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卍新续藏第 04 册 No. 0223 华严经合论

No. 223-A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金轮圣神皇帝制

  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着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于六趣之中家缠五盖没溺于三涂之下及夫鹫岩西峙象驾东驱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铁围延促沙劫其为体也则不生不灭其为相也则无去无来念处正勤三十七品为其行慈悲喜舍四无量法运其心方便之力难思圆对之机多绪混太空而为量岂算数之能穷入纤芥之微区匪名言之可述无得而称者其唯 大觉欤朕曩劫殖因叨承
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详宝雨之文后及加以积善余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祯绝瑞既日至而月书贝叶灵文亦时臻而岁洽逾海越漠献琛之礼备焉架险航深重译之词罄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斯乃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视之者莫识其指归挹之者罕测其涯际有学无学志绝窥觎二乘三乘宁希听受最胜种智庄严之迹既隆普贤文殊愿行之因斯满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一毫之中置刹土而非隘摩竭陀国肇兴妙会之缘普光法堂爰敷寂灭之理缅惟奥义译在晋朝时逾六代年将四百然一部之典才获三万余言唯启半珠未窥全宝朕闻其梵本先在于阗国中遣使奉迎近方至此既睹百千之妙颂乃披十万之正文粤以证圣元年岁次乙未月旅姑洗朔惟戊申以其十四日辛酉于大遍空寺亲受笔削敬译斯文遂得甘露流津预梦庚申之夕膏雨洒润后覃壬戌之辰式开实相之门还符一味之泽以圣历二年岁次己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己丑缮写毕功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强域大乘顿教普被于无穷方广真诠遐该于有识岂谓后五百岁忽逢金口之言娑婆境中俄启珠函之秘所冀阐扬沙界宣畅尘区并两曜而长悬弥十方而永布一窥宝偈庆溢心灵三复幽宗喜盈身意虽则无说无示理符不二之门然因言显言方阐大千之义辄申鄙作爰题序云。

No. 223-B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

  宋沙门慧研奉 王旨撰

  夫法界之真源也浚十重之藏海涌万德之华王体用齐彰身刹互含于影像果因相入智悲交焕于灵真原其无性妙光若金波而粲影幻生齐应同众水以分形良由瞥循一照之精明倏晦千光之圆鉴返认创成于心体云点太清依心发动于轮回波摇玉海故我毗卢遮那如来愍乎寝惑布以身云于一切法而坐道场于一切智而成正觉说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也繇是即阎浮之境界统华严之庄严星罗于五位神天镜写于十方刹海雕宫绀殿含莫限之劳生玉树金台诞微尘之佛子一念未移于莲座九天同发于雷音神光开十会法门宝泽润三周因果故此经初世主云集同心嘿请有三十七问备陈体用因果法门则一部雄文之宗极也谓藏身为体行海为用以体起用断习为因以用全体习尽为果中有神通之义心境互彰者则明因果相入体用一揆是以从心念法明体起用则菩萨神通从境宣音明用全体则佛神通咸诸妙门同酬此问若夫法无宗旨人莫准凭爰彰古佛之果因以显今人之证信是以初会世尊光腾皓齿海众云舒则示乎果也次乃玉毫相中诞诸佛子则示乎因也后以普贤承威宣华藏海则因全果也然以毗卢印之则明古佛果因总答前法又以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达妄原虚即凡心而见佛故第二会普光明殿以佛果为凡心信因三会妙峰山凡心相尽成佛住四会夜摩天以智从用成佛行五会兜率天智行相入成佛回向六会他化天自他同体成佛地七会三禅天智行清净成佛华八会普光明殿自因成果为佛出现九会普光明殿因果圆融即普贤常行十会给孤园诸位齐明同彰法界此则发心因果总答前法次复圆悟一真恐迷修进不尽千门之惑习焉成万行之智悲故以善财特行轨范初参文殊佛智信因南询诸友发行治习入慈氏阁习尽成果再面文殊因果同时便见普贤法界原行此显修道行门一周因果良以三周十会之玄称三十七义之指归一字法门书海墨而无尽二乘权学谅涯涘而莫穷故此教非贝岩所编乃文殊结集总三部一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一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一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隐乎龙藏未擅阎浮逮从正法光余年将五百则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运神海藏观前二部非世人所及乃诵后部归于五天传布千年方垂华夏东晋初译地涌灵泉唐朝次翻天降甘露玄宗开元中太原有逸士李通玄者间代净名也而神鉴物表陶情释氏因阅华严义疏叹云大教弘芳多家繁制劳文白首岂暇进修遂穷八十卷之真诠总括四十轴之玄论夜驱神笔舒玉齿之祥光日探幽玄感天童之给膳张皇教海罗列义天大中载无诸有高僧志宁缅思后进之披寻难测法门之丰富遂合经论文旨相须然其义类繁衍未圆品藻慧研因参云水叨览指归敢揾笺毫整斯漏略列经论以标举彰教理而相收义朗文清不假猊台而抱帙神辉智发何劳鹫岭以寻师总圆一部一百二十卷粤有报恩光教道场正觉空慧禅师永安传心祖印味道华严仰闻 王旨以倾金开印传通而广益慧研虔膺制命俾序真文辄述大纲深惭丽则所冀长光佛日将两曜以齐明永赞金轮等二仪而远大。

