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53 册 No. 0839 俱舍论颂疏义钞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卷中本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六

  因缘二法一体义分皆通亲疏六因中能作因即疏余五因即亲四缘中因缘即亲余三缘即疏因如根于识缘如种于牙因如生母等缘如养母如地水于牙如境于识就中因名即亲缘名即疏就名亲故先说因也六因次第者能作因体通七十五法宽故先说第一俱有因即七十二法次宽说在第二同类因通七十二法与俱有因体等不通未来世狭俱有因说在第三相应因虽通三世即唯心王心所狭同类因说在第四遍行因就心心所中唯染者狭相应因说在第五异熟因若欲界即通五部若遍行因即二部一分据上八地异熟因即唯修部遍行因即二部一分狭遍行因说在第六也对所生果出体颂中言除自余能作故通一切有为无为法也问未来阙缘不生法余一切法与作能作因不法体不生如何不障答与作因以不障义成但是法体自阙缘不生也问自体何故非自体因颂言除自余能作答以自体恒障自体如一念眼识现在第二眼识同时如何得生以相障故自体不与自体为能作因也释名者心王与心所俱有故名俱有心王与心所为依名因俱有即因持业释心所翻上可知若心王与心所俱有法为因名俱有之因依主释也俱有者俱时而有标有宗因果俱时有名俱有即宽如心王与小相为俱有因也互为果者释即狭心王与小相不互为果如何心王与小相为俱有因也今释云但是互为果者即是俱有因即互为果因不遍宗得也小相故设不互为果心王得与彼为俱有因也问颂中何故不说心随转色及心所兼四相自互为俱有因耶答正理论云如心王与心所决定即说心所自类相望多少不定随转色散心及无色定即全无不说生等四相依本法转自互不相依故论不说或可但说异类法为俱有因同类法不说互为果自成也问心王上小相不相心王心王如何与彼为俱有因又心所上大相不相心王心王缘何与彼心所上大相为俱有因答由随心王彼小相及心所上大相方得起故心王与彼为俱有因也问何故四相中不说异相别说堕一世答生显未来世住显现在世灭显过去一念三相各能显一世心心所不相离异相于三世无能显用故不说也堕一世者生相已前灭相已后名堕一世亦同现在心心所不相离也或堕一世能显未来不生法虽不与心王等同至生住等三位法虽不生亦为俱有因故别说堕一世也问若为知心心所不相离者但说堕一世即得何须别说生住灭三相耶答若未来法未生时即总同堕一世若后法生至生住灭三位即一世中有前后故堕一世分别说生住灭三也此一果言者即取三果中别释一果也俱有相应因展转士用果者俱有即前疏中释五类法同时互有力用相应因即同时心心所同时士用此一果中不取者此二因不共取一果即自互同时为因果为心心所不同力用取后念果若一果即同时心王心所共取后念果故不取也及余同时造作得者即是同时心心所造得散无表色同时心王心所共取无表色果也等无间缘引起者即三性心各自引后念三性心为果也及邻次造作得者即善心心所引后念不善无记心等是也不生士用者即无间解脱道同时心心所有士用力共证无为不生法也与离系别者重即得无为但名士用不名离系以不断惑故若断惑得无为即得二名极少由与五十八法者即约二定已上无覆无记心起有五十八也若欲界更加寻伺亦名有四相若极多即初定善心有大地十大善地十寻伺欣厌随一兼心王成二十四兼七支无表成三十一各有四大相同聚有一百五十九法心王与一百五十八为俱有因也中间多少准此可知问云何不取小相为随转法答正理论云不由彼力心得生故非心与彼㸦为果故聚中多分非彼果故故小相非随转法也若尔心王如何与小相为俱有因答彼由心王生等诸法小相得转也。

  诸由俱有因故成因者即㸦为果为因必定俱有或有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难然俱有无㸦为果为因不成俱有因也八对法不㸦为果故不成俱有因也若于十义中简初四对阙果三义非俱有因第五五尘为所造难然俱有阙性三色声通三性余三尘即无记五尘名取后念五尘为果又阙果三也第六阙果三七支名取当类后果第七所造五尘无表共通三性四大即无记阙性三果三也第八阙时四义也。

  同类因者若同类现在因即持业释若与后同类法为因即同类之因也。

  染法宽通不善有覆无记五蕴皆㸦为因同类因等流果也。

  依此九地起无漏道一一皆与九地为因者如未至有九地各有九品无漏道九九即八十一品无漏乃至无所有处亦有九地名九品道亦八十一品无漏道也。

  无生智唯与等类为同类因者问无学无生智与独觉及佛无生智为同类因即是与胜为因如何言唯与等类为同类因答三乘果位更不转易无㸦为同类因义下文得上忍犹不可转为佛等况得无生智岂可转也。

  诸钝根道与钝及利为同类因者以钝容得转成利故钝与利为同类因利不还作钝故利不与钝故利不与钝为因也。

  见道与见道为因者如一身有九品见道若起下下品见道余八品不得生即与未来九品作同类因若起下中品即与未来八品作同类因不与下下作因乃至起上上品即唯与上上品作因不与未来前八品为因也。

  难意上地起无漏道上地胜道亦胜依下地起无漏道地劣道亦劣也上地已起现行随信行道与下地未来起自身随法行道为同类因也。

  此论三道与后为因后道不与前道为因以劣故此约进说若正理论约退说许后道与前道为同类因如钝根已生修道与因相续决定不生利根见道为因即修道与见道为因无学道与前见修道为因约钝第四果退作前三果准前说之又上地利见道与下地钝根修道为因者约超越第三果人论也。

  闻思所成等者此论唯约欲界结颂不言修慧也。

  此加行善束成九品者三法各自束成九品前与后为因非是三法共束成九品也。

  因闻思修所生功能者若言闻等所成慧即唯大地慧若言闻等所成法散地即通四蕴定地五蕴也约三界明因者欲界闻与闻思思与思为因无修色界闻与闻修修唯与修无色界修唯与修为因异界无因义也。

  生得善九品据所感果有九品准知亦有九生不由加行生任运而起心无九品前后起无次第不定得互为因若加行善加行生转胜不与劣为因也染污即不善有覆由感果及治道有九品准生得说也。

  异熟生心有九品亦互为因任运起故威仪等三加行生不与劣为因也。

  通果者如欲界有四定化心果化心是定果欲界四类化心与五地化心为因初定有四化心果不与欲界化心为因乃至四定不与前四定化心为因以劣故也。

  相应因者若心王名因心所名相应相应之因若心王为因即是相应相应即因持业释释心可知问相应因具五义何故颂文但举同所依不举余四义答若心王心所同依即同余四故举所依不举余四如两人观初月等同所缘时事行相即同所依即别故颂不举余四与俱有因别者若心王心所同一所依边即相应因义若心王心所㸦相依边即俱有因义也。

  遍行因者即遍行即因与同类因为别者同类与后念自类为因遍行与后念不遍随眠为因如前我见生后念我见二因无别也。

  异熟因者通二释准前异熟因极速二念方能感果也。

  同类遍行就三世位建立故通二世异熟等三因就体建立故通三世遍行同类㸦有宽狭四句可知。

  六因五果别者若据体即不别据义即殊今据义分也外非情是业增上果非异熟果以共受用故也。

  若尔无为许是果故即应有因者此举是果门难有因门难令有因生方是果也。

  又此无为许是因故则应有果者此举无为是因难令有生当果也。

  非能证故释无为不是能证智故无离系果也。

  是因无果者体是能作因无果不能生当果也是果无因当体是离系无因即不从五因生故。

  余二无为是能作因体非所证非是离系果体不生非余四果也。

  若言无者无因即无过去五因无果即无未来五果若言非者即非体其自体不是因果也。

  或能作因亦有胜力者已前有力无力今偏初或能作因下即别明有力能作因皆据不障义立也。

  似自因者遍行染等流同类因三性等流果也。

  除前者谓过去已生有为法望现在法不得为增上果以在因前故也。

  五取果唯现者颂中不说能作因取与者能作因中未来世及三无为法不能生得果无取与以不定故不说也据实论之能作因通七十五法除三无为外余七十二法中若有力者即现在取果通过现与果若兼无力者取与皆通三世也。

  正取果时亦与果故者约二因能引边即取与力边即与与取皆同时义说别也取善法上得随所得是善性取此善上得作四句如断生得善九品前八品善上得为第三句断第九品善此善上得为第一句无善生故不与果后续善根时最初念得即与过去第九品善上所得得相续得此第九念上所得得且能与力已取故不是取果即第二句也中间染上得至善得望彼亦不取不与也论主改意疏释恐人滥通取过去前八品善得所以改今第二句即取第九品善上得据实续善即通续九品今所取即唯第九品得也宝法师释云举果显因相难知故改举续善根最初善果上得显取过去第九品善上所得得因用相难知故改也。

  不善及有覆无记同类因皆有四句准善可知无覆无记举取果问与果顺后句答亦可知。

  法从因生即七十二法一一法六因几因生分为两类明心王心所为一类色不相应作一类辨也。

  染污法者心王大地十不定寻伺睡眠此上通三性取染污边恶作通二性取不善大烦恼六大不善二不定贪嗔疑慢小烦恼十都三十七法一一生时除异熟因余五因生异熟因生无记法不生染污法也第二异熟生法者取心王大地寻伺此十三取异熟无记性边从五因生除遍因遍行因生染污法不生无记法也。

  第三三所余法者除前三类外皆是此中摄取心王大地十寻伺大善十此二十三法中取苦法智已生云无漏边有漏定善有漏散善边威仪工巧通果无记全加睡眠恶作善性边共二十五从四因生除遍行异熟因不是染不从遍行因生不是异熟无记性不从异熟因生也第四初无漏法者取心王大地十大善十寻伺三十三法取苦法忍一念相应者从三因生除异熟遍行同类准前释也。

  十一色及不相应分四类者一染污法者色声无表四相得取染污性边从四因生。

  第二异熟生法者取眼等五根扶根四尘四相得无想果同分命根取异熟无记性边从四因生。

  第三三所余法者五根四尘取长养边色声取善及三无记边无表别解脱处中定共全道共除苦法忍外余苦法智已去全得四相取有漏善余三无记边无漏除苦法忍外余苦法智已去全二定名身等三全从三因生也。

  第四初无漏法取道共无表得四相取苦忍已去者从二因生也。

  ●论本第七

  有四缘性性是类义虽所藉缘多约性类皆四种摄也此中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避法所缘缘如任杖法增上缘如不障法六因㸦举相内及四缘㸦举问皆有四句约体及世宽狭思而可知问六境中六识不缘过未二世者如何亦是所缘缘答过去曾缘未来当缘不生法不生法约流类皆是所缘缘也第一释约体等义前一受生后一受等若如此者如前念善心起即有二十三心心所后念无记心起即十三心心所生如何名体等此释非也第二说约用等前念后念体虽多少不等而力用等若如此者即前念受与后念相等为缘如何名等答等者约前念一受后念无二受并生名等所以以异类得为等无间缘色等后念许同体并生也。

  所缘即缘者所缘即在六境能为缘生六识等也。

  缘有增上力能生果法名增上即缘也。

  因缘五因性者婆沙四大造色等是有力能作因入因缘摄此论后文生等五因即是因缘摄此论据全因因缘即五因为性增上即能作不同婆沙有力能作因即入因缘摄无力能作因即入增上缘摄也问为因摄缘为缘摄因答因缘即摄五因余三缘摄能作因也。

  等无间缘具二义一开前避后二前念引后念色不相应虽有开前避后一义无前念引后念义故不立等无间缘。

  等无间非后者已生心心所法者已生简不生心心所简色不相应也问如前六识为意六识入过去即名意后念识生与不生为意成义得作同类因义亦准此释如何等无间缘即简后心心所耶答等无间缘据与力无学后心虽取不与无与果义故不立等无间缘意者所依义同类因即取果义无学后心心所依取果义成即名意及同类因也。

  等无间等者无同类心未简如世眼识一简生余十九即不生此识不能束开虽有二定束间非是心故不名有间也问命根前后体一应立等无间缘答命根由前生业引相续自无力相引不同心心所前能引后如善恶心不由业引也。

  无表色二并五根四尘二长养并生外非情从少生多如大树也得四相如二无表色生即二界得四相并生二定前后体非一等无间缘者第二念等已后定从有心定引生不从第一念定引生故不立也。

  有别体性者此破经部许缘无境生心如缘过未世及三无为空华第十二处等生意识有部即不许缘无生心缘过未等即是缘过未名等生心皆缘实法方生心也。

  增上即能作者问何以不言能作即增上论言增上即能作耶答能作因宽增上缘狭能作因中取无力能作因为增上缘不取有力能作因所以言增上即能作不言能作即增上也。

  增上缘宽所缘者有二说一云据增上缘体广所缘缘即俱有法是二云或所作广者增上缘但据不障义皆名增上缘若所缘缘即要与能缘识为境者是所缘缘若不为境者即非所缘缘此不为境得为增上缘故所缘境也。

  为因义成方是取果此是四缘故不论取果但言与果用也问等无间及因缘中三因于正生位所缘及因缘中二因于正灭位即前后相违如何言心心所四缘生答正理论云虽正灭位作用方成而法生时非无功力离彼此法必不生故正生及正灭皆是果法正生及正灭不取缘正生及正灭时增上缘于未来及现在二世皆与果力令生故通正生及正灭时与果用也。

  二定体不能缘境不从所缘缘生除所缘缘也。

  如是二定心等引生等者二定从有心定引生二定后出心为等无间法不与出心为等无间缘是前入心与出心为等无间缘二定从有心引生入二定心能取二定及出心果后出心即从过去入定心为等无间缘引生若无想果出心由过去业引生也问何故但说入二定心与二定为等无间缘不说无想天有心与无想异熟为等无间缘答二定从有心定为加行引生故此说之无想果由过去无想定业引生故略不说从等无间缘生也。

  余由二缘生者问岂不无表由善心引生何不说善心与彼为等无间缘答以初念无表容不善心引生如受戒者第三羯磨容入不善心引无表生第三羯磨是善心因与后念善心为等无间缘不滥无表为此缘不同二定善心引生前后皆是善性也问二定从善心生善心与二定为等无间缘色声从善心生善心与色声为等无间缘答以色声二即与善心等俱生亦非等无间缘不同二定与善心前后也及得非得同分四相皆容杂乱现前并不立等无简缘也设彼救云自在等更约欲觉方能生诸法者若彼欲觉即是二同欲觉又复彼杂次等而起也咄者(字林相谓也字书之咄吒也)。

