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45 册 No. 0772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二

  中京报恩传教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诠圆

  通法大师赐紫臣沙门 法悟奉 来撰

  已说本趣次开总体。

  释曰次发起正陈分有二初开示总体又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是故应说。

  释曰后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能入十六名为有法所入十六并及不二名摩诃衍此据克性唯十七种立名大乘非十六门若尔两重能入既非大乘即非总体应十六门不在此科答科就甚深所入言之举胜摄劣故无有失既尔何故不就最尊不二别伸科判摄彼所余良以不二离根教故不可显示唯就所入言开总体因门因法诚广诚深益根既宽故宜应说。

  论曰(至)作依止故。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分门略显由能入门能显所入甚深理故诠犹显也由所入法与能入门作依止故。

  有法者(至)摩诃衍体。

  释曰后依义广明有三初总解文义总标门法作业之相者此有二解一门法之言合之为一不取本法唯指能入由依其门能起信根信彼本法并及不二摩诃衍故良以能入十六正为发信之因缘十七大乘但是所信之境界故知门者能作业也二门法之言离之为二通门及法亲生信根门能作业疏生信根法亦能作作业之言发用之义。

  信决定进心(至)于礼树故。

  释曰次别释信根有二初名位喻况信根二字两番解释初番名位即信为根两句解名两句解位问修行分说四信五行诸教多明信解行证不唯生信亦起行等何故此中偏说信耶答良以信者切用殊绝根力善财斯为首故贤圣等妙此为先故功德母故道果源故后番位相信满成根十信称信贤位已去信方成根此上明位自下显根两种梵语未见翻对前如萍菟之类比信无根后同松柏之属况位有根。

  信根有几义(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问答义相初双问二字后各答十义先颂次释于文可见信十义中欲配位地恐涉穿凿根十义中诸位相望俱有理故。

  能入所入(至)自当显说。

  释曰后余指下辨两重门法立义广明。

  已说总体次明建立。

  释曰后通分五分有二初建立五分又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劝修利益分。

  释曰后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法如是故。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总明分次第又二初略徴释化生之法必如然故为欲已下广出此意。

  此义云何。

  释曰后广徴释有二初总徴虽言化法如是请示次第所以。

  为欲显示(至)因缘分。

  释曰后别释有五一因缘分药因病设教藉根兴无疾何假于药方离根宁宣于教藏故依三聚立此八因别兴四分之文普拯群生之类有喻法合于文可见。

  为欲显示(至)立义分。

  释曰二立义分亦有喻况法说双合如意宝珠有教所说金翅鸟心后成此珠有教所说遮多梨鬼变为此珠有教说佛舍利法欲灭时变为宝珠有教说龙福力感得出宝奇妙神珠智度论说龙王头上有此珠故报恩经说龙王耳内安此珠故有说龙王藏深密处有说龙王安自脑中此宝虽一功力弥多作众宝之攸依欲千珍而随雨犹枝叶之根本若流派之泉源比两重所入之大乘为十六能依之总体据法虽唯一性就根乃分两重门有多差义非一势故下论云法体不分义门得别宝既大龙所用法亦利根能承然如意珠但喻两重所入十六非况不二以不二体唯是果海离根宜故离教说故若尔两重所入既有十六岂顺此中摩诃衍法虽唯是一答两重所入克体唯一随能入门说有十六如太虚空本无有二禽族翔翥似见其迹鸾迹所印名鸾迹空凤迹所印名凤迹空百禽并印迹亦随多然其虚空何有二体迹下之空即况两重所入十六即空之迹即喻两重能入十六如是所入随十六门立十六名能入若至百六十门所入亦立百六十名故论合云而为恒沙法门体性又云利根智者乃所领解故。

  为欲显示(至)解释分。

  释曰三解释分如意珠藏万宝虽盈千门不开群龙安了要辟多户方益群龙大乘本法虽圆千义不细开解钝根宁知要假委分钝根方解然上立义判为利根故此解释说为钝器然此分中复有利钝二门之中如次可见。

  为欲显示(至)修行信心分。

  释曰四修行信心分此中喻法皆含纵夺且初喻中文置虽言表承上义谓前如意善雨众珍赞宝胜能名为妙术功能无尽复号圆德如是妙宝虽眼见耳闻心解口说门或不入藏乃奚臻宫若不登宝何得用若法说者于前二分广略教义虽口诵心思设勤加修行胜进不退乃喻金刚若正信未起宝藏何阶邪定未出玄理难符故立此分激物信修也。

  虽开(至)劝修利益分。

  释曰五劝修利益分虽分立广释略法门纵示修行起信行相然怯弱之辈闻立义分多广法门知而不修钝根之人闻解释分少略法门学而不解信心既阻行业复亏倦法海之深游退觉城之要路若逢劝进必渐勤求备修百行之因圆证十身之果如无劝策岂免沉沦惑起恒沙缚缠无性以见此利故劝修行。

  有何因缘(至)劝修分所摄。

  释曰后别释不增减初问后答答中有二结颂释文嗢陀南者此云集施能以少文摄括多义施散于他令诵持故。

  已说建立门次说唱章判说门。

  释曰后唱章判说有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所以造论。

  释曰后依文释相有五一因缘分有二初八因起四分又二初唱本论举八因根唯三聚随缘增而起四分化众修而趣一乘。

  论曰(至)作正因缘。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缘体行相分二初约分明因又二初依分标门复二初指因起分。

  初一因缘(至)谓前三门。

  释曰后随因列门能化属自后四分论所化即是三聚众生善功唯取教功根益除诤为令息疑止谤后之七因各具前三无第四者以诸除诤后定绝疑。

  今当举相随次别释。

  释曰后举相随释有二初总标。

  因缘总相(至)自当显说。

  释曰后别释有四一起立义分又四一能化门此第一因即与前重八种大乘根本总体作正因缘又与前重能入八门后重能所十六门法二十四种分离别相作正因缘因缘之总相目之能化门总别相对四句易知非明不二者以离根教故。

  为令众生(至)众生故。

  释曰二所化门不定聚中有三十人以十信中位位皆有入住出别故成三十后四十心随心分三故成一百二十种人。

  离一切苦(至)总相之乐故。

  释曰三善巧门普缘三聚宣说两重欲令无量之根永离无常之苦获二依果证一心源故。

  非求世间(至)初因缘。

  释曰四除诤门恐有愚人妄生疑念论主但居不动未及法云通缘上地之人皆为所化之境者非利他故唯显自能欲求高名拟希厚利虚言被上正意荣身岂容下地之人反化邻佛之圣为遣此辈所发疑心自通而言我久成道为满本愿助化群生非求人世之荥权示蓝修之位蓝修有本元是滥字未知适从难以详定。

  第二因缘(至)成正觉故。

  释曰二起解释分有二初第二因有三初能化门解释分中总有三门今取前二显示正义对治邪执为能化门根本义者一心法界作智作理之本真俗二门为实为假之本七种对治遣人遣法之本望人作本义显可知若能达此成正觉故。

  令诸众生(至)众生故。

  释曰次所化门正取邪定为所化根。

  正解不谬(至)第二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正义之功治邪之巧令遣谬解使拂邪心出一阐提入十信位。

  第三因缘(至)三种发心。

  释曰后第三因有三初能化门取解释分发趣道相三种发心为能化门。

  善根成就(至)诸众生故。

  释曰次所化门上品十信十解一分即信成就发心十解多分十行十向即解行发心三品十地即证发心。

  于摩诃衍法(至)第三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不定聚一分即十信上品正定聚全历三发心出自分位入胜进位胜自位故。