  时龙集乾德岁旅丁卯蕤宾之月望日序

No. 223-C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述

  邈矣旷古太素为混沌之先存而不论道为一生之始洪儒之子浴归沂水之滨周圣孔明乐在先王之道安有得于太空之量现法界于一尘之中耘除始终蔑彼生灭太虚不能齐量无为犹是假名常用而常无居有而非有华严经者盖非罗汉结集亦非小圣传持大本华严非佛不能知见中本华严住地菩萨乃能知之小本华严即十万之偈今之所传只获四万五千余偈即八十卷经是也(此准华严经纂灵记中说也)经云此经不入二乘人手若无大心凡夫此之法门即当散灭经有十玄六相义如结绾众丝帝网天珠重重各有条贯谈端举一则万类齐归义海千殊烂如星布以缘生为旨以法界性为宗法身与报化同时体用别无二相以华严为游履以菩提心为家以万德万行为家业以文殊为种智以普贤为行华以毗卢遮那为结果之身以四十二位而为眷属演则弥纶法界卷则巨海毛端会万象虽以云多入尘毛尚有余地圆融行布理事互参行布圆融主伴交现如断金之杖一即是多如断杖之金多即是一随观一境四种法界圆顿现前一地初登百门妙义联绵俱集证趣七地功用方休八地定力转深起智还由诸佛风帆既便任运而行其势不停直至法云之地会中十地普眼初游未见普贤佛前大智十大声闻不睹逝多之胜事良由发心既小大愿未圆等觉妙觉现前尔乃二愚方尽此经法界无始无终佛身非有成与不成大智无灭无生常以利人为本普慧二百大问普贤二千法酬法界性本如如出没卷舒自在(经云如人化心化作佛化与不化等无异一切诸佛成菩提成与不成无差别)善财童子成道只在一生六千比丘发智不由多劫白牛之驾将悟即以超于大乘金色世界现前文殊之智全证法华龙女成佛只在刹那妙峰见佛光明初住便登正觉但随圆见网取渐修顿悟只在刹那如牛食肥腻之草大唐忻代之间有长者姓李号通玄其实异人莫知来处造斯经论四十卷成彼有记云猛虎䭾经引于岩下下笔之后常得天人饷食乃至论终身亦去世后人获其藁本传写流行其论所明与诸家疏义稍有差别经有十处十会义搜璎珞经文(璎珞经两卷是)四十品之妙文文在第三禅说十十以为圆数岂合只有三十九品之文恐是梵本翻译之时有所流落今寻经见义又似贯华甘露泽流犹如瓶写去圣悬远谁复证明十万之途孰能往检亦如生公忍死清辩留身后若勘同方知义在普光明殿三会岂乃成三善财福城之东良亦成其会数志宁虽不亲观造论皆凭人世盛传览此论文稍似得其大意今见此方君子好善之流以论与经难为和会志宁不揆衰迈才无能为今将论文注于经下使后之览者无费乃心才始开经便得见论稽首诸佛毗卢遮那一切圣贤愿垂加护论从第八卷起注入经兼论与经共成一百二十卷愿诸达士罔有怪焉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今亦写附于初矣。

No. 223-D 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迹

  李长者讳通玄莫详所自或有询其本者但言沧州人开元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策荷笈至于太原盂县西四十里同颖乡村名大贤有高山奴者尚德慕士延纳无倦长者径诣其门山奴谛瞻神仪知非常器遂罄折礼接请归安居每旦唯食枣十颗柏叶饼子如匕大者一枚自尔不交外人掩室独处含毫临纸曾无虚时如是者三稔一旦舍山奴南去五六里至马氏古佛堂自构土室寓于其侧端居宴默于兹十年后复囊挈经书遵道而去二十里余次韩氏别业即今冠盖村焉忽逢一虎当涂驯伏如有所待长者语之曰吾将著论释华严经可与吾择一栖止处言毕虎起长者徐而抚之遂将所挈之囊挂于虎背任其所止于是虎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余里当一土龛前便自蹲驻长者旋收囊装置于龛内虎乃屡顾妥尾而去其龛莹洁圆回广袤寻丈自然而有非人力成龛之四旁旧无泉涧长者始来之夕风雷暴作拔去一古松高三百余尺及旦松根之下化为一潭深极数寻回还五十余步甘逾瑞露色夺琉璃时人号为长者泉至今澄明未曾增减?阳之岁祈之必应长者制论之夕心穷玄奥口出白光照耀龛中以代灯烛居山之后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处一无所言常为长者汲水焚香供给纸笔卯辰之际辄具净馔甘珍毕备置长者前斋罢撤器莫知所止历于五祀曾不阙时及其著论将终遂尔绝迹谨按华严旧传东晋三藏佛䭾䟦陀罗于江都谢司空寺译经有二青衣童子忽自庭沼而出承事梵僧爇香添瓶不离座右每欲将夕还潜沼中日日皆然率为常事及译毕写净沉默无迹长者感通事符曩昔长者身长七尺二寸广眉朗目丹唇紫肥长髯美茂修臂圆直发彩绀色毛端右旋质状无伦风姿特异殊妙之相靡不具足首冠桦皮之冠身披麻衣长裙博袖散腰而行亦无韦带居常跣足不务将迎放旷人天无所拘制忽一日出山访旧止之里适值野人聚族合乐长者遍语之曰汝等好住吾将欲归众乃罢乐惊惶相顾咸皆恻怆必谓长者却还沧州挥涕同词恳请留止长者曰纵在百年会当归去于是举众却送长者入山至其龛所复语之曰去住常然耳汝等可各还家及众旋踵之顷岚雾四起景物不分行路之人咸共骇异翌日长叟结徒登山礼候但见姿容端俨已坐化于龛中矣时当三月二十八日报龄九十六有一巨蛇蟠当龛外张目呀口不可向近众乃归诚致祝某等今欲收长者全身将营殡藏乞潜威灵愿得就事蛇因摄形不现耆旧潸泣举荷择地于大山之阴累石为坟盖取坚净即神福山逝多兰若今方山是也初长者隐化之日及成坟之时烟云凝布岩谷震荡有二白鹤哀唳当空二鹿相叫连夕其余飞走悲鸣满山乡原之人相率变服追攀孺慕若丧所天每当建斋即坟上云起七七如是良足异夫长者平昔之时每年常于三月末间设十方贤圣净会不以女人造食贵使触事精诚至于枣核米泔不许辄弃斋毕任用犬彘遍沾如斯之会遵承到今未曾废绝至大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广超于逝多兰若获长者所著论二部一是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四十卷一是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传写扬显遍于并汾广超门人道光能继师志肩负二论同游燕赵昭示淮泗使后代南北学人悉得参阅论文宗承长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耳其为论也统贯经意标表法身廓性海于无边历刹尘而不动分泮众教极彼源流融镕上乘会此华藏俾迷径者获道滞教者忘机可谓毗卢之指归华严之日月矣若非圣人愍世降生开导昏瞑孰能条释大典指授大心欤长者行止玄微固难遐究虚空不可等度况拟求边际耶比岁僧元觇特抵方山求长者遗迹初礼石坟次寻龛址龛前有松三株一已查立俱是长者手植长者将化之月一株遂枯至今二株常有灵鹤结巢于顶又于寿阳南界解愁村遇李士源者乃传论僧广超之犹子也示长者真容图瞻礼而回斯为满愿矣向之云云盖在摭实枝叶华藻无所务焉。

