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22 册 No. 0420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中

  【疏】第二正宗分大分三段从初至俱会一处先赞二报庄严令生忻慕二不可以少下正示专念持名教修行法三如我今者下后引诸佛同赞劝信受持科分三节曲尽一经有智试观思过半矣。

  【记】大科正宗总判中观今科节一经旨趣皎在目前故曰过半易云智者观其彖则思过半矣。

  【疏】初中又二初总标依正。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疏】上二句指对告人众集即告故云尔时。

  【记】随释对告中初释尔时。

  【疏】身子大权智慧第一知言解意深契佛怀故诸经便多令对语。

  【记】身下二明多告。

  【疏】弥勒下生经云大智舍利弗能随佛转法轮佛法之大将。

  【记】弥下三权智能。

  【疏】乃知身子才辨超伦及至此经殊无一词申疑请问从始至末尽是如来呼以告之即向所谓示同不知义见于此。

  【记】乃下四显示权言大权者法身大士覆本垂迹响影嘉会即内秘外现也是净觉前释诸大尊者方等闻经亦约权意探点今文对告身子颇符今疏十大弟子各具一德身子智慧最为第一余文可解孤山云不告菩萨而告声闻者意令小乘初心忻乐求生回小入大身子已证上果在方等时菩提心死自谓将入无余究竟灭度大乘望之不生变易而此二途并不求生净土今告者寄高训下耳今谓说此经所被之机若但小乘初心不通后位则显净土教门未曰圆顿一不可也又复身子果或菩提心死则应鹿苑便入无余依界既到方等义当大乘机发岂是心死二不可也又谓二途并不求生对告乃是寄高训下者今问身子正当对告之时为解不解若言解者岂是寄高若不解者对告何为岂得顽然都无所晓三不可也应知身子菩提大心决定不死冥密在怀故至方等被受弹诃但以从初发心匆匆取证唯期小果未尝闻有他方净土佛意欲令闻大乘法心生忻慕修菩萨行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远希佛道是故特地呼名对告是故净觉疏云告舍利弗者应有四悉檀意一是左面弟子大小法集多居其首故二由智慧第一四众八部冈不钦仰故三为令四果闻佛净土自鄙绝分故四复欲小乘未取证者回心向大故此说故与孤山悬远不若今疏释义最优学者公心试与评论。

  【疏】从是已下即所告事上四句标依报。

  【记】所告事中先节经文分依正两报初依报中。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疏】净土多种如别所论。

  【记】言净土多种者净土之名通事通理理如圆觉云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仁王云唯佛一人居净土等事如光明云愿我来世得此殊异功德净土净名云而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等而况西方复有河沙净土如别委论见观经疏。

  【疏】今此所标同居净土。

  【记】今此的指法藏因地发愿修成同居土也。

  【疏】如世邦国方向远近二皆是定。

  【记】如下释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等文举世邦国为例方向即经从是西方也远近即经过十万亿也二皆定者即方向远近也。

  【疏】对此极苦故名极乐亦名安乐亦号安养。

  【记】极苦极乐如下别释自明。

  【疏】十万亿刹凡情疑远然弹指屈臂刹那可到。

  【记】十下决世人疑初四句总示不远一下四句别示二义。

  【疏】一以十方净秽同一心故二以心念迅速不思议故。

  【记】初义约心体包容良以十方微尘刹土皆我心性摄无不周虚空尚在心中十方岂存性外次义约心念速疾世间万法不出四大地水火风须假色香味触四微所成地大具足四微其体最重水火第减其体渐轻风但有触其体稍轻唯有心法不假四微全无色质所以其体速疾于风虽百年之久举心即在目前纵万里之遥动念不离足下故心论云心念疾于风是也。

  【疏】十疑论云但使众生净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净土去此不远。

  【疏】又心业力不思议一念即生不须愁远等。

  【记】十下引文双证虽则平生修行净业最要唯在临终一念众生所以流浪生死只为临终无定力故如经中说心识二性躁动不停随所作业而堕诸有若使一念在定心则不散生死尘劳悉皆消殒净土境界应念现前乘此正念即得往生故知净土不离我心为下论自引经下并论文证前次义。

