杂念住后修三义观及七处善方从总相入于暖顶此论略而不说(三义观者谓观蕴处界三科之义也七处善者谓如实知色苦色集色灭趣色灭行色味色患及色出离知受等四其数亦尔今从总数但言七处)然此论云修习总缘共相法念住渐次成就乃至上上品从此念住后有顺决择分初善根生名为暖法。

  言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者此有漏心学观四谛未能明了如隔罗縠观众色像新云准下减缘行中此观四谛于一一谛观四行已方易谛也。

  言善根生名为顶法者正理论云行者修习此暖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进于佛所说苦集灭道生随顺信观察诸有恒为猛盛焰所焚烧于三宝中信为上首有修所成顺决择分次善根起名为顶法。

  言顶为最胜者正理又云顶声显此是最胜义如吉祥事至成办时世间说为此人至顶。

  言见道唯法念住者谓见道速疾无容别观故但法念住也新云别缘观劣不能易位总观力胜能易位故由斯初位皆法念住也。

  言忍可四谛最胜者前位善根非不忍可此最殊胜偏受其名若尔世第一位亦应名忍正理释云世第一位虽于圣谛亦能忍可无间必能入见道故必无退堕而不具观四圣谛理此具观故偏得忍名。

  此忍善根有下中上者准婆沙文云通约四善根分为三品暖为下品顶为中品忍及世第一为上品今不约此。

  言唯观欲苦至一刹那者论云与世第一相邻接故由此义准暖等善根皆能具缘三界苦等义已成立无简别故。

  言减余一行者谓出行也。

  言减缘之时亦减行者此缘与行名异体同故此八缘亦是行摄谓约所托名之为缘行解相状名之为行且如道行又是道谛余谛亦然故缘行合一此减缘行章中具明若更解释却增烦惑有修十六十二八四者准此无修十五十四十三十一十九七六五三二一行也。

  言唯起一行者谓是行修要心现前观察谛理心不并起故但一得非心法多亦不妨。

  言如名次第从后向前者如十六行名之次第从后减向前如出居最后故先减之问于见道中余三谛下各有四行相作何行耶答随先串习即作此行准此观余谛时不作苦下行也。

  言拟宜相当者拟谓对向宜谓称合此等但以次第相当以为相属。

  言于世间最为第一者准婆沙问答以都胜初故名第一。

  言离同类因者谓世第一前总是有漏从此已后并是无漏故此世第一位能离同类因也。

  言得非四善根体者恐其圣道加行重现前失故除之故正理云已见谛者加行现前成无用故婆沙又云何故得为沙门果体而非暖等体耶答沙门果体成就所显故得是沙门果暖等善根圣不重起故得非暖等又问何故生相等是世第一法而非得耶答生相等与彼同一果相随行不相离常和合无前后相与所相未尝相离由此亦是世第一法得与彼法不同一果不相随行性离不和合或前或后得与所得有时相离譬如树皮有时离树是故得非世第一法暖顶忍得亦复如是。

  言无色无见道者夫入见道必缘欲界以无色心不缘欲界故。

  言更加欲界者此非正义正理破云对法诸师不许彼说非闻思所成顺决择分故言前三善根三州初起者婆沙问云何故天中不能初起答彼处无胜厌离等作意故问恶趣中有胜厌离等作意何故不起此善根答恶趣中无胜依身若有胜厌离亦有胜依身者则能初起人中具二故能初起第四善根天亦初起者既唯一念不起即已起必名初天中既许入圣道故天初起此善。

  言前之善根男女得二者谓若得一余但成就非谓并起故婆沙云于女身所起暖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男身所得暖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前如说暖法顶忍亦尔男准此说此谓善根同故互得也。