  云居散人马支纂录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目录序一(沙门慧研奉王旨撰)序二(沙门志宁)论主事迹目录卷第一之第七会释卷第八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卷第九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卷第十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卷第十一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卷第十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卷第十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六卷第十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七卷第十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八卷第十六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九卷第十七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十卷第十八如来现相品第二卷第十九如来现相品第二之余普贤三昧品第三卷第二十世界成就品第四卷第二十一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一卷第二十二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卷第二十三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卷第二十四毗卢遮那品第六卷第二十五佛名号品第七卷第二十六佛名号品第七之余卷第二十七四圣谛品第八光明觉品第九卷第二十八光明觉品第九之余菩萨问明品第十卷第二十九菩萨问明品第十之余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之一卷第三十贤首品第十二之二卷第三十一贤首品第十二之三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卷第三十二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之余十住品第十五卷第三十三十住品第十五之余卷第三十四梵行品第十六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卷第三十五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之余明法品第十八卷第三十六明法品第十八之余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卷第三十七夜摩天宫偈赞品第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八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余卷第三十九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卷第四十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卷第四十一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之余卷第四十二兜率天宫偈赞品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卷第四十三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卷第四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卷第四十五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卷第四十六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卷第四十七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六卷第四十八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卷第四十九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卷第五十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卷第五十一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卷第五十二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卷第五十三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二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卷第五十四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卷第五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卷第五十六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卷第五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卷第五十八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卷第五十九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七卷第六十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八卷第六十一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九卷第六十二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卷第六十三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一卷第六十四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二卷第六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三卷第六十六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四卷第六十七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卷第六十八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卷第六十九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卷第七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卷第七十一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五十通品第二十八卷第七十二十通品第二十八之余十忍品第二十九卷第七十三阿僧祇品第三十寿量品第三十一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卷第七十四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一卷第七十五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余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卷第七十六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之余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卷第七十七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之余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卷第七十八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卷第七十九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卷第八十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卷第八十一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一卷第八十二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二卷第八十三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卷第八十四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四卷第八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五卷第八十六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卷第八十七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卷第八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卷第八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卷第九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卷第九十一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卷第九十二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卷第九十三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卷第九十四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卷第九十五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卷第九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卷第九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卷第九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一卷第九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二卷第一百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卷第一百一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卷第一百二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五卷第一百三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卷第一百四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七卷第一百五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卷第一百六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卷第一百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卷第一百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卷第一百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二卷第一百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三卷第一百十一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四卷第一百十二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五卷第一百十三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六卷第一百十四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七卷第一百十五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八卷第一百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九卷第一百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卷第一百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一卷第一百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二卷第一百二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三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目录

  音切

  ?