  自他相望者自即四大望四大所造望所造他即四大望所造所造望四大也。

  能作因开生等五因并俱有等五因即十因也正理论释五因相者生因如母生子依如臣依王立如地持总持如食持命养如树根水养四大共为生因火为依因令干燥不烂坏故水为立因能浸润不散故地为持因令不坠破故风为养因能令增长故大与所造无俱有等五因有生等五因也。

  为大唯一因者此文将所造望能造为异熟因即是因缘更加增上即是二缘生法以此一颂但问因缘不问增上前文言自他相望互为因缘不是能造望所造唯一因也十二心相生总为五例一自界望自界心即欲界四心色无色各三心前后互相生欲界变化无记心唯与色界善相生不与自余心相生也二异界心从他界心生及生他界心即欲界善与色界善及欲界变化心与色善相生四是心与自他及上下地定心相生生得善及异熟心不许异地起也三从观出入即三界善心与学无学心相生更不与余心相生也四防定退即色染心生欲善无色染生色善也色界起欲界善约初定说二定等起初定亦得五结生位结生心唯染污死有心通三性学无学心及三界加行善工巧通果无记皆不死下界染心死不生上界唯生自界及下界善无记心死容生三界上界染心死许生自下界善无记心死通生三界十二心相生及二十心相生于此五类思之可解无色善心与第四定邻次但是依第四定为所依等也厌坏者即是加行道若未断欲惑即不得无色定若得定了即欲惑已断也。

  余从五生四者无学从学心生者即第九无间道生第九解脱道也。

  上界无身工巧有语工巧此约身工巧说无也。

  威仪路工巧处此是境心缘此而生名路及处也。

  异熟生心如前释。

  通果即解脱道中慧从通果发此能变化心名通果通果之心也。

  得心多少者此门意如前成熟法根定量门成欲界染心俱时及前后位此染心容俱时得几心也。

  容得者约前后诸位许得不俱时得六所以言容也正起疑心时及上界死生欲界一刹那结生心唯染污此两位染时未来善上法前得与此二染俱时得也。

  得欲不善有覆及色有覆心者由起惑退即约先凡夫断欲色界烦恼尽后起欲惑退成二界染心也。

  界退还即无色死第二念受欲中有初心成二界染心也。

  无学正起欲界染时退果得学心及无色有覆心也色界染心界退还即据受色中有初心是染便自界三欲界一法前得与染心俱时得也。

  第九解脱道即入色根本善二界他心有法前得与善心俱时得也。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八 世间品

  分二初释名二分文解释略无来意如前辨也。

  可破坏故名曰世间者可破坏故释世字堕在世中故名间正理论名缘起品以此品中广明缘起义故先明有情后明器者外果必由内生故先明有情后器也。

  傍生者彼身多分傍住故或于中小分有情以傍行故如傍蟹等也。

  四大王众天者王即四王众即类非一故七金山日月宫四层级住者君臣合举旧名四大王天不得其众四王者东方持国主南方增长主西方广目主北方多闻主也梵云忉利此云三十三天亦臣主合立名也喜足旧名知足天。

  众多苦具者即插名师子头马头逼身合党即自朋类相残害也。

  受苦无间者即约自身受苦不休息或无乐间苦即约无外乐间内苦或更有受生及身形无间等也旧云阎浮提者提是河名即无热池四河中一数名拔提河河中有金名阎浮檀金河边有林果大如八石瓮新译取树名瞻部洲也。

  此上者约处所在欲界上亦有情约处胜名上后释胜也。

  广善所生即是无寻有伺定业又准下文修四梵福量得生也。

  无烦者上五天皆名无烦唯圣居故以在无烦首故正理论作此繁字或名无求不求入无色定故亦名净居下地烦恼已断名净净身所居名净居也。

  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者准下文杂修有五品谓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得上中品定除上中品障约此立名也。

  余品至微者有上极一品定障名余品也。

  有部要依同分方立天处大梵居独一又无别处故不立大梵及无想天也。

  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即欲色二界得无色定处受生又受无色界毕即于是处中有起故准疏释即于过去得定处中有起此释恐非应是无色界死处中有起名即于是处若取得定处岂无色界生经二万劫等无行动等也。

  由生胜劣有殊分四以无色故名无处不是都无所处即以欲色界为处所也。

  无色心依自地四蕴同分及命问若尔欲色界心等何故不依同分及命耶答无色同分命强从胜定生能伏色想若欲色界身胜心依身转也又欲色界同分及命此二依色转无色同分及命自相依欲色同分及命不相依者以二劣不如无色也。

  欲界贪心名欲境非是欲能生欲故名欲色界色胜不能生欲不得名欲五蕴名界欲属此五蕴或界能生欲名欲界色无色界准此释无色即四蕴无色界即属四蕴法第六转声若欲之界即第七转声也。

  邪命外道即是舍利弗舅舍利弗于马胜比丘言下得初果后见佛得第四果梵云舍利弗呾罗今言舍利弗讹也舍利弗此云鹙即百舌鸟是母名咀罗云子以母辨才如鹙鸟此是彼子故以名焉。

  初行颂初句非外境名欲第二句辨自宗后二句释外境非欲所以后二颂皆是前两句牒后两句破也问三界为一为多答三界无边如虚空问世界为横为坚答有二说一云世界横一说竖所以有欲色上下二界竖也问若离此欲界贪诸欲界贪皆得永离否答皆得永离以同修欲界故也问初定发五通能遍至一切欲界不答不能至余欲界即至自欲界也于中地狱等者前明三界通外器善染中有今五趣狭唯取异熟无记五蕴有情为体故言于中又不通长养若通者欲界修得天眼应即是天趣摄非人趣收也问既立五趣修罗五趣中何趣中可摄答瑜伽论天趣摄杂心论鬼趣摄正法念经鬼畜二趣摄加陀经天鬼畜三趣摄又云罗睺阿修罗师子儿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天女生准此经论诸趣不定天趣摄为正以身形同天如世罗非人生身形同人即人趣摄梵云阿索落此云非天多行谄诳非天行也大众等四部说五趣体通善染若通善染过如疏述。

  即于三界及五趣中者七识住更狭于五趣中取人天二趣少分为七识住故云即于三界及五趣中也。

  彼由身异者约众多有情各各体类异故。

  或有异身者约各各成就一身异说想异准释。

  又忆念知者谓能想知过去梵王发愿方生初定以定力劣自不能知二定没生初定也。

  初见梵王者何处见即初生时见梵王有释在中有见梵王此释非也。

  第三识住中言彼天影形状貌不异者问初定有三天如何即言身异答以梵补与大梵同一地摄臣主相依胜劣有殊故言身异二定三天各别地无有臣主自他论之即各不别也此三天显色光明不相妨碍即一身形三天大小即别也。

  经部问云第二定厌根本喜起近分舍即言想异第三定厌根本地乐起近分舍如何乃言想一答二定喜兼动有厌时即起近分舍言想异第三定乐寂静凝然故无厌时不起近分舍言想一也经部释火灾坏初定二定中有新生天子未了火灾成坏谓烧二定有火来想及怖想旧生天子已了火灾成坏有不来想及不怖想二定言想异也破云水坏二定三定天子应同前有来不来怖不怖想应言想异问外色法为色蕴及上得四相为行蕴此外二蕴得为识住不答不得为识住识爱自身如人见财且救身不救舍宅故外二蕴非识住也。

  识住与有情居别者正理论云由识爱乐住著名识住有情居即于自依止身爱乐爱住是二别矣问中有得为识住及有情居不答不得以乐求生处故也问同一刹那定心五蕴缘境时五趣互相依识住四蕴蕴得名识住四蕴依识识名识住不答正理论云除我见心故不说驰流生死唯识非余外道执此为我佛为破彼显识依他体不自在破彼我见故识住内世尊不说也说色蕴与续有识现在为依过去未来为境受等三蕴在现与识同缘一境过未为境三时有助伴义故四蕴立识住识之故也。

  七识住通识者七即说识及四蕴于天等处乐住四即识于四蕴住也。

  前界摄外器善染中有四生五趣摄不尽于三界五趣中说四生言于中也。

  四生者四即数生谓生类诸生不同不过四类或多生类故名众生先列卵生者具四缘一卵㲉二胎藏三湿生二气四染处胎生三除前一缘湿生二缘除前二化生一缘除前三缘也。

  毗舍佉二月星名此云长养二月星能长养万物毗舍佉长养善法故取星名西方十二月皆取星名也此四生人皆得入圣得金轮王等得圣后不受卵湿二生。

  布煞陀此云净住即长养功德也。

  瞻部洲北有铁刃树妙翅鸟欲食龙时先坐此树投身于海以翅拨水而取食之化生鸟食四生龙胎生鸟食三生龙湿生鸟食二生龙卵生鸟即食一生龙不能食前三生龙以己劣故也问化生龙死无遗形如何鸟食答有二说一云以不知故食不说充饥亦有何失一云吞龙龙未死亦除饥也问四生中何生最多答若兼中有化生多地狱诸天二趣全三趣少分兼中有皆化生故若除中有四中即湿生多也。

  外道论悬记过百劫后有大幻出世受胎生止此谤也。

  为留身界者论主破云佛有胜神通能化别身界留住何要胎生答正理破论主云别化身者非是十力功德等所依薰身设别留者无大饶益也。

  死有后生有前二有中间故名为中三有摄故名中有也问生之与起名异体同中有已起何不名生答体虽无别约位有殊生即结生故中有名起不名生有也。

  种果者种望果岂中间有间耶必有牙等相续也同喻如种果异喻如质像也。

  因中有不定过者十四中是共不定以续生有间无间共有彼救。

  质像者质望像续生即有间也。

  别色生者像色离本质外名别色此色是假若非假色者如何一镜实色处更有一实像色生镜面色与像色各依四大故知像色假有也二于一水处两岸色形于水中现名二也三影中之镜镜中光色既与影同处生故光像色假有也四见人面及月二像于镜中现亦有人面与镜面即近像即月像此即远一处初镜次水次影明及为一处也。

  然诸因缘和合者由镜面等分别照人镜光烁人眼光镜故反自见面也。

  夫言相续此灭彼生者此释相续道理。

  唯从镜中有像现故者若质已灭唯镜中有像现即是得相续既质在唯镜中便有像现质像本类各别故知不是相续也。

  五那含中中般即言中天得般涅槃五那含中生般及有行般应有生天及有行天得般涅槃既不许然故知彼释非也。

  初善士亦尔者如初定去欲界有二百五十六万瑜缮那分为三分处色中有行却八十万瑜缮那方入涅槃时处皆近二三善士皆准此释问如调达生身入地狱有中有不答有中有由极恶业顺现受果不待命终非是生身便入地狱生身至余处死方受中有入地狱受生若将生身便入地狱者五趣之身即有杂乱失既极恶许将此身便受地狱身亦应极善便将此身受净土生既极善不许极恶亦同善有中有也。

  琰魔王亦云阎魔罗亦云阎摩亦云阎罗杜皆是梵语轻重不同此云双王谓兄妹二人为鬼王亦云静息息罪人初受父母胎名一生受法时名再生也。

  ●论本第九

  中有与生有同引业故形状相似满业别故所食飞行具根等则别也。

  假设难云中有如本有形者如一母狗腹怀五子一时死各堕一趣各有中有当处起于中有地狱中有即火车等应烧母腹也初释举重况轻居本有尚不烧况居中有被烧后释约五趣业隔碍不牙烧也母腹不说业遮者中有细母腹粗设不遮亦不烧故不说业遮也。

  如当本有形者问五趣业定可尔五趣业未定如何言如本有形答业无不定者设不定即受鬼中有也照百俱胝者一俱胝百亿百俱胝有百百亿即大千界照所化大千界菩萨虽在欲界如盛年不同余人五六岁也。

  大象被闭室中等者大象况一切众生室况三界无门户况无出路小窗况佛法为出路也。

  海水灌顶者转轮圣王欲受位时取白牛右角置五谷种子以四大海水盛满中表王四天下诸粟散王等将上殿灌顶受王位也。

  入胎双生者中有先入小后入大出即先出大后出小余人生门出亦生门入菩萨右胁出来受胎亦右胁受独觉轮王亦尔婆沙更有一说出入胎皆同生门正理论云入胎无定以中有身无障碍故然由业力胎藏所持也。

  无色无中有者无色定业不能引中有已断起结故正理论云一谓往生处得传识故二谓表所趣形故欲色二界有无色即于欲色二界得定处受生无所往来故无中有问无色界死即欲色界受生无往来何要有中有答无色命终生欲色界所处不定又以造起业故起中有婆沙六十八云若人死自身面上作虫亦有中有虫即傍生趣下文往三恶趣识灭于足识从足至面亦有往来故有中有也。

  中有决定者未断下二界贪生有决定中有后起与生有同业引不能入二无心定不能证俱分解脱有慧解脱不起世俗不同分心女男决定无能转义及不能断欲界修惑也。

  天中有眼能见五趣者天趣本有眼能见五趣本有形受天中有眼亦见五趣人本有眼不见天本有人中有眼亦不见天中有能见余四乃至地狱本有眼不见余四趣中有眼亦不见余四趣中有也。

  上至世尊无能遮抑者婆沙六十八云神境通与中有业通何速答神境通速若尔何故言业通上至世尊无能遮抑答依不障义及业力说世尊不遮抑若速即神境通也。

  若中有具五根者如何前文言如当本有形本有不具五根者答以中有初业异熟胜妙故具五根也。

  见有出故者表中有入赤铁受生不障义或是先入诸金刚山不能遮以熟虚疏具得出入也。

  不可转者余处许中有可转者即约未受彼身见有恶相便生谤等即转若受了即决定不可转也。

  非久住者婆沙七十说七日外生缘未合即数死生不久生缘即合余师说即寄余同类生如狗即寄野狐等也。

  翻此二缘俱起嗔心者即翻前男于母起爱于父起恚翻女于父起爱于母起恚也问后言中有入胎如入茆室等如何此言于母起妇想等后言入茆室等据入胎门说此言起染据在中有说也。

  论有二说一云即精血等成五根身等如种与牙灭生道理一说别大种成根身等如依业异别有众生诸仙即五通仙乐寂即独觉修苦行即菩萨也。

  正知者是不起倒心名正知非是善心名正知若菩萨于父母起亲附爱结生不同凡夫颠倒爱也。

  胜福智故者六度中前三福后一智中间二顺前即福摄顺后即智收也。

  三时不正知者若福薄者中有见自身大风雨寒热或运遂入草座墙下住出亦尔若福胜中有见自身升华台堂殿居胜床座住出亦尔是不正知也。

  此有故彼有等者有释因有故果有因生故果生或过去有故现在有现在有故未来有过去生故现在生现在故未来生也。

  又此八支据欲界说者婆沙二十一云名色缘六处但说欲界三生又有说此经通三界四生谓化生初受生时虽具诸根而未猛利是名色初结生名识第二念名名色第三念等猛利位即六处位也又婆沙二十四问十二支三界各具几支答一说欲界十二支色界十一支除名色支无色十除名色六处支又评曰三界皆具十二支初结生为识未猛利位为名色后六根猛利位为六处无色无色蕴有名色名即四蕴无五根有意根名缘意此论正理同前说次下文过去无明行为因现在识等五为果者此据顺生受业说亦有现在五支非是次前世无明行果未来生老死非是现在爱取有果谓有顺后受果及不定果如婆沙一生造九地爱取有果也。

