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心丰居士序

  生与死是人生唯一的大事,人人有了解的必要。善导和尚说:“世之大事,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若错,便堕轮回!”这是他在“临终正念诀”中,勉励人要慎其终的。然而死与生是有连锁性的,要得慎终,必先原始。《论语》载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答语虽简,但把生与死的关系已经阐明,而且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的说法是一致的。《周易》是我国五经之一,从伏羲画卦起,远在七千多年前(根据薛学潜著《超相对论》之说,详该书第三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后来由文王作彖辞,周公作爻辞,孔子又给它作十翼,虽然只有二万四千余字,但既说明宇宙万有的原理,又指导人生与归宿的要谛,微言奥义,称得起洁净精微。孔子研究《周易》最精,有“韦编三绝”之说。在他所著的系辞传中,关于生死问题的,一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又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什么叫原始反终呢?由于我们本一真空的法性,原无生灭,清净湛明,体周法界,只因一念之迷,便成此虚幻的器界及四大的幻身,以致轮回六道,众苦毕集,流浪生死,求出无期。所以明哲人士,便企图达本还原,脱离三界,因而有反终的要求,越是对于原始的情况认得清,那末对于反终的愿望越是迫切。反终即是不续终(未济不续终也)也就是由永终而反无始,精气不灭,“伸而为神”此神即佛,《孟子》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周易》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至于反终的方法,莫过于重视《易》。易是什么?它含有“交易”“变易”“不易”三义。所谓不易,就是本密法所说的法性,法性就是真如,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如果达到不变,就能“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孔子以昼比喻生,以夜比喻死,知就是智,通乎昼夜,即是解脱生死;而知,即是有了佛智。《楞伽经》说:“佛非人非蕴,但是无漏智。”又说:“如来以智为身,智为体故。”怎样能开显这法性呢?《周易》文言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以直内,即所谓一行三昧,义以方外,即所谓一相三昧。这是反终修持的正宗。系辞传又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即是禅定;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是本密法所说的“自内证智”,亦即《楞伽经》(唐译本)所说的“自证圣智行相”;是我们自身“内觉根本智”华严称做普光明智)的行相,此智成就,即为成佛。系辞传又说:“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能够得到自内证智的人,即已超凡入圣,洗心即是休心息虑,退藏于密即是深入三昧。依照这样修持的人,多半明心见性,不必施用本密法,肯定得到解脱。即使上夫稍差,至多初见明光,立可证入,这是“凡事预则立”,平时知道慎终而且准备反终的结果。
  我们知道,真理是唯一的。儒经与佛经,都是阐扬真理,指导人们,生有所立,死有所归的。因此儒与佛在成己成人的原则上讲,意义完全沟通,目的也是一致的。不过佛经着重在出世,故于出世法剀切详明,无微不至,而且按照教化的对象,有三乘一乘(指显教)的分别。儒经着重在世间,出世法只有大乘,多寓于世间法中,好像零金碎玉,散见各处,非有心人不易寻出。因此就出世法讲,佛经等于整个的海洋,儒经却是一个内海,范围虽小,海水的成份是相等的。所以过去高僧大德的著作,往往引用儒经——特别是《周易》,明代蕅益大师,更著了一部《周易禅解》,使得儒佛交融。儒家著作中,引用佛经的也很多。但也有些儒者,视佛教为异端,而释子中称儒家为外道的,亦所恒有,这些人,不是囿于门户之见,便是相互的了解不深。
  我所以不惮辞费,说明《周易》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儒与佛的关系,正因本密法有若干地方,可以引用《周易》得到证明,因有首先说明的必要,否则人将认为引用外道书籍,不足为据了。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就是开显实相妙理,与开示佛的知见而已。但因众生根性不同,于是以种种法门,导引众生,拔众生苦,与众生乐,视众生如子女一般。这由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性同出于一源,所以大觉世尊,便具有这同体大慈同体大悲无上的愿力。在现在许多法门中,如净宗是往生成佛,禅宗是立地成佛,密宗是即身成佛,只要具充分的信仰,下真实的功夫,无有不即身成就的。而悲愿洪深的莲华生大士,原是阿弥陀的化身,更留一部《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专为一切众生在中有期间解脱而设。只要在濒死时或死后七七日间,亡者听闻到这部密法,即可成佛,即使在世缺乏修持的人,也能同样得度。可谓殊胜中最殊胜法门。这部宝经,最初由英国温慈博士从藏文译成英文,我国张妙定赵洪铸两居士,又先后由英文译成汉文出版,现在孙景风先生更设法觅到藏文原本,直接迻译。孙先生娴习藏文,深通内典,为密宗的大德,翻译密宗经轨甚多。此次于盛夏溽暑中,以古稀高年,不惮挥汗如雨,悉心斟酌字句,厘订篇幅,使听闻者行法者俱能达到园满的目的,这是深具“四无量心”者之所为,嘱我作序,我知道密法力用,不可思议,但具至诚,莫不感应如响。惟在一般不明佛法的人,或以为听闻即可得度,那有这样容易?也许不免怀疑,疑为信之敌,一有疑念,不免损害信心,即与亡者生者都无益处。因此我根据儒佛的经论,将本密法重要各点,假设问答,逐条解释,使读者信心巩固,从而加强本法的流通。
  一、何谓中有?是否亡者都要经过中有?
