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10 册 No. 0253 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夹颂集解讲义

  净诸业障菩萨章

  四明聪讲师曰。观夫圣贤垂训以身者。是禀父母之遗体。诚不可毁伤。但凡夫无知。执之为实。生我所相。地持经云。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若离我着。则无世间受生身处。大论云。一切世间中。莫过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名是心。色是质。是故净业障。虽已自度。亦欲度人。于无迷闷处。起生迷闷。问于如来。释迦老子。又于鬼门贴挂好肉剜疮。穷四见源。故有此章来意也。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谓行人入前三观诸轮。才有证。便执着四相。四相者。一我相。二人相。三众生相。四寿命相。谓证心不忘曰我相。悟心不忘曰人相。了证了悟了心不忘曰众生相。前三相俱尽。唯是一味觉昭现前。觉心不忘曰寿命相。然一切业障。皆由四相而生。今此问答。除去诸业。自然清净。故当此请问也。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

  谓前所说二十五轮。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拟议事。

  一切如来因地行相。

  二十五轮。即诸佛初地观行之相。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

  大众闻所未闻。故云得未曾有。

  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大众自见旷劫修行功用。如在一念间。

  西蜀复庵晖禅师。前总明观行。一向称理而修。犹可领解。今于一味之中。广张诸轮屈曲差别。虽然差别不乖一味之法。尤为难见。故曰不可心思言议也。因地行相者。此指文殊章问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也。夫果德称真。约理可照。因地治染。体解是难。今蒙佛开示观门有所悟入。其昔所修因地勤苦境界。一念之中。备知炳然齐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故深庆慰。然楞严经说。众生洞视不过方寸。阿那律见阎浮提如掌中果。菩萨见百千世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今既入观。以观智之力。所以彻见如来因地恒沙劫中修行之事也。问。此之调御。未审十号之中当第几号耶。答云。当第七号也。然十号者。一如来者。仿同先迹号。二应供。堪为福田号。三正遍知者。达伪通真号。四明行足者。果从因得号。五善逝者。妙往菩提号。六世间解者。穷尽法界号。七无上士调御丈夫者。降生成道号。八天人师者。应机说法号。九佛者。三觉圆明号。十世尊者。出世独尊号。以此证之。是知调御二字。当十号中第七号也。谓能调伏一切众生心猿意马也。

  四明聪讲师曰。不思议事。只是如来因地行相。历恒沙劫勤苦求索。古云。无自然释迦也。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中问意。不说本来都迷。意明已知觉性圆明。诸法清净。何得凡心宛在。所作所为。情犹憎爱。未审有何之法染污。令我用心异于诸佛。迷则不悟。闷则不证入本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问圭峰慈室两家都言。不是全不知都迷。意明已知觉性圆明。但疑凡心宛在。不合觉源。令谓正为凡夫迷于圆觉。未有修入之路。何关圣人已知。若已知何复问佛。果佛已证。因人自迷。经有云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使诸众生。岂是圣者乎。

  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

  迷惑之时。总摄本性。开悟之后。方名法性。

  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现未众生。闻佛开示。尽未来际。永无迷惑。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惟是遮尽一切法为义。愿以希求乐欲为义。法性者。乃诸法之性。若直谈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差别之法。皆同自体。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此章。推破四相。豁融诸法。皆同觉性。故云开悟法性。从前经文但云觉性。此段云法性。意在兹矣。

  四明聪讲师曰。圭峰云。若直谈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差别之法。皆无自体。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谓觉性法性。一体无二。但说果人所修所显名觉性。因人所迷中修所显者名法性。法性通一切法也。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众生从无始劫来。妄想执着。以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也。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妄认四相。为实我体。不知此四颠倒本来自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中说四相有二义。一总叙过由。二别释其相。今且先总叙其执四相之过由。谓四生六道。二乘菩萨。一切众生。自从无始旷大劫来。用妄想颠倒攀缘分别之心。执认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不过是。真我本有。迷之为无。妄我本空。执之为实。横计此四是真实我之身体。所以楞严经云。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轮转苦海。丧本受轮。皆由此也。然此四相有二说。一凡夫迷识境四相。二菩萨迷智境四相。且识境四相者。谓执取自体为我相。此妄认四大。云是我也。计我转趣于余趣。是为人相。此谓我若作善得生人天。若作恶得生三涂也。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为众生相。此谓我一身生在世上百岁之中。或少壮。或衰败。苦乐得失。种种相续之事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相。谓我舍此一报之身。死后便生张三李四之家。常住不断灭也。此乃金刚经中说四相也。今此亦可总收在内。下文别释四相。方是菩萨迷智境四相。至文可见。

  四明聪讲师曰。尔时世尊至默然而听者。一大藏教。百千三昧。无量行门。皆是佛之方便。开甘露门。若究本源。生佛平等。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佛法即实相。实相即诸法。只为众生在迷。圣人布路。作筏度人。谓之方便也。善男子一切众生至为实我体者。天台云。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见道者。迷于心色四大五阴根尘识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缘甚多。今略辨四见。(出法界次第)今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但世间所作之法。皆有创始。如起屋起宅皆有始也。唯此一念识心。无始初时。只云轮转生死。如今身现在。要知父母未生已前。我在何处。将何为始。故云从无始来。今且从风火。搏我识神。入于母胎。揽二滴为身。即此谓之妄想。此滴本非我有。父母遗弃。妄认之为己有。为妄计色受想行识。此五和合。如草头露暂聚少时。又如五指成一拳相。五阴为身。亦复如是。况凡夫不了。执此假名而为我等。经云。我者于五阴四大根尘识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见。人者亦于五阴等法。妄计我是行人。妄计自身相貌。为人见。荆溪云。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者。亦于五阴色等诸法。共成此身。计有我生。是谓之众生见。寿者。亦于阴入界中。计一期有寿若长若短。如人愿年百二十岁。此皆寿者见。荆溪云。众生以续前为义。寿者以趣后为能。凡夫既执我。认四颠倒为实我体。佛欲破众生妄执。与二乘人。说无我法。二乘离我。成阿罗汉。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由执四相为我体故。所以顺我则爱。违我则憎。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四大幻体已是虚妄。更执四相。妄上增妄也。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二妄者。即四大并四相也。二者因作业受报。故曰生妄业道。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

