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39 册 No. 0709 毗尼止持会集

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四

  金陵宝华山弘律沙门 读体 集

  第六私房过量戒

  若比丘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已。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十二磔手。内广七磔手。当将比丘指授处所。彼比丘当指示处所。无难处。无妨处。若比丘有难处妨处。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已。不将比丘。指授处所。若过量作者。僧伽婆尸沙。

  缘起 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听诸比丘作私房舍。时有旷野国比丘。闻佛听许。即私作大房。功力繁多。常行求索。居士厌避。复有一比丘。欲起房舍。自斫树。树神作念。欲打比丘。恐违道理。乃往白佛。佛赞慰之。示别所栖。时大迦叶至旷野城。居士遥见。各自避去。迦叶问知其故。具陈白佛。佛集僧而为结戒。由依住处事诤恨住处鄙业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盗根本种类。

  释义 文分二节。自求作屋下。明其正制。若比丘有难处妨处下。结显违犯。律云。自求者。彼处处乞索。无主者。彼无有若一若两若众多施主自为已者。自求索自为作也。当应量作者。是中量长佛十二磔手。广七磔手(磔手者。张指一跨也。长者纵量。乃房之深处。广者横量。乃房之宽处。佛身长丈六。一磔手。准今小尺。一尺六寸。则深有一丈九尺二寸。宽有一丈一尺二寸。若太大则烦劳。太小则逼狭。令离二过。故制此量也)。难处者。有虎狼师子恶兽。下至蚁子。若不为此诸虫兽所恼。应修治平地。若有石树荆棘。当使人掘出。若有陷沟坑陂池处。当使人填满。若畏水淹渍。当豫设堤防。若地为人所认。当共断无使他有语。是名难处。妨处者。不通草车回转。是防处(僧祇律云。非妨处者。四边各容十二桄梯。桄间各一拳肘。令作事者。周匝来往。涂治覆苦。以二尺为一拳肘)。彼作屋比丘。看无难无妨已。到僧中。具仪三乞。尔时众僧当观察此比丘为可信不可信。若可信即当听使作。若不可信一切僧应到彼处看。若众僧不去。遣僧中可信者往看。若彼处有难有妨。若无难有妨。若有难无妨。皆不应与处分。若无难处无妨处。应与处分白二羯磨(此羯磨法于作持中明)。故云。彼比丘当指授处所。无难处。无妨处。既与羯磨已。彼作房时。应知初安。若石若土。墼泥团。乃至治讫。斯为如法。

  结罪 是中犯者。若僧不处分。一僧残 过量作。一僧残 有难处。一突吉罗 有妨处。一突吉罗若无难处。是有妨处。一突吉罗 若有难处。是无妨处。一突吉罗。

  若僧不处分。一僧残。不过量作。无犯 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皆如上。

  若僧已处分。无犯。过量作。一僧残 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皆如上。

  若僧已处分。不过量作。皆无犯 若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得罪如上。

  若作而不成。僧不处分。及过量作。各得一偷兰遮。

  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得罪如上。

  若使他作屋成。僧不处分。及过量作 若僧已处分。过量作 若僧不处分。不过量作。得僧残。皆如上 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得罪如上。

  若为他作屋成。僧不处分。过量作 僧已处分。过量作 僧不处分。不过量作。皆得偷兰遮 有难有妨 无难有妨 有难无妨。得突吉罗如上。

  若作而不成。僧不处分。及过量作。有难有妨处。一一皆犯突吉罗。

  若作屋以绳拼地。应量作者。过量作者犯 若教人案绳墨作。彼受教者。言如法作。而过量。彼受教者犯 彼教人案绳墨作。即如法作。不还报。作者犯 若教人案绳墨作。即如法作。教者不问如法作否。教者犯。

  若僧不处分。作不处分想。僧残 不处分疑。不处分作处分想。处分作不处分想。处分疑。皆偷兰遮。

  若过量想疑。亦如是。

  若难有难想。难疑。有难无难想。无难有难想。并疑皆突吉罗 若妨处想疑。亦尔。

  此戒具六缘。方成本罪。一无主自作私房。二不求众僧处分。三作不处分想。四违制过量。五过量想。六房已作成。若缘有阙。罪结方便。

  兼制 比丘尼偷兰遮(同制别学比丘尼。因难事起。故不听住阿兰若)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如量作。减量作。僧处分作。无难无妨处作。如法拼作。若为僧作。为佛图。讲堂。草庵。叶庵。小容身屋。及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僧祗律云。作房时若授砖泥团。及垒砖等。尽越毗尼罪 若户牖已成时。偷兰遮 乃至作成时。僧残 若房主比丘不舍戒。不死不与僧。若比丘于此房中。若熏钵。若读诵。若思惟(谓修定坐禅也)。一切受用。得越毗尼罪。

  十诵律云。若比丘语余比丘。为我作舍。语已便去后作未成。行还自成。是舍不如法。作犯(当仍请指授。与量相应。无诸难妨。斯则何咎。由依前人违制规模故尔。成犯)若得先成舍。无犯根本律云。若于不净处。有诤竞处。无进趣处。自作使人。作小房时。于此三中。随有过。皆得窣吐罗。一不净处者。若有蛇蝎虫蚁窟穴是。二诤竞处者。若近王宫。及以天祠。或长者宅。外道家。苾刍尼寺。或有好树须伐是。三无进趣处者。若有河井。或临崖坎是。

  摩得勒伽云。乞房已不作。偷兰遮 物不现前而作房。偷兰遮。

  善见律云。若长中减一磔手。广中益一磔手。若减广益长亦不得。何况长广俱过量 若二三人共作屋。若一比丘一沙弥悉不犯。何以故。人无一屋分故。若段段分人。得一屋分。得僧残罪。

  此戒大乘同制。梵网经所谓恶求多求。菩萨戒本经所谓多欲不知足也。

  引证 佛因比丘自求作屋故。种种诃责已。告诸比丘。往昔此恒水侧有一螺髻梵志。常居此水边。颜貌憔悴。形体羸瘦。时我诣彼。与共相见。而问其故。彼报我言。此水中有一龙王。名曰摩尼犍大。自出其宫。来至我所。以身绕我。头覆我上。时我作念。龙性暴急。恐害其命。以此忧患。致使形容如是耳。时我语梵志言。汝欲使此龙常在水中不出至汝所不。彼答我云。实欲使此龙不来至我所。我即问梵志。彼龙有璎珞不。答言。龙颈之下有好璎珞。佛语梵志言。若此龙出水来。至汝所时。当起迎语言。龙王。且止。持汝颈下璎珞与我来。并为说偈云。

  我今须如此  颈下好璎珞  汝以信乐心
  施我严好珠

  时彼梵志受我语已。后时龙王从水中出。梵志遥见。往迎而为说偈。尔时龙王复以偈报梵志云。

  我所致财宝  缘由此珠故  汝是乞求人
  不复来相见  端正好净洁  索珠以惊我
  不复来相见  何为与汝珠

  于是龙王即时还宫。更不复出。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求人不爱  过求致怨憎  梵志求龙珠
  便不复相见