  中有亦称中阴(阴新译作蕴),是亡者在“死此生彼”的期间所受的阴形。《大乘义章》八说:“命根终谢,名为无有;生后死前,名为本有;两身之间,名为中有。”周易称做“游魂”,因其飘泊无定,故名为游;为蕴处界的相,故名为魂。一般亡者都要经过中有,但极恶极善的人,却往往没有中有。因为极恶的人,不待命终,已堕泥犁,如《观无量寿经》说:“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极善的人,临命终时,得现种种瑞相:如净土行人,可以预知时至,或天乐盈空,佛菩萨授手迎接;甚至毫无病苦,如入禅定,更有禅宗密宗诸大德,往往生死一如,随意来去。如是人等,皆无中有。
  二、中有期间,除死位中有外,何以皆以七日为周期,七七日为终了?
  中有以七日为周期,七七日为终了,这是与《易》理相符的。由于天道循环,无往不复。《周易》中伏羲八卦,是象徵先天的。乾阳在上,当地支的午位,坤阴在下,当地支的子位,由午至子,恰好七变,阴极生阳,复归于乾,故复卦有“七日来复”之说。人在轮回之中,一本于数。《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都是数的表现,所以也作卜筮之用。六爻之中,一二两爻属地,三四两爻属人,五六两爻属天,一三五为阳数,二四六为阴数,其中三四两爻,一阴一阳,积数为七,一六二五各两爻,也是一阴一阳,积数也都成七。因此数皆以七为周期。至于七七四十九,是数的极限,具有知来之妙,《周易》系辞传称之为大衍之数之用,一切数都包括其中。因此亡者在中有期间,无论生佛土,生六道,根据三世的因果,逐日都有生可缘,但总在七七日内,得一生处。但也有超过七七仍未得生的,即是由于有些异熟果尚未成熟,果报也就随着迟延民。
  三、我国旧时丧仪,本有遇七必祭,七七为止之说,但此期间超度亡者,也能找出根据吗?
  我国丧仪,七七超荐亡者,其来已久,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即其明证。不但七七中必须超荐,即临终时亦须超荐。如《地藏本愿经》利益存亡品说:“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旙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又《梵网经》说:“父母、兄弟、和上、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都可作为濒死时及中有期间应该超度亡者有力的证明。
  四、听闻即得解脱,其故安在?
  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能由闻性、遍达无量的差别理事,故用音声施作佛事,可以逗起听者闻根,最合机宜。《楞严经》中文殊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听闻教授,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加以亡者在中有期间,诸根明利,记忆力既增九倍,那末理解力和智力,一定也比生前加强,每日以本密法反复念诵,自然容易省悟,获得解脱。
  五、法性中有期间,一切诸佛,何以都从亡者体内出现?
  众生的性,都由一真法界而来,所以称作法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因为由天赋与的缘故(此天即指法界)。因此法性与法界,纯然一体,正如一滴海水和整个海洋的成分相同;极小的磁石,也和全球的磁石的性质无别。不过众生虽具法性,但由识心用事,平时不能显现,到了死位中有时,由于密教本尊毗卢遮那如来(亦称大日如来),具有法界体性智,他这体性智,即代表整个的法界,形成“支分生曼荼罗”,就是如来的一切支分,都能出现其他如来的身相,由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亡者到了法性中有期间,无论生前有无修持,当此存亡绝续的交点,在他的自识变现中,法性倏尔起现,而且也同“支分生曼荼罗”一样,一切佛菩萨等等,都从体内各部次第现出。《周易》系辞传说:“游魂为变”,就是指这一切中有期间的情状说的。
  六、五方佛的显现,何以先现寂静相,后现忿怒相?
  这是由于“支分生曼荼罗”的部位不同,现象也就各别。寂静相诸佛是由心显现的,心在“现图曼荼罗”中,属于中台八叶院,与一切众生八叶肉团心相符,于此建立曼荼罗,叫做“胎藏界”。佛以大悲慈护,爱育众生,犹如母胎内含藏子体,所以叫做胎藏。以众生本具胎藏的理,开示一切众生,就由佛的大悲胎藏流出他化的法门。所显寂静相为胎藏界的佛、莲华、金刚三部曼荼罗中的佛部。因为果上理智具足,觉道园满,因而现出诸相,都是寂静的定相。假使亡者业力牵缠,不能证入,那末忿怒诸相,便继之而现。忿怒相属于胎藏界三部曼荼罗中的金刚部。金刚部为智,所以从脑部出现。金刚部是如来的慧的力用,能摧破惑业苦三障,因而面貌狞恶,声音巨大,威势可怕,便与寂静的定相完全不同了。
  七、修道人士临终或生极乐世界,或生兜率内院,或生华藏世界,何以本密法的法性中有,独现五方佛呢?