  正理问何故无明声说诸烦恼答过去诸烦恼未得果时皆明利既得果已非明即亏以无明故过去烦恼总名无明现在无明设未得果相亦不明若现在余惑即明利也。

  彼与无明俱时行故等者正理破云贪等烦恼随无明行在不然贪等生时胜无明故胜贪等随劣无明行在理必不然若无明随贪等即应无明随贪等在必若贪等无明㸦相随偏在无明必即不然若无明随贪等即喻中应王随从臣若贪等胜无明劣即导从胜王劣也。

  正理云何缘宿生诸业名行答名随义立其义云何造作义名行造作令果生宿生感现在业名行过去已得果业果已生了不得名行现在业果未熟皆不随义立行名顺后及不定受业至感果时皆得行名也。

  有部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如识及因时蕴结生唯染许如何与善恶业为果耶答结生一刹那识及同时五蕴非是引业果故命根同分是引业果是异熟无记识等既非引业染污何妨也。

  住名色根者六尘亦在名色位摄名住色根也。

  名色即从第五位中已前四位皆是名色收第五位有三十四七日前四位各七日五位共三十八七日也问胎内名色位已有身根发身识觉苦乐即有三和如何至六处位言未有三和答名色位三和非恒胜故未立三和唯六处胜也婆沙说无明爱取生识唯染污余位通善染故受支位起受取有三支及五蕴即非受支摄若不起此三支即受支摄受位最长故前文说受后生爱取有者据造一生爱取有有说若造多生为五趣爱取有即更起也。

  初念名爱增盛名取者若尔爱同生识二支各一刹那答不尔生识即一刹那定无再结生故爱取缘多境各一刹那即多念也。

  当来生显至现在识强者现在了别故识强生相在未来故未来生显也。

  当来老死中名色至受位四支前灭后生名老死支也行有二支为生因无明爱取为缘若起惑即无明胜若结生即爱胜又正理论一切烦恼初缘境时名爱后增盛位说名缘取爱过患重故现在诸烦恼中偏说爱名也。

  刹那者一刹那贪心行煞有身语表无表及意大地十大烦恼六大不善三寻伺四相得同时起约此众多法配为十二支如疏文。

  举无惭等四缠者以随从缠故余六是不随从缠也俱遍有为者于非情不说有无明等约十二支不有者即论生老等也。

  经部破有部十二支不取同时五蕴无明取痴行即取思等也。

  老死果不修道生死有终无明无因同弥沙塞部有始起有情正理更加圣教缺减过也。

  由义以显者受既生爱也显老死为无明因也未来老死即名色六处触受四支为体现既受生爱即以显未来老死中生无明即取第三句从事事惑生释无明因余同文故来也因果体既不别为因不为果如何安立二义也如父从他生名子生他名父如行生识名因行从无明生名果也问过现法已生可名缘已生未来法未生如何名缘已生答是过现已生类故名缘已生也。

  ●论本第十

  无明迷暗为性言不了不知约用辨体也。

  应是眼等者七十五法中唯慧是明余七十四法体皆非智明应皆是无明。

  若后释明无者若智慧无处即是无明无明即无体也。

  非是离明之外皆名无明等者即是简前二释非也非异亲友外皆名非亲友者如人与彼为怨怨即名非亲友不可自亲友外怨敌及余人皆名非亲友余人不妨是亲友又不可亲友处即名非亲友即是无法何得名怨敌也。

  不可异实语外皆非实者余离间等三语不妨不是实语及非实语又不可实无处名非实即诳语无体又无记法义事不是善法等所对不妨不是法义事及非法义及非事也。

  无明缘行者无明为缘行得生行为缘识得生等也如是恶慧应名无明者慧有简择用恶慧既无此能共无慧不殊应是无明破云非恶慧等又云贪等相应慧既染污又无见共无善慧不别应是无明也。

  恃我类性者我慢即七慢中我慢恃我陵人故类性即是无明无明不了相亦相似恃我陵物即是我慢之类也。

  名是不相应行名于四蕴中是行蕴摄余四蕴不能诠法如何名名答名诠多法四蕴随六根亦缘多法上转似彼名诠多法故四蕴总名名也问四蕴中不相应不能缘境如何名能缘答若名在无色中如变碍名色无表去来极微无变碍不妨名色名在无色四蕴中四蕴总名名也。

  色法有形质眼能见等四蕴无形段一一要须名显说方知故四蕴总立为名。

  舍身者身即色身四蕴舍前趣色身取后趣色身如名诠多法四蕴名名也问无漏四蕴不能取来趣身如何无漏四蕴总说为名答是彼类故虽不取未趣有舍此蕴义也。

  三和生触者三和生同时触四和生同时受。

  言顺乐受触者触因名顺顺之乐受顺乐受名顺顺即乐受也问未来法生现意识即是因在果后即因果道理相违答果有三种有取果与果此与因俱或后前有为四果是二所证果即择灭是三相随顺要藉果通与俱时及前后也。

  论有相破者经部两说本宗不立心所二和同时假立触末师立受想行三也。

  有对触者正理云或约缘有对境名有对触也。

  增胜于语者是伏名能诠表胜于所增呼名为语约所依说也如青色有能诠名青色体即通眼触及意触了能诠名唯是意触了意触就此境立名名增语触也第二意识因语得生意识从因立名名增语触与此缘增语识相应名增语触增语之触亦有意识不缘名生就相应立是邻近释也。

  经部前念触为因后念受为果者破云如二念缘境第一念缘顺境第二念缘违境第一念缘顺境受岂得与第二念缘违境三和俱时生前后违顺性相违故前后念心缘境准此破第六意识唯缘法名不杂缘若兼前五缘即名杂缘六境一一别缘为六句二二合缘为五句乃至六境合缘为一句也。

  释近行名者意即意识喜等依同时识名近于境分别名行第二说喜等为缘意于境游行正理说喜等有力与意为缘令意游行破此论前说云若说喜等意为近缘于境游行者即应想等亦得此名与意相应由意行故也。

  初二定喜虽无忧对以欲界有对准下界立上也欲界无意乐第三定亦不立也又乐凝滞近行不滞也自界见顺境生六喜见违境生六忧见俱境生六舍欲缘色界梵王等胜生四喜缘无想果无心生四忧缘五果即生四舍缘无色无处等生一忧受缘命长等胜生一喜缘无造作等即生一舍也。

  二缘欲十二者八解脱中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依初二定缘欲界不生贪生六喜缘通果即六舍。

  八自者初定缘二定胜即生四喜缘变化即四舍色界缘无色准欲界缘无色说也后二缘欲六者缘欲界变化事生六舍。

  四自者缘自地变化生四舍。

  空处近分缘色四者准婆沙约别缘说若总缘即一也。

  无色者欲四远不缘欲界无色根本无遍缘智不缘色界也。

  正理论云十八近行长养有故唯是有漏无漏与此相违取有漏善染无记皆名近行也。

  若未获得色界善心者未得未至等定名未获色界善心成自界通染善无记上界唯染污以是彼惑相应受等故不缘下界也。

  不择者择是慧不择即痴三毒门中立近行也。

  名耽嗜依与耽嗜烦恼为所依故经部取染喜忧舍为近行是所治取染喜忧舍与善法为依名能治而非近行余无记喜忧舍顺染耽嗜依摄顺善出离依摄不顺善染皆非近行但佛意说遮止染近行故大师说染及善名大师说此三十六三世各有三十六即成一百八受也。

  生烦恼等事者从烦恼生业生识等果事如种生牙叶后生果也烦恼镇业如无学故业无烦恼镇无果烦恼根者有顺地见道烦恼名烦恼根无漏道能拔。

  如诸草药果熟为后边者如草亲能生果即枯更不能生果业感现在果了更不能生未来世果也。

  食熟更不可转成余食人异熟不可转天等中受也问初受生时身心昧劣不能起自力缠垢既身心昧劣如何能起诸根本烦恼及随从缠耶此位中身心昧劣下是答。

  四食者世尊初成道了往鹿苑度五人过恒河逢富楼那外道见太子威仪端正问曰瞿昙似得胜法佛言一切无非由食而住因此说四食意破自饿外道远离邪觉邪说名正觉正说也。

  段食者段为分段食资养为义入腹已资益诸根大种二时有益一解除饥渴二食了资益诸根大种不资益诸根大种是段非食说名食者据当名说也。

  疏云体唯三尘者三尘但是欲界摄皆为段食体正理论云段食体有十三开触尘为十一问为除饥渴二种虽食如何此二触得名食体答此二为食最胜若无此二即不须食由有此二能食资益诸根故得为食体六根取六境鼻取香即益鼻眼见色即损自根况益诸根故色非食体不说声为食者以无形段不相续故又见色时生出喜乐故即是三和缘色生触食食即触食收何故经中赞色香美味以色是香味触助缘故又举色胜表香等亦如何不经中赞触尘答非是恶触具妙香等又触是食体不说自成也正理论云色界有色声不能生贪心不名妙色等虽有能摄益诸根大种而非段食虽不是段食摄而得为食若尔欲界应唯口鼻吞啖方名段食无相例失欲界有少吞啖为门余相从皆名段食如日光等上界都无少分吞啖为门相从立色声喜等为段食北州食者香成触可爱风非是吞啖相从名段食也无漏触等及一切有漏法又不引后有虽有现在暂时资益根身不名食也。

  有坏自体起有坏世间生者有释云死有坏中有自体起中有坏即生有世间生中有言自体起破大众部无中有世间生破常因外道五蕴无常从因生也润中有惑名起结润生有惑名生结断者正理论云断有二种一得永对治断得择灭二得永不行断得非择灭也四句中断言于前二断思而可知。

  前二益此世等者此是论主依经部义以言识种子等故古人二说一说同此一说是有部义种子即因义颂言前二益此世等约胜说此二说中前说依经部胜以有部说四食皆资现在诸根大种及招后有段触二食引当来者内身香等三资触等三食共招后有异熟果益现在者由触觉对前胜境段食由外香等发身中香等令成食事是益现世也思识二食引当有如疏。

  思食益现在者昔有一父时岁饥馑欲逝他国以囊盛灰卦于壁上云是麨囊二子怖望多时不死后有人至取开见灰望绝而死集异门论说海中大众生登岸生卵埋置沙中还入海中母思子时卵即不坏母若失念卵即便坏此应是子思母时子即不坏彼论应例也设子思母至触位方有思约别业力不坏识即见现在妙色等也所以有四食者依瑜伽论谓治身受心法故何缘治身受心法一切众生无始执身为净佛语彼言此身三十六物以段食资故是不净所以说段食也为执受为乐谓说触食为受随因有苦乐故谓执心为常为说思食所任持故所作运为皆是意思为执法为我以意识了彼法皆无我说识食也四句中取第四句取无漏触等三食后触等三㸦有宽狭者触等通漏无漏宽不通段食狭食通四宽不通无漏狭四句思而可知三科摄四食思惟可知也。

  有死生等者生言兼摄中有中有准前文名起不名生正理论云既无色没受欲色中有初心即成欲色界烦恼故知亦得名生也。

  一身在下界起上界定者设许身在上界起自界定亦无死生以定摄益故也又受生要须染心定心非染起上界染定心以加行生亦不受生死问死有通三性如何唯二无记入涅槃答无学无染心死善加行生故不入涅槃正理论云生得劣善何故不入涅槃答有异熟不起善心若尔住现在异熟应不入涅槃不尔以无学智依现身证果有思不猒现果但厌未来果也识无相貌但随寿?一时灭故如以小水置炎石上渐微渐消欻然都尽也。

  此断末摩唯人间有者地狱无以恒断故唯人三州及傍生鬼通二乘小圣有也更无别物但身支节正理云由发言讥刺前人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来招末摩苦也。

  正理云此五相现不过五日即死若有相现世尊亦不能转亦非一切天子皆有亦非一一天子皆具五相方死今言五者总举大数更有小五相现不定当死如论中说也。

  正性定者苦法忍后决定得涅槃故问顺解脱分定得涅槃如何不得此名答一此容却作邪性故二未舍邪性故三未决定时故至苦忍初心即七生定得涅槃问得上忍及世第一法位亦得涅槃缘何名邪性答一以时少故二以未舍邪性也。

  ●论本第十一

  小器者即一四天下如水金轮径十二络叉三千四百五十喻缮那即是一四天下所依风轮量无数即为大千世界所依准婆沙风轮与百俱胝水轮为所依一俱胝有百亿百俱胝有百百亿大千界有百百亿故知风轮与大千界为依若火灾即二定下风雨起成若水灾即三定下风雨起成若风灾即四定下风雨起成也。

  许者诸部共许奋者举也。

  如[竺-二+(需-一)]持谷者劫章云四面犹如槃椽形。

  妙高者四宝为体名妙出群峰之上为高也前八山顶方以论言四边各三倍又下言四角有四峰第九山即圆以论言周币如轮围一世界。

  前七名内者即金山以在四州内第八山在四州外名外也。

  象鼻恐非正义此云有障碍神有一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胜事皆为障碍山峰似彼神头也。