  第四因缘(至)出兴门。

  释曰三起修行信心分有四一第四因有三初能化门第四分中宣说开示信如佛法僧修施戒忍进与彼为因被不定人。

  善根微少(至)不名成就。

  释曰次所化门十信位人不同前来与正定聚位位各分三品别异通计圣凡正定不定共有一百五十品人今论意谓不定聚人别分三品以十信人微薄闇钝发心求道其实甚难从第三因分出不定十信上品此第四因分出中品五六七因分出下品依论分齐三品十信后五善根具足名为上品前五善根未具名为中品实义为论唯第五心名为中品以次下说前四种心皆下品故今望前四转齐第五故皆中品初心业障海深二心见执过厚四心怖信难成如是三种皆下品故不同正定如后问答此中所化但取十信前五心人善根微劣未是具足欲化是人令获后五转为上品入信成就故此下文信心分释为邪定人说信心分为不定人说修行分未信令信已信令修其法尔故或通利故据此中说四五六七为因之根但取不定中下二品盖就显说无相违过前后因根准此可解。

  修习信心(至)第四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

  第五因缘(至)出兴门。

  释曰二第五因有三初能化门第四分中进门之终唯取有障修行精进一节论文与彼为因讲者引彼于此应叙。

  此中众生(至)分际门。

  释曰次所化门。

  消恶业障(至)第五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令十二中初心下品礼忏劝请随喜回向得免诸障善根增长。

  第六因缘(至)作正因缘故。

  释曰三第六因有三初能化门第四分中取止观行一节论文与彼为因。

  凡夫二乘(至)一切二乘故。

  释曰次所化门不定二心邪定二乘由彼二乘志意狭劣于无上乘犹若败种故判邪定别以止观化彼二类。

  对治心过(至)第六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两轮具阙益损门中修止对治凡夫著有过失又舍二乘乐空过失修观对治二乘离悲过失又除凡夫懈怠过失故知两轮通治凡小众生心过。

  第七因缘(至)出兴门。

  释曰四第七因有三初能化门第四分未与彼为因谓引不定下品众生令趣中上及正定故。

  此中众生(至)分际门。

  释曰次所化门十信前四下品众生其心怯弱意欲退转如来方便但令念佛令生他方既得往生由见佛故终无有退渐次得入正定聚故。

  必定不退(至)第七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

  第八因缘(至)出兴门。

  释曰四起劝修利益分有三初能化门全与第五分为彼因缘故。

  此中众生(至)分际门。

  释曰次所化门邪定聚人若无劝诱退入无性故须此分化彼怯弱令获益故。

  为示利益(至)第八因缘。

  释曰后善巧门说德令忻示过令离故。

  一切诸教法(至)总别不同故。

  释曰后依因遣滞有二初分因合显问立义分中摄诸教尽何须开后三分而别释八因初一摄诸根尽何假立后七因而散释答立义广摄被利根人三分略说被钝根人复为钝根开后三分初因总摄三聚众生七因别摄所化众生总别不同立后七因复有何失。

  何故二乘人(至)轻其过失故。

  释曰后处品别明有二初徴释处异二乘四处者谓一二六八此之四处皆有邪定二乘人故答中为二乘人根器狭劣舍小趣大难故重明邪定三处者谓一二八于前四中除第六因以彼唯取二乘人故答中为显邪定对彼二乘过轻微故。

  何故不定人(至)轻其过失故。

  释曰后问答品别十信之人别分三品不同常例已见上文但未知由于此辨明三贤十圣非是不分入住出故但不长分三品之异故与不定相例对显。

  有何因缘(至)次第如是。

  释曰后缘数次第有二初伸二问因缘何唯八种信等次第何然。

  颂曰(至)次第如是故。

  释曰后述二答有二初结颂上二句答不增减下二句答其次第。

  论曰(至)摄彼八十故。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摄广不增减以一摄十兼解等字摄彼八十云八云等。

  因缘次第(至)十种地故。

  释曰后治障行次第法尔释前法如是故八因所明修行位地从下至上自浅之深理定合然故言法尔十信三贤如其次第能治四障谓阐提不信障外道着我障声闻畏苦障缘觉舍悲障于十地位治十重障渐次转胜亦法尔故。

  已说八因缘次说四种根。

  释曰后四根须二教有二初结前生后。

  本曰(至)应说此论。

  释曰后依文示相有二初唱本。

  论曰(至)决疑门。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

  问曰(至)难问门。

  释曰后开示有二初难问门光明等经摄根无阙何须马鸣重造此论况无增加显理胜力应是欲求世间称赞名利等事毕竟尊信不尽理者谓问毕竟世尊言教堪信之经不尽理耶或复毕竟诚可尊重崇信之经不尽理耶或复论主毕竟贵图世人尊重贵信已能解于佛经不尽理处而作论耶如或不尔则是重繁进退不可若为通会。

  合曰(至)当须造论。

  释曰后决疑门有二初正解此门又二初根缘有异诸佛教理心性大用用元体作故唯一味或未即本故一味一味即所入一心或相即性故一味一味即能入一真又法虽万别心本平等就所入解教纵千差性本平等约能入明虽标题榜示经论差别词翰简牍卷帙不同理本平等又佛教法设分多端理终无异故名不别音本是一故名不分或就所入以本收末名为不别或就能入与本平等名为不分然所化根有利有钝乐广乐略致能化人说经说论有广有略伽陀修梨毗罗方此云广略经则遮陀尸修梨毗罗方此云广略论则则犹法也初根依经后器须论由对此宜故假造论。

  复次(至)则不须论。

  释曰后时分不同有二初佛在世以佛在世能化业胜所化根利一闻便解复何须论。

  若佛灭后(至)优婆提耶众。

  释曰后佛灭后以佛去世能化主劣所化根杂假经论而器异乐广略而根殊既有忻广略之人故须造广略之论优婆提耶此云论议。

  何故(至)有其分际故。

  释曰后兼通余妨有二初徴释根缘因缘门中具收三聚根性门中但化无力宽狭相违故伸此问良以因缘门中马鸣誓愿意乐广大无边际故具收三聚根性门中亲受论教实行之人自有际故但明无力故前后文所说各异。

  以何因缘(至)现造作论教。

  释曰后问答广略何以世尊说广略经复何马鸣造广略论盖有宿愿致于今生师说广略经资造广略论四圣众种无贪为体如俱舍说一衣服喜足圣种二饮食喜足圣种三卧具喜足圣种四乐断乐修圣种由四助道解脱非久以能对治四种爱着是故说为四圣众种结颂释文引经总结其义可解。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

  释曰二立义分有二初结前生后。

  立义分中(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依文释相有二初说法数又二初问先问立义名数多少后问本数开立行相。

  颂曰(至)及不二别故。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初一句答总数后三句答行相。

  论曰(至)差别。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明总数明言立义有三十三非此分中全无不二但无根教云不建立。

  云何(至)各差别故。

  释曰后辨行相有二初总徴释初总问总数后总举总数。

  何故(至)故开二种故。

  释曰后别徴释有二初问答所入法别问两重所入故举摩诃衍名别答两重所入故有两节论文于于段中可细思之根本摩诃衍中开八种故者此答前重八种所入以依不二离言果海能依之义即当因分为利众生假以言诠说作根本摩诃衍法据此初重所入未分一心三大于前重门方始分出心体相用故次论言一心法界及三大义各二种故至后重法虽亦分出一心三大然是所入第一义谛不同前重能入门中一心三大唯真俗二谛莫谓一心三大名同便将前门而为后法三谛科拣义理难通一心法界三大义中各开二种故者此答后重所入八种谓有一类稍劣根宜闻彼前重根本所入体唯是一随门立八便起疑云若前所入体性有多依门趣入易生了解既体唯一随门说八云何颂解如来善巧为度彼根遂就根本摩诃衍法一体性上元非心大强假施设一心三大全将前重所入本法为利耎根假立名为心体相用名虽同前八门一心三大然前门是所作真俗二谛今此法属能作第一义谛若望前重所入所依总摩诃衍此后所入别摩诃衍虽是能依对后重门还是能作所依所入摩诃衍法。