  (思闰切)。

  焕

  (呼贯切)。

  粲

  (且旦切)。

  瞥

  (疋灭切)。

  倏

  (式六切)。

  晦

  (荒内切)。

  鉴

  (古陷切)。

  创

  (楚亮切)。

  摇

  (余昭切)。

  寝

  (七稔切)。

  繇

  (由音)。

  彤

  (徒工切)。

  绀

  (古暗切)。

  诞

  (徒旱切)。

  嘿

  (莫北切)。

  备

  (皮秘切)。

  皓

  (胡老切)。

  轨

  (居水切)。

  范

  (犯音)。

  询

  (息遵切)。

  谅

  (力尚切)。

  涘

  (床史切)。

  编

  (布玄切)。

  擅

  (视战切)。

  逮

  (徒载切)。

  阅

  (余说切)。

  暇

  (何嫁切)。

  诠

  (七全切)。

  轴

  (逐音)。

  驱

  (岂俱切)。

  探

  (他绀切)。

  膳

  (时战切)。

  缅

  (弥演切)。

  衍

  (演音)。

  藻

  (早音)。

  研

  (五坚切)。

  揾

  (乌困切)。

  笺

  (则千切)。

  摽

  (卑遥切)。

  假

  (居马切)。

  猊

  (五兮切)。

  抱

  (薄保切)。

  帙

  (池质切)。

  辉

  (虚韦切)。

  岭

  (力井切)。

  倾

  (口营切)。

  虔

  (奇连切)。

  膺

  (於陵切)。

  俾

  (必弭切)。

  惭

  (昨酣切)。

  丽

  (郎计切)。

  赞

  (祖旦切)。

  蕤

  (植之切)。

  邈

  (墨角切)。

  旷

  (苦浪切)。

  儒

  (人朱切)。

  沂

  (鱼衣切)。

  滨

  (必邻切)。

  耘

  (禹军切)。

  蔑

  (莫结切)。

  纂

  (作管切)。

  绾

  (乌板切)。

  烂

  (郎肝切)。

  履

  (力几切)。

  纶

  (轮音)。

  融

  (以戎切)。

  联

  (力然切)。

  帆

  (凡梵二音)。

  酬

  (时游切)。

  肥

  (扶非切)。

  腻

  (女致切)。

  忻

  (喜斤切)。

  䭾

  (徒贺切)。

  岩

  (五衔切)。

  饷

  (失向切)。

  藁

  (古老切)。

  稍

  (所教色)搜(色流切)。

  翻

  (番音)。

  途

  (度胡切)。

  孰

  (熟音)。

  捡

  (居冉切)。

  勘

  (苦绀切)。

  览

  (力敢切)。

  揆

  (葵癸切)。

  迈

  (莫芥切)。

  注

  (之喻切)。

  怪

  (古坏切)。

  曳

  (弋势切)。

  笈

  (其立切)。

  盂

  (羽俱切)。

  颖

  (余顷切)。

  颗

  (苦果切)。

  匕

  (必以切)。

  枚

  (莫回切)。

  稔

  (如枕切)。

  构

  (古候切)。

  挈

  (苦结切)。

  驯

  (似均切)。

  抚

  (孚武切)。

  龛

  (苦含切)。

  蹲

  (拄昆切)。

  驻

  (丈具切)。

  屡

  (良遇切)。

  妥

  (汤果切)。

  馔

  (士卷切)。

  撤

  (直列切)。

  沼

  (支绍切)。

  爇

  (而悦切)。

  瓶

  (蒲丁切)。

  髯

  (汝占切)。

  桦

  (胡化切)。

  跣

  (苏殄切)。

  惶

  (胡光切)。

  恻

  (楚力切)。

  怆

  (楚上切)。

  骇

  (胡騃切)。

  翌

  (与职切)。

  俨

  (宜检切)。

  呀

  (虚牙切)。

  殡

  (俾刃切)。

  潸

  (所班切)。

  舆

  (羊恕切)。

  核

  (下革切)。

  泔

  (古三切)。

  彘

  (直例切)。

  汾

  (扶云切)。

  泮

  (普旦切)。

  瞑

  (面音)。

  觇

  (敕廉切)。

  址

  (诸耳切)。

  摭

  (之石切)。

  No. 223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论】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尽源成源本无功能随缘自在者即此毗卢遮那也以本性为先智随根应大悲济物以此为名依本如是设其教泽滂流法界以润含生于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场内现兰若以始成普光法堂处报身之大宅普贤长子举果德于藏身文殊小男创启蒙于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降灵用普眼之法门睹尘中之刹海依正二报身土交参因果两门体用相彻以释天之宝网彰十刹以重重取离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隐隐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其为广也以虚空而为量其为小也处极微而无迹十方无卷匪亏于小相之中纤尘不舒含十方而非碍于智海果德殊分于五位之门常住法堂示进修于九天之上此方如是十刹同然圣众如云海会相入智凡不碍状多镜以纳众形彼此无妨若千灯而共一室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玄开果德之门百万亿之妙言咸举佛华之行海十身十会阐十十之法门十处十方启十通而疏十辩出现品内示因果以结始终给孤独园利人天之明法界目连鹙子隔视听于对颜六千比丘启十明于路上觉城东际五众咸臻古佛庙前同登十智善财发明导首用彰来众齐然又成五位法门具德行其轨范令使启蒙易达解行无疑还信首文殊之前正证妙峰之顶经过五众成一百一十之法门至慈氏之园结会一生之佛果返示文殊之初友明以果同因后入普贤之妙身彰体用圆极此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以无方为义方以理智为功广则毫刹相含佛乃体用无作华喻行门可乐能敷理事之功严即依正庄严经即贯穿缝缀世主妙严品者菩萨示生皆为世主同臻海会故号妙严品者类会同流法门均隔为品此经总有四十品之胜典此品建初故称第一是故言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释此一部之经总作十门分别第一明依教分宗第二明依宗教别第三明教义差别第四明成佛同别第五明见佛差别第六明说教时分第七明净土权实第八明摄化境界第九明因果延促第十明会教始终。

  第一明依教分宗

  夫如来成道体应真源理事二门一多相彻智境圆寂何法不周只为器有差殊轨仪各异始终渐顿随根不同设法应宜大小全别时分因果延促不同化佛本身施诠各异国土净秽增减不同地位果因自有投分创学之流未谙教迹执权成实迷不进修若不咸举众宗类其损益无以了其迷滞者矣今略分十法以辩阐猷使得学者知宗迁权就实不滞其行速证菩提第一小乘戒经为情有为宗第二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第三般若教说空彰实为宗第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为宗第五楞伽经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第六维摩经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第七法华经会权就实为宗第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第九涅槃经明佛性为宗第十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经名一切诸佛根本智慈因圆果满一多相彻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佛乘为宗已上分宗皆是承前先德所立宗旨设有少分增减不同为见解各别大意名目亦多相似如西域及此方诸德各立宗教后当更明。