  随宝威德色显于空者苍苍之色经部呼为空一显色即是宝色也。

  众宝种藏者水能生为种能出为藏也先金轮上水本是一大海后业风鼓击一时涌出九大山一山间一海即水变成宝也。

  分水甘咸者言第八海外边是铁山久停水故咸者此释非理此即由风力分甘咸第八海却凋总计九山八海有一百二十万八百七十五瑜缮那与前金水二轮径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瑜缮那少不相当大数同也。

  以无余依及余处所者无余人与此定为所依无余处与此定为所依古人云以正理论说鬼国近南下有地狱证金刚座近北也宝法师云此州三边各二千南边有三半下安无间已有二万瑜缮那更有众多地狱遍满地下不可云近南今释云如人与鬼宅舍不相妨碍金刚座在中天境与地狱及鬼趣不相妨碍也。

  罗刹婆者音义云罗刹婆或云阿索罗婆是恶鬼神之通名又云罗叉婆此云护者若女即名罗叉私旧云罗刹讹略也婆沙一百七十二有三说二说如疏第三云八中州是四大州异名四州各有二异名评家取初说皆人住也。

  纵广者俗释南北曰纵东西曰广广雅云长也今释应是竖曰纵横曰广池四河口皆周四十里东面河口以银成似牛头南面金成似象头西面颇胝迦成似师子头北吠琉璃成似马头也。

  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处也。

  娘矩吒虫音义云此云粪屎虫亦云针口虫也。

  有等流者以数死生前后有凉风来间名等流又如食鸡法先与用食命终生地狱得铁丸食得食想解除饥渴名等流果也。

  婆沙一百七十三云余七在无间上重累而布一一广万瑜缮那计五个半出地上一说过四万瑜缮那有无间上七重累一一广五千瑜缮那一说此七在无间傍此论同不正义也乌骏狗驱令上下树一指二寸十六指有三尺二寸也问刀刃路等三种不同如何立一不立三答傍铁器杖同故合一也。

  此河如堑者即如河一直。

  前三似园者即前三团圆也光法师释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说为增此约处所名增本地狱中适被害已下约苦重本地狱名增有说有情从地狱出下约再受苦名增宝法师合为二释合立一也问有情狱率诸恶业果何处受耶答即地狱中受正理说无间极热炎热无极率大叫号叫众合小有狱率琰魔王使时时往来巡捡余者皆有有情无情二种狱率也。

  渐狭渐深者海深即狭故地下渐广也问何故此州下有无问等答正理论云唯于此州起极重恶业又此州人极猛利故也。

  颇胝迦此云水精水玉白珠智度论说石室中过千年冰为之此宝今详西方河者暑热土地无冰但是石之类此论月轮下以水精不可颇胝迦亦是水精既言能照多是红色宝也。

  运持日等令不停坠者日等由运不停由持不坠也日出四州等者南州日出东方东州北方北州西方西州南方有言四州皆日出东方非也以此论前文出东州相言东边三百半是明东州日出北方余二州准此释也。

  作所作事者即作光明生成万物正二月即益七八月即损如日初见即益久看即损眼以有火故也。

  日行此州路有差别者举此州余三州准此有云准此州非也昼夜增减有二释一云从春分已去夏至已来名昼增于夜从夏至日至秋分名夜增于昼从秋分至冬至日来名夜增于昼从冬至日至春分已来名昼增于夜是太法师释二云昼增于夜即从冬至日至夏至日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名夜增于昼是光法师释问此二释中论依何者答依后释以论言日行此州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昼增故知依后说若疏家引婆沙一百三十六云白半之日夜有十八等文不当以彼论言从此已去昼夜减两处有文从春分已后亦言昼增夜减五月已去言夜增昼减八月秋分已去亦有夜增昼减言疏家引二文不引余二文故证不成也五天先数黑月后数白月西牛贷州节气先于此州九十日节气从西来五天异此向七月以五天取此方七月十六日为八月初西方八月二十三日昼夜停等当此方八月八日昼夜此方大分八月十五日昼夜方停是西方八月末故知五天先此方七月也。

  世施设论者西方俗人共施设不是六足论中施设足论日轮少高月轮少下故月被日侵照也。

  行度不同者即日月行释度多少不同故初未相及故月轮有缺也。

  妙高顶八万者有余师说山顶口四边共有八万以下四层级一面共除六万四面共二十四万故余围共有八万此师言傍出十六千等约顶向下望言出也若疏取一面八万师义即层级出以体外也。

  俱用一百杂宝严饰者一宝一色名百一也。

  随天福椽种种车现者若天子游戏时随福胜劣车现于此菀中有四轮宝若有人行上品十善合作轮王随彼长四轮王中何者菀中四轮即应之。

  挺叶开华者挺即出叶故法华经云如天树王等诸天于彼所须皆得正义百与五十瑜缮那皆是出树枝外取也。

  自地者自地所依为义香依四大中地大或即是华是所依名地也。

  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此云能提婆此云天因达罗此云帝正言能天帝诸处释提桓因或天帝释皆讹略过去名憍尸迦此云灵儿本是下人孝养即主彼后弥从即常修道路时有佞人白王此人修路引外国兵马王令弥象欲踏死却踏佞人死王知善人与一县合共三十二人同修善事死后同生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名如正法念经二十五说有三夫人一圆生二善法此二与帝释同修善同得生天三设支夫人不修善业死堕畜生趣帝释观见与受八戒后破戒死生为修罗女修罗嫁聚法集诸修罗行立帝释先说梦与此女我最在下作老修罗女修罗女执一茎华巡行至下便与此老修罗华便为夫妻因此当兴斗战也。

  及梵众等十六天此上疏引论文即是合成二十二下即疏家遗失论文有人相传言论错非理本论言梵等十六天已前结空居天次下即言并前合成二十二天皆依外器即明欲色界天有外器为所依也同中印度者印度是月名月有千名此是一号婆沙一百七十三前四天与人合立者以四天与人同烦恼分粗合立后二细别立。

  有说四天及人受宿业所感随本所生现前欲境第五用自化境第六用第五天所化境故别立也第六天化资具不化男女化男女须起染心化心无染又不化有情也。

  长时离苦者一以近欲界有苦地二以自地有三识为苦依初定不言离苦第二定乐准此论或喜名乐或轻安名乐或乐受名乐也第四定已上无喜乐故不立也问中间禅无喜乐如何亦号乐生天答正理云大梵王身既喜乐现行亦号乐生天无失也。

  论言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升上天义准四天王天亦由通力能见三十三天也若来即上天向下来若至即下天往上以同地故皆自天眼即能见也。

  然下眼不能睹上界地者下界地身往上界界地别故欲界眼根不见上地色身根不觉彼上触境疏释云非境界故须发天眼方见上地色上地身若下地来下地粗色即不能碍以色细故要别作欲界化四尘为依地等此身下眼方得见如梵王请佛众人见也。

  等一四州者如金轮径十二洛叉等也。

  中千即有十亿日月四大州等大千即万亿日月四大列等诸经言百亿日月等者以百名同言百亿令有一百百亿即是万亿法华经云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一四天下一个轮王既言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又前文言中有放光照百俱胝即一俱胝有百亿百俱胝即有万亿日月等以同依风轮故同成坏也。

  疏云从变易入不变易受难故者不然不变易定难得身寿应更转长如何减三今释云从变易定入不变易定心不欣慕心同时思即业思业劣故身寿皆减三也。

  于劫初时人寿无量百千等数者准瑜伽论八万四千为最上此论但言无量也。

  谓以成住坏各共者成劫初劫无梵王坏劫最后无梵王据实言即合有五十八劫今言六十者据大数说也。

  据倍二十者第二二十一车第三四十一车有释取二十石非理为论言指前一婆呵后后言倍二十也无间中劫全者取一增一减为中劫此疏言二十增减不知有何凭准立世经如调达第九减劫人寿百岁时入地狱至第十减劫人寿四万岁时生人中得独觉果由不满一增减也。

  摩揭阤者此云无毒害中天国名也。

  诸处者三界五趣皆有中夭北州无中夭。

  诸处有别有情不中夭者如慈氏及释迦菩萨。

  佛记西国长者妇外道记女佛记为男外道果中着药与母食死火葬佛令祇婆入火抱取树提伽长者问佛何不记母佛言汝不问母也树提伽此言火珠又菩萨不中夭据未成佛成佛容中夭也正在见道中二圣人亦不中夭也。

  ●论本第十二

  大乘粗色实有以顿变故折至不可折假立极微经部细色实有粗色是假以取细色成粗色故也有部粗细二色皆实有胜论外道粗细色皆实有是常世界坏即散作极微不减世界成即二二合生子即不增也。

  谓分折诸色者有部虽无独住极微以慧分折即是大乘折色明空观从三十二字折至一字名字极少一须臾至一刹那名时极少虽一字有多极微今取不相应中字不取黑书字以是色故不取也。

  众缘和合得法自体项者是经部过未无体现在有体现在因缘合有为法生得自体即灭即是有部取果异名也。

  又有动法度一极微名一刹那者据实即当处生即当处灭相续位中假说动也若度二极微名一刹那即刹那有前后若度一极微名二刹那即极有分量此论念与刹那无别世间行速疾无过日月四天下径有十二亿计日月一日夜行略有三百万瑜缮那一日夜共有六百四十八万刹那日月行一步名一刹那尚一日月行三百万瑜缮那不尽何况度一极微名一刹那一度弹指有六十五刹那一指面岂即有六十五极微更有多释皆不殊前意亦皆不免前难又准仁王经一念有九十刹那九百生灭如何此论言刹那细耶答有二说一云日夜刹那是算数法如尺寸等常是生灭刹那佛出世方有此论刹那即是算数法不可将生灭难也二云日夜刹那数量时之通名既时极少名一刹那时多名一劫劫既有大小刹那亦更有细分故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也。

  梵云阿㝹此云微天眼轮王眼见也㝹毛细滑尘小。

  羊毛润腻尘即大。

  极微相积皆言七者四面上下六方兼心成七也杂心名铜尘古论名铁尘应知铜铁金银皆名金也。

  一肘一尺八寸计五百弓有三千六百尺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成一俱卢舍俱卢舍二里也瑜缮那旧云由旬此云合也应也谓法合应尔四十八里也亦取十六里从极微积成若四十或八十里无本积成也。

  一腊缚有七千二百刹那一须臾有二十一万六千刹那一昼夜有六百四十八万刹那。

  地狱不定受业者容顺后受或不受也。

  颂言谓坏成中大举坏摄空举成摄住也。

  七日轮现者准劫章颂云日加四倍于常热沟池干涸单木燋二三日出江河竭四五月出海泉尽六七兴时山石融尔时大地并?辉三千世界猛焰聚更有多释下引婆沙自知。

  与人天同坏者鬼傍生及人天身中虫与傍生同先坏有说鬼傍生在人中与人同坏也问欲界色粗色界色细如何言风吹猛焰灯上天宫答自地火焰灯自地宫下答也问色界无月谁为缘引生火答曰众生业力随处引生火也。

  乃至梵宫无遗灰烬者破外道世界坏极微散居虚空不灭成即二二合生子等若坏时无极微者成时积何物成有部积风风为种子准智度论劫火无灰随火起即尽若有灰者灰是何物能坏若有灰者即坏劫义不成也。

  等住者成坏劫无有情设有未增减空劫全无此三劫时岁等住劫有二十中劫或约中辨住粗卢名中劫空劫无体不论也成世界从上成下至夜摩天即下成风轮九山四州方成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中心合成若有情世间即从上成至下地狱有有情名住劫初大乘成有情同外器故文言先一切有情生忉利成劫终满住劫初也成劫时人寿无量住劫初即有八万岁已后增亦即至八万大乘即至八万四千岁。

  时量方等初减后增者二十中劫初劫众生业胜难减第二十劫众生业劣难增时量即敌中间十八劫一增一减也。

  此论不论几岁减一年及增相传百年减一至十岁增亦百年增一年大乘减同此增即云从是子年倍父寿还登八万四千岁也。

  成中初劫起世间等者此论说十九劫坏有情一劫坏外器成即十九劫成有情一劫成外器立世经云十劫成有情十劫成外器坏劫准此此论约第二成劫即有大梵王言十九成有情一劫成外器坏准此释立世经即约大梵王独住更经九劫后方有梵辅等天大梵独一摄入器世间故言十劫成有情也成外器有情别者外器共业易故一劫成有情别业难故十九劫成坏准此说也。

  此论八十中劫为一积至三无数大乘即积风灾劫六十四个八十劫为一积至三无数梵云劫婆此云持分欲色界即五蕴无色界即四蕰为体空劫即以二蕴以昼夜不离五蕴生灭故五蕴为体也。

  若余方便者即二乘行为涅槃方便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即得二乘涅槃也菩萨有同体大悲他身即己身他益即是己益也。

  减八万至百约释迦佛说一切佛皆是减劫出若增劫不出故劫章颂云复次第九减劫中六四二万时三佛俱留那含迦叶兴百岁释迦牟出西域记第六亦同此说此五浊次第者先有寿命短次劫恶名浊由劫浊起烦恼与见浊由烦恼等有情身量色力等被损也后说是凡夫破前说言。

  如本事说既修苦行修苦行是戒禁取故知是凡夫又准下文声闻至上忍世第一法皆不许转如何至第三果许转作独觉也。

  麟角者通增减劫出谓现身中不禀圣教唯自悟道不能调他唯自调名独觉正证果不假圣教非是因位不假圣教亦能说法等以有无碍辨也。

  轮王八万上者人寿八万岁即是劫中之上以一切劫增不过八万也。

  此王由轮旋转应道者四轮应王在前引王行金轮径四俱卢舍行千轮具足若银轮径三俱卢舍七百五十轮铜轮径二俱卢舍五百辐若铁轮径一俱卢舍二百五十轮四种轮王唯生刹帝利家轮名胜自在盖女名净妙证藏臣名大典财兵名离垢眼象名青山精马名行疾风珠名光藏云。

  轮王如佛者一大千界有一佛出一四天下一轮王出故言如佛也四轮王四轮及威定诸方即别若行上品十善不伤害即同问象等五宝即是有情彼自业感如何言轮王能感答不是轮王业生他五宝离各自业生以先造牙相系属业故俱时生也银等三轮王银轮等既劣义准七宝及相亦小劣也婆沙云施设论说此州北边大海中有轮王道路广一由旬王若未出水所覆弊王出时水减路出底有金砂布地旃檀香水自然洒润优昙钵华以为严饰转轮王四车巡四州时共游此路也。