  何故(至)是名为本数。

  释曰后问答能入门先别问两重能入门后别答两重能入门然此答文亦有两节一心法界及三大义各二种故者即答前重能入八门谓依根本摩诃衍法作起能依一心三大即此一心三大各具真俗分成八门以此八门化于上智依真俗门顿渐修行造证趣求前八本法是故论言一心三大各二种故或各开二种门故者此答后重能入八门论言或者良以后重所入一心三大已自有名不同前重所入本法不对能入未有名字但总呼为根本大乘今此后重所入本法如来善巧为彼钝根于无名法不对能入已假建立心体相用若望能入或开真俗各有二种入第一义是故论言或各开二故亦可或字望前重门已开真俗二门不同于后重门或复如彼亦开真俗二门不同故致或字龙树菩萨知立义分文言少约理趣深玄豫慨后人于兹迷昧故在文前先明大格此或无滞下义自通诸智慧者幸宜详审。

  已说法数次当别释。

  释曰后释本文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到如来地故。

  释曰后示相有二初唱本判斯一唱总有三门一者总体门二者别相门三者不动门从摩诃衍者下即前二门然有两重从一切诸佛下即后一门遍通两重初二种门有两重者且第一重总体门云摩诃衍者总是前八因之内第一因缘总中能化教法正是根本第一义谛摩诃衍法但随其门立八差别其名如次不繁豫出以摩诃衍栋能入门正用总字勒属前重八种本法其八能入承文辨讫摩诃衍中含有不二并及后重所入八法开总体中释论明指摩诃衍者十六所入并及不二共十七种名摩诃衍三字之中备包不二亦含后重所入八法以立义分者字正牒初开总体之言学者应思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然此四句释论不解无文指属在初及后敬详龙树不指陈意欲令讲学住思观察细穷四句通含两势以此法义在前重门唯是所作能依之义三谛中属真俗二谛又此法义在后重法唯是能作所依之体三谛中属第一义谛故知四句势贯两重正符立义文前问答答前重门云一心法界及三大义各二种故答后重法云一心法界三大义中各开二种故方知本论摄法宽通以少含多义斯见矣又此法义别目心境谓于门法各分心境法即一心法界义即三种大义义者境也此中不遮心中有境境内有心虽无显说理必然故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者即所依门此中两句含后重法故将开立牒以者言众谓四衍之圣生谓四种之凡举能依人显所依法心谓一心以心释法谓一一心及多一心即是后重所入本法论指一心本周八处不可分离唯一体相故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者即摄末门是心但指上众生心是犹此也此心为本摄出世法为真如门摄世间法为生灭门所摄二门即真俗谛能摄一心唯第一义依于等者即建立门依于此心开二种门显示大乘开二种法何以故者即徴问也云何依心句中开二种门显示已下开二种法是心等者答前二问先答真如门依心所作若体相如还即显示所入本法摩诃衍故此中体字例后三自唯目能入一体之门后答生灭门依心所作若因缘相还能显示所入大法摩诃衍故自体相用唯能入门故于依心句中开二种门显示等中开二本法所言义者已下显示所入六法能入六门第二重中三门之内略所依门及摄末门或举后摄前故或以上流下故但有第三建立一门牒前二义故言义者今此后重义中三大即是所入摩诃衍法恐滥前重能入八门故列名时不举三大但直标举摩诃衍名达士详之庶无惑耳一者体大即二所入谓一切下即二能入谓一切法不增不减即俗谛门真如平等不增不减即真谛门二者相大即二所入谓如来下即二能入如来藏功德即俗谛门具足性功德即真谛门三者用大即二所入谓能生下即二能入能生世间因果即俗谛门能生出世善因果即真谛门后不动门十方如来三世菩萨皆乘因分三十二种深妙法门入如来地故。

  论曰(至)住思应观。

  释曰后作释有二初科分指劝通科一分总作三门仍前二门更开两用文义虽具要须拣择故劝讲学住思应观。

  摩诃衍者(至)有八差别。

  释曰后依科随释有二初前二门合显又二初第一重分三初牒指取上三字与总字合先属科名后指本法唯是前重所入总体体性虽一随门立八。

  云何为八(至)摩诃衍。

  释曰次开解有四一正释有三初徴列次得名两段合也所入八名略解一二第一一体一心摩诃衍谓依根本摩诃衍上作起能依所作绝待依止一体复又作起能依所作绝待灵鉴一心一体为别一心为总总别双彰故须别举此之四字俱属其门所入根本摩诃衍法从门受名一体一心之摩诃衍作依主释第二三自一心摩诃衍亦依根本摩诃衍上作起能依所作对待拣染三自复又作起能依所作对待灵鉴一心三自亦别一心亦总然斯四字亦俱属门所入本法从门受名三自一心之摩诃衍亦依主释法中既尔义中亦然但于义中体大名字梯对法中一心总名体大字上多字名目梯对法中一体三自相用例知不繁具指细寻论文义亦可见。

  譬如(至)建立名故。

  释曰后喻合王本一身未有多名由王福力感招轮现轮有四殊金银铜铁金轮来应名金轮王余三亦尔轮是依报体非王身王是正报体非轮宝轮虽非王由王所感是故王身立彼轮号轮之王故作依主释王比本法轮况门名虽门因法作门非是法纵法由门显法非是门故所入法从能入门以彰自号作依主释喻既分明法应深信。

  大觉契经(至)广说。

  释曰二引证有二初正引八种身法准唯识论体依聚义说名为身今取体依此中属当直目所入八种本法谓自体不无故为门所依故法中二种略一心名五六二名言显了者即当相字七八二种自在无碍当用字也皆云趣入彰门用故。

  马鸣菩萨(至)摩诃衍者总。

  释曰后显摄立义分中初之五字包摄彼经八种身法又牒前段开总体文。

  此中总言(至)及下临故。

  释曰三指论有二初总贯两重指陈总字贯通前后望上即贯前重所入下临即贯后重所八两重所入是总体故两重能入非总体故此即正符开总体文。

  大总地论(至)唯立八法。

  释曰后以略含广。

  由何义故(至)有八应知。

  释曰四问答有二初立八因由问所入唯一复何立八答总体虽一因门成八也。

  能入所入(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各八行相有二初问。

  颂曰(至)然终不杂乱。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上三句正答下一句通妨。

  论曰(至)毕竟尽故。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解前三句能所十六摄法齐平无胜劣故无广狭故。

  若尔(至)故称平等。

  释曰后解后一句若许平等所入本总能入末别既并浑同应成杂乱答意可知余文易了。

  已说初重。

  释曰后总结。

  第二重(至)摩诃衍门。

  释曰后第二重有四一总科四种法者心体相用各具三门。

  所言法者(至)决定门。

  释曰二别解有二初法中三门分三初所依门有三初牒指此中但指第二重法为所依故。

  今当(至)其相云何。

  释曰次开解有四一标徴。

  颂曰(至)偏于彼八处。

  释曰二结颂众属四圣生目四凡显说一心遍彼八处。

  论曰(至)名为众生。

  释曰三释文此中所辨一法界心通一一心及多一心通无尽一法界及纯白一法界周遍圣凡不可分离唯一体相。

  顺理契经(至)故名众生。

  释曰四引证诸异生中具足四凡。

  马鸣菩萨(至)决足门。

  释曰后指结。

  是心即摄(至)分际门。

  释曰次摄末门有三初牒指明凡圣心摄真俗法此中有二一能摄一心即第一义谛二所摄二门即真俗二谛其世间法亦名生灭即俗谛门其出世法亦名真如即真谛门准问明品清凉大疏于真俗谛各开存泯说至五重中道妙义今于此论两重能所三谛理中通说乃有一百二十中道义理且于后重四种法内俗谛门中有四中道五种有为是妄四种无为是真有存妄泯真中道有存真泯妄中道有真妄俱存双照中道有真妄皆泯双遮中道真谛门中有四中道离言真如泯体依言真如是相有存体泯相中道有存相是体中道有体相俱存双照中道有体相皆泯双遮中道真俗二门有四中道生灭门是俗真如门是真有存俗泯真中道有存真泯俗中道有真俗两存双照中道有真俗两泯双遮中道又所入法有三中道且俗谛门依有为无为所入一心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又真谛门依体及相所入一心亦是中道第一义谛复依真俗二谛所入一心法界亦是中道第一义谛此后三种虽名中道是第一义前十二种但为中道非第一义如此后重二法二门有十五种中道义理复于后重体相用三各二门法例准亦应有十五种中道义理如于后重心体相用各二门法所具中道共论都数有六十种例准前重望法望门所具中道亦六十种两重总有一百二十中道义理二十四种不唯中道亦第一义九十六种但成中道非第一义本论渊含诚难思议囊括大藏斯文可验。