  第一小乘戒经为情有为宗者为如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说是应作是不应作舍者善不舍者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约凡情虚妄之处横计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是故戒序云若欲生天上及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众生有为作业虚妄非实得故生人天无常虚妄非实未得法身智身非为实有宗且为情有宗于小乘中为轨持教也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磨坛场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以持佛性戒故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菩提不名净行当如是观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

  第二如梵网经菩萨戒为情有及真俱示为宗者如来为凡夫之中有大心众生乐行慈悲有忻求佛果者说卢舍那佛为本身千百亿为化身顿令识末还本故经言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又言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即为性戒故即为真宗此乃为大心众生顿示法身性戒下劣者得渐一教应二根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明舍权而就实此为实有教当教之内顿示权实故不同小乘前亦无常后亦无常为但生人天故虽然立实有宗不同华严经毗卢遮那所说也此经仍随化身所化方来至本身也圆教之宗一下顿示本身本法界大智报身因果理事齐彰又如华严经中世界量与梵网经中莲华形量亦不同广狭全别广如下文所说。

  第三般若教为说空彰实为宗者为如来初为人天凡夫说二乘教系着理事俱实不能离障为说空教破所系着故般若经中说十八种空法世间三宝四谛三世等一切皆空空亦空广如经说此乃空却无明诸障等业无明总尽障业皆无自性涅槃自然显著此为真有不名空宗虽然为真有所说教门多有成坏故未可为圆如华严经具报相好庄严能虚能实当部之内当品之中十十菩萨等上下自相轮贯空有之法不独孤行又以普贤文殊上下交参理事相彻互相交映一部之典品品相彻句句相参一品之中四十品经同入一言之内十万颂之齐麾一成即一切成一坏即一切坏总以性齐时齐行齐故如上等齐说法亦齐如是齐故如今成佛与三世佛齐成佛故为无三世故为无时故不同彼教成坏别时故因果前后故。

  第四解深密经为不空不有宗者如来说于有教空教之后说此一部之教和会有无二见为不空不有即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瀑水流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识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如彼波浪以水为依如深密经云如善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此明五六七八识所依第九净识处也又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此经意欲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别含多影像不碍有而常无故如是自心所现识相不离本体无作净智所现影相都无自他内外等执任用随智无所分别以破空有二系为不空不有故深密经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甚深细者引彼凡流就识成智不同二乘及渐始学菩萨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实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灭故以是义故名不空不有此经虽复如是于心识之处令知空有无二华严经则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混真性相法报之海直为上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以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法华经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故不为余乘若二若三又三乘之人于佛性相之法如来不许彼知解故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舍利弗辟支佛及不退诸菩萨皆悉不能知以法华经会三乘权学来归佛乘实法界故门前三驾且受权乘露地白牛方明实德以此义故于中有少分义意与华严经相符龙女即是所乘白牛之乘又与善财同其所得是故华严教门直彰本体用法界佛果门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不同深密经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识施设权门如深密经权施第九阿陀那识意有异途为二乘之人久厌患生死修空灭识直趣空寂又第二时说般若等教为回二乘及渐学菩萨多说空破有以六波罗蜜为行所乘于中二乘虽少分回心及渐学菩萨乐空增胜为彼权学菩萨初对治门还与小乘初对治门少分相似但有一分慈悲增胜未证法身佛性根本智等道理但以空门而为所乘六波罗蜜而为行相初对治门还同二乘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方入空观二乘趣灭菩萨留生以空无我等观折伏我法不令增长元来未是法身佛性根本智为见未真故乐空增胜以是义故解深密经方便安立七八识外别说九识为纯净识云七八识以净识为依止故未即直为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为彼学徒畏苦习故若说业种恒真生怖难信故是故权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识为净识故欲令不灭识性长大菩提是故维摩经云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受既不灭想识亦然如楞伽经直为根熟者说第八识业种为如来藏下文更明维摩经云尘劳之畴为如来种等夫修道之士品类异途解行差殊千端万别除二乘之外菩萨之乘有四品不同一修空无我菩萨二渐见佛性菩萨三顿见佛性菩萨四以如来自性清净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满普贤行成大慈悲菩萨究竟不出刹那际充满十方佛果门此略示名目下文广明如华严经说有一类菩萨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生佛家犹名假名菩萨广会在下文以虽见佛性未彰智业犹名假名菩萨。

  第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者彼经于南海中楞伽山说如来于此山下过罗婆那夜叉王与摩谛菩萨乘华宫殿来请如来于此山上说法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者方能升也下瞻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自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日月参罗焕然明现彼经意直为根熟菩萨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菩萨乐空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成智用故如彼大海无风即境像更明心海法门亦复如是了真即识成智此经异彼深密经意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于空亦不令其心如彼败种解深密经乃是入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楞伽即明八识为如来藏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净名与楞伽略同深密经文与此二部少别也如华严经不尔佛身及境界法门行相悬自不同说彼楞伽经即是化身所说境界即是秽土山峰所居法门说识境界为真问答即以大慧菩萨为首化身明教是权大慧且论简择如华严经教佛身即是本真法报境界即是华藏所居法门即是佛果法界为门问答即是文殊普贤理事智之妙用五位行相因果互融十刹十身体彻相入若论同别未可具言更待下文依位广辩。