  既有妄业。即受轮回。本无轮回。故曰妄见。

  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厌彼轮回。欲证涅槃。本无涅槃。故无妄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谓因执四相为实我体。所以于自憎爱。妄生执箸。顺我者即爱之。违我者即憎之。所以道同我者为是。异我者为非。如是憎爱是非不同者。皆因不合执我也。既有憎爱之心。未免于虚妄身上。又生一重妄想。何故如是。为这个四大五蕴。百骸九窍。乃是于过去本觉之上。一念不觉。背湛迷真之。复错撞入父母胞胎。被色受想行识众缘假合。在此唤作托异物以成体。借他家而权住。只此一身已是虚妄了。那堪今生又于此身之上。执着我人四相。即是两重虚妄。所以楞严云。汝等皆是迷中倍人。既不知是两重虚妄。未免就此二妄之中。不过是憎是爱。于憎爱上。或毁或谤。更相杀害。互为冤仇。于爱上被形体坏男根。为地狱种。作无间业。生起造作种种无边之业。牵入苦乐之趣。譬如道路能引入至地头故曰道。既妄业成就。即受生死流转。此谓之一念受染地狱门开。瞥起瞋心刀锋耸立。化书云。至淫者化为妇人。至暴者化为猛虎。楞严云。多淫之人化为火聚。此上皆是四生六道。因执我故。轮转生死苦海之中。不能解脱也。其次二乘之人。厌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希求出离。如救头燃。息缘断惑。如獐独跳不顾后群。才出三界后。一向趣寂耽定。灰身灭智。妄见涅槃寂静之理可证。殊不知此正是化城。本至宝所。大钞云。趣寂缠定。化城非宝。宝藏云。譬如困鱼止泺。病鸟栖芦。其二者不识于大海。不识于丛林。二乘之人。趣于小道亦然。以小安而自安。不以大安而安矣。禅家到此谓之。纵饶脱得髑髅前。未免堕在黑山下。一向黑雾罩定。这个唤作焦谷芽败种子。永不发生。此一段文。总有十句。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造业。次二句受报。后二句虽出三途。却堕二乘之境。然此十句经文。总当二乘宗中生灭四谛法门。谓初由此便生爱憎二境至二妄相依生妄业道者。此当集谛。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者。此当苦谛。厌流转者。此当道谛。妄见涅槃者。此当灭谛。初二谛乃世间之因果。后二谛乃是出世间之因果也。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远拒诸能入者。

  因彼妄见所障。不能悟入净觉。非是净觉障拒入者。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众生能悟入于觉尔。非觉来入众生性中也。孔子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是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由此不能入清净觉者。此正是结答。前问。云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今答云。只应不合执认四相展转生过。纵离六道复堕二乘皆是执我。故不能证入圆觉也。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诸能入即信解行证。前问云因何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今答云。不是本觉违背拒敌使令不得证入。自是一切众生。因执我之故。所以不入。譬如夜间梦见别有一身。或往或来。或于种种之事。然此梦身既然未忘。毕竟不能合于本身。亦非是本身违背拒敌使之不合。但是梦未醒也。所以僧问龙牙云。佛祖还解瞒人否。牙云。你道江湖还有碍人心否。又云。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过不得。佛祖虽无瞒人之意。为时人透不得。所以道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浪有谁争。此则形无妨而人自妨之。物无滞而人自滞之。悲夫。有诸能入非觉入故者。意谓若悟入圆觉之时。自是因信解行证之故。所以得证入。而圆觉本无出入与不出入。初不干本觉之事。只如参禅之人。或十年二十年处众。不悟明心地者。此不干主人公事。自是你不肯做工夫。一旦忽然悟道之时。此亦不干主人公事。自是你因夜以继日。坐以待旦。䇿发进修加功练行做工夫而悟。若是与么人。何愁与么事。不是与么人。莫怨与么事。此之谓也。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诸念动时。固不能觉。纵使止念。亦无入处。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动念即前苦集二谛。息念即前灭道二谛。谓以是上来所说道理因由所以之故。动念是凡夫苦集二谛之法。息念又是二乘灭道二谛之法。纵舍凡夫境界。又堕二乘境界。所以皆归迷闷。不悟圆觉。不入圆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因上妄执计有我身。是名身见。身见既起。见爱即起。违我者憎。顺我者爱。如是爱憎。皆由执我。故曰由此二境即憎与爱。憎属见。即见惑五利使。邪心观理情迷颠倒。爱者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若于男女色身情迷随心逐物染者缠绵。通名为爱。爱属烦恼。即属思惑。五钝使也。因虚妄故。错认遗弃四大五阴根尘为身。已是虚妄。于上复生憎之与爱。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如冰与水。生妄业道。轮转三界。入于火宅。业道即六道也。因兹妄业有轻有重。善恶二业亦分轻重。善业重生人天中。轻则阿修罗。恶业重则入地狱。次则畜生饿鬼。故曰妄见流转。或于人道中厌流转者。修四谛十二因缘法。证声闻缘觉小乘涅槃有为之法此人少悟空法。达四大五阴本性空寂。不立我人知见。得小乘道灭二谛。犹止宿草庵入于化城。非究竟灭。谓之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者。以大斥小。小乘之智有如萤火。岂可比大乘之智杲日丽天。觉是圆觉。不入圆觉者。又觉照也。即清净觉相。非是觉相违拒。不是圆觉不容汝入。只为汝能入者。是小乘之智。自隔自碍。非觉碍汝。故云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大圆觉智破一切暗。灭萤光之小智。揭金粟之高明。动念即凡夫也。息念二乘涅槃也。凡夫二乘皆归迷闷。至此薰莸同器。不得不辨也。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动静皆迷闷者。由无始劫来无明妄想。为我之主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徴云。重念皆是背觉。息念即合契真。今以何义故俱称迷闷。即答云。良由动念是我动。息念是我息。我相既在。动息俱迷。所以不能证入。此皆是无始世来。于最初根本所起独头无明。此之无明不待对境。自然于无事平常中而起。如天忽云。如镜忽尘。以此无明作自己主宰。耽着我相。主是无明之体。宰是无明之用。有运判宰之义也。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