  又一比丘所住林间。于半夜后。众鸟悲鸣相呼。而乱定意。我教彼比丘语众鸟云。我今急须汝两翅。与我来。时群鸟出林。更不复还。汝等比丘当知。乃至龙畜飞鸟尚不喜人乞索。而况人乎。多求无厌。岂不怨憎。

  第七大房不处分戒

  若比丘欲作大房。有主为已作。当将余比丘往指授处所。彼比丘应指授处所。无难处。无妨处。若比丘有难处妨处作大房。有主为已作。不将余比丘往看指授处所。僧伽婆尸沙。

  缘起 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时优填王。与尊者阐陀。为亲友知识。语言。随意任作房舍。时近城有尼拘律神树。人马往来。多止息其下。阐陀伐之而作大屋。居士讥嫌。诸比丘白佛。故结此戒。

  因起违诤。为防讥过。制斯学处。乃初篇盗根本种类。

  唯除过量。无罪。其余所犯。同上。

  立缘用四。准知不繁。

  此戒大乘同制。梵网经云。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皆不得入也。

  第八无根谤戒

  若比丘瞋恚所覆故。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坏彼清净行。若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此事无根说。我瞋恚故作是语。若比丘作是语者。僧伽婆尸沙。

  缘起 佛在灵鹫山中。时尊者沓婆摩罗子。得阿罗汉果已。自念。我宜以力供养众僧。遂往白佛。佛令诸比丘白二羯磨。差沓婆摩罗分僧卧具。及差次受请饭食。时有慈地比丘。是众中下座。随次得恶房卧具。便生瞋恚言。沓婆摩罗有爱。喜者与好。不喜者与恶。众僧云何差如是人。次日差僧受请。慈地比丘被差。次至檀越家。檀越闻慈地比丘次来受食。便于门外。敷弊坐具。施设恶食。慈地倍瞋。遂使其妹慈地比丘尼。于佛僧会时。诬谤尊者言。沓婆摩罗来犯我。世尊知而故问尊者。尊者答言。生来梦中尚无。况觉时有。佛告诸比丘。有二种人。一向入地狱。何者为二。若非梵行自称梵行。若真梵行以无根非梵行谤之。是名为二。如来种种诃责慈地比丘已。与诸比丘结戒。此是性罪。由诬梵行事。及不忍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妄根本种类释义 文分三节。瞋恚所覆下。明诬谤之由。若于异时下。明觉悔发露。若比丘作是语下。结成所犯之罪。律云。瞋恚者。有十恶法因缘故瞋。十事中。以一一生瞋(法数云。谓恚。恨。谗。诳。娇。忿。怒。悭。痴。妒。于此十事而生瞋。僧祇律云。九恼及非处起瞋。第十恨者。凡夫及学人有不喜者。乃至阿罗汉有 瞋恚者。由忿心而起忿恨。忿他为瞋。自忿为恚。南山钞云。比丘以六和表用。以慈心为体。今云瞋恚所覆。正覆此体。违背六和。致兴毁谤。大经云。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根者有三种根。一见根。二闻根。三疑根。见根者。实见犯梵行。见偷五钱过五钱。见断人命。若他见者从彼闻。是谓见根 闻根者。若闻犯梵行。闻偷五钱过五钱。闻断人命。闻自叹誉得上人法。若彼说从彼闻。是谓闻根 疑根者。有二种生疑。从见生疑者。若见与妇女入林出林。无衣裸形。不净污身。手捉刀血污。与恶知识伴。是谓从见生疑 从闻生疑者。若在暗地。若闻床声。若闻草褥转侧声。若闻身动声。若闻共语声。若闻交会声。若闻我犯梵行声。闻言偷五钱过五钱。若闻言我杀人。若闻言我得上人法。是谓从闻生疑。除此三根已。更以余法谤者。是谓无根。欲坏彼清净行者(欲坏彼人清净之名。不得与僧共同法事故)。若于异时等者(若问者被他如法。比丘而来诘问。僧祇律云。若捡校者问言。汝见何事。淫耶。盗五钱耶。杀人耶。称过人法耶。云何见。因何见。何处见。是名检校。不如是问。是名不检校。若不问者。是瞋恚人。过后觉语。希求清净。自己发露无根毁谤之事。纵虽过后觉悔其罪。于一生谤说时已成。岂容露而获免)。

  结罪 是中犯者。若不见闻疑。言见闻疑。不论前人清净不清净。以波罗夷法谤。说而了了。僧残。

  说而不了了。偷兰遮(此中互明。恐昧正制。故下一一列次。俾知所犯也)。

  不见闻疑生见闻疑想。后忘想。言见闻疑。以波罗夷法谤。亦如上。

  不见闻疑彼有疑。后言无疑。我见闻疑。以波罗夷法谤。亦如上。

  不见闻疑生疑。后忘疑。言见闻疑。以波罗夷法谤。亦如上。

  不见闻疑是中无疑。言有疑。见闻疑。以波罗夷法谤。亦如上。

  不见闻疑是中无疑。后忘无疑。言我见闻疑。以波罗夷法谤。亦如上。

  不见有见想。后忘想。言闻疑。以波罗夷法谤。亦如上。

  不见有疑言无疑。有闻疑。以波罗夷法谤。亦如上

  不见有疑。后忘疑。言闻疑。以波罗夷法谤。亦如上

  不见无疑言闻疑。以波罗夷法谤。亦如上。

  不见无疑。后忘无疑。言闻疑。以波罗夷法谤。亦如上 闻疑亦如是。

  除四波罗夷。不论前人清净不清净。更以余非比丘法谤。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破内外道。犯五逆非人畜生黄门二根。说而了了。僧残 说不了了。偷兰遮。

  若指印书。遣使作知相。以无根四弃及十三种非比丘法谤。知而了了者。僧残 不了了者。偷兰遮。

  若以八波罗夷法(一淫。二盗。三杀。四妄。五染心触摩。六染心八事。七覆他重罪。八顺从作举。是为尼八弃也)。及犯边罪。乃至二根。非比丘尼法谤比丘尼。亦如上。

  除比丘及尼。以无根罪谤余人者。突吉罗(余人即小三众及优婆塞优婆夷也)。

  此戒以五缘成犯。一有瞋心。二无三根。三是四弃非比丘法。四谤受具人。五说明了。若缘一阙。罪结方便。

  兼制 比丘尼僧残(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见闻疑。有根实说。戏说。疾疾说。独说。梦中说。若欲说此错说彼。又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僧祗律云。若于波罗夷中。一一语谤。僧残 十三事中。一一法谤。犯波逸提 以三十事。及九十中。一一法谤。得越毗尼罪 于四可呵。及众学法中。一一谤者。犯越毗尼心悔 比丘尼八波罗夷。十九僧残。若一一谤。波逸提 若以三十事及百四十一波逸提。一一谤犯。越毗尼罪 以八可呵及众学法。一一谤犯。越毗尼心悔 式叉摩那十八事。若一一谤言。更当与学戒。犯偷兰遮(十八事者。一不分别衣。二离衣宿。三触火。四足食。五害生种。六青草上弃不净。七辄上高。八触宝。九残宿食。十坏地。十一不受食。十二损生苗。及本所受学六法。一染心相触。二盗减五钱。三断畜生命。四小妄语。五非时食。六饮酒。是名十八事)。沙弥沙弥尼十戒。若一一谤言。当更与出家。犯越毗尼罪 下至俗人五戒。一一谤犯。越毗尼心悔。