  【疏】下三句标正报。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但言化主必兼徒众简非过未故云现在。

  【记】次正报中即经其土有佛下三句余文可解。

  【疏】舍利下二别释依正又二从初至庄严释依报舍利弗于汝意下次明正报初中又二初略释名义又舍利下广明胜相。

  △初中。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疏】上三句徴问。

  【疏】下四句释通。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疏】无众苦者对显娑婆令生忻厌。

  【疏】三界六道总名苦果。

  【记】别释依报明娑婆苦中初二句总标苦果。

  【疏】于中复有八苦五苦三苦。

  【记】于下别示三名。

  【疏】生老病死贫困爱别怨会求不得为八苦也。

  【记】生下细释三相八苦者诸出不同且据现文于义自显。

  【疏】杀盗淫妄饮酒五种恶业并是苦因必招苦果名五苦也。

  【记】五苦者大本名为五恶五痛五烧由毁五戒结成恶业现受恶报后堕地狱。

  【疏】苦苦坏苦行苦名三苦也。

  【记】三苦者从违顺中庸三境而生三受苦受生苦苦乐受生坏苦不苦不乐受生行苦。

  【疏】诸经论中略示名数。

  【记】诸下指略。

  【疏】谛论忍土一切皆苦无一可乐火宅牢狱未足为喻。

  【疏】弥陀净土。

  【记】总示净土乐中初科初句总标境。

  【疏】境界殊绝。

  【记】下五句第列五相一庄严胜【疏】圣贤同会。

  【记】二主伴胜【疏】闻法悟道。

  【记】三法道胜【疏】寿命永劫。

  【记】四寿命胜【疏】不退菩提。

  【记】五证果胜。

  【疏】更有余乐不能过此秪无诸苦已为可乐况具诸胜事其乐何穷故云极也。

  【记】更下诸句结显良由彼土依正二报妙色妙声皆是法藏无作之功德之所庄严称性契理本无有极今言极者无极也对显此土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种种众苦没在其中罔有边际亦名极也。

  【疏】大本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不取正觉。

  【记】引示中初引本愿正示次引玄义劝修漏尽比丘即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也。

  【疏】善导云愿生彼国必须励心克己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小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直至成佛不迳生死岂不快哉。

  【疏】次广明中依报国土耳目所对不出声色。

  【记】次广明总示中初四句总标声色。

  【疏】据经后结成就庄严止有三处即为三段初栏网树池唯是妙色庄严二金地华乐则兼色声庄严三鸣禽风树止是法音庄严。

  【记】据下依经科节。

  【疏】故今科约与昔全殊请考经文无宜执旧。

  【记】故下明今异古孤山云示相为五一栏网行树二池水楼阁三金地天华四奇妙杂鸟五风树法音由兹五种庄严故名但受诸乐净觉云庄严之相有二一庄严事境二演畅法音初又三一栏楯罗网等二水池楼阁等三天乐金池等并由不考经中结文致兹疏谬信知今疏超迈古今闻义不能徙孔子忧之。

  【疏】就初庄严分二初至香洁即列相舍利下二结示列相又二初至极乐举栏网行树以显名又舍利下二引池阁宝莲以示相。

  △初中。

  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疏】上七句示相下二句结名。

  【记】随释列相中栏楯者纵曰栏横曰楯切韵云阶际钓栏也。

  【疏】言行树者周回七重一一树高八千由旬行行相当不参差故其树枝叶上下七层皆垂珠网状同佛塔。

  【记】行树中初约义释。

  【疏】观经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

  【记】次引经证。

  【疏】一重树下一重栏楯故亦七重。

  【记】一重下显树栏楯重数。

  【疏】网是珠璎复依树上。

  【记】网下点珠网所依。

  【疏】则知皆是下二句止显树栏之体耳。

  【记】则下点树栏体。

  【疏】一金二银三琉璃四玻璃是为四宝。

  【记】次显四宝局在树栏四宝中。

  △初正示。

  【疏】若准观经七宝华叶无不具足又大本中根茎枝叶七宝间错。

  【记】若准下杖异。

  【疏】此中略举委在他文。

  【记】此下显略。

  【疏】周匝围绕有云凡佛菩萨居处皆然非谓一国土止有七重耳。

  【记】围绕中有云者文见大本与新译经。

  【疏】结名可解下诸庄严例顺此结。

  【记】结名中例顺此结者谓下二处庄严文后例须结云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但在文略故此点之。

  【疏】二池阁中分四初明池水二池畔阶道三阶上楼阁四池中莲华。

  △初中。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疏】七宝池者彼有八池七宝所成。

  【记】池阁随释池水中初示池数。

  【疏】池中之水亦七宝色名八功德一澄清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

  【记】次示池体。

  【疏】每一池心有如意珠王水从中出流注池中。

  【记】每下示水源。

  【疏】金沙布地者观经云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记】金下示池底并见观经。

  【疏】二中。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疏】阶砌亦即四宝。

  【疏】三明楼阁乃列七宝。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疏】观经云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记】楼阁中经文但云上有楼阁故引观经示数。