  其相云何。

  释曰次开解有三初徴起。

  颂曰(至)作法界名法。

  释曰次结颂正辨根本中实一心能摄枝末真俗二门无非法界故立法称。

  论曰(至)故名为法。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总解一法界心而具二义摄生灭门为世间法摄真如门为出世法。

  自体契经(至)净白品法。

  释曰次引证有二初证能摄又二初摄俗谛广大神王喻多一心摄诸无明即是智碍摄诸染法即烦恼碍摄诸净法即四无为。

  又摄一切(至)寂静法。

  释曰后摄真谛此中神王喻一一心摄清净法者即离三假相摄无碍法者即满三实德摄解脱法者即体真如摄绝离法者即离四句相摄满足法者即圆四法德摄寂静法者即相真如。

  而广大神王(至)非出世间法。

  释曰后证所入广大神王第二论中亦引自体契经指说唯况后重二种所入此中明言非世间法非出世间法即表所入既非俗谛又非真谛明知即是第一义谛以此验知十六所入皆第一义谛也。

  今摄此文故名为摄。

  释曰后明摄论主依契经取第一义谛摄真俗二谛立此摄末门。

  马鸣菩萨(至)分际门。

  释曰后指结。

  依于此心(至)摩诃衍门。

  释曰后建立门有三初牒指。

  其相云何。

  释曰次开解有三初徴起。

  颂曰(至)显示摩诃衍。

  释曰次结颂上二句明标二门下二句明标二法。

  论曰(至)自用摩诃衍。

  释曰后释文有四一总指徴列依上一句总标二门依下一句总标二法徴列可知。

  如是(至)有二应知。

  释曰二法从门立一心本法克性唯一由二种门立二本法问本法既一由门立二应依生灭得入一体摩诃衍法以其所入无二体故答依生灭修但证三自非证一体此随门说体同证异理实臻极何曾再证如一明珠内出青色詺为青珠内出红色詺为红珠若随色呼青非红珠红非青等确论一人得青珠体即便能得红珠体故亦犹千迳九逵王城不二九流百氏大道宁差随入一门皆到总法已证三自何迷一体良以无行可修无惑可断众相皆尽总法自彰若云依生灭门但契三自本法犹迷一体本法者应例难曰依真如门既许契达一体本法亦应还迷三自本法彼此异因不可得故若云深必得浅浅不得深者真俗对说容有浅深因尽果圆何有胜劣岂不前云王城不二矣故知随在何门已至究竟无容再证厥有明达于兹详审缘此后重所入本法不从能入己名一心若从能入即立二名或云一体三自或名真如生灭。

  何以故(至)二法二门。

  释曰三牒徴答释答中明依心而开门说依门而显法故于上句开二门下句明二法言作一法界心等者应云此一法界心作真如门等盖回文未尽顺西方语也上下之文颇有此类准例应知。

  大觉(至)作如是说。

  释曰四引证指摄体相平等者体如相如二互平等是能入门与法立名作依主释自相自然者自相拣他不善染法举相影取自体自用或可三自皆是自然与法立名亦依主释。

  大总地中(至)摩诃衍门。

  释曰后指结。

  三大义中(至)如是而已。

  释曰后义中一门有三初举后摄前前论已言第二重四种法中各具三门理应体中别列三门相用亦尔今于三大各略初二唯立后一论意举后摄初中故。

  复次(至)流应至于此。

  释曰次以上流下二颂本者且流所依颂云众谓四衍众生谓四种生是三大义藏遍于彼八处又流摄末颂云是三大义相总摄二种门名摄世出世间作三大名义复流所依本云所言义者谓众生体相用例然又流摄末本云者体即摄一切世间义出世间义相用亦尔。

  一者体大(至)摩诃衍。

  释曰后依文辨相有二初明义分三初体有二初所入全依前重所入本法为化钝根说作体大虽标体大不同前重门中体大唯是所作能依义相此中体大唯是能作第一义谛故后重门无体大名次下相用例此可见非此体等立作门名。

  谓一切法(至)门亦尔故。

  释曰后能入二所入名除摩诃衍余皆门名无假繁出相用准说。

  二者相大(至)门亦尔故。

  释曰次相。

  三者用大(至)门亦尔故。

  释曰后用。

  三种大义(至)分明显说。

  释曰后指广。

  何故不二(至)离机根故。

  释曰三问答有五一徴释不二有二初对缘又二初正问答八因初一起立义分谓因缘总字能化教法唯起前重八种本法因缘相字能化教法但起前后二十四种分离别相独此不二何无因缘意明不二极妙极深独尊独胜既离根宜故无因缘。

  何故(至)非建立故。

  释曰后转徴释何以不二离其根宜表是果海无根宜故问若无根者何须建在立义分中答盖立义分含百亿经包摄难思为令众生知有不二故须建立。

  是摩诃衍法(至)圆满海是焉。

  释曰后依人有二初正问答问不二大乘佛成就耶答唯此不二成就诸佛非是诸佛成就不二所以者何以是性德圆满海故故云诸佛得不故若尔诸佛应阙遍智何能说耶答修因至果而自证知不由断惑之所显得欲令知有故说不二非谓佛说便许成就不二大乘故下论引大本经云其圆圆海得诸佛胜故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劣故彼圆圆海即此不二故菩萨声闻缘觉异生问答同前。