  有生以来。不见自性。故曰生无慧目。

  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既无慧目。则四大五蕴一切幻性。皆是无明执着之心。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众生妄执无明。不肯除灭。譬如世人不肯自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一段文。却转释前文。良由四生六道一切众生。有无始本起独头无明为己主宰之故。不能悟入圆觉。类如世上有一般人。若十岁二十岁之后。盲却其眼。虽眼不见物。说之则能了知。若在胎中便自无目。生出来便盲之时。则对色之时。种种为说。终无所益。如涅槃云。如盲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答曰色如白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䩕耶。答曰不也。复问贝色复何似耶。答犹如稻米末。又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曰犹如雨雪。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雨雪。雨雪复何所似。答曰犹如鹄。是生盲人间。说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所以寒山诗云。因缘都未详。盲人问乳色。如是则盲人问乳。跛者访路。与此同意。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者。前文殊章。得本起因地。则所修之法皆是佛因。今用本起无明。则所修一切法皆是魔业。又前以觉圆明故根尘普净。所以经云一切是觉。今以无明为本。故云皆是无明。前如以金为千器。千器皆金。此如以土为器(千器皆瓦)也。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之认我之相。不觉不知。不能自断。有似世间卑贱之人。假饶卑陋六根不具。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曾肯自断着性命否。终是不肯。此一喻。又可喻于后段爱我之言。及养无明之语。后段血脉连环。故此喻通前后文也。

  四明聪讲师曰。何以故由有无始至皆是无明者。起信云。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六粗。今言无始者。即是根本不觉熏习真如生三种相。业相转相现相。故云本起无明。既是根本无明。内惑为因也。四大地水火风。此四围空。汝之无明妄识。于中假作主宰。若论不能降伏者。亦被他人所恼。不能忍辱者。二义不成。亦不成主宰。今论四大和合心。在五根之初。名之为主。遗教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成此色身。于中立我。且云为己主宰。若心无慧眼。不能分别色心四大五蕴根尘识等。皆是幻化空华。则身心等性皆是无明生灭之法。不离虚妄。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喻爱欲也。前文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亦是无明为因。无明为果。大论云。老死有果。所谓无明。无明有因。乃指老死。是故生灭皆从无明。今明上说无明。为己主宰。生灭我爱爱己色身。谁肯断命。既云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因果皆爱性不舍。任运不自断命。若肯断命。应是舍爱。既不舍爱。三界不出。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

  彼有爱我者。我亦随顺彼境而生爱心。

  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非随顺彼境而生爱心则往往。怒其违己。起憎怨心。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种种憎爱。增长我见。念念不断。成道愈难。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一道总结前经文。从无始来至此。皆是障道之所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者。此对顺境生爱心。以明有我。非随顺者便生憎怨者。此对违境以起憎心。以明有我也。用上来憎爱二心。长养无明种子。及现行种子。所谓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不过是见不超色。听不出声。境起心随。攀缘不息。以至念念憎爱。念念取舍。念念相续。以此之心。求悟圆觉。成就佛道者。无有是处。纵令勤苦经劫种种行门。但转助得无明。所谓钻冰觅火。握地寻天。缘木求鱼。蒸沙作饭。抂用功夫。修不能成。此上经文皆是总叙过由。下文方别释四相也。

  四明聪讲师曰。爱者即是见爱烦恼。只为众生迷烦恼故。(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恼乱身心。致使真明不发。今言爱者。即贪染之心。染着缠缚通名为爱。此爱顺我者则爱之。逆我者则憎之。此之憎爱皆我在虚妄浮心内。此虚妄心体。是根本不觉现行无明业识。未起善恶时。本自无事。但于名色阴界入等法中。起憎爱心。妄计我能养育于他。故亦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为养育。今以憎爱。养育无明于内心中。忽遇逆顺境界。便生憎爱。此是十六我人知见中。第六养育见。(出法界次第)若以憎爱存心。憎则怨。爱则喜。怨恨见爱。总是情想。以此求道。去道转远。故云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众生之心。无所取证。则不着我相。才有所取证。即执此心。以为自己。故曰我相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文乃别释菩萨迷智境四相。今且徴云。如何是菩萨犯着我相耶。答云。谓之一字乃评量之词。评量菩萨大心众生。才入初地。用第七识心。证第八识。然第七末那识是能证。第八阿赖识为所证。假令修道舍妄证真。只此能证之心不忘。便谓之我相。然第七识属见分。第八识属相分也。盖梵语末那。此云染污根。四惑者。我痴。我慢。我爱。我见也。

  四明聪讲师曰。圭峰意谓。所证者此指罗汉。证者尚有我相。今谓未然。我是十六见中第一名我见。只为名色阴界不了。妄计有我我所之实。吾佛恐人不识此见。此见潜在内心。难识其相。故云心所证者。虽云心所证。所证何相貌。下有喻晓之。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

  此喻众生无所取证时。不知有我相也。

  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

  此喻众生才有所取证。方知有我相也。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证是我证。取是我取。故证取时。我体发现。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弦即紧急。缓即是慢。此皆系肢体不调。手足失度之状方法也。针艾譬逆顺境界。经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如世上之人。百骸不调。手足失度。并不知紧慢。何故如是。谓只缘调摄保养乖角。失其方法。好寒却热。宜热却寒。所谓暖者假衣于春晹。冻者反冷乎冬风。缘此失度其保养之故。便不觉有其四大。一朝医师至。或以针针之。或以艾灸之。此时方叫唤烧我痛也。今学道之人亦然。或燕居静室。或隐处深山。虽物遗人。颓然于吉凶之外。心绝经营。境无违顺。习闲成性。暂得忘情。不觉自他。便谓我得道。已无我相了也。这般人。假使世间高名厚利。荣华富贵。酒色财气。皆动此人不得。但以赞叹其所得之法所悟之法。即便欢喜。若毁谤其所得之法。即便嗔恨。只此喜心怒心。便是我相也。以自谓舍妄证真。一时无我了。才被人以逆顺之境来取之。我相依前在也。