  劫初同色界以喜乐为食也。

  地味如希密希密尽即地皮卷如饼。

  郁馥即盛㒵林藤藤如林如[廿/补]桃蔓果如[廿/补]桃也。

  大乘一中劫末三灾兴三十岁时饥馑害有情残万人至二十岁疾疫十岁时分刀兵起一灾害有情皆残万人此论一中劫末即有一灾准婆沙一百一十三说一灾害残一万人住劫初中劫饥馑次疾疫后刀兵以弥勒经言我于此刀兵劫出世即第九劫也立世阿毗昙第九说小三灾别劫起也初火灾兴。

  由七日现者婆沙一百三十三说先有七日在持双山下唯一日出世界坏时余六渐出有说一日成七倍热有说七日先藏地下评家云由众生业随于近处有火灾起焚烧世界水灾者三定边雨势灰水有说水轮涌出如是说者由业力尽随于近处有水灾生也风灾有说四定边风生有说下风轮有猛风生如是说者众生业力尽随于近处有风灾生此论非婆沙正义也有余师说以第四定有净居天无外灾坏不可令生无色界故正理以此文证余世界无净居若有应如地狱移就佗方既不言移净居天故知余世界无也婆沙一百三十四有二说一说同此论一说许刹那无常不许随情生灭破前说云应无有情共器业故初师通云器未灭时余天可有共受用义故言共感也第二定极光净天寿八大劫初成劫一中劫无有情以成器故第八劫空二十中劫及坏一中劫无有情言八大劫据大数说第三定第六十四劫有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于中二十空劫无有情又坏劫二十中后中劫亦无有情坏外器故又就初二十成劫中初一中劫无有情以成外器今言遍净天寿六十四劫据全说若定受业不满六十四劫移就佗界中受若不定业容顺后受不定受也。

  俱舍慧晖第三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中末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十三 业品

  释此品疏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略无来意造作名业能造作五趣果现无记业虽无果以是彼类故也。

  世别者正理云世者可破坏故一切有漏法名世即总名别者分别为义即总世中之差别世之别故依主释第七转声或可有漏法即世世属总差别不同名别时业释第六转声。

  先起欲觉者大自在等即是一因能生众生先发欲觉心众生等方生如梵王独住经九劫才发愿起欲觉即有天子生便执梵王能生一切众生若数论外道执受者我能生世间我欲得用境界起此思心三位即变成二十三谛皆须先有欲心如前已破。

  人中善业恶所陵杂者所作善业有违顺表里故内外二果别也如大乘即有共变共用等此论恶业中共业感共用如外三涂山河棘刺等如别业感别用即内身不净等善业中别业感别用即金宝等共业感共用即八山大地等人中造善少造恶多现见善果亦少如世农夫功多苗胜功少苗劣故知皆由业非自在等能生也。

  问由布施即感富果者现见好施者即贪不好施者即富如何言由业答由贪者先世施酒等非法物与非田故贪由数施故习以成性故乐施富者先世施佛等胜田今生得富以布施故今世不乐施也由色界定业内外皆善感内外二果皆妙也。

  意业者意即心王业即是思与意同刹那等起名约等起立身即异熟无记色身依此色身起别形色为表业也问身业约所依立语业约自性如何经中名思己业既名思即业即是以思为体答引论然心所思下是理实身业约所依语即自性经中名己业约二业犹思引生说不是思为二业体也。

  正理云意业不能表示心令他知不名表无表依因四大生后必生同类四大为依故身语有无表意业依心后后位无同类心起与无表为依以心念念有殊故意非无表也。

  经部正量部即动此异熟色身名为身表体就中正量部不许刹那灭不取此表为业取思为业体有部异熟色身名身别起形色依异熟色身生能有表善恶用名表表即是业起别形色入异熟色身遍体由异熟身疏故不碍形色如油入砂也。

  别起如是如是身形者为善恶形色表示不一重言如是或可八种形色表不一故或行住坐卧等不同故重言如是意即非色无有表表业既无无表亦不立问定道无表随心转即是意无表如何言无意无表答以定地摄四大造故是身语摄非心无表也第一比量以刹那为因成立身表无行动彼宗不许刹那为因因须两宗共许第二重比量以刹那为宗违他顺己为宗以后尽故为因成立身表有刹那了然后第三重比量却以刹那为因成立身表无行动也诸部待因有主容二因主因即灭相容因即外刀斧等坏有部生法难具生相为主因外缘为容因灭法易即但由主因经部生法难即待容因灭法易无容因因缘聚即生缘散即灭四相是以无主因正量部一切法生皆由二因心心即灭但由主因色不相应即由主客二因灭胜论外道二因皆无今疏诤待因不诤主因主因两部共许灭法皆有故不诤也灭不待客因一以是无故二以非果故喻如兔角也。

  故非法灭皆不待因者意云色等法即须待客因心等不待客因不可色心等法灭总不待因也。

  如生待因者如生待客因色心心所等皆待客因灭法亦须色心心所等皆待客因如何许心心所不待客因也。

  应生中上就因体即是灭下中就因者如次释应生中就因即是灭下熟因生上熟因即是灭中熟因如何生上熟等因同时即是灭中熟等因以生灭相违如何生因即灭因体也薪与火合灭无者即是火损现在木用不今引后后位木渐渐不生故见灭无实刹那自灭水不与火合无者即由外火引水中火增令灭无也灭法定不待因因云是坏性故喻如无法也。

  从故无有因令诸法灭下即是远结上第一二句颂也。

  有部显形各别有体如前已述若显即形者见满空光明显色应即见形却体不离显色故火增先于余处见实形色火轮方对说火增轮为假若无实形如何说有假形色如汝经部若无长色如何说短色。

  一面多生名为长色者如一丈竿以手从下隔一尺来手上九尺名一面多生对手下一尺名长一面少生准此理实令两面多生今言一面约相待立且言一面也十二处中如声处实有即耳能取若形实有应如声处不得二眼取形色二眼取明知形色假有也。

  然如依触等立理我宗形是假是意识依身根取假长等色。

  如是依显能取形者眼根依实显色意识依此取假长等也正理救云假长等但是意识境故实形色即是眼识取通意识取依身取假长等及实长等要于异时引意识生分别方知长色如眼见色能忆?触?触岂即眼取鼻取华香能忆华色华色岂即鼻取即是意识取既不许眼取?触鼻取华色如何身根能取长等故知总是意识取也故实形色但是眼识取若聚显即成形色者香味触三显色极微应聚成长等也问三业皆是思思体是一缘何分成三业答随门异故下释也问既三业皆思何缘经中立思业及思己业。

  谓加行位起思惟思下答也。

  身表许别形语表许言声皆言许者对经部及正量即以表为业余二部即以思为三业体也经部本宗不立无表末宗立非色悲即种子上假立得名色者以防色故二以依身语色熏成种子谓受戒者四现行善思熏五蕴色心上成善思种子即此善种子上防非功能假立无表引论言亦非实有亦前表色表色假有无表亦假有由受戒者不愿非别有色生若别有色生名无表者即有与愿不同过去无漏五蕴三世皆不起爱恚即是无漏法色蕴即道共无表色余五根境皆非无漏色故也有依即有七事为所依福生无依福无物依诧福依心生若福即是善心者后入恶无记心及无心时既无善心如何说福业增长无心等中福业增长者即无表也。

  更无异性者发语处分时彼命未断不成业道后使者前作煞等事毕能说人在三性四心中任运成杀生业道业道即是无表前语表更无异体不成业道故知别有不善无表生名业道也无表十二处论前十一处不摄法处中摄不言无色故知法处中有无表色也在定中无心正语等有三无表依无表依无漏定与出定后三正为依今唤定中有正语等三于三无表因上立出定后三果名也虽起异缘不善无记及恶无记心善心受戒戒依善心生后起余表及心不名失戒故知在恶无记心中仍有无表色也。

  犯戒等过如水既戒为堤塘能遮犯戒过故知有无表为堤塘也。

  瑜伽此云相应相应有五谓教理行果境如下作水火等假想观观火等地为水火等此是第六识缘名无见无对色也无漏色即下八胜处等依无漏定定观前水火等依无漏定生名无漏色也。

  密意说者经依种子上说布施因能熏功能一名熏习四善思熏故。

  微细非眼见故。

  相续种子现行前后不断故。

  转变欲生现行时力用大故。

  差别种现不同故也即正教时不善思熏得加行不善种子彼命若益即转加行种子成根本种子为不善业道也道俱时思是意乐以此胜所依思与出定后三正为依能起三正于定中思意乐上假立无表也。

  思种者谓受戒时从僧乞戒发胜身语此时动身发语由身三语四思依此身语七名加行七种子未乞戒前及乞戒后皆非种体非增胜故后增作羯磨加行七思种子发七现行思熏成根本七思种子第一念七支种子第二念二七支种子若第三羯磨入无心等位即转加行七种子成根本七种子十恶戒准此释又说加行位熏成一思种子至根本位熏成根本一思种子刹那刹那有防七非功能假立无表若定道无表约现行善思上假立表与无表皆第三羯磨生生既同时大种为因为异四大造七表色一一极微各别四大造七具四大造一七支无表也第一念别解脱无表及一切有对造色定道无表必与四大俱时生第二念已后解脱无表不与四大俱时起也三说中宝法师取初说为正正理论云此大生已能与未来一切无表为生因故破第二说云初念无表何胜独一具四大造第二已去众多无表何劣即共用一具四大造破第三说云且一日夜计有六百四十八万刹那一刹那有七支无表有七四大造计有二十八微计一日夜能造四大极微已多异熟身数倍如何一身客受岂况造一生无表四大极微一刹那身中容受彼自通释异熟身疏故得相容设许异熟身疏即如身大小即能客受计初念四大极微大地亦不容受何得言异熟身疏引文如初释已引正理论可知问未来众多无表无法前得如何言造答四句分别有得而未造如定道无表有造而不得如别解脱戒余二句可知。

  由所依身无漏起故者一不随界摄二生无漏四大三依所依身无漏无表起故随生处四大所造无漏无表依六地定生未至中间四禅依六地生处大造欲界四定也有漏定共无表即依九地定生即用九地各自地四大造四根本四近分并中间也问余欲界身入色界定色界定四大何处现前答婆沙一百三十四云有说眉间有说鼻端有说于脐有说安心有说足指处有说色界四大细欲界身粗细入粗遍身现前如油入砂此说根本地四近分亦有多说亦取遍身为胜若尔与根本何别答胜劣有异如有二人俱诣池洛一人入池浴一人在池测二人用水皆等入池者胜入根本地者胜故知遍身起也。

  无表无变碍者非极微色法不受刀杖无执苦乐受非色非长养有为非实事非业感非异熟生苦法忍一念道共无表即是刹那余苦法智已后及别解脱定共无表皆是等流也造别解脱无表四大无始曾得从彼过去四大引生名等流性也。

  展转相望非一果等七支无表感果各殊故初念造一生七支无表各别四大造即七具四大造一生七支无表也问染定有贪爱心执缘何非执受答染定是贪相应定及无表非四大今明所依四大以不执上地四大为己身体也定心是无表因与定俱时生又同感一果故一具四大造一念七支也身表别形色与身根合故有执受声即不与身根合故无执受也未来有二类依身一唯与欲界法为依身一兼与色界法为依身若遇上界定缘即色界杂依身现前也表即众多若动一足等即有一足等极微是形色现前余准此释也。

  可因灭时果仍续起者善恶心为因善恶无表为果善恶心灭时无表果仍续起也或四大为因因灭时无表续起也或无表为善恶因因灭时当来五趣果仍续起无无记无表故无记因灭当果不续起故无表不通无记也。

  以无色界无大种故者问无漏无表不堕界摄即许用生处四大造无色定何不用生处四大造无色定无表答无色定堕界摄故又无漏无表但由四大造成色不由四大成无漏厌色入无色故入无色故入无色定不起无表色也。

  表准有伺二者不言表准有寻二颂言伺二者谓摄中间禅地故说伺二不言寻二也二定已上借初定寻伺发身语表属初定摄若四大相击生声即属二定上摄也问何故大善地法中唯取二根惭愧为自性善余即非耶答翻无惭愧不善根立故若尔应翻不信放逸懈怠为自性善答此三通不善有覆二性故不翻也问害自性不善应翻为自性善答不通六识故问贪嗔痴亦通二性何故翻为自性善答虽通二性今唯翻取欲界粗不善一性为自性善。

  相应善体者心王大地余九大善余六寻伺睡眠恶作二十法也。

  谓生死法者即一切有漏法与行苦合生灭不住也相应不善体者心王大地十大烦恼五小烦恼十不定除贪嗔余六共三十二法也贪嗔等三一通五部二遍六识三是一随眠性四断善根时作牢强加行五能发粗恶身语二业无惭愧具遍不善及唯不善余法无此义不立也一切有为法无记性边皆是自性无记摄以不待缘成故。

  此论略者以四十六心所中无有一心所唯无记性皆通二性或三性以无自性无记故亦无相应等起无记此论略也正理论合五无记为二一胜义即空非择灭二自性即五无记也问天眼耳通善心引生应等起善答以二通第九解脱道摄故无记性也。

  见断识非即无间引业生见断识后引修断识与寻伺俱方发业也若无随转业即不成随转于业有用也。

  无漏异熟非者摄义不益正理云有漏定心亦俱非二一向内门转不引身语表非转随转摄也又又异熟无记非是转能为随转何理能遮外门转故能为随转此论以任运生故非二也生得善心虽任运生非业感故其性是强故能发业也随转通三性约随转中过境不同故通三性不无记准此也。