  所以者何(至)离教说故。

  释曰后转徴释问何以不二诸佛不得答十佛自境界故离根宜也与教不相应故离教说也。

  何故(至)顺于说故。

  释曰二徴释本法有二初对缘又二初正问答问八种本法何有因起答以应根故以顺说故。

  何故应机有机根故。

  释曰后转徴释问八种本法何以应根答以其本法为根开故问答顺说准根可解。

  如是八种(至)种因海是焉。

  释曰后依人有二初正问答问八种本法佛成就耶答以诸如来能成就故非八本法能得佛故以是修行种因海故菩萨声闻缘觉异生问答同前。

  所以者何(至)有教说故。

  释曰后转徴释问八种本法何以能得答盖应根故及顺说故此中所说八种本法为是前重为是后重此八本法通前后两重以泛指陈无言拣故或但前重总摄别故又举两重八种本法亦摄两重能入门故如上所说三十三种其不二大乘以为果分余三十二俱属因分然因果二分超情难见今凭教理略伸区别准分齐云别教有二一性海果分当不可说以其不与教相应故此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华严经十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是也(正同此论性德圆满海焉)二缘起因分即是普贤境界故也(亦同此论修行种因海焉)此二无二全体遍收其犹水波思之可见又探玄云所依果海如太虚空(正同此论不二大乘)地智所证如空?处(依俙同此十六所入)能证本智如能?相(粗可比此十六能入)准略策云今言果海约证相应(证处离言故不可说)可寄言诠皆名因分因则可修(有根)可说(有教)果则亡修(离根)离言(离教)又清凉云果海离缘故不可说(约圆极明正同不二)所证就缘是则可说(粗同此论三十二种)贤首意云若约法辨因果二分所依果海如太虚空非教相应故不可说能依因分地智所证十重法界十玄六相是即可说若约人辨因果二分遮那果人所了名为果分普贤因人所了名为因分清凉意云但取究竟圆极自在离缘法界方名果分所证就缘是则可说名为因分此与贤首约法说同若约正智证相应处始从入地乃至究竟说为果分可修可说以为因分此与贤首意旨少异以说因证亦名果分今据此论三十三种法门深胜应以喻显十地论云譬如飞鸟行于空中迹处不可说相亦不可见释曰处乃迹处之空不可说为有无等故拣异太虚之空相乃空处之迹不可见其长短等故拣异沙土之迹将斯一喻开为四种一太虚之空配所依果海不二大乘二迹处之空配所入十六摩诃衍法三空处之迹配能入十六行位等门四印迹之鸟配诠门教及言下义复于四种勒作两重初以本摄末若以太空摄于迹空迹处之空亦离名相比不二摩诃衍法摄十六所入法没同果海亦不可说若以迹空摄于空迹迹不可示以况所入十六摩诃衍法摄其能入十六行位亦难宣说若以空迹摄于鸟身身亦难见大小之相以况能入十六行位摄其诠门教及义等相亦叵说后以末摄本若以鸟身摄于空迹迹随于鸟粗显易知以况诠门教及义等摄其能入行位等门门随于相粗显可说若以空迹摄于迹空空随于迹故亦非无以况能入行位等门摄其所入摩诃衍法法随于门亦可寄言若以迹空摄于太虚太虚随于迹空仍可寄言以况不二摩诃衍法随于所入十六本法从在因门故亦可说故开四喻所况四法皆通非有非无并具可说不说此则法喻配属本末相故用此论义门成华严宗趣耳或合为三以诠门教及言下义与十六种行位等门总为能入无别异故当知唯有能入所入不二三种若配喻说泯其鸟身归空迹故当知唯有空迹迹空乃太虚故或合为二一以三十二种能所门法俱为因分可寄言故二唯以不二摩诃衍法独为果分离教说故当知唯有因分果分二种法故若配喻明复泯空迹归迹下空当知唯有迹空太虚二种在故今此不说合为一者论意双取因果二分益物知有故但令二更不归一今文正据此中后义不二大乘所依果海极甚深故独尊胜故说无因缘说离根教余三十二既属因分有能所故有修断故有因缘故有教说故问三十三种何法为性答不二大乘性自成就离言法界以为其性两重本法为令物悟即以带言根本法界第一义谛以为其性两重能入摄根方便即以带言枝末法界真俗二谛以为其性虽分离言带言差别根本枝末不同然而摄法齐平无有宽狭存义各殊据理无杂问不二既许成就异生圆圆海中应有二碍若无二碍即无异生兼以不二摄法不尽若有二碍即有异生应此二碍还熏不二随缘成染漂沉苦海何殊两重能所因分答不二虽有异生二碍然斯二碍不能熏彼离言不二圆圆海故二碍是所有亦属所摄故问两重能所既言因分应无究竟成佛果人答三十二种为对果海说为因分非谓因分无究竟果说因分者令根趣求必若得入佛界自成问两重俗谛共八门中根本无明为一异耶答门虽有异无明唯一故华严经云不了第一义故名为无明中实尚迷真俗安了故此论云实知一法真如一法一心一法于三法中俱违逆故名为无明故知无明体性无多但以权小谈之未及终教就实说至根本且如后重生灭门中修至妙觉断尽智碍必证中实没同果海宁容更入前重俗门历位修断随在何门究竟断毕契中实故同果海故。

  何故(至)立自名耶。

  释曰三徴释体自有二初问真如所入何立一体之名生灭所入何立三自之名。

  真如门中(至)不唯体焉。

  释曰后答有三初他相有无真如无他所治染品故立体名生灭有他所治染品故立自名自谓善法他谓染品。

  复次(至)非得他力故。

  释曰次法性非他真如法体平等无私故立体名生灭性德自然本有不假他力故立自名。

  复次(至)无有定故。

  释曰后随宜不定谓随根宜一期安立勿谓体自前后定尔前或名自后还称体义并无违文皆有理。

  何故(至)无别异趣。

  释曰四徴释法义问法中一心义中三大心体相用各开二法分二所入力势既齐何故义中总合为一若三大义合为一者应同一心但诠二种摩诃衍法何故具诠六种法耶答大义之名通于三种故总为一义大乘收暨于诠法者差别不同故各具二共成六法于何疑哉。

  今所开示(至)本末能所。

  释曰五徴释能所全同初重准前可解问能所十六若门若法既各摄尽一切诸法何言不乱答以中实摄法法法无非中实以真谛摄法法法无非真谛以俗谛摄法法法无非俗谛故各尽摄不相杂乱虽法体不分然义门有异中边无乱本末不杂又门与法相望乃具非一异义非一如前差别不同非异据体本末无别后重既尔前重亦尔是知三十二种若门若法就体说者举一全收若不如是摄法不尽虽许全收若就义论容各别故谓本末二位曾不参移门法两重宛然安置此上且依此论所明体义无乱门法不杂作如是说若依圆教三谛融通事事无碍互摄无拘义势多端法门浩瀚故有广狭即入隐显同时十世托事帝网主伴等义然贤首清凉于一真法界开理事二门无碍融通具多法界而马鸣龙树于因分中根本法界开三十二种分总体别门俱释佛经各光法施论疏剖析义势虽殊彼此会通宗途无紊。

  已说总别二门。

  释曰四总结总谓后重所入别即后重能入已广辨相故此总结。

  一切诸佛(至)不动门。

  释曰后后一门别指有二初牒指发趣道相轨则不动。

  谓微尘数(至)亦复如是。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果因所乘过现未诸佛已今当菩萨皆乘两重甚深安车达无上地准第十论颂云诸佛甚深广大义彼释甚深即属两重所入本法此中甚深克论亦唯所入本法今云三十二种甚深安车者盖能入门从所入法得甚深名故三十二俱建此名。

  此中菩萨(至)如来地故。

  释曰后菩萨言通邪定凡夫亦容所运但发猒求皆名菩萨终至究竟得成佛故不定正定胡不遄成。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释曰三解释分有二初结前生后。

  解释分中(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依文释相有二初说本数又二初问。

  颂曰(至)九论说已故。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初一句明此所有次二句辨此所无后一句显九论说。

  论曰(至)生灭门。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此论有无以是今文正所诠显故先列示后重法中二法二门今解释分具明二门而不广释所入法者若入二门达本法故。

  何故余法(至)已解释故。

  释曰次余论具略有二初徴释略余法二十九种何故不明余九论中已具释故。

  所谓(至)善因果门。

  释曰后因明他有无有二初亡论略明四立义相同解释各四八论共计三十二矣。

  不动本源至各差别故。

  释曰后二论独明一本源玄理唯释不二问如是二论应有立义若有立义不二大乘应有因缘如无因缘则无立义应唯三分若阙初二云何前论通指五分教法出兴法如是故答仰观二论必具五分以前论说十论建立同一相故后难善遣前难奚通不二大乘应有因缘许有因缘不离根宜岂不违前离根宜故然今举有欲显于无虽说因缘非同因分称根施设令其断修实被之根但欲令彼知此不二无实所被故不违前离根宜故如是因缘理亦不无既具因缘明有立义问不二大乘既属果分贤首清凉准其文理皆说不与教相应故此论上文亦说不二离教说故今何却指本源理玄二论同释不二大乘岂不违前非教相应离教说故答有二解一两轮虽说不二大乘但令知有不可剖析曲示于人故亦名为不可说也亦犹因相方达于无相非言安了乎绝言不以论诠曷知离教二贤首清凉龙树之意据因果分各别为论果分法体不许与教而相应故离教说故本源玄理据因果分相从而明以果就因可寄言故有教说故以因从果因亦绝言离教说故由是应为四句分别有唯离言谓性海果分有唯带言谓修行因分有亦离亦带谓因果无碍有非离非带谓因果形夺四句齐现契斯宗矣。