  四明聪讲师曰。如人平常无病。痛痒俱无。忽少不安。加之针艾。针艾临体。方云有疼有痛。既知疼痛。始觉有我。故云心所证者。且就众生显我不是罗汉。经云谓诸众生。若是众生。用加针艾。故云证取方现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我心未断。虽能入佛涅槃。亦皆是我相尔。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文并是粗相。此结指细相也。其心乃至证于者。此属能也。如来毕竟了知者。此属所也。所中又如来毕竟了知是能。清净涅槃是所。意谓非但了知二乘涅槃为我相。设若了知如来涅槃。亦是我相也。然如来涅槃。但是虚无圆照。无为觉体。非别可证。今既证得涅槃。不忘能所。即皆是我相。所以古德云。纵饶穷到底。犹是涉风波。

  四明聪讲师曰。此例我相。不独凡夫众生有之。至佛亦有之。故云其心证于如来者。此是分真佛。不是究竟妙觉佛也。佛亦称我者。无法之我。此具我者。非凡夫情我之我。未证无生忍地。刀割火涂皆是痛苦。圣人遇难。如割水吹光。何难之有。为凡夫未破无明。其病全在。若知佛地了知我证涅槃。所了知心。亦是我也。直至妙觉。四十二品无明破尽。百非洞显。万惑咸亡。如十五夜月。到此田地。无尔无我。无此无彼。无凡无圣。无善无恶。天堂地狱。净邦秽国。打成一片。故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中。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人相者。悟我是空能不执着也。心悟证者。悟所证之我相为非故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虽悟我相为非。不复执着我相。然所悟者既是非我。则其能悟者亦非我矣。非我之相即人相也。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使此悟心胜彼一切证我相者。亦皆是人相尔。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心悟证者。此觉悟前证心不是也。者之一字正名人相。意谓此之入地众生。到此又。悟知前来证心是我相。既知证心是我相。更不肯再作证底道理解会。故谓之不复认我。今来所悟之心。更无我相了。殊不知只这底心悟所依前。只是人相之我。与前我相一般。前证心是粗底识。此悟心是细底识。假饶谓之此悟心。超出过越前来一切证心。未免皆属人相。何也。尚有能绝能除之心存焉。

  四明聪讲师曰。智者法界次第云。人相者。于名色阴界入等法中。妄计我是行人。异于非行之人。故名为人。亦计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故名为人。慈室云。复知后三相皆依我相。从根本而立。荆溪云。人以计外为人相。大论云。但于五众取相故。计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诳惑生。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今言众生心悟证者。恐人误作悟道之悟。证道之证。故言非也。意云。以我若比异类。我是人者。计是人相㒵尊贵利益违逆等相。我人道胜。其实专自己身立人相也。悟是悟彼人。证是证我相貌富贵。故云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意云。我已过一切人。皆不如我。我能他不能。我会他不会。如是皆是超过。即不是证圣人境界名为超过。故云悉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菩萨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虽能圆悟自性涅槃。备极一切取证之理。然尚有一毫悟心。亦是人相尔。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不取能所。故曰圆悟。无非不尽。故曰备殚。意谓此之众生。用第七识心。不取能所之相。而前能所之相俱是有我。直饶圆悟涅槃备尽。得前证心之理。不取能所者。此尚有少能悟之心不忘。故曰人相。何也。为少悟之智。不是差别之心。故曰少也。

  四明聪讲师曰。其心者。此指一切众生之心。龙女是畜生心。调达是地狱心。妙庄严王是邪见心。十法界皆云其心。除究竟佛非心。既存有心。有心生天。(有心为人有心为佛)乃至有心证涅槃。故云俱是我者心存少悟。悟我为人。非悟成佛。殚者尽也。尽其理言之。错认己身。强立主宰故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众生别发一心。自谓前所证之我相。所悟之人相。未能及此。不知此心乃众生相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又徴云。如何是众生相。谓觉前能悟。悟是所觉。悟既成所。觉又名能。展转无穷。皆成能所。能所及处。皆是相待。了此无定。故离前非。计所不及。谓免诸过。不觉此计又是众生。众生者。不定执一之谓也。谓前证心不及此心。前悟心亦不及此心。者之一字。便是了心不忘。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

  此假借人言。以谕己为众生相。则非我相人相也。

  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曰非我者。盖乃是众生。则非是我也。曰非彼者。盖己是众生。则非是人也。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举喻释通。此一段文。但借世人语词。以为义势。以显众生相。不妨义理至浅近。而文且幽隐。今为子细分柝于兹。世尊召净业云。善男子。要知众生相者。譬如世上有一人。口中自作如是之说。问说道如何说道。云我此一身。不是张三。亦非李四。若我是张三。则便有彼之李四为对待。若我是李四。则便有彼之张三为对待。今我自是色受想行识。众缘和合而生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此却是佛说也。谓彼人既道我这一身自是众缘而和合生之时。而世尊便知彼说众生之人。已无自我了。非唯无自我。亦无彼我也。既不执是我。即无彼我对待之法。上文徴释已。自可见了。世尊又恐后代众生不会。再来将非我非彼一句。分开为两段徴释。使其易晓。今先徴起非我二字云。上文说非我。如何是非我。答云。彼人适来自道。我这一身。自是众缘和合而生。既道我是众生。即使无自我了。又徴起非彼二字云。上文说非彼。如何是非彼。答云。彼人适来自道。我这一身。自是众缘和合而生。既道我是众生。即便无彼我了。虽然于自我彼我都无了。尚不合有执众生之心也。无自我者。即无初证心无我相也。无彼我者。即无第二悟心无人相也。尚有众生者。即此能了之心不忘也。大凡佛书。有文易意难者。文难意易者。有文意俱难者。文意俱易者。此乃文难意易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