  于说法时者言佛以语工巧说法以善心随转威仪准此说言佛无工巧约身说也。

  ●论本第十四

  能遮灭恶相续者能遮未来恶戒相续能灭已起恶戒上得或别解脱戒能遮恶戒定道戒能灭恶戒相续(治连反)者?居谓人所居有作缠也梵云阿练遮罗此云市?也。

  梵云苾刍此云乞士等旧云比丘讹也是西国草名具五义四德五义者一草未生诸草竞生况佛未出世外道皆兴二此草生已诸草皆灭况佛出世外道投佛出家三此草生已掩诸嗅气况佛所至之处止诸恶事四此草不被挺风猛风倾动况佛八风不动八风颂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五此草不被尘垢染污况佛破戒垢不能染污四德者此草柔软香气远腾二引蔓傍布钩锁相连三此草向佛倾四此草如来涅槃悉变白苾刍具前五义四德取草名也梵云式那摩那此云正学正学六法劳云室罗摩拏洛迦室罗摩拏此云勤䇿洛迦是果声若女言理迦旧云沙弥讹也梵云邬波索迦邬波此云近事索迦是男声若女云斯迦旧云优婆塞等讹也婆沙一百二十三云何名邬婆索迦答亲近修事诸善法故谓彼身中押习善法若尔诸不断善人皆修善事应云近事答此依律仪名善法若尔一切律仪皆应名近事答以五戒在初故立近事名余非初故别立号也有云亲近承事诸善士故有说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广如彼说梵云邬波婆沙此云近住婆沙一百二十四云近住阿罗汉住受此律仪名近住有说近益形受戒住有说此戒近时而住住一日夜近舍时而住以时促不分男女也此八种戒受心多少不同缘有其别故分成八定道无此戒缘不依而立八也比丘尼正学勤䇿边事四戒不离比丘勤䇿男近事男三戒也戒名远离五戒十戒与大戒为方便也问如尼戒多僧戒少如僧传作尼缘何不共戒便成五百戒及不失夏答说遮戒多少虽不同七支戒体一故又说据根本七支戒等遮戒有别二众受戒时㸦悬发得遮戒由誓愿断一切恶故如比丘得僧戒得而在身成就示现行悬发得尼戒即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行尼得僧戒准此释也问如僧发得尼戒犯僧戒时犯同类尼戒不答犯僧受戒时无心得舍尼戒尼戒随僧戒得舍若不犯者僧转为尼应不清净尼也婆沙一百二十四云不受近事得勤䇿不答有说不得以前戒是后戒方便故有说受戒人不知是方便得戒戒师得罪受戒人知是方便慢心不受不得戒从勤䇿受比丘戒准上二说也引论。

  若无此事下及难请不许身中有三戒。

  既不许然下顺成。

  非由受后舍前律仪者亦非受后戒舍却前戒设尔何失。

  勿舍苾刍戒便非近事等反难也正理论云勤䇿受近事戒比丘受前二戒得不答不得不受初戒不得第二戒不受第二戒不得第三戒受后戒了不得受前戒有说许得若尔如比丘自称近事等答称亦无失比丘受近住亦得婆沙无评家正理取后说也涂香饰鬘观儛听歌。

  于自妻不非时处等名非梵行八戒令一日一夜远离也若他妻等及自妻非时处等即名邪行也大床即相大丈六外体大即金银等成用大即佛床等八戒中合二立一者正理论云在家俗人怖多学故合立也以所诠义释能诠名云训释言词若因名妙妙即行若果名妙妙之行依主释与律仪便果何别答妙行果不圆满律仪与上相违也。

  表思所造者表即身语表思即意思也等起名业七支名道思所履故准在初念以畅本求戒心故。

  从静虑生是生戒或依静虑是依因也。

  㸦有宽狭者静虑通九地四道名宽不通无漏名狭断即唯未至地无间道狭通漏无漏宽无漏通六道宽不通静虑狭欲缠恶戒及能起惑者律便能断能断起恶戒贪等烦恼及恶戒止能缘烦恼及恶戒不行律仪能断烦恼名断律仪初定等五地法智不作断对治能作远厌二对治类智品道望恶戒等无断厌二对治而有持远二对治故有律便无色定虽作远分一对治以无色声无律仪也。

  第一经文即意第二经即根此二律仪以念虑为体念能记持虑能简择皆能防非得名律仪不说耳等者文略大业更加定也。

  得静虑律仪恒成过未者?等初得不成过去以未曾得过去所舍者不重得故问从思入修慧即修慧成思慧异类法答初念通修异类第二念不杂从多分说也未来舍初定得第二定名未舍定共未得无余涅槃名未舍道共也问如何无漏名道共有漏名定共答无漏出生死名道有漏顺生死名定不名道也。

  住中有无表者即俗人作善或恶不遍有性等故不是律仪及不律仪摄。

  从他起故唯成现世者是据有覆无记等能发之心下是释上也。

  是诸智者所可厌故是因名恶行持业释果非爱故是因名行果名恶依主释问如第三羯磨不发语无四语表诸四业无表从何而生答身造语表或语造身表身语㸦相造女同众中圣人记凡僧记立即是身造语表也。

  自然得者自然是智第三十四心证此智时戒与智俱时得也麟角独角婆沙说同菩萨三十四心得戒部行独觉一百六十心得自然智即得戒也。

  见谛即佛初成道即见道初生得戒。

  耶舍此云名誉即耶输伽童子准四分律得初果后方命善来准五分律等善来受戒不是初果如须提那子善来受戒犯初篇戒也。

  大迦叶于多子塔边六群比丘疑迦叶未得戒信世尊是我大师佛之得戒也。

  论义虽是羯磨羯磨以羯磨缘中无二十已下得戒。

  苏陀夷此云善施西国长者家有八女净饭王取最大及最少者长者不肯净饭王总取兄弟四人各取其二大者佛母生佛七日即命终姨母乳养后成佛道倚祇桓门求佛出家受戒阿难白佛三请直请举息请因齐果诸佛许言若行八敬即不灭我正法五百年阿难为传八敬准四分律姨母与五百释女顶戴持皆是八敬受戒余部律文即五百释女羯磨受戒八敬颂曰百骂举受忏诸安恣。

  遣使尼尼中作本法律往僧中作羯磨羯磨声绝即本法尼得戒有云使尼即至本寺一百作百方得戒也。

  持律为第五人者边国知法人少白佛佛开许五人受戒五人中须一人知法并羯磨如非边。

  三归者佛初成佛道度得百一阿罗汉随方化物有引至佛所有半路即回向佛之遣使谓说三归彼即得戒。

  六十贤部谓六十人贤众部共集受戒也有释六十人共为部党众首名贤也佛成道二十年后方有阿难佛成道八年后三归即伏齐言阿难传三归应是传译者错也。

  别解脱无表非必定依表业而发者如见谛及迦叶即不从表正理论有二说一说同此有不从表生者一说皆从表生从加行表即下文云欲无无表离表而生或可此文据受戒见谛合说即云非必定依表业而发后方一向约受生说即云欲无无表离表而生也。

  经部云说一昼夜为调难化有情性故正理破云释中有更多难化者何不说一日半等既不许减一昼夜亦无过一昼夜也此云斋戒者斋既一昼夜戒亦一昼夜也。

  既论言且有碍缘齐竟亦得故知斋前皆名且婆沙云若先未曾受斋竟不得若先曾受即得也。

  过斋受亦明清旦即舍以是舍时故。

  具八支者正理论云以四支戒㸦相属故受一戒必须四支也梵云布洒陀此云长养长养善法也。

  性罪者佛不出世性即是罪名性罪遮罪出世后遮止远遮得罪。

  酒放逸者如自犯五戒者有部云如八支圣道正见一寻求名道能顺余七支余七支是支非道非寻求故八斋戒亦尔也。

  婆沙若受者不知先三归后受五戒受者得戒戒师得罪若受者慢心不受不得戒。

  大名真谛云是佛堂弟阿泥律陀视兄净饭王出家以国付之佛为受三皈也。

  男根成就何简五种不男及二形人经部有两种近事一三归近事二后受五戒受戒方名五戒近事经既但言受三归故知但成三归近事也。

  受时须是五支此一分等约随行中说也若为建立佛法等心受戒即上品若为白衣食等下品戒也。

  归依佛僧但归无漏法若归身者未得无学果时以有三十二相等何不归依论主以损生身成无间罪故通归依有部通云以损所依失彼法故问为归一佛一切佛耶答通归一切佛以无学法相无异故法僧准此释言是时三归观弟子者此说出家非归依义僧亦尔也三归有五有翻邪三归戒三归八戒三归十戒三归大戒三归故于一切律仪为方便门也又性罪是染心行下立理证饭酒遮罪摄。

  ●论本第十五

  若不受戒于加行等三皆能造恶今日受戒不作三事于此三造罪处皆发得戒也大法师取受戒者加行根本后起三处发戒非理加行后报不发戒故之知非也六处是有情所依外器是有情所止处由造罪处皆发得戒过未非情摄不得戒也问若从现在得戒者盗佛塔物如何从佛边得结罪答理实从现守护人边得罪以施佛故从佛边得罪也问不杀有情于彼不杀即得戒上界天及佛尊不可杀于彼如何得戒不盗等准此答由心善不杀等故一切处得戒若不尔羊作天即应戒减若天作羊戒即应增春万物生即戒增冬草木枯戒应减既非得舍戒缘如何有增减也问众生既多为一切人同得七支为各别七支答一切有情共得七支为正若人各得七支即有羊作天等戒减失也第二说一一有情各得七支第三说一一有情各得二十一支有三善根得戒别故后二说皆非理一戒有增减过二于初念时发众多戒有众多能造四大一身不能室纳过也定即九地定道六地以定前定后无心亦无戒体戒既不妨加行后起及遮罪故发戒亦于根本造恶处得别解脱戒由善加行根本后起不造恶加行根本后起故三处皆发戒也定心能缘三世戒与定心俱亦防三世故三世上皆发得戒也律仪有渐得故有三品因别不律仪无渐得故无三品因也。

  或有住戒下四句分别此第四句也。

  次或有住戒是第三句前二句文外准作也。

  魁脍上苦回反下右外反魁师也首也脍切肉也谓主杀人也。

  置弶上子耶反下集两反尔雅兔量谓之置郭璞曰置遮也遮取免也韵集云施罥道曰弶似弓形也上来所明无表都有八种一形俱即二百五十戒五戒十戒二作俱处中作礼佛无表方转三愿俱施常食等四心俱即定道戒五从用即前人受用施物等六事在前人施物来坏等七助缘即身造语无表八异缘即前遣使受戒等律仪得有渐顿受舍有渐顿受舍相对四句可知释三缘非准起心在梦起心不成舍戒简第一缘非唯起表痴狂等心起表不成舍简第三缘违受表以违彼受七表业也对傍生等但言相领解不简中国边国简第二缘也。

  断善根者若生得善发戒邪见根本舍若加行善根戒邪见加行即舍问加行善强发无表如何邪见加行舍答与加行善心俱时舍故。

  非犯一边等者非犯一简杀生边罪一切皆舍也又如异师义一一有情三善根发戒贪心犯盗戒不可无嗔无痴心中盗戒亦失疏家举僧残不成例如犯一戒即全舍者如弹难提比丘犯重一念无覆藏心佛令益形学悔故知有戒也句者(古支反)即是乞也准陀此云妙义旧云纯陀讹也梵云莫喝洛迦此云大愚纯者旧云摩诃罗讹也四加行中前二全第三忍中下品许有舍上忍及世第一法无舍义也别解脱无表初得时不得过去无所舍者谓命终已舍故不同定道命终不舍易地方舍也定共与别解脱虽同有漏得缘终有别舍亦有别定道戒虽同是定地发以漏无漏别舍亦有异又道共戒有分舍无全舍以初果无退也问不律仪缘何无得道共戒舍答以不律仪人现世无得道共戒义也问不律仪人受八戒至明旦得恶戒不答得恶戒如䥫青色热即赤色冷时青色数生正义云不生以舍恶戒故也问善戒有断善舍恶戒缘何无断不善舍答恶戒不至断不善根断不善因即舍无断不善舍善戒与上相违也问善戒有作法舍恶戒缘何无作法舍答住恶戒者或有时下答此也问别解脱戒不能断惑如何能舍恶戒答以与善戒性相违故问处中亦有表业缘何不说答此论略或举无表显取表也彼二势力限若断者即是前文至染污势绝也作业断虽不舍受心以法力劣但不作无表即舍若忘不作即无表不舍也问此作业与第一受心何别答受心据意业作业即身语是二别也第一第二别者初约心恩第二约事息以处中无表若善若恶以劣故加行时即舍也问静虑加行能舍恶处中别解脱戒加行亦能舍不答不能舍以性劣故根本上不能况加行也问如何舍处中无表与舍善恶戒缘不同答善恶戒不依二形身故二形生舍处中许依无二形生舍受心断善命终与善戒同处中有作业事物在势力三缘得无表亦有作业断等三舍善戒中无三得戒缘亦无三舍也处中与定戒舍缘别者定有易地舍不易地即不舍处中与别解脱易不易皆舍定有退舍处退舍定戒对处中二别一同处中对定五别一同若对道戒今不同恶戒对处中二别一同处中对恶戒五别一同非色善即取善四蕴欲生得加行闻思及同时四蕴加行善邪见加行舍生得邪见根本舍正理更加离染欲界染舍欲界善忧根恶作等空中诸地皆有故不论也问何故舍善恶戒不言二横门生舍言二戒生言二戒生舍答无是黄门不许得善恶二戒若得善恶二戒后变作黄门非极重故不舍二戒二形身男女欲皆增上故舍善恶戒也于正思择无堪能故释半择无有极重惭愧心故释扇?等又解此二段通释二黄门或别通释二黄门及二形也。

  无漏并无色约那含果人说下十业末自释。

  除中定无想者梵王起戒取无想外道居无无漏戒也。

  安稳业者安稳在果故言得可爱果若在因上不可论安稳及不安隐举安隐等果以释因业名善等。

  福非福不动皆在因也。

  人六欲天两趣引业一向善满通善不善余三趣引业一向不善满通善不善上二界引满皆善。

  不简引业但善边即名顺乐受业不善边顺苦受业等也顺三受业苦名喜乐皆名乐顺字在因即顺之乐受顺乐受之业若顺在果顺乐即乐受顺乐之业顺苦准此可知。

  中定果即舍受得中定业既招中定果故知下地是顺舍受果也。

  非前遮过去非后遮未来三业所感果同时受更弗三节文顺乐受业心心所顺苦不相应非二即色今取顺不苦不乐受业心心所证欲界有舍受业既三业同时受果故知是欲界上界无顺苦受业果故也扶根四尘有好丑有顺苦五根无顺苦五根苦受同是顺乐受业感也心心所不相应通二受业感如苦与喜衰老不同也问若欲界有顺舍受业如何论言善至三顺乐答乐胜舍受据胜说也问何缘上舍胜善惑下地舍即劣善感耶答欲界舍言劣善感者对自地乐受舍名劣上地无乐可对名胜善感也问舍受文在苦乐中容如何善能感舍受不善不感舍受耶答舍受行相微细寂静不善不能感也。