  言得女身非择灭者谓本是男身证圣已后无转为女即于女身得非择灭若本是女即不同此如罗汉尼犹是女故若本女人证圣之后容转为男由是第四女容得二男但得一。

  言迁上地者如身在欲界依初禅起暖等生初禅时不名失地以同本所依故若生第二定时方名迁上地若此地死还生此地不舍者谓圣人有圣道资故虽死而不舍要迁上地上地中有起时方舍也。

  异生于暖顶亦由退舍者谓此二是动善根故亦有退舍准此失地唯圣退舍及死唯是异生也。

  依本必见谛者谓依根本地起四善根必三生满便于当生能入见道其未至地及中间禅起暖等者于此生中不必见谛谓止观不均厌生死心不猛利故又准婆沙根本起暖顶亦无退也。

  言要大加行方修得者此以未曾修故有善根得成时促非如余有漏定无始熟修故大功用方能起也又正理云乃至于先所舍不钦敬故。

  言遇了分位善说法师者谓知前人善根位次知已得暖位便为说顶等。

  言而无久流转者前顺解脱分极速三生得圣今顺决择极疾此生即得正理云是等引起胜善根故。

  言虽有退等者等取亦容造恶业等也但不断善根与前有异余并是同正理论须加观察三宝殊胜功德为门引生净信心故。

  言于卵湿生至得非择灭者正理论云谓卵湿生者多愚痴故无想天大梵僻见处故北州无现观故扇?等多诸烦恼故第八有圣必不受故见所断惑必不起故又婆沙云扇?等身形鄙陋故是人中恶趣若得忍位殊胜善根必更不受(解云第八有言但遮欲界非遮上界以上流者受多生故)言世第一至离生者犹是有漏故是异生住现在时与苦法忍为等无间缘引至生相名入也世第一如无间道苦法智忍如解脱道此二共舍异生性也但以苦法忍在正生时未成就故不名圣者至得生次第故名等无间。

  言暖顶二位容转成佛者以顶犹堕恶趣故若未殖佛乘顺解脱分声闻种性若得转向佛乘经三无数及百劫已起彼暖等转向麟角经百劫已起彼暖等皆一座成觉故此唯约四善根论转不转婆沙又约前解脱分法论转不转。

  言菩萨利物必堕恶趣者正理云菩萨专求利他事故为欲拔济无边有情弘誓庄严经无量劫故往恶趣如游园苑若不尔者无成佛义。

  言暖顶忍三容可转成独觉者谓独觉不往恶趣故忍犹可转为之准世第一位亦容转成独觉但以时促故不可转也。

  言麟角独觉者此简部行部行如声闻说有可转唯麟角无转义与佛同也故论云有余独觉异麟觉喻起彼种姓初二善根转向余乘理无遮碍言从暖位终至菩提者论云有余师说从不净观不起于座乃至成菩提。

  言极速三生者譬如田第一下种第二苗成第三结实三位不同修道亦尔第一生身入法性第二生成就第三生得解脱正理云初生殖解脱分第二生成就第三生起顺决择分即入见道若谓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者彼言便与前说相违谓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必此生得入见谛或彼应许极速二生俱舍师救云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必于前生已起暖等或可第四生方能依根本地起也但言极速极迟者则显中间多少无准。

  言三业为体者论云虽就最胜唯是意业而此思愿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故通三业又论云遇佛出世植此善根有余师言亦遇独觉(解云佛及教法俱名佛世)言施一食持一戒者婆沙云有人因施一抟食乃至一净齿木即能种植解脱种子如战达罗等彼作是言愿我因斯定得解脱或有虽设无遮大会而不能种解脱种子如无暴恶等彼谓所施皆求世间富贵名称不求解脱或有受持一昼夜八戒而种解脱或有尽形持戒不能种解脱分(已上七方便竟)。

  自下约圣位辨之次生法智者此观上下八谛总十六心正理论云既于三界四圣谛境旋环粉扰作意思惟宁不能为现观障碍初习业地于诸谛境多反旋环已淳熟故。

  言举后等流以为标别者谓四善根忍是有漏性今此中忍是无漏性恐滥前忍举法智果显是无漏与前忍别谓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谓法智忍名如华果树正理云此无漏忍以欲苦法为其所缘名苦法忍谓于苦法无始时来身见所迷执我我所今创见彼唯苦法性忍可现前名苦法忍问上下八谛何故先观欲界苦婆沙解云欲非定地是故先观上二界俱定地摄故后合观。

  言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立类名者如上界苦智与欲界苦智一类是同故名为类又论结云以后随前而证境故昔云此忍义亦同也。

  言此有三种者述三现观别也唯慧能见余心心所非慧性故不能见谛但名为缘其四相等非心法故不能缘境而与慧等同一事业故得名为事现观也是则慧具三名相应法名有二四相等但一名也。

  言或由见惑至不能淳熟者第二释生名也婆沙云复次有身见等刚强难伏如兽?悷故说名生。

  言二释同前者谓依主持业同前正性离生也详其正性之名即通涅槃及与见道离生决定唯目见道故此二名皆通两释。

  苦法智忍名为入者论云此忍生已得圣者名此在未来舍异生性故解云如灯生时正能灭暗住时已灭生相生时正能生法住时已生此忍亦于生时正舍异生性住时已舍故。

  言不为惑得之所隔碍者谓断惑时惑体不现但断其得故言不为得碍正理难云经主释言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名无间道者若尔解脱亦应名无间约与离系得俱亦无能隔碍故应作是释无间隔故名为无间无间即道名无间道是无同类道能为间隔令于解脱道不为相续缘义诸无间道唯一刹那诸解脱道或相续故。