  【疏】琉璃梵语此翻不远去波罗奈城不远有山出此宝故。

  【记】琉璃具云吠琉璃【疏】玻璃亦云颇胝迦此翻水玉或云水精。

  【记】玻璃正云窣坡致迦其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白二色不同【疏】砗磲下并华言如车之磲磲谓车辋。

  【记】车渠梵云牟娑洛拉婆此云青白色宝尚书大传云太贝如大车之渠辋即轮外之本【疏】赤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珠体赤故。

  【记】赤珠梵云钵摩罗伽此云赤光珠智论云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不唯蚌胎也【疏】码瑙应法师云此宝色赤如马脑焉。

  【记】马脑梵云摩婆罗伽隶新经云阿湿摩揭拉婆此云藏杵或翻胎藏取此宝坚实为名。

  【疏】大本云设我得佛自地至空宫殿楼阁池流华树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等。

  【记】今经止云七宝复引大本无量杂宝验非局也。

  【疏】四示莲华。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疏】有五一形量二显色三光?四香气五洁净对文可见。

  【疏】若准观经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记】莲华示异中初正示异。

  【疏】既言七宝非止四色。

  【记】有二一者七宝四色异。

  【疏】十二由旬非止车轮。

  【记】二者十二由旬车轮异。

  【疏】然车有大小难为定准此间极大不过数尺可依轮王车轮为量。

  【记】然下定车轮初约义定。

  【疏】十住毗婆沙云转轮圣王千辐金轮种种珍宝庄严其辋琉璃为毂周圆十五里准此未及半由旬亦约小者耳。

  【记】十下引文示毂车内横木也书云三十辐共一毂即辐辏之处。

  【疏】所以二经不同者慈恩云华有大小彼据极大此约最小。

  【记】推所以中初句标示不同慈下和会彼此慈恩谓观经十二由旬据大者且欲对简二经不同然净土极大非止此数。

  【疏】今准大本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

  【记】复引大本百千由旬验知不定此云大本乃吴国支谦译大阿弥陀经两卷对今小本也。

  【疏】则知大小不同经中但是随宜趣举。

  【记】则下点示经意。

  【疏】不必以此较经优劣。

  【记】不下暗斥古非孤山将二经莲华大小分定散善遂劣此经而优观经故也(云云)。

  【疏】二结示中。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如是者指上多种殊妙之相。

  【记】结示中初释如是指上多种者即前栏网行树池阁宝莲等。

  【疏】皆是弥陀菩提愿行从因至果历劫熏修之所成就故云功德庄严。

  【记】皆下次释功德庄严。

  【疏】故观经云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自余皆尔岂唯华座乎四十八愿结云彼佛于大众中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

  【记】观经但云妙华疏主意欲类通复引大本转证既云庄严妙土何所不该岂唯华座乎。

  【疏】下结诸文并同此释。

  【记】下结并同此释者谓下凡结功德庄严皆是弥陀愿力所成不复再释预此点之。

  【疏】第二庄严二初列相舍利下二结示初中有三一天乐二金地三天华。

  △初。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疏】常作天乐者准观经作乐有三水观中云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鼓此乐器等又楼观云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等。

  【疏】准下经云风吹树网如百千种乐故知彼土天乐非一。

  【记】第二庄严天乐中欲显天乐非一故引观经示相。

  黄金为地。

  【疏】黄金为地者准观经彼国皆琉璃地以黄金绳杂厕间错兼以七宝界其分齐今言黄金乃地面庄严耳。

  【记】金地中彼国纯以琉璃为地今言黄金者乃召地面庄严非地体也。

  【疏】三天华又三初六时雨华其土下二盛华供养即以下三供已还国。

  △初中。

  【记】雨华中雨字去呼字书云自上而下曰雨。

  昼夜六时而雨曼陀罗华。

  【疏】彼国光明常照既无日月则无昼夜顺此方机且言六时。

  【疏】准大本中彼以莲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

  【记】莲开鸟鸣等者慈恩云华开金沼化生为天曙之情鸟宿琼林菩萨作时昏之想。

  【疏】曼陀罗此翻适意言其美也又翻白华取其色也。

  【疏】二中。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疏】其土众生通目九品衣裓真谛云外国盛华器也。