  第六维摩经不思议为宗者维摩经与华严十种别一种同别者一净土庄严别二佛身诸相报化别三不思议德神通别四所设法门对根别五诸有闻法来众别六设教安立法门别七净名菩萨建行别八所阐法门处所别九常随佛众部从别十所付法藏流通别一同者入道方便法门略同一净土庄严别者如维摩经中所说净土如来以足指按地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而未说无尽佛刹庄严等事在一毫尘中如华严经中具说十佛毗卢遮那境界十莲华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无尽世界海重重相入一尘之内有无尽世界海圆满十方佛境界众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碍众宝庄严如光如影广如经说不但独言三千大千世界之所严净二佛身诸相报化别者说此维摩经是三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说说华严经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之相实报如来之所说也三不思议德神通别者如维摩经说菩萨神通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能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又小室之内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各各高八万四千由旬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维摩诘置其右手掌擎其大众往诣庵园又以手断取东方妙喜佛国来至此土示于大众送还本处如是神变且为权学三乘声闻菩萨等众现如斯事何以故为权教声闻菩萨等见道未实自他未亡所现神变依根所见皆有往来分剂限量又是一时之间圣意以神力变化起诸小根令渐增进故非是法尔力故如华严经中以本法力法如是故能以一尘之内含容十方一切佛刹众生刹总在尘中世界不小微尘不大十方世界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总皆如是如经所说菩萨于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广度众生其小众生不知不觉当知佛以权教引小根故身外见佛现神通力而有来去实教之中以自本觉自觉本心身心性相与佛无异无有内外往来诸见是故毗卢遮那佛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十方来众不移本处而随化往都无来去亦无神力所致是故经言法如是故经中每言以佛神力及法如是力者以佛神力推佛为尊法如是故推其本德都无变化一一国刹身心性相以依本故不随妄故大小诸境皆如光如影互相映彻周遍十方都无往来都无分限即一一众生身诸毛孔之内周遍十方不同权教以其神力分剂往来擎来送去致斯妄见违本法身障真菩提本觉性智是故净名菩萨现斯神变已方陈实教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如阿閦佛品广明是故权教小见乐欲希奇菩萨称根粗施接引令生乐学方授实门不可以执化成真恒迷智眼识权就实迁入法界之门有作之法难成随缘无作无办作者劳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功功皆无常多劫积修终归败坏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四所设法门对根别者彼维摩经对二乘根令回向菩提入大乘故又对大乘中滞净菩萨悲智未满者令进修故即如众香世界诸来菩萨众欲还本土请佛世尊愿赐少法如来依根见彼菩萨滞于净土悲智心劣便为说法令学有尽无尽解脱门下文云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如善师想广如维摩经说彼经对二乘三乘悲智未满令且渐修增长悲智未即一下顿示佛门未即说言十住初心便成正觉未即示其广大妙事皆有分剂故五诸有来众闻法别者如维摩经中所有来众除文殊慈氏等大菩萨众舍利弗等影响声闻余外来众总是三乘之中权学之众设有于中菩萨生于诸趣同类俱来皆欲成就三乘权学渐令增进未说圆满诸佛本乘如华严经中所有来众皆是乘如来乘佛智果德自体法身具普贤行而随影现十方刹海一切道场还成如来所乘本法无有一个三乘根机设有三乘根机如盲如聋不知不觉犹如盲人对于日月犹如聋人听天乐音如业贫人对天宝藏如大福德处于地狱亦如饿鬼临大海边三乘之器道力未穷未回心者常居法界海中诸佛境界与佛同德同身终不能信不觉不知别求佛见如华严经云佛子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功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当知闻法众全别维摩经中娑婆之众彼此未亡香积诸徒垢净全在当知此类并是见解未真守一方之净刹虽名菩萨谛道未圆如是之徒未详佛意虽有忻菩提之志愿滞净刹以居心彼与法身智身悬隔是故法华经云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亦复不能知即如华严之众自身与佛身无别自智与佛智无差性相含容一多同别居法界海之智水示作鱼龙住涅槃之大宅现阴阳而化物主伴自在交映相参师弟互融因果通彻并是如斯之众也六设教安立法门别者彼维摩经以净名居士现少许不思议之通变令二乘回心又处于生死现身有疾令知染净无二又表菩萨大悲有疾菩萨具陈不二之门建定慧观智用彰不求之法最要故云夫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然未似华严经具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位六位行相因果同别法门七净名菩萨示行别者净名为表大悲示入生死现其病行华严经毗卢遮那以大悲示入生死成正觉行彰大智能出世故八所阐法门处所别者说维摩经在毗耶离城庵罗园及在净名之室说华严经在摩竭国菩提场中及一切世界及一切尘中说九常随佛众别者说维摩经时声闻为常随佛众但具五百说华严经时总是一乘大菩萨众为常随佛众具十佛刹微尘大众总是具普贤文殊体用等众十所付法藏流通别者彼维摩经嘱累品中说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故即以其经付嘱已成菩萨已生佛家者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付嘱流通即以其经法付嘱凡夫初心始能见道生在佛家者何以然此经难入许人能证以自证故方堪能说表三乘是权但以圣劝修证所有得法未成实故所有说法者亦未实故华严经云此经珍宝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种诸善根者佛子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问曰若计佛之真子即十方世界无尽无边以世界微尘莫知其数何须虑此经若无真子即便散灭答曰此经意者付嘱凡夫令觉悟入此法门故令生佛家使其转教佛种不断即凡夫令得入真之境若嘱累诸大菩萨凡夫无缘诸圣自明无凡夫修学者凡夫道中佛种即断此经散灭以此义故付嘱凡夫令修不付已前大菩萨旧见道者一入道方便同者维摩经云夫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乃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无住等是初观智门略同于入道行相门户次第轨则全别广如下明。