  何故诸论(至)各阙其数。

  释曰后二门备阙有二初二门不齐问谓十论立义分具标三十三何故解释分说四或明一。

  为欲显示(至)不知其量故。

  释曰后四义有别答二分具阙四义不同一立义欲就法体唯一不可分散故全本数解释为据义门有多各别诠显故阙其数二立义解释二分具阙数目拟增智者思惟欲长学人慧力三立义教理本数备收已是甚深皆起尊重解释教理各委辨明又显玄极咸生赞叹四两重能入广大如空两重所入无穷如海不二大乘性德果分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故亦可法门广大通指两重能所义理无穷别目不二性海言不具谈思不知量总显因果皆绝言虑。

  已论本数次当别释。

  释曰后当别释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分别发趣道相。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标徴开门又二初唱本。

  论曰(至)大门数量。

  释曰后释文言四法者二法二门。

  本曰(至)不相离故。

  释曰后依门别释有三初显示正义有二初略说分又二初唱本。

  论曰(至)问答显因门。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总科分。

  依一心法(至)法相门。

  释曰后别显示有三初四种法相门有二初牒指于一心法有二所入并开二门故成四种。

  二法二门(至)立其名故。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名字差别门有二初总问略答明示能所各有十名究体无差随功立名。

  二种本法十名其相云何。

  释曰后别问广答有二初二法十名又二初问。

  颂曰(至)通二种本法。

  释曰后答有二初颂答取下广大等此方九名对此毗摩等九句梵语次第翻译于文易见。

  论曰(至)云何为十。

  释曰后论释有三初标徴。

  一者(至)染污品法故。

  释曰次别释有十初广大神王有二初显名合说喻中名同依异法中体同用异但取喻体不取喻依故。

  自体契经(至)染净法故。

  释曰后引教证说谓众极疑二种本法为同为异佛即造作说法之相乃与答释遂举二喻晓况两法金刚神王两番配合类一一心主海神王一义指陈如多一心。

  二者(至)而为自在故。

  释曰二大虚空王有二初显名合说第一空王以总太虚容东西空而得自在第二空王以空容色而得自在色容受者谓以空中容受色故合二本法于义可见。

  金刚三昧(至)容受大种故。

  释曰后引教证说谓一心真如本法理性能容真门自体空无绝安立处犹如大虚能含众空本来于彼东西等处无住着故于诸障碍无有障碍者然多一心于障无障能住持故如空容色使得住故。

  三者(至)为其德故。

  释曰三出生龙王有二初显名合说。

  顺理契经(至)无有断绝故。

  释曰后引教证说标岚梵语此云迅猛风也法合可解。

  四者(至)通生染净法故。

  释曰四如意珠藏有二初显名合说就所出生立其名故。

  如如契经(至)涅槃法故。

  释曰后引教证说真如所入利圆者也良以性本无惑体元是真清净解脱功德圆满故所被根是圆顿器。

  五者(至)亦复如是故。

  释曰五方等有二初显名合说谓有毫毛或是色相方圆类等故曰方等唯现天像名为白毫通显五趣名为乱毫二俱称毫两皆是色次下梵语无别异故。

  摄无量(至)伊尼罗故。

  释曰后引教证说就一就多说白说乱白乱虽殊体性无异随受一名俱通二号。

  六者(至)与行与相如来藏。

  释曰六如来藏有二初显名相前五从喻受名后五约法建号此如来藏正是所入从真如门彰远转远缚之名从生灭门得与行与相之名。

  实际契经(至)如伎儿故。

  释曰后引教证此引二经释前两藏以一一心从能门解唯有觉者离流转因是一是白名远转也唯有如如离虑知缚亦一亦白名远缚也一一白白摘读两用或复通用在义无违又多一心亦从门解若就能与其唯本法善不善因者善即是觉不善不觉于惑于觉与力为因生死涅槃从此出现受苦乐等者谓一法界有为无为二种自在能熏所熏多法和合故受苦乐定俱时转故楞伽云如来藏者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故。

  七者(至)如住劫时。

  释曰七一法界有二初显名相纯白法界如空劫时无杂物故无尽法界如住劫时有万物故纯白无尽皆是门名本法从彼以彰名故。

  真如法界(至)如有长时故。

  释曰后引教证空种即纯白遍种即无尽言空种无碍者空字是门种无碍者是法是空之种无碍依主彰名遍种无碍准此而释俱言种者皆取性义与空与遍而无实性皆无碍故又或种者即种类义谓真如门体如相如空与不空种类不一亦具多名准此所解空种二字俱是别门无碍二字即是本法空种之无碍亦作依主释。

  八者(至)义如前说。

  释曰八摩诃衍此中有二一者一体摩诃衍二者三自摩诃衍大觉契经证如第一论。

  九者(至)如顺明珠。

  释曰九中实有二初显名相第一义谛亦名中实等住中实如独明珠无杂影故别住中实如顺明珠现众像故。

  中实契经(至)如同异珠故。

  释曰后引教证离边释中真心解实以此实理远离真俗二谛边故由此本法名为第一义谛于文有据亦如前引自体契经广大神王非世间法非出世间法亦詺本法为第一义谛上下明证其文非一如异同珠者异属所现影各差别同属能现珠明无异摄差别影归同体明故云异同次同异珠反此而说。

  十者(至)随能作立名。

  释曰十一心有二初显名相先列名中且第一者上言是一指所作门唯一一故下句方云是一一心立所入名此中一心从彼所作门上立名是一之心依主建名又第二者上言是一切亦指所作门具一切故下句复云是一切一心亦立所入名此中一心但从能作以立其名一即心故持业为名。

  一心法(至)广说。

  释曰后引教证非大非小等者弥显本法是第一义谛四种中道于文可见心本非一从所作一假名为一心非一切从所作多假名一切今不说名一切心者盖随能作立一名故。

  是名为十(至)根本名字。

  释曰后结收。

  已说二法(至)名字差别。

  释曰后二门十名有二初结指。

  真如十名其相云何。

  释曰后解释有二初真如十名有三初徴问。

  颂曰(至)真如不共称。

  释曰次通答有二初颂答十句梵名如次翻对。

  论曰(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论释问前文两法今此二门同共立名号如来藏门法名滥拣辨若为答此门开为真如真如等如来藏则通真俗二谛摄故他法开为远转远缚等如来藏彼唯属其第一义谛故知前后名字虽同义不相滥。

  如是十名(至)法门名字。

  释曰后该收谈真异名皆此摄故。

  生灭十名其相云何。

  释曰后生灭十名有三初徴问。

  颂曰(至)生灭不共称。

  释曰次通答有二初颂答十句梵语如次翻对。

  论曰(至)是名为十。

  释曰后论释生灭十名翻真立故一对前二二对前一三四五名如次对前四五六名六对前三其后四名次第同前配之可见。

  如是十名(至)法门名字。

  释曰后该收俗谛异名皆此摄故。

  已说二门(至)分相门。

  释曰后同异分相门有二初结指。

  二种本法(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徴释有三初二法同异有二初问为复二法几同几异。

  颂曰(至)同名异义故。

  释曰后答各有所依摩诃衍者谓后重一体大乘依彼初重一体一心摩诃衍等足验前门不是后法斯为良证三谛科拣已如前辨问岂不前文自说根本总摩诃衍如一圆珠体性是一今言依异其相云何答虽如一珠然成依异恐理难明再须喻显如世一父二子依异一子为僧一子为俗父虽一体望僧望俗义说二故若云僧父如一体之所依也亦云俗父如三自之所依也一体大乘三自大乘各缘所依根本大乘为自境界亦可一心各缘所作自能依门为境界故故下论云甚深真理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