  了知前所证者为我相。前所悟者为人相也。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了知己之所见。胜彼我人二相。

  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了心未忘。故名此相。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合喻对辨也。意谓但是地上众生。虽然了达得第一证心是我相。又了达得第二悟心是人相。而了心不忘。便是众生相也。疏云。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不及之处存有一个所了之心。岂非众生相乎。此谓之灵龟曳尾。拂迹迹生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云何众生至名众生相。天台云。于名色阴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计有我生。故名众生相。今谓初受胎时。揽父母遗弃。为有五事。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此五者。皆揽四大。共成其体。彼时便有四大和合。五阴和合。假名色身。立我所相。众缘者。众共而生故。众生者。五阴和合而生。如五指头束成一拳。此五成拳。故有拳名。五阴成身。假名众生。亦云众生见。亦云人见。于母胎中。便有此名。皆是妄计。非实有体。心自证悟所不及者。此因我人知见。自高自大。我是众生。彼非众生。此是我自起高心。慢彼非我故。此有两不及。一者他不及我。二者我不及他。下者一字。兼于自它故。下立譬云。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下再自释云。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此是我既非他是众生。他亦非我为众生。则非我者。他非于我也。云何非彼。我是众生者。我既非他。他亦非我。我是众生。总结云非彼我故。并非彼非我。是我而非彼。如彼亦非我。但众生妄情执有。分彼分此。有悟有证。如此皆是我人。而此我人所不及者。存有所了。立悟立证。皆是我人妄想。不离此五阴聚而为身。名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

  觉所了者。觉前执众生相时。了心未泯也。此觉心绵绵相续。欲不断灭。故曰寿命相。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一切觉心。皆是清净业智。然此智幽微。不能自见。所以念念不断。如命根之不可断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才有证心。证心不忘。便谓之我相。才有悟心。悟心不忘。便谓之人相。了得证心。了得悟心。了心不忘。谓之众生相。若前三相俱尽。唯是一味照觉现前。觉心不忘。谓之寿命相。今且先徴起云。如何是寿命相。答。谓等觉位大心众生。修行到此。用即心之照。此之即心之照。全是自己光明里许。离烦恼障。离所知障。无一丝毫污染。遂觉前来我相人相众生相。一切皆尽。照彻真源。一切处一切时。全是此之一觉。更无两个。便拟将此作用之智。修习一切无漏之业。业即业用。或自利或利他。种种等行。此之智照正是微细染识。谓之细中之细。一似人之作根。常常相续。不能自断。又不能自见之。如楞严云。阿难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禅宗谓之命根不断。不到牢关。亦谓之智照现前。犹是真常流注。又云。万里不挂片云。虚空正好吃棒。何故如是。只为到此境界不合。犹有依倚在。犹涉帘纤在。唤作着体华鬘严身缨络。又唤作百尺竿头未能放步。万仞洪崖未能撒手。尚有佛法存于胸中。所以僧问古德云。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百鸟衔花。答云。闻时富贵。又云。见后为什么不衔花。答云。见后贫穷。今此寿命相。正是牛头未见四祖时底时节。又僧问赵州云。朗月当空时如何。州云。犹是阶下汉。僧云。请师一接。州云。待月落了来相见。只如古人有降龙伏虎诸天送供百鸟献花者。皆在此相中收也。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

  心光发明。见种种觉。在净性中。悉为尘垢。

  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照心觉心。皆是尘念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若以此法门智照。照见前之三相。一切觉者。皆是尘劳垢污者。只此能觉所觉之智。依前不离尘劳妄想。何也。为更有能觉之智未忘。所以与前病痛一般。孟子所谓以五十步㗛百步。虽五十步。未免是走尔。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存我。则如水之为冰。觉我则如汤之销冰。冰汤虽异。同归一水。别无能知冰销者。所以存我觉我。同归一性。别无能知我觉者。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此举喻。譬如世上之人。用百沸汤泼冰相似。汤至而冰即泮同成一水。虽然冰销去了。尚有能知冰之人。只如言尽。便是不尽。水喻真性。冰喻四相。汤喻智慧。所以东坡云。首断更无能断者。冰销那复更知冰。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者。今存能觉之我。觉前三相所觉之相。虽然遣除前三相之我。无那有我。不合更存。此能觉我尽者。便是寿命相。喻中知冰不合更存知冰销者也。若依教家。约地位说此四相者。第一我相。即初地菩萨所犯。第二第三人相与众生相。即二地至十地菩萨所犯。最后寿命相。即等觉位菩萨所犯。此寿命相。谓之贴肉污衫。最后方脱得此一相。便入妙觉位即佛矣。

  四明聪讲师曰。寿命者。金刚经只云寿者不言命。今言寿命者。寿者是于色心五阴中。妄计有长有短。曰寿命者。亦于色心阴法界。计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曰命。其命寿只一也。大论分为二计。我命根连持不断。以执此故。计有我身。名为身见。心照清净者。心便是命。命只是出入息气。气只是风大。此息风若不清净。则结滞。皆由此心知一切法。知者智也。智即照也。照一切法。曰觉所了者。一切业智者。此业即智。此智即业。以此无明业力。知于诸佛法。此智非一切种智之智。此是业上生此智慧时。人号灵台。此智所不见犹如命根。世间知命者少。此之谓也。若心知命有长有短。知是幻化。空品云。心如幻化。故云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照即知也。即知见了一切法皆是虚妄。故云觉者。下一者字兼能觉智。能觉皆是尘垢。垢是四大五阴根尘识。皆为过患。能觉所觉能知所知并皆尘垢。能觉如汤。所觉如冰。故云如汤消冰。知冰消者是谁。能知所知并皆无体。故云者字。若存我能知之知。觉我所觉境也。亦如汤冰。能销所销并皆无相。故云亦复如是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不能了达我人众生寿命之相。虽经累劫勤修。亦不能证无为圣果。