  这也是与《易》理相符的。相传的河图洛书,象徵先天后天,都是以五为中心,而五又统于中间之一,这个一称为太极,是万事万化的根源。又《周易》的六十四卦皆统于乾卦,乾元亨利贞亦为五数,乾为天,天即法界;元亨利贞,即天之四德,就方位讲,即东南西北的四方。密教称佛具五智,八识中多一“奄摩罗识”,此识转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即是“六天”(即地水火风空识。)毗卢遮那如来即住此六大的三昧,具有这法界体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并转“阿赖耶识”为大园镜智,显现法界的万象;转“未那识”为平等性智,成为诸法平等的作用,转“意识”为妙观察智,分别法妙,观察众机;转“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的大业。这五智虽具于一身,但为引摄众生起见,自本体出生四方的四智四佛:毗卢遮那如来住中央本位;由大园镜智而成东方的阿閦如来(即不动佛),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的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的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的不空成就如来,主入涅槃之德(此依别门说法若依通门则五如来为各别,不由毗卢遮那出生。)。因此五方佛的显现,恰与河图洛书及乾卦的道理,纯然一致。
  八、诸佛为什么都现双身?
  宇宙万有,皆由阴阳而生。《周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以上经以乾坤为首,下经以咸恒为首,都是象徵夫妇的。《中庸》也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即是本诸《易》理而言。又《园觉经》说:“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又说:“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这与《周易》所说,都可充分证明佛现双身的意义。一切亡者入胎,都是幻见父母交合而生爱憎,因此投入胎门,堕落轮回。若能免除爱憎情欲,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时,融入先天父母的怀抱,立即成佛。所以佛现双身,不但符合道的实际,而且显出佛的大悲。正是引导亡者往生佛土的。
  九、识与灵魂,是一是二?前面说:“魂是蕴处界的相”,但世俗都认灵魂为我们的主人翁,人虽死亡,它仍存在,只不过舍此身体,另找一个身体,这话是否真确?
  识与灵魂,是一非二,是由无明而生,非但不是我们的主人翁,并且使得我们主人翁的法性不能显现,它专于造善造恶,升沉六道,作为我们生死的根本,而法性本来不动,但由识心为累,受业风驱遣,枉受轮回。因此我们要知道识是假,性是真。性等于万古常青的大树,识是寄生树上的葛藤,它纠缠不已,因蔓不断,时枯时发,永无了期。所以我们要依二空(人空法空)理,修般若行,割断这些葛藤,那末这棵常青大树,才可愉快的得到解脱。
  十、自识何以能变现?
  心对境而了别,叫做识,又称心识,也叫识神。《唯识论》五说:“识以了境为自性”,这就说明它具有分别执着的能力。
  但这分别执着完全是虚妄的。一切蕴处界的相,完全没有我的。与我们真主人翁清净湛明的法性,纯然无涉,所有三界万法,完全由这虚妄所构成,正如《华严经》偈所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因而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说法。明乎此,我们不但对于死后中有所说的各种境界,了解它是自识变现,就是在生存时期,内而我们的身心,外而山河大地,也无一不是自识变现。我们若认为实有,那便是认贼作主,就不免长劫轮回,受苦无穷。所以“我执”(谓我能主宰一切,即众生不空。)。“法执”(内之五根,外之五尘、四大,认为实有,即万法不空。)。一定要沏底断除。
  密法深奥,义理难通,唯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以上问答,仅申述其概略,但可注意的,所有法中涵义,每与显教经论和儒家的《周易》及河图洛书的道理,息息相通,可见法门虽多,其理无二。希望见闻本密法者,能够由此发菩提心,受持佛法,以达于反终的要求,是为最上。其次,则于本密法的文句,涵泳玩味,明了内容,则身后获睹明光,即可证入。再其次,则依本密法所说,精读七遍,播种子八识田中,则至多到法性中有,亦获解脱,绝不致堕入轮回。至于对亡者行法之人,首要具有信念,深信本密法有无上力用,不可稍涉怀疑;其次要以恭敬心依文朗读,不可稍有亵渎,以至诚心反复念诵,不可草率简略。如是不但亡者得度,而行法者,亦获功德,这才不负译者的慈心呢!是为序。

  佛元二五○三年季秋心丰写于毋我庐