  二种法门(至)其相云何。

  释曰次二门同异有二初问为复二门几同几异。

  颂曰(至)异名异义故。

  释曰后答先结颂总对后依文委示行法异中真如门内自有修证非取异门一心一念异门心念若生成缚不生为行以此门中无断无缚唯取寂灭寂灭为行若依
皇上解云一心即是所入本法一念则属能入行门是心及念从法尔来本不生长众生障缚如是之念即是真门寂静妙行美哉
睿见迥洞真乘词简理周穷源彻妙生灭门修以智断惑生位始觉断生相惑灭位始觉断灭相惑住异例然举两摄中故不别说体相异中引楞伽证且寂灭者名为一心证真如门与本等故寂灭体相同一心故又一心者名如来藏证生灭门与本别故所入一心非属染净如来藏门具有染净故生灭藏与本义别。

  二门位地(至)无障有障故。

  释曰后因明余义有二初徴释证位异此中具有伸问颂答三经证真余教指俗二门真如二门位地别异所以曲有多途文理昭然长分大段上下判文宜知此例然证真中引大本经四句如次贤凡乱住初后乱住果圣乱住圣贤乱住或此四句初即凡位始终相即次则因果始终相即次则圣位始终相即后则因位始终相即分流经中初七句正明乱住后一句出乱住由或初之七句约义配同最后一句据理皆泯真修经中五十一位摘信为母余位为儿生五十一岁者意云以五十岁男儿生在一岁母腹法合即配五十一位亦乱住故。

  举是一隅(至)法相门。

  释曰后例余劝观结人众等六例此可知。

  是二种门(至)圆满门。

  释曰次该摄圆满门有二初牒指。

  谓以真如(至)一切法故。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皆各总摄从谓字下解释皆字然字下解各而字下解总。

  所以者何(至)圆满门。

  释曰后徴释别结摄法齐平义各别故。

  此义云何(至)直说答故。

  释曰后问答显因门问答梗概故俱言直性相不离故真妄交彻故。

  已说略说分次说广说分。

  释曰后广分有二初结指。

  本曰(至)唯证相应故。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真如生灭各异门又二初心真如门复二初唱本次文委释此不豫陈但相真如四句四德不细辨明至文具出。

  论曰(至)解释名字门。

  释曰后释文有二初科分。

  心真如者(至)率向应审。

  释曰后显示有三初体相真如门有二初解释有三初建立名字门随功立名举一法界作大总相谓所入一心能入真如既各十名因何所入中偏取一法界复何能入中偏取大总相盖一法界作大总相功业相应由是偏举初云一者非对二三当体绝待故名为一横竖周遍故一作大业法者轨持包含一切无所阙遗故法作总业界即实性真理甚深义相体相皆能作故故界作相业下云法门法谓一法界门谓大总相是法之门依主彰名门即是体作持业释如是多字并归门者门能显法最偏胜故率取向上能作所作种种别相一一审观。

  已说建立(至)真体门。

  释曰次直诠真体门有二初结指。

  所谓心性(至)为差别故。

  释曰后显示有三初诠真拣妄有二初对妄显真能拣真门中非字就遮说谓真如法非生非灭离起离尽故无字约表论其体即是无生无灭是一是常故又是非即体明真体非是生灭之法有无体外说真性无有余生灭相所拣妄门中是字目自性能表四相业等自性是生灭故有言属差别所表色心有彼共相之生灭故无相有相二门异故。

  复次(至)亦不住故。

  释曰后拂迹入玄非字不义何不言非若言非时恐人误执真性为非所以言不所以者何次释成云以真如法绝百非离千是正遣双非双非不住影出双是双是无拘故。

  一切诸法(至)妄境界故。

  释曰次假有显无先明假有后显实无生灭门中以有心念则有一切差别境界显真如门既无心念故无一切差别境相如因翳眼则有空华若离翳眼孰见空华故楞严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是故(至)离绝之相故。

  释曰后明真拂相有二初正显离绝分四一离三相有二初牒指。

  言说名字(至)其相云何。

  释曰后随释有二初问。

  颂曰(至)契经异说故。

  释曰后答有二初结颂。

  论曰(至)离言说相。

  释曰后释文有三初言说谓言说下列名数楞伽下引教证如是下指正要相言说者妄计妍媸虚起爱憎于境执着发言说故梦言说者曾经境界无有定实忆昔攀缘起诸梦境即从梦觉缘念思度妄谓吉凶虚生言说执着言说者昔曾怨对宿有业缘今偶现前发生言说无始言说者多生熏发曩劫惯习不假强缘任运起说引教证中我说法者以汝等者我今说法念汝众生堕在执着生人我见不了法性妄起言说为对彼愚非前四言说故我说法又或以为汝等一切众生在生死界不了断修妄兴言说为治彼凡亦非前四故我说耳或佛还用众生所发世间言论说实相故称胜义言名如义语实空不空者此简异门妄法非有实是其空真德不无实是不空亦可理性实空绝诸相故情实不空起众境故空实不实者亦简异门妄法名空空则是实真法名空空则不实亦可法性空实所显体故但空不实能显门故离二相者谓离实空二种相故中间不中者离亦实亦空故不中之法者即指不是亦实亦空中间之法故离三相则显一理既遣异门唯有自门谈体谈相称真称如是故名为如如如说上言如者称可之义显上言说称可契合如如理故故所拣离非就真门以真门中非所拣故问准三昧经佛所说者义语非文不言义者皆是妄语生灭门中佛所说者既非如义应皆妄语若许生灭有如义语今真如门拣之不尽于此两途若为通会答如义有二一真如如义如上所引三昧经说二生灭如义诸佛所说一切契经皆显如故。

  名有二种(至)离名字相。

  释曰次名字二名二字各引教证从阿等者即诸教所说四十二字母由此为本出生一切声名句文及生一切菩萨妙行具如华严般若等说道品经中证字影名真同镜明名如影也大海经中证依空字真犹虚空字若鸟也。

  心量有十(至)为境界故。

  释曰后心缘前八可知第九识心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十一切一心也以能缘彼生灭门如但不能缘真如门理非不能缘自门真理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如自证分缘见分故引证极显寻义自彰。

  毕竟平等(至)满三德耳。

  释曰二满三德初牒指后解释诸众生等无量差别唯以前四言说为本而转由离言说相故成毕竟平等德诸外道等九种变论(楞伽列释须者捡文)十种异执(通以九十五道摄为十种邪执)唯以前一名字为本而转由离名字相故成无有变易德诸众生等执取计名烦恼破障智及相续所知坏障唯以前九心品为依而转由离心缘相故成不可破坏德离相满德如文可见其多一心与障为依克论自体非是障故。

  唯是一心(至)体真如。

  释曰三结体真正结能入体真如理唯是所入一心本法欲结体真归一心故谓离三假相名为真也圆满三实德谓之如也顺本所牒心真如矣。

  以一切(至)极相违故。

  释曰四离三缘先牒指后解释言说名字心缘俱假真理如实故无三相。

  言真如者亦无有相。

  释曰后复遣执著有三初遣意谓恐愚夫闻离三相知圆三德假相虽无已遣断见实相仍存复滞常边执有体如何能出离故说真如亦无有相。

  谓言说之极(至)虚妄言说。

  释曰次离缘正显体如无相所以极犹尽也假真如言遣虚妄言非有能遣可为栖托言说既空有相奚立后能所遣于文可见。

  大本(至)不二法体故。

  释曰后引证离言说言说说者谓离前四虚妄言说请唯如义言说而说非不二不二者非同八千一种不二请说真实不二法体若如义说故能除遣前四虚妄假说之垢如言说如者说无生灭无说无示故如耳听如者听无生灭无闻无得故此大本经与分流经广略虽殊宗旨契同清凉指释恐繁不陈。