  律摄云。若邬波索迦(即优婆塞)。谤苾刍者。应与作覆钵羯磨(此法于作持中明)。

  此戒大乘同制。若向外人说。犯重。若向同法说。犯轻。

  引证 十诵律云。夫人处世间。斧在口中生。以是自斩身。斯由作恶言。

  第九取片谤戒

  若比丘以瞋恚故。于异分事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欲坏彼清净行。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是异分事中取片。是比丘自言。我瞋恚故作是语。作是语者。僧伽婆尸沙。

  缘起 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时慈地比丘从耆阇崛山下。见大羝羊共母羊行淫。便以羝羊比尊者沓婆。母羊比慈地尼。往语诸比丘言。前以无根法谤。今亲自眼见。时诸比丘诘问。乃自谓沓婆无此事。是清净人。我向者从灵山下。见羝母羊行淫。以相似事。比类而说。诸比丘闻知。白佛结戒。此是性罪。由诬梵行事。及不忍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妄根本种类。

  释义 文分三节。如上。瞋恚如上。十诵律云。异分者。四波罗夷是。是中若犯一一事。非沙门。非释子。失比丘法。故名异分。片者。诸威仪事(善见律云。余分者。沓婆慈地尼是人。羊是非人。以羊当人。故名余分。余分即异分也)。余义同前释结罪 是中犯者。若不清净人与不清净人相似名同。姓同相同。以此人事谤彼。

  若不清净人与清净人相似。名姓相同。以此人事谤彼。

  若清净人与不清净人相似。名姓相同。以此人事谤彼。

  若清净人与清净人相似。名姓相同。以此人事谤彼。

  若见本在家时。犯淫盗五钱。若过五钱。若杀人。便语人言。我见比丘犯淫盗杀(此谓见居家受持优婆塞戒时所作。非出家受具后事)。

  若闻本在家时。犯淫盗杀。及闻自称说上人法。便言。我闻比丘犯淫盗杀妄语。

  若比丘如是以异分无根四事法谤比丘。说而了了者。皆僧残 说而不了了者。皆偷兰遮 其余所犯轻重。及不犯等。并大乘同制。一一如前。

  第十不舍坏僧法戒

  若比丘欲坏和合僧。方便受坏和合僧法。坚持不舍。彼比丘应谏是比丘。大德。莫坏和合僧。莫方便坏和合僧。莫受坏僧法。坚持不舍。大德。应与僧和合。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缘起 佛在灵鹫山。时提婆达多为利养故。学得神通。化太子阿阇世令生信乐。大得供养。唯不如佛。心生嫉妒。即失神通。欲畜徒众。伺候佛大众会时。往至佛所。求佛付嘱云。世尊。年已老迈。寿过于人。学道亦久。宜居闲静默然自守。世尊是诸法之王。宜可以僧付嘱我。我当将护。世尊诃责言。我尚不以僧付舍利弗目犍连。况汝痴人涕唾之身。岂可付嘱。时提婆达多即生不忍心。便教阿阇世害父。遣人害佛。不遂。自往灵鹫山顶。执石遥掷世尊。由是恶名流布。利养断绝。乃通己五人。家家乞食(通己五人者。有四伴故。一名三闻达多。此人智慧高才。故居其首。二名骞荼达婆。是调达亲友。三名拘婆离。是调达弟子。四名迦留罗鞮舍。是人有姊妹七人。皆为比丘尼。有大势力)佛制不听别众食。彼即作是念。未曾有。瞿昙乃断人口食。我宁可破彼僧伦。我身灭后可得名称。言瞿昙有大神力。智慧无碍。而调达能破。即共四比丘为伴。以五法教诸比丘言。如来常称说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我今有五法。亦是头陀胜法。少欲知足。乐出离者。一尽形寿乞食。二尽形寿着粪扫衣。三尽形寿露地坐。四尽形寿不食酥盐。五尽形寿不食鱼肉。可共行之。令其新学无智比丘信乐。诸比丘闻已白佛。佛告诸比丘。提婆达多今日欲断四圣种(即衣食卧具医药四依法也)。世尊以无数方便。诃责提婆达多。汝莫断四圣种。汝莫以五法教诸比丘。汝今莫方便受破和合僧法。坚持不舍。汝当与僧和合。当知破和合僧甚恶。得大重罪。在地狱中。一劫受罪。不可救疗。世尊以种种方便。令提婆达多破僧心暂息。令僧与提婆达多作诃谏白四羯磨。若余比丘方便欲破和合僧者。亦当以此白四羯磨诃谏。乃为诸比丘结戒。此由僧伽事。及邪智烦恼。制斯学处。乃初篇妄根本种类。

  释义 文分四节。若比丘欲坏和合僧下。明举破僧之人法。彼比丘应谏是比丘下。明如法谏舍之词。是比丘如是谏时下。明诃谏白四羯磨。若不舍者下。结成违谏之罪。律云。和合者。同一羯磨。同一说戒。僧者。四比丘。若五。若十。乃至无数。破者(即坏也)。破有十八事。法非法。律非律。犯非犯。若轻若重。有残无残。粗恶非粗恶。常所行非常所行事(十诵律云。常所行事者。若白一。白二。白四。布萨。自恣。立十四人羯磨)。制非制。说非说。住破僧法者。即住此十八事(住即坚持不舍。律摄云。既思众破。摄化门徒。自守邪宗。多求恶党。是以坚执不舍。下数句皆准律摄义释之)。彼比丘应谏是比丘者(谏谓以直言悟人也。此谏乃别谏。非僧中羯磨。虽无羯磨。但以言遮。令除恶见)。 大德莫坏和合僧等者。 (此三句为之诃诫。意谓和合众不可破。若破定堕地狱。受苦一劫。不能救疗)大德应与僧和合等者(此是劝论之词。以显不破和合僧。岂但无地狱苦。抑且有大利益故)。欢喜者(谓善增益。各各情悦故)。无诤者(谓彼此见同。共相受乐。无诤讼故)。同一师学者(谓于一如来大师教中修学。不生异见。以如来教法。虽分十二。体无别故)。如水乳合者(谓以水乳和合。即同一相一味。无别色昧。喻四姓异数。出家入如来法中。同名释子。同修解脱。行与理顺。一相无别故)。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者。 (谓既同一学。行理无违。于三毒烦恼。善能调伏。令善法聚。增益安乐。如来圣教得以流通。久住世间故)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等者(僧祗律云。三谏者。屏处三谏。多人中三谏。众中三谏。非谓但三谏而已)。