  【记】供养中衣裓古释亦云衣襟。

  【疏】才生彼国即获六通日往他方为闻法故。

  【疏】观经云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又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等。

  【记】即获通者大本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那由他国者不取正觉若据下品下生十二大劫在莲华中岂能即飞行耶疏云通目九品且约大途为言事佛增福闻法增慧成就二严故也。

  【疏】十万亿者趣举大数。

  【疏】三中。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饮食经行。

  【疏】食时谓中前也。

  【记】食时中初定时节三世诸佛皆中前食不过午故。

  【疏】大本云彼国宫殿衣服饮食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事已化去时至复现等。

  【记】大下明自然第六他化自在天一切受用不假施为从他化现故以为名。

  【疏】寄归传云五天道俗多作经行直来直去唯遵一路如织之经故曰经行。

  【疏】四分律云经行有五益一堪远行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

  【记】经行中初引传示相次引律明益方志云佛经行石基长五十步高七尺足之所履皆莲华文又义净云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故鹫山觉树之下鹿苑王城之内及余圣迹皆有佛经行基阔可二肘长十四五肘高二肘余累砖作之上以石作莲华开势高二寸阔一尺计有十四五表圣足迹也如祇桓寺有经行院是也。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结示同前。

  【记】结示中同前有二一者弥陀愿行历劫熏修之所成就故云功德庄严乃至引经并同前释二者皆须结云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也。

  【疏】第三庄严亦二初列相舍利下结示初列相中复有二种初至所作众鸟演圣法舍利下二风树出妙音初中又二初正示舍利下释疑。

  △正示有三先列众禽。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疏】略举六种前三易识。

  【记】第三庄严列众禽中白鹤孤山引相鹤经云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顶赤食于水故其啄长轩于前故后指短栖于陆故足鬲而尾凋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生天寿不可量孔雀大好翅鸟闻雷则舞得露则鸣巢万寻之高食再熟之稻鹦鹉山海经云黄山有鸟如鸮青羽赤啄人舌能言郭璞注云有白色者。

  【疏】舍利此云春莺或云鹙鹭。

  【疏】迦陵频伽此翻妙声在㲉中鸣已超众鸟。

  【记】迦陵频伽翻妙声即经云迦陵频伽声也㲉苦候反鸟生子须哺曰㲉自食曰鶵。

  【疏】共命者两首一身报同识异故法华中翻为命命鸟是也。

  【记】胜天王云生生涅槃云耆婆耆婆皆此鸟也。

  【疏】准观经更有百宝色凫雁鸳鸯等。

  【记】准下指略。

  【疏】是诸下次明演法。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如是等法。

  【疏】和雅谓声音感人演畅谓说法无滞。

  【疏】五根者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能生圣道故总名根。

  【疏】即此五法能排业惑故名为力。

  【记】演法中根力五法不异但能生曰根排障曰力一信正道助道二行正助道勤求不息三念正助道更无他念四摄心正助相应不散五观察正明了了分明。

  【疏】七菩提分即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定六舍七念无学实觉七事能到故名为分。

  【记】七觉中一观诸法时简别不谬二修道法时一心常在正法中行三得法喜乐心不颠倒四断除诸见虚伪烦恼五远离念着永不追忆六发诸禅走不起妄想七定慧均平心不沉没无学即四果以无漏观契此七事故曰实觉证真谛理故曰能到。

  【疏】八正道分者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记】八正中修无漏观见谛分明曰正见见四谛时筹量觉知曰思惟远离四种邪命口业曰正语除身一切邪业曰正业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曰正命勤修涅槃正道曰精进念念常与正助逆法相应曰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曰正定。

  【疏】前二慧学中三戒学后三定学即是离明三学。

  【记】前下约义收束三学八正开合异尔。

  【疏】初果已去见真谛理皆名正道亦名圣道。

  【记】初下约人结名。

  【疏】余如法界次第委明。

  【疏】准观经云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或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故云如是等法。

  【记】余下指广显略净觉云于七科道品则缺前三或云如是等法等前三位不同今疏。

  【疏】其土下后显益物。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疏】念佛知佛恩重念法知法功深念僧知僧德大。

  【记】显益中初正明第列三种三宝初即化相六十万亿那由他身佛宝也从因至果为众生故修菩提道所以恩重佛菩萨等所说法音法宝也随机设化灭恶生善开示觉藏所以功深声闻弟子一生补处僧宝也上求下化历劫修行将臻佛境所以德大此指净土现在说法一朔施化终皈家灭故属化相也。