  体性既殊者业即善恶乐受果即无记是性殊业体即色或果果即心所受是体殊如何能相顺也。

  自性不违者性即是三受如乐受摄益为义乐受体不违摄益义苦舍准知与第五别者此通三世第五唯现在世别也。

  顺现法受业者现法即异熟果法因能顺此果法顺之现法受顺法受之业生后准此释不定即时执也皆不定也。

  经部师许顺现业胜故受生后若尔既一业体受现生后三果如何独名顺现业不名生后业答随初熟位名顺现等顺现初熟且立此名理实受生后破云我宗受果时速即胜非要果多名胜如轮王寿八万劫佛寿八十年岂以轮王果多能胜佛也。

  但于时定于果必定有时无别体依果法定立果既必定时亦必定离果无别时体故无时定果不定业也彼许时定于果不定彼第三师许有时定果不定业果不定业中分三顺现等三故云于不定中时复分三兼前第二师五业即成八也第一句者如比丘令得轮王果世尊为正富四维轮王业业谢等果不定也但于时中说定不定时定前三时不定即第四也。

  现身同分先业引故者顺现受业即是满业故现身受顺现业不能引现身现身过去业引余三业能引现亦能满也问何故同分命根皆是引果论言引同分不言命根答光法师两释云是一许命根现招同分不许现招一释同分命根皆许现招此文随举一也宝法师云此若问几是引果即应言命之根但辨业体随举一余例可知也。

  中有定相如前已述中有长时既许得果故能造十一位定业各随当位中受定不定业现在十一位及余生十一位定皆得也不说色界中有造业者色中有亦造业以无十一位故约欲界明也何故中有不造生后二业耶答一说亦能造此论说现王故一说以中有求现生故造现生业不求生后故不造生后业也问中有生有同类是同若言化生与中有类同余三生如何言类同答同一引业言同同一生身故也约身形同不约趣生也。

  谓预流无学不言中间二果者以容有漏道证非是胜果也在灭定中心寂灭静定之后却缘定中静故是胜依身也。

  现法果即顺受业若后门业即受即三刹那后即受果也。

  不与见戒现为依身与无漏法为依身名胜依身初出见道依身由有见道等势分等也问中定有伺如何不言感身受耶答以中定无三识无苦受亦无乐受唯有舍受在第六识虽有伺不感身受所以颂言无寻业不言无伺也。

  分别错乱名曰心狂第六识有分别有心狂也问前言恶唯感身受缘何不善能感心狂答疏云由此当来感别异熟者由业感不平等四大由此为所依心依此失念故有心狂不说不善感心狂异熟也第二见非人即见鬼等。

  第三恼他非人非人反害故心狂婆私吒女婆沙一百二十六云由丧六子露形而走世尊化为小子既见世尊后得本心涅槃经云不言六子慈心第也杂梵云婆私瑟?也五畏从我见生圣断我见故无有狂六欲天五相现亦有狂也问心狂心乱何别答㸦有宽狭心狂唯狂狭通善染宽心乱通狂不狂唯染狭四句思可知。

  曲秽浊者即謟嗔贪是曲业之类为因生三业今唤三业为曲秽浊者果取因名也。

  ●论本第十六

  佛依业果性类不同者依三性流类不同分为三业也。

  黑黑者染污性故因名黑异熟亦名黑即果名黑因果合举名黑黑黑之黑故黑黑即异熟。

  不杂恶故因名白是可意故果名白问何故不说无色善名白白业答若于是处有生中二有及身语业语有自业无色无此故不说也一说举色界无色界准知名白白业问未离欲人善恶能杂即名黑白离欲人造善业恶不能杂应名纯白如何名黑白答据委细说无不善业亦得名白白然受果非无恶杂以因熟果总名杂业也。

  非黑是了义说以不是染污故非白是密意说约不感人天果名非白体是白也。

  第四既是能治故问云诸无漏思皆能断益前三业不答见道有十五心七智不断惑不论故取忍就八忍中四类忍断上界今论断欲界惑故颂中取四法忍也约与无漏定俱时思名无漏业与烦恼同时思名黑业也。

  前八无间道唯断烦恼第九无间道断第九品惑所缘有漏杂业亦得解脱更合有四类智离四无色纯白业能缘烦恼也以杂业及白业二皆是所缘法但断能缘惑不断所缘法体此即是今师立缘缚断文也与无漏同时心心所等亦能断惑体非业故不说若尔身语是业应说答思与心等时同相应故说思具五义故说身身语不然故不说也后二说以二业所感果及所断或果类因名异及杂业者破云见道身边见相应思如何名业又修道无记不感果非应业也。

  牟尼梵语此云寂嘿心是真寂嘿是无漏故。

  由身语取道共戒能比知心能所合举皆名牟尼也由身语业能有所离者由身语有律仪无表业令心心所有所离也问牟尼清净妙行有何别耶答善巧义是妙行体清净义名清净离痴乱寂嘿义也有说感可爱果名妙行不杂烦恼名清净究竟静息寂嘿义也清净妙行无宽狭说三清净寂嘿破邪清净也加行后起非业道者以为根本故非粗显故也意三经部即心差别有部别有体若不别者即烦恼与业不别又十二因缘起不应别立无明行故也受生简见谛谓戒等无有表业如前已会指(初委反)者指摸边扪摸曰指也。

  煞罪所触者婆沙三十二得获触证文字即别别同类一义也问若正命根断即成业道者下俱死应成业道若第二念后方成业道者如何此文言彼正命终名根本业道答正命终后第三念念方成业道第一念命终第二念方结业道前文言正命断者据根本上说加行声以加行于煞有功能故于第二念根本上说加行声也问若加行于煞有用根本上说加行声者加行于煞有用如何非业道耶答不由有用方成业道无表无用应非业道起加行时其命在故非业道摄也若尔表应非业道答表引无表表成业道第二念方畅思成业道也正理二说一说贪等三无加行后起同此论一说有不善思前后为加行后起也加行由等起由三根生根本刹那等起不由三根生名不与彼根本同也。

  婆剌斯者国名亦云婆斯皆讹也彼国多邪见人作此语也。

  梵云吠陀旧云毗陀讹论有四一曰寿谓表生缮性二曰祠谓祭享祈祷三曰乎谓礼义占法军陈四曰术谓异龙能伏如禁咒医方也。

  根道义别者能生后不善法名根思所履即道也。

  及余依前相续随转者第二念已后作持无表是今生未死来生身未至未来余依身前所有表无表相续生名后起此解同此疏也。

  究竟者是成办终了义即刹那等起思也。

  杀等三皆于有情处起不于众具名色空生者此通情非情故不说于此二处起杀等三也。

  名即四蕴者择灭即是名收空非择灭虽即是名以邪见不缘空非择灭也。

  以第二念方结业道若俱死第二念二人一时结来趣生若能煞者前死即依来趣身皆非此生摄未生未曾作煞生加行又能煞人前死不可令所煞人成业道也。

  军等若同事者虽时处同杀心不同不得杀生业道故以同事云简也不设者简误误煞不成业道此论误不别法处僻见无心煞名误拟杀强人错杀㒬人名错也。

  第一说断息风名杀不正义胎内前四位无息风杀应不成业道故五分律云若人似人似人即胎内前四位也。

  五蕴中杀色蕴刀杖故有说五蕴问若但有一念命杀得罪不答亦成乃至一念应生不生皆名煞生也唯此非余者唯此此是未来有一念命者非余是现在一念命杀不成业道名非余也问若盗塔物何处得罪答正理有二说一说佛边罪一云守护边得罪若尔守护人自盗应非业道前说为善也若盗二国中间无主物国王边得罪若盗巳僧物未羯磨十方僧边得兰罪不夷第罪以不满五钱故若羯磨了即羯磨僧边得罪。

  若于不应行处作应行处等想不成业道也。

  非时有说若支主许受齐戒后行即犯若不许受齐戒行不犯若于强人妇作㒬人妇想一说不成业道一说以事究竟故后说胜也。

  若犯出家者自妻妾尚情欲重受斋戒时尚不应行况犯出家不应行易转更可行也。

  国王边得罪者设王自犯成业道余一切守护人边得罪通即皆于王边得罪若货女与价无罪若不与亦于王边得罪也。

  解所说义者不解言语及不信即杂秽语摄问如诳有二十字何字处结罪答若钝根二十了方得罪若利根者说五字时前人即解即得罪前四字为加行第五字为根本余为后起也问何故煞了方成业道诳即解义方成业道答据义不同煞即命断诳即解义又实不见等起见等想言不见等又实不见等想言等后二圣言摄十六言说一一皆有四句准知婆沙一百七十云何故此语名非圣言答圣正也善也是非正非善言也非圣身中起故不善性故非圣成故非圣说故得非圣果故名非圣言也问有部眼根见如何言眼识证等答由识助故或举能依显所依故三境同是至境故也轨范师经部上世轨范说色具四言说见色同说色觉色知声色等具三者同香味触法觉声香味触法知声香味触法也佞(奴定反)者謟说文云巧媚也倡伎者(上处扬反下冯倚反)倡乐三苍倡俳也伎谓艺能也。

  出离者歌咏法言等也过轻不至业道者正理云轻心不发无表不成业道也余三语同时有杂秽即共佞歌等是不共也。

  他财贪者取修道贪简见道贪非业道摄不损外物故修道贪业道摄故颂言他财也有说见修贪皆得为业道有余师说一切贪皆得贪业道初及第三为正也婆沙更有谤灭邪见灭即果中收也。

  ●论本第十七

  一业名通三业一道名通十道如车牛名通一切车牛也。

  由十业道中有邪见明邪见次便明断善也唯有上品圆满邪见者问九品邪见皆能断善如何言唯上品邪见能断善答据实九品邪见皆能断善此言唯上品者据第九都益处说也。

  施设论说断三界善此论即云欲界生得善者彼论约上界善得转更远故言色无色先已退故也。

  余师意他界缘不缘自界因果无漏缘不缘有漏因果故不断善破云虽不缘自界及有漏因果还缘他界因果及无漏因果故言一切也。

  加行善有九品并发戒皆在加行时舍也今言断九品据生得说也。

  先疑有续善后疑无断善后无心顺断善先无后有即续善有心顺续善邪见二说一云断九品善无出观如断九品见惑一说通出不出如断九和修惑通出不出也拨无后世名爱乐坏不随彼意乐所作名非加行坏也梵云布剌拏此云满出时物之皆满旧云富楼那及简那皆讹也。

  未生怨王者频婆罗王无子后仙人相合有仙人与王为子能害王因此号为未生怨王后杀仙人仙人即作白鬼又遂兔人括井饿死后与韦提希为子造杀逆煞父害母问若于现在续善入地狱不答不定许得决择乃至无学果也问煞断善人与害蚁卵何罪重答若依罪人罪重得夷罪若依业道害蚁卵重以成就善法故也若人害蚁卵无小悔心是人已断三界善根问断善人邪见于同分命根为能引满答有二说一云能为二为以邪见有相应思通引及满有说能满非引前说为正也。

  不善业道俱转中不染心中煞等随一究竟如何有不善思与煞业道俱转及善中俱转也七俱转染心得善戒既染心如何有不善思与善业道俱转答谓业道随与同时善不善思俱时转虽性不同以与业道俱时生故也。

  入无色定得苾刍戒入色界定即有定共无表与思俱转也此释九及十也。

  地狱无诳语及离间语言无用者以无拒讳及常离即无用也。

  北洲无用者常乖离故无心求故无离间及诳也正理云无诳心故常和穆故无离间语言清美故无粗语也论云天鬼傍生等者虽诸天众不能煞人(爱自部故)而或有时煞余趣故(煞阿索[语]鬼趣)有余师说天亦煞天斩首截腰其命方断正理断释云断天身支节已还续断首断腰则更不生故欲天中有煞业道也婆沙十二云五趣法尔有胜事谓地狱异熟色身断已还续余趣不尔也。

  六欲天与修罗相骂故粗恶语阿修罗与女相离故有离间语有诳心故有诳语通杂秽语与修罗战有煞盗修罗女故有淫盗二也色界无处中业道初定发身语表等是妙行摄也。

  然无色那含等者此说过去依身起无漏道不说依地有过去欲界一地身起一地共戒或二三四五六地道共戒若二地身师起一地乃至五地道共戒若三地身即起三地道共戒若四地身即起二地道共戒五地身即起一地道共戒谓生上地即不起下地道共戒也从此已后生无色界曾一地身起道共戒即成一地身道共戒乃至曾五地身起道共戒即成五地身道共戒也问前二果人以有漏道得第三果后以有漏道离色界染至无色界未起六地无漏道不成过去生无漏戒此论如何言成一地五地耶答此论据曾起说又下界即得第三果已必定起后胜果道故得根本无漏律仪此论同此说若无色第四果不成无漏律仪以得果舍而下地无漏律仪得果时已舍故不成就故不善招三果加行时令他受苦于地狱令他彼受异熟地狱授重亦通余二趣也念他短命等受等流临终时令他失威光第三生光泽?鲜少受增上果十善业道生天即异熟果等准善说也问人趣命根是善业感如何寿短是煞等流果答不说人趣命根是煞生果但由煞生不善能障寿短名等流果也正理破此论煞业与命作障碍因令短命彼自释云但是煞生近增上果虽说人寿是善业感由煞生近增上果令命住少时近增上名等流也。

  邪见痴增者由邪见增后生痴等流果贪嗔准此释也硗确(上苦交反下苦角反孟子曰硗确薄塉田也)碱卤(上胡?反下音暮说文[齿]谓西方咸田也)辣(卢葛反辛台日也)问等流增上二果何别答二果总名增上显上果近远分别故三果虽同皆是不善感以据与因相似边别立三果名也。

  贪夺有情心者贪起时映夺本心也问八邪支何界所系答邪念定邪精进邪见通三界邪思惟语业命欲色有色界初定有二定上无也问几通见等三断答邪见见断语业命修断余通见修断问何故三业中先身后语八邪中先语后身答三业据粗细次第说八邪据相生说。