  第三分云。有二事破僧。妄语。相似语(相似语者。谓仿佛圣语。相似律制。实非法非律。律摄云。调达以愚痴故。心生异见。坏破僧伽。于形相等。改佛正则。自制五事。谤三净教。劝诸愚小。习行五法。言五事者。一不食乳酪。犊子饥困故。二不食鱼肉。由斯杀生故。三不啖于盐。多有尘土故。四不截衣?。废损织功故。五不住兰若。受房生福故 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婆沙论云。医药摄三中。第四出乐断乐。修圣种故。云四圣种)。复有二事破僧。作羯磨。取筹。若一比丘乃至二人三人。虽求方便。亦不能破僧。亦非比丘尼等能破僧。若此众四人若过。彼众四人若过。行破僧筹作羯磨。是为破和合僧。泥犁中受罪。一劫不疗。能和合者。得梵天福一劫受乐。

  结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法。坚持不舍。彼比丘当谏此比丘言。大德。莫方便欲破和合僧。莫受破僧法坚持不舍。大德。当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水乳。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大德。可舍此事。莫令僧作诃谏而犯重罪。若用语者善 (用语者。是纳谏言。以舍其事。而云善者。谓免本罪。但犯方便轻罪也。此即僧祗云屏处三谏也)。

  若不用语者。若复令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王若大臣。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求(异道沙门即诸出家外道也。而云求者。谓求听也。若比丘如律如法谏人者。先当语彼人云。大德。我今欲谏汝。汝当纳听我言。彼人应答云。我与汝谏)。若余方比丘闻知。其人信用言者应求。若用言者善(而言他方比丘者。乃彼破僧者亲友。所以彼此相信其说。此即僧祗云多人中三谏也)。

  若不用言者。应作白。作白已应更求。大德。我已白竟。余有羯磨在。汝今可舍此事。莫令僧为汝作羯磨更犯重罪。若用语者善。

  若不用语者。应作初羯磨。作初羯磨已应更求。大德。我已白作初羯磨竟。余有二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令僧更为汝作羯磨而犯重罪。若用语者善。

  若不用语者。应作第二羯磨。作第二羯磨已应更求。大德。我已作白二羯磨竟。余有一羯磨在。汝可舍此事。莫令僧更为汝作羯磨而犯重罪。若能舍者善。

  若不舍者。与说第三羯磨(此即僧祗云众中三谏也)。第三羯磨竟不舍。僧残 作白二羯磨竟舍者。三偷兰遮 作白一羯磨竟舍者。二偷兰遮 若白竟舍者。一偷兰遮 若初白未竟舍者。突吉罗。

  若一切未白。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和合僧法。坚持不舍。一切突吉罗 (一切未白。谓众僧未曾与作一白三羯磨前。若屏处三谏。若多人中三谏。不舍之时。一一皆突吉罗。今但明谏词及诃谏语。其羯磨法俱载作持中。若不如律制谏者。纵谏不成。下三戒亦尔)。

  若僧为破僧人。作诃谏羯磨时。有比丘教言莫舍。此比丘偷兰遮 若不诃谏。教言莫舍。突吉罗 若比丘尼教言莫舍。尼偷兰遮 若不诃谏。尼教莫舍。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更有余人教莫舍。尽突吉罗(余人谓小三众)。

  此戒以五缘。方成本罪。一要有破僧心。二同党满众。三屡谏不舍。四羯磨如法。五三番白竟。若缘有阙。犯则开轻。

  兼制 比丘尼僧残(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初谏便舍。若非法别众作诃谏。非法和合众作诃谏。法别众。法相似别众。法相似和合众。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一切未作诃谏。若破恶友。破恶知识。若破方便欲破僧者。遮令不破。若破方便助破僧者。二人三人羯磨。若欲作非法非毗尼羯磨。若为僧为塔。为和尚阿阇黎同和尚阿阇黎。为知识作损减作无住处者。及最初未制戒等。如是皆无有犯。

  会采 僧祗律云。若知是欲破僧人者。诸比丘应语。长老。莫破僧。破僧罪重。堕恶道。入泥犁。我当与汝衣钵。授经读经。问事教诫。若故不止者。应语有力势优婆塞言。长寿。此人欲破僧。当往谏哓语令止。优婆塞应语。尊者莫破僧。破僧罪重。堕恶道。入泥犁。我当与尊者衣钵。病瘦汤药。若不乐修梵行者可还俗。我当与汝妇。供给所须。若故不止者。应拔筹驱出。出已应唱言。诸大德。有破僧人来。宜当自知。若如是备。犹故破僧者。是名破僧。

  五分律云。我不见余法坏人道意。如名闻利养者。调达所以破僧为利养故。调达成就八非法故破僧。利不利。称无称。敬不敬。乐恶随恶知识。有四事名破僧。说五法自行筹捉筹。于界内别行僧事。复次若王若大臣。若余六众(七众除比丘也)。令僧不和合而非破。若一比丘乃至七比丘不和合。亦非破。若不问上座而行僧事。是即不和。亦非僧破。若不共同食。于食时异坐。斗诤骂詈。亦不名破。要于界内八比丘以上分作二部。别行僧事。乃名为破。是中作主者。一劫堕大地狱。不可救 彼比丘欲破僧。余僧见闻知。差一与亲厚比丘往谏。若舍者。应一突吉罗悔过 若不舍。应遣众多比丘往谏。若舍者。应二突吉罗悔过 若复不舍。应僧往谏。若舍者。应三突吉罗悔过 若不舍。复应白四羯磨谏之。白已舍者。应三突吉罗。一偷兰遮 若白初羯磨已舍者。三突吉罗。二偷兰遮 若白二羯磨已舍者。三突吉罗。三偷兰遮 若白三羯磨未竟舍者。三突吉罗。三偷兰遮。三羯磨竟。舍不舍。皆僧残罪。

  十诵律云。破僧有二种。破羯磨。破法轮。破羯磨者。一界内别作布萨羯磨。破法轮者。轮名八圣道分。令人舍八圣道。入邪道中 若如法。如律。如佛教。三约敕竟。不舍者。僧残。是比丘应即时入僧中。自唱言。诸长老。我某甲比丘得僧残罪。若即说者善。若不即说者。从是时来。名覆藏日数 又云。不先软语约敕。便白四羯磨约敕。作羯磨人。得突吉罗。未白四羯磨。便摈出去。作羯磨人。得突吉罗。未作三语约敕。于界内别请人作羯磨。得偷兰遮。破僧因缘故。若众僧知。众僧得罪。