  【疏】又念佛愿速证诚念法愿勤修学念僧愿亲参预。

  【记】二即理体出缠破障究竟修显契此妙理故曰理体众生虽具全体在迷今欲起修故证成修学参预。

  【疏】又念自心佛体自觉了念自心法轨生圣道念自心僧随缘和合。

  【记】三即一体于一法界义立三名佛以觉了为义现前一心本具觉体名之为佛法以轨则为义即此觉体能轨凡圣名之为法僧以和合为义即此觉体于一切处和合无二名之为僧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离当念皆曰自心然此三种初即外境次即修成三即本具从浅至深因事达理权巧方便无非益物所以文缺住持三宝者盖由彼土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未尝入灭是故不论。

  【疏】三宝多种随机浅深。

  【记】三下结示初二句明对机有异。

  【疏】当知此界心垢常思五欲彼方心净专念三宝晨夕所存更无他意两土升沉于兹可见。

  【记】当下诸句显所感不同。

  【疏】次释疑中二段初至有实遮其疑情是诸下二决所疑事。

  △初中三节先遮疑情。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疏】浊世禽畜罪业所招极乐净土何缘有此。

  【记】释疑中初科初遮疑者点经勿谓两字也遮止身子勿起此疑。

  【疏】所以下次伸意。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

  【疏】彼国唯有人天两道。

  【疏】法藏愿云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记】次伸意者申通彼土无实之意经文初句徴起下二句释此疏文以有显无引愿为证。

  【疏】舍利下三举况。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疏】大本云彼国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记】三举况者以名况实名有召物之功物有应名之实名既叵得实自何有复以大本以证无名。

  【疏】二决疑中。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疏】弥陀变化者准观经即池水中如意珠王涌出金光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当知众鸟即是弥陀化身。

  【记】决疑中经文初句蹑前众鸟既无名实那有众鸟此即腾疑也皆下正决经云弥陀变成疏文准此因决观经以显珠光化百色鸟莫非弥陀化现。

  【疏】欲使法音遍布远近显知非是罪报所生也。

  【记】欲下出变化意。

  【疏】二风树妙音分二初示相。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千种乐同时俱作。

  【疏】即前树网风动成音其音美妙如众乐焉。

  【疏】闻是下显益同前。

  【记】风树妙音示相显益在文可见。

  闻是音已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结示可解。

  【疏】第二明正报中分二初至十劫化主名号舍利下二徒众庄严。

  △初中复二初徴问。

  【记】正报总示中复二者即徴问与释通也并如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疏】汝意云何审其解否。

  【疏】既无所对故为释通阿弥陀此翻无量一者光明二者寿命无量是通光寿为别。

  【记】阿下总示华梵梵语兼含总该光寿华言两别光寿乃分。

  【疏】初光明无量者。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疏】佛光有二一者常光二者现起光。

  【记】别释光明初科始终一如凡圣皆睹故曰常光随机隐显有无不定故曰现起。

  【疏】今此乃是弥陀常光。

  【记】文中先定光体。

  【疏】大木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号为无量光佛等乃至我说彼佛光明昼夜一劫尚不能尽等又佛观云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又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记】次引文证。

  【疏】当知我辈处佛光中都不觉知佛光常摄略无厌弃。

  【疏】犹如盲人居日轮下又如溷虫乐在秽处。

  【记】伤感中初举二喻一喻盲人不见二喻溷虫乐着。

  【疏】抚膺自责实可悲痛。

  【记】抚下二句正伤感。

  【疏】二寿命无量又二初明主伴寿量舍利下二示果成劫数。

  △初中。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疏】佛寿有二法报二佛一向无量应佛皆具长短二量。

  【记】寿命中初科言法报无量者法佛寿量非报得命根连持强指不迁不变为寿非长非短无延无促强指法界虚空为量报佛寿量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相冥是故寿量与法身等应佛应同万物为身连持为寿长短为量释迦八十唱灭即应短量有量之有量也弥陀即应长量实有期限人天莫数即有量之无量也逐物随缘皆有二量。

  【疏】今此净土弥陀应身示其长量。

  【记】今下判定。

  【疏】大本云彼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假使十方无量众生皆成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竭其智力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不能穷尽。