  忍如驱贼者喻惑得出身也。

  智如闭户者喻令惑得不入身也。

  言前十五心名为见道者谓从道类忍已前十五心也忍名为见智名为智至十五心于一一谛理皆已见故无未曾见虽知八谛未得周尽今明见道不明知道故无有失若说知道十六方周。

  言如修习曾见者举例释也如余修道已曾见故故名为修今第十六亦已曾见故名修也。

  言此中约谛不约刹那者谓约八谛作法论遍不遍不约十六刹那心遍与不遍已见上地无边之道唯余一念未见今见岂得从少名未见谛故论云又道类智是果道摄故却修八谛十六行相故舍前道故相续起故如余修道故非见道摄。

  言知谛未尽中间起者谓知八谛未究竟时中间起七智也。

  言随信他言而行义者谓先信他为是首行随信起名随信行由先所作但随他语不自披教故婆沙云由信为先得入圣道如是种类补特伽罗从本已来性多信故若闻他劝汝应务农以自存活彼不思察我为应不作为应作为有宜便为无宜便闻已便作乃至商侣事王习学书算种种伎艺闻亦如是随法行者婆沙云乃至由慧为先得入圣道如是种类补特伽罗从本已来性多慧故若闻他劝汝应务农以自存活彼便思察我为应作为不应作等。

  言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惑者谓凡夫时未曾用有漏六行断惑也。

  至见道中名初果向者谓从苦忍乃至第十五心总名为向未名为果也。

  言六十四人者但从第三向论若兼初二向即有七十三人并是向道以此章中约十五心建立故未得果也。

  言随三向住果者论云阿罗汉果必无初得见道无容断修惑故世道无容离有顶故所以第四必无初得。

  言信解者婆沙云依见道所摄信得修道所摄信胜解又云依向信得果胜解又云以信为先心脱三结故名信解。

  见至者又云依见道所摄见得修道所摄见又云以见为先心脱三结故名见至又云由慧增上力正见显故。

  所至者如疏解。

  言二圣信慧互增者理实信解信增见至慧增今言互者显不具二故言互增非如东西互见也。

  言未起胜果道者正理云又非得果时即有胜果道所断烦恼离系得生道类忍不能引彼离系得故(准此先所断惑随其所治更起胜道引离系得为胜果道也)。

  言非诸预流皆受七返者谓中间亦有不满七而得涅槃故。

  诸无漏道总名为流者释预流名谓无漏道趣向涅槃故名为流。

  最初至得名之为预者昔名入流者义亦同也。

  言应目第八者谓苦法忍居第八故智度论说见道名八人地旧又解云四向四果从后向前初向第八故婆沙云第八圣者谓随信随法行从胜数之是第八故今章及新并无此解一来不还非定初得者谓二三两果若超越者即是初得若次第者即非初得此预流果不得即已得必在初故名为定。

  一具得果向无漏道者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向第十六心是果故具二道也。

  二得见修无漏道者亦以第十六是修道故具二道也。

  三于十六心流遍至得者谓遍历十六心皆起得至身也非谓得果名得。

  言第八三义俱阙者一但是向道阙于果道二唯见阙修三但是初念未遍十六心虽是圣道不名预流果。

  言皆七等故说极七生者总而论之有四七生等是七故但言七生即摄皆尽如七叶树别别枝上皆有七叶非唯有七以数等故但言七也准论七生约一趣说非约两趣又约欲界不约上界以上流那含极有顶有第八生故问如何得知人天别说非合说耶答经言天及人故。

  言七步蛇者婆沙云如七步蛇四大力故不减七步由毒势力故不越七步。

  四日疟者旧云诸疟者发时不同或有半日发半日不发或有一日发一日不发或有极迟者一日二日三日不发至第四日法尔必发此名第四日疟圣道亦尔至第七生必断余惑而般涅槃此取法尔极迟分限以喻第七非取数喻正理破云如七步蛇所螫此喻不然。

  寿量定者过此齐限亦得住故新云此是法尔毒力不越七步。

  寿量限定者自是别缘如说火能烧水能溺等皆能杀人而树提不烧念佛不溺岂水火之喻非乎。

  言法尔自得苾刍形相者婆沙云如五百仙人在伊师迦山中修道本是声闻出无佛世猕猴为现佛弟子相彼皆学之法证独觉果无学不受外道相故。

  一以不生长退堕业者谓不造新恶趣业也二违彼生长业与果者谓旧招恶趣不定业者不能与果若有定业不得预流故。

  三强盛善根者谓无漏善根也。

  四加行意乐俱清净者得不作律仪也。

  五谓诸有恶趣尚不起忍者此是以劣况胜义通二释一云由忍不堕恶趣故所以有恶趣之业不能生忍善根况得预流果耶二云忍尚不起恶趣之业名不起忍且从前解又婆沙云诸预流者虽未永断修所断结而已永断见所断结阙一资粮不堕恶趣如车有二轮有所运载鸟有二翼能飞虚空阙一不可成就此亦如是故预流者不堕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