  善见律云。余戒最初不犯。此戒提婆达多最初犯。以其僧三谏不舍故。

  萨婆多论云。破僧轮。犯逆罪偷兰遮不可悔。破羯磨僧。犯非逆罪可忏偷兰遮。破僧轮下至九人。一人自称佛。破羯磨僧。下至八人不自称作佛。破僧轮。界内界外尽破。破羯磨僧。要在界内。别作羯磨。破僧轮。必比丘破羯磨僧。比丘尼亦能破僧轮。破俗谛僧。破羯磨僧。亦破第一义僧。破僧轮但南洲(诸佛皆出现南阎浮提故)。破羯磨僧通三天下(唯除北洲。僧众少居故。但言三天下)。

  此戒大乘同制。若僧轮未破。即是恶心瞋心僻教戒摄。僧轮若破则成逆。不通忏悔。

  附考 僧祗律云。破僧者。若于中布施。故名良福田。于中受具足。故名受具足。若觉已应去。若不去者。是名破僧伴。是破僧伴党。尽寿不应共语共住共食。不共三宝事。不共布萨安居自恣。不共羯磨。得与余外道出家人有床座。欲坐便坐。不得与彼令坐 (准律所言。破僧之人犹名福田。犹名善受具者。以破僧罪。是偷兰遮。不同犯四弃失本戒体。故云犹是福田。如金杖虽断两处皆金。既不失戒。仍是僧伽而令笃信平等行施。初出家时。未当觉知。但以好心从之受具。受具心真。岂不得戒。如后觉知。理无共住。安有甘心作破僧伴党。是以应去也)。

  第十一不舍恶党破僧戒

  若比丘伴党。若一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是比丘语彼比丘言。大德。莫谏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语比丘。律语比丘。此比丘所说我等喜乐。此比丘所说我等忍可。彼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说。言此比丘是法语比丘。律语比丘。此比丘所说我等喜乐。此比丘所说我等忍可。然此比丘非法语比丘。非律语比丘。大德。莫欲破坏和合僧。汝等当乐欲和合僧。大德。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缘起 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时调达伴党。方便助破和合僧。语诸比丘言。汝莫诃调达所说。调达是法语比丘。律语比丘。调达所说我等忍可。诸比丘以此白佛。佛种种诃责调达伴党已。令僧作诃谏白四羯磨。若有如是伴党。相助坏和合僧者。亦当作如是诃谏白四羯磨。乃与诸比丘结戒。此戒所由之事。及起烦恼。并根本种类。皆同于上。

  释义 文分四节。若比丘伴党下。是助破僧者返遮如法进谏。彼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说下。明谏彼非法伴党。是比丘如是谏下。明诃谏白四羯磨。若不舍者下。结成违谏之罪。律云。顺从者。有二顺从(顺从谓同邪违正。依随而住。即助破伴党也)。一法顺从。以法教授。增戒。增心。增慧。讽诵承受。二衣食顺从。给与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法语律语者(律摄云。语词圆足曰法语。合理无差曰律语。又能引实义名法语。出柔软言名律语)。我等喜乐者(彼所作事咸称我心)。我等忍可者(彼有所说咸愿受持)。大德莫作是说等者(劝其依随正部。舍背邪党。余如上释)。

  结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作非法群党。语诸比丘言。大德。汝莫谏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语比丘。律语比丘。此比丘所说。我等忍可。

  应谏此群党比丘云。大德。莫作是语。此比丘是法语比丘。律语比丘。此比丘所说。我等忍可。而此比丘非法语比丘。非律语比丘。汝等莫坏和合僧。当助和合僧。大德。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水乳。于佛法中。有增益安乐住。可舍此事。勿为僧所诃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 若不随语者。僧当作白。乃至三羯磨诃谏。舍不舍所犯轻重。悉皆同前。

  犯缘同前。

  兼制 比丘尼僧残(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此中不犯者同前。

  (准本律所明。自此下三戒。无有令四众若王大臣等。及余方比丘信语者。复求谏舍之法。唯比丘屏处别谏。屏谏不舍。僧即应作白三羯磨诃谏之。所以有异上者。上乃自立邪宗。为主破僧。是故圣慈愈切。展转多方)。

  会采 十诵律云。若一比丘被摈。四比丘随之。名为破僧。若多知多识多闻大德明解三藏义人。不应与作不见摈。得偷兰遮。破近僧故(所言摈者。摈有能摈所摈之人。法有是法非法之别。若能摈者。如法如律。则罪属所摈。及随摈人。若能摈者。非法非律。则罪属能摈者及僧。然如法比丘虽枉受摈。决不在界内别行僧事。而破僧也 若多知多识等。不应与作不见摈者。非谓彼等有过怖爱。容恕不治。由恐摈彼一人。多人随之。必致破僧分部。但须善权劝诱。令其见罪。是以不得辄作羯磨。若辄作者。反获其罪。不善称量。而无方便密护僧伦也)。

  律摄云。若他谏时。心同恶党。设令不语。亦犯众教(即僧残)。有言不同而心乐破。犯窣吐罗 尼众若破。不应教授。应告彼曰。姊妹应先和合。方求教授 若苾刍尼众不咨禀苾刍。辄自擅意。别为轨则。聚徒众者。得窣吐罗罪 诸有被责求寂等。若余苾刍辄供衣食而摄养者。破他门徒。得窣吐罗罪。若作好心。欲令调伏。权时摄诱者。无犯。

  此戒大乘同制。如上。

  第十二被摈不服戒

  若比丘依聚落若城邑住。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诸比丘当语是比丘言。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大德。汝污他家。行恶行。今可远此聚落去。不须住此。是比丘语彼比丘。作是语。大德。诸比丘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诸比丘报言。大德。莫作是语。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而诸比丘不爱不恚。不怖不痴。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者。彼比丘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缘起 佛在舍卫国。时䩭连邑有二比丘。一名马师。二名满宿。作非法行。自种华树。自溉灌。自摘华。自作鬘。自持鬘与人。亦教他如是作。若彼村落中有妇女。共同一床坐起。同一器饮食。语言戏笑。或自歌舞倡伎。或教他作己唱和。或俳说鼓簧吹贝。受雇戏笑等。时有众多比丘。至䩭连乞食。法服齐整。行步庠序。低目直前。不左右顾视。诸居士见。反以为非。不施饮食。诸比丘询知其故。具以白佛。佛敕舍利弗目犍连。往作驱摈白四羯磨。二尊者受敕往彼。集僧已。为彼二人。作举作忆念与罪羯磨。时彼二人言。众僧有爱恚怖痴。更有余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而独驱我。二尊者还舍卫。以此白佛。佛令僧与作诃谏白四羯磨。为诸比丘结戒。此由受用鄙事故。而行污家。由家悭恼。制斯学处。乃初篇杀根本种类。若谤僧爱恚怖痴。乃妄根本种类。