  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圆觉疏曰。正法之时。修则皆证。末世之时。人多取相。今既取相。虽是正法。亦同末世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皆是明存我失道。谓既将此四相之心修行。则行行皆带能所。此皆是有为生灭之法。故不成圣果。正同华严云。多劫六度。不名菩萨。非唯不成圣果。亦谓正宗佛法中末世。何以故。夫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且正法之时。人不取相。修则皆证。末世之时。人多取相。今既取着其证相之时。虽是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顿教。了达病源。则虽末世。还同正法。庄子曰。世丧道矣。道丧世矣。

  四明聪讲师曰。神我本是藏性。性不自守。随薰和合。于名色中。妄计有我。不了四相。纵经尘劫修行。终不成圣。为未除我。火性未断故。除我是入道要门。大小乘若不除我。终非圣人。佛在世时。亦有如是。故云正法末世。今后五百岁中。法是正法。奈弘持者多以邪法误人。呵佛骂祖。皆正法末世。其法虽正。弘者曰邪。谓之末世也。

  何以故。

  此一句徴起云。前来修行之者。劫数既多。行又勤苦。以何义故。不证圣果耶。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何故名为正法末世。盖由执着诸相为寂灭之道。有所证悟。及有成就之名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认我为真。答云。谓只因不合。认我以为涅槃。有证有悟。有了有觉故。所以虽多劫勤苦。终无所益。譬如认梦身。以为自己。勤于家业。种种疲劳。终无一事益于资产。

  四明聪讲师曰。今世间有一种学无生之术。欲不生灭。起此之心。已落生灭。反求之者。去道逾远。我是罗汉。我是无心。我已到家。以盲引盲。盲盲无穷。涅槃者。何法谓之涅槃。尔不识真理。二乘三界。小乘涅槃出分段生死。有余涅槃。大乘破无明。登圆初住。证一分三德。大乘涅槃。佛是究竟涅槃。岂有纯是凡夫三毒不断纤毫淫怒痴性。全在何等涅槃可证。若将得神通。亦是涅槃。魔魅亦有业报五通。岂得为证涅槃。又大教斥小乘声闻缘觉。亦谓之邪人。迦叶自云。未闻大涅槃前。尚皆邪见。何况错认我人知见者。此如认鱼目如珠。以为到家名悟名证。亦云我已成就。古有云。是拣择是明白。若不择良朋胜友。别其见之邪正。不独自误。亦乃误他。其过可胜言哉。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盖谕取相修行终不成佛。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举喻以显前文。疏云贼若在外。犹可堤防。养之为儿。如何捡获。又知贼是贼。贼无能为。认之为儿。宁免破败。以喻六根取境犹可制御。藏识妄我。难以辨明。所以楞严云。阿难。汝今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寿禅师云。认妄贼而为真子。劫尽家珍。收鱼目以作骊珠。空迷智眼。又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庄子云。贼莫大于德有心。而心有眼故圣人去之。

  四明聪讲师曰。贼者即六尘之六贼也。于色声香味触法之中。自相劫夺家宝。岂复就聚哉。此正言贼者。是无明业识。此贼无始以来。害我甚多。只不自省此无明业识。亦谓之父子天性。本觉佛性。流浪之后。父子相失。今日修圆觉。会天性。定父子。无明法性一体。父即子。子即父。贼即将。将即贼。若也错认。未免为他所害。

  何以故。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徴何以多劫不证。答云。由认我取证故。此又徴云。涅槃是万法之真性。即我体性亦是涅槃。纵使认我取证。以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于道耶。

  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

  爱我即爱涅槃。究竟未离于爱。但能降伏我之爱心。使之不起。尔不起之相。似涅槃相。其实非真涅槃也。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

  既憎我相。必憎生死。憎心未忘。终不解脱。

  不知爱者真生死故。

  本爱涅槃。拟除生死。不知爱心真生死根本也。

  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既起爱涅槃之心。已为生死所缚。别更起憎恶生死之念。是名真不解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疏云。夫生死轮回。本由憎爱。欲求解脱。须尽二源。今憎生死。亦是本憎。弃苦欣乐虽殊。憎爱元是本习。带之修道。佛果岂成。伏我爱根为涅槃相者。由调伏之故。爱根不起之处。相似涅槃之相。以似为真。本爱涅槃。拟除生死。爱心既在。即生死根。爱根憎苗。岂名解脱。谓只此爱涅槃心。便是生死之心。又却安用别生一个憎生死之心。只此一心在两处用。既用此心憎生死。又用此心爱涅槃也。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此等憎爱心。在圆觉法中。非解脱之见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法之一字即涅槃因。前云爱涅槃者名不解脱。故此又徴起云。若爱生死。即是系缚。今悟涅槃。是寂灭一心之法。以何相状。得知云不解脱耶。

  四明聪讲师曰。佛法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须以有心作无心用。今文云有我爱者。爱心不断求涅槃者。爱心是无明。无明不破。若以爱心求无为。去道远矣。伏我爱根者。如木只去枝柯还复再生。若断木根。则求无生理。断根证真涅槃。暂伏爱根。如石压草遇缘再生。即非究竟。外道凡夫以伏为断。认为涅槃相。虽用药治病。执药为病。病根愈深。故云真生死。故名不解脱。不是法不妙。不解脱生死。自是汝用不得法故。经云。盲者不见。非日月咎。此法如人入阵中用武器。善用者游刃不伤。不善用者。挥戈刺吻非止伤手。命亦难存。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由未能尽我相根本。

  在己小有所证。便为自心清净。盖由未能忘我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者。佛法大海。无量无穷。其能入之者。渐入渐深。今彼众生。方且外知根尘假合。内觉性体寂然。殊未有大彻大悟之门。而我相根本必不能尽除。何以知之。下文用境验之即知也。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