  已说直诠(至)名字门。

  释曰后解释名字门有二初结指。

  此真如体(至)断证智故。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牒指问答真无可遣障如无可立位。

  此义云何(至)而非如体故。

  释曰后再徴委释重广前义以无少法不是真体既无治障宁存断道若有断道可立位地既无少法不是如体如体一味何分断道断道不立位地安彰。

  当知一切法(至)所上说故。

  释曰后总结不可说者双结言说名字相也下皆准此结离三相故名体真。

  已说根本(至)决疑门。

  释曰次问答决疑门有二初结指。

  问曰(至)生疑致问。

  释曰后正明有二初问又二初牒标。

  问者(至)直疑其果。

  释曰后随释有三初正明二问有二初总问略答依第一转不可说念疑无随顺依第二转无相无因疑无得入。

  所以者何(至)而能得入。

  释曰后再徴委释因善言教引生三慧因生三慧引起万行今无言说全无三慧既无三慧何成万行故生此疑云何随顺若有万行之因则有万德之果既无能入万行之因何有所入万德之果故生此疑云何得入金刚地者准元本中有二金字四卷楞伽褒扬果位立金金刚拣非因位之金刚故论但一金书者透矣。

  如是二问(至)诽五等位。

  释曰次属当二门因依生灭遂疑真如若如生灭断恶进善修因契果理在不疑今于真如无言说故无加行善无心念故无信等位随顺既无得入宁有。

  今举此意发如是问。

  释曰后结成问意。

  答曰(至)决彼二疑。

  释曰后答有二初牒指。

  所谓随顺(至)真如随顺。

  释曰后开解有三初决随顺疑有二初标列真俗不同各开随顺。

  生灭随顺(至)方便故。

  释曰后决择有二初生灭随顺有三初标释上下先标列后略释谓从信位乃至等觉作果方便名为向上复从性净乃至信初作凡方便名为向下邪邪地者邪定不一故重言耳又十信菩萨未具善根亦名为邪信前凡愚由对彼邪故云邪邪。

  所言向上(至)是各向下。

  释曰次广明上下向上因凭无常言说顺次引生无常三慧复因修慧引生行德此依染净始觉而说向下因凭常住行德逆次引生常住三慧复因闻慧引生言说此依染净本觉而论。

  如是二门(至)自当显说。

  释曰后显同指余向上无常向下常住约从无始本具而说同一时转虽分上下而无前后若障若碍本觉始觉一一别相至文自显。

  真如门中(至)彼有故此有。

  释曰后真如随顺有三初拣妄遮非不可说中无彼异门常无常言说不可念中亦无异门常无常三慧岂无自门随顺说念不应以俗难此真门。

  若尔(至)杂乱住故。

  释曰次徴释正取问若许真门自有说念请示其相答真门说念非常无常唯有如如如说及寂灭寂静念由无往向但乱住故。

  云何名为真如随顺。

  释曰后解释随顺有二初徴。

  谓若(至)真如音声。

  释曰后释有二初明说知一切法虽有如义说然无四种说令诸众生则顺自门真如言说。

  复次(至)寂灭寂静念。

  释曰后显念知一切法虽有寂静念然无四种念令诸众生则顺自门唯寂静念问已言寂灭又云寂静重叠显示其相云何答以此四字正显体如离三假相名为寂灭满三实德名为寂静复次不可说故名为寂灭不可念故名为寂静复次无彼异门惑因惑果名为寂灭无彼异门觉因觉果名为寂静复次无彼向上无常说念名为寂灭无彼向下常住说念名为寂静复次无彼常住及无常念名为寂灭无彼能念及彼所念名为寂静复次离彼流转名为寂灭离彼还灭名为寂静具上多意故重显示又此四字目所观境唯以念字为能观心虽知真门实无能所为利众生依于体如即寂之照目为能念即照之寂目为所境故知此念从境受名亦犹前说真如音声不可真如即是音声须知音声从彼所诠真如受名皆是属声并归依主。

  天佑皇帝圣智解曰此寂灭寂静念非是一一识心彼是所入第一义谛今寂静念唯在门中无往向念当真谛念寂灭二字即是门中体真如摄约所观境其寂静念约能观心是知自门有寂静念不有此修无以顺真即境之念证相应故即显此念唯在当门非于所入一一心故行者唯用此寂静念方能契合一一心故美哉
圣见独出常情妙符得入真门诚谓如义言说。

  已说(至)决得入疑。

  释曰次决得入疑有二初结指。

  此中有二(至)真如得入。

  释曰后释成有二初科分。

  生灭得入(至)应审观察。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生灭得入依随染始觉向上得入金金刚地依随染本觉向下得入邪邪地故。

  真如得入(至)名为得入。

  释曰后真如得入则自所依即一一心以如义言引寂静念乱住得入一一心故俱非言说者即是非常无常如义言说也及俱非念者即是非常无常寂灭寂静念故正证之位既绝能所离此说念名为得入真觉师云非以知知寂亦非自知知本知自宛然非为无知也故知前说真如无相但为遣执非谓真体功德俱无方名得入。

  第一转言(至)决断理明。

  释曰后结成二转第一转中虽离说离念遣随顺疑已成就故第二转中虽无相无因遣得入疑决理明故。

  已说发起(至)真如门。

  释曰后开相真如门有二初结指。

  此中有二(至)真如门。

  释曰后辨相有二初科分。

  如实空者(至)不相舍离。

  释曰后正释有三初指陈二相如如体中染法皆空净法悉具染空净具不相离故非同生灭敌体相翻待染立净德数齐故如下论云真如门中无差别相平等平等一相一味独存真如净法界故。

  于是应诵(至)真如门。

  释曰次引证劝持体如相如有离有圆离过患本圆功德本其相如中离四句相满四法德本论虽具今略解释远离四句相者百论颂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而配属智者达非真彼论广破四宗外道一数论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是一义当有句二胜论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非一当非有句三无惭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亦一亦异四邪命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非一非异晓师疏解非有相者遣第一句非无相者遣第二句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遣第四句非有无俱相遣第三句二句前后随论者意皆有道理无违义相一异四句准释可知贤首疏指论约外人展转计执有此诸句不同广百四宗外执非有相者明此真如离妄有也惑者闻其非有即执真应是无故论遮云非无相也惑者闻上非有非无便计双非以为真法论复遮云非汝谓有说非有相非谓法体是非有相非汝谓无说非无相非谓法体是非无相故又非却双非相也惑者复闻非是双非遂计两是我立有无汝立双非双非若存有无随丧双非不存有无还立论又遮云非汝双非故说非非非许两是何执俱相俱相不存故离四句离四句相即空真如一异四句准此可解圆满四法德者即本论云常(常德)恒(乐德)不变(我德离二苦故)净(净德)法满足此满四德即不空如。

  以离念(至)非往向证。

  释曰后逐难略解是乱住证者唯真如门理证理故非往向证者非生灭门智证理故。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第二

  萍

  部丁切萍草无根水上浮。

  菟

  汤故切菟丝草名。

  凿

  在各切穿也錾也。

  拯

  无救切救也助也音蒸。

  收

  以周切所也。

  翔

  似良切布翅飞。

  翥

  之庶切飞举㒵。

  激

  公的切感激也疲波也。

  阻

  壮举切险也疑也。

  亏

  去为切缺也。

  榜

  谱朗切牌也。

  牍

  徒木切书版也。

  逵

  寄归切九达道。

  詺

  名聘切谓下浪切名谠巴言中也。

  迳

  苦定切路迳也近也。

  沆

  何党切莽流广㒵。

  浩

  胡道切浩浩翕便肝切水盛也大也?海比海。

  紊

  亡愠切乱也。

  遄

  视寿切疾也速也。

  妍

  吾坚切㚥也。

  媸

  赤之切媸妍。

  偶

  吾苟切合也。

  惯

  古悉切习也。

  鉴

  古衔切察也形也式也益也。

  栖

  思奚切鸟栖也亦作栖。

  托

  丁格切托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