  释义 文分六节。若比丘依聚落下。明举所为之非。诸比丘当语是比丘等下。明驱摈之法。是比丘语彼比丘作是语下。是非法人反谤如法僧。诸比丘报言下。明谏舍谤摈。是比丘如法谏时下。乃诃谏白四羯磨。不舍者下。结成违谏之罪。律云。村者有四种。如上(村即聚落也)。城邑者属王(城者。以城盛民也。邑者。都邑也周礼以四县为都。四井为邑)。家者有男有女(是俗居之宅)。污他家有四种事。一依家污家。若比丘从一家得物。与一家。所得物处闻之不喜。所与物处思当报恩。即作是言。若有与我者。我当报之。若不与我者。我何故与。是为依家污家 二依利养污家。若比丘如法得利。乃至钵中之余。或与一居士。不与一居士。彼得者即生是念。当报其恩。其有与我者。我当报之。若不与我。我何故与。是为依利养污家 三依亲友污家。若比丘依王若大臣。或为一居士。或不为一居士所为者。即思当报恩。其为我者。我当供养。不为我者。我不供养。是为依亲友污家 四依僧伽蓝污家。若比丘取僧华果。与一居士。不与一居士。得者作念。其有与我者。我当供养。不与我者。我不供养。是为依僧伽蓝污家 行恶行者。自种华树。教人种华树。乃至受雇戏笑。如上所说。亦见亦闻者(此显见闻疑性。性者实也)。今可远此聚落去。不须住此者(此乃驱摈之语)。是比丘语彼比丘作是语大德诸比丘有爱等者(因如法驱摈。反生谤语。有爱谓爱念之者。当驱而不驱。有恚谓瞋恚之者。不当驱而即驱。有怖谓于逃去者。不敢治罚。有痴谓无有智慧。有污家辈。不善分别可摈不可摈者)。

  结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依聚落住。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如法比丘应谏此污家恶行比丘言。大德。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大德。污他家。行恶行。可舍此事。莫为僧所诃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

  若不随语者。僧应作白。乃至三羯磨。舍不舍。所犯轻重。皆同于上。唯异未白前反谤僧言。有爱恚怖痴。一切突吉罗。

  此戒以四缘成罪。一亲近白衣住。二作污家行。三心有贪瞋。四谤谏不舍。若缘不具。唯治方便。

  兼制 比丘尼僧残(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若初语时舍。若非法别众。乃至一切未作诃谏前(不舍不犯本罪)。若与父母病人小儿妊身妇女牢狱系人寺中客作(不犯污他家)。若为三宝种华树。摘取贯华作鬘。自持供养。教人为供三宝种华等。若走避恐难。跳踯坑渠。若同伴行在后。还顾不见啸唤(不犯行恶行)。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十诵律云。若言诸比丘随爱瞋怖痴行。得四偷兰遮 若言有驱者。有不驱者。呵骂僧故。得波逸提 若未作驱出羯磨时。言诸比丘。随爱瞋怖痴行。突吉罗。是不应约敕(言不应约敕者。非谓弃而不谏。应当集僧作白三羯磨呵谏也)。

  萨婆多毗婆沙云。凡出家人无为无欲。清净自守。以修道为心。若与俗人信使往来。废乱正业。非出家所宜 又复若以信物赠遗白衣。则破前人平等好心。于得物者。欢喜爱敬。不得物者。纵使贤圣无爱敬心。失他前人深厚福利 又复倒乱佛法。凡在家人。应以饮食衣服供养出家人。而出家反供养白衣。仰失圣心 又乱正法。凡在家人常于三宝。求清净福田。割损身肉。以种善根。以出家人信物赠遗因缘故。反于出家人生希望心。破他前人于三宝中清净信敬 又失一切出家人种种利养 若以少物赠遗白衣。纵使起七宝塔。种种庄严。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供养如来真实法身 若以少物赠遗白衣。正使得立精舍犹祗桓。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清净供养三宝 若以少物赠遗白衣。纵令四事供满阎浮提一切贤圣。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清净供养一切贤圣 若有强力。欲破塔坏像。若以赠遗。得全济者。当卖塔地华果。若塔有钱。若余缘得物。随宜消息 若有强力。欲于僧祗作破乱折减。若僧祗中随有何物。卖以作钱。随缘消息 若僧常腊。若面门腊。若有强力。欲作折减。随此地中所可出物。以消息之(僧常腊即常住僧物。面门腊即现前僧物。毗婆沙中并自恣物。佛塔物。通称为腊。未详何义。或取以时受用意)。父母是福田。则听供养 若僧祗人以为僧祗役故。此则应与 一切孤穷乞丐。怜愍心故应与第三分云。比丘不应为白衣剃发。除欲出家者(僧畜剃发刀。名曰戒刀。若非出家求度。岂可泛用。今时不禁。由不知律故也)。

  第四分云。比丘不应礼白衣。及白衣塔庙。不应故左绕行(白衣塔庙即在家人之坟墓祠堂也。故左绕者。谓有心故慢而左逆绕之。西域凡作礼时。皆从右绕为顺。以表恭敬也)。不应与人卜占。亦不应从人卜占。不应事余种种外道法 不应诵外道安置宅舍吉凶符书咒术 不应自作伎乐。若吹贝供养塔。听令白衣作 不应畜鹦鹉等鸟。不应畜狗(律摄云。为防守故。随意养狗)。不应乘象马车乘辇舆捉持刀剑。老病者听乘步挽车(即辈舆也)。若男乘(男畜也)避难。听乘象马 于圣法律中。歌戏犹如哭。儛如狂者。戏笑似小儿 不应向暮至白衣家。除为三宝事。病比丘事。或檀越相唤 常喜往返白衣家。有五过。一数见女人。二渐相附近。三转亲厚。四生欲意。五或犯死罪(犯四弃不可救。故名死罪)。若次死罪(若犯僧残前四。并初二两篇从生。偷兰还可救。故云次死)。

  五分律云。不应以僧果饷白衣。若乞应与。

  十诵律云。比丘有五不应行处。童女。寡妇。妇。淫女。比丘尼 又有五不应行处。贼家。旃陀罗家。酤酒家。淫女家。屠儿家。

  根本杂事云。五非处不应住立。唱令家(即优俳戏乐之家。淫声美色。能惑人道意也)。淫女家。酤酒家。王家。旃陀罗家善见律云。檀越请比丘送丧。不得去 若比丘自念。我往看葬。作无常观。因此故。我或得道果。如是去。无罪。

  根本尼陀那云。苾刍不应卖药。若善医方者。起慈愍心。应病与乐。不得受他价直 诸杂类人既出家已。不应辄显昔时伎业。亦不得畜工巧器具 若先是医人。听畜针筒及盛刀子袋 若先书生。听畜墨瓶。

  此戒大乘同制。污他家即因利求利。经理白衣等戒。行恶行即邪业觉观邪命自活等戒。言僧有爱恚怖痴。即谤僧戒所摄。

  引证 缁门警训云。但以邪心有涉贪染。为利卖法礼佛。读经断食。诸业所获赃贿。皆曰邪命物。正乖佛化(断食者。或一七乃至七七日。禁咽绝䬸。或唯饮水。或用糠麸。纵然忘身为众。自无所求。尚非正行。何况存贪显异。而云苦修。此则正乖佛制也)。