  闻毁誉。而生瞋喜者。盖由坚执我相。

  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执我之心。潜伏于藏识。而游戏于六根。念念不断故也。宗镜曰。识即是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只如庄子云宋荣之为道也。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阻。今彼众生。未能臻乎此境。遇赞则喜。遇毁则嗔。以此验知。我相犹在。何也。然世境违顺。粗重易明。唯就法门最难觉察。但言为法嗔彼爱此。不知此心元是我相。此之我相暂时潜伏。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若触着逆顺境界。依然于六根门头炽然发现。常常永不曾有间断休歇。古德云。聊将柱杖轻轻拨。烧却三千与大千。然藏识者。属第八识种子。诸根者。即属眼识耳识鼻识舌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现行。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常无间断。若约此中赞毁者。乃属八风。称利衰毁誉讥苦乐也。

  四明聪讲师曰。末世中即后五百岁。斗诤坚固。学菩提者道也。今时学道者。我见不除。纵少知见。便谓了证。如此之人。只缘不识真菩提路。妄入异路邪乡。以为真道。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故云以己微证为自清净。佛在世时。九十六种外道。皆是邪见数。中亦有通力者。尚属邪见。何况今时。唯以口业诳惑众生。世无青白眼。随顺入邪乡。以盲引盲。同入火坑。佛悯此辈。以苦切之辞。拔济邪见。使归正见。故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以邪化济度。其人受者。自谓已得彼之真道。可出生死。岂知生死重积。实乃迷中倍迷之人。弟子与师俱从沦坠。若明眼人。善别淑慝。出其恶指其妄。此人便生瞋恨。尽世之中便为怨结。如是之人。只为我相不除。坚执我故。体是无明。第八识亦名梨耶识。此我识至究竟佛方尽。等觉菩萨尚未尽我。此识微细。故云执持潜伏内心八识田中。既伏在内。游戏诸根。即六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六根门头贪色声等尘。顺则喜。逆则怒。总我执不断。所以我见居首者。谓若是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不能断除我相。安能悟入净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前所说。至是存我失道。所以不能得悟入清净圆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觉是圆觉。此性净之理。如白圭不容少瑕。或少瑕玼则不清净。瑕即我执也。若留我执。性不清净。如孤鹤不入鸡群也。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

  若知我体本空。则知彼之毁我者亦无立处。

  有我说法。我未断故。

  才作我见。演说诸法。皆是我相。未断灭故。

  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我相未除。有此过患。若执人相众生相寿命相。其患一同。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乃是说病为法。此恐闻前佛说。赞之则喜。毁之则嗔。嗔喜未忘。便是我相。今此便拟忍受不嗔。用为无我。以谓我今一身。自是众缘和合而成。毕竟无我。我已空了。汝毁何人。念汝无知之故。今为汝种种说我空之法。只此见有无毁之人。便是未得我空。只此为彼说法。便是未断我相。然我人众生寿者。亦复如是。疏云。毁者是彼。说者是我。经文于毁者言无。此是反明过也。于说者言有。此是顺明过也。

  四明聪讲师曰。若知我空。此空是本来空。非作为空。亦谓性德之空。此空空一切相。具一切相。非空之空。非有之有。此空有本来性中自具。见喜不喜。见瞋不瞋。乃本有何瞋喜哉。今我说者。不到此田地。因说故。人虽毁我。吾不生瞋。虽不瞋他。内念不息。暂时捺伏。唯不形于颜色。念中仍存。故云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永嘉有云。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然立我能说。是以不瞋。若起此念。能所未亡。有彼有我。皆为我相未断之故也。如佛世中有二人窃人莲华。谋计云。他人忽觉。唤云谁盗我花。应当效鸳鸯鸣。令他不疑。一人果入池中盗花。主人云。谁盗我花。不效其鸣。却乃应云。我是鸳鸯。为主所获。元本我之一字毕竟未除。谁人不为此我病之所害。是以众生寿命之见不断。故云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乃是四病。众生愚痴。说此四病以为正法。是诚可愍也。

  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执相修行。愈勤愈病。何由悟入净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善男子至增益诸病者。此结成。存我失道。所以不能悟入圆觉。病者即四相也。四相若存。总名为病。今彼众生皆是以四相之病。作十方诸佛一心圆觉之法门。所谓认鸡作凤。拾砾为玉。诚可哀怜。然虽勤苦精进。转增其病。譬如将薪投火。以水助冰。是故不能入清净觉者。此结障道。谓彼修道之人不合。以上来所说之病为法故。遂不能证入清净圆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如人有病必服诸药。药到病除。药亦应舍。或有人以药能治病故。执而不舍。药反成病。岂知疾病易医。药病难愈。精进修行能说之人。悉名为病根本。只为不识真性本空。致以说药为病。虽勤求道精进。不达我人性空。还生虚妄。学佛本为治病。久之反药为病。徒劳苦行。如佛世有一女子。厌身烧身。临将入火时。忽遇知识。汝烧身厌身。仍不脱苦。其苦复苦。不达性空。纵烧千身。亦不离苦。譬如坏驴之车。驴厌车坏了旧车。旧车虽坏。新车复来。不达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如鸟投网。无可出处。心虽念念欲出。奈何无可出路。要求出路。古云。游心法界诸心寂。如日依空不住空。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不能了达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虽以佛之见解。及佛所行之道。为自己修行之法。终亦不能成佛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文说将凡夫以滥圣人。先抑圣同己。疏云。佛说了义称理法门。皆言心境本空。惑业本净。凡圣不异。因果皆圆。就佛见之。理实如此。且众生。迷倒已久。种习根深。纵令信解法门。现用元来随念。但以分别心识。解他无碍言教。谓佛意亦祇如此。便乃叹天问地。拨无因果。不信有修有证。若作如此见解者。永嘉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又譬如贫人数他财宝。自无半钱分。不能成就圆觉。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未有所得。自谓已得。未有所证。自谓已证。如此妄语之人。盖由未断我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文抑圣同自己。此乃是骋自己齐圣人。或者不定之辞。谓有一般骋己齐圣之人。未曾得圣人所证之理。己谓得了。未曾证圣人所证之智。己谓证了。若未证而言证者。根本戒中犯大妄语罪。所以佛于楞严会上告阿难言。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贫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直。果招迂曲。庄子云。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见胜己而进道者。便生忌心。盖由爱我之心。念念不断故也。如此之人。安能悟入净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见胜进者心生嫉妒者。疏云。夫圣人用心。他己无二。见他胜进。或教法流行。以念念欢喜。必能随顺。自验内心如此。或即证悟不虚。何以故。十方诸佛日夜常放毫光。伺侯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若有一人发菩提心学佛法者。十方诸佛则生无量欢喜。若自觉己衰他盛。则生嫉妒。己盛他衰则生欢喜者。纵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缘。勿错认之谓得证者也。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者。此结成障道。谓皆因前抑圣同己。及骋己齐圣。两类众生。皆是未曾断去我爱。由我爱故。所以不能悟入清净圆觉。此净业菩萨前问。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今答云。有三过咎。一不合认我为真。不能入清净觉。二不合说病为法。不能入清净觉。三不合将凡监圣。不能入清净觉。观此之意。是谁之过欤。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至入清净觉者。此四见本是真如佛性起妄计故。为此色身已为实有。又计我能解如来藏性。即是我心。及四三昧是入道门。我是所行人。(妄计)我所解者是上人法。我所行者是如来行。如此解行。并是妄计。无非我人。于圆觉性终不成就。为有我见作主宰故。又有一种增上慢人。未得为得。未证为证。诈称善知识。规图利养。如经云。昔有贫穷人。逃于它国。诈号王子。彼国不识。以公主妻之。此人遇饮食间。常起嗔责。后有本国人。偶然见其公主。说如上事。此客曰教汝一偈。佗若起嗔时。便念此偈。其嗔自伏。偈曰。欠债逃它国。诈称为贵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此人嗔心果伏。今增慢人。诈云了证。邀求名利。嫉妒贤能。造地狱因。自不知觉。故云由未断我爱不能入清净觉。岂非诈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