  第七法华经会权入实为宗者此经引彼三根之人归一乘实教故引众流而归大海摄三末而还源藏法师等前诸大德会为共教一乘为三乘同闻故华严经为别教一乘为不与三乘同闻故参详此理会此二门法华经引权器以归真华严者顿示大根而直受虽一乘名合法事略同论其轨范有多差别今欲备举事广难周略举十门用知纲目十门者一者教主别二放光别三国土别四请法主别五大会庄严真化别六序分之中列众别七龙女转身成佛别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九六千之众发心别十受诸声闻远记别一教主别者说此法华经即是化身佛说还过去灭度多宝佛来证成此经三世诸佛同共宣说如华严经即不然教主即是毗卢遮那为教主故即是法报理智真身具无量相海功德之身之所庄严三世诸佛同为一际一时一法界报相重重无有障碍古今一际非三世故旧佛非过去今佛非新出为根本智性相齐理事不异故如是本佛说本法顿受大根故不是化佛故不似法华经有旧佛灭度多宝如来今佛出世说法华经以是义故言教主别二放光明别者说法华经虽放眉间毫相果光所照境界但言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仍有限量不称无边无量无尽故但彰果法不彰因位华严一部经典教行因果表法光明始终具十后当更明三国土别者说法华经时三变世界令成净土移诸天人置于他土然后安置他方来众变此秽境令成净刹说华严经时即此娑婆世界即是莲华藏世界一一世界互相含入经云一一世界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不增亦不减无比功德故如是又云诸佛成道在一小众生身中化无量众其彼小众生不知不觉只为凡圣同体无移转相纤尘之内自他同体不同法华之会移转人天方明净刹此是对权根乃分自他滞见者之所建立是故今明国土别也四请法主别者说法华经时请法主者即是舍利弗以为劝请之首说华严经时佛令文殊普贤随位菩萨各自说自位法门为说法首佛表果法举果为因起大悲行成根本智果体自成故无言不说也以大悲行从无作根本智起故文殊普贤表因位可说佛果法示悟众生阿僧祇品世间数法广大难量唯佛究竟不属五位中因果门故是佛自位内法门还佛自说随好光明功德品即是如来自成因果后自说佛法法尔之力恒常福智光明之法门亦不属五位之内行相因果故佛亦自说此明佛果无二愚也除此二品经外诸余三十八品皆是五位之内行相法门是故佛不自说总令十信十住十行等当位之内菩萨自说佛但放光表之其所放光表法之相后当广明当说华严经时一无声闻及小菩萨为请法主皆佛果位内诸大菩萨自相问答安立佛果法门行相为悟大根者故顿将佛果直受为因因即以果为因果即以因为果如种种子等以定慧力思之可见是故今言请法主别五大会庄严真化别者如法华会令三千大千世界清净庄严其诸化众亦皆充满所来诸佛皆云是化华严经即不尔即有十处十会众皆满十方不移本处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国刹重重菩萨佛身互相彻入杂类众生亦皆无碍身土相彻如影含容所来之众不坏法身而随相好法身相好一际无差即相全真无有化也不同余教说化说真有相参会是故今言大会别也六序分之中列众别者法华会中先列声闻众万二千人俱次列摩诃波阇波提与眷属六千人俱此为姨母六千人俱次列耶输陀罗比丘尼此是佛为太子时夫人佛为太子时有三夫人一名瞿夷二名耶输三名摩奴舍瞿夷是善财童子十地法云地善知识表十地法悦能慈故为法利生法悦身心是其妻义次列菩萨八万人俱次列诸天龙鬼等华严经即不然先列菩萨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尘数不论其从者次列执金刚神众已后诸神龙天等众部类总有五十五众一一部从各别各各部从各有佛世界微尘数众或有部从直言无量且于初会通菩提场众有五十五部众其于十会之众后当更明大意论之佛身众海无边法界以重重一一诸身普含容而无际一身即以法界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见绝约略论之如是十会列众后当更明从初至八会都不闻声闻之名九会之中始有比丘三众至位方明行相七龙女转身成佛别者如法华经龙女于刹那之际即转女身具菩萨行南方成佛如华严经即不然但使自无情见大智逾明即万法体真无转变相如维摩经中舍利弗谓天女曰何故不转女身天女谓舍利弗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如庵提遮女谓舍利弗自男生我女当知万法本自体如有何可转如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善知识文殊普贤比丘比丘尼长者童子优婆夷童女仙人外道五十三人各各自具菩萨行自具佛法随诸众生见身不同不云有转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间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华经对权教三根见未尽者令成信种且将女相速转成佛令生奇特方始发心趣真知见不堪本法而起善根此明且引三权令归一实又破彼时劫定执三僧祇令于刹那证三世性本来一际无始无终称法平等裂三乘之见网撤菩萨之草庵令归法界之门入佛真实之宅故令龙女成佛明非过去久修年始八岁又表今非旧学转女时分不逾刹那具行佛果无亏毫念法本如是自体无时权学三根自将见隔自迷实法返称为化不知躬己本事如斯全处宅中犹怀滞见云何界外悬指僧祇此见不离定乖永劫回心见谢方始旧居何如今时灭诸见业徒烦多劫苦困方回如华严经法界缘起门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在即凡情亡即佛称性缘起俯仰进退屈伸谦敬皆菩萨行