  戒疏发隐云。有四正命。一深山草果。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供。四随大众食。以此四法清净活命。无所染污。

  佛藏经云。或有比丘。因以我法出家受戒。于此法中。勤修精进。虽诸天神诸人不念。但能一心勤行道者。终不念衣食所须。所以者何。如来福藏难尽。如来灭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其中一分供养舍利及诸弟子。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第十三不舍恶性戒

  若比丘恶性不受人语。于戒法中。诸比丘如法谏己。自身不受谏语。言诸大德。莫向我说若好若恶。我亦不向诸大德说若好若恶。诸大德。且止。莫谏我。彼比丘谏是比丘言。大德。莫自身不受谏语。大德。自身当受谏语。大德。如法谏诸比丘。诸比丘亦如法谏。大德。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忏悔。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缘起 佛在拘睒弥国美音长者园中。时尊者阐陀恶性。不受人语。语诸比丘言。汝莫语我好恶。且止。莫有所说。何用教我为。我应教诸大德。何以故。我圣主得正觉故(而云我圣主者。自谓佛是我家之佛也)。譬如大水初来漂诸草木积在一处。亦如大风吹诸草木集于一处。诸大德亦如是。种种姓。种种名。种种家出家集在一处。是故诸大德不应教我。我应教诸大德。我圣主得正觉故。诸比丘具陈白佛。佛令僧与彼作诃谏白四羯磨。为诸比丘结戒。此由恶性故。遂生恼根。自损损他。制斯学处。乃初篇妄根本种类。

  释义 文分四节。若比丘下。明恶性违教。彼比丘谏是比丘下。明谏舍恶性。是比丘如是谏时下。明作白羯磨。诃谏不舍者下。结成犯罪。律云。恶性不受语者。不忍不受人教诲。以戒法中如法谏者有七犯聚。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诸部不言七聚。唯本律明之。于突吉罗中。开出恶说)。自身不受谏语者(得如法谏诲之时。仍守恶性。自用戾情。不纳他言。乃作不共语也)。诸大德莫向我说若好若恶者(谓利益事不须劝喻。非利事勿相遮止。此以慠慢不忍善言)。我亦不向诸大德说若好若恶者(此欲彰己无事及人。而人亦勿以事及我。皆是遮他谏语)。且止莫谏我者(是预为遮止他人未出之言。勿令说也。愈显自心不忍不纳)。莫自身不受谏语者(是教诫之词)。自身当受谏语者(是教授之言)。大德。如法谏诸比丘。诸比丘亦如法谏大德。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等者(此是劝喻获益之语。由互相谏故。佛弟子众得善法增长炽盛。由炽盛故。正法得以久住世间。由正法久住故。能使圣种不断。谏谓遮无利益。教谓令获善利。忏悔谓改往修来)。

  结罪 是中犯者。若比丘恶性不受人语(余言如上)。比丘应谏此比丘言。大德。莫自作不可共语。当作可共语。大德如法谏诸比丘。诸比丘亦当如法谏大德。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展转相教。展转相谏。展转忏悔。大德。可舍此事。莫为僧作诃谏更犯重罪。若随语者善。

  不随语者。僧应作白。乃至三羯磨诃谏。舍不舍犯罪轻重。皆同于上。

  此戒以四缘具足成犯。一禀性粗犷。二无惭慠慢。三不忍违谏。四羯磨已成。若缘有阙。但结方便。

  兼制 比丘尼僧残(同制同学)。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

  随开 不犯者。初语时舍。非法别众。乃至若一切未作诃谏前。若无智人诃谏时。语彼如是言。汝和尚阿阇黎所行亦如是。汝可更学问诵经。若戏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及最初未制戒等。是为不犯。

  会采 十诵律云。若诸比丘不举不忆念。自身作不共语。突吉罗。是不应约敕 举者。比丘应语。长老。汝作某罪。当发露。莫覆藏。当如法除灭 忆念者。比丘应语。长老。汝忆念某时某处作如是罪不此戒大乘同制。若恶性戾情。则远舍利生。自障本慧。

  引证 第四分云。佛告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八种恶马。及八种恶人。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触踬不去(一)。或反倚傍两辕。而不前进(二)。或颠蹙倒地。既伤其膝。又折辕?(三)。或更却行不进(四)。或更趣非道。破轮折轴(五)。或不畏御者。亦不畏鞭。方便咋衔。奔突不可禁制(六)。或双脚人立吐沫(七)。或反蹲卧(八)。是为八种恶马。

  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便言。我不忆我不忆(一)。或不言犯。不言不犯。默然而住(二)。或言长老亦自犯罪。云何能除他罪(三)。或言长老自痴。犹须人教。而欲教我(四)。或说余事答。反生瞋恚(五)。或不畏众僧。亦不畏犯。不受举罪者语。便捉坐具。置肩而出。不可诃制(六)。或左抄衣。在众中举手大语。乃令汝等教授我耶(七)。或言长老亦不与我衣钵卧具医药。何故教我。彼即舍戒。取于下道。至比丘所。作如是言。我已休道。于意快耶(八)。是为八种恶人。如彼恶马无异。佛所慈愍。

  附考 萨婆多论云。经中说但自观身行。谛视善不善。而律云展转相教者。佛因时制教。言乖趣合。不相违背。佛以前人心有爱憎。发言有损。若钝无智。若少闻少见。出言无补。若为利养名闻。有所言说者。是故但自观身行 若为慈心有利益。若聪智利根。发言有补。若广闻博见。有所弘益。若为利益众生。阐扬佛法者。则应展转相教 又为新出家。爱恋父母兄弟妻子。是故言但自观身行。若久染佛法力。能兼人者。则应展转相教。

  然此十三僧残罪虽有救。制悔不易。例前似轻。准后极重。其间有覆无覆。与夫更与本日治。或三增四五。或二复加三。乃至重重称量。展转治法。皆于作持中详明 (二十三僧残法竟)。

  毗尼止持会集卷第四

  音义

  旷野国

  根本律云。时摩竭陀憍萨罗二国中间。大旷野处。有五百群贼。杀害商旅。由斯两界人行路绝。时影胜王闻知已。命大将。往彼屏除群贼。其将至彼。方便降伏。群贼求哀请活。大将愍之。慈心向彼。即于二界中间。筑一新城。总集诸人。共住于此。从斯已后。名旷野城。

  螺髻梵志

  西天外道或以螺为发。或以发堆髻如螺也。梵志是一切出家外道通称。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摩尼犍大龙王

  摩尼正言末尼。即如意珠也。此云离垢。谓龙王脑中有此珠。若人得之。毒不能害。火不能烧。犍大正言犍达。此云香。梵语那伽。此云龙王也。

  佛图

  即浮图。是佛塔庙也。

  拼

  音崩。

  拘[目*焱]弥国

  西域记云。憍赏弥国。旧曰拘睒弥国。讹也。中印度境。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里。土称沃壤。地利丰植。气序暑热。风俗刚强。好学典艺。崇树福善。