  能招自地可爱异熟者依未至地起无间断欲界烦恼九无间道相应思及定共戒招初定可意果也。

  等流果即无间道前后相似或无间道与解脱道前后相似也。

  俱生士用即无间道同时思能引同时心心所及四相七支无表也。

  谓道所修未来功德者无间道后引第九解脱中五通等功德也无漏招四果准前释可知余若有漏善即解脱道及一切有漏散善等余若无漏者即无漏解脱道无记即有覆无记也。

  色行二蕴少分为体者色蕴中取色声表无表表取形色声取二声行蕴取思余法皆非者少分也。

  善业望无记法为三果者善为因感当来异熟果异熟果因善业生士用果如通果无记因善心生亦得余二无记因善业生准此释。

  不善业望善法即是前念不善为等无间引后念善法生为二果也不善等为因引后念三无记法为士用谓异熟等除通果无记也。

  因前念四无记业引后善法如通果初生定善余三无记生善法及不善法由过二境不同故生善恶二法。

  无记业望无记法四无记自性生后念四无记法为三果也三世无别体约五蕴立世体同前三性门同念无等流果及异熟果也三世业与法性或同或异思可知异熟果性四句唯果非同唯不同等流唯同非异果唯性同增上士俱用通非除前性同及异也过去世通多念故同世得有等流及异熟果现世无等流及异熟果。

  现于现二果此约现在一念俱应因同时士用增上果诸地业色行二蕴为体欲界初定唯前若二定已上色蕴即定共无表行蕴即思空处已上唯行蕴思为体也。

  同地业望法即通性同及异若异地相望如欲界业望色界法即从同思慧入修慧有士用增上也从欲界通果无记入色界善望即异性也向前三性门及三世诸地三门共释前断道有漏业及余有漏善恶并第二行第三句余无记三字也又同地有四果过于三各四此二句取前三性门初有四二三句释也非学非无学业色行二蕴同前学无学业色即道共戒行蕴即思也若学无学法通五蕴取无漏边心王大地十大善十寻伺道共戒四相得为体非学非无学法通五十七法此三学及三断门通释前总明业果两行颂约义不同也。

  学望学法即取苦法智忍已后至有顶第九无间道已来无漏道前望于后为三果。

  学业即第九无间道道共戒及思引第九解脱道益无生智亦为三果也。

  学业望非学法即有顶第九无间道已前断惑得无为为离系果等及前三果四向无漏定引有漏定等也。

  无学业取道共戒及相应思望学法即前三果四向学也。

  若无学业取益智时道共无表及思望无生智无学为三果也。

  若无学业望非学非无学法即九次第定无漏道共戒及思引有漏定名非学非无学法非学非无学业即有漏若无漏定共戒及思引无漏定无漏定为学无学法或世第一法引苦法忍苦法为学法也。

  若非学非无学业望自类法取前断道有漏业具足有五果又释有漏道断惑有离系果余取有漏定及一切法相生也。

  见所断业唯思修断业色行二蕴同前三性业出体非所断业即道共戒及思也见所断法即心王大地十大烦恼六不善二不定八中取六除睡眠恶作为四蕴修断法五蕴通七十二法非断法通五蕴心王道共戒大地十大善十寻伺四相得及三无为为体也。

  见断业即身见相应思引边见等生见断业引修断法引道贪等即士用增上引不善果即异熟果以见惑有遍行随眠能生五部与修惑遍行因即等流果也。

  无漏五蕴及三无为俱有不障义为增上果也。

  修断业望见断法如下无明不了前境同时思引生疑邪见等。

  修断业即善恶业引修断法取前断道有漏业具五果释即来生果为异熟余果可知。

  修断业望非断法即有漏定共戒及同时思引生无漏定为士用增上果力有漏道断惑证得无为为离系果。

  非断业即道共戒及同时思不引见惑生但有不障见惑生义得为增上果。

  非断业即无漏道共戒及同时思为业引有漏定生为士用增上果。

  非断业望无漏法即法忍相应思及戒证无为为离系果引解脱道等为士用增上果也。

  坏轨则即四无记中不合威仪无记此约不顺世俗礼仪前约胜义感善恶果论第三非应非不应作第一师即取四无记及有覆无记第二师除威仪无记外余三无记外余三无记及有覆无记为第三业也为由一业但引一生此举现业问当果又为一生下举现果问因也。

  时分定业应成杂乱者即顺现等三世定业如何安立即生后业与现杂乱此破一业引多生也。

  应众同分同分差别者若此一身多业共引即应一生内必死生因以多业故同喻如多生或可多生应不死生生许多业引故同喻如一生此破多业引一生问一色涂形喻一业引者为约一刹那为约多刹那若取前文涂即不成若就后义即多业引一生答此中但取一色涂形像不约刹那说也问若不许一业引多生者何故阿那律言我昔施一独觉食感得七返三十三天及人中为转轮圣王最后生巨富长者大释迦家此即一业多如何言一业不引多生答彼因一业引得第二生果更造业展转至七生果约本因初说或由一业多思愿生天或人等感得七生故言因一业感得也。

  若心心所得四相等与业俱时能引亦能满若前后及一切不与业俱时者皆满不能引也婆沙十九问得及二无心定感何异熟果答感扶根尘色得四相苦乐舍及同时心心所也不能引五根胜故无想定招无心果及五蕴异熟灭定招非想四蕴果问为先造引业为先造满业答不定随造者意乐力也。

  婆沙说五无间业有五因缘易见故立为障谓趣处生果及人趣谓地狱为所趣处即父母等起故生即顺生受果即非爱果人谓依烦恼重者方起也烦恼障取现行不取成就者也正理论云何故名障答障圣道若尔大梵应立为障答许离染故不立问无想何故立答不能离染以无心故准此通障六行离染也问诸有造作恶趣业卵湿生女身第八有顺后受业色无色一处二处生业皆障圣道及圣加行何故不立障答此类果之中虽有强力由有别缘转令得圣故不立障不同无间业也若今生有异熟障第二生容生善处得圣若今生有烦恼业第二生受此果故不可治也问扇搋二形等何故不说异熟障答略而不论或前后许转圣果故不说也。

  人从非人生如世罗生从鹤卵或父母转作非人煞皆不成逆也。

  ●论本第十八

  经说佛与调达为兄弟佛为兄前母子调达为弟后母子后父母巳不分弟财唤入山游戏至顶佛推调达堕山死由此因故佛在灵山西域记山西埵有砖长精舍东辟其户如来多在此处说法傍有大石高四五丈长三十余步是调达掷石伤如来足出血处也。

  不和合性大乘论许别有体此论即是非得取法轮上非得为僧破体以诳语为因和合以四比丘五蕴为体若不和合非得为体和合应以得为体答不可相例如异生性非得为体圣性非唯以得二圣体同问既破愚夫愚夫先有圣道上非得缘何破了方以非得为体答未破虽有非得容得入圣破了未和来无有得圣时故非得为体诸论有言破圣人者约此容得圣说若破羯磨僧即取羯磨法上非得为体问五百人住何识何受中破答六识五受皆容破也。

  欲界善无有感一中劫者恶胜善故感一中劫若如调达造三无间业皆顺生受此虽前不许一业引多生及多业引一生通之一为引业余满业正理云破僧断善人定堕无间余逆容余地狱受经部计多业引一生及多经文对法第八说俱时受由业胜感得大身柔暖众多苦具也成实论许五劫受余四从初为名名顺生受正量部五劫别寿初名顺生余即顺后受也问见行人为钝根为利根若利根调达何故退失神通答见受二人皆通钝利二性调达失神通钝根见行能破僧也立邪三宝者五法为法宝三同达多等为僧宝自为佛宝五百人信心生时即名破僧也。

  日暮时破至三更和真谛说佛在鹫峰山中劝调达汝勿破僧造不善业趣非爱果如是殷勤诃责而无止息之心尔时世尊起正智见审观前际而我昔时破他眷属见过去为珍宝仙人时有弥佉长者嫁女慕才学超世时有十二丑婆罗门以与其女及财宝后时仙人至才学过彼仙执手牵起彼即告言勿夺我坐处我所得财宝皆悉与汝仙人不许彼言我愿却生生生破汝眷属世尊观见便入静室嘿然宴坐受其报梵云羯园尸利汝山此云象头山形似彼旧云伽耶讹也以羯园与伽耶声势相近故谬传尔然西方别有伽耶山去鹫峰一百五十余里非同一界也大乘未得法空智名愚小乘未得生空智名愚也问衣食等与佛别何别答名虽同意即别调达为衣食等转佛有出离处转故。

  至夜三更目连现通舍利弗说法彼方和如是名曰破法轮僧下会破法轮及破僧名也。

  止即是定目连神通举因显神果也问诸佛皆有破僧不答此不定有业者即有正理论贤劫千佛唯迦叶释迦佛有余佛无也恩田即父母怀胎十月临产不分难回湿就干含苦吐甘子行千里行千里有此五恩田等佛等有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依故名德田或能生众人胜德名德田也坏德所依者此通前三归中不归生身难也父母转形即父转为母母转为父煞皆成逆也若父母是非人煞不成逆转作人煞即成下逆父母转作畜生等亦不成逆以境劣故非人害人父母亦不成逆若转作黄门等即成逆以人类也问如母怀子欲于胎内损或出胎后损或寄豺狼等有命不死于其子无恩应非恩田答由父母有死事等方有害子之心母欲害时必有恋心之心子煞父母成下逆也本煞父误煞母亦不成逆遣人煞父过父行时煞父生时亦不成逆违本心故。

  母为因彼血者童子迦叶是此生也若众多人聚集心拟总煞无简别心煞着罗汉即成逆以无简别心故父母在众煞简与不简皆成逆以自识故也辟喻经说始欠持此云鬓髻结是南印度国王付子位出家成无学后为子煞佛遣弟子告言成二逆者显此一逆由二缘成或以二门诃责彼也作打心出佛身血无无间罪调达作煞心于佛出血有不成逆四句分别思而可知也谓正煞时是凡夫后临死方成无学亦无无间罪也正理论云我宗无间加行总有二类一近二远于中近者不可转如子起害母心定或母有力反害其子或官所投或子命益母命由在亦成无间此论依此说远者可转也经部五逆罪尚可转况加行若余十恶业道加行生害得圣道也。

  知法非法者调达知五法是非法或知佛法是正法名知法知已五法不是法名法名法非法也。

  圣道即初果向 得果即初二果 离染即第三果 漏尽即第四果也。

  同类者相似义此非无间即生容顺后受也。

  菩萨相者大乘三无数劫修菩提资粮百劫修相好百劫学神通千劫学威仪万劫学万行此论宗即四阶成佛第一三无数劫修菩提资粮第二百劫修相好第三王宫下生逾城出家以有漏道断下八地烦恼第四三十四心成等正觉梵云菩提萨埵略云菩提菩提即所求果萨埵所度有情大智上求菩提大悲下济有情从境立名有财释或菩提准前萨埵即自身即求菩提之有情依主释或一分有财释问缘何不说修八十种好答以自相上用故不说修问百大劫何劫答取中劫以下起九劫既是中劫取亦中劫也问菩萨先已得定缘何百劫方得名定答先天知人不知今人天悉知方名住定也。

  无缘大悲者二乘见有苦或己父母方救佛不简怨亲有苦无苦皆救也或无缘者即真如得此无缘法起大悲救有情名无缘悲也。

  如相好业非生得慧加行生故非闻慧劣故非修慧是散地故问三业中何业修答通三业修问为五识为意识修答意识分别故问为离染得为加行得答加行得功用生也准释迦佛正法亦得千年以过去释迦佛正法千岁故舍利弗呾罗是小凡师发愿求为弟子释迦牟尼此云能寂能寂众恶修波罗蜜多此云彼岸到如前已释因地为忍辱仙人憍陈如为歌利王与妃后入山游猎妃后于仙人处求法因此嗔彼以刀断手足便归护仙神雨沙石打王即却向仙人处悔过仙人言我若有少分恨之心愿我手足不复反生言讫手足如本由慈因力佛初成道先度憍陈如等也过去有佛名曰底沙亦名补弗沙此云明是皇名有二弟子释迦慈氏观二谁先成佛慈氏于先成佛自利行强故释迦在后观二人所化释迦化根先熟利他胜佛言我转一人即易转多人即难彼佛后释迦佛游仙佛先去至琉璃龛入火界定经七日夜受胜妙乐令释迦佛取坐具寻地山林悉不见忽至龛前见忘下一足经七日夜便超九劫梵云梅怛丽药此云慈氏生在意性家故也。

  游者往即无常也问释迦近佛文句理合巧妙自在何故七日夜唯颂一偈耶答一云以显思胜故二云恐怖散乱故三云显己心无厌倦故若改文句心散即劣也金刚喻定时定慧俱圆满或可金刚定即定尽智时即慧此论作前说也问何故戒类中有事修中戒不名事答戒类是别解脱戒散地思正诧即名事修中戒与心俱思不正托不名事也。

  有说唯思名真福业福业即是思以施戒修为门经部释也亦有施声以无果相对故不说也。

  恩田者如本生经说菩萨因地为一熊在深山后有人入山采薪遇雪饥寒熊见将养余命得存天晴下山遇猎师示彼熊处煞熊分肉两手便堕又婆沙说菩萨昔为鹿王其角如雪其毛有九色忽有一人遇水所漂鹿王入水救得存此人命王访此鹿加以重赏此人示处将欲煞时此人着癞王知所由发心不煞此虽畜生皆是恩田摄也。

  无损施者不损恼所施人或财物无损也。

  随时生乐受触者随四时生触如夏有凉风生触等也。

  庄严心者施愿求菩提得七圣财谓由舍财亦能舍生死得涅槃但名增长必是造作业如不堕恶道业俱名造作业不名增长也。

  不善助伴者如盗以淫等分中想似亦由田如江南橘江北为枳此古人妄说江南江北有枳橘此论约大段为种果言无倒也问前说欲界善业无有能感一中劫此业如何能感梵福量耶答由此一业起多思愿故感梵福也问何故散善能感上地果答由此造业命终法尔得上定如世界坏时法尔得上界生或可后一是定善色界寿前三欲天寿积如成梵福量正理论同此说四上加六真谛说也问如来自在谁人能救答若有请佛住世一劫若过一劫但约能请即是救也法施财施体同五蕴财施色即身语法施色即语业余四蕴可知若财供养即色蕴法供养即名句文是行蕴摄也。

  辨契经等等取余十一部经法施用说法者语及心心所闻思慧五蕴为体也。

  此善生已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者此诉能有涅槃法善生时也。

  若人闻说下诉有涅槃相 如见得雨下举喻也。

  善无漏名妙如等婆沙四十四广说准正理善有漏及无覆无记皆名处中也。

  俱舍慧晖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