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有生住灭是故不同龙女转身成佛八龙女成佛所居国土别者即言南方无垢世界非此娑婆解云心得应真故称无垢正顺本觉故号南方为南北为正故又南为明为虚南为离离中虚八卦中离法心心虚无故则明还依世俗八卦表之余方虽无八卦之名其方法是一法也故虽然理如是有理即有事故还须有国众所归依若有别住南方自他彼此犹隔此乃犹顺三乘分引权根而生信解还就佛乘故为三乘余执势分难摧且有一分回心自他之情未绝顿印法界之体不同华严自他相彻一一微尘之内住因陀罗网之门是故今言所居国土别九六千之众发心别者如法华经云龙女成佛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举众皆遥见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又下文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虽智积菩萨反舍利弗而为智士寄在迷流为利启蒙故遣教行益济凡学令成轨躅既娑婆之众皆遥敬礼六千发意彼此未亡但顺三乘权学有为菩提未得普门法界本觉菩提自他同体以此义故故有遥敬礼华严经即不然即以普门法界普见法门如来藏身三昧之境因陀罗网庄严法门世界海漩重重妙智一时同得为一证一切证一断一切断故即自身之内有十身诸佛刹海庄严佛身之内即自身之境重重隐现十方世界法尔如斯犹如众流归于大海虽未入海润性无差若入大海皆同咸味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迷之与悟虽然有殊本来佛海元本不异云何法华经中娑婆之众有遥敬礼以此事仪法则与华严全别只如法界品内六千之众刹那十眼逾明五百小童一生十身咸证余众皆尔善财南询诸友佛果文殊慈氏已圆复入普贤之身海漩漩门总备理事齐亘无法不彰法界既处尘中何得有遥敬礼是故今言六千之众发心别十授声闻远记别者为法华之中龙女虽复顿印法界无时之门全彰佛果三乘权学虽有信顺之心余风未珍未能顿证远劫方登故受远记不同华严迷即处凡悟即是佛设有余习以佛知见而用治之无佛知见但成折伏不得入佛驶水之流还经远劫方能入也为三乘之初心信根下劣故不能离缚笼系烦多乐着生死虽求出世根器下劣滞住退还如来于是以生老病死无常不净刹那灭坏念念不住如是等观使令观之令生厌离舍厌心成心居净秽如来于化教之中为此根故虽复劝修悲智以求佛果仍推净土在于余方为彼三乘见分未亡见此娑婆恒常是秽说因说果破彼疑心暂化令净却摄神力还当见秽三乘教印自有明文则因斯无常观智习性难回龙女虽顿示佛乘虽信未能即证以是义故法华会内所受记别皆蒙远劫法华渐引来归华严当时直授发心即佛故以此义故行相不同其此一部之经同门有二一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如来乘者即一乘也如华严经贤首品云一切世间群生类鲜有欲求声闻乘求缘觉者转复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甚为难又经云若有诸众生其心餍没者为说声闻道令离于众苦若复有众生其心少明利为说因缘法令得辟支佛若复有众生乐学慈悲心广饶益众生为说菩萨道若复有众生决定乐大事转无尽佛法为说一乘道此乃华严经中分四乘义也如法华经中门前三驾且示权门露地白牛方明正教佛乘唯有一无二亦无三二三门外之权宗方明露地之实教四乘契会二教共同施设化仪各有差殊又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准此一文似立三乘论其契会还成四法唯此一事实者即佛乘事实余二者即菩萨大乘通缘觉声闻是余二为缘觉声闻厌苦相似故足为龟镜可以明鉴二龙女一刹那之际印三世性又从凡夫即圣不移毫分此乃与善财童子解行入道法门略同善财一生成佛者不离刹那际证三世性古今总齐还与龙女一刹那际转身具行成佛一时总毕皆称本法法如是故立时劫者众生情尘也善财证此名为一生为三世时劫既尽更有何生故名为一生诸余施设十种不同前已论讫龙女转身善财不变为转无所转有异故。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

  音切

  滂

  (普郎切)。

  彻

  (丑列切)。

  匪

  (非尾切)。

  亏

  (去危切)。

  鹙

  (秋音)。

  穿

  (尺绢切)。

  缝

  (逢音)。

  缀

  (陟卫切)。

  谙

  (乌含切)。

  猷

  (由音)。

  迁

  (千音)。

  狭

  (侯夹切)。

  系

  (古诣切)。

  互

  (于音)。

  映

  (于敬切)。

  麾

  (许为切)。

  瀑

  (蒲木切)。

  畴

  (直由切)。

  峻

  (私闰切)。

  饰

  (舒弋切)。

  擎

  (巨京切)。

  剂

  (抂细切)。

  閦

  (初六切)。

  输

  (式朱切)。

  瞿

  (其俱切)。

  逾

  (羊朱切)。

  肉

  (肉音)。

  裂

  (列音)。

  撤

  (直列切)。

  庵

  (谙音)。

  摧

  (昨回切)。

  躅

  (直录切)。

  漩

  (似专切)。

  咸

  (咸音)。

  殄

  (徒典切)。

  驶

  (使音)。

  鲜

  (息浅切)。

  餍

  (于艳切)。

  鉴

  (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