  瞿师罗国

  此是长者名也。此翻美音。由过去世作狗子时。以声吠请辟支佛。至家供食。故生生中报得好音。是长者身长三尺。佛亦化身为三尺。以化彼令归正法。西域记云。具史罗旧云瞿师罗。讹也。城东南不远。有故伽蓝。其史罗长者旧园中有窣堵波。无优王之所建立。高二百余丈。如来于此数年说法。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复有如来发瓜塔。长者因缘。根本律广明。

  优填王

  或云忧陀延。又云优陀延那。唐言出爱。佛初降诞时。大地震动。普放光明。时憍闪毗国百军大王。初诞一子。见此光明。便作念云。我子福力有大光明。如日初现。普照世间。宜与名曰光明。若详其王功德。于宾头卢经广明。

  阐陀

  按萨婆多论云。又名阐那。是佛异母弟。优填王妹儿。生大豪族。出家为道。多住拘睒弥国。性悷自用。作种种过恶。多在此国。又云。此国是阐那所生处。白净王安一宫室。阐那母常在此中。有一妹亦适此国。以是因缘。多住此国。又以此中利益众生。

  尼拘律树

  又云尼拘卢陀。此云无节。又云纵广。阿含云。其身圆正。其叶青滑长广。子似枇把。子子承蒂如柿。然其种类耐老。诸树中最能高大者。

  佛磔手

  磔音窄。磔者张也。律摄云。佛张手者。中人三张手。谓佛一张手当一肘半也。

  五分律云。修伽陀磔手者。方二尺。修伽陀此云善逝。是佛十号之一号也。尺者度也。周制寸尺。唐即于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盖周尺一尺。唐是八寸五分。言二尺即唐尺一尺六寸。方与中人三张手相当也。

  沓婆摩罗子

  沓婆或作达婆。或作陀婆。又曰陀骠。陀骠翻云主。摩罗此云力士。或云壮士。根本律云。波波国中有一壮士大臣。名胜军。大富多财。受用丰足。所有赀产。如毗沙门王。虽非王种。时诸壮士作灌顶法。扶以为王。后生一儿。色相端美。天然净洁。彼国之法。若天然净洁者名实。此儿亦尔。净洁过人。复是壮士大王之子。应与立字。名实力子。善见律云。沓婆是比丘名。摩罗是王名。此王子出家。故名沓婆摩罗子。此大德年七岁出家。须发落地。即成罗汉。得三达智。具六神通。以本愿故。为僧差使。

  慈地比丘

  是六群比丘中第一恶者。于生生中。与摩罗子。常为怨恶。

  檀越

  或云檀那。寄归传云。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度贫穷。

  羝

  音低。牡羊三岁曰羝。性善抵触。

  提婆达多

  略言调达。或云提波达兜。提婆翻名天。达多此云授。亦云与。亦云施。三义皆一。谓父母从天乞子。天授与之。故名天授。或翻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是佛堂弟。阿难亲兄也。或云是佛从兄。身有三十相。出家诵通六万法聚。学满十二韦陀典。十二游经云。调达四月七日食时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

  阿阇世

  此翻未生怨。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旧翻无指。生时相者云。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内人将护。呼为善见。涅槃经云。提婆达多语善见太子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达多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占言。是儿生已。必杀其父。是故外人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护汝心故谓善见。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

  涕吐之身

  提婆达往至阿阇世太子。所以神通力。飞在空中。或现身。或隐身。或现半身等说法。或身出烟出火。或变身作婴孩。身着璎珞。在太子抱上转侧。欶太子指。时太子阿阇世见此变恐惧。提婆达知太子恐惧。即语言。勿怀恐惧。太子问曰。汝是何人。答言。是提婆达。太子言。汝实是提婆达者。还复汝身。寻复其身。见已即增信乐。太子日日将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并增供五百釜饮食。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告诸比丘。汝等各自摄心。莫生贪着提婆达利养也。何以故。正使太子日日如是问讯供养。唯增益提婆达恶心。譬如男子打恶狗鼻。而令彼狗更增凶恶。此亦如是。故佛诃责云涕吐之身也。

  四圣种

  一衣服知足圣种。二饮食知足圣种。三卧具知足圣种。四医药知足圣种。婆沙论以医药摄前三中。第四出乐断乐修圣种。即住阿兰若也。圣者佛独觉声闻。彼从此生相续不断。故名圣种也。又正法名圣。此能住持。令久相续。故名圣种。

  立十四种人羯磨

  即是立人作寺主。作知库分衣。乃至分粥等白二羯磨差使也。

  不截衣?

  ?音织。卫余曰?。即机头粗者。

  马师满宿

  马师梵语阿湿婆。满宿云富罗婆娑。善见律云。马师满宿。于六群比丘中。最是上座。本是田夫。同作田辛苦。共相论言。我等作田辛苦。可共出家。于佛法中。衣食自然。一是舍利弗弟子。一是目犍连弟子。出家受具足已诵戒竟。五腊满。二人共议。意共同好种华等事。即往丰熟处住。婆沙论云。马宿井宿。恒造恶行。佛常教化。都不信受。佛记二人。命终生龙趣中。彼亦自见。于十指端。有十道水。将欲流出。便作是念。我等决定当生龙中。佛复记彼二人。已种独觉菩提。于当来世。定成独觉。

  俳说

  上音牌。戏也。又俳优杂戏也。又俳者乐人。所为戏笑以自怡悦也。汉书云。诙笑类俳倡。诙音奎。嘲调也。

  倡妓

  倡者俳也。妓者女乐也。

  鼓簧吹贝

  簧者乃笙竽。管中金叶也。然笙竿皆以竹管。植于匏中。而窍其管底之侧。以薄金叶障之。吹则鼓之而出声。所谓簧也。故笙竽皆谓之簧。小笙十三簧。大笙十九簧。竽二十六簧。长四尺二寸。贝乃海中螺贝也。

  受雇

  佣赁也。

  啸唤

  上音笑。蹙口而吹声也。

  赃贿

  金玉曰货。布帛曰贿。凡非理所得财贿。皆曰赃。

  餐

  餐平声。熟食也。一曰吞食。

  阐陀

  此云车匿。萨婆多论又云阐那。是佛异母弟。优填王妹儿。生大豪族。出家为道。多住拘睒国。性悷自用。因恶性不舍。众僧作梵罚。杂阿含经云。佛般泥洹未久。阐陀诣鹿野苑中诸比丘所。而请教授。诸比丘为说五蕴无常。彼未解。后于阿难所。请教闻法。阿难为说法要。得闻悟证果。

  踬

  音至。顿足不前进也。

  蹶

  音厥。跳走也。

  辕

  音袁。车前曲木。上钩衡者。

  ?

  音隔。车轴也。

  咋衔

  上音责。啮也。下音咸。马口中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