  望成佛果者。不使求悟自性。惟令广学多闻。则彼之我见。转加转长矣。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趣果迷因也。希望成道者。此即趣果。唯益多闻者。此即迷因。大凡顿教宗旨。先须了悟觉性。然后方可多闻。广其智慧。不妨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序云。医方万品。宜选对治。海宝千般。先求如意。然末世之人。多迷此意。唯宗名句。一向徇文寻枝摘叶。不务了心。心既不了。假饶记得河沙会尽尘墨。于己何益。楞严云。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惧则所见所闻尽是增长一切诸恶。论云。多闻无智慧。是不知实相。譬如暗中有宝而无目。诸教说。声闻人唯观于果。不观于因。如狗逐块不逐于人。又如列子说。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庄子亦云。夫道不欲多。多则杂。杂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此皆责不先了心然后多闻。列子说符篇云。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既返。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返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也。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佗日与孟孙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合。彼三术相反。而同于儒。孰是孰非耶。杨子曰。人有濵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褁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不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非。心都子默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志。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说也。哀哉。芙蓉颂曰。休将闻见学玄宗。学得徒劳枉用工。争似无为闲放旷。廓然豁尔自圆通。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

  望成佛果者。不必广学多闻。但须精勤。禁制妄念。

  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

  当发广大勇决之心。佛果未得。当令必得。妄念未断。当令必断。

  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若无此等妄心。必可渐成佛果。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更须亲近善人。方得绝诸邪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劝断惑方成正因。意谓世尊劝戒一切众生。欲成就十方诸佛广大圆觉者。但当如我所说降伏烦恼。起大勇猛增胜之心。若未得圆觉真实境中。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清净不变义。常乐我净义。一切妙用者。当使令克获成就得之。若未断去凡夫颠倒境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一切障碍虚妄之法者。当使令断除。一切恩爱。悉皆空寂。则无上佛果自然成就。更须求善知识以为证明导师。不堕落邪见。何也。疏云。商人入海。须假导师。学者修行。必资善友。所以禅宗云。威音王已前。无师自悟。威音已后。无师自悟者。尽是天魔外道。贪瞋爱慢者。此即根本烦恼中生也。爱无别性。贪数所摄。谄曲嫉妒。即小随烦恼也。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若于所求善知识处。不能信受其法。别生憎爱。则不能成就圆觉广大之果。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上文乃顺释。此文乃反释。反明不生憎爱。则得证入圆觉。憎爱者。于自生爱。于他生憎。所以道。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末世众生至清净圆觉者。求道者用心希望。亦是我慢不灭若用心求悟。亦是我人。纵得一知半见。复入我乡。真道不在多闻。不在强记。佛顶云。阿难汝虽忆持诸佛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不如一念修无漏业。又云。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故经云。惟益多闻。增长我见。若要修真道者。须用圆觉寂照。散时止之。昏时朗之。勇猛精进。强软降伏灭除烦恼。发四弘誓愿。誓度生。誓断惑。誓学法门。誓成佛道。观心愈进。则嗔爱谄曲对境不生。复将所见之境。一一皆是圆觉。以觉照之。所对之境如汤消冰。忽有障重境界不退。求善知识决择明白。庶不迷邪见。所求之师别起爱憎。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謟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瞋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觉城者以城喻觉。即法喻双举也。城有三义。一防外敌。二养人众。三开门引摄。谓一了心性众惑不入。如防外敌。二见恒沙功德万行圆增。如养人众。三道无不通自他引摄。如开门引摄也。若能归悟刹者。刹即梵语。刹那。此云世界。此如率土之土。无非王土。行人既悟法法属悟。如云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正人见邪法邪法亦成正。法爱者即涅槃也。我身本不有者。我身即憎爱之本。欲除憎爱。莫执妄身。所依既空能依何立其由。皮既不存。毛将安附。

  唐圭峰定慧禅师宗密颂净诸业障菩萨章曰。

  净业断除人我执  俱缘四相妄迷习
  无明主宰为我根  心存证者乃人立
  寿命业智潜续存  众生我人所不及
  由兹憎爱烦恼生  觉城味此何能入

  净诸业障菩萨章终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