  【记】大下引释初释化主。

  【疏】又云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故云及人民也。

  【记】次释人民。

  【疏】阿僧祇此云无数或云阿僧祇耶翻无央数。

  【疏】二示劫数。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疏】言十劫者。

  【记】劫数中初依经标起。

  【疏】准法华大通智胜佛时弥陀乃是十六王子之一数释迦既经尘劫弥陀岂得不然。

  【记】准下会同尘劫。

  【疏】楞严势至章云我于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准大本中即阿弥陀也。

  【记】楞下会同名号二经既言尘点恒沙何故今经止云十劫。

  【疏】今经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机之说不足疑矣。

  【记】今下酌意决疑今疏据经化主名号徴问释通唯约光寿孤山乃立四义一光明二寿命三大小弟子四者补处等净觉斥云今取前二不取后二以经中唯光明寿命之下结云故名阿弥陀后二但说圣众庄严化主之事况新译云其土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乃至徴释二名非不显了与今疏同。

  【疏】二徒众庄严分二初至祗劫说正示圣众舍利下二结劝往生初中又二初至庄严通列两众又舍利下别显行功初中又二初正列舍利下结示。

  △初中。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疏】声闻弟子即中三品诸菩萨众即上三品总摄。

  初心不退补处(众总三乘独无缘觉应以断证同声闻摄)。

  【疏】故大本云彼国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等。

  【记】故下引证徒众正列中初正释疏据经列故约中上二品收之所以不列下三品者或是经家趣举又恐释寿命中已有人民之语故此略之孤山则云今列二众是其辅佐人尔。

  【疏】往生论说二乘不生盖是定性取涅槃者今此谓曾发大心求佛菩提示修小行法华获记真声闻涅槃知常出家菩萨之类也。

  【记】往下决疑言声闻者闻四谛声教而悟道故真声闻者如舍利弗等皆受应身之记不舍声闻之形乃体转名不转也涅槃知常者涅槃座中捃拾残机三乘俱会初后皆知常住佛性外仪虽则削发染衣内心已修菩萨大行净土声闻乃此流类。

  【疏】次结示中。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此亦弥陀所化来生彼国修因证果威神说法为国庄严义同前释。

  【记】结示中菩萨声闻人民等众皆是弥陀因地教化结缘成熟至成佛时来生其国而为庄严。

  【疏】二别显中。

  【记】不退中初句标起。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毗䟦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劫说。

  【疏】众生生者通九品收。

  【记】次二句点经。

  【疏】阿鞞䟦致此云不退转下云是诸人等皆得不退阿耨菩提。

  【记】阿下翻名不退有三如前已示。

  【疏】则知生彼国者下至凡夫直至成佛更无退堕。

  【记】则下结显不退之名摄位最长下至凡夫则指初生近果直至成佛始自初住终至妙觉但取到彼无流转三界受生毕竟成佛皆名不退是故疏云通收九品迭论浅深不无优劣。

  【疏】十疑论云彼国有五因缘故不退一弥陀愿力摄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鸟树林常说法四纯诸菩萨为友无诸恶缘五寿命永劫余广如彼。

  【记】十下引缘如彼见第六疑。

  【疏】一生补处即等觉菩萨。

  【记】补处中等觉尚有一品无明未破故曰一生此品无明微细难断唯是等觉后心以金刚智方能断之即补妙觉之处也。

  【疏】如观音势至等。

  【记】如下引类。

  【疏】众类既多非算所及止可但言阿僧祗耳。

  【记】众下点经。

  【疏】问得忍补处祗合垂形五道入三涂处救苦众生何以长居净土。

  【记】问答中初约菩萨利他为问。

  【疏】答随其志愿摄化有殊。

  【记】次约志愿不同以答孤山疏云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求乐国答大论四十三自有此问龙树答云菩萨有二种一者慈悲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僧处赞叹三宝等疏蹑论意以决世疑初二句总答。

  【疏】或游戏十方或往来三界宣扬法化利乐群生。

  【记】或下别示。

  【疏】准大本云十方恒沙佛国无量菩萨悉生彼国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又云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又复授记十方菩萨皆当往生广如下卷。

  【记】准下别显。

  【疏】二结劝中初正劝。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疏】众生闻者通指末代闻上所说。

  【疏】劝令发愿愿必引行行必感果。

  【记】结劝中菩萨修行以愿为本若无愿力万行徒施所以经中劝令发愿。

  【疏】所以下伸意。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疏】如是者指前所列三乘圣众皆是善人。

  【记】伸意可解。

  【疏】欲明此界三恶充满皆不善聚是可厌耳。

  【记】欲下反显。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